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为提高手术室护生的临床带教质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科操作技能和知识 综合运用能力,这样可使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得到系统的培训,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促进带教老师的不断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这对提高手术室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研究论文

护理研究论文:应激障碍焦虑症和护理学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1-3],治疗侧重于脱离应激源及药物治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遗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如焦虑和抑郁。本研究试图以心理护理手段对后遗焦虑状态进行干预,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符合CCMD-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8±9.8)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5.7±10.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入组后根据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2周(两组患者均未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同时实验组心理护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体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发病原因不同以及焦虑程度的轻重,将相似发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为一组,每次1~2h,1周4次,采用以下形式:①讲座方式,结合患者的焦虑症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每次讲解必须联系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阐述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便于在个别心理护理时患者能充分暴露焦虑体验。②组织座谈讨论,首先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和诱导患者联系疾病的实际和发病原因,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结合目前焦虑体验展开自由讨论,尽量做到每一个患者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达到互相启发,良性互动,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与焦虑有关的问题,以便个别心理护理阶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第2周个别心理护理:①细听倾诉,目的是收集相关信息,建立信任关系,给患者以宣泄焦虑的机会。②支持与鼓励,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顾虑,鼓励患者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第3周行为疗法:①脱敏疗法,让患者逐渐去接触会引起焦虑反应的事物、环境或情况,由少渐多,慢慢调节其程度,让患者习惯,不发生焦虑反应。②全身松弛法,在安静的环境下,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闭眼睛,按次序指挥自己的肌肉松弛下来,先是头部,然后依次是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达到全身松弛的状态。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调节,从而调节紧张的植物神经,通过生物反馈作用缓解焦虑情绪。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护理手段。治疗结束时再次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1.3疗效评定:由两名受过训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在一致性测验后,于心理护理前后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痊愈:汉密尔顿减分率≥75%;显进:汉密尔顿减分率≥50%;进步:汉密尔顿减分率≥25%;无效:汉密尔顿减分率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

3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过去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强调生活事件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客观因素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4],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强度甚至更大强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过危机而不发病,这就说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在发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闭。以往,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良好,不遗留缺陷症状[5]。近年来这一观点在修正,国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该障碍往往病程迁延,经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6-7]。本实验观察到绝大多数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消失后均遗有明确的情绪障碍,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8-9]。这也表明重大心理创伤对患者产生持久应激效应,会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应对应激的能力在发病中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由此,研究心理护理手段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义了。

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显效率83.3%,对照组55.5%,二者差异显着,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分更加明显,t检验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

本课题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症状明显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

护理研究论文:手术室护理教育的研究进展

一、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不仅传播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护生的医德医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在护理带教时护理操作严格要求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不能带有不规范的习惯性操作。科室还要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讲课的形式了解国内外护理新动态,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将带教经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剔除一些较为难以接受的而吸取各自带教方法中的精华来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带教方法

带教方法是提高手术室护生教学素质的重点,目前护生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灵活运用,使得带教和护生都受益。刚刚走出校门的护生,虽然进行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与临床实践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由于不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不熟悉医院环境,特别是手术室专业性强,技能操作多,要求高,绝大多数护生进入手术室后感到学非所用,茫然不知所措,加上器械设备多,无菌技术要求严,许多护生望而生畏,一言一行唯恐不当,因此压力非常大。

1集中授课

内容包括护生入科岗前培训,介绍手术室的工作制度、手术室的操作规程并打印成册,观看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熟记,熟悉并掌握,以尽快了解手术室的工作;介绍手术室环境,包括手术室的布局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以及行走路径和工作程序。强调无菌概念,如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进手术室以及手术常用铺巾、铺单的折叠和术中传递方式、手术包的准备与常规缝针、缝线的型号及用途;手术后如何脱手术衣以及无菌手套;介绍手术间的常用设备如多功能手术床、电刀、电动吸引、显微镜、升降器械托盘等的清洁、保养维修和消毒方法。及时复习手术室洗手操作规范、洗手护士以及巡回护士规章制度等。

2跟班带教

首先跟随器械班护士学习,熟悉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保养和消毒,掌握常用敷料等物品的准备、制作和各种消毒的方法和使用,无菌物品的存放与拿取原则,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模拟进行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无菌包的开包使用和手术刀片的装卸以及器械的传递,掌握消毒液的使用与配备。然后进行临床手术带教,先行台下配合,再台上跟班实习。嘱咐多练习术前刷手、穿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术中的穿针引线等。下班后并且及时补齐跟班实习时的重点做好记录适当复习,为日后的上台洗手打下基础。

3护理教学查房

由护士长与带教老师出席,针对当天配合的手术病例,通过让护生介绍病情参与术前讨论。讨论前1d要求主持护理查房的护生要复习相关护理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和病理资料;熟悉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及评估患者的临床现状。在采集资料后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护理问题,手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来掌握基础知识、手术内容、相关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三、仪器的使用与防护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护理人员使用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对相关特殊贵重仪器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并在记录本上登记使用及检查情况。如有损坏操作者应按照维修费用进行相应的赔偿。真正做到手术室管理制度化、作业程序化、人人有责,操作有记录。

2加强性能监控

手术室大量器械使用率较高。应根据不同设备进行不同方式的日常维护。对器械活动部件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零件的损坏,是否保持备用状态,适时用润滑油擦拭。麻醉机、血压计、监护仪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要定时进行检查要处于备用状态。对器械状态存在疑惑要及时排除隐患,部件损坏则要及时维修更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徐燕娇等将100名护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带教研究,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发现情景教学法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兴趣。方静等将48名护生分为个性化带教组和常规带教组分别进行教学,结果发现,个性化带教组明显优于常规带教组,个性化带教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董丽等则对对照组24名实专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24名实专护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她们认为互动式教学法能重视护生和老师的平衡发展,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是指对不同学历者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可以在学历高的一批同学中试行新的带教方式,如多让这些同学进行一些操作的实习然后总结试行下来的结果。与护生一起探讨新方式的利弊,询问意见以制订新的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计划。

五、实习护生的心理分期

1实习初期

护生初到手术室,由于对手术室的环境与工作流程感到陌生,且作为实习生在进入手术室这个特殊的科室之前尚未接触到很多实际情况。所以对一些急诊危重患者或是自带各种导管如引流管、氧气导管还有一些抢救器械、药物的患者感到焦虑与害怕,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带教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生焦虑的心态。

2实习后期

此阶段护生对手术室环境已经熟悉,工作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对于手术室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已经掌握,没有了初期对于手术室的神秘感。并且带教最初的严带期已经过去,学生对于带教的畏惧等已经相对于之前有所下降。这一阶段的学生没有之前这么拘谨,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知识。然而心理上的放松、对于自己能力的自满并错误的认为护士的工作简单轻松就会容易造成差错。所以这一时期是临床事故的易发时期。在这一阶段带教应适时调整学生的心理,教导他们养成不懂善问的良好习惯,切记不能带着疑问上台洗手。

六、小结

为提高手术室护生的临床带教质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科操作技能和知识 综合运用能力,这样可使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得到系统的培训,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促进带教老师的不断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这对提高手术室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研究论文:对手术室护理缺陷原因及防控的策略研究

手术室作为现代医院重要诊疗科室,一直承担着手术、抢救、观察治疗等重要任务,且手术室工作具有着劳动强度大,技术性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往往存在着医疗护理隐患。本文从手术室潜在的护理隐患入手,对隐患内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有效的减少了相关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保障了手术治疗的医疗安全,较大限度的防止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1 临床手术室常见护理隐患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影响。当前,一些手术室医护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隐患,这些隐患很有可能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甚至给患者留下终生遗憾。当前手术室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隐患:

1.1护理人员自身隐患 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强度高,容易降低精神集中力,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容易促使护理事故的发生。 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导致护理差错, 约束力差疏忽大意而出现医疗事故,专业技术不熟练而对仪器无法正确操作,知识面窄对新问题应对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对护理记录的书写不规范,出现漏写、漏签、错写,与其他记录不符合等问题。接待患者查对错误或者发生接错患者或将患者错放手术间等综合的人为隐患。

1.2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的隐患 手术后对遗留器械、物品清点有误,造成手术时间的不适当延长。或者未按规定进行查对、放置,导致异物遗留。手术中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严谨,洗手消毒穿衣不严格, 造成对患者的伤口污染甚至感染,而且没有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污染标本及器械未放于指定盆内造成的污染。器械护士未经主刀医生同意丢弃标本或者术后标本未及时贴上标签,导致患者的标本混淆。或者术后的标本未及时送检影响了诊断结果。甚至送检标本错误影响了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室较其他医疗场所具有更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更易产生医疗纠纷。

1.3与患者沟通不当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患者面对各种手术器械心理很容易出现恐惧,不安,心理产生波动。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手术室护理工作节奏快和乏味,致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较低。当患者向医护人员提问时,医护人员往往语气生硬,让患者的恐惧心理更加严重,使其情绪波动更大。另外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对护理技术的专业技术要求高并且需要的技术,就沟通技巧来说很多医务人员还需要加强。

1.4制度不健全 合理的制度是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前提,医护人员按照制度进行护理工作, 随着卫生部新制度的出台,宣告以前的一些旧的制度需要及时修订或添加制度,这给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应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新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造成了护理事故的发生。

2 防范对策

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够有效的保障患者在手术中不发生认为的不必要的意外。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医护人员负责的态度对手术室护理中寻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强化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前提。要及时的防止出现事故,提高手术室的护理安全性,需要及时修改和添加各种新的规定制度,吸取从实践中发现和得到的经验教训,如标本管理、物品清点、交接班制度、手术室安全制度等容易出现差错的各种制度和工作细节, 并且由专门人员负责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出台各种奖罚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抓好制度落实情况,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玩忽职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安全。 加强医患沟通,树立职业的神圣感,增强自信心。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对于新护士来说是工作行动准则,每个人都必须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遵循操作规程。 对管理者来讲遵守管理手册,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消灭护理事故的重要措施[4]。

2.2建立手术室护理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医院应该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以不断的提高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于医院各项规章和制度的敬畏感,使其不敢轻易犯错;医院还应该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晋升、奖金以及职称的评定等与手术室的护理安全事件相联系,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各种规章,以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术中巡视工作,使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够意识到术中巡视的重要作用。在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特别要重视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各项原始记录项的考核,研究显示,相当多的手术室安全事件的发生均与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步骤的遗漏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

2.3制定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的关系最为直接,然而,这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问题,相关制度的缺乏以及实施力度等是导致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明确、清晰、无争议、科学、客观、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手术室护理人员侥幸和惰性心理的产生,更加有助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遵章行事习惯的养成,对于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如下的几个主要方面:①患者手术之前的确认制度: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前必须要详细的检查手术的安排单,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台次、手术时间以及术式进行再次确认,并确认患者物品器械和药品等是否准备妥当;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手术之后对本台手术的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资源进行清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防止医疗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准备不全或者患者手术之后器械、敷料等遗留在其体内等现象的出现;②手术室的复核管理制度;手术室应该建立患者手术前、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关键指标的双人复合制度,以确保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防止关键步骤出错;③手术患者的交接制度:患者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均应该严格的执行交接制度,护理人员应该详细的向交接者交代患者手术之前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具体状况,从而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④患者手术标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在患者手术之后,主刀医师应该和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共同签字确认,以保障手术标本管理的安全;此外,手术室的防感染制度、患者原记录的填写和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事件的处理制度等均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医院内部均有相应的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然而,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 其诊疗项目、设备仪器以及人员等均不断的发生改变,而如果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仍然一成不变的话,则很难适应手术室变化与发展的需要,势必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部门 - 手术室,其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也应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保障手术室护理的安全。

2.4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较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职业有害因素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侵袭,为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备好各种防护用品,以有效的防止体液和器械等对护理人员的侵害等也是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方式。医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业余生活,给予其必要的关心、尊重与理解,较大限度的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2.5术前疏导 在患者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所达到的疗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嘱咐患者正确配合手术的进行,鼓励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提高职业化沟通技巧,运用语言艺术,把握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严谨性,努力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为手术的成功创造条件。

2.6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人员配置 医院的手术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故而,对于在手术室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而言,均应该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经过科学、合理配置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在选择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时,应该严格要求,不仅要选择正式编制的护理人员,其应该具备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动作迅速等优点,还要重视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手术室的具体工作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排班,并本着以老带新的工作原则做好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带教工作,以不断为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注入新鲜的 " 血液 ",提高手术室的临床护理质量。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进行钻研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3 结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和预防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手术室作为一个高危险的医疗场所, 任何护理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完善的手术室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人员配置,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团队是手术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所以为确保手术室的安全,需要及时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手术过程中的每一细节都要仔细的检查,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尽较大可能的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 对手术室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的发现和及时处理,为患者的手术创造和谐的手术室环境,提供安全和满意的护理。

护理研究论文:对心血管老人病患的护理特性研究

1研究步骤

将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分别测评情绪,记录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发生、血压水平等情况,查心电图、生化结果进行判断。将各组住院期间发生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数量予以记录,在患者出院后加以随访半年,重点记录患者院外猝死率,再住院率后加以统计。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在干预组和治疗组中可以看到有如下的变化:在住院期间经过对心理干预组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治疗,两组在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是:心血管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二者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常规护理对照组院内心血管恶性事件发作值以及比例明显高于心理干预组。出院后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组院外猝死达到4例,比例高达8.3%,在随访的半年内住院有33例再次或者多次入院,比例达到68.8%。而常规药物护理药物治疗加心理干预组院外猝死仅发生1例,比例为2.1%。随访半年内有25例再次入院治疗,所占比例为53.2%。上述指标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t=1.66~3.32,P

3.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器官结构发生变性,功能衰退伴发多种疾病[2],同时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骤然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严重的导致心理疾患,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促进。心血管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有研究发现[4],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较低的幸福满意度,存在行为和幸福满意度问题。患者焦虑抑郁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本研究中,常规药物治疗加上积极的心理干预,住院期间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显着。而且这种心理干预的后移效应扩展到患者出院后,相应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产生变化,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血管意外猝死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再次以及多次住院率减少,相对每次住院间隔时间延长。这些都是患者从院内心理干预获益的地方。因此,搞清楚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我们治疗躯体疾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我们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住院期间仅仅进行药物治疗护理组的院内心血管并发症高于对照的心理干预组。如心理干预组高血压控制良好,没有发生高血压危象,而对照组有3例。恶性心律失常干预组只有1例,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达到5例,比例高达10.4%。发生心肌梗死的心理干预组有1例,而未进行干预的常规护理组有3例,达到6.3%。这些差异性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导致。总之,掌握每一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情况,能够消除使老年人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缩短医疗护理疗程,对患者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5]。

护理研究论文:研究婴儿手术的护理办法

1术前护理方法

①术前评估:完善检查,如24h动态血压监测、双肾B超、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血型等。

②术前3d:停用一切抗凝药物。做好心理护理,向家长介绍PRB的重要性、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等,主动与家长沟通,解除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主动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

③术前2d: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在床上练习解大小便,习惯使用便盆或尿壶,指导家长协助患儿俯卧位练习。

④术前1d:皮肤准备,进行右侧腰背部皮肤清洁,毛发较重的患儿给予右肾区皮肤备皮;用物准备:备好3个白色透明塑料水瓶,用于观察术后3次尿的颜色。

⑤手术当日:术前12h(术日02:00)叫醒患儿给予剥夺睡眠、4h(术日10:00)开始禁食水;嘱患儿排尿1次。药物治疗:遵医嘱术前4h给予静脉输注5%葡萄糖100mL+卡络磺钠氯化钠注射液60mg,静脉小壶注射用巴曲酶0.5U;术前30min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

2结果

2.1术中配合

程度7例患儿术中处于深睡眠状态,未出现躁动;3例患儿在给予局部麻醉时,出现轻微哭闹和身体扭动,立刻给予了静脉推注咪达唑仑注射液(0.3mg/kg),5min后患儿进入睡眠状态,配合完好,穿刺成功率。

2.2术后并发症

10例患儿术后未发生肉眼血尿、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给予床旁B超检查,均未出现肾周血肿。

3讨论

近年来,婴幼儿疾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PRB是一种创2225伤性检查,在儿童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PRB是目前诊断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的“金指标”。目前,肾穿刺活检成功率显着提高,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各个环节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术后的肉眼血尿等并发症仍无法避免。报道显示,肉眼血尿发生率为2.94%~4.70%,Koldi等认为,PRB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配合,能够保障PRB的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特别是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护理干预更能减少病人的焦虑,配合术中的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婴幼儿进行有创性检查一直以来是个棘手问题,尤其是穿刺这个高风险、技术要求高的操作。在穿刺过程中易拒绝穿刺,表现为亢奋、哭闹、烦躁、沟通困难,无疑给肾活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配合不好很容易穿刺失败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等。针对这个问题,目前临床常采用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对患儿进行镇静,但往往效果不佳,且家长对使用镇静剂有顾虑,担心其副反应。因此,如何稳定婴幼儿术中情绪、避免躁动,保障肾活检顺利,减少并发症成为护理干预的重点。睡眠剥夺是指人因环境需要丧失正常所需睡眠量的状态,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大鼠在剥夺睡眠后出现睡眠增加,短时间睡眠剥夺不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本组10例患儿在术前、术中、术后除常规专科护理外,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在术前将护理措施给予了分阶段、可操作性强的护理,尤其是根据患儿好动、不配合的特点给予了剥夺睡眠,使患儿在术中能够处于熟睡状态,确保体位固定不变,穿刺成功率达到,术后未出现肉眼血尿、感染、肾周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可见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落实到护理细节中,确保所有接受肾穿刺活检术的患儿得到高质量、有效的护理,从而可提高婴幼儿肾穿刺活检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护理研究论文:对妇产科护理教学革新研究

1高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培养面向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及时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基础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够从事临床、社区、家庭护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妇产科护理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贯彻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值得广大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师探索和研究的。

2妇产科护理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教学方面

(1)教材、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对缓慢,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

(2)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如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操作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先进理念、先进设备的有效运用,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2师资结构方面

(1)大多数妇产科护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临床经验和实践能力。

(2)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略了教学任务完成得怎样,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

2.3学生方面

(1)高职院校扩招以后,学生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1]。

(2)男护生对妇产科护理课程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3高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改革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1)及时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注重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多给学生提供临床新技术、新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护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妇产科护理要求学生具备胎心监护技术、分娩准备及产程观察、会阴擦洗、阴道冲洗、会阴湿热敷等多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教学中还应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社会、行业的现状和需求,为学生提供系统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综合应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临床常见病可采取病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无法用模型替代,必须真人真做的妇产科护理实验课,如骨盆测量,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2];对于一些较抽象又很难理解的内容,如正常分娩,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实训设备等,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程评价采用笔试、操作和平时表现3方面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学中应动态地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从事妇产科护理教学的专业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执业资格的“双师”素质。校内实践教学应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不断学习临床新技术、新理念,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做好“传、帮、带”,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我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学方法,练技能,修师德,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临床技能。学院还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通过督导听课、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关注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教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课堂组织设计、内容取舍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通过教学督导的有效督促,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互比互学、加强交流、提高技能,我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如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技能比武、多媒体课件比赛、“卡拉OK”大赛等,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比、评、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强化了专业技能,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创造力,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妇产科护理要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无菌观念意识,吃苦耐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富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同情心等。

(2)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我院近年来一直采取“一帮一”的措施,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结对帮助,动态观察效果,再决定组合保留与否。通过“互比、互学、互赶、互帮、互超”,不断超越彼此,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3)因材施教,因生制宜,提高男护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男护生,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加强沟通与交流,正面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妇产科护理,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调动男护生学习的积极性[3]。

4结语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妇产科护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取得了显着成效。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妇产科护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已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这与我校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需求是相适应的,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礼仪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在校的护生们通过护士礼仪课程的学习,使其在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工作之前就已学会尊重患者,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掌握礼仪服务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品质的护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 目前《护理礼仪》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护士礼仪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礼仪课程,但是大部分院校的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缺乏护理本身的特色,实际应用时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突出,归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护理礼仪》课程为限选课,所以在授课模式上都是沿用选修课方式,对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集中授课,而且是合班授课,上课学生数相对较多,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几乎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不好。

1.2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该门课程的性质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概念, 让学生们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很显然就不能与该课程的性质相适应。而且大多数护理礼仪课上,授课教师往往忽视实践训练,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开展相对困难等,导致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实际应用。

1.3 考核方式单一, 无法检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然而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一般都是沿用传统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即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一个总分,则代表了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礼仪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 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与应用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授课内容的调整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入手,另外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

2.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使礼仪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从具有普遍性的日常生活礼仪着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注重护理礼仪在工作中的特殊性,使其掌握护理礼仪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等礼仪,护理礼仪是在一般的社交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结合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重点讲授和训练学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中应具有的规范性礼仪,突出护理礼仪的特色[1]。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记住我站域名/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简单的动画或图片配以文字中,可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或者动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适时播放护士礼仪的示范短片,供学生欣赏。

2.2.2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2.2.3 课堂分角色扮演模式

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狭窄,经验阅历不深,但是思维活跃,求知欲、表现欲强,有着接触更多、体检更多的强烈渴求,教师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性,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地设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观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其他同学讨论表演学生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对表演内容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2],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2.2.4 实验室训练模式

在实训训练课上,要以实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遵照礼仪规范认真的练习,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实验室,做到衣帽整洁,头发全部盘起,不可过肩,不配戴首饰,不化浓妆。将学生按小组划分,引导学生对镜练习微笑,做到笑容真挚,语言亲切,注意细节训练。教师要配合音乐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以鼓励为主,表扬其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不到位的礼仪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项护士礼仪,掌握护士礼仪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

2.3 护士礼仪的考核方法

《护理礼仪》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护士应该具备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整体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掌握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仪表规范,以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地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地运用礼仪,称呼礼仪是否正确,举止是否端庄大方等等,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尝试新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考察学生对护士礼仪理论的理解,也可以考察其灵活运用的情况,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试卷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题型。

2.3.1 考核采取随堂考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随堂考核,使学

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当场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部分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2.3.2 综合考核主要以场景式考试为主,如:不同的场景:查房场景、接待新入院患者场景、危重病人特护场景等,学生可以几个自由组合,充分自由发挥,进行训练。

2.3.3 充分利用过程性考核的作用。平时学生们的出勤、上课的表现、训练的作业等以及训练课堂的配合程度等也记成绩,都可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人际沟通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个人仪表、举止、服饰、言谈等各方面展现出来,并融入日常交往及职业行为中,以达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升护理品质的目的,使护理工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另外,结合多种考核方式的应用,地了解了学生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综合考评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能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生活及护理实际结合起来,成为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护理工作者,充分地发挥了本门课程的优越性。

护理研究论文:心血管老人病患的护理特性研究

1研究步骤

将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分别测评情绪,记录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发生、血压水平等情况,查心电图、生化结果进行判断。将各组住院期间发生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数量予以记录,在患者出院后加以随访半年,重点记录患者院外猝死率,再住院率后加以统计。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在干预组和治疗组中可以看到有如下的变化:在住院期间经过对心理干预组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治疗,两组在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是:心血管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二者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常规护理对照组院内心血管恶性事件发作值以及比例明显高于心理干预组。出院后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组院外猝死达到4例,比例高达8.3%,在随访的半年内住院有33例再次或者多次入院,比例达到68.8%。而常规药物护理药物治疗加心理干预组院外猝死仅发生1例,比例为2.1%。随访半年内有25例再次入院治疗,所占比例为53.2%。上述指标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t=1.66~3.32,P

3.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器官结构发生变性,功能衰退伴发多种疾病[2],同时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骤然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严重的导致心理疾患,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促进。心血管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有研究发现[4],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较低的幸福满意度,存在行为和幸福满意度问题。患者焦虑抑郁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本研究中,常规药物治疗加上积极的心理干预,住院期间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显着。而且这种心理干预的后移效应扩展到患者出院后,相应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产生变化,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血管意外猝死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再次以及多次住院率减少,相对每次住院间隔时间延长。这些都是患者从院内心理干预获益的地方。因此,搞清楚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我们治疗躯体疾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我们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住院期间仅仅进行药物治疗护理组的院内心血管并发症高于对照的心理干预组。如心理干预组高血压控制良好,没有发生高血压危象,而对照组有3例。恶性心律失常干预组只有1例,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达到5例,比例高达10.4%。发生心肌梗死的心理干预组有1例,而未进行干预的常规护理组有3例,达到6.3%。这些差异性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导致。总之,掌握每一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情况,能够消除使老年人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缩短医疗护理疗程,对患者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5]。

护理研究论文:小儿头皮静脉留针的护理研究

我院儿科于2007年起使用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密闭式静脉留置针,不但减轻了患儿的痛苦,而且为合理用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受医护人员特别是患儿家长的欢迎。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08年4月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308例,男187案件,女121案件,年龄从42天至2岁。

1.2材料:使用医疗设备公司关闭了静脉留置针,型号24GA×0.75英寸,6厘米×7厘米的透明薄膜。

1.3方法:血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血管分布和选择的相对粗的,直的,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并且容易固定静脉。头皮静脉: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方法:在穿刺点为中心,为6cmX8cm范围,prepped与皮肤的聚维酮碘消毒2次穿刺,除去针头套管,旋松外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医学教育网|整理固定静脉,右手持针以15-30度,进入血管,见低角度压回血,穿刺针是沿1毫米为2mm的静脉前进方向,从约0.5厘米针芯和固定在左手,右手持沿静脉针管慢慢地从0.5厘米根部向前推进,将针芯拔出所有的针,然后1毫米将套管全部进入静脉,退出针芯用3M胶带固定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3-5天,输液平稳,局部无红肿,可以延长至7天。

2护理对策

护理措施2.1头部血管:穿刺部位毛发足够的面积,约6厘米×8厘米,以便利的透明粘合带的粘合力。

2.2避免失败留置针的穿刺及护理措施:选择容器不能太薄,以免给小费进入血管,造成困难。闭合留置针和导线连接并容易粘附,针芯是困难的,它必须具有扭转芯针在穿刺针芯,也可以是背面0.5毫米-0.8MM,而减少,粘附性。例如不松套管或松动不到位,返回的针芯困难,用力向后,可袖子拉出来,导致穿刺失败。一段时间后,不使用针的针体在皮下行走,然后进入头皮血管穿刺方法,其有效长度,从而容易使外管成缩短,导致泄漏的血管。按住针芯时,针芯长度套管针套管略长1mm左右,有时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没有进入外管,渴望引起的芯针穿刺失败。应该看到回血针芯缓缓前行1-2毫米,然后将针芯后,以确保套管进入血管。

2.3留置针固定的护理措施:①标志垫在肝素帽,并妥善固定,可以使针固定牢固,并能防止按压皮肤发红。尽可能固定在头部和儿童的前额,为了便于儿童活动和睡眠。②穿刺成功后,除了使用透明胶糊,也可以用长布绕头1周,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

2.4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消毒问题,皮肤的碘伏消毒,削弱因为哭闹出汗的透明粘接胶,尤其是婴幼儿,贴胶不强,导致针头固定不牢固,脱落,穿刺点污染的后果。

使用皮肤碘伏消毒,穿刺成功后,则7%的酒精和碘酒,75%酒精可以使皮肤的汗水迅速蒸发,从而使胶水粘牢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2.5密封措施:输血,关闭调节夹,5ml注射器抽取4毫升肝素封管液,与头皮针连接,头皮针轻轻一拉,只针在肝素帽,均匀喷射软管封尾。这种管密封方法的缺点不仅克服了原有优势注入侧抽出针管密封方法(如小儿不合作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脱落,头皮针损伤患者和护理人员),但也可以做正压密封。对于新生儿和某些凝血机制异常,用盐水密封,以免加重病情。封管,关闭留置针延长管钳,夹住肝素帽应该结束,不能夹紧套筒端,以免造成血液回流受阻,留置针,缩短留置时间。

2.6任务: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宣传,目的和意义告诉父母合作。让合理的保护,家长要注意护理,防止儿童不小心拔出留置针,避免碰撞,在使用过程中加强检查,医学教育网|整理睡觉不要压针,它是必要的和适当的约束双手,防止刮伤了。

3讨论

护理措施,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医务人员特别是家长的欢迎。

护理研究论文:内科护理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入校的三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3班共156人为试验组,5、6、7班共152人为对照组,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学生入校时为随机分班,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取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试验组具体实施步骤为:(1)在上次课结束时,教师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临床典型案例,根据内科护士工作流程,提供几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基于自我导向的学习,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查找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发现并记录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3)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方式,将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价,总结重点、难点。(4)课后教师布置新的案例任务,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1.2.2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成绩的权重由平时成绩40%(主要为课堂参与)、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综合技能考核成绩30%组成。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试卷相同,实践综合技能考核均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给两组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评价表为本院统一制定,有一定的性。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技能和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各种核心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和理论成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过程,92.9%的学生对“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满意,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有利于继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内科护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自我导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其实施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拟定可行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2)寻求适当的学习资源。一般情况下,学习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就是平时所能接触的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接受咨询与请教的专家学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等;非人力资源是指除去人力资源之外的书本、报纸、杂志、电视或录音带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源。

(3)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大多数医疗机构管理者都认为护生应该具有较强的临床护理能力,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特别是沟通交流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及护理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任务教学法,让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演绎出伦理规范无时无刻不在日常护理工作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中,让学生从实战着手,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巩固、强化了专业技能。

(4)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习效果。在进行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公正评价,刺激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俗话说“教学相长”,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受益颇多,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愿意引导学生,愿意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愿意开展进一步的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护理研究论文: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从2011年开始招收护理高职生,为适应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学院开展了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活动,体育教师感觉到很茫然,不知从哪里改,改什么。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在教学中形成的以体育人才标准要求护理专业学生的习惯模式。其次,体育教师要虚心学习和请教,探究体育与护理专业的学习、实训和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相关性,可用哪些训练项目来培养和训练护生的技能、体能和职业素质。三年来笔者一直参与医药卫生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并与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起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树立为专业而教体育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将体育专业标准嬗变成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标准,而如何指导护生明了体育课与护理专业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护生认识、体验、领会其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训练行为,为护生其后的学习、实训和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涉及少之又少。故造成许多护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清,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厌学的态度。特别是医药卫生学院更具备这种特色,因女生占医药卫生学院总人数的90%以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的训练,体育课没起到对专业技能、身体体质和职业素质打基础的服务目的。教师没有按照高职教学的新要求来更新观念,那么,就不会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出针对护理专业要求的合理训练项目和措施要求,学生不理解体育课的意义,无法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护生就更不可能获得对专业有较大价值的训练成果。实验证明:只有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为专业服务这条主线索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有实效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改进不利于体育教师为专业服务的体制结构

1.体育教师所属部门和体现的缺点。体育教师在总院的体制中,属于公共基础部,有集中管理的优点,但也有实际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教改上的难点,教师要承担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故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传统计划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竞技和球类为主的通用计划,这就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体育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

2.改革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方法。体育教师确定了教学任务后,行政体制还是隶属公共基础部,但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要下放到各个教学院,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与专业关联性强的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而进行教改上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回归担任教学任务的学院,在虚心请教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研究和探讨不同专业与体育的关联性,来制订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和符合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目标要求。

(1)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的工作性质来设置不同要求的手指功能训练项目。①护生增开手指功能训练项目,侧重点是训练护生手指的轻柔度和度。因护士的基本功是“一针见血”.打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根据专业需求,增开十字绣、剪纸,练习撕纸等训练项目。其一是每次上课时,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练习。其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常练习,课前检查,有进步的学生除表扬外,另体育成绩可适当加分。其三是在班主任协同配合下,定期举办此项练习的竞赛,获得名次的学生不仅院系表扬,颁发荣誉证书,还要在院系中或全学院中展览作品,体育成绩还要适当加高分。也就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将有益于学生的训练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白练习手、眼与脑的协同作用,它对手指精细功能的形成是非常有益,为护生今后熟练并打好输液针做好扎实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增开锻炼手指功能的项目,但它则注重手指的力度和度(柔中带刚)。因给病人推拿和按摩时,主要体现的是刚(力度),否则就达不到医疗效果。所以,增设手指悬空抓沙袋,武术中锻炼手指力度等项目。每次练习后,要用握力器检查学生手指的力度的练习效果,逐渐达到专业要求。

(2)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体能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耐力训练项目。①护士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工作强度并不很大,但烦琐事较多,来回穿梭,消耗体能较大,所以需要良好的体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保持原800米项目,但要求发生改变。现不强求速度,而注重耐力,跑下来要求不气喘吁吁,体态平稳,意识要清晰,自控力要强。故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设置一些小项目,来检查学生达标的程度。如师生进行口头交流,观察和考核此状态下学生反应、态度、注意力和意志力等。②针炙推拿专业,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一个病人或长时间连续给多个病人进行高消耗体力的按摩和推拿医疗。同时,按摩和推拿手指的力度还需要手臂、腰和腿协调配合。

三、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急需项目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训练

根据护理专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医药卫生学院的体育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构作了一定的改革调整,将形体训练、手指精细功能训练和体能中耐力训练放在首位,并融合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三年来与体育教师一起多次参与医药卫生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发现用人单位,现场目测学生的体型,身高、外貌,气质放在首位,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趋势。根据用人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将形体选修课及时调整为护生必修课,同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教改突破口为后期体育项目训练打基础。因为,护生大多为女生,爱美是女生的天性,较容易,并乐于接受形体训练,每天7~8节课和9~10节课,学院的操场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400~500名护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在体育教

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形体训练,抓住了突破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提高学生认识体育对护生的现实意义后,再引入其他相关训练项目和强度较大的训练项目时,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并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医学实际,做好“问题”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此方面做得不够,现充分利用体育特点来加强人文素质教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近几年全国发生的医疗事故的视频,从网络上截取下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视频,以一个体育教师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观看、讨论和分析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责任事故多发生在下班前15~30分钟内,其原因之一是临近下班时,医务人员的体力下降、思想松懈,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想家事和其他事情,此时,患者和其家属要求医疗服务,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与其交流的语言、肢体语言、语气和态度不佳,两者在这个微妙时间段达不到有效沟通,最易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所以,围绕并牢牢抓住护理工作的特点,75%~90%都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体育教师改革了传统教学中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使学生明白体育教师利用这10分钟作意志力训练的意义。增加并充分设计好这10分钟内有针对性训练项目,即经过二节课的体育训练,临近下课前学生的身体体力下降和精神比较疲倦,体育教师一改以往形成的提前10分钟下课的习惯,设计一些考查和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其方法可是教师抽查,其他学生观摩的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体验方式;也可以是教师与班干部组成多个团队与学生团队的训练;偶尔也可组织学生一对一的训练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在此情境下的语言、态度和体力的状况等,培养学生在关键时间段的耐受力、注意力和意志力。通过此项的教学改革,教育学生树立今天吃苦是对自己负责,今后是对病人负责的责任心。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改的需求,也弥补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弱项,这样的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实际护理工作。

总之,体育教师要在树立体育为专业服务的基础上,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和方法。增加与护生学习、操作技术、身体体质和实际护理工作有关的细化的体育训练项目、措施和要求,同时在项目训练中有机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态度教育和责任心教育,达到综合训练护生和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只有开拓创新,才可获得教改的丰硕成果。

护理研究论文:谈儿科的护理的方式研究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儿科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通常几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要求高,护士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重要承担很大的心里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生活上多提供帮助,关心体贴,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实际上也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我们不但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而且要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工作中会安排2位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做到热情接诊,健康宣教,治疗护理及时;并实行弹性排班,倒班人员新老搭配,保障治疗护理工作,减少护患矛盾。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当遇到一些问题时,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若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要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还要正确用人,平易近人[2]。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护士做到不推诿,有问题马上解决。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可在病房贴上一些卡通图片,在走廊张贴配有卡通图画的育儿知识,病房内又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由过去的被动应付检查变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周提醒、月检查等方法,严格做到各项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4加强病区经济管理儿科由于病人多、周转快、临时处置多、工作忙乱琐碎等特点,一直存在光干活不收费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专门规定睡出治病人谁负责收费,并有白班办公护士座椅查对,防止有遗漏。儿科耗材大盈利小,所以一定要做好增收节支,严抓经济管理。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1)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2)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3)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4)拔针后压迫不好而出血;(5)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6)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7)病人多,治疗,护理不及时;(8)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9)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3.2纠纷的防范措施(1)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2)实行弹性排班(3)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5)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6)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3.3护士长的应对策路护士长首先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待纠纷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宜劝不宜激,易散不易聚;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的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若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要向家属赔礼道歉。对采取非法手段大打出手、聚众闹事、无理纠缠等通过院方付诸法律的解决方法。

护理研究论文:我国长期护理的研究状况分析

徐勤(1948-),女,江苏宜兴人,法学硕士,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老龄问题、社会性别、长期护理、老龄政策研究。

导言

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加,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成为中国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本文利用部级统计数据,从宏观角度回顾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今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发展的模式及途径。

一、老年长期护理背景

1.人口背景

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将逐步进入老年,在未来半个世纪老年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人群。根据联合国预测,从2000至2025年,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①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10.1%上升到2025年的19.5%,几乎翻一番。从2025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4.1%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9.9%的高水平,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三人达到或者超过 60岁②。

2.国家卫生事业

总体上看,全国服务于老年人以护理照料为主要功能的慢性病医院、护理照料机构、康复机构、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机构还很少。城市尚未建立起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网络,政府在这方面提供的福利对老年人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社区老年人的福利服务设施以及家政服务组织也比较缺乏。

3.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1)老年人口的患病率。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 151.1‰,其中:城市239.6‰、农村120.5‰③。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18.0‰,其中:城市791.7‰,农村351.2‰。6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全部人口的4.04倍。人均患病2~3种,49%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0‰(城市为153.2‰,农村为139.5‰)④。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为338.3‰(城市为 396.9‰,农村为302.1‰)。当前老年病中患病率较高的是心脏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四种疾病。

(2)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促使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者占1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4.3%)。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2000年调查,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20%存在躯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5%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依赖他人照料。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占65.37%,相对自理或者相对依赖的占22.17%,依赖的占12.46%,认知能力中度或者重度损伤的占 23.69%。根据北京市的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6%的老年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5%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期痴呆症。也就是说在北京市200万老人中,大约有10万左右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中国1.3亿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大约500~600万,约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而且每年都在新增2.5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大约要增长到4亿,那时老年痴呆症患者大约就会有1600万到2000万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生活不能自理以及痴呆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向老年人口提供长期护理成为我国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二、家庭护理

1.家庭护理现状

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以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为主,目前,绝大部分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担照料。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的这一比例达到97.3%。在城市,主要由保姆照料的老年人只占 6.0%,主要由居委会或养老机构照料的仅占0.3%。目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家庭雇保姆的非常少,几乎为零(0.3%)。

根据2000年对已经死亡的高龄老人(3349人)跟踪调查,临终前卧床不起者占死亡群体的 68.8%。临终前需要他人照料的平均时间为92天。在由他人照料的高龄老人中,85%以上的照料者来自家庭内部,其中,农村达到90%。照料者中,无论城乡,都以子女、孙子女为主,社会工作者、保姆提供的照料很少。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大部分需要全天照料。上海市调查显示,主要照顾者每天照料所花费时间达12小时及以上的占64%,9~12小时的占8.8%,5~8小时的占14%。

我国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老年长期护理中的作用都比较薄弱。只是在大城市,一些志愿者在重大节日(老年节、志愿者日、春节等)向老年人提供服务。

2.家庭护理面临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家庭小型化、妇女广泛就业、现代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劳动强度增加,劳动者的流动性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作为长期护理主要资源的家庭成员目前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1973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护理的人力资源迅速减少,对未来老年长期护理造成潜在的巨大危险。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一些无子 女老人的数量也会增加。预计 2010~2030年,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机构护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社会化护理的需求问题出现晚,增长快,而社会化护理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的应对措施滞后于社会需求。

1.机构护理需求

长期以来,老年的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机构护理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化提升了广大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购买力。过去,人们认为把老年父母送往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表现,如今,这种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对增加社会服务设施、加强社会护理体系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调查表明,无论城乡,需要提供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大约占7%。85岁及以上老人中,城乡需要提供照护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 29.4%⑥。

2.机构护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家庭护理问题逐渐显现,机构护理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加强了老年卫生保健工作。从1984年起,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了老年保健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大城市相继设立了老年病医院、老年人护理院或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地(市)、县(市)医院设老年病门诊,有的街道和乡镇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医疗站,广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其他老年机构,如老年疗养院,为孤寡老人建立的敬老院;以及最近刚兴起的老年公寓等,护理工作在这些机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1991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家庭病床60.8万张,其中81.2%为老年人占用。进入21世纪,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逐渐被社会所认识。除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立老年护理院时间较早外,其他地方的老年护理院有增多的趋势。

过去,政府将护理机构建设与管理全部包揽下来,后来发现经济负担过重,20世纪90年代,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了机构护理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养老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84%⑦。

3.机构护理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施不足。目前老年人照料和护理设施的发展相当滞后,供需矛盾很尖锐。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和五保户覆盖率分别为13.6%和63.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 13.6%,还有1/5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⑧。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满足水平也仅为2.1%,入户护理为15.4%,家庭病床为20%。老年人对家务和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⑨。在上海,现有养老机构438所,有2.8万张床位,仅能够满足全市1%老人的养老需求。根据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养老床位也只能满足1.8%左右的老年人口⑩。

(2)服务供需矛盾。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足。还有以下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机构的分布和可及性、机构内的配套设备、居住环境、服务内容和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

(3)资金压力。首先,老年长期护理工作刚刚起步,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缺少专项的老年卫生资金。设施建设、护理保险及人员培训,均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以上海为例,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民政局投入的。2000年,市民政局用于全市居家养老的经费补贴为36万元, 2001年为552万元,而这些经费对于全市240多万老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11)。其次,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现收现付制,过去没有积累。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迅速上升。增加对老年长期护理的投入,政府能力有限。第三,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无论城乡均尚未建立,限制了消费者对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利用。

(4)管理体制。目前社会化长期护理工作基本上涉及三个部门。卫生系统主要通过医疗机构负责那里的老年护理工作,如护理院、老年病院,同时负责全国的社区卫生工作。民政部主要通过设立养老机构负责向一部分特殊群体老年人(三无老人)提供生活性照料服务。医疗保险制度包括两个基本类型,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由卫生部负责。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由于无专门负责长期护理工作的机构,很难解决老年护理发展中的结构性和操作性的问题。

(5)人力资源短缺。能够满足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绝大多数护理机构及社区中专业护理人员非常少,多数是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退休职工、临时打工者。他们缺乏老年基本护理知识,仅能做家政服务或简单的康复护理。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现状影响了护理队伍的招募与稳定。机构中的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无论在方法方面还是在结构方面,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状况也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中未能提供培养护理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适用的专业教材。从整体来看,缺少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现代高等教育和研究。

四、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

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及家庭护理的弱化,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向何处发展?能否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扩大机构护理工作?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是由消费的需求方及供给方共同决定的。

1.消费者因素

从家庭护理到社会化护理,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影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购买力。我国多数老年人的收入不高,对长期护理费用承受能力有限。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退休金,其水平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住医疗机构则每月需要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很多老人承担不起这样高的费用。现行的医疗保险仅支付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报销范围之外。目前,全国的老年险种几乎为零。没有保险,阻碍了老年人对社会性长期护理服务的享用。二是社会心理。机构护理不符合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愿望。从东方文化传统看,很多老年人希望能够居住在自己的家中,与配偶白头偕老,与子女保持紧密联系,享受“天伦之乐”。只有在家 庭难以提供护理时,才会不得已入住养老机构。多数成年人也认为,养老院条件设施再先进,也比不上老人在家儿孙绕膝的乐趣。也有一些人认为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表现,没有面子,即使自己照顾老人存在一些困难,还是不愿意送父母进养老院。三是对机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性能价格比、机构设置的地点、机构内的设施、服务种类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收费标准等,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2.护理模式的选择

社会化长期护理的发展需要三种资源。一是人力资源,即服务提供者(经过教育和培训的护理服务提供者)。二是财政资源,即服务费用的承担者(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服务资源,即服务的设备和机构。这些资源均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不富余。采取的战略原则只能是用廉价的护理形式替代昂贵的护理形式。

3.社区护理模式

(1)发展社区护理的原因。在家庭护理普遍弱化、正式的机构护理如此昂贵的情况下,的选择即是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机构护理只能解决对于那些卧床不起、家庭无力提供护理老年人的问题,应该是的手段。社区护理指的是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这样可以使大多数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容易保持与亲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社区护理符合多数老年人的愿望,是最适宜的模式。1998年上海市老年人调查资料表明,希望在家养老的占96.8%,希望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3.2%。北京广外社区的调查表明,31.0%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认为,如果有需要会首先求助于社区服务,61.5%的人认为,如果家人不能照顾时会求助于社区服务。这两项合计达到92.5%,即绝大多数的高龄老人赞同建立社区护理服务(12)。总之,以上资料表明,机构养老并不是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而社区卫生服务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在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优先发展社区服务。

(2)社区护理与机构护理比较。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优先发展社区护理的同时,机构护理不应被忽视。

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的优势是:老年人集中居住,容易向他们提供服务,服务递送直接、及时,政府的资金投入集中,管理方便。不足之处是:作息时间集体化,规章制度多,老年人生活自由度低,政府的投入比较高。如果市场化运作,多数情况下收取的费用会超出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社会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覆盖面窄。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后,住机构的老人往往会更加迅速衰老。

社区护理 与机构护理相比,社区护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提供的服务分散,服务递送需要交通工具和时间;多项服务累计的费用可能会较高;存在服务中断、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等。但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护理存在许多机构护理无法相比的优势。首先,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行动和生活方式自由度高。这是被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其次,社区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调查显示,住院病人的总费用明显高于社区护理病人。社区护理病人的日均费用为8.9元,而住院病人的日均费用高达337元[9]。第三,社区护理服务的覆盖面大,可以为社区内绝大多数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第四,国家可以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3)现行社区卫生服务状况。200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试点。但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未把基本医疗服务从各大医院分流出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提供的服务量远没有达到应该提供的服务量。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10]。因此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方面:一是政府及政策支持不足,经费困难。二是缺乏社区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三是缺乏社区护理组织的宏观调控。四是缺乏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及专门人才。

4.政府采取的行动

面对人口老龄化对老年长期护理带来的挑战,政府正在加速城市社区卫生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提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等途径,推动全国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努力建立起一个“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13)。同时,民政部门努力调动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设施保障。2006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14)。通知明确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原则、目标和途径。老年长期护理业是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一目标标志着老年长期护理模式将从传统的家庭护理向社区护理转变。政府发出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通知后,社区老年长期护理工作将随之得到相应的进步,预计未来社区护理将成为老年长期护理起主导作用的模式。这将有利于解决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

2006年7月,民政部召开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老年福利服务要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确立了面向包括“三无”老人在内的全社会老人开展养老服务的目标取向,进一步加强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推动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在上海,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照料服务工作已经展开。2006年,照料需求评估计划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渐推行,申请照料服务的老年人事先进行需求评估。该计划将进一步提升照料服务的有效性。一些地区尝试向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提供经济补贴。北京市最近已经提高了对老年人就医费用补贴的标准。为鼓励和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和兴办老年护理机构,政府在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实体中进行“公办民营”试点,即个人承包,所有权归国家。针对多数社会办养老机构亏损的情况,北京市政府将出台政策对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15)。卫生政策中的农村卫生政策有利于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农民今后的长期护理。

五、长期护理发展战略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可以较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品质护理服务。

社会化长期护理政策制订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服务模式,如何提供服务?二是由谁 来支付长期护理的费用,如何支付?三是如何提供服务的人员,如何招募、培训和维持服务人员?老年长期护理发展面临的工作包括:

1.规划与政策 及早制定国家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社会护理事业。

2.管理机构 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整合起来,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

3.服务体系 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提高投入效益比和护理质量,提供多样化服务。

4.设施建设 整合民政、卫生和教育等各种社会资源。建设和完善不同形式的老年护理设施,机构设立合理布局。

5.资金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发展医疗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

6.人才培养 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专业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护理研究论文:成教护理临床营养学研究

1精选适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护理临床营养学教学目的:①积极开展对病人的营养评价,以制定营养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病人的营养水平和免疫力;②针对病人的营养问题给予必要的营养指导和开展营养教育,让病人了解与掌握膳食指南及个体疾病的膳食指导,防治疾病,帮助和促进机体复原。为适应课程教学目的,我们选择张爱珍主编《临床营养学》为教材。开课前了解到在职护士基本无营养学知识的情况,我们把教学计划营养学基础和临床营养学学时比例调整为2∶3,这样既强调了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把重点放在了营养治疗方面,可满足成人教育应尽快适应目前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特点。

2改进教学方法

2.1首次授课注重阐述临床营养学的重要意义

临床营养学是主要研究营养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营养支持方法有肠内和肠外营养,尤其是外科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可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器官功能,增强抗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很多内科疾病也离不开合理的营养治疗,营养治疗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治疗措施,如糖尿病和痛风等。由于现代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理论和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新的营养制剂的不断问世,使临床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病人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护理人员对病人开展营养指导,对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对营养支持并发症的观察处理,都是其本职工作及份内之事。因此,在护理医学教学内容中开展临床营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在职护士工作需要,加强其临床营养知识及技能培养刻不容缓。

2.2介绍营养学基础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营养学是实用性的学科,但基础部分内容较琐碎,应注重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根据营养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我们在介绍各类营养素的时候密切联系实际举例,如介绍蛋白质和脂类营养素时,推荐大豆和鱼类为品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碳水化合物时推荐经常食用水果、蔬菜以摄取适宜量的膳食纤维;矿物质时重点介绍我国较普遍缺乏的钙、铁两种元素。这样可使学生把相对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激发学习营养学知识的兴趣,又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自己的亲朋好友或病人饮食行为和有无营养素缺乏症状,并藉此宣传营养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PBL与CBS相结合在营养治疗部分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目前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流行的一种新颖教学方法[4],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单纯PBL教学可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地掌握现有知识。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并获得的理论知识[5]。因此,临床营养学教学中尽可能采用PBL与CBS相结合教学方法。如介绍糖尿病/:请记住我站域名/病人的营养治疗时,以临床典型的病例启发学生研究、讨论其营养治疗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

2.4教学内容上注意前后的联系和对比

介绍各系统疾病营养治疗时,注意复习营养学基础各营养素的功能,以更好理解各原则的制定依据,不仅掌握了各原则,从更深层次上也理解了制定原则的依据。并采用比较求异法、归类求同法、系统分析法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达到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化,繁琐僵化的条规生动化,并强化理解和巩固记忆。

3重视实践技能培养

3.1营养评价的技能培养

在介绍医院病人营养评价内容后,利用在职护理学生的优势,我们要求学生在医院分别对1位患者进行营养评价,并书写1份评价报告。这样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在职护士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2营养健康教育的实践

介绍内科各系统疾病后,布置学生对一些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书写1份健康教育提纲,根据提纲宣教1位相应病人,并观察宣教效果以进一步改进健康教育内容。

4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为更适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我们把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考核比例占总分60%,实践部分占40%。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理论考核命题也突出考核内容的应用性,增加理解性、综合分析性内容,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以减少记忆内容而减轻学生负担。

5教学效果

2005级89人 、2006级24人期终考核成绩分别为82.46±5.41分和83.62±3.96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在职护士普遍反映基本掌握了利用营养学知识指导病人的膳食,以及对病人存在的营养相关的健康问题进行营养治疗和教育,锻炼了临床营养学实际技能。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事故成因分析研究进展

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根本方法是识别导致其发生的原因[1]。 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发生原因,有助于制订相应措施以预防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2]。 国内外学者认识到事故原因分析在减少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重要性,因此 ,健全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机制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将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模型、方法、工具3个层面, 对目前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的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管理者对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背景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合理有效的报告系统包括,不良事件的上报、原因分析、危害调控、反馈4个方面[4],目前,国内外对后3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模型的建立是对原因进行归类及作为原因分析方法的理论来源,护理管理者可采用前瞻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过程中,护士需要借助一定的可视化分析工具指导研究进程和标准改进[5]。

2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从个人观角度

个人观认为,错误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失常,如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粗心大意、疏忽、轻率等引起的。防范错误的对策是处罚犯错误的人[6]。

2.1.2 从系统观角度

系统观则认为,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而非个人。因此,当错误发生后,防范错误的对策是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错误的机制,减少人犯错误的环境和机会[6]。护理管理者在分析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时,要大力倡导和运用“系统管理观”的管理理论[7]。

2.2 实践基础

对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的实践基础是护理不良事件数据的上报。 目前,大多数医院上报过程都是非自动的、非自愿的行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普遍较低 。 提高护理人员上报主动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就医护人员上报的态度和行为研制了相关测评工具。

2.2.1 给药错误报告量表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Reporting Survey)

该量表由Wakefield等[8]研制,可用于了解影响护士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该量表涉及3个领域,包括为什么错误会发生、错误未被上报的原因和错误实际上报率。实证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α(Cronbach's α)系数在0.70以上,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0.67以上。

2.2.2 临床 不良 事件 报告量 表 (the Reporting of ClinicalAdverse Effects Scale,RoCAES)

英国利兹大学Wilson等[9]于2003年研制了RoCAES量表 ,用于研究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上报的态度,包括背景资料、不良事件的经过、上报态度3个部分 。 量表信度较高 ,Cron-bach's α系数为0.83,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 其结构与理论设想相符,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2.3 医护人员差错上报调查问卷(nursing staff questionnaireregarding error reporting)

该问卷包括场景描述、认知态度的自我评价、开放式问题和人口学资料的采集4个部分,可用于研究医生、护士及药剂师对差错的上报态度。目前尚未有信效度的实证研究报告[10]。

3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模型、方法和工具

3.1 分析模型

3.1.1 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 Model)

英国心理学家Reason[11]于1990年提出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的瑞士奶酪模型, 认为几乎所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组织影响、 不安全的监督 、 不安全行为的前兆 、 不安全的行为4个层面的防御缺陷有关 。 Reason将防御缺陷分为显性失败(个体因素)和潜在条件(组织系统因素 ),前者是指直接接触患者或操作系统的个人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可表现为疏忽、失误及违反操作规程等。 后者是容易使人出错的条件或环境, 包括管理制度不严 、 人力不足 、 装置和设备的维护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 国外将其作为医疗不良事件分析的主要模型,通过解决各层面的不安全因素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12]。 国内尚缺乏瑞士奶酪模型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的相关报告。

3.1.2 Vicent患者安全因素框架

1998年Vicent[13]将瑞士奶酪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总结出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框架 。 该框架包括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医疗团队、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及患者自身特性7个方面的因素,为不良事件的分析及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3.1.3 SHEL模型

20世纪末,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提出了SHEL模型 ,认为医疗事故的形成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的影响 , 包括软件部分(soft,S);硬件部分(hard,H);临床环境(environment,E);当事人及他人(litigant,L)。其中软件部分包括个人业务不熟、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违反制度流程、技术不过关、查对不认真、交接不清、缺乏预见性、粗心疏忽等;硬件部分为工作的场所和设施,包括病区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不牢固 、护理设施不足等;临床环境方面包括护理人力不足、工作流程有缺陷、管理不到位、地面湿滑、未放置警示标识等;当事人及他人方面包括,事件原因中涉及的其他工作人员把关不力、陪护知识缺乏、患者病情严重及不合作等[14]。国外研究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医疗行业微系统,例如急诊室、手术室等发生的不良事件[15]。国内S HEL模式多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和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14,16],护理管理者结合科室临床护理特点,针对上述4个要素, 找出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并制订出相应改进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显着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1.4 EDIT模型

2004年,在人因性分析(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HRA)的基础上,Inoue[17]建立起适用于评估医疗不良事件的错误类型(error,E)、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又称行为形成因素,direct threat,D)和间接危险(又称系统因素,indirectthreat,IT)的模型。 其中直接原因包括,环境设备因素、工作环境因素、训练因素、个人因素、团队因素和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包括,国家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患者相关信息、医院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因素。Inoue根据EDIT模型,对6家医院发生的5339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 ,建立了护理不良事件数据库。

3.1.5 分析模型的比较

SHEL模型主要是对微系统中人为因素的分析,与瑞士奶酪模型相比,更多地考虑了人之间的交互关系。 Vicent患者安全因素框架是在瑞士奶酪模型的基础上,就组织层面因素建立起来的。SHEL、EDIT模型均可以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软件和硬件部分进行分析,SHEL模型应用于小数量不良事件的分析,在面对大量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时需要用到EDIT模型。

3.2 分析方法

3.2.1 回顾性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 最早起源于美国, 是以瑞士乳酪理论为依据的回溯性原因分析方法 ,基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组织系统因素引起的,而非个人因素。 包括不良事件的上报、相关信息收集、找到近端原因并确认根本原因、制订和执行改进计划4个步骤[18]。 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的回顾性研究广泛应用RCA。 乔艳等[19]采用RCA对医院发生的各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探讨防范措施 ,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2 前瞻性分析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基于团队 、系统用于识别某个程序或设计出现故障的方式和原因的前瞻性分析方法[20]。 FMEA包括确定主题、组成团队、画出流程、分析危害、拟定行动计划与结果评价6个步骤。 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预防措施,针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列出失效模式和可能性原因,并进行优先系数(RPN)评分。国内学者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21]、 手术中出现的错误[22]、 用药错误[23]等护理不良事件中使用FMEA进行原因分析 。 施雁等[24]结合失效模式和6Sigma质量管理理念来测量分析静脉置管感染原因 ,寻找预防感染对策,从而降低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 荷兰的一项研究[25]采用FMEA对较高风险的医院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分析,建立患者潜在风险分析系统。

3.2.3 分析方法的比较

FMEA是对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的前瞻性评估 , 其优点在于能忽略影响上报的障碍因素,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学科的开放性讨论,评价高风险因素,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另有研究[26]表明,FMEA能够扩大用药错误上报内容的范围。但FMEA这种预测能力只能大致评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忽略了事件的多变性、动态性。 RCA回顾性分析方法则是在不良事件发生后对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分享护理不良事件的经验,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容易忽略危险因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前瞻性更具风险性[26],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不良事件发生以后,由于护士自身因素(例如害怕心理等)隐瞒差错的上报、医院上报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护士不良事件上报不足,很多事故经验得不到分享。 ②某些原本是高风险的差错,在临床工作中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实际发生率不高,因而被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所忽视。

3.3 分析工具

3.3.1 流程图(flow diagram)

流程图是可用于分析护理警讯事件和流程再造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评价流程改进的有效性,评估患者结局的可视化工具[5]。在RCA的及时阶段需借助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FMEA的第3个步骤需借助该工具画出流程图, 为护理管理者清楚地展示某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找出问题可能出现之处,从而做出决策。

3.3.2 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鱼骨图又称因果图,用于梳理已知结果与其所有可能原因之间关系的分析工具[5],其图形类似鱼骨。 应用RCA时可采用鱼骨图工具识别、 分类和呈现事件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 其缺点在于相同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的分支中多次出现 ,不利于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

3.3.3 五问法(five whys)

五问法是通过反复提问, 简便快速地揭开问题的表象 ,达到探究问题根本原因的工具,实际过程中提问的次数可能多于或者少于5次[20]。 其步骤为写下指定的问题,提出首次疑问并记录答案,如果该答案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继续提出疑问并记录答案,重复此操作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国外学者有将五问法应用于RCA找出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多重性[27]

护理研究论文:高职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多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

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护理研究论文: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研究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06—2008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1.2.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5000ml者。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1.2.5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1.2.6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学专业学生压力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习学生 压力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及时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较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较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较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较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 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着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

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较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着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