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实用13篇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1

化学与生活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其难度并不大,主要考查的是大家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今天就给大家来总结一下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1、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糖类物质并非都能水解,如单糖。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具有酸性。加碘盐中所加的是kio3,不是ki,也不是i2。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的是i2,不是ki,也不是kio3。蛋白质为酸性食物,蔬菜水果等为碱性食物。常用的防腐剂有食言、糖、醋,他们也是食品添加剂,防腐剂除了苯甲酸钠、硝酸盐、亚硝酸盐,还有so2也是。

2、阿司匹林有解热镇痛作用,化学名乙酰水杨酸,长期使用出现水杨酸中毒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注射nahco3溶液。青霉素是重要的抗生素,即消炎药,为防止过敏,用药前必须进行皮肤敏感试验。麻黄碱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等,但易导致神经中枢兴奋,是国际奥委会严格禁用的兴奋剂。

3、光导纤维的成分是sio2,不是高分子,更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si做光电池。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普通玻璃是na2sio3、casio3和sio2熔化在一起得到的物质,主要成分是si­o2。agcl、agbr、agi是光敏性物质,见光易分解,含有agcl、agbr和微量的cuo的玻璃是变色玻璃。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高温结构陶瓷有氮化硅(si3n4)、氧化铝、碳化硅(sic)和二氧化锆(zro­2)。

4、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有co、no、no2和碳氢化合物等。制造室内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家庭烹调和吸烟产生的:co、co2、no、no2、so2和尼古丁,装修产生的甲醛、苯及建材中放射性元素氡(rn)等。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等。污水处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化学法又分为混凝法,中和法和沉淀法。海水淡化的方法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2

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新知的某种理解,建构意义。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目标之间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恰当的情境探究活动促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我们教学工作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师生交流,得到一个共识: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34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习体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化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并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新的教学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他们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提高化学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二、 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能拉近学生和化学学科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积极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趣味性的生活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实现高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物质的组成时,教师可以把原子、分子和生活中的“糖葫芦”建立联系,使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形成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的化学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强烈好奇心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进行学习,并认真分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学习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理论学习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使他们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操作深化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化学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既要进行实验展示,又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通过参与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实验内容,掌握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实验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让他们掌握了实验操作过程和化学方程式,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时,就不能快速、正确地选择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他们在学完新课之后,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进行总结、归纳,根据知识的特点和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在运用知识时,学生能快速地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总结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总结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使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条理性。通过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再次回忆,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的化学综合能力获得提高。

五、开展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是激发他们学习内动力的重要促进因素,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深入分析掌握化学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化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和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学生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后,教师要对他们表示肯定,和他们共同分享学习上的进步和成功。在教师的及时评价中,学生在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让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努力探究,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下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能逐步深入地探究化学知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4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二节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课堂为例:首先,明确我们学习了关于酸和碱的基础知识,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常见的酸和碱呢?学生立即回答:醋和小苏打,都是日常饮食所必备的两种物品。然后,我又向学生提问:酸和碱会不会发生反应呢?学生们也急于知道答案,于是,我将准备好的葡萄干、杯子、水、醋和碱拿出来,然后向学生演示了葡萄干跳舞的化学实验。实验进行十分顺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都感到很惊讶,对于酸和碱会发生反应这一事实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二、生活化小实验的应用流程

应用生活化小实验进行化学教学,需要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小实验当中,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操作等,应该由老师来指导,学生来操作。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一些趣味性强的东西,而进行有趣的生活化小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操作之前,老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明实验的操作要点、试验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且要注意观察、记录应该记录的实验现象。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的学习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淀粉、维生素的一些性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让学生准备一些方便面、碘酒、维生素c药片、水和玻璃杯一个。然后我向学生说明了实验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完毕后,学生开始做实验。首先,学生把小块方便面放入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然后滴加碘酒,方便面很快变成蓝黑色。然后加入维生素C片粉末并振荡,方便面在半分钟后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烧杯中的碘酒也变澄清了。实验结束之后,我向学生讲解了本次实验所蕴含的化学原理,方便面是由淀粉构成的,淀粉遇碘之后会变蓝,所以方便面变成了蓝黑色。由于维生素具有还原性,所以向变蓝的方便面投入维生素粉末之后,方便面恢复了原来的颜色。本次生活化小实验的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化学实验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三、生活化小实验的总结概括

利用生活化小实验进行化学教学,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定期的教学总结、知识总结。总结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1.学生实验收获总结。每次进行实验之后,学生要对本次实验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对试验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动手操作知识等进行总结。通过总结,逐渐积累化学知识。同时,对于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5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策略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活的关键策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巩固高中政治知识,强化学生生活化应用体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6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已经与生物、信息、材料、物理,甚至是环境和新能源交叉渗透到一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学好化学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生受用的。但就目前的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有机部门规律掌握不清,不能清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特点等现象。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当前有机化学部门教学是摆在所有高一化学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障碍分析

1.1 缺乏有关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由于在内容设置上,化学有机部分是紧跟在无机部分之后,因而在开始进入有机部分学习时,缺乏对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学生们习惯于照搬以前的无机化学部分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并按照无机部分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机部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们没有准确把握学习有机部分的基本规律,如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其性质通常与其结构联系密切等。由于多方面的缺乏,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后续学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失去学习的自信。

1.2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缺失

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必须熟悉而准确的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特征,但目前高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对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的缺失是学生们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学习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缺乏立体思维,想象不出其结构和特征。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对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具体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辨别相关官能团,导致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障碍。

1.3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另外,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定势,缺乏逆向思维。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受任课教师布置练习呆板及侧重对正向思维的锻炼,因而,逆向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们普遍缺乏逆向思维。一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有机部分的题目都不是对单一知识的考查,而是对多个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考查,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缺失而不能正确作答,而只能解其中的一部分。

2.如何提高高一有机化学部分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实现过渡

要提高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有效性,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们实现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知识上的平稳过渡。具体的做法是:上课前,各任课教师应当反复认真研究,精心的准备,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并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经常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学习有障碍的知识点等进行全面的摸底,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各个击破。课后,各任课教师还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看看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学生们对有机部分学习的平稳过渡。

2.2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

虽然有机化学存在多、乱、杂等显著的学科特点,且与无机化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但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的规律确实可以总结归纳出来的。因而,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联系,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们掌握有机物与性质之间的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总结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结构到性质,接下来是用途、制法,最终寻找同类物质,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能从结构入手,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一步步深入。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学习感受不断总结心得、规律,总结自己的一套学习有机化学的规律和方法。

2.3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总体来说,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化学有机部分的教学亦是如此。具体来说,一方面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水平。任课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考、教学大纲等展开研究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4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7

课堂总结一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

生2:求圆的周长也可以用公式“C=2πr”来计算。

生3:知道圆的周长,反过来也可以求圆的直径,公式是:d=C÷π。

……

课堂总结二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

师: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

生1:我们先复习了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

生2: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系,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家不知道。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

……

【评析】

首先,从小的亦即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知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模糊、零散的,且不易被学生直接感受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这些模糊、零散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或演示,或语言表达,将之外显出来。在第二个教学片断里,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回忆过程,谈思路、谈方法,无疑正是促使学生做这样的经验抑或挫折的外显工作,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反思,提升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从大的亦即“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角度看,数学原本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知识的过程,数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对客观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产生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是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点,那只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几个“节点”而已;唯有让学生思考真正的数学问题,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总结过程中想到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这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反思】

1.要在“序”化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诸多引语就是一种教师辅助性的梳理,例如:“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要在“说”中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总结二,孩子们不仅说着,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还不停地思索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实际上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8

学生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需要有激励,从而产生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进而才能运用知识去创新。而这种内部动力又产生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才会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而产生推动自己去学习化学的内部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反之,学生就只会按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有的不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件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例如: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一幅阳光透过茂密树林形成霞光万道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问学生:“你想知道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吗?”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剪录下来的广告:“雪中飞羽绒服,采用纳米面料精制而成,新面料,新品质,新享受。”问学生:“神奇的纳米材料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你可知道这神奇的纳米材料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吗?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有何联系吗?”这时,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热点问题,从而感到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究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后,我又设计这样的问题:胶体与溶液如何进行鉴别?胶体与溶液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得到较纯的胶体呢?又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人只把它看作一个结果。这只是看到了知识的最终,而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据此观点,教学时教师只要把知识的重点或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硬背死记或做反复的练习加以强化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还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显然,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教学实际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探究、对比和总结,从而亲自发现化学知识所潜在的神奇奥秘,领会化学知识的真谛。例如:离子型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如果我将其发生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正确填写下表:

在学生做完实验填写完表格后,我问学生:“①、②、③都有现象,说明都发生了反应,从反应类型上看①、②、③有何共同点?”学生都回答是复分解反应。又问:“①、②、③三个反应的产物有何特点?”学生观察交流后,总结出三个反应的产物:①有沉淀;②有水;③既有水又有气体。我又追问:“④的溶液中如果阴阳离子进行交换结合能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吗?”学生回答不能生成。我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知识规律的最终,更用探索比较、总结的观点引导学生探求了知识规律的形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仅牢固,更便于学生的灵活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9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教学,要在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情况下,根据考试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提高综合、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要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课题组在实践中提出了"质问?梳理?展析?升华"复习课模式,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构建知识树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而教师借助"学案"平台以一个"导"字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领学生减负增效达成学习目标。

"质问?梳理?展析?升华"模式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出疑难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剖析,拓展巩固整理反思,总结升华。

质问: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复习,初步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可培养学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展示学习目标,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从教学目的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复习导语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既要明确自学目标与任务、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方法。

梳理:合作探究、提出疑难,知识梳理,点拨归纳(10分钟)

合作探究过程是交流的过程,可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让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盲点发现者,是信息加工者。合作探究,可解决教师设置导学疑问和针对性练习题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自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指导,在回顾系统的知识点基础上学生要对复习内容掌握,构建知识网络,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教师一要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掌握情况对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课时知识结构,突出知识联系,引领思考方向。

展析:典例剖析,拓展巩固(15分钟)

结合本课时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中、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同步进行目标问题的巩固训练,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前置化,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等,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再次的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化,对问题进行变式训练。也可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10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业布置多为简单的填空题或定义背诵,学生很难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抄袭作业,最后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初中地理作业不能是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任务,教师不应通过题海战术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作业题目也不能是简单的填空和选择,而应能充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本文主要从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以及优化其策略入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初中地理作业的种类

(一)认知型

认知型作业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识图题等。认知型作业既能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巩固并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果能在当节课后布置,更能优化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上对学生实时指导。

(二)实践型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型作业在地理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抽象的知识,教师布置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知识,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更清晰。

(三)探究型

探究型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探究型作业需要贴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总结规律与方法。此类作业多需要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

二、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针对上文所述三种初中地理作业的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观察生活、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来设计与优化地理作业。

(一)作业需体现观察生活

初中地理作业的布置要突出鼓励学生经常观察并善于观察生活,以此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地理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到某一些知识点时,应多留出时间,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并布置学生给他人讲解此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或联系生活中其它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现象,促使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细节,并在循环往复中更好理解知识。但教师也应注意,在教学中还需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教师的用意,切忌表面化布置作业和片面化看待学生的回答。

例如在教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本课的难点,即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接着布置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城市、产业,以及气候等,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长江三角洲的概念,熟悉所学知识。在正式授课时,让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生或者去过长江三角洲的学生介绍当地的人文、经济和气候情况。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各项数据的图标,让学生观察,以此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参与其中,观察生活所遇到的各种情景、积极思考问题,能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可让学生借助实际生活学习地理知识,也可以在地理学习中更多了解生活,既可增进地理学科知识,又可增加生活经验。

(二)作业要鼓励动手操作

地理学科的动手操作性较强,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要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绘制各类型图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掌握学习其它地理知识的正确方法。以下以两个案例介绍教师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作业布置方法:

1.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并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增强记忆与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讲解知识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课下画图和制作表格等。如,在讲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内容时,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某家化工厂为了利润将污水直接排入小河中,因此引发了与周围群众的矛盾,如果你是厂长,你该怎么处理?

(2)对附近的工厂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这些工厂的分布和运行情况是否会对居住环境造成影响。

2.布置作业前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以及点明与其他相似知识的差异,减少学生学习时产生不必要的混淆。例如在教学“等高线、等深线、等位线、等压线”时,因这部分内容容易混淆,教师应让学生亲自绘制出来加强理解。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四种线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接着通过画图讲解教会学生绘制图表,包括比例如何分配、数值的高低点如何表示和不同图例代表的不同含义等,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制图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绘制不同类型和比例的图,让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地理能力。

(三)作业应重视归纳总结

在地理学习中,地理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不少学生容易遗落或混淆知识点。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巩固知识,对学生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还应布置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的作业,让学生灵活记忆和使用地理知识。教师需仔细分析各种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说,首先是教师在课上做好板书,让学生用特别设置的地理复习本做好笔记,课下不定时用这本笔记本对同类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纳、总结,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顺口溜来记背。

例如在“中国地理省级行政区的划分”这一章节中,内容琐细,笔者的做法是布置学生在地图上填写出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牢记各个行政区的顺序,细化知识点,加深每一个区域在脑海中的印象。而在记录中国煤矿时,笔者则先编出口诀,指导学生根据煤矿所在省份记忆――“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补充完善余下的煤矿及相关地域。这些内容都可收录到学生的地理笔记本中,随时取出翻阅。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11

二、控制问题难度,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选取难度合适,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性问题是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经验,所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反而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道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去制定合适的引导性问题,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够过难也不能够过易,最好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硫酸、硝酸和盐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模式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相应的导引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并列式或者是递进式的问题串,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高中化学成绩的长久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氯水》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串如“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氯水见光分解,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氯水这一章节的知识学习。

四、设置总结问题,巩固知识网络结构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12

在高中化W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愿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才能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新课改的执行,都把培养和唤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是提高和保证高中化学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高中化学教师实施教育的目的。然而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求老师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精心培育。老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精髓,帮助学生掌握归纳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化学概念、原理的记忆;应用高中化学知识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做实验紧密联系实际;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只有掌握以上几点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才能收到高效的学习效率。

一、培养兴趣是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关键

兴趣是通往化学学科知识的桥梁,兴趣是掌握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兴趣了,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下:

1.情感激趣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学生尊重、信任、喜欢、爱戴老师,老师尊重关心、喜欢学生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老师指导下,信任遵从老师,进而喜欢学习他教的的学科,养成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会蒸蒸日上。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表现为,互相了解沟通,互相关心体贴包容。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间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和谐统一的行动,表现在教学上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差。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鼓舞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实际的成绩观察中发现,好的优秀的成绩绝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能够取得的,都是在激发兴趣充分理解,又努力钻研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按新课程要求老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创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激趣

化学本身就是研究物质间相互反应变化的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存在美妙的颜色、气体和其他现象,美不胜收。如实验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备Fe(OH)2,按要求用煮沸且冷却的蒸馏水配好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将试管改成微型注射器,先在注射器内吸入适量的NaOH溶液,紧接着吸入FeSO4溶液,在注射器内Fe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接触处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不溶物,但如果吸入空气,白色不溶物迅续变墨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也有的物质反应后有气体生成等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如燃烧金属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以及实验中生成了黄色固体,这样就能对实验的结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准确反应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同时,观察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完成化学学习。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适时讲解,达到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化学实验的目的。

3.生活激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的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把化学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各类生活情况相结合,将化学知识融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设计质朴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例如:氯气与水反应,利用这个知识来介绍自来水消毒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氯气漂白原理的方程式,再次用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原因. 这些常见的现象都与化学有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遇到化学问题,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有兴趣还有实用价值。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化学不仅在课堂上要学习,生活中到处有化学的影子。学生应当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同时化工产品给我们的生活也造成影响变化。例如:铁制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水发生反应;食品中的防腐剂等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生活现象中体会化学美,最终达到培养兴趣掌握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教育目标。

二、总结归纳是掌握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必备技能。

化学作为一门具有自身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在高中学习阶段出现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看起来似乎散乱,实则联系密切。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归纳,总结知识点。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把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框架印在脑海中,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过梳理体系中的知识点,找到与问题相对应的理论,才能顺利解答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由于高中阶段各科学习内容容量大、难度深,分摊到化学学科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每逢遇到有疑难的问题和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都要用单独的笔记本记录,学会对难点和重点的归纳总结,也是提高化学成绩的有效方法。

三、化学实验是掌握高中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之。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教学目的。学生本身对化学实验就感兴趣,可以有效的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观察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提高化学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说生动有趣的实验也是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篇13

情境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根据本节课内容精心预设的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一种理念。教师应依据当前生活、生产、科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新生事物,编制一些新颖事例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发展需要数学,使学生听而不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次函数时,可以设计如下引例:某商场销售某种品牌的纯牛奶,已知进价为每箱40元,市场调查发现,若以50元每箱销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一元,平均每天可少销售3箱,写出每天销售量y(箱)与每箱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你是经理,应定价多少元最佳?通过此例引出二次函数定义,对于如何定价,对于基础好的小组学生,可让他们讨论出答案,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感悟到二次函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调动学生学次函数的积极性;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小组学生,也可以作为一个悬念,激发他们学次函数知识的欲望。同时,此问题情境也能让部分认为数学难学的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知道学好数学对自己以后在经商过程中对问题决策有着重要作用。

二、数学知识情境化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调节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的情境,教给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形象化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情境解决数学知识的思想。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课前,让同座位两名学生各做好一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透明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并标出交点O,然后指导同座位两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片叠合在一起,将上面一张纸片绕着固定的点O旋转180°,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后的图片的位置情况,思考有什么发现。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同时可以合情推理出平行四边形性质,使学生懂得实验情境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可以发现新知。

再如在教“角的平分线”时,可以创设这样情境: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对折,再动手用量角器量两个折角的大小关系。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情境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真理源于生活实践的快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探究、体验新知识的获得,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总结情境化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催化剂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多以习题讲解为主,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形成解题技巧和知识链了。情境化课堂总结是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催化剂。所以,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总结部分,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总结部分可以利用导入部分“海上日出”的情境,总结出直线与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断,学生可以再次生动地感受太阳(圆)离开水面(直线)的全过程,由公共点的个数决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感知变化过程中不变量是圆的半径,变化量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很快就能帮助学生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所对应的数量关系。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可以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很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知识情境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来源及发展的过程,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欢快活跃;可以使学生在身心愉悦时内化知识和深化所学知识;可以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

四、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运用学科,数学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增强。设置数学的生活情境,关键是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境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对某一数学知识产生亲密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图形的全等”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借用生活中的地板、瓷砖的外形和图案,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贴花和图纸的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全等.再如“认识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举出生活常见的三角形或类似于三角形形状的物品:雨伞、彩旗、自行车的车架、三明治、冰激凌、还有屋顶等,这些对于学生认识好三角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且这些物品都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通过这些事例能够对三角形有更加具体可感的认识。

五、构建体验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贯通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就能够把体验式教学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验证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猜想,哪个具有稳定性,还是都具有;让学生动手自己用身边的小工具做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拉动两个图形,找出结论;总结,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并不具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对三角形性质的学习中,学生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发现了问题并找出结论。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结果使得学生的印象深刻,而学生也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