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图书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篇1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全面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对资料的建设工作对资料的建设

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明确资料的完整性,保证其具有完整的系统。专业资料主要分为基本资料、参考资料及辅助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将资料进行分类,保证不同的资料分类存放,方便查阅者很快地找出需要的资料。在图书馆中对期刊及报纸进行分类的时候,要对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存放。对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时要对文献进行编码,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

对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当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重点。通过对信息化的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中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保证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并且当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时,先了解文献具体的排放位置,再取书,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通常专业资料都储存在高校图书馆中,现阶段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些图书馆对社会科学、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资料关注比较少,分类也不清晰,其中对学报及学术性的周刊内容的整理资料更少,不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对各项的标准要及时统一,比如对一些缺陷文献的添加,以及对报纸的及时更新。在保证专业资料的数量后,也要及时地加强对资料的更新。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扩充,对专题资料、文摘及目录进行编制,运用网络,进行专业资料完善工作。及时发放全年各期的报纸及期刊,保证信息实效性及共享性的优势,扩大读者阅读的范围。对期刊、报纸及图书进行分类下载,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比如依照专业的名称对学报及期刊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全面服务。

图书专业论文篇2

1.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对于地方文献的考古发掘、编辑制作、出版播放、展览、保管和研究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对于图书情报界来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适用的地方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一般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①与地方新闻出版行业的关系

地方新闻出版行业包括地方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它们从事地方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是地方文献的生产源之一。其产品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材料。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完整流程中,此二者是上下衔接的两道工序。

②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2]”。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地方档案当然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他们以有关档案收缴与管理的法规为行为依据,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还是由这些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

然而地方档案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生成于各级政府系统的现时档案,对于全部地方档案的收集,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档案材料,和偶见于流通领域中的历史档案,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从各自的角度去收集这类地方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档案行业与图书馆行业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地方信息,仅仅是处理的文献形式和具体的工作手法略有不同而已,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③与地方文博工作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类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去发现本地方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地方文博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④与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所从事的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地方社科研究和党政领导部门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3]”。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社科情报实质上是由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里产生的两部分情报(社会情报和学术情报)构成的。[4]”。如果说专业社科情报机构是以社会科学情报(或称社科学术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图书馆、档案馆等子系统则是以社会情报(或称社科基础资料或社会动态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⑤与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州郡府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

地方志是有关地方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5]”。实际上,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方志这种特殊的著述体材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地方文献。

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行续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可以认为,方志是按一定方式纂修起来的地方文献汇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为方志编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然后又将新的方志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地方文献信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值。

小结:

以上行业的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然而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亦即地方文献的采集、整序、典藏、流通,以及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却只能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独家承担,因为完成文献的情报过程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

在图书馆系统内部,各馆的性质及其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层次各不相同,决定了各馆的社会功能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因而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借用市场科学的观念来说明,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各有其适宜的市场范围。各馆都应研究本馆的用户类型、使用目的、专业分类、情报需求类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本馆在用户心目中的特殊价值。

在地方领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以外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义务。基于本馆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来说,也不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

地方公共图书馆则不然。它的常规经费来源于本地方的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社会义务;基于本馆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全面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而,从理论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取代的。反之,地方公共图书馆若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开展不力,则可能会被地方社会认为是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

从现实中看,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效益前景。

①各地的地方文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容界限,对地区或国家的文献系统而言,可以各自构成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基本上不存在业务范围的竞争,也不存在资金的重复投入问题。地方公共馆在普通藏书、古籍、连续出版物诸领域,除具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读者优势外,并不具有任何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而地方文献资源则是无可竞争的一号拳头产品。

②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与母馆需要采购的其他类型文献相比较,地方文献的数量相对较低,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所需经费只占全馆采购经费中极为有限的比例;而地方文献专藏由于系统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类型文献系统所无法替代的。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产生多种附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除可针对本地、国内、国际各类用户开展传统的阅览、借阅服务,和专题咨询、定题服务以外,还可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和编辑出版;建设地方信息数据库,定期情报刊物,进而通过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网页,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④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事业的过程中,会逐步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的专家。这些人将在各类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图书馆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确认和提高。

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业务格局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把地方文献工作正式列入本馆业务范畴和工作日程。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但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分别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或者说是地方文献工作融入了其他业务工作。

·没有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但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工作仍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地方文献机构只从事辅助型(或称被动式)的书目索引工作和一部分参考咨询工作。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分成了两条线运行。

·没有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文献业务人员,开展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一切业务。

造成事业水平发展不一的原因,固然有对事业宏观认识上的偏差,但也有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程度认识不足的因素存在。

1.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作用与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书目、咨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原则差异。

①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6]。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 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该事物的主观认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因为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②地方文献的内容体系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但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③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各不相同的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 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7]

2.概念、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的特点,从而导致对专业化操作方法的需求。

①读者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在于了解有关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而非此类事物的共性,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

②地方文献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并不表现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是体现为一种信息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综合纪录。由众多的文献共同反映出某一项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现实文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种、出版地、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它们的内容都在连绵不断的史料长河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能替换。

③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模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则应全面反映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藏书建设的水平要具有权威性。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浑入藏。在采访方式上,公共馆大部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努力访察文献的生产、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个别处理。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完全掌握并代为处理。

④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出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以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文种等外部特征作为的典藏分布结构的依据。这种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相适应,有利于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基于地方文献的整体价值和读者的需求方式,其典藏配置应尽可能采用专藏库的形式。

图书专业论文篇3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是培养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图书馆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和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标志。因此,公共图书馆若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对强化专业继续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关于现代管理观念的教育

现代管理观念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当今社会正由生产科学化向社会科学化转变,科学的理念与思维模式,正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活动规律。人们必须适应科技文明的发展,更新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传统思想定势。公共图书管理专业是一种围绕信息收集、组织、分析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过去的传统管理观,制约着管理程序的动态性和管理结果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图书看成一种精神财富,一种文明的象征,而没有意识到图书是一种信息资源。因而管理的观念,就没有建立在以信息科学为逻辑起点的科学管理界面上;二是在管理目标上注重收藏,忽略动态。封闭的、狭隘的和静态的内敛型管理思维是传统管理的基础,必然影响到具体的管理行为,最终妨碍了信息的社会效用。英国著名管理学家霍金森曾说过:管理角色像罗马神话中具有两副面孔的门科一样,向外,它观察着环境,向内,它观察着内部的秩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消除紧张状态,从而达到目的。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到管理系统内部的动作效率,而且要注意到社会对管理系统价值的需求。图书馆管理必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管理,应重视社会的需求表现。需要形成发散型思维和倡导超前意识的管理氛围,建立动态的和创新的开放型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每个图书馆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信息管理和利用要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要求。现代人管理观念教育需要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科学管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构基础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开放意识。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开放性与高效率是确保本行业的位置和地位所必不可少的。开放内容、范围和信息转输等具体活动的标准制订都需要以此为依据。

2.系统意识。

作为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着眼,以系统完善、功能增强为中心,组织各自的活动与管理,促进系统在服务于用户的过程中,随时产生增值效应。

3.超前意识。

当代世界的超高速发展,要求科学管理的思维基础不能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标定位,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都应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向,及时汲取新理论、新方法、预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符合或领先于时代的管理水平为目标。开放与超前意识的结合就成为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思维态势,将使得管理人员具备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系统中对人的管理是关键,而人的观念转变是成功的基础。为此,专业继续教育首先应解决人员观念的转化,以现代科学管理观念武装图书馆工作者。

二、关于完整的专业继续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心。从人格建构理论看,从事一定的职业,首先必须建立能满足职业需要的人格,而职业人格来源于对本专业的理论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或称为专业智慧。著名学者克雷奇曾说过:“智力,有人把它定义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种认为它是学习能力,还有其他人认为它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不论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还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这都与接受专业的新理论有关,都与应用专业的新知识相联。因此,专业继续教育需要建构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完整体系。强化公共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专业理论知识。

图书馆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覆盖着文献采集、资源组织、信息检索、用户服务等活动的全部。在以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为一方,以读者和用户需求为另一方的格局中,管理活动表现为知识信息与读者之间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馆员必须具有充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使静态的馆藏信息资源,迅速及时地转化为动态的用户需要服务。要实现这一点,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2.专业辅助知识。

专业辅助知识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也是支持专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深化或提高的基础条件。补充的辅助知识主要包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当代科学动态或最新进展。从本专业的特点考虑,辅助知识分三个板块,一是围绕文献及其载体的信息学、多媒体知识;二是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观念确立而需要的社会、人事科学知识。它是专业技术人员良好职业道德与信念的基础,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理论准备;三是以当代技术进展为中心的管理哲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理性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网络系统应用的技术知识,以及外语工具等知识。专业辅助知识是提高图书馆员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水平的助理,在专业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专业辅助知识起着“催化剂”作用。这一层面知识结构的优劣,对图书馆员管理实践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按照库思科学发展的观点,我国原先图书馆专业理论处于常规科学阶段,原有的结构相对稳固,自身孕育变革和发展可能性不大。而近年来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撞击”图书馆学理论板块后,信息理论、系统工程与控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造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裂变式”发展。当前,图书馆员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走向深入,而大部分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外部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极其有限的。为此,需要把这一层面的知识纳入专业继续教育的日程。

3.科学基础知识。

这一层面的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宝库的管理者对各种学科文献内涵要有一般的了解。在蕴藏着各门科学文献知识库中的管理人员,面对的是各类读者和多样的信息需求,必须有效地把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相互联系起来,将信息及时地提供给读者或用户。否则就不是一名称职的图书馆专业人员。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但必须从不同专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最低限度要保证每一个在岗的图书馆员,都具有与岗位有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以往偏重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领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辅助知识是应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推动图书馆员的最具有潜在力、最富动态性的知识,专业继续教育的重点应落实在专业辅助知识领域,改变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常规教育规范,建构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的新规范。

图书专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专业图书馆图书资料采访工作为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服务,采访既是促进科研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专业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原则与实践方法。【论文关键词】图书采访;专业图书馆;科研保障 一、概述 专业图书馆主要面向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服务,根据其服务单位的主要业务范围和研究领域,收录相应学科领域的技术文献,收录文献要求全面、系统、实用、新颖,在总体上能反映专业技术领域主要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专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应用为主,旨在帮助广大技术人员掌握最新技术进展、解决工程应用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馆藏文献的质量高低对科研生产工作开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采访工作直接决定馆藏文献结构的好坏、情报信息质量的高低,也最终影响到科研工作的效率,本文旨在从采访原则和采访实践工作的角度探讨专业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 二、专业图书馆采访原则 我国台湾学者顾敏认为:狭义的采访是指为建立图书馆馆藏而进行的“收而有之”的工作;广义的采访是指有关图书馆方面为建立馆藏所做的调研、觅求、拣选与收取的工作。 “访”就是广泛而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是“遍访读者,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而使所购文献更贴近科研生产的实际。“访”是“采”的基础,“采”是“访”的具体实施。专业图书馆面向应用的特点,对馆藏文献的对口性、实用性、学术性、系统连续性有更高要求,在采访工作中一定要树立科学的采访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把握专业图书馆发展方向,提高质量,体现特色,实现价值。 (一)民主原则 民主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读者意志和愿望,就是要更好的满足用户需要,使采访工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满足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正成为现代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专业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由于单位内各专业技术人员对文献信息有着更专业的认识,更要让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进来。一是文献采购前征求用户意见,吸收用户参与,在决策中体现用户的意志和愿望;二要实现文献采购决策组织内的民主化,即对文献采访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决策时,充分听取内部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少数服从多数,形成民主化的集体决策。民主原则不仅有利于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办馆理念。 (二)客观原则 采购人员在采访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访人员要对本单位文献需求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对馆藏体系结构有深入把握,对馆藏优势缺点了然于胸,对人员和经费能力有清醒认识,在采访工作中,在资金、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抓住主要文献的建设任务,重点扩充优化馆藏弱项,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求采访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系统原则 专业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不是简单的购买图书,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面对海量文献选择和获取满足专业需要的各种文献的过程。其复杂性表现在受多种条件影响、多个操作程序和若干不确定因素等方面。采访工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采访管理制度、馆藏文献质量评价体系、读者信息反馈机制、财务考核指标、确立专业核心文献采购原则等等,要在采访工作中建立多种制度和规范,引入多种工作机制和方法,形成促进采访业务进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 (四)发展原则 要用整体、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采访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和进步。采访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采访文献的范围和层次,馆藏文献的总体规模,中外文文献的构成比例,文献采访的载体和类型等等都要紧跟单位科研生产的发展实际需要,跟上采访工作现代化的步伐。 三、图书资料采访实践工作方法 在图书采访

图书专业论文篇5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述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图书馆现象的一般理论知识。它是由关于图书馆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知识和关于图书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共性问题的理性知识等构成的思想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由理论图书馆学、实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组成的,这三大门类下又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理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一般原理的学科,它为整个图书馆学提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描述整个图书馆发展的概貌,对图书馆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和相关部分起着指导作用。

实用图书馆学是在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图书馆具体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一大门类,包括图书馆工作规律、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化等实际工作领域。图书馆管理学主要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原则、功能、方法,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图书馆领导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工作组织、工作计划、岗位职责、工作定额、工作统计、建筑设备、效益评估等等。图书馆服务理论是研究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读者心理、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效果评价、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因素等问题。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我们可以把文献和图书馆都看成是一种技术进步的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图书馆,它是许多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图书馆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

专业图书馆学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它以某一类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不仅要根据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该类型图书馆各方面的特点,也要按着实用图书馆学所提供的一般方法与技术来具体研究该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专门图书馆学的众多学科分支,诸如公共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等等。

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特性

2.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

2.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 图书馆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现状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其财力和技术的投入,两者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相关负责人员也应该看到,对于具有知道意义的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方面不但没有跟上时展脚步,反而呈现出逐渐没落的状态,这明显违背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放大了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中的支撑作用,导致了图书馆原有的人文精神传统和社会意义不断减弱。

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专业种类很多,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相对较低。而各级图书馆基本没有图书馆基础理论方面的培训工作安排,馆员要么相关知识陈旧老化,要么基本没有相关知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和加剧。

目前图书馆馆长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已不足10%,其中具有图书馆学教育背景者更少,这导致对馆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培训,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高等学校学生分配制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改革中,许多高校出于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压缩了图书馆学的招生规模,将招生计划投放到其他专业。在一些虽然还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其课程安排上也大大削减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育。一些学校甚至将计算机、外语定为主攻方向,图书馆学及其基础理论沦为辅助科目,冲淡了专业教育内容。这些不但导致了图书馆新增专业人员数量的递减,而且专业质量也不尽人意。

4 图书馆员基础理论培训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均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引起人们在思考和认识上的改观,引发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图书馆的管理者、馆员进行定期的相关培训,对于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从业人员图书馆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对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的培训工作,才能适应战时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使政府大力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图书馆基础理论定期培训,可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加深了解图书馆在信息时代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自身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图书馆工作集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专业性于一身。只有通过培训和自我教育,才能不断更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社会通过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科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完善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的需要。加强理论培训工作,及时把握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前瞻性地进行图书馆的规划、建设,跟上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

加强从业人员图书馆基础理论培训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价值,不但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平道路。

面对整个图书馆业的专业人才缺失,图书馆业无法左右教育行业(高、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机构)的“职业行为”,被动地希冀其为本行业(尤其是本馆)不断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无疑是缘木求鱼,望梅止渴。最现实,也是最有效解决方案,就是大力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知识、技能培训,变现有非“专业人才”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培训永远是解决“人才”危机,实现“长治久安”的最根本、最有效、最务实的手段、途径之一。

图书专业论文篇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书资料室的图书有别于其他图书资料室的图书,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要发挥它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党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的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是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馆藏的建设与发展更应具有它的专业特色性和前瞻性。所搜集的图书情报资料必须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如何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图书情报资料的专业特色性?首先是看馆藏的图书资料是否与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的建设相协调。其次,要看馆藏图书资料建设是否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是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文献资料的建设都能得到持续、渐进、有序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资料馆藏建设发展与服务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考虑:首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图书资料的搜集上;从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的建设上;把搜集到的专业图书资料经过认真的筛选做到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管理好搜集到的图书资料,还要从提高资料人员的综合素质上来加强馆藏建设发展与服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馆藏的图书资料搜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的建设

1.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图书资料的搜集

随着时代经济的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央在民生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大手笔的调整。从原来的“98方案”所授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七门课变更为现在的“05方案”。现在所授课程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在2010年改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这四门主要课程。另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和省情课选修课程等。根据以上课程的设置,对资料室的建设必须密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搜集图书资料。

在图书资料的搜集组织上重点放在马、恩、列、斯、、邓小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原著及对原著的注释和注解、翻译资料、学习辅导资料、诗词、题词,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评述等等。还应收集向党员干部推荐的七批学习书目。这七批学习书目是:第一批书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著作专题摘编》、《邓小平文选》、《文选》、《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7种经典著作。第二批学习推荐书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国情备忘录》、《苦难辉煌》、《解放战争》5种。第三批学习书目包括8种图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复兴之路》、《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传》等。第四批学习推荐书目包括5种图书:《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钱学森故事》、《遵义!遵义!》等。第五批学习书目包括6种7本图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孙中山传》、《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等。第六批学习书目:《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历史的轨迹》、《科学发展主题案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修订本)》、《雷锋》、《幸福就这么简单》。第七批学习书目包括5本图书:《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焦裕禄》。以上这些图书都应作为资料室重点搜集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图书馆藏还应搜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爱国主义和法律法规等等一些理论热点的书籍。在搜集理论书籍时还应注重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书籍;另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的专业期刊、文摘、学术论文、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论文、教学辅导资料和各种工具书也应作为资料室搜集的重点。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特色馆藏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的建设

在抓好纸质图书资料建设的同时,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建设也不容忽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仅仅有纸质的图书文献资料是不能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图书室建设的,所以在发展建设好图书纸质资料的同时必须同时发展建设好电子文献信息资料,注重网络资料信息建设以及电子出版物信息资料的搜集。在开通互联网的同时,学院专业图书室应与学校图书馆以及其他的馆藏开通互借资料信息。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图书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馆藏特色所面临的建设任务是:建设各种不同的信息格式和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数据的收藏传输,信息检索和访问,主要体现形式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和多媒体等。注重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电子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类,其中包括教师自制的多媒体光盘课件,订购国家教委制作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光盘、课件等及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课件等教学多媒体光盘。还要搜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政论性方面的讲话录音磁带和一些重要的时事的音像制品等等。尽力做到为师生科研需要向其他馆藏借阅图书资料音像制品,提供科技文献和二次文献的查阅。享受国内外重要的文献信息联盟服务,包括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NSTI(国家信息科技文献中心)、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等。师生在利用互联网信息时如果遇到各种问题可通过实时咨询和非实时咨询提供参考服务。

二、搞好专业馆藏建设,努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具体措施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建设和发展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特色馆藏,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特色资料室不可推卸的职责。发展和建设好专业特色资料室具体措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馆藏资料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二是提高图书资料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1.对馆藏图书资料进行科学化管理

从三方面对馆藏图书资料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首先是把搜集来的图书按《中图法》进行登记,贴上书标,编制目录,输入电脑提供借阅。在上架排列上把马、恩、列、斯、、邓小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原著及对原著的注释和注解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书籍归为一类,教材、教师参考书为一类,时事方面、政论方面为一类,有关思想道德、人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理论书籍为一类,法律法规方面书籍为一类,文史方面的为一类;另一类则为常用的政治工具书、专业辞典、文件汇编等编排为一类,还有一类为教师自编的讲义、参考书、论文为一类。只有按照不同的种类图书编排上架,才能更好更快地找到师生所需资料。另外还有学院每年都要为教师订购的期刊、报纸。现刊一律存放在资料室显眼的位置,师生随手可及的地方,便宜及时取用,过刊年终装订成册以便查用。报纸当天整理归类好。当月装订存放,供师生教学科研之用。把搜集到的音像制品也按不同种类分门别类做好标记,及时供师生借阅。

其次是制度化的管理。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论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把搜集来的图书除了及时提供师生借阅外,因为专业图书室大多是孤本,复本不会太多,鉴于这样的情况,就要做到图书流通制度化。对师生借阅一定要履行借阅手续,借阅登记,规定借阅期限,对损坏和丢失的图书进行赔偿。专业图书室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切照章办事。这样就会使资料充分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是图书资料管理经常化。很多图书室的资料员的管理是借借还还的工作,对陈旧图书及报刊的处理很随意,图书室成了堆放破烂的地方。其实科学化的管理离不开经常化。一是对不用的报刊进行清理,二是对陈旧的图书进行剔除,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图书室这一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每年对图书资料进行一次整理,对每年借阅出去的资料进行清理,对未还图书资料敦促归还,避免丢失,加快图书资料的流通,做到资源共享。

2.图书资料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资料室不仅是学校图书馆的一角,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图书室的资料人员更是要不断注重自身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含文化修养、业务修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特色资料室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因而图书资料人员既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操作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如掌握电脑操作,了解网络系统等等。对那些明显不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资料室工作的人员进行转岗或者是加强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学习与培训的内容包括图书情报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信息服务能力、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和网络化管理能力等。大力引进既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知识又具备图书资料管理能力且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最后定期对图书资料人员的工作好坏进行自我检查加强改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图书资料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一个激励资料员爱岗敬业的管理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应对教材、教参大致清楚。对本院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都应该比较了解,这样在搜集资料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不会有盲目性。

3.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参考咨询服务也是检验图书资料人员水平的一项业务,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如果说这项工作开展不好,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平问题,一个是思想问题。水平问题是图书资料人员的水平没有达到所从事的工作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所搜集到的图书资料很好地利用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资料室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学院都会有一些国家课题,青年教师课题等的申报及待完成的课题任务,图书资料员应根据学院每年的科研课题做一些题录跟踪服务,有能力的话也可自己申报课题或直接参与课题小组,直接提供资料的优质服务,不能等师生找上门来才为其服务,应主动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前做好资料的搜集、存贮。师生教学和科研需要时做到信手拈来,拿来就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图书专业资料室的作用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真正体现专业图书室资料人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葛彦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基本构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图书专业论文篇7

一、征文主题内容

2008年年会论文征集范围包括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系统、服务工具和产品开发等,同时征集专业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来稿。

1.支持知识化服务的资源组织

・资源共享建设:体制、模式和实践

・深度信息组织:方法、系统和技术

・专题信息组织:方法、技术和运行

2.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化信息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

・专题信息服务

・情报服务

3.知识化服务的系统、工具和产品

・专题信息服务系统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服务工具平台

・知识服务产品开发

4.专业图书馆管理探讨

・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

・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图书馆服务文化

二.征文要求

1.内容要求

(1)研究问题明确、具体,论点明确;

(2)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3)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笔精炼,

2.格式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以前未在公开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2)字数以5000字以内,推荐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WORD格式);

(3)论文请用A4纸打印,格式为: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工作单位、电话、E-mail、邮政编码);

(4)征稿截止日期:2008年8月30日;

(5)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三、论文评选及出版

专业图书馆学会将邀请资深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奖并颁发证书,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

四、其 它

1.会议地点:待定(初定扬州)

2.会议时间:2008年10月中旬

3.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4.正式报到通知将于会前20日发出。

5.来稿请寄: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编:100080,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收(请务必注明“年会”字样)

联系人:赵树宜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

传真:(010)82626821

电子邮件:wangyy@mail.1as.ac.cn

图书专业论文篇8

一、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从近代开始的。其产生源于图书馆工作实践,自古代至中世纪,中外图书馆学的形成基础都来自于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对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面临着历史变革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促进物质、能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决定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学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资源特别缺乏,只有认识到信息的稀缺,才能认识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具有竞争性。图书馆学研究要把握好方向,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研究课题,加快研究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适应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满足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自1978年起,各地纷纷开始创办图书馆学系和专业。这些新的图书馆学系(专业)的兴起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最兴盛的30年代,而且打破了内地图书馆学教育长期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局面。 

任何一门专业教育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学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前期图书馆学教育的兴盛与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萎缩,尽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还是受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影响所致。因此,我们看待未来图书馆学教育的走向不能不考虑社会因素。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学教育是具有美好前景的。理由有以下三点:一是21世纪的人类社会被称为“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键性资源,“社会”这一大厦将建立在专业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人才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的创新和对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将越来越成为个人、组织、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工作者的数量需求也会迅增。二是努力学习知识、有效获取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气。图书馆作为知识存贮与传递的社会机构,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事业的发展必然拉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三是有着相对稳定的基本国策——在未来的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发展将呈现某些鲜明的社会特征,如物质能源的紧缺会使国家更加重视“知识能源”的利用;消费领域的拓深,人们会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文化、精神上的消费需求。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术文化资源与消费的重要场所,也必然会进人一个大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理性也会由“经济理性”为主导转向“经济理性”与“人文理性”并重。经济理性讲究“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把物质财富的大量拥有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人文理性则讲究“意义”,把对社会的贡献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未来社会理性的转变,会导致人们求职观、就业观的转变。从事图书馆工作,也会成为人们认为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良好职业。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认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缺口也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四五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的“进口”(招生)状况一直不太好,但“出口”(就业)态势已经明显好转,笔者认为,这就是图书馆事业已经走出低谷、正在趋向繁荣的一个先兆。而图书馆学硕士、博士的培养制度,更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提升与进步。 

二、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与图书馆员的职业竞争力 

目前各教育机构开设的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与实践脱节、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等问题,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方向,一是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及时将国内外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和图书馆实践领域发展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去;二是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注重技术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理论类课程,既要考虑课程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内涵,同时又必须联系生动鲜活的图书馆实践,能够解释、解决和指导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播图书馆职业精神。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有很强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把以树立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渗透到图书馆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既有系统、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图书馆职业精神,真正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图书馆员。 

从理论上讲,图书馆核心职业的变迁与图书馆学的发展休戚相关,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该是为图书馆核心职业培养合格馆员。纵观近百年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及图书馆核心职业的变迁,我们发现:以分类编目为核心职业的第一代和以文献检索为核心职业的第二代时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核心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但是,近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方向对图书馆核心职业变迁呈偏离趋向。实践中,以社会交流为核心职业的趋势正在加强。然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方向并未与其一路同行,而是朝着不同方向分道扬镳,它选择了知识管理(或信息管理)。“高涨的事业,低落的教育”就是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偏离的最好注解。发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核心职业偏离,是缘自对上世纪末以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招生难、就业难原因的误判。其实,产生这种教育困境的原因相当复杂,根本的是社会因素,而不在图书馆学专业本身。因此,现在这种“去图书馆化”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将误入歧途。 

图书馆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图书馆学教育则是有明确职业导向的专门教育,图书馆学教育领域与图书馆实践领域应该加强联系与沟通。图书馆学教育要关注图书馆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倾听来自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呼声。图书馆管理者,则要了解图书馆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图书馆实践领域应该为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敞开大门,为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成为图书馆职业队伍中的生力军提供坚实宽广的平台。因此,图书馆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培育图书馆人才。 

 

参考文献: 

图书专业论文篇9

1 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 1 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 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 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 2 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 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 1 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文革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 2 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文革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图书专业论文篇10

众所周知,目前国际图联主要组织管理机构是由管理委员会(Governing Board)、专业委员会(Professional Committee)、分委员会(Division)、专业组(Ection)分级组成。专业组实际上是按图书馆类型或图书馆工作内容划分组成的国际图联最基层的专业组织,隶属于不同的分委员会。新专业组的组建和专业组的数量的增加,是随着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的。仅2002年一年中,就新组建了9个专业组。到目前为止,国际图联共设有45个专业组。

2002年3月,国际图联批准组建了第37个专业组,即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Genealogyan dlocal History Section,此举表明,国际图书馆界广泛关注和重视家谱地方文献这类特殊文献的收集、研究及利用。此外,据介绍2002年9月国际图联又批准了其第38至45新的专业组,它们是:汽车图书馆(Mobilelibraries)、报纸(Newspapers)、图书馆学会管理(Management of library Association)、妇女问题(Women’ sissues)、信息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继续职业教育和在职学习(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Work place learning)、图书馆历史(Library History)以及图书馆和信息学刊物(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等八个专业组。已成立的45个专业组,说明了国际图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活动的专业性,为其在图书馆信息领域活动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在世界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员之间的联系、交流,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二、            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建立

1 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成立背景

1997之前,有关家谱地方文献研究活动在国际图联中尚无专门的组织和研讨的讲坛。1997年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派人参加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63届国际图联大会,希望通过考察,能够促进有关家谱地方文献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组织中开展并占有一席之地。会后,参会者向国际图联的专业图书馆分委员会(Special Library Division),提出成立家谱地方文献专业讨论小组(Discussion Group)的意向,并于1998年第64届国际图联大会期间尝试召开家谱地方文献讨论会,当时共有15个国家的代表响应并参加。后经IFLA总部同意,在1999年泰国国际图联大会上成立了专业讨论小组,并开始组织专业学术研讨活动。由于讨论组在国际图联中不是一级正式组织,按规定只能存在三年,而实际上每次讨论组活动参加者踊跃,均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在国际图书馆界已产生积极的影响。于是2002年3月,国际图联总部批准正式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该组作为国际图联第37个专业组,从属于“专业图书馆分委员会”。专业组将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各国图书馆学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各国图书馆学会内推动成立相应的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促进家谱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及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界广泛的开展。

国际图联各专业组的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的开展,通常是由各专业组的常务委员会组织实施。2002年3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海尔文·撒切尔(Melvin Thatcher)先生负责组建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临时常务委员会(the Interim Genealogyand Local History Standing Committee of IFLA )的工作,并任临时主席。在考虑各国图书馆家谱地方文献收藏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临时常务委员会由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1人、上海图书馆1人)、美国、英国、丹麦、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代表10人组成。其中5人为主要成员:主席(美国)、秘书(丹麦)、财务(英国)、通讯编辑(美国)和信息协调人(以色列)。该专业组将在2003年国际图联大会期间通过选举,正式成立常务委员会。

2.家谱地方志常务委员会及其主要职责

国际图联在《官员手册》(Officer Handbook)中,有专门章节具体规定了各常务委员会的职责。家谱地方文献常务委员会依据规定,承担“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的发展、专业活动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实施。主要工作包括制定近期战略发展计划,发展会员,组织完成工作项目和本专业组在每届IFLA大会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编辑出版本专业组工作通讯,协调联络与国际图联其他专业组的活动,以及与国际图联总部联系等。工作方式主要是在每年国际图联大会期间召开若干次工作会议和非会议期间通过Email等联系方式,讨论和开展工作。

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的工作目标包括:在国际信息社会中为各国图书馆从事家谱地方文献收集、保管、研究和服务的图书馆馆员们提供一个专业研讨的讲坛;大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密切合作和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起全球性网络;鼓励和支持各国图书馆家谱地方文献馆藏的发展、利用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改善国际范围内的传统和电子参考咨询服务,促进公众检索使用家谱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与各国和各地区的图书馆学会密切联系,鼓励和支持当地的图书馆员开展活动。

3 本届国际图联大会期间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主要活动

在今年的国际图联大会期间,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临时常务委员会共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作为新成立的专业组,在首次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常务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来自不同国家的委员对个人及所在机构的基本情况做了自我介绍,交流了信息;讨论了财务报告和本专业组工作战略发展计划;初步确定了2003年国际图联大会期间本专业组的活动;安排了宣传工作,每年定期两次出版本专业组通讯,广泛介绍和宣传家谱地方文献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国际图联大会期间,临时常务委员会非常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次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的开放式研讨会,主题是“构建过去,投资未来”(Building on the Past,Investing in the Future),有90多人到会参加。会上共有5人发言,他们是:英国爱丁堡代表做了主旨发言,题目是“在家谱地方文献服务中构建过去、投资未来”;此外,还有瑞典代表的“为家谱地方历史文献研究者服务——相似的过去与数字化的未来”;英国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代表的“威尔士面对世界,世界面对威尔士”;英国苏格兰登记总局代表的“苏格兰档案网络”;和中国上海图书馆代表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发言之后,与会者就个人关心的问题向发言者提问,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临时常务委员会还组织了主题为“苏格兰家谱地方历史文献服务”的专业参观,共参观了三个图书馆或相关机构。位于格拉斯哥市的米切尔图书馆(Glasgow Michell Library),家谱地方文献收藏有悠久的历史,服务方面很有特色。该馆家谱、地方文献的收藏特点、保存手段以及正在进行的“格拉斯哥历史”(Glasgow Story)数字化项目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爱丁堡市的苏格兰登记总局(General Register Officefor Scotland—Information about Scotland’s People),是负责收集、整理、保存全苏格兰地区各类有关出生、婚姻、死亡、离婚以及收养等家庭档案资料记录的部级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登记资料的阅览查询服务。同时,该机构还负责定期进行苏格兰人口普查工作。在登记总局,我们不仅看到了资料丰富、装订完好、管理有序的圆形书库,还在阅览室里看到人数众多的查阅者,这与我国一些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查阅者寥寥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三、目前家谱地方文献组关注的热点问题

1 跨行业合作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在一些国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或行业,然而有关家谱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却分散在这些不同的部门里。如何更好地开展家谱地方文献馆藏建设、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并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打破行业的条条框框,发展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密切的协作关系,已不可回避地摆在家谱地方文献工作者的面前。跨行业合作,共同发挥作用,也是一个今后实践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据介绍,挪威的几家机构,包括挪威博物馆管理局、全国研究文献办公室、挪威学术和专业图书馆组织和挪威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将有可能在明年联合开展工作。“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已经被确定为会议主题,征集发言稿,将在2003年国际图联大会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开放式研讨会上予以专题讨论。在即将提交的论文中既可介绍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已经开展合作的成功范例,也可探讨这种合作的可能性或发展前景。

2 家谱地方文献数字化

各国代表的发言中都提到家谱地方文献数字化问题。瑞典档案信息中心代表发言中强调,现在是着手对那些最频繁使用的资料进行数字化的时候了。该中心于1996-1997年进行了档案数字化项目的预备性前期研究,1998-2000年进行了主体研究,其目标是为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效能,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找到一种适合的索引方式,以便保证数字化工作从一开始就以正确的方式展开。该中心2001年已扫描500万拍家谱地方文献。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代表介绍了该图书馆正在进行的数字化项目,其中包括家族历史研究资料,例如与威尔士有关的经认证的遗嘱记录等,其他相关资料也将逐步进行数字化。苏格兰登记总局正在进行DIGROS数字化项目,即“苏格兰家谱记录数字化影像”,预计到2003年底将把收藏在NewRegister House中架长有6.5公里的的纸质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影像处理,供使用者更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

3.专业资源的世界范围的共建共享

图书专业论文篇11

一、图书馆学专业的生存现状分析

1.图书馆学教育的过程改革加重了自身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馆教育的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步履艰难。于是图书馆教育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摆脱这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如专业目录的调整、教学方案的改进、教学课程的重新设置等。

在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图书馆信息档案学类属于历史学,下设“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三级学科。但四年以后,1997年4月开始,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全面组织进行了对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列为一级学科。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本科专业目录,图书馆学专业与原情报学(信息学)专业分离,信息学隶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科学门类。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频繁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实践都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更加造成了该专业在几年的时间里就业困难的局面,使得学生和用人单位都降低了对该专业的认同感,图书馆专业的就业前景令人担忧。

2.相关专业人才正在主动进军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当时,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都开设有正规的本科教育,同时各种图书馆学的承认教育与短期培训也掀起了一个浪潮。后来这个良性的发展趋势受到了“”的阻挠。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专业继续开课招生,图书馆专业也对该专业方向的学院有了大量的需求。90年代,图书馆专业进入了变革调整期。由于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专业的招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图书馆、情报、档案等工作共同承担知识信息保存的使命,许多相关专业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不难看出,从图书馆专业中分离的情报专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图书馆专业本身,而服务性质相似的图书馆SDI服务却变得门庭冷落,尽管有虚拟咨询出现缓解了无人问津的状况。图书馆学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保住图书馆这个根据地,必须通过自身的改革去保住和扩大自己在图书馆就业市场中的份额。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图书馆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图书馆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模式。图书馆本身的社会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贮藏着传统的社会信息,为大家提供传统的咨询的服务。随着IT行业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递比以往更加的方便快捷,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信息的直接供应平台如Google、百度、搜狐等,查询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与信息。此外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在互联网上都开设有自身的信息咨询平台,能够满足客户各方面的咨询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应该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对图书馆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是图书馆内部的信息管理者或者是图书馆馆员能自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如果单纯的为公益性的图书馆培养文献管理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其他学科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当然由于各个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结合,作为图书馆馆员来说,单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管理技能与技术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为图书馆的发展与图书馆的使用者提供全面与快捷的服务。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图书馆学专业需要解决好生存的外延问题,建立相对合理健全的图书馆教育教学体制。

二、影响专业生存的积极因素

1.图书馆的实用性很强

在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图书馆。其宗旨在为发展、促进及改善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专业提供领导方向,保证全民的信息需求。其目标在于宣传图书馆与图书馆专业的价值与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高校的科研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帮助的。现在有些人滥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走功利性的道路,科研中利用图书馆弄虚作假,但不可否认图书馆只是人们进行交流获取知识的手段,他在现实生活,教学,研究的应用性事不可否认的,这便是图书馆学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在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其信息的处理更加方便,但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如分类、主题、编目、馆际分工协作、资源共建共享、文献检索等等。现在的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工作的操作流程,例如“开放存取”(openaccess)技术,从其操作系统里的框架分类目录、文件分类目录、文件以及数据库结构、搜索引擎和网络资源整合等技术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我们图书馆学的专业技术,正是它们使得图书馆学专业生命之树常青。

2.图书馆专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学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中出现了许多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需要更多的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与图书馆专业的人才相互配合,使其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图书馆学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共同的发展壮大,如与情报学、档案学等重组。在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成立,之后很多高校在图书馆学专业中分设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这样图书馆、情报、档案、出版等工作,共同担负者知识信息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使命,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这些学科的相同点将它们组合起来发展,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顺利发展。

三、新形势下图书馆学专业发展的对策

1.继承与发展图书馆的原有特色

传统的图书官学是从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知识。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传统的图书馆学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图书的校勘、注释、目录、编纂等知识体系。1807年开始,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使用了图书馆学,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今本知识,讲授的课程包括了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等科目。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出现了对传统图书馆学的完全否定,认为它是虚无主义,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虽然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主要侧重于经验性与知识性的培养,知识的深度与理论含量有所欠缺,但是这样传统的图书馆学并不是毫无优势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要寻求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盲目的,需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发展。上述所知,现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不例外。传统的图书馆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现代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的组织与完善,可以肯定地说图书馆学中对信息的组织、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在科学技术到来的时代越来越显示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学教育体制虽然有所改变,当时不等脱离原有的教学模式,否则单纯的“追求科学技术论”的图书馆学会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频繁受阻,更加会落后于西方的图书馆教育。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技术发展相融合

图书馆学的传统优势固然非常重要,本专业的学生是必须要认清这一点的,但是在图书馆学发展的过程中,又不能故步自封,不求进步。图书馆学的学科内容本身也是在与技术、与社会发生着联系与变化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不断变化。就笔者所在院校陕西理工学院而言,图书馆学科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知识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图书情报部门或政府、事业、企业、教育等单位从事知识信息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媒体技术等,主干学科包括图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的学科设置有利于在你发挥传统图书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同时培养技术型人才。现在中国的各大高校的目标基本上是成为一所具有竞争性的综合性大学,所以随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各大高校也利用自身的优势,文理结合,改变传统的理论培养模式,注入计算机技术实践的操作流程,是学生成为专业性与技术性结合的人才。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学的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都普遍注意到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影响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抛开传统的图书馆教育模式,把图书馆专业全部开设成技术课程,所以处理好传统的图书馆教育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于该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培养该专业的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与社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相一致

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要与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进程而同步前进的。现在各高等院校在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在教育思想上正在进行“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的变革,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也要顺应这种形势,但现在在管理体制方面却面临着一种无奈的局面。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是不可分裂的学科,一个重视社会的信息系统的组织与建设,另一个重视技术的信息系统组织与建设。两个同根生、不可分割的学科要建立独立的学院因其规模比较小而很难行得通。但整体并入某个学院又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学院,分开来入院又会割裂这两个学科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按照目前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不建立大的学院又会限制学科的发展,所以图书馆学教学单位体制的改革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教学内容上,图书馆学也要按照“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图书专业论文篇12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著作;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59.2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46-03

1 研究缘起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成立于1979年2月,原名书目文献出版社,是中国图书馆界唯一的中央级专业出版社。据统计,在图书馆学专业著作出版方面,该社每年专业著作出版量位居国内出版机构榜首。而且该社成立之时,恰逢“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是发展最迅速、最辉煌的时期”之始,[1]即黄宗忠先生所说的“成果最多,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两个时期中的第二个时期,[2]该社有幸见证并以自己的出版物记录了这一辉煌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点原因,分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自成立至2009年的出版物情况,基本可以反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图书馆学研究轮廓。

2 出版数量

1979—2009年,共出版图书馆学专业著作628种,按年代分布为:1990年前著作154种,1990—1999年著作146种,2000—2009年著作328种。1992—1994年,由于出版社自身原因,导致出版数[JP2]量骤减,即便如此,上世纪90年代总体出版量与80年代还保持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专业著作出版呈现逐步增多趋势,2000年后数量更是大幅增加。[JP]

图1 专业著作出版年份分布图

3 专业著作出版内容分布

3.1 1979—1989年专业著作出版内容及特点

从内容分布看:20世纪90年代前的专业著作出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业务用书,包括文献组织工具、条例规范及其解读,各科参考工具书介绍,不同载体或主题文献的管理,图书馆工作技巧、方法等,共72种。

(2) 图书情报理论专著,既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著作,信息组织与图书馆管理的理论著作,也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等,约61种。

(3) 馆藏揭示类著作,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各类型文献的总目录、联合目录等,约15种。

(4) 其他还有不同主题或重要学科人物的论文集(11种)、书目索引(11种)、图书馆利用类(3种)、图书馆事业概况类(3种)及其他等共32种。 

1990年前的专业著作出版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翻译著作数量比较多,共有48种,几乎占这一时段出版数量的近13。翻译著作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既有文献组织工具、条例与规则的引进,也有文献组织方法与技术、图书馆工作方法与技巧、国外常用主要参考工具书与特定主题参考工具书介绍。基础理论著作方面,既有学科研究基础、学科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之作,也有学科研究方法、文献组织与检索原理与方法,以及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藏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网络等图书馆工作各个方面的理论著作。另外,因为建国之初行业摸家底的需要而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的全国文献调查,至20世纪80年代成果集中显现,各类型总目录、联合目录数量占到这一时期专业著作出版数量的约110。

3.2 1990—1999年专业著作出版内容与特点

1990—1999年专业著作出版内容分布:

(1) 基本业务用书,包括文献信息组织工具、条例规范及其解读,各科参考信息源介绍,图书馆工作技巧、方法等,约58种。

(2) 图书情报理论专著约42种。

(3) 馆藏揭示类图书约27种。

(4) 文集类(32种)、图书馆事业概况(6种)以及书目索引等其他类约51种。

20世纪90年代,有三件大事对中国图书馆专业著作出版影响很大:一是1992年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组织,二是国际图联1996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三是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发展。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组织,翻译作品必须经过著作权方的许可才可以正式出版,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使专业著作的翻译作品数量骤降,只有16种,占这一时段专业出版数量的110强,而且16种翻译著作中,1992年之前的11种,1992年之后的5种,还包括3种国际图联大会的论文选译。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围绕此次大会以及向此次大会献礼的论文集、事业概况介绍等集中涌现,约有12种之多。计算机的普及与因特网的兴起、发展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话题与实践经验,开始出现网络检索、数字图书馆类著作。

和20世纪80年代的专业出版物相比,90年代的出版物就内容来讲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图书专业论文篇13

培养高校图书馆员的阅读素养是提高馆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要通过职业性阅读、专业性阅读和综合性阅读,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为图书馆阅读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强化专业阅读,打好文化服务基础

(一)要系统学习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

一个人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可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拓宽专业口径和扩大知识面。因此,要成为一名图书馆员,尤其是学科馆员,必须要系统学习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好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科背景差异较大,更应该从基础抓起,全面普及图书情报基础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馆员可以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加上参加短期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根据专家推荐书目有目的的阅读专业书刊

专业知识往往通过经典书籍加以呈现。书目是搜集专业典籍最重要的途径。阅读精华,可以提高专业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图书馆员按照书目系统阅读,不仅可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打下初步的专业根基,还可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进而再扩大阅读面,阅读相关专业书籍。阅读要循序渐进,由教材到期刊,再到网络,追踪最新学术动态,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三)阅读专业文献的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的《高校图书馆员专业阅读调查报告》指出,馆员对于目前图书情报学文献偏向情报、技术方面主题感到忧心。目前学术界盲目追求新技术的应用,而较少考虑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以,馆员在选择专业文献时应增加一些理论与应用结合较好的论文,为馆员提供真正的工作借鉴。

二、提升职业阅读素养,树立文化馆员形象

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高校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人。所以,馆员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提升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馆员形象,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笔者在此处将职业阅读单独列出来,是为了区别专业阅读,这里是更加突出对馆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阅读图书馆行业相关的书籍,培养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图书馆之恋》、《书于竹帛》、《图书馆这一行》。高校图书馆具有其他图书馆所共有的行业属性。这些行业书籍会从不同角度讲解了图书馆这一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对这些书籍的涉猎,必将在丰富馆员行业知识的同时,增强馆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其次,通过阅读图书馆家的经典传记,了解图书馆员工作和生活,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图书馆员所面临的任务比较繁重,业务工作多,问题比较复杂。于是,高校图书馆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这些先图书馆学家的先进事迹必将对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促进作用。最后,为人师表,塑造文化馆员形象。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阅读所学习和领会的都要通过其工作来体现。高校馆员要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地为师生解答各种疑惑,重塑馆员的形象。

三、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彰显馆员学术文化水平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更是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更是学术论文的主要诞生地。馆员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一般还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成为了阅读的延续。一方面,馆员通过写作可以梳理自己学到的知识,查遗补缺,总结以前的阅读成果,并为以后的阅读寻找方向,这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写作不仅会促进知识系统全面的提高,而且还会产生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图书馆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做出更多的实践性研究。因为,它们可以映照出一个图书馆馆员的阅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彰显着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水平。

四、建立馆员阅读机制,发挥馆员的模范作用

阅读是一种行为,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效果。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馆员的阅读制度,从制度层面对馆员阅读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保证馆员阅读的效果,并检验馆员的阅读成果。首先,从本馆实际出发,建立馆员阅读的公约书和倡议书。这就是从书面上明确馆员阅读的目的,规范馆员阅读行为,使得大家都必须认真遵守,而引导阅读。其次,馆员阅读的奖惩机制。要不定期的组织馆员阅读成果展示,对表现较好的馆员给予表扬,并通过论文经费补助等形式加以激励,吸引更多的馆员积极参与起来。对于表现不好的馆员,在批评的同时要与她积极沟通,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最后,引入图书馆员阅读长效机制。从图书馆的组织层面上来说,馆内各部门应该协调合作,共同维持图书馆员的阅读行为的长期性,扫清馆员阅读发展的障碍因素,形成馆员阅读的良性循环。由馆员做起,整个图书馆都积极融入到阅读行为可持续深化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秦新立.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导读工作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