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实用13篇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

1 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

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成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在围岩中留下元素运移轨迹或在成矿以后,通过分散在四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植物及气体中形成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根据这些元素变化轨迹或分散模式去追踪和发现新的矿床。这一理论基础的体系可以从下列经典著作或出版物中得到体现。

1977年前苏联A1Beus和S1V1Grigorian的《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一书系统阐述了原生晕找矿方法和原生晕分带理论以及利用原生晕找盲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1979年谢学锦的《区域化探》一书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2000年王学求和谢学锦所著《金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对金矿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 1970年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的创刊,使得勘查地球化学家可以更深入地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广泛地传播勘查地球化学知识。

近几年以来,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专家在地球化学填图、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巨量金属聚集与大型矿集区定量识别与评价、难识别类型或难识别矿种勘查、地球化学块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推动勘查地球化学进入到新的一个理论阶段。

2 勘查地球化学历史回顾与发展形势

勘查地球化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历经7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矿产勘查从属地位的一种战术手段上升到能够左右整个矿产勘查全局的战略地位,并且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地学分支科学。

近十多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勘查地球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它也面临如下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各种介质中的地球化学基准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2)隐伏区三维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3)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随着较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新领域的开拓,现有的方法技术尚存诸多问题,需要分类进行专门研究,以推进化探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例如,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的地球化学勘查与评价方法;巨量金属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块体与大型矿集区或巨型矿床的定量评价。(4)资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5)知识及观念的更新。(6)管理体制等问题。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针对资料利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组织协调等问题,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进一步改进。

3 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3.1 区域地球化学

我国的区域化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套基本工作方法。近几年,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和地球化学基准等区域性研究课题,仍是国际上的热点。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果,坚持做下去,其意义将不亚于“门捷耶夫元素周期表”。

3.1.1 区域化探资料利用率偏低

我国自1979年开始/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0(即地球化学填图),采样密度从1个样/km2至1个样/几百km2,覆盖面积从几千至上百万km2。这些巨大的面积以及所提供的巨大信息为新矿床的发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海量”数据及资料没有达到共享机制,不利于广泛的利用和深入研究;资料的利用程度较低,找矿信息未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基础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在战略上将全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变化放在一块考虑,以1∶500万~1∶1000万比例尺,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基础地质、构造作用,以及全球尺度的浅表部和深部地质作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大课题来研究,可为基础地质提供更多新的信息。(2)把化探资料的区域背景与地球块体、不同构造区、大的成矿带联系起来,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地质理论和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3)在区域成矿作用研究方面,过去利用的元素少,偏重于研究局部异常,很少从大的成矿角度来考虑问题。应该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地质和物探很好结合起来,从成矿系列的角度反映大的成矿战略区。据资料介绍,近期在/三江0地区所作的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很好地反映成矿系列的空间分布规律,将成矿作用研究提升到了新的层面。(4)在地质填图中解决地层、构造等问题,这种工作已有了新的开端。(5)在环境、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1.2 方法技术的改进是实施各种战略的保证

(1)区域性地球化学资料的采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覆盖、浅覆盖和中覆盖地区的信息采集需要很好的解决。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深穿透方法、活动态、地气法等方法,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2)测量数据的真实、可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按照目前的规定及规范来执行,取得的成果有时与测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冲突,甚至严重冲突,这涉及到野外采样的方法技术问题。(3)我国森林沼泽区的工作方法已做过6次研究,总的看来,理论研究程度较低,在如何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填图、找矿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行规范只是从地球化学角度制定的,没有考虑其他方法的综合应用,应该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路子。(4)对于一些特别的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应给予支持,以利其发展;对新方法的研制,在局部试验与面上推广之间,应该设立过渡性研究,以便进行验证和完善。(5)新方法的研制应该做到方便、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在区域和局部工作中开发的一些新方法,如金属活动态、地气法、偏提取等,科研单位尚可使用,到了生产单位和生产实践中,问题就很多。

3.2 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矿产勘查仍然是我国化探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1)

3.2.1 开展与区域化探扫面相衔接的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

区域化探扫面统计资料显示,自“六五”以来,区域化探完成646万km2,1∶5万化探完成121万km2,更大比例尺化探完成11.8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5.5∶1.5;自调查局成立以后,区域化探完成53.6万km2,1∶5万10万km2,更大比例尺017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6∶1,两个时期的比例大体相同。从矿产勘查的角度说,1∶20万以小比例尺工作是“战略布局”,1∶5万工作是“短兵相接”,更大比例尺工作才是“刺刀见红”。

3.2.2 研制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

与1:20万工作相比,1∶5万评价有其特殊性。由于工作区缩小,干扰因素和景观特点变化,沿用内地的和区域上的工作方法可能会出现问题。东天山和冈底斯带的试点评价工作表明,在一个成矿带内,景观有差异,工作方法不一,所获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判定,给1∶5万化探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与区域化探工作和更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相比,1∶5万化探工作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应该有细致的方法技术研究。此外,1∶20万化探测试了几十种元素,检查了几万个异常,但80%的精力放在了找金矿上,其余信息远远未能充分利用。由此可见对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还相当薄弱,在今后一段时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2.3 1∶5万化探方法技术研究课题设置

对1∶5万找矿,可以划分三类地区进行研究。

(1)东部中低山丘陵区,工作虽相对容易,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只依赖于经验模式,漏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2)干旱半干旱荒漠区,主要指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发现的面积大、含量低的异常应很好评价;(3)西部高寒深切割地区,这里的1∶5万异常评价方法还不很成熟。

建议在三类地区各选3~5个省作试点,把1∶20万评价得出的所有异常都做三级查证,做完以后再做1∶5万工作,逐个进行评价。把1∶5万工作阶段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提高1∶20万资料的利用程度。

3.2.4 隐伏矿勘查和危机矿山深部找矿

寻找隐伏矿是矿产勘查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识别大型和巨型矿的地球化学定量方法。就我国东部而言,虽然工作程度已较高,随着工作深入和观念更新,仍有可能找到新的隐伏矿床。危机矿山的深部找矿,也是一个急迫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以往开发过不少技术,如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热释汞、卤素、相态分析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进行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和持续的研究和应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给予支持。

3.2.5 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的普查评价

勘查地球化学的特点就是它借助于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肉眼无法识别的矿床类型或矿种,过去在发现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现在依然有些新的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矿床,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找矿技术的突破。如砂岩型铀矿、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稀有分散元素矿床和油田中伴生金属矿床等。其中黑色岩系区的资源调查,除找铀、钼、钒、稀土外,寻找复合微肥也有很大的生态意义。

3.2.6 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

近几年,有些专家指出:应加强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的问题研究。如彭齐鸣专家明确指出:我国化探技术位于国际领先水平,应加强境内外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应注重与周边国家,如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国家的化探交流和学习,加强与境内外化探工作的对比和方法技术研究。

4 结语

(1)应该把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共享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80年代以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化探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难题之一就是没有共享机制。建议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地调项目内部使用、国家使用、商业使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使用办法,形成一个机制或制度。(2)规划课题设立和成果评审应强调前瞻性、创新性,对那些“成果已经装在口袋里”的项目,不应再予立项。(3)在化探的各个应用领域中,应从立项开始,鼓励和引导化探与地质、物探、遥感及其它相关学科开展综合研究。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2

生态文明建设为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途径。集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区为一体的安徽省大别山区,如何在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避免陷入了经济落后―生态破坏的困境,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强调要把加快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当前生态环境约束下的迫切要求,是立足本地生态特征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与区位特征分析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区位于本省西南部,包括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颍上、霍山、舒城、裕安、金安和桐城等14县2区1(县级)市,其中金寨县等12县属于部级连片贫困地区。安徽省大别山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1、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大别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安徽省大别山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毛竹、板栗、油茶、棉花、桑蚕、粮油、畜牧、水产品以及石斛、天麻、茯苓、灵芝、杜仲等名贵中药材的生产供应基地;是仅次于皖南的第二大林茶基地,六安瓜片、霍山黄牙、岳西翠兰、宿松柳溪玉叶等品牌驰名省内外。境内有舒席、高山蔬菜、山核桃、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沣虾银鱼、“万佛湖”鳙鱼等众多名优特产品。

2、水能资源丰厚

大别山南北侧建有许多水库,其中佛子岭、梅山、响哄甸、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等6大水库总库容达91.3亿立方米。大别山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供给和生态保护基地,对发电、防洪、灌溉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3、旅游资源众多

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众多,红色文化积淀厚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史迹众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从绿色景观旅游资源看,区内绿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区峰峦迭嶂,自然景观奇特。天柱山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是世界地质公园。集部级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地质公园为一体的天堂寨国家5A级景区,已成为融山水风光、红军文化、古寨风情为一体的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境内有部级生态县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景区、舒城县的万佛湖度假区、岳西县的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众多4A级景区。从文化旅游资源看,大别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根据地。其中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境内有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寿县古城墙等部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宿松县、望江县等是黄梅戏之乡;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4、区位优势明显

安徽省大别山区处在我国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处于在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中间地带。大别山区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且近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条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大别山区,为联接发达经济体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从经济总量看,安徽省大别山区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6.7%;截至2011年底,总人口达到1792万人,占全省26.3%,其中乡村人口1614万人,约占全省的30%。2011年,片区GDP为1819.6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1.9%,与其面积、人口占全省比重等指标相称,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2、人均水平较低

从人均指标看,安徽省大别山区人均GDP、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山区人均GDP为1.02万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8%,处于安徽省的下游水平。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省、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大别山区非农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结构已经从 “一、二、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11年,安徽省大别山区工业化率38.4%,低于全省县域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0.1%,低于全省县域1.5个百分点。

安徽省大别山区属于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限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一,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较差,且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发展滞后。其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薄弱,历来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农业过于依赖,工业化进程较慢。其三,人力资源匮乏,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且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三、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与现代科技方法,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先进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过程,培育并壮大优势农产业,发展天然、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园。

(1)生态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板栗、毛竹、油茶、蔬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输、储存等各个过程,有效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做到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在农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保,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食品安全、绿色环保。

(2)生态畜牧业。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别山区的鸡、鸭、鹅、猪等畜牧业,打造土鸡、皖西白鹅、黑猪等特色品牌,减少饲料喂养,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发展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将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绿色循环。

(3)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改良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增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蚕桑基地。重点发展水产生态养殖业,依托水库资源,推进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水产养殖。

2、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工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运用循环技术与系统方法,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1)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大别山区重点发展茶叶、竹产品、茶油、丝绸纺织、柳编、中草药、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且各县区依据各自资源优势,选取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如霍山县、金寨县及潜山县等要积极发展竹产品加工业,打造低碳环保型竹制产品;霍邱县进一步壮大柳编产业发展,打造多种类柳编工艺品等。

(2)打造生态工业园。安徽省大别山区选取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本地工业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水力发电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环保产业等,限制发展资源型、污染型等产业。

3、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以能源资源节约共享、产业高度关联、产品及服务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倡导绿色生产与消费的一种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生产的现代服务业。

(1)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联动开发、共同规划,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圈。第一,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业。进一步加强现有景区的打造和特色绿色景观的开发,特别是景区的成片开发。第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及工业旅游业。将农业、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全,发展休闲农业,如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茶园,集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发展工业旅游,在柳编企业、缫丝厂、竹产品加工企业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参观、体验、购物等项目。第三,发展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业。加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的保护性开发,培育新的景观载体,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名人故里、历史遗址等的开发和文史资料的整理,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成大别山文化旅游品牌。

(2)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建设大型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畅通安徽省大别山区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一批全国性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知名特色农产品中心。

(3)科技服务业。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运用和在农村的推广,促进科技服务业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2] 方时姣: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1(6).

[3] 安徽大别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考[EB/OL].安徽省统计信息网,http:///news/open.asp?id=37188.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3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是浙江省乍浦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区块之一,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端,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74海里)距离都在100km左右。园区规划面积10km2,一期开发面积约4.5km2,经过近年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英荷壳牌、日本帝人、以色列化工、德山化工、韩国晓星、新加坡美福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嘉兴石化、三江化工、浙江信汇、嘉化能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相继落户,特别是近年来,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港区第一大支柱产业,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2008年7月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在嘉兴港区授牌,使嘉兴港区成为了我国化工新材料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重点发展以工程塑料、硅材、表面活性剂、新型阻燃剂、聚氨酯等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目前入区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共37家。2014年园区首次从全国近500家化工园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十强”。但随着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看到这一产业为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大量危险化学品存在给消防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目前,园区内共有化工新材料类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37家,储存企业6家,其中包括对乙烯储罐10万m3,丙烯储罐15万m3,二甲苯储罐16万m3、汽油储罐20万m3、沥青储罐15万m3等,另有环氧乙烷、光气等重大危险源。这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单位生产、储运过程中,诱发爆炸、火灾事故的因素多。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连锁爆炸、发生火灾后具有燃烧快、爆炸威力强,火场面积大,生产装置破坏严重,同时有多种化学物品被焚,火灾情况非常复杂[1,2]。嘉兴港区消防大队根据园区消防与企业消防的大量事故抢险经验以及现有的消防预案,在实际工作中对园区消防安全预案不断加以实践完善。

2园区危险目标分析

2.1危化品性质分类

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嘉兴)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园区内危险化学品与危险装置、设备种类繁多,经资料统计分析[3],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10年版)、《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及《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进行辨识,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已知的主要危险化学品种类主要包括醇类、芳烃类、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酮类、醚类、酸、酸酐、油品等10类有机化学品及其衍生物、聚合物;以及液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双氧水、五氧化二钒等无机化学品。根据《剧毒化学品目录》(2010年版)进行辨识,园区内剧主要有氯气、光气、三氯化磷、丙烯腈、五氧化二钒等。对照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文件中重点监管的60种危险化学品目录。对园区中相关危险化学品进行辨识分析,其中涉及氯、氨、汽油、甲醇等27种。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按危险物质的类别和项别来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园区的危险物质分布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第3类易燃液体、第2.1类易燃气体,占比达89.51%。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腐蚀性物质则主要包括硫酸、氢氧化钠、四氯化硅、盐酸、乙酸、氯磺酸、二乙醇胺、一乙醇胺、烟酸、次氯酸钠、磷酸等。在整个区域内腐蚀性物质最大储存量37761.05t,在整个区域内占5.20%。

2.2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发生重大事故的种类一方面与其理化特性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其生产、存储和运输的方式有关。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嘉兴)内涉及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同时其生产装置和存储设备类型各有不同,故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类型也大有不同。我们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根据园区内各企业资料提供情况,同时根据企业提供的工艺路线等资料,同时考虑各企业生产工艺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较多,我们对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嘉兴)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分级。共有27个企业的80个重大危险源,其中一级重大危险源25个、二级重大危险源5个、三级重大危险源25个、四级重大危险源25个。通过对火灾爆炸与毒物泄漏典型工艺的专篇论述确定三江化工等26企业等72个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工艺危险性为火灾爆炸,嘉化能投等4家企业的8个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工艺危险性为中毒。

3园区消防应急预案建设措施

3.1园区消防安全评估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主要的产业定位集中在化工新材料,尤其发展以环氧乙烷及衍生物、有机硅、表面活性剂、阻燃剂为化工新材料的衍生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在园区内实现“自我消化”,最终实现园区与宁波炼化工业和上海石化工业的协同发展、互联发展。园区最大的区位优势是其处于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带,远离城市可减小化工园区的消防安全压力;且嘉兴地区为平原地形,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这两个因素均为该化工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充分必要条件。园区在多年的内部建设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化工企业厂区布局合理,严格把关化学品(特别是火灾风险高、危险性大)的生产、运输、储存等步骤,技术工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4,5];嘉兴港区消防大队装备精良,官兵训练有素,综合素质高。另外部分企业已建立属于自己的专职消防队。在近几年发生过类似合盛硅业、金利化工等厂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都是可控制的火灾事故,总体上园区内的消防安全系数较高。但园区内部分企业正扩大规模,积极开发新一期项目,为了更加有效控制消防安全,需要加强对在建厂区的安全评估。

3.2园区消防监督管理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化工企业伴随有生产、储存、运输等步骤,消防监督管理乃整个园区的重中之重。因其特殊的火灾危险性,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其厂区布置规划,园区的公安、消防、环保部门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技术规范审核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些部门严格审核图纸后,实时监督项目施工情况,确保消防安全。提高监督人员对工艺的熟悉程度,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建立园区消防安全流动监督岗,从而提高监督效率。新工艺试车阶段为监督重点,由于技术参数不完善,操作人员缺少本工艺经验,该阶段极易发生事故,加强试车车间的消防监督,遇到不符合规定或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现象,执法部门会立刻叫停。

3.3园区消防安全事故运行机制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已初步具有完备的消防设施,合理的厂区布置,严谨的操作流程是确保消防安全的前提,要想提高园区消防安全系数的关键在于建立园区事故的运行机制[6,7]。3.3.1事故预警园区已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接到有关安全事故的求助信息后,该部门立即根据抢险预案制定应对方案,根据求助信息和现场监控分析事故的严重等级,立即预警事故。预警级别按事故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划分为四级: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按国家统一使用的颜色表示,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确定事故预警等级后,抢险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急部门通过网络媒体、车辆宣传等方式预警信息,最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其中应对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3.3.2应急联动在整个突发公共事件前后处置过程中,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和调配有各援助单位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指挥部主要负责与有关单位、驻扎武警部队等协调联系,实施应急联动。园区管委会和嘉兴市应急办已在嘉兴市港区社会联动指挥中心联合建立一个指挥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之前各地应急指挥单位资源共享不到位的问题。同时相关单位还建立了现场指挥系统,最终与园区管委会和应急办指挥系统互联互通,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并准确及时得反馈指示给救援现场。3.3.3后勤援助后勤援助包括紧急处置、医疗卫生救助、应急人员及群众的安全防护。在事故救助的同时,园区管委会应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专业医疗救护机构和专科医院、公安部门联系合作,防止发生二次事故的同时疏散群众,及时救助事故受伤人员。3.3.4后续工作事故抢险结束后,指挥部成立事故现场监测评估小组,综合检测、评估现场,及时上报实时数据,联合市长办公室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故信息。

4园区消防应急救援工作建议

相比其他行业,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方面危险性更大,主要表现为生产工艺中的原料和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的特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要求高,且基本都属于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其生产规模较大,且大部分化工装置处于爆炸环境,若在生产工艺的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有较大可能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危化品事故具有其特定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后果严重性,所以就决定了危化品企业在应急救援时具有复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2015年“8•12”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已初步具有完善的消防应急救援机制,但是还需从以下几点推进化工园区的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8]。1)推动企业专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建设,加快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步伐,同时夯实高危行业企业尤其是嘉兴石化、嘉化能源、合盛硅业等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作为化工新材料园区应急救援可调用的应急力量,对规模较小的危化企业,应当鼓励其相互联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同时,要积极配合嘉兴港区管委会和公安消防部队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现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同意调派,能与化工新材料园区的应急抢险需求相适应。2)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技战术学习和交流,科学编排技战术训练科目,对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火灾、爆炸事故加以重点学习、举一反三,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明确各消防重点监管企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人员配备、装备设施和岗位职责等标准,提高相应的标准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展正规化管理和准军事化训练工作,通过理论学习,强化训练,提高指挥员的指挥能力,提高队员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3)要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制度,依托嘉兴港区消防大队,所有危化企业应储备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物资,提高应急救援物资尤其是装备和灭火救援药剂的储备水平。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规划与建设的进度,在条件成熟时应及时建立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库,确保所有储备物资能够紧急调用,满足事故灾难应急处置需要。同时要提高应非现役急救援队伍人员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稳定。

5结论

本文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为例,阐述了园区危险化学品源及重大危险源识别分类,提出了在整个化工新材料园区的运行过程中,监管部门要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对化工企业建设、生产过程进行严格审核、监管;作为园区安全的重要保障,消防队则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文末重点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消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提高救援保障能力提出几点对策。本文为化工新材料园区内的应急预案做出整体上的系统研究,以期能对进行编制更为科学详细的消防应急预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2(9):45-51.

[2]吴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温海飞.浅谈化工园区安全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9.

[4]孙涛.安庆化学工业区火灾预防与控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6):6-8.

[5]赵红.石油化工园区消防队(站)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4(103):301-302.

[6]刘明洁,邹晟红,刘胜.超大型化学工业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1):1052-1054.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4

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能源在生产中占有的地位并不突出,并把它看作由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些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一个中间变量。这种理解被当作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并以CobbDouglas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双变量生产函数为其表现形式。人们分析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的[1]。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能源要素对其关联产业和区域的影响。瑞西和塔特(Rashe and Tatom,1977)还首次将能源使用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他们力图寻求能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之间更符合实际过程的基本规律[2]。随着能源作为生产要素不断被投入到生产领域,其价值也不断体现出来――在不同的产业或者相同产业不同的产业链上,其以互补品或者替代品的形式进入相关产业,决定和影响产业的产品结构和区域层面的分布与组合。能源要素的利用数量和利用效率不断演进,成为其相关产业的行业绩效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能源要素在新古典经济学被重视到什么程度,还是被引入到生产函数且其消费的效率和总量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都不可回避地成为能源生产相关产业研究重点。本文试图对30个省区工业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解释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煤炭、石油两类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在区域工业增长中的判别分析,探讨区域工业化水平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评价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特征,为寻求区域范围内的能源消费效率调整、实现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寻找决策依据。

1 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在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作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3]。然而,区域范围内的人均生产总值往往受到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把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所引致的工业化水平界定为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但其所具有的工业发展特征却表现出了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为了解释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本文以农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GDP为变量,运用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分析程序,采用组建连接的方法,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2004年中国31个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聚类,并将数据标准化到〔-1,1〕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给出了聚类分析的合并过程(见图1)。根据欧氏距离系数的大小,作如下分类:上海为第一类,北京、天津为第二类,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为第三类,辽宁、河北、福建和黑龙江为第四类,甘肃及其它20个省(区)为第五类。作者以此阐述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第一类区域为上海,其人均GDP已经分别达到55 307元,根据钱纳里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划分,上海已经进入了发达经济的高级阶段,即钱纳里标准的第六阶段。这一阶段的上海产业结构表现出如下特征:农业生产总值9671亿元,在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其比重为1.2%,工业生产总值为3 788.22亿元,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 565.34亿元,占GDP的48%。

第二类区域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其人均GDP已经分别达到37 058元、31 550元,进入了钱纳里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4%,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 610.37亿元、1 560.16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8%、53%,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2 570.04亿元、1 269.43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0%、43%。

第三类区域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份,其人均GDP已经分别达到19 707元、16 925元、20 705元、23 942元。按照钱纳里的标准,这四个省份已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第五阶段)。在产业结构上,四省农业生产总值在816.00亿~1 778.30亿元之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8%、11.45、8.5%、7.2%;工业生产总值在6045.00亿~8890.29亿元之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4%、56.3%、57%、5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4382.00亿~5903.75亿元之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8%、32%、34.9%、39%。显然,在这一类省份里,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很小,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也较大。

第四类区域为辽宁、河北、福建和黑龙江四个省份,其人均GDP分别为16 297、17 218、12 918、13 897元,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在产业结构上,四省农业生产总值在587.76亿~1 370.40亿元之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2%、15.6%、12.9%、11.1%;工业生产总值为4 635.23亿~2 950.33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7%、52.9%、48.7%、59.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1 559.92亿~2 823.87亿元之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40.2%、384%、29.4%。我们可以发现,四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总值在GDP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工业生产是区域经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比重也较高,但是还没有赶上工业的发展水平。

第五类区域为甘肃及其它20个省(区)。这一类区域包含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也包括了新疆、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西、甘肃等所有西部省市区,另外还包括了海南省。在这一类区域内,中部省区(含吉林和山西)人均GDP在7 768~10 500元之间,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个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分别在8.3%~20%、39.5%~59.4%、29.8%~39.5%之间。可见,农业在这些省份GDP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工业是GDP的主要增长来源,第三产业有较大的贡献,但是相对工业的贡献就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新疆(除外)等11个西部省区而言,其人均GDP在4 215~11 199元之间,除了贵州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GDP为4 215元)外,其余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个产业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处于12.4%~24.4%、37%~49%、31.5%~49.5%之间。在这些省份中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占有GDP一定的比重,工业总体上是GDP的主要贡献力量,但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差别不大。

陈 军等: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与中国能源消费需要强调的是自治区也属于这一类别的省区,但作为我国最边远的西部省份,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 779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其产业结构为20%、27.3%、52.7%,处于较低的状态,特别是工业经济比较落后。海南省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省份,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 450元,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很高,为36.9%,第二产业相当落后,其比重仅为23.4%,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达39.7%。

2 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费区域差异

工业生产是人为改变物质形态的过程,因此,大量采用自然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和开发能源提供工业动力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特征。然而,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边界的制约,这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障碍。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演进过程,就是自然资源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与其它生产要素进行替代和互补的数量转化过程。能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并被分配到各个行业。能源分配和消费的密度与强度成为工业化水平区域差距的内在动因。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由此决定的工业生产方式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耗赋予了不同的区域特点。这些特点以能源消费的结构、能源品种的数量以及单位能源的产值等多项指标表现出来。在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情况下,通过研究能源消费构成以及主要类别能源要素的消费总量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发掘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内在关系,这是区域工业化水平在既定的能源约束边界下实现转变的切入点。

在前文对中国各省区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以2003年各省区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的截面数据作为依据,运用SPSS软件提供的判别分析程序来研究能源消费的区域类型和特征,并以此对比工业化水平区域类别和差异,来阐释能源消费对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

2.1 样本数据的说明

本文选择2003年中国30个省区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总量作为样本数据。其中,煤炭消费总量由原煤和焦炭两类能源消费量构成;石油消费总量由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五类能源消费量构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

2.2 判别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3年全国各省区煤炭和石油消费量2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预测变量,因变量为区域工业化水平。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联系前文各省区工业发展差异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各省区工业发展水平加以整理后分为四组,即:高水平(第一组,包含北京、天津和上海),中高水平(第二组,包含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辽宁、福建、黑龙江),中等水平(第三组,包含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落后水平(第四组,包含内蒙古和除之外的中国西部省区)。通过整理和加工后的样本数据和对应工业化水平分组如表1所示。

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没有列出该省原油消费量,作者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四省市2003原煤消费的平均值作为2003年原煤消费总量,然后与其它油品消费量加总求和得出其年度石油消费总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没有列出两省的原油消费量。作者分别取两省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的平均值作为原油消费量,然后与其它油品消费量加总求和得出其年度石油消费总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没有列出两省的煤油消费量,作者分别取两省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消费量的平均值作为原油消费量,然后与其它油品消费量加总求和得出其年度石油消费总量。

(1)判别计算结果。根据列表数据建立的与表形式完全相同的数据文件,本文采用自变量全进入模型来进行判别分析。参加判别分析的观测量总数为31,而有效观测数量为30,占96.8%。包含缺失值或者分类变量范围之外的观测量为1,占3.2%。各个自变量按照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显示为四个组别。其中,第一组3例,第二组8例,第三组7例,第四组12例。本文的判别分析是以组变量为自变量,以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为因变量,来分析预测变量在4个不同组中的平均数差异。通过计算发现,煤炭和石油两个变量类均值检验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5,可以断定两个变量在不同组中的平均值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判别分析可以进行。然而,在判别分析中,各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会影响判别结果。然而,通过计算自变量间合并的相关性矩阵相关系数为0.071可以得知,可知各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皆不显著。因此,判别分析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2)协差阵相等的Box检验。本文还计算了按各类和按合并的类内协方差矩阵的秩以及对应的行列式的自然对数值。与其对应的检验协方差矩阵相等的Box's M统计量值为38.510>0.05,从而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认为各类协方差矩阵相等。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0 .001<0.05,从而认为判别分析是显著的,其判错率很小。

(3)判别函数描述。通过协差阵相等的Box检验,本文求出了判别函数特征值。由于文中预测变量为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两个预测变量,组别数为4,因此,判别函数的个数为2。一般而言,判别函数的特征值越大,表明该函数越具有区别力。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个判别函数的特征值为1.461,第二个判别函数特征值为0.244,典型相关系分别为0.77、0.44,它表示判别函数与组别间的关联程度。表2给出了两个判别函数的显著性检验。虽然第二个函数的显著性概率Sig.=0 .059略微大于005,但是,我们仍然判定两个判别函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这一表中,“1 through 2”描述了两个判别函数的平均数在4个组别间的差异情况。另外,通过计算λ值,得出Wilks'λ值为0.327,卡方值为29.081,相伴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达到了显著性水平。“2”表示在排除第一个判别函数之后,第二个函数在4个组别之间的差异情况,相伴概率为0.059略大于0.05,也基本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判别函数是有效的

表3列出了两个判别函数的标准化系数,由此可以得出两个判别函数分别为:

第一个判别函数:F1=0.358×煤炭消费总量+0.909×石油消费总量

第二个判别函数:F2=0.937×煤炭消费总量-0.423×石油消费总量

从中可以看出,石油消费总量与第一个判别函数关系密切,而煤炭消费总量与第二个判别函数关系密切。

通过考察变量和判别函数的组内相关矩阵,可以发现石油消费和煤炭消费两个变量和对应的标准化判别函数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234和0.907,均达到了相关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越大,表明该变量对判别函数的影响越大。所得出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显示,石油消费总量对第一个判别函数影响较大,而煤炭消费总量对第二个判别函数影响较大。这和标准化判别函数系数表的分析结果一致。

(4)分类统计。表4给出了分类函数的系数,即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系数。据此建立各类线性判别模型。

将各变量值代入以上4个Fisher判别函数模型,比较函数的数值,若函数值最大,则表明该观测值属于该组。因此,通过将2003年中国主要省区的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代入各类线性判别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各省区工业化水平分组和实际能源消费分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工业化水平分组和实际能源消费分组存在的差异:上海的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一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却归类为第二组;河北的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二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却归类为第三组;福建、江西、吉林、湖南的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三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却归类为第四组;黑龙江的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二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却归类为第一组;四川、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四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却归类为第三组;陕西、甘肃和新疆工业化水平组别处于第四组,而能源消费组别处于第一组。

(5)分类统计结果的解释。表5列举了各省区能源消费分类的结果矩阵。在该表中,对角线显示的为准确预测的个数,其余为错误预测的个数。从该表中可以看出,30个个案通过判别分析,18个通过了判别分析,准确分类率达到了60%。判别分析的结果证实了工业化水平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水平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北京、天津、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青海、宁夏这18个省区,其工业化水平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具有统一性。在这些省区,工业化水平所依靠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总量总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趋于一致,即工业化的进程拉动了与之对应的煤炭、石油能源消费,而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能够支持这些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而上海等12个省市工业化水平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却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为工业化水平领先或者落后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的水平。在工业化水平领先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的水平的省区,其工业化的进程突破了煤炭、石油能源消费的限制与约束,即以较少的煤炭、石油能源获得了较快的工业化水平。这些省区主要包括上海、河北、福建、江西、吉林、湖南。而在工业化水平落后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的水平的省区如四川、内蒙古、陕西、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其工业化的进程受制于煤炭和石油能源的消费,以较高的煤炭和石油消费获取了较低的工业化水平。

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化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和特定区域内的工业经济总量及其所依靠的能源消费联系在一起的。李俊(1993)[4]、SUN(1998)[5]、韩智勇、魏一鸣(2004)[6]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不同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差别很大,而产生这种差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既定的经济结构下单位能源效率水平和工业能源密度的不同。能源要素的凝聚状态、组合方式是各个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制约条件。就全国各个区域工业化水平与主要能源资源的消费水平关联来看,60%左右的省区工业化水平的发展等级与其煤炭、石油能源消费的等级具备着一致性。这些省区在区域工业化的过程中,既依赖于能源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又通过工业化水平的速度与总量促进了主要能源资源消费数量、结构水平的适度。并且,这两个不同内容的水平等级与其它区域的水平等级相比具有同级性,这意味着这些省区的能源消费与工业化水平呈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趋势。

通过对2003年中国各省区单位工业能源密度的比较(图2)可以发现,对于工业化水平组别领先于煤炭、石油能源消费水平组别的省区,除个别省区(吉林)外,其工业能源密度都低于全国水平,而对于工业化水平组别落后于煤炭、石油消费水平组别的省区除个别省区(陕西)外,其工业能源密度基本上都高于全国水平。可见,工业能源密度的差异与各省区工业化水平以及能源消费水平组别差异呈现一致性。工业能源密度越高,该区域的工业化水平效率就越低,能源消费的强度与要求就越高。这为我们分析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提供了来自能源要素的视角与依据。

3 结 论

中国各省区的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些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许多省区工业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的过程,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工业能源密度的降低和能源效率的改进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出路。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继续大量耗费能源和环境,走粗放式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已经不可能支持工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区域工业化必然面临着从主要依靠耗费能源技术来支撑工业化水平的阶段向主要依靠节约能源技术来支持工业化水平的阶段转变。这是一个区域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突变。在当前这一时期,区域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有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管制制度的完善和技术标准的提高,直至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成为区域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能源资源的消费总量、结构和工业能源密度等与工业化水平相协同的因素,将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经历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国家能源发展和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政策诉求,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预测[J].1998,(6):32. [Zhao Lixia, Wei Weixian, A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Energy and The Growth of Economy[J].Forecast, 1998,(6): 32.]

[2]Rashe R,Tatom J.Energy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GNP[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1977,59(6):68~76.

[3]谢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78~84[Xie Jian. Analysis on Change i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3,(11):

78~84.]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5

Key Words:area difference,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55-03

一、差别化货币政策的理论探索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在《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一文中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概念及其标准。所谓“最优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同时实现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尤其那些地域广阔、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大国而言,难以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实行大一统的货币政策会产生明显的区域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可能是最优的选择。事实上,美国早在1935年就尝试了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美联储在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等地实行高准备金率26%,而在其他16个城市实行的准备金率最高只有20%,在其余不发达地区实行的准备金率只有14%。至今,美国法定准备金虽屡有变动,但依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准备金率这一原则依然如故。

对于我国应否尝试区别差别化货币政策的问题, 国内理论界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过争论,结果是货币政策应坚持统一调控的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强、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的相继提出,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化问题再度受到重视。

国内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是否存在最优货币区以及应否实行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如骆玉鼎(1998)、柯冬梅(2001)、马根发(2005)、宋旺和钟正生(2006)等从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的判定标准,认为目前我国整体远非最优货币区,区域差异影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必要实行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以此熨平区域间经济差异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二、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差异

(一)经济总量及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

一是GDP地区差异较大。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我国地区间差异都比较明显。从人均GDP指标看,2007年全国最高的上海地区人均GDP达66367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人均GDP仅为6915元;从GDP总量看,全国最高的广东省为30637亿元,而最低的只有342亿元。

二是产业结构地区差异较大。我国各区域均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侧重也各有不同。由于各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货币政策反应各异。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最多的广东省为141910亿元,最少的省仅为28亿元,此指标的区域间标准差达3877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最高的山东省为4766亿元,最低的为80亿元,此指标的区域间标准差达1211亿元。

三是企业性质与规模不同。一般地,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货币政策相对敏感。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特点差异较大。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发展迅速,对货币政策反应更为敏感,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得相对迟缓。

四是居民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高于经济发达地区10-15个百分点,处于以收定支阶段的人群比例较高,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主,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而经济发达地区居民金融资产逐步多样化,对货币政策变化相对更为敏感。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显示,当年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3262元,最低的甘肃省为10012元,辽宁省为12300元,此指标的区域间标准差达3564元。

(二)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较大。东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不仅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大,而且形成了比较有序的竞争机制,经营效率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市场成熟度较低。

一是金融深化程度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其占当地GDP的比重差距较大。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计算,当年各项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最高的北京达4.19,最低的内蒙古为0.83,样本标准差为0.6;各项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最高的北京为2.21,最低的黑龙江为0.6,样本标准差为0.34。

二是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货币市场相对完善,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较多,交易量较大,能通过货币市场较好地传达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而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货币市场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滞后,参与主体少,交易品种单一,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是金融机构数量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环境是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基于提高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逐步上收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大量调整和撤并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营业网点,导致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交易量小、信贷权限有限。同时,商业银行普遍制定了较高的系统内准备金缴存率和上存资金利率,集中信贷资金投放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不足和资金外流。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三、实行区域差别化金融政策的模式探讨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实施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基础。一是已出台的区域性经济政策为差别化货币政策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二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日益成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逐步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日趋灵活、成熟。并且,我国已经在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额度等政策工具上逐步实现了差别化操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具备机构、人员和技术基础。人民银行九大区分行的设置为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探索提供了机构和人员基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更加复杂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技术可能;四是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迅速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也有所提高,为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对于我国实施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模式,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适合差别化操作,因此,首先应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性质和特点,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区域差别化操作。

(一)窗口指导的区域化探索

窗口指导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基于对辖区经济金融的监测分析而提出的指导意见,因此,是最适合区域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实践中,基层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传导和信贷政策导向的作用。如研究适合地区特点的新型贷款担保方式、帮助地区有资质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助学、就业、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的信贷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健全社会中介担保体系等。

(二)探索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

目前,人民银行各大区分行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的自十分有限,长期以来沿用习惯的上管一级的管理模式。各商业银行总行一般也是转发总行的有关规定。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基层央行工作缺乏手段,货币政策方面几乎没有主动作为的空间。因此,建议赋予基层人民银行更多、更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权限,增强主动调控的能力,增加更多的操作品种,进一步增强基层人民银行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兼顾欠发达地区的信贷需求特点,缩小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三)支农再贷款政策区域化

支农再贷款是比较适合差别化的政策工具,可以在综合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差别化的投放与管理。如,适度调增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规模、放宽支农再贷款期限、扩大支农再贷款用途、实行有差别的支农再贷款利率等。对于差别化项目的决定,可考虑由大区分行和地市中心支行结合辖区实际确定。

(四)实施更加灵活的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制度

1995年颁布、2003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金融机构的必备条件、进入的资本金门槛及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做了统一的规定。由于东西部的经济金融实力存在巨大差距,对相同资本金的承受能力大不相同,导致中西部地区法人类金融机构绝对量比东部少。因此,建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降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平衡区域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如,降低欠发达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到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

(五)慎重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我国已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设定了不同存款准备金率,但尚未有针对区域的差别化尝试。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公众预期和货币乘数的大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的区域差别化应慎重,可以考虑继续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差别化实现区域差别化。

参考文献:

[1]董洋,丁延青.对吉林省货币政策执行的差别化分析[J].金融参考,2006,(l0).

[2]吴伟军,方霞.居民储蓄行为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0).

[3]胡振华,胡绪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财贸研究,2007,(5).

[4]周志梁,赵久爽.货币政策区域差别化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J].武汉金融,2008,(2).

[5]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6

0引言

数学家Fisher于1936年首先提出线性判别函数原理,后来地质工作者逐渐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地质学领域[1]。1950年苏联学者维斯捷列乌斯首次应用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伏尔加河冲积物中重砂的矿物成分,用判别函数研究了三种重砂的矿物组合,由此将判别分析这一数学方法真正引入了地质学领域,丰富了地质研究方法。

随着研究深入和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如数学地质)的发展,判别分析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中所起作用最大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之一。一方面地质学中存在大量数学分析问题,如地层划分,岩浆来源的判断,古生物化石的判断,矿物种类的判断等;另一方面,应用判别分析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次,判别分析的数学模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掌握。判别分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种:①通过判别分析对已经存在的分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②通过判别分析将未知标本归组;③评价各变量在判别分析中作用的大小。

1技术方法分析

钠质交代岩石是一个富铁矿床的蚀变围岩。本次研究区的铁矿与晚侏罗世燕山期岩浆岩有密切关系,岩体主要侵入在中奥陶统沙塘群碳酸盐岩中。根据以往找矿工作经验,与磁铁矿形成有密切联系的蚀变矿化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钠长石化(简称钠化),一种是矽卡岩化。本区大小型矿床矿点,在内接触带的中性岩浆杂岩中普遍发育着钠化现象[2]。

根据区内已开展的找矿勘探工作总结发现,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如在内接触带遇到钠质交代岩,则继续钻进遇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研究围岩的钠质交代作用对指导本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有一块未知样本需判其为钠化二长岩或强烈钠化二长岩时,可将其化学分析结果中的9个氧化物含量代入式1中,即可清楚的判别其所属类别。

4结论

多元统计方法很早就被应用于地质学领域,随着统计学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新兴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数学学科与地质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多元统计方法已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判别分析由于其自身许多优点如自身模型简单、易于理解掌握等而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青睐。本区的富铁矿床钠质交代岩石中由于变质作用形成了多种亚类型,通过测定岩石中各种主要组分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借助SPSS软件得出的判别函数可以很好的判定未知岩样的所属类别,从而为找矿勘探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7

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成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在围岩中留下元素运移轨迹或在成矿以后,通过分散在四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植物及气体中形成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根据这些元素变化轨迹或分散模式去追踪和发现新的矿床。这一理论基础的体系可以从下列经典著作或出版物中得到体现。

近几年以来,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专家在地球化学填图、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巨量金属聚集与大型矿集区定量识别与评价、难识别类型或难识别矿种勘查、地球化学块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推动勘查地球化学进入到新的一个理论阶段。

1 勘查地球化学历史回顾与发展形势

近十多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勘查地球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它也面临如下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各种介质中的地球化学基准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2)隐伏区三维地球化学分散模式、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3)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随着较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新领域的开拓,现有的方法技术尚存诸多问题,需要分类进行专门研究,以推进化探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例如: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的地球化学勘查与评价方法;巨量金属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块体与大型矿集区或巨型矿床的定量评价。(4)资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5)知识及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化探的主要任务是找矿,这个观念和思路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开拓新领域的需要;面对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化探的发展应走与地质、物探及相关环境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之路;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化探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突破点、结合点”,并在综合研究中站到解决问题的前沿。(6)管理体制等问题。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针对资料利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组织协调等问题,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进一步改进。

2 区域地球化学技术分析

我国的区域化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套基本工作方法。近几年,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和地球化学基准等区域性研究课题,仍是国际上的热点。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果,坚持做下去,其意义将不亚于“门捷耶夫元素周期表”。

2.1 区域化探资料利用率偏低

我国自1979年开始/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0(即地球化学填图),采样密度从1个样/km2至1个样/几百km2,覆盖面积从几千至上百万km2。这些巨大的面积以及所提供的巨大信息为新矿床的发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海量”数据及资料没有达到共享机制,不利于广泛的利用和深入研究;资料的利用程度较低,找矿信息未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基础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在战略上将全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变化放在一块考虑,以1∶500万~1∶1000万比例尺,把区域化探资料与基础地质、构造作用,以及全球尺度的浅表部和深部地质作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大课题来研究,可为基础地质提供更多新的信息。(2)把化探资料的区域背景与地球块体、不同构造区、大的成矿带联系起来,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在地质理论和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3)在区域成矿作用研究方面,过去利用的元素少,偏重于研究局部异常,很少从大的成矿角度来考虑问题。(4)在地质填图中解决地层、构造等问题,这种工作已有了新的开端。(5)在环境、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2 方法技术的改进是实施各种战略的保证

(1)新方法的研制应该做到方便、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在区域和局部工作中开发的一些新方法,如金属活动态、地气法、偏提取等,科研单位尚可使用,到了生产单位和生产实践中,问题就很多。总的看来,它们还处于研究阶段,未达到可以推广应用的程度。应该从理论和技术上,就深层次的问题探寻解决和完善途径,使这些方法技术得以完善。(2)相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对于解决地质问题、找矿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于不同景观区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都有很大意义。过去,不同部门的单位,针对不同的用途,已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相态的分类和标准尚不一致,分析程序各有千秋,直接影响到成果的可对比性和可验证性。建议通过一些代表性单位的联合研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和分析程序,以利于该方法的发展和应用。(3)化探数据处理是勘查评价的重要环节,这类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例如:立体勘查和三维GIS技术的资料发表得很多。据专家估计,我们在三维数据处理方面与国外落后5年左右。在俄罗斯,GEOSCAN,GEOPOLE,SURFER等数据综合处理方法,在规范中已作为成图手段被广泛使用。我国已有RASMA等技术,但近些年来对数据的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得很少,且所使用的软件较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这种情况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4)应该着力改变过去主要凭经验作评价的状况,加强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考虑多重分形、模式识别等新技术,建立新的评价方法体系;应该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地球化学填图系统,包括GPS平台、地形图、遥感图象、已有地球化学图、地质图等,构成一个兼有数据采集、储存和处理的自动化综合系统。

3 矿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

矿产勘查仍然是我国化探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与区域化探扫面相衔接的大比例尺矿产评价工作

区域化探扫面统计资料显示,自“六五”以来,区域化探完成646万km2,1∶5万化探完成121万km2,更大比例尺化探完成11.8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5.5∶1.5;自调查局成立以后,区域化探完成53.6万km2,1∶5万10万km2,更大比例尺0.17万km2,三者的比例是83∶16∶1,两个时期的比例大体相同。从矿产勘查的角度说,1∶20万以小比例尺工作是“战略布局”,1∶5万工作是“短兵相接”,更大比例尺工作才是“刺刀见红”。

这里存在着一个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的应用问题,十几年的经验表明,在1∶20万的基础上开展1∶5万工作,效果是相当突出的,因此1∶5万~1∶2.5万大比例尺化探异常优选和评价系统,是区域成果评价的继承和延续,应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3.2 研制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

与1∶20万工作相比,1∶5万评价有其特殊性。由于工作区缩小,干扰因素和景观特点变化,沿用内地的和区域上的工作方法可能会出现问题。东天山和冈底斯带的试点评价工作表明,在一个成矿带内,景观有差异,工作方法不一,所获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判定,给1∶5万化探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与区域化探工作和更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相比,1∶5万化探工作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应该有细致的方法技术研究。此外,1∶20万化探测试了几十种元素,检查了几万个异常,但80%的精力放在了找金矿上,其余信息远远未能充分利用。由此可见对1∶5万矿产快速评价技术还相当薄弱,在今后一段时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3 1∶5万化探方法技术研究课题设置

对1∶5万找矿,可以划分三类地区进行研究。

(1)东部中低山丘陵区,工作虽相对容易,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只依赖于经验模式,漏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2)干旱半干旱荒漠区,主要指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发现的面积大、含量低的异常应很好评价。(3)西部高寒深切割地区,这里的1∶5万异常评价方法还不很成熟。

建议在三类地区各选3~5个省作试点,把1∶20万评价得出的所有异常都做三级查证,做完以后再做1∶5万工作,逐个进行评价。把1∶5万工作阶段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提高1∶20万资料的利用程度。

3.4 隐伏矿勘查和危机矿山深部找矿

寻找隐伏矿是矿产勘查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识别大型和巨型矿的地球化学定量方法。就我国东部而言,虽然工作程度已较高,随着工作深入和观念更新,仍有可能找到新的隐伏矿床。危机矿山的深部找矿,也是一个急迫课题。在这方面,我们以往开发过不少技术,如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热释汞、卤素、相态分析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进行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和持续的研究和应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给予支持。有的专家提出,要加强方法技术的基础研究,如原生晕的理论成因模型,似乎没有认真研究过,没有它,评价工作总是定性的,永远不会是定量的,就不能像物探一样搞正反演。

3.5 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

近几年,有些专家指出:应加强境内外矿产对比和勘查的问题研究。如彭齐鸣专家明确指出:我国化探技术位于国际领先水平,应加强境内外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应注重与周边国家,如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国家的化探交流和学习,加强与境内外化探工作的对比和方法技术研究。

4 结语

(1)应该把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共享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化探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难题之一就是没有共享机制。建议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地调项目内部使用、国家使用、商业使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使用办法,形成一个机制或制度。(2)规划课题设立和成果评审应强调前瞻性、创新性,对那些“成果已经装在口袋里”的项目,不应再予立项。(3)在化探的各个应用领域中,应从立项开始,鼓励和引导化探与地质、物探、遥感及其它相关学科开展综合研究。(4)化探人才建设亟需关注。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化探人才从事化探工作的比例很低(1∶30);另一方面,基层化探人员的业务素质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应拟定一个提高化探技术人员素质和知识更新的战略计划,包括对人员进行化探、物探、地质、环境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光靠规范和检查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8

1.1地形桥梁概况

本次桥梁建设工程位于中山地貌区域,地形的起伏状态相对较为平缓,属于多年冻土地质类型。桥梁的两岸桥台处于斜坡表面,与桥岸的自然坡角状态为5°。桥址区地面标高数据为4687.13~4705.17m,根据测量显示相对高差数据为18.04m。

1.2区域内冻土类型

该桥梁建设工程区域为特殊岩土类型,包含多年冻土。基础天然上限数据为1.9m,属于连续衔接的种类。从冻土状态分析,分布类型包括少冰、含土冰等,融沉的等级状态为I~V级。根据多年测量分析发现,该区域冻土年平均低温数据为。

1.3试验用桩基与地层状态简述

本次选择桥梁的16-2序号桩基作为基础研究目标,该桩基采用C30类型混凝土进行浇筑,整体长度为31m,桩体直径为1.5m。桩端区域处于强风化泥岩类型地质内部,深度固定。桩体所处区域土体层次分为四个主要种类,即腐殖质、粉土、卵石、强风化泥岩[1]。腐殖质层厚度约为0.8m,包含草根成分。该层次基础压缩级别较高,存在部分冰结晶体,属于季节冻土的一种,在桩体区域具有广泛分布的特征。粉土层厚度约为3.2m,土壤条件均匀程度差,存在卵石。冻土区域为网状结构,冰层较厚,体积约为总冰含量级别的60%。卵石层厚度约为7m,内部卵石粒径在2~7cm的范围内。该层次母岩为板岩构成,冻土处于整体构造状态,内部岩芯被冻结、冰结晶为颗粒状,含冰量占总体级别的15%。强风化泥岩厚度约为20m,内部岩土质地相对脚软,冻土同样为整体构造,存在裂隙冰成分,体积为总含冰量的5~9%。

2测试元件埋设方法

为了达到地温状态测试目标,本次测试元件需要进行科学布置,确保桩基完成建设阶段后能够针对水化热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对周边土地产生的扰动情况与回动地温的变化情况。根据本次试验桩体施工区域的土壤资料、土层分布状态分析数据可以确定,应当在桩体径向0、0.6、0.9、1.3、2、4m区域设置地温的测试孔位[2]。同时,还需要赋予对应的编号,即TN和CA15、16、17、18。在这些孔位中,CA18属于天然地温测试孔位区域。TN孔位的深度设置为31m,包含大量温度测试探头。地下内部0~10m的范围应当每隔0.5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超过10m小于16m的范围应当每隔1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超过16m小于26m的区域需要每隔0.5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大于26m小于31m的区域应当每隔1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CA15、14、16、17、18的孔位深度一致,均为20m,包含31个温度测试探头。地下0~10m区域需要每隔0.5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大于10m区域每隔1m设置单个温度测试探头。

3地温状态监测与结果研究

3.1水化放热过程中不同时期各测温孔温度分布规律

3.1.1混凝土水化放热过程中地温上升阶段

在针对地温状态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对地温产生的阶段性影响。通过将各个测试孔位的核心测温点数据进行整合,能够明确土体温度在施工结束后33天内的变化情况。根据结果内容分析能够发现,在混凝土产生的水化热效应影响下,桩体侧面、0.6m以及0.9m区域的土壤温度出现了迅速上升的趋势[3]。测试孔位区域不一致对应的升温速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桩体侧面的温度峰值达到了14.6~22.56℃。距离桩体0.6m区域的温度最大峰值达到了10.01℃,基础温度上升幅度较大。在温度上升过程中,除深度为6m的区域外,其余位置都出现了正温的现象。距离桩体0.9m的位置最大增幅达到了2.73℃,深度为12、15m的区域出现正温现象。距离桩体1.3m区域的温度变化幅度较低,增幅仅达到0.5℃,没有出现正温现象。距离桩体2m区域的温度无变化,整体状态较为稳定。

3.1.2混凝土水化放热过程中地温下降阶段

在混凝土产生水化热效应的过程中,随着龄期不断上升,TN位置与CA15、14区域的温度在达到极限后出现了下降趋势。根据水含量与温度峰值存在的差异分析,各点位的温度下降速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桩体0.9与0.6m区域的土层逐渐出现负温现象,正温状态持续时间为16、29天。在观测即将结束的时间段内,桩体的土壤温度处于0~1℃范围内,变化趋势进入稳定状态。

3.2水化热对地温的影响机制分析

通过对施工结束33天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变化进行分析,深度不同但近桩体区域的土壤温度变化与桩体侧面处于一致状态,测试点位距离桩体的距离越大,温度变化的状态越接近天然孔位区域,土壤温度受到水化热效应的影响较低。根据桩体测温孔的温度曲线进行分析,其平均温度增幅为0.17℃,极限增幅为0.37℃,受到水化热效应的影响相对较低。在桩体基轴上方,距离桩体0.6m区域的土层深度越高,土壤温度受到相关效应的影响便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受到影响开始加高,但逐渐出现下降趋势。天然温度场区域受到水化热效应影响后,恢复效果主要依赖于低温冻土的温度传递与大气条件本身的负温状态。随着深度增加,地面下方的半无限体冻土热量吸收效果逐渐增强,因此水化热效应产生的影响也出现了减弱的趋势。

3.3桩周土回冻时间分析

根据桩体侧面各个位置土层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温度变化情况能够发现,在时间经过的影响下,土壤温度会出现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完工33天后,深度为9m的土层区域温度进入0℃以下的范围。完工119天后,所有土壤区域均进入0℃以下的范围。在这一阶段中,受到外部气温影响的中下区域土层温度稳定在0~-1.5℃左右。这一数据表面在冻土进入了强烈相变位置,能够释放大量热量,使回冻降温的速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4]。随着时间经过,下部区域土层的温度下降速度迅速上升,中部区域土层的温度出现了缓慢上升的状态,随后便开始下降。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与桩体端部土层容易受到低温冻土影响有关,在主体相变结束后,温度开始进入下降阶段,同时主体相变土层承担了桩体中部、底部土层的导热功能,能量交换出现增加趋势。在这种状态下,中部区域的冷土层水分子逐渐进入冰晶状态,使区域温度缓慢上升。待主体相变结束后,下部区域的负温动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中部区域的土层温度开始下降。总体分析,施工结束后12~33天内桩体周边土壤受到水化热效应的影响,出现了融化现象。在33~134天期间,桩体周边土壤处于正负温度过渡状态,水分出现过冷现象,进而发生相变。在134~170天阶段内,桩体周边土壤重新生成稳定冻土结构,整体进入温度下降阶段。通过分析14、18m的深层土壤温度状态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曲线能够发现,如图2所示,在时间影响下,桩体侧面与近处土壤温度开始向天然孔的温度级别靠近。在温度逐渐接近的影响下,各测量点位的土壤温度出现下降速度减弱趋势。通过观测能够了解,14m深度的TN孔位温度降低达到19.7℃,CA15孔位与CA14孔位温度分别降低5.27、1.2℃。18m深度状态下的TN、CA15与CA14分别降低16.62、10.1、0.77℃。根据温度下降情况分析,TN孔位相对于其他孔位的下降级别较大。在施工结束201天的状态下,14m深度级别的TN孔位温度已经低于0.6m深度级别的CA15与CA14,18m深度级别的TN孔位温度已经低于天然孔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土壤内部的温差梯度较大,水化热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降温速度迅速增加[5]。在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混凝土桩体已经完全形成,内部导热系数相对于浅层土壤较高,因此桩体的导热效果高于土壤本身。该桩基特性直接影响冻土的温度状态,同时也会对承载能力产生对应的影响。

4分析结论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能够发现,在试验用桩体已经完成浇筑阶段后,其土壤内部区域会产生水化热现象。这一现象会对周边冻土区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研究相关数据能够发现,桩体侧面的温度在完成施工阶段后的第三天进入最高状态,水化热效应对距桩体0.6、0.9m位置的冻土影响效果较为显著。这一影响条件会随着时间经过出现变化,分别在3~5天与7~11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级别。混凝土桩体产生的水化热效应对距离桩体2m区域的测温点位没有观测到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距离桩体2m的冻土不会受到温度场的影响。在工程建设结束后,桩体周边的冻土会受到较为显著的影响,整体温度级别会迅速上升。在上升阶段结束后,便会随着时间经过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据数据分析能够发现,在桩体施工阶段完成后33天,桩体侧面的区域便会出现负温现象。在桩体施工完成119天后,各区域土层会全部进入负温状态,最终在134天形成稳定冻土条件。在桩体施工结束201天后,各土壤区域的温度会与天然孔位的温度呈现一致的状态。通过针对试验桩体施工结束后的水化热状态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明确其对冻土场产生的影响效果。但是,对于运行期间内桩体产生的影响条件还尚未明确,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开展。通过研究这一内容,可以为多年冻土地质条件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利于制定施工持续时间、承载能力检测时间以及桩体周边凝冰发育时间,具有重要的施工分析意义。因此,需要重视相关研究内容的应用,确保后续的建设流程能够正常完成。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多年冻土区域的钻孔灌注桩温度场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明确相关变化产生的连带影响,能够为后续的施工环节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利于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商允虎,牛富俊,吴旭阳,等.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热力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2020,042(005):127-135.

[2]李健宁,孙学先.水化热对高温多年冻土区桩基温度场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12):88-94.

[3]褚佳文.冻土地区桥梁桩基回冻期间的工作性态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9

科学规划园区空间布局

结合石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滨海新区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东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板块规划。

同时,根据天津市的相关空间规划、产业布局,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天津市危化企业的产业布局规划、园区建设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如今又及时对滨海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设计,形成了《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安全现状、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石化产业园区进行了重新布局,形成了“5+4”的总体格局,即: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南疆石化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等5个政府主导型化工园区,以及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中石油大港油田及石化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等4个企业主导型独立园区。

根据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板块布局,滨海新区对7个功能区、19个街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整明确,并通过控制规划、详细规划进行固化。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中心商务区等功能区,被确定为禁化区,明令禁止从事危化企业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19个街镇作为城市生活区、人员聚集区,分别就既有化工企业的集聚转移、搬迁改造做出部署安排。

分类指导“五个化工园区”发展

按照重点支持、控制提升和转型压缩的总体思路,滨海新区对5个化工园区的发展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南港工业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打造世界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力量,通过石化项目优先摆放、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安排等方式,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控制提升临港经济区和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临港经济区的化工企业重点控制规模、优化完善调整;对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在现有的大炼油、大乙烯项目基础上,控制规模、优化提升、发展石化服务业。同时,控制保障南疆石化区危化企业发展,转型压缩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危化企业发展。

在招商阶段,滨海新区建立了安全、环保与招商部门联动的机制,对于危化项目,坚持在招商引资阶段,安排安全环保提前介入、参与意见。实施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强化项目安全环保评价,严把安全生产标准、园区产业链安全、安全风险容量等关键因素,做到不达标决不批准,把工艺设备设施落后、本质安全水平低,以及光气、剧毒等项目挡在门外。危化项目建设中,实施全程监管。对于新建项目,严格依照有关法规标准,对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系统、“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装置的安全联锁系统,做到应备必备、安全有效,不埋下安全环保隐患。

推进园区一体化建设

滨海新区按照扁平、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以所在功能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相关安监机构具体负责的安全监管体系。在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分别独立设置了安监机构,在天津港南疆石化区,建立了安监站,坚持机构独立化。

各园区分别配备了专职人员,并赋予这些人员行政执法权限。在管理体系设计上,坚持与美国休斯敦、德国路德维希、日本千叶、新加坡裕廊等先进化工园区对标,使管理专业化。在日常监管上,积极实践“责任关怀”,并通过定期开展安全评价,做好风险分析预警。

化工园区的一体化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滨海新区按照功能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原则,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平台。

通过在各园区、各企业分别设置终端并联网运行的方式,实现对“5+4”布局内企业应急工作的全覆盖,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的一体化。滨海新区安监局组织各园区、各企业编制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了对全区危化品应急资源普查登记整合;编制了滨海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手册,并坚持每年组织综合应急演练。

依托中石化天津分公司,滨海新区启动了部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同时还拥有中石油、中海油、大沽化等28支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和13支企业专业应急消防队。在南港、临港、南疆、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区,分别建设了特勤消防站。安排专项资金,采购了包括消防远程供水系统、消防坦克在内的一批消防装备。滨海新区还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滨海新区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研究。

滨海新区还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一体化建设,包括以专用码头、水、电、汽、污为重点的公用工程岛建设。在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先后完成了2个5万t石化专用码头建设,启动了6个5万t专用码头建设;完成了公共管廊带、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完成了北疆电厂、大港发电厂等一批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华能IGCC、华能燃气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一批热电项目,形成了铁路、公路、港口、管道等一体化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了危化品运输车辆进入园区专用车道、专用停车场,利用绿化带、景观河,实施与化工园区外的隔离。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0

School Sports Pattern in Rural Areas in Dabieshan Region

ZHAO JunCHAI Jiu-chang

(Henan Xinyang Norm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ural Dabieshan region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mass physical culture in the reg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document review. The author then put forward that making full use of exi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schools to develop all-people exercising in rural areas and to do humanistic research on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developing mass sports in this region.

【Keywords】Dabieshan Mountain region;school sports pattern;All-people Exercising

一、研究目的

学区体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体育模式,全民健身是全社会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中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部分构成,这是中国体育运行、发展和管理的社会现实,也是中国体育决策的依据。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被认为是培养和实现我国国民终身体育能力的两个不同体育发展阶段。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优势互补。

大别山地区地处鄂豫皖三省边界,沿东南走向经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绵延至安徽西部,辖29个县市,是我国红色革命的根据地,但是,由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百废待兴,原始资本积累较少,体育资源严重匮乏。面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原地“等、靠、要”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农村也拥有较丰富的学校体育资源,如何使他们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大别山地区16个县市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学生参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情况,从而了解了大别山地区农村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现状,在此时农村新型的学区体育发展模式加以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的光山、新县、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罗山、河区、平桥区;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安徽省六安市的金寨、霍山,安庆市的岳西等县的三省四市16个县区52所农村中学的教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文件,收集和研究了有关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农村体育以及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年鉴等文献,为本题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实地问卷调查

(1)问卷经课题组成员审阅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定稿。2008年5月-12月进行了三省四市16个县区52所农村中学的实地调研(其中河南省35所,湖北省10所,安徽省7所),共发放学生问卷42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28份(其中河南省2515份,湖北省1104份,安徽省509份),有效率98.2%;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98.6%。

(2)以河南省社科课题《鄂豫皖老区以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的鄂豫皖老区三省七县1260名居民的调查结果为依据。

(四)数理统计

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通过使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统计结果经审核无误后,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论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别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的148位教师(男性128人占86.5%;女性20人占13.5%)的结果看: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条件艰苦,设备不足,环境较差。但是大别山区的农村学校还是留住了一批愿意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老区的体育教师,这一点在被调查教师的教龄和职称结构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龄在21-31年的教师占到了59.5%(见表1);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达到96.6%(见表2);中教一、二级的教师占83.8%。在当前农村缺少体育指导者的情况下,大别山区的体育师资队伍,具备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和指导社会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能力。从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3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58.8%(见表3),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当,农村学校缺少教师的现象,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体育设施基本状况

体育活动设施建设是开展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没有体育设施的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现有的85008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5%。虽说大别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问题不是十分突出(见表4、表5),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不能和经济同步发展的时候,利用当前学校中的体育资源去解决农村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愿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体育活动与竞赛

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天天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的学校为67%(见表6);课外活动各年级都开展并有教师管理的学校占65.2%(见表7);所有年级都不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占34.8%。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有16.8%的学校常年坚持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75%的学校只是在有比赛任务时才组队集训。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

4.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情况

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也是开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在148位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60.1%的教师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对社会开放(见表8);有46%的教师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为周末、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见表9)。对外开放的体育项目内容依次为:篮球(50.9%);足球(25.9%);田径(10.7%);乒乓球(7.1%);排球(5.4%)。这两项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学校的各种资源对外开放的程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5.教师参加社会体育培训情况

学校体育教师是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财富。应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育竞赛工作,参与社会体育辅导站、点的工作,参与指导“晨、晚练”群体,参与到对农村居民锻炼方法的宣传、健身知识的指导中去。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偏低(见表10)。

(二)大别山区群众体育参与者总体情况评价

1.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的活动空间

从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及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中可以看出: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特别是国家对老区政策的倾斜,诸如“全民健身活动周”、“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体育先进社区”、“体育先进县、乡镇”、“国民体质监测”、“农村体育年”等举措,在大别山区的体育场地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见表11),初步形成了人造体育活动空间的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广大群众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依然偏低(见表12)。随着大别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是大别山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的活动内容特征

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社会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人们也就无法从事体育活动。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是属于自发性的,非组织化的,其中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者居多;在辅导站、俱乐部、社区锻炼的比例偏小。说明大别山区农村体育社团较少、社会体育辅导站、点较少;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见表13)。

3.大别山区居民余暇时间的使用

余暇时间是指从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块必要时间消耗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余暇从来都与人类文明有着不解之缘。研究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余暇时间使用情况,对大别山区居民生活质量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同属老区,省份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收入不同,余暇时间的支配方式也不同。在大别山区居民的余暇时间支配方式中:安徽居民前两位是体育锻炼(83.3%)、社交活动(66.7);湖北居民前两位是体育锻炼(91.3%)、看电视(65.2%);河南居民前两位则是看电视(61.8%)、家务劳动(50.7%)(见表14)。由此可见,要真正改变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余暇时间的活动内容,提高大别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键取决于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4.大别山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自我因素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体育对社会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代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过了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已经成为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是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在整个现代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使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倾向性。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大别山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呢?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诸因素中:增强体力促进健康是首选,分别是(95.8%)、(91.3%)、(75.1%);消遣娱乐的比重依然不小(41.7%)、(39.1%)、(40.8%);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在大别山区居民中普遍受到了重视(41.7%)、(65.2%)、(24.9%);增加社会交往得到了普遍认同(45.8%)、(56.5%)、(15.9%)(见表15)。这反映出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随着大健康、大体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在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

5.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愿望

国务院1995年批准在全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具体地说就是要动员全国上下、人人树立起体育意识,积极参与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充实小康生活,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从1995年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1995-2000年)分为三个阶段:1995-1996年为宣传发动、掀起热潮阶段;1997-1998年为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氛围阶段;1999-2000年为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经过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大别山区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宣传的力度依然不够。随着大别山区体育人口的增加,健全法规、建设场地、宣传科普、增加指导员数量,仍然是大别山区今后群体工作的重中之重(见表16)。

四、结论与建议

(1)学区体育与社区体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体育,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学区体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居民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同一区域的学区体育与社区体育,几乎是互不往来,“各自为体”。所以,大别山区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打破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离的状况,促进大别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大别山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不再是少数人独自享有的社会文化资源,而是为更多的人所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学校体育应把自己的触角伸入到广阔的农村社区生活中去,主动承担起发展和提高农村社区成员体育素质的任务。在形式上,学校开设一些农村社区成员需要的各种体育、卫生、健康类课程,举办一些短期的体育健身技术培训,使学校真正成为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才、技术基地。

(3)在体育设施资源利用方面应发挥学校在体育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解决农村社区场地设施不足的障碍。可以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以有条件的学校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业余时间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与辅导。还可以通过学生邀请家长参加学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家长的体育兴趣,提高动员效果,改变全民健身参与者的单一结构,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也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产生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4)加强大别山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阵地的建设,鼓励学校体育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育的竞赛工作,参与农村社区的体育辅导站、点工作,参与指导“晨、晚练”群体,参与对农村居民锻炼方法的宣传工作,并和农村社区有关部门联合,利用农闲时间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小型多样、趣味性强、全家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投身于健身活动之中,把广大群众从电视机前解放出来,抵制“黄、赌、毒”等庸俗腐朽文化的侵害。

(5)西方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馆是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来建设,对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开放。但对我国来说,学区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国家也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管理学校体育资源,使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小农.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news.省略.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1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就医,我们打破了卫生工作的常规模式,在各街道办事处和部分居家委会建立了38个社区医疗服务站,开通了社区服务流动车,在全省率先组成了由107名医护人员参加的"寻呼医生"队伍。还建立了192个老年医疗服务工作点,为2万多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老年病人,设立了配有专门医护人员的托老站,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区社区医疗卫生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开创了为居民定期查体与疾病抢救、日常咨询与档案管理、治疗疾病与生活保健、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四结合和送医进社区、医疗在家门的社区卫生新局面。

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居民参与和社会参与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了由机关、企业、院校、部队、居民、青少年近两万人参加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围绕文明社区建设,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拥军优属、救助贫困美化家园等志愿者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百团助百户"救助特困家庭小学生、下岗事业青工再就业巡回指导服务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赵勇、原国家民政总部部长崔乃夫、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王修智、陈光林和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团省委书记李群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服务站、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提名奖"和山东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文明社区环境。

近年来,在创建社区文明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区域"的文明社区建设格局。"一个中心"即以**广场周围的南山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经济特色,逐步形成**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个区域"即:南片以海伦广场周围的**实验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服务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服务标志区。北片以海琴广场周围的水清沟、洛阳路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广场文化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标志区;西片以海云广场周围的兴电小区、北山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治安管理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治安标志区;东片以待建的海情广场周围的兴隆山庄小区为建设重点,加快村庄改造,逐步形成社区环境标志区。

以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为契机,以广场建设、绿地建设和楼院改造为重点,对社区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先后兴建了海云、海伦、海琴等4处现代化大型广场,其中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海琴广场已成为**市市内四区最大的居民区文化广场,并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海云广场被评为全市十佳文化广场。我们采取见缝插针的绿化美化方式,在全区建设大型草坪、绿化带50多处,街头绿化景点20多个,绿化覆盖率达到34.2%,并建成南山文化公园、嘉禾路街心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娱乐场地,许多新建小区成为花园式小区和绿化达标小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整洁、优美、舒心、安全的生活休闲环境。

我们加大了文明社区形象的宣传力度,在繁华区域增设大型公益广告牌4块,在主要干路和居民区设置100余块文明用语、格言警句的文明告示牌,使"参与、互助、和谐、文明"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一批文明社区建设的口号遍布全区,家喻户晓。在全区营造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浓厚氛围。我们还把社区治安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打、防、控联动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实施科技创安、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使安全小区覆盖面达到90%,目前全区已有27个居家委会分别被授予省市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称号。如:四机一家委会等社区连续10余年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群众称为安全放心小区。

三、强化主题抓教育,寓教于乐,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97年初,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全方位社会教育。即:在社区中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融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齐抓共管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区,树**形象"活动为主题,以市民文明学校、社区党校等为阵地,全面实施"文明在**"社区系列素质教育活动,组成了社区教育义务演讲团,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坚持常规教育和重点教育、文体活动与课堂教育、典型教育与全面推广、广场文化与庭院文化、自我教育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社区教育,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一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如围绕建国五十年、迎澳门回归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及时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中,我们借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之际,以社区新旧变化为题材,举办了"时代变迁摄影展",以此对群众进行爱国爱家教育。特别是国家做出取缔""组织决定之后,我们在全市第一个组织了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要内容的由我们自找素材、自编自绘的200余幅漫画下社区巡展。期间,还邀请了全国故事大王葛维河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故事队,多次下社区为三万多居民举办了揭批""的故事会。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8月6日、8月8日的新闻30分栏目进行了滚动式播放。

二是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自我教育。我们立足社区,组建了1000余人的群星艺术团,各街道办事处和各居委会分别成立了腰鼓队、锣鼓队、秧歌队、太极拳队、健美队等文体活动队伍,积极开展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形式的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还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糖球会、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一年四季活动不断,楼院、广场好戏连台。特别是"华星杯"文化衫自绘大赛,连续举办七届,涉及到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中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还积极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以社区为单位吸纳驻区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参加的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促进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搞好社区特色教育。我们在街居社区先后建立了市民文明学校、社区管理学校、社区党校、文化活动室、少儿活动园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层次、有计划、按阶段地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社区教育。如:居家委会选举工作结束后,针对新任居家委会书记主任缺乏社区管理知识经验的实际,分三批进行了政治、业务培训;对从下岗职工中招聘的社区助理和由机关下社区蹲点的干部进行了《居委会组织法》和社区管理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我们还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对居民进行家政、科普、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另外,根据青少年特点我们与**剧院联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区属和驻区的45所中小学中开展了以"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为主题的影视文化教育活动,该活动以童话寓言、校园生活、家庭亲情、少年英杰、名人传记、重大事件、科教片、科幻故事片以及名著改编的故事片、反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军事大观及与课本有关的专题影片和戏剧为主要内容,突出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到目前为止,共放映或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并适时举办了戏剧、电影、电视评论或专题演讲,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占领了校内外思想文化阵地,陶冶了中小学生的情操,这种大规模连续性的教育形式为全市第一家。我们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组织青少年围绕住宅小区的美化、亮化、绿化主题,展开想象,提出自己对文明小区的创意和设想,并为他们创造了自己动手建

设家园的一些简易条件,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使他们的理想与道德得到了升华。

生动形象的活动极大的吸引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文明道德素质,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我们在社区中开展的"我为社区捐本书"、"楼道卫生接力赛"、"社区公约大家评"、征集"文明格言"和"金点子"等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其中"我为社区捐本书"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书刊五万余册,充实了社区的图书室。再如:我们开展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广大社区群众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献计献策,提出的"金点子"达1359条,对改善城区面貌,搞好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文明格言"征集活动,提出的文明格言涉及面广、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经筛选将优秀格言汇编成册,已成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四、搞好四个配套,强化措施,保证活动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我们加强了组织网络、干部作风、民主政治、财力机制等四个配套建设。

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区、街、居三级文明社区建设领导组织,形成了以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理顺了四个关系,即:协调理顺街居党组织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关系、社区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关系、街道办事处与驻区单位的协作关系以及居委会与物业管理组织的互助合作关系。通过理顺关系、建立网络和工作协调,为文明社区建设的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提供了保证。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2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学工业园区发展很快,对我国的经济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现代 化工产业集聚载体的化工园区,其规划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或者开发区的理念与手法。比如其功能定位方面,必须考虑现代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兼容性,在空间组织方面,现代化化工园区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园区的空间集散理念和手法等等。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对积极推进化工业的发展,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推动所在区域的城市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化学工业存在着很大的环境安全风险, 因为化学 工业企业的生产原料或产品为各类化学品, 一旦发生泄漏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对企业员工及周围环境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 做好化学工业园环保,提升工业园工作环境,对化学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化学工业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化学工业区的发展现状及分类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广东茂名石化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珠海石化工业区、北京精细化工区、中国精细化工区、福建泉港石油化工区、河北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等等。这些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很快的促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化学工园区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大型石油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城市搬迁型。

大型石油化工区是指一类园区规模大,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与国际化工园区接轨并采用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南京化工园区、福建泉港化学工业园、惠州化工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

精细化工区一般为中小型园区,以精细或专用化学品以及非大宗合成材料为主,大多各具特色。如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围绕特种有机原料、材料进行开发,常熟国际氟化工业区主要开发氟化工产品,常州化工开发区主要开发ABS、PVC 等产品,泰兴化工区主要开发烧碱、氯、聚丙稀等系列产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区主要开发合成材料等。

城市搬迁型是指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到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以满足城市发展规划。这些园区的建设,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如合肥化工园区、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等

2.化学工园区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的化学工业园区大部分是成功的,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2.1环保理念较低

国家与省市级有规模的化学工业区只占一小部分,而占大部分以上的化学工业园由于规模效益问题,环境和公共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在这些地方,随着化工区内企业的大量投产,区内整体环境与生态问题开始突显:因为在园区筹建规划时,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导向使人们往往受投资方主导,忽略乃至牺牲区内生态环境,如湿地水源、山体植被的保护,忽略区域中有限土地的合理规划使用,造成目前区内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2.2 环境监管不规范

政府对工业区的环境管理只是当地环保部门的职责延伸,缺乏专门从工业区整体规划需要的区域性管理模式。尽管自1986年起经国务院批准,一些化工区开始制定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条例,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制定的《危险废弃物污染控制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也不全面。对土地、资源保护、动植物、景观、渔业等方面,开发区更缺乏一个总体的环保规划。

2.3企业尚缺乏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区内企业所建的应急池和围堰,是根据通常情况下所需消防尾水的容量和部分储罐泄漏设计的, 如果出现重特大事故, 围堰和应急池将容量不够, 应急处置能力将捉襟见肘。

2.4应急物资及人员素质尚待提高。

由于应急物资因企业而异, 很难提出具体的要求, 因此企业在各类应急物资的配备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 企业往往是对部分负责安全环保的员工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但事故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能够完成应急处置, 这方面尚有不足。

3.化学工业园环保的改善措施

要进一步加强化学工业园的环境保护工作, 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要首先控制污染源, 以减少污染物的继续排放

尽可能控制和缩小已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蔓延的范围, 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避免人员伤亡,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应急处置要立足于彻底消除污染危害, 避免遗留后患。

3.2改善化学工业园的环境

不仅要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 完善防护林、绿化隔离带的建设,还要规划足够面积的滩涂湿地, 强化构建人工-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加强沿江水域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建。另外,进一步净化化工园区的尾水、减缓园区废水对附近河水生态系统的胁迫压力、控制岸边污染带的扩散范围、改善河水生生态环境质量; 对被占用或破坏的湿地, 应给予修复重建。

3.3建立定期完善的培训系统

设施再先进, 措施再完善, 具体操作还得靠人。企业员工对环境安全的意识高低、对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能否有效处置环境应急事件。针对环境事件, 一是要组织企业法或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正规的环境安全培训。二是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的环境安全培训。三是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对应急事件进行集中演练, 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3.4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化学工业园区有关管理部门及所有企业都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从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园区内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建设的管理, 检查、监督园区内各企业采取严格的防火、防爆、防泄漏措施, 以及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每个企业每个责任人都能识别潜在的危险、有毒因素,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每天检查、维护各种潜在风险源, 杜绝事故发生, 并能掌握风险事故应急与减缓措施, 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及时控制、消除并尽可能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3.5建立应急监控和报警系统

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关键在于及时发现, 及时 采取措施。如果失去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建立完善的监控和报警系统十分重要。应在化学工业园内设立环境安全监控中心, 重要生产区、罐区、雨水排口设立监控 探头, 并安装浓度超标报警器, 与监控中心相连。一旦出现意外情况, 可以使得相关人员及时发现, 及时通知企业, 及时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灾情。

4.结论

总之,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面对目前这些环保问题,应努力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的化学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之路,做好化学工业园环保,提升工业园工作环境。这些问题的改善,不仅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在一方面提高了化学工业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化学与化工的区别篇13

Key wordssocial-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fields work;gender analysis;ethnic tourism

一、性别分析在国内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是旅游人类学的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洲和北美兴起,研究背景基于当时人们过分重视旅游的经济效应,盲目发展旅游,而忽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首先将人类学和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使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西方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是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的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1]。20世纪70、80年代,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成为旅游人类学的主流,其中70年代以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主。进入80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们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发生的影响,并把旅游开发和社区建设联系起来,考察使二者更好地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之后至今,随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国外学者将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应用到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跨学科、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特点[2]。

性别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中并未引起重视。1994年,威挽(Vivian)等编的《旅游与妇女》是关于旅游与妇女最早的研究专集之一,它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性别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强调在旅游发展中形成的性别关系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3]。爱雷兰(Ireland)通过对英国西南部旅游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认为,随着地方传统经济的衰落,妇女在兴起的旅游开发中比男性表现得更为活跃[4]。此后,西方学者们从男女之间的现实权利,行动及资源所有权角度,分析性别在旅游中劳动分工的强化作用等等。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家庭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分析妇女在其中的角色、问题和需求等。妇女与旅游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已为前人的研究所揭示,但是国内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真正运用到实地调查的个案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选择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风景区,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考察民族旅游在该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中,少数民族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旅游业对当地妇女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对比了男女两性在旅游业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本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定性方法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对研究区域的村民,重点是对当地妇女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方式,辅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75岁之间。

二、旅游开发与女性的角色调整

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与湘黔两省交界。程阳景区集民族风情、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为一体,是三江县最主要的景区,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就坐落在该景区的马鞍寨。这里曾经十分偏远闭塞,如今包括旅游业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使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程阳风景区在旅游业开发之前,妇女原来只局限于抚养孩子、操持家务或者协助丈夫忙碌于田间地头的种地、收割等农业劳动。当地发展旅游业后,她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当地的旅游经营业中,她们以出售旅游工艺品、旅游接待、民俗表演等方式加入到旅游行业中。

三、性别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男女两性

1.旅游开发对妇女的影响

据2005年统计,寨子里平均每户人的年收入为5000-6000元,收入的来源包括种地、养殖、外出打工、旅游经营等。程阳桥风景区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观。首先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通过旅游商品销售、经营旅馆或民居接待点或者参加民俗表演给自己的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妇女参与旅游业之后,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之后,家庭地位较以前有了提高,也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对于曾经封闭在偏僻村寨的妇女来说,旅游业给她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实惠,而且带来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改变,同时扩大了妇女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加其视野和见识。

2.两性的差别

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差异也是本文关心的内容,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旅游业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方式以及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分工等。

首先,在旅游开发下,女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旅游经商意识,也表现得更为活跃。马鞍寨最初的个体旅游经营是形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妇女在程阳桥上摆摊卖侗族手工艺品,而当时村寨里除了国营性质的程阳桥招待所有男性参与经营外,极少有个体的男性旅游经营者。从当地参与旅游业的绝对人数来说,即使到了现在,女性仍然比男性多,妇女在表现出比男性更强的参与意识,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旅游业中。

其次,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参与方式表现出性别差异的特征。程阳风景区开发旅游业已有二十多年,目前男性的职业构成仍然以农业劳动和外出打工为主,上文重点提到的当地妇女参与旅游业的三种方式,其中售卖工艺品为女性独有,因为当地传统的观点认为,刺绣、针织这样的事情是属于妇女的,男性一般不参与这些活动。

再者,男女两性在旅游业中的分工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但是又有了新的变化。在程阳景区,夫妻共同经营家庭旅馆,一般还是遵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以位于程阳桥桥头的“游子之家”家庭旅馆为例,丈夫是柳州某中专的教师,空闲时回到马鞍寨经营自家的旅馆,他平时负责到县城或者柳州、桂林等地采购食品原料和各种物品,回到家里清算每天的帐务,负责掌管经济收支情况;妻子负责在家中接待客人,给客人做饭、整理房间等。有的家庭旅馆除了妻子在家外,各种烦琐的家务事有女儿共同参与。除了家庭旅馆经营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之外,程阳风景区的另一种旅游经营形式――民俗表演,其分工也有明显的性别区分。马鞍寨民俗表演队的负责人是两位中年男性,除了负责日常的接待客人或组织表演活动外,也负责表演队的经济核算,表演队平常有一定的开销,如制作芦笙、琵琶、鼓等乐器,乐器每年都要更新一部分。在忙碌于表演队剩余的时间里,他们还经营自己的家庭旅馆,接待游客。在马鞍寨的家庭旅馆中,客人光顾最多的是这两位负责人的家,这自然与他作为表演队队长有较广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在三江程阳景区,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会给当地带来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科技,也会带来各种时尚的风气;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发展会大量地引进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当地居民都十分乐意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能融洽相处,很少发生和游客冲突的情况。由于妇女参与了旅游工艺品销售、旅游服务接待或者民俗表演等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家庭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变,从而影响家庭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就目前对程阳风景区的研究来看,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生活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社区,参与到旅游业的运作发展中,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并未对家庭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的和谐关系也并未受到很大冲击。男性居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当地的旅游业中虽然对旅游业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低于女性,但是他们出于家庭实际利益的考虑,对于家里的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领域参与旅游业经营给予了很大程度的支持。本文通过对程阳风景区的调查研究表明,旅游业使妇女们走出狭窄的天地,扩大了以往的活动范围,在旅游业经营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同时在价值观、语言、意义体系等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社区旅游中,男女两性在分工不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延伸到旅游业的性别分工中,男子仍然扮演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Nunez T. Tourism , Tradition , and Acculturation : Weekendismo in a Mexican Village [J] . South wea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 1963 ,(21) : 347―352

[2] 宗晓莲,朱.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4).

[3] Kinnaird, Vivian, and Derek Hall , 1994, conclusion: The way forward, In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 Vivian Kinnaird and Derek Hall, cds.pp210-216. Chichester: Wiley

[4] Ireland, Michael,1993, Gender and Class Relations in Tourism Emplyment.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20:666-684

[5] 吴晓萍,何彪.略论性别分析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