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心得体会实用13篇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1

按照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要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做好党中央部署的各项工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同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使人民群众懂得我们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关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反对盲目排外。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才能感召人民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最直接的体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统一,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科学阐释“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致性和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98年艰辛而光辉的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体现了历史必然性。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最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刻论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逻辑必然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要让这一爱国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做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2

闭目沉思,内心出感悟连连:

感悟一:坚持就是胜利。“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透了,关键还是坚持。成功固然是每个人心中渴望的,但成功之路大多是坎坷、曲折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如何正视挫折和失败,才是最关键的。任何事情都有存在两面性,挫折和失败一样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能让我们学会听取别人的劝告、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感悟二:坚定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3

一百年来,中国民族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林则徐陈列室,看到那些吸毒鸦片的照片,我的内心回响着这么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心血澎湃,于新久久不能忘怀,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应该有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强大而作出卓越努力的行动。

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几张现代人吸毒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为了吸毒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不仅危害自己,危害社会,更严重的是在危害我们的祖国。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4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是感动中国林俊德院士的颁奖词,这字字如珠的颁奖词足以说明林俊德院士为我国科技国防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5

有了爱国主义,运动员才能战胜自我,最终战胜对手;这样才能拿到奖牌,才能回报自己多年的拼搏和所付出的汗水,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奖牌也并不那么重要,它也只是运动员在挑战极限成功时,顺便伸手拿到的。若运动员在比赛时受伤到不能再比赛的程度,他们选择退出,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毕竟,与奖牌相比,生命和身体更为重要。毕竟,退出了四年后还可以再来;可是,若硬撑下去,把身体搞垮,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使得了奖牌甚至金牌,值得么?

奥运会或者其他国际体育盛会,其宗旨都是普及体育,号召人们锻炼锻炼身体;通过盛会这一平台,通过各国运动员的切磋,了解各国的体育水平,加强各国的友好交流和往来。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6

周恩来、邓颖超是我们非常敬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两位伟人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这里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一起组织革命社团,传播革命思想,共同投身革命斗争。两位伟人对天津有着特殊的感情,把天津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始终关怀天津的革命和建设,曾多次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

在参观的时候,生平厅是给我震撼最深的一个展厅,它向我们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不同时期的故事,心中对总理夫妇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夺取新的胜利。这次活动让两位伟人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和创造的伟大事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下午,党员干部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了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大家重温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革命先烈们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诞生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党员干部。

作为一名党员,我循着先辈的足迹,追逐人民解放军的脚步,接受了鲜活的爱国主义党性教育,感受颇深。怀着一份崇敬与肃穆的心情,我们走进纪念馆大厅,五位伟岸的身躯映入眼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他们正充满信心,气宇轩昂的朝前迈进,他们踏着坚毅的步伐,目光中透露出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7

提到爱国,有些学生会觉得老生常谈,觉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人会说:国家,看不见摸不着,我想爱它,可是它爱我吗?再说,又不是战争年代需要我们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又能怎么爱它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类似于“为什么要爱父母”,在你出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不和祖国有着最深刻的联系:思想、道德、习惯、语言……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精神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抛开其社会意义、国家意义不谈,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最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的无疑是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的青年学生,他们是看着日本的漫画,以及美国的大片、听着流行歌曲、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对旧有伦理道德的痛痛快快的解构之中,可是他们并不能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无聊、空虚、贫乏使他们成了最为“贫血”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一体的,无所谓国家;个人的一切是最重要的,无所谓集体;在精神上他们缺乏认同、缺少归宿,爱国精神的缺位使他们成了漂泊、流浪的一代。正确的爱国观的树立无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从漫无目标的浪荡状态中走出来,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其次,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的不仅是一代人,更是后来的无数中国学子。当前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理想缺位的情况,一方面是由父母理想对于孩子理想的强力取代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成人世界、现实社会的功利造成的。理想的缺位使得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只能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为眼前的琐事所左右,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作为青年学生,没有了理想的动力,只把读书看作是谋求未来生存的手段,他们自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乐趣,在外部世界的新鲜刺激面前也只能毫无坚持地随波逐流。在这样的状态下,给予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理想、一个动力。

曾有学生家长非常精辟地概括思想道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果身体不好,他是一个残品;如果学习不好,他是一个次品;如果思想不好,他就是一个。”对于国家来说,培养一个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教育原则,是当代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育责任。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

人们常常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误解,认为提倡爱国就是要人们放弃自我、放弃个体利益,事实上,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恰恰是对于个体的保护和张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我们不懈的求索――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灿烂的星空。”俄国作家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一个人实现人的价值的保证,它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归宿感、充实感、崇高感的自然需要。基于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重在找准切口、启动人的内心需要。所以,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三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流于高、大、全,形成远离学生生活的“空洞”教育的弊病,爱国主义的榜样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但贴近于学生生活的题材更能启动学生的心灵世界,利用流行歌曲、利用网络、利用明星效应能够起到的作用可能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宣传与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接近学生个体。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显然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个性的张扬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整齐一律的群体,而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体,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从每一个个体入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接受而非排斥。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亲近学生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最为敏感的地方,对于外在于心灵、强加于它的东西会自觉地产生抗拒力,所以,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保护心灵、关怀心灵的宗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策略

在了解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的道德选择。

1.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现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培养其道德精神,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是与非才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的责任,大到维护领土完整,小到生活中的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你从地上拣起一个纸屑,你扶起一棵小树,这都是你爱国的表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都是祖国的人民,热爱他们,和他们和谐相处,这就是爱国。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团结互助……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给陌生人的一句善意的提醒,这也都是你爱国的举动;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关注。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秦砖汉瓦……一点一滴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都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它以你不能察觉的方式在铸造着你,在指挥着你的行走。你写方块字、说中国话、哼中国歌,其实都在证明着你的爱国。

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倡爱国并不是要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从自己的认真学习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的内涵。

2.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就是个体的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养成利他、利群的集体主义观念,才有可能培养学生为祖国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的集体主义观念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时髦的“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合作、双赢,所以,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团队中成长,学会合作,学会暂时牺牲个人利益而取得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学会享受集体的荣誉,一个人只有习惯了集体利益才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在内心深处生成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3.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民族情感,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维护祖国的良好形象;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乐意与自己的祖国站在一起,理直气壮地时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曾经创造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的成绩,而且要将我们祖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存压力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命运的联系,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

4.最后是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对于祖国的责任源于个人的责任意识的树立: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对于责任总有一种误解,以为其总是外加于人、让人不堪重负,因而总想逃避。其实,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责任,有责任才会让一个人活得充实完满,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生只能是不能承受其“轻”的人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担当,勇于承担自己的错,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习惯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人生,不推委于他人,一个人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对他人的责任还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自觉地将祖国的未来与自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从而在行动中努力落实爱国主义精神。

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当代教师无疑应率先努力成为这一精神的体现者和实现者。我们一定要对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学生群体、新的历史使命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成为养育学生心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问答.人民出版社,2006.

[2]高震东.一台湾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http://bbs.省略.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8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行为准则,既是一种伦理概念又是一文化范畴。“爱国主义”一词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1]。爱国主义形成于社会历史过程中,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古代爱国主义是源于对“血缘故土”留念和“忠君”的爱国观念,近代爱国主义则以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民族的独立为主要内容,而在当代,爱国主义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发展历史

(一)爱国精神的萌芽——血缘故土

“爱国”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了,《战国策·西周策》中有提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班固所作的《汉书》里也说:“爱国如饥渴”可见,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悠久,在西周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周厉王时候,历王无道任用小人,使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多次进谏厉王不听劝谏,到后来申候叛乱太子藏到召公家里,百姓们包围他家,召公还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让太子逃脱了。召公不得厉王的重用,但是他仍对厉王忠心耿耿,召公的爱国是建立在爱周国的基础上的,那时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召公的爱国仅限于对周王朝的爱,限于对自己本民族,本宗族的爱。先秦时期爱国主义还停留在对故土、邦国和血缘的依恋上,因此春秋战国时,仁人志士、诸子百家的爱国主义大都表现在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奔走呼号,献计献策。孔子是鲁国人,当他离开鲁国的时候,竟恋恋不舍地表示“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也正因为他是鲁国人导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遭到别国侵略时,纷纷伸出援手。因此,这时的爱国主义还只是服从于民族血缘和地域,是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爱国精神发展——“忠君”、“统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驰道使全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就为“忠君“的爱国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天人感应”及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形成了与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突出“忠君”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对皇帝的无限忠诚上,忠君即爱国;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爱国主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忠君上。中国经历儒家思想的长久统治,而儒家的统一思想在各朝各代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在《荀子·议兵》中强调“天下为一”即是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因此各朝各代都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总结秦到清的爱国主义思想,概括为两点,一忠君;二统一。

(三)爱国精神的成熟——救亡图存

从晚清时期到,这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发展得到成熟。爱国主义鲜明地表现为仁人志士们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改革或革命,这时候的爱国主义是觉醒后的爱国主义,表现为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爱国运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豁达;“自强,求富”的殷切盼望;戊戌六君子的为变革流血献身精神;“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的决心,都很好地诠释爱国主义精神。这时的爱国主义既突破了血缘邦国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精神的局限,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时期。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

1.“忠君”的爱国主义

“忠”《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敬也。从心”,《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解释为“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君”即是帝、王、皇帝等封建君主。“忠君”概括来说就是用心,竭诚为君主服务,不得欺瞒,完全忠诚于君主。忠君思想起源于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分化,人人平等,不存在谁忠于谁的问题,当社会分化为不同阶级,特别是阶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有了尊卑贵贱之分时,忠君思想就有了存活的土壤。“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除了君主本人以外,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无条件地忠于自己的君主,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统治之下,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使遵守这种准则以这种观念要求自己时刻忠于君主的就是爱国的表现,正如我国爱国主义的典范屈原的表现一样。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权与君主息息相关,可以说君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王,君主的更换直接导致政权的更替,忠于君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忠于国家。

2.尚公爱民的爱国主义

孔子提出“天下为公”,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崇尚公平、热爱百姓思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孔子等的儒家思想最是崇尚公平,平等,孔子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他认为不是贵族才能受教育,而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孟子也指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只要君王以天下百姓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却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不可能的,强调要以“公义”为大,主张为整个国家的人民谋利益,表现了胸怀天下、关怀百姓的高尚情操,“尚公”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自觉报效国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而献身,而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爱国主义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爱国主义必须是以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爱国主义的主题;为体现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是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具体表现在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以主人公的地位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纪守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做出贡献。

三、爱国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表现

(一)思想中的爱国主义

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和出发点[2]。在1938年10月14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在论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时候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3]。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到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非常重视国家的完整,指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犯我们的国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明确指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和领土的基础上和任何国家建交。在国防上,建立新式海陆空三军,强调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爱国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爱国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邓小平同志早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论述在指出要“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需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随时给敌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的打击,更要激励民族气节,反对动摇变节,提高对敌斗争的勇气,树立必胜信念。”[4]他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中激励的作用,强调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和尊严荣誉为最大耻辱。

同志也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把爱国者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二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三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说“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应该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维护祖国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促进作用,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全国学习“八荣八耻”,首先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把爱国主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并在不断地剔除其中糟粕留下精华,在发展过程中抛弃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继承并发扬着其中爱民尚公的思想,强调爱国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最高主题;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以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为根本要求;以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现实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变的新情况,社会主流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渐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选择。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变迁与认同,深刻反映了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念冲突中发展的历程和命运。深入总结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有益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为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提供坚实基础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爱祖国与促进祖国的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1]“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2]促进国家发展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终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证明了,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就会使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说服力的素材。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的独立自主和民族尊严得到有效维护……这些成就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使得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又有说服力的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人们耳闻目睹、亲身体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成就,许多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都得到解决,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明显增强。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运用发展的观点科学地认识爱国主义,不要把爱国主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是通过其发展来传承的。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爱国主义,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认识。一方面,对于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进行分析时,要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评价,不能苛求、歪曲甚至丑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要探究其内在的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联系的内容,深入分析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揭示其对于现在社会实践的启示意义。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对待爱国主义,用传统的观念认识现实,或用现在的观念去评判古人,都是不正确的。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爱国主义,既充分肯定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人物、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又要看到这些人物、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历史局限性,从爱国主义的丰富表现中,升华爱国主义精神。

二、坚持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的统一,为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提供正确方向

理想信念是一种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地追求有可能实现的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精神现象。当一个社会集团确立了一种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社会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去追求直至实现时,这个社会目标就成为这个社会集团的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与共同理想的统一,就是把爱国情感行为统一到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中,共同理想为爱国主义的发扬指明了方向,爱国主义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共同理想。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实现共同理想作为奋斗目标,为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的统一,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日益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一脉相通的,它体现了现阶段中国人民的现实追求和中华民族的深远前景得以实现的唯一可能性。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威胁,百折不挠地把我们的伟大民族振兴起来。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是爱国主义赖以存在的载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实践的目的。只有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给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提供赖以继承、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爱国主义传统才能得到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坚持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的统一,就是要用爱国主义的旗帜号召、凝聚所有爱国者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爱国主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外,它可以动员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团结一致,抵御任何外来的侵犯。对内,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使祖国日益强盛。因此,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我们看到,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痛斥到发出“振兴中华”的高呼,再到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的行动,这种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精神,成为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前进的强大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毫无疑问,当代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动员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民族精神得到振奋,民族力量得到凝聚;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这个支柱的支撑下,中华民族能够历尽艰难而选择社会主义,并能够战胜挫折而建设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更为必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3]

三、坚持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性与引领性,保持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引领性,是指保持思想和行为的先进性,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坚持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和引领性,就是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努力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发展,使之充分发挥指引、提升、表率的作用。

坚持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和引领性,要不断深入挖掘、丰富发展爱国主义的内容,突出其时代特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当今时代,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4]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西化”、“分化”,其要害就是动摇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独立和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的形势下,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捍卫国家的尊严,树立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化并非世界一体化,全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也不可能把某一种社会体制、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因此,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自觉维护国家和安全。爱国,首先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和根本利益,要把国家的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要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捍卫国家不仅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和抵御文化侵略,增强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警惕性,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健康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健康的忧患意识能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们谋求国家振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减少内耗,增强凝聚力,当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时候,可以使各阶级、阶层、团体抛开偏见走到一起来。从国际上看,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及新的干涉主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也有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形势都表明了确立健康的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坚持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性与引领性,还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楷模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楷模是一定社会所推崇的精神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任何社会的楷模都是一定社会主流意识的模范履行者,因而都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表彰。楷模具有社会所尊崇爱戴的效应,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爱国主义楷模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人物,具有示范引导、感化激励、强化鼓舞和自我评价等作用。爱国主义楷模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运用爱国主义榜样进行宣传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人们与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我们所坚持的爱国主义的价值原则、要求和规范。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楷模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虽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蕴含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崇高信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饱满热情、不畏困阻的坚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业绩。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始终结合时展的要求,努力培养满足形势发展需要的爱国主义楷模,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风尚、强化国民爱国主义信念的作用,保持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先进性。

四、努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提供长效机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坚持爱国主义,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提供了长效机制,有助于持续地凝聚民心、民力,更好地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永远不能离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想象,一个人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自己的祖国和先民,对于自己生存的社会历史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会对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会产生热爱祖国、保卫民族优秀传统的真挚感情。学者们一致认为,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的领导作用,引导、支持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地开拓创新,制定各种政策,开展各种活动,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1983年7月,、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出《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5月,在首都青年纪念七十一周年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991年8月,等6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同年10月,杨尚昆在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1993年4月,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同年9月,等4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8月23日,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发出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997年7月,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5]1999年9月,等6单位举办“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2005年9月,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06年3月,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在各个行业广泛开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作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我们党意识到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要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因此,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提振士气、增强信心、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2年11月,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如今,“中国梦”正焕发出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它触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正在不断激发着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进取心。这些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深化了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为有效开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准备了充分条件,也保证了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持久性。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要不断促进自我创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创新,取得实效的问题。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取得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成果。比如在教育理念上,要明确受教育者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要重视爱国主义实践,力求实效;[6]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如注意与时代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结合,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与反腐倡廉相结合等等;[7]在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把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等;在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加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环境氛围、加强社会实践等;在教育重点上,应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8]这些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念提供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2] 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9.

[4] 郭水兰.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新概括[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25-27.

[5] 陈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09-111.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10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大则关系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小则关系着个体的健康成长。第一,爱国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障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维持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抵制不良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一代代大学生的努力,如果没有培养起对于祖国的强烈认同感,没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便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来。所以,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建立起对于国家的强烈感情,热忱地为祖国未来发展奉献一己之力。第二,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都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大学生要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个基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素质教养,爱国之心如果被扭曲,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势必也将受到影响。大学生通过培养自身具有的爱国情怀,才能主动承担起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奉献者,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每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同国家、集体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先,不能为满足一己私利而做出有损国家、集体利益的事。要坚持将爱国主义作为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大力弘扬,同时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就导致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势力,就要重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尤是如此,在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时候,不能一时冲动,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书本教学与口头授课,并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所以要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就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同学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身感受革命年代的光辉岁月、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积极开展形式各异的理论讨论、辩论,通过让同学们动手查阅相关资料来切实体会祖国的今昔变化,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国家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是空洞的,也不能是高不可及的,不能让同学们有神秘的感觉。要结合时代特点,有针对性、目的性,定期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全国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回顾历史,组织观看阅兵,引导学生查阅部分老兵的光辉人生故事等等,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存在于这些老兵心中、身上的浓浓爱国情怀,从而也激发出自身的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11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因为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宗旨和现实目标,与爱国主义的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内在的深层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以及事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党和人民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探索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科学之路、幸福之路。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真正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以百倍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也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都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爱国主义的深层关联,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12

一、全面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大学生群体特点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操作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主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所导致的。其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有些大学生对“爱国”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造成学习过程中方向上的偏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高校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模式比较老化、教学方法不够创新,以至于爱国主义教学多存在浅层次的读读教材、无思想上的爱国升华。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感到枯燥,这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开展不利。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并能够表达自身情感。但是由于校内教学的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由于高校爱国主义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够深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改变以往单一、单调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创新方式进行教育。例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及实践教学、爱国主义活动等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将课堂作为主阵地充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将学生引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同时,应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也要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的思想,以各种丰富多样的知识为载体,以生活和社会为践行舞台,既省时又省力。

2.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倾向于对各种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大学生的自身感受。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抓住时事和热点新闻,从最新最近发生的事件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关注重心和兴趣点。例如奥运会的举办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从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可以从国外的重大事件中提取爱国主义情怀成分,但是教师必须搞清楚对象,我们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将外国的重大事件作为例子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热点报道和时事政治的真正含义。

3.抢占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互联网+”更是互联网创新模式下的新业态,为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使得它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风靡起来,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但是网络也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途径,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才能够抢占网络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完善网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从技术上把握现代教育的主要脉络。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输工具,使时事新闻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传,同时相关官方回复、媒体分析和社会评论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但是“信息”有好有劣,如果学生对所看信息不加甄别地进行吸收,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负面影响,使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作用。所以,学校及相关部门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紧建设学校专属的网络媒体工具,如:建构校内官网或是校内APP软件。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应充分履行自身职能,最大限度地净化社会环境,引导社会舆论,抢占网络高地。

4.深化大学生历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文化传统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精神支柱。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传承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一些学校将技术性强、实验度高、应用性广的工科和理科学科看得很重,而不太重视历史、政治等文学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不高。历史是继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深厚底蕴的载体,只有深切地学习民族历史,才能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民族的热爱,树立起爱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应仅从技术方面获得帮助,正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能够一路走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方法,还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帮助和支持我们走向今天的现代化。

某些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所以,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心中建立起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做好铺垫。

5.加大在实践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不感兴趣,产生一些厌学情绪。所以从根本上说要在加强内容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让大学生积极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才能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社会上有浓厚的实践氛围,但是由于思想和行为有时脱节,导致实践过程中某些大学生可能因为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出现实践偏差的现象,对此,相关机构应加大社会的安保力度,为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结语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高校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在深层次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认识到,之所以当前某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还不够强,是因为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只有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篇13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首先,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中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中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中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具体到细节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2.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3.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3.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2.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3.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