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疼痛护理论文

摘要:疼痛护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对此,本文将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纳入到骨伤手术术后护理过程,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不仅能够缓解患者因疼痛受到的身心伤害程度,还能够综合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巨大,疼痛护理效果较好,护理满意度较高,所以,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将其应用到术后疼痛护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疼痛感,还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综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其应用价值较为明显。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癌症病人疼痛护理论文

【关键词】肿瘤

[摘要]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对于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为减轻晚期癌症病人难以控制的疼痛而带来的生命威胁,我们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心理支持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癌症病人的疼痛,更加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干预;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病人的一大顽症和主要并发症,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生癌症病人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病人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痛苦症状,均有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液质。为此,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213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癌症疼痛的病人213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6例,属中晚期癌症病人186例,发生不同程度疼痛129例,疼痛占癌症病人总数61%左右。

2疼痛的干预

2.1规范化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1,2]:1级即重度疼痛,需要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给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每日2次~4次;2级即中度疼痛,需用第二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每日2次;3级即轻度疼痛,需采用第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2.2及时、按时用止痛药过去一直以为,对癌痛的治疗,以病人的耐受为主,尽量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以防药物成瘾。再者有的病人则对止痛药物有误解,害怕自己服用后会产生副作用,以为随着癌症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若一开始使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奴,唯恐到了晚期就没有其他的止痛药可用,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无可忍”时才向医护人员求助,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低。临床上目前鼓励癌症病人采用控释剂型的强效镇疼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副作用,产生心理依赖(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

3临床护理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频繁,通过和病人的接触,观察确定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做出判断并实施护理。

3.1药物镇痛的护理药物镇痛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循序渐进,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规定时间服用,不能等病人疼痛开始才给药,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非麻醉止痛剂阿司匹林,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需饭后或溶于一杯牛奶中服用。疼痛剧烈时可给吗啡等强效药物止痛。

3.2心理支持癌症病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病人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病人主动取得病人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病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多方位的护理,深得病人信赖,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病人、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病人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病人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较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

3.3放松止痛全身放松、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病人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4转移止痛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值得留恋愉快的事情,和病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下棋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病人疼痛发作时,护士可适当的在病人床边逗留,握一握病人的手,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用热毛巾擦一下颜面,帮助更换一下体位,精神上给予安慰,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使室温适宜,保障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与其他有情绪反应的病人或家属接触,通常会减轻病人的疼痛。

4小结

通过对213例疼痛病人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此外,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在认识上的更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疼痛护理论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护理的研究

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疼痛剧烈则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可影响为机体免疫力和身心康复[1].文献报道[2],外科择期手术中有75. 5 % 的患者担心手术疼痛,有 50% 以上的患者术后72h 仍疼痛不止,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和生存质量。因此,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 ①具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 ②良性胆囊疾病,近半个月内无急性胆囊炎发作; ③无腹腔严重感染和腹膜炎; ④术前 3d 没有使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⑤无药物及酒精依赖史; ⑥能进行有效沟通,同意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可能存在胆囊或胆管癌; ②有黄疸、肝炎及严重肝硬化病史; ③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④化脓性胆管炎、腹腔严重感染或合并急性胰腺炎; ⑤具有非手术原因所致疼痛。

1. 2 一般资料: 2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收集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87 例,按照入院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 44 例和对照组 43 例。观察组: 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1 ~72 岁,平均( 35. 84±9.35) 岁。受教育年限 6 ~ 21 年,平均( 12. 53 ±4. 67) 年。

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8 例、胆囊息肉 16 例、胆囊结石10 例。对照组: 男24 例、女19 例,年龄24 ~70岁,平均( 35. 27±9. 12) 岁。受教育年限 6 ~ 20 年,平均( 12. 14±4. 60) 年。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7例、胆囊息肉 15 例、胆囊结石 11 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 3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采用正确姿势、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可出现疼痛,加深患者对疼痛的了解; 并告知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程度等,防止进入疼痛恐惧的误区。②饮食干预。术前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不易进食产气食物; 术前 8h 禁水禁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 6h 可进少量的流质,如白开水或米汤; 24h 后开始进食低脂低糖半流质,少量多餐,每日进餐 5 ~6 次,多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饮食由细到粗,循序渐进,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③心理干预。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给予患者精神鼓励。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④音乐疗法。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病情程度,向患者介绍各类音乐特点,选择其喜好的音乐进行音乐疗法,嘱患者可以自由意愿配合心中默唱、哼唱或肢体语言,每天 2 次,每次 30min.音乐疗法可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有效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强度,减轻焦虑和抑郁缓解疼痛。⑤活动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可进行床上躯体活动,经常变换体位; 术后 6 ~12h 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可在病房内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大。⑥松弛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到足部结束,循序放松,深慢呼吸,频率以自然舒适为宜,每天 3 次,每次 15 ~20min[4].

1. 4 疼痛评价: 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5],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 0 ~10 的数字,0 代表无痛,10 代表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字,分别于术后 6h、24h、48h 及 72h 各评价一次。

1. 5 胃肠功能: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以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胀、便秘及腹泻等。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珋±s)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比较,P

2 结 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 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 论

1987 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与传统剖腹手术治疗胆囊疾病,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及出血少等特点,逐渐取代了 90% 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属于微创性手术,但是任何手术对机体都存在应激,术后仍可发生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7].本研究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护理干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与常规护理相似,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 评分明显降低。认知干预、心理护理、音乐疗法及松弛疗法等,通过不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消极心态,提高对疼痛的依从性和痛阈值,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

腹部手术操作、麻醉、原发疾病、治疗药物、术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术后疼痛及被动体位等因素,可共同作用抑制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表现为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和肠麻痹[8,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但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的刺激因素仍然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常规护理。术后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可刺激肠道的反射活动,胃肠蠕动加快、分泌功能活跃,有利于消化道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从而有效预防胃肠功能紊乱,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加快。

疼痛护理论文:骨科病人术后夜间疼痛的护理体会

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一科共开展各种骨科手术1256例。大部分骨科病人术后夜间疼痛常常是难以控制的,特别是择期手术患者,由于手术麻醉作用消失,而组织的损伤仍在持续地释放产生疼痛的物质,使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能进入睡眠,影响机体恢复,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但具有的护理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故骨科病人术后夜间疼痛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骨科病人术后夜间疼痛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骨科病人术后夜间疼痛的原因

1.1生理因素:由于手术器械、物理刺激影响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筋膜、骨膜的高阈值损害感受器,使疼痛加剧。

1.2 心理因素:某些患者术后仍精神紧张、自虑手术是否成功?不能战胜痛苦,表现消极,灰心丧气,不能自助。

1.3 自身因素: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差异。

1.4 体位改变:骨科病人术后大都采用被动体位,活动受限,使活动量减少,不能有效地对抗疼痛。

1.5 病房环境:如病房噪音、患者间的相互干扰,而导致患者睡眠不足,疲倦而降低了抗痛能力。

2护理措施

2.1 生理护理:由责任护士了解术后骨科病人既往的疾病经历,便于术后有的放矢,为病人提供战胜疼痛的技巧。

2.2 心理护理:术前给患者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详述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问题。可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或减轻忧虑,增强病人抑制疼痛的信心。术后更应注意病人疼痛的情绪反应,分散病人注意力,通过心理效应启动病人体内“抗痛系统”,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的目的。

2.3 局部按摩与自我放松:在护理观察过程中,指导病人作自我放松动作,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阻碍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帮助病人入睡。此外给病人进行局部按摩,对减轻骨科病人术后被动体位疼痛尤为重要。

2.4 适当的神经药物阻滞:在护理观察过程中,采取在夜间给予小剂量安眠止痛药,并配合心理护理。

2.5 改善病房环境:保障骨科病人术后的消息和睡眠是恢复健康的基本条件,要积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操作巡视病房时动作要轻。

3正确处理护患之间关系

护士和病人接触机会多,易发现病情变化,且容易沟通,尤其夜间值班护理时,患者易在这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手术情况等。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时机,给予精神疗法。同时取得病人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使病人康复达到效果。

疼痛护理论文:术后疼痛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术后疼痛

术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加剧组织分解代谢,可影响伤口愈合及康复;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控制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ACTH、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下降,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利于伤口愈合。但据报道 [1,2] ,术后病人的疼痛没有及时治疗普遍存在。我们以我院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咨询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术后有重度的疼痛,导致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术后疼痛护理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术后病人疼痛的情况得到缓解。

1 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 害怕成瘾 [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病人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临床研究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全美的一项调查显示 [4] :1万余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的病人中,仅22例产生成瘾,而这些产生成瘾的病人都曾经有药物滥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产生成隐。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仍然担心麻醉药用的次数多了会引起病人成瘾,并且认为临床实际发生率超过1%。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病人成瘾时,发现护士混淆了麻醉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把临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了。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 疼痛评估不、不及时

1.2.1 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据对手术后疼痛问题调查表明,30%的病人没有记录术后疼痛情况,从记录上统计有20%病人有“主诉疼痛”,而没有疼痛程度,但据咨询调查统计40%病人的疼痛是剧烈的。可见术后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2.2 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护士在护理手术病人时,一般询问病人有无疼痛,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有疼痛时也让病人尽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药。目前,我们强调将术后疼痛评估作为一项术后护理的常规工作来做,并制定了0~5级疼痛程度评估法,用色谱和脸谱疼痛评估法作为客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但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病人疼痛的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疼痛评估分级不仅要求病人报告休息时的分级,也要报告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的分级。在应用时护士只简单地问病人的疼痛分级,而忽略了什么时候的疼痛分级,有时护理记录上病人的疼痛评估为2级,而病人却不敢活动,深呼吸;由于病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评估法或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告诉你疼痛2级,而生理、行为、功能表现上疼痛剧烈,如出汗、痛苦貌、眉头紧锁、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错误地把病人报告的疼痛分级作为给止痛药的标准。由于不能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 害怕药物副作用 病人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病人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病人对麻醉止痛药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视忍痛是种美德,因此,许多患者宁愿忍痛,而不愿如实向医生报告。他们还错误地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麻醉药品的恐惧、担心药物成瘾也是主要的治疗障碍。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 护理对策

2.1 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疼痛教育应列入护士的继续教育项目内,使护士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

2.1.1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ˉASP)曾对疼痛定义为: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之体验。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疼痛对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大,它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质和氧气的消耗增加,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减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1.2 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见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因此,不要将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麻醉药或者因疼痛加剧加大药物用量的病人当作成瘾,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家属提供的有关病人成瘾史的资料。

2.1.3 提高护士评估疼痛的技能 术后的评估疼痛应从病人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自我报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行为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体位、活动、呼吸、咳嗽、焦虑、失眠等资料。临床上常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工具让病人更正确地评估自我的疼痛程度。我们自订了0~5级色谱分级和儿童脸谱分级法和形容词描述评分法,并正确地指导病人使用。不仅要病人报告在休息时的评分,而且也要报告在一般活动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时的评分。我们每个护士都有一套评估工具,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并记录。护士只有地掌握了评估技能,才能地评估疼痛,及时给病人止痛。

2.1.4 合理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 [5] ,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就是说,如果疼痛出现了,不要等到它变得严重了再去治疗,而是在刚刚开始时,就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这样取得的效果较好,用药量也少。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 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等。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甚至逐渐取消药物而不出现疼痛。

2.2 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 人的痛感程度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既往的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 [6] ,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复时,病人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2.3 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 把术后病人的止痛应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3 结果

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重新评估我们的工作。根据咨询调查,手术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药,护士在评价止痛效果时,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动、做深呼吸、咳嗽为标准。只要病人需要,可随时给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轻松地度过围手术期。

疼痛护理论文:护理程序在癌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程序

疼痛是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种痛苦的感受,它困扰着许多人。尤其是在晚期癌症中,疼痛发生率为70%(WHO) [1] 。癌性疼痛影响生理、心理功能,并使患者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增加。应用护理程序对癌性疼痛病人进行正确的疼痛评估、诊断,制定恰当的计划并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护理人员在癌痛控制中发挥独特积极的作用。

1 评估病人疼痛

反复的综合疼痛评估是成功控制疼痛的关键。

1.1 影响疼痛的因素 生物、心理、环境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对病人的疼痛感受造成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情绪、护理人员的因素、个人经历、注意力、疲乏、个体差异及支持系统等 [2] 。

1.2 评估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1)疼痛的部位;(2)疼痛的性质;(3)促发和缓解因素;(4)持续时间和规律;(5)具体的起始时间;(6)伴随症状和体征;(7)对日常生活的影响;(8)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9)对先前及当前止痛治疗的反应。晚癌病人常有多种疼痛主诉,应按照先后次序及分类进行排序 [2,3] 。

1.3 评估疼痛的常用工具 疼痛是主观的感受,故在测量疼痛强度、指导药物试验和决定治疗结果方面,病人的主诉是最为重要的。常用的评估方法有文字描述评分法(VDS)、0-10数字量表(NRS)、视觉模拟量表(VAS) [4] 。VDS是把一直线等分成五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痛,1=微痛,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剧痛),让病人按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描述。NRS是要求病人用0-10数字来描述他们的疼痛,0表示无痛,10为剧痛,请病人自己评分。VAS是用一条直线,将两端分别注明不痛和剧痛,请病人根据自己对疼痛的实际感觉在线上标记疼痛的程度。

另外,用于评估疼痛强度和病人功能的简明疼痛目录;用于评估日常活动、工作、家庭关系、社会活动的多维疼痛量表或简明36条目量表;用于评估负性情绪的贝克抑郁量表等等一些问卷,均可用于评估疼痛对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大小。

2 护理诊断

根据对病人疼痛的评估,可以做出相应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因人而异,一般主要有:(1)睡眠型态紊乱:与疼痛未能缓解有关。(2)抑郁:与疼痛不能缓解及疾病的多种综合因素有关。(3)缺乏疼痛控制知识:与患者文化背景有关。(4)舒适改变:与疼痛未能缓解有关。

3 护理措施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病人现存的护理诊断排出优先顺序,提出护理目标,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

3.1 躯体护理 某些可产生疼痛的操作,如注射等好在止痛药物发挥效力较大时做;保障病人充分休息,给予安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为病人安排适当的卧位,并抬高床头;不定时为病人按摩或进行冷热敷,以刺激皮肤,减少疼痛的感觉;在疼痛不厉害时进行适当活动或沐浴,都能使病人感觉更舒适;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多巡视,以防不测。

3.2 心理护理 临床上大多数癌症患者由于疼痛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悲观厌世等情绪,这些现象对治疗极为不利。针对患者心理情况,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向病人讲解有关疼痛的知识,使病人明白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疼痛发作的类型,以及目前疼痛治疗方法及有效性,从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更能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同情和理解,听病人诉说,认可其疼痛感受,因为只有医务人员才能认识到其疼痛的现状并帮助解决;多陪伴病人,经常与之交谈,尽量满足患者需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争取信任与合作。常与病人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疼痛发作时护士立即来到患者面前给予安慰,握一下患者的手,或帮患者更换一下卧位,都是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可以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减轻其疼痛。另外,如果病人在用阿片类止痛剂,应告诉病人,不用过分担心药物导致的成瘾作用,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使用吗啡止痛可明显地抑制肿瘤转移 [5] ,且肿瘤病人用阿片止痛不会导致成瘾 [6] 。

3.3 使用止痛药的护理 癌痛病人使用止痛药的现象非常普遍。护士首先应掌握用药时间、剂量,做好护理记录,好在病人发生疼痛前给药。止痛药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一般应让患者于饭后服。止痛药会带来各方面副作用,故用药剂量必须遵医嘱,达到止痛效果即行。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及药物副反应,如有无呼吸抑制、便秘、嗜睡、谵妄等。观察止痛药的镇痛效果,若达不到效果,应及时提醒医生增加剂量或换用它药,或改变途径。

3.4 帮助病人放松 疼痛加剧时指导病人放松,有意识地训练病人的意志和毅力,病人短暂疼痛可采用换气、打呵欠的方法缓解。持续疼痛可指导病人屈膝、屈髋、放松全身肌肉、闭目养神及缓慢呼气。可于室内放置花、报刊杂志、电视机等,分散其注意力,使病人在精神和肉体上从应激中解放出来,消除或缓解紧张性疼痛。

3.5 发动病人的支持系统 对家属进行安抚,并发挥病人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的作用,使病人周围的人都能够正视现实,与护理人员共同探讨,针对现有情况共同制定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病人情绪不好时应有好的朋友或家人相陪。

总之,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缓解症状,而缓解疼痛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病人的疼痛强度、生活质量和临床及心理社会状况进行长期的评估和再评估,将此过程贯穿于各种治疗护理的始终,并努力寻求较大限度的缓解疼痛,有助于使病人以尽可能良好的生活方式渡过生命末期阶段。

疼痛护理论文: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体会

摘 要: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它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对做好骨科病人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骨科;疼痛;护理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害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2]。它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对做好骨科病人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11 年1~10 月间住院病人100 例,其中男47 例,女53 例,年龄24~86 岁。

2 护理体会

2.1 及时解除疼痛

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减轻疼痛。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 、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2.2 对症护理

2.2.1 药物镇痛

非阿片制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等。阿片制剂:吗啡、度冷丁、芬太尼等。采用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有效地缓解疼痛。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肌注等。药物治疗新技术: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硬膜外麻醉。

2.2.2 技术性镇痛法

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针刺疗法:中医针灸。神经外科手术止痛:植入给药泵、神经切除术、神经刺激术。

2.3 心理干预

使病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及时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操作熟练,取得病人信任,同情病人,尊重病人。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病房安静、清洁,好住单人房间,利于病人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病区的嘈杂音,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看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引导病人过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帮助病人制订康复计划。骨折病人病程长,有的还伴有终身的特征,把锻炼原理告诉患者,提高其进行功能锻炼的自觉性。教育和沟通患者的亲朋好友,使其较多地体恤患者的处境,使病人保持的心理状体,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护理论文:骨科疼痛护理医学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09年10月(某医院)住院骨科患者290例中选择:男,210例,较大的69岁,最小的4岁,女80例,较大年龄78岁,最小2岁。在对这290骨科疼痛病人护理中,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进行干预,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对症治疗

1.药物镇痛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用镇痛药物止痛。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布桂嗪,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派替啶。

2.技术性镇痛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

三、护理

1.一般护理在骨科伤病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1)急性疼痛,见于创伤或病后,如骨折、手术后疼痛;(2)慢性恶性疼痛,发生于恶性肿瘤或其他进行性疾病,如骨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慢性非恶性疼痛见于非进行性的组织损伤或伤病已治愈的病人,如肩背部痛、增生性关节炎等。护理前应了解患者疼痛原因并正确评估其程度,针对性的使用热疗冰敷,温泉浴,徽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特别对于幼儿及老年人、应细心观察其表现,如患者采取的姿势与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出汗、肌肉紧张度等,以了解疼痛程度及护理对其疼痛的舒缓作用。

2.专科护理

疼痛作为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尤其是接受手术后的骨科患者,痛感更是明显和剧烈,他们手术大都伤及肌肉、肌腔、关节、骨膜等感受器。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痛。专科护理上,应帮助病人保持患肢在合适的体位,应用牵引的原理帮助病人移动患肢,减轻疼痛,让病人配合治疗。对于术后有绷带、石膏固定的病人,应首先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压疮形成等特殊情况而引起的疼痛,及时调节节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应用止痛药物,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对于体位不当过劳而引起的疼痛,可帮助病人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术后24小时,正常情况下疼痛可逐渐减轻,如不减轻或加重,体温不降或升高,应考虑切口感染,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及时报告。

3.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中,一般采用阶梯给药的方法,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及具体情况,由弱到强按阶梯给药,主要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及美施康定控释片,以口服为主。对重度疼痛以致影响睡眠者可给安定、强痛定、杜冷丁肌肉注射等。并根据情况给予预防性用药。此外,还要经常巡视病人,安慰、鼓励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闭值;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呱替吮,应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生;非阿片类药物如索密痛,则应主要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倾向等。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在与病人交往时态度热情友好、自信、举止大方,操作认真熟练,细心观察病人的反应,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和程度,并使自己置身于病人的位置,体验其疼痛,使病人感到被理解、被关怀,从心理上有效减轻其疼痛。

4.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患者心中郁积。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必须移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同时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当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受到影响,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致使患者疼痛加剧。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

疼痛护理论文: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

1方法

1.1组织护理人员全员系统培训

1.1.1更新理念,转变态度打破传统观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多认为患者只有在出现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时候,才有必要给患者进行止痛治疗,而忽视了提前镇痛的重要性,并且过分担心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凸显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权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转变理念,关注患者疼痛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1.1.2进行系统培训考核提供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来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请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授课,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各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应用等知识进行培训。

1.2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我科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实施、评价与整改。护士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护理业务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参与到护士培训计划中,同时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和处理本组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沟通,协助护士长工作。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原因、类型;教会患者表述自己的疼痛;评估患者的疼痛史,为患者提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进展、疼痛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首次评估,疼痛评估的量表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使用的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为一的长海“疼痛评估尺”,分别向患者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护士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制定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患者入院时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性质、原因、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2h内完成首次评估,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评估1次;另外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然后每4h对患者进行1次评估。

1.3.2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药物镇痛。非药物措施包括:(1)环境护理。嘈杂烦乱的环境会诱发和加重疼痛。因此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整洁的病床上,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2)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和制动是止痛的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合理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抬高肿胀的肢体,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热敷患肢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轻疼痛。(4)指导患者疼痛时听音乐,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慢呼吸运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及松弛紧张,达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镇痛是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达到的镇痛效果。

1.4针对患者及家属疼痛教育

1.4.1转变患者及家属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上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伤后及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害怕麻醉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影响或产生的毒副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转变患者理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对机体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他们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1.4.2落实疼痛护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责任护士、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病房张贴疼痛尺,病床边悬挂彩色镇痛小贴士,内容涵盖疼痛对人体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措施,常见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每月开展疼痛护理教育课堂,强化患者无痛理念,能够熟练使用疼痛评估尺,鼓励说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护理措施,提供品质服务。

1.5评价指标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开展前后,对患者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创伤骨科病房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意义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体位、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因此合理、及时、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3.2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均为急性疼痛,即为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较短时间的疼痛,通常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但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康复,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由于疼痛因素存在,患者往往惧怕功能锻炼,活动减少,伤肢血流减慢,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后,通过制定疼痛评估流程,能够正确规范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规范化镇痛药物使用,制定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流程,使患者能够在疼痛耐受情况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肢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节省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

3.3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是患者对疼痛控制状况的总体评价,从患者的角度来反映疼痛控制质量的总体状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疼痛护理,护士给患者的安全而有效的疼痛处置信息将增加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疼痛得到控制,改进临床效果,减少患者的焦虑,增加满意度。同时,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疼痛教育及评估,每月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加强了护患沟通和情感交流,融洽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作者:陈丽芳翁留宁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骨科

疼痛护理论文: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初探

在临床表现中,妇科手术后,一般都伴随着比较强烈的疼痛,剧烈的疼痛不仅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是的折磨,也同样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阴影。在当前,我们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妇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液表现的极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2014一年期间,共进行妇科手术患者达86例,年龄最小的27岁,较大的62岁,手术的类型有:子宫手术24例,阴道手术37例,其他的则是宫颈炎手术。这些都是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的,无心脏病、肾病、肝病等等一系列器官疾病患者。患者被分配到各个观察组,而且两组的患者的年龄和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异,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看两组产妇手术后的护理措施,通过对手术切口护理、心理护理、药物康复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观察术后结果。1.2.1体位护理当患者进行手术后,体位护理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手术后6小时可以采用半卧,半卧不仅仅可以减轻腹肌的张力,从而减少疼痛感,患者及时次李闯活动过的时候,需要有护士在旁边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患者采用真确的方式下床活动,还能够使得患者心理上有比较高的安全感,从而避免出现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伤口撕裂和剧烈疼痛。1.2.2手术切口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定期为期更换切口敷料,进而密切关注切口的恢复情况,查看是否出现感染、流脓的情况,如果切口出现了感情的情况,应该勤换敷料,保持切口附近的清洁,对切口附近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感染。1.2.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因此,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心理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康复的进度,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之前,应该对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来使得患者心理上对你的信任,术后患者大部分都担心疼痛的问题,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帮他们减轻痛苦,是的他们能够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息。1.2.4药物干预当患者的疼痛感难以克制的时候,我们则需要用药物来干预患者的疼痛感,通过药物来使得患者的疼痛感减轻。1.2.5术后其他工作手术后,患者的家属都会很担心其病情情况,此时也需要能够很好地安抚家属,并且叮嘱家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细节,使得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医院开导患者,从而使得患者尽早达到康复的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VAS疼痛程度分级,将患者术后48h疼痛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①无痛:VAS疼痛等级0级;②轻度疼痛:VAS疼痛等级1~3级;③中度疼痛:VAS疼痛等级4~6级;④重度疼痛:VAS疼痛等级7~10级。1.4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观察组无痛7例,轻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1例。对照组无痛2例,轻度疼痛15例,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5例。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7.6%(42/43),对照组83.7%(36/43),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心理等多维度的护理服务,综合护理干预基于疼痛机制,结合对患者疼痛评估结果,从身体、心理加强预防疼痛和处理疼痛。综合护理干预重视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帮助患者克服对疼痛的恐惧,树立信心,减轻患者的压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我院通过实施心理护理!疼痛评估!伤口护理采用止痛药物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综合护理在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天慧 单位:湖北恩施市咸丰县清坪镇卫生院

疼痛护理论文:普外科小儿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小儿患者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小儿患者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2h?36h?72h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普外科小儿患者的术后疼痛,增强小儿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普外科整体的护理质量,促进疾病转归

关键词:普外科小儿患者;疼痛护理;VAS评分


普外科手术治疗产生的创伤会对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术后疼痛反应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时的自然反应,也是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必须面临的正常肌体反应?但是疼痛的刺激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手术治疗及恢复效果,对小儿患者来说,这一点就显得特别严重,无论是哪种手术方法,患儿术后都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对患儿的病理和生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方可缓解患儿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我院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普外科小儿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作以下报告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为7.98±1.55岁;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为7.54±1.47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方面仍以常规对症治疗为主,护理方面,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后疼痛程度评估

在病人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询问?观察等方法对病人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鼓励病人及时报告疼痛,以帮助护理人员制订合理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疼痛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特点,还应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为制订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

2)术后的心理护理

每个患者对于普外科手术的耐受力不一样,尤其是小儿患者,对于手术后产生的切口疼痛以及其他不适,肯定会给患者带来烦躁不安情绪,甚至产生不配合哭闹等行为?医务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尽可能亲和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小儿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及帮助?针对于患者的一些要求,在不违反医院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不可以满足的应该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具体原因?良好的术后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平稳?安全地渡过普外科手术后的恢复期很有帮助?

3)体位护理

为了避免术后持续平卧而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帮助患儿在床上活动四肢;还可以给患儿进行局部按摩热敷等,尽可能的使患儿感到舒适,以减轻术后带来的疼痛

4)疼痛护理

手术后患者发生一定程度的疼痛,是手术的必然反应,嘱患者安心忍耐?要尽量给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稳定情绪,减少心理紧张带来的刺激;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视?与家长交谈等方法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对疼痛过剧者,可遵医院给予镇痛药?

5)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护理

护理人员要掌握止痛药物的药理?药性,正确使用,对可预知的疼痛可预防性用药,在使用较小药量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对于诊断不能明确的疼痛,不能随意使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病人症状,根据病人手术及个体情况适量用药,用药后严密观察病人体征及反应情况,尤其在第1次使用止痛药时,可根据病人反应情况确定以后药量?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讨论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是手术创伤?焦虑等的正常综合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发的痛觉和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受到如性格?对疼痛的敏感度?注意力?心理状态等患者主观因素及环境?教育?暗示作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术后疼痛能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切口愈合等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还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对于小儿病人来说,术后疼痛可能是他们到目前为止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的50例小儿患者进行常规加特殊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减轻许多(P

综上可知,幼儿患者骨科术后的疼痛指数与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有很大的联系?护理人员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消除患儿的恐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顺利降低护理难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应用

疼痛护理论文: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泌尿外科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策。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无痛者构成比明显低于观察组,而重度疼痛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泌尿外科; 后腹腔镜手术; 疼痛; 护理对策

腹腔镜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切口疼痛较轻、术后粘连现象出现少、术后恢复快以及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1]。后腹腔镜手术是腹腔镜手术的改进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展,后腹腔镜手术的开展随之增多,泌尿外科的多种疾病(如肾上腺占位等)均通过此手术完成[2]。但是术后患者会因某些因素出现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本文旨在研究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23~68岁,平均(44.0±8.6)岁,肾上腺占位45例,肾囊肿28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狭窄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1)术前常规对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同时告知患者4 h内禁水,12 h内禁食,并进行深呼吸和床上排便等基本训练。(2)术后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休息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当患者清醒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采用半卧位。(3)妥善固定和清理引流管。(4)护理人员注意心电监护和记录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病情变化。

观察组护理方法:针对疼痛因素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策。(1)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痛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疼痛会导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加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科普,讲解腹腔镜的治疗特点和过程,使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疾病的治疗情况从而缓解其焦虑或恐惧的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体位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调整体位,在有利于引流的情况下多行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通过减少对后腹膜的牵拉避免疼痛的产生。(3)引流管护理:加强得引流管的观察,防止引流管扭曲或堵塞;及时更换敷料,严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4)CO2因素护理:腹腔镜手术的实施需要应用CO2建立操作空间,这种操作容易产生刺激引起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吸氧,针对疼痛部位进行局部按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为(3.6±0.6)d,观察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为(1.4±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轻度疼痛患者构成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无痛者构成比明显低于观察组,而重度疼痛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情况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腹腔镜手术是将腹腔镜镜头插入到腹腔中,运用专门的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实时显示在专用的显示器上,医生通过显示器上所呈现的图像,运用专门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操作[3]。目前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迅速发展,操作精细,损伤小,是多种细微病变的手术方法。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如下:(1)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4];(2)体位不当;(3)引流管护理不当;(4)CO2因素;(5)后腹腔镜手术难度较高,加上部分医生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血管、腹膜损伤等并发症[5-7]。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患者无痛者例数明显少于观察组,而重度疼痛患者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与国内学者叶桂萍等[8]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的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影响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缩短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疼痛护理论文: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对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对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10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50例)与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取产时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评估两组产时疼痛程度、产程进展情况,并对比两组分娩结局。结果:试验组产妇产时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耐受度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心理干预; 产程进展; 疼痛护理; 分娩结局

分娩期疼痛是R床难以回避的客观现象,而疼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产妇心理状况影响,不少初产妇因不了解这一生理变化而心存焦虑、疑惑及恐惧,从而导致产程延长及引发人为性难产事件,或导致剖宫产率增加[1]。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和产时疼痛护理方法,避免心理因素导致的难产。本文就此观察研究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对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产妇,入组病例均无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严重妊娠并发症,排除心脏病、糖尿病和肝肾疾病患者[2]。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50例)与试验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最小22岁,较大38岁,平均(27.5±3.9)岁;体重51~77 kg,平均(63.3±2.7)kg;

孕周37~41周,平均(38.8±0.4)周;宫颈成熟度不低于7分。试验组产妇年龄最小24岁,较大39岁,平均(28.3±2.9)岁;体重

53~80 kg,平均(62.4±3.9)kg;孕周38~42周,平均(39.3±0.7)周;宫颈成熟度不低于7分。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及宫颈成熟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产时常规护理,即对产妇的体温、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予以监测,同时观察记录产妇的产兆与胎心,进行产前教育及产时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1)心理护理干预。首先应以温和、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分娩过程及分娩期间应注意事项,以免临产妇产生过于严重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分娩期间应给予产妇充分的激励和支持。胎儿娩出后应表示祝贺,激发产妇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指导产妇放松自己并充分休息。(2)疼痛护理。①音乐疗法和导乐分娩。选择产妇喜欢的音乐或者播放一些舒缓音乐来吸引产妇注意力,缓解因产时疼痛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开展导乐分娩并鼓励产妇家属陪伴分娩,围产期开展情感护理、生理知识指导、心理鼓励与支持等护理服务,帮助产妇掌握助产动作以及各产程配合要点。②镇痛呼吸。通过Lamaze呼吸镇痛法缓解产时疼痛,潜伏期以胸式呼吸为主,保持深而慢的呼吸动作,鼻吸嘴呼,每分钟6~9次,自每一次宫缩开始直到结束;活跃期则保持浅快呼吸,以改善内心紧张状态,宫缩间歇期即可停止。第二产程时指导产妇深吸气并向下屏气,以兴奋大脑皮层,提高机体含氧量和痛阈值,强化产妇耐受度[3]。③按摩法。活跃期可与呼吸镇痛法相配合,指导产妇保持仰卧姿势,按摩腹部,两手分别置于脐部、耻骨联合下方,配合产妇呼吸节律适度按摩,一般不超过3 min。及时产程活跃期可指导产妇双手拇指按压耻骨联合、髂棘以及髂前上棘部位,或吸气时握紧双拳向腰骶部压迫,此法可与按摩法交替进行。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产时疼痛程度、产程进展情况,并对比两组分娩结局。疼痛分级,(1)Ⅰ级:产妇可耐受腰部酸痛感,微汗或者无汗;(2)Ⅱ级:产妇可耐受腰腹部剧烈疼痛,呼吸急促,伴大汗;(3)Ⅲ级:产妇无法耐受腰腹部疼痛感[4]。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7分判定为新生儿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时疼痛评估结果对比

试验组产妇产时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低,耐受度更高(P

2.2 两组产妇产程进展对比

试验组产妇潜伏期、活跃期较对照组更早,及时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进展更快(P

2.3 两组分娩结局对比

试验组剖宫产率4.0%、阴道助产率2.0%、新生儿窒息率4.0%,自然顺产率94.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作为一种正常生理过程,分娩不仅可能受到胎儿、产力及产道等一系列产科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孕产妇心理及精神等多种间接因素影响,导致产程迟滞,进展不顺[5]。临床研究发现,精神过度紧张或者恐惧往往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以及不协调性,严重者或伴有胎儿呼吸窘迫及难产等不良事件,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目前虽然多鼓励自然分娩,但统计数据显示剖宫产率在近年来仍然持续升高。剖宫产手术指征包括内科疾病、骨盆异常、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子宫肿瘤/卵巢肿瘤、传染性疾病、子痫及难产等,但不适用于合并严重分娩并发症者;多胎妊娠、孕产妇情绪过度恐惧、子宫病变及体质较弱往往是导致剖宫产终止妊娠的直接因素[6]。现阶段产科护理临床不仅重视常规分娩护理,同时也对规范化疼痛干预及孕产妇心理护理干预给予了较多关注。

本研究在产科护理常规基础上针对试验组产妇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并采取导乐分娩、镇痛呼吸、音乐疗法和按摩法等一系列疼痛护理方法,结果发现,试验组产妇产时疼痛程度更低,其中Ⅰ~Ⅱ级可耐受分娩疼痛者共计43例,占86.0%,仅有2例因疼痛过剧无法耐受兼胎儿窘迫而选择剖宫产,同期对照组产妇中可耐受Ⅰ~Ⅱ级疼痛者仅为22例,占44.0%,无法耐受的Ⅲ级疼痛者高_28例,占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分娩过程中开展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疼痛耐受度,促进产程进展,改善分娩结局,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疼痛护理论文: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探讨

[摘要] 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在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出现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将这10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给予常规的护理,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术后经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原因主要为创口疼痛(和)、牵涉疼痛(24.00%和26.00%)、发生胆漏(4.00%和4.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在腹腔镜术后疼痛时间小于12 h的例数(42.00%)与对照组(48.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疼痛时间在12~14 h之间的例数(5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加以循证护理,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疼痛程度以及疼痛时间,提高胆囊结石患者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 胆囊结石;腹腔镜;疼痛;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指目前护理学中以适应临床护理的要求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而为患者实施最品质、全新的护理方法[1]。该研究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10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循证护理的出发点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临床症状,而对患者加以最适宜的护理,以达到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2]。循证护理已经逐渐在各医疗部门中广泛的应用[3]。胆囊结石的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往往会发生疼痛的临床不良症状,并且疼痛时间较长。本文主要对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加以循证护理做研究,探究循证护理在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这10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均确诊为胆囊结石,并且无肾、肝、心等重要器官疾病,无精神疾病史以及智力障碍。将这10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共计50例,年龄在2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2±2.45)岁,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18例;对照组患者共计50例,年龄在2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0±2.32)岁,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19例。经比较,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实验组以及对照组胆囊结石患者采取同样的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手术之后,对照组的5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基本护理,具体措施为对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穿刺孔、引流管、呼吸道等)进行观察以及护理,并且给予患者吸氧以及肢体按摩等护理。实验组的50例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均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通过视觉评分法对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疼痛进行连续5 d评估以及记录,统计患者手术之后的疼痛程度以及疼痛时间。

1.2.2 根据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疼痛部位、程度以及疼痛所持续的具体时间,分析致使患者疼痛的各项原因。

1.2.3 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症状,查找相关的文献,制定出符合胆囊结石患者病情的具体护理方案以及注意事项。

1.2.4 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的对护理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根据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护理调整。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实施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包括患者存在疼痛的例数、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的时间以及疼痛的原因[4]。

1.4 统计方法

两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的护理情况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无误地录入SPSS 19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实验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疼痛原因包括创口疼痛患者为50例,占比为100.00%;牵涉疼痛患者为13例,占比为26.00%;胆漏所致疼痛患者为2例,占比为4.00%;对照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疼痛原因为创口疼痛患者为50例,占比为100.00%;牵涉疼痛患者为12例,占比为24.00%;胆漏所致疼痛患者为2例,占比为4.00%。两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疼痛原因并无太大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胆囊结石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的平均值为(4.38±0.26)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的平均值为(5.87±1.13)分,实验组50例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给予循证护理其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87,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疼痛时间在12~14 h之间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 结语

胆囊结石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其形成主要是患者的遗产基因、患者分泌的胆固醇过多或者是患者的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能力变得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

通过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胆囊结石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比较的小,并且患者在手术之后恢复的比较快,这样就减少了患者治疗的痛苦,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在对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之前,往往通过超声对患者的胆囊结石进行诊断并确定位置,但是若患者的胆囊结石出现了合并当总管结石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因未能正确诊断患者的病情,而导致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因为超声对患者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仅为65%左右。在临床通过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胆囊结石进行治疗,避免了患者其它胆囊结石相关疾病发生漏诊的情况,通过腹腔镜手术为患者的胆囊结石进行治疗,在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加以临床经验、科学证据以及患者的需求,对患者制定相应的最恰当的护理计划,通过对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来提高患者经治疗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疗部门为患者进行循证护理主要包括3个基本的要素,即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以及病情、合适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技能以及经验[5]。只有将这3个循证护理的要素结合起来,才可以将临床护理的效果较大程度的发挥出来[6]。

目前,为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腹腔镜手术治疗,虽然腹腔对患者手术时产生的创伤比较的小,但是其由于视野比较的狭小,很容易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出现患者因牵涉而出现的损伤疼痛情况。腹腔镜手术之后,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等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疼痛的现象。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疼痛严重的影响了对胆囊结石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的质量,因此,在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循证护理在我国实施的比较晚,医疗部门对循证护理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患者在胆囊结石经过腹腔镜手术之后,由于出现了比较疼痛的症状,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时的依从性比较的低。同样医疗部门以及护理资源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时,其要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更加品质的护理服务。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胆囊结石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疼痛原因均主要为创口疼痛、牵涉疼痛、胆漏所致疼痛(P>0.05);实验组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之后给予循证护理的疼痛程度评分的平均值为(4.38±0.26)分,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 h的患者为21例(42.00%),疼痛持续时间在12~24 h之间的患者为27例(54.00%),疼痛持续时间大于24 h的患者为2例(4.00%),而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其疼痛程度评分的平均值为(5.87±1.13)分,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 h的患者为24例(48.00%),疼痛持续时间在12~24 h之间的患者为18例(36.00%),疼痛持续时间大于24 h的患者为8例(16.00%),与王烁瑶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结果表明,导致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创口疼痛、牵涉疼痛以及发生胆漏;给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循证护理,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疼痛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胆囊结石患者在腹腔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疼痛护理论文: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体会。方法 我院肿瘤晚期患者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回顾分析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肿瘤晚期患者在得到了相应的护理后,疼痛度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患者家属满意率达到98.3%。结论 给予肿瘤晚期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疼痛度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肿瘤晚期;疼痛护理;体会

肿瘤的发生对人类生命健康可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是对一个家庭的沉重打击[1]。癌痛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使得患者在人生一程中能够安详、舒适[2]。在本文中,笔者就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肿瘤晚期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肿瘤晚期患者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患者年龄为35~82岁,平均(64.4±2.4)岁。根据病症类型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肺癌30例、乳腺癌21例、胃癌34例、结肠癌20例、食管癌15例。患者均处于肿瘤晚期状态,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1.2方法

1.2.1癌痛评估与治疗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疼痛外,其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院要求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的癌痛评估,并通过10分制的NRS(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表述,以0分代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的疼痛。当患者使用止痛药物达到一定的疼痛缓解后,需再次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进而更改药物使用方案。

1.2.2心理干预

1.2.2.1健康宣教 在临床治疗中,护士需结合患者及其家属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如向患者讲解NRS分级法,患者可自述自身的疼痛程度,这样往往比护理人员评估更加。告知患者,虽然止痛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止痛药的使用必须适量,不可自行调节药物剂量,避免引起副作用。此外,吗啡类药物易成瘾,虽然临床上事例不多,但仍需引起患者的注意[3]。

1.2.2.2沟通交流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告知患者积极正视自身的疾病,不要畏惧疾病,不要让患者总是往疾病上考虑。

1.2.3对症护理

1.2.3.1药物止痛 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程度大多已达到中重度,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往往需增加止痛药的剂量。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安排止痛药服用剂量,护士需有所规划。若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明显的副作用,需及时调节患者的给药剂量,并告知患者不要惊慌,及时处理患者不适。

1.2.3.2非药物止痛 除了止痛药外,非药物止痛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药物止痛主要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的一种措施。此外,协助患者静坐,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的深呼吸等,可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进而缓解肌肉的紧张感,使得患者感到放松。准备冰片、薄荷油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以缓解局部疼痛感。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暗示法,缓解患者内心的压力,缓解疼痛。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NRS评分、SF-36总评分与患者家属满意率等指标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前后的NRS评分与SF-36总评分比较 由结果可知,护理后患者的NRS评分明显下降,SF-36总评分明显上升。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家属满意率 120例患者中,对本次护理满意者共118例,所占比例为98.3%。

3 讨论

肿瘤晚期最为明显的症状之一即为疼痛。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日约有300万至350万的患者承受癌痛折磨,且其中60%以上为中重度疼痛[4]。因此,对于肿瘤晚期患者,缓解疼痛是其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因每位患者疾病类型、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其对于疼痛的体验感也有所差异。除了相应的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癌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因肿瘤晚期患者除了遭受生理疼痛外,其心理疼痛往往受到忽视,这就要求,在护理期间,护士需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改善患者内心的恐惧感,使得患者内心负担减轻[5]。同时结合相应的止痛药物治疗,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止痛效果。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在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后,患者的NRS评分有所下降,而患者SF-36总评分有所上升。而该结果可充分说明,本次护理具有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给予肿瘤晚期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疼痛度有积极作用。

疼痛护理论文: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观察,采用实验和对照的方法来分析手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手术后疼痛护理服务的实践成果和具体方法,本文对手术疼痛的特殊护理工作作出了肯定,并提出了如何实现手术室的疼痛特殊护理服务。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1.研究综述

手术疼痛是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的常见症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的缝线导致伤口肿胀,从而产生剧烈的疼痛,让患者感到焦虑和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这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极其不利。所以在普外科的护理上,使用恰当的阵痛方法和药物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恢复。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实现对患者疼痛护理的观察,是本文研究和总结的重要内容。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男患者有34例,女患者有26例;年龄在18~65岁不等,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患者有35例,女患者有25例;年龄在19~66岁不等,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根据两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其差异并没有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的方法:由护士去病房了解和查看患者的有关情况,讲解基本的手术信息,并且告知患者进行手术的必要性,让患者准备好手术中的配合工作。手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对疼痛的时间进行评估,对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进行分析,疼痛一般会在24小时之内较为强烈,在48~72小时会逐渐减轻。

实验组的特殊护理方法:

要为患者解释进行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告知患者疾病和相关手术的知识,同时要为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和麻醉情况。在为患者介绍时,要着重强调患者的体验感受,例如术前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手术的特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疼痛规律,以此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恐惧、担心的心理,让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手术。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尽可能让患者在一个安静的状态下接受治疗,避免让患者受到不良契机,要积极地向患者介绍如何去缓解疼痛。在止痛药的使用方面,护理人员要掌握用量,及时观察和评估止痛药的镇痛效果,避免发生因止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疼痛效果,要选择恰当的给药方式,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避免让患者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2.3评价方法

手术前探访时护士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进行评定,并对目前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登记划分,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这三个程度。

2.4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进行对比,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对比、对患者手术期间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结护理的效果。

2.5结果

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对照组的疼痛情况明显比实验组更为严重。患者对实验组的护理情况较为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术后的疼痛不仅会影响到切口愈合、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和其家属的心情。手术过后,除了创伤、引流管等刺激,术后疼痛还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性格方面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对疼痛的注意力等等,自身的心理状态对疼痛的反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教育、暗示等作用。

普外科术后护理工作中,为患者解除术后疼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都是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并没有采取过多的干预,导致患者的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疏导。由于患者对疼痛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对疼痛会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从而加剧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护理人员应及时地协助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采取合理的疼痛治疗给药方案。

针对患者的疼痛可以采取止痛措施,不同程度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止痛方法。例如针对术后由轻微疼痛的病人,能够进食的情况下可以给患者止痛片和颠茄合剂等药物。一般的疼痛者可以在排除带有腹部并发症的前提下,给患者服用解茎类及度冷丁等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也较小,同样能够起到止痛的效果。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增加药物的服用量。当病人因咳嗽带动伤口疼痛时,可以指导患者按住伤口,达到减免疼痛的效果。当肠胃蠕动牵动了部位的阵痛时,可以给患者服用肠蠕动剂来帮助患者排气。

让患者的疼痛可以缩减到最小程度,避免因为疼痛而产生的术后治疗不良影响,让外科手术患者能够顺利地度过恢复期,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等问题。术后的患者容易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低落等问题,这样容易降低组织修复的速度,延长恢复时间,护士要积极地鼓励患者,为患者营造平稳的情绪。进一步解除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神经紧张问题,让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手术,促进疾病的痊愈,身体的恢复。通过本次调查显示,采取疼痛护理后,干预组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本文认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采取疼痛护理,采取系统化的干预护理,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焦虑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期待患者在这种护理方式下能够更好地恢复。

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和3级以上疼痛程度比例为(11.36±3.03)h和13.33%,低于对照组的(17.35±3.5)h和28.33%;观察组的疼痛护理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和0级疼痛程度比例分别为95.00%、96.67%和48.33%,高于对照组的81.67%、85.00%和2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骨伤患者; 术后疼痛护理; 效果

骨伤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一旦患病,严重影响其行为能力,同时常因疼痛感而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如何有效的进行疼痛护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1]。为了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护理满意度,本文将针对性护理纳入到术后疼痛护理过程中,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一共120例,是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4月-2015年4月收治的骨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7~70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锁骨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跟骨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2例,锁骨骨折22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跟骨骨折8例。两组患者年龄、骨伤类型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骨伤,行骨伤手术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呼吸加速、烦躁、心率较快等患者。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多种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2)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叮嘱患者术前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术前、术中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2],术后挑选安静的病房,必要时采用塞来昔布(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20063,2012-11-06)等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处理。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疼痛评估、多样方法止痛及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耐心的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其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2)健康教育:对患者讲述骨伤疾病的相关知识,列举医院的成功治疗案例,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3)评估疼痛: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留意患者的疼痛部位,详细记录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主动询问患者的不适感,评估患者的疼痛特点和疼痛性质。(4)多样方法止痛:首先调节好病房和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保障病房和手术室的安静和整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为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为其讲故事轻柔按摩等,以此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和疼痛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控制术后的疼痛感。,合理采取低分子肝素钠(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968,2004-07-12)等抗凝血药物和塞来昔布(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20063,2012-11-06)等止痛药物进行抗凝血治疗和镇痛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疼痛护理效果:优,疼痛感消失,患者生活如常;良,疼痛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差,疼痛感未缓解或者加重,生活难以自理。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疼痛等级:0级为无疼痛症状和感觉;1~2级为轻微疼痛,患者能够忍受;3~4级为疼痛严重,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需要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处理。满意度评分标准:患者自主填写满意度评分表,统计总评分,满意为81~100分,基本满意为61~80分,不满意的≤6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1.36±3.03)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5±3.5)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0,P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护理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的疼痛护理优良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0级患者比例为4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而3级以上的比例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28.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伤疾病是目前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所以手术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常需要进行切口处理或者是关节置换,不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不适感,其中疼痛感是主要的不适感之[3-4]。多数手术完成之后都会造成一定的疼痛感,严重的疼痛感会影响患者的行为能力,还会造成高血压和心率异常等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5]。所以如何对患者进行高效的疼痛护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对此,本文将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纳入到骨伤手术术后护理过程,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不仅能够缓解患者因疼痛受到的身心伤害程度,还能够综合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巨大[6]。所谓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该方法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过程,可以的对多项护理事项进行有效的把握,将其应用到术后疼痛护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疼痛感,还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综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其应用价值较为明显。具体的术后疼痛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疼痛评估和多样性止痛方法[7]。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在术后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护理措施,为其术后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的多样性止痛治疗措施尤为重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更多采用了音乐治疗、按摩治疗等多样治疗方式,患者的疼痛感得以有效的缓解[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1.36±3.03)h,低于对照组的(17.35±3.5)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骨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术后疼痛护理,可以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疼痛护理效果较好,护理满意度较高,所以,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