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实用13篇

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制度设计篇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已和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企业的特点大有不同。各种跨国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代企业复杂多样的经济模式对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与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企业会计制度的调整和改善时有发生,这也是对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积极回应。我国应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先进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让企业在健康、阳光的经济环境中发展。

2会计管理体制的设计分析

2.1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

什么是会计管理体制?首先,会计管理体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范围内对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系列组织规定,是界定会计管理组织形式、区分会计管理责任、开设会计管理机构、规范会计人员经济行为的准则。国际上存在的比较鲜明的两种会计管理体制分别是集中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和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日法两国作为集中管理型国家,其政府会积极采取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参与对会计活动的管理,而它们的会计组织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只扮演协助政府职能的作用,并不能在会计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相反,在英美两国,它们的会计管理体制属于自我管理型的,其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管理活动有绝对主导权,而政府除了对会计管理活动有基本的立法要求,除此之外的干预少之又少。纵观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根据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体制,再结合我国经济国情,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2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

2.2.1会计管理法律条文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我国已经对现有的企业会计活动颁布了若干法律法规,其中有《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经济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经济活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范和指导。然而,由于相关执行人员法律观念不强,有很多会计造假、经济贿赂等违法乱纪的会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环境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很多会计工作人员也因为其违法乱纪行为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2.2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不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很多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如监管局、工商局等会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限制,如出台相关法令条文对会计处理的某个环节进行监督,然而随着法令条文的颁布或者是出台,我们发现各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或者是规范程度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监管人员相互对峙的情况,也就是说,对相关法律条文解读的不统一性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2.2.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经济活动经历的环节越来越多,越容易出现贪污、造假、腐败的现象。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大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缺陷导致的。有的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或者是有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其没有被有效执行。

2.2.4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执行不当和其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也是导致企业会计管理失效的一个原因。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应,其结果应该是真实公允的。然而,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基础工作没有做好,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监督薄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加上外部监管的缺陷,最终容易出现大的经济活动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从而破坏了我国的经济秩序。

2.3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设计分析

2.3.1会计管理体制应区分会计的层次结构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特点,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中,一般会计的设置基本符合要求。一般会计就是我们传统的财务会计,他们的工作是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理企业会计账目、定期出具企业财务报表、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等。我国的责任会计也在改革开发后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职能主要是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职责问题,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企业目标管理、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等,他们的存在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应。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会计岗位在我国还未能得到普及,其职能主要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来进行企业价值的预测评估,从而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和决策,这种职能的产生对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决策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应对会计岗位设置清晰的层次结构,特别是要加强责任会计、管理会计的建设,让这三种层次的会计人员规范自身的职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平稳进行。

2.3.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化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业务内容复杂多样,如何在复杂多样的经济环境和业务内容中做到每个环节的高效完成需要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根据现行相关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基本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做到职责分离、实行审批监督环节等等。现代企业还尤其需要规范生产材料的采购环节、产品的销售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是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重要环节,并且这两个环节涉及到多个部门或者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所以,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有序、平稳的进行,能够使得每个环节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制约,从而避免出现工作错误或者工作人员舞弊的现象。除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外,还需要企业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有效内部控制。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暴露出财务收支不合理、财务审批制度混乱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而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所以,企业应规范财务收支人员的职责,并且要严格设定财务审批人员的审批权限,使得财务工作人员之间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财务人员,无论级别多大,都得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来引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

2.3.3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每天都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以年为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供各种财务报表,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应当充分利用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来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工作。对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我们可以查看财务流程,而财务流程势必会通过证、账、簿、表来进行完整的记录,如何及时、迅速地查看真实完整的财务流程,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好的普及,然而其管理工作还需要企业制定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所以,加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从而强化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收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需要企业设置相关岗位,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会计制度的涵义

(1)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实行的基础。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是对国家会计法律的遵循和完善,换句话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2)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一项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很对企业或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完善、或因为其存在理解误差,而在财务工作中故意寻找企业会计管理的缺口,最终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设计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3.2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地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有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来指导。现代企业类型繁多,管理内容也千差万别,所以,企业应根据本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制定符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的具体会计制度,来促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现代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十分重要,所以企业会计制度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一重要因素。

4结束语

加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良好的指导;只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才能保障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锋,孙宏亮,曹晓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管理模式[J].农场经济管理,2016(5).

[2]董惠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董惠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5]孔祥来.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细则模式[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4.

会计制度设计篇2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以及对于成立企业条件的放宽,新兴的企业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在内部控制、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上容易产生重叠交叉现象,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会计制度就十分必要。

一、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现状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对全部会计事务和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组织机构简单,人员较少,工作无法细分,同时很多小型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对债务要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与所有者个人及家庭的其他事项常混在一起等原因,因此有些人认为小型企业不仅不需要控制实际也无法控制,使得小型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会计制度建设现象。

二、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 及相关法律法规。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的统一规定。

2、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不适合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符合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3、贯彻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尽量兼容的原则。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小型企业会计记录最好能尽量与税收法规相协调,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尽量与税法规定相符。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国家的规定,另一方面要考虑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尽量使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之时,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选择制度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制度的完善和严密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的体现与制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第一,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会计组织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由于小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由于小企业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少,从内部控制要求看,一般以2-3人为宜,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综合性管理部门设立会计组织,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指标(会计科目)的设计、信息载体(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设计及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

1、会计科目的设计。首先,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科目设计做到够用即可,不能面面俱到,人为地增加核算的工作量。其次,科目设计也要体现会计制度与税法一致。小型企业由于受其会计人员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要避免税务处理上的大量调整工作,尽可能照顾税法的相关规定。

2、会计凭证的设计。会计凭证的设计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设计,小型企业原始凭证设计时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核算的需要,避免重复设计,同时应注意简化原始凭证的相关手续。因小型企业自身特点,记账凭证可以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格式。

3、账簿的设计。设计账簿应适应企业的特点与规模,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账簿的种类、数量、格式、层次。小企业可以选择简单的三栏式订本账,普通格式的三栏明细账、数量金额明细账、多栏明细账。

4、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报表包括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小型企业对外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实际工作中,平时每月一般只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内报表主要根据管理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5、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信息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形式,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量少,在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设计应选择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较少且一般一人多岗,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风险。设计时既要做到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实现,又要保证其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应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洁明了,更具操作性,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

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应该对小型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是小型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规模、运作方式、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设计的重点,应以预防控制为主,查处为辅,特别应注意相互牵制的设计:在横向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部门或人员;在纵向上,一项业务也需要经过两级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上下级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军改,彭智军.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J]. 现代商业. 2008(30)

会计制度设计篇3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视作业主提款,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会计制度设计篇4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二是符合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一味求大,应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制度实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五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弱化

    目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没有完全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使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二是偏重于事后控制,事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钱轻物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1.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2.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

3.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果能够满足其他监督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创造优良的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单位管理当局。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5.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业务的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6.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使内控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7.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具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关系。

会计制度设计篇5

    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进取的结果。但是会计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已引起多方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障会计秩序,加强社会监督,抵制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10月3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虽然《会计法》的颁布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很难有一种会计制度或模型能始终如一地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走向法制轨道,并能正确地计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负债,合理衡量企业收益与成本,为企业外界利益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在当前所引起的关注,并不能说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投资渠道单一,外界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而作为各个会计主体虽也是严格遵守非常详细的行业会计制度,但只注重平时的核算过程。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使用“现金”科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对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则重视不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企业没有多大的灵活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多元化,必然强调会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在国外报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而对一项业务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增加设备不作深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动感,因为作为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优秀的会计制度也应该是动态的。通货膨胀时高时低、技术革新迅速,浮动外汇汇率的影响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企业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这些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修订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这就说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不仅存在于一个新单位,对于老单位有时更为重要。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视作业主提款,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企业应根据外界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体系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将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例如根据一致性原则,企业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一年内要保持不变,但期间若遇到特殊原因,根据重要性原则就可以中途变更,但要对外界披露。再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套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并建立合理有效的传递程序,以便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又如各项经济业务的进行均需有管理部门授权,任何人未经管理部门授权不得动用企业的资产,这些控制要求均需有关领导人签字,这与《会计法》突出单位领导人的责任相辅相成,从控制程序和法律上解决一些领导人为人不正、授意、指使编造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国外也不泛这样成功的例子,众所周知的飞利浦公司,自1951年开始采用现值会计, 50年代至80年代对现值会计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但1992年又重新回到成本会计,作出这种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控制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为外界利益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管理信息,可以说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一脉相承。一套健全的、完善的、适应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来讲举足轻重,但这一切又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为了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这个措施的实施,将会使会计人员及时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并有能力实行改革,从而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在新形势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会计制度设计篇6

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高校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制的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相比,内部报表具有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而各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来,其内部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报表以满足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有关各方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重要性原则。内部报表应反映高校经济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面面俱到。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报表的重点。3.简明性原则。内部报表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及指标间的关系应简明、通俗易懂,不应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4.灵活性原则。内部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编制时间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变化而灵活的进行调整,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除了这三张报表外,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而编制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贷款支出明细表、银行贷款表、国库指标汇总表、收费情况表、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所以说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管理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报表内容,也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原则而编制月报、季报、年报。

三、如何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所包括的收入、支出类动态要素的指标,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编制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所以,高校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其编制基础、格式、内容、指标等也应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

(二)收入支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事业支出”科目具体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与此相对应,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内部收入支出表可参考表1进行编制。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每年年末进行编制,反映高校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高校内部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也应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编制,一般无特殊性。

(四)收入明细表。收入明细表每月进行编制,主要按照高校收入的来源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每月的支出情况,便于管理者了解学校办学经费的支出结构,把握办学资金的投入重点和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与表3格式、内容相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科研事业支出明细表、行政管理支出明细表、后勤保障支出明细表和离退休支出明细表也可以根据需要每月进行编制。这五张明细表的支出合计数应等于事业支出明细表的合计数。

会计制度设计篇7

一、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在化大生产出现之后,企业为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建立制约关系的产物,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的营运效果、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执行的过程控制制度。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往往涉及到多个管理职能部门,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制度,而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遵循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

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是要涉及到现金和物资,由于现金、物资的流动性大、收支频繁,较容易发生损失浪费和贪污盗窃现象;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如投资方向、资产处置、资金调配等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经济业务决策和执行中的差错和舞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国企改制分流中资产处置风险,也具有一定的规避作用。

二、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为主线。因此,企业在会计制度设计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制约控制”功能,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关系,一项经济业务不能完全由一人决断或完成。

(一)贯穿“制约控制”之本

1.分工要合理。把一项经济业务的全部过程分成若干部分或环节,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完成,不得由一人自始至终的包揽,实现恰当的权利分割。

2.岗位间要牵制。内部牵制就是要求经济事项与会计事项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企业内部不同职责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会计工作中的内部牵制就是会计账务与事务分离,保证账钱分管、账物分管,会计人员不能既管账又管物,会计不得兼任出纳。

3.审核检查要严格及时。从原始凭证取得到凭证的制作再到最终的收付款和登记入账,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检查、审核。实现下道会计程序对上一道会计程序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同时要附之必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的审计稽查工作。

4.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职权和经济责任,附之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责、权、利对等、统一。

5.注重成本效益关系。对那些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信息,设计内控制度时要严格细致、系统。但要权衡用于制定和执行控制制度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益关系。对非重要的、其制定和执行控制制度成本高的经济业务可适当简化程序。

(二)建立有效可控的内控系统

内部控制是一个大系统,受到企业单位内、外部环境的,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实现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根据单位活动的特点、经营管理的目标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控制目标,从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经济业务程序和手续、建立人员相互制约关系出发,建立完善的多项控制制度,组成一个严密的控制系统。

1.组织机构控制制度。它包括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合理有效的职能分工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当相互监控,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予以授权,每类经济业务的运行必须经过不同部门,检查者不从属于被检者。

2.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集中由一个人办理时容易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这项业务需要制定不相容分离制度。使经济业务的授权职务与执行职务分离、执行职务与记录职务分离、记录职务与审核职务分离、保管财产职务与记录职务分离。

3.授权批准制度。企业应根据各级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岗位职责,确定其批准权限,使每项经济业务都有人把关,防止授权不当或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对于一般日常经济业务,通常作为一般授权,在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于特定的特殊经济业务实行特定授权制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后才能进行。

4.财产安全控制制度。为保护单位的财产物资安全,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控制制度,如限制财产接近制度、定期财务资产清查制度、组织机构控制制度、信息质量控制制度等。只有授权批准的人员才有接近资产的权力,实现资产的安全保护。

5.预算控制制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要根据市场经营预测和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编制详细的各项经济业务预算或计划。企业要通过授权明确预算的执行控制权,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以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保证预算或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6.会计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规范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反映来参与经济活动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进行能动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控制。

7.会计信息控制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的原始凭证生成与传递制度,保证原始凭证填制、取得和传递的正确规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实施严格的凭证审查制度。对原始凭证主要是审查其反映业务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正确与完整性。对记账凭证的审查主要是经济内容是否与原始凭证相符,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编制的手续依据是否完备。三是建立规范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账务核对制度,会计处理程序要严格执行不相容业务分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账务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此外,还需建立文件记录制度、业绩报告控制制度等制度。

总之,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充分考虑与会计法、会计环境和会计控制的关系,作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其效能。

会计制度设计篇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种类繁多的小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身影愈来愈多,在经济体系中开始占据着下游市场的重要位置,对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小企业业务活动单一,因而会计核算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复杂,会计核算要求也不高。但是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其财务经营将会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起到日益明显的影响,因而国家也开始重视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问题,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就足以体现出国家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现状的决心。

就小企业自身来讲,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也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建立和健全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促进小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混乱是大家对小企业的普遍印象,尤其是财务管理上,由于小企业业务简单,一直以来小企业都不重视会计管理,认为没有必要,因而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总是备受质疑,从这个角度讲,完善内部会计制度不仅可以补充小企业管理制度系统,提高整体经营的水平,而且必将引导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逐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提高小企业效益管理的意识,使小企业更重视财务信息管理,重视会计控制,增强追求财务效益的动力。再次,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也是小企业面对经营环境变化而必然要做好的工作。小企业新的业务类型的开展和经营规模的增大必然会带来会计核算内容的一定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小企业就需要以更新会计制度来打好会计管理转变的先行基础。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整体而言,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完善程度不一,但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会计管理体系是不争的事实,使得小企业会计核算秩序混乱,会计管理水平相当低。

(一)会计制度基础极为薄弱

小企业大多规模小,有些甚至会计核算主体都不完善,一直以来也未受到政府较大的管制,因而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有些根本就没有较为系统的会计制度,即使一些小企业有书面的企业会计制度,但也仅是照搬国家的会计制度,而且常常是为了应付某些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内部人员基本不照制度行事。2011年政府颁布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代替了旧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由于未进行强制性的实施规定,在小企业内部反映平淡,而且制度内容的众多调整增加了很多小企业的疑虑,大多数小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停留在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或者旧会计制度阶段,未积极进行制度的更新,

(二)会计组织建设相当滞后

小企业会计核算压力小,因而组织架构较为简单。很多小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会计核算采用记账的方式,这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小的企业来说可以节省较大的机构设置成本,但由于经营与记账的分离,使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诸多造假的机会,容易诱发做假账等违法行为,特别是为减少纳税而做出的一些不当行为。一些小企业虽然建立了专门的会计核算组织,配备了会计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无法保障,特别是常聘用企业管理者的亲属好友,而这些会计人员并没有受过必要的培训就上岗,使会计核算显得极为随便。再就是会计人员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常导致一些会计事项的核算中断,无法保证小企业企业会计信息的连续记录,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用性。

(三)会计核算过程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小企业普遍做不到岗位职责分离和执行必要的牵制措施,比如出纳岗位不实施相关人员回避,由会计主管近亲属担任,会计凭证编制与出纳由同一人兼任,财务印章未实施专门人员保管等等,这些直接对小企业财产资金的安全威胁,违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随意采用,随意调整,而且缺少明细会计科目的分类核算,无法准确反映业务全貌。会计报表编制极为简单,格式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项目缺少必要的财务情况说明。会计资料保管很随意,有些单位依然以手工记账为主,会计电算化水平相当低,会计资料备份管理难以实施。第三,收入和成本核算与管理不健全。在收入核算上不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入账,或过早入账,记错了会计期间,在成本核算上不具备科学管理意识,成本结转与归集方法极为简单,成本发生与责任存在不配比的情况,使成本资料缺乏可靠性。

(四)会计监督与控制弱化严重,风险管控意识极低

会计监督与控制的弱化一是体现在上述提到的会计岗位分离及牵制制度的不重视,使会计核算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二是授权与审批制度不严格,一些重大资金收支未有统一的手续或凭据要求,审查和批准一人负责,费用报销控制不严,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不重视会计控制的思想。三是财产物资监控不严,定期的清产核资不及时进行,或者进行盘点时没有必要的第三人监督,对低值易耗物资缺乏单独的账簿记录等,很难保障财产物资的完整性。此外,小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平价,日常更没有实时监控的机制,因而风险防范基础弱,风险抵御力非常低。

三、健全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措施建议

会计制度设计篇9

一、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下需要案例库

(一)案例及案例特点

案例,是对实际发生情况的描述,一般涉及某个组织里一个人或者多人面临的决策、挑战、机会、问题或争论等。案例以实际的现场数据为基础,可以通过实际公布的数据求证。

高质量的案例具有下列特点:一是案例的目标性。选择案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案例必须与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二是案例的时效性。除非特别经典的案例,一般案例的选择要以近期发生的事件为主。学生偏爱时下正在发生的案例,因为时过境迁的案例学生不热衷。三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就是对实际情景的叙述。案例教学的内容一定要来源于实际企业会计活动,教师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主观臆造出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确保所选案例是我国企业真实的案例,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伦斯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四是案例的适用性。案例应当尽量涵盖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而且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余地。选择的案例难度要适中,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过于复杂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还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案例的难易度应掌握在既能说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尺度。五是案例答案非唯一性。好的案例除讲述包含进退两难的局面及具有鲜明个性人物故事的同时,答案的多样性,会使得学生的讨论引人入胜,值得期待。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20世纪初首创的,如今,案例教学法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各类大学、很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组织中担任特定的角色和承担特定的责任,可以将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作为在岗培训的一种形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学习和案例教学已被证明是极富活力的,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独特而又满足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制度设计需要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即采用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制度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样离不开案例库的建设。案例库的构建成为首要的、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建立内容丰富的会计制度设计教学案例库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步。

二、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制度设计缺乏案例库的现状

会计制度设计是财经类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五邑大学作为选修课开设,该课程原来每学期总课时48学时,是纯理论课,2011年新改的教学大纲增加了8学时的实践课,理论课现为40学时。但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制度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案例库的匮乏,表现在:(1)现有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上的零星案例,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举例说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只能称其为判断分析题,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案例。(2)有些案例明显是为教材配套编写的虚拟案例,不是真实的企业,缺乏相应的案例背景资料,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的构建

建立案例库,需要大量的案例资源。获取案例资源的渠道主要有:(1)教师到企业专职调研,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2)建立高校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3)建立校企联合,以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

(一)案例的编写过程

1.“摇椅式案例”的编写。“摇椅式案例”是某人坐在办公室舒服的摇椅上写出来的,没有采用真实材料或者没有得到许可的案例。会计制度设计开始也是采取“摇椅式案例”的编写方式,此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企业管理和会计制度设计相关知识,O计一个虚拟中等规模的制造企业,然后编制虚拟生产场景的案例、课件。第二阶段,使用包含模拟场景案例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由于缺乏实际调研,设计出来的场景与企业实际脱钩,另外知识水平的限制,编写出来的案例情节简单,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真实的、摇椅式案例”的编写。“真实的案例”是指去企业实际调研、访谈后,编写处理并获得相关企业许可的真实案例,美国哈佛商学院和加拿大毅伟商学院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国内大部分管理案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的案例”。本教改项目中会计制度设计案例采用的都是上市公司的真实资料,但不是经过实地采访的,而是来源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多媒体数据库,所以,只能算是“真实的、摇椅式案例”。此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到启发,确立案例的写作思路要以真实企业为脚本。项目团队利用会计、审计、证券交易所等相关网站,查找真实公司(上市公司)资料,编写案例。在实训时间和期末测试机会,布置不同的专题,让所有学生查找案例,集思广益,扩大丰富案例库资源。第二阶段,采用案例教学下的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即40%时间的教师理论讲解与60%时间的学生案例讨论相结合,并且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对案例进行修改和完善,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阶段,项目团队汇集案例。在众多的案例中,找出那些近几年发生的、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修改、编辑,最后形成会计制度设计案例集。

(二)案例的来源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由于内部控制和制度设计是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的各项业务,都需要内部控制和制度设计。只要注意收集,在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2 8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许多生动的、活生生的案例,如“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博元投资成违法退市第一股”“双汇瘦肉精事件――采购环节的反思”“贵糖股份存货的内部控制”等许多鲜活的案例,就来源于互联网、期刊杂志、报纸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途径,只要关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真实案例的收集可以是源源不断的。将收集到的案例经过加工,描述公司背景、事故或事件发生经过及后果、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等,并标明案例的出处,即可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教学案例库,见表2。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经济类网站可以成为查找会计制度设计相关案例的媒介。常用网站包括:股票网址大全、新浪财经、凤凰财经、中国证券报、财经、股票行情中心、股吧、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东方财富网、五邑大学期刊网、审计网、中国会计审计网、会计网站导航、会计师导航、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四、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的内容及特点

(一)案例库的内容

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终于汇编一册12个专题、总字数为18.89万字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集,内容涵盖了会计组织系统到电算化会计等资产和业务的会计制度设计主要内容。

(二)案例库的特点

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与实践性并存。所有案例的业务都是真实发生的,80%以上的为上市公司,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时效性与更新性并存。案例的汇编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从几百个案例中选出97个案例,其中多数为2000年以后发生的,尤其以近几年发生的案例为主。而且我们随时对所用的案例进行更新,保证案例的时效性与更新性并存。(3)完整性与丰富性并存。原来设想一个专题能够有一个案例就不错了,没想到现在从会计的基础工作如会计组织机构的设计到会计业务的设计如销售业务的设计,案例的使用涵盖了每一专题,每个专题平均有8个左右的大案例,内容完整又丰富。(4)代表性与大众性并存。利用实训课和期末考核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案例的收集分析中,并在此基础上,挑选出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含量的案例,培养学生在案例中发现、思考、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我校案例教学下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建设,经过两年多的查找、汇编成了内容丰富的案例集。但案例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真实、鲜活的企业会计制度、内部控制事件l生,会源源不断的增添新案例。目前数量上已经远远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但质量上与美国哈佛商学院案例和加拿大毅伟商学院案例还有很大的差距,促使我们在案例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工、修改、整理、完善案例库,满足会计制度设计案例教学的需要。Z

参考文献:

[1]宋艳敏, 韩素芬, 李惠.会计制度设计案例教学的创新[J].商业会计,2011,(6).

[2]高惠云.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5).

会计制度设计篇10

1.建立配套措施

为确保会计制度落实到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制定下发《国库暂行条例》,规定国库掌管国家所有现金项目收入、保管及支出等项业务,各级金库应有主任、会计、出纳。二是制定下发《财政机关交代规则》,规定卸职人员至卸职前一日止,应将在职期内所管各件造具交代清册,会同监视人移交接任人员。三是由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规定了各种簿记单据的格式下发。相关配套措施实行后,较好地解决了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

2.整理旧账

1932年12月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发《整理旧账手续》,要求为实行国库制度,对于旧账做一个结束,各级财政部应先将全年收支数目,按月制造收支对照表,将每月收入和支出总结起来照原收付存的规定相对照,原收数目与付存数目须相符。收入和支出须根据财政部编制的岁入预决算科目表进行分类,并在年内结清借款。通过对旧账进行整理,为启用新账打下了基础。

3.整体推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和单位都相继设立了会计部门、会计岗位,负责本单位的核算工作。而且上级机关会计部门加强了对下级机关和单位的指导,帮助下级逐步规范核算。特别是在各级财政税务机构,会计核算工作比较规范。

4.严格票据管理

票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进行会计准确核算的基础,因此中央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票据管理,特别是收支票据印制管理十分严密,要求一切税收票据必须由国家印刷局印行,由各财政机关向中央政府领用。

会计制度设计篇11

(二)监狱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财政动态保障不到位,绩效管理缺失

监狱体制改革后,国家规定财政部门对监狱实行统一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履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监狱经费由省级地方财政保障,各省财政水平发展不平衡,造成保障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定额标准不符合实际,甚至既定的标准保障不到位,经费正常增长机制缺失。如国家规定罪犯服刑期间有病应及时治疗,但对服刑期间医疗保障的范围、标准和治疗程度未做明确界定,导致罪犯医药费财政保障标准低,无法满足罪犯诉求,使监狱执法处于尴尬局面。另外,监狱项目经费预算下达不切合实际,实施过程管理粗放,未建立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三)会计核算基础不适应监狱发展需要,会计报告和特殊经济事项处理亟待规范

1997年监狱财务会计制度出台后,国家财政预算和监狱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表现在:一是制度规定监狱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能全面反应监狱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比如质保金扣留、罪犯生活物资消耗、结转和结余的处理等。二是对代管罪犯个人钱物、罪犯生活服务和监狱机关服务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未做明确规定。三是部监狱管理局监狱会计报告与财政部门决算报告编制口径不一致,人为增加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同时据现有会计核算编制的会计报表不能全面反应监狱所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未能全面体现监狱受托管理责任。

(四)资产核算和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

一是监狱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狱资产配置范围和配置标准不明确,造成监狱需求和财政保障矛盾逐年突显。二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造成监狱资产管理中重钱不重物思想严重,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不到位,三是监狱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使用年限不明确,不便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四是固定资产标准界定不合理,金额标准仍偏低(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资产1000元,专用资产1500元)、年限标准一刀切为1年以下不够科学。如虽达到金额标准且使用年限1年以上的易损件、单项未达到金额标准但批量达到的小型管理用具等,实务中不作固定资产核算不符制度,作为固定资产损坏后又无法报废,容易形成人为管理漏洞。

二、加强和完善监狱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探索建立监狱企业财务制度指南

由于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管理目标和受托责任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有必要在《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框架下制订具体的财务制度指南。一是建立完善监狱企业资本营运体制,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二是建立资金筹措制度,明确资金筹措的方向,引导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建立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确保成本费用与监狱执法成本严格分开。四是建立经营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设置若干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规范考核和奖惩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健全罪犯低工资报酬和劳动保护制度,适应罪犯劳动习艺和改造需要。五是建立财务收益分配制度,经营成果除国家分红外可提取部分监狱事业基金,用于补充监狱项目经费缺口。六是建立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实施质量控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规范监狱企业特殊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办法。七是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生产经营各环节不相容职务的适度分离。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财政保障机制

一是预算管理办法由原来的“全额管理、预算包干”改为“依法全额保障,定额、定向拨款,超支不补,结转结余按规定留用”。二是规范财政保障标准和范围,正常经费拨款定额参照同级同类司法机关标准制订,省级财政无法全额保障的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三是建立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对非日常项目经费实行项目库管理,建立项目经费监狱申报、省监狱管理局审核立项、财政审批下达、限期实施、限期验收结算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减少项目资金结转结余冗量,提高使用效益。四是建立财政保障标准定期调研和调整机制,至少每三年调整一次定额标准,对监狱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等新增因素应及时予以保障。

(三)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是改革现有以收付实现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办法,引入修正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监狱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确保全面客观反应监狱资产负债情况,加强监狱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对收入、支出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与财政预算管理配套。二是按照即将出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预(决)算要求健全监狱财务报告内容,充实监狱基础数据报表,国家监狱管理局报表应当与财政部门决算报表口径一致。三是结合监狱工作实际,在国家规定财务分析指标基础上健全体现监狱特色的监狱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监狱财务分析支持管理决策的作用,充分体现监狱单位受托管理责任。

(四)规范监狱特殊经事项的核算和管理

一是规范监狱代管资产的管理。监狱作为特殊的司法行政单位,除自身使用和管理的资产外还存在代罪犯管理的个人零花钱、劳动薪酬和物品。这部分资产产权归罪犯个人所有,监狱依法代管,代管资金应当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单独管理”,利息收益应当归罪犯个人所有。为确保核算和管理正规化,确实保证罪犯财产权不受侵犯,应当在年度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项反应代管资产金额。二是规范服务项目核算和管理。监狱体制改革后,监狱社会服务机构与监狱彻底分离,但与罪犯执法息息相关的监狱医院和罪犯生活服务部无法分离,并将长期存在。这部分服务项目与行政单位核算对象区别较大,应当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和商业零售会计核算办法单独建帐核算,收益编入年度预算,弥补监狱经费不足。

会计制度设计篇12

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进取的结果。但是会计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已引起多方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障会计秩序,加强社会监督,抵制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10月3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虽然《会计法》的颁布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很难有一种会计制度或模型能始终如一地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走向法制轨道,并能正确地计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负债,合理衡量企业收益与成本,为企业外界利益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在当前所引起的关注,并不能说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投资渠道单一,外界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而作为各个会计主体虽也是严格遵守非常详细的行业会计制度,但只注重平时的核算过程。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使用“现金”科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对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则重视不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企业没有多大的灵活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多元化,必然强调会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在国外报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而对一项业务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增加设备不作深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动感,因为作为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优秀的会计制度也应该是动态的。通货膨胀时高时低、技术革新迅速,浮动外汇汇率的影响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企业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这些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修订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这就说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不仅存在于一个新单位,对于老单位有时更为重要。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视作业主提款,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会计制度设计篇13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有关各方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重要性原则。内部报表应反映高校经济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面面俱到。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报表的重点。3.简明性原则。内部报表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及指标间的关系应简明、通俗易懂,不应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4.灵活性原则。内部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编制时间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变化而灵活的进行调整,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除了这三张报表外,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而编制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贷款支出明细表、银行贷款表、国库指标汇总表、收费情况表、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所以说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管理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报表内容,也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原则而编制月报、季报、年报。

三、如何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所包括的收入、支出类动态要素的指标,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编制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所以,高校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其编制基础、格式、内容、指标等也应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

(二)收入支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事业支出”科目具体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与此相对应,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内部收入支出表可参考表1进行编制。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每年年末进行编制,反映高校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高校内部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也应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编制,一般无特殊性。

(四)收入明细表。收入明细表每月进行编制,主要按照高校收入的来源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每月的支出情况,便于管理者了解学校办学经费的支出结构,把握办学资金的投入重点和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与表3格式、内容相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科研事业支出明细表、行政管理支出明细表、后勤保障支出明细表和离退休支出明细表也可以根据需要每月进行编制。这五张明细表的支出合计数应等于事业支出明细表的合计数。

(六)预算执行情况表。通过每月或每季度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表,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各项目的执行进度,分析资金的使用效率,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算执行情况表可分为校级预算执行情况表、院级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项目执行情况表等。此表横向各行依次列示具体项目名称及所属部门,纵向各栏分别列示项目代码、期初余额、本年预算数、暂付款、本月支出数、累计支出数、当前余额。

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财务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同时也需要高校的领导者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X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