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播力体系研究

摘要:

新媒体具有主要媒介由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向移动媒介转移,传播速度、受众群体和覆盖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处在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中等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崭新要求,生产方式必须更加数字化、集约化、移动化、泛在化;内容打造必须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碎片化、生动化;发展战略上必须更加开放化、市场化、动态化、长远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环境的革命,唯有立足高质量发展定位,才能在时代洪流中逐浪前行.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认准趋势,未雨绸缪,着眼未来,布局当下,推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基于互联网而生,具有透明和公开的特性.在大数据分析状态下,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所存在的栏目建设、办刊宗旨、作者群体等方面的趋同性暴露无遗.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遭遇空前挑战,不走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的道路,则将被彻底淹没.同时,海量的学术论文在新媒体下不再单独以期刊单一载体呈现,更多地以单篇或碎片化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手机或手持终端,展现给读者,使众多综合性学术期刊克服了原本纸质媒介难以凸显特点的弊端.新的互动类传播新技术已经革新了21世纪的受众行为和受众研究的性质和范畴,新媒体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学术出版的各个环节,从出版模式、评审制度到开放式的发行传播等,新媒体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因而探究新媒体下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1.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外来词,追本溯源出自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提交的一份商业计划书,在这本计划书中及时次出现了“New Media”一词.两年后,在《罗斯托报告》中多处引用了这一提法.随后,“新媒体”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被大众所接受.

1.1新媒体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所谓新媒体,就是借助互联网渠道,通过转换、通信等技术,进行信息传递的介质.而《连线》杂志的表述则更为宽泛,认为新媒体其实是一种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信息传递方式.美国媒体专家保罗·莱文森指出:媒体可以分为3种: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超新媒体.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所有媒体为传统媒体,一般由专业媒体从业者生产,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力量的规制.在当代,基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而产生的E-mail、电子书、网络聊天室等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不再由专门的从业者生产,而是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沟通表达媒介.超新媒体则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媒介,从20世纪末开始风靡,至今仍然在发展更新的进程中.以Twitter等私人博客、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为代表,让每个个体都拥有“麦克风”.21世纪以来,国内也陆续出现了对新媒体概念的解读.如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指出:对新媒体的解读不应局限在某种“物”的范畴,而应当从整体上、动态上去把握.而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则表示,新媒体是交互性的载体,具有维系关系、提供服务、传播内容的作用.

1.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是传播平台移动化.即主要媒介由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向移动媒介转移.二是传播效率急速化.传播速度、受众群体和覆盖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三是行业模式动态化.与传统媒体相对固定的业态相比,新媒体还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些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

1)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数字技术就是将影像、声音等原本不可度量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并在此基础上建模,再将转化成二进制代码写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模拟.

2)以移动设备和平台为支撑.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为7.51亿人,移动网络用户数量达到7.24亿人,手机和pad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而所谓平台,就是通过资源整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载体.运营平台而非单个节点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较强的用户粘性,推动平台整体价值的实现.各类移动app都是将供需方、产业链上中下游集中到一个平台上,相互联接,优势互补.视频、文字、图片在平台上分享、转发、扩散,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平台在后台聚合.各大app在平台上共享用户资源,较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传媒机构正在从内容提供者向平台提供者转变,借助网络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丰富盈利模式,获取丰厚回报.以目前国内炙手可热的腾讯、阿里、百度为例,从内容传播向平台打造转型的趋势体现得十分明显.

3)以人工智能为契机.人工智能正成为当下最火的热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的突破,人工智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不少领域,人工智能已表现出碾压人类的实力,如在国际象棋领域,“深蓝”击败排名世界及时的卡斯帕罗夫;在答题领域,IBM公司开发的答题程序沃森击败两位人类顶尖选手,问鼎全美智力问答节目.2016年横空出世的“AlphaGo”更是接连击败李世石、柯洁这样的世界顶级选手,并在网络上以全胜战绩横扫一批人类高段位棋手,实现了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的重大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也开始在媒体领域崭露头角,使新媒体呈现出快速变化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渗透到内容制作、平台打造、生产设备等各个新媒体运营环节,也在向学术期刊进军.如“小度”智能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图像和文字处理能力.新闻写作领域也不断开发出信息搜集及时、成稿速度更快,可以取代人类的智能机器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学术期刊编辑也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

1.3新媒体行业的主要运营模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新媒体运营模式主要有3种:自媒体模式、众智模式、综合模式.自媒体模式是由个人而非机构运作的个性化的互联网媒体,以提供内容为主,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如咪蒙、十点读书等个人微信公众号、明星微博、大V、网络公知等.众智模式是以提供平台为主,自身不做内容,而是借助公众的智慧,吸引个体内容,从而扩大平台影响力,如Youtube、优酷网、Bilibili等等.综合模式则是借助他人的内容进行整合,再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提供,如今日头条、知乎等.

2.新媒体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经济领域的专有名词,学术期刊也有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包括高站位的选题策划、高水平的专业内容、高标准的编辑加工、高品质的文本样式、高效能的出版绩效(时效)以及高赞誉的受众评价.“数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编辑方式以及学术评价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确实给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不少期刊编辑部也开始注意到这种机缘,采取了一些转型措施.但大多数期刊转型模式还是被动的,所谓“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只是把文本从纸质期刊平移到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上,将新媒体作为期刊产业链的下游.“先进”的新媒体并没有撼动“落后”的纸媒体的主流地位.而新媒体下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把纸质期刊的内容“放”到新媒体上这么简单,而是要刀刃向内,从思想理念、战略中心、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强化建设,以推动学术期刊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2.1从规模化发展向高端定制转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心理的成熟,新媒体已经从依靠用户规模化扩张盈利的初始阶段向依靠内容质量和稀缺性取胜的高级阶段发展.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需求的高端定制正成为“香馍馍”.用户需要的不再仅仅是通用知识,而更需要专精、专业、专门的知识和信息.学术期刊正好乐见其成,因其往往为专业院校或行业学会所创办,主要旨趣和任务就是网罗搜集某些专业领域的近期专业论文,为某一专业领域和群体所关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为知识买单.面对为知识付费这一趋势,学术期刊从业者绝不甘愿仅仅当一个看客.考察目前受欢迎的知识线上付费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某一领域专精度较高的知识;二是实用性较强的生活冷知识;三是跨专业、处于学科交叉线上的知识;四是趣味性、娱乐性知识.学术期刊在前3类知识的掌握、生产、综合,加工上本来就有着许多天然优势.虽然,从体制上,或许并不具备内容收费的传统,但也不妨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作一些突破性的盈利尝试.也可以借助已经比较成熟的新媒体平台,从规模化发展向高端定制转型.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入驻新媒体平台,扩大交际圈,从点到点的线性传播向点到面的辐射式传播发展;二是开展新旧媒体融合、校企融合,与企业、平台、用户形成共赢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是双管齐下,既满足线下存量用户需求,又开拓线上新客户资源.

2.2从内容为王向平台为主转型

在物流、交通、传媒、社交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平台脱颖而出,获取了高额利润.平台的作用和价值正被学术期刊等传统媒体所重视.学术期刊必须架构在互联网所构建的新媒体平台之上,有能力有资源者可以自建平台,否则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入驻平台.文本时代的学术期刊,借助纸质媒介传播,必须有物理实体作为介质,传播速度慢,受众群体小,互动性不存在,因而最注重的是文本本身的质量.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物理时空限制,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趣味性强、互动性高.内容本身的质量固然重要,但信息渠道的建设则收效更快.学术期刊自建平台门槛太高,实施收购成本太大也不现实,只有与平台双剑合璧才是切实可行之道.总而言之,用户需要平台消费内容,期刊需要平台传播内容,平台需要内容吸引用户,用户、期刊、平台之间其实是利益共同体.学术期刊“应处理好学术水准与市场取向的关系”,应该审时度势,借助传播平台扩大影响力.

2.3从单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

近年来,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动波涛汹涌,不少高端人才离开体制,投靠新兴互联网巨头.《京华时报》总编辑付,副总编辑刘明胜纷纷离职,前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兼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后者任万达集团总裁助理、企业文化部总经理.《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辞职后创办社交阅读应用“拇指阅读”.传统媒体似有“树倒猢狲散”之势,如果不改变现在的人才观,改革绩效激励机制,将逐渐丧失吸引力.学术期刊长期存在注重内容不注重技术应用的问题,不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引进,导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得不到有效运用.体制内的学术期刊人才大多比较缺少新媒体运营和技术应用经验.一些学术期刊已通过集成采编系统打通了组稿、审稿、采编、出版各个节点,但由于缺乏复合型编辑人才,内容换汤不换药,线上线下融合度不高,用户粘性难以培养,推广运营手段缺乏.例如,有专家提出可建立通过SOM算法进行期刊主题研究的方法体系,使学术期刊主题可视化,问题在于拥有这些创新理念和掌握这种方法体系的人寥寥.学术期刊从业者必须使自己尽快从单一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突破体制机制、思想理念和技术障碍.

2.4从体制改良向现代化改革转型

体制机制的固有弊端,使得学术期刊在开展新媒体业务时,难以像新兴商业体那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新兴商业体介入学术行业也有不可弥补的缺陷:由于游离在体制之外,得不到与学术期刊刊号相当的学术传媒资质.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围城:体制内的想要冲破藩篱,体制外的又想跨进门槛之内.但应该看到的是,学术期刊刊号一号难求,新兴商业体运作机制却比较容易借鉴,从这个角度看,学术期刊只要敢于走现代化改革之路,而不仅仅局限在体制机制之内,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说到底,还是要实现学术期刊管理运行制度的现代化.

1)解放思想,让“互联网+”理念深入骨髓.打破温和的改良思维,大胆地拥抱互联网,在无限扩张的网络中延伸内容、延伸商业利益、延伸品牌影响力.

2)高屋建瓴,整体推进现代化改革.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是基础,人才队伍的现代化是支撑,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是灵魂.学术期刊的现代化改革需要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私人资本共同注入力量,在管理制度上既要有行政体制的约束力,也要有私企和民企的活力.

3)分类指导,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应该着重对一些有利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制度进行重点改革:一方面改革盈利模式,适当吸收社会资本,适度参与市场竞争,合理分配改革红利蛋糕.另一方面改革人才制度,以社会招募、公开选拔、薪酬激励等方式吸引、留住高水平传媒人才.

3.结语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比较特定的专业读者群和所服务的相关专业领域,市场需求弹性有些狭小.然而,通过新媒体可以对学术期刊的受众包括学术期刊的作者、审稿审读专家和读者的学术关注点进行分析,对学术论文进行细分加工,按不同的群体推送不同的学术内容,并结合新媒体的图、文、声、像的阅读形式,以增强受众体验,提升学术传播效果,建设学术生态文化和文明,较大限度地避免受众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新媒体时代可以从选题策划、论文评审、编辑加工等方面进行变革,实现实时按篇按点出版,以消灭出版时滞,如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加入大数据分析和受众参与,使选题更切合读者需求,更利于学术传播;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走向透明、公开、实时共享;编辑加工的过程通过新媒体下的交流沟通,较以往的编辑校对更科学、与作者的互动性更强.新媒体给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顺风船”,而凭一张“旧船票”是不能上船的.当然,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依靠学术期刊自身的底层实践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以顶层设计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为支撑,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放宽限制,解决问题,才能见到成效;更要从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学术质量、创办名刊名栏、夯实编辑队伍等方面着力.随着新媒体趋势的不可逆转,这样的顶层设计改革是可以预见的,学术期刊从业者也应当高瞻远瞩,做好准备,从规模化发展向高端定制转型,从“内容为王”向“平台为主”转型,从单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从体制改良向现代化改革转型,以迎接学术期刊发展的光明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