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规模经济论文

摘要:规模经济的概念逐渐被用到了很多领域,比如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和鲍恩很早对现场表演艺术中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认为规模经济能够在所有的现场得到实现。经济学家史蒂文·格洛伯曼(Steven Globerman)和萨姆·H·布克(Sam H Book)运用了与鲍莫尔和鲍恩略有不同的方法,对一个由加拿大交响乐团和戏剧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了研究。
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网络的“规模经济”

在网络产业刚兴起时,良多人都说:网络经济没有范围经济的现象。现在的事实证明这类说法是过错的。1些知名的网站(如新浪网、二一cn、一六三等)已经开始对于电子邮件信箱的用户及电子杂志收费,缘由是免费会员太多,造成系统负担太重。如果这个现象产生在1年前,经营者是求之不患上的。

据报导,在多家网站陆续休止提供免费服务后,网络呈现了大量的移民潮——流向了不收费的网站。结果却使这种网站的负担加剧,这些网站在斟酌到服务不乱及资源有效使用等问题后,其中1些(原来不收费)网站也抉择对于新会员采用“使用者付费”轨制。

这象征着甚么?之前常有人强调:网络对于1百个客户服务以及对于1万个客户服务而言,并没增添甚么本钱。并不然。由于网络的装备、带宽资源都需要增添。过去大家为了竞争,想吸引会员登录,都纷纭打出了免费的口号,现在1些财力不支的网站关门了,寻求免费的客户却上门了,反而让这些还没死的网站不敢接纳他们,缘由很简单:网络有范围经济。

甚么叫“范围经济”?就是当出产能力或者服务能力在1个限度以内时,每一增添1个单位的产量或者服务量,单位本钱就会降落,但若超过了这个极限,单位本钱就会急速上升。这个限度就是范围经济。为何在网络发展的早期,学者专家会喊出:“网络没有范围经济”?那是由于网络产业的边际本钱曲线是U型,而非V型。

这个意思是说:当你构建的网站是个供五万人使用的范围时,这时候每一增添1个用户其实没增添甚么本钱,但总量超越五万个用户后,网络经营者又须构建另外一个五万人使用的范围,这时候本钱就会大幅增添。因而,边际本钱曲线的第1个使用者分担了较大的本钱,第2个几近是零,直到第五万个,又会跳到另外一条本钱曲线,出现所谓的U字型。

其实这类说明过于简单,经营网站的CEO们会发现,本钱1直跟着使用范围的增添而扩充。例如:服务器的速度、资料库的程序、带宽的租用、服务的人员、编纂的人员等,经营者1直在投资。真正没有增添的是收入,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尽管现在谈网络投资都惟恐避之不及,然而如果咱们当真察看就能发现:越是后来成立的公司,常常能使用到廉价的解决方案。硬件的价格在跌、好用的利用软件愈来愈多(乃至可以租用),保护程序及网站的专业依赖性也在降低,真正需要投资的是内容的经营以及销售渠道的树立。

所以,大家需要认清的是:你是要“做大”,仍是要“做精”?做大,你可以走向通路以及平台。做精,是积累内容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而非资金树立进入的门坎。固然,做精也能够做大。例如1些的有线电视频道,其内容的精巧程度也不是1般小企业就能及的。但人们不会相信做大也能够做精。由于事业的模式不同,当经营者已经经构筑了平台优势,它就不会自己再投资于内容的精巧度,这时候它可以直接去购买精巧的内容。

正由于有范围经济,所以传统产业的经营经验,仍是有许多可以鉴戒的价值,这是值患上经营者深思的。

规模经济论文:对于DEA的我国零售行业规模经济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居民的收入预期放缓,零售业的增长和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012年上半年我国零售行业利润出现12%的负增长,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下滑了24.3%。从近五年的行业投资和零售总额的增速来看,2008年至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17.6%,而批发与零售行业固定资产平均增速为31.6%。这说明,我国零售行业整体上可能存在行业投资过剩而导致的规模经济递减,进而导致增速放缓和盈利水平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国外知名零售业(如家乐福、沃尔玛等)的发展历程看,规模化仍是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对我国各省(市)零售行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对决策单元(DMU)进行效率评价注重对每一个DMU 进行优化,且能够指出有关指标的调整方向,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经济含义和管理信息。本文将基于DEA分析法,以31个省(市)规模以上零售企业为样本,对各区域零售行业和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DEA发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由美国着名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最初创建的。事实上DEA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957年Farrell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提出的包络思想。1978年Charnes等人在Farrell的理论基础上,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衡量转换为数学比例,以线性规划求解有效前沿,计算决策单元在固定规模下的相对效率,该模型被称为CCR模型。1984年Chames等人提出的BCC模型,该模型在允许变动规模报酬的情况下,引入了Shephard的距离函数,得出衡量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线性规划模式。此后,DEA模型得到扩充和完善。例如:加法模型、Log-型的DEA模型、关于具有决策者偏好的锥比率的DEA模型、具有无穷多个DMU的半无限规划的DEA模型、随机DEA模型等等。我国学者从事DEA的研究始于1986年,他们在DEA的理论、模型、软件以及应用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了好评。

(二)DEA基本原理与步骤

DEA的基本原理包括了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其基本原理为:首先,构建有众多决策单元(DMU)组成的评价群体,每个决策单元具有多种可衡量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其次,以MDU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定义加权的总输出和总投入指标比效率评价的指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进行运算,得出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根据DMU与生产前言面的位置关系,以确定各DMU的有效性,并根据投影法指出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应用DEA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为:确定评级目的、选择决策单元、构建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建立评价模型、模型求解与分析、效率分析及综合评价等。

(三)DEA应用概述

与其他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具有优势。首先,作为一种客观的多指标决策方法,它不需要预先给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或通过事先做出的一些判断(如层次分析法要构造判断矩阵)来决定权重系数;其次,DEA属于非参数模型,不存在因参数估计对评价结果造成的误差;,DEA的评价结果较,DEA不仅能评价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适当,并且给出各DMU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

基于以上优势,DEA创立后就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DEA的首次成功运用是评价为弱智儿童开设的公立学校项目。后来 DEA的应用范围又扩展到军用飞机的飞行、基地维护与保养、陆军征兵、城市评价等方面。例如,2003年郑欣应用DEA模型对我国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2006年施金亮等基于DEA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进行研究,2009年叶佩文用DEA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效率情况。

基于DEA的我国各省(市)零售企业规模经济型分析

(一)评价目标

零售业态的演变及发展过程显示零售企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且零售企业是具有典型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服务系统。因此,本文认为基于DEA模型的区域零售企业规模经济性研究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零售业整体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且而规模因素是影响区域零售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应用DEA模型更地测度各区域零售企业相对规模经济性,并通过对比各区域零售业在规模报酬增减情况、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实现我国零售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决策单元

DEA模型决策单元的选择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即: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及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法。横向选择法指选择同一时间的不同产出单位或部门作为DMU,目的是分析不同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纵向选择法指选择同一产出单位或部门作为DMU,目的是分析某一产出单位或部门的有效性的发展趋势。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选择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更加的研究MDU的有效性情况。

鉴于以上的评价目标及篇幅的限制,本文采用横向选择法,选择全国31个省的规模以上零售企业为决策对象。原因为:一是各区域规模以上零售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各区域零售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二是31个省规模以上零售企业的相关数据可以在统计年鉴直接获取,确保了数据的性和客观性。

(三)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一定的投入(如资金、人才、技术等)和产出(如营业收入、利润等)。对某一区域同一类型的所有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累加就构成了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投入和产出。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和决策单元的选择,本文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为我国不同区域规模零售企业投入和产出的累加指标。

根据评价指标选择的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 性,本文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选择为:投入指标包括法人企业(个)、资产总额(亿元)、从业人数(人),产出指标包括销售额(亿元)、营业收入(亿元)、营业利润(亿元)。具体决策单元指标见表1。

(四)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DEAP2.1软件,选择输出导向的模型,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根据模型求解结果,从效率水平、投入冗余、产出不足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零售企业规模经济性进行分析。在本文中,效率水平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等指标的分析,判断各省(市)的零售企业在资源配置效率高低、行业规模报酬阶段及整体运营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性。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主要指通过对弱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目标值和原始值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各省(市)提高零售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努力方向和程度。

及时,效率水平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31各省(市)零售企业效率整体水平比较高(见表2)。其中,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4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37,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04。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四川和西藏六个区域的各项效率均为1,DEA有效,且规模报酬不变,构成了该时期我国各区域零售企业的生产前沿面。从规模报酬方面看,在我国31个省(市)中,有6个地区规模报酬不变,占比19%,有25个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占比81%,没有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这也说明我国零售行业处于行业周期的成熟期,此时一味地增加行业规模,不会对行业效率将会继续降低。从纯技术效率值看,我国31个省(市)的平均纯技术效率值为0.937,说明我国零售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其中,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有14个区域,明显多于整体规模效率为1的6个区域,这说明造成我国各区域零售企业总体规模效率不高的原因是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而不是由于零售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例如,广东省整体规模效率为0.808,规模报酬递减,为弱DEA有效,但是其纯技术效率为1,说明广东省的零售企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但是整体规模和投入产出的不匹配,造成了广东省零售业整体效率偏低。

第二,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根据各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原始值和松弛变量调整值可以求出各非效率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目标值。投入或产出的松弛变量调整值占原始值的比重越大,说明该投入或产出是造成该决策单元性对非效率的因素之一。投入和产出松弛变量调整值一般可用节约值和可增加值表示。本文整理出我国31个省(市)投入和产出调整值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出现投入冗余的投入指标主要为从业人员和法人企业,其中,10个省(市)的零售企业出现从业人员的投入冗余,平均可节约11%,有8个省(市)的零售企业出现法人企业的投入冗余,平均可节约5%。这说明从业人员过剩和企业过多,是造成这些省(市)零售企业效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兼并和精简从业人员的措施改善这些区域零售企业的整体效率。从产出不足方面,我国各省(市)的零售企业由于存在大部分处在规模递减阶段,为非DEA有效,存在较大的效率提升潜力。其中,有17个地区的各项投入指标是可以增加的,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的平均值分别为23%、17%、16%。

结论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零售企业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各省(市)零售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资源配置效率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主要结论为:及时,我国零售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是导致部门省(市)零售业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限制或促进该区域的零售业整体;第二,我国一些省(市)的零售企业存在一定的人员投入冗余,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可以在保障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精简人员;第三,如果合理调整规模,我国大部分省(市)的零售业存在一定增长空间。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鉴于数据的限制,投入和产出的指标的选择过于简单,可能使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加大,二是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是横向地研究了各省(市)的零售业规模经济性,并未纵向地对我国零售业规模经济性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因此,为了更好的认知我国零售业规模经济性现状和趋势,作者还有待和业内人士与其他学者共同探研。

规模经济论文:论音乐剧产业的麦当劳化是实现其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

乐剧是以戏剧?穴尤其是剧本?雪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并通过三者的不断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娱乐产品①。它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和现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中诞生的一种舞台戏剧艺术。从其诞生之初,音乐剧就蕴含着一种极其鲜明的特性——商业性。商业性,是创作演出音乐剧的最初动机和最终归宿。音乐剧的商业化本性,不但造就了现代人商业化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及其商业化的艺术。

一、音乐剧产业麦当劳化的提出

美国学者乔治·里茨尔在经过对麦当劳餐厅以及众多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和总结之后,在其着作《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提出,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是指一个社会经历着快餐餐厅之特色的过程,即快餐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美国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麦当劳化是理性化的再概念化说法,是指从传统思维转向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麦当劳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全球连锁快餐店。它从一家为过路司机提供餐饮的快餐店,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快餐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之一。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认为实施标准化的生产与管理是其成功的关键。全球的任何一家麦当劳连锁店都可以为顾客提供相同质量、统一标准的食品、服务和用餐环境②。也因此,麦当劳的经营模式才能够被成功的复制、输出,并实现规模效益。所以,标准化是麦当劳成功的核心。

麦当劳的经营模式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也在走着麦当劳化的路子。有人曾经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演出的音乐剧《猫》是盗版,不同于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演出的《猫》。我们有这样的质疑声,是因为我们对于音乐剧这个产业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就如《猫》的制作人所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剧场,《猫》的演出规格是一致的,不论是在百老汇、伦敦西区,还是今天在天桥剧场,你们看到的将会是跟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一模一样的《猫》”。所以,以《猫》为代表的商业性音乐剧,无论在全球哪一个城市上演,它的内容、场景、服装、道具,直至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音乐剧制作标准与麦当劳全球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可以说毫无区别。商业化音乐剧的制作和演出就如同在麦当劳的连锁店里烹饪标准化的汉堡包一样创造出标准化的艺术产品,然后在全球不断地复制,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营销模式将其推向世界市场,并获得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麦当劳、星巴克等快餐业的生产与营销模式与音乐剧这种舞台艺术的制作营销方式没有区别。所以,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也在走麦当劳化的道路。

二、文化与麦当劳化

由于文化领域呈现出麦当劳化的发展特征。所以有人提出,文化领域要反麦当劳化。因为它会使原本应该多元化的文化走向单一和凋零之路。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下反对文化趋同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区别是什么?其实,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只是“产业”的修饰词,归根到底,我们要做的是“产业”。当然,文化产业是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不危害社会和国家利益,能够正确引导大众审美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利润较大化。因此,我们现在更多地听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更经常地看到了对于艺术品生产的投资。这些投资并不是在做慈善,而是看到了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可以通过资本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对于艺术产品的生产不再简单的停留在“买方市场”,而是为了取得更丰厚的利润,朝着“卖方市场”方向发展。通常,产品的生产是根据市场上消费的需求来决定的。随着高科技,尤其是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艺术品的生产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消费者的要求,而是朝着积极主动地诱导消费者审美消费需求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不断扩大其覆盖的范围,并且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传媒在让尽可能多的人们分享相同审美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所覆盖的范围具有趋同性的特征,使人们在艺术和审美的欣赏与爱好方面表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就是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艺术品的生产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特征。它决定了音乐剧《猫》的全球演出必须像麦当劳的全球连锁厅一样,必须遵照一个模式、同样的版本。也就是不论在什么地方演出,不论由哪位演员担任剧中角色,都要严格遵守音乐剧《猫》的最初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的全球演出,保障了音乐剧《猫》的品质,但是与此同时也抹杀了不同地域带给《猫》的别样的创作灵感,使其丧失了创造性。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传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用貌似高雅的艺术将人类文化与审美爱好无趣地引诱向同质化与平面化,艺术中那些具艺术与人文价值的内涵,必定要在这个过程中被阉割,使艺术原本可能拥有的美学深度经过无情的快餐化处理,堕落为它的平面化了的镜像③。

艺术与文化的趋同性并不等同于艺术的低劣化。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即使我们现在的艺术产品不以思想深刻为首要诉求,但是我们艺术品制作也更需要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以及的艺术制作团队。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标准化的艺术品制作比起传统的高雅艺术更需要大资本的投入和更多的智力和创造力。在对于艺术品生产大资本的投入中,有70%以上是用于吸引有才能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虽然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不是仅仅几个人的创意就能成功的,但是那些超乎常人的艺术家的非凡智慧与创造力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关键。以《猫》为标志的工业化音乐剧是以精致得无可挑剔为特征的,但是商业至上的诉求决定了技术层面上的精致与思想和艺术上的平庸,必然并行不悖地存在于所有这些作品之中④。

三、音乐剧产业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概念逐渐被用到了很多领域,比如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和鲍恩很早对现场表演艺术中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选定的11个交响乐团样本中,大多数乐队每场音乐会演出的成本都随着每年演出场次的增加而显着下降。在典型情况下,单位成本不会在产量的整体范围内出现下滑。更确切地说,对于某地管弦乐队而言,单位成本在其每年的音乐会场次达到90—150场之间时,将达到一个低值,并在此之后趋于平稳⑤。

规模经济现象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支管弦乐队无须在排练上花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提供更多场次的演出。例如,如果乐队可以提供三个时段的门票预订服务(假设分别为周四晚上、周五晚上以及周日下午),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周中将同一乐曲演奏三次。如果需求上涨到可以加演第四场,那么这支乐队就可以在无须增加任何排练开支的情况下,进行第四场的演奏。规模经济的第二个原因(与前一个相比或许不那么重要)就是,经营管弦乐队所需要的行政开支不必随着演出场次的逐一增加而增加。因此,“经常开支” 能够被更多场次的演出所分摊,从而随着演出季度的延长,使每场演出的平均固定成本不断下降⑥。

出于同以上两个原因的相似性,规模经济对舞台演出剧目、歌剧、音乐剧、芭蕾或其他舞蹈形式的制作商来说同样适用。因此,我们认为规模经济能够在所有的现场得到实现。经济学家史蒂文·格洛伯曼(Steven Globerman)和萨姆·H·布克(Sam H Book)运用了与鲍莫尔和鲍恩略有不同的方法,对一个由加拿大交响乐团和戏剧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了研究。他们证实,当交响乐团的表演达到每年约115场次的水平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他们还发现,戏剧公司规模经济的延伸范围要更广一些:“每场演出的最小成本……在演出达到约210场时得以实现”⑦。他们推测,与交响乐团相比,在戏剧活动中,规模经济的范围越大就反映出其每件作品的固定成本越高。

,在1985年,马克·兰格Lange等人共同编写了《Cost Functions for Symphony Orchestras》(《交响乐团的成本函数》)一书,他们采用了相对于鲍莫尔和鲍恩的研究范围更广的一组数据,并运用了与其不同的经济计量方法,同样证实了交响乐团中存在的规模经济。他们发现,当每年的音乐会场次在1—65场之间时,每场音乐会的平均成本是随着场次的增加而下降的,在67—177场这个广阔的区间里是不变的,而在其后的更高产出水平上,成本是急剧升高的⑧。这就是规模经济的临界点。

现场表演艺术在生产上表现出系统的规模经济。当我们用演出周期或演出季度作为规模衡量的标准时,产出的单位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任何一个作品或任何既定常备剧目的固定成本会被更多的表演节目分摊。随着个人平均收入的增加,门票的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售出的门票数量会增加,演出季度也会延长。由其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减少有助于抵消由生产力滞后所引发的成本递增的影响⑨。

既然规模经济对几乎所有表演艺术来说同样适用。那么,我们认为规模经济也能够在音乐剧的制作中得以实现。音乐剧具有需求双重的规模经济性: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音乐剧作品的制作和设计成本较高,若要呈现一台音乐剧,音乐剧制作公司会投巨资创作和设计,但一旦音乐剧制作完成,它的复制成本则相对较低。随着音乐剧作品的复制数量(上演的次数)的增加音乐剧的长期平均成本便会逐渐下降ww需求角度看,随着音乐剧上演的次数增多,观看音乐剧的观众数量也随之增加音乐剧的平均价格将会下降。四、音乐剧产业的麦当劳化是实现

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

当年韦伯就像是创造了一个知名餐馆品牌一样创作了音乐剧《猫》,它的最初投资高达45万英镑,但演出回报更是惊人:从它1981年和1982年分别开始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上演,竟然连续在新伦敦剧院演出21年,在百老汇的冬日花园剧院演出近二十年;它还先后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世界二百多个城市近三百个剧院里演出过,观众人数一共超过六千五百万,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价值都创造了文化娱乐历史上的较高记录。它在百老汇的演出曾经创造过单天收入119万美元的票房记录,全球演出收入超过三十亿美元。在英国每年音乐剧收入的60亿英镑中,《猫》这一剧目就占到将近10%,其中包括演出的各种版权收入,还有与演出有关的各种相关产品的收入⑩。

麦当劳化的模式,正是后工业时代崛起的文化产业的特征。就像是麦当劳快餐店的全球扩张所依赖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样,后背景下的音乐剧制作,用类似于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制作成本,并由此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空间。后工业化时代音乐剧产业的赢利模式就在于用尽可能多的投资,按照观众的平均口味,或者说是观众的一般口味,来精心制作出能让更多的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剧产品和服务。由于消费人群的几何式扩张和对同一产品的大量复制,单位音乐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成本被极大降低了。后工业化背景下的音乐剧制作,正是以麦当劳化的方式来实现音乐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并在全球实现批量复制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可见,音乐剧产业通过走麦当劳化的道路是实现其规模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规模经济论文:论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的相容

摘 要 分析了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的涵义及关系,指出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可以而且应该相容;相关多元化体现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的优势,是企业多元化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 规模经济 相关多元化

1 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

1.1 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多元化经营,又称多样化经营,是指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不同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大,也就是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一般认为多元化与专业化是相对而言的,专业化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高度的专业化可以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继续成长必然面临的现实选择。

1.2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扩展

(1)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是指生产系统的大小,它一般由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与生产能力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规模经济则指企业或工厂扩大到一定规模,由于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而成本下降,其存在基础是一些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以及生产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与专业化经营联系到一起的,且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一个前提,即市场容量足够大,产品价值的实现不存在困难。

(2)规模经济的扩展———范围经济的提出。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认识也有了深化,有人提出范围经济的概念,并提出要将范围经济纳入规模经济的范畴。范围是指生产系统的集合分散程度,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企业内部生产多样化或数个企业完成不同的生产又相互协作。存在的基础是某些生产活动的可分割性。范围经济的本质上是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范围经济的存在似乎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显然范围经济的存在也不是普遍和任意的,许多企业滥用范围经济盲目多元化其实是逆逻辑而行,结果导致范围损失。

2 多元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1)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新进入的产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则对企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此种情况下一般不能通过直接投资来进入,通过对该产业内现有厂商的兼并或收购是较为现实的选择。即使如此,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首先,可能因为收购兼并的成本太高、投入太大,对企业原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产业必需能提供足够的现金支持;其次,收购或兼并后的整合可能时日较长,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企业容易陷入两难困境。正因为这样,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因进入、退出都存在较高的壁垒,企业都不愿轻易涉入。

(2)某些“游牧民族式”的企业对收益较高的行业的逐利行为。除了要考虑到许多企业相继进入后,新行业收益率的变化可能会使之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同时还要考虑进入壁垒虽低,但退出壁垒却高的后果(典型的多元化陷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盲动,要考虑到各“元”在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要素上的相关性,也就是力求获得内部的范围经济效益。

(3)建立在企业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多元化也必须考虑规模经济问题。虽然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剩余资源的量不足以转移到其他产业领域利用。就是对大企业来说,剩余资源也有一个度量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4)建立在核心能力理论上的多元化。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已经拥有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是把核心能力在多个行业领域内重复使用,对目标行业的选择要考虑核心能力的适应条件,以及核心能力在新行业内的重要程度,即延伸的领域与原领域能否产生协同的范围经济性;二是企业尚未建立核心能力,基于对核心能力的认识,通过多元化来构筑核心能力,这时往往要对其他行业进行收购、兼并,并进行剥离、清理、整合,往往还须伴随着业务的对换和战略联盟的建立。此时多元化目的是长远的,而不是急功近利。

3 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容

(1)纯粹的规模经济是在专业化经营之上。它对产品实现即市场规模存在较高的要求,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迫使企业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定制化的经营和组织生产,因而出现了多元化与范围经济的概念。这其实是对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概念的延伸。规模经济主要是指量的规模,如资产、职工人数和外在需求的规模,而范围经济是指质的规模,是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战略性资产的规模,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是对抽象的能力利用的规模,多元化则是对核心能力的多方面扩张和利用。多元化如果逆规模经济而行,则风险太大、困难重重。

(2)相关多元化是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的体现。理论界推崇相关多元化,实践证明相关多元化成功率较高,这是因为相关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而存在以下潜在优势:多元化的各个“元”———战略业务单位之间可以共享同一战略性资产,从而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利用建立和维持某一战略业务单位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可以提高另一战略业务单位的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质量,使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规模进一步增长;利用在建立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更迅速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去创立一项关于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这显然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相关多元化可能会增强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建立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过程中,公司会学到新的技能,这反过来又会提高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质量,这是核心能力的聚合效应。

(3)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注意到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相关多元化较好的结合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性,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较好选择。而且,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不能多管齐下,在次序上要有先后。规模是基础,在规模上培育了核心能力,才可以多元化。企业只有立足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断向更深的层次拓展,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品种,这样在主业基础上的多元化,才能保障企业效益不断增长。

规模经济论文:谈从双向规模经济谈企业蓝海战略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蓝海战略 企业规模经济 消费者规模经济 生产者规模经济

论文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如何突出重围成了每个中国企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蓝海战略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和实施蓝海战略的关键,即双向规模经济。

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

蓝海战略一词来源于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的著作《蓝海战略》。他们将企业目前所用的战略分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代表已知的、饱和的市场,利润前景黯淡,恶性竞争激烈;“蓝海”代表未知的、新兴的市场,蕴含巨大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在步入经济高速公路的同时,产业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拥挤,加之外资和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对本地市场产生剧烈冲击,竞争趋向白热化。由于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增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因此,用传统竞争方式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利润只能令企业陷入“红海”,而解读蓝海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双向规模经济:蓝海战略实施的关键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是在消费者的效用和生产者的成本之间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较高价格(一般为消费者的较大效用)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消费者剩余;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低价格(一般为商品的成本)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生产者剩余,即利润。通过两大剩余的此消彼长实现社会福利较大化,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获得较大剩余。

(一)消费者规模经济—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消费产品数量的上升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是建立在人类消费心理之上,人类如果单一地、重复的消费某一个产品则会产生厌倦情绪,达到消费饱和。而当下“简单模仿-批量生产”的模式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加深了产品的单一性和顾客的重复感,使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实现消费者效用的规模经济,可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客户理念。近代营销理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这里的客户仅仅只是局限于对产品有需求和拥有交易倾向和交易记录的群体。实施蓝海战略必须转变既有的客户理念,将传统定义的内涵扩大。本文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型:“固定型”即已经对产品形成一定忠诚度和依赖感的客户;“潜在型”包括具有潜在消费倾向(如关联产业的客户)和潜在消费能力(如即将获得固定收入的毕业生)的客户;一种是“排斥型”及对产品存在一些排斥倾向的客户群体。

2.实现效用创新。效用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反应,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心理体现。如果能够针对人类消费心理的特点进行效用创新就能有效的延缓递减规律。

3.效用增值。一种逆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办法来自效用增值,效用增值的基础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体验经济学派认为,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帮助消费者发现已经存在却不易被察觉的,能提升消费效用的“感觉碎片”,如西餐厅的灯光亮度、背景音乐的类型等,将这些“感觉碎片”移植入产品中就能增加消费者效用。还有一种指向更为明确的效用增值手段就是开放产品的多方位功能,形成需求方的规模经济,使得需求方的需求函数相互关联而非排斥。

(二)生产者规模经济—生产者边际成本递减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会不断下降,一旦达到某一程度之后,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反而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为了应付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者大打价格战。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建立价值评价体系。蓝海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原则中,有两条至关重要—“关注全景而非数字”和“克服关键的组织障碍”,价格战关注的是数字而非全景。

重构需求边界和生产边界。重构生产边界就是追求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原意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有某一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成本要低于由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总成本所表现出的经济性。蓝海战略范围经济的实现体现在它专注与整合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共同需求,合并细分市场,整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之处来重新定义和整合自己的产品,确定新的生产边界。

规模经济论文: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再认识

摘 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 现状 认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各行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国家竞争的微观主体,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为此也专门制定了重点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1 规模经济——大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现代大企业的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科学技术的演进是大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种认识,也是我们现有的关于大企业知识的主要理论渊源,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规模经济一般指的是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如图1所示,在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低点M(低有效规模,MES)之前,当产量从Q1增至Q2时,平均成本也相应由AC1降至AC2。这里M点非常重要,它的经济学意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市场上每个竞争者为了继续生存所必须占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某一产业中进行竞争并能获利的企业数目的上限。

2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结构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例如,代表着中国内地大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中国工业500强”,其1998年度的平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人均收入、资产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仅相当于当年“全球500强”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当年“全美500强”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张军,200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障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比如在企业规模的确定上,片面强调越大越经济,却忽视了规模经济实现的条件,结果出现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规模经济层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致使企业难以针对自身症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实现上,错把规模当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业本末倒置,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因此,在我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企业航母”、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时候,重新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应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

3.1 区分规模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大型、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作业,从而大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设备投资,大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放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可能经得起暂时的亏损,有能力开发风险大但同时盈利性也更大的产品,可以大量减少广告促销费用,有利于发挥现在商标和企业商誉的潜在价值等。它可以指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若干个工厂(或生产线)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阶段的工厂(或生产线)实现纵向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多样化等三种途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工厂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工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而对于仅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持警戒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规模的经济性首先是工厂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企业规模经济。没有工厂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如无源之水,是难以长久的。实际上,我国目前不少企业首先急待解决的即是工厂规模经济,这在机械、电子、汽车、炼油、和钢铁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工厂规模不经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利能力,也使大企业缺乏成长的空间。因此,重新明确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辨别自身规模经济的缺乏来自哪一层次,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形成有规模无效益的局面。

3.2 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模不等于效率,规模是效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规模只有与其竞争力挂起钩来才会显出实际意义。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对于正在致力于规模扩张的中国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动所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选取最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致力于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通过分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使之集中于主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即是基于对规模的重新理解,即规模不只是总的规模,而是具体在某些产品、产业上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能力带来企业规模扩张,而规模优势又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注意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加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规模经济须动态化

规模经济的大小一般也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技术获得发展、产业渐趋成熟的时候,规模经济也常常随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例如,在钢铁产业,微型工厂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垂直整合工厂,大大降低了低有效规模的水平。同时,这些变化未必一定均匀地出现在公司的所有活动中。有时,改变规模经济并不导致公司规模的直接扩大,而很可能激发某一产业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链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专业厂商的出现。

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规模经济概念的动态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有效规模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规模经济包含的实际上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实务中切忌将其教条化。

3.4 规模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观点

如前文所述,技术水平是决定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内、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来看,除了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影响规模经济外,交易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场的制度层面,产权界定不清、信息公开程度低、法制软弱、市场封锁,在基础设施上,运输途径狭窄、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慢,则市场半径必然很小、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内部条件考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且规模越大,这种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提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术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招致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规模经济还要求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对我国目前的大企业来说,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由这一点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规模经济论文: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一、前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在各国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入世”步伐日益临近,必将使我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从短期来看,“入世”面临关税降低,因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产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外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交汇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传统工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必然带来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经验丰富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经验丰富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经验丰富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经验丰富。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较大企业与世界较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较低,而退出障碍比较高,造成产业供给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达到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给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体现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给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给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给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策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办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如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部分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买、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升级,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业内各企业的优势比较分散,如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也有市场优势,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技术的发展后劲,这种品牌的优势也只能维持暂时的品牌优势,也很难发展。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但苦于规模太小,要扩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且时间也比较紧,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品牌的影响。也有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没有品牌和市场优势,其结果也很难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通过资产重组,在保障品牌和市场的优势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现了在产品结构重组和优化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因为有优势品牌,在行业中形成了差别化;因为有一定的规模,必然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两种优势双管齐下,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经验丰富技术和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达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体现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q’/q,其中 q’为规模扩大后的产量力为规模扩大前的产量)。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较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成本、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经验丰富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如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较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体现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较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障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忽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成本和机会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较重视被购买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如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体现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则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避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障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障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战略重组中的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企业战略重组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符合市场机制对企业资源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则,这样才能实现战略重组的最终目标。

规模经济论文:从双向规模经济谈企业蓝海战略的实施

内容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如何突出重围成了每个中国企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蓝海战略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和实施蓝海战略的关键,即双向规模经济。

关键词:蓝海战略 企业规模经济 消费者规模经济 生产者规模经济

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

蓝海战略一词来源于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的著作《蓝海战略》。他们将企业目前所用的战略分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代表已知的、饱和的市场,利润前景黯淡,恶性竞争激烈;“蓝海”代表未知的、新兴的市场,蕴含巨大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在步入经济高速公路的同时,产业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拥挤,加之外资和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对本地市场产生剧烈冲击,竞争趋向白热化。由于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增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因此,用传统竞争方式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利润只能令企业陷入“红海”,而解读蓝海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双向规模经济:蓝海战略实施的关键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是在消费者的效用和生产者的成本之间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较高价格(一般为消费者的较大效用)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消费者剩余;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低价格(一般为商品的成本)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生产者剩余,即利润。通过两大剩余的此消彼长实现社会福利较大化,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获得较大剩余。

(一)消费者规模经济—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消费产品数量的上升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是建立在人类消费心理之上,人类如果单一地、重复的消费某一个产品则会产生厌倦情绪,达到消费饱和。而当下“简单模仿-批量生产”的模式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加深了产品的单一性和顾客的重复感,使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实现消费者效用的规模经济,可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客户理念。近代营销理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这里的客户仅仅只是局限于对产品有需求和拥有交易倾向和交易记录的群体。实施蓝海战略必须转变既有的客户理念,将传统定义的内涵扩大。本文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型:“固定型”即已经对产品形成一定忠诚度和依赖感的客户;“潜在型”包括具有潜在消费倾向(如关联产业的客户)和潜在消费能力(如即将获得固定收入的毕业生)的客户;一种是“排斥型”及对产品存在一些排斥倾向的客户群体。

2.实现效用创新。效用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反应,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心理体现。如果能够针对人类消费心理的特点进行效用创新就能有效的延缓递减规律。

3.效用增值。一种逆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办法来自效用增值,效用增值的基础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体验经济学派认为,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帮助消费者发现已经存在却不易被察觉的,能提升消费效用的“感觉碎片”,如西餐厅的灯光亮度、背景音乐的类型等,将这些“感觉碎片”移植入产品中就能增加消费者效用。还有一种指向更为明确的效用增值手段就是开放产品的多方位功能,形成需求方的规模经济,使得需求方的需求函数相互关联而非排斥。

(二)生产者规模经济—生产者边际成本递减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会不断下降,一旦达到某一程度之后,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反而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为了应付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者大打价格战。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建立价值评价体系。蓝海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原则中,有两条至关重要—“关注全景而非数字”和“克服关键的组织障碍”,价格战关注的是数字而非全景。

重构需求边界和生产边界。重构生产边界就是追求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原意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有某一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成本要低于由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总成本所表现出的经济性。蓝海战略范围经济的实现体现在它专注与整合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共同需求,合并细分市场,整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之处来重新定义和整合自己的产品,确定新的生产边界。

规模经济论文:战后日本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研究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其规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两者美系是技术创新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战后日本的企业规模特征为出发点。在理论方面解释了日本战后技术创新活动向大企业集中的现象,即研究开发规模经济的存在。

关键词:战后日本;企业规模结构特征;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1 引言

技术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贡献是其gd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战后日本技术创新形成的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其独特的制度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者互相促进与推动,实现了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

2 战后日本形成的企业规模结构特征

2.1 企业规模的“双重结构”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企业数量大量增加的过程。其中以雇佣人数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增速最为迅猛。以制造业为例,企业数量在1963年超过56万家,到1983年则达到78万家。期间,规模分类中,规模越小的企业增长越快,雇佣人数在1—9人的微型企业数量增长达到43%,而雇佣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日本,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从产值,增加值来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表2)。

战后的日本产业发展特点是在狭小的国土上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并在国内建立起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大量企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分工体系。

2.2 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实行“系列化”

所谓系列化就是大企业将同自己相关的众多中小企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纳入自己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小企业采取承包的形式为大企业生产某些零部件或提供各种服务,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结成较为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这是日本企业经营的重要特征之一。战后日本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系列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得非常迅速,20世纪70年代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加入了系列化。

3 日本企业规模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的关系研究

一方面,日本的大企业通过系列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组织过于“肥大化”的弊端,并利用与系列内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以及长期、持续的交易关系有效地解决了组织庞大带来的管理问题,从而能够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事务,避免了因组织的僵化而导致的创新动力的减弱。表3列举了日本和美国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的规模状况。其中,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额是通用汽车公司的42%以上,但职工人数还不到其8%。日本的大企业积极利用子公司,下包企业。临时工,计时工等形式,以尽量减少自身的职工人数。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将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委托给下包企业。子公司,使其内部生产零配件的比率下降到25%左右(而通用汽车公司这一比率约为70%)。

另一方面,尽管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活跃,并在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企业的子公司型企业较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根据若衫隆平(1997)的研究,规模较大的子公司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相对于规模较小的独立型企业反而更为不活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大企业内的技术开发主要表现为一种“集中型”的特征,也就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职能集中于母公司,特别是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活动,子公司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接受来自于母公司的技术扶持和转移。自己很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企业间通过这种组织上的联合,实际上是对研究开发活动规模效果的一种有效利用。

其次,尽管大企业系列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对而言较为活跃,但其对大企业的从属地位将其技术创新活动基本上限制在专业性的增量创新上。

第三,1970年前后,日本出现了许多研究开发密集型、设计开发密集型和体系开发密集型的新型中小企业(清成忠男将其称之为“创新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对较为活跃,但由于大企业的竞争挤压以及在石油危机后出现的经济不景气中应对策略的缺乏,这些中小企业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主导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 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启示

(1)建立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基础是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技术追赶的前提条件。日本战后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成功主要表现为其强大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而这种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是建立在通过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相联系的设备投资形成的大规模生产体系基础之上的。

(2)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双重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适应新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仍十分低下,产业化技术体系仍未最终完成,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化技术基础,从而实现技术上的追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在一些领域存在着较为先进的技术基础,推动这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迅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对于我国实现局部领域的技术赶超、培育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3)保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放性,这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尽快实现技术上的赶超,是我国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扩大与各国之间技术创新活动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研究与开发,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之中,更有利于培育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从追赶向超越的演进,从而能够动态地适应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

规模经济论文: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分析

1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较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2 影响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上讲,在一定时期,企业的规模大小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整体技术发展状况这一经济力量。从微观上讲,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技术发展状况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会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3 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的,因此,判断企业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 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 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 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 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

5 结论?

总的说来,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容易做大,该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规模效益的小企业。中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近年来大企业数目较稳定,但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当然,我国电子百强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电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强,扩大规模外还要注意加强合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规模经济论文:浅析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

摘要: 本文应用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和中国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生产分散、市场分割、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需求不足是规模经济不佳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较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及时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低点(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较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

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较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多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

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规模经济论文: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研究

[摘 要]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综合性医院的规模扩大并没有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医院规模经济的意义,并指明医院规模扩大后存在的问题及以后需努力的方向,以寻求医院规模经济效益较大化。

[关键词] 规模经济;效益;较大化

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持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医院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确定最适宜的医院规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1 医院规模经济理论基础

医院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效益随着医院规模扩大而递增的现象,即经济性增加的现象。经济性可以表现为单位成本下降、医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和医院价值增加等。具体可体现在医院的门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医院收入等方面的增长。医院规模经济就是研究最适宜的医院规模,即在哪种规模下医院效益达到,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不同于一般企业和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每一所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都会因医院制度、医生水平、病人具体需求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因此,医院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显得较为复杂。

2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医院通过扩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床位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是医院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必须的固定成本,如医疗设备、医疗用房、管理人员等。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业务量没有关系。医院成本特点是固定成本总额大、比例高、经营杠杆高,表现出医院的收支结余对业务量的变化很敏感,即平均分摊到每一单位的医疗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下降速度大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经济程度明显。②学习效应是医院规模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随着医院规模扩大,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医护人员重复某一活动(如手术、操作医疗设备等)次数增加,使医护人员熟练程度增加、工作方法和流程改进,产生 “熟能生巧”的效应,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磨练”了医生技术水平。并且大规模医院拥有开展高难度医疗项目技术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医院临床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临床专业数量增加有关,促使医院成立更多和更细分的临床专科,使分工专业化。③管理优势是医院规模经济的又一优势。医院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伴随着发展而形成一套完整且相对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从而产生品牌效应,使各个科室可以共享医院品牌优势;并且及时对不同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增加价值。此外,由于医院规模大,需要大量的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等,增加医院采购的讨价还价能力,即采购的规模经济。

医院通过新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开设床位扩大规模,会使卫生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床位大规模增加,相应的人员总量和设备配套也增加。同时,也使日常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如卫生材料的消耗、办公费用的增加等)随之增加。规模扩张也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医院总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每床日费用、平均住院日和医护人员数。每床日费用的增加、平均住院日的延长以及医护人员的增多都将引起总支出的增长,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来自于财政的补偿有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寻求社会的补偿,甚至诱导不合理医疗消费,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费用负担。

3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的努力方向

随着医疗改革的继续深化,医院寻求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l 医院规模发展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坚持适度原则

医院是否应该扩大规模,并非仅是医院微观层面上规模发展的问题,还影响到宏观层面上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总量和结构的问题。医院规模的扩张要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原则来作为医院是否扩大规模、增加床位的决策依据,确保规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规模建设要与医院长远发展相适应,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合理控制医院发展规模,注重发挥技术和专科优势,引导公立医院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于医院长远发展而言,规模建设只是基础,内涵建设才是关键。在抓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注重发挥技术和专业优势,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医院的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3 医院的发展应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并非是一种合理的“繁荣”景象。在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有相当比例,实际上在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分工中,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但是,目前却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医疗改革目标的明确,医疗保障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完善,群众就医“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壮大,城市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体系将进行战略调整和资源重组,将使大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大量减少,那么医院大规模扩张状态将难以消化。

总之,医院规模扩张应遵循规模经济原则,立足于自身战略综合考虑医院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确定医院规模,寻求医院规模与效益的结合点,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以实现医院规模经济效益较大化。

规模经济论文: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摘要:规模经济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范畴。关于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人们上引导我国城市化实现健康发展,在实践上还可以直接为城市提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文章对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的综述加深对规模经济的理解。

关键词:规模经济 城市化 文献综述、

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这种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典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强调了分工和合作的作用,人们往往将这段描述为“规模经济”思想的萌芽或开端。他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许多产业只能在较大的城市中才能存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通过对分散生产、简单协作与工场手工业等不同形式的比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规模组织生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和财富的巨大增长。而且,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生产规模和效果的比较,他认为大规模的生产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致带动各部门经济发展。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经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二百五十万人这样集聚在一个地方,使这二百五十万人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他明确强调了规模经济的巨大力量且做下了“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的论断,肯定了规模效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马歇尔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表述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在 《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他指出许多企业在特定区位的聚集,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同时,听海提出追求规模经济会导致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降低经营效率,导致规模报酬递减,这就是“马歇尔冲突”。

韦伯一般被认为是聚集经济的创始人,他首次使用了“聚集经济”一词,“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可见,韦伯的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有关,他还认为高次聚集主要就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也就是城市产业的集聚就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二、近代外国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一)城市规模经济的存在性

对于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个问题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英国经济学家・培笛,他于1682年针对伦敦市的规模问题,进行了扩大人口规模与缩小人口规模两种情况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扩大人口规模时可获得集聚效益。Dixit和Stigliz提出DS模型提出模型,这个模型预测了三种规模经济类型,其中平均城市规模与人均真实收入呈单调正相关关系。但是,Henderson对城市规模经济提出异议,认为大城市的较高生产率和较高工资并不能证明大城市居民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规模经济的模型解析

起初Mills提出了在一个没有城市的世界这样的分析起点上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仅有的投入品是土地和劳动,假定土地和劳动都是同质的。每个生产函数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所有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都是竞争的,这个模型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和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等人提出了用轨道经济和图灵方法,研究表明即使城市中产业是随机或均匀分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之后,产业仍然会聚集成团。轨道经济研究中定农业平均分布在各个地区运输必须沿着圆周进行,单位工业制成品每运输单位距离就会有常数部分τ消失。图灵方法就是把空间看成是连续空间,如果任何频率的特征值均为正,那么在该频率上偏差的振幅就会随时间逐渐增大,平地均衡就是不稳定的,会形成城市经济体中的规模经济。

Dixit和Stiglitz于1977年提出D一S垄断竞争模型把规模经济、产品种数、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垄断竞争纳入了一个均衡框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消费的产品种类越多,效用水平越高。

城市规模经济模型表示,假定城市资源固定,而剩余劳动力无限,且人口自由迁移且人口自由迁移。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从周边地区迁入城市的人口的边际产出先增加,达到一个顶点后必然下降。而从周边地区迁入城市的边际成本则先下降后上升。

三、我国学者对城市规模经济的探讨

饶会林、周一星等代表性人物认为城市规模同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一些学者强调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弱正相关性,认为城市规模并不是决定城市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王明浩、李小羽就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政策总结为4种观点: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小城镇论和综合发展论。综合发展论是普遍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道路,逐步建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龙头,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比例协调,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杜闻贞、梁源静等学者认为应该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而大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应当合理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则明确“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对于特大城市则要“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

四、对研究综述的评论

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市规模经济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都存在三个不足,一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者往往只选用某一种分析工具,如回归分析;二是缺少综合。现有文献对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中,往往是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侧面展开,或仅从某一方面展开,而缺少对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对城市整体效益或者说综合效益的分析。三是视角单一。现有文献往往是对城市规模经济本身进行论证,而较少和城市化、区域经济、城市规模等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分行业、 从整体上研究规模经济的存在、 测度等问题;二是研究非常具体的行业(如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存在性的问题,但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

国内外学者研究逐渐从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生转变,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岭回归分析、面板模型等来研究城市规模经济,更能深入的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限制不利因素发展有利因素来有利实践者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去。

现如今各国许多城市都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化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模经济理论来对现阶段的经济进行一定的调整。我们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并借鉴已有乘数规模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化发展的规模经济进行更多新的尝试。

作者简介:

陈怡(1995―),女,浙江省台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生。

规模经济论文:运输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运输供给也出现了能力不足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运输企业的运输规模经济进行理论分析,给出运输规模经济指标即运输规模经济系数的理论公式。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运输企业 运输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1运输规模经济概念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几种代表性的认为:

(1)规模经济概念最初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这种个别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称为工厂规模经济(或生产技术性的规模经济)。它是指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操作,从而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另一种规模经济是企业规模经济。它是指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或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若干企业联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

(2)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也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运输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成本呈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既相通又有不同:相通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不同主要是由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将多产品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直接引入运输业将导致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包含,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运输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构成了运输网络经济。

2运输规模经济理论概论

与运输活动有关的规模经济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即:运输网络幅员经济、线路通过密度经济、港站( 或枢纽)处理能力经济、车( 船、机)队规模经济、载运工具能力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等。运输业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各种运输方式都既可分成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营两部分,而且根据客货流或服务对象的特点( 如远途或近途,整车或零担,定点定线服务与否等)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运输类别,这使得讨论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平添了很大的难度,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可以在运输业中找到很多存在规模经济的例子(例如公路零担运输需要组织较大的车队和在较大的网络内通过沿途接卸和轴辐式中转的结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找到大量不具有规模经济的例证( 如个体运货卡车和船户、个体出租车等)。

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成本函数对运输企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进行过测算,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卡福斯等将运输成本函数应用于铁路企业规模的研究上,得出铁路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的结论。但自各国执行放松管制政策以来的这些年,运输行业却在不断地进行企业组织规模的调整,企业平均规模和行业集中程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然而兼并现象的出现诱发了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重新考察,近年西方学者开始用多维向量模型替代单纯的数量指标模型,也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例如欧姆对美国航空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推知航空业具有一定的网络规模效应;欧姆同时也对铁路业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是OECD国家铁路的规模经济系数为1.02,略大于1,因此规模效益还是存在的。

在所有的运输企业中,由铁路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大。运输成本的投入也较大,所以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规模经济与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本文通过对运输规模经济的理论进行综述,得出可以利用一般运输业规模经济的计量方法,将运输经济理论模型可以推广到各个运输行业的运输企业中,用以计算其运输规模经济与不经济。当S>1时具有规模经济,表明平均单位成本是一条逐渐降低的曲线;当S=1时规模经济不变;

论道路运输的市场规模经济

[摘 要]进入21世纪,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多样化,这要求运输市场服务也要多形式发展。调整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其中通过形成规模运输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是运输结构调整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模经济;运输市场

1 道路运输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

按照现代运输经济学的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包括道路运输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规模经济性,而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性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及时,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网体系具有四通八达、公用、高密度的特点,为道路运输网络化运营和提高其规模经济性奠定了基础;第二,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使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得到简化,运输企业可以不投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仅从自身运输能力的提高、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方面,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适时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加强现代技术应用,形成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第三,道路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运输等,其社会需求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很高。

道路运输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并不是说道路运输企业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形成规模。经济影响运输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是运输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对一定时期运输市场结构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同样,不断变化的市场结构对形成规模经济也有直接影响。竞争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服务替代性强等特征,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少、集中度高、服务差异性大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 加快实现我国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政策措施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且东西部差异巨大,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通过交通输送为东部发展提供动力,东部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向西部流通,这中间除了经济、政治等资源方面的差距外,交通不便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导致物流供给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对此,要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东西部搭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使东西部能够有效衔接起来,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基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形成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全国物流的健康发展,促进资源、人才、资金的有效流通,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规模经济奠定基础。

2.2 完善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落后产能不仅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反而会拉经济后腿,淘汰落后产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优胜劣汰,政府要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运输企业,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良性运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运输企业采取大而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运作效率低下,同时,运输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忽视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制约运输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制约交通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因此,政府要通过经济杠杆,鼓励运输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在统筹自身企业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组合,使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政府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即使这样的企业当下的规模还比较小,但经过政府扶持,可壮大经营。通过这些方式,鼓励运输企业重组,提高运输专业化程度,使用户享受到更品质的运输服务,进而促进交通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运输市场服务

在最近10年,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布局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订票、转账以及付款等互联网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办事方式等。运输行业起步早,属于传统行业,但这样规模巨大的传统行业要想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就应走互联网运行之路。具体来讲,及时,运输行业在日常的运行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计算正好可帮助运输企业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使交通运输更加智能化;第二,信息技术可帮助企业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的利用实现较大化;第三,智能交通的打造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抢滩运输行业,通过网络建立运输实体与消费实体之间的联系,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结 语

当前,我国的运输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运输市场的规模经济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运输行业的改革步伐,使交通运输的规模能量较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促进全国物流的健康发展,促进资源、人才、资金的有效流通,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规模经济提供条件。

规模经济论文: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问题与研究

一、山区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水杂果、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目前我国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不到30%,增值不到0.5倍。目前多数农产品还是原状进入消费市场,而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农业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增值5倍左右。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有2.49亿农户,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均耕地只有7.3亩,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同时,因为分配承包地肥瘦搭配,远近结合,这7.3亩耕地又被分割为若干块。这种分散、小规模、粗放式生产既增加了农产品的单位成本,也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从而导致生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

在山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主体培育引导不够,山区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没有大面积集中连片土地

目前,普遍存在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够、能力不强以及农民利益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不强,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够,覆盖面积不大,那一适应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经营的要求。另外,土地仍以土地经营流转权为主,绝大多数是通过租赁形式流转出来,这样的面积不够大,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土地股份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

(二)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低,单体经营模式不大

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地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这个农业产中份额很小,从规模经营大小的数量看,除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规模较大、效益较好之外,其他农产品种植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受到单体规模限制,导致机械化、技术化程度难以快速提高,虽然单体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经营面积的有限性会制约资金、技术的扩大投入,进而影响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山区农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等靠思想严重

山区农民普遍对市场的需求缺乏了解,缺乏主动寻找市场、开辟农产品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可以把农民集中在一起的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山区农业。

三、解决途径

(一)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工业化改造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同时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农业法务公司,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践表明,农业工业化已成为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

(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不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组织成员进行生产与销售,促使农业生产由行政管理过渡到又合作组织协调管理;组织和协调农户进行专业生产;把分散的专业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农协,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发挥其中介功能。大公司、大市场不能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同样,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能直接进入大公司的经营序列或纷纷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在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中,农户为了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合作经济这样一个中介组织。同样,公司或企业也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节约交易成本,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要一个中介组织,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对接。三是载体功能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演变成社区行的产业一体化组织或专业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四是服务功能。想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服务最直接、具体,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话链条各环节得以稳固相连并延伸的生命线。

(三)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我国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所以,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四)农业公司树立农业品牌观念,建立农业品牌

树立农业品牌观念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农业品牌,农业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召力和忠诚度,促进农业企业和顾客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一是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产品是公司和消费者之间好的沟通方式,消费者会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所感知,形成对公司品牌的认可,在下次消费时会继续选择该品牌,最终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对农业公司来说,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求在生产环节把好关――把好安全、质量关。二是实现农业公司的联盟。单个农业企业的规模、资产有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则,实现公司联盟,使用共同联盟品牌,增大影响力。(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林业局)

规模经济论文:道路运输规模经济与集约化经营问题探索

摘 要:与其他行业一样,集约化经营也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以品质服务为经营宗旨的运输业,其集约化经营不可照搬其他行业的模式。本文分析了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现状,并探究了创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规模经济;运输企业;集约化

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甚至与道路运输市场开放以前相比有所倒退。目前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方式落后;运输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效率低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所提供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位移上,还体现在运送速度、时间和货物安全上,道路运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其现在的经营方式,探究更适合其发展的新模式。

一、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1.分工与交易费用

当道路运输市场劳动的交易费用系数足够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时,中间企业就会从道路运输市场中出现。如果分工在道路运输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道路运输企业的平均活动范围和规模也会缩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分工和专业化在道路运输企业内部发生,则一个企业中每个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一个企业的范围及规模将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就会提高。

2.市场容量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限于市场容量,道路运输业由于其特殊性,市场容量包含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程度和道路运输业市场容量三层涵义。

3.管理与技术

从管理看,一类是生产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输生产的全部过程,与企业的运输设备密不可分,目标是实现生产率与生产能力的配套。包括车辆和员工岗位安排合理化等等。另一类是经营管理,是除生产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目标是较大限度地组织企业运输生产所需的货源并且控制非生产过程的成本。对于所有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压缩的空间,可以不断挖掘潜力,将管理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从技术看,一方面,装备技术的发展使道路运输企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产业的发展水平

运输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在其发展初期,运输主要作为企业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运输需求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为专业化提供了需求支撑,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分工链条的延伸,运输市场效率进越来越高,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进一步加强。

5.企业关系

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竞争与协作,这两种关系对于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方式有重要影响。

二、运输业形成规模经济的条件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四通八达、高密度、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正在形成,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为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因而运输企业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主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着眼,积极开发创新先进的运输组织技术,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不断强化实力和扩大经营规模。

2.运输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运输市场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行业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这也会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

3.多种运输方式各有所长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有利于体现运输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道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等特点,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运输优势。所以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高。

三、创新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分析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下,道路运输企业如何才能做好集约化经营,是道路运输行业继续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从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及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两方面进行分析。

1.合理组建企业集团

适当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是推广集约化经营的基础。因为没有规模化企业就不能实现规模化效益,所以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走组建企业集团之路,形成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换句话说,组建企业集团是借助资本集约促进资源集约。这就需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不合时宜的市场规则,通过合理合并运输资源,实现行业兼并、合并或者并购,这个资源包括车辆、企业、线路经营权、战场、人员等。

及时,企业并购是指大企业采用控股、购买等方式收购小企业,扩大自身规模,这样就能有效合并小企业的运输资源。企业一方面要对自身股份制进行改造,促进企业内外各种资产有效重组,同时还要做到运输的跨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及合并;把高速客车及高速共组作为载体和依托,重点建设在客运或货运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跨区域企业;引导同一区域内运输企业之间组成有机的经营团体,其好处是快速扩大规模经营,还可减少小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以企业产权为桥梁,有效实行资产重组,创建及发展跨区域的大规模道路客运集团,对其实施集约化经营,在大规模经营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规模。扩大车辆规模的途径有两个:收购其他中小企业车辆或者购买新车。在购买车辆时,应选择适用性强的车辆类型和档次。集中购买车辆可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投入,同一个厂家的客车,采购1台、10台、100台,在价格上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因为零部件相同,还可减少维修部门的零部件库存。寻找合适机会兼并同线路客运车辆,减少同一线路的运营企业,组建运营联盟,形成利益合体,提高客车的运营效率。

2.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

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在运输企业的应用。道路运输粗放型经营的特点是不注重高科技在运营活动中的重大作用。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公众服务及安全监管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主要指:为运输车辆安装物流系统优化技术、GIS、GPS等,实现运力、资源等信息的收集及共享,对车辆实行多方位、全过程跟踪监控,促进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快速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及调度水平,降低空驶运输、无效雏形、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实现客车运输的快速响应、高效连接、合理组织及准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及改进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流程,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系统,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的运载功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集约化经营是当前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尽管运输企业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也应认识到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和优势,运输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发展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