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图书馆专业论文

摘要: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固守传统的知识与经验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提升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在掌握综合知识、发展多项技能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出发,保障培训工作的系统性、性与有效性。
图书馆专业论文

图书馆专业论文:信息时代下图书馆专业论文

1.信息时代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1.1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综合知识

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随着图书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走向,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当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与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图书馆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只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擅长,这尚未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为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要首先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做好数据库管理以及搜集、整理与利用网络资源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较大程度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随着地球村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专业人员要能够利用外语知识搜集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学习国外的书刊资料,因此外语专业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1.2发展创新、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

提升个人职业素质除了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各专业综合知识之外,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发展多项综合能力,以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目前信息化时代,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共鸣,掌握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企业的宠儿,对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创新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成为个人、社会、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开拓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形式,创新服务手段,从而与信息化时代相挂钩。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专业人员以搜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为工作重心,因此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去粗取精、去伪求真,提高工作质量。

1.3培养责任、服务等思想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图书馆是重要的文献情报中心,是读者、研究者汲取知识、进行科研的关键场所,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掌握综合知识与发展多项能力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而服务意识与责任感是其开展工作的灵魂所在。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服务意识,表现在为读者与科研人员全心服务,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效率与质量水平;为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服务,建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队伍,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树立责任高,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为指导,在工作中奉献小我,热情工作。图书馆专业人员高尚的思想意识不仅是其自身的宝贵财富,而且还是图书馆的潜在资源,这对工作的开展、团队的协作与图书馆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信息时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素质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固守传统的知识与经验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提升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在掌握综合知识、发展多项技能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出发,保障培训工作的系统性、性与有效性。为此,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将培训工作日常化,让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成为工作的一部分;第二,积极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做学术报告,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得以学习先进理论;第三,安排图书馆专业人员走出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将学习经验与总结教训于一体,做到扬长避短,提高综合素质。要注意,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要落在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2.2利用激励理论,实行奖惩制度,创设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想较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与工作动力,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图书馆应当吸收激励理论的精华,实行奖惩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升迁等相挂钩。竞争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动力,使他们有意识、有针对地掌握综合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竞争能够快速地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使图书馆管理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保障图书馆各项活动有机展开。除了必要的竞争之外,图书馆还要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小组合作制度,使员工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取得共赢。竞争与合作竞相发展,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促进小组进步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奖励先进与惩罚落后相结合,使图书馆专业人员鞭策自我,向先进行列发展,在精神与物质方面取得不断收获。

2.3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要想真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图书馆需在建立培训制度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上发挥导向作用,做好引导、指挥、协助工作。除此之外,作为图书馆专业人员自身来说,更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时代潮流,既无法满足自身发展也无法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此,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当在思想意识方面转变思路,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第二,在这种先进意识的指导之下,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实践上要及时充电,完善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计算机、外语等知识,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丰富知识的引导下,更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要树立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将自己塑造为德才兼备的时代佼佼者。

3.结语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情报中心与学习、科研场所,是知识的摇篮与较高殿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的走向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是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挑战。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要具备三大方面的职业素质: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综合知识;发展创新、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以及培养责任、服务等思想意识。为此,图书馆及其专业人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第二,利用激励理论,实行奖惩制度,创设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作者:卓莉单位: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图书馆

图书馆专业论文:信息化图书馆专业论文

一、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搜集

“信息化”进行搜集工作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以及一些具有搜索性的书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通常期刊还有报纸都具有发行量及自身涵盖信息量和变动性比较大的特点。但是通常这些资料都是有目录的,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查找,可以更快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要是涵盖多种资料的云图及科目的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对资源的搜集工作,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是时下比较重要的一种对资料进行搜集的方式。比如很多图书馆就借用知网还有万方及维普这样具有公开性的资源,进行等价值的交换以获取资源信息。现在期刊及报纸对资料的搜集工作,大多会利用网络资源。

二、图书馆专业资料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对资料的建设工作对资料的建设

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明确资料的完整性,保障其具有完整的系统。专业资料主要分为基本资料、参考资料及辅助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将资料进行分类,保障不同的资料分类存放,方便查阅者很快地找出需要的资料。在图书馆中对期刊及报纸进行分类的时候,要对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存放。对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时要对文献进行编码,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

对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当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重点。通过对信息化的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中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保障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并且当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时,先了解文献具体的排放位置,再取书,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通常专业资料都储存在高校图书馆中,现阶段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些图书馆对社会科学、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资料关注比较少,分类也不清晰,其中对学报及学术性的周刊内容的整理资料更少,不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对各项的标准要及时统一,比如对一些缺陷文献的添加,以及对报纸的及时更新。在保障专业资料的数量后,也要及时地加强对资料的更新。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扩充,对专题资料、文摘及目录进行编制,运用网络,进行专业资料完善工作。及时发放全年各期的报纸及期刊,保障信息实效性及共享性的优势,扩大读者阅读的范围。对期刊、报纸及图书进行分类下载,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比如依照专业的名称对学报及期刊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服务。

三、结语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对资料进行搜集及整理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为一些专业的研究提供进行专业资料查阅的基础条件。但是对资料的搜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期刊及报纸内容的变动会比较大,比如报纸就是每天都在更新,期刊也分为周刊、月刊等形式,涵盖范围比较广,因此在对专业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中,对期刊及报纸的整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这个具有知识化及信息化的时代,期刊及报纸内容的实效性及前沿性都是进行专业研究时的重要参考,因此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及管理非常重要。

作者:李佳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图书馆专业论文:文献资源图书馆专业论文

一专业文献选审制度

1工作目标“制度”明确

“在各教学单位师生和图书馆员的共同努力下,将我校的学科专业文献建成满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的文献资源,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而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资源。

2人员组成“制度”规定

文献选审小组由选书教师和学科联系人组成。其中选书教师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也可由专业负责人或在教研室主任指导下的科研项目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兼职教授担任;学科联系人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图书馆馆员担任,也包括图书馆采访岗位的专职人员和图书馆馆长。

3工作内容

首先,征订目录的收集与制作:征订目录统一由图书馆文献采访岗位的馆员提供,各学科联系人负责本专业征订目录的整理与制作,同时选书教师须熟悉和关注本专业文献资源的出版和发行信息,并向图书馆推荐所搜集的专业书目;其次,征订目录的勾选和审定;再次,选审教师还会不定期参加现采活动,积极搜集读者需求信息。

4考核办法

将学科联系人和图书馆采访岗位馆员的考核纳入图书馆的年度考核中。对选书教师的考核纳入到年度学校对各教学单位的考核内容。

5有关政策教师的选书工作量由学校按每小时2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

二专业文献选审制度实践情况

1每个专业配备“A”和“B”两名选审教师“制度”规定

选审教师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或骨干教师担任,每个专业配备A和B两名选审教师,以A为主、B为辅,保障了选审工作参与率和持续性。

2专业书目

勾选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馆在日常文献采购方面由资源建设部组织各书商的新书书目信息,由学科联系人根据“专业学科与图书分类映射表”对对口专业的图书目录进行初选,初选结果送至院系选审老师,再由专业选审老师确定所需专业书目,作为图书馆采购专业文献的重要依据。

3参加现采活动

除勾选新书目外,我馆每学年组织选审老师参加书商组织的大型书市活动4~5次,让选审老师及时了解本学科当前学术动态,通过直接看样书,直观而的把握所选择的专业文献,图书现采质量和数量往往都是比较高的。

4参与按需印刷工作

由于我馆建馆时间短,所藏图书大部分为建校以来所出版。为了弥补馆藏这一缺陷,我馆与北京朗润书店签订了图书按需印刷合同,补充专业所需经典专著,对于图书目录的把握需要极强的专业人士参与,这正是我校专业选审专家所能胜任的工作。目前我馆已经按此方式印制了两批图书,无论品相还是质量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另外,每一学年专业期刊的订购也广泛征求专业选审老师及院系领导的意见和建议。2011—2013年专业文献选审老师的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5考核对选审教师的考核

纳入到年度学校对各教学单位的考核内容中。根据各学院选审教师参与学科专业文献的建设情况,2012—2013学年全校7个学院中,5个学院被评为A级,2个学院被评为B级。被评为B级的院系需要院系领导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选审教师的去留。

三专业文献选审制度执行效果

1专业文献

在馆藏总量中比重增加以我校4个重点专业涉及的5大类图书为例,分析文献选审制度实施前7年(2003-2009年)和实施后4年(2010—2013年)的馆藏情况,4个重点专业所涉及的5大类图书在前7年占馆藏总量的比重为8.5%,在后4年占馆藏比重为10.12%,专业图书在馆藏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另外,前7年图书平均复本为4本,后4年图书平均复本为3本,复本数降低而百分比上升,表明品种明显增加。

2重点出版社的图书

比例上升近三年来因学校评估需要,图书馆出现了突击购买大批量图书的现象,影响了重点出版社图书在馆藏总量中的占有比例。即便如此,16家有代表性的重点出版社的图书的年平均占有率从31.8%上升到314%。

3专业文献的借阅数量上升

首先年均借书人数上升:前7年年均借书人数为4684人,后4年年均借书人数为6547人;其次,借阅量比重上升:前7年年均借阅量比重为33%,后4年年均借阅量比重为6.68%,专业图书的外借量上升。我校专业文献选审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专业文献的保障水平,为学校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训提供了较有力的支撑。我校专业文献选审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在选审教师的AB角选定、选审内容安排、学校劳务补贴政策、院系工作考核等环节中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得到了校领导、院系领导和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执行效果明显。

四小结

1保障执行力

独立学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学科专业文献建设必须保持与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协调一致。要保障“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明确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是全校的工作之一,而非图书馆内部事务;其次,“制度”的颁发要以学校红头文件的形式;再次,制度内容的传达自上而下,需要得到院系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调动积极性

在用户参与的学科专业文献建设过程中,学科联系人发挥了重要的纽带桥梁作用,连接着用户与图书馆两端。在制度上,将对选审教师的考核纳入到年度学校对各教学单位的考核内容;在情感上,学科联系人与对口选审教师建立良好的朋友式合作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薪酬上,建立明确的薪酬制度,对选审教师的付出予以肯定。

3拓宽建设面

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利用电子文献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各高校借助校内图书馆购买的各类型数据库提高文献资源的满足率。但同时也存在盲目跟风采购,导致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用户参与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可逐步由参与纸质文献资源建设拓宽到电子文献资源建设。

4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保障用户参与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对学科联系人和采访人员的考核,包括专业书目信息的收集、整理;选审教师所选图书到馆率的统计及反馈等。对选审教师的考核,包括书目勾选次数、种册数;参加现采次数;对专业文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作者:杜少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图书馆

图书馆专业论文:素质建设图书馆专业论文

一、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将会越来越复杂,21世纪是自动化、网络化的时代,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目前,图书馆普遍采用了ILAS系统,网络各子系统熟练的使用,以及整个系统的维护都需要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图书馆重点要培养工作人员的网络服务能力,要会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和编目工作,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倾向和出版动态,及时了解出版信息。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应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利用网络知识,帮助读者从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每个工作人员还应具有熟练的系统管理技术水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具备随时解决新问题的技术能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

伴随着网络化的到来,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各种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等咨询活动都以外文的形式出现。如果图书馆员不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不能读懂信息内容,就不能及时获得和收集国外的信息,从而就不能地为读者提供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服务。

三、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图书馆工作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一个铁饭碗,没有太多的压力,也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这种意识致使图书馆员工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懈怠,觉得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不出大错就可以,没有工作进取心。因此图书馆要根据本单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激励机制,合理安排岗位。可以实行技术岗位双向选择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时刻有一种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从而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其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

四、抓好在职培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可以鼓励工作人员全脱产学习进修图书情报的相关专业,使他们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下,更系统地学习近期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办馆特点,有针对性的邀请馆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将一些先进的办馆理念和经验引进来,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图书馆也可以定期组织业务研讨会,让大家积极撰写业务论文,或者各抒己见发表一些自己在业务上总结出的好的经验,必要时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科研课题,鼓励大家集体研究,这样不但达到了激发工作人员的业务研究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达到了提高了本馆的整体业务水平的目的。同时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参观学习,力争每一个同志都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鄢丽丽单位:廊坊市图书馆

图书馆专业论文:职业需求下的图书馆专业论文

一、发展中的图书馆学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

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是包含与图书文献的采购、分编、收藏、保管、开发、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图书采访、图书编目、图书分类、图书典藏、图书保护、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等。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上世纪的90年代前,图书馆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着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来进行的。这一教育的特点,是围绕知识的载体——图书文献的外部形态的相关知识来确定图书馆学专业的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开始逐步吸纳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如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课题服务、信息服务有关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描述学,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与图书文献的管理、数据库、多媒体文献、数字图书馆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备、图书馆内部设计等有关的建筑学、环境学、美学,与图书馆图书文献的典藏、保管等有关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甚至气象学等,学科内容不断拓展。时代越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本身越深入,图书馆学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专业也就越多。这种发展趋势是和人类所有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各学科知识门类越分越细、各知识门类学科专业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一致的。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深化传统图书馆学专业的前提下逐步吸纳了与之相关、相近的其他专业学科。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出现了由单纯对知识载体的依赖——书的管理对“书”的内容知识本身的研究、梳理发展的态势。所有这些都是由图书馆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

二、图书馆学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延伸

从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视听的当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这些变化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形态,从看纸质文献到看缩微胶片、电子屏幕等,减小了知识贮藏的体积;从书架典藏到光盘、数据存储等,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从普通阅读到多感官的虚拟阅读等,读者对知识信息的搜集更加便捷,从检索卡片目录到计算机搜索、网络搜索等。所有这些变化,扩大了图书馆学的内涵,图书馆学专业成为一个涉及各门学科专业的“广博”专业,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够比得上图书馆学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也决定了服务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图书馆的职业需要来看,不仅需要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更需要熟悉其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因为图书馆是“管书”的,“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图书馆人的任务不仅对书的外部载体形态(包括书皮、书名、编者、版式、提要等)的管理,更重要的将是对书的具体内容——知识的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纯、加工和完善。给读者提供的就不仅仅是目录、索引或是某本特定的图书、某些相关的文献,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书中的内容——知识。与此同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资料,而且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有一批具有不同知识门类、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这样,图书馆人对社会的贡献就会与日俱增。因此,培养造就更多的图书馆学专家,不仅是当代图书馆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当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来看,应该发展成包含各学科、各专业、各种人才相互融合的图书馆。一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的知识要涵盖一切,尤其是要具有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内容,才能满足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知识需求。二是在人才方面,图书馆的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既需要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对某一知识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型人才。有了这样既“博”又“专”的人才结构,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各种读者需求奠定牢固的人才保障。三是在服务方式方面,图书馆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要搞好馆内服务,还要主动走出去,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为广大读者服务,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在管理方面,要强化机制建设,调动图书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是把图书馆中“死”的书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还在于把图书馆馆藏书中的内容——人类创造的“活”的知识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这就需要把管理书的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发挥图书馆人的所长,进一步解放图书馆的生产力。因此,图书馆面对社会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广泛需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加快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扩大的知识需要。

三、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与图书馆职业需求

在现实的图书馆中,存在着许多学过或从事过其他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在市级、县级的许多公共图书馆中,就有很多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他们被调入或被招聘到图书馆中来。在他们中间很多是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由于不是“专业对口”的“科班出身”,想要从头做起,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如何发挥这部分人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如何把他们已经具备的专业所长利用起来,应该成为当前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对“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的理念,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促进图书馆学理论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强这样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非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鼓励熟悉各学科专业的人员,把各自熟悉的专业技能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对他们取得的工作成果或达到的相应水准予以承认,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打破图书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界限,调动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无论学哪一专业,都能“行行出状元”,对任何专业的钻研和学习都应该是理直气壮。无论哪一专业,只要工作业绩突出,都要得到尊重和重用。在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相辅相成,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同样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在图书馆的图书处理的工作流程与服务读者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如图书文献报刊的采购、分编与读者服务、课题咨询等工作环节,除依靠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也要注意随时征询对所涉及的相应学科熟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见,这就需要图书馆征求被服务的单位和广大读者的建议。图书馆要经常与设有图书馆专业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把对读者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培养人才的学校和培训单位进行反馈,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使得培养的图书馆人才更具专业型,以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促进图书馆学理论完善,为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崔玮单位:吉林市图书馆

图书馆专业论文:院校图书馆创办专业数据库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数据库;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建设专业特色数据库的方案、内容、服务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原有高教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专业单一、低水平重复办学的弊端被逐渐打破。通过高校间的合并、重组,各高校都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增强了自身竞争和办学优势,突出了办学特色,相互之间形成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局面。而各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和配合学校的这一系列转变,必然相应地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开发力度,这也使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了各有所重、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的网络化程度已相当高,校园网、教科网、因特网已相继开通使用,而且部分省市已经准备在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架设光纤,把各馆相互连通,用于馆际文献传输。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使那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做到馆文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巫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专业特色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1建库的方案及原则

1.1建库的方案

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或准备建设各自的全文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组织机构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分工,数据库的建设停留在各自为政、自建自用的状况。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各馆在技术、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开发,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而且使数据库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标准不统一、涵盖面窄、内容重复、共享度低、通用性差的问题,这对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实现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建库时,首先要考虑到建库的方案问题,是各馆独立开发还是联合协作开发?本人认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库方案可以参考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的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方案,走联合开发的道路,采取地区网络联合数据库的方案。首先,建立本地区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模式。在对各院校学科特色和馆藏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其数据库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具体操作中可把学科门类分为几大块,如理工、财经、医药、农林等等,然后再由几个同类型院校共同承担该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当然,其中还需相互分工,各有所重。其次,各馆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现象,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小而散的建设方式,在组织机构的指导下相互联合、有计划、有分工地共同开展建库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可持续的开发。各馆在建设各自所承担的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则可按照分工要求自行开发,进行建库的设计、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提供应用服务的方式。当然,在联合建库的形式上还可参考国外的一些联合建库模式。

1.2建库的原则

1.2.1实用性原则

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需求有多大、投人和产出是否相宜,即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盲目上马。因为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从其目的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特色优势,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充分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因此,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1.2.2趋势性原则

建立专业特色数据库要顺应专业学科和数据库本身的发展潮流,包括国内与国际的发展趋势。如:规模、形式、多媒体化、网络化等。把握这一原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寻找到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位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3共建共享原则

即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2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各高校馆丰富的特色馆藏是专业特色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源。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各校在自己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各馆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且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人那些专业性、学术性、性的文献资料,使之尽可能的丰富、系统、完整,形成各馆的特色馆藏。

2.1专业文献资料

内容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会议录、其他报刊和内部报刊中有学术价值的本专业文献,以及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网上文献资料。

2.2法规、专利、标准

主要包括国际上各行业及国际组织颁布的近期标准,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索引,国家颁布的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国内外的专利文献。

2.3专家科研成果

本学科著名专家教授的研究方向、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和特色。主要应收录其发表在核心报刊中的论文、研究交流报告、学术演讲报告等文献群体。

2.4学位论文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它的分布较为分散,读者难以查找,故应予重点收录。

2.5学科综合信息

系统地反映学科信息,展示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如: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大攻关项目、工程应用和设计项目,目前近期的具有影响的各种科技产品、近年来有关学科已完成的成果及获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奖的科研项目等。

在对数据库文献源的收录过程中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与过期可获得性,要对文献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严格的收集、加工和筛选,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更准更全的文献数据。

3良好的服务功能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传统纸质和其鸽载体形式的文献数字化,而且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即智能化的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特色文献来说,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较大区别就是强化了其信息服务功能,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是相对传统文献而言的信息形式上的改变,最本质的改变仍在服务质量上,而这也正是读者和用户最为关心和希望得到的。因此,数据库必须实现智能化检索,为读者用户提供快捷、、的检索工具,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3.1检索界面

检索界面应该简洁、清晰,没有繁杂的检索步骤,可操作性强。帮助功能应具有实际指示作用,并提供留言功能。

3.2检索方式

数据库系统应提供关键词、主题词、题名、著者、出版机构等多种检索途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单项检索、组配检索、模糊检索,并可使用截断符、接近符、省略符、替代符指明词间关系或扩大、缩小检素范围,也可增加一些限制功能,如:限制时间、馆藏地点等。

3.3检索选项

3.3.1跨库检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实现一个检索命令跨多个数据库自动检索,以获得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信息。

3.3.2多年检索

应可以同时检索近期文献和过期文献,使用户在二者之间方便进行切换。

3.3.3检索历史

让用户可以保存、查看自己的检索历史,在当前检索区可以利用和修改以前的检索。工作人员则可利用它跟踪用户的需求或将其加工成某些动态信息。

3.3.4主题词表

数据库应提供主题词表检索功能,即利用主题词表进行检索词的规范选择,并根据主题词的上下位关系、相关关系和替代关系调整、确定检索词,然后直接启动检索。还可根据需要修改主题词表,或通过对用户检索词的统计扩充主题词表。

3.4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的实现包括排序、显示浏览、聚类、套录、打印、E-mail发送等。超级秘书网

4建库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事项

4.1要注重全文数据库的一些技术特征

包含内容的原始性、信息检索的彻底性、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数据相对的稳定性、检索结果的性、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

4.2数据准备

要注重对文献源数据的收集、整理、筛选、归类。

4.3文本预处理

要做到统一著录标准,规范格式和标引。

4.4数据维护

要定期对数据内容进行更新追加和清理修正以及对所用词表、存储空间的利用统计和调整。

4.5统计功能

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用户信息,量化各项指标,使之成为决策依据。

4.6做数据库的宣传工作,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素质包括:对某学科及其分支有充分研究,对某专题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图书馆专业论文:论图书馆学专业论文的写作

摘要:根据目前许多图书馆馆员并非是学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们写论文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现状,介绍了馆员们写论文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的一些东西,以及怎样组织语言,去完成一篇好的论文。

关键词:图书馆学;学习;论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03-02

图书馆学,看似简单,但是,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查百度百科,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怎样就是具备了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呢?这就谈到了图书馆学的培养目标了。图书馆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这些内容看,图书馆学专业是博大精深的。她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就从石板上记载图书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图书馆的馆员并非学的图书馆学专业,他们可能学的机械,材料,建筑,中文,历史等等专业,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基础性的工作,比如登刊,正架,读者服务,图书借还等,很少涉及专业方面。而这些人也是有写论文的需求的,然而却不知从何下手。心中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想法,确是难以下笔。久而久之,有些馆员会惧怕写论文。其实只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多学习专业知识,我们也可以写出的论文。那么,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怎样写好图书馆专业的论文呢?要写出一篇的论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 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无论是论文,散文,记叙文,其本质上是文章。写一篇的论文,首要是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写到这里。大家可能要见笑了,这仿佛是一个小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事实却是如此。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水平,才能去组织语言,才能去运用文字,才能清楚地,有条理地去论证一些问题。我们工作在图书馆,走在一排排书架中,闻着浓浓的书香,不觉得这样很好吗?我们可以偶尔取下一本书看看,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多少作家是从图书馆里诞生出来的。我觉得,工作在这里,耳闻目染,久而久之,语文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了解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既然我们学的不是图书馆学专业,那末,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开始学习了,当然是自学。否则我们的论文水平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涉及图书馆学一些专业性的东西。图书馆学专业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需要学的专业书籍主要包括《目录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图书分类与编目》、《文献检索》。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虚心的去问。图书馆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都有一定的联系。单看图书馆这个名字可能觉得简单,实际上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是很值得研究的。

3 注意平常工作中的点滴

图书馆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我们日常工作中会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数据。就拿科技期刊来说吧。科技类的期刊有很多种,包括科普类、农业类、建筑类、工业类、农业类、市里水电类……如果我们工作中只是去整架,接待读者,登刊,上刊,那就很难发现有用的材料。比如说,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在这些期刊中哪些类占的比重较大,哪些刊占的比重较小,为什麽要这样呢?我们还可以留意一下,哪些期刊读者比较喜欢看,哪些期刊读者参考的比较多,我们还可以统计一下我们每天接待读者的人数,本科生有多少,研究生有多少,教师有多少,然后画出一个曲线图,这些都是有用的数据,写论文都用的上。图书借阅方面也一样,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哪些书读者喜欢看,计算机系的喜欢看那些书,建筑系的又喜欢看那些书,学校里各个专业的学生又比较喜欢看本专业的那些书。日常工作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注意积累,就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写论文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4 学习图书馆的专业期刊上的文章

就连古人也知道,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图书馆学专业的期刊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等等几十种。这些期刊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各个图书馆的馆员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得出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有用的数据,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日常工作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些论文,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教材,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比如说怎样去组织语言,怎样去分布奏,怎样去挖掘,从而达到有明确的主题,讲出来的道理也很透彻。我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我们能长时间地,连续地阅读一些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在写论文时,对于有些问题,一定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定会有一些好的论证方法。这些都是很有用的。

5 选择合适的题目

写论文,选题很重要。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可选的题目很多很广泛。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选题精当呢?初学的馆员写论文首先要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这样比较容易下手。千万不要选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去写。也不要去追赶潮流,勉强地找一些当前的热门话题,看别人写了些啥,自己也去写,这样很难写出自己的,有特色的论文。除了这些,选题还应该注意要新。哪些题目是别人没有写过的,哪些题目是有特色的,那些题目可以吸引出读者的眼球。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对读者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6 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

好的,现在我们选了一个题目了,那么怎样才能去论证它呢。这就需要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一个有条有理的提纲是论文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支架。通过提纲,我们知道要先写那一部分,后写那一部分,那一部分要着重去写,那一部分比较难理解,需要详细的去写。列提纲要理清条理,分清主次。一个有条有理的提纲仿佛是论文的骨架,有了结实的骨架,这篇论文才能经的起推敲。

7 组织材料

好的,现在我们列好提纲了,我们的论文有了大致的结构了。要论证这些提纲,会需要一些数据、一些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去查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得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前面提到,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常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有用的数据。是的,在这里,我们总结出的一些数据可能就会有用处了。

8 写成文章

提纲有了,参考资料有了,数据也有了,就剩下组织语言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根据这些材料,依据列出的提纲,用自己的语言,开始组织一篇内容丰富的论文吧。一篇好的论文,要经过反复修改、反复论证、反复斟酌,才能成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的论文就写好了,大功告成了。

图书馆专业论文:当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1 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地方文献事业大多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条件下,为了满足本地读者对于文献信息的普遍需求,地方公共图书馆要以绝大部分的财力和人力来从事地方文献以外的公共藏书建设,包括那些地方文献事业相对发达的省级馆在内,关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的投入在地方图书馆中也只占极小的部分。

20世纪后期,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远程传递成为现实。文献的分工购藏、区域性和系统性文献的联合编目、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也已成熟。

在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是重复建设率低的品种之一。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几乎是迭加的关系。各地的地方文献资源之和,共同组成了一个足以和学科信息资源相匹配的庞大系统。在国家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中,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数量之比决不会再象已往那样悬殊。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地方图书馆是否还承担有其他的分工与责任,它至少要成为本地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和数据库资源建设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地方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将是全世界的信息用户;就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水平和读者服务能力而言,地方图书馆理应是头号,这份责任显然比以前重了很多。故而,对于新时代的地方文献工作,专业化与规范化的问题便不可回避地提上了日程。

2 新时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需求

在我国图书馆学教学中,只在目录学课程中涉及到地方文献专题目录;除中山大学曾经开设过地方文献专业课以及研究生培养以外,其他学校没有开设过这门课程,因而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关于地方文献的系统教育。

图书馆界一般不把外文文献工作看作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因为除文种不同外,其余的理论、原则、方法与图书馆常规业务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古籍工作往往被看成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古籍整理的基本训练。除需谙熟古代汉语外,古典文献特有的内容、独特的分类方法、特殊的信息检索方式,以及在采访、分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版本识别能力,均与常规图书馆工作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区别。多数人已经从习惯的角度接受了这一事实,那么,地方文献工作能否被认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呢?

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以及服务对象和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典藏、参考咨询等一系列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从原则到方法的差异。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1〕。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

从藏书建设、读者类型、服务方式等方面来看,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专门图书馆或资料中心的性质。

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方法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专藏是区域性的文献资源,读者使用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得到有关地方事物的特性信息,因而其藏书建设应反映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要相对严格得多。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或是相关文献的复制品),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混入藏。

在地方文献藏书建设中,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文献类型。依据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法律文书、画册、拓片、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囊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

在采访方式上,公共图书馆大都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访察文献的生产和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一一个别处理。这项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知识和能力,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掌握并代为处理。

在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中的大部分文献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

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有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并熟练使用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地方文献工作者同样是以地方文化专家的身份参与到读者的事业中去,导引读者的阅读方向,提供地方文献信息用户适用的信息服务,乃至为更广大的市场需求来开发、生产出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信息产品。

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信息开发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方通史、专业史,以及地方事物的近期发展进程,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的学科与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

为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地方图书馆有必要设置专业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设置地方文献专藏,以及专职的地方文献工作岗位。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培养地方文献工作的专家,和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学者。

3 地方文献工作亟需规范化

由于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历史不长,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因而各地对于地方文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些甚至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对于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宏观管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如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地方文献事业的网上经营,都造成了极大障碍。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规范化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亟需操作的包括政策方面的规范、基础理论方面的规范,以及技术方面的规范。

首先是政策方面的规范。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条例中,应明确规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在建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专藏及其工作范围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关于基本理论的规范,包括地方文献的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经过多年的研讨,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即“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所谓“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说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中所指的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形象、声响为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写、刻、印、制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其中并未包括对于文献价值的评价标准,故在此提出补充;其次,大多数地方文献的初始生产目的,并非作为地方史料提供给社会的,如报刊资料、统计数字、会议录等等。将其作为地方文献予以系统化,换个角度并再次投入社会应用,正是地方文献工作者作出的贡献,故提出“重复使用”的说法。

对于地方文献的范围,早期的有关论述多认为应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部分。随着地方文献工作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者针对这一划分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新见解认为,从地方文献的定义、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出发,在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中,凡其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者,一般不应收入。其理由在于,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判别标准是著者的籍贯和文献的出版地,与文献的内容毫无关系,而地方文献的价值则恰恰体现于文献内容的系统性。混一收入必将造成地方文献概念、藏书范围和读者利用上的混乱。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固然反映了地方文化及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但这可以用地方人士著述书录和地方出版单位的出版书目予以反映。而且,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一般都设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内,根据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任务已由母馆承担,在地方文献的概念上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对此,一些图书馆在提出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时,除强调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地方特征外,特意规定,不具备地方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予收录。

然而,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中,这一点亦并非不可变通。各地情况不一,对有些地方馆而言,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确实是本馆值得大力发展的强项,从馆内业务分工的角度考虑,将这项工作放在地方文献机构中一并操作,亦未尝不可。然而,就藏书系统以及编目工作而言,它应该是一个三而合一的结构,而非混一的结构。

关于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专门图书馆或资料中心的性质,是一个需要独立承担藏书建设责任的专门子系统。考虑到地方文献专藏在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中的地位,其等级结构至少应设置在研究级或以上。因而其藏书建设应反映本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要相对严格得多。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或是相关文献的复制件),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具体操作中,当务之急是分类标引工作的标准,也就是地方文献的分类表和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分类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尽管每个地方都会有某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超然特立于世,但就地方事物的整体而言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可以制定出通用型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在省级通用型分类表的基础上,又可以调整为地、市级和县级的分类表。各地尽可以在通用型分类表的基础上,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有关的下级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如地方史、地方艺术、人文地理部分的类名,以及地区复分表。

在分类表的基础上,制定出分类对照表,以提供各地地方文献工作所需的大部分主题词。涉及到特殊的地名、人名、地方事物的主题词,可由各地在此表的基础上自行增添,并调整词间关系,编制出各地适用的地方文献主题词表。

图书馆专业论文: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倾向

我国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迄今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有关地方文献事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就其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而言,还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毋庸讳言,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步有先后,水平有高低,其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局面。这种现象,与各馆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认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与各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机构定位、业务定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否一定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换句话说,地方公共图书馆是不是有从事地方文献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这项工作对社会以及图书馆有什么益处?地方公共馆是否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其次,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方法与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能否使用图书馆常规业务的方式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地方文献业务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认识基础上逐步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一、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馆的责任和义务

1.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对于地方文献的考古发掘、编辑制作、出版播放、展览、保管和研究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对于图书情报界来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适用的地方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一般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是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①与地方新闻出版行业的关系

地方新闻出版行业包括地方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它们从事地方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是地方文献的生产源之一。其产品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材料。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完整流程中,此二者是上下衔接的两道工序。

②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2]”。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地方档案当然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他们以有关档案收缴与管理的法规为行为依据,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还是由这些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

然而地方档案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生成于各级政府系统的现时档案,对于全部地方档案的收集,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档案材料,和偶见于流通领域中的历史档案,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从各自的角度去收集这类地方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档案行业与图书馆行业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地方信息,仅仅是处理的文献形式和具体的工作手法略有不同而已,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③与地方文博工作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类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去发现本地方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地方文博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④与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所从事的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地方社科研究和党政领导部门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3]”。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社科情报实质上是由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里产生的两部分情报(社会情报和学术情报)构成的。[4]”。如果说专业社科情报机构是以社会科学情报(或称社科学术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图书馆、档案馆等子系统则是以社会情报(或称社科基础资料或社会动态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⑤与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

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州郡府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地方志是有关地方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性等特征[5]”。实际上,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方志这种特殊的著述体材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地方文献。

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行续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地方文献;可以认为,方志是按一定方式纂修起来的地方文献汇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为方志编修提供尽可能的原材料,然后又将新的方志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地方文献信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值。

小结:

以上行业的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然而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亦即地方文献的采集、整序、典藏、流通,以及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却只能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独家承担,因为完成文献的情报过程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

在图书馆系统内部,各馆的性质及其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层次各不相同,决定了各馆的社会功能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因而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借用市场科学的观念来说明,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各有其适宜的市场范围。各馆都应研究本馆的用户类型、使用目的、专业分类、情报需求类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本馆在用户心目中的特殊价值。

在地方领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以外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义务。基于本馆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来说,也不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

地方公共图书馆则不然。它的常规经费来源于本地方的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社会义务;基于本馆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而,从理论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取代的。反之,地方公共图书馆若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开展不力,则可能会被地方社会认为是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

从现实中看,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效益前景。

①各地的地方文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容界限,对地区或国家的文献系统而言,可以各自构成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基本上不存在业务范围的竞争,也不存在资金的重复投入问题。地方公共馆在普通藏书、古籍、连续出版物诸领域,除具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读者优势外,并不具有任何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而地方文献资源则是无可竞争的一号拳头产品。

②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与母馆需要采购的其他类型文献相比较,地方文献的数量相对较低,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所需经费只占全馆采购经费中极为有限的比例;而地方文献专藏由于系统内容方面的性,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类型文献系统所无法替代的。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产生多种附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除可针对本地、国内、国际各类用户开展传统的阅览、借阅服务,和专题咨询、定题服务以外,还可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和编辑出版;建设地方信息数据库,定期情报刊物,进而通过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网页,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④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事业的过程中,会逐步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的专家。这些人将在各类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图书馆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确认和提高。

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业务格局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把地方文献工作正式列入本馆业务范畴和工作日程。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但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分别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或者说是地方文献工作融入了其他业务工作。

·没有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但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工作仍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地方文献机构只从事辅助型(或称被动式)的书目索引工作和一部分参考咨询工作。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分成了两条线运行。

·没有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文献业务人员,开展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一切业务。

造成事业水平发展不一的原因,固然有对事业宏观认识上的偏差,但也有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程度认识不足的因素存在。

1.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作用与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书目、咨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原则差异。

①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6]。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 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该事物的主观认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因为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②地方文献的内容体系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但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③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各不相同的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 商标

、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7]2.概念、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的特点,从而导致对专业化操作方法的需求。

①读者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在于了解有关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而非此类事物的共性,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

②地方文献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并不表现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是体现为一种信息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系统的综合纪录。由众多的文献共同反映出某一项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现实文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种、出版地、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它们的内容都在连绵不断的史料长河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能替换。

③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模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则应反映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藏书建设的水平要具有性。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浑入藏。在采访方式上,公共馆大部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努力访察文献的生产、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个别处理。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掌握并代为处理。

④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出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以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文种等外部特征作为的典藏分布结构的依据。这种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相适应,有利于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基于地方文献的整体价值和读者的需求方式,其典藏配置应尽可能采用专藏库的形式。

⑥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独立于公共图书馆常规业务之外的完整子系统,至于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如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开发,专题书目与索引的编制,以及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专业化倾向,就更加明显。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处理文献,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参考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的性质。因而,将地方文献工作融化在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部分里,不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亦不能完成公共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地方文献情报过程这一社会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古籍工作要使用独特的分类、排架方式,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古籍整理的基本训练,多数人已经从习惯的角度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形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于习惯,而是起因于古籍的独特内容与形式,以及读者的需求角度。从这一点出发,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同等程度的专业特征,以及更加理想的开发前景。基于以上认识,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本馆工作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业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使其在业务发展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图书馆专业论文:关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专业分馆 中心馆 研究型大学

论文摘要:简要介绍国外和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的概况,剖析了国内3所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的情况,论述了建设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的必要性,讨论了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的特征。

1图书馆分布模式概述

高校图书馆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布局模式:一种是集中式,既全部馆藏集中在一个建筑物内,提供集中服务。这是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是分散式布局,即根据院系分布和读者分布情况,将藏书分散在同一校园不同的建筑群落中,或将藏书分散在不同的校区中,进行分散保管和提供服务。我困也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这种模式分散式模式又可以分为同一校区分散式和多校区分散式两种模式。

2国内外大学专业分馆建设概述

2.1欧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建设

分馆制在国外发展很早,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尤其如此。如美国哈佛大学拥有怀纳德图书馆等100个分馆,斯坦福大学拥有以格林图书馆为首的24个分馆,再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以奥林图书馆为中心馆.共设有尤里斯图书馆(既本科图书馆)、非州研究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数学图书馆、昆虫图书馆、安尼克斯图书馆等l6个分馆。英国的牛津大学更有120个分馆。

国外分馆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由历史传统决定,即能分权则不集中,二是大学校区大多规模大且很分散,三是文献经费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2.2香港地区高校的专业分馆建设

香港的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分馆制度。如香港大学图书馆分为6个专业分馆,冯平山图书馆、吕志和法律图书馆、教育图书馆、音乐图书、牙医图书馆、医药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也分为6个专业分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李炳医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

2.3国内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概况

我国高校图书馆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采用的集中式布局模式,即便是后建的高等学校也都延续了原有高校的传统。

据文献记载,厦门大学是实行分馆制改革的先行者.其变革始于1998年.此后则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陆续跟进:由于每一所大学的地域、历史、环境、资源、规模等情况各不相同,其冈书馆的分馆建设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①厦门大学:1998年2月,厦门大学以文件形式下发《厦门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图书资料系统)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取消院、系、所原有的资料室,按学科门类建立图书专科分馆”,“分馆隶属于校图书总馆,南总馆统一管理,纳入总馆的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管理体制”,“没分馆的院、系、所一律取消所有的图书资料人员编,有的图书资料人员由总馆考核选用和统一调配”等事项:通过几年的工作.厦门大学陆续成立了5个分馆,即经济与管理分馆、法学分馆、文史分馆、理工资料中心、成教职敦分馆,这些分馆与重点研究所资料室及总馆共同构成厦门大学图书资料服务系统。

②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分馆建设从2001年起步.末要目标是建立全校统一的文献保障体系,分馆建设以院、系、所资料室转型为基础.以网络联合目录数据库为特色一当年有5个院、系、所资料室北大中心馆签署了资源共享协议书.正式成为分馆。在其后的4年时间里,分馆发展至14个:现在以北京大学中心馆为核心的全校文献保障体系已步形成。

③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分馆建设的丰要闷的足形成校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合理布局:主要做法是将蒋下已有一定基础的院系图书资料室逐步发展扩大,建成相应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月前全校已建有6个专业书馆——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人文图书馆、关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专业馆主要为各自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大部分专业馆隶属于所在学院,其馆舍、文献资料、设备.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等均由所在学院提供。

3大学图书馆实行分馆制度的必要性

3.1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需要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而文献信息系统是高校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基于资源的服务而言,仅仅依靠中心馆本身总有一种力不从心或鞭长莫及的感觉,专业分馆的建立是对此缺憾的有效补偿。

3.2学科建设的需要

现在国家正在实施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建设,学科建设是每一所大学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实行分馆制,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通过馆员对信息的搜集、整理、整合,把研究人员所需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进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3.3专业评估的需要

目前高校专业评估正在陆续开展,专业文献资源的保障程度是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专业分馆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将某一专业的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强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性,为专业评估做好准备工作。

3.4节约藏书空间的需要

集中式布局的图书馆藏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受到空间的制约,而学校又不能通过循环往复地翻建新馆舍来解决问题,分馆制则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实行分馆制可以缓解藏书空间紧张的矛盾,可起到藏书于民、藏书于院系的作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为文献分散存储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献存放的物理位置不再重要,读者利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所需文献的去向,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所需文献。

3.5节省经费的需要

实行专业分馆制后,可以将原学校下拨的图书经费和各院系用于图书资料的费用统筹使用,减少重复浪费,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藏书体系。

3.6方便读者的需要

根据用户利用文献最省力法则,用户总是希望通过最省力的途径获取他需要的文献,专业分馆选址通常在所在院系的建筑物内部或附近,读者利用文献就像利用实验室一样方便,足不出户就可查阅资料。分馆制度的实施可以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走进学院,走进专业,贴近读者。

4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特征讨论

4.1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管理体制

中心馆和专业分馆的管理体制可以采用3种方式:一是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方式,即“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组织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网络环境等”,就是行政上具有隶属关系;二是高度分散业务指导方式,即中心馆只对分馆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比如分类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行政上无任何隶属关系;三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分馆的客观条件有的实行统一管理,有的则实行业务指导。一般而言,多分馆管理过程中应尽量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对于一部分分馆来讲,分散式管理更有利于发挥分馆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分散式管理,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4.2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任务划分

中心馆负责全校公共服务体系中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并围绕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利用制定相关政策,为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搭建公共平台,协调各分馆的关系,为学校师生提供、系统的信息咨询与利用服务。

“专业分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服务对象,即相关学科的院系、专业的需要,开展与有关院系相关的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以“专”、“新”、“精”、“全”的特点,、系统、深人地为读者服务。”

4.3中心馆和专业分馆的文献资源收藏范围

中心馆和专业分馆的文献资源应各有侧重,“总馆的文献收藏学科范围和学术级别比较广泛和丰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通用性、交叉性的文献,特别应成为总馆的收藏重点。对于其他分馆的收藏所不能涵盖的文献资源以及一部分大型的经典参考工具书和具有长期收藏价值的重点文献,自然也应该包括在总馆的收藏范围之内。文献类型应以正式出版物为主。“而专业分馆的文献收藏以本专业设置的学科范围为主,文献学术水平以研究级为主,同时也可适当考虑收藏少量用于学生基础课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崎专业分馆文献的收藏原则:“专业用书重点收藏,相关用书(交叉学科)适当收藏,无关用书不人藏,注重学科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收集本学科文献资料时范围要大、种类要多、复本要少。应积极拓宽专业文献的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专业性的图书、期刊,还要收集专业性的非正式出版物,如内部资料、会议文献、学术报告等。

4.4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文献资源协调

中心馆与专业分馆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协调。“总馆在学校文献资源配置方面应起到总规划设计者的作用,在科学客观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校园资源布局,提出资源建设总体方案。而专业分馆则应加强与总馆以及与其他分馆的合作协调,从学科领域、学术级别和文献类型等角度进行合理分工,减少重复购置,加强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建设水平和利用的效率。”畸业分馆的文献应该是动态可调整的,可以根据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随时从总馆补充或返还。

4.5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文献加工与编目

文献加工与编目标准化是实现全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因此,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作业是中心馆和专业分馆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文献加工中涉及到文献标引、分类、编目等都有国家和行业执行标准,或者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工作细则,这些对中心馆和专业馆都有约束力。“总馆应能提出和促进实施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数据规范,建立适宜的文献采购和文献编目合作机制,以实现对全校各分馆数据资源的方便交换和对文献资源实行统一报道。专业分馆应根据统一的业务标准规范,积极采用与总馆和其他分馆一致的作业方式,”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校共建、共知与共享奠定基础。

4.6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服务对象

中心馆和专业分馆的服务对象应该按照读者的专业不同或研究领域来划分。“总馆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全校范嗣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各类各级学生。而专业分馆的服务主要面对本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应适当地为外院系读者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服务。”

4.7中心馆与专业分馆的网络管理平台

无论中心馆和分馆是什么模式(集中式或分散业务指导式)运行,中心馆和分馆应在同一网络平台下运行,否则中心馆和专业分馆制的优势就无法体现。“总馆应积极推进和促进在校园范围采用统一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软件,并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形成联接总馆和各个分馆的文献信息网络.使之成为文献数据加工和信息报道服务的公共系统平台。专业分馆要加快自动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将分馆馆藏尽快加入到全校书目报道的系统中,”罔并采用与总馆相一致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便进行公共查询(OPAC)、流通管理以及文献加工等内部业务处理。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文献信息保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大学图书馆分馆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中心馆和分馆的作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图书馆专业论文: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关键词】 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战略研究

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诊治方法以及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保障服务能力,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开展人性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是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的必然。

1 平台的环境氛围与服务群体

1.1 良好的环境氛围

整合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主流趋势。要把握这个趋势,更好地建设中医药信息网络,为和谐社会服务。中医药文献应该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统一起来,较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信息应用整合。通过整合改变以往网络分散、条块分隔的状况,将科研、医药、临床、教学资源等多种多样的沟通形式被集成于单一平台之上,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共享,成果共享,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帮助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人士实现中医药信息商务的大提速。同时,通过构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人性化的知识服务,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1.2 中医药服务群体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知识化服务这一目标。使之达到以全国各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农村、街道和社区中医药服务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单位为补充的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群体,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中医药知识服务的需求。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中医关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方法和手段。

2 平台的框架构建与组织模式

2.1 框架结构

平台框架结构是由各个单独事物共同遵循统一的原则、标准、规定,打破原来的界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是将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用户提供条理化的信息服务,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空间范围和基于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提示。并为探索形成“依靠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挖掘创新源泉”的科研与服务互动的新机制,为受益大众群体提供最便捷的求知途径。

平台的框架搭建整合可涵盖以下4个方面。①数据整合:数据标准、主题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基于语义的全局数据视图。②应用整合:使用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的数据交换、使用门户实现应用集成。③内容整合:信息规划、信息导航、统一搜索、信息专题、信息门户。④流程整合:统一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流程、统一数据存储管理、统一数据访问和调用接口。

2.2 服务内容

平台的服务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之窗:医政导向、法律法规、热点关注、知识产权、医德文明、中医史话、杏林逸闻、医药典故、民族医药、远程教育等。②歧黄医苑:百家论坛、名师讲座、前沿学科、创新机制、实用信息、技术指导、经典探微、疑难解惑、典型案例、优生优育等。③科普文献:养生保健、中华饮食、美容美体、针灸技法、气功按摩、长寿健身、食疗药疗、偏方验方、四季起居、心理驿站等。④媒体影像:名医简介、名院介绍、特色专科、医患互动、未病预防、中基培训、卫生百科、健康人生、中草药箱、家庭医生等。

2.3 组织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中医药文献收藏最多最全的单位之一,故可以此馆的调研数据模式为基础,对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服务内容以及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为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作出新的尝试,为领导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和建议。积极探索完善中医药科技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同时探讨图书馆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如何开展无差异的中医药信息服务。通过及时手调研数据的整合,筛选出更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的建设方案,做出可行性报告。

3 平台的信息调研与系统整合

3.1 文献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药文献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我国的中医药信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状况。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由于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和科学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软件与数据库的制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在研发流程上存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部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远没有达到中心城市的标准,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诸如网络流量的智能管理与多链路优化,效率、访问速度的要求以及网络系统本身的问题,离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差距甚远。

3.2 文献资源普查

在我国,由于现存体制的限制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大批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知识财富还停留在纸质文献里,其利用率仅在千分之几。虽然有些图书馆整理了部分文献和建立了局域网,但都只能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规划、整理和开发利用,没有从实质上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整体。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都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为此,搞好资源普查,调研全国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结构、种类、数量、规模,是构建当今公共服务平台的前提条件。

3.3 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 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 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 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 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 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 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 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多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5 结语

当前,各中医药院校、各地区科研部门已经从信息门户、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实现网络对整个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应用的汇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定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进我国中医药医疗保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

3.3 网络管理调研

由于地域与环境不同,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在开发、管理、运行、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摸清各馆研发力量的薄弱程度,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公共服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模式、研发流程是否完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整合统一的要求,将会有利于加快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进程。

3.4 规范基础数据

建立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其整合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基础学科数据库(科研、临床、教学)、中医药典籍、科普讲座、影视图片、名医名家、医案医话、民国书刊以及针灸推拿、美容保健、药膳食疗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现代文献数据库。在统一规划和相应条约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

3.5 整合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服务系统的建立中,系统的用户认证、安全、同步及处理机制环节容易出现技术障碍,信息交换部分尤其如此。其次,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在于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架构。各馆所处省市、地区不同,他们要跟不同的厂商、不同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网络系统的制作会有一些局限性。应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统一到一个可用接口。

3.6 技术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文献中的运用有一个创新问题。我们要思考这种创新是否更加有利于读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领域更好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最基本的切入点。即:从文献内容上,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文献内容的丰富、完善,能够体现社会和时展的特征,贴近读者的现代生活,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拓展读者的认识领域;从技术结构上,图书馆专职工作者应凭借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读者学习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读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从知识互动方面,信息技术应帮助读者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4 平台的现实需求与支撑力度

4.1 团队协作

建立一支由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整合领导团队。在信息系统整合之前,由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具体针对图书馆专职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文献整合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从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和操作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培训与行动研讨。在此方针指导下,各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知识载体,相互学习他人先进的创新理念,研发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网络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已经具备了提供统一的网络承载、信息交换、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能力。借助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的支持,构建我国中医药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集中使用资源,减少“技术高消费”及“信息孤岛”现象,也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机构的联网,加快各地区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财政投入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已经跃居强势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科技”的代言者;民族科技则由于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跻身于主流态势或主导地位。这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严重缺憾。民族科技的振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民族科技创新体系与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构建中医药公共服务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经费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整体推进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4 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注重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强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人才稀缺的状况,将分散在隶属于不同科研部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院所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门中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信息人才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让他们专职或兼职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4.5 机制创新

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科普知识载体为主的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建议坚持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大众受益”为目标,既注重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注重科技创新链条的完整性,以增量激活存量,以开放避免重复,以机制促进共享,整合遍布于全国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展和培育信息员队伍。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多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中医药科技人员服务大众和受益群体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大众,感情上贴近大众,行动上深入大众,工作上依靠大众,切实解决受益大众最需要、最关心、最现实的中医药知识的基本公共需求,让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核心支撑力和推动力。

5 结语

当前,各中医药院校、各地区科研部门已经从信息门户、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为实现网络对整个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应用的汇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定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推进我国中医药医疗保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

图书馆专业论文:高校图书馆专业书目推荐研究

摘要:

为学生借阅图书提供指导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常规工作,对特定专业学生进行专业书目推荐服务则是此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从专业书目准备、专业书目推荐人、推荐时间等方面分析了制约专业书目推荐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专业书目推荐的方法,并对推荐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图书馆;专业书目推荐

在一项关于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阅读中最主要的困惑是不知道读什么书。许多学生表明,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1]。目前,高校图书馆常以张贴海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阅读推荐专栏等形式为大学生借阅图书提供指导。这些方式推荐的书目通常是面向所有学生共性的素质拓展类图书。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书目阅读推荐,尤其是在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学期开课情况动态提供推荐服务上则比较薄弱。本文将重点围绕该问题展开探讨。

一、专业书目推荐概述

专业书目推荐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推荐服务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是针对大学生读者,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对文献进行的选择性推荐。专业书目推荐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品质的专业书籍,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才有可能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也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由于专业书目推荐涉及到众多专业,没有哪所高校的图书馆能独立完成专业书目的编制工作。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开展专业书目推荐这项服务,或者说这项服务的功能由学生所在学院(系)任课教师不自觉中承担起来。部分任课教师在承担某门课程任务时,会向学生推荐本门课程的参考书目,这样的推荐行为是一个自发行为,另外,任课教师推荐专业参考书目时并没有结合图书馆的馆藏情况,难以保障推荐后的执行效果。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专业书目推荐的服务,多以学科馆员服务的形式来体现这一功能。通过设置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对接某个院系,推动对口院系与图书馆订购资源、编制相关学科读者参考资料[2]。但从推荐专业书目工作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一服务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此项工作单靠图书馆的力量很难完成,另一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即便有院系的参与也很难有效实施。因此,要开展好此项工作,首先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单位要相互支持及配合。其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二、专业书目推荐模式

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可分为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相对于全校学生来说,专业书目推荐属于个性化信息,是要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和专业推荐与其专业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由于推荐内容涉及专业知识背景,推荐对象要精细到年级、专业,实施专业书目推荐需要合理调度涉及该项工作的各种要素,才能发挥专业书目推荐的作用。

(一)馆藏专业书目准备

专业书目推荐的前提是学校图书馆要准备充足的专业图书、文献资源,为后续的推荐提供书目来源。图书馆要设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安排专人对接各个院系。各院系也要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本学院各专业需要采购的图书清单。通过双方的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出院系在采购图书中的推荐作用。图书馆收集各院系各专业推荐的书目后,根据现在馆藏情况,最终形成专业图书采购清单,及时做好专业书目的采购入库工作。

(二)确定专业书目推荐人

许多高校专业书目推荐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之一是执行推荐的人员通常由图书馆馆员自己承担,人手不够且没有专业领域知识支撑,其结果是“非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果自然不如人意。而且,专业书目推荐要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学期开课计划动态确定推荐内容,只靠图书馆自己的力量不能很好完成该工作。学校可成立图书馆专家荐书委员会[3],从各院系聘请专业教师、博学教授为“特约馆员”,具体执行专业书目推荐工作。为提高“特约馆员”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其作用,学校层面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或政策,在绩效考核和工作量核算时充分考虑他们的这部分工作。同时,要建立配套的年度考核机制,督促相关人员把工作做好做实。

(三)确定专业书目推荐时间

高校以学期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专业书目推荐要与学期开课计划相联系,根据当前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确定推荐的专业书目。由此可见,专业书目推荐是一个常规性工作,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推荐人应该将推荐信息传递给学生。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专业书目推荐方式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单位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多方位沟通、互动[4,5]。高校图书馆要将专业书目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基于微信公共号的应用系统实现。与图书馆开展书目推荐工作传统手段相比,基于微信公共号的应用系统更具开放性,通过其“开放的接口”可以轻松将各种信息要素连接起来,在信息传递的性、互动性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图书馆开展书目推荐工作的传统手段如发放通知、利用图书馆主页开展网络导读服务[6]、利用新浪微博开展书目推送服务[7]、建立QQ群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信息丢失,难以做到精准推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功能,能够比较地帮助解决专业书目推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专业书目信息能高效、地抵达用户,信息到达率几乎是[8]。另外,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分组管理,可以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提高了信息推送的效率和精准性,避免信息过载现象。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需要将全校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可以按年级+专业对学生进行划分,群组名由年级和专业代码组成,每个年级的不同专业应建不同分组。相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应被分配到同一分组中。专业书目推荐人根据不同学期开课情况给不同群组推荐个性化的专业书目。对于划分群组,一种简单方式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管理系统,但这种方式缺乏灵活性。另一种方式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高级服务接口编程实现分组功能,该方式需要在申请微信公众号时选择服务号,将使用模式设置为开发模式,这样,用户可以基于需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开发应用系统。

四、微信专业书目推荐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API开发应用系统实现专业书目推荐,首先需要向腾讯公司申请微信公众服务号,启用开发模式,进行认证,这样能够获得更多高级接口开发的能力。要自动获取推荐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较大化减少人工信息输入,开发的微信专业书目推荐系统就必须将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联系起来,如图1所示。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有馆藏图书信息,从中可以获取馆藏的专业参考书目信息。教务管理系统存储了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学期开课情况,可以为生成学生专业推荐书目提供参照。无论是对接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还是教务管理系统,如果它们没有对外提供接口,可以直接访问它们的数据库获所需信息。微信专业书目推荐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身份绑定功能

学生要能接收到专业书目推荐人推送的信息,关注公众号后进行身份绑定。身份绑定将学生的微信OpenID自动添加到相应的群组中,绑定流程见图2。绑定过程通过提供一个表单接收用户输入,用户需要输入学号、登录密码。当提交表单时,学号、密码、以及隐藏参数用户OpenID被一起传递到后台。后台处理程序将学号和密码与教务系统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校验,若为合法用户,则获取用户所属年级和专业代码,按微信群组名的命名规则生成群组名,并查询是否存在以该群组名命名的群组,若不存在,绑定失败,否则,调用“移动用户到分组”接口将用户OpenID添加到该分组中。

(二)学期开课信息查询功能

推荐人在推荐专业书目前,要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当前学期开设的课程决定推荐内容。因此,推荐系统应为推荐人提供便捷的开课情况查询功能。通过专业书目推荐系统与教务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对接,实现从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直接提取数据,将专业开课信息汇总后呈现在推荐人的客户端。

(三)专业书目分组群发功能

由于分组群发的执行者是各院系的“特约馆员”,因此,图书馆要建立推荐人与分组的关联,即明确推荐人能对哪些分组执行信息群发功能。当推荐人在选择群发对象时,只能看到与自己关联的分组,这样可以避免将信息误推送给其他分组。执行分组群发的过程要经过三个步骤:及时步,准备群发内容。群发内容可以是文本、图片、语音、视频、图文。除文本内容外,其他内容需要获得相应的media_id。第二步,选择分组,根据推荐人选取的用户分组,查询出分组中的用户列表。第三步,执行群发,通用调用微信平台中的信息推送接口,依次对用户列表推送信息。具体算法描述:输入:指定的分组ID1)获取关注者列表OpenIDList,通过调用“获取关注者列表”接口来获取公众号的关注者列表,调用的URL地址为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user/get?access_token=ACCESS_TOKEN&next_openid=NEXT_OPENID;2)遍历关注者列表OpenIDList,对每个OpenID,执行下列操作:调用“查询用户所在分组”接口,通过用户的OpenID查询其所在的GroupID,调用的URL地址为: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groups/getidaccess_token=ACCESS_TOKEN;若用户所在的GroupID等于指定的分组ID,则推送信息。

五、结束语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推送工具,其使用形式新颖、便捷。通过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高级开发接口,可以实现高校专业书目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增加信息推送服务的深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开发接口,扩展应用,为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专业论文:探讨图书馆专业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摘要:针对当今时展中,图书馆对专业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进一步研究,主要从资料搜集队伍组建与信息化搜集方式、资料管理工作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专业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方式

图书馆专业资料搜集工作要比普通资料搜集的难度会大很多,例如期刊、报纸等资料的搜集要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真实性、更新性、形式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存在给资料搜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再加上资料搜集范围非常庞大,政府、学校、医院、生产企业等各领域具有在可搜集性,因此,图书馆专业搜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专业资料搜集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比较复杂,则需要合理的整理方法进行资料整理,下面针对专业资料搜集与整理进行进一步分析。

1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搜集

科技发展是新时代的一种象征,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我国社会生活、生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挖掘也越来越积极,海量信息资源成为助力于人们生活与生产发展的主要分析与研究依据,图书馆作为收纳信息资源,集合知识,为人们提供学习环境与条件的重要基地,其资料必须保障齐全,因此,资料收集便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1资料搜集队伍组建与方式。图书馆对于专业资料收集这一工作的安排都会设有专门的搜集队伍要求,其一是搜集人员要勤快不懒惰,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因为搜集资料是一项经常跑外的工作,需要对社会新闻、各大小奇事、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发掘知识文化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因此,搜集人员个人素质对整个图书馆资料收藏以及图书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友好和善,对生活态度乐观向上,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富有爱心,耐心与关心;其三是拥有丰富的经验,避免盲目收集,很多新的资料搜集人员对所需要资料收集的任务十分苦恼,不知从何做起,此时需要有经验的资料搜集人员带领,这也就是说第二点要求要做到对资料搜集工作发展十分有帮助。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有:深入社会搜集、针对性的搜集、时效性的信息资源搜集、制定好搜集方向。搜集工作者还应该经常关注一些专家研讨会,以及政府方面的会议和专业研讨会之类的社会类型的会议,在参会的期间及时地对信息进行搜集,同时将资料转交给资料室做保管。对资源进行积极的交流,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的图书馆,对图书的共享资源的特性都是建立在对资料进行搜集的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在对期刊及报纸进行搜集的时候,比较临近的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对期刊及报纸进行最有效的搜集工作。

1.2对“信息化”的搜集。运用“信息化”进行搜集工作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以及一些具有搜索性的书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通常期刊还有报纸都具有发行量及自身涵盖信息量和变动性比较大的特点。但是通常这些资料都是有目录的,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查找,可以更快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要是涵盖多种资料的云图及科目的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对资源的搜集工作,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是时下比较重要的一种对资料进行搜集的方式。比如很多图书馆就借用知网还有万方及维普这样具有公开性的资源,进行等价值的交换以获取资源信息。现在期刊及报纸对资料的搜集工作,大多会利用网络资源。

2图书馆专业资料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2.1对资料的建设工作。资料建设工作在保障专业资料整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展开专业资料整理工作的前提,在进行资料建设时必须做好资料分类清晰、整理,尽可能的保障系统以及资料的完整性。通常状况下,图书馆对于报纸、期刊等专业资料进行分类时,通常是按照科目分级、分层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资料整理时强化对学科的分类,尽可能的将专业和专业间、科目和科目间相关的资料放置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专业资料的分类,都必须保障资料结构内部的统一性。许多图书馆现阶段通常采用专业代码或者文献编码的方式对专业资料进行安排和管理,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期刊检索编码标注-2016年下半年报纸与学术期刊-报纸排放顺序以及各期刊编码,采用该种资料管理方式,能够对各种报纸、期刊以及具有明显时代性文字资料进行清晰化、统一化的分类。因为报纸和期刊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2.2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专业资料管理数据库已经成为各个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不仅能够实现管理者工作量的减轻,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如阅读者通过网上检索,查找出所找文献的排放位置后,再取书,这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一般来说专业资料一般集中于高校图书馆,而从现阶段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来看,其数据库管理水平较低,集中体现在专业资料数据库的确实上,如很多图书馆在社会科学、经济、法律专业资料数据库建立上很少关注,其中综合性题录、索引重复,分类模糊,而学报、学术期刊文摘的信息量极少,这就不能够满足科研需求,所以,图书馆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立,通过建立研究成果数据库、各个专题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来实现性服务,同时,在建立过程中,必须进行各项标准的统一,如增加缺陷文献,偏向期刊、报纸更新管理,进行数据库信息内部分级等。

2)强化信息资源管理与更新。在进行专业资料数量性完善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专业资料的更新与信息化服务。展开专家交流与研讨,开发专业性资源,扩充专业资料信息性,编制各个专题资料、文摘、目录,进行专题分析与预测,以网络形式,进行各种专业资源的丰富与完善;对全年各期期刊和报纸进行及时发放,利用信息资源时效性、共享性优势,扩大读者范围;期刊、报纸、图书等进行下载分类,形成多种形式的数据库,如根据专业名称进行期刊、学报分类,通过专题进行期刊、文献分类等,以化为读者服务。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对资料进行搜集及整理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为一些专业的研究提供进行专业资料查阅的基础条件。在当今这个具有知识化及信息化的时代,期刊及报纸内容的实效性及前沿性都是进行专业研究时的重要参考,因此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及管理非常重要。

图书馆专业论文: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文献采购问题与对策

摘要:艺术院校图书馆的专业文献采购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从理念、制度、方式和渠道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探索出解决艺术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问题与对策

艺术院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图书馆的文献建设有其鲜明的特色,艺术专业性、专业系统性是其最主要的两大馆藏特点。同时,艺术院校的读者需求和教学需求等因素又对馆藏文化层次、载体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有别于一般综合院校的要求。搞好馆藏建设就有赖于图书馆的采访部门既要遵循基本的采访规律,又要把握艺术馆藏的特点进行工作。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艺术专业图书的采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艺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人员必须要研究和实施的任务。

一、艺术专业图书采购面临的一些问题

1.被动采访,无所适从

从出版方面说,出版事业近些年日渐繁荣,我们在欣喜之余,总感到难题不少,大量的新书出版让图书馆采访人员也挑花了眼。图书出版品种从2000年的14.3万种增加到2013年的44.4万种,增加了近68%。其中,新书出版品种从2000年的新增8.4万种增长到2013年的新增25.6万种,增加了67%;全国每年出版的中文新书品种均在10万种以上,并且逐年递增。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使甄别遴选难度加大。从学院来说,常有新专业上马、新课程开设,旧专业的课程也不断与时俱进,专业设置和教学课程的变化总会对文献提出新的需求。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采购中采访人员只能尽量按照读者需求采购,但是采访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都做到精通,自然也不能了解读者的所有需求。经常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辛苦采购,读者并不买账,流通部门也常有烦言。

2.经费投入数额不足和缺乏持续性

2013年上半年的图书单册平均定价为42.66元/册,相对于2012年同期的39.60元/册有较大的提升,艺术类图书的价格更高。艺术专业馆藏特点还要求非纸质载体形式的文献收藏占有较大比重,艺术专业馆藏单册文献的投入要高于其它一般文献。但一些艺术院校图书采购经费常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际被挪用和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图书经费数额平时投入不足。而有经费时,也常常是为完成财政任务或评估需要,突击花钱购书,这样的结果必定是匆忙订书,省略了调查研究程序。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排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创新过程,而不是一批一批的进行,突击花钱满足不了日常教学需求;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注重投入稳定和循序渐进,就无法建成系统的专业图书馆藏书体系。往往造成年年买书,师生却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图书,就更少依赖图书馆,图书利用率更低,学校更加不重视馆藏建设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据调查,北京舞蹈学院图书馆图书的利用率还不到10%,期刊的利用率不到5%,其它艺术院校的图书利用率大体如此。利用率高低虽然不能归咎于采访部门,但采购政策、策略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是提高图书馆藏书作用的及时个环节。

3.图书经销商过分重视经济效益

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任务是由采访部的为数不多的专职人员来承担,为完成采购任务,图书馆往往通过图书招标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一两个主要供应商。但是图书供应商都有自己的经营倾向和对出版社的偏爱以及面向本地零售市场的需要,作为商家他们会着眼于市场较大、码洋较高的图书,往往忽略市场较小的专业图书。客观上,艺术专业范畴的图书美术类较多,其它例如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的图书出版品种、印刷量较小,折扣伸缩空间比较小;主观上,艺术院校图书馆的采购范围以传统专业出版社为主、复本量少。因此,图书经销商如果过于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就很不情愿单独供应艺术专业图书,或者单独供应,也会降低折扣,艺术图书相对于一般图书本身定价就高,这样就从整体上影响了图书馆购书的数量,客观上降低了购书经费的数额。

4.艺术专业书店发展不平衡

从我们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招投标采购不能满足艺术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就算把招投标采购分包细化给多个供应商,书商也会时常因为采到率太低而为难。艺术专业单位和人士更倾向于有一定规模的艺术专业书店存在,既批发又零售,形成读者与艺术专业出版社的桥梁,这样可以直观、连续性地了解和获取专业新书。但由于读者面窄,很多书店为争取高利润,难以靠艺术专业图书经营支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类书店生存状态较好,但在中小城市,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或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较低,艺术专业书店有的改变销售重点,有的连锁店甚至干脆消失。比如天天音像书店的音乐书籍、音乐、舞蹈和戏剧音像资料比较,很有特色,石家庄的连锁店虽然受到艺术专业人士的青睐,但由于效益问题,已经撤出了石家庄市场。而有的艺术书店打着“艺术”的招牌,艺术图书经销却占有很小的比例。这种局面使一些中小城市的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一个可以直观采购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专业资料的收藏。综上所述,艺术专业图书采购中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有些问题可以着手解决,有些问题则需要在一个大的环境中,由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共同努力。在现有的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本身不能守株待兔,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和内涵建设,集思广益,以有效的对策应对出现的问题。

二、艺术专业图书采购的基本策略

1.确定清晰的艺术专业图书采访理念

艺术专业图书采访的理念主要是资源建设定位的问题。两个方面,一是本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定位的合理性,二是文献资源补充的科学性。合理性体现在各专业文献比例、文献载体的结构、经典文献与实用文献的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科学性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采访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否符合本院校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色以及后续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采访部门必须深入研究和确定本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原则,如果艺术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理念模糊,只是笼统地遵循“专业为主,一般为辅”的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同样是艺术院校,但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设置、专业重点、学生层次等等,要针对学院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图书采访理念。

2.以完善的采访制度规范采访活动

采访制度是采访理念的规范落实。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实施采访活动之前,用清晰的理念和定位制定出规范的采访制度和详细的采访计划,只要能认真落实,会使图书采访工作事倍功半。很多馆已形成类似图书采访委员会的组织或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要加以深化和细化。专家、教师、学生参与图书采购活动,可以弥补专业采访人员少、采访人员知识面有限等缺陷。因为图书商品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艺术图书的专业性,如果采用招标方式就需要对馆配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就其一点不及其余,要形式而不要内容,造成艺术专业文献资源的制度性缺失。不同类型的图书供货折扣率总体存在差异,艺术专业图书馆对图书类型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以客观的态度对馆配商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制定合理的图书折扣率,避免短视行为和销售商的恶性竞争,才能使采购活动保持良性的发展,最终使大家都能获益。

3.拓宽采访渠道,实现采访方式多元化

艺术专业图书馆规模普遍较小,工作人员少,加之需求的专业性,使得图书馆采购服务商也必须具备特别专业的能力。民营书店的飞速发展使各图书馆的采购范围早已突破新华书店的局限,某位博学图书馆研究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同很多新华书店相比,民营书店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服务专业化,效率高。”但新华书店的备货能力和采购能力是民营书店暂时不能比拟的。市场经济下,出版社的营销策略更加灵活,图书馆通过书市、订货会等可以直接了解出版社的出版动态,采购到近期的图书。无论是新华书店、民营书店或是出版社的营销展会都有各自的优势,作为图书馆采访人员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扬长避短,不要拘泥于一种采访渠道,让那些有正规经营资质,又能真正将服务落实到实处的馆配商或出版社进入到采购活动中来。艺术院校图书馆有特定的馆藏知识体系保障需求,更有着个性化要求的特点,教学科研人员随时都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新的课题,一台剧目、一场演出随时会面临新的信息需求,能够近期最快满足需求往往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亮点。因此采访手段和方式多元化、灵活性是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坚持的采购原则之一,随时需求,随时补充,预购、订购、现购、网上订购、邮购等等方式并行;批量采购和零购相结合;与多家专业出版社建立长期联系,除了能够及时了解近期专业图书的出版发行动态,对回溯性馆藏图书的补充会也更加方便。

4.重视图书采访人员的素质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在多种场合强调:“我们的采访者应该认识到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采访人员应该是图书馆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之一,因为以拥有物理实体形式的文献资源为目的的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所有服务工作的基础。”采访制度、采访计划再完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采访人员进行有效的运作与实施,所有的前期工作就会成为纸上谈兵。重视采访人员的素质,是从文化、道德、业务、制度等主客观方面的重视。无论是采访人员自身的修养还是图书馆采访制度的完善,都缺一不可,加强采访人员本身工作能力的同时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监督机制,从而打造一支业务过硬、坚持原则的采访工作人员队伍。因为艺术院校师生对图书有鲜明的需求,采访活动主要按照本身的需求进行,所以不能像有些综合院校图书馆那样依赖馆配商,因此采访人员的专业、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艺术专业图书馆来说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图书是特殊商品,图书采购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专业图书采访又要在这种普遍规律中寻求特色方式。只有探寻到最适合的采购对策,艺术院校图书馆才能在保障图书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购书经费,提高图书利用率,使采访达到效益较大化。

图书馆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下图书馆发展研究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在促进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信息服务支持。在分析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并为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图书馆;研究现状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它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及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

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字段选择“主题”,输入检索词“专业认证”和“图书馆”后进行模糊检索,共搜索到相关论文74篇,其中,2005年至今共有68篇论文。笔者经过研读后发现,研究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图书馆影响的相关文章非常少,仅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发表的2篇关于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文章。因此,研究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工作是目前医学院校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1国外研究现状

全球专业认证始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医学专业。现在美国的医学教育已形成较完善的专业认证制度,对医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美国专业认证制度不仅关注图书馆的静态资源指标,更注重这些资源发挥的作用,比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程度,图书馆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

1.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于21世纪初引入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并启动符合国情的中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世界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相比,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当前,我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发展完善和良性机制的形成仍面临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相关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制度的研究成为图书馆的重点研究内容,但部分图书馆忽视了自身建设及对相关专业的学科化服务,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图书馆该如何发挥相应的职责和作用仍是一个问题。

2专业认证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在促进高校图书馆不断发展、转变服务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献资源体系

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正式开展。《标准》中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资源包括图书及信息服务,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根据《标准》的要求,图书馆要完善相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保障。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反映了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侧重点和改进方向。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临床专业方面的文献存在利用率低、老化率高、副本周转率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临床专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平衡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购置比例,加强宣传,提高专业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实现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信息服务方式

《标准》强调共同利益方的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积极改革考核方法。《标准》中提到,“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形成。”专业认证促进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将教师的课堂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学为主。目前,慕课教育方式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在医学院校,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此外,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服务上存在模式单一、现代化信息服务工具使用不足等问题。现阶段,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已经采用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但笔者经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信息推送不及时、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图书馆以服务师生为宗旨,随着教育方式的转变,图书馆要及时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3学科服务

《标准》指出,学校要为认证专业的教师及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传统信息服务的升级,高校图书馆要优化学科服务工作,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品质的信息服务内容。

2.3.1学科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学科馆员、教师顾问及学生顾问,其中,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熟知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师生对专业图书、报刊的需求,同时对图书馆的馆藏现状及服务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学科馆员不仅可以协助采访馆员有针对性地采购专业图书,还可以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的联系。

2.3.2服务模式的转变

学科服务模式一般分传统服务模式和嵌入式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多数高校的学科服务主要采用传统服务模式,即让学科馆员针对专业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其他信息咨询等问题与对口院系联系,实现优化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是将学科馆员嵌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为对口专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这种服务模式将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2.3.3学科服务平台的改进

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馆员的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利用了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集成了多种在线服务手段,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科服务功能。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有两种,即学校自建的服务平台和LibGuides平台(内容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LibGuides平台融入了Web2.0技术,使学科馆员和用户都参与到学科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中,为专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现阶段,医学院校图书馆大多自建服务平台,很少采用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已率先使用LibGuides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3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3.1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加强对纸质文献资源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侧重专业图书、专业报刊等资源的采购和管理。采访人员要注重对馆内现有专业文献资源馆藏数量和馆藏质量的分析和调查,计算出专业图书、专业期刊所占的比例,并根据文献的利用率、复本率等指标分析相关专业图书、专业期刊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调研结果,采访人员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为完善纸质文献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完善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图书馆要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集收藏比例,整合馆藏资源,建设本馆特色数据库,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方式补充本馆文献资源。在特色数据库方面,图书馆要以本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为主,深入挖掘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资源,建立特色资源目录,并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数据库上。

3.2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博客以及读书社交网络等各种自媒体的作用,及时推送图书馆近期信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群体,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书友圈”“微博站”等具有专业化性质的社交网络,及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咨询,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推送相关专业的新购图书、专业数据库的近期进展以及近期发展动态等。

3.3优化学科服务

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为临床医学专业建立学科服务基地,以具有临床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为核心建立学科服务队伍,采用LibGuides服务平台,根据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把临床专业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实验室以及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真正将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实验和研究的整个过程。同时,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馆内空间,为学科用户配备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设施,根据学科用户的需求提供咨询、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打造现代复合式多元化空间,为读者提供嵌入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学科服务。

4结束语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必将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图书馆作为医学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要配合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通过完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采用个性化服务方式,优化学科服务等措施提升图书馆整体实力,以保障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顺利开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