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与人工智能探究

摘要:

中国学术期刊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做了大量尝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关键在于增强学术自信,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挖掘学术议题,赢得国际话语权,打造期刊品牌,推动学术期刊整体发展等。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深入,作为反映学术成果的学术期刊,如何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一席之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就成为近年来学术期刊界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快速,然而学术期刊似乎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新的科技成果选择首先在国外的学术刊物而不是优先发表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在文化上仍不够自信,另一方面也的确与中国现在的学术期刊无法跻身世界杂志有关。因此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尽快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甚至是世界的学术杂志就迫在眉睫。

一、从“与国际接轨”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历程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对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关注,但提法各不相同,有“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国际影响力”等等。截至2018年4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学术期刊,国际接轨”检索到的词条共66条,最早提出“与国际期刊学术水平接轨”的是1994年3月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三期的《改革展新姿创新结硕果——上海中医药杂志社调整组织机构革新三刊版面。加快与国际学术期刊水平接轨一年跨出一大步》[1];以“学术期刊,国际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210条,最早出现的是1998年郭爱缨、张颖、刘少华发表在《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上的《科技学术期刊如何国际化》[2];以“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为主题的检索,共有词条1488条,最早提出的是戴维民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3]。“与国际接轨”是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改变自己的“轨道”去适应他人的做法,为的是能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基本是属于单向的、纯粹接受型的。而后几年,“国际化”逐渐替代了“与国际接轨”,渐渐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就如何界定国际化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赵基明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可分为实质性内涵和非实质性内涵;[4]蔡玉麟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是指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不封闭于本土,而应参与世界科技的信息流通,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5]陈磊等人从内涵上进行划分,认为国际化可分为形式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6]朱剑认为“国际化”的涵意要比“与国际接轨”丰富得多,既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也隐含了修改现行国际规则的可能。[7]依笔者看来,期刊国际化的标准并无一定之规,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中被认可和接受,因此提“国际影响力”更为贴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期刊所传播的学术观点、思想、理念、理论、方法、发现、发明、事实、情感等内容及期刊的品牌,所引发国际学术界关注和思考、取得其认同,甚至改变其思维、观点和行为的能力,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期刊及其所报道内容的重视程度”[8]。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其国际化程度自然就高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从“与国际接轨”到“提升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学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学术自信的一种表现。

二、目前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尽管现在对提升国际影响力有了普遍共识,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

(一)学术期刊面临的严峻困难

尽管学界和期刊界的同仁对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十分重视,教育部等各部门也先后推出了包括《高等学校哲学社科“走出去”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对学术期刊予以大力扶持,但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散、弱、小”这一局面。各编辑部自行其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感不强;编辑素质参差不齐,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不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不多,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被国际认同的更少。这些都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提升空间。

(二)语言障碍

在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关注语言载体的因素。英语是目前国际普遍通行的语言,因此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期刊从读者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而以中文为载体的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相对困难。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基础较好的期刊也开始尝试实行双语出版或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另外集结出版,但这个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一般期刊而言。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2015年曾试图将全国一年中质量较好的外语教学类文章集成英文册发表,最终却不了了之,其中不乏有翻译难度太大、成本太高而放弃的因素。试想在外语专家汇集的地方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小编辑部?总体而言,中国期刊英文版的英文水平堪忧,这可能会造成海外读者的理解障碍而影响期刊国际传播的效度。当然,创办英文期刊不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国外作者看重的还是文章内容是否有学术价值。“读者阅读学术期刊,首先是了解信息,即论文的标题、摘要、作者信息等,了解论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期刊只要提供了这些信息,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9]所以只要将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等重要信息翻译好,就能满足传播条件。读者如果认为有必要阅读全文,自然可以像我们阅读英文期刊一样自己想办法去阅读。

(三)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期刊,稿源外流严重

稿源大量外流是目前最令国内期刊界头疼的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质量的稿件,再精美的编辑制作都无济于事。戴维民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中指出,从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1995—1998年数据看,我国国际论文80%以上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1996年达到91.05%,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论文都流向国外期刊。[2]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虽略有改观,但大量品质稿源外流的情况依然存在。虽然中国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发文可以加快学术成果的跨国界交流,对展示中国学术成果、开展国际合作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大量学术成果外流使中国的学术期刊因缺少稿源而发展受阻,不利于国内学术出版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建设中国自主的学术话语权阵地。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中国学者仍习惯于将品质稿件投向国外的著名刊物,国内期刊难以在及时时间发表国内专家近期、最的学术成果,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科技文化的实际国际影响力不成正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仍缺乏吸引学者的刊物。期刊的影响力是吸引稿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者往往优先选择的期刊发表文章,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其知名度,而期刊也因此更有,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即使是一般刊物,只要是有分量的稿件,依然能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产生国际影响力。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的“学术论坛”专栏曾连续几年发表由刘巍教授主持的“计量经济史”专栏文章,在国外学者中很有知名度,以致于在清华大学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时国外专家都点名要求他作为发言嘉宾参会。

三、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英文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尝试

对于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出版英文期刊。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对一些有潜力的杂志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期刊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主要的模式包括三种。

(一)合作办刊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年底与JohnBenjamins签署合作出版JournalofSecondLanguageStudies协议,此刊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编辑,由JohnBenjamins负责出版,全部是国际编委,国际知名专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他们认为此举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又前进一步,也证明《当代外语研究》几年来在国际化方面的探索是正确的。

(二)只发行英文刊

口腔医学类杂志《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简称《IJOS》)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于2009年创办,创办的初衷是为了响应国家“中国期刊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号召,及时推出我国口腔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能及时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该杂志已进入世界口腔医学期刊行列,被SCI—E收录,在全球SCI收录的82种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进入前10%,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然而我们发现,该杂志从2011年开始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合作,采用开放获取的模式出版发行,文章都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取。也就是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来的文章并没有在知识版权方面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不定期出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国际战略研究》,曾经有两三年出版英文刊。他们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约稿等形式获取稿件,作者多为外国学者。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国外稿源主要是该杂志社依托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学术背景,有较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种模式是比较难复制和维系的。因为它办刊没有明确的宗旨,内容随机性强,作者群不稳定,读者群不明确;加上人员配备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只办了几年就停刊了。就现阶段而言,与国外合作办刊不失为一条捷径。要达到短期内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效果不难。中国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为国外大型出版商所看好,他们纷纷向一些品质的学术机构发出合作信号,而国内不少学术期刊也想“借船出海”。这种合作效果如何仍有待检验,但中国在知识版权方面的不足以及在数据库销售上的劣势给未来中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埋下了隐忧。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2014年在关于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曾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到国外的杂志上,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致使国内自己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近期成果。[10]延申到杂志,做英文杂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读者群到底是谁?英文期刊是否是目前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动用大量资金创办英文期刊,约请国外所谓的大家稿件,发表国外作者的文章,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本国学者的水平,也很难反映出本国真正的学术水平,而且对国内一般读者来说阅读难度很大。这种办刊模式对一般刊物而言根本没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与其将资金花费在创办英文杂志上,不如立足本国,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上。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些好的杂志,即使用中文出刊,依然可以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如1978年9月创刊的《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就是一份中文期刊,2005年被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收录,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四、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备素质和努力方向

不少学者提出了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如编辑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投审网络化等等。笔者认为,最关键是要有国际化的办刊思维。这种思维包括了办刊宗旨、选题策划、办刊效率以及出版发行等,必须贯穿于每个编辑的脑海中,贯穿于编辑出版的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只有形成这种国际视野的办刊思维,才能在整体上真正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一)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队伍

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编的学识和视野。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主编,往往能关注国际前沿的选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术资源,找到适合本刊发展的定位,同时带领编辑部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的整体提升。现在具有留学背景或出国交流学习的主编和编辑越来越多,这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术前沿,洞察国际学术动态,从而有更多可能选择具有前瞻性的话题。例如《Cellresearch》(《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曾担任过世界顶级期刊《细胞》的编辑,他回国担任常务副主编后着力培养科学编辑的学术和编辑水平,使编辑部人员在处理稿件、向国际知名科学家约稿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该刊现在已经是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

(二)拥有具有国际水平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

选择怎样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对学术杂志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审稿意见可能直接决定了期刊选用什么样的稿件,从而也直接影响了期刊的质量甚至办刊方向。拥有具有国际水平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对于要跻身国际影响力前列的学术期刊来说是必须的,这样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专家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学科知识帮助作者提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选题、写作方法、写作规范等,同时还可以请他们为编辑部策划选题、约稿、提供各种信息,以及约请高水平稿件,从而大大壮大编辑部的力量,有利于尽快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当然前提是一定要重视并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使他们真正能为学术期刊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国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大多是挂名,国内某一领域的专家往往成了大部分同类期刊的编委,其实他们对期刊的内容、质量方面未必了解,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编委,其对期刊的贡献可想而知,编委会成为摆设的不在少数。

(三)选取有国际水平的稿件

我们创办国际化学术期刊,目的是要反映中国的真实科研水平,扩大中国学者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改善目前世界学术界里缺乏中国学者声音的状况。但这并不妨碍期刊通过引用一些国外高水平学术论文引领和提升我们的整体学术水平。有时一两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就可能引来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甚至引领一个话题的研究。因此并不能简单地以期刊刊用的外国作者文章比例高低作为衡量国际化的标准,而应从办刊宗旨出发,以有利于刊物质量为考量标准。

(四)编辑效率和出版手段紧跟时代步伐

当今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学术论文,编辑应该有抢先意识,不仅要提高审稿时效,对好的稿件更是要实行“优惠政策”,以争取到品质稿件。如《Cellresearch》为不少国内外的原创论文和与国际同行存在竞争性的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论文开辟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提供品质快速的审稿,最快72小时就能反馈给作者审稿意见,经过修改就可以快速在CellRes上发表。“酒好也怕巷子深”,学术期刊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刊物的传播工作,这对提升期刊影响力也很重要。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平台,尽早将期刊有效地传播出去也是我国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强的关键环节。虽然我国近年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期刊发行和传播平台相比仍有不少提升空间。一些期刊选择走捷径,通过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等方式提高期刊的传播能力,在短期内的确初见成效。但随着期刊电子化及国际大型数据库提供商的出现,这种模式已经不是必要的选项了。杂志可以直接与数据库合作,通过数据库平台论文。比如国际五大数据提供商之一的EBSCO数据库是目前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类及商业类的学术论文库,它们可以提供期刊、文献定购及出版等服务,而且保障编辑权的相对独立,从而避免出现“进入主渠道,丧失话语权”的情况。

五、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途径与规划

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仅仅是一个话题,而是涉及期刊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因此它不能只是一阵风,而应成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一)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提到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人们往往以能否进入《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作为评判该期刊水平高低的标准。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衡量工具对学术期刊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然而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这三大索引系统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数据库偏重于英文期刊,其评判标准对非英语的杂志特别是社科类期刊不太适用,很多国内的期刊和期刊由于语言、文化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榜上无名。目前进入这三大索引的大多数是科技类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入选者寥寥无几,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之间差异性大,文化背景复杂,而且载体往往不是英文。一些在国际学术界表现并不逊色的中文期刊未被收入该类数据库,致使这些期刊在国内学术界也不被重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这些人文社科期刊缺乏国际影响力。我们不应该将评价的权力交予外国人,不要被国外的评价体系绑架,而应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国国情的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可喜的是我们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做了。自2012年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采用国际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指标CI对期刊排序,遴选当年的“中国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这一成果填补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的空白,为国家制定期刊发展的长期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不但可以使一批已经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和深厚学术基础的品牌期刊重新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自己的评估体系,对国内的学术期刊进行合理评估,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做出学术期刊的科学布局和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制定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期刊发展战略。

(二)增强学术自信,挖掘学术议题,赢得国际话语权

学术期刊如果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追随别人,就永远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要有学术自信,要不断通过设置议题,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期刊赢得国际话语权。近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被动挨打导致了国人的不自信,崇洋媚外之风不减,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中国学术界也多以西方马首是瞻。长期以来,很多学术议题和研究体系由西方把控,中国学者更习惯于“引进”和“复制”西方的研究理论和学术框架,创新能力较弱,高水平、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不多,自然也就无法在国际上有大的影响力。要真正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就要做到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创新。现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的学者应抓住机遇,积极围绕目前世界和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理念、主张、方案,创设诸如“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等的新鲜话题,引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打造期刊品牌,推动学术期刊整体发展

就目前而言,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难度较大。国外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隶属于同一出版集团,实力雄厚,具有很大的规模效应。而国内由于办刊单位基本都是独立的,各自为政,不要说联合起来办刊,就是在同一个单位,各编辑部也经常是各干各的,很难集中资源办大事。为了尽快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应立足少而精,除加大对已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外,可以走联合办刊之路。在这方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在刊号审批上走绿色通道,在人力物力方面进行合理的集中调配,给予充足的资金等。以省份或者部委为单位,将全省乃至全国相关的学术资源、学者资源汇集在一起,集中优势资源合办刊物,打造品牌,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率先办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杂志,以此带动其他期刊的水平提升。尽可能消除语言障碍,一些品质期刊可以考虑双语出版。中国知网已经启动了期刊双语出版计划,遴选部分科技、人文社科中文期刊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对外发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相关部门也在逐步资助一批基础较好的期刊出版英文版。这些举措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

(四)搭建信息平台

当今网络化、数据化出版已成为学术传播的主流,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传播平台,如单位网站、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大型数据库等,进行多方位、多途径的传播,提升期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利用数字化出版的方式实现学术期刊专业化重组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学报正在探索的一条新路径。“借船出海”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只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策,依靠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期刊信息平台,才是中国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六、结语

随着中国在各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术研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对学术创新人才和学术期刊不断加大投入,期刊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国际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应树立学术自信,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话语权,在借鉴国外先进办刊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力求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好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