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术期刊融合规律及其特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作为一种潮流,迅速席卷了整个出版界,以电视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首先受到冲击,大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媒体形式,如手机电视、电子报纸等。

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部分,在媒体融合大潮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同时由于其具有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殊属性,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之路,必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征。

当前针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研究刚刚起步。一些学者对于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孙艳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的产业转型与政府规制,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笔者研究团队探讨了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并论证了其相对于传统运行模式的优势。樊雅梦和刘国正通过分析国内学术期刊办刊特点及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引入管理学中的集约化管理理论,提出集约化经营概念,探讨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发展模式。另有一些学者对于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理念进行了探讨,文献[4-7]认为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挑战,学术期刊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借助媒体融合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文献[8]分析了数字出版环境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应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对数字出版的适应能力。邹小荣和苗变对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改革办刊体制、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坚守学术期刊的初心、弘扬工匠精神的对策。文献[10]认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自身的努力与政府的政策支持相辅相成,并提出了优化学术期刊政策环境的对策建议。文献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学术平台和专业学术期刊间的竞合关系进行解读,从功能定位、传播效果和赢利模式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并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立体出版进行了探讨。

上述研究为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学者对于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研究还都停留在对办刊理念和模式的探讨,鲜见系统地探索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规律的文献。因此,本文对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规律及演化路径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融合发展的路径障碍及路径保障,以期为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之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结合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这个概念出发,学术期刊的融合应界定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学术期刊与数字终端如电脑、手机等结合在一起,通过集中方式的处理,实现资源共享,从而生产出更多样化的、满足不同个性需求的产品。

学术期刊作为媒体的一种组成形式,其融合发展之路,既遵循大众媒体的一般融合发展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独有特性。不同于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学术期刊由于自身财力和发展规模所限,没有能力在传统媒体内部发展出新媒体业务或部门。因此学术期刊的进一步融合思路,应是与大型数据平台合作,最终实现二者的融合。

从具体运作过程的角度看,学术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这种融合不是我们之前习惯地认为的新旧媒体的外延式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多方位的立体融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术期刊融合是一种“血肉相融”。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而并非哪一方融入了另一方。融合之后双方都会在性质上发生根本的变化,产生一种新的既不同于学术期刊也不同于新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即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真正的血肉相融,而非单纯形式上的合并。

其次,学术期刊融合是一种“重构”。融合是对学术期刊的打破和重组的过程,新媒体解构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使学术期刊不得不进行适应性变革,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的死亡,这是一个双方打破重组,重新形成新个体的过程。新媒体与学术期刊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者,学术期刊融合是一种“转变”。学术期刊融合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要使自身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而不仅仅在形式上发生变化。融合意味着学术期刊要改变以往“埋头办刊不问市场”的思维,主动转变为时刻为受众服务的思维,从而在思维和态度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学术期刊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时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办刊模式,适应与新媒体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