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学与生活论文

摘要: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最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我们欲提高化学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多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问题、生活化讨论等环节在生活与化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化学与生活论文

化学与生活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一、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进行系统的化学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物质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这些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了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氯气”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质。

五、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及时手资料。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操作。

2.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化学与生活论文:绿色化学与生活

绿色化学与生活

随着21世纪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绿色化学被提出,绿色化学也叫环境友好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美国在1996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此来奖励那些在减少化学污染方面取得成就的人;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及时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绿色化学确实应该提倡,它是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绿色化学与传统的化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能为人类生活做出贡献,但绿色化学是使反应物的原子利用,且实现零排放,即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环境。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映有两个显著有点:一是较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二是较大限度的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

一、绿色原料

绿色原料的选取是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始,所以选择原料是十分重要的,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以塑料为例,塑料在工程材料总产量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钢铁材料。但“白色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后,可降解塑料成为了化学界的新热点。21世纪初我国塑料制品使用量较大,导致废弃塑料达到几千万吨,其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就相当大了。但如果这些废弃塑料中有少部分是可降解塑料,那对于我们的环境改善将会很有利。据统计,我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厂家还不多,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量。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类型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组合降解塑料等类型。其中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二、绿色溶剂

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来源于制造产品的原料,也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有关。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溶剂对环境又十分不利,急需找到替代品,即无毒无害的溶剂已经成为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超临界流体,它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是流体。超临界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体密度、气体粘度、扩散系数适度和具有可压缩性且无毒、不燃性,但可观的还是廉价。

三、绿色催化剂

1836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提出催化剂作用这一概念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就一直在发展,但许多传统的催化剂如液体酸催化剂都对设备严重腐蚀、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危害,还有就是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绿色固体酸碱催化剂在工艺上很易实现连续生产,不存在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及对设备的损坏等,并且活性高,这就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彻底消灭了废液排放,废渣也少且无毒无腐蚀性。

四、绿色食品添加剂

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更高要求,色、香、味和行都要考虑到,且还要延长保存时间。市场上很多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

海藻糖是一种具有很好防腐作用的防腐剂,这是由它的抗干燥特性决定的,它是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能保护所有的生物分子,且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下形成保护膜,达到了防腐和保存的双重效果。

琼脂是一种天然增稠剂,又叫做琼胶,

它是一种半乳糖的多糖聚合体,能改善食品物理性质,增加其粘稠性。琼脂在我国很早就可食用了,特别是用于糖果的制造,还有就是增加果酱的粘度。由于琼脂具有粘着性、弹性和持水性,所以它的食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绿色农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有的农药可以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有的进入到食品中,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绿色无公害农药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化学合成类农药、半合成生物农药和激素与信息素等较为广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甚至国民经济中也会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大力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绿色化学品

我们在生活中洗涤用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洗涤用品主要是洗涤剂,最终导致大量的洗涤废水被排入环境中,造成污染。

普通的洗衣粉多数含磷,不仅其排泄物对环境污染,其洗出的衣服对人体本身也有害。随着三聚磷酸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沸石、偏硅酸钠和层状硅酸钠被研制,1990年已研究出4a沸石并已工业化生产;1997年北京工业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这都标志我国的洗涤助剂已达到了新水平。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是实用性强、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也是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

【摘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关键词】樟脑丸;食盐;吸烟

化学就是一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随着变化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发生气体等)。?

1.生活是化学之源?

1.1 名不符实的“樟脑丸” 衣服与书放在橱里,过一段时间,好好的衣服与书本上面竟有一个个小洞洞!这是谁捣的鬼??

这是专靠吃衣服与书本为主的蠹鱼干的,为了赶走这些坏家伙,人们总在橱或箱里放进一些“樟脑丸”。樟脑很容易挥发,有股浓烈的气味,蠹鱼闻得了只得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但樟脑价格较贵,并且在医药上(用以配强心药)、化学工业上(制赛璐珞塑料)有着更为重要的用途。所以日常买来的“樟脑丸”并不是用樟脑作的,而是用萘制的。?

萘的分子组成是c??10?h?8,纯萘是无色片状结晶,与樟脑一样,可直接蒸发成气体——升华。萘的气味同样能使蠹鱼受到刺激,因此是一种良好驱虫防蛀剂。 ?

1.2 水垢如何除掉它?

烧水的锅子,装水的热水瓶,里面常常积聚起一层土黄色的水垢。它是怎样生成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何除掉它??

自来水看上去是澄清透明的,没有尘土与泥沙。可是将自来水煮沸时,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与碳酸氢镁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与碳酸镁沉淀:?

水垢的形成?

ca(hco?3)?2= caco?3+h?2o+co?2?

mg(hco?3)?2= mgco?3+h?2o+co?2?

日积月累,在锅底与瓶底就形成了一层水垢。积聚在锅底的水垢会影响热量的传递,造成燃料的浪费。特别是含碳酸氢钙与碳酸氢镁较多的井水及河水更易形成水垢。碳酸钙与碳酸镁的沉淀由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时,还会把水中的其它金属离子共同沉淀下来。据研究,水垢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如铝、铂、铬等含量都比水中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以上。如果将有水垢的热水瓶又去装酒或其它酸性食物,水垢中的有害杂质就会被溶解而进入食物中。因此必须及时洗掉水垢。?

洗水垢的办法很方便,可利用醋酸的酸性化碳酸的酸性强的原理,将少量热的醋酸放到热水瓶中摇一会儿,这时发生化学反应,沉淀就会被消除。?

1.3 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草酸钙是人体内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菠菜、洋葱、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 ,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上述物质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等物质。从医学的观点看:菠菜、洋葱、竹笋等不要和豆腐同时混合食用,会生成草酸钙的沉淀,是产生结石的诱因 ;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混合食用会破坏他们的营养成分。?

1.4 “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

“闻着臭,吃着香”臭豆腐是广大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闻着臭,吃着香”是臭豆腐的特有风味。?

臭豆腐是用含水量较少的豆腐,然后接人毛霉菌种发酵。蛋白质分解后的含硫氨基酸还进一步分解,产生了少量的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有刺鼻的臭味,因而臭豆腐闻起来有服浓烈的臭味。又由于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得比较多,比较彻底,臭豆腐中就含有了大量的氨基酸。许多氨基酸都具有鲜美的味道,例如味精的成分就是一种氨基酸,叫麸氨酸。因此臭豆腐吃起来就无比的鲜美可口,芳香异常了。?

2.化学是生命之“力”

食盐——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 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而且还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障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吸烟——恶之源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 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 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 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 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 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 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

上面所讲的一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这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那就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吧。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今后同共探索的方向。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关系及通识课程的作用

《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一)从而达到文理渗透、理工交融,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目的。(二)《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顾名思义,《化学与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涉及衣、食、住和行等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介绍身边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化学知识和化学现象。以笔者开设的《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为例,“化学与饮食”一节主要介绍饮食结构中的化学物质类型、生理功能、营养价值,饮食常识等内容;“化学与医药”一节中主要介绍化学药物的相关特点、安全知识和毒物;“化学与衣着材料”一节主要介绍常见和特殊衣着材料的类型,化学特点、洗涤和保护措施等;“化学与功能材料”一节中主要介绍与人类住和行相关的功能材料、新能源的分类,特点等知识。同时讲授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结合生活中一些重大的与化学相关的案例,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和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起因、发展、发现、分析检测及社会影响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安全意识和科学的辩证唯物观。(三)《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主要特点《化学与生活》课程的特点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科学性强、化学味重、生活味浓、资料性实和通俗易懂。化学本身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在介绍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时,一定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待之,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不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化学与生活》课程本来就是介绍身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现象,因此讲授的内容或案例一定要与化学学科相关,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衣、食、往和行等日常内容,同时所选择的生活案例一定要真实,资料详细、具体,好有公开报导,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学科离他们并不遥远,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亲切、可信和实用。《化学与生活》作为通识课程开设,授课对象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和文科学生,其化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讲授时应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应尽量地回避复杂的化学结构,反应原理和机理等纯理论化学的内容,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泛味,敬而远之的感觉。

师范性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适应这种新的基础教育模式,师范性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和广博的知识面。而现实的中学教育体制中,中学生在高二年级就分成了文科和理科班,高考科目相应有别,客观上导致了一些文科学生不关心自然科学,包括化学,在其知识体系中缺失了化学相关知识。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缺失,必将会影响这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的素质能力。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补上这一课,开设诸如《化学与生活》类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课程。(二)现代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了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ducation”的译名,也可译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于19世纪初及时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6]。它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知、融会贯通的、完整的人。自20世纪起,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在通识教育方面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几十年。痛定思痛后,国家终于在2010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随即出台了“高教三十条”,在此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各个高校都在尝试教育体制的改革,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修订内容就是在大学低年级加强通识教育,规范通识教育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将通识课程正式划分为五类: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西方文明与全球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五个类型涵盖了文、理和艺术等知识内容,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化学与生活》课程被划归在“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类。(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开设《化学与生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实这种博学、多能的人才培养思想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就有体现,认为博学多识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中强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同时古人还论述了通识教育与培养通人、全人间的关系。如《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回到今天,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曾发表过《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其中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报告所建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因此作为通识教育思想体系下的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科普课程———《化学与生活》,它的开设必将对这种通才人才的培养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总之,由于现实社会中化学与生活的这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新形式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加强通识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性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课程就显得顺理成章和尤其重要。

作者:王园朝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的关联性

【摘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关键词】樟脑丸;食盐;吸烟

化学就是一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随着变化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发生气体等)。

1.生活是化学之源

1.1名不符实的“樟脑丸”衣服与书放在橱里,过一段时间,好好的衣服与书本上面竟有一个个小洞洞!这是谁捣的鬼?

这是专靠吃衣服与书本为主的蠹鱼干的,为了赶走这些坏家伙,人们总在橱或箱里放进一些“樟脑丸”。樟脑很容易挥发,有股浓烈的气味,蠹鱼闻得了只得退避三舍,逃之夭夭。但樟脑价格较贵,并且在医药上(用以配强心药)、化学工业上(制赛璐珞塑料)有着更为重要的用途。所以日常买来的“樟脑丸”并不是用樟脑作的,而是用萘制的。

萘的分子组成是C10H8,纯萘是无色片状结晶,与樟脑一样,可直接蒸发成气体——升华。萘的气味同样能使蠹鱼受到刺激,因此是一种良好驱虫防蛀剂。

1.2水垢如何除掉它?

烧水的锅子,装水的热水瓶,里面常常积聚起一层土黄色的水垢。它是怎样生成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何除掉它?

自来水看上去是澄清透明的,没有尘土与泥沙。可是将自来水煮沸时,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与碳酸氢镁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与碳酸镁沉淀:

水垢的形成

Ca(HCO3)2=CaCO3+H2O+CO2

Mg(HCO3)2=MgCO3+H2O+CO2

日积月累,在锅底与瓶底就形成了一层水垢。积聚在锅底的水垢会影响热量的传递,造成燃料的浪费。特别是含碳酸氢钙与碳酸氢镁较多的井水及河水更易形成水垢。碳酸钙与碳酸镁的沉淀由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时,还会把水中的其它金属离子共同沉淀下来。据研究,水垢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如铝、铂、铬等含量都比水中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以上。如果将有水垢的热水瓶又去装酒或其它酸性食物,水垢中的有害杂质就会被溶解而进入食物中。因此必须及时洗掉水垢。

洗水垢的办法很方便,可利用醋酸的酸性化碳酸的酸性强的原理,将少量热的醋酸放到热水瓶中摇一会儿,这时发生化学反应,沉淀就会被消除。

1.3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草酸钙是人体内不能吸收的沉淀物。菠菜、洋葱、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上述物质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等物质。从医学的观点看:菠菜、洋葱、竹笋等不整理要和豆腐同时混合食用,会生成草酸钙的沉淀,是产生结石的诱因;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混合食用会破坏他们的营养成分。

1.4“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

“闻着臭,吃着香”臭豆腐是广大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闻着臭,吃着香”是臭豆腐的特有风味。

臭豆腐是用含水量较少的豆腐,然后接人毛霉菌种发酵。蛋白质分解后的含硫氨基酸还进一步分解,产生了少量的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有刺鼻的臭味,因而臭豆腐闻起来有服浓烈的臭味。又由于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得比较多,比较彻底,臭豆腐中就含有了大量的氨基酸。许多氨基酸都具有鲜美的味道,例如味精的成分就是一种氨基酸,叫麸氨酸。因此臭豆腐吃起来就无比的鲜美可口,芳香异常了。

2.化学是生命之“力”

食盐——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而且还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障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吸烟——恶之源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

上面所讲的一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这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那就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吧。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今后同共探索的方向。

化学与生活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关系研究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进行系统的化学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有些外地转回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物质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2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3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这些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了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4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氯气”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质。

5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及时手资料。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操作。2)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作者:李德智 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初级中学校

化学与生活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也可让学生关心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机结合;生活化;兴趣;探究

一、建立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最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我们欲提高化学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多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化情境、生活化问题、生活化讨论等环节在生活与化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能力.把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到化学课堂教学可以避免传统学习中只看重知识和内容传授的弊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理解生活,在生活现象中学习化学,从而应用“生活化”的学习巩固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还原化学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墙,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化学学习与生活“亲密牵手”,还化学学习以生活本色.

1.联系生活,开启“生活化”问题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要求提出的“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已成为新课程的共同理念,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也成为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共识.在有关化学工农业生产、生活问题中,如设计课堂问题环节:铁为什么会生锈?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什么会污染空气?为什么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旋紧瓶塞等,这些“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促进化学知识认知能力的提高.

设计化学问题的形式大多以“为什么”“怎样解释”“能否证明”“试比较”“如何检验”等,解答时要从化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出发,运用丰富而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怎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首先应该明白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因为物理变化中分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水分子向空气中扩散.又如:为什么洗衣液和汽油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洗衣液洗去油污是因为洗衣液是乳化剂,能使油污以小油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乳浊液,所以能洗去油污;而汽油洗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于汽油中,形成溶液.两者虽然都达到了洗去油污的目的,但原理截然不同.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化学知识不是死板的,都是来源于生活,能将知识还源于生活才可以说是教学的成功,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鼓励了知识的创造和知识体系的丰富发展.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的冶炼”时,利用教材上的拓展视野,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在学习“环境保护”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周围的,或自己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定能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让思维自由翱翔.

3.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我们现在提倡的“低碳生活”虽然是个崭新的理念,但是它提出的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老问题,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积极关注因二氧化碳过多排放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问题,从而促使人们不得不对未来的生存环境产生担忧.因而必须要通过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化学课堂中弘扬低碳生活,提倡绿色出行、超市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等可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化学更好服务生活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又比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节内容时,可提前让学生了解一下附近河流的水质情况,然后得出很多城市不是真的缺少淡水,而是水资源被污染后造成水质型缺水的结论.由此可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并且不要随意向河流中排放生活垃圾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兴趣是成长过程中产生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它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中获得无尽的乐趣.由于目前升学率的压力迫使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分数,专注于应试教育,教学目标偏离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学习提不起劲,只为应付考试而背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尝试通过设计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生活性的化学问}、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性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智力是千差万别的,爱好也大相径庭.有些 “调皮”的学生就对“怪异”现象比较感兴趣,例如,荒野坟墓在炎热的夏日晚上为什么会经常出现“鬼火”?笔者引导他们从课本知识白磷的性质中寻找答案.而喜欢福尔摩斯的学生一般会对古代的银针验毒产生兴趣,笔者引导他们比较课本里“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变黑”的原理.如果授课时能“投其所好”,学生就会对“陌生”的知识产生亲近感.笔者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把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变成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加强“生活化”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化学专长的人才,把一些实用的化学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会一些有用的东西,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知识,也能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对化学知识的情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独立或分小组利用一些花瓣的汁液自制酸碱指示剂,从而加深学生对指示剂变色情况的理解.研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生活探索、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门集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为一体的学科,也是学生走向宽广视野的一条宽敞大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化学“生活化”课程需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许多化学教师不断致力研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验中的科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机化学家蒋明谦教授在《当代化学发展趋势》一文中说得好:“我们应该认识到,化学现在仍然是一门实验科学,将来还是实验科学。”学生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培养观察能力,树立实验意识,养成探究性思维品质,把化学课堂教学适当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堂;生活实际;探究性思维品质;实验意识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课堂的趣味性

化学课堂涉及很多的实验,对于实验课,学生会充满好奇。例如在讲授高中必修1课本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当把金属钠放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奇异现象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再结合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更安全的实验方案:把绿豆粒大的一块钠放在装有煤油和稀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奇特的现象让同学们更加激动从而迸发出对化学学习的极大热情。此时老师的引导很关键,对于未知的事情,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活动,在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并使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过氧化钠教学时,设计“滴水生火”实验和“吹气生火”实验,并与宇航员、潜水员的供氧相联系,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趣味性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挖掘生活素材,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化学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水污染到底有多严重?汽车尾气怎样污染空气?雾霾是怎样形成的?炒菜时加料酒和醋为啥菜更香?水油为什么不相溶等这些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从而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1.化学与健康

化学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食品污染,药物的使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大理石中的放射性物质,防腐剂、保鲜剂、除草剂等等都是由化学成分构成的产品,因此建康问题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虽然化学物质给人提供了方便,但不当适用化学物质会导致人体体内发生病变,授课过程中可以把食品安全、居住安全等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地看待化学,并正确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化学与工业

在讲授有机课程时,说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标志,国家发展离不开石油;煤的干馏也可以提供很多基础材料;塑料制品充斥生活的各个角落,降解塑料等材料的研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染料等无不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和美好。它们都与化学息息相P,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责无旁贷。

3.化学与农业

“雷雨发庄稼”是化学课本中的一个好案例。雷雨天气可自然合成化肥。化肥的使用可以说是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但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农药和除草剂的过度使用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土壤、水污染,这都与化学物质息息相关。

4.化学与环境

水是万物之源,但目前水污染相当严重,课本在《环境保护》一节中提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典型的水污染,自然水中溶有2221种化学物质,有害物达756种,确定致癌物有20种.......我国有82%的河流被污染,甚至自来水也有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报道,若不采取措施,人类终将因水污染而死亡。

雾霾里有对人体不利的化学成分,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结果,是化学物质的不恰当利用造成的。二氧化硫造成的酸雨,也是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正确利用好化学物质,才能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加强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结论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而目前过度地考虑到实验安全问题而不能放开实验课的教学,不敢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设计实验,多做一些较安全的实验,如蛋清的盐析,油污的洗涤,锅炉水垢的清洗。

总之,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要加强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而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是化学联系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拥有的生活知识为契机,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让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生活教材,引发学生自觉运用化学知识于生活实践,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化学把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考点前瞻

生活造就化学,化学服务生活,课标要求同学们能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产和社会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现将“化学与生活”这部分知识总结如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考点1:六类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例1(2016・常德)下列物质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无机盐

B.蛋白质

C.糖类

D.油脂

研析与解答: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而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属于有机物,它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

答案:A

考点2:某些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例2(2016・泉州)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A.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

B.用铁锅作炊具烹调食物

C.用加碘食盐作调味品

D.用甲醛溶液保r大白菜

研析与解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铁锅可以为人体提供铁元素,加碘食盐可以为人体提供碘元素,防止大脖子病发生,甲醛有毒,不能用来浸泡食物。

答案:D

考点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例3(2016・苏州)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不正确的是(),

A.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B.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疾病

C.缺铁会引起龋齿

D.缺锌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研析与解答: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患骨质疏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人体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铁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引发贫血,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使人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

答案:C

考点4: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例4

(2015・荆州)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下列饮品中,可能不含有机物的是()。

A.果汁

B.牛奶

C.矿泉水

D.啤酒

研析与解答: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然也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常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果汁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属于有机物,牛奶中含有蛋白质等物质,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无机矿物质。可能不含有机物,啤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属于有机物。

答案:C

考点5:有机合成材料

例5(2015・揭阳)下列物品中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红木家具

B.塑料饭盒

C.玻璃茶杯

D.铁制水管

研析与解答:红木家具属于天然材料,塑料饭盒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玻璃茶杯属于硅酸盐材料,铁制水管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B

考点6:化学与社会发展

例6(2015・汕尾)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行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焚烧废弃塑料

B.深埋处理废旧电池

C.控制企业排污

D.丢弃实验剩余药品

研析与解答:焚烧废弃塑料会造成空气污染,深埋处理废旧电池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控制企业排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验剩余药品很多是有腐蚀性和毒性的,随意丢弃也会污染环境。

答案:C

你学会了吗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食物中主要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的是( )。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B.图书档案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可大量食用海带

D.向火腿肠中添加工业用盐亚硝酸钠,使其肉质鲜美

3.图1是某省生产的某种加钙食盐的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1)包装标签上所说的钙含量是指――(填“单质钙”“碳酸钙”或“钙元素”),

(2)为了检验此盐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在家庭厨房里可选用的物质是___。

(3)为了测定此盐中钙元素的含量,取10g这种盐溶于水,加入足量盐酸,生成0,132g二氧化碳,请计算此加钙食盐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1.A

2.B

3.(1)钙元素

(2)醋(3)1.2%。

化学与生活论文:略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一、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又如,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元素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氯气”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五、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及时手资料。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W生进行类似操作。

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酸碱度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省上蔡县蔡沟乡初级中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 要:化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化学教学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的内容,恰当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化学,掌握化学知识,同时用化学知识更好的服务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学生生活;关系

初中化学教材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现了它独特的教学理念,使来源于生活的知识,在课堂中经过师生共同的“揉搓”后又重新回归于生活,于是课本知识在几经“咀嚼”后不再是一些“冰冷”的概念的堆砌,而是跃然于学生脑海中的一些栩栩如生的活的知识,这种感受在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内容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下面就此做一些简单的回顾。

一、教材知识体系的更新

与原教材相比,化学课改教材增添了《燃料及其利用》一单元,它不仅将散落在原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及时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而且还新增加了一些诸如燃料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问题、燃烧后的物质(如酸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开发等知识,使得教材从知识体系上更加系统化,形成了以燃烧作为主线,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开发等作为支线的一条知识带。

二、实验设置更具探究性

第七单元的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实验题材,而这些实验又具有实践性,可以说很多内容是基于生活实践,又在课堂的探究中得到了提升。例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原来是一个由教师做的演示实验,现在改为由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对仅仅验证白磷在热水中虽温度达到着火点,但由于没有接触氧气而无法燃烧的实验进行了延伸:将氧气通入烧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学生意料的情况下燃烧了,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燃烧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原有的关于燃烧的体验在课堂中得到了理论上的提升。同时,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确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笔。再如,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增加了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关酸雨的知识学生们在初一环境教育课程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显现的,所以,学生无法对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来代替酸雨,让学生观察其对金属、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蚀的情况。实验实际上是将酸雨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实验中,在学生的视觉关注下镁带、大理石被蚕食着,新鲜的蔬菜在溶液中变黄、变黑等现象无一不使在场的学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震撼,经过这样一个极为成功的体验性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这一事实,产生对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愿望。

三、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实验进行再开发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有些实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蜡烛燃烧现象不同的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⑹笛榻行再开发,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书的扇动、用水喷淋、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开发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手段。

四、实践使知识得以内化

实验仅是某些生活实际的缩影,而在实践中应用才是实验探究的真谛所在。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将课本知识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火灾,关于火灾的起因、火灾的控制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灭火、如何逃生都是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一是选择一处公共场所调查消防设施的品种、数量以及消防通道是否畅通;二是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三是对近年来所在地区或更大范围内重大火灾的成因、损失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采用的具体灭火方法等自由选择一项进行调查,利用休息日来完成,学生再把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到附近的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以前学生进商场都是为了购物,对商场里是否有消防器材、有哪些消防器材并未关心过),通过实地的考察,增加了实际体验,增强了消防意识;还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到了一些重大火灾的发生情况、一些常用的自救方法等,使得课本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内化。

五、尚有一些实验需进一步探索

本单元有些实验的成功率还不够高,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的粉尘爆炸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试验后,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现象不像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我们试图将面粉换成颗粒更加细小的淀粉,容器的体积加大等,效果仍不是很明显,金属罐与塑料盖板间的密封情况也不太好控制。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与各位同行切磋,以求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总之,本单元为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很适合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它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

化学与生活论文:论化学教学与生活

摘 要:在化学教学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生活为本,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从而把化学知识生活化,我们的化学教学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效果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根植于生活。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用“化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是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如何让化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究。

一、教师平常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化学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相当重视指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让学生把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浪花得到激发,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对化学知识活学活用,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化学教学中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因而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不易引起学生的适度情感。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应,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在联系生活实例中迎刃而解。

举个浅显的例子,高一化学开门课就是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有搅拌、引流、转移。同学们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转移作用忘掉,转移作用与生活中使用的竹筷相似。在此我们不防将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状和使用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就餐时,用竹筷夹菜、吃饭、还可以用它蘸一点汤来尝尝汤的味道。这是用竹筷来转移少量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顺向迁移到玻璃棒的学习中来:在做蒸发实验时,蒸发后可以转移少量固体;在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时,用玻璃棒来转移少量的溶液在pH试纸上。这就是玻璃棒的转移作用。经过这样的知识顺向迁移,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且容易掌握。

三、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化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是新课程对化学老师提出的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知识,体验和理解化学,感受化学的兴趣和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我在上氯气与水的反应时,我先布置了一道讨论题:生活中直接用自来水养鱼,鱼很快就会死掉;而先将自来水晒晒后再养鱼,则鱼没有问题。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确实如此呀!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的意见认为太阳将自来水中的某种物质晒走了。那晒走的物质又是什么呢?学生不知道,眼睛齐齐刷刷的看向我,由此很自然的切入了课题,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潜心专研教材,从学情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应尽量举出既容易理解,又新颖贴切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活用化学,把化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经验化学化。在讲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后题。让学生回家后查看自家用来消毒的物质是什么?在消毒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不少学生回去后都认真的查看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大部分家里用的是84消毒液;但学生对注意事项中的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觉得迷茫,觉得两种消毒液混在一起不是消毒效果更好吗?有些学生说妈妈在洗厕所时经常是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一起用的。在这里我将化学上升了一个高度:化学——生活——生命。并详细解释因为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溶于水后呈酸性,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钠溶于水后呈碱性,二者一旦混合相遇,就会立刻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马上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泡沫,生成一种刺激性,挥发性很强的有毒气体——氯气(即:Cl2)。氯气中毒会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这样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有时只有片言只语,但作用却不可小视,只要把握分寸,就会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利用生活中的化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努力将教学的过程融合到生活中去。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

四、实验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喜欢看实验,喜欢做实验。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摇摇冰实验;焰火实验等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比如在讲到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竟回家用柠檬汁与小苏打自做了碳酸饮料。

通过各种各样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五、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平常我经常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主动地把化学用到生活中去,并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留意生活中的化学,促使他们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的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会通过上图书馆去查资料,到实验室去验证等方式寻找答案。同时,发达的信息网络时代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他们不仅知道了为什么,而且还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影子,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化学。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利用各种方式或手段获得问题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知识。这样做真正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学生学习主体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化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将过去的背化学、听化学转变为做化学、用化学。总之,在化学教学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生活为本,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从而把化学知识生活化,我们的化学教学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化学与生活论文:架起化学与生活的桥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深深感触:在化学课中孩子们学到了什么?而我们又教了孩子们什么?

我尝试用新理念处理一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授课。九年级化学课本(2012)版包括五个部分内容,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认识到二氧化碳这种身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找到更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我决定在授课前让学生进行一项小型的探究性活动:收集、寻找身边与二氧化碳有关的信息,从而通过这些信息引出二氧化碳,激发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兴趣。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我先拿出一瓶可乐,让同学们在打开可乐的同时,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猜想可乐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从而引出生活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学生高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在这个展示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希望把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给其他同学,希望获得共鸣,课堂十分活跃。这样更加肯定了我在课前安排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生的观察视角去看事物,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实验激趣,引导探究

此时提出问题进行知识的延续:“你了解二氧化碳吗?它具备哪些性质?”学生在激发了学习兴趣之后更迫切地想要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我再通过演示课本中安排的两个探究性实验:向燃有两只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水,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分析原因,逐步了解到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装有二氧化碳塑料瓶中加水的实验中,学生们只能根据瓶内压强改变使得塑料瓶变瘪分析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而不知道在塑料瓶中还发生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变化。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发现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我将紫色石蕊小花投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小花为什么变红?”学生在现象的引导下分析原因,提出三种使小花变红的假设:“是水使其变红?是二氧化碳使其变红?是瓶子存在的某些未知物质使其变红?”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课本中的第三个探究实验,分步探究假设中的各种物质是否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正是这种酸的存在才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原因。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中轻松完成了本节课最难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引入师生共同表演的一个小魔术“水变牛奶”:向学生手中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这个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更深刻地记住了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性质。

三、注重反思,建立评价体制

反思和评价是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布置给学生第三个探究活动:“学以致用”。先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再将了解到的二氧化碳性质重新联系到课前收集的用途中。先列出部分二氧化碳的用途,让学生思考这些用途分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将课前带来的可乐再次拿出来,反问学生:“可乐中产生的气体真的是二氧化碳吗?如何来证明?为什么轻摇可乐能立刻产生大量气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获得“可乐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个结论后,课堂的气氛再次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引导学生将化学课堂中收获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方法。

四、课后延伸,与生活融合

为了能够将探究二氧化碳有关知识延展到课后的学生生活中,我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布置成小论文,让学生课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利与弊”,进一步体现化学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各种现象,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以生活现象为导线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再通过学到的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再生产,提供给他们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这是新课标要求能够在化学授课中达到的目标,而通过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一种有效而重要的学习方式。看来多年形成的初中化学“听、记、背、练”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这将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一直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教学与生活实践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也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其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严密过程的推导,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只能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学习。正是基于现代科学观,现行教材已作了很大的改革,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或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将教材的思想很好的体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生活实践

在人们周围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万物和现象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不管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如矿物岩石,空气,水,食盐,糖和实验室里接触的各种化学试剂,以及微观世界中的原子,电子等,都是物质。物质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金属生锈,岩石的风化,塑料和橡胶制品老化以及在实验室中见到的各种化学反应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学完了高中化学内容,却不能很好的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进行社会科学实践。知识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的目标更易落实,达到更好的效果。

案例1、什么是酸雨

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渐渐地导出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使学生有一种求知欲望。我们可以讨论的方式将有关酸雨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导入——正常雨水偏酸性,pH值约为6~7,这是由于大气中的CO2溶于雨水中,形成部分电离的碳酸:CO2(g)+H2O H2CO3 H++HCO3-;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是大气污染现象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主要是由废气中的SOx和NOx造成的。汽油和柴油都有含硫化合物,燃烧时排放出SO2,金属硫化物矿在冶炼过程也要释放出大量SO2。这些SO2通过气相或液相的氧化反应产生硫酸,大气中的烟尘、O3等都是反应的催化剂,O3还是氧化剂。燃烧过程产生的NO和空气中的O2化合为NO2,NO2遇水则生成硝酸和亚硝酸酸雨对环境有多方面的危害: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生产(pH值小于4.8时,鱼类就会消失);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也危害人类键康。因此酸雨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此外,酸雨可随风飘移而降落到几千里外,导致大范围的公害。因此,酸雨已被公认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案例2、水体污染

这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可以从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要减少吃海鲜的次数,或是经常吃海产品的利弊出发:例如众所周知的水俣病就是由所食鱼中含有氯化甲基汞引起的,骨痛病则由镉污染引起的。这些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都是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这些重金属所致。重金属污染物的毒害不仅与其摄入机体内的数量有关,而且与其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不同形态的同种重金属化合物其毒性可以有很大差异。如烷基汞的毒性明显大于二价汞离子的无机盐;砷的化合物中三氧化二砷(As2O3,砒霜)毒性较大;钡盐中的硫酸钡(BaSO4)因其溶解度小而无毒性;BaCO4虽难溶于水,但能溶于胃酸(HCl),所以和氯化钡(BaCl2)一样有毒;有毒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高分子聚合物、染料等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多数为难降解有机物,或持久性有机物。它们在水中的含量虽不高,但因在水体中残留时间长,有蓄积性,可造成人体慢性中毒、致癌、致畸等生理危害。然后再实际引入到相关的知识--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异。一般可按污染物组成分为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污染物等。有毒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指汞(Hg)、镉(Cd)、铅(Pb)等重金属和砷(As)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CN-)、亚硝酸根离子(NO2-)等;重金属化合物:污染的特点是因其某些化合物的生产与应用的广泛,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浓度污染。另外,重金属污染物一般具有潜在危害性。它们与有机污染物不同,水中的微生物难于使之分解消除,经过“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虾,大鱼吃小鱼”的水中食物链被富集,浓度逐级加大。而人正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通过食物或饮水,将有毒物摄入人体。若这些有毒物不易排泄,将会在人体内积蓄,引起慢性中毒。在生物体内的某些重金属又可被微生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有机化合物。等,化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我们都可以首先从它们的性质出发,以及作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危害着手,在生活中找到相对照的题材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进行着以强调智能和学术成就、培养科学精英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它过分强调科学概念的结构,而忽略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实用性,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而现代科学观把科学视为对大自然不断前进和自我校正的探究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究的结果。强调人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因此,现代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且包含动态的科学过程;不停留在科学结论的研究,而更注重于科学与实际的联系和应用。

作者简介:徐祖玉 (1983.10)性别:男 民族:苗 籍贯:贵州省,思南县 ;2007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 现工作于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职称:助理讲师 学位:学士。

化学与生活论文:课程改革与生活中的化学

摘要:化学是一把"双仞剑" !它即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音,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把生活化学引到课程改革中。

关键词:保护环境;绿色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知道日常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物质、认识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突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现"通过进行教育"的观念。例如,高一年化学教科书中就是两个放大约180万倍用硅原子所组成的汉"中国",这是1993年,中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其表面所形成"中国"的图形,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汉字。这张图片本身就是教育的好素材,它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通过我国工业-----石油、煤炭、钢铁、水泥、硫酸、氮肥等迅速发展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通过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垃圾的任意焚烧而造成的空气、土壤、水质、食品等环境污染等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新教材寓思想教育于日常教学中,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作用。

2.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

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自古就有了。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意识。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障资源的长期利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新教材的教学如何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

如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许多人都爱燃放鞭炮,特别是少年儿童。点燃一串鞭炮,或几个式样各异的烟花炮,噼噼啪啪,五彩缤纷,真是热闹极了!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各地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了许多年。这种习俗虽然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却往往带来不少危害。鞭炮的原料是火药,主要成分为硫黄、炭粉、火硝(硝酸钾)或氯酸钾。烟花炮或烟火是在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另外加入镁、铝、锑等金属粉末和硝酸锶等硝酸盐制成的。燃放烟火时,不同的金属或金属离子会产生不同的颜色。鞭炮或烟火点燃后,它一边迅速燃烧、爆炸,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一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们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燃放鞭炮和烟花炮时,它的猛烈的爆炸声还是一种城市噪声,甚至成为严重的公害。尤其在除夕之夜近午夜时,街头巷尾,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整个城市硝烟弥漫,仿佛成了战场。这时,儿童、老人和心脏病人很容易受到惊吓,其他人也无法好好休息。鞭炮和烟火的危害还不止这些。鞭炮在制作、运输和燃放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爆炸、起火,酿成火灾,造成伤亡事故。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这么多危害,因此,在我国的不少大城市已禁止在一定的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 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化学1(必修)专题4 硫、氮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引入。

3."绿色化学"、 "清洁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品的不恰当使用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有毒的物质和形成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学"等新的理念。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性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过程。它是在合成、催化、工艺、分离等领域实现污染预防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科学手段。而所谓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低的限度。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有效措施主要有:(1)进行密闭实验,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避免敞口操作,防止反应物质逸散到周围环境中。(2)在无法密闭实验时,引入微型实验使药品用量少,污染小。(3)加强反应物质的回收利用和消除处理,建立责任制度。(4)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的、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学"这两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如用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对食物的色、香、味与食品添加剂做出规定,六六六的禁止使用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新的化学教材尽量减少了与社会、生活无关的,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多了一些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等人们关注的焦点内容,特别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化学教学也不只限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每章后的"研究性课题"就是给学生一个走出课堂和校门,走向社会和生活的一次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化学知识和生活相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掌握到化学知识,同时也要举生活事例来教学,让学生对这些做出解释、探究、描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教学,结合生活事例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 作用

高中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隐藏的化学知识体现在各个方面并与我们密切相关。有研究曾经表明,学生对于生活、社会中的化学有着极大兴趣,但是在实际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的这种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将生活事例带到化学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展示出高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引入生活现象

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站在学科角度来提问题,而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能真正理解,感觉十分生疏。在学习化学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教学课题,让学生能够明白化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热情的去探究。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效的建构所学知识,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提供一些事实证据,这样在学生真切感受到的时候就会有规律的进行记忆,而不是只停留在抽象水平上。在教师引进新课的时候,要将生活与化学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有些学生帮父母翻过农家肥,那么当用塑料布把人畜粪便盖好后,晒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拿铁锹翻一些就会冒出热气,那么这个现象就是缓慢氧化放热现象。

高中教育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为适应现代生活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高中化学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中,有很多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及未解之谜(学生尚不能解释的现象与问题等等),既展现了化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又蕴含了化学科学的魅力,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二、化学与生活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技术、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化学教育,能让学生懂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其使用的不当或研究的滞后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靠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学生理解化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化学在改进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体验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关爱自然,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能够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化学的概念

对于一些化学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都比较困难,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解决些生活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而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化学概念,从而让学生不再为理解、记忆化学概念而发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概念也是不同的,而这就可能对一些科学知识起到阻碍作用。教学理论中说,对于错误前概念教学,我们要先“引蛇出洞”,将学生错误的概念暴露出来,设计出矛盾性的实验来予以破除、冲击,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概念。所以纠正学生错误概念的时候,要先解决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正确的记住化学概念。

3、能够结合生活解决化学练习题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艺术、科学、哲学精神也越来越超离了生活世界,科学揭示了事物的概念、规律、本质,而很多教学课堂都传授着抽象的概念,从而远离了生活实践。现在很多学生在做化学习题的时候,理解、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对于教师传授的抽象知识并不能很好消化,从而使得学生在答题的时候遇到困难,因此就要对传统教学方式、习题形式进行改革,让脱离实际、抽象、枯燥的习题变得生活化,让习题能回归到生活,从而增加习题的挑战性、激励性、趣味性,发挥出习题应具有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变得生活化,不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比如说提出“生活中我们都是怎样防止金属腐蚀”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明白,出现腐蚀稳定是因为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

4、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化学现象丰富多彩,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但有时我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将实际生活与化学理论主动联系在了一起。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日常生活,甚至是自己的身体进行实验,这是一种更加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高中化学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

5、能够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

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科技制作主要是进行模仿创新,是一种以教育为目的的科技设计、制作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训练教育中也会有少数学生在老师的辅导和协助下,能有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这种高中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6、能够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适当的提供一些化学事实、化学史料、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等和学习内容联系紧密的素材。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和生活有关、和自然社会有关、与人类的发展有关的思想有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要结合臭氧层的破坏原理到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注意媒体、网络等的相关报道从而获得知识,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也加强了环保意识,提升自己的公民素质。

三、结语

化学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要紧密结合化学与生活中的作用来进行。当然,也可与教材同步,但不是僵化的、机械的,大多数在课堂内联系,亦可提前提出实际现象与问题,为学习作好铺垫,还可在一章结束后归纳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供认识系统化。与教材同步,要突出与重点、基本知识的联系,不是什么都联系(即联系的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巩固课内知识,另一方面及时拓展课内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不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与生活论文:谈化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提出“课堂导入——课堂探索——课堂训练”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生活化;氯水;硅;胶体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生活化的课堂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现实的体验和直接的经验来丰富、拓展和提升个体的认知,把生活世界中的教学资源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积极、独特的作用。

2.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运用教材的内容指导生活,必先将其还原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询,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

3.营造和谐、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生活化教学氛围,即是营造轻松愉快、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方法

1.课堂“引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化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醋酸》时,由生活中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引出醋酸酸性比碳酸强;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可以由碱面去油污导入新课;在学习《氮的化合时》时,引用谚语“雷雨发庄稼”等等。

[案例1]:“胶体的性质和应用”导入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后,学生竟然发现我提了一个暖水瓶走向讲台,并打开瓶塞放在讲桌上,这一举动让全体学生感到诧异,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随后我拿出一个小的激光灯,使激光束通过水蒸气,让学生观察光亮的通路。随后告知学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本课涉及,讲完课后将请同学来解释形成现象的原因,从而引起学生探究谜底的好奇心,使本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总是听学生说“老师讲的时候我能懂,可是随后就忘记了。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印象深刻。”这启迪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案例2]“硫酸”的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联想质疑:为什么会出现凶猛的大火?同时有滚滚黑烟以及刺鼻的气味?

实验探究:向装有白糖的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为什么白糖会变黑,同时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气体又是什么?如何验证?

小结新知:浓硫酸将白糖炭化同时生成了CO2 、SO2 、H2O。

3.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科学知识。

[案例3]“生活化”训练设计题例分析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同学们都经历的2003年地SARS病毒,2005年的禽流感病毒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其中禽流感病毒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没有超强抵抗力的病毒,有一类消毒剂即含氯消毒剂就可以将其杀灭。展示84消毒液及标签上的部分说明:有效成分NaCIO,原液勿接触衣物,对带色衣物易褪色,勿用400 C以上的热水稀释,易存在避光阴凉处

(1)依据题干分析漂白液的性质

(2)具有漂白性的微粒是

这组题充满生活的气息,将氯水的性质推测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化理论为生活。

三、实施“生活化课堂”的初步成效

通过“还课堂以生活本色”的实践,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受益匪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