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1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具准备:本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板书课题

1、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2.师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图片和资料,阅读资料袋。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老师介绍孔子、孟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卡片: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止境 长进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2

1.巧取信息有发现

首先,学生重点细读福楼拜的三次指导,发现他的指导是层层递进的:(1)教他下功夫,去观察――写作的基本功。(2)教他细观察,要坚持――写作最终成功的保证。(3)教他善发现,成风格―― 一个作家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其次,激发兴趣,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更是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教给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所得感受就分外真切、深刻。

2.联系比较善感受

学习中,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还拿福楼拜与《小草与大树》中的罗伯特・骚塞进行比较。罗伯特・骚塞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傲慢无礼,更衬托出了福楼拜人格的伟大,他面对学生的请教毫无保留,耐心细致,让人敬佩。

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依据学生的发展点进行点拨、提升,才能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寻找适切的教学落点,实践整合得真知

课堂是个常量,“教什么”的选择成了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教学《孔子游春》时,王崧舟老师发现了常规课堂和特殊课堂的对应关系,寻找到了更好的教学落点:老师、课堂、课文、课题。

1.模仿运用能迁移

王老师创设了三次语用实践的机会。针对一组比喻句,设计填空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体会语言的特色。针对水的四个特点,这样设计:“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强化水的特性。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联系生活体验,想象补白,不断丰厚了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

2.整合拓展有学问

同样是“赏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发现课堂隐藏的巨大秘密: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想到的。同样是“观水”,通过假设品读“有德行”,引用古诗品读“有情义”,想象画面品读“有志向”,切己体察品读“善教化”。带领学生阅读一本关于“水”与“君子”的厚重大书。词语理解、句式评价、意义精髓、现实联想都不见了,而实际又都浸透在课堂的进程中。

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具有前瞻性,才能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语文思想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语文认知

结构。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熏染积淀齐分享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3

一、变革教师本人,提高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

韩愈曾经撰文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都是八股之士,毫无个人看法,更不要谈创造性思维了。只有老师改变自己,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才会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以往只是一书一笔一板,老师是圣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学生不用自己思考,等待老师宣布对错即可。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拘泥于老师对某个问题的单一看法,这势必会扼杀和断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先变革老师,才能真正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1.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想要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就得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还要敢于走出书本,走出课堂,真正寓教于乐。

2.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以前科技落后,只有黑板、粉笔、课本,所以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一些书本以外的东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绚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充满新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思维。所以,合理充分地利用科技改进教学手段,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创造性思维也必然要得到合理的开发。

3.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新观念,让单一的课本知识讲解变成多样化的教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多疑,多问、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由勤答到好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想未来,去抉择、竞争、锻炼、体验、创造。而教师就是在一旁守护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三、回归课堂,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飞扬

1.置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力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解网络时,告诉学生网络像蜘蛛网一样时,应该给学生更多质疑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构思。不满足和质疑老师的解释,通过“质疑—探究—解答”的过程,逐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创造性思维就自然有所提高。

2.尊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由于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冒险、挑战等创造性人格特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和爱护,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找到答案;有时也可以及时点一下精要之处,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辨析。如,《春晓》中“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有的学生说,“知当然是知道喽”,因为“夜里有风雨,诗人肯定没睡好觉,当然知道花落了很多”;有的学生说“知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也有学生说“既是知,也是不知”,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知道花落了很多,但具体的数目是不知道的,也点不清呀。小小的讨论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丰富了诗的意境,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情境,塑造创新能力

心理学上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变死为活,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使其产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天方夜谭,也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是一味地接受,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开放式的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本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教材中寻找丰富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丰富的创新资源都能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提炼出来,这些资源适合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并合理地加以运用。如,《孔子拜师》中:“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是来拜老子为师的,作为被拜师的对象,老子为什么来迎候孔子,哪有老师迎候学生的道理呢?孔子的学问不比老子差,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来拜老子为师呢?引导学生思考“老子迎候孔子”以及“孔子拜师”的各种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老子和孔子两个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创新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小学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4

“谁来背四书五经?”

大家一看,都说:“不会!没学过。”

“那你们上课都学什么啊?”

我马上抢着回答:“哦,那多呢!有《飞夺沪定桥》,《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对了,还有数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什么有用学什么!”

“天啊!这些都是什么东西?还不如四书五经管用!”

我一看乐了,说:“这是什么年代了,还教四书五经呀!仙子啊都讲究素质教育,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不信我们来比一比吧!”孔子满口答应。

“我们来比比写文章吧!”我向孔子挑战。“哈哈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豆丁,想和我比写文章?那就来吧,快拿笔,纸和墨来!”我忽然机灵一动,兴奋地说:“我刚才看到网上的MCH儿童报社在招聘编辑一名。我们都写文章去应聘,看谁能被聘上。”

比赛开始!我和孔子敲打着键盘。看不到孔子那一头的情况,我不禁心里发虚。于是,我使浑身解数,力求在语言上精炼生动,体现个人风格;我把自己曾经发表过的美术作品扫描了进去,还设计了花边,插图,同时又用英语做了自我介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只听见双手敲击键盘的“噼啪”声。随着最后一个字的完成,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扫视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图文并茂,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于是我向MCH儿童报社发了过去。半个小时后孔子也交卷了,他得意地说:“哈,老妇写的文章,天下还没有谁能比,一定叫那什么报社的编辑大吃一惊!”

很快比赛结果出来了,儿童报社所选中的人竟然是我!

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孔子十分惊异,马上发出电子邮件去询问:“我写的也不错啊,为什么没选上呢?”MCH儿童报社答复他:虽然文章很有古风遗韵,但是过于老气横秋,没有时代风格。满篇的“之乎者也”,古板老套!

看到这些话,孔子沉思了很久才说:“唉,社会发展的太快,看来,不学新知识就会被淘汰。我这个老脑筋可得好好改改了!”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5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改变那种“教师传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思想,扭转那种“忽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应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让学生有所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由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适应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丰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指导预习,引导学生发现

发现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因。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领悟和发现,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从思想上有所准备,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学生的思维才有根据,发现才有基础。从而,每节课前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好“圈、点、划、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盘锦市“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伊始,我总要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启发学生按自学指导内容自学课文,比较一下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与预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1、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2、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上好每一节课。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重要是考虑学生怎样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我着重利用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这一段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整段内容具体描写了西沙群岛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读和思考会得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整段内容都是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水颜色多而美丽的特点。从“有的……有的……有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高低不平”“有深有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多而美的特点。进而总结学习方法:学习这段,先找出中心句,重点理解中心句中的中心词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来理解中心词语。我把这种学习归纳为:找中心句、找重点词语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我还教给学生很多学习方法,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和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等等。有了学习方法作指导,有的文章的个别段落就会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四、鼓励课外阅读,引导知识积累,提高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且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定期进行读书活动的检查。如讲故事、朗诵比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终生学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6

理念课程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指导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是学校一切行为的精神引领。多年来,由于体制变迁、校名变更等历史原因,孔子中学尚未形成较为明确且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体师生征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孔子中学2014年教师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经典,内容积极向上,表述通俗易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出学校的发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爱

学校愿景:和雅竞进诗意校园

学校精神:贵和尚中 弘毅致远

办学宗旨:培德扬善

校训:敦品励学 日新又新

校风:和 雅 竞 进

教风:进德修业 诲人不倦

学风: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同时,受娃哈哈集团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启发,结合曲阜当地“诗礼传家”家风建设的传统,我们提出学校“家文化”的建设构想,并形成方案。从此,“家文化”成为学校这个大家和班级小家建设的文化主题。

通过印发学习材料,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习讨论、测试竞赛,开展“家味”评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师生的脑海,化为行动,真正实现了理念认同,并落地生根。

环境课程

校园,不应只是物质的居所,更应成为师生心灵的栖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始终如一地用心规划、精细建设能够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

“戮力弘扬仁爱孝诚传统美德,同心构建和雅竞进诗意校园”,大门立柱上这副醒目的木刻楹联,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学校三幢教学楼中,师生自撰自写的楹联、字幅,无不彰显出校园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校园中,高大的汉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温厚,目光深邃坚定,静静地矗立在仰圣广场的中央。楼宇分别冠以“明德”“笃学”“弘毅”之名,道路则以“大成”“大同”“大学”命名。仰圣广场虽面积不大,却有4块绿地景观。古拙粗壮的栾树见证了学校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手植的楷树自然也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一棵棵绿树枝干上悬挂的物种介绍和配以诗文的“植物名片”,为校园增添了另一种灵动。楼中墙壁系列孔子圣迹图文、儒家文化发展历史、曲阜当地文化风景名胜及师生的一幅幅美术作品,触目皆见文化。一间间教室内外,同一个“家文化”主题但风格各异的文化环境,更是充满灵动智慧的生命气息。

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着意关注了两点:一是设计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还是图画,一定要体现更多的师生元素。环境总是在静静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因此,我们会有意地引导师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身边的美,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校园,以“美丽校园我的家”为主题开展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以测试竞赛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课程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众多教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单纯的学科教学,绝大部分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够,有些还对传统文化教育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广大教师增强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将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培训学习,聘任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先生为我校首席国学导师,新加坡著名学者、实业家曾繁如博士为我校名誉校长,多次邀请他们来校讲课,并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们会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各类传统文化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学校4位对传统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师备课,利用每周五教师例会对全体教师做简短而有实效的培训。二是组织赛课,明确赛课的主题是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容,以便促进各学科加强对此的研究。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们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变,现在看来,这都是比较有益的尝试。

孔子中学的师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慢慢地,这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论语》成为全体师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精选的《论语》章句被制作成手掌书,变成学生的必修内容。全校学生列队集体诵读,是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的一项固定内容。另外,通过寄宿生餐前诵读,不定期“论语考级”,期中期末考试语文学科加入10分《论语》测试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目前,学校已经着手开发编写有关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当地民风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反思自悟,统一配发《省身集》,让他们在每天下午20分钟的统一阅读时间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体验感悟成长、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直重视开展各种活动,实施活动课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和许多学校一样,每周我们有两个课时的校本课程活动,开设球类、棋类、书画、舞蹈、科技等20门校本课程。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长及学校的实际状况发动和组织的,要求各门课程必须形成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内容、课时、过程、评价等,避免活动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此外,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还组织了儒学研究会,带领一批批“小儒生”开展儒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每每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其中两名学生参加济宁市传统文化比赛还获得了“国学小名士”的荣誉称号。

二是仪式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一直以来,礼作为道德规范的载体,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感悟、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学节”期间,学校隆重举行了教师“拜师礼”仪式。在仰圣广场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师向导师递上拜师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郑重“拜师学艺”。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诞辰日,全校师生在仰圣广场成功举办礼敬至圣先师暨拜师仪式,全体师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礼,教师当众庄严宣誓,全体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行鞠躬揖礼,击鼓明志,集体宣誓。自此,学校规定,每年9月28日举行礼敬先师仪式成为定例,每周升旗仪式都要举行学生代表宣誓和教师集体宣誓活动。对新生的入学仪式、军训开闭营仪式,学期开学典礼仪式、毕业班离校仪式、重大纪念日纪念仪式等,学校都非常重视,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和氛围中感受庄严,接受教育。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7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中国高等院校一定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国的大学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得到熏陶和滋养。培养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肩负的神圣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过分看重知识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轻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堪忧,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不容乐观。仅就大学生而言,有的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有的则对真善美的价值缺乏执著与追求,甚至不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无根的教育已成为困扰当代教育的难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此灿烂辉煌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6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基石,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一个人只有耳濡目染,深切了解和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中外文化全面交流的崭新时代,难免会出现种种思想混乱现象。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固其本根,给予充足的精神营养,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栋梁。

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己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认真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工程师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加深国学修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学校特别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树立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促使学生立足现实,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结在一起。“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作为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策划的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一,就是该校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西有泰岳、东临沧海、北有黄河、南有圣人的齐鲁大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鲁国故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誉。前往齐鲁大地修学,漫步“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之圣迹,就地聆听儒学名师教诲,探寻儒家文化之源流,必将得到不少教益和启示。几经切磋琢磨,反复酝酿和论证,“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于2011年7月初顺利成行。寻根之旅的核心成员是来自学校各个院系22名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或是选修过《论语讲读》和《孟子讲读》课程,或是参加学校“人文知识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孔子、孟子及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多数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寻根团队也包括25名来自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

二、 探寻儒学源头活水,滋养学生人文情怀

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二子”,正所谓“孔子习周公者也”。基于此,寻根之旅从探访孔子所崇拜的周公之庙开始。想当年,孔子怀着温情与敬意,“入太庙,每事问”,盛赞“周公之才之美”,感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感叹“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足可以想见孔子对周文化尤其是周公满怀的敬佩之情。沿着先师的足迹,寻根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过“棂星门”,静观东西两边刻有“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的石坊;入“成德门”,康熙御碑前体会古代帝王对周公的由衷敬仰;进“达孝门”,元圣殿前瞻仰周公塑像,欣赏“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和由清乾隆帝手书的“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之楹联,感悟周公这位西周杰出政治家的“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制礼作乐”的丰功伟绩。

知孔子其人必先知其身世,有必要寻访圣人诞生之地。告别周公庙,寻根团队驱车来到距曲阜市区25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下榻在尼山脚下的尼山?源书院。尼山拥有许多反映孔子生平和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这里虽无三山五岳之雄奇,却因孕育了圣人孔子而历史独有,文化独具,资源独占,地位独享。寻根团队在尼山孔庙拜祭先师和七十二贤,启圣王殿前追忆陬大夫的赫赫战绩及其启圣之不凡;颜母祠前感念颜征含辛茹苦抚育孔子之艰难;智源溪畔寻找仁德化身和智慧源泉;观川亭上试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然长叹;中和壑(尼山砚沟)里体会孔子渴求万事万物达于和谐境界的中道观;夫子洞(坤灵洞)前感念“祷于尼丘得孔子”及“凤生虎养鹰打扇”之美谈。回到尼山?源书院,寻根团队聆听了儒学研究专家、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刘示范教授的专题讲座——《夫子洞前学孔子》。刘教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带大家重温了反映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使听者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亲聆圣贤的教诲,也让大家在尼山圣地进一步认识了孔子。观山之意不在山,在乎寻古沐圣灵。伫立于五老峰前,站在山枣丛针刺倒长、“扳倒井”井壁倾斜和柏之似笔的神奇之地,师生们惊叹于五老峰的瑞气,尼山的灵性,感悟孔子从山水和自然当中汲取灵感,创立儒家学说,开创私学之先河,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茫茫宇宙,星有明灭,唯有圣贤的思想与之永恒!

尼山,孔子出生之地;孔府孔庙,留下了孔子讲学和生活的圣迹;孔林,孔子安息之处。从出生地到葬身处,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记载了孔子73年人生岁月的不朽历程。孔子被尊崇,在孔庙一座座门坊招牌上得到活灵活现的体现。“棂星门”,寓意孔子犹如天上文星而感召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圣时门”,借孟子之言称颂孔子是最顺应时代的圣人;“弘道门”,指孔子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大成门”,昭示孔子是集先贤之大成的人;“金声玉振坊”,借孟子之言赞美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太和元气坊”,表明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坊”,彰显孔子的道德像天地一样伟大;“道冠古今坊”,意味着孔子思想古往今来一以贯之。步于其间,不时涌起一种深沉凝重的民族自豪感。寻根团队大成殿前祭拜先师;东西两庑瞻仰历代贤人;成化碑前感念动乱留下的遗憾;“诗礼堂”中领悟“诗礼传家”的意蕴;鲁壁旁遥想历史风云几多变幻。驻足于杏坛之前,追忆授徒三千的盛况,仿佛看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令弟子“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场景,想见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路的忠厚率直,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的潇洒脱俗,确有当年司马太史“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之感。游走于圣迹殿内,感念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无奈和凄凉,在清贫与困厄中仍“弦歌不绝”、“习礼于大树下”的执著,情不自禁地吟诵圣迹殿内留下的那首《大哉孔子》赞歌:“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寻根团队在孔府里体会“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和非凡气派,感悟一句句沉淀千年的治家箴言;孔林里膜拜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前,徘徊于“子贡庐墓处”,思索儒学之厚、礼学之深,感动于弟子与孔子留下的深厚情谊。拜谒孔府、孔庙、孔林,犹如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深深地震撼着心灵。齐鲁的水土养育了孔子,也滋养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人们尊孔,敬孔,也不乏批孔甚至倒孔,但孔子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人们,历久弥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生活于“礼崩乐坏”、“世道衰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动荡不安、新旧交替时代的孔子,心忧天下、修己安人的担当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寻根学人。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所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泰山之力而开阔眼界和胸襟;孔子临终所唱“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的最后歌声,竟然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相联系。难怪明代严云霄在《咏孔子庙》中曾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之誉。沿着孔子“过泰山”“登泰山”的足迹,寻根团队来到坐落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和泰山学院。泰山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泰山”命名的大学。该校深受厚重的泰山文化的滋养,形成了鲜明的泰山文化特色。寻根团队在泰山学院副院长、著名旅游策划专家、泰山研究院院长王雷亭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校园,听取了著名泰山文化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老师的学术讲座《天下泰山》。周郢老师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泰山从儒学圣山到帝王之山的历史。他充满深情的诠释,加深了大家对泰山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强化了大家迫切登游泰山的心情。登泰山,艰苦而快乐,不仅检验了师生的体力,磨炼了师生的耐力,更见证了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及“泰山石敢当”的担当与威力。寻根团队从岱庙出发,一路攀登,过孔子登临处,越中天门,登十八盘,到南天门,至瞻鲁台,夜宿泰山顶。从山脚到山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摩崖碑刻林立,宫观庙宇点缀,登游其中,宛如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热汗被天风拂干,激情被理性冷却,沉静思考,感悟宇宙的浩茫、自然的博大、时空的倏忽、自身的渺微;进而慨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进之信心,奉献之无穷。

三、 寻根之旅意味深长,本根教育任重道远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不懂得、不认同中国文化就很难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弘扬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粹,呵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石本无火,相击乃迸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成涟漪;圣迹本属文化遗产,游学能唤醒“沉睡着的力量”。游学就是与圣贤晤面和对话,分享其思想、情感,受其智慧的启迪,获取心灵的滋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鲁国,既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探究孔子和儒家文化,既要考虑其时代性特征,又要注意其地域性印痕,只有这样,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识才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以“走近孔子——探源儒家文化”为主线,通过“以学为主,学游结合,学为先导,游为延伸”的活动方式,实地实事地探访鲁国故城遗址和周公庙、孔子诞生地尼山、泗水源头泉林、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以及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和五岳独尊的泰山,期间贯穿以学术讲座,交流讨论,对师生展开深层次的文化浸濡。活动将师生置于先师孔子亲自触摸过的山水间体验儒家思想,净化心灵,在凸现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基本特点的同时,做到与齐鲁大地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把“山水圣人”的旅游之地变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课堂,使师生在游学体验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敬意,同时体悟了生命,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诚如在交流讨论中一位老师所说,“本次活动是一趟寻根之旅,一趟文化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孔子一生不畏艰难,上下求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人格和教化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亲临儒学圣地,感悟儒家文化的魅力,既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对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染。大家在游学过程中,接近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成功的人文教育,必“读其书,知其为人”,必“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正如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所解释:“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读万卷书学而时习之,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游学”的传统,游学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古今学者文人的青睐。从游学洛邑考察周文化的孔子,到游历稷下学宫讲学的孟子荀子,从寻访人文史迹的司马迁,到游遍山川实地取材的郦道元,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实地体验其丰富内涵。可以说,游学活动为古今学者文人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儒家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实事的“耳濡目染”的游学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师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渊源有了直观认知,对儒家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切感悟,其人文情怀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熏陶和涵养。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利用中华文化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儒家文化游学活动是一种效果直观而持久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教育过程中最生动活泼而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大学生置于中华民族大的“时空观”的教育体验活动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可解决读其书不知其人的缺憾,其“实地实事”的特点可调剂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知行合一”的性质可弥补“死读书”的弊端,其人格培养的功能可对症当今人文关怀的欠缺。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育人智慧,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本次儒家文化寻根活动主要组织者、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今天的很多老师,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成为老师后怎么能够教育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文化游学活动是给老师和学生补上这一课的最佳载体。”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8

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予,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专心从事占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怒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电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形成及源流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鹰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干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祭孔的意义

由于做出了兴办私学、传承古学、开创懦学三大历史性贡献,孔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文化巨人。特别是其开创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思想支柱,而且对广大平民百姓的思想与生活也产生了极深影响。因此,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成为至高。

无上的圣人,受到盛大而又隆重的祭祀。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9

一、指导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发现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因。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领悟和发现,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从思想上有所准备,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学生的思维才有根据,“发现”才有基础。从而,每节课前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好“圈、点、划、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盘锦市“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伊始,我总要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启发学生按自学指导内容自学课文,比较一下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与预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启发学生质疑,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一)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二)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上好每一节课。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重要是考虑学生怎样学。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10

二、启发学生质疑,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1、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2、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11

以上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就是冉求为季氏宰而行聚敛之事。当是时,三家强而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关于冉求的这种行为,《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这里,孔子愤慨地说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这是因为冉求的做法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儒家理论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孔子在得知“季氏将伐颛臾”时,才不失时机地批驳冉有,或者说故意抛开子路而针对冉有这个不体悟老师思想的学生进行批评。

对于依附季氏集团的冉有,《论语》多次写到孔子对他的不满和谴责。《论语·八佾篇》:“季氏旅行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要求冉有对季氏的这种行为进行阻止,冉有却说自己不能阻止,而任由季氏胡作非为。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此孔子认为季氏是在“僭礼”。《论语·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有以自己的力量不够为借口,为他不能严格奉行孔子仁爱的学说进行粉饰,孔子就愤然斥责:“如果你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冉有曾向孔子“问政”,死心踏地地追随季氏,沉迷政治和注重个人前途,却丢弃老师的学说不顾,因此他一直受到孔子的责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12

一、母语激趣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魅力激趣法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三、情景熏陶法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四、设疑刺激法

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五、双关类比法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六、角色意境法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13

2.魅力激趣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

3.情景熏陶法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