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学与药物论文

摘要: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化学与药物论文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分析化学与药物检验模式初探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几年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其中订单式培养和冠名班的成立说明了用人单位对适合企业自身发展人才的渴求,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学内容的相对陈旧和局限。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的认证,是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要培养符合医药行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根据药物检验岗位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文字内涵,熟练进行分析检验操作,能够进行常规检测数据处理及出具正确的检验报告的要求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分为分析检验的基本流程、分析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基础、化学分析法基础知识和仪器分析法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突出岗位需求。实践教学分为称量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三种技能,分基本操作,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实行进阶式教学,从基本技能掌握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药物检验岗位需求改革传统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参照药品行业、国家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查阅药典,完成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后,直接测定葡萄糖酸钙含量;在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引入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将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涵盖药检工技能鉴定有关分析化学部分的相应知识点,以药物分析检验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来自药检工作一线,但在顺序编排上又注意考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了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析化学课程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就是其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例如,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以滴定操作为例(见表1)。学将规范操作动作采用录像、照片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在播放过程中随时按下暂停键,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和现场示范,启发学生思考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误差。而在实际操作练习中,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看,互相纠错,并鼓励同学们把在实训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拍成录像,给予再现和纠正;也可以任命几个掌握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为“小老师”,辅导其他同学的操作,这些措施增强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的心理,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收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例如:每种分析方法都可以结合《中国药典》中的常用药物进行说明;在讲解配位滴定法时,引入《水的总硬度测定》这一案例,根据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结合当地水质和学生家乡水质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讲完化学分析法后,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调研、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以假乱真);进而分析凯式定氮法优缺点(从而引申出化学分析法的特点、总结四大滴定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借此引申出仪器分析法的优点)。这种通过案例引导进行的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大类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归类、解读、综合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学习形式又强调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技能水平的强化

目前,我省职业院校在校生申请参加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如果理论课成绩合格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需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可见,技能操作部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数,将理论与实训学时比例调整为1∶1。技能训练反复进行,以达到职业教学要求的熟练程度。其次,增加技能考核的次数,由原来仅有的期末考试改革为阶段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和药品含量测定技术。其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稀释溶液操作等,药品含量测定部分选取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和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作为项目考核内容。第三,开放天平室和分析化学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分析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也鼓励学生将实验室的滴定分析器皿借出,利用课外时间用自来水练习基本操作。另外,在分析化学课程即将结束前组织相关学生参加分析化学技能竞赛,由分析化学课程组教师组题并出!]任考评员,取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进行物质奖励,同时结合分析化学技能考核成绩给予加分奖励,一等奖加7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3分。以此强调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标准的统一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即能满足药物分析检验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应建立科学的评分标准和完整的考核方法,将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起来。鉴于药检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技能笔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我们也将分析化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考勤)占20%,考试成绩占80%,考题结合药检工考核大纲拟定。技能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训笔试和操作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5%,包括考勤、预习情况、实训报告。在实训报告的评定上更多地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训中的异常现象及出现的问题、甚至对于失败的结果只要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应判为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实训笔试占15%,主要考查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这是在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以前的课程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项目;操作考核占60%,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选择典型实训项目做考核内容,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结果的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以工种考核的形式进行。通过实验数据的性和真实性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于实训过程中修改伪造数据、违反实训室规章制度等行为实行倒扣分。事先公布考题和评分标准细则,使学生的操作有章可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每一次的成绩都登记在册,取各阶段成绩总和作为操作考核成绩。以上是我们在分析化学常规教学与药检工技能鉴定的衔接方面进行的一些研究与探索,与真正的“双证课程”尚有距离。影响课程建设的因素有很多。理论上有技术进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学生条件等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学校的行政工作、支持系统的状态无疑也会影响课程建设的活力。但我们在向“双证课程”迈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确实实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将课程建设深入地开展下去,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化学与药物论文: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药物化学的作用

1传统药物化学教学法分析

药物化学课程是高度交叉融合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3]。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主要以教师教授,单向表述为主。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和被动接受,学生先通过学习(一般老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后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习惯把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看成是教学中两个独立的阶段[4]。另外,许多药物化学教师在采用此方法教学时,没有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上课45min都是高密度的讲解,既没有教师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提问的机会,最终走入了满堂灌的误区,这直接导致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的单一学习方法的产生,举手提问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合作学习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创新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课堂缺乏生机,学习缺乏情趣,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侧重于培养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5]。而传统药物化学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与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匹配、融合,因此需要深入改革与进一步完善。

2PBL教学模式分析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6]。PBL教学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目前,PBL的教学方法已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逐渐推广应用,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PBL教学药物化学模式,一般需要下述几个固定的环节:案例问题自学讨论解答归纳总结[8]。实施之前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章节的系统性,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精心设计整理后,交给学生。将最熟悉的几个能畅所欲言的同学分散组成多个问题讨论小组,各小组学生结合问题,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资料,自觉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每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老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课后问题反思情况,客观的做出成绩评定,为药物化学期末成绩提供依据[9]。PBL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消极学习转向带着问题钻研的学习态度[10]。因此,PBL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更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3讨论

PBL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传入我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PBL药物化学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的特点来择优采用,任何理论和新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便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连基本的原有水平也不会达到。因此,在本学科的任何章节的教学中不能一切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2)要明确教师在PBL药物化学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指导教师既是活动的主持者、参与者,也是学生讨论、对话的伙伴。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其作用不是给学生提供参考答案,也不是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明确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3)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由于药物化学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兼顾化学与生物学两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一些缺乏知识系统性,且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易从PBL教学法中流失。(4)PBL教学法要求更高的教学条件,图书馆的学习资源、电脑网络资源以及教学软件资源的不足,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此外,该方法需占用大量时间,受课时限制,不能展开,因此,PBL药物化学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班上课的学生。

本文作者:刘志国 代彦丽 工作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

摘要结合药物化学实验的特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综合性实验和综合性考核方式等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小组和个人独立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技能

药物化学实验课是药物化学理论课的深入和升华,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授课效果。赵永恒等[3]认为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使用、合理调配,形成完善的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观念也适合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改革,因此本课题组针对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综合性实验和综合性考核方式等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元素构成的三维教学体系,首先引导学生从茫茫文献资料和浩渺的信息中去获取药物合成所需要的正确的有用的合成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个人独立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1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通过药物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实验课上的具体药物的合成,反复对学生进行药物合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通过具体的药物合成研究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获得有关药物的相关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学导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也称“自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4];而张拓基[5]认为“学导式”教学好分为包括自学、精讲、演练在内的基本环节和包括提示、解疑、小结在内的辅助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区别,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环环相扣,面面俱到,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学导式”教学法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因其将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对象发展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填鸭式教学主体的教师则退居学生的身后,为学生保驾护航。本课题组将“学导式”教学方法应用到药学专业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将药物化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种类型。通过验证性实验的精讲和演练,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合成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室中通风橱等设备的使用,合成仪器的正确安装,原料及化学试剂的正确取用方法,合成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规范的实验记录方法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等等;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师设定要合成的药物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成立课题小组,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实验所需相关资料,课题小组经讨论设计合成路线,设计的合成路线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进行,并且有效控制成本;每个课题小组汇报其合成路线,在教师及全体学生的讨论下,确定最终合成方案及具体实验步骤,提交所需原料、试剂及仪器给实验中心辅助教学人员进行采购;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其操作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针对其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个小组实验结果及相对应的合成方法等内容进行小结。而在合成路线的讨论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解决,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起到引导,纠正,解疑,启发等作用;学生在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路线,提出问题,再查阅文献,讨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分析、解决问题中锻炼科研能力。通过这种“学导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整个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系统中把握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接收来自教师的相关教学知识,而且在具体的药物合成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3综合性实验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多种学科,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药物的合成,还涉及药物分析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实验教学内容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齐艳等[6]对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进行了探索,将综合性实验引入到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陈娇娇等[7]针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廖洪利等[8]对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时间、实验项目的选择、教学管理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梁晓霞等[9]认为,药物化学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之间,设立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药物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对药物分析等相关学科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将药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药学院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自开设至今,最初仅仅是单纯验证性实验,经过几届学生的培养后,发现其实际动手能力虽然增强,但在实际新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后设计合成路线并最终进行合成时,综合技能较弱,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适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开始设立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现,学生从验证性实验直接进入设计性实验,从思想上接受得慢。在查阅文献、设计合成路线的过程中比较茫然,及时个设计性实验的效果远远低于第二个设计性实验的效果,并且在实验方法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局限于具体合成路线,而不十分清楚合成路线的机理。因此,在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之间,有必要设立综合性实验。黄健军等[10]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采取实验课前预习,教师示范、演示,对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点评等措施,来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将其研究方法引入到综合性实验当中,并且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实验体系。首先,在综合性实验之前,将实验题目及其具体方法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文献,研究合成机理及各个合成步骤,并且设计新的合成路线;课前简单的熟悉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的预习提升一个层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基本操作中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安装进行示范,以保障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正确和安全。其次,以学生为主导,对其他合成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设计中的错误和不规范内容进行指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从理论到实践,不是简单的验证。而实验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消除危险隐患,并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启发和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且教师及时针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总结。

4运用综合性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综合技能

实验成绩的评定,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如何、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需要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成绩评定方法。郭平等[11]为了实现“科学、公平、公正”,将实验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考核三部分,这也是大部分药物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考核方法。为了更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笔者将实验考核成绩按照学时比例分配到每个实验当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再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验出勤和实验报告分数来评定成绩。这不仅避免了学生弄虚作假,抄袭实验报告,而且也不会给学生留下实验结果越好,溶解度越,实验报告内容越多,成绩越高的印象。同时对每个实验的成绩进行详细的划分,制定的评定标准;每个实验成绩包括预习、出勤、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从学生进入实验室到学生离开实验室,整个过程均在考核范围内,对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对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全程都要与学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展及状况,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操作,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保障考核的性和客观性,而且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作者:周小平 孙薇 梁迪 刘银燕 杨晓虹 单位:吉林大学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学人才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开展药学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目前中医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修课程药物化学实验实施现状,探索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符合中医药药学人才培养规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发展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中医药;药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药物化学为西药药物研究发展来的学科,实验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经典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化学合成技术等药学理论知识,开展化学药物的设计、合成,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结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特色,更好地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从培养中医药人才出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而药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综合环节[1]。当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药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2]。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使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尽快适应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药物化学实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题组进行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医药理论渗入,扩展药学专业学生科研思路,增进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西药和中药在同一门实验教学中融合,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可以使药学专业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避免自身陷入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不中不西”的定位陷阱,真正实现“西学中用”,增进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完善,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3]。

1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多采用西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的经典药物合成实验案例,其专业培养及实验课程内容上缺少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融合,未能体现中医药教育培养的特色,在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和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中药研究的教学目标上出现断层,不利于体现现代中药研究的新进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及科学研究在实践性方面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本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将药物化学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模式,以药物化学实验教程改革为切入点,选取经典药物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知识及技能。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物设计方法相结合,将经典化学药物的全合成、中药活性成分全合成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融于一课,兼具当代药物化学合成培养要求,又能够体现现代中医药特色。笔者论述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指导思路,旨在通过药学和中药学的相互融合,满足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为其他院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2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阶段

2.1阶段一: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

通过经典化学药物的合成实验,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锻炼药物合成基本技能,加深药学生对药物化学的理解。例如,缩合、还原、重氮化、偶合、成盐、重排等单元反应机理的认识,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掌握药物合成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发掘相关化学分子研究的文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献,了解涉及的反应原料、反应方法、反应中间体及溶剂性质等,熟悉反应及分离、纯化原理,并运用结构表征手段将实验得到的产物与文献数据进行比对,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随后进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专业素养,并为对此类领域具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药物化学实验教材涉及多的案例有苯妥英钠(抗癫痫药)、巴柳氮钠(抗溃疡)、硝苯地平(降压药)、盐酸普鲁卡因(麻醉药)、贝诺酯(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化学药物的全合成;尤其是贝诺酯的合成(图1)不仅包括了酰氯结构的制备、分子缩合等常规单元反应,更体现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药物经典设计方法———拼合原理[4]。“拼合原理”主要指选取两种及两种以上生物活性化合物,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将所选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选取药物的药效基团组合为新的分子,以达到联合二者药效,改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使拼合结构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贝诺酯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在降低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的同时,疗效上得到了提高。因此,药物“拼合原理”与中医药通过“配伍法则”使单味中药经联用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用药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借鉴“拼合原理”和“配伍法则”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这是值得药物化学工作者引起注意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教学实验设计。

2.2阶段二: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

中药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也已被现代科学解析,并且许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全合成亦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阶段二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小分子相关知识。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定义中,无论是有效部位新药,还是有效成分新药,最终落脚点都归结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但目前中药里发现的明星分子或活性成分一般含量较低,仅靠提取、分离不能解决其成药性问题,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代表性中药里活性成分的全合成工作,例如川芎中川芎嗪的合成、秦皮中秦皮乙素的合成、蜂胶中咖啡酸苯乙酯的合成(图2)等。通过中药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合成实训,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中药学基本知识,锻炼了药物合成基本技能,更能够加深药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回答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具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及探索性研究的科研素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正是在充分认识中药基础上,借助现代药学分离、合成技术,获得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是我国现代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生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设计、合成技能,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打下基础。2.3阶段三: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培养学生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新药科研研究中的思维及科研素养。前两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而本阶段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将中医药理论思想与药物化学设计理论结合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培养。中医临床用药讲究配伍法则,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将单味中药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期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贝诺酯的设计、合成理念,使学生充分领悟化学药物结构拼合原理和中药配伍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均是将不同的药物单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治疗疾病的效应。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基于中药经典方药开展系列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蛇胆川贝散开展胆酸———浙贝乙素衍生物的合成[5]、基于丹参冰片药对开展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6]、基于川芎丹参药对其中的活性成分开展川芎嗪———酚酸衍生物的合成[7]及其他中药复方中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发现等过程[8],力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将传统中医配伍理念和现代药物化学拼合设计理论融会贯通。此外,利用“中医配伍法则”和“化药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不仅成药性良好且具有一定靶向性,与21世纪精准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据悉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海民教授的“精准I类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推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再次彰显了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案例能够激发药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3小结

实践实训是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它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技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任重而道远。笔者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以“药物化学科研方法服务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理念,对药物化学实验进行改革,赋予其中医药院校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路开阔的科研素养同时,注重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发扬。同时为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的新思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药学理论功底又能掌握现代药学研究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药学人才。通过经典化学合成实验内容的设置,巩固学生药物化学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加生动体会化学合成与药物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中药小分子全合成实验内容的设置,使学生了解中药小分子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和药理作用,提高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具备挖掘中药小分子有效成分研究的技能和科研素养;,通过西药结构拼合原理与中药配伍法则结合的原创性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西药拼合原理的同时,自行领悟到中医药理论与其所学知识的相通之处,启发学生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寻找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创新点,领悟中医药源头创新的魅力。真正促进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培养具备药物化学科研素养的中医药研发人才。

作者:王鹏龙 李碧 梁淼 刘永刚 李博 雷海民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中职药物化学教学效果与策略

摘要:药物化学属于药剂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具有内容多、交叉性强和发展快的特点。对于该门课程,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学习缺乏动机、学习目标模糊和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提高中职药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药物化学;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属于中职药学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药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药学应用型人才所应具有的药物化学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才可能胜任药品的生产、制剂制备和检验等一线工作。所以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持续进行优化改革,教会学生怎样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用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告知学生在他们毕业一年后就能参加针对药士资格的考试,而药物化学属于必考科目中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明白药物在化学结构中的毫厘之差,会造成天壤之别的后果,教师应向学生举例说明,如以反应停事件进行说明。同时还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何有的药物在储存的过程中要放在冰箱内。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严瑾的学习态度。

二、借助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灌输式”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并顺利通过考试,然而单靠掌握药物知识单靠掌握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例中。因此,在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导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药物的化学结构,该知识点主要是针对一些立体结构,板书很难将其清楚地描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直观、生动地将其展示出来,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药物化学主要介绍的是结构相对复杂的有机药物,传统的板书很难实现教学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则可以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将药物的合成过程制成小动画,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实验通常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在理论课教学中遇到易于操作的小实验,教师可适当借助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如在教授热镇痛药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教师可向学生演示两个小实验,更加形象地解释阿司匹林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同时还应将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课后的查阅来了解阿司匹林的作用。还应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开展自主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实际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自主对教材中的部分些药物知识进行学习,并采用分组协作的形式将学习的结果整理成课件,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这一过程包括五个学习环节:任务的分配、学生备课、课堂实施、教师精讲和总结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不同的环节适时地扮演编剧、导演、剧务、配角和主角的角色,从而发挥组织引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自主式教学方式较适合药物化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如在讲解青霉素过敏现象时,大多数学生均会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对相关内容的讨论氛围更加热烈,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多数中职学生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其对于实验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若在实验过程中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复习,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含有酯键的阿司匹林在碱性环境中出现水解,并生成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和醋酸臭气,同时用三氯化铁试液对阿司匹林与水杨酸开展鉴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用实践去印证理论,以此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四、通过考核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药物化学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通过复习提问与测验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该形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和掌握上一堂课的重点部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和云等移动新型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测验,建设教育无边际、学习无止境的移动交互平台,最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对中职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教师需从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学习的目的进行着手,培养学生在药物化学方面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药物化学方面的学习效率。

作者:杨芸芸 单位:晋中市卫生学校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药学中的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两者为药学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对于药学研究也具有较重的指导性意义。从药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方面入手,主要阐述两者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作用等,以此为药学研究提供相应理论支持。

[关键词]药学;药理化学;分析化学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药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药物分析技术,药学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开发、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能够间接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保障水平。

一、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化学概念

所谓药物化学主要是将化学分子原理应用于药物研发,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二)分析化学概念

所谓分析化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中相关药物成分、不同结构含量等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物质指标进行化学分析,其属于物质化学分析的一门科学,除此之外,有关于物质成分测量所用仪器也包含在内,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分析化学中对药物成分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应用天平和所要测量的物质及试剂,将其用玻璃器皿盛放,将所测量的物质成分计量指标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两者相互对应分析,以此得出结论。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仪器分析,这种方法在满足上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微量分析及形态、结构分析等。

二、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作用

(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早在19世纪,物理化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于30年代和40年代蓬勃发展。物理化学概念被提出后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磺胺类药物,投放于临床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及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投放应用的10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发技术逐渐完善。于19世纪40年代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抗菌药物的药性、活性及药物机理等,将其与药物成分及结构等相关内容相互融合,用于新药的研制,就此不同种类药物越来越多。于19世纪末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对于新药的研制不再仅依靠药物活性机理及其成分结构方面入手,新药的不断研制也是物理化学逐渐认识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大部分种类药物在机体中出现的生化效应,能够明确不同类药物应用于人体其活性及产生的药效,就此于19世纪末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病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入手,分析患病原因,实现新类型药物研发,对症下药治疗。于20世纪分析化学理念被提出。分析化学除了分析方法以外,其能够用于新药研制主要依赖于分析仪器,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现了三大重要学科领域,即材料学、环境学和生命学科,这三大学科通过与仪器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完善了分析化学,促进其发展进步。从当今环境来看,仪器分析方法又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相互联系到一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将分析化学中测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纳,最终录入电脑,实现信息传输及智能分析。目前,信息化仪器分析中具代表性的即为传感器的发现及图谱快速检索和实验室自动化等。

(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是不同的。物理化学更偏向于药物活性、机理及药性和机构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早期药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后续的新类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0世纪内的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于药物成分、剂量的测量及化学实验反应研究,其属于实验方法的一种,并且在仪器分析发展进程中,挖掘了与药学有关的不同学科,为药学研究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促进药学研究。当前,仪器分析法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具有测量分析数据、操作迅速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仪器设备购置昂贵并且对仪器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繁琐,这些都是局限性。从大方面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丰富及发展对于我国药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药物运作机制的研究和不同药物成分实验研究,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新药物,将其用于临床治疗。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不同新技术,为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冬梅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教导改革与创新综述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注意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形成自主性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较为良好的、利于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启发式教学等,都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但是,这里要进行主要论述的药物化学教学氛围营造方法,是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与教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设置,在对于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的情况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缩合鞣质知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像苹果削皮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变色,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对于生活实例的兴趣性后,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具有缩合鞣质成分的物质中,缩合成的红棕色高分子不溶于水的结论,还可以通过这一问题设置与启发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其它与缩合鞣质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等能力。这样通过问题设置、启发解决、主动思考等过程,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凑的教学步调与环环相扣问题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自主性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能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的注意事项在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下的教学与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问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精神,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虽然要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讲清问题的解决原理更加重要,这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就是为教材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室与实验室场地的有限空间转换中,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教学过程比较封闭,而且教师在进行知识教授的过程中也是以单一的灌输为主,往往单一的教学环境、有限的教学资源,再加上以灌输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老师进行教学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及学生等各项能力的培养锻炼,就更加不用说了。总之,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而且学生学习也十分受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事业发展等也都十分不利。多媒体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多媒体教学的实现,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逐渐将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它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冲击作用。首先,应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源、共享平台等开放性特征,使得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材知识的束缚作用,使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平台,走出教材书本的限制,进行课本教材之外的学科知识内容,或者是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丰富学生掌握的知识层面与结构。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平台,了解其它与药物化学相关的书本、教材等,学习其它学者的药物化学学科观点等,这都是多媒体资源的开放性,在教学应用中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封闭性冲击的表现。其次,多媒体教学进行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应用,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平台作用,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性与创新性的扩展学习,进而在与老师沟通交流过程中,转换角色、相互学习,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教学地位与教学关系都有很大冲击,有利于推进教学发展进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集声画一体、图文并存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也可以通过建立声、画共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的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结语

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发展,是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作者:李晓坤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要: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药物生产大国向创新药物研发强国的关键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该文针对药物化学课程特点,提出了通过优化授课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和调整考核方案等措施,强化学生药学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药物化学创新人才。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教育;学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转变。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药学领域中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是以化学为基础,结合生命科学的药学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药物合成、新药开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同时,药物化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覆盖面广、内容繁多、更新快,各知识点自成体系,药物的化学结构式复杂不易识记。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将所有基础知识托盘而出;而学生对于各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式、化学性质及合成步骤常常感到学习困难,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的挫败感使学生失去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这不仅影响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因此,对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突出。作者通过几个学期的摸索与实践,现总结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药物化学涉及的内容是以化学为基础,融合了生命科学的药学知识。目前药物化学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尽量化繁为简、由浅入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为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作者从药物数据库中挖掘药物的发现史、药物近期研究前沿、药物的社会价值及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信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抗疟药物的学习中,介绍屠呦呦等科学家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通过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育学生对待科学研究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在讲解降血压药物时,介绍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期证明,络活喜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对成人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是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通过临床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进展,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药师奠定基础。在抗生素药物的学习中,列举了近几年市面畅销药物的排行,以及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了解药物的近期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对与药物相关的科普知识感兴趣,通过生动的药物发现史、临床应用、近期的科学研究,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药物的性质由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同一类药物中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所针对的靶向不同,给药方式也有差异。这部分知识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常常采用被动接受,疲于记忆,效果较差。例如在讲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根据β-内酰胺环合并其他杂换不同,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各种类型的抗生素结构类似,但用于临床的药物却很多。传统教学采用PPT和板书讲解,学生很难记忆理解。作者制作了Flash动画,对每一类骨架结构相同,改造不同的修饰基团得到不同特点的抗生素,并通过化学反应式清晰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既生动形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药设计与开发是药物化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难点内容。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药物的设计思路和合成路线,作者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设计思路及合成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手段。带领学生从本质分析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受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再引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计算机快速计算功能、多方位的逻辑判断功能和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借助AutoDock、Sybyl、DiscoveryStudio等软件,从小分子数据库中筛选与靶酶或受体结合的新配体[4-6]。在引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对抗生素类药物开展了一次药物设计课程,将学生分成四组,借助Drugbank、Chembl、Scifinder等数据库分别根据抗生素杀菌作用的不同机制查找相应的作用靶点、药物合成方法、临床应用及目前研究前沿进行查找,再通过药物化学教研室所搭建的CADD,对查找的相关药物与靶点进行对接,直观地展示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情况。通过这次课程的开展,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思考药物的设计思路、合成路线和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同时,学生也从中体验了科学家是如何对新药进行设计与研发的过程。探究科学家成功的原因,有益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新药可能的途径,开阔思路,活跃思想[7]。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得临床药物更新换代很快,因此,作者会从大数据中查找近期药物信息,在授课时及时补充每章节相应的内容。市面上部分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发现许多问题。例如,由于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使药物退出市场或者被结构修饰改造的新药物所代替。这些都不能在高校药物化学教材中得到及时的更新。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地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药学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奠定基础。

2改变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在学科概念、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学术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因此,作者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把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作为学生教育学术型转换的重点内容[8]。再布置下一个任务,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借助Scifinder、Drugbank和Pubmed等数据库查找前列腺素的不同合成路线,尝试阐述合成策略,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不同合成路线的优缺点,并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条兼并经济效益与绿色化学的合成策略。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理解药物的研究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更深入地学习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查找相关知识,论述和阐明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通过愉快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药物化学重点知识[9]。同时,加强对学科性质和课程体系、结构的介绍和选课指导服务也非常重要。

3调整考核方案,强化获取药物化学信息的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进度,同时在研究已上市药物的新应用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使得药物信息服务为临床用药及解决综合用药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必须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有所认识,同时还要借助药物大数据收集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和比较,提高执业药师在临床用药中对药物使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10]。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药学素质,在传统的笔试考核外,新增了学期论文作为考核内容。学期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药学知识和方法,借助现有数据库、药学信息网站等网络途径,收集相关文献,分析解决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在授课时,作者穿插讲授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借助医药化学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怎样合理开发新药、进行药物评价等。课后布置论文,要求学生自行借助医药数据库和其他电子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相关药物的综述论文。通过撰写学期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受到比较的从事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是作为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能否运用掌握药学综合知识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教师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思维、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创新。

作者:袁懿 欧阳勤 刘天渝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分析化学与药物检验模式初探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几年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其中订单式培养和冠名班的成立说明了用人单位对适合企业自身发展人才的渴求,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学内容的相对陈旧和局限。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的认证,是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要培养符合医药行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根据药物检验岗位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文字内涵,熟练进行分析检验操作,能够进行常规检测数据处理及出具正确的检验报告的要求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分为分析检验的基本流程、分析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基础、化学分析法基础知识和仪器分析法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突出岗位需求。实践教学分为称量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三种技能,分基本操作,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实行进阶式教学,从基本技能掌握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药物检验岗位需求改革传统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参照药品行业、国家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查阅药典,完成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后,直接测定葡萄糖酸钙含量;在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引入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将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涵盖药检工技能鉴定有关分析化学部分的相应知识点,以药物分析检验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来自药检工作一线,但在顺序编排上又注意考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了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析化学课程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就是其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例如,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以滴定操作为例(见表1)。学将规范操作动作采用录像、照片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在播放过程中随时按下暂停键,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和现场示范,启发学生思考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误差。而在实际操作练习中,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看,互相纠错,并鼓励同学们把在实训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拍成录像,给予再现和纠正;也可以任命几个掌握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为“小老师”,辅导其他同学的操作,这些措施增强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的心理,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收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例如:每种分析方法都可以结合《中国药典》中的常用药物进行说明;在讲解配位滴定法时,引入《水的总硬度测定》这一案例,根据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结合当地水质和学生家乡水质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讲完化学分析法后,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调研、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以假乱真);进而分析凯式定氮法优缺点(从而引申出化学分析法的特点、总结四大滴定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借此引申出仪器分析法的优点)。这种通过案例引导进行的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大类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归类、解读、综合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学习形式又强调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技能水平的强化

目前,我省职业院校在校生申请参加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如果理论课成绩合格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需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可见,技能操作部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数,将理论与实训学时比例调整为1∶1。技能训练反复进行,以达到职业教学要求的熟练程度。其次,增加技能考核的次数,由原来仅有的期末考试改革为阶段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和药品含量测定技术。其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稀释溶液操作等,药品含量测定部分选取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和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作为项目考核内容。第三,开放天平室和分析化学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分析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运行。也鼓励学生将实验室的滴定分析器皿借出,利用课外时间用自来水练习基本操作。另外,在分析化学课程即将结束前组织相关学生参加分析化学技能竞赛,由分析化学课程组教师组题并出任考评员,取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进行物质奖励,同时结合分析化学技能考核成绩给予加分奖励,一等奖加7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3分。以此强调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标准的统一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即能满足药物分析检验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应建立科学的评分标准和完整的考核方法,将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起来。鉴于药检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技能笔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我们也将分析化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考勤)占20%,考试成绩占80%,考题结合药检工考核大纲拟定。技能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训笔试和操作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5%,包括考勤、预习情况、实训报告。在实训报告的评定上更多地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训中的异常现象及出现的问题、甚至对于失败的结果只要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应判为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实训笔试占15%,主要考查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这是在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以前的课程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项目;操作考核占60%,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选择典型实训项目做考核内容,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结果的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以工种考核的形式进行。通过实验数据的性和真实性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于实训过程中修改伪造数据、违反实训室规章制度等行为实行倒扣分。事先公布考题和评分标准细则,使学生的操作有章可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每一次的成绩都登记在册,取各阶段成绩总和作为操作考核成绩。以上是我们在分析化学常规教学与药检工技能鉴定的衔接方面进行的一些研究与探索,与真正的“双证课程”尚有距离。影响课程建设的因素有很多。理论上有技术进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学生条件等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学校的行政工作、支持系统的状态无疑也会影响课程建设的活力。但我们在向“双证课程”迈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确实实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将课程建设深入地开展下去,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文作者:谢青罗格莲吴坚工作单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为改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通过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强化实验预习、做好实验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及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四方面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等知识,以探索其防病治病的原理,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研究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以便利用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或半合成高效、低毒、安全的新的衍生物。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可知,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建立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基础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内容繁杂,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良好支撑,为学生直观展示各项理论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也极其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多更好的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均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动物药学专业成立于2004年,也是我院为培养兽药行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天然药物化学以植物或动物中的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生物合成为主要目的,为药物合成、新药研发提供实践性学科服务,是动物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此外,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改革,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思考

目前动物药学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纳入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学院与任课教师对天然药物实验教学极其重视,授课学时及实验教学平台均能很好保障,此外也能实现实验教学经费的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总的来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然而,现在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观念,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本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取与理论课相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少开放式、自选式的实验,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初衷。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背景,我们对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管理出发,对现行实验课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等方面做以调整,保障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习惯的改革

实验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以及实验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收集处理、实验结束后实验用具的整理等,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受益匪浅,而且也会在以后的工作、科研生涯中终身受益。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实验中不断探索使用价格低廉易得、低毒甚至无毒的试剂代替之前常用的较昂贵或有毒的试剂,例如在“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实验中,在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用石油醚代替毒性较大的苯作为溶剂,实验结果处理时注意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回收处理。而且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包括一些易燃、有毒、腐蚀性强的药品,使用的玻璃仪器也容易破碎,所以在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室的安全常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说明、药品的理化性质等。实验过程中要保障每一步的操作、细心,以便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后,应收拾好实验台面,清洗所用玻璃仪器等放入烘箱烘干,其他药品等放回原位,实验后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计算,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时及经费限制,无法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我们根据动物药学专业特点,结合兽医学院实际情况,选择了三个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操作面宽的天然药物提取、鉴定实验,作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补充,这样可以在实验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操作。在原来“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硅胶柱层析分离实验基础上补充天然药物化学中应用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柱层析实验,“生物碱类成分和黄酮苷的鉴别”实验的基础上,添加“皂苷的鉴别”实验,让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重要章节的主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虎杖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检识”实验中对中药虎杖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检测熔点鉴别大黄素的基础上添加特异性反应以更好的鉴别大黄素的存在。而且实验课尽量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之后,让学生能在对将要实验的药物的理化性质及鉴定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自己操作,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进而使其学习激情被压抑,据此弊端,我们希望采取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前讲解实验内容时,关键部分均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使他们更加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等。这就要求学生实验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还要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料、溶剂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涉及到的颜色反应、沉淀反应、分离纯化操作的原理能掌握。课前的预习及讲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项成绩改革方法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达到改善实验速度与提高实验操作正确性的效果。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建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将该专业必须的天然药物化学知识进行挑选重组,整合,选取基础性实验操作和热门研究物质提取、鉴定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作为动物药学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较扎实药物分析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通过改革,得到一套适合于培养动物药学专业学生的合理、科学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坚持绿色化学理念,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A。

化学与药物论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药与中成药不良反应项的对比分析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的现状,为完善我国药品说明书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下500份药品说明书,将其分为化学药和中成药;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相关指导原则,对目录下中成药与化学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作出评价。结果: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项标注率和内容完整度远低于化学药;在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中术语的使用也存在不规范现象。结论:基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内容,特别是中成药的相关内容仍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中成药;不良反应项;评价

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包含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较2009年版增加了213种,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数量与世界卫生组织现行推荐的基本药物数量相近,并坚持中西药并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录》下的中成药和化学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的规范标注和统一问题正日益凸显,特别是中成药部分在上市前并未进行临床试验,反映在“药品说明书”上,就是“不良反应”项缺乏科学、严谨、公正、客观的指标和表述[1]。本文就基药目录下药品的不良反应项,对化学药和中成药展开对比评价分析,以期促进基本药物药品说明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广大群众对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说明书为数据源,以《目录》为范围,收集500份基药目录下的药品说明书,以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项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剂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部分指导原则”[2],同时参照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3](局令第24号)(2006),对基药目录下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进行统计、整理、分析、评价,数据采用Excel表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化学药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的标注情况 500种药品说明书中,化学药299份,中成药为201份,其不良反应有实质性内容的为标注阳性,标注率为65.20%,其中化学药的标注率为97.66%,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标注率仅为16.92%。具体见表1。

2.2 化学药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标注内容完整性的概况 明确的不良反应术语描述是科学、客观描述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但调查的基药中,299份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述含糊不清,如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一般均能耐受”、甲硝唑片的“一般不影响治疗”、氨甲苯酸注射液的“瞳部不适”……相对于化学药品来说,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规范性更加缺乏。

完整的不良反应应该包含实质性内容、应急措施、不同亚群的反应、不同剂量的反应和部分更新的内容。不良反应的更新内容是指生产企业通过收集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或文献报告等,对不良反应进行补充更新的内容。本研究中,化学药中有描述的占8.58%,中成药只有0.25%,不良反应项下的更新内容严重不足。具体见表2、表3。

3 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项表述情况令人堪忧,大部分中成药以“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作为标注内容,比例高达78.11%,还有4.98%的中成药不良反应项直接缺失。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中成药本身所具备的循证医学证据严重缺乏,基础研究中原始资料质量不高,2010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4](GMP)中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前应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中成药在上市前并未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其次,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完善,西药药品的不良反应更容易得到临床反馈,进而更能反映在药品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项中,但中成药药品由于临床应用中很难发现和收集其不良反应症状,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难以得到重视,缺乏持久的常规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第三,中成药生产厂家在跟踪上市后不良反应,及时更新完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项内容欠缺规范的结局。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建议:①鼓励药企积极投入到药物的基础研究中,特别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的基础研究,努力提高原始研究资料质量;②药品说明书应详细叙述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指导医务人员、药品使用者一旦发生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缓解药品不良反应、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率;③相关部门应积极采用行政手段,规范基药生产厂家对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信息的更新,对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更新的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处罚,促进基药药品说明书的不断完善,为临床药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对基药的药品说明书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基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性[5]。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维护人民健康、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建议,应在国家层面积极完善药品说明书规范化制度,持续提升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规范性。

化学与药物论文: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天然药物化学是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当前,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存在教师工程背景薄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广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进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

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具有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具有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

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课堂讨论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来实施《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历,从课堂讨论的问题与主题、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堂讨论;教学方法

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浙江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一大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大力倡导教师探索小班开课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药物化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知识庞杂、重点多、难点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逻辑推理的少,学起来枯燥,尤其是种类繁多的药物结构很容易混淆,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通过开展“校级百门核心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下面,我们结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实施省级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教学经历,谈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与主题

讨论内容的设计是决定讨论成效的关键。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问题,使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一个好的讨论问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有讨论价值。讨论问题通常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尽可能避免“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的问题;(2)具体。学生能够通过讨论题目看出问题的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不会轻易偏离讨论的方向;(3)难度适中。讨论题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要让学生感觉“跳一跳能够得着”,避免学生因难度大或需要花费太多精力而选择放弃或应付了事。例如,在讲授抗病毒类药物时,针对早些年禽(猪)流感爆发而出现的一些民众抢购五香八角事件,我们把WHO推荐的抗病毒药物――“达菲”进行补充介绍,同时设计“从药物化学角度思考八角(含有合成’达菲’需的原料莽草酸)能否起到抗病毒作用(包括为什么能或为什么不能)”这道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讨论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主线串起来形成一个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人们广为熟悉且感兴趣的某类药物、某个重要的药物化学概念或原理,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药物化学案例,其中尤以结合周边制药企业生产案例来开展的课堂讨论,广受学生欢迎。例如,我们教学团队中有一位教师受企业委托,开展了非索菲那定(第二代抗过敏药的代表之一,在很多教科书中仅作简单介绍)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案例,首先讨论如何通过逆合成分析设计该药物的合成线路,然后启发同学思考还可以怎样设计合成路线,几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各有什么优缺点。特别地,我们曾经尝试让部分直接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几位高年级学生也参与讨论。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合成中的关键步骤、难点、细节以及参与课题的一些体会,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

二、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1.准备工作。一堂成功的课堂讨论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师层面,确定好讨论问题(主题)后,首先就是把任务布置下去,要把讨论题目、讨论形式(包括分组办法)、讨论规则、需查阅的文献资料告知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宜过多,重点在于内容消化)、思考寻求答案或形成自己的观点、整理讨论发言稿或发言提纲等。小班分组讨论是大学课堂讨论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完成个人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交换见解,统一观点,对一些讨论主题可能还要准备PPT,在小组内进行试讲和预演等。就笔者授课经历看,一次课堂讨论参与人数不宜超过30人,人数过多效果将大打折扣。从交流合作的效率和大学教室座位的排布考虑,每组3人。

2.过程掌控。进入正式讨论阶段后,教师扮演的并不是听众的角色,而更像主持人的角色。为了保障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引题、倾听和插话。(1)引题。一段精妙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和兴趣,并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状态。引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讨论题与讨论题的切换中,几句过渡性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整堂讨论课平顺自然,没有时断时续的“顿挫感”;(2)倾听。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是忠实而机敏的倾听者。教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倾听并不意味着的沉默。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使用简单轻声的口头暗示(如“嗯”、“喔”等)或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可以让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所讲内容的兴趣和认可,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3)插话。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课堂讨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插话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掌控讨论的时间与节奏,每一个讨论问题大概需要花多少时间,允许一位或一组学生发言多长时间,教师都要事先说明或心中有数。对一些过长或偏离主题的发言要及时插话打断。其次,当发言学生表述模糊不清时,教师通过插话复述发言人的观点便于其他学生理解,从而让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一些时机恰当、轻松诙谐的插话可以活跃课堂讨论气氛。,也是最重要的,插话主要在于引导对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插入一些简单的提问往往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如“你的说法是否有依据?”、“你能否举一个恰当的例子?”、“你的观点与上一位(组)同学主要差别是什么?”等等。

3.总结与评价。总结评价是课堂讨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厘清观点、深化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和评价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发言进行归纳,让学生对本次讨论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肯定正确的观点,指正错误或片面的观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对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重点评价,必要时加以引申和完善,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2)对讨论中被学生忽视、遗漏的问题进行补充;(3)总结本次讨论本身(讨论准备工作和过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课堂讨论做好改进工作。总结评价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

三、提高课堂讨论效果的注意点

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和高昂的参与热情是决定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要素。首先,要强制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受惯性思维影响,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讨论方式开始一般不怎么适应。改变传统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就是强制,必须让学生知晓每个组必须针对各个主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每位成员都要参与或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其次,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沉默冷场的局面,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出现磕磕巴巴或吞吞吐吐等现象。教师要客观分析原因,是准备工作没做好,知识掌握不够,还是缺乏自信,害怕出错而存在心里压力。对前者,教师要提出批评并督促其改正;对后者,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在发言之前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写下来,减少发言时的紧张情绪。

2.摆正教师和学生在讨论课中的位置。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作为主导者,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控制和调节作用,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表达观点,提出质疑,开展辩论。教师过多地讲解,会在无意中流露出自己对讨论问题或主题的倾向性看法,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不自觉的影响,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一些持有与教师观点不一致的学生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这样的讨论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3.建立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考核方式。考核是在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中不可或缺,也是学生最关心的一个环节。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程度,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开展“讨论式教学”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程,课堂讨论部分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宜过低。否则,课堂讨论不会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以笔者所授《药物化学》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而课堂讨论部分占平时成绩的80%。其次,课堂讨论部分的成绩评定既要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能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水平。由于缺乏现成的规则和统一的标准,灵活度较大,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总体而言,课堂讨论成绩评定应该兼顾态度与效果,参与讨论的质与量。态度主要反映学生对讨论重视不重视,准备工作充分不充分;效果则主要针对讨论中的表现。参与讨论的量是指某个(或某组)学生在讨论时发言的勇跃积极程度;质针对的则是学生发言的水平,对问题思考是否,阐述是否有深度。,针对某些特定的讨论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还可以引入组与组互评、组内互评等作为参考。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增进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的牢靠度,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内外学生的自主交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胆识和思辨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团队协作意识。

化学与药物论文:PBL教学法在专科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药物化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专科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专业课程时间较短、实践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等一系列问题,普遍反映药物化学难学。因此,在药物化学专科理论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及用途的理解和记忆。

PBL教学法药物化学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综合各方面协作和学生自学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其教学内涵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在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专科药物化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专科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药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于这门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所涉及的药物具有分子量较大、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等特点,学习难度较大。要想真正理解、学好药物化学,来,使得专科生在学习药物化学时普遍失去信心,逐渐产生逃避、抗拒心理,同样,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因此,在药物化学专科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能吸引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注意力的授课形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药物化学与药物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专科生的学习兴趣点。因此,我们在专科生的药物化学个别章节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并尝试选用几次实验内容运用此模式进行开放式实验课教学,整体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有效改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和记忆情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

一、PBL教学法在理论课中的应用

经典的PBL教学模式一般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经典的PBL教学法需要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打破正常的传统课程体系,配备高质量、充足的师资进行小班教学辅导,同时对于相应的授课硬件配备设施也有较高需求,这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很难做到,也不利于推广普及。因此,我们在专科药物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在不打破学科界限,不改变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专科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别等特点,探索出一种独特的适合本校专科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PBL方法。在专科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提出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于课前、课中、课后向学生提问、布置。课前提问主要是针对本次课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性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课中提问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掌握困难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结构等针对性提出问题,目的在于强调这些知识点,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课后提问主要是对本次课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理解、升华知识,同时布置课后需要同学分析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时,课前先布置给学生3个问题:“为什么把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放到同一章节?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的关系?非甾体抗炎药与甾体抗炎药的关系?”,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知识掌握、运用情况,客观进行成绩评定,为药物化学期末成绩提供依据。开展结果说明,PBL教学法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专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表达、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PBL教学法在实验课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具有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这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已非常成熟,实验步骤也很明确,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照着完成就可以了,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探索性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到药物化学实验中,在实验课开始前,随机将学生分成小组,详细查阅与本次试验相关的文献材料,弄清实验目的和原理,鼓励同学自行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课堂上,每组阐述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说明其优缺点,老师为其确定可行性,并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实验所需药品、试剂的配制,以及后期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当同学遇到某些无法自行解决、影响实验进展并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解答。,老师要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及课堂表现给予充分肯定,树立同学信心,同时提出需要改进和注意的问题,并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实践、理解能力。

总之,将PBL教学法应用到药物化学专科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有效地提高了我校药物化学专科教学工作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广泛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化学与药物论文: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将PBL教学法运用于药学专业本科生和高职生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比较该教学法在两个层次班级的教学效果,分析PBL教学法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在本科班开展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间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PBL教学法;药物化学;实践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首次提出,最早在医学类专业教学中使用,经过4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变的教学方法[2]。该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各门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6]。2009年至今,我们一直在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PBL教学法在本科和高职两个层次班级中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地实施PBL教学法,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教学对象

分别在2011级药学专业本科班和2013级药学专业高职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该教学法在两个不同层次班级中的应用效果。2011级药学本科3个班,共143人;2013级药学高职1个班共103人。两个层次的班级均已完成了《文献检索》和《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有机反应基础知识。

(二)教师、教学内容及学时

参与PBL教学的教师共8名,其中有机化学专业知识背景教师4名,药学专业知识背景教师4名。首次参与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教师2名。

两个层次的班级药物化学实验课都分为5次课进行,两者教学内容相同,学时数和教材不同,具体内容见表1。

二、实施方法

(一)分组及问题的提出

每个班级24~26人为一个教学班,由两名教师指导。在及时次实验课时,先介绍P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分组后提出问题,如“表1中的四种药物分别有什么作用?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合成?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及小组讨论产生的其他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除了第二次课有五周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外,其余实验只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

(二)查阅文献和方案设计

根据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期刊与书籍等,收集资料。查阅收集的资料包括所合成药物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合成方法,所用试剂和中间体的基本性质,合成注意事项等。完成资料收集后,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药物概述、实验目的要求、原理、主要仪器和试剂及其物理常数、实验方法和步骤、其他合成线路和方法改进、问题和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三)方案阐述与讨论

每次实验课时,先用一个小时对实验方案进行阐述和讨论。由指导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阐述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同组其他同学做简短补充。随后,其他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提问、质疑并提出各自的见解。期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提出问题。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对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或介绍解决该问题的研究思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实验操作

方案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教材和方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试剂,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时间、加样顺序、实验现象和数据等,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分析。教师随堂检查,规范学生操作,记录学生实验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点评。

(五)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主要装置图、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

(六)评分方法

每次实验的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实验方案占20%,方案阐述与讨论占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20%。在各环节教师做好记录并打分。

三、教学效果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科班和高职班进行比较。本科班共发出问卷143张,收回133张,回收率93%;高职班共发出问卷103张,收回93张,回收率90%。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本科班和高职班认为PBL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比例非常接近,均约占50%,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学生比例,本科班远远高于高职班;相反,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比例高职班远超本科班。说明PBL教学法更适合在本科班中开展。从“是否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这项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本科生比高职生更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这也反映出本科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于高职生。值得注意的是,超过70%的本科生认为PBL教学法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帮助,而高职生的比例仅为50%左右。并且,超过40%的高职生认为PBL教学法对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效果一般。说明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本科生比高职生的学习自主性更高,更善于进行独立思考。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关,因为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认为PBL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一般,而超过60%的本科生认为对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法可促进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教学各环节比较,本科生明显优于高职生。如在“方案阐述与讨论”环节,本科生不仅在仪态仪表和方案阐述的条理性方面比高职生表现更出色,在问题的提出、讨论及回答方面也比高职生更、深入和,甚至有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实践验证。在“实验操作”环节,本科生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条理性、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等方面也都强于高职生。这不仅与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有关,也与学生综合素质有密切关系。此外,高职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大部分学生很难在PBL教学法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PBL教学法在该层次学生中的实施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无论是本科班还是高职班,都有学生提出对PBL教学法不熟悉,认为PBL教学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更有高职生认为该教学法不适合学生。对于资料查阅,不少学生承认资料阅读不够,数据库文献数量有限,外文文献资料少,没有好的方法途径查阅资料,不了解外文文献查阅方法,希望能在课前培训如何查阅文献。对于实验方案书写,一些学生认为时间太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方案。并且,由于历届学生将实验方案上传到互联网上,因此,部分学生直接下载使用,使各组方案相似度较高,所提出的问题毫无新意,甚至一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明显错误也未加以纠正。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提出: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方案书写提出建议或对不同方案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分析;应增加讨论环节时间,引导更多同学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缺少预实验,实验次数太少,每次实验时间太长,未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改进:及时,必须由具有多年实施经验的教师全程带教,尤其是及时次课对PBL教学法进行解释说明时,需要教师进行充分详细的讲解。在讨论环节,经验丰富的教师还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在学生查阅资料和书写方案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同时避免学生出现应付现象,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第三,减少一次实验内容或增加少量学时,用于对PBL教学全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PBL教学法和药物化学实验的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和升华。第四,改进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科技论文的格式进行书写,避免实验报告的书写流于形式。第五,PBL教学法不适合在药物化学所有实验中开展,可选择一至两个实验进行,或者采用自愿报名与指定分组的方式,将学习的学生和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结合在同一小组,起到互助的作用。第六,PBL教学法不适合在高职班所有学生中开展,可选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七,以创新探索性实验替代传统的实验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尽管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该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还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摄制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从拍摄药物化学课堂实况录像的出发点入手,阐述了课堂录像对于教学反思、教学资料、教学档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拍摄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总结了笔者对于该项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对于同类工作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 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教学反思

近年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堂实况录像片,在推广课堂教学经验、开展课改研究、教学指导、教学评估和建立教学资料档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2010年9~12月,笔者对本校药学专业本科08级药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全程的课堂录像拍摄工作,在此过程中,就课前准备、拍摄技巧、存档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笔者现从拍摄实况录像的出发点、拍摄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拍摄药物化学实况录像的出发点

1.1 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Richard(1990)所说:教师教学的时间远比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长,自我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关键因素;自我反思能够为教师提供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教学的机会;能够缩小教师对自己教学想象和现实的距离;能够使教师具有从别人要我提高到自觉提高的意识和责任感[2]。而课堂录像使教学反思更加直观、震撼,更有成效。本教研室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希望通过全程拍摄《药物化学》本科课程的课堂录像来引导教师们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有效加深教师对教学课程的理解,认识并纠正授课过程中的不正确行为。

教学反思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可直观地看到授课教师着装是否合理,仪表是否端庄。②可清晰地听到授课教师语调是否自然,音量大小是否控制得当,普通话及英语发音是否标准,是否掺杂少量口头语,授课节奏是否过快或过慢。③可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否丰富,肢体语言是帮助信息传达的有效手段,因而也利于增进教学效果。④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录像可以直观地认识。如是否有适当的师生互动,教学组织形式是否丰富,是否就某一研究热点进行集体讨论、开展报告等。⑤可直观地看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相结合的,如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的应用可通过课堂录像生动地展现出来。

通过以上几点,授课教师可以回顾、分析自己授课的优势和不足,其他教师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1.2 作为本科学生的学习资料

药物化学学科既是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龙头学科,也是药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药物化学课程涉及内容繁多,枯燥难懂,知识不易理解和吸收,往往一个章节中就包括几种结构类型,涉及数十种甚至几十种药物[4],教师授课信息量大、节奏快而紧凑,课堂上往往学生来不及消化和吸收,因此,拍摄课堂录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重复播放上课的内容,备复习之用。

1.3 国家重点学科档案资料建设

课堂录像是授课过程最直观、最真实的反映,本教研室目前已将其纳入一项常规的档案资料,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是及时门全程录像的课程,通过本次录像拍摄进行初步的技术探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将陆续对本科室其他几门课程进行全程录像的拍摄。

1.4 为申请国家精品课程做准备

精品课程是具有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五个一”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课堂录像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网上评审、学生学习、教学交流等,它反映了本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准、教学艺术、教学风范,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5]。本教研室对自身发展有着较高要求,在力求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希望在教学方面也取得更大的突破。如果要申请国家精品课程,除需要录制专业水准参加评比的教学录像外,需要建立本学科的网站,网站上要求有本门课程所有章节的授课录像。本次全程课堂实况的录像正是以此作为前提之一进行拍摄的。本教研室希望在每一节课的录像中,都要充分准备、认真对待、积累经验,拍摄出较高水平的课堂录像,为申请国家精品课程做好准备。

2 拍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课前准备

2.1.1 仪器准备 笔者在拍摄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时,使用的是SONY HDR-CX180E DV摄像机,这部摄像机虽然达不到高水平的专业级拍摄要求,但是可以满足本科室的一些基本需求。仪器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拍摄前确保电池和备用电池电量充足。平时授课用的是普通的阶梯教室,放置摄像机的教室后部没有电源插座,因此,每次摄像前应保障电池电量充足,且准备备用电池。②拍摄时用高度为1.8 m的三脚架将摄像机固定在教室后方,确保拍摄时不发生抖动。③将摄像机存储空间及时清空,以免拍摄时空间不够大影响课堂录像的完整性。④授课教师使用的便携式麦克风,使用前保障电量充足、调节好音量大小。

2.1.2 人员准备 为了在录像中展现授课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授课教师的紧张情绪,笔者在拍摄录像前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使其心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万无一失。这包括:①沟通好拍摄录像开始、结束的时间,告知拍摄的整个流程。②大致了解本次课的授课内容。③了解本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教师讲课为主、讨论课为主还是论文报告会。在做好上述沟通之后,就可以做到熟知于心,恰当地调整拍摄角度和拍摄主题。

2.2 精心设计录像画面

精心设计录像画面是设置好课堂录像的关键[1]。好的课堂录像片,不但要真实、客观地反应教学过程,而且要突出拍摄重点和拍摄主题,录像画面美观、比例和谐。

2.2.1 机位设置 本教研室采用的是单机位拍摄,所用教室为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故将摄像机安置在阶梯教室的正后方,以俯视的角度拍摄。这样,可以突出授课的主体——教师,整个教学环境包括黑板、幻灯、学生都在画面内。

2.2.2 焦距 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焦距,使录像更加生动、有艺术感。如每次课开始时,按照本校规定将有一名学生干部向授课教师报告学生准备情况,此时,可调整焦距使用近景给报告活动特写;报告完毕,将镜头拉为远景,给出整个教师的完整画面,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一般如有师生互动环节,可调整焦距做中近景拍摄。

2.3 存档

作为拍摄课堂录像的一个环节,存档是至关重要的。课堂录像是教师、学生重要的研究和学习资料,是建设教学档案重要的档案资料,在命名和备份方面都必须做到规范化。

2.3.1 规范命名 摄像机拍完录像后自动生成文件名,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命名。这给观看的教师和学生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要寻找想要观看的某一章节内容,或某一位指定教师上课的内容时,就显得非常麻烦。并且作为存档资料,本教研室对档案资料的内容、时间标记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笔者采用“日期+课程章节+(授课教师姓名)+本章节第几次课”的格式来命名。例如:“2010-09-03及时章绪论(某某某)1”。经过这样的规范命名,打开录像资料的文件夹,一目了然,非常清晰,想要找到某一章节的内容,或者某位教师上课的内容分都非常容易。

2.3.2 资料备份 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当今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技术存在一个缺点,如果保存不当或无意删除,亦或是保存档案的电脑出现故障,恢复起来会比较麻烦。课堂录像也是如此。因此,每次拍摄完及时做好资料的备份很重要。本教研室采用专门的移动硬盘用来保存所有课程的课堂录像,安排专人保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刻录光盘的形式备份,取放都非常便捷。

3 存在的不足

3.1 仪器

本教研室采用的是SONY HDR-CX180E DV摄像机,比起专业的摄像机有一定的差距。采用单机位拍摄,拍摄角度单一,主要以授课教师为拍摄主体,对于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表现,不如双机位展现得生动和细腻。

3.2 技术

笔者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非专业的电教技术老师,且初次进行课堂实录的拍摄,在拍摄技术上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实录的整体拍摄效果。但基于本教研室的四个基本出发点以及笔者和本教研室全体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拍摄效果上也做到一定程度的弥补,最终的药物化学课堂实况录像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能够满足本教研室的教学、师资培养、档案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为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科室档案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笔者在拍摄技巧和技术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多做研究,力求突破硬件不足带来的缺陷,拍摄出更好的课堂实况录像。

化学与药物论文:异位妊娠化学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2月收治异位妊娠化学药物治疗患者144例,年龄17~44岁,停经33~60天者137例,无停经史者7例。阴道不规则流血1~29天140例,无流血者4例。下腹隐痛1~20天122例,无腹痛者22例,入院时均一般状态良好,无腹腔内出血症状。采用化学药物治疗后,成功121例,13例治疗失败后改为手术治疗。

治疗条件:严格掌握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指征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大多数患者害怕手术,希望得到保守治疗,人为的放宽手术指征等,影响治疗的成功率。

化学药物治疗指征: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③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④血β-hCG 2000U/L;⑤无明显内出血。

治疗方法:①甲氨喋呤(MTX)按体表面积50mg/m2;②米非司酮600mg顿服。

治疗机制:①甲氨喋呤: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②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等作用,与孕酮竞争受体而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亦有一定的结合力。能明显增高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两者合用,可抑制滋养细胞增长并使其致死、溶解、吸收胚囊组织或产物流出。

监测指标:在治疗后第4~7日测血清β-hCG,若治疗后下降

观察症状: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不是每例均获成功,故在治疗期间,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剧痛面容、烦躁、皮肤颜色变化是判断异位妊娠破裂的一项指标,腹部剧痛发作是异位妊娠发生破裂的征兆之一[2]。若用药后7~14天β-hCG

护 理

正确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体重,以提供医生用药量的依据。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生命体征并重视患者主诉,注意阴道流血量和腹腔内出血量不成正比,当阴道流血不多时,不要以为腹腔内出血也很少。如有破裂征象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减少因增加腹压而致异位妊娠破裂的机会。

指导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以增加营养,增加抵抗力,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预防便秘。如有组织物经阴道流出,及时送病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甲氨喋呤的不良反应有:造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有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毒性。护士应为患者安排合适的病房,每日空气消毒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预防感冒及继发感染。注意观察饮食及大小便情况,因为甲氨喋呤的主要副作用是口腔溃疡,要加强口腔护理,饭前、饭后、睡前用漱口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米非司酮的主要副作用是恶心、呕吐,少数有腹泻、轻微腹痛。如上述症状严重,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免因刺激使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影响治疗效果。

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讨 论

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1]。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可引起腹腔内出血,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对异位妊娠有化学药物治疗指征者,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无创伤,不良反应小,避免了手术创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对于渴望再妊娠的妇女,还可保留生育能力,增加再孕机会。

控烟到底难在哪里(1)

“39793744”,这是今年10月末的24小时,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死亡钟”上显示的自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协议谈判以来死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今年全球死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500万,远远大于死于肺结核、艾滋病和疟疾的人数总和。

与这个数字相伴的是,各国正在加紧推进控制吸烟的进程。“到200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达到157个国家,覆盖世界总人口的90%左右。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所有成员国均已成为该公约的缔约方。”日前,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健康促进与教育处处长李新华报告了上述近期数据。他同时指出,我国面临的控烟任务非常紧迫。

控烟:我国与公约有距离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到2007年年末,全球通过法律、法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国家和地区已达84个,其中16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机构禁烟,68个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机构、卫生服务机构等禁烟。全球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餐馆禁烟。

相比之下,我国的控烟状况显得“徘徊不前”。“无烟奥运”推动了我国的控烟进程,但我国尚缺乏有效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1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5.7%。地方法规禁止吸烟的场所仍有局限,法规内容模糊,执法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我国在禁止烟草广告、促销等方面与公约要求同样有差距。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