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社会实践总结实用13篇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1

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参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

二 、给低年级小学学生学习辅导

三、文明版报进校园   (1) “八荣八耻”道德规范.—— 

    活动感受:“天下父母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理。其情之切,其意之浓,不是用我们苍白的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中国父母、中国学生、中国教育,曾一度倍受争议,而当中国家庭连起码的供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经济力量都没有的时候,应该抨击的已经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教育本身的表面层次,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我们不能给与这些孩子经济物资上的帮助,至少现在不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作为大学生,发挥我们在学识、学习经验、生活阅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为他们辅导功课,与孩子们谈心、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树立坚定不移的学习信念。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2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扶贫部门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工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工作,对于全面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

从扶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必要。近30年的扶贫开发,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贫困、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年发生的雪害、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大事件,给我们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是贫困地区因灾遭损严重,恢复重建任务繁重;二是贫困人口数量多,消除贫困任务艰巨。按照人均纯收入1*7元这一新的扶持标准,目前我县贫困人口达13.31万人,贫困面达46.3%;三是受当前不利形势的影响,贫困人口增收难,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扶贫攻坚更趋艰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去破题。

第二

从扶贫工作水平提升的需要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重要。在探索中前进、创新中发展是我办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在上级扶贫部门支持下先后探索总结了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群众参与式扶贫、互助发展资金等经验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和重要作用,我县扶贫工作多次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务院、省、市扶贫办的表彰奖励。但面对当前和今后,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实现扶贫工作的创新,科学推进扶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特别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加大、两个提高”,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因此,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

第三

从扶贫队伍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及时。我办历来十分重视自身思想和队伍建设。尤其是经过“三讲”、“三个代表”、“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干部职工政治素质、党员党性觉悟不断提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扶贫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新目标。我们的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比,与农民群众的期望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影响着我们扶贫队伍的形象。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才能进一步查找我们的不足;深入剖析根源,才能从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建成一支业务精湛、高效务实、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

总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县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也更是我们扶贫部门出色履行职能,完成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真严肃地对待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要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切实实抓紧抓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二、正确把握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全办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县委蒲书记在学习实践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县委实施意见,办学习实践领导小组要围绕当前扶贫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办此次活动的实施意见、活动方案,时间计划表,要细化量化指标、责任到人,抓好督查落实。在活动中要认真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

正确把握指导思想。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把握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着力点。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紧密联系扶贫工作实际,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查找解决影响扶贫工作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新举措,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开拓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

认真落实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四个目标要求,既:在提高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举措;在创新机制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效。四项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是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促进科学发展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要有新突破,在攻坚克难上要有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要有新突破,在提高效率上要有新突破,在为民谋利上要有新突破。提高思想认识就必须紧扣主题,全面学习掌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的各项内容、规定科目,联系工作实际,总结思考单位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不适应、不符合”的方面,进一步明确单位和个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解决突出问题,就要从扶贫部门的职责、扶贫工作的性质、任务出发,找出影响和制约扶贫开发科学推进的症结,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并从各个层面,层层分析,具体总结,列出不同层面、不同职责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项明确,逐项解决。创新体制机制,就需要既要明确扶贫办自身运作中体制机制方面亟待创新的重点,又要注意从“大农业、大扶贫”的宏观层面上对体制机制方面认真研究、积极思考。

总之,要实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就要把务求实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扎实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破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扶贫工作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第三必须严格坚持四条主要原则。

一是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首先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工作理念等,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突出实践性。就是要紧扣实践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要紧密联系我们思想、工作和发展的实际,以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为实践载体。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重实践、求实效贯穿到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三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在学习讨论、总结工作、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广纳群众意见。即查找问题要多听取群众意见,整改过程要组织群众监督,活动成效要由群众来评判,而且将通过具体措施来落实群众路线的贯彻。四是正面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在学习讨论、查找问题、个人剖析、民主生活会等环节都充分体现“正面”二字。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使大家都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为加强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我办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全办的学习实践活动负全责,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格局。

第二

把握关键环节,高质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从3月开始至8月结束,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11个环节。我们要严格按照县委和我办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同时认真抓好各环节的活动及阶段间的衔接。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和调研。抓好学习,深入调研。并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委有关要求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二阶段是分析检查。要着重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个人剖析等。切实查找班子和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问题、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第三阶段是整改落实阶段。要着重抓好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突出问题的集中解决、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活动总结,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的进度都要以保证质量、扎实有效为前提,决不能单纯赶进度,影响质量成效。

在各个阶段、环节,我们还要注意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强化舆论宣传。总结经验、典型引路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办法,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要探讨和运用好载体,确保“一学习三争创三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见成效”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编发新闻、简报、标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扶贫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三

切实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作用突出。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学习中要带头完成规定的笔记,撰写规定体会、调研文章等,积极主动使学习成为自己内在需求,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如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如何在大局中谋划扶贫、实施扶贫等课题,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三是要带头解放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要以自身的思想解放,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思想的新解放。四是要带头分析检查问题。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紧扣主题,自觉查找问题,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带头整改落实。领导干部既要带头参与集体的整改,又要带头搞好自身的整改。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下功夫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自身工作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几件实事、好事,使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3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扶贫部门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工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工作,对于全面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

从扶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必要。近30年的扶贫开发,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贫困、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年发生的雪害、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大事件,给我们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是贫困地区因灾遭损严重,恢复重建任务繁重;二是贫困人口数量多,消除贫困任务艰巨。按照人均纯收入1067元这一新的扶持标准,目前我县贫困人口达13.31万人,贫困面达46.3%;三是受当前不利形势的影响,贫困人口增收难,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扶贫攻坚更趋艰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去破题。

第二

从扶贫工作水平提升的需要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重要。在探索中前进、创新中发展是我办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在上级扶贫部门支持下先后探索总结了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群众参与式扶贫、互助发展资金等经验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和重要作用,我县扶贫工作多次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务院、省、市扶贫办的表彰奖励。但面对当前和今后,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实现扶贫工作的创新,科学推进扶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特别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加大、两个提高”,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因此,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

第三

从扶贫队伍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及时。我办历来十分重视自身思想和队伍建设。尤其是经过“三讲”、“三个代表”、“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干部职工政治素质、党员党性觉悟不断提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扶贫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新目标。我们的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比,与农民群众的期望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影响着我们扶贫队伍的形象。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才能进一步查找我们的不足;深入剖析根源,才能从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建成一支业务精湛、高效务实、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

总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县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需要,也更是我们扶贫部门出色履行职能,完成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真严肃地对待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要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切实实抓紧抓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二、正确把握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全办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县委蒲书记在学习实践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县委实施意见,办学习实践领导小组要围绕当前扶贫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办此次活动的实施意见、活动方案,时间计划表,要细化量化指标、责任到人,抓好督查落实。在活动中要认真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

正确把握指导思想。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把握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着力点。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紧密联系扶贫工作实际,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查找解决影响扶贫工作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新举措,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开拓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

认真落实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四个目标要求,既:在提高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举措;在创新机制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效。四项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是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促进科学发展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要有新突破,在攻坚克难上要有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要有新突破,在提高效率上要有新突破,在为民谋利上要有新突破。

提高思想认识就必须紧扣主题,全面学习掌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的各项内容、规定科目,联系工作实际,总结思考单位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不适应、不符合”的方面,进一步明确单位和个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解决突出问题,就要从扶贫部门的职责、扶贫工作的性质、任务出发,找出影响和制约扶贫开发科学推进的症结,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并从各个层面,层层分析,具体总结,列出不同层面、不同职责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项明确,逐项解决。创新体制机制,就需要既要明确扶贫办自身运作中体制机制方面亟待创新的重点,又要注意从“大农业、大扶贫”的宏观层面上对体制机制方面认真研究、积极思考。

总之,要实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就要把务求实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扎实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破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扶贫工作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第三必须严格坚持四条主要原则。

一是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首先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工作理念等,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突出实践性。就是要紧扣实践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要紧密联系我们思想、工作和发展的实际,以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为实践载体。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重实践、求实效贯穿到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三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在学习讨论、总结工作、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广纳群众意见。即查找问题要多听取群众意见,整改过程要组织群众监督,活动成效要由群众来评判,而且将通过具体措施来落实群众路线的贯彻。四是正面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在学习讨论、查找问题、个人剖析、民主生活会等环节都充分体现“正面”二字。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使大家都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为加强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我办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全办的学习实践活动负全责,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格局。

第二

把握关键环节,高质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从3月开始至8月结束,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11个环节。我们要严格按照县委和我办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同时认真抓好各环节的活动及阶段间的衔接。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和调研。抓好学习,深入调研。并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委有关要求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二阶段是分析检查。要着重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个人剖析等。切实查找班子和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问题、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第三阶段是整改落实阶段。要着重抓好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突出问题的集中解决、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活动总结,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的进度都要以保证质量、扎实有效为前提,决不能单纯赶进度,影响质量成效。

在各个阶段、环节,我们还要注意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强化舆论宣传。总结经验、典型引路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办法,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要探讨和运用好载体,确保“一学习三争创三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见成效”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编发新闻、简报、标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扶贫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三

切实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作用突出。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学习中要带头完成规定的笔记,撰写规定体会、调研文章等,积极主动使学习成为自己内在需求,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如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如何在大局中谋划扶贫、实施扶贫等课题,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三是要带头解放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要以自身的思想解放,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思想的新解放。四是要带头分析检查问题。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紧扣主题,自觉查找问题,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带头整改落实。领导干部既要带头参与集体的整改,又要带头搞好自身的整改。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下功夫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自身工作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几件实事、好事,使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连片特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模式研究”(12ASH004)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中的政府行为研究”(SWU1309363)阶段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的庞大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包括我国扶贫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没有这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作指导,中国的贫困人口不可能由1978年的2.5亿人?眼1?演降到2011年的1.28亿人,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中摸索出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化、连片开发、移民搬迁以及特困地区综合治理等扶贫模式,并赢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诸多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赞扬。同时,我国在区域不同、条件各异、环境艰苦的背景下创新出的不同扶贫模式,不仅佐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指导性,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一脉相承,把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其核心本质。同时,扶贫开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旨在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保证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完全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

(一)扶贫开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历程,从建党那天起,我党就始终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全中国人民谋福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大跨度、大空间的扶贫开发,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国家政策干预、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扶持,提供均等化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等,帮助贫困地区释放生产力,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可以说扶贫开发实践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二)扶贫开发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毋庸置疑,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贫富差距加大等,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了矛盾凸显期,集中表现为城乡、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分化悖逆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将引发社会不满,影响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扶贫开发则是扭转贫富分化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宏观调控和资金的转移支付,将有效地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扶贫开发的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客观上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扶贫实践取得的成果,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一)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眼2?演,“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眼3?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眼4?演,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以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人口锐减,小康社会正在成为现实,这些扶贫成就的取得,既践行了邓小平理论中的“贫富观”,也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只有消灭贫困,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社会才能和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

(二)扶贫的实践成果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贡献

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熏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证明,扶贫的根本是要解放生产力,释放出无穷的正能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进行的数十年的扶贫实践活动,并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是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最好印证,更是党的宗旨立足于人民之中的最好体现。因此,我国的扶贫实践活动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贡献。

(三)扶贫的实践成果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普及深化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扶贫开发活动,在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注重当地的社会发展,在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最终将达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扶贫开发活动不仅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扶贫的实践成果还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普及深化。

三、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党的十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好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仅为2003元,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0.61,?眼5?演贫困人口还有1.28亿,距离“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以全面完成既定目标。

(一)始终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扶贫攻坚战中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扶贫攻坚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统一步骤,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扶贫的顶层设计,把扶贫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继续探索创新一些好的形式,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引导各类企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再次,要强化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攻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在扶贫攻坚战中,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实现贫困地区“五位一体”建设的总目标至关重要。一是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物医药等生态产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贫困人口提供包容性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收入。二是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创新村级自治组织,完善社区管理,打造起“永久牌”扶贫攻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三是积极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百姓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引领贫困地区发展;四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建立起贫困人口社会安全阀,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是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扶贫各项活动之中,杜绝短视行为,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建立起贫困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屏障,用生态效益提升抗击贫困和阻止返贫的能力。

(三)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新四化”建设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在扶贫攻坚战中必须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共同富裕的“引擎”和助推器。一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并逐步形成产业链;二是要通过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与外界联系,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各种市场信息,加快资金、信息、人才流动,为服务本地发展创造条件;三是通过发展本土化的优势产业,夯实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集镇转移,做强特色小城镇,使之成为本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四是创造条件,引进有实力的城市企业入驻贫困地区,让他们通过租赁、宅基地置换等形式流转土地,对分散的农田、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传统农产品向高档农产品转化,并对其农产品实行小城镇属地化深加工,让一部分人在充分享受土地收益的情况下有序流动到小城镇就业,以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四、总结与展望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社会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全面攻坚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赢得一个又一个漂亮战役,用新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到2020年按时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伟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眼参考文献?演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既是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主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崭新起点。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在多种场合发表了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项现代化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新时代意涵。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目标定位、价值取向、情感纽带和利益关系四个方面着手,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巨大作用。

二、扶贫思想发展历程

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扶贫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扶贫思想与无数先进的思想与理论一样,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1969年作为一名知青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七年的农村生活,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了解了农村的实际,并孕育了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情感,成为他长期关注贫困与反贫困的实践根源。

实践阶段。先后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市、福建宁德地区、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担任领导期间。从经历欠发达到发达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始终关心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扶贫开发路径,并且注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成熟阶段。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先后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连续5年新年国内首次考察都调研扶贫,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刻阐述了“六个精准要求”、“五个一批”的路径一级“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标志着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思想体系形成与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一界中国领带集体核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并在一系列考察和重要讲话中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社科阐述,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扶贫思想的创新和丰富。

三、扶贫重要论述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需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第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彻底解决无产阶级贫困及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扶贫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的必然性。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扶贫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第三,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扶贫重要论述,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扶贫领域改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扶贫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整体脱贫能力提升,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要以共享发展理念确保扶贫成果惠民,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扶贫思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担当,又是对历代无数先贤和近代革命先烈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向往的回应,还为全人类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强烈的宗旨意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爱民情怀。

四、精准扶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扶贫思想的新论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5年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既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过去,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进行扶贫时可以通过确定重点贫困县,将有关资源向这些贫困县集中,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也有富裕的农户,而发达地区也有贫困农户。此时,以县和乡镇为瞄准机制进行的扶贫已经不能满足2020 年全国消除贫困的要求。只有精准识别出贫困农户,精准帮扶之后,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对中国的贫困及扶贫问题,始终进行着长期的关注,并提出了解决贫困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自己的扶贫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志在闽东调查就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关注,认为与发达以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好比一只“弱鸟”,并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贫困思想。

改革开放之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长期的平均主义及大锅饭体制影响,区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改革开放之后,充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的政策,促进区域的非均衡增长,区域发展均衡走向非均衡,一些地区发展得快一些,而另一些地区发展得慢一些,区域差异开始凸显。如果说富裕地区羽翼已经丰满,而贫困地区无疑就是一只“弱鸟”。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志关于贫困地区是“弱鸟”的判断不仅非常形象,而且非常准确。如何扶贫?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让贫困地摆脱贫困,这就是所说的“先飞”。问题在于“弱鸟”能不能“先飞”,在总书记看来,“弱鸟”“先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实现的”,这就是他关于扶贫的“先飞”理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根据扶贫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又实施新的扶贫战略,并先后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大空间区域为瞄准进行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存在诸如扶贫瞄准对象偏离、贫困地区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返贫率高、政策效果持续性差等问题。为此,曾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大量调研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典型经验,针对“大水漫灌”扶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时、科学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

五、关于扶贫工作主要论述是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扶贫重要论述强调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不能输的硬仗,必须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扶贫重要论述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科学推动脱贫攻坚。科学推动脱贫攻坚,要按照要求,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不做超越实际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

扶贫重要论述强调精准精准再精准,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到当前阶段,更是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瞄准和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堡垒,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要进一步强化精准思维,在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扶贫重要论述强调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贫困地区的志气鼓舞起来了,自我发展能力成长起来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了,精神面貌昂扬起来了,才能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形成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共振,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脱贫贵在立志。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脱贫必须扶智。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经营能力,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硬制约。要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保学控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是扶贫治本之策。

扶贫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六、深刻认识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围绕为什么要脱贫、如何脱贫、如何保证脱贫效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五个一批”的实践路径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了“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脱贫要从方法路径上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涵盖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工作格局、政治保障、科学方法等方面,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将治国理政思想贯彻到扶贫开发领域,并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等方方面面,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现象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出理论阐释的科学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马克思最早从制度层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等原因,马克思只是分析了当时制度下关于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而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并没有给出可供直接借鉴的现成经验。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放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高度,念兹在兹、亲力亲为、领战督战,形成了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扶贫工作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并结合中国实践,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和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大国担当,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三)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作出了新贡献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反贫困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设想;邓小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制度性贫困以及中国反贫困的总体战略;江泽民尤其重视开发式扶贫以及瞄准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的转变;胡锦涛立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赋予了反贫困新内涵、新路径,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针对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反贫困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新贡献。

(四)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6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启示

十八洞村的巨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十八洞村的实践是深刻理解精准扶贫思想内涵,切实践行精准扶贫方略的具体行动,严格按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要求,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也为继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构建扶贫脱贫的“中国模式”带来以下启示。

(一)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内涵,“协同推进”。精准扶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我国减贫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脱贫攻坚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十八洞村的实践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精准扶贫思想内涵,把“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和“四个切实”看作是“精准扶贫”思想、方略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同推进。

(二)因地施策制定减贫方案,“扬长补短”。严格遵循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工作队在反复调研、征询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八洞村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发展原则,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改造保持苗寨原有的景观风貌,彰显苗乡民族文化特色,依托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特色等发展以乡村旅游、苗绣加工、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等五大支柱产业。同时,积极整合社会扶贫力量、统筹社会扶贫资金、协同各级各类扶贫主体,借助外力弥补自身在减贫和发展中面临的设施滞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的短板,真正做到“扬长补短”。

(三)创新突破脱贫时空局限,“处理关系”。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全域旅游规划、增强内生动力、整合社会扶贫力量、短中长期产业组合布局以及“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等方面的成功探索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应通过创新突破时空局限,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外与内的关系。十八洞村在内生动力挖掘方面,通过党建先行,精选驻村工作队、加强村支两委建设、组建民兵突击队和道德星级管理探索,转变了村民观念,增强了内生动力 ;在外部帮扶方面,通过协同各级各类扶贫主体、统筹扶贫资金、整合社会力量,把外部帮扶的效应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了外部帮扶和内生发展的协同推进,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长与短的关系。十八洞村产业扶贫经验表明,要处理好短期扶贫和长期脱贫的关系,十八洞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劳动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短中长期组合,以“立竿见影”的短期产业帮农民增收,增加村民的信心和资金积累,以具有竞争力和自生能力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提升村民的发展能力,确保长期脱贫。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十八洞村“跳出十八洞发展产业”,将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全县旅游“五大景区”总体布局的做法值得借鉴。这种跳出“点”,将“点”纳入到“面”中进行发展的思路,能有效激活“点”、“面”之间发展的协同效应,在“面”的发展中确保“点”的持久脱贫。四是老与新的关系。“传统”特色是老字牌,“现代”文明是新风尚。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原则,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同时又以电子商务、采摘权转让等现代文明手段,使“传统”特色老字牌与“现代”文明新风尚有机结合,树立了标杆。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7

三是深入调研不够,扶贫摸底不足。由于扶贫摸底不足,扶贫项目仅限于偏僻农村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忽略了许多“非贫困村”的真正贫困。目前,一些贫困地区“非贫困村”被边缘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基础项目严重缺失,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异常缓慢。地方政府应该问需于民,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把扶贫资金投放在最急需的地方去。四是面子工程、浮夸作风严重存在,决策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在农村,浮夸作风引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或为了自己的升迁,不顾群众的疾苦搞一些面子工程。许多农村,没有打碾粮食的场地,农民经常把粮食拉到公路上晾晒和打碾,埋下了严重的交通隐患;一些草垛常年暴露在村庄周围,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科学决策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缺少调查研究,造成了许多“长远规划”变成了“短视行为”,决策不科学,使有限的资源变成了“奢摆品”。

二、多元化扶贫开发与扶贫文化构建

1.在政府主导扶贫框架下开展的有针对性扶贫工作为扶贫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宁夏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地区,在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同时,建立了专门从事扶贫开发的组织机构,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各级领导组织体系。根据扶贫工作形势发展需要,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规划和措施。如《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规划》《尽快解决西海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意见》等等。这些扶贫政策、规划及措施针对当时贫困状况对症下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发展,成为各个时期实现减贫的重要保证,也成为各个时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丰富了扶贫理论,为后来的扶贫研究奠定了基础。

2.总结提升扶贫开发成功经验,针对不同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扶贫开发31年来,宁夏扶贫工作者加强扶贫文化研究,总结提升扶贫开发成功经验和做法,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开展了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精神力量,成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精神、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以及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智力支撑。许多理论研究者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研究中不断挖掘、推陈出新,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的对策建议,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31年来,宁夏社科界、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及扶贫工作者,通过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撰写了大量反映扶贫开发方面的研究性文章。这期间出版了许多研究贫困的专著,如秦均平主编的《走出贫困———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李宁的《再造家园》,吴海鹰、李文录、杜正彬主编的《挑战贫困———宁夏农村扶贫开发20年回顾与展望》,董玲主编的《西海固扶贫攻坚战———“三西”建设30周年纪念》等等。归纳起来:一是比较全面地研究和反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状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针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站在专家学者的立场,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和探讨;三是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四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理论联系实践,既从理论高度研究和探讨问题,同时从实践角度关注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五是用发展的扶贫理念,关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从而探讨了若干重要问题,比如如何选择适合区域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如何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三、加强扶贫文化建设,在理论界开展扶贫文化研究

1.理论工作者要做好扶贫开发的“先行官”。进入21世纪,宁夏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全面调查研究宁夏扶贫开发现状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1000多个贫困行政村进行综合开发,对人均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扶持,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目前的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扶贫难度不断增大。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扶贫工作的主体、条件、环境、标准、对象、内容、范围、规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理论工作者作为指导实践的“先行官”,必须深入扶贫第一线研究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对策,以攻破深水区的贫困堡垒。

2.大胆进行理论探索,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党的十报告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根据多年的扶贫经验,只有把扶贫和开发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造血功能,这就成了摆在扶贫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理论工作者,要大胆进行理论探索,使理论更好地为指导实践服务。因此,进一步加强全区扶贫文化包括扶贫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把31年来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开发、建设发展中创造、沉淀、积累的扶贫文化加以全面科学地总结和归纳提炼,从而提升为能够进一步指导未来扶贫开发的科学理论和振奋广大群众精神状态的文明成果。

3.从多元化扶贫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使扶贫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宁夏的扶贫在形式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开发扶贫、劳务输出、互助资金、对口扶贫、项目扶贫、招商引资、少生快富、交通扶贫、教育医疗扶贫、引水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等等。在组织上还出现了国家机关、派、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基金会、慈善机构、民间组织团体和协会等多元化主体出钱、出力、出政策、出思想、出技术等格局。这些不同形式的扶贫都为农民脱贫致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扶贫资源,使扶贫效益最大化,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4.研究新问题破解新难题,使扶贫研究落地有声。在扶贫开发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影响因素,理论工作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对症下药并破解这些难题。一是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总结扶贫经验,把它升华成扶贫理论,而且还要寻找扶贫工作中的阻力所在。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扶贫中掺杂了许多虚假成分,如村官腐败、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扶贫资金的流失、扶贫缩水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激化了干群矛盾。因此,加强扶贫监管已迫在眉睫,作为理论工作者,要到扶贫前线进行调查研究,探求腐败的根源,寻找提高各级领导素质和觉悟的办法,寻找防止腐败的路径,寻找化解矛盾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扶贫工作健康有效。二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首先是扶贫,贫困地区的农民受其生存环境的制约,生产生活成本高,对未来没有预期,心理上畏惧,行动上裹足不前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因此,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通过媒体介质和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呼吁,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最终迈向富裕。另外是扶志,要研究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盲区,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要鼓励困难群体增强自信心,勇敢的面对生活,开展生产自救,寻求发展途径,要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懒散慢等靠要”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5.立足区情、民情,挖掘潜在的扶贫盲点。要关注和研究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死角”问题,要挖掘潜在的扶贫盲点,要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理论工作者,既要发现新问题也要研究新情况,更重要的是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总结,站在专家学者的立场,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政府分忧解难。扶贫开发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参与,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了理论工作者的积极介入,就能把各种社会力量吸引到扶贫行列中来,就能把政府的意志、社会的关爱与贫困群众的意愿相结合,从而达到被扶者与扶贫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进行调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在扶贫开发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作一个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践行者。宁夏是欠发达地区,立足区情民情,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了解和认识广大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挖掘潜在的扶贫盲点,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理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

6.文化扶贫与扶贫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宁夏扶贫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文化扶贫和扶贫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扶贫是所有扶贫开发活动的总称,文化扶贫是扶贫开发中偏重思想意识的一种扶贫方式。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我维护和修复的文化,即贫困阶层以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所产生的思考问题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贫困文化表现为:信息闭塞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思想;麻木不仁消极处世听天由命人生观;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懒惰思想及行为;等等。这种文化具有示范性和代际传递性,一个群体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形成了一种贫困文化,贫困文化对穷人来说,不但具有顽固性和沿袭性,对维护贫穷发挥了作用,而且还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作用。

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旧的、迂腐的文化价值形态,是文化扶贫的本质所在,因此,文化扶贫首先要革除贫困者因贫守旧的贫困文化,通过人为因素将文化扶贫融入到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之中,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具有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人们的心理、行为习惯无一不和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文化不仅决定一个人的生存,更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贫困与其说是物质贫困,不如说是文化贫困。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之所在,实施消解农村贫困文化工程,增添文化扶贫新引擎,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筑牢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基础。贫困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制约着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西海固地区的大面积贫困,除了自然条件以外,农民作为贫困的主体,成为了“文化的饥渴者”,因此,从文化扶贫入手,向贫困者输入新文化、现代信息知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新鲜血液,分层次、分阶段、分工种(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饲养业以及劳务输出的不同工种等等)传授农业生产适用技能,逐渐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文化富民的效果。

针对贫困地区相对闭塞的环境,手机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扶贫过程中,政府除了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大院等投入外,对贫困地区应该更多地提供手机扶贫扶持,如提供使用上便利,通过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微信、手机微博、手机上网等社交方式,让农民群众弥补电脑网络的不足。同时,通过手机这种通信工具,还可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家人不必要的见面联系,从而能有效降低农民异地传统的社交成本,增加城乡交往的频率和机会,增强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城乡沟通的效率,给贫困地区农民带来更多的发展信息、发展动力和发展机会。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8

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讨会”,通过认真学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同与会领导、专家深入交流学习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很受启发,更加坚定了做好当前兰考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结合兰考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遵循。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总体思路、基本方略、工作要求以及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深刻而具体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新成果,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兰考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国家方针政策作为根本依据,始终把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为根本思想遵循,带领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如期兑现“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承诺。

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兰考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总书记曾先后3次到兰考视察,对兰考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对兰考发展提出的“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要求,把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把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把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强力支撑。

三、“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武器和制胜法宝。尤其是对“精准”的阐述,指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明确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点到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要害,为我们防止和克服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开出了一剂良方。工作中,我们从抓“认真”开始,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重对标、补短板,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完善建档立卡,强化驻村帮扶,加强资金整合和监管,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务求脱贫攻坚实效。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作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在全省“率先脱贫”的工作目标,早日踏上奔小康的新征程。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9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思想发动。一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我办始终坚持党组对活动的统一领导,及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谢永红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明确了职责,提供了开展活动的办公条件。二是坚持在县委第二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组织活动实施。首先,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并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批复。其次,活动的每个阶段又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表,送第二指导检查组审查备案,保证各阶段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有序进行。三是坚持思想发动。在每个阶段开始,我办都召开动员会,办主要领导作动员讲话并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在各个阶段中,办领导主动了解情况,掌握活动进度,加强督促指导;在各个阶段结束时,都召开总结大会,认真进行总结,确保了活动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我办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调研、心得体会交流、征求意见等方面做到了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带头学习。办领导立足“真学、真用、真懂”,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制定并落实相关学习制度,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央、省、市各级重要会议精神,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工作。二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班子成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力求学习实践两不误。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出特色”,很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必学任务。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增加了其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全体班子成员服务大局的能力。三是带头征求意见。办领导一方面积极参与办机关组织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另一方面带头到所联系的区县调查研究,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四是带头领题调研。结合全县扶贫工作实际,办党组确定了5个课题,相应科室拟定调研提纲,办领导分别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多次率有关科室的负责同志,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5个调研报告。

(三)坚持正面教育,加强理论武装。我办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重点,始终把理论学习贯穿整个活动中。一是创新了学习载体,把理论学习与机关集体活动、支部活动、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是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中央、省、市、县委有关文件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专题摘编》等。三是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全办所有党员每人都撰写了的读书笔记,每位党员干部还结合自身业务工作,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四)坚持群众路线,开门征求意见。为把影响和制约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问题找准摸透,我办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多形式、多途径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了群众的评议。一是向13乡镇、县直相关业务部门和项目点群众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二是在机关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机关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网络上公布了征求意见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我办在整个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90余份,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2次,征求到意见116条,梳理成五个方面14条意见。五是开展好群众的评议和测评工作。在评议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各项内容评议满意率达96%。

(五)注重实践特色,创新活动载体。活动一开始,我办就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在创新扶贫思路、扶贫模式、扶贫机制体制上下功夫,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扶贫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提升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相结合,与转变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到贫困村去、到基层去,问计问策,搞好服务,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六)注重边查边改,解决突出问题。在活动中,我办始终把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好影响和制约扶贫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在边查边改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期限;对涉及多部门和单位的问题,积极探索了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如针对整村推进项目资金“5:4:1”拨付标准与新时期工作不相适应的实际,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研究后报请政府,将资金拨付标准变更为更切合我县项目实施实际的“8:2”拨付标准。

(七)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当前扶贫工作。在活动中我办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工作,一手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两手抓”,做到“两不误”。

三、取得的成效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第二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办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办干部职工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入学习,全办党员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理解,树立了统筹兼顾、改革创新、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增强了党员干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共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方面重要共识。一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重新认识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的关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要义,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致力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二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新认识扶贫开发的职能定位,把扶贫开发目标从解决温饱、巩固温饱转变到缩小发展差距、构建社会和谐上来。三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重新认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开发途径从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变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的轨道上来,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式下扶贫工作的思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扶贫的目标任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思路是:全县扶贫开发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政策,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以整村推进、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扶贫为抓手,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全面构建“大扶贫”格局,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大了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力度。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办始终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改善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着力点,努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扶贫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

1.扶贫资金争取成绩突出。截止目前投入县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5672万元,为年初计划4700万元的120.6%。其中:有偿资金3600万元,无偿资金2072万元。(整村推进865万元,易地扶贫380万元,劳务输出204万元,产业扶贫600万元,项目贷款3000万元,世行回补614万元,市级切块9万元)

2.整村推进项目稳步推进。争取到整村推进项目57个,为年初计划40个的142.5%,截至目前,竣工21个,完成投资1081.18万元,占总项目的36.8%。第二批36个已于7月下达到各乡镇,目前正在实施。

3.易地开发项目进展顺利。2008年卡斯、柯街、田园240万元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183万元,为总数的76.25%,项目将在10月份竣工并通过县级验收。

为切实解决柯街华侨社区侨胞生存发展问题,县委政府多次带领扶贫办上市到昆汇报工作,如是反应困难问题,争取到柯街华侨社区易地转移安置760人,项目资金380万元,项目集中安置区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竣工。

4.扶贫劳务输出成绩突出。全面完成了2008年度劳务输出项目扫尾工作,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10372人,培训后转移到昆明及省外4063人,就近就地转移3816人,实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成为我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导农民就业增收、创业致富的主要渠道。

争取到2009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204万元(其中示范基地64万元,引导性转移培训项目140万元),今天就将项目实施方案下达到各乡镇,并可正式启动实施。

5.信贷扶贫扎实开展。发放第一批小额到户贷款扶贫资金600万元,其中扶持种茶园低改41.98万元,泡核桃种植228.1万元,养殖业329.92万元,受益农户1200户。组织上报专项贴息贷款5个,市级评审给予立项4个,目前已落实恒盛公司项目贷款3000万元。

6.世行项目进度进一步加快。我县组织实施的世行项目(prcdp)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386.7万元,为总投资的80.3%,其中世行贷款4161万元,国内配套2225.7万元。累计向世行提款报账8次,实际回补世行资金3347.6万元,占世行贷款5564.6万元的60%。

7.挂钩帮扶持续开展。今年6月,新的一轮挂钩帮扶工作正式启动,全县87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076名党员干部与13乡镇87个行政村2868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深入到挂钩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为贫困群众送去了春耕农用物资,带去了资金、技术,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春耕资金短缺、生产困难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8.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一是通过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研究后将已不适应新时期项目资金拨付要求的整村推进“5:4:1”资金拨付标准变更为“8:2”拨付标准,有效促进了整村推进项目的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二是扶贫项目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项目“廉政承诺制”和“效果责任制”,自然村、行政村、乡(镇)、扶贫办、县人民政府逐级签订《廉政承诺书》和《效果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问题发生,杜绝了就留、挪用、挤占、贪污扶贫资金的情况发生。

四、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习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多,有满足于按规定动作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安排的思想倾向,拓展范围还不宽。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10

一、农村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间协作研究

关于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吴德江(2011)指出,农村扶贫的公共产品特征决定了政府在扶贫中的主导与核心地位。政府主导体现在政府是反贫困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同时政府还是扶贫资源的组织者、分配者,以及资源过程的主导者、行动协调者与监督者。言(2014)认为,在中国权威式政府的体制下,扶贫领域中政府内部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是整个扶贫格局中的核心、元机制。韩广富和何玲(2015)指出,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始终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这不仅体现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

关于政府对口扶贫。徐永福主编的《携手铸辉煌》丛书,从闽西合作的背景入手,回顾了1996-2005年两省区合作的具体进程,概述了闽西合作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李勇(2012)认为,以地方政府合作为主导的东西对口扶贫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新的扶贫模式,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经验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实施扶贫项目的能力相对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徐俊(2010)分析了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现状,认为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的具体行为方式往往是其实践活动的经验型总结。祝慧等(2016)认为,精准扶贫更注重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仅依靠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不够,因而需要更多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冯朝睿(2016)认为,要如期完成2020年我国贫困治理的总体目标,国家及扶贫治理部门,要加强“协同”扶贫理念,以改变以往的单一反贫困治理结构,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功能、多层次的多管齐下的协同反贫困共治局面。

二、农村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协作研究

国外农村扶贫工作中部门协作的研究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的研究居多。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等人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研究了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关系,他们在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进行跨国比较研究后,提出了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即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

我国在1990年代中晚期逐步发展起来对扶贫领域中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关系的研究。李小云是我国最早将参与式扶贫理论系统化和实践操作化的主要推动者和系统总结者,他通过分析民间组织在参与式扶贫中的有效性,提出了在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建立联系共同扶贫的观点。蔡科云(2013)认为,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都是扶贫的主体,国家扶贫事业由单一政府行为向社会共同行为转变。合作扶贫的本质是政府也是社会组织、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合力”。王媛媛(2014)认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的过程中,双方是互相合作,共同推进扶贫项目发展的。尤其是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筹集渠道方面,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李娟(2015)认为,企业在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其帮扶途径广泛,能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贫困群众最需要帮助的不同方面,并且在不断实现帮扶方式的创新。

三、述评与展望

上述研究为精准扶贫部门协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由于其研究角度的不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要通过具体的调研实践,进一步完善。

一是精史銎恫棵判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研究要继续完善。目前,精准扶贫以帮扶单位扶贫到户的形式来开展工作,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规范化、长期化和可持续,需要建立更加完备、更具操作性的部门间协作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

二是精准扶贫部门协作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当下精准扶贫工作中,部门间协作程度低,持续性不强。因此,在精准扶贫中,部门协作要将以往“输血式”或者是救济式的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治标治本,实现可持续协作的精准帮扶策略,还需要聚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

三是精准扶贫部门协作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在近几年精准扶贫实践中,各地在精准扶贫部门协作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各地在精准扶贫部门协作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同类型的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为精准扶贫部门协作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5 ,(12).

[2]吴德江.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3]言.中国农村扶贫中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4,(4).

[4]韩广富,何玲.论中国政府同亚洲开发银行在农村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问题[J].理论学刊,2015,(3).

[5]李勇.改革开放以来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徐俊.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的瞄准问题初探[J].老区建设,2010,(2).

[7]祝慧,莫光辉.精准扶贫的阶段性成效与创新突破[J].经济纵横,2016,(7).

[8]冯朝睿.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J].西北人口,2016,(4).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11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思想发动。一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我办始终坚持党组对活动的统一领导,及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谢永红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明确了职责,提供了开展活动的办公条件。二是坚持在县委第二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组织活动实施。首先,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并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批复。其次,活动的每个阶段又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表,送第二指导检查组审查备案,保证各阶段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有序进行。三是坚持思想发动。在每个阶段开始,我办都召开动员会,办主要领导作动员讲话并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在各个阶段中,办领导主动了解情况,掌握活动进度,加强督促指导;在各个阶段结束时,都召开总结大会,认真进行总结,确保了活动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我办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调研、心得体会交流、征求意见等方面做到了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带头学习。办领导立足“真学、真用、真懂”,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制定并落实相关学习制度,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央、省、市各级重要会议精神,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工作。二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班子成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力求学习实践两不误。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出特色”,很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必学任务。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增加了其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全体班子成员服务大局的能力。三是带头征求意见。办领导一方面积极参与办机关组织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另一方面带头到所联系的区县调查研究,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四是带头领题调研。结合全县扶贫工作实际,办党组确定了5个课题,相应科室拟定调研提纲,办领导分别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多次率有关科室的负责同志,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5个调研报告。

(三)坚持正面教育,加强理论武装。我办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重点,始终把理论学习贯穿整个活动中。一是创新了学习载体,把理论学习与机关集体活动、支部活动、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是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中央、省、市、县委有关文件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专题摘编》等。三是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全办所有党员每人都撰写了的读书笔记,每位党员干部还结合自身业务工作,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四)坚持群众路线,开门征求意见。为把影响和制约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问题找准摸透,我办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多形式、多途径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了群众的评议。一是向13乡镇、县直相关业务部门和项目点群众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二是在机关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机关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网络上公布了征求意见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我办在整个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90余份,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2次,征求到意见116条,梳理成五个方面14条意见。五是开展好群众的评议和测评工作。在评议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各项内容评议满意率达96%。

(五)注重实践特色,创新活动载体。活动一开始,我办就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在创新扶贫思路、扶贫模式、扶贫机制体制上下功夫,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扶贫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提升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相结合,与转变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到贫困村去、到基层去,问计问策,搞好服务,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六)注重边查边改,解决突出问题。在活动中,我办始终把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好影响和制约扶贫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在边查边改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期限;对涉及多部门和单位的问题,积极探索了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如针对整村推进项目资金“5:4:1”拨付标准与新时期工作不相适应的实际,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研究后报请政府,将资金拨付标准变更为更切合我县项目实施实际的“8:2”拨付标准。

(七)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当前扶贫工作。在活动中我办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工作,一手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两手抓”,做到“两不误”。

三、取得的成效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第二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办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办干部职工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入学习,全办党员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理解,树立了统筹兼顾、改革创新、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增强了党员干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共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方面重要共识。一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重新认识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的关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要义,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致力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二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新认识扶贫开发的职能定位,把扶贫开发目标从解决温饱、巩固温饱转变到缩小发展差距、构建社会和谐上来。三是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重新认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开发途径从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变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的轨道上来,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式下扶贫工作的思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扶贫的目标任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思路是:全县扶贫开发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政策,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以整村推进、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扶贫为抓手,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全面构建“大扶贫”格局,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大了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力度。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办始终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改善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着力点,努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扶贫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

1.扶贫资金争取成绩突出。截止目前投入县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5672万元,为年初计划4700万元的120.6%。其中:有偿资金3600万元,无偿资金2072万元。(整村推进865万元,易地扶贫380万元,劳务输出204万元,产业扶贫600万元,项目贷款3000万元,世行回补614万元,市级切块9万元)

2.整村推进项目稳步推进。争取到整村推进项目57个,为年初计划40个的142.5%,截至目前,竣工21个,完成投资1081.18万元,占总项目的36.8%。第二批36个已于7月下达到各乡镇,目前正在实施。

3.易地开发项目进展顺利。2008年卡斯、柯街、田园240万元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183万元,为总数的76.25%,项目将在10月份竣工并通过县级验收。

为切实解决柯街华侨社区侨胞生存发展问题,县委政府多次带领扶贫办上市到昆汇报工作,如是反应困难问题,争取到柯街华侨社区易地转移安置760人,项目资金380万元,项目集中安置区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竣工。

4.扶贫劳务输出成绩突出。全面完成了2008年度劳务输出项目扫尾工作,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10372人,培训后转移到昆明及省外4063人,就近就地转移3816人,实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成为我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导农民就业增收、创业致富的主要渠道。

争取到2009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204万元(其中示范基地64万元,引导性转移培训项目140万元),今天就将项目实施方案下达到各乡镇,并可正式启动实施。

5.信贷扶贫扎实开展。发放第一批小额到户贷款扶贫资金600万元,其中扶持种茶园低改41.98万元,泡核桃种植228.1万元,养殖业329.92万元,受益农户1200户。组织上报专项贴息贷款5个,市级评审给予立项4个,目前已落实恒盛公司项目贷款3000万元。

6.世行项目进度进一步加快。我县组织实施的世行项目(prcdp)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386.7万元,为总投资的80.3%,其中世行贷款4161万元,国内配套2225.7万元。累计向世行提款报账8次,实际回补世行资金3347.6万元,占世行贷款5564.6万元的60%。

7.挂钩帮扶持续开展。今年6月,新的一轮挂钩帮扶工作正式启动,全县87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076名党员干部与13乡镇87个行政村2868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深入到挂钩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为贫困群众送去了春耕农用物资,带去了资金、技术,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春耕资金短缺、生产困难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8.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一是通过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研究后将已不适应新时期项目资金拨付要求的整村推进“5:4:1”资金拨付标准变更为“8:2”拨付标准,有效促进了整村推进项目的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二是扶贫项目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项目“廉政承诺制”和“效果责任制”,自然村、行政村、乡(镇)、扶贫办、县人民政府逐级签订《廉政承诺书》和《效果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问题发生,杜绝了就留、挪用、挤占、贪污扶贫资金的情况发生。

四、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习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多,有满足于按规定动作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安排的思想倾向,拓展范围还不宽。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12

贫困这一世纪性的难题,困扰着人类,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1]2016年两会期间,同志分别参加上海、湖南、黑龙江、青海四省代表团审议时两次强调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全国工作的主攻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提出“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新疆而言,脱贫攻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打之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阜康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期、关键期,要现在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完成转型发展、突破城乡统筹瓶颈、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目标,亟待寻找到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一)明确民族团结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1)互为依托,并行不悖。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我们发展的总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有效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突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边疆巩固,更有利于全面践行民族团结;全面践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各民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发展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动力。(2)殊途同归,全面发展。作为全球广泛关注的“3P”问题之一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性因素。[2]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实现阜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尽管方式不同,但二者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充分认识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1.充分认识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天下顺利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也有着其自身的本质要求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阜康市的市情,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是关系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系全疆社会稳定的重大工程,党员干部结合“访惠聚”工作,全面践行民族团结,让“理想不灭”,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全疆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将不再是“一纸空话”,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认识。

2.充分认识形势任务的重要性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贫困是实现个体和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阜康市脱贫攻坚虽加快发展,但仍然面临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技术人才等发展“短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户施法,坚持“扶到点上,脱到根上”的原t。想群众所想、说群众所说、为群众所为,这是一项内在要求,更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根据阜康市实际情况,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定地践行我们党员的义务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实际和探索。

3.充分认识贯彻理念的重要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阜康市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策倾斜支持,主动作为,公众广泛参与,突破重点难点,真抓实干,确保全面脱贫,决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兄弟姐妹“掉队”。“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和共享,城市和农村不能发展不协调,资源和劳动成果都要共享。群众是最有力量的群体,实现共同富裕将是我们党前进和发展的坚强保证,更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清醒和自觉。

二、阜康市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途径

(一)主要做法

(1)资金调拨,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2016年阜康市把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预计可脱贫人数达755人。为实现脱贫攻坚任务,阜康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

(2)民生为首,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脱贫。阜康市6个乡镇22户贫困户进行抗震安居房建设,每户补助3万元,建筑面积60平方米左右,不足部分由抗震安居办按照每户1.85万元进行补助。购买生产母羊375只,对6个乡镇40户125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分配,每人3只。

(3)主动作为,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帮扶。一是依靠市领导带头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计日程功。中国自1986年开始的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而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扶贫模式。[4]目前,阜康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阜康市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方案》,组织驻村工作组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对全市各民族群众贫困人口进村入户调查。二是依靠各单位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齐头并进。全市各单位认领帮扶对象、制订帮扶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通过对各民族贫困群众帮扶,助力精准脱贫。三是依靠“访惠聚”工作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稳扎稳打。充分发挥“访惠聚”工作组和住村单位工作优势,找到各民族贫困群众亟待帮扶的关键点,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年”系列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精准帮扶。四是依靠信贷模式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百不失一。针对全市6个乡镇196户567名各民族贫困人口,采取“农村信用社+符合脱贫项目企业+贫困户”模式,由1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利用贷款投入企业分红增加收入,农村信用社按照每年最低8%的比例对各民族贫困人口进行分红,概算每名贫困人口一年可分红1000-2000元不等。

(二)主要途径

(1)因势利导,自力更生,主打特色扶贫品牌。通过实施贫困村产业“一村一品”,实现特色种养业扶贫;通过积极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实现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各族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实现商贸流通扶贫;通过支持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各族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实现资产收益扶贫。

(2)因地制宜,异地搬迁,主打民生扶贫品牌。根据各民族贫困群众实际需求,为符合条件的各族搬迁户积极创造搬迁条件,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鼓励引导整体搬迁,并对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3)因时制宜,生态补偿,主打绿色扶贫品牌。坚持让各族贫困群众受益为原则,注重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依托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帮助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各族贫困群众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逐步加强贫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降低贫困村灾害风险,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

(4)因人制宜,教育为基,主打就业扶贫品牌。积极推动就业扶贫,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积极推动各族贫困群众教育扶贫,计划到2020年普及15年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普及双语教育,对各族贫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

(5)因事制宜,突出保障,主打救助扶贫品牌。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切实保障和满足各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制度,对各族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各族贫困群众人居生活水平。

三、阜康市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一)结合“四问”,精准发力

(1)帮扶谁。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这些贫困农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5]通过领导带头、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走访入户、重点排查,明确哪些贫困人口需要帮扶;了解各族贫困群众需求,通盘考虑,无缝对接,分批次帮扶。

(2)谁来扶。一要发挥贫困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性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语言优势、文化优势和认同优势。重点是要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激发各族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促进贫困村各族群众发展观念的转变。当前,阜康市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以各族群众为受益对象,由此来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性、参与性,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建成项目后的管理维护意识。从而帮助各族群众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观念转变。

(3)怎么扶。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帮扶对象自身特长和优势,制订帮扶计划和措施,分层次开展帮扶。激发帮扶对象自身优势和脱贫攻坚意愿理念,实现“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实质转变。

(4)如何退。帮扶只是方法,而非目的。帮扶最终还是要依靠各族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得以实现。一要把各族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放在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待。应将脱贫攻坚工作上升到实现各族群发展权利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是实现《宪法》赋予各族群众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二是脱贫攻坚更应做到一般与特殊、眼前与长远、个体与社会、显性优势与隐性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二)结合“博弈”,补齐短板

做好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打造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文化之城、发展之城、活力之城,下大力气突破瓶颈、补齐短板、谋求发展,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

(三)结合全局,科学发展

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扶贫资源。

(四)结合政策,统筹整合

注重政策保障,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

(五)结合“造血”,激发动力

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体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认知,引导贫困人员坚定脱贫志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主动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思想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避免因缺乏了解而产生成见、歧视等不良思想倾向,要切实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真正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行动上,要实际作为,扶持、带动和激发各民族群众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各民族群众也要树立信心,用足用活中央、省(区)、市相关政策,在脱贫攻坚扶持帮助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吴筱灵.社会资本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解@.贫困度量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

扶贫社会实践总结篇13

党的十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主张,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效推动这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如何打开贫困之门,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受到时代教育的滋润,改变其自身的命运,已成为值得深入探析的重要话题。

一、精准视阈下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分析

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通过多维度的教育扶贫,有效增进人才培育、资金支持、培育体系、专业指导,以有效促进区域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地保证社会的进步。

实现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能够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效的路径。下面将重点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一)促进社会发展均衡的重要举措

积极推进精准视阈下教育扶贫对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在交通、教育、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最终会导致其区域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通过实现有效的精准教育扶贫,能够不断地针对本区域的现有条件来进行有效的关注和扶贫,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对本地域的人民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培养,从而能够不断帮助地域经济得以更加高效运行。因此,必须要充分地重视精准教育扶贫,不断实现地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有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以此来更好地齐聚合力,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条件。

(二)有助于全面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通过有效而精准的教育扶贫,能够全面促进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不断借助于时代教育的力量来推动经济的进步和提升。特别是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职业化教育,以不断保证人才的培养效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技术进步,有效拉动经济的发展。积极贯彻“读书一人,带富一家”的主张,以促进人才培养率的提高,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专业教育对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而督促这些人来更好地为家长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精准教育扶贫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可以在根本上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实现经济的长远进步。

(三)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很多时候必须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而通过专门化的教育扶贫,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关注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对于后续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实现有效的教育扶贫,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扶贫效能。总的来说,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扶贫的力度和精准度,来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于精准视阈的教育扶贫策略探究

基于精准视阈的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教育培训,实现教育朝着生产力的转化,以此来有效拉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实践中,应该通过精准招生来促进教育面的拓展,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打造科学精准的人才培育机制,实现有效的专业化培训,积极促进精准化的职业技能指导等,以此来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一)通过精准招生来促进教育面的拓展

实现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必须要不断延伸教育面,更好推动精准招生的实现,从根本上保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效用。必须要密切关注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结合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形势来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打通相关的受教育渠道,从而不断保证受教育的可能性。实现教育政策的有效调整,不断为当地的考生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其去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深造,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延伸教育面,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教育和提升,保证教育的深度和宽度,以此来更好地实现教育扶贫的有效性。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地域经济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拉动地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要通过精准招生的方式来促进全面化教育的实现,从根本上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