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级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2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3

1、建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建造师注册设备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以及特种工上岗证等等,具体的要看你所从事工作类别、专业类别。

2、技术职务可以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一般先从初级申报,初级可以分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就是工程师;而高级可分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之分,专业职称评审时需提供身份证明、毕业证、工作简历、专业论文、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合格等证明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4

1、根据市局的工作部署,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本年度资质考核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分管经理认真学习建设部关于资质新标准的一系列文件,分析领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为本次的资质资格检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014年5月26日召开县局主管科室、主管资质工作人员、施工企业负责人和分管经理参加的全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会议。就全县的资质年检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至此,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正式启动。

3、为保证此次资质年检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企业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制度、工作承诺、工作程序等相关内容。会后,各施工企业积极行动,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三、资质年检工作的内容

依《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严把资质资格检查工作的“四严”守则,为充分体现“客观、公开、公平”的审查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坚持“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检查原则。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2014年资质考核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资质证书;企业注册建造师证书,中、高级技术人员职称证(劳务分包企业需提供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并附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花名册及发票;2013年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指标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净资产、建筑业营业税和工程结算收入;企业资质标准对应的机械设备发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净资产;安全许可等。

四、资质年检存在的问题

1、在缴纳养老保险方面,多数的企业参保的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足;

2、在办理安全许可证方面,个别企业未及时办理;

3、资质标准要求的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方面多数企业人员健全,少数企业存在不足现象,个别职称证书还存在重复使用现象;

4、建筑业行业统计报表及2013年月度网络快报表大多数企业都能按规定时间进行上报,少数企业未能按时上报。

5、在设备、厂房等方面,大多数企业提供了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设备购置发票和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但部分企业未提供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

五、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地做好资质审查工作。

1、在资质初审工作中认真坚持“网络报的材料和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审查原则;

2、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注册资金、净资产、注册建造师、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等有关资料;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5

技术职称制度是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的制度,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一般要经过考试或者经过专家评委会评审,整个评审程序严谨而且严格,一般而言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要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晋升过程。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一部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存档备查,一部分装入晋升者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一般晋升职称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管理或者由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需要提交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 本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技术资格证书是指从事技术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服务时,必须提供按国家统一规定,参加相应专业考试,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单位的有建筑工程施工资质证书,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等,如个人的有建筑工程师、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建筑设计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除初次参加职称评定者外均须提供此证书。

2 本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按照现行职称晋升政策,凡是参加职称晋升人员均须参加计算机和外语考试,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免试。以上两项证书需要到吉林省人事考试网/查询证书真伪。

3 本人学历、学位证书

申报人员均要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n)查询打印查询信息,打印的查询信息经本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

4 本人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以评委会要求为准)

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升职称、专业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记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情况,按照吉林省人社厅规定,晋升职称人员应当提供。

5 本人论文、著作、学术、技术报告原件材料

《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职称评聘工作中若干政策的通知》(吉人字[2008]78号)已对有效专业技术论出明确的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对新闻出版总署核准的期刊提供了查询服务(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不在此范围的论文及发表在刊物增刊、专刊、特刊的论文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时间以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申报人同时还需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网址:.cn)、“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网址:)、“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等主流数据库检索本人论文信息并打印,信息经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乡镇事业单位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测评其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推广新技术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技术总结、报告可视作论文对待。

6 本人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及相关成果证明原件材料

上述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必要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进行核实。

7 各评委会要求的其他材料原件

按照吉林省人社厅《关于公布吉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审委员会的通知》规定,四平市设立了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和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本地区从事临床医学(中医除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从事机械、土建、农机、化工工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从事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和从事综合经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经济师。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6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十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③问卷调查法,随机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的15所学校,填写调查问卷15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研究内容

3.1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122所,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70所,在校学生增加到2.47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3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论文大全。县内从1990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小学,至1999年9月,通过甘肃省政府“两基”验收。“两基”达标期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8479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84。所,改建、翻新学校152所,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先后被省、市评为全省“‘义教工程’实施先进县”和“‘两基’工作先进县”。“两基”达标后,又多渠道筹资4200万元,使38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有10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中,有5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2003年底,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2所,九年制学校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31所,非完全小学112所,幼儿园12所。共有在校学生77325人。其中小学生44001人,初中生25779人,高中生7545人。共有教职工4347人,其中专任教师4138人。在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2152人,占52.1%;中级职称1629人,占39.37%;高级职称145人,占3.5%。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45.86万平方米(含高中和各类私立学校),其中,小学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生均4.76平方米;中学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7.55平方米。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或保健箱)、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器材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的要求。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围墙、旗杆、厕所、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六配套。现已有130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57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通过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在实现“两基”达标的同时,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辍学率降到0,013%;初中少年入学率达到98.1%,辍学率降到1.31%;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99%。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先后建成了近10所高中教育学校。其中一中、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在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到43.3%。高考上线人数(大专、本科)达到2279人,上线率80.3%,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1382人,上线率48.7%,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1]这一基本观点,将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环境资源和素材资源4大类共计19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资源。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论文大全。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7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十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③问卷调查法,随机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的15所学校,填写调查问卷15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研究内容

3.1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122所,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70所,在校学生增加到2.47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3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论文大全。县内从1990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小学,至1999年9月,通过甘肃省政府“两基”验收。“两基”达标期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8479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84。所,改建、翻新学校152所,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先后被省、市评为全省“‘义教工程’实施先进县”和“‘两基’工作先进县”。“两基”达标后,又多渠道筹资4200万元,使38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有10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中,有5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2003年底,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2所,九年制学校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31所,非完全小学112所,幼儿园12所。共有在校学生77325人。其中小学生44001人,初中生25779人,高中生7545人。共有教职工4347人,其中专任教师4138人。在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2152人,占52.1%;中级职称1629人,占39.37%;高级职称145人,占3.5%。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45.86万平方米(含高中和各类私立学校),其中,小学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生均4.76平方米;中学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7.55平方米。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或保健箱)、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器材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的要求。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围墙、旗杆、厕所、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六配套。现已有130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57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通过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在实现“两基”达标的同时,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辍学率降到0,013%;初中少年入学率达到98.1%,辍学率降到1.31%;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99%。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先后建成了近10所高中教育学校。其中一中、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在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到43.3%。高考上线人数(大专、本科)达到2279人,上线率80.3%,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1382人,上线率48.7%,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1]这一基本观点,将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环境资源和素材资源4大类共计19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资源。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论文大全。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8

地、测、野外... 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 地、测、野外工程师 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 地、测、野外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为高级职务;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助理审计师及经济员、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审计员为初级职务、工程技术职务和会计。

建筑工程列职称论文机构哪里找呢?这里小编推荐,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在线服务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时的在线服务,企业客服9:00-21:00 QQ在线,手机24小时开机,无节假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二:丰富的数据资源

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不仅有大量免费的文章可供参考,也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可供选择,不论您是否有相关资料的提供,我们都会用最专业的声音,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三:专业的写作人才

公司对录用的都是经过严格审察,对其学历背景(硕士以上),所写作的文章进行评估,合作老师都是长时间从事写作工作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另外,我们对于出品的文章也要进行审核,检测查重,质量把关后再交给客户手中。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9

金久仁(1981),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

\[摘要\]

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时代性。自199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从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两方面分析近二十年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近二十年;教育公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0107

公平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具有典型的时代性。自古以来,促进教育公平都是社会对教育的突出价值诉求,当前也不例外。正如2015年4月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讲话中所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当前教育不公平状况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改善,而是因为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任何时代,衡量教育是否公平本质上需要考察教育中稀缺资源的分配情况,当普通受教育机会不再是稀缺的教育资源时,考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获取或者说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教育质量成为研究教育公平的必然。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据此来考察教育的公平改善情况以及当下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二十年首尾年份、样本年份之间跨度要求以及与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的统一性,特别是对当下中国教育有着强烈政策指导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始于2010年,故此笔者在本研究中选取了1993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等4个样本年份,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转向,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当下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1不同先赋性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对父亲阶层对子女受教育与职业的影响就作了研究。他们指出,社会阶层现象包括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内涵,个人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一方面也要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越依靠于自致性因素,其社会的公平程度就越高,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平等地靠自己的真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长期以来,性别、民族、区域等先赋性因素在教育不公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致《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女生在小学阶段受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见表1),在此时间段之前,女生在接受普通中学、特别是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比较明显,目前这种差距已经得到完全改善。如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1993年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3.6%,2013年女生在接受普通本专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重明显低于男生,但导致这一状况更可能是因为博士阶段的学习相比其他阶段的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家庭观念存在惯习性要求,一些女生自愿式放弃博士阶段的学习。

第3期

金久仁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

教学研究

2015

表1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普通专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46.843.733.6

2000年47.6046.1740.98

2010年46.2347.6650.8650.3635.48

2013年46.2748.3851.7451.3836.90

1.2民族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8.4%、8.5%。对照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情况,从学历层次的横向比较来看,小学阶段民族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较小,但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相比汉族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人口占比情况。从时间的纵向比较来看,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表2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专科普通

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9.26.4

2000年9.085.71

2010年10.545.997.355.044.68

2013年11.126.957.816.025.81

注: 在选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样本年份中,1993年、2000年对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情况未做学历区分,故在本表中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采用合计占比数据,但并不意味着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自占比情况为表格中所列比例。

1.3城乡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63.78%、50.32%。从表3、表4中可得出,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和2010年,农村小学生占比情况的变化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比例基本吻合,从1993年到2013年,农村小学生、中学生占比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学校的空间布局有关。

表3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城乡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学龄儿童入学率

全国农村县镇城区

1993年98.3197.9499.0799.57

2000年99.1198.9499.3299.54

2010年99.70/

2013年99.71/

注: 1993年的净入学率是按7~11周岁统一计算,2000年及以后净入学率是按不同入学学龄和学制分别计算。

表4小学、初中阶段城乡教育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小学在校生人数占比初中在校生人数占比

农村城区(包括县镇)农村城区(包括县镇)

1993年72.2127.7959.7040.30

2000年65.3534.6555.5944.41

2010年53.8246.1833.8266.18

2013年34.3765.63(其中

镇区占36.01)18.3481.66(其中

镇区占49.45)

2不同资源因素对受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般而言,教育公平分为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机会的平等,更重要的要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公平,并最终通过教育结果的公映出来。因为教育机会公平仅仅是起点性和程序性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实质性公平,对教育结果公平以及个人接受教育后的发展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是教育过程公平最主要考察因素。学校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和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师资水平作为“软”条件是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经费投入和物质投入作为“硬”条件是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撑。

2.1各级教育的人力资源差距

1) 各级教育的师资数量差距。从表5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呈不断缩小趋势,高中阶段基本维持稳定状态,高等教育呈不断扩大趋势。相比1993年,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教师人均少带近6名小学生、近3名初中生;与此相反,高等学校每位老师人均所带学生数由1993年的8人增加到2013年的近18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适龄儿童总人数持续减少,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数量的不断壮大;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反的是,高等教育阶段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研究生数分别由1993年的2 535 517人、106 771人增加到2013年的24 680 726人、1 793 953人,师资队伍的壮大跟不上扩招的幅度。从表6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相比城市在教师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近十年来这种劣势已经发生变化,2013年农村学校在教师数量上相比城市处于优势状态。

表5各级普通学校师生比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

1993年22.3715.6514.968.00

2000年22.2119.0315.8716.30

2010年17.7014.9815.9917.33

2013年16.7612.7614.9517.53

表6小学、初中阶段师生比的城乡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

普通小学普通初中

农村城区农村城区

1993年23.1419.8316.5613.04

2000年23.1219.5920.3815.98

2010年16.7719.2214.0315.00

2013年15.6121.4411.1413.67

2) 各级学校师资质量的差距。从表7、表8、表9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如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018%提高到2013年的37.24%,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88%(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004%)提高到2013年的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8.38%提高到2013年的74.87%,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3%提高到2013年的16.0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23.39%提高到2013年的54.79%,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30.88%提高到2013年的41.0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96.25%(含中专60.72%)下降到2013年的12.67%,小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2.07%下降到2013年的9.12%;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40.46%(含中专29.08%)下降到2013年的0.72%,中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40.10%下降到2013年的10.85%;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7.94%下降到2013年的1.41%,助教及无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7.21%下降到2013年的19.11%。

从学校层次来看,不同层次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有着明显差距,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如199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2.06%、30.88%,而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8.38%、1.13%,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0.18%、11.88%;201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8.86%、41.0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74.87%、16.00%,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37.24%、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需要说明的是,在初中与小学专任教师的职称统计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似乎比初中还要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201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而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小学高级纳入到高级职称的统计范围内。

从城乡差异来看,城市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相比农村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具有绝对优势。因样本年份中1993年和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未对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和职称进行区分,同时,从地域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全部集中在城市,故此笔者对师资的城乡差距分析主要为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58.06%,而农村为24.97%,比例差距一倍以上;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76%,农村为1.34%,比例同样差距一倍以上。从初中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86.18%,而农村为66.06%,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市为3.15%,而农村仅为0.41%;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1.77%,农村为11.40%,差距同样明显。

表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高中及以下

中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小学二级

小学三级

未定职级

1993年

全国

0.18

3.57

96.25

(含中专60.72)

0.04

11.84

41.64

24.40

5.34

16.732000年

全国

1.00

19.04

79.96

(含中专71.26)

0.12

27.16

46.43

16.16

1.09

9.03

2010年全国

0.11

23.59

54.58

21.71

1.15

51.94

36.15

3.88

0.32

6.56

城区

0.46

48.19

43.78

7.56

2.05

55.96

31.54

2.64

0.39

7.41

乡村

0.03

15.19

55.93

28.85

0.75

49.40

38.21

4.73

0.31

6.59

2013年全国

0.36

36.88

50.09

12.67

2.06

52.28

33.67

3.17

0.22

8.60

城区

1.02

57.04

37.38

4.56

2.76

55.06

30.16

2.22

0.27

9.53

乡村

0.10

24.87

55.23

19.80

1.34

49.41

36.01

4.11

0.21

8.91

表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未定职级

1993年全国8.3851.1640.46(含中专29.08)1.1317.5841.1921.5318.57

2000年全国14.1872.9112.92(含中专8.91)3.2727.3143.9012.5213.00

2010年全国0.6463.4134.601.3512.4842.3235.41

3.16

6.63

城区

2.11

80.57

16.87

0.46

21.96

42.66

28.27

1.35

5.76

乡村

0.20

54.62

43.23

1.95

8.92

40.02

38.92

4.46

7.69

2013年全国

1.30

73.57

24.41

0.72

16.00

43.17

32.37

1.65

6.81

城区

3.15

83.03

13.55

0.27

21.77

43.59

26.96

0.87

6.82

乡村

0.41

65.65

32.76

1.18

11.40

40.52

37.22

2.57

8.28

注: 表7、表8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换算得出,其中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市、县镇、农村。本统计只涉及农村和城区,故可能出现全国相关指标比例不在城区和乡村之间。

表9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学历职称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及其他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无职称

1993年

23.39(其士1.70,

硕士19.00)

68.67

7.94

6.29

24.59

41.91

27.21

2000年

31.32(其士6.10,

硕士23.38)

64.14

4.54

9.44

30.00

36.00

24.56

2010年

14.92

34.50

48.92

1.67

11.06

28.06

38.49

22.37

2013年

19.06

35.79

43.74

1.41

12.13

28.88

39.88

19.11注: 1993年、2000年统计数据中,博士、硕士合计数据统计包括未授博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本科数据统计包括研究生肄业和未授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专科及其他数据统计中包括本专科肄业。

2.2各级学校物力资源的差距

近二十年来,从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来看,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且幅度较大(见表10、表11)。如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都有明显改善,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3.6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6.63平方米,小学阶段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1993年的2.52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4.38平方米,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6.2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3.62平方米。从城乡差距来看,小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差距较为明显,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明显高于城市,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如199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3.69平方米,城市为3.6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55平方米,城市为2.51平方米;到了201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8.22平方米,城市为5.7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5.46平方米,城市为3.82平方米。中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这种差距有利于城市,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步减小并在2013年出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高于城市。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5.36平方米,城市为8.08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48平方米,城市为4.28平方米;到了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15.01平方米,城市为14.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7.08平方米,城市为7.55平方米。从学校层次来看,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在不同年代都明显高于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6.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为3.66平方米和2.52平方米;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13.62平方米和6.74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仅为6.63平方米和4.38平方米。

表10小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3.66

3.69

3.64

2.52

2.55

2.51

8 661 835

536 838

7 135 948

2000年

4.55

4.49

4.74

3.54

3.52

3.71

5 994 763

4 585 617

1 046 324

2010年

5.90

6.39

5.54

4.00

4.43

3.67

82 886 954

64 023 689

4 069 859

2013年

6.63

8.22

5.70

4.38

5.46

3.82

620 648 517

264 478 442

158 066 383

表11普通中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6.26

5.36

8.08

2.97

2.48

4.28

6 029 650

3 435 613

1 019 135

2000年

6.55

5.36

8.64

3.73

3.03

5.30

4 758 003

2 526 267

852 542

2010年

10.79

10.01

12.68

5.37

4.97

6.79

66 279 060

25 524 220

7 964 299

2013年

13.62

15.01

14.10

6.74

7.08

7.55

25 724 436

7 267 296

4 670 980注: 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所以出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的情况;普通中学统计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

2.3各级学校财力资源的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规模扩大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近二十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见表12),特别是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标,比1993年的867亿元增加了25倍多,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199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5.57%,2013年这一比例为16.13%。

表12教育经费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全国教育

经费总投入其中: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其中:公共财政

教育支出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

财政支出比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993年

1 059.94

867.76

676.61

15.57

2.46

2000年

3 849.08

2 562.61

2 191.77

13.80

2.58

2010年

19 561.85

14 670.07

14 163.90

15.76

3.65

2013年

27 695.97

22 236.23

20 314.17

16.13

4.28

1999年以来,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有了大幅增加(见表13),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568.70元增加到2013年的6 901.77元,增加了12倍多,普通初中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720.96元增加到2013年的6 258.37元,增加了8倍多。从学历层次来看,学历层次越高,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越多。如1999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568.70元、720.96元、825.15元、10 146.27元;2013年这一状况有了一点变化,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高于初中,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6 901.77元、6 258.37元、8 448.14元、15 591.72元。

表13各级教育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情况(单位:元)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初中普通

高中普通高

等学校

1999年

568.70

720.96

825.15

10146.27

2007年

2 383.14

2 799.63

2 735.13

8 246.58

2010年

4 415.41

5 567.34

4 844.22

11 396.57

2013年

6 901.77

6 258.37

8 448.14

15 591.72注: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在年份选择上,因200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关于教育经费统计年份为1999年,故在此表格中选取1999年数据,另199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中未公开相关数据。

3结论

根据本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先赋性因素来看,近二十年来,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下研究促进教育公平问题时,改善女生在接受各级教育中的公平状况不应该成为立脚点和主要的关注点;民族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方面没有显著差距,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成为主要关注点;在免费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之后,义务教育受教育机会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教育资源,城乡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机会没有明显差距,但考察哪些人上好学,哪些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关注点。

2) 从不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来看,教育不公平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主要是师资水平的差距,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师资质量是关键;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这说明在物质资源基本保障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当下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些经费如何使用才能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经费的增加应该倾向于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改变既定教育经费分配方式,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通过这些经费做到保基本、补短板,才能实现促公平的效果。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主要出现两个转向:一是由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向追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变。因为无论是性别、城乡还是民族,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已经做到《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由追求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接受高质量的过程公平转变。当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等方面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改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水平等软条件的差距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ducation e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Education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analysis

JIN Jiuren

(Part Commit of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Abstract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0

二、棚户区搬迁补偿适用对象及原则

1.  适用对象 :

(1).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止在册的正式职工;

(2).矿区内有产权住宅的正式职工、离退休职工及职工遗属。

(3).矿区内无住宅且未参加房改的职工、离退休职工、职工遗属。

2、适用原则:

(1)、住宅户须有合法的产权证明。

(2)、2011年2月28日后,新建房屋不在实施范围内。

(3)、参加过房改,在矿区无住房的企业员工、离退休职工,职工遗属不在适用实施方案之内。

(4)、在矿区内的自购房,应有合法的产权证明,若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买协议须经司法公证且有效,可视为其产权,否则只认定其50%产权。

(5)、在矿区内的自建房,若无产权证明,根据合法用地证明,认定其50%产权。

(6)、棚户区改造的住房,8年内,住户不准上市交易,如需转让,优先考虑本公司内部员工,按实际购房价转让。

三、住房类型及建筑面积

1、住房类型:16栋11层住宅楼,剪力墙结构;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2、房屋建筑面积:50平米占10%;75平米、85平米、95平米占70%;95平米以上占20%。

四、搬迁顺序:

此次棚户区改造计划分三期实施,改造期限拟定为三年,即2015年12月30日止。每期根据建设的户型、套数和利于片区管理,优先安置危房和特困职工,其次为:住平房的职工、无房职工和部分楼房的职工(解决倒班职工住宿问题)

第一期初步搬迁400户:二号斜井家属区50户,大库房以南家属区250户,矿区9栋、1栋、2栋楼100户。

第二期500户:二号斜井家属区50户,大库房以南家属区100户,以北30户,老学校150户,托儿所周围50户,3栋、4栋、5栋、6栋楼100户。

第三期613户整体全部搬迁完毕。    

具体实施步骤根据改造的实际进展情况确定。

五、拆迁补偿安置及方案:

1.棚户区改造拆迁补偿安置依照国家、自治区和市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凡在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公安户籍管理、工商、规划、土地、房产等部门相关行政审批手续截止到2011年2月28日。此后的相关证明不予认定。

3、补偿置换方案:

方案一 :

(1).矿区内有产权住宅的正式职工、离退休职工、职工遗属,无论何种建筑性质的住房均按1:1置换,(一户对一套),棚户区内面积超过改造后的最大户型面积,以改造后的最大户型面积为准,超出部分不做补偿。

 (2).根据被拆迁户的意愿及购买能力,置换小于原棚户区的面积,不足部分不做补偿。

(3)根据被拆迁户的面积及购买能力,置换大于原棚户区的住宅面积且为50平米的,超出部分按建筑成本价购买;置换大于原棚户区的住宅面积且为75-95平米以内(含95)按市场价90%购买;置换大于原棚户区的住宅面积且为96平米以上按市场价购买。

   (4).矿区内无住房且未参加房改的职工、离退休工人、职工遗属:50平米以下(含50),按建筑成本价购买;75平米以上(含75)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方案二:

1. 矿区内有产权住宅的职工、离退休工人、职工遗属,无论何种性质结构,根据每户现有住宅面积和购买能力及意愿分别采取以下方式:

(1)、50平方米之内由企业和政府承担。

(2)、大于50平米、小于等于75平米部分,按建筑成本价购买。

(3)、大于75平米、小于等于95平米部分 ,按市场价的90%购买。

(4)、大于95平米以上的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2. 矿区内无住宅且未参加过房改的职工、离退休工人,职工遗属采取以下方式:

(1)25平方米之内由企业和政府承担,26-50平米(含50)按建筑成本价购买。

(2).50---75平米(含75)部分按市场价的90%购买。

(3).75平米以上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4)若无力购买可申请廉租房(50平米)。

方案三:

1、有产权住房的职工、离退休工人、职工遗属,采用货币补偿方式,邀请具有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对棚户区登记注册的具有产权的房屋实行评估,评估的价值作为改造后的住房价格进行抵扣,其余部分按以下方式进行:

(1). 改造后的住房50平米以内(含50),扣除评估价值后的剩余面积部分,按建筑成本价购买。

(2).50平米---75(含75)平米,扣除评估价值后的剩余面积部分,按市场价的90%购买。

(3).75平米以上(不含75),扣除评估价值后的剩余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4)若无力购买住房,评估后进行货币补偿,个人申请廉租房。

2.  矿区内无住宅且未参加过房改的职工、离退休工人,职工遗属,按以下方式进行:

(1)50平米以下(含50)按建筑成本价购买。

(2).50---75平米(含75)部分按市场价的90%购买。

(3).75平米以上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4)若无力购买可申请廉租房。

以上三种方案预算建筑成本价1950元/平方米,政府占25%,企业和个人占75%(企业预占11036.12万元,个人 预占7375.87万元)。

六、改造后的住房分配方案:

根据上第五项第3条补偿置换方案及综合考核评分制确定分配标准。

(一)改造后住房分配的职工一律按积分多少为序,由高分到低分进行选房,评分的具体公式是:

最终积分=工龄分+职称分+职务分+学历分。

1、工龄:以人事档案为准,每年按1 分计算,不足一年的按:工龄分=(1 分/12 月)×月数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职务:

公司级正职:按20分计算;公司级副职:按15分计算;部门主任级:按10 分计算; 部门副主任级:按8 分计算。

3、职称:

正高级职称: 按10 分计算;

副高级职称: 按8 分计算;

中 级职 称: 按6 分计算;

初 级职 称: 按4 分计算。

4、学历(包括国家认可的后续学历):

研究生学历 :按10 分计算;

本 科 学 历 :按8 分计算;

大 专 学 历 :按6 分计算;

中 专 学 历:按4 分计算;

中专以下学历:按2 分计算。

(二)双职工或多职工家庭住户按得分较高的一方计算,另外加10 分,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者或相关荣誉另加5 分,矿区内有住房的另加10分。

(三)若积分相同的情况,按下列顺序排列:1.职务高低;2.职称高低;3.任职时间先后;4.来公司时间先后;5.参加工作先后;6.年龄大小(出生日期先后);7.抽签。

(四)按照矿区职工住房分配办法规定,由住房分配小组进行打分并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依据积分先后顺序在认购申请时确认的户型中选择住房,并在户型图表上签字确认。

(五)当住户按序选房时所认购房源已无,可在其它房源中进行选择,排名不变;若按排序选房时申请更换户型者,无论积分高低需待第一次选房完全结束后,方可在剩余房源中选择所需户型。

 

 

七、其他事项: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1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2

我国注册建筑师于1997年1月正式实行了执业签字制度,目前我国有一支8500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多名二级注册建筑师的执业队伍(至1999年6月统计数字)。这项制度从试点起步至今已有6年的时问了,初步建立了一套较高水准的教育、实践、考试和继续教育的标准,逐步规范了考试、注册、管理程序和手段。这项制度的建立,明确了注册建筑师的法律地位,使注册建筑师的名称和执业行为置于法律监督和保护之下;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做法相似,建立了教育评估、职业训练、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一套人才评估体系,明确了注册建筑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工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了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实行了市场准入控制,只有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人员才能执业,同时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支持下,建立了建筑学学士学位这~本科专业学位。制定了教育评估的标准和程序,英、美等国派观察员参加,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院校建筑系专业通过了认定评估,为我国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建筑教育保证。但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的建立要有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入w1D对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必要。

1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透视

1.1注册与职称的矛盾

上下五千年,我国无“建筑师”这一称号,直到本世纪20—30年代,留学生回国后才真正有了我国的开业建筑师。1949年,全国仅有200名中国籍建筑师,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到99年约有12000多个设计单位,职工达80万人,直接从事建筑设计专业人员达60万人以上。建筑院校从60年代的8所增至现在的近80所,每年约有建筑学专业毕业生3000多人,但是,建筑师数量的增加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基本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师数量不足,建筑设计收费低,量大面广的建筑得不到精心设计,无统一的建筑师法,对建筑师无资格、权利、义务的认定,资格的认定,常常是职称评定,“以评为主“,参差不齐。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必须与国际接轨,注册建筑师考试,职业建筑师注册条例等应运而生。应该说,注册建筑师执业有了保障,建筑市场更为完善、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注册制度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还存在着矛盾,注册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都是对建筑师专业技术的评定,何为重要难于定论。注册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产物,职称评定制度却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二者难于“兼容”。在设计院里,一个高级工程师,如果考不上注册建筑师,就无法签字,反过来,一个建筑师注册了,能签字盖章,那高级职称就不很重要了.而在高等院校,考注册建筑师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建筑教育又如何承担起培养职业建筑师的重任,又如何跟建筑实践相结合。

1.2注册与管理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注册建筑师执行业务,应当加人建筑设计单位,由建筑设计单位统一接受委托并统一收费,囡设汁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建筑设计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第38条中规定注册证书和注册章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但责任既然在院里,注册章理所当然由院里使用。那么院里一些工程盖章不通过注册人员,责任不由注册人员承担,那注册又有什么作用呢。《实施细则》规定等级以上的工程图低,应注明设计单位资格和加盖公章,还须由主持该设汁的注册建筑师签字并加盖执业专用注册章,方为有效。否则规划部门设计审查不予通过,建设单位不得报建,施工单位不得施工,可事实上,该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

注册章由单位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注册人员的行为,好的方面限制了一些人在外干私活,限制了想跳槽的人,坏的方面剥夺了注册人员对单位项目管理和对工程负责的权利,这难与国际贯例接轨。

1.3责任和权利的矛盾

注册过的与未注册的人员应该在责任、权利、义务上等有本质的区别,注册人员在图纸上盖章,就意味着责任,出r事故要负责,这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注册建筑师管理条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目前在设计单位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甚至有的在注册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盖章发图,这样,注册章被无偿使用,也成了一种义务,毕竟一个单位只有几个注册人员,图纸都要盖章。

注册人员在注册的同时还要评职称,因为职称才是真正有效的,工资资金与职称挂钩,那么,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注册又有何实际意义。反之,对有些新成立的事务所,注册证书难得而又昂贵,为了达到审批人员要求,不惜高价买进注册资格证书.人可不来工作。一边是尽义务,一边是明码标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晨

2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地域,世界各国建筑师对中国的建筑市场虎视眈眈,我国许多开发商和业主也倾心于“老外”,承担很多合作项目的我国设计单位“配角”的地位也越来越表面化,这里我们既要承认实际存在的差距,更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攘外则先安内”。

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允许设计单位的多样化,大小均可,由注册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师当家,至于组织规模、形式、人员配备、专业设备置等,主管部门没有必要做很具体的规定,让设计单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节,政府部门把好进入市场的“准人关”和设计义务责任关。

2)对设计单位的改革,依具体情况而定,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人员、技术力量等探索多种改革的路子,建立一些“名牌”设计院和事务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创作才能的人才作用,应允许设计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可允许成为“个体”职业者,以他们的专长,承担或参加设计项目或提供咨询,而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研究,不必为“养活”事务所而操心。

3)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主要包括市场准人条件(进一步强化注册资格的管理和明确注册师的权利义务),按国际贯例明确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设计后期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责任虚当在法规上进一步明确,否则我国的工程质量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3

一、走出大山,突破轮回

我的老家在三墩。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妈妈原是龙泉百里峡人,完全依靠土里刨食养活一家四口。我和我可爱的妹妹虽然从小与青山绿水为伴,却无论如何也不甘于在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轮回里静数流年。老家虽可以称是世外桃源,那里有清新的空气、巍峨的大山、碧绿的清泉、不败的鲜花、淳朴的乡亲让我依恋,可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精确的时间、没有现代生活的色彩斑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犁地、喂猪放羊、打柴锄禾,悠闲松散的节奏几乎没法改变。女性的生命在嫁人生子、洗衣做饭、赶场聊天、走亲访友中被动地循环。生命的意义似乎只剩了吃穿,生命的价值似乎只为了繁衍。如花的少年,我不心甘。所以,我渴望改变!作为90后的我,梦想飞出大山,梦想让自己的青春拥有灿烂,梦想自己的生命在大山之外绽放鲜妍。所以,初中毕业,我坚持继续读书,尽管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数学老是在60分左右,没少受批评。所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我,吵着闹着要求爸爸妈妈,一定要给我求学的机会,我相信,我有超越的志气,我有飞翔的能力,我绝对不会让生命在大山里沉寂。终于,爸爸妈妈同意让我到中职学校学习。

昆池职中是我梦想的跳板。在那里,我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三墩到昆池,两小时多的车程,我见到了比老家精彩的世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价值追求。追梦的心,有了进一步的渴望:宣汉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别有一种风采吧?那里,视野更开阔,设施更先进,面貌更现代,人们的意识更前沿吧?因此,我转学来到了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

二、醉心建筑,倾情梦想

城市的车水马龙,城市的流光溢彩,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的花团锦簇,让我坚信对学校的选择没有错。可是学习什么专业呢?我的人生追求怎么定位呢?深思熟虑后,我不顾别人的冷言冷语,毅然选择了建筑专业。因为它是社会竞争优势较大的专业,我对此也很感兴趣。而且,我不只是想做一个城市繁华和文明昌盛的见证者,我更想做一个现代文明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渴望融入主流,我渴望勇立潮头。那就把我的目标设定为做一个建筑师吧,因为“建筑师的最高称谓是仅次于上帝的人”。谁说女生不能搞建筑?建筑不光是修房造屋,不光是架桥修路。建筑设计、建筑鉴赏、建筑营销、建筑史研究,只要肯用心,海阔凭鱼跃。我选择了任国平老师任班主任的2011秋年级建筑专业。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足够的理论课和丰富的实践课,入学以来我学会了经纬仪测量、建筑施工、建筑预算等多项技能。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我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通过了学校的技能考试,并以高分获得《钢筋工中级技工》证书。同时通过了普通话二级甲等测试。从一名普通学子成长为团支部书记,继而担任校园广播部的部长。我变得更有信心更有追求。多次参加学校党委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还试着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无悔当初的选择。在这里,我得到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在我肩膀韧带受伤时我的数学老师彭良杉老师给我接水喝药,亲自带我到他熟悉的医生那里就诊,还对医生说给我上最好的药!学习上,每个科任老师都细细的给我解决疑难。我学到了必备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