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一化学论文

摘要: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巩固、总结和完善,也是对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检验,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还要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高一化学这门课,知识杂而零碎,连贯性不强。
高一化学论文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培养化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做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日益突出。也提出了三维目标[1]实现的重要性,尤其是第三维目标实现。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较还是显得有些苍凉。归根结底,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与教学目标的第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另外,长期被应试教育的教育所困惑和压制,极力追求高升学率,“训练”模式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与国家实施素质及教育和教育要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2]的初衷背道而驰,化学学困生的产生犹如破竹之势。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宝鸡某中学(省重点)的高一年级的3个班级共180人为调查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

按照上学期期中成绩*0.3+期末成绩*0.3+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成绩*0.4进行排序,选取总对象的27%为本研究的对象[3],即化学学困生(共44人)。

为确定正式调查问卷的项目,首先,从相关文献中提取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项目;其次,向导师、中学老师请教;最终,向一些专家及学者咨询。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项目的信度以及效度,主要应用到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满足克朗巴哈α系数大于0.8以及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满足条件,确定正式调查问卷可以进行科学施测。

正式问卷包含48个项目,主要涉及非智力因素[4]的5个方面: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以及人格因素。

三、教学实践

(1)认识归因,学会合理归因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将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四种:自身能力、努力程度(内归因);学习的难度、运气(外归因)。笔者发现对化困生来说,往往将其学习的失败归结为题目的难度及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将失败归结为内部原因的学生,往往失败并不能降低其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水平,反而促使其加倍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好成绩。因而,认识归因、合理的归因、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化困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及动机自我调控意识。

(2)优化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化学史创设情境[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化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史中丰富的实验情境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

当讲到酸碱指示剂时,可介绍波义耳对石蕊的发现:一次波义耳带了一束紫罗兰放在实验室,但在他做完实验后发现紫罗兰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于是就对此深入的研究,后来发现他在实验中使用的浓盐酸会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紫罗兰变成了红色,从而发现了石蕊试剂。通过有趣的化学史,使化困生觉得“化学”世界妙不可言,其实没有他们想象的难。

(3)学习方法指导,养成良好习惯

一般学法,从课前预习,听课记笔记及课后复习加以指导。教师可根据化学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概念图的使用使这样的归纳总结变得简单而且有趣,学生通过借助概念图能在大脑中清晰的展现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4)适时的心理辅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错题管理,有效利用资源[6]

分析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而且是为教育者量身定制的资源。诸多国内外研究也发现,在学生学习面对自身存在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策略指导,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该积极运用错题管理策略,鼓励学生在错题收集、分析、整理、利用等过程中积极应用策略,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策略。

(6)家校链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也是引导者。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也普遍形成了学生对学习重视的差异性。因而,适时地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也是培养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也为学困生归因方式及对待学业的态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研究结果

实验组(44人)化学学习非智力因素水平及期末考试前、后成绩进行数据统计,使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其差异,采用配对样本检验,结果差异比较性显著(p

五、研究启示

1.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就能更大的激发和提高化困生学习化学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2.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并以诚相待,能间接的提高化困生学习化学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3.提供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成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4.合理地归因、适时地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自我意识及自我调控;

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课内外、家校沟通相结合。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初中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原理少;高中生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由于知识面的拓宽,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高中化学教学则较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方法;合作;衔接

1 教学方法的转变

1.1 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2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3 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现在许多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目前的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赞之为“焕发课堂生命力”;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称为“走向综合”等等,教师想法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

(3)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3 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衔接

(1)在教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的概念的极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木之本”。

(2)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要明显,要从如何观察,如何操作上给以示范。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课本上用小字排版的“小实验”、“小制作”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完成;对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研究性实验。注重实验,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基本途径。

(3)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学校抓住同龄人比较容易交流、沟通的特点,成立了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建立小组公约,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学完物质的分类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钠的“家族”》。

(4)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3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的导入性教学

摘 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及时步。

关键词:高一化学;过渡;导入

高中化学学习对于同学们在知识水平、思维层次、能力要求等诸方面与初三阶段比较都有很大提高,其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在完成深化初三学习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认真通过下面三步的学习顺利进入高中化学学习阶段。

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一要扎实掌握初三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重要化学用语、物质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关化学式、溶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有关内容;二要在中考后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完善。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障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进入高中需要抓住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明晰知识节点、建构知识网络。化学概念与原理都是抽象概括的知识,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更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体系中它们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理清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透析基本原理的实质。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指导,重视实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⑴将各章内、各章间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

高一化学按教材顺序,以第五章为界,碱金属、卤素的学习是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氧族、碳族的学习,是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主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掌握“结构葑位置葑性质”的关系是重点。

⑵要以元素性质为核心,掌握“相似性”、“递变性”的同时注意“特殊性”,再跟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

⑶重视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操作,重视实验习题探讨与处理。加强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⑷元素化合物学习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掌握基本概念(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及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重要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是增强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还要学习例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化学用语及解题格式;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纠正每一道错题。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高一化学论文:灵活设制高一化学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兴趣是好的老师”。对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作业无疑是引导、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高一化学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灵活设计,阐述作业的连接性、趣味性、多样性、复习性为一体,使高一学生对化学从要学到乐学、会学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一化学 灵活 作业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中,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高一学生是带着很浓厚的兴趣来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想弄清楚生活中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可以说化学这门学科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而化学作业无疑是引导、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化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 课前作业的连接性、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把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就是课前作业,课前作业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形式要千变万化,但必须要与前面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连接,例如:及时,前面提到的讲化合物必然要与元素相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又要对新课程“抛砖引玉”,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可以让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提到的“碳排放”,“低碳环保”“汽车尾气”感兴趣的问题来做“小小调查员”进行调查走访,然后告诉同学们这里所提到的“碳”不是元素,而是“二氧化碳”这个化合物。第二,“小游戏”对前面学的元素符号不再是死记硬背,可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元素符号自报家门,分组排列,大家在游戏活动中熟记了元素符号。第三,在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一节课之前,首先告诉学生“硅”是地壳中仅次于氧的物质,然后让同学们去寻找大自然里含有“硅”的物质,很快学生们拿来了水泥块、玻璃、泥土、水碗,结合这些物质,老师课堂上拿出手机做示范讲解,把“硅”不只存在于地壳土壤中的观念,引导到制造手机、太阳能电池、飞机、导弹、航天器材等都缺“硅”不可,从而调动学生想知道“硅”这个无机非金属物质的特性与应用,引起好奇心好、求知欲。因此课前作业只有具备连接性和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新课程的讲授打下良好基础。

2 课中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课中作业是在有间内,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它使师生及时互动、双边反馈,有利于教师课堂上调整和补充教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达到了学生自我监测,查漏补缺,当场释疑。但课中作业主要以教材习题为主,具有局限性,在统一的内容、形式、时间下学生只能被动做题,不可能检测课堂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淡化了自主学习的主体色彩。

因此课中作业必须具有多样性,这有助于克服课中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原来学生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一边倒的教学模式,如:及时,“十分钟老师”让个体学生在十分钟内担当起老师的角色,这样既提高了他重复学习的效率,又发现学生未掌握的或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同样学生们因为对“新老师”的新奇和挑错的好强心态,使他们更加认真的听课,十分钟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也通过学生积极抢答、挑错等对全体同学掌握新知识做了检验。

课中作业不但要多样性同时还要兼具趣味性,这样才能使满堂课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掌握新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堂作业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而是让学生充当起各化合物中的成分。第二,如CuO+CO=Cu+CO2,三名同学各自扮演Cu、O、CO、出来个新组合CO2,哪个被还原,哪个被氧化同学们一目了然。第三,电解质定义的学习: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我们出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出是电解质的①氯化钠②碳酸钙③二氧化碳④碳酸⑤铜⑥乙醇,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科学性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这样的趣味性作业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复习性、趣味性原则

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巩固、总结和完善,也是对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检验,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还要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高一化学这门课,知识杂而零碎,连贯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讲授完新课程后,还要选择一些练习题、知识要点、计算公式等作为课后作业,逐渐积累,使知识融入自己的记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及时,“课后小试卷”以考试的形式复习前边的知识,由学生交换评判,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学生一起编制歌谣谜语,好记易懂,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第三,学生借助网络,收集资料、相互探讨、尤其是对于化学里的抽象概念要去电子阅览室、聊天室,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化静为动,培养了学生把抽象变为直观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灵活地设计高一化学作业,始终贯穿着连接性、趣味性、多样性、复习性才能较大程度的吸引学生,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每个学生置于教与学的动态、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我要学升级到我乐学、最终实现我会学,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谢桂芳,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福建厦门 361000

高一化学论文:关于如何提高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摘 要】高一化学是学生从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向更深化学知识层次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打好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是每一位高一化学教师值得关注研究的现实课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化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结合自己高一化学教学的经验,总结了一些高一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望能够对高一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化学课本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不管是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知识学习方面都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新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化学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教学实践中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化学知识学习节奏,进而促使学生化学成绩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知识和初中的化学教材内容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注重的基础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分散,知识系统性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内容同初中教材内容相比,比较抽象化。因此有效地将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链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学习化学知识的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至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丧失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简单地认为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复习,而是在初中教材中筛选一部分和高一化学教材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情形下慢慢地融入到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而得出的教学模式。犹如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于自然现象的产生科学家都要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计算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与定论。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以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制造出“科学研究室”的氛围来。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曾经说过: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那些“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以“科研者”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对课本知识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课堂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关注度。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很难一时间从上节课的思维模式中给释放出来,当面对新一节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这样的情形,如果教师直接去讲授知识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导入是很有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做一个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地从其他思维停留上给收回来,融入到本节课程的学习状态中。然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必须要用严肃的态度去认知它,但科学的认知过程又是用积极主动态度去做研究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的注意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引导要起到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课堂导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化学教学中,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因该意识到,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因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特别大。教师应该注意到,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就算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这种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行为,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化学,才学主动地融入到化学知识的求知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教师要紧密地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主导方向,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中的衔接策略

摘要:要想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必须重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本文从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搞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高中衔接;策略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中要求较低,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多于并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等,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初中要求较低,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

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化学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搞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衔接.

1.抓好知识体系的衔接.初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的基础.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氧化、置换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酸碱盐电离平衡理论;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散系、胶体、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pH;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实验基础知识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等.对上述衔接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应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强调引领学生打牢基础.高中教学时应注意上述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和强化.

2.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初、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和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衔接教学的群体效应.初、高中教师在课改中都有很多宝贵的体验,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初、高中教师之间应加强学习与交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对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法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衔接教学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衔接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要坚持3 个基本观念.①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②坚持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③坚持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衔接教学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实现由“重知识结论”向“重过程体验”的转变.初中对许多化学知识都是常识性的介绍,学生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高中化学教学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揭示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要以物质结构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化学平衡理论、质能守恒原理为基础探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化学实验为途径探究物质变化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掌握新知识,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完成升华知识、增长智慧的高层次学习,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高一化学论文: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

高中三年的化学教学总格局是:高一把好基础关,高二把好素质关,高三把好提高关。高一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较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而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并让他们接受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

结合自己几次来的培训后的一些思索,在此谨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化学教学,提出些自己粗浅的见解,期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脱离了实验的化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许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在初中喜欢化学,就是因为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小视。

1.1 利用观察・思考,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生动、直观的展示着教学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验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另外,我们不能局限于完成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还应善于将知识的难点转化为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克服教学难点。比如在讲完氯气的性质后,同学们对氯水产生了兴趣,我就当堂制一瓶氯水给学生看并引导他们探索氯水具有的性质。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引起的他们的好奇,并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有关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具有的性质也就迎刃而解。

1.2 组织好边讲边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尽力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相对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出具体的观察提纲和深层次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既要有真实而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又要有独立大胆的见解。比如在讲"钠与水的反应"及"钠与氧气的反应"时,首先将课前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时注意观察的几个要点发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钠的美丽的银白色光泽带给他们惊喜和因之很快消失而来的困惑,…这样的切身体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兴趣的培养水到渠成。

1.3 利用好探究实验。学生对简单的实验操作,鲜明的实验现象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利用探究实验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大有裨益。总之,不论是什么样的化学实验只要利用的好,都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准时机,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三学生对化学重视度不够,再加上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衔接不好,势必会影响到高中化学的学习。像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酸碱的性质、化学计算等初中化学重要知识,我们都要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复习的机会。或课前引题,或课下复习,有的编为课后习题。这样在老师铺设的台阶上,他们高中化学学习的道路走的会更平坦些。

3.下大功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新教材开设多种栏目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同学们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本,可以说"课本课本,学习之本"。回归课本、重视教材我们应指导学生做到:

3.1 重视课前预习。预习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写出预习提纲,明确预习要点,使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教师也可根据实际要求列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决,并及时检查预习结果。

3.2 抓好课堂阅读。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图片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对重要字句多次阅读,抓住本质要点、关键字词、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亦应特别注意有计划的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3 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再读。这是课后复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4.注意精选习题,降低难度,重视习题讲评

4.1 精选习题、降低难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程度好些的学生偏废基础,追求偏、难、怪;使程度差些的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抄袭作业的工具。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多做几套题,精心挑选,所留作业要在注意题型和知识点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降低试题的难度,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基础知识、体会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容。

4.2 重视习题讲评。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作为高中的起始年段,高一化学教学中尚有许多值得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如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的知识衔接问题;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问题;高一化学分化点的问题;化学实验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化学尖子的培养问题;如何适应新课改中的高中学生评价制度等等问题。利用好新教材的各种栏目,让学生渐进地适应高一阶段学习,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浅谈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的培养

[摘 要] 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境,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与引导,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学科素养。

[关键词] 实验教学、学科思维、学科素养

进入高中的学习,许多同学感到化学知识难、繁、乱,搞不清楚知识前后关联,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记了又忘,更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不上去。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下面我谈谈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在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案例1:在学生刚学完苏教版《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后,已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选择缺乏深层次思考,不够系统化,学科思维不够严谨,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为此在这节的实验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设计如下:首先以问题情境入手:“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其中一瓶是硫酸溶液,另一瓶是蔗糖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对溶液进行鉴别”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说出设计方案及鉴别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说的各种方案:用pH试纸、石蕊试液、活泼金属、滴加氯化钡溶液、通过做导电性实验等,【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盲目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思维发散后还得集中】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硫酸(H+和SO42-)与蔗糖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为什么性质上会有差异,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组成类别不同:硫酸是酸,蔗糖是有机化合物,硫酸是电解质,蔗糖为非电解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鉴别的思想与方法:物质组成与类别不同性质(物性或化性)不同依据一定的方法(反应现象等)鉴别。【设疑】若将蔗糖溶液换成淀粉溶液还可以怎么鉴别?学生立即想到利用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鉴别或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特性鉴别。通过本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确了物质鉴别的思维方向,学会归纳与总结。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及时单元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可以为物质的鉴别服务,同时接下来的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也是为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

二、在情境创设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借助实验情境,模拟实验,有利于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在讲到溶液的配制――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这两个关系式的得出,大多数老师只简单地分析说,稀释过程中根据溶质的量不变,从而就有以上两个关系式,觉得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做题当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慢,部分学生甚至不会做。(例如以下这题)

例题1:用20g氢氧化钠配成25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从中取出5mL溶液,加水稀释为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在这100mL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

其实对于刚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抽象的思维还没办法形象化。为了使学生理解稀释过程溶液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上课时我假装不经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拿起已泡好的红茶(透明的杯子)喝了一小口,后借口说还是很渴再喝一口。然后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后来喝的会不会比较甜,为什么?学生顿时明白老师的用意,且答案不言而喻。然后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变的量有哪些?变的量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不变的量(与所取的体积无关的量)有c、ω、ρ,改变的量有V(溶液)、m(溶质)、n(溶质)、m(溶液),继而追问:若老师不想要这么甜可以怎么操作,学生立即回答说:往杯子加水稀释。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往杯子中掺了点水,茶水的颜色立即变浅了。此时再追问此时改变的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此过程中不变的量m(溶质)、n(溶质),改变的量有c、ω、ρ、V(溶液)、m(溶液)。那么根据此过程中不变的量列出两个关系式: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

借助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感官化,有利于学生类比思

考,并形成一定规律和方法。那么以上的那道题学生便能够快速做出来,并真正理解。

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一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但是在

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现象与你所想要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对学生提出的疑

问,这个时候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解释或轻易搪塞不正面回应。这样子的做法只能给

学生带来更大的疑问,久而久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也就不再质疑,而是一味的顺从接受,扼杀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分析,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质疑要给予鼓励表扬,或

者老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

案例3:在进行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两根装有螺旋铜丝的试管,先在一

根试管中加入浓硝酸,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现象,试管上方出现

红棕色气体说明气体为NO2,再在另一根的试管中加入稀硝酸反应不明显,给试管加热一段时

间,待有出现明显现象后也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除铜丝表面也有气泡产生,试管上方气体也略呈红棕色。【质疑】铜与稀硝酸也产生NO2气体?【学生】部分学生回答说是生成的NO遇试管上方的空气反应生成了NO2。【教师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凭什么?【学生】猜测的。【教师】如何重新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说法正确?实验的关键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思维活动,知道关键点是排除空气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并组装成以下一些实验装置,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原理及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本实验通过对现象得出的结论产生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

四、在实验运用中,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高一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而化学实验是其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选择典型的实验试题,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例题2: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无色气体出现

分析:本试题有效地考查了氧化物CO2、SO2、NO、NO2的性质,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亚硫酸钡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知识,根据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教师在分析时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拓展,如问:若要使洗气瓶中有沉淀产生,通入的Y气体还可以是什么?分析讨论得出Y气体还可以是NH3、O2、Cl2等。通过此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高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方法指导、思维启迪、学科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研究

摘 要: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优化教与学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 应用

高一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化学后,他们就感到在化学越来越难学了,知识点太多、太乱记不住。老师上课讲的好像都听懂了,但自己做题时一做就错,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激情大减。的确,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学习方法没有相应的改变,使学生逐步陷入了化学学习的迷茫之中,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就被分化出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和灵活交互的特征。本人针对以上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们参与教与学的热情高涨,重新点燃了学习化学的激情,也体现了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著名脑思维学者、堪称世界记忆之父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 运用思维导图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运用思维导图预习,提高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预习效果呢?此时,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改变他们这种无效预习的旧习惯。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用纸+笔形式手绘制为主。首先确定中央主题,及下一级主题。较大的主题尽量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一朵花或一朵云为中央主题),画在纸的中央,周围留出空白。其次,主题的连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曲线,由中央主题开始连接下一级主题,而且在线上方写上关键词。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该节的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笔标注上“已理解、有疑惑、不懂”等等的符号。

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快速把握住阅读内容的关键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其次通过学生独立制作个性鲜明思维导图,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通过检查思维导图,也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听课的效率

避免或减少学生走神而听遗漏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率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上有“疑惑、不懂”等等的符号,学生听课时就有了目标,就会投入到课堂中来。把“有疑惑、不懂”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学生一节课下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正如一位同学的感言:我以前上课都是忙于做笔记和操老师板书,都不理解课堂内容,也不知道知识点的重点,看是学得很认真,但效果不好,学得累。现在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了做笔记的速度和质量。把平时用于记录笔记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了思考和理解上,我感觉学得轻松和自信多了。

另外,我也尝试在课堂上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新知识点不断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看到核心内容通过线条连接后,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的呈现在图中,学生感觉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师生共绘思维导图过程中也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这种方式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3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复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在复习中,本人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其次,分小组交流制作的思维导图,交流过程中,不批评别人的想法,保持自主性,小组长把所有的意见记录,尽可能的发散、联想。

然后,小组长和组员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在复习课堂上先请各小组代表依图介绍复习,然后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教师进行总结,并同时展示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

,根据课堂复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并适当地在图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从而形成个人的复习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弄清楚一些更详细的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这样把整节、整章甚至整本书的内容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

同时,平时鼓励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要坚持使用,循序渐进;在绘制上要不断改进,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跳出传统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善于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本人感觉到,思维导图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着它无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我们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可以巧妙灵活的将思维导图的运用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构建

【摘 要】笔者就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依据所在高中实际总结出高一化学课堂高效教学构建的主要因素为:教学模式的、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并由此展开说明。

【关键词】高一化学;高效教学;构建

学生由初中来到高中,很多东西觉得新奇,如何对高一化学课堂高效教学进行构建,是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高效化学课呢?以下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浅显认识。

“化学课堂高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高一化学学习过程,较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高效课堂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的,二是教师的高效,三是学生的高效。

一、教学模式的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此,我校在校领导的倡导下借鉴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创立了“四步一环”教学模式,即:以课间循环为主线,教师适时制作导学案,以课前预习、小组讨论、汇报展示、反馈练习为主要环节,分小组管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创设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对比分析、推测、假设和实验探究。同时,教师还适时地引导讨论走向深入,并迅速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由教师进行精讲点拨,讲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所在,讲制约和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瓶颈所在,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理清思路,突破思维障碍,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教师利用化学导学案《反馈练习》栏部分典型试题,先练后讲,及时点评,问题矫正之后及时补充练习题,加以巩固、深化。

二、教师的高效

提高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辛勤的劳动,极强的课堂应变能力,科学的教学手段,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逻辑思维等等,具备这些素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实际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数教师写详案:从新课导入直到小结、布置作业,滴水不漏。领导一看,好!教学环节齐全。不错,教案是很全,全的是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师个人运作的设计,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研究。上课时,我们不要忘了:学生是孩子,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不可能按照教师的设计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这样的备课属于一厢情愿。造成的结果:要么教师驾驭不了课堂,课堂效率低;要么绑架了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则成了看客,后者比前者更可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扼杀了,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作用,还可以说起了负效。既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方法的学习,学会审题、找出解题思路,一道题需要几分钟的解题时间,我们的备课不妨也将主要精力用在无形的思考上,尽可能多的去思考、剖析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的关联,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应对的方案,二不是把精力用在无效的文字罗列方面,教科书、练习册上有的,就不要劳民伤财照抄一遍!

2.高效的策略方法

教师在高一化学课堂上要做到“五要、四不讲”。五要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结论要让学生下。四不讲:即学生已知的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教师引导能明白的不讲。

三、学生的高效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与关键,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高效的学生,应做到6会。

1.会预习

能养成习惯,坚持长期预习;能了解教材,进行重点预习;掌握具体的步骤,分层预习;能开动脑筋,去积极预习。

2.会听课

上课前,做好准备,迎接听课;上课时,高度集中,抓住重点,认真、专心听课。

3.会复习

首先能进行及时复习,以巩固新知识;然后适时进行系统复习,串联知识、提高能力,一段时间后,进行综合复习,提高。

4.会作业

掌握正确解题步骤,格式规范,书写认真、步骤完整,一丝不苟;同时还可以作业,提高速度,养成独立作业、遇难查书、“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5.会总结

能将知识进行整理,编织成知识网;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完整知识,还可以进行专题整理,深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6.会记忆

积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记忆;掌握知识后,理解、概括记忆;也可以分类归纳知识,积累经验,系统记忆。

总之,高一化学高效课堂虽没有固定、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是进行高效教学的策划者,而学生是高效教学的主体,课堂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最理想的状态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智慧得到升华,懂得学习,懂得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高一化学论文:农村高一化学作业批改现状分析

摘 要:化学教学评价是为了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化学作业的批改、评价。化学作业的评价如此重要,但当前作业批改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已不容忽视,亟待我们去改进。

关键词:高一化学;作业批改;问题和弊端

在我国,“学生做,教师改”的作业批改方式从有学校机构建立起就开始沿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传统作业的批改方式一般是“全改全批”,既然这种方式沿袭了数千年,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针对知识薄弱点,提出改进的方法和计划。但是,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批改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体制和情况了,现在的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与日俱增。全改全批的批改方式虽在沿袭,但是却暴露出了很多缺点和弊端。

一、教师批改作业量大,反馈不及时

高一化学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一般一个化学教师要带三到四个班级,若是每次都把学生的作业全部批改的话,大约每周要批改六百多份作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若是全部批改就一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把作业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这一点就很难保障,然而结果的及时反馈却很重要。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等人做过一个有关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他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在学习后进行测验。对及时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三组从不告知其学习结果。从第八周开始,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知结果外,及时组和第三组的情况对调。如此再进行八周的学习和测验。比较三组在十六周的学习成绩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二组成绩显示出稳步的前进外,及时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变化很大,即及时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迅速上升。他由此得出,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时的反馈效果更佳。反之,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也会很小。[1]

及时反馈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若是作业反馈给学生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一周后,很多学生已经忘了自己做作业的情况了,订正批改后的作业相当于重新做一份作业,这不仅没有起到作业的反馈作用而且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说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学习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可见,作业及时反馈的必要性。作业全批全改会给教师带来沉重工作压力。把工作时间和精力大量投入到批改作业中,备课、授课等教学工作就会受影响。

二、作业反馈的信息量太少

有些教师为了能够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经常采取简单的批改方式,如用A、B、C、D等级、简单的“√”、“×”来评价或是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上“查”、“阅”,学生无法从作业的反馈中得到建设性的意见或是建议,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作业中的第7题: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加别为CuCl2溶液、Ba(OH)2溶液、H2SO4溶液、HNO3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予以区别。学生在完成这种主观的表述题除了方案的选择不同以外,还涉及到取样、操作过程(或加入试剂)、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里的每一个内容的完成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并且错误的原理也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用等级来评定,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能明确错误的原因,反馈的效果就比较差。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评定信息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就越高,作业反馈的效果就越好。

三、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不认真

课业繁重,作业繁多,影响着高一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虽说实行了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有所减轻,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负担仍是很大,有九门课要学,有九门课的作业要完成。在有限的课外时间内认真完成大量的作业的确是对学生的巨大挑战。一些学生就会选择性地挑选作业来完成,挑选的条件很多,如:对这门课的喜欢程度、这门课的作业难易程度、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等等。正如前文提到的,教师现在采用的传统的批改方法让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了。

中考考核制度也极大地影响了高一学生对待化学作业的态度。福建省中考采取的评分制度中把化学考核成绩用A、B、C、D等级来衡量,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关注程度,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要求相对基础、简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高一的学生仍旧带着初中对待化学的态度来学习高中化学,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化学作业,做作业敷衍了事,教师批改后的作业更是弃之不理,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塞进书包。教师的苦心批改显得徒劳无功。

四、作业批改效果不明显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知,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可是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学生每天疲于应付作业,更无从谈起学生的主动性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批改作业,批改的只是学生的书面作业,而不是思维作业。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会发现错误题的答题情况往往有一个现象:全班出现两三种错误模式,意味着可能互相抄袭,态度不认真。批改的只是学生书面上的错误,而学生头脑中的仍旧根深蒂固。教师辛苦劳作,学生却收获甚少。足见,作业的批改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反馈不及时,那么成效就低了,也是一大因素。一次批改后的作业发下来,页面“满目疮痍”,错得一塌糊涂,时隔好几个日头,学生不爱订正,教师也不爱讲解,变得只校对答案,不分析题目和知识点。结果就是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样的错误仍会发生,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这些都变成了无用功。

作为化学学科的教与学的交叉点的化学作业,更是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在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当前化学作业批改的现状,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化学作业批改策略,应是当务之急。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浅谈

摘要: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不管学生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高一化学必修课的学习内容都是最重要的高考必考内容,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 必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成功实现了从偏重知识教育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转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不管学生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高一化学必修课的学习内容都是最重要的高考必考内容,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

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而且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

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较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当然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表现为“重传授与训练、轻探究与感悟;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学习中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 要:本文对高一化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中 化学 障碍

高一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与深化。由于初三时忙于应付中考,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转,面对高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课本知识惘然不知所措,因此容易行成学习障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和总结,对此略抒己见,与同行探讨。

1 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1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

学生进入高中大门,对化学一开始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随之淡化。有的学生与他人相比,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材料,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怕动脑筋,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被困难吓倒。长此以往,越怕越难,越难越怕,直至放弃。

1.2因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引起的学习障碍

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方法不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不科学的因素,主要表现为:①要求过高,②任务过多,③速度过快。

1.3因学生知识经验能力的差异引起的学习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感悟也就不同,导致思维的某一个环节受阻。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处于弱势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设计实验,不会分析实验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因而在行为表现、心智方式和行为结果等方面与他人形成较大反差,产生自卑感而形成学习障碍。

2 应对措施

2.1挖掘教学素材,利用化学史实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充分利用中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情感激发出来。例如:充满热情、自豪激昂地介绍我国化学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造等都是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1965年,我国科学家及时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试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与“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矿物、二百吨化学药品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镭。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门捷列夫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思考,终于发现元素周期律。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过程中会有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都能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目前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易诱发“学习困难的学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师应逐步改进评价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放下“者”的架子,起“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究。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可得到充分发挥。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对其取得的成功予以适时的鼓励。

2.3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化解知识难点。

2.3.1 温故知新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起点和基础,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新知识困难,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旧知识的遗忘或是未掌握。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了解学习相关内容。学困生就会主动问教师或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在每堂课的开始,以问题的形式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作答,这样学困生就会感到这节课的内容起点低,是自己较熟的内容,就容易掌握。

2.3.2 加强直观教学

生动的形象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收获。直观、生动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知识。学困生一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生动形象的实验会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奇。由新奇激发思考,他们会从多层面多角度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现象的发生等来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微观的原子教学直观化、生动化,使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会更加积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2.3.3 适当练习巩固

一个人从学习知识到掌握知识需要一段过程,做必要的练习能够掌握并巩固知识,学困生往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练习很少,知识未能及时巩固,每节课后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课课堂相关或与所学内容相联系、难度适中、数量适当的习题,尽可能让他们课上独立完成,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2.3.4 知识整理系统化

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学困生大多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加工,又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教师每堂课结束前应当及时进行总结,每一节、每一章都要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板书,并且将章与章知识的联系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清晰、实用、简单的知识网络,以便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这样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网络相应减轻了学困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2.4以人为本,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他们和谐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对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的能力的场所。一方面教师要看到学生个体存在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对学生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有信心,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同、整齐划一的现象,研究发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关注学困生,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一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让我们用爱心、耐心、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一化学论文:从新老教材对比看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

摘 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24小时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及时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高一化学论文:对高一化学实验报告册的几点质疑

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下同)出版的化学①、化学②是我省高一学生的必修教材,而实验报告册化学①、化学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配套用书,在实验教学中功不可没。但我在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两册实验内容的编排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提出来与编者进行商榷。

一、实验内容不要重复设置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下同)出版的高中化学及时册(必修)的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中的制取氧化铜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初中学习的过滤与蒸发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当然也考虑某些贫困地区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材没有此类学习内容和有关实验了。而《苏教版》化学①专题的第二单元专门研究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7―18),并且配合教材,在实验册化①中安排了实验三。我认为实验册化①中的实验一与实验三属于重复设置,而实验一中的O2的制取在初三也已经安排了学生实验,所以,该册中的实验一我觉得应该删去。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喷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②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②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②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①的实验五与《人教版》及时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①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较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五、适用新形势,不要雾里看花

按照惯例,每学期各学科新授课时皆安排在16周左右,高一化学课时绝大多数学校安排每周3节次,也就是说,每学期只有48个学时。化学①、化学②教材内容皆为4个专题12个单元,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课时建议皆为36个课时,这样一来,单元过关是没有时间了。那么每个专题总要小结和测评一下吧,按每次用去2个学时,又去掉8个学时,这样算来,还剩下几个学时可供使用?《人教版》高一全学年共安排8个学生实验(5个选做实验),而《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9个实验(探究性实验:化学①7个,化学②4个),也就是说《苏教版》一个学期安排的实验比《人教版》一个学年还要多。当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时由谁提供?更何况江苏省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理、化、生自动降为次要学科,学生很少愿意在实验上多下功夫。与其虚设这么多的实验课题,不如面对现实,每学期实实在在安排3―5个学生实验方为上策,至于探究性实验如何安排,更需要慎重探讨而研究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唐突与欠妥之处,还请见谅并予斧正。

高一化学论文:对高一化学后进生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关键词: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 后进生 教学策略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较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较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高一化学论文:关于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学好化学的起点和关键,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学法,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基础重视能力培养,有效教学的精神动力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关键词: 高一化学有效教学学习兴趣基础能力科学与人文融洽

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总体格局是:高一重在基础关,高二抓好素质关,高三严把提高关。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导科学学法,抓好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入门,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较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了发展的主体。笔者就如何实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谈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与高一新生的交谈中,发现一部分学生虽在初三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然而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却不高,而且或多或少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是恐惧的心理。他们认为化学物品既不环保的,又有污染,而且带有腐蚀性。因此在实验室里就会经常出现学生做实验时缩手缩脚的情景。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及时负责人王祖浩教授指出,高中化学及时节课,教师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作用巨大,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学科,而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例如:对化肥的认识,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使用化肥,可以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地提高,然后教师向学生阐述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化肥并非有害物质,并非污染物,而是对人类影响重大的有用产品。多举一些此类化学有益的例子,可以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思维来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精神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

二、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学法

有效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主要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化学。教学实践表明,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瓶颈之一,是学习观念和方法上的落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墨守成规,总是按照初中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把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到高中化学学习中来。然而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多而深,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能奏效,结果使得成绩急剧下降。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也是新高考方案的重要指向。联想、总结、对比是思考的主要方式。

何谓联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各方面知识和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同时扩大到同一类事物的过程就是联想。例如:在教学制取氯化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联想:(1)从制气的装置上可以联想到制取氯气、氧气、氢气,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制气装置的一般规律。(2)观察反应物,并联想到其它氯化物和其它高沸点酸可做替代物。这样的联想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设计出可以联想的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归纳联结。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联想,深刻思考,在进行课堂小结、单元复习和综合练习的过程中强化训练指导。例如:卤族元素以氯为代表,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卤族元素的相关知识点联结起来。

内容零散、知识点多是高中化学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总结来抓住知识的重点,掌握学习的规律。学生一旦学会总结,而且善于总结,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不断渗透上述思维方法的指导,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并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化学模块学习中的学分,一要看其考勤情况;二要看其在终结性的考核中的成绩和过程性评价中获得的成绩。

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评价还是决定于高考。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发展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然而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难度越来越大,都有“解题难”和“没思路”的苦衷,这表明学生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构建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其也是一种能力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从高一就做起,运用于平时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具体的做法是:

1.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认真做好“讲、练、评”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练习题和测试题,而且要分出练习的层次,注意从多种层面多种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

2.冲破思维定势的桎梏,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可通过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变形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灵活变换信息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法”,将一道题演变为若干题,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会解题,更要教会学生巧解题。例如化学计算,可以使用关系式法、差量法、估算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讨论法等几种技能技巧。

四、有效教学的精神动力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高一化学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化学教育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求善的良好品质。如教师可以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及其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真正让学生懂得化学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结论的性,体验和感悟到“求真、求实”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介绍“燃烧学说”史料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具有科学严密实验设计、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拉瓦锡;有无法打破陈旧观念而留下终生的遗憾的舍勒、普利斯特里;还有陷入“无人喝彩”深深寂寞的罗蒙诺索夫;更有人们对自然奥秘艰苦卓绝并锲而不舍的追求。所有这些都将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实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以化学史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学《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

4.充分体现化学的美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缤纷的实验现象、精美的结构模型,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欣赏、享受和感悟之中,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这是教师应该遵循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认知框架。教师应有机地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和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