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丽宜居村创建实用13篇

美丽宜居村创建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和《中共阳春市委办公室 阳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克服群众“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观念转变,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度,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我市建立“竞争创建、逐级提升”工作机制,采用“评分确定等级,等级挂钩项目”的方式,建立日常检查和年度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相关政策支持、财政资金分配、项目建设比例等直接挂钩。

二、创建原则

(一)实行“竞争创建”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根据每年年度考核总评结果统筹分配17个镇(街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财政资金,以项目建设资金决定各镇(街道)年度建设项目比例。各镇(街道)再根据年度项目建设资金上报待建村庄名单,市委乡村振兴办组织考评小组进行现场考评,评分合格的村庄,方可确定为各镇(街道)年度建设项目。

(二)实行“逐级提升”工作机制。原则上,全市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村庄按“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级提升建设,并实行“逐级提升”工作机制,即已彻底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但未开展建设的村庄可申报创建干净整洁村,已建成干净整洁村的村庄可申报创建美丽宜居村,已建成美丽宜居的村庄可申报创建特色精品村。创建标准严格按照《中共阳春市委办公室 阳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的建设标准执行。

三、创建步骤

(一)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步骤

1、村级申报项目。村民积极性高、乡贤积极捐资支持、行动快、清理整治效果较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成较彻底的村庄,可由所在行政村向镇(街道)申报创建干净整洁村。村民积极性高、乡贤积极捐资支持、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维护较好、具有一定村庄资源优势的干净整洁村,可由所在行政村向镇(街道)申报创建美丽宜居村。申报需提供以下资料:1、凡是参与竞争创建活动的村,要填写《XX镇XX村委会XX村申报竞争创建干净整洁村的申请报告》或《XX镇XX村委会XX村申报竞争创建美丽宜居村的申请报告》。2、提供竞争创建相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村民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情况及整治前后对比相片、集资到位情况及依据、 村民理事会成立材料、议事记录、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保洁员落实情况等。

2、镇级初核定级。镇级采取实地考察评价的方式,由镇(街道)组织考评小组(小组成员由镇挂点领导、镇农业农村办、镇纪委、镇财政所等工作人员、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各自然村村长等人员组成,原则上镇干部不到挂点村考评,村干部交叉考评)深入各申报村庄进行考察评定,重点查看“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开展情况、村庄的大小和人口情况、村庄的资源特色情况、特色产业情况、文化底蕴情况等,并按“阳春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村庄申报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考核评分表”(见附件1、2)进行评分。镇级根据考核评分排名情况确定待建设村庄名单及创建等级,及时进行公示,并按程序做好《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市县项目管理系统》项目入库工作。再根据市委乡村振兴办的年度财政资金分配方案,确定好本年度待建设村庄名单,向市委乡村振兴办提交创建申请。

3、市级确定项目。一是分配项目建设资金。市级结合村庄清洁行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战役,开展每半年一次的定期实地督查考核工作,市委乡村振兴办联合市委督查室、市府督查室认真组织好市直各有关单位共同做好实地考核工作。督查考核小组组长由市直各有关单位分管乡村振兴同志担任,成员由市直各有关单位业务骨干和各镇(街道)乡村振兴办业务骨干组成。将在各镇(街道)随机抽查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查3条自然村作为考核对象,15条自然村的平均得分为镇(街道)的季度考核得分,督查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3、4)。市委乡村振兴办以考核得分为依据把17个镇(街道)以5:7:5的比例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在每半年实地考核中列入“好”等级的镇(街道)将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阳春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先进单位”红旗。年终总评时,各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需积极配合市委乡村振兴办,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材料,市委乡村振兴办要以中央、省、阳江市、本市多级考核结果为评价基础,结合年度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资金支出情况等多个考评指标(见附件5)综合评定镇(街道)年度总评得分。市委乡村振兴办应根据年度考核总评分排名把17个镇(街道)以5:7:5的比例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并结合下一年度全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财政资金,统筹分配好镇(街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评分排名及资金分配方案上报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审定后,及时向17个镇(街道)公布结果。

二是确定建设项目。镇(街道)上报本年度创建申请后,市委乡村振兴办组织考评小组(小组组长由市直各有关单位分管乡村振兴同志担任,成员由市直各有关单位业务骨干和市委乡村振兴办业务骨干组成)到各建设村进行实地考评,根据“阳春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村庄申报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评分表”(见附件1、2)进行评分。考评结束后,市委乡村振兴办把考评合格通过的村庄名单和项目建设资金方案上报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审定,审定通过后向镇(街道)公布本年度建设村庄(项目)名单。

(二)特色精品村创建工作步骤

各镇(街道)可向市委乡村振兴办推荐村民积极性高、乡贤积极捐资支持、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维护较好、独具特色优势的美丽宜居村,提升创建特色精品村。市委乡村振兴办根据村庄的特色产业状况、特色资源状况、文化底蕴状况、市乡村风貌带和连线连片的建设需求等情况而定。

四、保障措施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2

建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建湖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现将《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建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8日

 

 

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突出提升城市品质,全力打造宜居环境,展现美丽建湖形象。现制定建湖县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蓄动能、对标找差、展现作为,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切实增强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重点实施全域环境提优、乡村振兴提质、民生改善提速、社会治理提效“四大战略”,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美、镇村美、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城市,努力在美丽江苏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时间,计划改善农民住房条件30000户,累计改造自然村庄1000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30个,新建住房7500户;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个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改造棚户区面积120万平方米、11000户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较十三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入库税收超8亿元;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达标率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2%以上;城区每平方公里公厕不少于3座;建成25个垃圾分类省级达标小区,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2%以上;新改建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LED路灯应用率达95%以上。建成彰显城市特色、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美丽宜居城市。重点实施3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市级试点项目,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标准、经验。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二、推进措施

1、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围绕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城市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做美城市。加快打造高品质和标志性新商圈,广益来财富广场和天铂综合体投入运行,打造网红特色街区1个,不断繁荣夜间经济,打造更多新的消费热点。创塑城市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土地和服务业招商,建立健全地价、房价激励和管理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力争2021年全年销售商品房65万平方米左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降至12个月以内,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加快棚户区改造,合理确定棚改区域,认真做好调查评估、资金测算、方案制定等工作,优先改造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生活环境条件差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和土地上市需要区域,2021年改造棚户区居民4000户,面积5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不断深化城市管理。巩固“双城同创”成果,持续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农贸市场周边秩序、小区物业管理等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常态化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完善提升智慧城管平台功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道路保洁作业模式,2021年机械化清扫率92%以上。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21年新增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0个,先行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5个镇实现全域覆盖,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填埋场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9%。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新改建城市公厕12座;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实现“全覆盖”;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及智慧路灯建设,重点实施32条后街背巷路灯改造,确保路灯亮灯率达100%、设施完好率达98%。

3、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抢抓农房改善机遇期和窗口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县属主要道路、旅游廊道等重点区域沿线村庄和改善意愿强烈的村庄为重点,扎实做好农房改善工作,2021年改善农户住房8000户。引导搬迁后无建设用地的村到集镇周边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做大集镇,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2021年计划新建、扩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房2500套。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完成20个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覆盖率达80%,推进规划保留村庄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成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主要载体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以上。切实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加大公路常态化督查,按照轻重缓急,对破损县道、乡村道进行维修改造、安保设施进行提升完善,2021年全面建成旅游公路2号线收成支线,提升改造5号线、8号线,实施7号线沿线环境整治,完成高作镇建县路8.5公里道路和桥涵建设任务。

4、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城市总体规划,深入排查问题短板,完善主干支管网规划,科学建立污水管网收集体系,2021年新建污水主管网10公里、支管网50公里,对已整治的河道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缺陷不足,树立“厂网河”一体化观念,分层分类系统化制定整治方案,推进河道流域污染源的治理, 2021年完成盂兰河、新河、胜利河、永泰河等7条主城区河道流域周边合流制片区改造提升,完成28个小区、9个“城中村”雨污分流及排水大户的接入工作。进一步健全城市路网,2021年拓宽改造朝阳路,建设人民路与朝阳路连接道路;实施太平路人车分流改造。“十四五”期间建设杂技传承基地东侧道路、长兴路北延、城南高中南侧路东延等工程。加快绿化工程建设,实施盂兰河风光带建设工程、北长沟河背景林建设工程;完善城东成片林工程;配套建宝路道路绿化;提升秀夫公园、西塘河风光带、四宜园等公园绿地绿化,202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95%以上。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建设中俄天然气门站二座,接通6个老旧小区、12个新建新型社区管道天然气,新增天然气用户8500户,“十四五”新发展用户40000户以上,实现用气与大市区同价。同时,充分彰显淮剧、杂技等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一批精品力作;着力培育“文化+”业态,充分利用建湖人文历史、古建古迹等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传递建湖发展“好声音”。

三、试点创建

结合我县实际,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和市级试点创建工作。

(一)省级试点创建

建湖县上冈镇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美丽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增强小城镇功能,提升小镇形象,将上冈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养的特色小城镇。重点实施人民路南延、冈中路水绿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对后街背巷道路、消防、绿化等实施整治,打造串场河“铁丝湾”河畔两岸生态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好七号旅游干线,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建设好两万平方大型农产品商超,增强三产服务功能;强化污水处理,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优化镇区综合环境;以电子、汽车等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园建设,促进城镇宜居宜业。

(二)市级试点创建

1、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工程。编制建湖县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并通过评审,对县城主城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零星闲置地块建设公园绿地,提升改造西塘河风光带南段,新建北延段,城北片区新建1个公园或风光带。

2、建湖县公厕改造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公厕69座,新建2座,达二类以上标准。其中县城改造公厕11座;开发区改造公厕11座,购置吸粪车1台;高新区改造公厕20座;上冈镇新建2座,改造27座,购置吸粪车2台。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由住建、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县住建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在实践和试点建设中探索成功路径,确保试点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要结合实际,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指导完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细化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重点内容、进度安排,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激励措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加强用地保障,做好规划建设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大力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加强资金保障,对县财政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向省市试点项目倾斜;各镇(街道、区)要对本镇自主实施的美丽宜居相关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投资建设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形成工作合力。县住建、交通、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城投等部门以及各镇(街道、区)要充分发挥建设主力军作用,科学制订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心组织实施,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工程高标准、快节奏地建设到位。县直有关部门、项目实施涉及镇(街道、区)及各管线单位要围绕城乡建设大局,密切配合;县广电、文化等部门和建湖日报社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宣传推介,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推进氛围。

(四)落实推进责任。县将把美丽宜居相关工程实施情况、服务帮办情况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区)的重要内容,年终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大督查力度,县委办、政府办定期对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盯紧进度、盯出成效,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影响大局的,将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服务大局的浓厚氛围。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xxx3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1、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绿化、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在建房前由建设方按照批准过的规划实施到位,确保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4

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最近,国务院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根据《规划》,4亿亩任务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规划》中所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综合标准。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指出,《规划》实施后,可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约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同时,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据新华网)

住建部开展

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工作

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

美丽宜居小镇是指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建制镇,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建制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5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6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7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8

张马村从2009年10月开始新农村建设,至今已达到两个全面完成和三个百分百,即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全面完成、村庄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污水纳管率100﹪、农田棚舍整治率100%以及土地流转率100%.

张马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按照"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的四美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工作措施

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全力部署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展比较顺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朱家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各条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由张马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例会制度,每周二在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召开项目推进会,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按工作计划开展,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完成。

(二)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动

(三)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品位

1、做美村庄,制定建设规划。

委托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对张马村美丽乡村进行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宜居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千年古镇朱家角镇的历史底蕴及张马村现有的"三园一岛"发展和正在规划的湿地公园为旅游产业,将张马村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做强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朱家角镇将"美丽乡村"下定义不单单是一个村,而是一个片区。将朱枫公路以东,沈砖公路以南作为朱家角镇农业大有可为之处,传统农作物的高科技种植、农机配备的引入、家庭农场的培育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都将在这里体现,最终达到农民富的目的。张马村作为一个试点先行建设。

做强产业,做好项目,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创建工作。张马村形成了"三园一岛",即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寻梦园香草农场、泖塔农情园、浦江蓝莓园等企业入驻,以上海太阳岛为依托、沈太路为轴线的观光、旅游新型农业产业链。现今,张马村培育了22个家庭农场,在农民+家庭农产+合作社的基础模式上加上有一定资金、懂营销的财团,带领整个家庭农场走向更高层次。

最近在区政府的关心下,已经恰谈成功的上海市郊区第一家开放式农村生态公园正在具体规划中,此项目集蓝莓庄园、水上森林、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等项目为一体。这个项目的的落地将是推动张马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载体。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建设项目,突出创建工作重点

(二)齐心协力抓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经过各部门几个月的通力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多数项目已完成,有些正在推进中:

①泖塔圩区生态堤防:土方工程目前已完成。

②七彩长廊工程:沈太路两侧(张马村村部——寻梦园入口)地块由原来的荒草堆变成如今的树林,目前已完成填土、乔木种植工作,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基本完成,选用多种开花灌木搭配色彩鲜艳的草花及地被进行点缀,使七彩长廊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欣赏效果。

③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共2个项目,坟浜圩区小农水利已经开工,其余圩区耕地农田设施建设2015年1月份开工。

④生态河道治理工程:14条河全部启动。

⑤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目前有机垃圾回收站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设计具体方案。

⑥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月潭江桥梁12月启动改建;张马村江桥梁即将启动;其余6顶桥路在设计过程中。

⑧庭院经济:既可观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莫家村农户家已基本完成绿篱及果树的种植。

⑩泖塔圩区生态林:野生保护和生态庄园正在规划中。

其他项目:薰衣草生产基地与中国樱桃生产基地项目未启动。

四、规划目标

张马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通过创建美丽乡村,使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张马村的规划定位中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农业旅游,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布局和营建,最后完成从农业旅游到旅游农业的华丽转身。美丽乡村建设也自然水到渠成。

五、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一)项目审批时间长与加快项目推进间存在一定矛盾

1、农田水利、生态河道等项目需要种植大量绿化,绿化种植有着很强的气候要求,错过了最佳种植季节,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

2、原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目前的审批进度,项目在年底完成很困难。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9

融发展空间和自然人文于一体的高起点规划。慈溪是以滩涂围垦形成的平原为主要地理风貌,乡村历史布局以围塘河堤而排列;市内人口密集、企业众多,民居建筑基础好。经多年建设村庄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但随着农民对“乡村美丽”的追求更多地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慈溪引入高水平规划团队和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编制了具有浓郁慈溪乡村特色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南部沿山精品线建设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等村庄规划,以及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部分镇、村根据各自特色也编制了美丽镇、村规划,沿杭州湾的崇寿镇、附海镇等镇结合海塘文化编制了“美丽海塘花园小镇”等规划,沿山线方家河头村编制了“古山村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获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评选一等奖。总体规划注重结合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景观整体系统设计打造,充分展示了慈溪的自然景观特色、人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把慈溪乡村塘(河)、田园等最普遍的资源作为美丽乡村景观基底。在乡村文化上突出慈溪“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人居特色上以农民集居点为体现主要载体,结合河、田、种植物,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发展空间主要体现结合慈溪发达的现代农业,注重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这一整套“规划科学、城乡和谐、适度超前”的慈溪美丽镇村规划体系,各种规划有机衔接,市镇村三级全覆盖,为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基础。

集宜居宜业宜游和推动“三农”联动的多功能定位。合理的目标功能是美丽乡村科学规划的具体体现。慈溪美丽乡村功能定位多样,目标路径清晰。基本目标是建成“产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按照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推进慈溪“三农”联动,重点建设“四村”―――培育中心村、挖掘特色村、创建全面小康村、环境改造提升村;“二线”―――南部沿山线和中横线精品线,“五区”―――达蓬山运动休闲区、鸣鹤古镇保护区、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杨梅采摘体验区和大桥生态湿地休闲区。慈溪大部分特色村及部分中心村主要就分布在“二线”上,并有一半以上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线”如两条美丽的彩带,串起了大多省级特色旅游村和和中心村,在规划上为慈溪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和谐创造了条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人居条件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并且结合推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四大目标联创,统盘与特色并抓,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15年慈溪市总共创建20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30个省级中心村、挖掘打造15个宁波市级特色村,形成“二线”和“五区”主要空间结构布局。所有行政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新的提升,全市80%以上镇(街道)达到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工作要求。

聚高要素投入和强执行推进的服务型保障。慈溪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保障各要素资源向农村集中,而且执行力上强势推进。一是高效投资拉动。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郾2亿元,其中单独安排2000万元作为“中心村培育工程”扶持基金,组建11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融资超过30亿元集中投资。在用地指示上给予重点支持,近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专项用地指标5115余亩用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同时实施“一村一策”的扶持政策,根据项目实际投入给予补助。此外,还强化整合帮扶项目,明确市级部门优先将各自牵头实施的相关项目向美丽乡村倾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实施全程考核。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列入本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常委会议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商讨决策;同时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镇(街道)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分解推进制,明确具体工作时段和节点。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做好按月对账,动态掌握进展情况。还创新实施第三方测评督查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会员和社会志愿者对帐督查,对建设进展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确保阶段性工作及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第一书记”联村。着眼美丽乡村发展平衡性,创新实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全市27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20个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由市领导担任村第一书记,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第一书记”有硬性施政任务,任职三年内每季度赴村召开一次现场专题工作会,每半年作一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究,每年开展一次蹲点调研,帮助任职村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培植一个年稳定收入15万元以上的项目,确保经济薄弱村“摘帽”。另外,还建立了市领导“1+4”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每个中心村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市级部门、一名市级部门分管领导、一名联络员对口联系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关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建设周期,所涉及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整体推进、突出生态,凸现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惠民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农村自然生态作为最可贵的资源,依托项目整体推进、点线面联动,既全面整治改造村庄,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加速由“村”向“城”转变,又精雕细琢打造节点、景点,把景点“孤岛”窜联建设成旅游休闲风景线,实现生态、文化、人居全面可持续发展,让美丽乡村真正变成惠民富民的幸福家园。

成片连线打造精品线。投入3亿元建设龙山、掌起、观海卫南部沿山“三镇十二村四节点”、“四湖十八公里”生态文化精品线。该成片连线建设改造项目体量大、线路长,沿线村既是慈溪生态和历史文脉集萃点,又是特色村、农民集居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展现区。改建时尊重自然资源,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彰显特有软实力。把沿线镇、村、湖、节点,从功能划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风格和乡村文化统一窜点连线整合设计。沿线所涉村道路绿化、违章拆除、景点打造、管线梳理、外立面改造实施整体整治提升。目前,已完成了沿山线道路改造10万平方米,沿线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绿化改造2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18万平方米。改造后沿线村庄墙体统一了格调,黑边白墙上绘制了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道路铺设了沥青,两侧新增了红枫、银杏等众多绿化苗木,清澈湖水映照青山绿树,公园整洁靓丽、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沿线的山水古村、景点、节点从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嬗变为慈溪一道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辐射带动建设示范区。慈溪把中心村作为由“村”转“城”战略支点、特色村作为乡村致富据点,环境改造提升村作为综合整治创建点的辐射示范区来建设。目前已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72个,20个中心村、15个特色村、37个环境改造提升村正在建设,累计建成“四村”136个,占全市村庄数的一半。着眼集聚建设中心村,以中心镇开展省级小城市和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中心村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中心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分期排定中心村建设时序,通过自然村落整合、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和农房集中改建,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增强中心村集聚带动能力。着眼村富挖掘特色村,结合地域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不同类型特色村。仅在方家河头村全市财政投入达3000多万元,该村围绕村内古屋、古树、古井、古道四大元素,推进古村修复工程,打造了“千年古村”旅游品牌,今年接待游客已达8万人。目前,慈溪涌现了以方家河头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型特色旅游村;以横河镇大山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开发型特色村;以新浦镇黎明村葡萄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型特色村等类型。这些特色村还创牌举办一年一度节庆活动,以节旺市、以节兴村、以节富农,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慈溪观光休闲,成了慈溪的“金招牌”、后花园和长三角的城市阳台。着眼综合整治创建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提升,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政府资金补助引导基层环境整治、河道清理、绿化补种等提升村庄面貌,并通过以点带面,积极引导一般村自发加入提升村行列,从而促进整体提升。

联排多层建设集聚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农村人居条件改善,又要体现综合效益提高。慈溪“农房两改”改变农村传统建房方式,实施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坚持“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效益型农民建房原则的同时,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村庄梳理型、异地搬迁型等四种类型的要求推进改造建设,建设多(高)层农民公寓和多户联排联动推进。创新的投融资平台、质抵押贷款、金融对口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四法”,破解“农房两改”融资难问题;创造的把好业务培训关、资金监管关、房屋分配关、责任到位关、指导交流关等“五关”管理经验,为全省推广提供了样板,并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优秀单位。打造了一批以附海镇为代表的新建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宗汉街道六村为代表的联建农民公寓,周巷镇万安庄村代表的新建和改建相结合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为代表的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异地搬迁型农民公寓等“村镇版”。全市“农房两改”累计完成拆迁17062户、安置26386户,既改善提升了农村人居条件,集约节约了土地,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极大地推进了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化零为整建设生态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慈溪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区,积极提升环境质量。结合“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双清”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三年间累计创建各类公益林80余块,投入绿化资金10多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万多亩,创建成为了省生态市和省森林城市。同时,淘汰整治落后产能。取缔关闭废塑料生产经营户5600余家、小熔炼企业144家,彻底根治了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废塑料污染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整治,制定十大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以截污纳管、引水环通、生态修复等“十箭齐发”推进水环境治理,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郾44%,建立健全“户收、村集、镇中转、市统一焚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垃圾收集率和袋(桶)装化率均达到100%。

创新体制、培植机能,释放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红利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带动,一手抓改革农村机制促动,通过“造血”、“输血”双管齐下,“发展”、“管理”齐头并进,“内力”、“外力”两力合一,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持续活力。

创新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慈溪农村土地流转广、农业大户多,但“小而全、广而散”,缺少组织权、融资权和市场话语权等权利,成了破解“三农”问题主要瓶颈之一。从改革体制入手,增强农村发展内动力。一是抱团组建“航空母舰”。着眼于解决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社走向大联合、大联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实完善慈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扩大了联合会产业的覆盖面。探索组建市镇两级公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搭建组织体系和建立制订了相关运作办法。二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探索推行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精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5?郾4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65?郾8%;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郾5%;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按照“农民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市绿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185户合作社成员年底不仅保底分红,还可每亩收益;有的整个村也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山镇施公山、海甸戎等5个村分别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达6278亩,每亩租金收益达到400―500元。三是产销合作加快流通。为增加农民市场话语权,增加市场竞争力。慈溪积极探索主体合作、服务合作、销售合作、要素合作等产销合作新模式。在市场主体之间探索合作模式,组建葡萄、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健全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盟农场、合作农场、订单农场等方式增强市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实现了从产销关系向产权关系转变。探索组建综合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成立了8个粮食综合服务社及农业检测资源战略联盟等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通过销售合作降低农户生产和交易成本,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围绕品牌、商标、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展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话语权。目前,周巷镇农业服务公司结合本地梨产业种植优势,打响“润昌”品牌,改变梨种植经营“小、散、乱”的生产状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四是合作金融促进融资。为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和增加农民资本获利的能力。慈溪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创办了村级金融机构,成立了龙山镇西门外村伏龙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这两家村级金融组织,是全国首家经国家银监会和保监会批准,经营模式可在村域内设计资金保险互助合作,独立核算、互通运行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其中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农户数达396人,也是省内首家全民参股村级“银行”,去年分红达到80万元。探索组建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在伏龙保险互助社的基础上,经国家保监会审批同意,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农村保险互助联社―――慈溪市龙山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和金岙互助社等8个村级互助社开业运营。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1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11

促乡村振兴 建美丽蒋巷-惠山区前洲街道蒋巷社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

蒋巷社区地处唐平湖畔,堰玉路从中穿过与洛洲路交汇于社区工业集中区,北接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南邻无锡城铁惠山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惠山区前洲街道的西北门户。全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50人。社区村道都修建成一条条的柏油路,两旁绿化郁郁葱葱,现代化厂房在工业区连成一片,整齐的农村住宅挺立在居民集中区。

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蒋巷社区注重挖掘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社区两委班子坚持规划先行,多次邀请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广泛的听取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地方风貌为参考,以居民意愿为导向,在辖区内的周二自然村确定了空间布局,建设了综合市民广场,活动健身中心、文化宣传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修葺了园林景观,墙绘装饰,道路绿化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在施工修建过程中,居民祖坟搬迁是社区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老年干部多动嘴,年轻同志多跑腿的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摆政策讲道理,在未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迁坟工作。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蒋巷社区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内涵。多年以来,社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树立社区党建品牌,传承优秀民俗、村风家训等特色文化,切实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居民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在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双零”试点单位,辖区内的红宝油墨公司成立了惠山区第一家台企党支部。今年,社区也开展了创建老年文体特色团队示范村(社区)活动,辖区内的长庆庵争创“三星级宗教场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蒋巷社区以此次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12

(三)“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创建“天蓝、地绿、水静,安居、乐业、增收”的新农村景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2]所以可以说,“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探索安吉模式,借鉴安吉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8年,安吉率先提出并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用10年时间,把安吉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因此,探索安吉模式,总结安吉经验,对引导我国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项目支撑安吉县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基础上,还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实现了规划的系统性。各乡镇根据各自的特点,坚持以总规划为引领,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而且,各建制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进行分类规划,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乡村。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还注重项目的支撑作用。安吉县政府不仅积极向省市申报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县级部门还努力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专项建设项目,乡镇村主动规划具体建设项目,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合作、层层抓项目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作用[3]。

(二)强化经济实力支撑,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安吉不仅关注自然美,更强调现代美,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使现代文明融于自然生态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标志是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普遍富裕,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实力是支撑。在经济发展上,安吉坚持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强化“全县大景区”的经营理念,以“中国美丽乡村”和“中国大竹海”为核心品牌,推动景区与精品带、精品点的整合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品牌效益。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安吉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化”向“生态资源经济化”、“县域经济生态化”向“生态经济品牌化”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实力的支撑作用,彰显了其区域品牌的优势。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谋划差异化发展之路安吉站在生态立县的战略高度,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城乡建设示范区;用生态的意识,培育新的创业基地[4]。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村而异,注重个性美,彰显“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安吉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格局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合力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安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了政府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明确了不同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了各自的责权关系。在发挥政府主导职能的同时,安吉形成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参与机制,把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扶持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联合知名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家乐、农居房和各种体育文化设施;等等。

三、“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和谐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有尊严的有效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当前,我们应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全社会,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合理配置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编制农村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顾及长远,“要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5]。第一,按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仅要从整体上编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总规划,还要根据功能的不同制定分类专项规划,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生态工业建设规划、城乡绿化建设规划等。第二,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乡村的个性和优势。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发挥村庄个性和优势的模式,编制相应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还要充分挖掘各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内涵等优势,做到全面规划,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第三,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善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升级,从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农民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宣传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由于农村循环经济投资多、见效慢,企业一般不会自觉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制定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促使企业自觉自愿的实行。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二要发展农业技术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要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法律支撑[6•]。

(三)加强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的普及生态文明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生态教育。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位置,但由于我国生态教育起步较晚、生态意识淡薄、政策导向不够、师资薄弱等原因造成了当前生态教育的滞后,农村更是如此。因此,对农村普及生态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已成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正如池田大作所言:“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7]第一,构建生态教育内容体系。加快生态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使我们的教育跟上时展的要求,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规等几个方面。构建科学的生态教育内容体系,有利于让生态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让生态教育成为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一种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当前,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与完善“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美丽宜居村创建篇13

吉水县紧紧围绕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目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全景吉安、全域旅游为要求,以“八带头”为抓手,采取有效举措,快速度、高标准完成美丽宜居示范风景线、美丽示范乡镇、美丽示范村庄和美丽示范农户庭院创建任务,取得了作示范、走前列的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吉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成为深受百姓称赞拥护的民生工程。建设布点覆盖面广,近几年按照普惠制原则,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9亿元,共建设新农村点2935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126.23%,使11.8万户43万农民受益。全域覆盖提前完成,用三年时间安排1805个村点,让所有建制村提前一年全部达到村庄整治标准,打造了文峰镇葛山村、阜田镇竹园村、水南镇荷山村等一批基础设施整治精品示范村。美丽示范亮点纷呈,采取(EPC)总承包模式,按照省乡村旅游5A级标准开展美丽示范创建,金樟大道、沿湖路、昌吉赣高铁吉水段沿线等美丽乡村示范风景线和金滩镇卧虎岭、黄桥镇湴塘、醪桥镇坝溪等美丽示范村庄成为展示吉水形象的窗口和样板。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全县井冈蜜柚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稻虾共作、莲渔共生等生态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美丽乡村建设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环城市休闲游憩核心区和水西历史文化村落体验圈、水东绿色生态农业养生圈、沿湖路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圈“一核三圈”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农户改厕全面普及,采取统一施工图纸、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施工队伍、统一组织施工和分户建立台账“四统一分”模式,深化“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2%。垃圾治理成效显著,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健全完善监管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常态化。污水治理全面启动,污水治理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乌江圩镇、醪桥镇固洲村、双村镇连西村毛棚里—排上等3个试点村完成建设。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建设美丽宜居。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个县直部门单位帮扶组进行挂点帮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的必看项目。二是高位推动。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带头挂一个美丽乡村点,经常深入村点调研指导、现场调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亲自审批每年的全县美丽示范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每年都有挂点帮扶任务。三是高效推进。县分管领导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现场会推进;县新农办每月一督查一通报一排位,每周定期编发一期美丽乡村建设周报,做到重点工作、亮点特色随时编发专栏的形式,宣传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动态、政策,进度和经验,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

(二)突出规划引领,做到全域规划。一是深入实施全覆盖行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点700个、605个、500个,三年共实施1805个村点,实现提前一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特别是在2020年完成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庄246个村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二是统筹编制全域规划。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加大对规划投入力度,对50户以上村庄规划费用由县财政解决,50户以下村庄规划编制由各乡镇负责。统筹布局美丽示范风景线和县级美丽示范村庄建设,聘请国内经验丰富资质好的设计单位,精心规划美丽示范乡镇、美丽示范村庄、乡村旅游点及其连接线,所有工程项目都达到AAA级乡村旅游点等级。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建设。加强规划宣讲,促使农民群众了解规划、执行规划,敦促各美丽示范创建施工单位严格依据规划设计施工,确保工程项目严格依照施工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全面落实规划设计。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