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艺女青年实用13篇

文艺女青年
文艺女青年篇1
文艺女青年篇2

其实,这段视频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了一首原创民谣,但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旋律简单上口,歌词也写得实在好玩,围绕着“大龄文艺女青年应该嫁个怎样的男人”这个问题,道出了不少文艺圈的真实现状,让人听了喷笑不止。当然,就像某业内人士分析的一样:《大龄文艺女青年》的一夜走红,与其说是歌好,不如说是网民对已经恶俗的“网络口水歌”的一种反抗与反讽。

2

歌红了,那个唱歌的女孩自然也逃不过大家的好奇,不少网友开始人肉搜索,查出她是北大毕业的一名文艺女生,名叫邵夷贝,笔名邵小毛。

此后短短一个月,邵夷贝就意外地成了网络红人,甚至引来不少“文艺男青年”给这首歌重新填了词,然后又拍成视频放到网上跟她“对歌”。同时,媒体和唱片公司也开始争相打探这位神秘的“文艺女青年”,只是这个低调的小女孩,始终选择了一种安静的态度,来面对纷扰而至的陌生人。

然而,真正见到这位神秘的“文艺女青年”时,却是没有想到的乖巧帅气,而且绝对和“大龄”沾不上边儿。

用邵夷贝自己的话来说,她是“青岛籍青海人”,父母年轻时到青海支援边疆,她也在那里长大。小小的她,爱摇滚,高中时就已经疯狂迷恋张楚了。于是,她最“离奇”的一次经历也与张楚有关:有次张楚到青岛演出,她和一朋友就天天吃方便面,攒足两个月的零用钱去看,“演出完后我们还想跟张楚说话,但被保安拦住,我们就哭着不肯走。”后来,一自称是张楚哥哥的人就带她们去跟张楚见面。

“当时就是特激动,然后还在张楚面前唱他的歌,结果张楚也跟着我们哭起来。”临走时,已经是深夜,张楚还给了她们每人一百块钱,让她们打车回家,“后来我们就把这一百块钱放在相框里作为纪念。”

3

或许是高中时太迷摇滚,或许是压力“很大很紧张”,反正邵夷贝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她在屋里躺着不愿意说话,发脾气,大喊大叫。痛定思痛,她选择了复读。没想到,复读一年后的她却考出了个青海省文科状元,于是她去了北大读新闻系。

2002年,19岁的邵夷贝来到未名湖畔。4年后,她又被保送至传媒大学念电视新闻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北大才女。

在北京读书的几年里,邵夷贝如愿地成了一名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大二时她组建了第一支乐队,叫“莎木”,自己充当鼓手,是唯一的女生,在北大里小有名气。但这乐队在大学毕业后也就慢慢结束了。之后,她在传媒大学又与两个德国学生组了一支“甜蜜蜜”女子乐队,还是鼓手,不同以往的是,“乐队里是清一色的女生”。

和所有文艺青年一样,邵夷贝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爱好――话剧,这几乎成为衡量一个青年是否“文艺”的重要标准。刚刚进北大时,她就顺理成章地考进了学校的剧社,也是在大二时,她导演了一部表达女性主义的话剧《她・独白》,轰动一时。“现在想想,大二那时候挺辉煌的,如果那时网络像现在这么发达,估计我早就是网络红人了。”

文艺女青年篇3

她天生丽质,如果说美女无才便是德,她是个例外。除了工作,她带小孩,做家务,读小说,写文章,作诗填词,听音乐,从不与人口舌,不打麻将,不说三道四。与同事友好相处,与婆婆和平共处。我那哥们性格豪爽,粗心大意,整日里与三五好友喝酒打牌,吃饭玩耍,很少见他携妻带子同出同进。

她懂得生活情调,每逢丈夫生日、结婚纪念日、情人节都会有礼物送上。我那哥们平时在我们面前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总会说起他老婆又买什么东西送他。与他对酌,做了什么文章,拿了多少稿费,获得什么荣誉,言谈之间一副得意骄傲的神情。别看他在外面吆五喝六,潇洒自由,对老婆不理不睬,一旦看见有人对他老婆侧目,他必是横眉怒目。

文艺女青年不是吹的,她看书只看有意义的,看完之后必定评论一翻,指手划脚,倒颇有些见地。当然,自恋是有的,比如看起来很清高的样子,但这比那些见人就套近乎、在市场上口沫乱飞讨价还价、整日里骂老公骂孩子骂婆婆骂公公,和别的女人比吃比喝比穿、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不顾及场合的女人们清静多了。

谁说文艺女青年矫情?谁说文艺女青年懒惰?谁说文艺女青年无知?我哥们这老婆,这些毛病全没有。她自自然然,安静得如一泓小溪,清澈得如一轮圆月;她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老公体面,孩子聪明:她知书达理,绣花描画,样样都会;她虚心,不甚了解的地方只要我们愿意指教,她都会用心聆听;她聪颖大方,兰心慧质,领悟很快,使我们暗地汗颜。

文艺女青年篇4

歌出来以后,很多人跟我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但以前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我很感动。我发现现在大家普遍不关心艺术品外面的壳,而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本质或者情绪。而摇滚和独立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实的魅力。

我红了吗?也许。开始,我对这种所谓“红”和名人状态有些反感,但是理智上,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用我爸的话说,我原来是个纪律不太好的人,现在有话语权了,要做纪律委员了。所以我想能够比较清楚地看一些东西,有更好的判断事情的能力,或者直接表达这种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时间去训练。

文艺女青年的自白

文艺女青年思想比较丰富,想法比较多,又比较敏感,所以也许比较“麻烦”。

以前我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混沌,因为敏感,想得太多就会太郁闷了。我觉得大学的时候是最幸福的阶段,那时候就没有任何压力,而且做的全都是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回头看那时候写的日记,全都是“我不想活了”、“我活不下去了”这种怀疑人生的调调,起因可能仅仅是天气不好所以郁闷,或者哪一个人好像对我有意见。那样不成熟的状态,现在觉得非常耗费生命。不过这样不成熟的状态,一定是人生必经之路。

我就是文艺女青年。喜好文艺其实类似一种染色体,与生俱来。这个没得装,有就是有。现在这年头,文艺青年一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越来越务实了,“文艺”已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很多人觉得文艺腔调和诗人气质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但我还是认为,心里坚守文艺,你这个人应该不会那么务实和功利,理想主义一些,也单纯一些。

所谓文艺,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大家对物质没有那么强烈推崇的时候,通过文艺的形式消遣娱乐,或者抒感。社会对文艺青年的定义非常模糊,现在一说文艺青年就是矫情青年的状态,纠结、较真、钻牛角尖、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但我觉得文艺青年的价值在于,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种自省的生活状态。或者应该说他们是有信仰、有底线的,喜欢文艺的人就会想底线的问题。

男人并不希望女人会思考,或者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这些东西不能说困扰我,但是我肯定感觉到了。社会现状就是这样,那我就寻找一些平衡――找到一种既有才又有德的状态。人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来得更加直接。

与才华相比,男人善良、单纯的品质更加吸引我。男人的才华只能用来欣赏。爱情就是一种生活,而才华与爱情无关,与创作有关。当然有时候,爱情到来时没有办法划分清楚,你是因为崇拜他的才华,还是喜欢他的人品才跟他在一起,那是比较综合而立体的感受。当然如果我做他的女朋友,同时燃烧了他的才华,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之一,没什么不好的。那是命运吧,走到那一步需要扮演这样的角色,那就好好扮演。

上班就是体验生活

我对钱的认识,就是能维持生活标准就可以了,可以活下去。这一年我就可以勉强养活自己。我知道我还能活下一个月,不知道一个月以后是不是没钱,但是我会想办法。大学毕业,意味着独立,在社会上争取一些属于我的东西,而不是依赖别人生活。工作,意味着你要独自处理一些事情,要面临挑战和为难,看起来残酷,其实更确切地说就是有挑战的人生。一方面你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你又不想放弃理想,非常耗费精力,但是这两块都不能丢掉,这就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朋友公司帮忙,商务经理、产品设计,什么都做。每天要打卡,每天9个小时耗费在一个地方,开各种各样的会,见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启发性,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精神和理想上的追求,只是为了物质需求。我理解的理想生活,可能就是发挥创造能力,给别人一些启发。我肯定需要上班,上班就是体验生活。不管你赚了多少钱,养活自己,这是正常人都会经历的责任,如果没有经历这个状态,我就不会理解大多数人是怎样想的。

现在信息很发达,你可以了解各种生活状态,但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让自己有感触的生活,那些感触就是虚幻的。如果想把音乐做得更犀利一些,或者抓住更真实的东西,就需要经历。没有经历,对于一切只能想象吧。

顺其自然是我的信仰

我经历过生活的低潮,就是很猛的一拳打在身上的感觉。我很痛苦,我可以写博客,跟朋友说跟爸爸妈妈说,哭鼻子。但这个时候就发现这没有任何用处,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承担,任何发泄都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得自己解决一些事情。受刺激的结果是开悟,我悟到一点――以前一定要知道我会变成怎样,现在觉得我不可能知道我会变成怎样,不会纠结于此。顺其自然,我觉得这四个字就是我的开悟。

我现在的人生观就是顺其自然,因为肯定不可能知道自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现在人们往往有多种身份,我现在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只能说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清醒发展就可以了,具体哪一步怎么走是没有办法设计的。清醒就是你知道自己要的东西,清醒就是自省,知道自己的好与不好。

我近期屏蔽了“爱情”这一项,因为我希望自己清醒。我写歌、写东西,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表达方式,所以一直在尝试。以前,我没什么话语权,平时聊天声音太小,别人听不清楚我说什么,而现在有些人愿意听我说什么,我有了一些话语权,可能就有了一定的责任感。所以我希望这段时间纯粹和专注一些,多做一些事情。我希望清醒的态度成为一种惯性,在清醒的状态下顺其自然。因为无意识的顺其自然就是随波逐流,我还是追求比较积极的顺其自然。

邵夷贝答问

问:一个男人有钱对你来说重要吗?

答:男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我的择偶要求中,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是有这一条。毕竟能够养活自己,才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我能够接受一个女人为一个男人花钱的生活状态,但是不提倡。最好就是相对独立,谁依靠谁,最后都有矛盾。为男人的才华买单?例如说这个人天天在家坐着,天天花你的钱肯定不能忍受。但如果说他是为了一个我们共同认可的目标在努力,比如写一部我认可的小说,我觉得没有问题。当然他不能光说要写小说,而是确实在写。

采访手记:

一直采访比自己年长的人,在他们的回忆中领悟人生;而采访年轻的邵夷贝,则是在自己的回忆中感慨人生。

文艺女青年篇5

职业:广告策划

肖雅芳长得其实很秀气,有一股南方女子特有的灵气,给人一种娴静的感觉。可一落座,她深深的叹息声便让人觉得怜惜,或许这就是一个剩女掩饰不住的心思吧。她坦言自己“不是在相亲,就是正走在相亲的路上”。

我家世不错,刚毕业就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周末和假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衣着以麻棉布为主,偶尔写写小文,了解我的朋友和同事都说我是“文艺女”。但他们还说,我这样的文艺女青年会很难嫁出去,因为,现在的男生都喜欢“白富美”。

但我却不服气,我一直认为,会有一个懂得欣赏我的白马王子出现。为了证明大家的想法是错的,我还找到一个和电视台很熟悉的同事帮忙,报名参加电视相亲。

开录前副导演告诉我们,如果感觉男嘉宾合适就举绿牌,表示可以交往;不合适可以直接举红牌,以示拒绝。

第一个男嘉宾上台,主持人按惯例询问了他的年龄和职业,他刚过23岁生日,显然不适合我,我想找一个至少比我大两岁的男子。第二个男嘉宾的年龄倒是合适,可怎么看都让我觉得别扭,个子矮,说话有点结巴。第三个男嘉宾很帅,谈吐幽默,职业和年龄都符合我的要求,主持人刚介绍完,我便举起绿牌,但男嘉宾却拒绝了我,理由是,他想找一个比自己小四岁以上的女孩子。

三号男嘉宾的理由,让我有些受挫,心里非常不服气,接下来的几个男嘉宾都无心再看,直到6号男嘉宾上台,我才抬眼关注。

就在抬头的工夫,我的眼睛一亮,他虽然不算帅气,但看起来让人有一种很想亲近的感觉。他叫李强,职业是律师,济南本市人。我禁不住举起绿牌,同时,还有一位女嘉宾也举了绿牌。

出现二选一局面,必须经过双方问答决定。在问答环节,李强问我和另一个女嘉宾:“你们想要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

另一位女嘉宾非常爽朗地说了很多,而我非常紧张,拼命想自己对家庭生活的期望,可是总想不出一个具体状况,最后只说:“两个人能一起过日子,其他的顺其自然。”我刚说完,李强便向主持人请求:“我一直看不清两位女嘉宾的脸,能走过去看清楚一些吗?”

得到主持人的同意,李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走到台前看了看我和另一位女嘉宾,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

说到这里,肖雅芳沉沉地叹起气来,想来,这场电视相亲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虽然被选中,可我并没感觉到多快乐,李强挑剔的眼神,实在让我觉得不舒服,感觉自己就像菜摊上的青菜,等待着人选购。本来我想拒绝的,但他都已经把我拉到主持人身边了,怕突然拒绝让他太没有面子,便只得半推半就地和他并肩走下台。

父母在电视前看到我成功配对,非常开心。而且,第二天李强就约我出来见面。

其实我们之间还是不太了解,为了彼此能多了解,我就主动向李强介绍我的大致状况:“年收入6万左右,可以自给自足,父母有退休金,日后负担少。休息日喜欢看电影和逛书店。”

李强看着,先笑笑,随后说:“女人赚钱多少都无所谓,我不在乎。”

说完,也不介绍自己的状况,便开始切牛排,由于他动作太大,弄得黑胡椒汁溅落到我的套裙上。

我有些尴尬,也有些微怒,但还是忍住,这时,餐厅响起理查德的钢琴曲,我便转移话题,问他:“你喜欢钢琴曲吗?”

李强先不出声,只拼命咀嚼牛排,等他吞咽下去,才说:“我对音乐没兴趣。”

刚刚他的吃相让我有些反感,一点都不优雅,现在又这样回答,更加让我失望。而且,他似乎没有兴趣和我聊天,除了录节目时知道他的职业和年龄,其他一无所知,这让我觉得两人之间的隔阂很深。

和李强相处不温不火,我的生活,却因为电视相亲“火爆”起来。

很多同事看了那天的相亲节目,知道我有男朋友,见了我就问我几时结婚;楼上的邻居也知道了我电视相亲成功,便时常来串门,和我父母嘀咕电视相亲的事儿;好多好朋友和同学看了节目后,也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还表示,如果我的恋情进展顺利,也介绍她们电视相亲去。

一时之间,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有男朋友了――名字叫李强,大律师!第一次,我意识到媒体的力量,不得不叹其传播速度。

我父母更是着急,天天催我说:“把小李带回来看看,给你们俩定下来!”

那感觉,我好像必须只能嫁给李强一样。

肖雅芳讲到这里停下来,继续叹息。她说,开始只以为是一场征婚而已,没想到,最后结局是一场“被围观”的闹剧。

最后,我经不起父母一再要求,便主动邀请李强到我家做客。

让我没想到的是,李强坚决拒绝了,理由是:彼此不太了解,现在见家长太早。

听到他拒绝那一刻,我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想了想,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们确实了解不多,而且相处时,总感觉彼此很遥远。时常,我安慰自己,感情是靠培养的,或许时间长了就会好了,毕竟,我自己是一个慢热的人。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明白李强为何和我保持距离了。

认识两个月后,李强过生日。那天,他宴请许多朋友,也邀请我参加。我以为,他是趁此机会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们,以便确认我们的恋爱关系,所以,赴约前,我便精心打扮,想给他的朋友留一个好印象,为他赚点面子。由于打扮花了一些时问,出门的时候稍晚,我告诉他们别等我,先吃饭。但,等我到达餐厅包厢,正要推门进去时,便听见李强的一位朋友问:“你怎么想到在电视上找女朋友呢?还找了一个文艺女青年。身边那么多漂亮能干的女孩你都不要,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李强毫不犹豫地回答:“像我们做律师的也需要名气,不是吗?电视征婚,多好的广告效应呀。不过,我真不会和一个文艺女青年结婚,选她,实在是当时亮牌的另一位女嘉宾满脸痘痘,我总不能选一张麻子脸吧?哈哈哈……”

我再也听不下去,原来这场电视相亲,只是李强的一次宣传广告,那一刻,我很想冲进去给他一个耳光。只是,我是淑女,我有修养,我不和这种“贱男”一般见识。所以,忍着气,我便悄悄离开了。

后来,李强虽然给我打过电话,但我都拒绝接听,只给他发一条信息,告诉他:我不是你的广告模特,结束吧。李强可能意识到了我听到他和朋友的谈话,也没再坚持。

我以为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但身边的相亲余波却把我的日常生活搅乱了。

知道我和李强结束了,周围所有朋友和同事都非常惋惜,说我太挑剔,眼光高,李强那么好条件的男人都不要,还能找个什么样的?父母更足认为我任性,还说,既然我自己不上心找男朋友,他们就帮我找,便四处打听谁家有适龄男生,托老同学老同事给我介绍。上周末,我爸妈生生给我安排四次相亲饭局,搞得我都有离家出走的心了。

更夸张的是,单位上个月有一台庆典晚会,让我做主持,我想拒绝,不料领导说:“怕啥呀,就是一个节目,还是咱们自己单位的,这比上电视征婚还难呀?”顿时让我哑口无言。

有好事的同事,中午吃饭时问我电视征婚什么感觉,她们还说:“不怕,这次没成功,下次再争取上电视。”

更有几位嘴损的,说:“看吧,都说文艺女青年很难嫁出去的了,这下相信了吧。”

这些余波,真让我哭笑不得。

文艺女青年篇6

阿水的十三岁生日没有人记得。那天早上她起得很早,一个人跑到自家的船旁,她想了一会儿,然后下定决心似的一脚踏上去。她一直乖巧地躲在里面,直到父亲解开了缆绳,向海里驶去。

她从小小的窗口里看到很多船向前疾驶着,然后她听到了大家的呼喊声,接着就是这些和父亲一样的渔民们猛烈地击打着水面,溅起很大的水花。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海豚。阿水从小小的窗口里看到一只有着迷人光泽的海豚,在飞溅的水花中一次次跃起,几乎要叫出声来。她甚至看到了那只海豚的眼睛。

不是一只海豚,阿水看到很多只海豚在溅起的水花中分不清方向,被来往的船只赶进了一个狭窄的水湾。喧嚣的捕杀过程中,没有人听到阿水看着那片慢慢变红的海域时惊恐的大叫,然后她突然昏厥过去。

A

阿水是光着脚丫怯生生地看着被父亲热情接待着的罗子墨的。他被父亲请进屋的时候经过阿水身旁,阿水抬起头对他微微笑了笑。父亲向罗子墨介绍:“这是我小女儿,十三岁那年偷跑上船被吓到了,从那以后就一直呆呆的,也不大说话。”罗子墨对阿水微笑着点点头,看上去温和而迷人。

罗子墨是北京来的海豚训练师,这次千里迢迢赶到这里是为了在浅塘镇挑选适合演出的海豚。阿水站在门口听见海豚这个词的时候愣了一下,感觉身体里的某个部位尖锐地疼了一下。

罗子墨先在阿水的家里住下,在阿水隔壁的房间。深夜,罗子墨听见自己房间响起了敲门声,睡眼蒙咙地打开门,看见站在自己面前的阿水,他对她笑了笑:“有事吗?”阿水的声音丝线一样细微,带着颤巍巍的抖动:“你明天去挑选海豚吗?”罗子墨的眼睛不引人注意地亮了一下,他从这个少女的身上好像看到了他要寻找的东西。他拉开门对站在外面的阿水说道:“进来吧。”

浅塘镇不是没有来过海豚训练师,可父亲很少带到家里来,而且阿水的直觉一遍遍告诉自己这个年轻的有着好看侧脸的罗子墨是不同的。所以她轻轻地说:“如果可以的话,你能不能多带走几只海豚?”他问道:“为什么呢?”

阿水的声音还是低低的,两只摆放在藏蓝长裙上的手也绞在一起:“多带走一些就可以多救下一些海豚,剩下的都会被杀死。”

那个夜晚阿水在罗子墨的房间里翻看着他带着的很多书籍。天色微亮时阿水起身告辞,关上门的时候听到罗子墨的声音:“你放心,我一定会努力救下它们的。”

那句话其实是轻微的,但传到少女阿水的耳朵里有一种让她觉得惊心动魄的承诺的味道,竟让她有了放心和甜蜜的感觉。她回头对罗子墨笑了笑,手一直捂着裙子上的口袋,里面放着她刚才翻看他的书籍时从中抄下的一句话:君本寂寞谁须记,我是相思自断肠。

B

第二日,本来是父亲带罗子墨去挑选海豚的,但父亲临时接到一个电话,急匆匆地走了,临走时一脸歉意地对罗子墨说:“不好意思,我让阿涛带你去吧。”阿涛是阿水的哥哥,阿水乞求和哥哥一起去,他竟然同意了。

三个人向由浅塘镇村民专门开辟出来的那块浅水区走去。没有人知道少女阿水在这片浅水区里度过了怎样一段孤独的时光,陪伴她的就是这些会微笑的海豚。阿水慢慢学会了游泳,不被人发现的时候她会跳下那片海域,第一次触摸到海豚柔滑的皮肤,第一次看海豚在月光下腾空而起,第一次被海豚轻轻顶起,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是那么宁静。那种宁静,阿水在见到罗子墨的时候又重新体验了一次,好像是看见风,看见彩虹,看见夏日的白雪。

三个人在浅水区旁站定,几只海豚对着阿水微笑,好像见到了老友一样。阿涛的脑门上被晒出了汗,他转过头对着身后的罗子墨说道:“这些海豚都是优良品种,很适合做表演用,价钱我们可以给你优惠。”罗子墨问:“挑剩下的海豚你们怎么处理?”

阿涛警觉地看了罗子墨一眼,又给了阿水一个警告的眼神,然后回答道:“我们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你就不需要操心了。”

码头上有人大声喊着:“阿涛,阿涛,你爸让你赶紧回去一下。”阿涛皱了皱眉头摸出一根烟点上,对阿水说道:“你陪他先看着吧。”然后阿水听见他压低的声音,“对外人,不该说的什么都不要说。”

阿水明白他的意思,捕杀海豚是犯法的,这是浅塘镇捂着掖着的天大的秘密。

罗子墨取下身后的背包,取出潜水用的一些装备换上,他问阿水:“我可以下去看吗?”阿水回给他一个大大的微笑。她没有说什么,脱掉脚上的拖鞋,拉着罗子墨的手直接跳进了海里。

罗子墨惊异地看着那些海豚围住自己和阿水,看着阿水和它们每一只打着招呼,那是有过几年驯养海豚经验的罗子墨都不可能达到的和谐和亲密。阿水的长发海藻一样在水里四处扩散开来,精致的面容好像白月光一样有着让人惊艳的美丽。

罗子墨看着身旁的阿水,轻轻拉住了她的手,阿水的声音还是轻微微的:“你可以都带走它们吗?带它们去一个安全的地方。”

阿涛和父亲从码头上远远地走了过来,父亲问罗子墨:“怎么?有没有中意的?”罗子墨摘掉脸上的潜水镜说道:“不急,我打算慢慢选,正好也在这儿多待几天。”

阿水不知道父亲和哥哥为什么会忽然被叫走,少女敏锐的直觉告诉自己一定有什么要发生,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让她不安。

C

罗子墨白天的时候喜欢在浅塘镇闲逛,有时候阿水和他一起。罗子墨经常和一些摊主攀谈,那些摊主会举着案板上的肉大声说道:“看到没有,我家的海豚肉是整个镇上最好的!”

一天夜里,阿水对罗子墨说:“我爸和我哥又要出海了,你不是想知道真相吗?我带你去看。”

她牵着罗子墨的手躲到一块礁石后面,罗子墨从包里拿出一个望远镜,远远地看着那些船只。

少女阿水仰起脸就可以看到罗子墨认真的脸,这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一个男人,她似乎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罗子墨全然没有注意到阿水滋长蔓延的情愫,他收起望远镜将一个相机挂在脖子上:“附近有船吗?”

阿水带罗子墨来到一条渔船前面,不明白他要干什么。只见罗子墨解开了缆绳,上了渔船,他对阿水招了招手;“你回去吧。”阿水突然有种强烈的预感,如果她

小雯是个迷恋张爱玲的文艺女青年,她的男友小伍是个舞蹈演员。身材好形象佳是毋庸置疑的,可她总是觉得他们的爱情缺了点什么。

相处不到一年的时间,她觉得他们在一起很像一对老夫妻,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看着别的亲昵的情侣,她甚至想到过分手。

就在这个时候,非典爆发了。她回到了青岛的老家,他正好和张艺谋剧组在韩国演《图兰朵》,也回不来了。

那两个月,他们的感情突飞猛进地发展,就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再加上特定的大事件做背景,所有的爱情突然就变得轰轰烈烈起来。

那两个月,他们在电话里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牵肠挂肚,小雯把她攒了多年的文学词儿都用上了,还嫌自己匮乏。

她想:等非典过去,他从韩国回来,她就嫁给他。

这样的结尾也很《倾城之恋》。

七月,他们在北京重逢。她紧紧勾住小伍结实的胳膊,有一种意外的充实。

他们路过美术馆,小雯想:如果他会邀请我进去就好了。

他并没有。

她想:人生永远不会是这么圆满的,怎么能要求那么多。

然后路过了三联书店。小雯说:我们进去看看吧,好久没有买新书了。小伍说:好啊,我正要去找本书呢。听到从不看书的小伍这么说,小雯有种意外的惊喜,不真实的感觉再次涌上来。

在收银台前,捧着一摞书的小雯发现小伍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画册。她问:找到你要买的书了吗?他兴奋地挥了挥手里的画册说:看!就是这个!

这本书叫《黑镜头》,是非典期间的照片全记录。

刚刚走完那段恐怖的岁月,小雯一眼都不想再看到这些画面了。看着小伍兴奋的脸,浮在初夏的空气中,变得陌生而遥远。

一个礼拜后,她买了张机票回了青岛,就再也没有见过小伍。

四年过去了,小雯给我讲这故事的时候已经嫁为人妇。

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一丝惆怅,但是没有丝毫的后悔。

我问她:那你现在的先生看书吗?

她笑着摇摇头。

文艺女青年篇7

一个月后,沈从文又来到熊公馆。正值晚春,高韵秀优雅地袅娜而来,她穿的衣裳是仿照沈从文小说《第四》中女主角的服饰。沈从文傻傻地看着她苗条柔软的曲线,忘记了吃菜。看着呆愣的沈从文,高韵秀那小小的得意毫不掩饰地显露在脸上。沈从文一刹那间喜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姑娘,喜爱她兰心蕙质的细密心机,更喜爱其艺术直觉:《第四》中的“紫”,是沈从文的甜美与忧伤,也是高韵秀的深情与渴望。饭后,高韵秀拿出自己的作品《紫》,署名:高青子。奇异之光点亮了沈从文心头那隐秘的角落。他浏览完毕,点点头说:“很好,很美,我留用。”两人十分高兴。

沈从文把短篇小说《紫》推荐给萧乾,发表在《大公报・文艺》上,后来高韵秀又陆续发表了《黄》、《黑》、《灰》、《白》和《毕业与就业》等短篇小说,她用不同颜色叙说了不同女性的悲剧遭遇,心思非凡。颜色是心境的反映,高韵秀爱上才华横溢的作家沈从文,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他是有家室的人,且已有了儿子,她是个尴尬的“第三者”。从其小说看,只有高中学历的高韵秀是有才华的,《紫》写得尤其感情丰富、细腻,情节感人。

沈从文的《边城》、《主妇》其实就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的诱惑而又逃避的结果。沈从文和张兆和从浪漫的爱情走向实际的婚姻,在精神上逐渐生出审美疲劳,而且张兆和嫁给他多少是被动的(两人是师生恋,沈从文比她大八岁,追了她三年零九个月才嫁给他),张兆和非文艺青年,她对文学创作,颇感隔膜。《边城》中的翠翠,就有高韵秀(青子)的影子,“翠”即“青”。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与高韵秀的婚外恋在平静的家里掀起令人不安的波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向张兆和坦白了,张兆和感到意外、震惊、痛苦和不解,一气之下从北京回到苏州娘家。沈从文每天给妻子写一封长信,坦白他对高韵秀的爱慕和关心,其中一些伤心的话也曾引起张兆和的嫉恨。痛苦、无助的沈从文找到林徽因倾诉,林徽因和梁思成、金岳霖多方劝慰。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张兆和及其两个儿子,先后来到昆明,1938年11月一家人在昆明西南联大团聚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国文系任副教授,月薪280个大洋。1939年6月,高韵秀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做管理员,刚好沈从文的妹妹沈岳萌也在图书馆供职。据说高韵秀这份职业是经沈从文帮忙得到的。高韵秀和徐芳(女诗人)、张敬、熊瑜(熊希龄侄女)共住昆明玉龙堆四号一套房子,四位女士共享一间客厅。

到昆明后,沈从文和高韵秀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期间,沈从文写了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郭沫若甚至称他是桃色作家),含蓄隐晦地表达他和高韵秀之间的精神婚外恋。沈从文和高韵秀之间的频繁接触,引起许多流言蜚语,但沈从文依旧我行我素。

文艺女青年篇8

果不其然,邓丽欣跟她的助理出现得有点儿迟,她的助理很不好意思,一直向我们表示歉意,邓丽欣则一直有点腼腆地报以微笑。当我终于稍嫌正式地跟她打招呼的时候,她竟然操一口很标准纯正的普通话,说道:“不好意思,风很大,又堵车!”我有点儿诧异地望着她,她又补充:“我去年因为拍戏,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北京,所以……国语讲得很好吧?”瞬间,语言沟通障碍的顾虑被打消,气氛也随之融洽起来。其实Stephy的国语讲得好,最早源于她写书。“之前我连拼音都没有接触过,更不要谈用中文打字。后来因为开始写词,又有出书的打算,才开始从最基本的学起,没想到对国语发音有这么大的帮助。现在来内地发展,用普通话讲台词就会很轻松,也更有发国语唱片的机会。”

她话不多,但是轻声细语,也很照顾你的情绪和问题,偶尔笑起来也很开,不做作,表情总是温柔。因为她又爱写些东西,自己创作,我戏称她是时下很流行的文艺女青年,她欣然接受,觉得自己骨子里确实有点文艺范儿。

文艺女青年篇9

她话不多,但是轻声细语,也很照顾你的情绪和问题,偶尔笑起来也很开,不做作,表情总是温柔。因为她又爱写些东西,自己创作,我戏称她是时下很流行的文艺女青年,她欣然接受,觉得自己骨子里确实有点文艺范儿。

文艺女青年篇10

舞剧《青衣》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第七季演出,却是王亚彬第一次亲自担任导演、编舞及主演。7年前王亚彬25岁,她想去尝试一些不同的、新鲜的创作。她叫上当时舞蹈学院的一些同学,一起做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一季。叫“朋友们”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台前幕后和我合作的这些伙伴们,还有一个是进到剧场看演出的这些观众们。”王亚彬解释。如今6年过去了,演出从最初的朝阳9剧场演到了国家大剧院,王亚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吸收、慢慢成长,她渴望自己发声,去做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艺术创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全新的创作。

2012年,王亚彬拍电视剧《推拿》,由毕飞宇的小说改编。拍摄期间她反复读了毕飞宇的书。大学刚毕业时,王亚彬也读过《青衣》,但当时的年纪让她还对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不甚理解。这一次,再把《青衣》读到一半时,王亚彬突然萌发了要把它改编成舞剧的想法。“我觉得毕飞宇老师的小说文字比较有温度,里面有很多描述性的文字情感性是非常强的,和舞蹈善于抒情的特点非常吻合,他的小说里面对于女性人物描写是非常专注和深入的。打个比喻, 他的描写就像中国的针灸,非常深,非常集中,点到穴位很透彻。”王亚彬说。在《推拿》中,王亚彬饰演的是金嫣,一个性情直率的女孩,而《青衣》中的筱艳秋也是非常极致的性格。《青衣》的小说结尾,在十字路口,灯光辉煌,飘着雪花,看到这里,舞蹈的画面一下就在王亚彬的脑海中迸发出来。她跑去跟毕飞宇说自己的想法,毕飞宇眼睛一亮。

即使有过多次反响不错的影视经历,王亚彬却仍选择坚守她的舞蹈梦想,每一年,她都有舞蹈作品问世。王亚彬把这种坚守总结为“太爱”:“我从小就跟舞蹈在一起,如果说让我突然中断这个我很舍不得。其他转型做演员的人,他们可能觉得在做演员方面比较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对我来讲分不清是舞蹈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舞蹈。”

Q&A

Q:毕飞宇给你建议了吗?

A:我觉得毕老师对于我的表演还是挺放心的,2012年我们就聊过授权的问题,真正开始筹备是在2012到2013年期间。今年3月份我和我的执行制作人去了一次南京,一是看看这个戏在南京要演出的剧场,因为毕老师在南京生活,我就想去他那里演一场,再来我也见了见毕飞宇老师。因为之前怎样在舞台上呈现的大体构想都已经形成了,就在南京跟毕老师有过一个简单的交流,并没有聊很多细节。我觉得他也很尊重其他门类艺术家的创作,所以这次的创作对我来讲还是比较独立的。毕老师的小说被张艺谋、张元、娄烨这样的知名导演都改编过,现在改编成舞剧属于第一次,所以我觉得毕老师应该也蛮期待的。 摄影/董亮

Q:从第一次看《青衣》到现在10多年了,现在要做这部舞剧重新读小说,你对于主人公筱艳秋的理解变化了吗?

A:第一次读这个小说的时候就是普通阅读,那个时候年纪还小,不会想要分析它,只有大概的一个印象这个故事讲的是围绕一个从事戏剧行业的女性角色,挺悲的。当时小说里描述的氛围有点像小时候我跟父母呆在一起时候的感觉,挺家常的,有的段落还挺温暖的。2012年再读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很像,主人公对戏剧舞台的追求,艺术家所思考的孤独、寂寞、对艺术殿堂的向往等等很多方面和我有共同点。

我觉得毕老师的小说挺有温度的,包括《推拿》。文字的温度真的很感染人,小说里边有大量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我觉得其实与舞蹈中大抒情的段落挺像的。当时看完《青衣》,我就想这个要是改编成舞剧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就想试试吧!那会儿在南京,跟毕飞宇老师开会的时候提过一嘴,大家一起谈了谈对于人物的看法和理解,我表达了想做成舞剧的想法,他就说哇塞,这个主意很好啊!

Q:原著中有两个主要的男性角色,乔炳璋和面瓜,在舞剧里这两个男性角色怎么处理?

A:舞剧首先受时长的限制,再来在叙事上它没有话剧那么多台词,舞剧还是以抒情为主,当然它也有叙事上的一些功能。所以主线上还是以筱艳秋为主,我们选取了两个和筱艳秋关系最近的人 ,一个是面瓜,一个是春来。乔炳璋这个人物就几乎弱化到没有了,哈哈!因为我觉得舞剧要把一条线上的几件事说明白,让没看过小说的人也能大概理解这个剧,感受到人物情绪,其实是很重要的。

Q:没有选乔炳璋这条线,而是选面瓜这条线,是不是和自己内心更认可面瓜和筱艳秋的关系有关?

A:可以这么说吧。我是觉得一个好的剧还是倾向追求真善美的。一开始我也考虑过把乔炳璋放进来,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条线缕的像麻花辫,有点乱,而且对于筱艳秋来讲也不够干净,所以我也就毅然决然的把乔炳璋这条线剔除了。(笑)青衣这个舞剧虽然一方面要符合原著,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但是我觉得她也要有非常清淡、干净的感觉。

Q:裴艳玲老师做了什么指导?

A:裴艳玲老师给我们讲了她一路以来是如何学戏的,如何成为了一个演员、一个角儿,如何更好地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她真的是属于始终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家,虽然她跟我们一起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她说的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经验是很宝贵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从艺者都能体验到这样高的一个境界。

裴艳玲老师也很喜欢我们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作,她属于既能传承也能创新,她这个年龄的戏曲大家能有这样的意识也是很难得了。裴老师人也很好,平时也是非常素净的人,她还送过我一个对襟的汗衫,私下里聊天我们也说彼此挺像的,都是对艺术有一种追求和执著。有一次我去后台看裴老师,结束了之后她妆已经卸了,换上自己的背心,当时我们两个人在那里对望半天,我就觉得好像不需要说太多话,两个人四目相对眼神里就有很多交流。她有学过很多包括京剧、梆子、昆曲等等剧种,但是她没有说给自己一个教条框住自己,而且对于传统的东西她追求有一个新的表达,我觉得这跟我挺像的,虽然我的背景是中国古典舞,但是现代舞、当代舞我也会去学习,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就比较有个人特点。

Q:这次是你自己编舞,而以前你都是请一些外国编舞家。

文艺女青年篇11

她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自弹自唱的吉他歌手,第一个唱英文歌的歌手,第一个和国外艺术家合作演出及录制唱片的中国歌手,第一个制作并出演音乐剧的歌手。

几乎每一次大动作,都开了风气之先。

但是从大红大紫,到如今的慢慢沉潜,成方圆始终一个样儿。

她的朋友们都叫她“圆子”,说:“圆子搁今天,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或者说:“这个圆子呀,这么多年了,身上还是一股学生气。”宋丹丹也说这个多年的好朋友,“是个有独特浪漫的人”。

到如今,离她出第一张专辑都30年了,成方圆还是干干净净地留着短发,不拿腔拿调,穿得朴朴素素的,闲时做个“背包客”,世界各地的去旅行。

她要办演唱会了,不像成名已久的“老炮”去体育馆唱,她选在小剧场里,连着唱三天。也不唱那些大家听得快要烂耳朵的老歌,2009年的专辑《一路风情》,都是她自己填词,她要说说自己这几年经历的人和事。

我们到东方歌舞团去采访她,她1981年加入东方歌舞团,团里谁都和她亲近,门卫大妈都喊:“圆子,给我留张票。”

“我净干这种傻大胆的事”

成方圆小时候学二胡,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结束,改革开放,新风气慢慢进来,年轻人从各种渠道,拿到一些国外的卡带。好朋友们凑在一起,“逮着什么听什么”。

成方圆就是当时这样一批年轻人里的一个,她听到了卡朋特兄妹,听到了约翰·丹佛,听到了鲍勃·迪伦,还有更多时候,卡带上的姓名已经模糊了,不知道是谁唱的。“只是觉得好听,那些节奏让人踊跃、热血沸腾”。

那时候没听过流行音乐,“听到架子鼓,听到电吉他,就疯了”。

成方圆说,正是这些歌,“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是一个转折点。听到这些流行歌曲、摇滚乐、乡村音乐,我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音乐。我才转行来唱歌。”

她开始学英文,学着弹吉他。学了三四个月,就抱着吉他上台边弹边唱了。

当时的报纸上,经常有漫画,“不正派的小痞子,就是梳个背头,穿个喇叭裤,背个吉他”。

成方圆是东方歌舞团的独唱歌手,“把外国健康优秀的歌舞艺术介绍给中国人民”,是东方歌舞团的一项主要任务。成方圆有时候唱印度歌曲,就扮成印度人;唱非洲歌曲,就得化妆成黑人;要是逢着唱拉美歌曲,成方圆就会抱着吉他上台。

那时候独唱歌手都穿大大的裙子,往话筒那儿一站,把手收在腹部,一二三,开唱。成方圆有时候唱校园歌曲,穿个白衬衣、牛仔裤就上去了。

她翻唱了罗大佑的《童年》,那成了她的保留曲目,她抱着吉他坐着,头微微侧着,那个青春气息一下就出来了。成方圆说,当时有朋友找到她,说到有这么一首歌儿,挺好听的。但是没处听原唱,就一个歌谱,成方圆觉得这歌儿适合弹唱,歌词也清新、口语化,不像之前内地充斥的那种口号式的歌曲。

很快,大家都能哼着《童年》的曲调了。过了好多年,成方圆才听到罗大佑的版本。

1987年,她已经是国内知名的歌手了,去中央电视台录制一台晚会,“北京-波恩之夜”,和德国艺术家同台演出。她选了首崔健的《一无所有》,成方圆说自己当时崇拜崔健,可是崔健在当时是一个地下的状态,不可能到主流的舞台上演出。她于是去唱了这首歌。“怎么唱的?”“呐喊着唱。”

很多人又因为她,知道了《一无所有》,知道了崔健。

到1994年,成方圆又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儿,办“蓝色风情个人演唱会”。那时候,还没有“个人演唱会”的概念。这还不算,她还请来金星当总导演。请金星可是足够大胆了,那时候,金星是知名的舞蹈演员,还没有变性,但是大家都了解他的身份认同。

在此之前,成方圆看过一场金星的舞蹈演出,觉得“这个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这场晚会的舞美、情节设置全都引起轰动,成方圆清楚记得的一个小细节是:金星让她唱到一半,背对观众往舞台后方走,走到一半,回一下头,接着走。“那一下回头,就是点睛之笔。”——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设计,那时候都是新鲜的尝试。

“首先我要有一种原始冲动”

和金星合作完演唱会,金星跟她说:“你该去纽约看看。”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在那里汇聚、碰撞,成方圆背着包就去了,整整一年,几乎每天都在看演出,她用“颠覆和震撼”来形容那段经历。有的时候,艺术家是用墩布、垃圾桶做打击乐演出,有时候,演出的舞台在屋顶、在墙壁上……可能性成了无限大。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音乐剧。成方圆决定把音乐剧引进内地,她选择了《音乐之声》,保利剧院连演了十场,站票都有人买,剧院挤满了人。《哆来咪》、《雪绒花》,成为国人最早的音乐剧启蒙。

而在成方圆看来,这一次次的大胆尝试,是“表达的欲望在驱使”。“小时候受的教育是不经大脑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唱歌?为观众唱啊!好像本来就是这样的。后来我就想,如果说别人要听什么,你就唱什么,那是提供一种服务,那不是一个真正的歌者或艺术家应该有的态度。”

这正是国人转变的过程,是中国内地音乐的转变过程,过去,是“为工农兵服务”,唱歌是为了大家。现在不再如此,成方圆说:“首先我要有一种原始冲动,我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才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受众的接受。”

所以,她等待了足足十九年,才在2009年推出自己的音乐影像专辑《一路风情》,专辑的全部词作都由她亲自操刀,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成殇”,对战地记者卡帕的无限崇敬,说已经逝去的、被反复打探的爱情,“关于我们的事,你们统统都猜错”。

文艺女青年篇12

《左右》闪耀柏林 “我觉得它是我的一个代表作。是我之前积累了很多年,在这部戏里找到了一个很充分的释放空间,而且拍戏的时候我的状态很好。”

2008年中国电影《左右》入围柏林电影节,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女主角刘威葳开始得到众人的关注。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对她的表演感到“惊艳”,而导演王小帅说:“刘威葳的戏有种静态的美感,一定要在黑漆漆的影院里静下心来欣赏,就如享受一顿法国大餐;而不是在客厅里,和吃速食面一样的看电视,那样子就是浪费。”踏上柏林电影节的红地毯让刘威葳很兴奋,自己主演的电影入围更是激动万分。刘威葳说:“在去柏林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左右》一定会拿奖。我觉得国际性的电影节很奇怪,它会让你忘了名利这些东西,就单纯的沉浸在角色和故事中。我们对这部作品充满信心。”最终,《左右》在柏林凭借居高不下的观众满意度收获“特别关注”奖,又借着源自于社会题材的扎实剧本突破重围,捧走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虽然刘威葳没有最终捧走影后桂冠,她却说:“无论作为一个演员也好,还是电影人也罢,能够参加这样的电影节是一件很崇高很有荣誉感的事情,你会觉得就算之前经历的条件再差,付出的辛苦再多,又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收获,但这些付出在作品得到肯定的这一刻就都值得了。”

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刘威葳一直觉得自己的状态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阶段我整个人都好像在真空里一样,脑袋每天都很空白,也没有压力。但是因为这种真空的状态,反而让我在表演上收获了更多的感觉和感受,有时候演出来的东西我自己都很意外。我觉得这种状态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之后我曾经试着再找到这种状态,但是怎么都找不到了。

《团长》中的上官戒慈 “她是这部戏里唯一的女性,她好像是站在所有男性之上,不动声色的洞察着一切,看透一切。”

别看刘威葳外表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但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与一群大老爷们儿同台飙戏依然毫不逊色,甚至抢去他们不少的风头。不少影迷评价甚至赞扬“上官戒慈气场真足,演得真狠,痛快”。

寻问刘威葳与这群男演员对戏的感觉,她轻松地说:“我的感觉就是‘别把自己当外人’。因为他们都是《士兵突击》的班底,很熟。而且我对他们比较陌生,所以如何迅速的融入那个集体是一个问题,好在导演和男演员们都很照顾我,让我很受到了温暖和家的感觉。也正因为是唯一的女演员,表演上反而更轻松。”

记得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时候,上官戒慈一出场就是拿着斧子砍人,又拿冲锋枪扫射。当时我就想“这个刘威葳还真是不一样。”问她是如何把握“上官戒慈”的,她说:“我觉得说到这个人物就必须说到我很崇拜的康洪雷导演。之前并不了解他。康导对‘人’的理解并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上官戒慈这个人物也是这样。按常理,我觉得她是一个缅甸华侨,大家闺秀,就应该坐有坐样,说话得体。可她一出场就很有爆发力,当然这是导演处理的,原文里没这场戏。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上官戒慈更加鲜活立体。纵观整部戏,上官戒慈这个唯一的女性好像是站在所有男性之上,不动声色的洞察着一切,看透一切。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给了我很多的新鲜感,总是让我觉得‘原来戏还能这样演’。”

《风声传奇》“老鬼”李宁玉 “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琢磨李宁玉在各种场合下到底怎样想,怎样的反应,有时候人会有点精神分裂的状态,演起来很难但是非常有挑战性。”

电影《风声》在2009年引起轩然大波,带动了国内谍战题材的影视市场。而随后电视剧版的《风声传奇》也开始拍摄,而这一次刘威葳出演李宁玉一角。相对于李冰冰演绎的李宁玉,刘威葳说:“其实如果看过小说就会知道,电影版里的李宁玉和小说中的人物差别比较大,电影中的李宁玉已经失去了‘老鬼’的身份,不是故事的核心。我觉得导演很智慧,给李宁玉角色增加了情感背景,有了一种表演状态可以捕捉。电视剧比较还原小说,李宁玉有一个‘老鬼’的身份,是故事的核心人物。虽然我们演绎的人物都叫李宁玉,但是也可以说是不同的两个人,因为执行的任务不同,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同。”

对于自己这版的李宁玉,刘威葳觉得看过的人应该会比较满意。“因为演员们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再好的潜力,你都需要一个土壤来散发,需要有人帮助你去开拓潜力。包括演戏也是有局限性的,你会因为很关注自己的这一个角色而投入其中,就会不太客观。演员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是在用身体演戏,那就难免会有一个惯性存在。”

“那电影和电视剧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怎么看呢?”我接着问道。“我觉得电视剧的难度更大吧,”刘威葳很认真的说着,“《风声》原文的故事浓缩起来会更好看,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小说的量,而且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展开,所以用电影来展现的话,氛围和节奏都更合适。但用电视剧来表现难度就更大一些,所以在《风声传奇》里原来小说中的故事只占了10集,还有20集是小说上没有的,是扩充出来的。我觉得也可能是给不同的观众群看的,因为电视剧毕竟是细水长流的东西,它不像电影那么咄咄逼人,迅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路走来,刘威葳演过的角色无数,不论角色本身是带有文艺气质,还是性情乖张泼辣,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在她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于是我们说这就是她惊艳的地方,她的表演,总是能够张弛有度,让角色本身熠熠生辉。

其实早在刘威葳踏上柏林电影节的时候,影评人司马平邦曾经这样评价她:“刘威葳身上的确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沉静美,这种东方女性的美不靠暴露的性感和夸张的表现一样可以慑人,让人难忘的是她的《征服》,她的压抑沉静与孙红雷的乖张霸道相映成趣,但凡在欧洲电影节上能得到好结果的中国女演员,身上都有超乎她形象之上的独特气质征服力,而中国美女们的东方美在柏林的幸运已经不是一届两届的事了,这回该轮到刘威葳了。”

《时尚北京》对话刘威葳

Q:生活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A:比较懒惰。

Q:平时没有工作的时候都喜欢做些什么?

A:宅在家里。

Q:你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A:我觉得我很难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开,其实这样不太好,应该彻底的分开一点。

Q: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

A:轻松、简单、快乐,开心一点。我们常说要“身心健康”,可因为工作很累,所以身体就会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也就很容易影响心情,干扰生活。所以这也是我很纠结的难以把生活和工作分开。

Q:如果有压力,你通常用什么方式减压?

A:跟好朋友倾诉一下或者自己哭一场,把垃圾情绪倒出去。

Q:喜欢哪部电影?为什么?

A:特别多,每个阶段喜欢的电影都不一样,现阶段喜欢温情的,有一些轻松在里面又很感人的电影,我觉得“感人”很重要,像平时我在看剧本的时候也会想,这个角色有什么地方能打动我?因为先要自己被打动才知道如何打动观众。我觉得电影就因为有些地方让你感同身受才觉得好看。

Q:喜欢的演员?他的什么最吸引你?

A:周润发,他的魅力。

Q:有没有喜欢看的书呢?

A:东野圭吾的。

Q:喜欢什么样的运动?运动对于你来说是为了保持身材还是休闲健康?

A:其实我不太喜欢运动。我觉得运动是为了休闲健康,所以我选择其它方式来休闲了。

Q:你对时尚怎么理解?

A:不追时尚就是时尚。

Q:最喜欢怎样的服装风格?

A:简单的,基础款。

Q:如果有时尚活动,你通常会怎样精心打扮?

A:像自己。我觉得像自己和真实很重要,拼命的堆砌会让自己找不到自己。

Q:会关注最新的时尚资讯吗?

A:我不会特别关注,但因为身在这个行业中,有时候自然就会关注到。

Q:你觉得做艺人之后,对时尚感有更大的帮助吗?

文艺女青年篇13

谈起“文艺女青年”,阿占有自己的独家见解,相对款姐富婆,文艺女青年要优雅很多;相对女明星,文艺女青年要清新很多:相对小三二奶,文艺女青年要高贵很多;相对七大姑姨,文艺女青年要脱俗很多;相对女强人,文艺女青年要温婉很多。因此,阿占愿终生保有文艺女青年的某些特质,但她不愿仅仅做―个文艺女青年,而是要成为女艺术家。年轻的时候,阿占羡慕谈吐不俗、气定神闲的女胜,她觉得那就是文化,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认识到文化就是一个学习、创造、自省、再创造的过程。在阿占看来,文化宏大到无形,但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造的活力、不断自省的修复力,那么至少,他(她)就会成为―个有涵养的人。

古往今来,出色的文艺女青年有很多。美国摄影师辛迪・谢尔曼、著名的生活艺术家塔莎・杜朵、日本的小野丽莎,都是阿占由衷赞赏的女性。8月24日,她去大剧院看了小野丽莎的演唱会,她说,小野丽莎,这个49岁的轻灵女人,将声色与音乐完全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她弹吉他,懒得张罗任何一种噱头,似乎一切噱头只有音乐。在阿占心目中,小野丽莎怎可万众唱和?她只属于浅唱低吟。

有人说,文艺女青年总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一面念念不忘所谓的昨日忧伤,一面还对未来幸福有憧憬。阿占觉得这样的描述很贴切,或许正是这样的矛盾和分裂,让文艺女青年获得了更饱满丰美的人生感受。毕竟,人生难逃模式化,大多数人都在今天就是昨天、而昨天根本就是大前天的重复中,活了一辈子。阿占心中最理想的存在状态和处世哲学是这样九个字:浅处爱、深处活、宽处行。人生短短数十载,何不“作”一点?!痛也罢,快也罢,都是活色生香,都是灵魂的歌唱。因此,她会用力地“作”,但也会决绝地放弃。零或者绝对,不要中间或一些,这也许是阿占性情的真实写照。

女人如花,女人似歌,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文艺女青年”,阿占选择了小野丽莎的一首《Fly me to themoon》,“带我飞向月球,并让我在群星之间嬉戏,让我看看在木星和火星上的春天是怎样的……”

Q:新时代的文艺女青年,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阿占:独立、勇敢,自然而然,飘逸佻迭。

Q:在青岛文化圈中,女性的影响力怎样?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