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期刊信息服务平台及其架构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科技信息服务发展情况及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指出了科技信息服务需求及用户习惯发展趋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满足新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场景下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架构,旨在为综合性科技期刊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有益的参考。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目前信息传播方式、效率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即时化,用户需要的科技信息类型也由传统的专业性、学术性内容,向消息性、结论性、预测性较强的信息内容拓展。可以说,在新时代科技进步下,新科技信息传播形态的产生和繁荣重塑了传统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生态格局。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传统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所趋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科技信息服务及其主要问题———基于综合性科技期刊

1991年6月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的《科技期刊管理办法》将综合性期刊定义为“以刊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因此综合性科技期刊是按照固定周期发行,具有权威性、可信性、连续性、稳定性、周期性、深透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等优势的科技信息传播平台。但如今《科技期刊管理办法》中规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登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大部分也能够被快速地广泛地传播,用户通过智能终端也可以较容易获取以上信息。而传统综合性科技期刊时效性相对较低、制作成本高、产品类型受限等问题也令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传统阅读用户黏度日渐下降。并且,随着4G通信技术的普及,凭借其高速、高质量、稳定性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向大数据平台、多媒介及全媒体模式转型,短视频、直播等各种信息工具的使用逐渐成为常态。而即将来临的5G时代或将对科技信息传播方式与理念带来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冲击,加快智能时代的到来。由此可见,综合性科技期刊新的发展危与机并存。因此综合性科技期刊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自身不足,发挥所长,深度了解用户新的习惯与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体系,最大化发挥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科技信息服务效能。同时,把建设高水平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体系作为自身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形成综合性科技期刊新时代应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再发展、再提升,增强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

3、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特性

3.1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明显增强

人民网研究院于2019年6月24日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亿,2018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大约711.1亿GB,手机上网流量在总流量中占98.7%,较2017年底增长189.1%。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以下简称“Mob《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达到11.38亿,2019年3月平均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约为6小时左右,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约一个半小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

3.2移动互联网流量蛋糕被巨头瓜分,短视频行业成最大增量

据Mob《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3月,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中,腾讯、头条、阿里、百度四家,占了70%时长,其中头条系占比高达到11.3%。用户月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量占比TOP10分别是短视频36.6%,综合资讯12.5%,即时通讯11.2%,在线视频5.9%,微博社交5.5.%,综合电商5.1%,浏览器3.1%,支付结算2.9%,MOBA2.3%,在线音乐2.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短视频、综合资讯与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长增长速度最快。而该报告还提出结论,在即时通讯中,微信小程序的影响力持续发酵,用户月人均使用10.2个微信小程序,其中实用工具的占比也正在提高。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以可随身携带、能有效管理碎片化时间,满足社交需求、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分享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多传统的PC端应用都纷纷涉足或转战移动互联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加即时、方便的服务。科技信息服务也不例外,科技期刊应在新时代主动掌握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新变化并了解期刊自身受众的信息需求偏好,为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合理部署。

4、基于移动互联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信息服务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通用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手机网页版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供读者查询、阅读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世界》等杂志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不仅每日更新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期刊的有关信息,还提供过刊查询及期刊订阅服务;中国知网建设了手机端网站,并且推出了“手机知网”APP,以方便用户更好、更快捷地查询期刊、报纸、图书、行业情报等优质资源。

4.1科技信息传播方面

对于综合性科技期刊来说,应根据移动互联网不同信息传播平台特殊的功能定位,利用好各种平台的特性,有差别、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重点开发适合自身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相宜的信息,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移动互联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比如,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从知名网站、知名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短视频及直播平台等渠道中选择部分或个别方式进行最有效的科技信息传播。每一种平台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本文在此举例浅析。

(1)知名网站、知名手机APP(如腾讯、头条、阿里、百度)的优势在于用户群体庞大、用户粘度高,且具备较为先进的大数据智能推送系统,能将垂直小众内容准确匹配到受众,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移动资讯,实现内容与用户的精准连接。

(2)根据腾讯在2019年5月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11.12亿,同比增长6.9%。微信因其巨大的流量,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主要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可以实现功能丰富且方便获得的科技信息服务。

(3)微博不同于微信公众号与网站,其特点是短、频、快,以短信息即时传播和用户互动为主要信息服务模式。开通官方微博可以帮助综合性科技期刊较快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4)短视频及直播平台以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在用户市场发挥着长尾效应,移动短视频虽然是一种新生的信息传播渠道,且这种渠道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综合性科技期刊也可考虑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发更为多元的信息传播方法。

4.2科技信息组织方面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的优势,逐渐从人工收集组织整理信息向自动化整理扩展。例如引入网络爬虫系统,及时聚集有效的、精准的优质信息。爬虫系统不仅可以帮助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记者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范围,辅助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获得有序的、有效的专业信息,以帮助提升采访、约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为期刊向读者整理提供即时、有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打下了软件基础。

4.3科技信息内容方面

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给科技期刊的科技服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科技期刊在建立了良好的信息传播体系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发更加深层次的科技信息服务内容。如构建科技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智库服务等。科技期刊因为有大量的科技基础信息及数据,对于提供大数据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用户可以较容易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但往往开放性的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真实性、准确性难以甄别。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前沿性,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有价值的大数据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对已有数据资源进行深层次地加工、提炼,为读者、客户提供有数据搜索、整合、分析功能的大数据科技情报服务平台,拓展科技期刊的功能,加强科技期刊的科技情报服务能力。智库在知识思想生产、决策咨询服务、公共政策制定等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参与者,有效促进思想的多元化,决策的科学化。科技期刊通过长期的积累拥有大量优质的作者、专家、专业读者资源。科技期刊可利用人才的天然优势,发挥已有科研成果、研究方法、政策建议方面的作用,强化科技智库功能,找准科技期刊的重点发展领域,在满足日益增强的科技决策咨询服务需求的同时,挖掘符合自身特色的智库产品,提升科技期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科技期刊可以将已有专家资源按照不同的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分类,定期或不定期向某一类专家进行主题约稿,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难点或痛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多维度深入分析探讨,并请专家们从专业角度提出较为明确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对策或建议,并收录在纸刊中,给读者呈现出有连贯性、有脉络性、可查阅的智库服务,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2)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研究报告、论文、快讯、政策分析、评论建议、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纸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全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利用各种渠道的不同特征,常态化、区别化地智库产品,增强科技期刊用户黏度。(3)科技期刊可组织期刊积累的行业专家或业界读者资源,通过自有大数据平台提供的产业信息以及实地调研情况甄别市场需求后,定向开展线下咨询、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提供智库服务。同时,为了扩大智库服务的影响力,科技期刊还可以利用新时代互联网新兴技术,对采用文字直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传播。以最大化发挥科技期刊现有资源的力量,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4.4科技信息服务方面

(1)综合性科技期刊可选择性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服务,如刊物信息、知识科普类文章、行业资讯、科技研究、学术论文、案例分享、其他期刊相关信息等;(2)用户服务,如投稿、订阅、在线期刊、过刊管理、个人中心等;(3)拓展服务,如精彩回顾、会议服务、互动服务等。功能越丰富不一定就代表科技信息服务效果越好,综合性科技期刊应该准确分析自身用户移动互联网端口的信息需求以及用户习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情况下,选择最必要、最有效的功能进行开发。

5、基于移动互联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架构

基于上述移动互联网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不同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本文提出一种适合移动互联场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架构。该平台架构共分为6层,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信息分发层、展示交互层,各层均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六层架构,不仅实现了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为科技信息服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并依托现代化科技信息手段,形成了以综合性科技期刊资源为核心,纵向联合政府部门、横向联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科技信息传播、科技信息分析、科技信息咨询的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层是平台架构的最底层,包含软、硬件设施。在硬件方面,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基础物理网络、服务器、异地灾备设施,为软件设计搭建提供高可用性、灵活性的硬件保障。在软件方面,安全认证系统、储存备份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为用户提供虚拟化服务、安全服务、存储服务等。基础设施层不仅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共享、交换的基础物理载体,而且为各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支撑服务。数据资源库是科技资源的信息元仓库,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平台的服务水平和功能。数据资源的来源可以包括爬虫系统信息采集、人工收集,另外综合性科技期刊的采访和约稿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期刊若自有大数据平台或智库,也是提供长期的、高质量内容的来源。数据资源库的数据主要源于期刊日常运营,数据的采集、整理及管理是建立优质数据资源库的关键点。应用支撑包括业务应用集成、服务架构平台(基础和应用构件)、云计算资源管理、虚拟资源隔离和数据交换等功能模块,提供各类科技资源数据的采集、整合、加工、管理、和对外开展业务服务的流程支持,是形成用户差异性需求的服务支撑。业务应用层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口政府部门等多领域机构,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功能的科技资源汇集,通过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功能,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用户服务、拓展服务,使数据资源的供需双方实现即时有效的对接。接来下是信息分发层,根据期刊读者的使用习惯、偏好,为读者推荐不同的期刊信息系统并进行内容分发和智能推送。最后还需要进行传播追踪,为综合性科技期刊的信息分发及阅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完善信息分发逻辑,高效地把数据资源精准推送给读者。最上一层是展示交互层,读者通过移动终端上的不同软件系统实现科技信息阅读、搜索、互动等需求,主要渠道可以有移动互联网主流信息传播渠道(如知名网站、知名手机APP应用等)、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综合性科技期刊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和重点运营,以实现科技信息服务传播网络的搭建。上述平台架构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架构,具有其通用性和广泛性。在实际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各综合性科技期刊结合特定的信息服务场景进行路径选择,从业者的特性、需求,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便利性、灵活性,信息的有效性、先进性都是决定平台能否合理建成、持久运行并为综合性科技期刊赋新动能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制定和细化建设方案时,都应该将以上因素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有资源价值几何式的增长,增加投入产出比。而如何优化平台建设方案,以更加适应综合性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方向。

6、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综合性科技期刊的主要科技信息传播内容及目前科技信息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科技信息传播特性,指出了当代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的新变化、对科技信息服务的新需求。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科技期刊基于移动互联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其架构。主要从科技信息传播、科技信息组织、科技信息内容和科技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对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从功能到技术上进行了深入分析。而该平台架构共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信息分发层、展示交互层6个层次。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特性与需求,详细分析和讨论了每个层次的功能组成和技术特点。最后讨论了所提出的平台架构的实现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基于移动互联的多维度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未来,我们可以基于本项研究的基础,实践综合性科技期刊从数字化出版走向数据化、精准化、社交化、互动化、智能化,从学术评价、科技信息传播走向科技大数据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咨询服务、核心智库等深化功能的转型升级,以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形成科技期刊的独特风格,构建科技期刊新时代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人民网.图解:《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2]QuestMobile研究院.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EB/OL].[2019-04-23].[3]孙琳.新媒体时代新型科技宣传服务体系的构建[J].天津科技,2019(3):15-17+23.[4]黄庆发.新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72-73[5]鲁旭.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强化科技智库功能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11):1-5.[6]程海燕,田艳妮.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与其学术影响力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医学期刊数据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87-393.[7]付芳杰.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研究[C]//2018年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智慧科技发展情报服务先行”论坛.[8]严伟,徐锦英.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智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通报,2018(8):268-271.

作者:李佳琪 苏莉娜;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