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实用13篇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

(一)课程简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依托综合实训软件,构建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以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为核心,与供应商、物流商、贸易商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有关政府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一系列经济组织及其业务运作的系统。

(二)课程特点

跨专业综合实训突破现有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自为一体的局面,集成经管类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高仿真实训环境设计,学生的经营决策行为实时改变实训的数据,动态数据环境突破了以往静止单一的实训模式,增加了专业实训的难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动态变化的数据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作出决策,实现了综合实训由静态模拟到动态真实的转变,高度模拟了现实社会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平台搭建

课程依托方宇博业开发的“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VTS-M”系统,构建虚拟仿真现代商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学习训练、教学管理与评测的一体化平台系统。

仿真实习平台模拟电子设备制造业运营环境。由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原材料供应商、贸易公司组成的供应链,组建辅助机构: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工商局、税务局和媒体中心。从市场环境、工作场景、业务流程、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贸易、供应、物流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

(二)硬件配备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由于涉及多岗位的协同运作,对实训的场地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要容纳100人以上,并能满足后续扩容的要求。因为实训内容高仿真,在场地设置上也应尽可能模拟现实。制造公司、贸易公司、供应商办公室,银行柜台、工商局等各个区域尽可能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和配置各种设备和办公用具,营造职业工作氛围。实训设备配置,对服务器、终端机等设备均有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运行的情况下,需要适度考虑后续软硬件升级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开课面向经管类各专业,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训活动,对教学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实训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在学完相应的前置课程和相关专业单项实训后开设较为适宜,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比较合适。

以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为例,实训课程针对审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 6个专业的学生,开课时间是大四第二学期初,实训安排80学时,集中在四周时间,每天下午四学时。每期人数约 200 人,配备6名实训教师,来自各专业方向,在实训过程中,负责解答相关业务问题,控制实训进度,协调现场事务,组织部署和评定实训成绩。另有一名实验员负责硬软件维护。

(四)实训内容及课程安排

实训仿真环境中,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物流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线上完成从企业注册至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线下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员工招聘、会计账务处理,以及生产经营,网络运营维护业务,工商局、税务局办理各类注册、审批、登记业务,银行负责办理各机构开户、结算、贷款等业务。

课时安排:课程简介及开课动员4学时,CEO竞聘及员工招聘8学时,企业注册8学时,经营规则学习4学时,试运营1-4季度16学时,正式运营1-8季度32学时,课程总结4学时,资料整理归档4学时。

实训进行中,学生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履行任务,完成企业或机构经营目标。此外,还特别设计最佳简历评选、企业宣传海报评比、企业logo设计大赛、点钞大赛、CEO论坛等活动丰富实训内容。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考虑团队业绩也考察个人表现。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例,其考核重点关注期末经营业绩,网络运营情况、财务处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此外还注重学生在实训全过程中的参与度、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及实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反思。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对其团队观念、竞争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总体考量。期末经营业绩考核可以采用软件中自带的经营分析,也可以依据财务指标(如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标准进行排名。个人考核参照CEO对员工的评价,按照员工工作表现确定成绩等级。

(六)教学效果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开设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以来,共四届13个班级约650名同学参与实训,根据反馈信息来看,仿真综合实训突破了教学场所限制,使教学更加?N近真实,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提高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实训中融会专业知识,了解掌握相关辅助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了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决策力、执行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企业为单位的小组课程实训,让企业员工在CEO领导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在学习中结下友谊,同时锻炼了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

三、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反思

(1)仿真综合实训创造了一个虚拟环境,并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了一系列游戏规则,但规则有漏洞,学生在实训中会利用系统漏洞,如:系统里允许企业间转账,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会相互拆借资金,导致民间借贷泛滥。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2

1.配备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实训平台的实际情况,初步配备4名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具体有综合实指导1名,负责综合实习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总体进度与安排;模拟企业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模拟生产制造企业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经营模拟课程的教学经验;服务机构指导教师1名,负责各服务企业/机构的模拟进度与指导,要求具备服务业机构业务流程教相关专业教学经验;技术人员1名,负责在模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任务流程,完成16个仿真实训项目,具体有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筹建,包括企业机构筹备、企业设立;第二部分为制造企业经营,包括企业经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配置、财务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总结8个项目;第三部分为现代服务业环境,包括工商局业务模拟、税务局业务模拟、银行业务模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模拟、国际货代业务模拟、招投标中心业务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模拟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实现具体仿真岗位和具体业务技能,完成业务链流程,资金链流程等,填制模拟业务表格、单据、凭证等。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考核评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项目任务设置,每一学生需要在跨专业实训平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系统平台会自动计算学生完成的时间、质量、经营情况等,给学生评定成绩。最后结合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出勤、最后的实训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3

1 建立“互?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2 800多公里边境线和25个部级口岸,同时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商品量居全国首位,大豆、亚麻、甜菜等在全国也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因此对俄农业合作优势突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黑龙江省跨境电商以及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黑龙江省将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战略与黑龙江省跨境电商物流和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融合,这就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对俄农业贸易及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在边境口岸市县及内陆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了果菜、水稻、杂粮杂豆、特色作物(白瓜子、葵花子)、山特产品(蓝莓、松子等)五大类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360万亩。2015年,对俄进出口贸易大幅提升,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3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12.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大至130个;蔬菜对俄出口达22.2万吨。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总面积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省内3~4个中等县(市)耕地面积;生猪存栏8万头,肉牛2 000头,禽15万只。黑河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仅该市就有北丰、远耕、长源等14家专门从事对俄农业合作的企业,带动境外劳务输出657人,年可创劳务收入2 400多万元。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共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 041亿元,同比增长26.7%;网络零售额为104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随着“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内传统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出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对俄跨境电商平台及物流服务企业,针对农业服务的对俄跨境电商平台也渐渐涌现,这就极大地带动了跨境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

2015年,黑龙江省共发送对俄国际邮包达1 445.34万件,通过对俄国际邮包方式运送货物共3 180吨。其中,哈尔滨市通过货运包机和客货混载方式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小包达777.24万件,运送货物重1 377吨。绥芬河市通过陆路运输方式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包裹为608.1万件,运送货物重1 583吨。黑河市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小包为60万件,运送货物重220吨。其中,跨境快件有70%~80%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来实现。

1.2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和农业贸易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黑龙江省己成为东三省乃至全国的农业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边境港口物流的发展满足了腹地对俄农业外贸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引发了该领域对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需求。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是在21世纪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只有六七年时间。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万亿元,2013年突破3.1万亿,2014年达3.75万亿元,2015年冲破5万亿元,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5万亿元,年增速将超30%。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超过5 000家,进入的企业超过20万家,随之,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量都大幅提升。而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更是只有两三年时间,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此外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更是集中在浙江、广东这些电子商务及物流发达的省份。其他地区都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目前,全国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跨境电商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为主。

2 建立“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的可行性

黑河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中俄4 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纳入省属院校。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 000余人。经过12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办学质量和水平日益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至今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累计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近2 200名,且每年约60%的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及周边就业。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致力于打造集应用型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和实用型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俄跨境贸易的经济发展。对于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2.1 师资队伍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6名,在读博士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专业带头人2名、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2名、青年学术拔尖人才2名,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W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名。“双师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31.43%。兼职教师20人左右,主要是来自行业、企业、高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2.2 基础设施

经济管理学院建有国际贸易软件模拟实训室、会计软件模拟实训室、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国际物流模拟实训室、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商务环境模拟实训室、VBSE虚拟商业环境实训室及21个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0余万元,配备教学用计算机300余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70余个。

2.3 科研业绩

近年来,黑河学院的教研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6篇,承担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4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出版教材、著作25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专利16项,获得各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41项。

3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以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链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备的培养体系。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跨境电商物流相关专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成较为合理、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成对俄农业跨境电商及现代物流应用人才的摇篮。

3.1 循环发展的专业学科建设

基地以发展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为导向,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科研与实践能力皆强的师资队伍,引领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专业及学科发展。

首先,以培养既懂实际操作又懂管理的实用型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满足来自农业物料采购及供应、农产品库存管理、农产品运输及配送管理、跨境物流中心规划、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依托俄速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并在对俄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模块中留有接口,既可以接对俄农业跨境货运企业装配加工订单、仓储订单、配送订单,为企业客户提供对俄跨境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服务;也能够使学生实实在在处理对俄跨境农业物流业务、操作对俄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管理对俄跨境物流企业、货运企业,提早进入真实的工作状态。

其次,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开展对俄跨境电商人才、对俄贸易财务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就业方向为海关、商检、商务局、对俄贸易公司、跨境电商平台的贸易业务操作员;对俄贸易公司、跨境电商平台等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展接待与策划、酒店管理、对俄旅游咨询人员等。

3.2 校企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中心

第一,校企紧密结合,打造黑龙江省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学科领域的产学研中心。学校与对俄农业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开展深度、紧密的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就业需求组织教学。同时,借助企业师资力量,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实习,增加学生工学交替机会,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借助校内经济管理综合实践实训中心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学校教师资源优势与企业一同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与项目研究,既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在合作中不断得以提升,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与作用。

第二,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专业群各大实训平台为基础,投资构建一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验实训室,以满足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参与投资并参与基地实验实训室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减少企业再培训或岗前培训的成本。同时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将其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服务于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专业培训,发挥出实验实训室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3.3 广泛的社会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后,使其成为集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院校提供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实训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培训,有效发挥人才培养基地资源优势,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首先,在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对俄跨境物流物联网实训室、对俄跨境物流展示厅、对俄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训室等。基地实训场所可用于校内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技能实训;同时可面向黑龙江省其他院校的师生开放,举办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亦可用于举办对俄跨境物流方面院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

其次,设计和构建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突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学科的专业性特点,强化人机互动功能和营造商务情境,突出对俄电商物流实践性特点。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要实现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教室共建,旨在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相关专业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形成规模化培训示范效应。培训基地项目实施后,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500人,服务对俄跨境的所有相关产业。

3.4 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4

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性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锻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高校需要提供多专业综合性的实验平台供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依托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平台开展课程,该平台是一套仿真经济环境的经营模拟演练教学平台。它依托院校的基础硬件进行仿真环境设计,以企业经营与管理为主旨,采用信息技术建立软件对抗演练环境。同时进行多组织对抗、多人协同的模拟经营和业务运作,通过体验式综合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竞争对抗、业务训练等专业技能的认知,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它能突破空间限制,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私人定制的体验。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将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将教学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让虚拟化的实验和网络化的教育平台在实验中得到体现。对于企业来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投入以及实验室的投入。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

高校引入跨专业仿真实验平台,要在实验教学功能和教学方法上重新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功能上应该是从教学设计到评价设计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驱动式的功能设计。同时实验教学方法也应该顺应教学功能的改变,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多种专业背景、多种角色配合中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最终对接产业人才需求。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激发自主学习

对于这种综合性实验课程,一定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教师只负责规则的解读,由学生自主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学生由自己组织的团队进行经营策划、组织与实施,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起到教学设计、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的主导作用。这种“双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分别指导和因材施教,提高实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虚拟场景、体验式的教法”使学生学用结合

跨专业仿真实验平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仿真性”,平台通过构建模拟供应链下各企业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所学的各个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的模拟演练和业务对抗。这种模拟场景让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环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形成探究式、讨论式、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体验式教学要先有理论基础,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是脱离理论的实践。二是教师一定要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用体验的方式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三是创新考核制度,从实验过程、业绩到报告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三)“课后反思总结”强化实验成果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点环节是体验后的分析和总结。只有体验,没有分析和总结,就像带着学生“做游戏”一样,无法达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更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总结环节也应分为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学生每天要做好工作日志,既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分析,也要对下一天的业务开展进行规划。教师在学生的总结基础上再次进行全面总结。使学生形成总结经验教训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仿真实验的成果。

三、跨专业仿真实验的课程开发设计

跨专业仿真实验课有众多的先天优势,可以完成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体验式、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目的。但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软件设计者设计的固定类型的企业和数据资源上,还有更多的功能有待开发。笔者认为,跨专业仿真实验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完成和经管理专业教育的融合:

(一)跨专业仿真实验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

跨专业进行仿真实验需要建设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仿真平台,在建设的时候需要与本校所处的地方经济环境相结合,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管理实际为案例建立实验数据库。以F高校为例,该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虚拟福建海西经济区、平潭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财税金融保险、玉融国际创业小镇和当地大型企业,建立真实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数据资源供学生实验。这种结合方式即可以解决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难题,也促进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事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适应社会。

(二)跨专业仿真实验与专业群建设结合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5

跨境电商对国贸实务内容的新要求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分属于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将货品送达并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务活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在具备基础外贸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技能、跨境物流和支付交易平台的操作,掌握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技巧。《国际贸易实务》主要介绍的是传统贸易的进出口流程和操作方法,跨境电商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贸易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外贸人才的培养中应适应时代的变化,适时地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

1.电子商务技能

新型外贸人才应该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营方式,能够熟练地操作电子商务的常见模式,比如B2B、B2C、C2C、O2O等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的模拟实践平台虽然能给我们提供仿真的实践机会,但是这些实践平台与现实的交易平台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学生应尝试亲自网上购物、在淘宝等网站平台开设店铺等实际的操作,感受完整的跨境电商操作流程。还应该了解ASP/PHP等技术,能够自己设计一个动态的网站,掌握网站推广等技术。

2.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指以现代化的营销理论为基础,基于互联网平台、通信与软件工程,来满足商户之间的产品交换及服务的过程。网络营销主要借助在线活动,创造和宣传客户的价值,并对客户关系网进行管理,以实现一定的营销目的。新型外贸人才需要在掌握传统营销手段的基础上,具备利用互联网的各种途径,以多元化的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入网络营销策划等内容,提供机会,让学生掌握各种营销手段。

3.跨境物流

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约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应熟悉进出口业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掌握跨境物流供应链的合理分配,有效、快速地完成跨境物流配送。并通过企业实习对目前行业内的主流跨境物流方式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同的贸易类型可以选择出最合理的物流方式。

4.跨境贸易电子交易平台

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是通过信用证、托收和汇付三种方式进行结算,这些结算方式在结算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较长,还经常因为时间限制导致汇率折算的损失。而在跨境电子商务操作中,进出口的交易双方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成交易,而由于有第三方交易平台机构的加入,大大解决了进出口双方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其支付流程大致为:进口商先将人民币(外币)资金支付给第三方的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在进口商确认付款或经过指定的时间默认付款后,通过合作的银行代为购汇或结汇并支付给出口商。换句话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双方之间的中介,这与传统外贸中进出口双方直接通过银行进行结算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入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内流行的交易平台,便于实际工作的进行。

CDIO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育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强调技术基础的教育理念,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技术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企业构思等四个层面。CDIO教育理念深刻体现出“在做中学”、“基于项目进行教育”的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通过参与实践环节将其与理论课程的内容相结合。CDIO教育模式在对基础知识的推理运用,对实践环节的加强,对学生个人职业技能和沟通技能的并重,对考核标准化和量化的评估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强调等方面都对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CDIO模式把培养目标融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内容中,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模拟实践的能力,以达到培养符合 CDIO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的内容,基于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针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可见图1所示。

图1 国际贸易实务CDIO设计

1.基础知识环节

基础操作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与基本推理能力,包括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应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基本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练习应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深化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基础知识环节主要针对互联网的应用、外贸流程的认知、外贸函电等内容的操作,通过该环节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外贸实务实训”教学软件,在实验室练习英文函电的草拟、进出口价格的核算、商务谈判及对外合同的签订等业务环节的操作。

2.模拟实训环节

模拟实训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的延续,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考核,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跨境电商的新发展需要将市场营销和物流等内容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环节可以利用市场营销模拟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现和拓展贸易机会,查询相关信息,寻求合作;利用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进出口业务中不同交易的全过程操作,体会资金的筹集运用,交易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以及合同争议的处理等;利用物流沙盘实训,让学生了解货物运输方式、货物装箱及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应用设计环节

应用设计环节应重点强调的是设计性和创新性,属于综合型实验,是在模拟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应用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传统外贸及跨境电商的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两个模块。应用设计环节主要立足于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自学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练习,比如市场调查、成立外贸协会、组织跨境电商竞赛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外贸商务运作的具体操作。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去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贸企业中体验外贸商务活动。实践环节是对以上基础知识环节、模拟实训环节、应用设计环节的综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将之前阶段中培养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应用。本环节主要由企业实习和创业性商务实验两个部分组成。企业实习,主要是通过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对应岗位的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学生将实践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与之前的校内模拟实训环节积累的经验结合,完成实践报告,对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创业性商务实验,主要是借助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以学生创业为目标,组建合作团队,制订创业计划,在创业实验室中建立自己的网站,为商业化实践作进一步的准备。

实践环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需要满足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基础条件,这就需要学校对最基本的硬件有效地进行投入。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先进的软件支持,比如防火墙、密钥等技术软件的支持。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人员配合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联系相关企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可以积极引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本校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学校对这样的学生应适当给予奖励,学校也应加大对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投入,寻找合作企业与学校采用合作培养、订单培养和高级培训班等方式的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型外贸特点的专业人才。

3.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了适应新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熟练使用相关的设备设施;二是要求教师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三是要求教师要有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

4.建设培训基地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成功的跨境电商企业的骨干、行业协会的专家、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项目负责人及资深培训师等专家组成团队,在学校建设专业培训基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外贸行业的新法规、新动态、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等前沿信息。

参考文献:

[1]凌学岭:《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电子商务手段》,《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4期。

[2]孙丽云、燕春蓉:《国际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实务之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2期。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6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与“互联网+”相结合催生了跨境电子商务,并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扩大海外营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也为大众创业打开了一条通道。

一、宁波跨境电商的产业发展与人才供求情况

(一)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5月,宁波成为国内首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历时5年多,宁波跨境电商产业迅猛发展。2014年10月17日,宁波成为首个累计交易额破亿元的试点城市。2015年5月26日,宁波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交易额破10亿元的试点城市。2016年1月,宁波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跨境电商完整生态系统已经逐渐形成,涵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贸易企业和服务企业等。截至2016年7月,备案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共990家,与2014年底的79家跨境电商备案企业相比已经增长了近80%[1]。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小型电子商务企业,也带动部分外贸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业务转型。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增加、区域集聚极大地引发了政府、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园区的热情,并自发地或在政府引导下建设了一批跨境电商园等集聚化平台。2016年6月,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方案公布,宁波市鄞州区名列其中。

(二)宁波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情况

据调查,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人数自2013年以来不断增长:2013年约17%,2014年约28%,2015年约35%,2016年需求增长率约39%,呈现出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毕业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大两个特点。

1.企业类型与规模

目前备案的跨境电商贸易企业,其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电子商务类企业;二是外贸公司,约占宁波外贸公司总数的40%。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约82%的企业员工不超过50人,约14%的企业人数在50至200人之间,只有约4%的企业人数超过200人。

2.专业类别与学历

目前,宁波跨境电商领域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含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日语)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学历需求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与岗位上。一般而言,普通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专科及以下,企业所有者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小企业对中职层次人才需求大,中型企业对大专层次人才需求大,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鉴于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规模均较小,因此,学历不会成为中职学生涉足跨境电商领域的障碍。尤其是在客服、销售助理、网络美工和部分运营助理等岗位,企业更青睐于动手能力强、薪资要求低的中职毕业生。

3.岗位设置与要求

结合对跨境电商实体企业的调研与对网络招聘信息的整理,归纳出目前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设置与需求量。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主要有客服类、销售类、技术类、运营类、跨境物流类和其他。在这些岗位中,需求最为迫切的是销售类岗位(占32%),其次为运营类(占18%)、客服类(占14%)、技术类(占8%)、跨境物流类(占8%)、其他(占10%)。同时,具有良好英文基础的客服人员也较受企业青睐,在某些小型企业,销售类岗位与客服类岗位都由一个人兼任。再者,企业对熟悉跨境平台的运营管理策划的运营类岗位人才也有较大需求。针对上述跨境电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见表1[2]。

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特点。总体而言,不仅要通晓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还要知晓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营销、跨境支付等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内外相关产品行业的知识背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文化风俗礼仪,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真诚的服务意识和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3]。

(三)宁波跨境电商人才供给情况

从人才供给学校数量看,目前宁波约有33所学校相关专业可以为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输送相关人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所,成人学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中职院校17所。但是,已开设跨境电商课程或方向的院校仅有11所,占宁波所有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总数的17.5%,而这11所学校中,中职学校目前仅有2所。

从人才供给的质量来看,尽管有较多专业的毕业生可供企业选择,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企业仍然感觉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存在如下缺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立足于现有的国际商务专业,积极借助专业已有的优势,开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是适应宁波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符合就业岗位对专业技能新要求,并破解当前传统外贸专业发展停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然而在改革探索阶段,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一是培养目四:。立足于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该目标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又要区别于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规格与高职院校区别不大,或者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二是课程体系杂乱。由于各校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时间不一,目前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完善的服务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各校几乎是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几门跨境电商课程。且各校开设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标准不一,出现名称多样、开课学期差异较大、开设学时较短等情况,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跨境电商知识的皮毛,很难掌握跨境电商的核心技能。

三是教材内容陈旧。由于跨境电商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政策的不断变化,许多做法不断被修正,但是教材的更新远远达不到技术变化的速度,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可能无法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新要求。

四是师资力量匮乏。从师资情况看,宁波目前开设跨境电商教学的11所学校,共有跨境电商师资数为116人,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仅有1%。师资几乎全部转自原国际商务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缺乏系统的跨境电商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五是软硬件缺失。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针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已提出以实战代替模拟教学,然而,真正落实到位相当困难。首先,中职学生既没有资金和人脉,又没有货源和经验。其次,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存在冲突,忙于实战的学生,往往文化课的学习会被落下,导致学生无法毕业。同时,学校对跨境电商实训室的硬件建设也远远跟不上跨境电商技术的要求,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 “六位一目标”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区域实际与学校教学改革情况,针对以上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短板,笔者提出以“六位一目标”的方式改革当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其中,“六位”是指专兼师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创业实战、校企双选。

(一)明确差异化目标,加强一线跨境操作人员培养

目前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做法基本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跨境电商方向,这确实是一条快速转型的方式,并能行之有效。因为跨境电商的本质是“互联网+外贸”,即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但是,需要厘清传统国际商务岗位与跨境电商岗位的区别,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区别,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拟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可通过企业调研等方式,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跨境电商的中职人才需求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从企业对中职学历学生的需求来看,中职毕业生从事的跨境电商岗位主要集中在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岗位群上。因此,中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能从事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基础性岗位的一线操作人员。

(二)专兼结合,打造专业跨师资团队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开展不仅需要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计算机技术、网络营销、跨境物流、跨文化交际等多项技能和知识。因此,发展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还需要整合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几个相关专业的资源。学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的专业师资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跨境电商教学团队,并对这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的跨境电商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打造一支校内专业师资团队。同时,由于跨境电商更具实操性,学校还需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精品卖家与相关专家担任实操课的讲师,成立一支专家讲师团,分享实际开店过程中的经验与案例。

(三)岗位需求,建立递进式课程体系

要培养适应于跨境电商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构建一套基于跨境电商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的培养定位衔接,笔者认为,可在原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课程,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成长为主线,构建职业成长递进式课程体系[4]。具体见表2。

(四)项目任务,实践信息化教学新课堂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以项目-任务式推进实践教学。同时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示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好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线上体验。在项目进程中,教师还应选取真实案例作为背景,将真实店铺的运营业务引入课堂作为实例。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再是割裂的理论知识或枯燥的操作训练,而是情境式的多元素互动与岗位体验。表3是以速卖通平台为例开发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项目任务教学进程。

(五)平台实训,构建理实一体模拟实训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进入真实项目开展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教学。然而,目前几大跨境电商平台都要求以企I账号进行注册,这给校内实训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先购买教学模拟账号,组建学生团队,注册店铺。让学生在速卖通等真实操作平台下,开展仿真式店铺经营实训,学生将平台操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校内的实训需要有硬件的支撑,因此,学校应加强跨境电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让校内实训能更生动、更智慧。

(六)创业实战,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科学迅速发展,不断创新。其中受到普遍关注、影响最大、最前沿的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位企业的80%,世界排名前100位企业的40%,如美国杜邦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电脑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壳牌石油公司、GE公司、微软公司和加拿大皇家石油公司等,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跨国公司把人才培训列为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投资于培训”成为共识。美国的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达600-650亿美元,与全国四年制大学的教育经费相差无几。跨国公司把培训作为实现经营目标,促进能力开发,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吸引、培养、激励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二、跨国公司培训特点

1.对派往东道国人员的职前培训

在甄送出国人员的时候,跨国公司就已经考虑了被甄选人员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所以对他们赴任前的培训更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特征,并加强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比如了解当地礼仪和风俗习惯,熟悉当地语言习惯,了解当地的社交娱乐方式和。

(2)了解当地生活状况。比如食品及日常用品的购买,如何使用房屋的家具和设备,如何使用当地货币、交通系统、邮电系统,如何获得医疗及紧急救助等。

(3)了解当地商业行为及商业习惯。比如商业公函往来特点、商业技巧及习惯、商务法律知识等。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通常由专设的Project team(特别选拔组)来从事这项培训工作。有的跨国公司也聘请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一般性的信息情况,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讲座和观看录像等方式;较深的观念、文化、宗教习惯的认识,可以采取讨论、文化模仿或角色模仿、观看录像或实地体验等方式;一些商务经验及技巧,可以请回国人员讲述遭遇过的问题,讲述他们成功解决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避免后来人员再犯同样的错误。

2.对所聘用的东道国人员的职前培训

所聘用东道国人员绩效的发挥、素质的高低以及协作配合的态度对跨国公司的长久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韩国一家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的考察,发现韩国公司的员工培训很有特色:

(1)肯花费用。这家跨国公司对招聘而来的70名员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职前培训。包括聘请讲师、租用教室及设备、聘请培训管理人员、实地考察差旅费、食宿和服装等加在一起,平均每名员工的培训费用大约有4万人民币。

(2)计划周密。公司所聘用的Project team为培训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包括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月计划是指每月要达到的目标及完成的任务;周计划包含每周要讲述的课程内容及要完成的任务。日计划是指每日上课或讨论的时数及作息安排。

(3)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公司将培训人员分成四个小组: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头两周集体授课,介绍公司的状况,有关韩国的知识、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跨文化管理、迎接电脑时代、商务礼仪和个人修养、如何做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等。然后用六周的时间进行分组授课或讨论。比如行政管理小组重点讲授:人力资源管理,办公、总办、后勤管理。生产管理小组重点讲授: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支持与设备管理,采购与储运管理,产品开发管理等。

(4)培训方法的独到,使员工没有到岗便已经参与了管理。这是这家韩资企业最具特色之处。他们让员工用一个月的时间订立本部门的制度,比如行政管理部门的薪金奖励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员工休假制度、公司提案制度等,伴随着这些制度的出台,一方面反映员工的培训水平,另一方面实际参与管理。跨国公司员工参与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在培训过程中就可略见一斑。

(5)培育团队精神,培养企业文化。公司在培训过程中,统一着装,背诵公司示训,进行观点讨论,交流沟通培训心得体会,在培训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对在跨国公司工作的员工的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包括共同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的在职培训可能会给我们很有益的启示:

(1)让员工自己做出培训内容和计划。公司让员工把自己的工作一件一件地列出,将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标准知识和技能与现有的工作完成程度相对比,指出哪些需要在职培训,哪些需要在外研讨。公司然后与员工个别谈话,确立员工的业务目标及在职训练计划。

(2)让业务中坚分子进行演示或指导。公司聘请业务能手对员工进行训练与指导,然后让员工自己做,观看结果。在工作过程中的小的错误可以放过,不再提起,鼓励相互检查,完成培训目标。对受训人员在受训期间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主管人员作出结论,然后根据所签署的资料与员工再次面谈,其谈话结果将会使主管人员做出员工留在原岗位继续工作还是提升新岗位或调换岗位。

(3)设法使培训工作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档次。在第一次面谈,主管人员尽可能发现员工业务专长,在培训过程中,使专长得以再发挥;对一些工作老手或后补主管,除了让他们完成好现有的工作外,还要研修更高一级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扩大职权范围,接触更广泛的业务面。

三、跨国企业建立培训体系的方法

跨国公司的人员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培训、轮岗、专人指导、以及经理候选人等。其中,培训是覆盖面最大、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人员发展计划,其对象涉及公司中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及非管理人员,而后几种计划一般只针对管理人员或绩效优秀、具有发展潜质的员工。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培训与发展计划,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步骤:

分析培训与发展需求;

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

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性。

前两个步骤是至关重要的。而后两个步骤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前两个步骤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将着重于前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1.分析培训与发展需求

该步骤是决定培训实施成败的关键一步。进行充分的培训需求分析,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广义上来讲,培训可以实现人们的三种需求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改变行为。所以,培训与发展计划都是围绕着这三种需求而进行制定的。

分析和确定培训与发展需求的主要方法包括:

管理层根据公司的经营策略确定公司的人员要求,并由人力资源部分析并确定相应的人员培训与发展需求;

由经理或主管人员根据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评结果来分析和确定部门及个人的培训与发展需求;

由人力资源部对各部门员工进行培训与发展需求分析;

由员工自己提出培训与发展需求,并得到部门经理或主管以及人力资源部的认可。

跨国公司往往并非单纯采用以上方法的某一种,而是综合采用以上的几种方法,针地不同的人员对象和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需求分析。

2.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

在充分分析和确定了人员的培训与发展需求之后,便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计划来满足这些需求。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是,针对不同部门及岗位的人员及其能力水准制定不同的方案。常见的培训与发展计划在内容上大致分为四种:

管理能力发展(如领导能力,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等)

专业技能发展(如销售,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基本技能发展(如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演讲等)

基础性培训(如员工入职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教育)

管理能力发展的主要对象是公司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专业技能发展主要针对的是不同业务和职能部门中人员的专业发票需求;而基本技能发展以及基础性培训的对象可以是公司中的所有人员。

另外,按照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胜任能力模式的要求,还可以将培训计划的内容分成三个层面:对公司的全面了解与认识,所在部门要求的技能和专长,以及所在岗位要求的业务知识。在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计划实施方面的问题,如培训课程的来源,培训师的来源,以及培训安排及方式的选择。跨国公司的培训课程来源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

公司内部现有的或待开发的课程;

母公司或总公司提供的培训课程;

以及由外部培训机构和咨询公司提供的课程。

每种资源各有其优势和缺陷,各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情况,灵活地使用这几种方式来选择符合其培训计划要求的课程。

良好的计划等于成功实施的一半,因此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便保证培训与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并获得期望的效果。

3.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以及对于培训计划有效性的评估,将主要取决于前两个步骤的完成质量和效果。实施培训计划的主要步骤包括:挑选培训师,培训的组织与准备,以及实施与监控。在培训开始之前进行充分的组织和准备是成功实施培训计划的另一个有力保障,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向参加培训的人员充分传达培训的目的和价值,指导学员在培训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学员代表与培训师本人进行沟通(若条件不允许的话),以及确保适当的培训时间及场所的安排。

在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有些培训计划的前期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从确定培训需求、制定方案和实施计划、一直到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的非常有质量,但是项目负责人却以为至此培训项目的圆满完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在实施阶段最需要重视的工作包括二在培训开始之际,在培训师和学员之间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使气氛迅速融洽起来;需要密切留意在中间阶段可能发生的任何异常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在培训结束时检查培训前所设定的目标完成情况,并根据需要要求学员完成对培训项目的评估表。

4.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性

跨国公司在实施培训计划的过程中以及计划完成之后,主要是在以下四个层面对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一层评估:学员对培训计划的反应

这类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学员对培训的看法,包括培训的内容组织、准备、实施方法和技巧等。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但同时对改进培训计划而言,是一种最不具有确定意义的方法,以及培训师使用的手段和技巧,而并没有直接关系列培训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第二层评估:学习

进一层评估围绕着的问题是技能和知识是否通过培训而得以有效的传授,员工参加培训的直接目的便是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该项评估被广泛地用来了解培训计划的效果,学员提供的反馈信息则可以被直接用于培训计划的改进。

第三层评估: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该层评估关心的是学员对所学内容实际应用的情况,即学员是否能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第四层评估:经营结果

这一层评估的核心问题是培训是否对公司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是的话,影响何在?如果没有的话,计划的缺陷是什么?因为培训计划能否对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培训计划的本身,它还与公司的其它人力资源计划有关,如绩效管理系统、薪酬与福利计划等。因此,学员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被用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策略及计划做出改进。

四、结语

在以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跨国公司要保持在管理人员方面持续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依靠提供优厚的奖金待遇,更应该不断地给中高层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培训,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企业与管理者之间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林 峰:跨国公司高层人员的胜任力评价研究,人力资源开发,2004,5:30~31

[2]荆小娟:实现从能力到素质的跨越,人力资源开发,2005,3:21~22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8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几种培养模式

鉴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要求知识技能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目前需求缺口大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培训机构培训和学校培养的培养模式。

(一)培训机构培养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9

2、在高职教育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对实践的感性认识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掌握, 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训练意义重大。基于这原因, 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式的提出了校内实习的思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方针经营环境搭建和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问题,解决了经管类学生实习困难,实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3、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需要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其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企业的需求角度,为了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的人才,加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建设,通过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其专业知识,模拟与现实接轨企业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在当前不断备受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对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认识不够。由于经管类传统重知识轻能力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对于跨专业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性缺乏充足认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承担着企业不同的岗位,部分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因此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训效果。

(二)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不够,实践能力不足。教师课程负担相对较重,在承担理论课程的同时参与实训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师在理论知识丰富扎实,但缺乏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实践培训投入不足,创新训练不够,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对于跨专业实训的质量不能保证,预期效果下降。

(三)资源投入不足。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训资源配置非优化,不少院校对于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不足。尽管建成基本的硬件设施,但是在软件设施方面和基础环境的建设上有待提高。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1、创新教学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合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仿真市场环境,模拟企业经营情况,并设计学生实训的任务。

2、规范教学组织。实现跨专业,跨班级混合组队,多组同时开展。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现场互动式实训,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3、落实教学过程实施。每间教室分别设置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协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并根据具体的实训情况,根据实训进度,适时调整实训节奏,提高实训的饱和度。

4、落实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教学综合评价,由主控老师根据系统自动评价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考核学生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院应对实训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站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应对跨专业实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投入。协调各方资源,做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完善实训场地、丰富教学配套设施等,建设更真实的职场环境,并提供适当的配套资金。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0

1绪言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符合知识体系的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专业更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复合性和集成性,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高,培养难度也更大。工商管理专业也是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协调要求最高的专业。目前本科层次的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多是按照理论-实践的传统模式进行,缺乏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管理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科学性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训练得到提升,而艺术性和实践的感悟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对于不同职能管理来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和集成性,在技术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缺乏连续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A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进行探索,试图做到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2.1改革的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体现为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态化,内容多态化是对面向知识点、课程、职能管理和集成管理多层次的体现,形式多态化是指实践教学采用case案例、平台案例、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训、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设计化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注重竞争中协作和协作中竞争;职能化体现为以职能管理为模块组织,系统利用同一职能管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集成化体现为涵盖管理全流程,注重职能管理的集成整合和系统化。“三能并重”是实践教学实现由重专业能力训练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转变。总体上,使得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多职能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多职能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

2.2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2.3改革的内容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将传统的以单门课程设计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前提下,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根据职能管理间具有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的特点,适应工作岗位知识结构与能力需求的要求,建立既系统又渐进、在同一平台框架下的包括专业感性认知实践、单一课程案例实践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的跨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

(2)案例教学改革。面向实践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改革以前以case型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针对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将案例教学实践化。将案例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课堂的case型案例,要注重实时性,注重案例实践对知识点的导入、巩固和拓展,这一阶段的案例和认识实习环节构成了专业感性认知实践;第二层次为课程平台型案例,面向课程的体系性,结合案例实践系统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案例。

(3)模块化课程设计。

面向专业能力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以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为基础进行以职能管理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可以形成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职能管理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职能管理知识掌握的体系化。

(4)职业能力实训独立设课。

面向职业能力训练,以工商模拟实训和办公技能实训独立设课。办公技能包括公文写作、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办公数据分析和文案管理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办公效率。

(5)创新创业能力实训改革。面向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工商模拟实训和创业企业设计两门独立实训设课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6)综合实践环节多维化改革。

多维化主要体现在将原有毕业设计作为管理设计能力综合实训环节拓展为包括竞合能力培养、职能集成管理和管理设计能力三个维度的能力培养。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3.1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规划。

从宏观角度,在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方案修改为契机,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梳理能力培养的支撑方式;在理论教学(专业课)大纲中将实践教学内容贯彻到课堂;针对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单独设课;整合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实现多维集成实践教学。

从中观角度,主要是能够依据知识掌握规律,形成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感知性实践主要是从专业介绍到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环节再到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案例实践训练是贯穿整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过程的,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最关键的环节;职能管理综合实践,主要是由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的课程组组织实施,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方案、过程监控和考核形式进行重新规划;职业能力训练与专业能力实践并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衔接前两个能力实践;跨职能集成实践,主要在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形式实现对跨职能的最佳展现。

从微观角度,微观角度是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课堂案例环节采用导入、巩固、拓展和体系化的路径;模块化采用认知、调查、分析、拓展和职业化的路径;实训环节采用设计、调查、分线分析、项目计划和创新创意的路径;跨职能集成采用问题提出、系统分析、系统分解、职能设计、集成设计和一体化方案的路径。

3.2实施的保障措施

3.2.1实践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构建

资源是实践体系能够运行的关键,这其中软件资源和教学辅助资源是最关键的,因此需要进行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企业管理实践系列视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CRM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财务分析实训教学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软件等。

3.2.2以传帮带和多形式培训为主要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有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是综合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锻炼;二是鼓励教师带课题进入实验中心;三是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针对跨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课程多的特点,组织有关教师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不断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

3.2.3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一般以任务完成为主,针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和竞合意识培养相对不足,基于职能管理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综合实训增强了实践教学中的自主设计性和竞合意识的培养,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基于职能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管理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性试验、体验性实验、仿真模拟试验、工商管理实践、创业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

针对职能集成实训,基于企业版ERP的教学软件搭建仿真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多智能综合实验的改革。以实际企业案例为样本,通过角色互动、软件模拟训练等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和职能人轮换等课堂组织方式,构建以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模式、涵盖管理全流程的集成性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3.2.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打破自然班界限,每个学习小组通过内部分工,为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提供组织保障,为仿真公司运作提供多重角色资源。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并存,学生既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又是实践学习的组织者。

3.2.5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

为了确保跨专业综合实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现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学生团队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团队业绩考核指标与个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

4结论

文章设计了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仲尼.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6(1):175-176.

[2]张勇,张玉忠,巩天雷.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10):68-69.

[3]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1.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国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位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目的语(非母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能力。[1]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和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们在交际中遇到了一些障碍。调查显示有56.6%的大学生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其平均率高达44%至50%。[2] 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研究者认为,口语课堂中穿插跨文化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二、调研内容

本研究一共进行了两次调研:

第一阶段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西安市范围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现状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调研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口头采访为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跨文化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十所院校学生口语水平现状的调查;第二部分考察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面对跨文化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二阶段调研是在第一阶段数据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陕西学前师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口语课堂进行了为期8周的试点试验,在课堂中穿插讲解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旨在测验其教授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能力。

三、第一阶段调研

1、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西安市范围内十所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每校随机选取60名学生,约两个自然班。

(2)实验处理。本实验将十所学校按照不同类别划分,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对照,具体分类如下:理工类: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合计120人);文科类: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合计180人);综合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计120人);师范类: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合计120人);医学类:西安医学院(合计60人)。

2、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问卷591份,回收率为98.5%,有效问卷为565份,有效率为94.2%。

(1)十所院校学生口语水平现状。问卷第一部分考察了十所院校学生的口语水平现状。结果显示,相对于理科类院校,文科类和师范类学生对自身的口语水平更有信心。医学类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更加擅长,而综合类院校学生则在综合能力上较为显著。下图(图1)是十所院校学生在四项英语基本能力中选择口语为劣势的比例:

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类学校,学生们对于自身的口语能力都不是很满意。文科3所院校中选择口语水平在五项中最为欠缺的学生为150名,占到文科生总比例的83.33% ;理工类院校的120名学生中则有95%的学生认为口语最为薄弱。由此看来,学生们在浅意识中对于开口与外国人交流仍心存忐忑,不能消除恐惧,不敢直接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为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埋下了隐患。

(2)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处理跨文化问题方式。问卷第二部分考察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面对跨文化问题的处理方式。

学校的学生都认为思维模式是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差异最大的方面,占到总比数的50%。文化背景则是学生们选择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文科学校占到34.2%,而理科学校则是17.3%,综合类学校占到22.6%,师范类学校为25%,而西安医学院则占到34%。接下来依次是文化背景,习俗差异,价值取向以及非语言交际,值得一提的是理工类学校没有人选择非语言交际,这说明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方面仍有不足。

而在面对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跨文化问题时,文科类和师范类的学生能有针对性的适应并处理相关问题。理工类学校学生能注意到此现象,但是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这十所学校里均有学生认为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一个问题,并不需要得到重视,这说明学生们在对待相关的跨文化问题时仍存在意识上的欠缺。具体数据如下(图表2):

3、主要问题

通过第一阶段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1)英语口语功底薄弱。在英语学习初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多数学校并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口语训练。大多数学生只会简单的交流,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会觉得力不从心。一些学生会渐渐意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练习口语,但是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资源不同,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口语学习困难。

(2)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传统的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在交流中加以运用。口语交流是人们用于语用交流的方式之一,其根本则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看似有很多相通之处,实质则大不相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在其表达方式,内部结构和语境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在口语课堂中穿插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的讲解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第二阶段调研

1、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13级2班与3班的学生。两个自然班共60名学生,各班30名。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业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中指定3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

(2)实验处理。本实验采用实验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前测,实施和后测。[3]

①前测。实验前对两个班级进行前测,测试包含跨文化交际的四个方面: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②实验实施。试验流程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外教授课1课时的集中讲解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其中穿插讲解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对照组只接受1课时集中讲解教学,中间不穿插跨文化知识讲解。此方式为期8周。③后测。当8周跨文化知识全部讲解完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和考试。

2、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前测与后测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对比,采用卡方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下图:

对以上4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通过8周的跨文化知识讲解,实验班学生在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两个方面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方面,两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这说明通过在口语课堂穿插跨文化知识讲解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显著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下西安市范围内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结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第二阶段将跨文化交际知识穿插于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口语课堂中,进行了8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口语课堂穿插讲解跨文化知识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知识两个方面效果更明显。研究还发现,口语课堂的环境更有助于学生们发挥自主能动性,结合实际口语情况更好,更快地吸收并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更加自信,减少交际失误,提高交际水平。

2、建议

通过上述的总结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教师方面:①在口语课堂中,以授课的方式穿插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从中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②采取固定教材与补充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克服教材单一的不利因素。补充材料最好能既涉及跨文化交际差异的介绍,又能锻炼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技巧。③教学中介绍英语母语国家的交际行为方式。由于中西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打招呼、吃饭、打电话等的时候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目的语国家的习俗行为差异的介绍。

(2)学生方面: ①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英文影视作品,比如,《刮痧》、《喜福会》等等。不仅能保证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而且能生动地把文化知识和社交技巧等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跨文化的意识中培养语感,拓展自己的交流视野。②运用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语言表达的不同取决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摆脱传统汉语思维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2

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雅各布斯教授提出了S-OJT这一结构化在岗培训(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先进理念。它是一种应用在工作场所的培训方式,要求有经验的培训者在实际的工作地点(或与实际工作地点相似的场所)采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方式培训新学员,并使新学员获得该职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搞好结构化在岗培训主要包含六项要素:有计划的流程(包括设计流程及实施步骤)、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熟悉任务并且是合格的S-OJT培训师)、有准备的新学员(已具备学习基础并做好了学习准备)、有明确的任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明确的单元任务)和实际工作场景(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场所)。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体系的功利性、理论体系的滞后性、教学体系的单一性、师资体系的薄弱性和支撑体系的局限性。在创业教育中应用S-OJT培训方式,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S-OJT要求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即对学员的胜任力有具体要求,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目标的功利性;其次,S-OJT是建立在OJT以及培训系统理论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制定系统的、规范的的培训实施步骤,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再次,S-OJT强调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最后,S-OJT重视有实际经验的培训师队伍,可解决师资薄弱问题。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用S-OJT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以往各国应用S-OJT培训方式的经验中,不同的单位组织曾通过不同的方面应用S-OJT培训方式,形成了以下四大类培训模式:第一类是以问题为导向,即应用S-OJT来解决特定的绩效问题,如巴奥米特集团以减少材料浪费作为需解决的问题而采用S-OJT,其培训成果是减少了35%的材料浪费;第二类是以工作区域或流程为导向,即在工作区域或业务流程中应用S-OJT来培训学员,例如美国中西部物流公司以车间中复杂的操作台作为工作区域进行操作说明培训,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新员工顺利上岗并较少失误率;第三类是混合项目,即在脱产培训项目中采用S-OJT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如美国某大型家具零售商针对140家门店新任经理人进行脱产培训,并采用S-OJT提高培训有效性;第四类是系统开发,即将S-OJT与其他培训方式相结合,开发一个独立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应用于整个工作所有任务的培训中,如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致力于应用S-OJT培训新员工,投入开发了具有公司特色的S-OJT项目,并与其它培训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提升员工基本知识技能和工作胜任力的目的。

跨境电商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全面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任务性质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即参考第四类应用模式系统开发模式,将S-OJT与其他培训方式相结合,开发一个独立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当然,在S-OJT的应用初期,也可参考第三类应用模式混合项目模式,利用S-OJT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二、 S-OJT在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条件分析

(一)明确培训目标

跨境电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从事交易活动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从能力角度分析,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职业能力,尤其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国家的主要经济和贸易政策,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营销、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其综合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总体来说,跨境电商人才的职业能力体系可以分为语言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市场营销技能、综合拓展能力五大块。

(二)细化培训内容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能力体系划分,再根据能力体系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任务覆盖面、难易度划分为一级任务、二级任务、三级任务等。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素质,根据各项能力所涉及的不同专业,培训内容划分为五大培训模块十三个一级任务,具体包括应用英语模块(设置产品

关键词 、进行在线交流、描述产品);电子商务模块(了解国际电子商务、建立网店、处理图片、运营网店);国际贸易模块(了解国际贸易常识、操作国际物流、进行成本核算、执行订单);市场营销模块(选择及采购货源、网络营销、分析买家行为);综合模块(管理公司、学习法律常识、建设团队)。一级任务还可具体划分为二级任务、三级任务等。

此环节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子商务专家、从业人员等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统计,结合实践得出结论。跨境电商创业教育的任务分析步骤可参考如下程序进行:首先,运用结构化访谈表,组织社会上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从工作活动、开始条件、任务流程、必要条件、绩效标准、出错情景、人际互动、必要的工具资源、影响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然后,召开主题专家会议,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二次梳理和确认,主题专家会议参与者除了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还应包括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最后,将雷同的工作任务、从属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组合并,从执行频率、重要性和难度三个维度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及与会专家的综合意见,生成任务清单以及任务步骤流程图。任务分析应包括行为要素、安全信息、质量信息、成功的评判标准等要素。

(三)选拔培训师资

在高校跨境电商创业项目中,指导师队伍一般由社会上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经理人、高校创业指导教师等构成。在挑选指导师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对任务是否熟悉掌握、前期相关的受训经历、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有分享的意愿、人际交往技巧、荣誉感责任感、岗位期望值等。

跨境电商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内培和外引两种形式。主要师资来自于学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优秀“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负责各模块资源的收集整理、课件制作、讲授、指导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邀请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一线讲师、社会上有实战经验的资深卖家、成功创业的学生作为特聘指导师加入培训队伍中,周期性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学生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为了能更好地应用S-OJT模式,所有相关指导师应该了解结构化在岗培训的理念,具备根据S-OJT要求进行任务分析的能力,并根据任务特点进行培训材料的制作整理。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结构化在岗培训,其次得具备任务分析的技能,再次是有能力开发培训模块,最关键是能实施结构化在岗培训。

(四)设计培训教材

与普通的培训材料相比,S-OJT的培训材料更细致、更系统、更规范。首先,参与编写跨境电商培训材料的团队应由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人员、创业指导教师、跨境电商领域的专家等组成。其次培训材料以综合、实用为原则,突破固有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跨专业培训团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背景资源,采用自主编写的符合实际应用的模块化培训内容,制作相应的培训课件。最后,培训材料及相关辅助材料的开发应该符合S-OJT的要求,内容全面系统化。

在准备阶段,培训指导团队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培训材料:一是收集整理各跨境电商平台公开提供的指导视频、课件资料,精选其中核心的内容;二是通过与各平台的技术部门合作,共同开发相关教学内容;三是利用各平台建立的卖家论坛,广泛收集一线卖家的真实案例和经验总结作为培训案例;四是鼓励培训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尝试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积累实战经验,自主研发培训内容。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整合原有的专业资源以及社会企业的一线实践资源,收集一线案例、实战经验、平台教学资源等,构建具有丰富资源的“大平台”,使培训内容更专业、更丰富、更有实际意义。

在模块设计阶段,跨境电商创业各模块的培训内容根据能力要求渐进式被划分为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如应用英语模块的产品

关键词 设置和产品描述属于基础阶段的培训内容,因为产品标题的撰写和产品的英文描述是开立店铺上传产品的入门砖,只有完成这个基础步骤后才有机会进入到实质交易阶段,而在线交易英语、跨文化交际则属于提升阶段培训内容,是在与外国买家进行交易过程中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化技能。同理,电子商务模块的国际电子商务概述、国际贸易模块的国际贸易常识、市场营销模块的货源选择与采购、综合模块的法律常识均被划分为基础阶段的培训内容,而剩余内容则被划分为提升阶段内容。

另外,在设计S-OJT培训资料过程中,要严格按照S-OJT要求的规范来设计任务内容及培训步骤,采用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来说,S-OJT的培训模块以任务为基础,应包括模块名称、任务名称、任务学习原理、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基本的安全及质量要求、培训流程、培训指导、绩效检查、模块管理等信息。

三、S-OJT在跨境电商创业教育中的培训实施步骤

实施S-OJT培训首先是准备培训,确定什么时间进行培训,在哪里进行培训,考虑可能会有哪些约束条件,需要哪些必须的工具、设备、资源,需要准备哪些资源材料,S-OJT培训材料是否已更新,培训师是否已经就位。以上因素均已得到确定的答案后,方可进入到实施培训环节。每一项具体任务的S-OJT培训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五步:

(一)学员做好准备

首先说明培训的目的,然后说明将如何进行培训,并介绍将会用到的资源。以“上传产品”任务为例,首先确定培训的目的是完成产品的上传,并说明将以案例讲解及实操的方式进行培训,并介绍需要的资源,比如产品图片库、产品基本信息包括价格、尺寸、材料、重量、以及参考网站等。

(二)演示培训过程

首先让学员就位,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台可上网电脑;根据前期准备好的系统细致的培训资料,培训师一边严格按照培训材料讲解一边逐步演示产品上传的步骤;在每一步骤进行过程中需要强调说明安全和质量信息,即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价格设置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关键设置可以参考哪些资料等; 最后总结培训。

(三)要求学员回复

在培训师结束讲解和产品上传的演示过程后,要求学员分组对搭档进行产品上传步骤的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从资料库里挑选产品进行上传步骤的练习、操作;培训师在练习过程中随机要求学员重复讲述各步骤的注意事项并观察学员的操作流程;在演练结束后要求学员总结培训。

(四)提供反馈意见

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师应及时告知学员的讲解和操作是否正确并提供帮助以确认其答案的正确性,如在讲解或操作过程中有不够规范的地方按要求提供补充信息。同时,培训师应仔细观察学员的操作过程并填写S-OJT手册中的学员表现的成绩单。该成绩单应包含任务名称、培训日期、学员姓名、培训师姓名等基本信息,并列明该任务的几大要点,培训师针对学员各要点的操作表现给予成绩及改进意见,并签写总体评语。

(五)绩效评估

检验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应采用以多形式的模块化考核为主,竞赛考核、业绩考核为辅的多元化评估方式。如模块化考核,即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五个模块进行分别考核,在每个模块培训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最后综合各模块考核成绩得出总评成绩,该成绩将替代原专业免修课程成绩。又如团队考核即考核评价可以突破以个人为单位的考核限制,在其中几个模块采用以3-5人团队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方式,可以从侧面体现学员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创业综合能力。再如以赛促学考核,即以比赛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员参加各级竞赛,不但能收获经验,增长见识,也是综合能力的证明和体现;除参加各级别电子商务比赛、创业比赛之外,学校也可举办各类竞赛,以激励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还有业绩考核,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式,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店铺实战运营中,其店铺的成交额、订单数量、好评数等是最直接的成果体现。

另外,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跟踪指导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实训任务及实战阶段,指导教师实行全程在线跟踪指导。指导形式以在线指导为主,面对面指导为辅。一般每期30名学员配备2-3名指导教师。每期学员建立一个QQ群、手机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学生、指导师、全程指导教师、各电商平台一线专职讲师、社会资深卖家。学员通过群向指导师提问,与同学交流;指导师通过平台后台跟踪学生开店进度,定期检查学生店铺情况并从中发现店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向学员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也可通过群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及移动方式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改进,并协助学员解决问题,保护学员在实战中减少利益损失,提高实战成效。

跟踪指导的有效开展,犹如开设了一个实时网络课堂,随时可以解决学员在实战过程中的问题,掌控学员的实践进度,进一步促进学员技能的发展提高,并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布置实训任务过程中,跟踪指导的作用更显而易见。如产品上传的实训任务,从产品

关键词 的设置,价格成本的核算,图片的处理,到产品的英文描述等,涉及所有五大模块的相关知识点,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指导教师的全程跟踪指导,才能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同时,学员的综合技能也能在跟踪指导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Jacobs,R.(2003).Structured on-the- job training: Unleashing employee expertise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2]肖艳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05.

[3]Jacobs,R.,& Osman-Gani,A.(2005).Workplace learning and training: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ingapore: Pearson.

[4] Jacobs, R. (ed.). (2002). Implementing structured on-the-job learning: A casebook.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 Jacobs, R. (ed.). (2001). Planned training on the job. In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series. San Francisco: Sage.

[6]罗纳德 杰克斯(2003). 员工岗位培训手册:致胜培训秘诀.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7]王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19- 02

《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教育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基于工程教育所倡导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从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共举办了6期综合仿真实训,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审计学等12个专业的数百名学生参与,在培养有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现状

1.1 仿真实习平台构架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模拟真实的服装业运营环境,平行运行两个服装产销贸易市场。运营环境包括宏观市场、运营主体和辅助机构3个部分。其中宏观市场包括原材料市场、资本市场、生产线设备商、人才市场和消费市场;运营主体由生产制造企业和品牌渠道商组成,每个市场组建生产商18家,渠道商8家;辅助机构有金融服务中心、第三方物流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拍卖行、证券公司、审计师事务所、工商局、税务局、市场信息中心和海关。宏观市场属于虚拟市场,经济数据由指导老师控制并由市场信息中心。

1.2 全仿真的运营环境

综合仿真实训从市场环境、工作场景、业务流程、机构设置、实训用品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商贸、市场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每个组织模拟真实企业设置了关键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每位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该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了解企业内部岗位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运动过程,从而深刻体验企业内部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企业与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

1.3 组织形式

各院系联合派出实训学生和指导老师。鉴于不同岗位对专业需求的差异,各院系派出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审计学等12个专业数百名学生参加实训。同时,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借鉴企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总指挥部和一支由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17名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总指挥部负责统一规划、纵向管理,并赋予各企业“决策中枢”的职能;指导老师各司其职,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监督、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2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创新

2.1 动态数据下的企业运营

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现了从静态数据向动态数据的转变,建立了一个在动态数据支撑下的企业竞争的商业运营环境。每个生产制造企业在创立之初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例如都拥有1 500万元的创业资金,面临同样的外部宏观经济数据。但企业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不仅仅是采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比如生产制造企业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如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如何扩大销售规模、如何应对命运罗盘事件等需要学生自行决定,增大了企业的运营难度。正是在环境参数可变、经营规模多样化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展开了公司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以及营销策略等经济决策的对抗。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竞争环境,掌握市场竞争技巧。

2.2 仿真环境下的综合能力训练

综合仿真实训解决了某门课程单项训练的局限性问题。综合仿真实训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关注的是行业、企业、岗位、任务整个工作过程的训练。每位参加仿真实训的学生,必须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其所在岗位的工作。同时,由于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上许多岗位呈现“链”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专”之外,还要了解上下游相关岗位的业务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本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实践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学生跨专业知识复合运用的能力。此外,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设置了岗位轮岗制度,举办了一系列赛事活动。学生通过不同岗位的工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以用促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3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中应关注的问题

3.1 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 因此研究适应企业化运行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平台应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建立全院性的企业化运行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在大一、大二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技能,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包括专业技能项目、技能标准、技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时间及考核方式等内容。

3.2 跨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提倡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教师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综合实践经验。再加上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缺乏学术性和深度,而且实践课酬系数没有理论课酬系数高,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参与综合实训平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跨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训平台的认识。二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课酬待遇,以此提高教师参加综合实训平台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一支以核心团队为主,流动团队为辅的教师队伍。由于综合仿真实训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平台上的教师长期配合形成默契,才能使综合实训平台的工作顺利展开,因此,核心团队的组建十分必要。而流动团队能提高各院系教师参与综合仿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强综合仿真实训课程组织和管理上的协调性。四是要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

3.3 完善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团队绩效考核目标。综合仿真实训平台教学团队考核目标应遵循团队目标的整体性和突出目标的可评价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其次,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团队内部成员、平台总指挥部、各院系、教务处等,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团队进行实践教学绩效考核。

我校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模式仍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实际教学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背景下,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的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