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图书
人气:13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

"携着蜂蜜迁徙万里的养蜂夫妇与即将消失在机械时代的麦客;守候八个月才得见真颜的小花菇与一路精彩演化的饼卷;传承千年的榨油古艺与苦练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鱼;黄土地上银丝倾泻的空心挂面凝结了老人一生的技...
  • 所属分类:图书 >烹饪/美食>饮食文化  
  •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4371447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携着蜂蜜迁徙万里的养蜂夫妇与即将消失在机械时代的麦客;守候八个月才得见真颜的小花菇与一路精彩演化的饼卷;传承千年的榨油古艺与苦练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鱼;黄土地上银丝倾泻的空心挂面凝结了老人一生的技艺;朴素而丰饶的萝卜饭飘散出催促游子归家的“古早味”……

本书不仅是纪录片的忠实还原,更是其内容的深入与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与传说烹制出专属于你的心灵盛宴,让你在味觉与视觉的惊艳之外,品尝到中国人的生活百味。"

编辑推荐

1.CCTV9官方授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第2季》同名图书

2.除了纪录片内容之外,更有手绘插图与美食故事、传说、文化与知识的延伸阅读

3.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相关推荐:

作者简介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

目录

及时章:脚步

1 一路奔波,只为甜蜜/004

2 麦客与夫妻船:在的战场上收割/012

3 私享与分享:食物们的自助旅行/020

4 行走千里,难舍家乡味/028

萝卜

第二章:心传

1 工艺:传承中的智慧与美味/046

2 手艺:糕点们的进化历程/056

3 技艺:升华中的潮汕小吃与扬州滋味/064

4 绝艺:美味与美感兼顾的本帮菜/070

面条

第三章:时节

1 春种:美味的萌发/084

2 夏耘:美味的养成/094

3 秋收:美味的回馈/104

4 冬藏:美味的等候/114

春菰秋蕈总关情

第四章:家常

1 面:最重要的家常主食/132

2 红烧肉:最经典的家常菜/138

3 泡菜与西瓜酱:美味的下饭菜/146

4 蒲菜与蒲笋:就地取材的家常小菜/154

5 汤:滋补养生的甜与润/160

佛跳墙

第五章:相逢

1 鲜香与激爽的遥相呼应/176

2 相似的美味,在流转中相遇/184

3 一种食物,两个故乡/192

4 食物里的家乡味与他乡味/200

一鱼两吃黄河鲤

第六章:秘境

1 华子鱼和沙蟹汁:缓求与急取中的智慧/216

2 在寻觅与坚守中获取美味/224

3 生于时间、留于空间的美味/234

4 在流变中不变的美味/240

手把肉

第七章:三餐

1 在随性中享受早餐的精致与丰美/254

2 浸润青春与梦想的三餐/260

3 朴实与奢华的美食清单/266

4 缓慢时光里的清新与厚重/272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在线预览

春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在浙江天目山,春雷唤醒了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在此后的一个月里,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要起床上山挖笋。

春雷过后的及时拨笋,被当地人称作“雷笋”。雷笋在十天之内可以食用,十天之后就会长成竹子,它的保鲜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

高宝良夫妇脚不停歇。最忙的时候,两个人每天要挖750公斤雷笋。深山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以竹笋为中心。削蔸、去皮、剥壳,雷笋在女人们手中以最快的速度被处理完毕。

雷笋脆嫩爽口,炒、炖、焖、煨,皆成美味。煸炒后用酱油、糖,煮滚收汁,便是一道时令名菜——油焖春笋。咸出头、甜收口,正是早春的况味。

竹子,原生于中国。在临安,有15万人以竹子为生。刚刚完工的茶熜,被高宝良夫妇用来制作另一种美味——多味笋干,这是夫妇俩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一个月后,雷笋季节结束,但属于山里人的美食故事才刚刚开始。

残枝败叶下,泥土裂开一条细缝,笋头将出未出,这就是非常稀有的黄泥拱。它们从泥土最深的地方长起来,一座山头或许只能找到三四棵,挖的时候要连根拔起。笋农挖到黄泥拱,都会留下来自己享用,其肉质比任何春笋都更为细密爽脆,甚至有类似梨子的口感。更为奇妙的是,黄泥拱出土后,品质会随时间迅速退化,从收获到加工,必须以分钟计算。

咸肉配黄泥拱,是高家常有的做法。竹笋与咸肉在口感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只需要大火蒸七分钟,肉的浓烈与笋的清新就会在相互对抗的同时相互交融。这种笋农们独享的美味,也是中式饮食中一种极高的境界。最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58岁的沈敦树是江西上堡乡的一位农民,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感知季节的变化。成形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书,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一年里安排了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事:三月回暖,播种南瓜、丝瓜,等待萌发成芽;四月蝴蝶化茧,砍取枝条,给山药搭好支架;五月燕子筑巢,准备秧苗,菜园等待施肥。夏种之后,玉米成熟,可以收获丝瓜、南瓜。

待到九月和十月,播种藠头,静待来年开春生长。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中国农民用祖先的经验,获得丰沛的回报。当水稻长出五六片叶子,就需要分株了,正是插秧的季节。儿子远在北京,老沈只好唤回在省城工作的女儿沈玉花回家帮忙。沈敦树坚信,儿女离家再远,也不能忘记土地才是农家的根本。

春季,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各种野菜。鄱阳湖的湖边,野芹菜和藜蒿最为旺盛。而在北方山里,腌一罐木兰芽的习惯至今不改,蒸榆钱饭则是几代人记忆里最初的美食。

上堡的白鹭进入了繁殖期。秧苗已经长出了新根,沈敦树渴盼一场春雨的到来。

沈家决定用一种美食来寄托他们最真切的期望。头年的大米,加入韭菜,磨出绿色的米浆;晾干的栀子果用水冲泡,调和出泥土般的黄色;第三层是大米呈现出的白色;是喜庆的茄红。一层层添加并蒸熟,反复九次,做出的米糕就叫“九层皮”。

春季秧苗青葱,秋季稻谷金黄,打出大米雪白,过上红火日子。对地球上所有的稻作民族来说,这大概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以及这一心愿所应有的色彩。

燕山余脉的上方山,安培文焦急地等待着。筷子粗细的野菜——香椿,只生长在这座大山的背阴处。一场倒春寒,让本该谷雨生发的香椿临近立夏还未发芽。然而,几乎就在一夜间,一种奇异的香味传来。

香椿芽长成只需要两三天,多24小时便老,枝丫上的头茬儿好。安培文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打香椿芽,一直忙到中午。香椿芽的采摘时长只有一个礼拜左右,对老安两口子来说,打四五百斤香椿,每年收入一两万块钱,就够他们用了。

中国是世界上将香椿嫩芽当作美食的国家。将香椿芽裹上鸡蛋与面粉糊后油炸,就是香椿鱼儿;而将香椿芽切碎摊鸡蛋,就做成了香椿摊鸡蛋;也可以将香椿芽与豆腐凉拌,做成香椿拌豆腐。这些与香椿芽的搭配,都是独特的春季美食。

一个星期可以收两茬儿香椿。叶子还在生长,却不再适合食用,对老安来说,春天就这样过去了。

媒体评论

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乡的密码,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礼仪一样,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小规模的故乡。《舌尖上的中国》,是唱给这些密码的,一首温柔但却凄凉的挽歌。——中国青年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大黄014**的评论:

认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踏着舌尖的脚步,惊叹于食材的丰满内涵,感动之人们勤劳与智慧,回味在大自然的和谐氤氲,来之不易将是最好的诠释。而今,周遭每每在鄙视碳水化合物的大卡时,何有食物不易,反之不如不要接近,且(亲)行且珍惜!

2014-06-17 19:02:12
来自情歌太**的评论:

中国人对美食的热衷,不仅仅只是齿间的留恋,更多的是和食物有关人和事。是一种心的寄托。在此,有家人的温馨,有故乡的身影,还有的,是情人的浪漫,友人的温情。。一切的一切,都和一饭一桌相连。所以不难理解,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感情。

2014-06-17 21:13:44
来自一夜的**的评论:

食物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回看传统中国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处于现在“高科技”生活的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反思的机会,那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在当下中国值得一过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还有必要去承继那些消逝的传统。

2014-06-19 18:17:30
来自丫哼丫**的评论:

舌尖2呈现的不止是中国的美食,而是我们中国人,中国的百姓。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就好像我们看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当国旗升上的那一瞬间,眼泪会自然而然的落下一样 我们都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自豪

2014-06-12 19:39:08
来自花心的**的评论:

想起小时候家人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拿着镰刀,凉开水,有时好点可以吃到冰棍,一起收麦子,捡麦穗,最后在场地里将其加工成面粉,好怀念啊!吃的家人亲自幹的面条,有时挂的挂面,麻食,驴蹄子,菠菜面,想着以前多么平淡,真实,幸福的生活!

2014-06-13 14:44:01
来自素颜jiw**的评论:

忍住了口水却没有忍住泪水。爱情与责任,亲情与留守,离乡背井与归根落叶。有人说这片儿硬把下里巴人拍得阳春白雪,矫揉造作喧宾夺主,我只想说你无心关注源于大地的美食,触摸不到油盐酱醋背后深深的烙印,品尝不到酸甜苦辣背后浓浓的文化。

2014-06-18 22:11:16
来自虽则如**的评论:

和舌尖1一样,是纪录片的文字版,配上精美的图片,饕餮们还是可以买来收藏细观的,文字虽然华丽--最早看电视时惊艳我们的不就是这些文字吗?--不过配上这样的美食不如此写作有亏待的嫌疑。:)

2016-01-10 11:20:57
来自原有的**的评论:

通过本书仿佛看到了中国历经了沧海桑田仍然不变的坚守,看到了世界上最好最勤劳最朴实的中国劳动者,他们才是国家和文明的根本。蜂农,麦客,渔民,还有归国的华侨他们都在用他们的历程和味道演绎着一种独特的中国人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感动。

2014-06-14 20:35:27
来自呼风又**的评论:

什么叫基层,什么叫中高层,难道中高层就不吃这些了?我们吃的本就是最平凡的东西,书的源意在于讲究家、和的味道,任何食材一旦赋予这种幸福的滋味就无可比拟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也是在提醒我们下一辈做人、感恩好吗

2014-06-13 21:54:51
来自女人何**的评论:

我觉得除了吃,我们还要知道食物背后的意义与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一部讲述食物与食物意义的书。从纪录片里看到食物的精美,从书里读到食物的文化,书与纪录片是互补的存在。所以觉得应该向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推荐。

2014-06-18 22:35:45
来自注定只**的评论:

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2014-06-19 19:36:58
来自只剩下**的评论:

翻开《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纪录片中那些熟悉的脸庞都浮现了出来。不论是采蜜夫妇还是患病的挂面爷爷,不论是与机械赛跑的麦客还是为女儿捕捉跳跳鱼的父亲,不论是做鱼酱的苗家母亲还是陪读妈妈……每一个故事中出现的美食,都将故事衬托得更加生动,非常感动!!!

2014-06-18 22:56:30
来自封印d记**的评论:

辛苦、危险,为获得这点蜂蜜就这样冒险,不知是否值得。不过让我想起小时候,为摘桃子爬到一颗脆弱的桃树上,爬上去后树枝在晃。我感觉要往下掉,幸亏没掉下去,不然也不会在这里发评论了,下来之后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因为是自己付出的收获。

2014-06-14 11:51:50
来自懷念妳**的评论:

纪录片有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美味并不一定就关乎山珍海味,而只关乎家,关乎亲情。书籍在做的过程中也突出了这一点,整体的色调素雅高洁而不失柔和亲切,特别是添加的名家名篇,更是突出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奇文共欣赏,好书必分享啊~~~

2014-06-18 18:23:12
来自舊的不**的评论:

读完这本书后,我只感觉来自全国各地的 美食诱惑席卷而来,将我掀翻在地,爬都爬不起来。蓝田裤带面、油泼辣子、春卷、丝娃娃……光是第一章出现的这些,就已经勾起无数馋虫啦~~~可怜我的减肥大计只好半途而废,美食不可辜负,不可辜负啊~~~

2014-06-19 19:26:55
来自不屑妳**的评论:

总是莫名的感动,我爸就是一名厨师,从小我就在厨房中长大。如今在远在他乡的陌生的城市读书,怀恋家乡的美食,怀恋厨房的油烟。心传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对事业的坚守,一种对传统的尊重。舌尖上留下不仅是味道,更是一辈辈传承的爱与感动

2014-06-13 21:18:42
来自让我感**的评论:

这些中国传统美食,无一不表现了人类的智慧,从最先原始人吃生食,到现在人类发明的多种美食,也表现人人类进步与文明。这些传统美食都应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这也是我们唯一传承最好的并且发扬光大的文化,

2014-06-18 20:20:09
来自哪哪儿**的评论:

读到描写麦客的那一段,我想起小时候随爸爸一起割麦的场景,拉个板车,堆的高高的,用大拇指粗的绳子勒紧,一车一车往家里运。我和弟弟跟在后面拾麦穗。虽然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最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粮食的珍贵,更懂得了中国农民的艰辛!

2014-06-11 21:56:27
来自一个情**的评论:

无论是饕餮食客,还是寻常百姓,我们享受美食就是享受那份真挚与平等,同时在享受美食时对劳动者的感恩,在如今快餐、虚浮的时代保留下仅剩的净土,两年的期待我们已得到最美好的回馈,这才是中国风貌,感谢这本书的所有参与人员。

2014-06-18 21:38:01
来自Dear你**的评论:

捕鱼夫妻相依的背影,小女孩脸上明亮的微笑,昏暗灯光下独自进餐的老人,倚靠在墙沿惆怅望雨的麦客,能在第一个瞬间打动我的不是美食,是他们平凡却难忘的生活剪影。真正的美好和舌尖无关,它关乎朴实的心灵,关乎生命的纯度。

2014-06-17 18:41:29
来自猫不抓**的评论:

味觉记忆如同精神纪念馆,收藏的是执念与往昔。所有对食物的需求便是有内而外延展的欲望,我们在得以满足的同时也对自然有敬畏与感恩。若是平日里将饮食看的太粗糙才应视为是怪事,让我们一起在包罗万象的食事中品尽各种人情滋味。

2014-06-16 21:35:27
来自留下躯**的评论:

读完这本书后,被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感染,自家饭桌上也出现了一种莫名的氛围,搭配恰当的色彩还有餐具碰撞的悦耳都会增加人的食欲,也觉得俺娘的饭菜是一种不用语言表达的想念,回应她的应该是不辜负这顿家常饭吃到肚子圆。

2014-06-19 19:31:26
来自爱我你**的评论: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起点,终点,都是一个叫作家的地方,这是中国人千年来秉持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我想,在外的游子,看到这句话都会怆然泪下。舌尖不仅仅已是美食文化,它说体现的是人文和社会,是对劳作与生活的讴歌。

2014-06-18 21:38:43
来自窒息的**的评论:

每周五纪录片播出的时候都没时间看,索性买来书看了。真心要赞一下,图书的出版进度还真是衔接得天衣无缝啊,纪录片刚刚播完就能买到了。从头到尾读一遍,除了垂涎三尺,更多的是感动的眼泪,《舌尖上的中国》简直是同时触发味蕾和泪腺啊!!

2014-06-18 22:57:51
来自yg96**的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个非常好的电视节目,对我这样一个吃货有着非常巨大的吸引力。这本书,将电视节目固化下来,非常实用,让我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这些传世美食的炮制,感觉非常好!而且性价比也很高!

2016-10-31 14:06: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得不说,质量很过硬。书里面还有卡图和一些不错的与烹饪、美食相关的推广。纪录片的辞藻优美而且厚重实在。配图也很好看。当然从视听享受来说当然不如纪录片,但是留作纪念和查找其包含的信息就十分容易了。

2017-09-05 23:14:50
来自往事如**的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2》[1]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二季,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对主食的深厚情感。喜欢专题片,也喜欢本书。

2014-12-03 10:15:16
来自幺三**的评论:

看到网友对纪录片的抨击,随便说一下我的看法。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天天美食。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这本书是在表达生活,而不是记录生活;有的人说真实,有的人说感动,我觉得这个取决于生活环境吧;对我来说,麦客那段让我想起了白鹿原。

2014-06-12 19:43:1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