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1

信贷政策(Credit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管制信用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调节社会信用量的构成以及信用的方向,做到合理的分配资金使社会的资金运用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以来,此项工作已经有序地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开展。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模式及实践

(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模式概述

近年来,各地基层人民银行以总行《关于试点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的通知》为依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的评估机制也各具特色。综合来看,各地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设置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选择指标和设置权重两项内容。这部分是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核心部分,评估指标的设置决定了评估的内容。二是运用评估结果。这部分是信贷政策评估制度的激励机制,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决定了评估制度的效果。目前各地的评估制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的设置即评估的内容上,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专项评估模式和全面评估模式两种,

专项评估模式选择某一项或一方面的信贷政策作为评估制度的内容,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只选择与一项或一方面信贷政策有直接关联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该模式一般用于评价扶弱类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通过运用评估结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扶弱类信贷业务。

全面评估模式在选择评估内容时统筹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基本范围,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上将信贷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反馈、配合人民银行日常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对与扶弱类信贷政策相关联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该模式通盘考虑了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整体要求,有利于疏通信贷政策在基层的传导渠道,提高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忻州市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实践

忻州市是山西省内的一个农业大市,辖区部级贫困县和农业县较多。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必须结合辖区实际情况,2008年人行忻州中支在学习湖北宜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忻州市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办法》。该办法以综合模式为基础兼顾了专项模式的优点,在整合基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辖内金融机构实施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重点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采取了市县两级分层评估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人民银行县支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对信贷政策县域执行效果的评估,

评估办法采取百分制,在指标设置上通过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支持农业生产情况、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情况、支持农业服务业情况、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等六大项内容的考核来衡量信贷政策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提升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在具体评估时采取了“区别对待、有统有分”的做法,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全市范围进行评估,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实施情况在县域范围进行评估的双层评估体系。办法实施两年来辖区先后有四家人民银行县支行将县域评估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取市县分层评估,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信用社县联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经营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各县范围内,由熟悉当地经济金融情况的人民银行县支行对其进行评估较为适宜。另一方面允许县支行根据当地实际对中心支行制定的评估办法进行修改补充,既可以调动县支行的工作积极性也避免了评估工作中的“一刀切”,使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从实际情况来看,试点县人民银行在评估过程中均根据实际情况对办法进行了修改,这些调整使评估结果更符合该县的实际情况。

从评估结果看,辖区涉农金融机构近三年的评估结果总于良好区间,信贷投放情况与近两年来的信贷政策导向基本吻合。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也起到了疏通政策传导渠道,增强窗口指导效果的作用。推动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短期余额2008年、2009年分别较年初增加7.77亿元和11.9亿元。2009年农业银行忻州市分行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扩大自身业务领域,金穗惠农卡发卡数和激活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在全省农行名列第一。农业发展银行忻州市分行累计向11家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创建省级信用村27个,支持县域经济企业85个,可带动14035户农户实现增收。2009年共支持基地(园区)19个,涉农龙头企业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支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618个,创建示范信用村144个,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2008年以来忻州市和其他地区基层人民银行开展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的情况来看,现有评估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定位模糊。信贷政策权威性不足。从职能定位上看,国务院2008年底公布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中,明确了人民银行“拟订宏观信贷指导政策,承办国务院决定的信贷结构调节管理工作”的职责。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明确确认人民银行制定和组织实施信贷政策的法律地位,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实际情况是信贷政策往往政出多门。地方政府也会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信贷政策执行过程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推动信贷政策的顺利实施,基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搭建了众多沟通协调平台。这些平台对于促进信贷政策有效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人民银行制定信贷政策、建立和执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法律依据不足,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是政策内容较为分散,统一性不足。主要表现

在:第一,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都出台信贷政策。由于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在阶段性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自出台的政策必然会发生矛盾,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第二,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在这一背景下,信贷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政策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政策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尚显分散凌乱,整体性较差、统一性欠佳。第三,目前出台的各类信贷政策多以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缺少较高立法层面的指导性法律、法规。由于信贷政策内容分散,变化较多,基层人民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时难以达到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平衡。

三是刚性调控手段较少,信贷政策的约束性较差。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信贷政策时,面临任务重、手段少的困境,特别是缺乏检查监督权等刚性调控手段。在目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背景下,没有刚性调控手段为依托的“窗口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基层人民银行没有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其结果是现有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很大程度上要靠金融机构的自觉配合,无法对金融机构执行政策情况进行有效约束。

四是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有限,缺乏激励措施。近年来再贷款、再贴现规模大幅萎缩,业务权限上收,基层人民银行通过其引导信贷投向的作用明显下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种存款工具使用权集中在总行,基层人民银行基本没有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措施。从实践来看,现有的评估结果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报方式。由基层人民银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地方政府、被评估金融机构的上级部门通报评估结果,必要时也可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另一种是奖励方式,由地方财政出资对评估结果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由于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发展程度日益关注,实践中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较多,还有部分地区将通报与奖励结合起来共同运用。奖励模式虽然运用较为普遍,但由于该模式由财政出资、政府主导,这实际上是将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必将强化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干预,削弱基层人民银行执行信贷政策的独立性,扭曲信贷政策的执行效果,

五是客观性、准确性不高,评估方法还需改进。现有评估方法虽然在评估指标选取和设置权重时也综合参考了各地历史经验数据,但由于受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指标选取特别是在设置权重时,主观因素较多。现有方法虽然有操作简单、原理清晰等优点,但指标权重受主观偏好影响大,构建的权重系统缺乏稳定性和说服力,客观性、准确性有待提高。

三、对构建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认识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充分重视信贷政策的重要性。首先就总量控制而言,总行可考虑将社会信贷总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组建价格型中介目标和数量型中介目标相结合的中介目标体系。其次就结构调控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经济运行中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市场化,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信贷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明确人民银行制定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导权,首先,要从法律层面明确信贷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明确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在信贷政策管理方面的权限范围。其次,借鉴国际经验系统梳理现有信贷政策规范性文件,按内容分别立法。从西方主要经济体国家经验看,信贷政策大都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出现。中国现阶段信贷政策可以按照总量类信贷政策、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类信贷政策、限制类信贷政策、扶弱类信贷政策、鼓励创新类信贷政策分别加以整合,通过立法程序以国家法律或人民银行部门法规等形式出台。特别是应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立法经验,与近年来各地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实践相结合,构建对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约束机制。

三是完善调控手段、健全激励机制,确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要赋予基层人民银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权,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窗口指导”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信贷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次,适当下放差别准备金率、特种存款等工具的权限,或是采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完善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第三,在评估结果的运用方式上坚持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采取通报与人民银行正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地方政府的影响,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四是统一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的基本规则,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至少以省为单位统一制订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制度的基本规则,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分值计算方法、信息披露制度等。在统一规则下,基层人民银行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评估内容进行选择性评估。这样一来有利于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二来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跨区域横向比较,可以提高全国性金融机构总行对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制度的重视程度,并有针对性的对分支机构加强指导。至少从省级层面组织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对信贷政策、调查方法、分析技术、监测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汇编相关资料下发基层评估人员,提高基层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2

当今社会,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日本地震、核泄漏,叙利亚接踵而至,金融领域的重大事故也是层出不穷,这一场场严酷的突发性危机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它们无不考验着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应急管理能力。传统的业务管理方法及流程,在遭遇紧急突发事件时常常不堪一击。因此,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应急预案体系就是针对不同机构部门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的系统的预案的总体,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只有构建真正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着眼于危机预防,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方能化被动为主动,保障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应急管理,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银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魏革军(2003)指出建立有效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有效应对各种金融风险重要的制度保障[3]。朱小奇(2004)指出完整的应急体制应该由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三部分组成,并且构建三大系统应从法制、人才、媒体及政策支持方面入手[13]。刘桂清,鲁萍(2010)针对基层银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进行探讨,并相应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结合的紧密性[6]。王健,毛建平(2007)具体分析了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实际提出了建议[2]。巴曙松,丁波,任杰,张晓亮(2008)建议在对中国金融应对自然灾害体系的构建时,借鉴海外市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经验,进一步充实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金融手段,完善金融机构灾难应急处理机制[11]。乔海曙,贺凌华(2008)提出了银行业应急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应急预防阶段,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就把灾难备份建设上升到应急管理的高度,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5]。综合目前银行业应急管理的研究文献来看,针对基层银行的不多,对于一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仅仅停留在一个书面概念上,而未进行细化研究,实用性不够强。本文基于目前基层银行业处于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对基层银行业应急管理提出的挑战,在介绍目前基层银行业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基层银行业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

2.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经过各基层银行的努力,绝大多数基层银行按照五性原则,即“系统不间断性,业务连续性,数据完整性,可操作性,衔接性”,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涉及公共事件,自然灾害,金融风险,会计业务,支付系统,货币发行等方面。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较为完整;二是上下联动的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各单位根据基层银行的职责和业务特点,制订了预防,预警突发事件工作制度,对异常情况的跟踪,监控制度及评估标准,形成上下联动的预警网络;三是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各基层行普遍建立了应急处置责任制度和应对人力,物力,财力,交通,通讯等应急救援保障机制,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形成突发事件的救援合力。[1]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当地银行采取的应急措施保证了灾区金融服务的不中断,灾后数据恢复也达到了82%,应急效果初步显现。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各基层银行还应对其进一步完善:

2.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部分基层职员甚至部门负责人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银行业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强,发生的频率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绝大多数基层机构又多年未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在习惯了风平浪静的日常情况下,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和懈怠的心理,导致对应急措施的考虑过少,经验明显欠缺。平时应急演练的缺乏,日常查缺补漏的工作得不到落实以及对成功应急的案例经验总结不到位,给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埋下了隐患,无法沉着应对,延误了防损减灾的最佳时期,甚至给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伤害。

2.2应急预案有待完善

很多基层银行的应急预案是在套用上级行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的甚至直接照搬,并未在结合本机构所处环境等实际因素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预案考虑不够全面,未从具体风险事件进行评估,针对具体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相应预案。对于银行来说,灾害事件的种类以及发生比例主要如下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在基层银行面对的各类突发事件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而基层银行目前制定的应急预案侧重于应对突发性挤兑、金融诈骗、道歉和抢劫、IT系统故障和群体突发性事件,对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涉及内容较少,且过分依赖于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

另外,应急预案的更新制度也亟待落实,很多预案一经制定,常年不进行修订,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积累的经验也无法在预案中得到体现,落后的预案不能适应不断基层银行所处于的不断发展着的环境以及银行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效用方面更无从谈起。

2.3预案体系中相关应急机制建设不完善

①各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基层银行在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一般都是各行其政,银行内部各部门、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联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机构难以同步快速应对,共同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途径,从而导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内部信息闭塞。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信息获取的速度,不利于对安全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应急成本。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基层银行,应急管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②内部责任划分不明确,缺少强有力的奖惩监督制度

有的应急预案虽然对基层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在实施应急预案时的职责进行了划分,但责任划分的并不明晰,具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一些存在的风险隐患没有划分到具体的负责部门,缺少必要的奖惩监督制度。导致在应急预案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应急人员积极性不强,认为自己对事件不负有责任和相应义务,一些需要管理的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与恰当的处理,对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

③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有待落实

目前,虽然基层银行的应急预案均规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但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对其的实施,缺乏监督,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大多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量化指标体系,对风险的预测不准确,无法真正做到事前预警,使应急工作完全陷入被动的境地,缺乏主动性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我国基层银行对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突发事件应急经验的保留,也不利于应急工作的总结和完善。

2.4应急物资后勤保障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急物资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很重要的,虽然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筹备等应急后勤保障有着要求,但很多基层银行在应急物资购置完成后却为缺少专门有效的管理制度,由于缺少日常维护和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物资变质、短缺、丢失等状况,且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物资管理也没有进行规范,容易出现物资丢失、损坏等状况。另外还有一些非常备应急物资,由于要针对相应突发事件和特殊需要只能临时采购,给物资的集中采购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困扰。

3.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维护基层银行安全

有效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和补救,而关键在于危机预防,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以上我国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3.1加强人员思想建设和培训

加强对基层职员,特别是各部门负责人的宣传、培训,将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由上级层层向下传达,从思想这一源头上引起重视,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可以邀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学习,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应急管理中所处的位置,才能不至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手足无措。每个部门应成立应急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长,定期召开部门会议,报告演练情况,和日常应急保障措施的管理情况,认真总结经验,让应急防灾的思想深入日常,

3.2坚持科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预案的制定一定要针对各基层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辖区内的次生、衍生、再生灾害性事件开展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工作,聘请专家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遭受风险的业务制定相应的预案,并进行预案的评估。2011年5月份在北京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是一项历时10年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成果,该地图参考数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自然灾害记录及相关损失数据,是中国的首部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警示图”,给基层银行设立的选址,以及针对当地情况进行预案的制定、更新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预案一经制定也不能就此置之不理,应结合演练的详细过程进行经验总结,针对预案中的各项条例进行逐条分析,淘汰掉预案中没有实际操作性或与现实环境不符的条款。为了迎合基层银行所处的不断变动的业务环境,应建立预案定期更新长效机制,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全面性。图2是预案实施及完善示意图:

3.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中各项相关机制

①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基层银行机构的各部门应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疏通各级行间的交流阻塞,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做出一致有效的反应。此外,基层银行要加强和外部客户的合作,与设备及服务提供商、通讯和电力部门等保持联络和协作,各基层银行与上级行以及平级行之间、基层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基层银行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之间都不能是相互隔离的,要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合作,以确保灾难发生时能及时通报准确情况并获得适当支持,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务院应急管理的规定,对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督和处置工作是由各级银监局负责,而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则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为打破应急信息分散和垄断的局面,建议由政府和银监局牵头搭建一个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比如成立专门的网站或者论坛,由央行进行日常管理,并制定一系列规则,规范各金融机构的参与。通过该平台在系统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类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介绍各级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况及经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适时安全风险的最新动态,开展网上应急处置流程培训,普及避险、应急处置常识,提高全员应急意识、应急管理基本素养和处置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②明确内部责任划分,严格执行奖惩监督制度

各基层银行要建立起涵盖各项业务种类、各个业务环节和各个风险点的全方位管理系统,把职责划分到相应部门,具体落实到个人上。要确定所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高度将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在平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熟悉预案内容,弥补预案漏洞,使各项预案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各个相关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应建立起应急处理评价和监督机制,在平时做好对应急措施保障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各基层行应将应急工作的监督机制融入日常工作中,定期检查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对于没有履行自己职责的领导或员工要予以警告或惩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便于上级行的监督领导,表现突出的应给予奖励,而面对失职的员工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

③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套完整可行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各基层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大致涵盖这八部分信息:能够反映货币流通状况,反映资本风险状况,反映信贷收支状况,反映国际业务状况,反映利率风险状况,反映债券市场风险状况,反映流动性风险状况,反映经营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实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分工协作,实行监控。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银行总行牵头,由现行跨经济区的人民银行分行、各省商业银行等协调配合;由基层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等具体开展实施,形成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的主体,对于风险预警的具体开展大有裨益。

3.4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的日常管理措施

在应急物资的筹备上,应成立应急后勤保障专项资金,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时刻保障必要的经费投人,用于应急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日常管理中建立科学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根据各基层银行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应急处置物资最低库存量。应急处置物资的保管、领用和更换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质量有问题要及时更换,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储备物资的充足和即时可用。另外还要建立起紧急采购机制,在突发事件出现预警信号时,能够简化采购程序,迅速采购到所需的应急物资。比如可以与一些物资生产公司签订相关协议,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银行就可以迅速的采购到大量的需求物资,以保障应急的响应。加强基层银行间的合作协助,如辖区内的金融机构通过商量达成共识,一旦某个银行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储备物资不足时,其他银行将自己的物资储备暂时提供给需要的银行,事后再进行物资或资金的给付,从而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共同来应对突发事件。

4.总结

基层银行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肩负着保障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维护辖区内金融稳定,确保金融领域全局安全的重任,其业务连续性对地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银行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应急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当目前的中国正处于风险高发期,基层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的研究不仅有其现实意义,更是时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以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了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进行了研究,全面具体的阐述了目前基层银行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政策意见,具体总结如下:

(1)基层银行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应急工作无小事”的思想认识,从思想源头上引起重视,将应急工作融入日常管理。

(2)基层行的应急预案不能只是上级行预案的生搬硬套,应从其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灵活性等角度进行整体提升,并建立长效更新机制。

(3)基层行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应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特别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间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明确银行内部责任划分,不仅要划分到部门,更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应急监督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做得好的要予以奖励,失职人员也要给予相应惩罚。另外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也需健全,可以对某些突发事件进行事前预防,甚至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4)建立科学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应加大应急物资保障的资金投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库存量,令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建立起紧急采购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银行的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体系在基层银行应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所有应急管理的基础,只有坚持从思想上保持时刻重视,科学的制定预案,认真严格的执行,做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才能在突发事件中不失冷静,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挽回银行的损失,保障区域金融稳定。

本文是湖南大学SIT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吴万勇、王冬、齐跻绩、张颖、盛莉也参与了本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琰,完善基层央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J].华南金融电脑.2008

[2]王健、毛建平,对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7

[3]魏革军,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J].西部论丛,2003

[4]任晓健,构建容灾型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问题[J].中国金融电脑,2009

[5]乔海曙、贺凌华,中国银行业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坛,2008

[6]刘桂清、鲁萍,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

[7]冯青,基层央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7

[8]何孝星、邱杨茜、张宁、黄雪霞,关于尽快启动我国“灾害金融”问题研究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8

[9]文海燕、杜亚娟、张侃、张云昀,国际活跃银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实践及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

[10]吴靓,浅论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没[J].海南金融,2008

[11]巴曙松、丁波、任杰、张晓亮,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体系构建与创新[J].西南金融,2008

[12]张冀峰,让“应急”如同“正常”――大型商业银行的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建设实践[J].金融电子化,2010

[13]朱小奇,论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J].求索,2004

[14]乔海曙、万英,自然灾害经济学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7

[15]张博,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西部金融,2009

[16]黄国平,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6

[17]FEMA/Internetional Afairs Office,

2006.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intrduction[R].FEMA/Internetional Afairs Office.

[18]Jon,William Toigo.,2004.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3

我XX年参加工作,XY年正式从事金融工作,过去的十几年里,从基层做起,立足会计岗位,不仅系统的掌握了财务会计制度,还积累了比较全面的银行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XZ年跳槽到ZS银行天津分行会计部,主要负责会计结算管理,参与制定、梳理、执行各项会计工作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监控全行结算业务运行情况,分析会计统计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和化解柜面业务操作中的风险,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另外还配合领导合理进行会计岗位分工,开展一些新员工、新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09年到天津NS银行同年加入到合规管理部这个团队。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今天,我来参加竞聘的岗位是“fxq管理岗”,是因为感觉自己不仅能够做好这项工作,而且能够出色完成。我的自信来自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熟悉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和商业银行运营知识,熟悉fxq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银行业务及其运作方式。

我xy年进入到银行,从事过出纳、会计、清算、综合到财务管理等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在近十年的基层工作期间,无论是在会计业务的事前的核算、还是在会计监督的事中管理,都坚持合规的原则,十年基层工作不仅高质量、高效率地处理各项业务的核算手续,而且无一差错事故,维护了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可以说这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一路走来让我系统的学习了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和银行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实践积累,眼界宽阔,思路清晰,组织协调能力强。

XZ年到XQ年到ZS银行天津分行会计部三年分行管理工作,让我学会了如何执行与协调,学会了对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整合,可以说,从一个经办员到一个中层管理员,我完成了业务知识的原始积累,完成了业务经营由前台向后台的自然过渡,完成了一系列角色转变。

尤其是在NS银行总行机关这三年里,对金融行业监管的要求更加熟悉、理解的更加透彻,加之,自己的工作岗位又需要同各基层单位进行协调、配合、沟通,自己在处理上、下级单位相关工作协调关系方面能摆正位置,理顺关系。特别是接手fxq工作以来,面对我行在此方面的差距,面对监管机构要求的提高,面对基层意识薄弱等困难,能够正确处理好与人民银行等fxq监管机构、与我行上级领导、与我行其他部门及基层营业机构等各方面的关系。在整个fxq工作中所应起到的上传下达、收集汇总、分析报告、组织协调的作用;今年在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顺利召开了史无前例的fxq领导小组会议,在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敬业奉献,肯于吃苦,潜能无限。

我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岗位,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自加入到合规部以来,特别是我行改制期间,大到出台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小到公文的标准化,都能潜心学习、研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自己加班加点,精心准备材料、深入基层,充分征求意见,缜密思考,为拟定、评审制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011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九年头,从事金融工作的第十七个年头,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自觉学习和不懈努力,坚持多学、多看、多听、多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我已经成长为金融工作岗位上的一名老将,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自树一帜,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已经能够让监管认可、领导放心、同志们满意。

如果领导们信任我,让我能够竞争上岗,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第一,加强个人修养,坚持诚实正直的职业操守,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己更要加强学习,勤练内功,坚持高素质、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继续提高个人修养和业务素质。另外还要时刻高度关注行业内管理的有效做法,保持敏感性,把握利用一切机会,跟踪研究,向同行学习,充分借鉴,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团结同志,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协作发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团结,工作才能形成合力。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营造造一个团结融洽、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做好内外沟通与上下协调,多和大家交流思想和,虚心真诚地听取同志意见;勤思考、勤总结,不仅仅要能够埋下头去忘我地工作,还要能在回过头的时候,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思,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尽量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真正做到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

在工作中尊重部门老总的核心地位,维护老总的威信,多请示汇报,多交心通气,真正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要围绕领导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团结协作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4

首先是战略制订。董事会初步形成了《泰州农商银行2013~2017年转型升级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转型阶段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质态、运营、金融增加值、核心竞争力等10个方面的总体目标,通过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服务方式等6个方面的转型,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其次是战略实施。泰州农商银行董事会在推进决策的贯彻执行中,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董事会办公室建设。该行董事会办公室作为董事会及各委员会的常设秘书机构,负责董事会决策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反馈和督查。二是突出行务会建设。董事会办公室每月牵头召开一次以董事长、董事会秘书、行长室以及财务总监、审计稽核部总经理参加的行务会。三是突出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制度建设。董事会按月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听取董事会办公室以及专门委员会工作汇报;围绕年度工作重点和经营层及监督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对经营层、监督层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再次是能力提升。泰州农商银行从优化董事团队结构入手,引进在经济、金融、国际商务等方面具有多年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高管人员,组成董事和独立董事团队。同时,根据各位董事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经验等,对专门委员会委员进行合理搭配。此外,强化董事履职培训,保证董事们始终能保持履职意识、履职能力,拥有较高的履职水平。

完善“三会一层”运行机制

泰州农商银行成立后,通过构建“三会一层”制衡机制、强化履职评价,保障“三会一层”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执行效率和运作效果。

一是明晰“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在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对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善,并以《章程》和《议事规则》的形式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作出更加清晰、严格的界定,逐步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共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运行模式。

二是畅通“三会一层”沟通渠道。建立完善了经营管理层面向董事会的经营报告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报送财务、风险、经营信息,不定期报送相关专题分析报告,及时报送重大事项落实情况。此外还建立了董事会调研检查机制。

三是强化“三会一层”履职评价。从建立高管人员履职尽职考评制度入手,对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办法,将管理人员薪酬收入与管理水平、经营业绩挂钩。同时,在考核中着重增加了内部风险控制等内容,引导高管层重视资产风险、内部控制、综合管理。

健全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健全“三会一层”监督机制入手,泰州农商银行着力构建保障全体股东利益和促进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5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hjt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hjt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对银行监管者而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作为基层银监机构的一名党员,我想结合湖州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的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谈点心得。 一、抓好“三个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hjt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必须坚持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指导和安排各项工作。 对于基层银监机构来讲,要在引领银行业科学发展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三个推进”,为促进全市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一是推进“二三三”工业结构调整。针对湖州工业经济的特点,利用信贷杠杆,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贷投入向高科技、环保型产业倾斜,全力推进“二三三”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推进小企业的发展。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完善小企业信贷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六项机制”建设,加大对区域小企业产业集群构造的信贷支持,为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三是推进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八大工程”和293个合作项目的金融支持,深入推进实验示范重点区域和实验示范带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 二、强化“三个引导”,优化金融服务 hjt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О二О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基层银监机构来讲,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引领金融服务潮流,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个人以为,在金融服务问题上,重点要做好“三个引导”。一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服务立业和服务兴业的经营理念,推进优质文明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二要引导银行业加强行业自律,培育行业操守,畅通投诉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消费者对经营行为不规范和金融服务不到位的举报和投诉,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三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经营,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环境保护、科教文卫和扩大就业等经济社会基础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公平对待农民、贫困学生和下岗再就业工人等相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围绕“三个方面”,提升竞争实力 hjt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提高竞争力,不必拘泥于英美模式或者日本或欧陆模式,不必苛求某一个模式,怎样发展有利就怎么发展。要通过深化银行业改革,推进现代银行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银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增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具体说来,就是一要完善公司治理。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之间职责边界,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制衡关系;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这条主线,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内控执行力,确保稳健经营。二要深化改革创新。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转换经营机制,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真正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战略高度,从自身的业务优势出发,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快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三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公司治理、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6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的劣势

1.人员安排缺乏充分的自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因产权不清,政企不明,经营机制不合理,股权结构单一,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制和员工级别的行政化,形成了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由于一般管理者大部分是来自官员或从内部选拔,与市场竞争选拔机制相差甚远,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明显缺乏竞争力。

2.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员工的工资标准及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脱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别和职称。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工资按公务员相应的等级和标准进行发放,而丝毫不考虑企业的经营效益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差别,同级的员工之间工资水平一样,没有把人力资源定价标准统一到市场化的绩效定价上。在员工的工资收人中,各种津贴、补贴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使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处于无激励机制状态下,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不足,约束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

3.人才流失趋势堪忧据银监会200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195家营业机构,其中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此外,外资银行还在我国设立了213家代表处。据不完全统计,在华设立的外资商业银行中60%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骨干来自国有商业银行。到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将以高薪、出国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在国内大量寻找管理和专业人才。而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才、任用、工资分配、传统的用工形式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管理方面存在种种弊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外派学习归国人员等优秀人才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造成大量客户关系和社会关系流失。

4.机构庞大,冗员现象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被分配到银行中,并非按综合素质由银行选择过硬的现代营销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和国际化人才。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新型业务的开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目前四大国有银行总的经营利润较为乐观,但是,员工和机构网点仍然存在冗员过多、机构过多等问题。相对于花旗集团24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员工约27万人、人均年利润约89629.63美元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和机构网点的成本高、人均利润低、平均网点营业利润低,缺乏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组织结构。

5.监管力度不够,不良资产隐患较多由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制,组织结构垂直型,造成总行对下级的员工监管稽查力度缺乏,造成一些员工容易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金融犯罪。如2005年3月31日《南方周末》披露的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在某项目上,由于银行内部人员与房地产商黑箱操作,导致房贷被骗6.4亿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机制的路径选择

1.实施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

(1)建立公正透明的招聘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现用工形式的社会化和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一些高级金融人才(首席信贷风险官、个人金融产品总监、技术总监)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并进行业务能力考试。而对于一些简单的劳动的人员(保洁、门卫、后勤保障)可以通过合法正当的中介机构进行选聘。员工的工资水平应由同类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决定,直正做到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同时实行聘期管理.根据不同的级别.聘期为二至五年。

(2)实行关系明晰的合同制。通过金融市场的公开竞争挑选的合格员工,应签订劳动合同,使权利、义务和雇佣关系得以明确,为调整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奠定制度基础,真正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在员工合理流动的基础上保证骨干队伍的稳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做好劳动合同变更、续订、终止和解除等各项工作。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对于经培训仍未能竞争上岗的员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2.培育新型的经理人市场

建立以客户经理为核心的经理人市场,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对现代金融和国际竞争的高端管理人才的短缺问题。以汇丰银行为例,汇丰银行给客户经理的任务是:联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好客户的财务参谋;研究分析客户的需要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项资源(即产品);及时解决客户的需要;了解竞争银行的客户策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管理、服务客户为银行赚取合理的回报;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努力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客户经理制中,对客户经理要求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得到银行各协作部门的支持与尊重,对银行各种产品和运作过程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领导才能。据了解,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经总行批准已率先推进公司客户经理制,从制度上明确了客户经理需要承担的职责范围和应享有的待遇和权力,吸引了一批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营销专才。

3.推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员工激励与约束。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员工不仅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而且还是具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需要的“社会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这一理论的满意因子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责任感、提升等;不满意因子是能消除满意的因子,如工作条件、薪水等。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选择激励手段时,衡量是不是最好的手段的标准就是看哪一因素占的比例大。一般情况下,员工最关心的是满意因子,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应该注重员工的业绩考核、反馈,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和进行职位的调换或提升与降职情况,从而使员工的不满意因子向满意因子转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客户、员工、股东是商业银行生存的三要素。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职称晋升(或晋级)形式对员工给予认可,如设立首席经济学家、利率分析师、汇率分析师、债券分析师、股票分析师、财务总监、高级审计师、技术总监、主任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序列。这些级别尽管没有相应的职务权利,只是对员工在银行的工作经验、资历、业绩的承认,但却是对员工价值的肯定。

欧洲银行业十分重视对员工激励约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东方汇理银行就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科学、有效的员工考评机制。一般来说,员工考核分为4个等级,很好、好、满意、不满意,人员分布分别为10%--15% 、 50% 、25%-30% 、 10%。从薪酬制度看,也分为4个等级,即最高层、高管人员、经理层、一般员工,工资由固定工资、绩效工资、灵活奖励三大块组成,越往上,工资越高。最高层年薪能达到20万欧元,一般高管人员10万欧元。当然,也有很多约束条款,如必须忠诚于银行,为银行创造至少8倍于自己收人的利润,自身个人业务集中在本行办理等等。

(2)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激励机制最常见的是给予经理人“绩效分红”或“按业绩赠送股份”,保证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同时公司内部设置监督系统,以免自身的绩效受到他人影响。当然,在企业的经理人既没有市场化,也没有职业化的情况下,全面地推行股权激励,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现象。股权激励要注意对象与环境、方式与手段、稳定与灵活、目标与绩效,做到比例适当。

(3)董事会的激励与约束。董事会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董事会对公司负领导责任,无须介人日常作业程序。从外资银行董事会的经验中总结,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的董事会应该做到:选择并更换总经理;代表股东权益;提供高层管理当局建议及咨询;提供监督管理当局和公司绩效的控制技能。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违规处罚手段要多样化,其检查评定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审核机构、公众舆论媒体等作用,以实现市场化约束。

4.改革现行的薪酬制度员工所获得的薪酬是对员工过去工作努力的认同和补偿,也是他们对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激励其在未来也能努力工作之时,薪酬早已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国外很多知名银行都允许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绩优良的员工享有公司的股票、收人期权、利润分成以及种类繁多的“自助餐式福利”待遇。这种措施对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密切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同一性和交互任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吸纳和稳定优秀人才至关重要。花旗集团正在逐渐推行eva模式,员工薪酬的基本结构包括工资、奖金、长期激励(包括股票期权计划和限制性股票计划两类)、福利(包括各种保险、养老计划、401k账户、公益利、其他福利措施)。另外,花旗提倡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密切挂钩,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如果国有商业银行采用eva模式也可以使员工个人的收人同全行的经营效果挂钩。同时,有利于减少各年度的报酬不稳定和员工的短期行为,这样可以培养员工的长期观念,防止人员流失现象的继续发展下去,真正地留住人才。

5重视员工培训与培养各级银行领导者是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价值取向最直接、最权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面对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格局,需要不断地更新金融知识,保证全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强化员工岗位培训、岗位提升培训、职业发展培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鼓励自主、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员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可将高中级管理人员(如支行行长、总行部门经理、营销经理、客户经理)、业务骨干(如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研发人员和科技人员)、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如管理人员、专业骨干和技术能手)和关键人员分类培训或送到国外进行专业强化培训。要侧重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法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及外语培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如2003年以来,建设银行在香港培训中心举办了“国际业务培训”、“百佳客户经理培训”、“风险管理高级培训”等境外培训,推荐优秀员工参加了英国大使馆组织的奖学金项目和人民银行“金融英语证书考试赴港进修”项目,赴建设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参加在岗培训,以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提高业务实践技能和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客户经理、执行会计师等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人员的培训等,这些尝试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必要的积累和经验。低层次职员,主要学习银行基本知识和本身从事岗位的业务、操作知识;中层次职员,重点学习银行业务知识和会计知识等;高层次的职员,主要学习如何发展银行业务、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对银行有效的管理等,一律考试合格后上岗。

6.完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考核评价体系的再造,逐步建立起严格监督、依法规范、充满活力考核体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企业文化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考核工作程序中,要坚持把握好考核预告、民主评议、结果反馈等关键环节,注重考核工作业绩。花旗集团“九格方图”经验值得借鉴,它将绩效与潜能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根据绩效和潜能两种考核结果,将员工分别放在九格方图不同的格子里,通过九格图甄选出来的优秀员工进人管理者后备行列。首先接受为期3天的课堂式的银行基本知识培训,然后进人轮岗培训阶段,学习如何提升专业水平并使自己成为一个银行家。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中行优汇通涉嫌洗钱事件分析

去年7月央视报道,中国银行优汇通业务涉嫌规避国家外汇管制,协助客户洗钱和向海外转移资产,有银行和中介协助客户造假洗钱现象。中行迅速对洗钱问题予以否认,并对业务合规性进行了解释说明,还停办业务应对负面社会影响。纵观双方争议焦点,在于优汇通是助长非法资本流出的银行逐利行为,还是需要社会理解的金融创新产品。

从专业角度看,有关洗钱和违规指责有些牵强。因其产品设计主旨善意,是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监管报备和操作制度体系健全,而且反洗钱是银行基本从业原则,有内外筛查系统多重监控,至于是否有员工违规操作,造成洗钱印象则有待调查。其次作为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主管部门为人民银行,监管模式有别于传统外汇管理,业务交叉管理规定有冲突可能,并非蓄意绕开外汇监管。另外,满足个人合法对外投资需求,推进资本项目审慎渐进开放,也是监管部门和银行进行该业务试点的初衷所在。

外汇是金融改革前沿,政策和市场变化快,产品创新也快,优汇通事件就反映出外汇业务政策性偏强,新产品推广更宜谨慎操作。中行外汇经营管理经验丰富,该项新业务试点却成新闻焦点,基层银行操作中制度执行不严、新产品宣传不当甚至误用滥用、媒体应对经验不足,都可能是引发外界质疑的重要诱因。

二、青岛港贸易融资骗贷案分析

去年6月媒体报道,青岛企业以仓单重复质押方式,从多家银行骗取融资贷款,涉案金额估计160亿,当地十余家中资银行都有波及,多家外资银行也身陷其中,并称少数银行人员有放纵甚至参与配合造假行为。该事件反映出,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法分子蓄意欺诈、银行经营管理执行有漏洞等,都可能导致歪嘴的和尚念歪经,正常金融产品被异化为欺诈工具。

虽然对外经贸往来形式多样,但银行外汇经营有明确的尽职审慎要求,要对各类可能外汇欺诈有警惕性,业务背景真实合法性审核决不可流于形式。涉案企业曾是当地名优企业,也说明外汇客户动态管理宜更严格,基层行如为拉存款和放贷款而盲目从众,随意降低业务执行标准,只重眼前短期利益,疏于必要风险管理,终将导致风险积聚失控而爆发重大风险。

三、基层银行外汇合规发展对策

基层行外汇经营操作一直是管理难点,客观上外汇业务政策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强,而且基层行普遍人员少流动快,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不足,对业务理解应用难免不深入,主观上利益吸引和考核压力下,容易有大胆激进或畏难情绪。因此管理行有效指导监督和基层行自觉自警,是业务合规稳健发展的关键。作为基层行应立足实际,从以下方面积极应对:

(一)正视复杂外汇政策与市场形势,牢记银行外汇展业三原则

外汇经营环境错综变幻,管理政策与市场行情快速变化,客户对政策和市场信号高度敏感,外汇欺诈手法隐蔽多样,套利洗钱等非法跨境资金流动、虚假贸易融资时有发生。基层银行要准确判断业务机会,避免和化解业务风险,必须贯彻“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合理尽责”展业三原则,有所不为有所为,坚守风险底线,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大方向。

(二)把握银行外汇业务及产品特点,提高综合素质练好内功

外汇营销操作、风险防控等与常规人民币差别大,要遵循细致独特制度规定及国际惯例,总体上对知识技能有较高要求。其监管审批报备有明细时限,业务准入标准动态变化,汇利率与国际市场同步波动,更强调业务处理及时高效。而且外汇产品种类丰富,有结构复杂化、本外币融合化、服务纵深化特点,涉及本外币综合服务。基层网点虽不必达到相当专业深度,但积累一定业务素养对日常营销服务必然大有助益。

(三)重视团队配合和内外沟通宣传,注意合适的产品给合适的客户

近年国家力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尺度难把握甚至矛盾情况难以避免,银行对客户深度了解、业务背景判断还面临不少难点,基层银行经验少业务杂,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办操作更易浮于表面,迫切需要专业部门的指导把关。为避免可能业务争议纠纷,宜高度重视行内协作及与监管部门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客户是银行业务之源和成败关键,基层优势在于最贴近市场,观察细致真切,沟通便捷灵活,因此要扬长避短,强化外汇客户维护管理,注意产品宣传适度审慎,充分提示潜在风险,坚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

(四)关注国家外汇监管改革变化,加强政策理解与制度执行主动性

随着外汇监管由直接向间接转化,政策标准趋于宽泛,电子监管日益强化,多部门政策协调联合监管体系正在形成。监管模式变革导致银行增加了大量事前事后工作,合规性审核从表面形式相符到实质性一致真实,尤其银行与监管系统数据直联后,违规行为暴露更迅速明显,银行和企业一旦列入负面清单,严重影响后续业务发展。因此经办行要较以前更细致谨慎处理业务,充分了解政策和业务风险,认真落实制度规定,努力寻求客户、管理行和监管部门的合作理解,珍惜和保持良好资信声誉。

(五)提高外汇业务宣传培训效率,发挥在业务流程再造与激励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国家在外汇领域新政频出,废止外管政策多达700多项,数据系统也不时升级,基层虽然身处政策应用第一线,但客户和产品面有限,如何切实提高宣传培训效果,搭建政策操作即时查询互动平台,需要基层和管理行的共同努力。在市场快速发展与客户高效需求压力下,基层银行应增强参与意识,及时总结反馈最新实践情况,包括疑难与瓶颈问题,主动呼吁管理行后续优化改进,形成上下级行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

四、结论

总之,类似当年信用卡业务,尽管推广初期会面临诸多困难经历一些波折,但外汇业务普及是大势所趋,集中处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将逐步完善,基层银行要主动接受早适应早受益,充分认识外汇业务高风险高收益双刃剑特征,坚定信心避短用长,促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优汇通业务被曝涉嫌洗钱 中行称已事先汇报监管层.网易财经.2014-07-10.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8

2010年,四川省联社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战略转型工作的载体和切入点,制定了流程银行建设指引和方案。次年,省联社开始在30家机构进行试点,到2012年底,共有23家通过验收。2013年3月,按照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总体思路,在通过验收的23家试点机构中选取5家法人机构试点“小银行”建设。2013年底,全省所有法人机构(除甘孜、阿坝、凉山)均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四川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以下十项基本内容:一是澄清战略思想。梳理并确定战略体系(包括价值体系、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品牌定位)。二是完善公司治理。优化“三会一层”架构,明晰职能边界,完善运行规则。三是构建流程体系。基于不同的客户需求和服务模式创建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构建一整套囊括业务、管理和支持保障三大类流程的四级流程体系。四是优化组织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垂直条线化管理”和“中后台集中运营”。五是完备制度体系。按照流程体系和组织架构,形成一图、一书、两表、一库(流程图、部门岗位职责书、风险点表、内外规表、案例库)和配套的制度文件。六是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偏好,优化风险管理运作流程,搭建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完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建风险管理平行模式。七是优化人力资源。逐步建立与能力素质、岗位职级管理相配套的用工机制和薪酬激励管理体系。八是强化财务管理。建立以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九是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品牌统一管理制度,推行企业行为准则,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凝聚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十是强化IT支撑。以省联社计算机中心为主体,积极推进IT技术支撑,实现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流程化、自动化。

“四位一体”推进建设之路

引智借力,探索路径

为坚持高标准建设流程银行,四川省联社积极引进外部智力支撑,并注重将外部先进经验与四川实际相结合,努力探寻一条符合四川农信社特色的流程银行建设之路。

一是主动“走出去”。早在2010年流程银行建设酝酿论证阶段,省联社即组织调研组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市考察学习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成功经验,强化对流程银行建设的直观感受。

二是积极“引进来”。省联社确立了“借助外力打造样本逐步推进”的思路。经过多番考察论证,于2011年2月和8月先后与上海某公司和某高校工程管理学院合作,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和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省联社通过合作,引入智力支持,使全省农信社对流程银行建设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三是坚持“本地化”。为将外部智力支持与四川农信社实际有机结合,使其平稳落地,省联社选择在翠屏农商行先行试点,通过近100余人次的调研访谈,初步设计出了翠屏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的方案框架。2011年底,省联社又走访了13家基层法人机构,进行了20多次实地调研,向141家行社发放了4000余份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40万字以上,并形成了既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又符合四川实际的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四川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思路坚持从两级法人体制的特殊性出发,既注重全系统的整体性,又注重基层法人机构的自主性;既注重省联社的“顶层设计”,严格“规定动作”,倡导“全省一盘棋”,又注重基层法人机构的“首创精神”,灵活“自选动作”,倡导“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总之,流程银行建设的核心原则是“重在实效,落到实处”。

创新“4+1”模式。由于全省农信社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同、基础各异,省联社结合全省实际确立了流程银行建设的四种不同模式:主要服务县域经济存贷款规模在50亿以下(和以上)的联社和主要服务城区客户存贷款规模在50亿以下(和以上)的联社。四种模式在战略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各法人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实施模式。此外,针对三州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则单独试点实施小型联社流程银行建设。

严格规定动作。省联社制订各项方案和指引,确立流程银行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总体框架,作为规定动作。每项规定动作都有统一的标准、具体的步骤、详尽的路线图,并以此作为审批、验收和考核依据。流程银行建设试点以来,全省农信社共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3900支,其中保留677支,优化2099支,再造1124支,形成相关制度文件70多个。

灵活自选动作。省联社“顶层设计”(规定动作)只确立方向和标准,并不规定基层法人机构的实施细则,而是鼓励每个基层法人实行“五个一”工程(一个行社、一个联络员、一个落地指导组、一个专家组、一个实施方案),根据市场、客户、区域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实施方案,形成自身特色,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和客户。如江阳联社的“四家”文化贴近客户,增强客户的认同感;达县联社将公司类客户经理按客户所属行业分业设置营销小组,形成专业化分工,更加紧贴客户需求。

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全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建设首先选择在翠屏农商行、广汉联社和雁江农合行进行试点,以先行试点积累的成功经验指导其他试点机构,实现“以点促点”。

以点带面,横向复制。省联社根据全省农信社规模大小、地域分布、管理水平的不同,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市州的21家示范行社作为首批试点机构,有利于流程银行建设经验在所在市州的横向复制。

分步实施,夯实基础。省联社将流程银行建设暨战略转型工作分为基础建设、深化提升、持续优化三个阶段。各行社按照自身实际安排推进战略转型的进度和优先实施的任务,将在2015年底前完成深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与任务,2017年底前完成持续优化阶段的目标与任务。

多层联动,齐抓共进

省联社整体推动。一是以会代训强力推动。自2011年9月起,省联社连续3年,共召开4次专题会议对流程银行建设进行强力动员部署。二是现场讲解促进转型。省联社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组利用到行社辅导的机会,对干部员工进行专题讲解,化解具体问题。三是编订资料强化指导。先后编印《战略转型指导手册》《战略转型宣传手册》等战略转型丛书,共汇编资料20余万字,为流程银行建设及战略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样本。四是严格“三审”确保质量。“初审”完善方案,“会审”批复方案,“终审”即验收。省联社派出170余人次对试点机构实施情况进行回访,根据明确的验收评价标准,对试点机构进行阶段性验收。未能通过验收的,予以考核扣分,并对行社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验收达标的,按规定予以加分和奖励。

市州办事处加强指导。各市州办事处按照省联社的整体部署,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辖内试点机构推进流程银行建设落地实施工作,并定期向省联社反馈信息。

试点机构主动跟进。各试点机构始终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推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制定实施方案,并有效落地。

“五大突破”彰显建设成果

流程银行建设实际上是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是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次战略性变革。通过试点流程银行建设,各法人机构逐步实现了“五大突破”:

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了突破。试点行(社)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特别是信贷流程,针对细分客户的不同特点,结合业务种类、额度、期限、担保条件等因素,建立了差异化审批流程,提高了各行(社)的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获得了更高的竞争壁垒和利益。

组织架构再造实现了突破。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确立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及一体化流水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并按照流程定部门、定岗位、定责任,杜绝了推诿扯皮、重复劳动等现象,实现了“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9

反洗钱;基层银行;转型;实践

1 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反洗钱认识不足

人民银行2003年3月1日了反洗钱工作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基本建立了我国的反洗钱制度框架。但一些列制度的传达,贯彻执行却层次不齐,经办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不强,对反洗钱工作与业务拓展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在业务拓展压力下,很可能为了业务发展忽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

1.2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反洗钱工作需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而各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不严肃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不到位。一些内控制度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反洗钱预防、监测、分析、报告体系,停留于发文件、谈学习的层面,办法制度出台多,实质性开展工作少,管理层面布置多,基层网点落实少,总体要求多,可操作性差。二是了解客户程序不到位。了解、掌握客户真实信息本应是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在执行制度上难以严格,对客户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合规性不好过细地去核实,主要原因来自“三怕”:一怕失去客户,影响存款;二怕客户刁难、打击报复;三怕投入成本、影响效益。因此,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了解,仅限于客户开立账户时应提供的资料,很难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关联企业、主要资金往来对象、营业范围等进行真实地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判断客户资金的性质,导致“可疑交易”有关规定成为摆设。三是储蓄实名制执行不到位。部分基层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网点,在储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争取市场份额,存在对存款实名制执行不严,放松对个人存款有效身份证件的审查,放松大额现金支付等现象。有的为逃避人民银行的监督,甚至自行为客户编制身份证号码,造成客户身份无法确认,使反洗钱工作失去可靠的基础。四是现金管理不到位。我国是现金使用大国,特别是在地市级以下地域,现金的提取和使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基本没有限制。不说居民个人、个体工商户,即便是具有一定规模、财务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仍然普遍存在大量使用现金交易的现象。当前,虽然银行卡得到了广泛的推行,但因办理和使用银行卡环节较多,费用较高,结算工具和手段又比较落后,结算渠道不畅,致使城乡居民现金结算仍居高不下。

1.3科学技术手段有待提高

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还没有相应的软件用于分析监测,对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只能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统计、搜集,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无法做到对大额、异常支付交易进行及时的监测、记录、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建立并实施了大额可疑资金报告有关规定,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技术手段跟上,没有建立良好的监测网络平台,难以对交易资金和具体的业务进行综合分析,直接影响了反洗钱工作效率。

1.4反洗钱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基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对反洗钱工作较难适应,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2 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操作实践探索

2.1加强反洗钱法律制度、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反洗钱人员素质,建立专门的反洗钱人员队伍

反洗钱工作的推动力度与法规政策的执行管理度极大,关键需要一批具备对反洗钱理解认识到位,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将制度推广,执行下去的人员队伍。鉴于此,建议基层网点成立有基层网点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业务技能熟练的经办人员任成员的反洗钱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支行反洗钱工作,组织反洗钱制度学习,实践操作经验交流,严格考核反洗钱执行程度。

2.2健全反洗钱控制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反洗钱制度,制定结合自身实际易于操作的执行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制度,让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反洗钱工作考核力度,增强反洗钱认识,提高反洗钱制度执行程度。三是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督促制度,及时检查反洗钱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推广好的做法,指出不足之处,及时提供改正措施。

2.3按照人民银行的要去,加大员工、客户的反洗钱宣传力度

首先,通过印发反洗钱资料、利用电子屏幕宣传、开展反洗钱专题培训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导向,提高我国整体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让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洗钱的危害及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参加反洗钱工作的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让基层银行了解中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和未来的工作方向,增强参加反洗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4在反洗钱工作的源头、主要途径做好分析、检测、汇报

反洗钱在源头做好客户身份识别,有效的在银行前台、ATM机、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三个渠道关口检测、控制,必将有效的提高反洗钱质量,为向“风险为本”的反洗钱转型做出有效的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好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提高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利用效率,在源头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二是利用总行提供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自动采集检测系统,实现与大额支付系统及各金融机构的账务系统连接,真正落实实时网络监控,增强反洗钱监测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及时向人民银行汇报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跟踪、报告系统。通过将支付交易监测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的“三位一体”化,实行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及报告的实时化,全面避免基层金融机构收集、统计、分析支付交易信息难以及手工操作随意性大、差错率高的弊病,便于反洗钱中及时发现问题,迅速采取行动,切实提高反洗钱的工作效率。

3 结论

基层银行网点反洗钱实践中,在源头做好客户身份识别,有效的在银行前台、ATM机、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三个渠道关口检测、控制,必将有效的提高反洗钱质量,为向“风险为本”的反洗钱转型做出有效的探索。同时,我国反洗钱工作推出时间不长,工作经验尚缺乏,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强学习、交流,在人民银行的组织下,积极学习,共同努力,反洗钱工作也将逐渐制度化、规范化,风险管理水平也将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释义.中央银行新法规手册.2007.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汪旭.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武汉金融,2007,武汉出版社.

[3]孙玉刚.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时代周刊.2009.深圳金融出版社.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频频出事,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如国美电器的单位行贿案件、公司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件、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反腐案件、中国工商银行违规贷款案件等,暴露出国内大型商业公司的控制和监管问题。公司高管为何明知故犯?公司的监察机构为何未能防患于未然?

在中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确立了“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实施平行监督制度。2013年两会期间,交通银行监事长华庆山接受采访时提出,绝大多数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可以用两个字“虚置”解释,特点被总结为小型化、兼职化、托管化、分权化,即监事人数少且多为兼职,监事会事务常被委托于董事会秘书处理,监督权被独立董事和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分割,体现为职位虚置和权力架空。有学者将“虚置”归因于制度上对监事会独立性规定的缺失,以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性威胁着监事会职能的行使。面对监事会的“虚置”困境,如何进行监事会功能和效率的改善及运行机制的完善成为关注的热点。

从微观谈经济民主是指某经济组织或劳动组织的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是以执行决策人的意旨为基础的一种企业制度。蒋一苇认为经济民主使劳动者的思想得到解放,自由联合和决策参与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提出至今,经济民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门议题,但是从经济民主理论的视角剖析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尚待补充和完善。此外,德国共同决定制度作为以经济民主理论为基础的企业制度代表,成为德国经济保持优势地位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德国社会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民主视角,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平行分析三个案例:中国民生银行的案例、中国工商银行的案例、德意志银行的案例。通过交叉对比和三角验证,为中国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功效改善及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具有效用导向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监事会“虚置”研究

20世纪末。中国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在模仿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有学者将其归为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的混合监督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完全替代计划经济的影响,转轨的中国经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转轨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从源头导致监事会监督权力的低效,监事会制度尚待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消化,形成适合本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监督机制。

知情权和参与权是监事会履行职能的两大重要途径。由于法律责任规定的不完善,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地位不高等原因,中国监事会的两大职权不能被完整地行使,即监事会的权力分散或失效。有学者对中国16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总结出中国公司内部除监事会之外的三股监督力量,分别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独立董事。多重力量共同起到监督职能并没有完全解决现代企业中的委托问题,相反监督权力的分散造成监督职能效率低下。与权力分散相近的是权力失效,有案例透露监事会在日常工作中要受到董事会的牵制,也有为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出现的保护高管的“替罪羊效应”。换言之,监事会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监事会虽然发挥着对公司经营实施全面监督的作用,但其监督作用并不明显。

为解决中国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学者们也纷纷提出改良方案,赋予监事会特殊任免权、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监事整体素质、加强风险管控等。此外,学习国外治理经验的呼声也未曾减退。然而,改良方案的实施效果似乎并不如人意,中国监事会在公司内部虽作为董事会的平行权力机构,但没有实权,这才是监事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瓶颈所在。

(二)经济民主理论

从实践角度看,经济民主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工人合作运动;从理论角度看,经济民主起源于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催生理论的深化和完善,并引发实践对理论进行新一轮检验,目前微观层面的经济民主更加受到实践领域的关注。企业经济民主理论又被称作工业民主理论,胡国栋和王晓杰称其为企业民主,是微观企业组织中的经济民主展现形式。企业经济民主理论认为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不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劳庸陀蹲时荆劳动者应享有平等的决策参与权和剩余索取权,劳动者自由联合成为生产的主体。该理论兼顾了企业发展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使得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调动、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经济民主是一种基于道德和理性层面的理想尺度,就这种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企业制度而言。理论往往先行于实践。顾琳和粟静认为虽然经济民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提高经营效率,但在“资强劳弱”的现状面前,员工的经济民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保障。这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劳资关系应是相互对立还是合作共融?马克思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可以解释。劳资的“合作”和“博弈”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实现和谐的劳资关系。经济民主的重点就在于“合作统一”,劳动者不再是雇员而是组织公民,所有的经营者都能在工作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特殊阶层与普通劳动者一样,他们只是负责企业的整体协调工作,受全体劳动者监督。

除经济民主视角之外,企业契约新说、产权新说、资产专用性风险说等理论也被用于研究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议题。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契约新说强调通过“多边契约”、产权新说强调通过“股权的分散”、资产专用性风险说强调通过“专用资产的投入”保障利益相关者需求。然而,经济民主更加强调劳动者的主动性、自治性,员工基于道德和理性带动整个企业公平和效率的提高。选择经济民主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源于理论传递的民主精神,劳动者在参与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实现”,无需凭借外部因素的作用,源于内心的责任和使命才是引导行动的力量。

(三)德国共同决定制度

所谓共同决定制度是指雇员通过民主选举选派自己的代表进入公司管理层来参与公司决策的一种制度。共同决定制度以经济民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强调民主的首要含义就是参与,通过民主参与塑造民主的企业文化,员工在民主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并通过实际行动赋予管理者更高水平的回报。在众多实行共同决定制度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是最典型的代表。德国的共同决定制度是德国社会遵循的共识和传统,对德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具有深远意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至今,德国共同决定制度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形成典型完善的制度体系,成为共同决定制度不可复制的代表。德国共同决定制度分为员工委员会共同决定制度和监事会共同决定制度,其中监事会共同决定制度将对中国监事会的制度设计和功效改善提供借鉴经验。

德国监事会的地位高于负责执行的董事会。监事会不再是独立于公司经营的一部分,它监督着公司的经营活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安排,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之中。从表1中德监事会制度规定的多维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监事会制度尚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规定,从各项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国监事会制度更加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规定和设计,企业的自主性很强;而德国的国家法律规定层面的设计占据突出地位。从监事会的人数、构成、地位、任职资格和制度规定等方面来看,德国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的设计。

(四)研究思路

本文选择经济民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德国共同决定制度作为实践样板,将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两个影响监事会职能发挥的渠道作为变量,进行监督权力象限分布的分析,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治理框架,把经济民主理论背后蕴藏的理性和道德层面的价值内涵、德国共同决定制度的精髓融入到中国监事会未来发展的实践,尝试通过跨案例研究验证新制度框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理论构建

(一)监督权力的象限分布

监事会能够高效运行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权力的大小,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大小是评价监事会职能有效性的两个关键要素。在监事会成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当时,信息的开放程度可以是较高的透明度也可以是较低的透明度;参与权的行使可以是高度参与也可以是低度参与。然而,不同的组合搭配会产生不同的监督效果,决定着监事会运行效率(如图1所示)。

权力集中(第一象限):信息透明度和监督者参与度都较高,真实掌握企业经营问题的背景下,切实中肯地做出决策,实现决策效率和效果的双优势。此时,监事会拥有至高的权力并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监督和经营一体化,带动整体效率提高和道德风险降低。

权力失效(第二象限):信息透明度较高但监督者参与度不高,本象限体现出的监督权力失效可以更加通俗地解释为监督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监督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现存问题并做出合理判断、提出意见,但决策执行受到上级的阻碍。长此以往,监督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权力失效。

权力分散(第三象限):信息透明度和监督者参与度都不高,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或既得利益者故意粉饰经营报告的影响,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同时受到参与度不高的影响,监督和质疑的声音无法得到重视,监督权力被忽视,成为一种“形式监督”而非“实质监督”。企业正常的运行又少不得监督职能部门的存在,因而新的权力行使者出现,造成监督权力分散化。

权力盲区(第四象限):信息透明度不高但监督者参与度高,这种权力盲区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决策制定者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很难是完全正确的,因而权力的背后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为行权者出谋划策。

中国监事会的权力水平多集中在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权力分散和权力失效成为普遍态势。多个监督主体并行导致权力分散,股东利益至上占据高点导致权力失效。权力分散的改进将逐步过渡到权力失效,权力失效的改进将逐步过渡到权力集中。权力分散是由于权力无法得到真正的行使而不断被分化,需通过改进体制机制明确监督权力主体。然而,面对股东利益至上的背景,明确的监督权力主体进一步受到大股东的制约掉入权力失效的困境。权力失效是由于监事会与大股东地位差距导致的,唯有缩小地位差距,才能使得监督主体拥有主动权,发挥实质监督作用。根据文献综述的理论回顾和监督权力象限分布分析,本文在中国现有治理结构上进行调整,尝试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运行机制。

(二)研究理论框架

在理论的回顾和权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如图2所示):①在权力地位上,本文将监事会的公司地位进行微调,从“与董事会并行”到“位于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实现并行结构下监事会公司地位的提升,有助于监事会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力。②在监督职权上,监事会拥有知情监督权、决策参与权、独立问询权。对董事会进行决策参与和执行监督,对经理层职责的履行进行独立问询。监事会的决策参与使董事会的决策和执行更加透明,便于监事会针对经理层对于决策的贯彻落实进行监督,有助于提出正确的改善意见。③在成员构成上,本文借鉴德国股东监事和职工监事并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入外部监事。改进后的监事会拥有三个分流的监督嗔来源。股东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任,传达股东大会精神: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任,代表广大职工利益;外部监事由监事会选任,为监事会的监督决策提供支持建议。④在比例结构上,借鉴德国的《煤炭钢铁员工共同参与决定法》,监事会成员中,股东监事和职工监事应占有相同比例,各占40%的监事会总人数。外部监事作为公司的外部支持人员,在监事会中构成比例相对低一些,占到20%的监事会总人数。⑤在运行机制上,蒋一苇在经济民主的论述中提到了劳动者在真正的自由下形成劳动者联盟,以“劳动公约”推动民主制的运行。新的治理结构框架下,监事会将订立“监察公约”,监事会的运行机制应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监事会不仅对股东大会负责还要对职工代表大会负责,享有选任和解任外部监事的权力。监督与执行的共同决策受到全体劳动者监督。⑥在独立性上,股东监事是公司的所有者,更加关注公司的持续发展,在权力和财务方面受到的牵制较小,具备监督独立性的基础。而现行的职工监事没有摆脱管理层的经济约束,董事会的薪酬委员会决定职工监事的薪酬标准,职工监事迫于压力难以行使监督权力。在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职工监事的薪酬标准由职工代表大会下设的薪酬专项资金委员会制定,实现财务独立。职工监事执行轮岗任期制,由全体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且职工代表大会有权通过仲裁委员会罢免不作为的职工监事,实现权力独立。每一位职工监事通过决策参与树立组织公民观念,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外部监事根据年底绩效实行一次支付的薪酬模式,作为公司外部人员没有公司内部管理层之间的利害关系牵制,便于独立行使监督职权。

四、研究设计与案例选择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案例企业的选择

本文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将案例进行归类,遵循复制法则,平行搜集三家银行的案例材料。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股份制银行,双层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领域的典型,其监管董事会的地位与中国监事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般而言,使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可避免围绕个案总结对事实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混淆。结论更具说服力。与德意志银行相对应,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代表,与德意志银行具有相类似的社会地位,可比性较强。同时,为了避免国家控股特殊性带来的研究偏差,本文还将中国股份制银行的代表中国民生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交叉对比。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在中国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为信息的搜集提供便利。

此外,监事会“虚置”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问题,案例涉及高管内部腐败问题,不能获得一手资料,仅能搜集媒体资料通过三角验证的原则还原事实。作为研究者无法控制研究对象,符合案例研究适用的情形。同时,本文从“为什么”和“怎么样”出发,探索为何频繁出现监督不力的治理问题,以及公平和效率并存的运行机制应该是怎样的。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案例研究提倡不同途径的资料相互印证,形成证据三角形。本文多渠道收集资料,形成稳定的证据三角形,还原有说服力的事实。本文以主流媒体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大量总结案例的新闻报道材料。将材料进行时间上的整理和排序,通过前因后果进行第一轮的验证,对案例形成初步的认知。为了增强二手数据的信度,进一步收集学术论文、期刊杂志、企业家访谈视频、会议记录、企业年报等资料进行验证。当资料之间出现矛盾时,从广泛收集的信息中找到更为客观的结论。

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资料间的相互印证之后,进行案例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将案例与理论框架的分类进行归类总结,从中国工商银行的权力分散、中国民生银行的权力失效到德意志银行的权力集中,经过描述和总结探讨中国情境下监事会运作新模式,以及基于经济民主视角结合德国共同决定制度的实践经验,验证创新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地位变更合理性,并得出研究推论。

(三)案例概述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银行,该监事会作为一个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公司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会均具备O督权力,监事会的作用被削弱。本案例可以追溯到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尚未入市,国家审计署查出其违规贷款金额多达69亿元,案件涉及336名员工。2003年的审计风暴过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违规贷款再露头角,涉及金额上百亿元,案例背后映射的内部监管不力,值得深思。中国民生银行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是主要的监督机构。2012年,“民生式创新公司治理”提出监事会对董事履职评价工作负最终责任,以强化监事会职能。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按照创新工作模式运行。2015年,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行长因涉嫌银行政商腐败被带走协助调查,随后辞去行长职务。面对强大的政商势力,监事会没能在事件发生前发挥其监督职能。高管出事使得中国民生银行股权结构重新洗牌,危机重重。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在双董事会的治理结构下,监管董事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监督过程,形成一个垂直管理的系统。德意志银行从一战后遭遇的清算危机、二战后被拆分到现阶段的流年不利“巨亏事件”,系统风险和经营风险给其带来巨大考验,风雨飘摇中仍在砥砺前行。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权力四象限定位及不同监督权力模式成因

中国工商银行是在“三会一层”的背景下,有多个监督的主体,监事会的职能和权力被分散;中国民生银行监督权力分散程度不高,但监事会地位不占优势的事实较为突出;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居于高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决策,形成独具特色的垂直监督体系。

中国工商银行监察机构权力分散的成因归集为以下两个: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中国须对一切企业进行一般性行政管理,如经济计划指导、经济行为监督等,国家控股的大企业需要设立党委会施行监督。其次,中国公司治理不断借鉴国外经验,探索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学习英美的独立董事、日本的平行模式、德国的职工监事,形成混合公司治理模式,监督职能被分散。

中国民生银行监察机构权力失效的成因可以归集为以下两个:首先,作为中国股份制银行的代表,中国民生银行股权集中于十大股东,股权集中比例达到54.61%,导致监事会在公司中的话语权较为薄弱,监事多为兼职担任,成为形式上的一份工作。其次,非国有控股的中国民生银行也无法避免丧失一些政策上的优势,为争取优势不得不政商联合,监事会在此面前更加位微言轻。

德意志银行监察机构权力集中的成因可以归集为以下两个:首先,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传统主张联合,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主张多党制,工人阶级要通过议会多数掌握国家权力,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在这种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影响下,德国企业的监督机构出现了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联合掌握监督权力,形成权力集中模式下权力监督的合法路径。其次,德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德意志银行受到银行机构大股东的控制,进而产生了劳资双方的博弈。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拥有一半的监事是员工代表,避免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权益,以实现权力之间的制衡。

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监事会的权力分散、位微言轻导致执行偏差和行长专权。引发了违规贷款、等公司治理问题。德国的职工参与、共同决策强化职工的监督作用,为监事会注入原动力,实现监督及时、行动有效。

推论1:每种监督权力模式的演化都存在历史合理性,推动监事会整体效能的改善,参考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图2③④),改进监事会的构成比例及权力来源。

(二)公司股权结构及薪酬激励的差异

从股权结构角度看,中国工商银行属于国有控股银行,公司高管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任命。因此,中国工商银行缺乏人格化的股东,国家是具有控制地位的大股东,股东权益最大化意味着国家政府权益最大化。这样的界定使得公司高管成为公司的控制者,如果公司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必然导致管理层的委托问题。此外,中国工商银行的薪酬激励遵循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个人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没有必然联系,管理层缺乏对公司未来进行长远规划的热情。

中国民生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等10位大股东,股权结构明晰。董事会成员和银行行长成为银行的掌舵人。掌舵人在经营中产生委托问题,使得中国民生银行一度成为“高官夫人俱乐部”。中国民生银行采取了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方式,但每年高管薪酬披露显示,监事薪酬远低于董事薪酬标准。

在德意志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据了80%以上的股权,德意志银行股东代表大会每年一度在德国不同城市举行。任何股东都有权参与股东大会,针对议程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有权提交重大相关问题和提议。德意志银行的监管董事会成员薪酬由固定报酬和可变报酬组成,其中可变报酬与公司绩效挂钩成为德意志银行薪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激励相容。

中国工商银行缺少人格化的股东使得股东的威慑力难以发挥,属于典型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层工作透明度不高,执行与决策的偏差未被及时发现。中国民生银行的政商腐败勾结更是由于决策执行不透明导致的。德意志银行利用股权集中的优势规定公开的经营方针,强化知情权、问询权的作用,防控腐败滋生。此外,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的监事薪酬看,监事工资标准相对权力平等的董事显示出较大差距,薪酬标准的制定者正是公司董事,监事会财务不独立的处境较为尴尬。

推论2:规避管理层的执行偏差和逆向选择,应强化监事会职权的作用,参考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图2②),实现决策公开、执行透明、问询独立。

推论3:财务独立性的缺失影响监督权力的行使。参考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图2⑥)。

(三)监督机构有差距的地位和职能

从监事会地位角度看,中国工商银行监事会与董事会在公司处于同等地位,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仅执行监督职能不参与企业决策,审核董事会上交给股东大会的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发现问题聘请审计师进行复审。虽然公司治理细则规定,监事会依法享有知情权,中国工商银行也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监事会知情权,但没有具体刚性的规范。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也是平行权力的两个机构,但实际运行机制不能保证监事会的平等地位。监事的薪酬水平远不如董事会成员和行长的薪酬水平,监事会权力的行使受到董事会和行长的牵制。公司的经营绩效掌握在董事会和行长的决策之中,而监事的薪酬与绩效挂钩,监事境遇较为尴尬,监事会应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难以真正落实。

德意志银行监管董事会地位高于管理董事会,双层董事会制度形成直垂直权力结构,监管董事会决定管理董事会成员的任命和解任,在实际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监管董事会对于管理董事会的行为更具威慑力和监督执行力。最具特色的是监管董事会与管理董事会一起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制定,就信息对称性的角度,监管董事会能够及时掌握公司的经营信息,并真实地向股东大会汇报。

推论4:改善中国监事会“虚置”运行的现状,需改进现有的治理框架,参考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图2①),提高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

(四)不同的公司经营目标

从公司经营目标看,中国工商银行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范,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由于中国工商银行为国家控股银行,应坚持国家、政府利益最大化。由于国家作为大股东处于一个较为抽象化的地位,政府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力并不能与真实的股东大会产生的效应相一致,这样的中国工商银行无法真正地做到坚持自己的经营目标: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利益相关者多抱有“搭便车”的心理,从国家控股保障中获取收益而非真正关心公司长远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保障投资人(储户)的投资收益。中国民生银行非国有控股,为自身的长远发展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企业形象也涉及到高管团队的整体形象,这种观念为公司高管建立了保护屏障,监督机构不会轻易质疑高管的经营管理,成为“虚置”的高层机构。

德意志银行由机构投资者绝对控股,但其经营目标并不是保证机构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德意志银行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兼顾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在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立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可以调动债权人的积极性。在公司绩效不佳时,债权人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对管理层的行为提出警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公司管理层也不会纯粹关注股价的高低,而是权衡各方利益,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推论5:公司经营目标影响着监督机构的工作原则和运行机制。避免以经营目标为盾牌的违规行为,参考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图2⑤),制定“监察公约”,兼顾多方利益免受侵害。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不可否认国家之间国情的差距及股权结构的差距,但在中国公司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和发展其他国家的理论和规范。本文通过对中德公司的跨案例比较,得出四个结论为监事会的功效改善提供借鉴经验。

(一)完善监事会立法,明确运行机制

立法的完善可以为中国监事会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作为国有控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拥有其公司章程下相对条理清晰、权责明确的监事会治理细则,但这样的规范细则相对于国家法律而言不具有更高的权威效应,与其他公司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公司自行设计的监事会治理细则在措辞规范和准确性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有些既定的标准虽然符合国家法律规范但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导致制度的失效。因此,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细则,将由公司自行规定的权力收回,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

(二)提高监事会地位,加强监督职能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赋予监事会和董事会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人员构成和设置上并没有体现出权力平等,独立董事和监事还存在监督权力交叉的现象。本文提出的经济民主视角下改进后的公司治理结构,期望通过对监事会法律地位的微调来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执行权。在未来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应逐步提升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也期待人民今后的立法决策能使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改革监事会的薪酬计算方式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11

基层人民银行处于经济金融的第一线,具体、生动、鲜活的素材多而宏观、综合的数据少;业务人员深入基层、努力写作的热情高而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基层央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调研工作的重点。

首先,及时调查分析辖区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形成情况具体、质量较高、建议可行的分析报告,供决策参考。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警惕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二是密切关注物价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趋势,三是正确判断信贷投向确保该压的方面。

其次,研究探索辖区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要运用历史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更好地运用规律和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制定和调整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及时完成上级行和地方党政安排的调查研究工作任务,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基层央行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想取得新的成果,就要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建设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务实型、开拓型干部队伍”的要求,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在调查研究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领导。要形成一把手重视调研工作、分管领导亲自抓调研工作、调研部门具体做调研工作、其他部门配合做调研工作的“大调研”氛围,使人民银行调研工作有重点、有任务、有目标、有考核,促进基层央行调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12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做了大量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风险的产生。李希荣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主要是由于结算人员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岗位设置不合理,弱化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环环相扣”的内控作用;制度执行不力,违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李艳梅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值得重视。一是结算法规的不完整,给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结算主体来说,在结算业务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是对等的,然而,在我国银行结算法中的某些规定却不尽其然,办法本身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不遵守诚信原则。目前我国建立的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结算票据化程度的高低与商品交易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效益差,负债率高,信誉度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拖欠贷款支撑,加剧了企业有款不付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刘旭瀛在他的文章中也分析了引起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提出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也是引起此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这就难以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产生。大量的专家在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现状的改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防范措施。本文就是在这些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剖析结算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的进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着眼于防范操作性风险,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操作风险防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工作人员方面

从下面(右表)操作风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事件中内部欺诈事件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抽样分布表

(1)选择人才上缺乏科学的制度

许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特点对支行行长、分理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面,既没有对候选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有的银行用人制度出现较大偏差,上级行考查、使用干部在很多时候重能力轻品行,重对外拓展能力,轻内部管理能力,加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必然给一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提供了机会。

(2)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银行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集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于一体的行业,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各种分析计量模型的引入,迫切需要知识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而目前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大多是经验型和关系型,十几年不学习,这不可避免将会产生操作风险。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的高端人才成为外资银行挖墙脚的主要目标,高素质员工流失,导致现有工作团队服务能力下降,新加入人员又需要再磨合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3)对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不及时

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是会有经商、炒股、、突然拥有较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异常消费行为等异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管理脱节,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据报道,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生的365起案件中,因经商、炒股、等原因诱发的案有119件,占总数的31%

2.信息化全能型网点问题

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银行基层网点的功能比较单一,一些复杂业务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层层把关,多人复核。因此,对于一些内部欺诈行为难度极大。但随着银行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原本复杂的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变得简单了,这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银行客户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是一柄“双刃剑,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例如,银行的跨行汇款业务,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经过网点双人受理记账复核、支行联行柜双人记账发送、上级行确认等诸多环节,一般异地汇款需要2、3天才能到账,至少经过5个人处理,环节繁复、效率低下。但随着科技的引入,特别是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各家银行之间的汇款能够实时到账,仅仅通过营业网点两名柜员的记账复核,就可以把数十万元款项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汇划到其他银行,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便利了客户的同时,也使银行系统防范风险降低了。

3.复杂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问题

目前基于客户服务方面需要,大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可以受理所有柜面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及账户管理(开户、销户、更换印鉴、对账)等高风险、较复杂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因此大部分银行柜面操作远未达到操作标准化、工作替代性高的阶段,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范畴较大,一人多岗,工作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近千个柜面交易,而且要熟悉掌握交易背后隐含的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反洗钱以及理财业务等多项业务制度;不仅要进行业务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把关,还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阶段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合规性审核等仍依靠柜员的专业判断,对柜员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此状况下,银行基层网点存在很大操作风险隐患。如近年来出现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均集中在此类业务上。

三、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会计业务培训要根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效。对新员工培训采用先集中培训、后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时应将内控制度融入到业务操作流程当中。对下发的新制度,业务主管在文件传递、口头传达后,对经常要办理的业务采用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帮助

柜员加深印象;对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全程指导。业务主管培训应由上级行教育培训部门担当,培训的内容除业务知识外,重点放在识别高风险点和控制关键点,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重视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轮流组织监督人员到营业网点驻点观摩,深刻了解前台操作的变化,使监督人员能在常规监督中及时发现具有隐蔽性的问题。

2.建立适宜的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带头倡导合规文化。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最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全力支持,有赖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持续的资源投入。各级经营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将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通过战略指导、发展规划以及经营考核计划等各层面多方位传达到全行;在工作上支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正当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在资源上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支持,通过各种措施在全行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逐步培育重视操作风险防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内控文化,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晦引。

银行基层工作经验总结篇13

在无线电导航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结构件内表面都需要导电良好,外表面要求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而且系统零件都向轻型化转变,要满足这些技术要求,镀层最好选择金和银,利用他们良好的导电性;结构件材质可选择钛和铝,利用他们比重小的优点。但是金和钛成本太高,因此,我们的结构件只有采用铝合金材质,然后零件表面进行镀银,外表面进行喷漆处理。这样既满足了导电性好,防腐性能也达到了技术要求。但在镀银层表面喷漆,面临银层与漆膜层结合力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必须进行局部镀银。

局部镀银就是在镀银前,先将后序需喷漆的部位进行保护,然后镀银,镀银后揭掉喷漆面的保护物。这样,在保护物所在的部位喷漆,就等于漆直接喷在基体铝合金表面,漆与铝合金表面的结合力要比漆与镀银层的结合力优异得多。从而克服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油漆膜层与镀银层之间结合力差的问题

进行局部镀银,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保护材料?其次,如何进行保护?最后考虑保护材料对镀银溶液有无影响,一旦有影响,怎样进行净化处理?本文就是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局部镀银的工艺方法进行探究。

一、局部镀银保护材料的选择

铝件镀银工艺流程:

高温弱碱浸蚀清洗酸洗清洗浸锌清洗二次浸锌清洗预镀铜清洗氰化镀银回收洗清洗浸亮清洗烘干。

从工艺流程看,所选保护材料必须耐高温(80℃左右)、耐碱、耐酸,其次,保护材料在镀银后能易于剥离。

目前市售的保护材料有可剥性橡胶、可剥性漆、一般粘性胶带及3M胶带等。分别试验这些保护材料的耐酸、碱腐蚀、耐高温(碱蚀溶液最高温度80℃左右)性能以及可剥离性,试验结果见下表一。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可剥性漆既不耐碱又不易剥离;一般粘性胶带耐酸碱性不是很好,而且剥离后的附着物不易清洗;只有可剥性橡胶和3M胶带相对较好,且各具优缺点。根据可剥性橡胶和3M带的试验结果,利用其优缺点,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局部保护,效果会较好。

二、确定保护方法

经认真分析、思考,确定选择以下几种保护方法进行试验:

经机加过的零件,表面都有机加过程留下的冷却液,油等,在进行局部保护前,必须对表面进行除油,以增强保护层与底材金属的结合力。

(1)根据零件的形状大小制作模具,保护好镀银面;将待喷漆面边缘用宽1cm的3M胶带粘贴,后用手动喷枪向后序喷漆面均匀的预喷一层可剥性橡胶,待稍干后,再喷一遍可剥性橡胶,自然晾干。

(2)将待喷漆面边缘用宽1cm的3M胶带粘贴,然后用手工方法向后序待喷漆面刷涂一遍可剥性橡胶,待稍干后,将未刷涂到的部位再补刷可剥性橡胶。自然晾干。

(3)对一些只要求边缘部位(如盖板)及小面积需喷漆的零件,直接用3M胶带进行粘贴保护。

用以上方法保护结果见下表2: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喷涂可剥性橡胶的均匀性好,涂层薄,晾干时间短,但橡胶可以穿过待喷漆面的孔飞到镀银面,不易清理,影响镀银层外观及结合力。刷涂可剥性橡胶均匀性稍差一些,涂层较厚,晾干时间长,但不影响镀银面。

综合以上情况,对于喷漆面孔少,且孔易于用3M胶带粘贴的零件,采用喷涂可剥性橡胶的方法进行镀前保护;而对于喷漆面孔多,且有散热槽的零件,采用将零件直立起来,让孔与喷漆面垂直,然后进行刷涂的方法进行镀前保护。经试生产,效果不错。

三、保护材料对镀银溶液的影响

镀银溶液中含有氰化钾,CN-的络合能力比较强。保护材料特别是可剥性橡胶使用时间久了以后,难免溶于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镀银层产生影响。在这方面,我们以前是吃过亏的,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六年前,我们给天水某公司加工微波铜腔体,内表面镀银,外表面全部用可剥性橡胶保护。生产半年以后,客户反映,腔体在调试过程中,微波指数很难调到位,怀疑镀层厚度不够。经测试,镀层厚度符合要求,外观也没有异样,化学分析镀液各成分含量均在工艺范围之内。试着将镀层厚度从要求的7μm增加到10μm,还是调试困难;将腔体不镀银直接调试,情况比镀过银的要好一些。事实证明,镀层银的纯度有问题,只有可剥性橡胶的溶解产物夹杂在镀层中所致。

按6mL/L的比例加入30%的双氧水(稀释3~5倍加入)后,搅拌30min,静置30min,加入活性炭8g/L,搅拌30min,静置4h过滤,以0.01A/dm2~0.05A/dm2小电流密度电解处理4h后,分析调整镀液到工艺规范后进行试生产,所镀的腔体,微波指数很快调到位。

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得到了保护材料污染镀银溶液,会对镀银层产生影响;并总结了镀银溶液中可剥性橡胶溶解产物的处理方法。

四、生产应用

从上面的试验及小批量生产中,选择了局部镀银保护材料,掌屋了保护方法,清楚了镀银溶液污染后的净化处理方法,并总结获得了铝件局部镀银-喷漆工艺流程。

4.1铝件局部镀银-喷漆工艺流程

零件表面去油弱碱浸蚀流水冲洗烘干局部保护室温晾干弱碱轻微浸蚀流水冲洗酸洗流水冲洗浸锌流水冲洗二次浸锌流水冲洗非保护面镀银去除保护物,清理表面烘干喷漆(非镀银面喷漆,注意保护镀银面)干燥室温冷却去除镀银面保护物并清理表面。

4.2局部镀银生产中,镀液的维护

4.2.1局部保护,一定要等涂覆的可剥性橡胶干透后再镀银。因为湿的可剥性橡胶比较疏松,分子排列不紧密,易被CN-络合,污染镀液。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