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图书馆类论文

摘要: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推动社会的角度出发,整编与管理图书馆的信息,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技能突飞猛进,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管理,对提升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类论文

图书馆类论文: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1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现今,在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工作上,首要切入点当属于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只有内部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以及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强化后,才能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让读者在无形中接受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上,县级图书馆管理层与县级文化部门要基于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职务以及年龄等实际情况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培训形式进行规划。尽量实现培训基于岗位要求,使基础性职业要求与专业性技术培训有效结合。另外,图书馆内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图书馆对于人才的引进要根据其技能进行定岗安排。

2构建一个品质的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沿,其属于一个文化学习与自觉接受的地方,因此其内外部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构建品质环境在实际县级图书馆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的素质有限,容易对图书馆的其它阅读者产生噪声干扰,因此首要解决内外部噪声干扰的问题,营造一个在图书馆范围内安静的环境。同时,阅读环境同样要改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提升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馆藏数量等。

3强化管理体系创新力度

基于县级图书馆管理体系而言,其不能够停滞不前,只有在根据图书馆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和业务流程上,实现管理体系的循环创新才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在新形势下,通过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网络技术构建县级图书馆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从而符合现代信息环境与阅读者的实际需求。而构建网络智能化管理体系后,将有利于县级图书馆对各乡镇、街道以及农村图书资源的集中管理,在自身的管理辖区内强化信息互动与共享,构建一个具备多功能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4提升管理创新意识

在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上,一定要从管理层出发,构建自上而下者的内部创新意识。只有全员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后,管理创新才能集全员的力量构建一个品质的管理工作,推动创新管理的顺利进行。另外,在管理机制上,领导者对图书馆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决定了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属于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实际要求,虽然在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与反弹。但是,在现实问题上,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为管理创新构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管理体系成功转型的同时,还可以为内部工作人员与阅读者带来实惠,强化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头兵的作用。

作者:董会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论文

一、契约与服务契约的法律渊源

狭义的契约是当事人共同遵循的秩序和规则,体现了权利和义务彼此独立、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一种双方对于契约所达成的保障有合理的期待,同时对违约一方以损害赔偿原则作为约束。西方的传统契约理念逐渐从商品经济中延伸出来,不断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派生出多种形式的契约概念,也由此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政治经济模式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情节。契约在历史记载中,是指双方当事人协议的文书。我国传统这种直观、简明的契约形式主要体现了与财物有关的让渡,无关价值理念和信仰,并不涉及我们现代所理解契约概念中的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内涵。诞生于西方商品经济环境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逐步发展的社会契约精神,巧妙的将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存在,过度到人的文明社会属性:建立了一种制约公权、保障私权的法治理念和伦理思想基础。人们希望所建立的法治正是代表了理性、合理的法则,一个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律的精神、价值和实现在自然而合理的客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合理性的产物是有其长久生命力的。在“自然状态”和“人类理性”基础之上的公民让渡了自己的部分权力给公共部门。公民与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已经自然缔结了一个社会契约,而公共部门被赋予了按照社会需要分配管理所属资源的责任。社会服务契约从形式来看,可以看做是经济伦理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延伸应用,但其也可被人们认为是法治社会的伦理求证。在社会的自我校正和修复中,根源于社会本质,符合社会基准伦理道德的标准,也能够具有合理性价值判断的契约精神,愈发显得重要。

二、城市图书馆契约精神的价值

2.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管理悖论与边界制约

服务契约可以理解为用契约的工具形式或价值体现作为行使管理服务职能的书面约定。近代的法律基础以财产为主要内容,关于服务契约并没有成文的约束,如果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着不合理,就会出现部门与个体之间的矛盾。社会公共部门在运用公共权力时,大多被赋予了管理职能。而“管”“理”二字,从字面理解,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过程。管理者运用不受限权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自觉的契约精神与法治精神往往会缺乏执行力度。公共物品就会被假以公共物品之名,沦为私人物品。契约理论认为,在社会契约范围内公共权力是人们让渡出来的,理应受到制约和限制。理想的状态中,人们考虑到所有签订契约所造成的影响、后果,以及双方违约的各种可能状况,所订立的契约可被认为是契约。而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能够预测契约的过程和结果,所订立的契约是非理想状态下的不契约。在契约精神与现行管理冲突时,公共服务部门要保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制定符合契约精神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具有契约精神的公共服务部门应该公开自愿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它的权力和规模在越出法定边界时,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2.2城市图书馆服务契约与服务管理程序中的契约化

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是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为了适应社会各个成员的需要,和维护各个成员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存在的意义就是人们可以在公共秩序中更好的生活。公共服务部门在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时候,就是在履行自己的诺言,这个契约可以看做是自由平等的保障。在法律的权责范围内行事,是公共部门的服务契约履行的较大体现。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服务管理以及事务程序中尽可能多的运用服务契约和契约精神,不仅符合公共服务的本源,也有助于使读者与馆员,公共服务的对象和服务者,以及人与环境都会出现一个和谐有序的构成。城市图书馆的服务章程作为特殊化的服务契约,可以在规章中强化契约属性,淡化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服务事项中,城市图书馆在基础公共服务和准入门槛方面,都应履行契约精神所赋予的公共责任,建立开放的交流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价值的较大化。

作者:张曼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情报资料管理技术分析论文

1重视图书资料的类目管理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编目属于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在整个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理中,要制定与情报资料相关的媒介桥梁,采用整合资料的方式编目。整编目录的收集资料和检索资料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方便查找的一种方式,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其中显示出目录,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类目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从图书编目这方面出发,是根据情报资料表面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制定各种事项的责任版面等,对提升整体内容的特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编以及归纳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记录,将其按照科学的方式,编制各种信息,加强图书馆整体系统的查找与检索,对保障情报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很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编制目录的质量,能够地阐述情报资料的整体,对提升编制目录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编制一个高质量的目录能够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对宣传以及查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图书著录再完备、再,若没有把个别分散的图书著录款目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系统组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图书著录的款目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但不管如何,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都至关重要,不可与时展相离。新的编目方式不断出现,如集中编目或者合作编目,都需要在版编目。电子计算机编目等这些编目方式有利于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机读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保障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基础。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推动社会的角度出发,整编与管理图书馆的信息,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技能突飞猛进,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管理,对提升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玲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包括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南溪哈号、屏山薅草歌、江安打莲枪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这些不同种类的民间音乐各具特色,同一类的音乐也因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而风格各异。特别是著名的落魂腔,中央电视台曾数次对其进行采访,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种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已失传。

二、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加工、保存文献资料并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中心,关注并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它是一种职责、一种光荣,更是一种新的发展。

(一)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

责任《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图书馆具有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支持口述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播的职能。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好在此范围之内,因此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阶段都需要图书馆的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以及开发等各个阶段,都需要相关文献的支撑。而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利用文献。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对民间工艺、表演艺术等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开发、整理、搜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三)增加馆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口述等方式得以流传,而图书馆主要是采集纸质文献资料。在全社会都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图书馆也应积极利用其传统与现代手段对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这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工作范围,增加了珍贵的馆藏,同进也起到了对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宣传的作用,从而能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学习、品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图书馆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民间,形式多样,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表现形式的一种总结,既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有的项目已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图书馆通过挖掘、整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变“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为可长期保存的文献载体形式,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延续,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丰富的可再学习、再利用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作用。

(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职能的延伸

图书馆作为保存与传播知识文化的场所,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既保存有大量形式多样的地方原始文化资料,又可广泛利用现代知识、技术将可变的活态形式变为可见、可用的数字化或文献信息形式进行保存,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数量。在整理、保护过程中也进一步增强了图书馆功能,拓展了服务平台。

三、图书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为图书馆常规工作之一,以形成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针对宜宾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进展,本文认为图书馆还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非物质性,在未开发或表现出来之前,一般存在于持有者的脑中,表现为口头传统、手工技艺等形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遗产形态。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存在,其技艺不但可以复制,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所以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非遗持有者实施多方位的保护,不要让他成为历史典故,真正做到传承性的保护。

(二)图书馆主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成要素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立档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区、县图书馆,对本区域的民间文化接触较多,如民间风俗、礼仪等。图书馆可组织本馆馆员联合或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对本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记录、整理,充分发挥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措施中包含宣传和弘扬等。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收集、传播集散地,利用多媒体网站开办专题讲座和视听资料以及进社区、进军营、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以及依托遍布于全国各地区的国家数字文化网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等方式方法,使广大读者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图书馆传播信息的功能。

(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扩大文献采集

图书馆一般是政府组成部门文广局下属的负责文献收集、整理以及宣传文化知识正能量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充分得到政府支持、授权,切实解决人员、编制、经费和技术人才引进等问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如确立图书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下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等。传统图书馆主要关注的是已形成文字的文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应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知识、技艺收入文献采集范围。运用声、像、文字三位一体的现代手段,使民间文献制作走向多样化。除挖掘民间文学、音乐、故事、手工艺等作品外,对那些维系族群的生存史、民情风俗及其衍生物也应兼收并蓄并进行文献化,使图书馆文献馆藏内容、形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五)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是对文献的保存和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方文献特色,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和途径,制定相宜的保护策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障与服务体系。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采集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大多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出版,通过采购手段一般无法有效征集,因此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手段,通过实地调查、现场拍摄,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田野搜集、确认、建档、整理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采集制度。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特长图书馆在收集、分析文献资源中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经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其特点决定了非遗用一般方法难以长期保存。必须运用特定的方法,发挥图书馆信息技术的特长。如对口头传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音并转化为语言资料记录保存;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摄像,记录其原始形态,然后再运用数字化存储技术进行转换处理,从照片、录音录像中再现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改变传统图书编目方法、规范非遗分类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内容复杂、形式多样,且传播大多为非正式形式,如即兴表演、口技等。因此传统的纸质文献编目方法无法操作,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存。因此各馆应组织专家、学者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细则,以实现图书馆非遗文献编目的可规范控制。

4.增强馆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大量散落于各地,表现形式多样,单靠一馆难以收集。可由市(区)馆牵头,联合各县图书馆进行集中培训,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专人走访非遗传承人,对非遗资源进行甄选、鉴定、评估并进行相应建档,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质量。

5.加强非遗数字化存贮,建立相应数据库搜集和收藏社会风俗、民间传说的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技艺,其形式和特点决定了用传统方法难以长期保存。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图片、影像等原始资料采用数字化贮储方法,将活态文化转变为有形文献长期妥善保存,并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多种检索途径,实现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充分应用。图书馆对已搜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在进行深加工后,可利用现有数字信息技术,通过音频、图像等技术,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建立搜索引擎,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网,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资源共建共享。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数量丰富,但大多濒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不吝其才,主动参与、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

作者:李富珍

图书馆类论文: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论文

一、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设计目标

1.1建立系统、规范的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体系

随着图书馆服务链不断向移动网络平台延伸,涉及的服务主体和服务环节不断增加,服务环境日趋复杂,使得服务质量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需要图书馆及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服务质量控制的动态化实现依赖于控制流程的规范化运作,通过流程中各节点的环环相扣促进不同服务主体的跨系统协作。因此,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设计中,应首先明确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参与主体和支撑要素,厘清各节点的衔接顺序与执行过程,根据质量控制内容确立核心流程和支持流程,形成系统、规范的流程体系,保障流程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3]。

1.2实现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协同运行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和情境敏感性,不能照搬传统信息服务的质量控制模式,需要根据移动服务特性进行控制流程设计。在移动服务过程中勾勒出服务质量控制内容是流程设计的基础,可以根据控制内容中的具体环节和运作机制明确服务质量组成维度与影响要素,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有机嵌入到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形成质量控制环节与服务环节的一一对应,促进移动服务质量提升与服务创新发展的协同实现。

1.3形成以流程为导向的移动服务质量管理机制

流程在服务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管理的每一项环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涉及服务环境质量、服务交互质量、信息资源质量、服务结果质量多个层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4]。管理机制的建立应以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为主线,围绕流程设计揭示管理维度间的作用关系,实现各类服务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流程运行及时发现服务质量问题,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二、ARIS流程设计原理与适用性分析

2.1基于ARIS的流程设计原理

ARIS(architectureofintegratedinformationsystem)是由德国萨尔大学A.W.Scheer教授提出的一种流程建模方法,能够对流程体系进行描述和详细设计[5]。由于ARIS体系架构源于信息系统集成思想,核心在于通过对流程中各类信息资源、业务单元、参与主体进行有效组织,为流程设计或再造提供有效依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服务机构或与信息业务相关的流程建模中[6-7]。基于ARIS方法构建的流程模型具有多视图、多层次、多关联的特点,不仅能完整反映整个流程的运作过程,还能通过多种表现视图清晰描述流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揭示环节、资源、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8]。ARIS体系框架包含5个基本视图:组织视图、功能视图、数据视图、控制视图、产品/服务输出视图,构成了一个“房式结构模型”。

(1)组织视图。用来描述流程实施单位的组织结构,包括部门设置、职能规划、人员安排等,便于明晰流程中相应环节的执行部门或人员。例如,图书馆一般下设信息咨询部、资源建设部、系统部、流通阅览部等,在移动服务推进与质量控制中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2)数据视图。用来表示流程中各类数据信息对象,使流程执行者能够及时掌握各环节所需的信息要素。例如图书馆在分析读者移动服务需求时,需要首先了解读者的学历背景、学科专业、移动服务使用经历等基本信息。数据视图通过扩展实体关系模型(e?ERM)来描述数据对象,包括数据类型、属性和关联规则。

(3)功能视图。用来表示实现流程目标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即流程中的活动单元,使流程参与主体可以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例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包括目标定位、服务环境质量控制、交互质量控制、信息质量控制等多项任务环节。功能视图一般以功能树的方式逐层描述任务等级与包含关系。

(4)控制视图。用来描述流程运行全貌,是ARIS建模的核心。控制视图应用扩展的事件驱动过程链(e?EPC)将组织视图、数据视图和功能视图中的各类要素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不同形状、颜色的模块来表示业务运作中相关组织单元、流程作业、关联数据以及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供了一套规范的流程描述标准,用以展现整个流程运行过程,是流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5)产品/服务视图。用来定义流程的最终输出结果,可以据此判断流程运行效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评估流程绩效。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流程运作中应构建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等,形成流程输出结果。

2.2ARIS在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中的适用性

ARIS以流程为导向的模型设计理念为流程目标定位、流程描述和建模提供了可行性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模型构建与评估。首先,ARIS方法是以信息集成为核心的,在流程分析和描述中时刻关注信息资源在各环节的投入与产出,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还能把握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信息资源质量控制。其次,ARIS采用标准化的流程建模视图能够清晰描述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的完整过程,为移动服务质量控制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和标准规范,有效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控制水平,真正发挥流程体系的运行效益。此外,ARIS不仅可以完整呈现流程全貌,还能分别从组织、数据、功能、产品层面明晰流程体系中各类要素的组成结构,并通过控制视图进行要素整合与逻辑连接,建立各要素和流程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帮助图书馆明确流程功能与执行过程,更好地开展跨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流程价值,推进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基于ARIS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建模

3.1流程建模背景介绍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武大图书馆”)是较早推出移动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之一,2009年开始着手移动图书馆建设,2011年建立了图书馆WAP站点(http://m.5read.com/460),随后又与超星数字图书馆合作,依托“超星移动图书馆”平台开通了客户端App应用,形成以短信息服务、WAP服务、移动App服务和微博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多元化移动服务体系[9]。在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武大图书馆也非常重视服务质量控制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①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需要信息服务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各分馆进行协同调度,涉及环节多,实施周期长;②缺乏整体的流程管理观念,各服务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通常由各部门自行开展,导致交叉业务上存在重复性和冲突性流程,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③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现有流程主要是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角度出发,未能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具体移动服务内容进行差异化控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武大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传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针对本馆的移动服务现状和移动网络环境,有效调动各部门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移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规范控制行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效率。

3.2流程体系设计

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建模的目的是确立统一的流程体系框架,明确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的任务环节、职能分工以及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情况。按照ARIS流程建模思想,流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流程控制视图。控制视图通过层次结构来展现流程全貌,按照流程任务环节间的递进关系依次分为流程地图、流程区域图、主流程图、子流程图[10]。其中,流程地图是所有流程的入口,从宏观层面反映整个流程包含的活动单元,可细分为“战略流程”、“核心流程”、“支持流程”3个区域视图,各区域视图中的活动单元又包含自己的运作流程,通过层层递进将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环节。依据这一逻辑关系,首先应用ARISBusinessArchitect建模工具绘制了武汉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地图,用以指导具体控制环节的流程设计。

(1)战略流程。该流程是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工作的总体规划与部署。图书馆应首先立足于本馆的发展目标,结合移动网络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移动服务定位,根据本馆移动服务现状制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明确控制目标、控制主体、控制技术和相应标准,按照核心流程逐步推进各项控制环节的具体实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成本预算和管理,保障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形成完善的移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2)核心流程。该部分是流程地图的主体,是图书馆进行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的主要路线。根据移动图书馆服务运作机制,服务质量控制可以从服务环境质量、服务交互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结果质量4个维度展开。其中,环境质量控制流程着重对移动网络环境质量、移动服务平台运行质量和用户情境感知质量进行管理和优化;交互质量控制流程主要对图书馆WAP站点、移动App、社会化媒体等移动服务交互渠道质量和图书馆员工的服务态度、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和控制;信息质量控制流程主要从基于移动OPAC的信息检索结果、信息组织情况、信息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结果质量控制流程则着重考察移动网络环境下服务交付的实时性、有效性以及最终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11]。

(3)支持流程。该流程为核心流程运作提供基础保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资源配置、流程风险管理和移动服务质量评估。支持流程旨在通过合理的人员安排和资源投入保障核心流程的顺利运行,并对流程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规避,同时通过移动服务质量评估判断流程运行绩效,使图书馆能够及时诊断流程问题,进行流程优化。

3.3核心流程描述

(1)结合用户情境挖掘潜在需求。用户需求是订阅内容质量控制的起点。由于移动网络具有情境敏感性,图书馆在分析用户订阅需求时,不仅要掌握用户基本信息和历史订阅数据,还要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在WAP站点上检索的关键词、正在阅读的电子文献等情境信息挖掘用户希望了解与学习的内容,预测用户潜在订阅需求,充分发挥移动信息服务的情境感知优势。这部分工作由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完成。

(2)根据用户需求编辑信息内容。在用户需求分析基础上,图书馆应按照用户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信息内容组织与编辑。一是拓展现有信息采集渠道,丰富订阅内容,满足不同学科背景、研究领域的用户需求;二是对订阅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并推出热门推荐版块,方便读者浏览和订阅。对编辑好的信息内容应进行仔细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则进入下程环节,未通过则重新编辑,以保障信息内容的质量。该环节由资源组织部负责完成。

(3)按照移动终端标准优化信息格式。通过审核的信息内容可以到移动订阅页面中的相应版块。为了使信息内容在移动终端界面上达到显示效果,图书馆需要在信息前进行优化设计和测试,例如采用ePub、AZW、CEBX等主流文件格式实现不同移动终端的信息编辑和图文混排、屏幕自适应、版式流式实时切换,使用户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可以浏览图文信息和多媒体信息,提高移动阅读体验[12]。优化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内容测试,如果通过测试则正式在WAP站点上,没有通过测试则重新进行优化和改进。该环节由系统部负责完成。

(4)依托移动平台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订阅内容后,图书馆可以利用短信息服务平台、移动App客户端软件、微博微信平台等多元服务渠道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使用户随时掌握WAP站点移动订阅栏目的内容更新情况,及时关注和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提高有效订阅量。

四、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运行实践

4.1实践过程与数据获取

为了有效采集流程运行数据,笔者于2014年9月1-14日在武汉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为期2周的项目实践。按照所构建的移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模型,首先向流程中涉及的图书馆部门详细了解各流程单元的运作现状,发现原有订阅服务操作中并未对用户需求进行专门分析,也未进行信息展示优化设计和测试。因此,笔者对这3项新增环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请相关人员按照流程环节进行严格操作。通过2周的运行实践,笔者获取了流程仿真需要的各项数据,包括流程触发事件频率、流程单元处理时间分布、功能分支概率、工作时间和班次、人力资源数据和流程成本数据等。其中,触发事件频率即用户移动订阅需求量,2周内共有218名用户使用移动订阅服务订阅了相关信息内容,结合历史数据经验,笔者将触发事件频率设置为18次/天。流程单元处理时间是每项任务单元的实际操作时间,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为了尽可能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差异性,笔者按照ARIS离散系统仿真要求,将流程单元处理时间拟合为正态分布,例如用户需求分析的处理时间为N(μ、σ)=N(0.43,0.60)。功能分支概率是流程中逻辑判断环节执行“是”或“否”的概率,按照历史经验数据,该流程中两个功能分支的概率见表2。工作时间和班次、人力资源和流程成本等数据遵循图书馆日常工作规范,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4.2流程运行仿真结果与绩效评估

数据采集完毕后,可以将其输入构建好的e-EPC模型中,在ARISSimulation仿真平台上进行数据拟合。在流程运行仿真过程中,ARIS会自动生成随机数,模拟现实的处理情况,各流程单元的执行过程都会显示在模型元素中,方便观察流程运行状态的变化[13]。从流程运行效果来看,未按移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进行信息内容质量控制前,图书馆WAP站点的访问量、移动订阅服务使用率、用户订阅需求处理量、订阅内容更新率以及订阅文章收藏量都不高;按该流程体系进行操作后,图书馆对用户订阅需求的处理效率明显提升,而且由每两周更新一次订阅栏目变为每日更新,并设置了热门推荐版块。由于订阅推荐内容是在用户需求分析基础上生成的,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图书馆WAP站点的访问量和移动订阅服务使用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应用ARIS方法进行移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设计与建模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移动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水平,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赵杨 高婷 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类论文:高职院校图书馆云计算技术论文

由于云计算具备海量存储和超强计算能力,它已经颠覆了在传统应用模式。传统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点是硬件为中心到以软件为中心转变,在云时代,实现了到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这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获取信息以及保存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1改变图书馆建设的方向

真正的云计算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可以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与当下重视典藏,轻视运用的局面,改变传统的重视硬件轻视服务的现状,因为云计算首先弱化了书刊价格上涨引起的新入藏文献数量下降的困境影响;再者我们说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当前图书馆相对单一的文献存储介质的状况。其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读者本身需求的变化,云计算技术可以根据文献的利用情况,统计分析出图书馆典藏文献的利用结果以及读者需求,从而完善图书馆的典藏文献。云计算可以增加读者利用网络图书馆的几率,增强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2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的创新

从图书馆的业务影响上看,服务理念和方式的会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原始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多地转换服务,实现双重身份的转换,一方面,作为信息提供者,他们将信息资源包给云计算的服务商,然后利用虚拟的云技术给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的信息服务服务手段。换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使用信息的人图书馆人员和一般维修人员都有同样的信息需求,一旦他们产生需要的话,可以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任何信息有关的“云”服务。从对图书馆的技术影响上来看,云计算提供了更多意义的互联网内涵,并依靠互联网来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安装在客户端或数据库上运行,但云计算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服务进行。

3实现更大程度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

云计算的硬件和软件应用程序发生了改变。硬件方面,其改变的优势特点是云计算的海量存储,从而为一个信息资源库“整合”和“分享”提供了可能,为专业图书馆的特藏建设消除因为差异以及其他建筑特色的规模所致的优劣之分。在“云”这个统一的信息存储,提取速度的服务模式之下,我们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可以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各个地方的图书馆可以用信息资源云,进行资源的共享。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既然云提供了高速的计算能力,高速的传输速度,品质的服务,那么这无疑会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技术与能力上的更新。

4云计算系统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4.1云计算系统在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根据国内学界的研究运用,我国的云计算系统比国外稍晚,目前还处于一个理论研究的阶段,距离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而国内关于云计算和图书馆的研讨会也充分地表明了当下我们已经开始重视云计算机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云计算系统必将对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CALIS云服务平台的框架,在全国部分高校中也建立了分布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平台,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供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减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负担。读者只需要运用一个云计算端的链接即可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方便快捷,高效运行。

4.2云计算系统在国外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1991年,外国及时个开放性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产生。该图书馆的目标定位是小型的学校图书馆或者专业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的图书馆系统的产生为后来各种大型应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之后在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弹性云计算EC2服务,该服务是为各种组织机构定制的,内容也大多是关于存储服务以及计算资源服务两个方面。当下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很多大学的图书馆都是利用亚马逊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此后被学界赞誉为最有影响的莫过于OCLC将“基于云”的概念服务引入了图书馆的系统中,对于图书馆界来说,这也是及时个专业的云计算服务系统,为了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海量的信息存储。同时还方便快捷,给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纵观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于图书馆来说,应该加紧发展与研究,利用云计算的优点,开展技术革新,为高职院校的学习,提供多彩的图书馆服务。

作者:戴扬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类论文:数字图书馆与云计算技术论文

1云计算应用现状

目前,云计算技术已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其具体的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总的来说,云计算的主要应用趋向于大数据存储和处理。从其具体的应用范围来看,数字图书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主要的应用对象。2009年4月,国外的数字图书馆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平台的建设,并推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也标志着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广泛应用的开始。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愈加成熟,国外图书馆对云计算的应用也进入了实质性研究阶段,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数字图书馆,也开始应用“云服务”来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水平。而从我国来看,云计算技术虽然在当前国内的数字图书馆界还处在起步的应用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持续发展,云计算技术势必会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得到更大的应用。

2在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2.1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在目前云计算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利用其特性构建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这无疑是图书馆界里程碑级的探索,同时也是图书馆界协作与共享的具体发展方向。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建设中,而在这其中,云计算技术的这一具体应用实施使得相关的数字图书馆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依据各个数字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可以分为省级系统所有级别图书馆共享公用云、各个省市级数字图书馆私有云以及高校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混合云,这些相关数字图书馆可以加入云共享服务。云图书馆形成相互关联的图书馆联盟,不同区域之间通过相关协议为用户异地获取信息资源,不受区域限制,用户可以在此环境中实现云图书馆所有联盟馆的数据资源的检索,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文献数据库资源的重复购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或手机终端随时随地的获取云图书馆中的资源。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而其具体的过程,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和实力较强的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建立面向城市内各个数字图书馆的公用云,通过具体的封装技术,将图书馆系统中的不同服务器、存储系统的具体资源全部统一起来,之后再借助计算机的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等等技术,将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全部集中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地,之后以按需付费的相关方式来提供给各级云联盟的成员使用,这一过程直接达成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各个成员馆的资源利用较大化和共享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也就因此而达成。这样我们就能使得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中的应用向着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2云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中,云数据存储是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它将数据库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并行分散的存储在多个服务器中,然后用冗余备份,异地同步数据的方式保障数据的安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一旦丢失,可以利用其它服务器启动备份,数据共享的方式同步到各个服务器中。如果是传统的图书馆以集中式存储数据,服务器出现故障崩溃,那么图书馆无法正常的进行工作,严重的情况下或许会导致数据的丢失,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利用云数据的存储方式,可以保障海量数据的安全。在正常的工作下,无数据安全隐患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的数据不断增加,难免会造成用户访问服务器出现信息通道堵塞,服务器系统崩溃等现象。我们利用云计算技术并行计算处理数据的特性进行数据检索,能够快捷智能地获取信息资源。用户不但可以在多个界面下检索数据,还能在不同的服务器中调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依仗云计算的并行处理技术,可以加快检索速度,优化信息度。用户智能化检索数据同时,后台利用用户操作时读取用户信息,按照查询次数,优化查询结果,利用知识相关度进行一系列的排序,呈现出用户及时所需要的信息。无论是云数据存储的应用还是智能化的数据检索,都是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应用。云图书馆不拘于服务模式的单一化,这些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这些将是图书馆界历史性的变革,而且把图书馆推向网络化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

2.3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云计算技术还能够构建数字信息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以此来优化数字图书馆中的内部管理,深化数字化的信息服务。这同时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在开放的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更易于扩展服务与完善功能。云计算技术能够建立基于统一标准规范下的数字资源加工、存储和服务软件支撑平台,以此为数字图书馆而实现资源有效的重组与整合,这样以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云计算技术在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方面,也突显出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4建立相关特色服务体系

云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资料的收藏地,同时也是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政府机构等利用数字图书馆特性开展各种专题学术研究的工具。而云计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提高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其特色服务体系以及主动式服务方式,促进了教学质量与科研进展。云计算技术使得数字图书馆内资源日益丰富,其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技术已经在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它使数字图书馆建立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也丰富了其相关特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但是在云图书馆的建设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考虑: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用户身份验证和数字资源底层框架整合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针对云计算进行认真的分析,发挥云计算的优势,运用云计算加快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沈杰 单位: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图书馆类论文:基层图书馆阅读和谐社会论文

一、阅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源动力

(一)阅读提升个人素质

阅读是对知识的传承与延续,它沿袭了一种积极的生活习惯与方式,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决定一个人性情、人格、人生观等综合素质,对个体的人生方向、个人前途起决定性作用。个体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举措,追本溯源,来自阅读。

(二)阅读加快和谐社会构建步伐

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种精神力量的形成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普及率与阅读水平。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阅读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凝聚了民族精神力量,提高了人们个人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这种进步是阅读的良性运行。

(三)阅读是国家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标志

全民阅读有效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夯实文化强国的基础。阅读以其在传承文明,创新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蜚显出其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发展程度彰显着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饶河县全民阅读现状

(一)阅读资源匮乏

根据2013年县图书馆统计报表显示,现有藏书8万册,但是这批藏书,有近5万余册是70年代与90年代出版图书,阅读价值低,1万余册期刊合订本因时效性,有待剔除,现可供成人与儿童读者外借图书、期刊只有16973册,县馆自2011年以来每年图书采购以2000册递增,图书数量、种类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国内各类推荐指导书目,因经费不足,无力采购,图书资源的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了县域居民阅读纸质图书。

(二)借阅证持有率低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持有借阅证读者与人口比例为1.2%,与美国的66%的持有率相距悬殊。县图书馆2011—2014年外借实有阅览证、借阅证共1416个,读者借书证与县人口比例为1.0%,借阅证持有率还低于全国数据0.2个百分点。

(三)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低

根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四)居民阅读意识淡薄

阅读意识淡薄是居民阅读水平低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社会造就人们功利性,往往更再意直观利益,而忽视文化修养,急需通过全民阅读推广,转变其生活思维,树立阅读理念。

三、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健全长效阅读机制

推动个体与群体阅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国内的全民阅读推广较发达国家起步晚,如何科学,有效转变,指引民众阅读理念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重点。

1、群策群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活动不能势单力薄,以某一部门独立来进行,它需要政府发挥带头作用,群策群力,组织协调政府机关、图书馆、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宣传、推广,继而形成阅读风尚与体系,达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的。

2、依托各种载体开展全民阅读推广

丰富多彩、载体各异的阅读推广活动,是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宣传媒介,以图书、书画、朗诵、电影、电脑等多种载体,积极搭建书友会、读书沙龙、演讲比赛等文化交流平台,扩大阅读推广宣传力度,有效推进全民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延伸。

3、确立低幼阅读推广为工作重点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低幼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重心工作。“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低幼阅读推广必须伴随儿童阅读指引有序进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指引良好阅读导向。

4、传承地域文明,拓展另类阅读推广

一方水土、一方文明,县域独特的肃慎文明、小南山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为世界所重视的今天,急需传承与文化推广。开展讲座、参观等各类活动进行另类阅读推广,对传承、渲染、熏陶县域物色文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建设文化机构硬件设施,努力搭建民众阅读平台

优美的环境能提高阅读欲望,掌握读者阅读心理图书馆馆员、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都是吸引读者进入阅读的直观诱因,搭建民众阅读平台,吸引、刺激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真正目的。

1、加强文化阅读场所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饶河县现有的文化阅读场所,特点一是场所数量少;二是使用面积小;三是可阅读纸质图书数量有限。增加阅读场所数量、加强文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首要任务。

2、加大文化经费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县财政应加大文化经费投入,用于扩充图书馆、社区文化室与各类图书室的藏书资源,以供民众可以随时、随处进行阅读,继而形成社会阅读风气。同时各文化团体也可顺利开展各项阅读推广工作,加大推广力度、强化工作效率,真正把提高县域居民文化素质这项工作做到实处。

3、提升队伍素质调配专业人才

提升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难题,社区及乡镇文化站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低,开展工作难度大、效率低。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虽均从事图书资料专业,工作中也面临困难:及时在编人员少,全部窗口开馆困难;第二平均年龄大,人才梯队建设断层,第三缺少计算机、幼师专业人才。现代图书馆工作已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馆员综合资质要求愈来愈高,年轻、专业、多元化的从业队伍建设是大势所趋,调配专业人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也是当务之急。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阅读新体系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细化而就,阅读推广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同携手,一起为全民阅读推广而殚思竭虑、出谋划策、付诸行动,光明而美好和谐社会就在眼前。

作者:薛丽 单位:黑龙江省饶河县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计算机技术论文

1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产生的负面影响

(1)图书馆本身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影响,图书馆是公共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提高学习,从事图书员的经济信息的研究人员从这方面出发,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承载了更多的网上信息,成立了很多数据库公司,因此图书已经不是获得文献资料的方式。其次,图书馆在研究理论这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导致投入到基础业务研究的内容减少,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的技术,学习这些内容就没有用了,就不再进行系统的研究,导致很多系统研究的内容受到轻视。影响了图书馆的长远性发展,同时也导致图书馆的出现严重的技术化倾向。(2)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作为图书的推荐、指导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另外有些不良信息进入到图书馆中,导致一些青少年看到不良信息,同时,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自身方便,在计算机中安装聊天工具等,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严重违背了自动化建设的初衷。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很多岗位,很多岗位都是需要投入巨资才建设起来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成果,便会影响图书馆的正常发展。图书馆的很多数码相机等,都是采集加工的工具,计算机网络能够为读者提供远程下的检索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设备得不到良好的应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出现很大的影响。

2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作用

计算机的使用,加快了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设备,能够简化图书馆的工作,使以往重复性的劳动变得简单。随机性的劳动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配备计算机,对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有些读者在联机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进行解决,实现了一对一的课堂形式。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工具,本身在读者活动方式这方面,可以加强信息研究,使图书馆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以往的工作模式都是采用手动编制大量卡片的形式,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输入资料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修改,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模式。另外,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计算机的形式,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在众多目录中,只要输入正确的书名,就可查阅到所用书籍的具体位置,这种检索方式方便读者查阅。在传统的图书馆中,读者想查询什么样的信息,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和经理,想要找到一本具体的书变得非常困难,实行借阅的时候,找出书籍的具体位置也变得很难,采用计算机管理借阅的形式,可以有效的简化这方面的工作,实现书籍的定位。,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在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计算机可以统计入库的资料,的确定阅读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采购和典藏图书,从而科学地调整借阅室各类图书的布局,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到图书馆中,对图书馆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把握好正面的影响,分析好负面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提升图书馆在其中的作用。

作者:王琳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网络信息论文

1研究文献分析

1.1论文文献数量分布

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文章发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985年至1993年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发表数量为1篇,1994年有2篇文章发表,1995年有1篇发表,1997年有3篇发表,1998年有2篇发表,1999年至2003年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长且涨幅较大,2003年和2004年均有25篇发表,2005年有28篇文章发表,2006年有24篇发表,2007年有31篇发表,2008年有30篇发表,2009年有23篇发表,2010年有12篇发表,2011年有8篇发表,2012年有21篇发表,2013年有18篇发表,2014年(截至11月13日)有16篇发表。结合图1可更加直观地从已发表文章的积累数据中分析出文献增长规律,自1984年开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起步,研究文章有2篇,说明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自2000年开始,随着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文献量开始逐渐增长,且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虽然此后针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较高峰(31篇),但涨幅均没有2000—2003年大,图1显示2014年的论文发文量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本文统计截止日期在2014年11月13日,但分析总体趋势看,2014年发文量也可能会较之以前增多。这说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且在进一步深入,但是想要如何突破并深入研究仍然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2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某一学科领域来源刊物水平及特点,可通过研究已发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情况来分析得出。文献分布如表2所示。1984—2014年的307篇文章中,发文量1篇以上的文献来源刊共刊登190篇文章,其他文献来源刊发表研究文献为117篇,共计307篇。由载文量看,307篇已发文章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现代情报》22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篇;《情报探索》《图书馆论坛》10篇,分列前3名。可见,这几种期刊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比较重视;其余载文量为1篇以上的期刊共36种。载文量1篇的其他文献来源刊载文总量为117篇。由此可见,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发文总量以及平均发文量均不大,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如何突破加深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根据布拉德福定律[7-8],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就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文章数量相等。科技期刊载文量如表3所示,核心区12种期刊载文量113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36.81%,平均每种期刊载文9.417篇,这12种期刊情报密度较高,可以作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相关区28种期刊载文量为77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25.08%,平均每刊载文2.75篇,情报密度次之,可以作为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参考情报来源。区情报密度低,每种期刊仅刊1篇文章。

2文献著者统计分析

2.1著者合著率分析

论文合著率,即在已发文章中合著论文量与全部已发文量之比。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科学合作程度就是由论文合著率分析得出。因此由已发文章合著率研究入手,分析研究某一主题或者学科发展的快慢程度,合著率高则主题或学科发展程度高,合著率低则主题或学科研究发展程度就低。307篇已发文章中著者合著率分析如表4所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已发文章中,独著文章数量为258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84.04%,即独著率为84.04%;2人合著的文章数量为36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11.73%,即合著率为11.73%;3人及3人以上合著文章数量为15篇,合著率为4.89%。经分析,在已发表的合作文章中虽包括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等,但是作者合作的类型较少,研究者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合作可再加深。人们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合作研究存在关注,但关注度不高。个人研究仍较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此方面研究工作的合作力度必然会更高更强。

2.2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对发表文章作者统计如表5所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共出自289名作者,共发文307篇,人均发文1.06篇。发文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共16人,其中2名作者人均发文3篇,14名作者人均发文2篇,其余作者各发文1篇,总体来说,发文比较分散。根据特定领域作者文献产出率规律及科学生产率频率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即在某个特定领域,撰写n篇论文作者数应该是写1篇论文人数的1/n2,而只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占该领域的60%[9]。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中发表3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0.73%,远小于11.11%(1/9);发表2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5.13%,远小于25%(1/4);273人均发表了1篇文章,占总发文人数的94.46%,大于60%。这表明,文章作者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缺乏连续性,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还缺乏持续性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这方面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10],将作者总数开平方,因此,前17名文章作者应为全部发表文章主要作者。但是,这前17名作者总发文数为34篇,仅占全部发表文章数289篇的11.76%,这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核心作者群,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不够稳定和深入,缺乏多产、高产作者。

3结语

通过对1984—2014年间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献的分析可得出:由论文文献数量分布、论文期刊分布、著者统计分析来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得到研究者认可,但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不多。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所载相关文章较多一些,但其载文总量以及平均载文量均不大。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想要突破并深入研究仍然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人们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合作研究存在关注,但关注度并不高。个人研究仍较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此方面研究工作的合作力度必然会更高更强。在网络时代,只有更多专业的研究者参与到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中来,进一步加强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作者:宋玲玲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高校图书馆素养师德论文

一、师德是图书馆的灵魂

荀子曾讲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表明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理应成为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看门守摊、借借还还的工作,以及清闲无事、养老休闲的地方,使得图书馆馆员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上处处受限,以至于图书馆消亡论曾经一度甚嚣尘上。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悲观。透过图书馆馆员看似平凡的工作的表象,虽没有惊世骇俗的业绩,可是,就是这平凡的工作,却能影响、帮助普通读者日后成为知名专家和学者。这难道不是较大的业绩吗?图书馆馆员应该而且可以在互联、互通、共享的现代化条件下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在高校,图书馆馆员常被隐没在高校教授们的光环下,甘当绿叶,默默无闻。也许,图书馆馆员平日留在读者的印象中就如时钟那样古典、刻板,可是谁能想象得到馆员的内心深处潜藏着的多么难舍的教师情结,涌动着的是多么巨大的服务热情,就像作家阎连科在《受活》中描绘的图书馆馆员柳老师那样,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仍然渴望着对青少年读者的启蒙和教育,让他们在图书馆里阅读伟人的书籍。他的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愿望,恰恰勾勒出绝大多数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品质——无私、高尚。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师德的基本点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在现代图书馆,在图书馆馆员的知识服务工作中,图书馆馆员跟着接触的书不断调节和变幻理想,对于读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样看来,虽然图书馆馆员不是读者的专业解惑上的老师,但以“传道”(知识传播与服务)为责任和使命的图书馆馆员也可以成为读者的终身之师,行为之师。因为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知识交流者,把书籍中对人类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东西加以传播和交流,教育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因素、力量和理想,已经存在于图书馆馆员自己的心底,并向与之交流的读者蔓延,人生也就没有遗憾。在图书馆馆员的岗位上和教师一样,都需要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迁移。只是,教师知识迁移的对象是学生,而图书馆馆员知识迁移的对象是无所不在的广博的读者,范围和影响甚至要比教师大得多,也重要得多。许多图书馆馆员抓住了这个原点,不断提升自己工作的内涵和知识功力,深知“岗位连着责任,责任助推服务,服务见证工作,执着成就业绩”,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把责任意识融入到对工作的坚守和执着中,用诚心和知识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在服务读者、辅助科研等各项工作方面取得成功。这样的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代图书馆里处处都有教育与教师的影响,充满教师灵魂的光芒。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图书馆馆员师德的新要求

好图书馆馆员应该是智慧型的图书馆馆员,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解决问题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读者以帮助和指导。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图书管理员、工作人员,与读者的交流中没有爱心、诚心和智慧的话;如果你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的水准和交谈的技术不比你的读者高出那么一点点的话,给出读者一杯水你没有一桶水的储量的话,那么图书馆就会沦为一个只是藏书的机构,图书馆馆员就会沦为冷漠的、毫无情感可言的技术人员,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将被淡化、忽略。季羡林先生在《温馨的回忆》中回忆了一个快乐、人际关系融洽的图书馆馆员——毕树棠先生:“我在校时,有一位馆员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何炳棣先生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回忆了1930年代的清华时光:“60余年后回忆,那图书馆柔美外观的背后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服务精神与效率:西文新书出版不到一年往往已经清华编目,或立即作为指定参考,或已插放在书库钢架上了。……这就必须归功于刘崇鋐老师经常对书目书评披阅之勤、选择之精和编目组主任毕树棠先生等工作的极度认真了。”通过季羡林大师和何炳棣教授的回忆,我们知道,也许图书馆工作琐碎的细节不足为外人道,可是图书馆人的学术修养和高尚品德是最让人敬佩和难忘的。

好图书馆馆员应该不断追踪、满足读者需求,成为知识源与知识需求的中介。古希腊的哲学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提醒我们,在知识服务中,人性所辐射的地方就是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图书馆馆员应以读者的个性需求和环境为中心,一方面联系知识源,把图书馆和互联网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资源开发出来,另一方面联系广大读者,成为信息源与信息需求的中介、纽带和桥梁。作为读者利用人类知识的“引航员”,图书馆馆员要把馆藏文献资料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配合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丰富学生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读者的自学能力,打通知识服务“一公里”。互联网中的信息繁杂、良莠不齐,而广大学生读者的求知欲正旺,在海量的信息流中,往往迷失方向。图书馆馆员这个“引航员”通过各类讲座、阅读辅导、推荐书目等活动策划,引导读者利用大量的、完备的、系统的近期资料信息,弥补了读者信息能力的不足,使读者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如北京大学面向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未名读者之星”,成功宣传了北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树立了图书馆的新形象,成为北大图书馆耀眼的名片。

好图书馆馆员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成为教师科研的合作伙伴。广义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显现的信息,还没有转化为研究者对于当下情景的洞见、体悟和大智慧。正如英国诗人T.S.Eliot所说“智慧在哪里?我们在知识中湮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行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存储,提供复杂数据的处理,基于复杂海量数据提供深度挖掘的信息服务,将泛在的知识信息转化成为用户可用的智慧,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读者心理学、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外语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仅了解、培养用户的一般性信息需求,而且为用户提供科研热点和前沿信息、展示新的科学动态,在与用户的互动博弈中,成为教师科研的合作伙伴,进而发现用户信息需求的盲点,培养用户的刚性信息需求。再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情报快报,以月刊的形式,系统跟踪、快速报导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重大动向、重大科技计划、研究进展与重大创新成果,突出前沿性、动态性、及时性等特点,为科研用户提供实用的情报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在逐渐演进,好图书馆馆员的标准也在变化,但永远有一个支点存在——“以读者心为心”,“以师人为本”,并且渗透到读者的心里,幻化为美丽的珍珠或者水晶,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被取代。

作者:刘乾凝 叶春蕾 单位:北京农学院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论文

(一)树立和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念

到目前为止,在山西省范围内已经建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6个,市级少儿公共图书馆1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119个。而公共电子阅览室也在以全省各级图书馆为依托的前提下开始进行建设:根据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省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技术平台配置标准,在山西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省级技术平台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系统的建设;依托共享工程标准化县级支中心硬件基础,对作为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各县级的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将其全部归入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当中去。进而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推动。

(二)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利用体制

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收集、加工、整理、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素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已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不过,影响其信息收集、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其它因素却仍未消失。所以,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进行建立健全,加大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例如在《山西村落》专题片第三十八集的拍摄过程中,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经费对山西著名古村落的各类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拍摄成专题纪录片,这样既丰富了我馆的馆藏资源,又利用视频记录了我省正在逐步消失的古村落。

(三)克服馆藏特色资源不足的障碍

克服馆藏特色资源不足障碍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及数字化加工,与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其功能渠道帮助省馆征集地方的特色文献,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征集来的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尽快收录到我馆自建的以在公网的数据库内,便于读者对资源的高效利用。2.推进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的自主建设。例如加强与山西史志研究院、山西省戏曲研究所、山西省艺术资料馆等单位的合作,收集其历年出版物、视频资料、图片资料。3.在本馆举报关于地方特色资源的展览及宣传工作,鼓励个人捐赠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版物及地方历史文献资料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与进步,进而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使图书馆能够满足在信息和科技大发展时代的读者需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吕涛 单位:山西省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高校图书馆与图书管理论文

1求质量、上精品,保障读者读好阅优,健康享用

主管图书工作的校领导和工作部门,要切实向学校负责,向师生负责,严把图书进口关,保障馆藏图书质量,确保精神食粮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意人通过各种关系,把市场行销书翻印成书塞进购书部门,导致图书质量低下,差错连篇。学校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之所,一定要坚持治学严谨、品学兼优。切不能因蝇头小利而损人误国。对于图书馆新添置书册,一定要从正规出版部门进货,严格验收、确保质量,让图书进入高校。严禁走后门,推销熟人、朋友、自己出版的图书或质量低下的图书进入高标图书馆。确保读者读好书、读正书、读有品位的书、用好书,健康受益。

2讲求明了、便捷,打造图书管理升级版

图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读者需求众口难调。传统管理模式更难以适应现代图书管理的需要,为读者多快好省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管理现实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提升图书管理科学化水平。

2.1引进超市理念,合理布局图书架位

佳惠、沃尔玛、步步高等现代商场,人们所需商品成千上万。当消费者步入商场,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既有商品路线图,又有采购员指引。“管事”和“不管事”的人都能在超市找到所需商品。前来图书馆的读者,亦如进超市的消费者,都希望找到自己要读的图书。因此,工作人员在图书摆设上要借鉴超市经验[1],按不同人群、不同业务、不同层次分门别类、整齐有序摆放图书,并醒目标明图书所在架位,让读者及时地找到所需读物。

2.2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读者图书检索速度和率

要借鉴政务大厅经验,添置电子屏台,将图书种类、方位编成目录,输入电脑,让读者鼠标轻轻一点[2],需要什么书,在什么地方,一目了然。同时,还可将阅读难度大的图书制作图书故事,引经据典,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愿读乐记。要利用互联网,开展馆际交流[3],互通有无。借鉴国内外图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高图书管理水平。

2.3优化管理人才、提升业务水平

要按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采取内引、外学、自培的方式,招聘引进图书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总结交流,不断改善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有效组织、指导读者利用信息资源,加宽读者专业面,扩大知识领域。

2.4以活动促阅读,提高读者阅读热情

图书馆要争取教研部门支持,组织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开展阅读心得、图书评论等撰写活动,定期开展评比。并设置专栏窗口,将研评作品予以展览。利用学报阵地,刊登有建树的书评稿件。图书馆内,有意识规划图书,形成“教研园地”、“娱乐天下”、“实用窗口”等版块,使读者阅读有的放矢。

3讲求轻松快乐,打造阅读环境舒适版

高校图书馆既同与商业书店、新华书店,又不同与它们,相同的是知识读物,不同的是阅读主体是师生,是承担教学活动的场所。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管理应从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改善设施、为学校教职员工创造轻松快乐、温馨高雅的阅读环境。

3.1建设场馆设施硬环境

要舍得投入,扩大馆藏面积容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读者的阅读量,往往代表这所学校办学水平和荣誉度。现今的馆场,大都狭小拥挤,采光、通风都注意不够。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点,加大投入,改造馆场,包括书架、椅座、电脑、空调、卫生间、灯光等。

3.2营造文明礼貌的人际环境

高校图书馆,既是知识库,也是社交场。读者大都是学校师生。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行为修养,接人待物要笑脸相迎,“您好,欢迎来这里读书!”、“再见,请走好,下次再来!”等用语,要成为迎来送往习惯。要引导读者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阅读时不得大声喧哗,不与人争吵,不乱丢垃圾,不糟蹋图书,不损坏设施。与人交道,谦恭礼让,说话和气,微笑服务。对于读者的救助,做到有求必应,百问不烦。同时,应播放健康高雅的轻音乐,让读者在阅读时享受音乐的幸福。

3.3保持健康舒适的卫生环境

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爱馆爱读者,视馆为家。对来馆阅读者,既热情接待,又敢于管理,严格管理。严禁读者在馆内吸烟、酗酒、嗑瓜子,卫生天天扫、灰尘经常抹,馆内保持通风透气,光线明亮,安全卫生,给读者奉上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

作者:刘忠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图书馆类论文:图书馆培养下人力资源论文

1集群理论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

1.1人力资源集群的概念

上世纪20年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理论,逐渐从经济学领域向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渗透,形成人力资源集群的概念。集群是一个应用于产业经济,并且不断得到深化的概念,随着微观管理的发展,集群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培养中。而组织集群是指在一个由多个个性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组织,通过某种手段将分散的组织资源团体化,将隐性资源显性化,促使组织集群产生更有效的运行模式。

1.2集群理论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融合

图书馆人力资源集群一般包括三大要素:人力资源、结构资源和读者资源。图书馆的基础并不在于其硬件设备、物质基础,而在于其信息集群以及人力资源集群。只有具有智能的人力资源才能为图书馆人力资源集群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一个组织或团体应不断地将焦点聚集于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培养方面。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图书馆是社会文化资源的核心,其人力资源包括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图书馆工作者和一定知识的图书馆员。任何一个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中,都不能做到使每个人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许多图书馆都存在人力资源不足或者人才浪费的现象,无法促使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进行化配置,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如何发展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与管理的新形势,将集群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这将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集群理论为基础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重视对信息工作者的培养,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培养优化与图书馆的高价值信息相互整合,形成组织集群的重要内容[1]。

2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综合素养达不到专业信息服务人员标准

图书馆人员传统的职责主要是对书籍进行租借、归类和整理,随着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已经从被动提供向主动、开放、多方位的模式转变。作为信息中心的管理者,图书馆人力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较强的创造力。虽然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在环境和发展空间上逐渐向着高层次发展,但是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和专业信息服务人员培养情况却不容乐观,人才匮乏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人力资源培养的空间和环境严重缺乏。我国的图书馆作业以现行组织结构为主要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并且一味强调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没有形成具体的业务指导关系,高层次人才疏于业务办理,初级服务人员疏于提升自我水平,不利于专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发展[2]。

2.2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滞后

从整体上看,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的新理念还未形成,人事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人力资源集群理论有着严重的认识不足,只注重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培养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在培训和收入方面受到编制和旧体制的影响。特别是高校把图书馆的功能过于边缘化,作为闲置人员的安置部门,不能很好地规划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使得学历结构不科学,专业结构杂乱,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偏差,不是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就是人力资源不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思想没有根除;没有科学合理的集群管理理念,单纯的发展业务技术管理;长期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影响,忽视管理成本,不追求管理效率,过于注重编制色彩,而没有对人才管理机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智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形成严重受阻,通过职称、级别来进行人才管理,不仅不利于组织的协调性,而且严重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3]。

3基于集群理论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策略

3.1加强馆际合作,提高整体学习能力

作为一个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集群不应该由单一的信息服务人员构成。图书馆应该加强虚拟组织等手段的作用,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运用基于策略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激发每个图书馆员的学习欲望,通过新的激励与考核模式,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集群整体的学习能力,形成具有特色化的、适应性强的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随着图书馆知识联盟的发展,以CALIS为代表的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交流与传递的重要方式。以一站式搜索为核心目标;各图书馆力图实现中外文数据库统一与联合;各个图书馆之间开展原文传递的业务合作;数据库之间的联合空间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业务联系与资源共享也蓬勃发展起来,这些发展趋势要求馆际之间不仅要加强业务项目的合作,也需要加强馆员业务能力培养的合作。运用集群理论,进行图书馆人力资源培养与发展,应该将所有独立的个体集聚成一个组织。我们正处于创新性社会发展时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隐性知识是很难进行传播和共享的,借助人力资源集群内的各种虚拟组织和非正规途径,可以让个体在虚拟空间分享掌握的隐形知识,实现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隐形信息的交流和扩散。集群可以提高个体的素质,提升整体的销量,促进组织的创新能力,增强集体竞争力。通过集群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值,提升个体竞争力[4]。

3.2构建虚拟组织,重视个体培养,扩宽交流空间

3.2.1通过集群获得自身所欠缺的知识,实现自身价值。图书馆人力资源集群的个体培养与发展,要重视每个个体的职业规划。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对每一个图书馆个体都带来强烈的冲击,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令个体独自学习的方式遭到淘汰,转而依赖于组织和集群网络,即将自身的知识与集群中的知识相结合,实现信息创新。个体培养的关键在于知识交流平台的构建,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人力资源集群可以为这些个体提供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空间,在集群中形成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应用集群理论,通过虚拟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培养,可以形成自由、宽松和友好的学习环境,快速提升集群内个体的素质。

3.2.2借助现代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集群内个体与整体的价值。随着网络社区的兴起,许多虚拟组织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图书馆人力资源集群目标性更强,职业更加类似,服务人群也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个体对于虚拟组织的依赖性将会更强。虚拟组织应该与个体的发展和成就密切相关,在虚拟组织内,每个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依存,不断进步,实现虚拟组织与现实组织的共同发展。虚拟组织的管理对于人力资源集群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员作为虚拟组织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虚拟组织要具有自治权,通过集群内部成员进行相互管理,排除官僚主义与编制色彩。应用虚拟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培养,最重要的是通过更平等的方式将个体融入整体,将每个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整体的显性知识,从而推动整个人力资源集群的发展。

4结语

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仅要求图书馆员扮演专家、信息向导和信息管理者等角色,而且要求他们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功能多样化的信息中心。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集群,可以快速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增强图书馆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

作者:詹霞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类论文: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一、时代要求需要回应

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进入或正在迈入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随着计算机被引入图书馆的日常事务,其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模式是一个大的挑战,传统图书文献情报工作模式必须要经历根本性的变革,这给图书馆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活动施加了新的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化浪潮锐不可当,各种信息媒介的发展和融合以及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致使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出现了从头开始的趋势,重新起步、重新设计、重新构筑,甚至于推倒重来,成为图书馆事业中一股凶猛的热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奠定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必然趋势。[3]有鉴于此,需要充分认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结合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勇敢面对压力,知难而上,跟上潮流,借力发展,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国外动态需要重视

至21世纪的前十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期刊都实现了数字化。随着网络图书馆的问世,学术性的电子图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并且网络图书馆和电子图书日益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对纸质图书进行的数字化,成为信息巨擘寡头追逐的领域。2004年底,Google公司宣布与五个主要研究图书馆进行合作,该项目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对密执安大学图书馆数百万册纸质图书实现数字化。因特网也积极进行运作开始成立开放全文联盟,倾全力建设不涉及版权的图书数字化工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也开始表现出特别重视电子图书。目前,美国很多研究大学图书馆及部分图书馆团体都纷纷而动,在校外联合建起了高密度的数字化书库,美国国家存贮书库中的文献,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以数字形式被分配到的。随着图书馆从纸质文献逐步过渡到数字文献,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图书,其更大的作用将很难发挥,纸质文献成为文献主体的时代也许一去不返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国内情况需要关注

中国的图书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步伐迅猛,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数字电子图书、超星图书、书生之家、方正阿帕比基本上垄断了中文数字图书市场。[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纸质期刊利用率持续走低,相反数字化资源的点击率不断攀升,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总量大幅上升,文献生命循环周期十年前仅有20%,现已达到60%。目前大学生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智能手机或笔记本逐渐成为学生读者的最爱。大学生通过谷歌、百度等进行简单检索,了解相关资料。图书馆不再是获取信息资源的及时或惟一场所,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仅限于一般性学习场所。对于教师来讲,简单搜索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会更多地使用图书馆购买的学术资源来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国内很多大学对这种数字化的文献资源认识上逐步到位,采取了很多可借鉴的做法:1.重视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或加工现有资源或购入数字化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2.重视虚拟参考咨询台的建设。通过网络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微博等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工作,积极解答读者疑问,做好读者咨询,争取更多的读者参与。3.重视对读者的培训工作。对数字化的信息,很多读者并不能熟练运用,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深度挖掘网上信息、检索工具使用、网上资源甄选等都需要对读者进行培训。4.重视图书馆学术中心建设。通过宣传引导,把图书馆建设成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孵化基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大的推动力。5.多渠道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如通过网站、校园LED广告屏、海报、招生简章等将图书馆推进人们的视野。现代技术的进步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必须作出近五十年来较大的变革。

四、高职高专院校特性需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拥有现念的图书馆是现代化高等学校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术性服务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心脏,科学的摇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日趋多元化。高校图书馆更是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知识、探讨研究、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课外知识的阵地,已成为学校、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发展对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改革,以及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破冰前行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尤其如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其在更侧重实践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培养出的毕业生他们本身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得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图书馆、自习室等自学方式应成为主要的知识获取来源。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大学图书馆所拥有最能满足师生需要的图书资料,所以,图书馆的藏书和购书,不仅在“量”上,还要在“质”上,都要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图书馆必须升级改制,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图书馆必须转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总之,知识和信息已成为21世纪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这一社会转型,积极改革创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管理创新已迫在眉睫。馆长作为图书馆的实际负责人,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应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有责任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图书馆经营理念,引领图书馆走出困境与误区,在技术主导的社会中找到一条正确的管理之路,开创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人性化服务的新局面,创建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图书馆文化,探索一条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道路。

作者:刘鲜伟 单位: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