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实习计划实用13篇

图书馆实习计划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1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Yichao

(Library of Baoding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Due to stronger professional books storage, the university library becomes a ideal place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nrich themselv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take the library complete, variety, update-fast advantage, planning and design becomes possibl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t is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network library

1 原有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原有图书馆的使用率不高

图书馆的使用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兴办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图书馆作为读者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培养自己能力的场所,只有被人们高频率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其基本的功能。近年来,图书馆使用率降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主观方面既有读者学习习惯的改变,又有学习方式的变化。现在是信息时代,读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完全局限于学校的图书馆了。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读者去图书馆学习的时间就明显的减少了,这是图书馆使用率降低的主观原因。在客观方面,现有图书馆的图书在种类方面、内容更新方面都是差强人意的。由于图书的投入比较大,收益甚微,基本是公立性质的,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人员的配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样造成了旧有图书馆使用率的不足。

1.2 原有图书馆的设施配置不到位

原有图书馆在设施配置方面也是不很理想的,服务人员缺乏、借还书籍手续复杂,尤其是在书籍的检索方面,没有达到读者准确、快捷的检索到所需要的书籍的功能。需要的书籍找不到,找到检索的书籍不存在,或者存放的位置不准确等等方面,都给读者在图书馆的使用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对图书馆的信誉有一定的影响。硬件设施的不到位,也是有很多原因的,资金方面、管理方面、高科技的使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2 高校新图书馆规划设计的原则

高校新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原则既体现图书馆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是实用性的原则。实用性的原则是图书馆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但是在不同的图书馆又有着不同的体现。高校的新图书馆规划设计的实用性原则就是要突出为高校学生服务,为高校附近的居民服务,甚至为广大的市民服务的理念,提供具有高校特点的书籍资料。比如文史类的高校,在图书馆的新馆的规划设计方面就应该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而理工类的高校则更倾向于体现科技的内容。其次,高校新图书馆在规划设计方面还应该体现方便快捷的理念,尤其是在图书的检索方面。这不仅仅是增加几个工作人员和几台电脑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需要对新图书馆整体的规划设计有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才能满足方便快捷的需要。

3 高校图书馆新馆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局域网

新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校园的局域网就是新图书馆规划设计方面很好的创举,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现在图书馆已经实现借还书籍的电脑化,书籍的检索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但是,这些还是局限在图书馆的内部实行,在高校的其他地方还没有办法进行。局域网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自习室,在寝室,甚至在社会的其他地方,只有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就可以了解自己需要书籍的存在情况,并进行网上的借还活动。甚至可以预约借还的时间,方便自己的时间安排,避免读者的集中借还活动。这样既是方便图书馆的工作安排,同时也节约了自己的时间。利人利己,是新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3.2 建立网络图书馆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以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了。适应这一时代大趋势,网络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网络图书馆是现在图书馆的有力补充和延续,满足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的需求,是未来图书馆的新型模式。尤其是对一些文科类的高校,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方便或者不能外借的图书,就是在图书馆内部阅读,也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一些珍惜的古善本图书,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读者对这些充满智慧和浓重历史文化氛围的图书充满了好奇和阅读的欲望,在保护古善本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两难选择中,图书馆往往是以保护为主的,这让很多读者望洋兴叹,尤其是需要对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的读者,就更加无可奈何了。网络图书馆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把需要保护的书籍到网络上面,供人们阅读、学习,既方便了读者,也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个双赢的好措施,应该大力的弘扬。

3.3 新图书馆的社会化

高校新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比较落后的,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是高雅的学术殿堂,高校的图书馆就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不应该社会化。其实,这是对高校图书馆作用的误解,也是对高校职能的曲解。高校从本质方面来看,就是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已经是水融,合为一体了。现在的高校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社会化了,比如后勤,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也将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有利于全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民族是一个失败的民族,一个不知道提高教育水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高校的图书馆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对社会开放,甚至发展成为融科研、阅读、休闲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文化的航母,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科研领域,广泛开展科普读书活动,积极开展高新尖技术的科研,会使高校图书馆在国际的影响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在国际方面影响力的提升,既有利现实、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4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规划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本校师生的需要了,同时应该满足学校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进步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讲,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规划设计,已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蓝图融合在一起了,甚至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有紧密关系,所以做好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创新的做好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规划设计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局域网、创办网络图书馆、开放图书馆、使图书馆社会化等等都是做好高校图书馆新馆规划设计的有利措施和坚实保障。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2

0 引言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校文化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管理中强调以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时代与知识经济为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新思维和新理念。

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培养复合型馆员

人本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高校图书馆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是人以搜集信息、传播知识为目的而构筑的研究、服务性组织,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的集合。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之中的,投入到生产与工作中的各种因素价值总和,包括人的能力水平,技术水平,健康和努力程度等等。图书馆首先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这种管理必然是人本管理,或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进而支配信息资源、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服务的目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同时又是一种必须的消费行为,在图书馆工作中必不可少。

2 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集体与自我的统一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目的是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它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指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与奖赏等等,主要是指和工作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足感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满意感。激励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高效与优质。

3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建设高效率的工作学习型组织

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塑造图书馆专业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专业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图书馆队伍。学习型的图书馆要倡导团队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和讨论的方式灌输到图书馆的全体员工思想里,把管理班子的理念、规划、思路和要求,化为具体的政策、计划、制度、方案和指标。整个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及其他一切常规工作都离不开的环境的依托,是一种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学习的图书馆组织氛围。事实上,馆员“自我超越”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图书馆的组织氛围影响,它是一个人不断充实、丰富、完善主观世界的历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馆员,就要强调外在的压力的同时,进行有组织的进修,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得自己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4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指组织与员工本人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要求员工和组织必须共同协作,员工的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互相结合,以实现员工和组织的计划与目标的协调统一。图书馆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上是把馆员看作一个普通的系统要素,是以静态岗位的需要为惟一出发点的,而职业生涯管理则在动态的图书馆目标和组织结构观的指导下,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来进行该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设计,并为生涯计划的实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以及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需求相匹配的过程,所以图书馆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包含员工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和组织协助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其中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岗位轮换等发展机会,并给予员工多方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以促使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无论个人有怎样的职业期望,都要取决于组织所能提供的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只有图书馆参与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的个人职业目标才能实现。图书馆要帮助工作人员正确地分析自身状况,及时公布图书馆中的各项工作要求和岗位空缺,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和图书馆的切实需求,探索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王东小.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2(1).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3

    图书馆是向同学们敞开的知识殿堂,图书馆是属于同学们的学习乐园。所以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员委员会的运行中来,为我们提出改善的方向与积极的建议,将委员会建设的更加人性化。在推动同学们的读书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因此,大家决定设立意见箱或是意见簿,让同学们写出他们的心里话,每周争对这些提议召开一次管理员会议,将这些建议落到实处。并希望同学们能将喜爱的书告诉我们,也可用此方法与管理员们形成交流。

11月计划:开放电子音像类书目

    在向同学们开放各类新书的同时,开放我们的电子音像类图书的借阅,使同学们能进行多渠道的“阅读”。而此类图书也将一点一点步入借阅轨道,逐渐使借阅程序趋向于成熟化。

12月计划:争取实行馆际学习交流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幽雅而舒适的读书环境,作为图书馆管理者的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所能在原有的传统风华图书馆管理基础上做得更好,让图书馆成为师生们共同的理想学习场所。

    鉴于新校图书馆机构成立不久,新出炉的《管理员章程》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强化。在尝试中摸索的我们希望能有一定的学习与积累的机会,通过与兄弟学校之间的馆际交流,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学习更多“示范性图书馆”的建设方法。至此,不仅可以让我们这披管理者们开拓视野,也可以加强学校间竞争又互助的学习关系。在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下,风华中学的图书馆管理机构也会变得愈发成熟。

    而我们初步的设想,是希望能利用每周二的提早放学时间,组织10名图书馆管理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周围一些高级中学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包括市北高中、新中高级中学、田家炳中学、六十中学等一系列学校。通过在参观和比较中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2月计划:迎春座谈会

    总结本学期图书馆工作,安排下学期计划,畅谈工作体会。

其他计划: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4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5

在首轮巡讲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王志庚,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教授范并思,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黄如花,德国斯图加特市所有儿童图书馆总馆长凯瑟琳罗斯勒女士等国内外图书馆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识字与阅读”,“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政策环境及对策分析”,“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美国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孩子们的王国: 斯图加特图书馆为所有的儿童提供的全方位加强版服务”等题目为学员们进行讲授,并与学员们展开互动,答疑解惑。

通过首轮巡讲的学习,学员们对图书馆的基础业务、理论前沿、实践拓展等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了解了新时期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发展与创新的动向,明确了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阅读推广工作的职责和任务。通过交流和讨论,分享和感悟学习体会。学员们一致表示要坚持不懈地、系统地学习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提高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新理念,了解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新方法,开阔新视野,启迪新思维,积累新资源,新成果,新经验。通过思索、积累和提炼,能有更多的收获,为提高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王志庚介绍了《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2012)》的基本情况。

闭幕式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向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授予“全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提升计划示范基地”称号。

2012“全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提升计划”首轮巡讲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丰富。既研讨了我国在未成年人服务领域的理论问题,也关照了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既展示了国内未成年人服务现状,也介绍了国外相关领域工作情况。

二是交流形式多样。既有业界专家发言,也有经典案例分析;既有专家主题授课,也有学员交流讨论;既有经验分享、也有成果展示;现场讨论既有争鸣,也有共识。整场培训交流充分,讨论热烈。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6

Keywords SDA Model.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Management models. Instructional designs.

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为“馆员的力量:改革?发展?进步”,会议围绕馆员的胜任力与继续教育、馆员能力提升与馆员制度等议题,推介了美国大学图书馆有关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转型时代的图书馆员要成为新环境下用户问题的解决专家。其后召开的中国图书馆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仍以“未来的图书馆和未来的图书馆员”为主题,鼓励青年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谋划图书馆未来发展之路,彰显馆员的专业素养和创造活力。图书馆界近年来的多次盛会都紧紧围绕着“馆员”紧锣密鼓地展开,凸显了我国图书馆界当今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即如何调动馆员的力量,将图书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观念切实地应用到读者以及用户的服务中去,最大限度地开发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为时代的进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图书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时代赢得生存之道。答案显而易见――唯有改革和发展我国馆员继续教育,馆员才能获得进步的力量。因此,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馆员继续教育的研究便迫在眉睫。美国图埃勒市图书馆的SDA模式由此进入笔者的视野。

1 美国图埃勒市图书馆的SDA模式

SDA英文全称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译成汉语为“自我成就”,它是由美国犹他州图埃勒市图书馆的Jami Carter于2011年9月提出的一种馆员自主培训和发展模式,即“图书馆每周提供一小时的时间让馆员进行自主培训,具体说来就是馆员每周自行设定一个一小时可实现的培训目标,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与工作相关的任何内容”。这个被称为“自我成就”的模式,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连续、灵活、个性化的馆员发展方法,它倡导终身学习的图书馆基本理念,使每个馆员都可以实现他所想获取的任何级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不断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对图书馆员职业角色的挑战和诉求。2013年2月, OCLC学习空间Web Junction联合Jami Carter和她的图埃勒市图书馆团队在犹他州举办了一次网络研讨会,题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f You Give Library Staff an Hour”,即“自我成就:给图书馆员工一小时”,旨在将SDA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网络向全球图书馆界推广[1]。

1.1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是以馆员自主培训为主、督导员参与为辅的:培训前馆员自行设定一个一小时可实现的培训目标;与督导员开个15分钟以内的短会,获得其支持与指导;开始自主培训,随时记录培训心得;向督导员复述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详见图1。

1.2 SDA模式的运行机制

完整的SDA模式包括提出个人目标、每周短会、个性化的SDA时间、个人责任和获得认可五个环节[2]。

(1)提出个人目标。SDA模式旨在培训和发展馆员的“21世纪技能”[3]及图书馆服务技能。个人目标在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设定。参训馆员每次培训之前使用公式“我将使用(工具)达到(目标)”为自己设定3个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要求:①可以在一小时内实现;②紧紧围绕“21世纪技能”及图书馆服务技能的培养;③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任务。

(2)每周短会。短会在督导员和参训馆员交流下完成,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主要讨论3个程序化问题:①上周目标是否完成?②如果未能完成的话,障碍在哪里?③如果完成了,本周的目标是什么?参训馆员围绕这三个问题与督导员交流、提升自己的学习状态,督导员的职责是聆听和帮助参训馆员移除学习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及引导其学习方向。

(3)个性化的SDA时间。参训馆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岗位及知识结构,在充分了解自己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计算机、互联网、软件、交流、团队协作等学习工具或途径,自主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任何内容。学习期间要随时记录下新产生的目标和想法,循序渐进地为成就自我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小结:是否实现了目标,如果没有的话,思考能否克服出现的障碍;如果完成的话,则根据当前的体验设定出下周的目标。

(4)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旨在培养个人主动的态度及自我管理能力,为馆员自身的个性完善创造条件。参训馆员需要具备主动自我提升的态度、保证全程持续参与、对新技能要边学边用、与其他学员积极交流以及记录每周培训日志。

(5)获得认可。参训馆员在开展“自我成就”计划的过程中,及时自我评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做出及时调整,进而形成更优化的学习策略,促成个性化学习的良性循环,获得自我认可;同时通过展开与督导员、伙伴或读者之间的互动,学以致用,获得他人的认可;图书馆根据参训馆员的培训日志、学习成效及工作能力的改善,组织年度评估,使馆员获得组织认可。

1.3 SDA模式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即思考“如何在你的图书馆实现自我成就计划”,包括后续步骤、参与者及时间等。Jami Carter 甚至认为“这不是一个计划,它是一个文化”。该计划的实施需要从思考如下问题入手:如果你不能够在整个图书馆实施这个计划的话,你能从你的部门、工作小组或同事开始来做些什么吗?为改变图书馆的学习文化你需要寻求哪些人的帮助?你认为最初的障碍可能是什么?你认为哪个馆员或同事会成为计划的早期采纳者和最大受益人?你预计会在哪里遇到阻力?应对“搅局者”Jami Carter的建议是什么?你什么时候可以把计划付诸于行动?在对上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一份清晰的行动计划也就自然成型了。

2 SDA模式的价值

参与OCLC学习空间网络研讨会的多个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SDA模式,他们给每个图书馆员“每周设定一个在一小时内可以实现的培训目标”这样一个简单的指令,得到了图书馆员们的积极响应。

2.1 提升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

知识经济时代,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迅速转型,这种转型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智能结构和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显然,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图书馆员持续增长的学习要求的。图书馆员迫切需要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以摆脱职业压力下缺乏自信、畏惧改变、焦虑、低效能感等不良情绪的困扰。SDA模式通过馆员“每周一小时的学习”,一年之后就打破了馆员旧有的“信念环”,增强了自信,提升了自我效能感,重铸了一个全新的“信念环”,为读者、用户创造了许多积极的成果,馆员团队意识增强,面对新技术充满自信,并且不断地提高目标、渴望更大的进步。图2为培训前后“信念环”对比图。

2.2 图书馆管理更加高效

图书馆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①能够提供核心服务的工作人员往往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工作量分配严重不均。②由于馆员缺乏与时俱进的职业培训,图书馆很多新的功能与服务无法开展。③零星的培训机会常受到实际工作和日程安排的干扰,无法保证培训效果。④管理层不了解或不能调动图书馆员个人的力量,许多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⑤图书馆的长期用户只期望从图书馆获取诸如流通、定位产品等功能性的帮助,对图书馆技术含量高的业务缺乏信任,使得图书馆新的技术与服务难以施展,被动落伍的形象难以颠覆等。

当每周有一小时的时间来学习时,图书馆员们就有时间去研究各种在线数据库和服务,在了解和交付产品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图书馆如果将馆员工作总时间中的 2% 转到培训上,就能激发出馆员工作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及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上述问题自然消弭于无形,这样的投资回报可谓非常惊人。

2.3 营造图书馆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

在开展个人SDA学习计划之前,由于工作自主程度及成就感低,而平均化及边缘化程度高,馆员呈现群体性低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在开展个人SDA 学习计划之后,图书馆员面对新技术、新思想更自信、更具包容性;在较低层级目标逐步实现的基础上,馆员能够毫不犹豫地立即说出自己新的目标。SDA模式通过增加成功体验及馆员自身的能动活动来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馆员形成正向预期,积极地应对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馆员自身行为的变化,改变图书馆的学习文化。

在开展个人SDA学习计划一年之后,参训馆员用“个性化、价值无可估量、非常得力” 等类似的词语讲述自己的自我成就经验,图书馆出现了“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终身学习,从我开始”等学习理念的转变,并呈现出可持续与积极的文化转型。IMLS(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院)的使命是通过研究、政策制定、赠款等途径打造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推动创新、终身学习、文化传播和公民参与等方面强大的社会领导能力[4]。SDA模式迎合IMLS的使命,以图书馆为辐射,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帮助民众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大爆炸带来的变化。

3 SDA模式对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启示

继续教育在馆员的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其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使馆员更好地胜任颇具挑战性的岗位角色,搞好馆员的继续教育,必须深入馆员继续教育的实际,更新理念、变革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设计。

3.1 更新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理念

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具有精神性、理想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体现一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及追求,具有前瞻性、导向性、规范性的特征[5]。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不断优化图书馆各层次的人才结构,图书馆人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活动。然而,传统馆员继续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到实施的整个体系,都是紧紧围绕着“采取何种措施把馆员打造成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标准件”这一功利性理念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的,馆员被工具化,沦为继续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馆员处于被动填鸭式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馆员继续教育重文凭、轻技能、无规则、无秩序、走过场的现象屡禁不止,人才的补充和发展难以为继。

爱因斯坦的遗嘱中提到,教育的精神一个是激发“神圣的好奇心”,即激发受教育者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并在这探究中获得喜悦和满足感;另一个是获得“内在的自由”,能够做到不受权利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进行独立的思考。SDA模式由核心词“Self-Directed”及“Achievement”,即“自主”和“成就”组成。“自主”体现了SDA模式充分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习者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内在潜力,不断拓展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就”则关注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主体在面临富有挑战性或带有革新性质的创造活动时的态度,并通过影响主体活动方式的选择,决定其潜能开发的方向。

SDA模式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主体理念、个性理念、开放理念等能够敦促馆员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确保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图书馆变革同步,应当成为图书馆继续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3.2 变革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目标、管理结构、管理风格、决策特征、管理环境等因素在管理运作过程中有机形成的教育管理的程式系统,体现了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的各种自觉、不自觉的形态,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客观、准确地选择管理的程序和措施,实事求是地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六种基本教育管理模式,即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6]。

笔者汇总了馆员继续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如:增加经费投入、发展网络教育、组建全国跨系统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以及开展馆本培训等。这些研究多关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等,说到底仍然属于行政化下强调“自我”进行着“属我”的教育管理过程[7]。在这种模式下,馆员一直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与培训者之间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非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而又生硬呆板,隔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直接、有效的信息交流,导致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管理习惯于按指令、等政策、要经费,缺乏压力和动力,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无法形成。教育管理中强调领导权威和等级关系,势必造成相关责任人的主观因素在管理中起关键作用,利益矛盾冲突依赖协调管理机构进行平衡,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正规、主观及政治的教育管理模式。

然而,图埃勒县图书馆的SDA模式完全是一种馆员自发的继续教育模式。获得员工和经理的支持后,Susan 在馆长的批准下,提出了一个计划,即每周给员工一小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他们把这称为“快乐时光”。员工都乐意有学习时间,他们愉快地表示对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觉得有罪恶感”,非常乐意接受督导员的介入和帮助。事实证明,员工感兴趣的东西也能改进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可以看出,在馆员自主培训的过程中,SDA模式主张集体协商、共同决策,强调组织的非正式方面,而不是官方的和正规因素。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无序性、变化性和管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SDA模式通过构建组织中的信仰和价值观,以组织中的非正式领域来影响和带动正式领域,以间接的隐性管理代替直接管理,充分体现了教育管理的学院模式、模糊模式以及文化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馆员继续教育应推崇学院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反对正规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

3.3 优化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SDA模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设计各子系统的优化程度将直接决定馆员继续教育的成败得失。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SDA模式的培训既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让培训馆员通过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真正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实现馆员的素质提升。

馆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工作在图书馆的成人”。对每个馆员来讲,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个性特色、学习能力、岗位、职称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成人教育的“全员参加和按需施教”的特色[8]要求教学的目标任务多样化,即让每个馆员达到适合自己工作和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然而,传统馆员继续教育的统一模式难以实现目标任务的多样化,引入SDA模式则可使个性化的教学成为可能。

2011年IMLS提出全美博物馆和图书馆要向全民普及“21世纪技能”[9],率先培养馆员的“21世纪技能”则成为必然。SDA模式倡导的“21世纪技能”及图书馆服务技能,包括人际关系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公民素养和全球意识、交流、协调、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灵活性、适应性、跨文化技能、革新、创造、责任、团队意识等,可以作为我国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参考。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7

Explor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two aspects: management transi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e author's proposal are as follows: improving management philosophy, break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learning and absorbing the advanced method and technolog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and hard innovation and soft innovation should coordinat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transition; service innovation

笔者不久前结束了美国图书馆的访学,近距离体验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美国图书馆同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触发了笔者探究图书馆转型和创新的冲动,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一;其次,自己身处高校图书馆,强烈地感受到当前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图书馆未来将何去何从?好奇心驱使探究这个主题,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二;近日读到吴建中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超越与转型》一书,引起强烈共鸣,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三。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人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以笔者个人的学识和积累,恐难以抓住要旨,本文试图从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方面展开研究,实为管中窥豹,意在抛砖引玉。

1 研究综述

图书馆转型与创新问题近年来引起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主要的研究有:初景利[1]通过分析美国几个典型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提出图书馆转型发展建议:加强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的设计;加强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布局与结构调整;改进图书馆的基础业务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加强图书馆统筹协调与协同的能力;加强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与培养。初景利[2]把图书馆转型的外生动力归纳为:信息环境,经济环境、教育与科研环境等变化;吴建中[3]认为当代图书馆的转型不是功能的转型,而是增强和完善了“以用为主”的基本功能的转型;朱强[4]的研究认为在变革时代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寻求改变,需要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战略规划;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注重开展多元化合作;宗霞[5]指出图书馆面临三个方面转型:核心价值转型、功能定位转型、管理服务转型。

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上述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转型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创新的显性成果。故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的研究上,其中管理转型包括管理理念转型、组织架构调整、组织文化重构;服务创新则包括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场所创新等。

2 美国高校图书馆管理转型

2.1 管理理念转型

在数字信息时代,美国图书馆界积极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对图书馆管理的再认识,从原有的重视文献资源的管理、服务业务的管理,发展到重视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包括对图书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业务流程的再造,用户关系的管理等等。

2.1.1 引入企业管理思维 重视发展战略规划

很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其网页上写明该图书馆的使命或愿景,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8就开始未来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内容战略、用户战略、推广战略、组织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提出[6],并在之后的时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哈佛大学2013年最新的战略目标则强调[7]:为支持哈佛大学研究,教学和学习,实施哈佛图书馆馆藏和内容开发战略计划;通过知识发现,整合专业知识和全球合作的网络,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数据。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七项战略目标[8],包括馆藏发展战略、用户战略、学术支持战略、空间优化战略、文化建设战略等。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战略目标则重点强调[9]:数字图书馆战略、学术支持战略、图书馆评估战略等等。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包括[10]:世界级的馆藏发展战略、服务战略、推广战略、沟通与协作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总之,图书馆发展战略重点通常围绕资源保障与建设、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知识发现、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而制定长期规划。发展战略规划高瞻远瞩,以支持学校的学术发展为准则,对具体的业务工作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2.1.2 重视用户关系管理

美国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关系管理的要旨是重视用户价值,为细分用户提供细化服务,服务运作从“以业务为中心” 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模式。通过关注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加强用户关系管理有多种方式,如为细分用户提供定制书目信息、热门图书推荐、定题信息服务等等。此外,让用户参与新服务的设计是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种尝试。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设计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以用户为辅,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把用户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建设读者学习空间的时候,邀请用户提供设计方案,用户投票选定方案,整个过程都以用户为主,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满意度。

2.2 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

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年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图书馆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合并和重组了许多传统部门,成立了很多新部门,使组织机构扁平化。

2.2.1 优化组织结构,成立新部门

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新部门,如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评估部、馆藏发展部等。战略规划部负责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及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本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规划部通常由馆长直接领导,是馆长的智囊团。人力资源管理原本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强调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发挥员工潜能。近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效仿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提升员工素质,纷纷成立人力资源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全馆人员招聘、薪酬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员工培训等,良好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完成组织使命的保障。评估部出现较晚,是在2000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提出图书馆评估准则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设立的部门。图书馆评估把读者满意度作为评估的重点,评估部负责日常的各类数据搜集,分析评估数据,定期评估报告,为图书馆个性决策提供支撑。馆藏发展部是从采访部发展而来,通常整合了采访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馆员,组合而成的新部门,负责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发现用户需求,按需统筹建设馆藏等,原有的采访部则重点放在资源的采购及合同管理等商务工作。

2.2.2 实施全面改革,重新整合机构

2011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改革在世界图书馆界引起轰动。当时哈佛图书馆共有八十多个分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机构臃肿、协调性差、资源建设重复等问题[4],导致图书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哈佛图书馆高层决定对原有的组织模式进行的改革,把所有的分馆按照馆藏发展需要、馆藏内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业务活动相似性分成五个大组,各个分馆除受原来所属院系领导外,还要受所在组负责人的领导。重组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实现了扁平化,增强了分馆与总馆、分馆之间的横向协作,并统一了分馆借还书服务、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影像服务等服务界面,使服务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在2007年提出“新服务模式计划”,进行了以大学科群为基础的整合。该计划组织变革的重点是对原有的专业分馆进行合并和重组,按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布局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形成以学科群为基准的整合,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整个大学图书馆系统的高效和集约运行。该图书馆还将以前分散于各分馆的采购、编目业务统一纳入总馆的技术服务部门。

2.3 组织文化重构与创新

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价值观、管理风格、组织架构、规范制度起导向作用,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对于员工具有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促使员工把群体价值观念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是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11]。在转型和变革时期,图书馆组织文化需要重构和创新,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撑。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提出新的组织文化构建计划[12],重点强调支持和鼓励员工不断更新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培养员工对工作方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耶鲁大学图书馆强调树立对馆员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文化,通过给馆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员工获得职业的成功。图书馆文化重构,需要重新审视馆员的作用,重视馆员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馆员的进取心[13]。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 服务内容创新:从文献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14]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美国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学科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1 深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担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学科馆员成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力量[1]。康奈尔大学的学科服务的主要任务是[15]:院系联络、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耶鲁大学学科馆员的任务是: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订购、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承担学科课题和项目。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嵌入教学培训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他们围绕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特色服务[4],2010年参与的课程达到90多门,基础服务包括教学准备服务、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资料的保留和获取、全文链接的提供等;全程跟踪的深度服务包括: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与课程相关情报收集及调研分析、课题决策参考方案、学生研究作业、项目内容设计等等。

3.1.2 嵌入科研的高端知识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除了大力发展普遍的学科服务,还探索“嵌入式”高端知识服务模式。近年来很多研究型图书馆承担科研数据管理任务,为本校学者的科研项目提供从项目申报到研究成果数据管理服务工作,一般设有专人专岗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组织、存储、备份、共享、数据安全等,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工具进行管理,为此图书馆还同技术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相关软件产品。这项工作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业务,这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探索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高端知识服务的转型的典型例子。

3.2 服务手段创新: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及时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是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影响力的服务。

3.2.1 运用社交网络服务用户

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运用社交网络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建立同用户的沟通渠道,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出现伊始,就敏锐地发觉这项应用对图书馆的重要性,紧紧围绕这项技术开展多种虚拟服务,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拥有数量可观的“Fans” ,年轻人是社交网络的主要群体。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采用Facebook、Twitter等方式同用户交流和互动,图书馆Facebook主页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新闻、最新通知、参考咨询、交流园地、技术服务等,很多图书馆甚至把实体展览都搬到Facebook上来,还有图书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组织热门话题讨论活动,所以这些应用都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关注度。

3.2.2 移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移动图书馆在美国率先得到普及和应用,移动图书馆最早只能进行一般信息查询,如馆藏目录查询、移动数据库检索、参考咨询 、续借图书、读者账户管理、馆藏分布、新闻和新书通报等,现在发展到建立社交网络的链接,提供讲座播客服务,预约研修室,预约移动课程等。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大大促进了电子图书和有声读物的借阅,在促进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图书馆正努力扩展支持移动设备的信息环境,以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术资源。

3.3 服务场所转型:从文献中心到学习中心

3.3.1 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场所

一直以来,图书馆给人的印象是浩瀚的书库、安静的阅览区。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正在颠覆这种印象。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率先提出将图书馆打造成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读者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完成各类学习与讨论交流,把传统的书库从原来显眼的位置转移到比较隐秘的地方,二线图书甚至被移到城市郊外的密集仓储中。信息共享空间通常分为学习共享空间和学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主要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有个人学习间、小组讨论学习间、设备与技术服务空间等。学术共享空间则是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层次的研究与讨论空间,提供多种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和文字识别设备等。信息共享空间中的设备和家具都是可移动,用户可以根据会议或研讨的需要重新布置。此外,在许多特定区域还设置了咖啡厅,浓郁的咖啡气味,令读者沉浸在松弛与惬意的环境中,享受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乐趣。

3.3.2 为游戏化学习提供支持

地平线[16](Horizon)报告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都提到游戏与游戏化学习将成为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所谓“游戏化”就是将游戏的基本元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学习来积累点数获得奖励。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提供游戏服务的尝试,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到图书馆学习,加深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熟悉和理解,提升用户阅读粘性和信息素养。在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图书馆的一个中型开放区域,摆放着普通的阅览桌椅,贴在每个阅览桌上的九宫格数独游戏为在此学习的理工科学生提供游戏支持,他们在学习间隙,顺便完成贴在桌面上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3.3.3 学习中心的嬗变――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

在场所创新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大胆创新,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就是一个创新案例。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因为空间容量限制,在2010年将物理图书馆和工程图书馆改建成“无书图书馆”,他们将大部分图书搬运至郊外的远程书库,把腾出来的空间设计成“无书图书馆”。走进无书图书馆,感受到这些空间都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设计的,里面有大量的沙发,一个名为“头脑风暴岛”的讨论区域、电子公告栏以及一组活动空间,只有很少的书和书架。在一侧显著位置,有当年惠普公司初创时的办公室模型、在走廊里则摆放着Google最早设立在斯坦福大学的存储设备模型。几台电脑和Kindle电子阅读器摆放在桌面上,供读者使用。“无书图书馆”全Wifi覆盖,智能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联网查阅资料,这样的空间为读者营造出更多自由的学术氛围,令读者沉醉其中,成为思想的“孵化器”。

4 研究启示

4.1 提升管理理念,突破体制限制,大胆探索组织创新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变革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组织变革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把图书馆事业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去审视,提出图书馆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纵观中国图书馆界的理念创新, 步伐很小,战略规划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表现为工作计划,而不是一种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高瞻远瞩规划,加之落后的组织文化,使图书馆缺乏一种向上的力量。

美国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大的自治性、自,因此在体制上保证了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相比而言,中国高校图书馆缺乏自治性,加之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高端人才家属聚集之所,组织内部的任何变革同个人利益冲突时,都会在内部形成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组织创新方面缺乏建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图书馆进行了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按照大学科重新整合服务部门,形成以学科为主,融合基础服务和高级情报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研究与发展规划部,负责研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则,并根据业务线条设立了资源总监、服务总监、技术总监和合作总监岗位。

4.2 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国内图书馆界比较固守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范式,缺乏对新范式的研究和尝试,亦缺乏引进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服务创新的实践。总体看来,图书馆的局部创新多见,系统性创新少见,很多创新本质上只是对原有服务的补充或点缀,而真正的创新则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重构图书馆服务,可以说中国图书馆界正是处在“微创新”的阶段。应大力倡导建立图书馆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从自娱自乐式的“创新”中走出来,努力寻求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创新。

4.3 “硬创新”和“软创新”并重

如今的图书馆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只保留了“图书馆”的称谓,内核集成内容、工具、平台等多种功能,外延则扩展到支持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服务[17]。如果把技术创新和场所创新比作图书馆的“硬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则是“软创新”,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需要软硬创新相辅相承,互相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承载着学校的重任。同美国图书馆相比,中国高校图书馆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尽快缩小差距,是中国每一个图书馆员特别是图书馆领导层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说“硬创新”可以借助技术靠钱来实现,那么“软创新”则需要图书馆人从理念、方法、态度上有质的提升方可实现,“软创新”是“硬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 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 图书情报工作,2011,(01):10-16,69.

[2]初景利.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IFLA2011年大会侧记[J].图书馆论坛,2011,(06):68-72.

[3]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

[4]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 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 大学图书馆学,2012,(02):5-12,17.

[5]宗霞.简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95-99.

[6]杨雨霖, 黄如花.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创新案例分析[J]. 图书馆论坛, 2010,(06):101-106

[7]The Harvard library transition[EB/OL]. [2013-10-5].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 Keyword =k77982.

[8]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planning[EB/OL]. [2014-04-25].http://www.library.cornell.edu/aboutus/inside/strategicplanning.

[9]许丽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计划”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06):75-78.

[10]Harvey Cushing /John Hay Whitney Medical Library 2009 -2012,Strategic Plan[EB/OL].[2013-10- 03].http://www.Med.yale.edu /library/about /action2009.pdf.

[11]Craig Gibson,Playing on ''Practice Fields'': Creating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lture in Academic Libraries[EB/OL]. [2014-04-20]. http:///ala/mgrps/divs/ acrl/events/national/ seattle/papers/304.pdf.

[12]Columbia library strategic plan[EB/OL].[2014-5-10] .http://library.columbia.edu/content/dam/libraryweb/general/documents/strategic_plan_2010-13.pdf.

[13]Julia Leong, Craig Anderson.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cultural change[J].Library Management, 2012, 33( 8/9):490-497.

[14] (美) 杰西・H・谢拉. 图书馆学引论[M] .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6:25.

[15]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08,(02):63-66.

[16]地平线网站[EB/OL].[2014-04-20].http://www.nmc.or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8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渡过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因此,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职业生涯规体现的是人本管理方式,不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图书馆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自我,有益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的机会。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职业规划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尽忠职守、热爱工作、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完善,往往导致工作缺乏激情,降低工作效率,有时候还会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或者使他们消极低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不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就是盲目从事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缓慢。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机构,开展图书馆员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实现图书馆和员工的双赢,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稳定繁荣发展,还可以为图书馆留住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积极性的缺乏。

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图书馆员,达到一定的年纪,其个人事业发展达到职业顶峰时,就会感觉工作缺乏压力和挑战性,往往会丧失工作热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加上图书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大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岗位变动可能性也很小,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即图书馆员已不可能再得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或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缺乏满足感导致人员的流动。

一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该员工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书馆事业是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企业而言,显得低调、乏味,很多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缺乏工作的成就感、挑战性、新颖性等。工作满意度影响馆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馆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下降,重要的是会导致人员的流动。人才流失已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从图书馆调出的人,没有将图书馆的工作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他们本来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小,最终还是告别了图书馆,给图书馆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组织文化缺乏。

组织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基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工作态度、工作责任等,因而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组织文化的缺乏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缺乏一种认同感,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图书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许多工作不是站在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此外,图书馆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不高,工作挑战性不大,酬金待遇较低,传统的职业形象又使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馆员没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进修机会少和知识老化影响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及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容易造成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认识自我和环境、确立目标、计划、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五个环节。

(一)认识自我和环境。

它是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一方面,馆员通过对自我进行全面认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的抉择。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长处、缺点等认识,为对自己未来工作选择的方向打下基础。另外,馆员可借助各种测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全面认识外部的环境,在社会环境的认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拥有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组织环境认识中当一个人加入组织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图书馆员应了解自己所在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学习培训机会,分析其中可能关系到自己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应当调整心态,塑造新的职业观念,以成就感和赢得尊敬为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本行业的学者、专家。馆员通过分析适当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二)确立目标。

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在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图书馆员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有利的环境条件为依据,结合职业发展路线,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分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与理想的职位、技能水平、工作安排或技能获得有关。馆员在制定目标时应将目标详细列出,具体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达到的程度、每一理想职位对知识技能与资历的要求。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持续性,适时性等原则。与之相应的其他具体目标,如学习进修目标、经济收益目标、业绩目标等也要具体明确且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用。设定的目标要高低适度,太高难以达到,容易让人受挫,太低没有挑战性,或达不到进步要求。

(三)规划。

个人的最终目标确定后就要开始展开总体和具体的计划。没有计划贸然行动是徒劳无功的。图书馆员的职业规划是围绕计划来进行的,如果计划是纸上谈兵,那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计划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该详详细的详细,该具体的要具体,有些可以忽略的就不用太在意,制定的计划要现实。

(四)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是指根据计划,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措施。在工作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等。实施策略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执行和检查。因此,馆员可将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目标细化,审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已有条件和所需条件,明确努力方向。

(五)反馈评估。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因为在职业生涯进程当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和结果,所以,图书馆员要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评估和修正,以纠正原订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评估可参照各类近期、中期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进行。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对重点目标和关键策略方案进行评估。要关注弱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是否坚持按计划来提高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适应环境的要求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甚至目标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为下一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会因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职业生涯目标各异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简单地把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只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所以,图书馆员在追求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等职业目标时,不要忽略丰富的知识积累、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只有外在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内在的心理感受达到平衡时,馆员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叶燕玲(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院08级情报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4 :30. 

[3]尤玉新,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探讨.图书与报,2006(2). 

[4]牛红亮,霍彩玲.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学研究,2005,(10). 

[5]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3.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9

目前,英美知名高校图书馆规划制定已非常成熟,涵盖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很多新思路和新策略蕴藏其中,值得我们去挖掘。通过笔者前期对这些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必备要素――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对自身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并充满自信,每年都对战略规划进行修订,每3到5年出台新的战略规划,从战略规划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其崭新的发展轮廓。因此,探讨英美知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文章基于英美知名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归纳出未来五年英美知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征、变革趋势及没想。

1 英美10所知名高校图书馆范围界定

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应当保持世界一流的地位,根据THE2010年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笔者选取排名前30位的高校进行网站调研,浏览其图书馆网站,选取具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最新年度规划或中期战略规划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10所高校,见表1。

下面就以上10所大学图书馆(截至2011年2月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中期战略规划及最新年度规划文本展开讨论。

2 各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有关发展趋势的阐述

国外知名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已经形成良好的机制,专门的战略规划团队会定期在网站上最新修订成果。本节所提到的发展趋势多数从战略规划各部分的阐述中提炼,有的则通过新老战略规划的比对得出。如表2所示:

3 各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

3.1馆藏发展趋势:建设世界级馆藏

未来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趋势正如剑桥大学提出的“强化世界级馆藏”。具体体现在:

3.1.1加大印刷型馆藏的建设与保存力度 图书馆应逐渐减少研究资料的复本,增强研究型馆藏资料的深度,涵盖更广泛的学科范围;支持购买多复本的教育型馆藏资料;建设高密度存储库。

3.1.2加强数字馆藏建设 图书馆应尽可能多地获取数字资源而非纸质资源。建设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是应有之义,数字资源保存将成为行动的重点。图书馆必须通过订购、开放获取、数字化等方式提高电子资源的可用量,提供更加便于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新界面,同时继续加强对各种形式的特有的、珍贵的和特殊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3.1.3重视馆藏评估 图书馆应具有预见财政开支和评估馆藏的能力。要加强资源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印刷材料和电子期刊的订阅价值。

3.2信息技术与服务发展趋势: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无处不在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服务发展的最基本趋势,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则是终极目标。高校图书馆需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3.2.1成为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无论读者在哪里,图书馆都能提供无缝访问。信息技术在使图书馆如何改造成为教学和研究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广泛有效的应用会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图书馆规划都强调了技术是如何辅助教学科研以及支持整个学校的学术使命。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图书馆必须每6个月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战略,每3年或每5年对信息技术规划做非常大的调整。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信息系统办公室(OIS)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和空间障碍,将读者所需要的内容以最方便的形式及时地提供给读者。

3.2.2成为无所不包的图书馆 图书馆必须强化最基本的信息收集功能,能适应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和跨学科探索,最大化地链接相关数据,包括博物馆、出版社、档案馆,甚至将高校所有信息都集成到一个通用的框架,进行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

3.2.3成为无所不能的图书馆 图书馆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全面的信息资源和实用的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引人统一检索平台,设计灵活的网站架构,集成一个直观的用户界面环境,提供无缝和“一键接入”;审查和定期更新资料库系统;探索如何与同类机构在数字化保存方面的合作。

综上所述,读者必须能够访问和使用不熟悉的新资源,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利器。为了在效率和效能上实现最大化,图书馆的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至关重要。图书馆必须要做的努力包括:

・高密度的读者需求调查。目前国外在调查用户需求过程中,广泛使用“focus groups and surveys”(目标群体调查)的实证方法。

・专业化的情报咨询服务。建立情报咨询综合团队(包括教师、学生及图书馆员),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进行学习、研究和实验。学科馆员必须掌握某学科的印本和在线资源。在开展基于学科的读者服务过程中,巩固和增强学科馆员的关键性作用。

・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为读者设计有效的培训工具,拓展读者教育项目。以低年级的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培训学生如何寻找有效的信息。向高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传授高级的、熟练的信息技巧和研究技巧。通过互动式的指南、播客(podcast-ing)和博客,开发受欢迎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比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个人图书馆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计划。在数字技术在高校越来越普遍的今天,这些活动将变得更有价值。

3.3空间发展(the library as place)趋势: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场所

图书馆必须实现由单纯的物理空间向物理与虚拟相结合的空间转变。虽然越来越多的工作通过远程方式完成,但是,物理环境还将继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优化学习及科研环境,改进图书馆物理设施和提供适当的软硬件,满足读者(单独或群体)的工作,图书馆将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场所。

3.3.1图书馆在文化宣传方面的功能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改变图书馆的空间配置,通过特藏在物理和虚拟空间的频繁展览、举办讲座等方式吸引读者。

3.3.2图书馆在传承文化和保存特藏的优势将日益凸显 古籍、手稿等特藏的保存对于文化传承相当重要。特藏保存需要特殊的物理环境。图书馆必须思考如何提供最佳的条件以确保长期保存。

3.3.3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学习空间建设将逐渐普及 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的建设将越来越普遍。如哈佛大学图书馆设有19个不同的学习空间,用来举办专场学术研讨会,也可作为小型会议室和研究室。

3.4对外合作趋势:共享实现共赢

高校图书馆对外合作目的在于节省成本,减少重复建设,包括在高校范围内寻求合作、校外合作、与部级单位合作、与其他国家合作等等。

高校范围内的合作可以从人员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机会共享等方面开展,例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了“2UCL计划”。又比如哈佛大学等高校参与的图书馆联盟BorrowDirect。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与高校出版社、搜索引擎、大型网络书店等机构开展合作。

3.5馆员专业发展趋势:图书馆员是业务能手,更是学术专家

图书馆员在数字化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图书馆员素质,将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高效开展。鼓励图书馆员专业发展,提高服务技能将继续成为确保学校保持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支撑环境的重要手段。

・战略规划的引导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全体馆员都要以图书馆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作为指引,参与其中,使战略规划能有效实施,同时打造出鲜明的图书馆文化。

・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成为重中之重。图书馆必须实行全面的个人发展计划以及培训计划。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和学术中心(CDRS)创建了一个密集的内部专业发展方案,通过让馆员参与项目来提升学术水平。

・绩效评价的合理机制提供强劲动力。图书馆必须确立个人岗位绩效目标,馆员要明确岗位职责,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考核,达到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的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员个人的业绩和图书馆整体业绩的提高,有助于将个人行为与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4 结语

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在有限的财政预算下,建成全面覆盖、类型多样和传承文明的一流馆藏,向实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信息服务而努力,继续推广多方合作与共享共赢的模式,建设一支业务能力突出,学术水平拔尖的图书馆员队伍,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场所。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为建设一流馆藏,图书馆必须找到在物理馆藏与数字馆藏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中寻求平衡的方法,必须探讨如何使各个馆藏分支机构的运转达到效率最优化,必须建立一整套易于使用的保存体系。

・为使以读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趋于常态,图书馆必须提供各领域(包括学科服务、情报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服务。

・为塑造受读者欢迎的图书馆环境,必须重新定义和配置图书馆空间。图书馆必须转变为跨学科的、多功能的学习空间,支持团队以及个人的研究,有先进的技术系统作为支持。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10

一、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因而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1]。“学习型组织”是区别于忽视学习的事务型组织,是绝大多数成员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焕发创造和探索精神的组织,是凭借知识本身的力量而协调运行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其综合绩效高于组织中个人绩效总和,这种组织本身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不仅适应一切“组织”的管理,它同样适应于图书馆管理,国外已有了基于该理论构建的学习型图书馆,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州的北部郊区图书馆系统。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可以增强图书馆人的整体意识,培养馆员的协同工作精神;促进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流通与知识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共享;改变图书馆的学风,提升图书馆个体和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它所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尤其符合图书馆的工作实际[2],是解决图书馆员学习与工作矛盾的良方;有助于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利于图书馆生态文化的建设。

二、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现实需求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屠夫洛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3]现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创建学习型社会视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客观上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这一目标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成为公共知识中心,从而为大众终身学习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它不仅应该是公共知识产生基地、知识管理系统,而且应该是知识服务部门,应该是大众终身学习的课堂。

服务读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图书馆的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阅,而是要求图书馆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次性地向其提供全文的、多媒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且要求图书馆员能够提供资源共享环境下的跨区、跨国网络服务。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更新频度的增加,读者要求图书馆能以较之以往更快的速度提供国内外的各类文献。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境外读者进入图书馆,这对图书馆运用外语进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业务拓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传统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和深化,出现了许多新业务,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加工、网络联合采访编目、网上知识导航、电子阅览等等[4];一些新的业务部门开始出现,如网络服务部门、数字图书馆生产部门和决策咨询部门等。为此,要求图书馆必须着力开发馆藏和网上资源,努力做好信息咨询、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等工作,顺利实现服务重点的转移。 转贴于

技术发展的要求。图书馆的技术正处于有史以来更新最快的时期。目前,已经涌现出数字图书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因特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存储和保护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等等,许多图书馆员感到不努力学习,已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岗位设置的需要。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拓展,许多新的岗位、新的工种在图书馆出现,业务和机构正在进行重组,如图书馆网络知识导航员、OPAC检索辅导员、决策咨询信息分析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员、数据库信息输入员和审校员、监控室管理员等新的岗位。

三、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主要措施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学习活动,但并非开展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可以称得上学习型组织,只有开展了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并取得发展绩效的组织,才能称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图书馆的发展靠科学,靠知识,靠人才。今天的正规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进程中一个相对短暂的学习阶段,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则是一个持续的、尤为重要的过程[5]。因此,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全体馆员达成学习的共识,切实提高图书馆上下对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

(二)制订计划,明确持续发展的思路。图书馆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结合本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计划,制定中长期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加强对馆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将其纳入本馆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工作进度,使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实效性,每个馆员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和学习进度,把图书馆学习和个人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步步深入。

(三)健全制度,加强学习组织的领导。图书馆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要求,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方法予以保证,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和处罚机制。要把学习型图书馆教育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馆长必须亲自抓,可在馆内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习计划,选购学习教材,组织辅导、考试等。只有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真正保证学习型图书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注重引导,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由于体制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和压力,造成他们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此,图书馆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竞争环境,使他们在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克服无所作为、不求上进、贪图清闲的消极懒惰思想,在不同岗位上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陈乃林 孙孔懿.学习型组织:学习化社会的组织基础[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8-22.

[2]王世伟.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与图书馆的全员培训[J],图书情报工作,2002(1),6-7.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11

一、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因而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1]。“学习型组织”是区别于忽视学习的事务型组织,是绝大多数成员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焕发创造和探索精神的组织,是凭借知识本身的力量而协调运行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其综合绩效高于组织中个人绩效总和,这种组织本身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不仅适应一切“组织”的管理,它同样适应于图书馆管理,国外已有了基于该理论构建的学习型图书馆,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州的北部郊区图书馆系统。133229.Com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可以增强图书馆人的整体意识,培养馆员的协同工作精神;促进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流通与知识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共享;改变图书馆的学风,提升图书馆个体和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它所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尤其符合图书馆的工作实际[2],是解决图书馆员学习与工作矛盾的良方;有助于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利于图书馆生态文化的建设。

二、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现实需求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屠夫洛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3]现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创建学习型社会视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客观上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这一目标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成为公共知识中心,从而为大众终身学习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它不仅应该是公共知识产生基地、知识管理系统,而且应该是知识服务部门,应该是大众终身学习的课堂。

服务读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图书馆的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阅,而是要求图书馆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次性地向其提供全文的、多媒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且要求图书馆员能够提供资源共享环境下的跨区、跨国网络服务。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更新频度的增加,读者要求图书馆能以较之以往更快的速度提供国内外的各类文献。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境外读者进入图书馆,这对图书馆运用外语进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业务拓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传统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和深化,出现了许多新业务,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加工、网络联合采访编目、网上知识导航、电子阅览等等[4];一些新的业务部门开始出现,如网络服务部门、数字图书馆生产部门和决策咨询部门等。为此,要求图书馆必须着力开发馆藏和网上资源,努力做好信息咨询、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等工作,顺利实现服务重点的转移。

技术发展的要求。图书馆的技术正处于有史以来更新最快的时期。目前,已经涌现出数字图书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因特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存储和保护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等等,许多图书馆员感到不努力学习,已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岗位设置的需要。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拓展,许多新的岗位、新的工种在图书馆出现,业务和机构正在进行重组,如图书馆网络知识导航员、opac检索辅导员、决策咨询信息分析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员、数据库信息输入员和审校员、监控室管理员等新的岗位。

三、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主要措施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学习活动,但并非开展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可以称得上学习型组织,只有开展了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并取得发展绩效的组织,才能称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图书馆的发展靠科学,靠知识,靠人才。今天的正规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进程中一个相对短暂的学习阶段,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则是一个持续的、尤为重要的过程[5]。因此,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全体馆员达成学习的共识,切实提高图书馆上下对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

(二)制订计划,明确持续发展的思路。图书馆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结合本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计划,制定中长期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加强对馆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将其纳入本馆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工作进度,使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实效性,每个馆员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和学习进度,把图书馆学习和个人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步步深入。

(三)健全制度,加强学习组织的领导。图书馆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要求,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方法予以保证,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和处罚机制。要把学习型图书馆教育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馆长必须亲自抓,可在馆内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习计划,选购学习教材,组织辅导、考试等。只有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真正保证学习型图书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注重引导,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由于体制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和压力,造成他们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此,图书馆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竞争环境,使他们在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克服无所作为、不求上进、贪图清闲的消极懒惰思想,在不同岗位上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陈乃林 孙孔懿.学习型组织:学习化社会的组织基础[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8-22.

[2]王世伟.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与图书馆的全员培训[j],图书情报工作,2002(1),6-7.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12

儿童时期是个人认知、语言、情绪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尤其注重发展儿童服务,在儿童服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1 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发展历程

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发展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其儿童服务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2000年以后蓬勃发展。

1.1 儿童服务的萌芽

1914年,台湾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成立,后来又相继更名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吴克刚自1946年起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馆长,大量购买中文图书,并特别注重儿童服务,在1947年设立专门的儿童阅览室,这是台湾公共图书馆所设立的第一个儿童阅览室[1]。此后,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在1949年也设立了儿童阅览室,提供儿童阅览服务。

1.2 儿童服务的兴起与成长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逐渐兴起。1960年,台湾省教育厅公布“台湾省县市图书馆加强业务实施要点”,其第四条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开辟儿童阅览室,举办儿童读书竞赛会及儿童故事会等”。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各县市的公共图书馆相继设立儿童阅览室,基隆市立图书馆、彭湖县立图书馆等还增设儿童巡回书库,巡回郊区各小学提供儿童阅览服务[2]。

1985年,台湾省教育厅颁布实施“台湾省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措施”,其重要措施之一为“普设乡镇图书馆,充实乡区文化资源”,这一政策推动了台湾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到1989年,全台湾309个乡镇中已有189个乡镇图书馆正式开馆,均设立儿童阅览室为儿童提供服务,乡镇图书馆进入快速成长的年代,儿童服务也得到了普遍重视[2]。在此期间,台湾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举办说故事及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台北市立图书馆自1987年起举办“林老师说故事”活动,台中图书馆则先后成立了小朋友读书会与亲子读书会。

1.3 儿童服务的蓬勃发展

到2000年,台湾各市县和乡镇图书馆已普遍设立了儿童阅览室或儿童图书馆,为儿童提供专门服务。台湾当局鉴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并先后推出了“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焦点三百——国民小学儿童阅读推动计划”和“儿童深耕阅读计划”等推广计划[3]。在一系列当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台湾各公共图书馆积极进行儿童服务的空间和馆藏建设,发展创新儿童服务方式,推广儿童阅读活动,其儿童服务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 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特色

2.1 馆舍空间规划合理、功能完备

台湾公共图书馆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服务的需求来规划设计儿童服务的空间。各儿童图书馆或儿童阅览室通常划分为阅读区、数字多媒体区、活动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其中,阅读区提供儿童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印刷型资料,数字多媒体区提供适合儿童的电子资源、视听和多媒体资料,活动区则包括故事屋、活动室、培训教室等举办各类活动的场所。在空间布置方面,台湾公共图书馆多采用儿童喜爱的大自然、森林、动物等活泼有趣的主题元素,为儿童营造温馨有趣的阅读氛围。例如,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在2008年对亲子资料中心进行空间改造,将亲子资料中心内部装饰成富于趣味和想象力的故事绘本,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情境想象,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4]。

2.2 馆藏资源丰富,突出收藏特色

台湾公共图书馆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儿童资料,其儿童馆藏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图书馆以儿童馆藏作为收藏特色,形成了特色资源体系。例如,台北市立图书馆中仑分馆以漫画作为馆藏特色,收藏漫画图书、期刊及影音资料等,高雄市立图书馆楠仔坑分馆则以儿童玩具作为馆藏特色。台北市立图书馆重视儿童外文图书的需求,积极搜集世界各国的优良儿童读物,于2001年建立了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小小世界外文图书馆”,以推动儿童接触多元文化、扩展国际视野、增进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5]。

为顺应儿童读物出版电子化趋势及配合特色馆藏的建设,台湾各公共图书馆订购了很多境内外出版的优良儿童电子书,如格林出版社的“咕噜熊共读网电子书”、澳大利亚Era出版公司的“Tumble book”电子绘本。台中图书馆还与台中市明道中学等单位合作,将中学生的绘本作品数字化,专门建设了“圆梦绘本数据库”[6]。这些高品质的电子资源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数字媒体素养和数字阅读能力。

2.3 服务方式多样,注重延伸服务

台湾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多元的儿童服务与活动:在文献借阅方面,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提供“班级借阅证”服务,由教师代为办理申请和借阅手续;在图书馆利用教育方面,除举办各类相关课程,还针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提供“班访”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并进行图书馆利用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训;台湾各公共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说故事、儿童读书会、阅读起步走、好书交换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促进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台湾公共图书馆非常注重延伸服务,从服务内容、服务空间、服务对象等方面不断拓展儿童服务。例如,新北市立图书馆与埔墘国小合作办理“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利用三、四年级信息课的时间,由新北市立图书馆的馆员到学校为学生讲授“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7]。高雄市立图书馆从2006年起提供“行动图书馆”服务,主动将图书及说故事活动,送到处于偏远地区的社区、学校和医院等机构,方便偏远地区民众获取图书馆资源[8]。

面对儿童使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形,台湾各公共图书馆相继建立专门的中文版儿童网站。网站服务项目包括图书馆相关规定、馆藏查询、新书通告、优良读物推荐、网上咨询服务与讨论区、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等。这些内容既有传统阵地服务的介绍和宣传,也有利用网络开展的新型信息服务,实现了儿童服务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2.4 服务管理规范化

台湾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儿童服务的管理,其服务依托于一系列服务规范和政策而进行。首先,是在图书馆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均明确儿童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例如,高雄市立图书馆在每年的年度计划中都规定了要持续办理的儿童服务和活动[9];其次,是制定儿童服务政策,其政策内容包括儿童服务的空间使用、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读者权利与义务等,例如,台中图书馆制定的“儿童学习中心服务要点”内容就相当详尽[10];再次,是制定具体儿童服务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步骤,规范服务实施程序,例如,台中图书馆制定了“协助国民小学班级访问图书馆”活动实施计划[11],高雄市立图书馆制定了“班级借阅证申请须知”[12]。这些全面详细的服务政策与计划,确保了儿童服务的长期持续开展。

2.5 志愿者的有效运用

经费短缺、专业馆员不足是台湾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广泛运用志愿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志愿者在儿童服务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儿童阅览室图书整理、排架、借阅、读者咨询服务,以及组织说故事等阅读活动,其中专门给孩子讲故事的志愿者被称为“故事妈妈”。

为提升儿童服务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及提供相关服务与活动的力能力,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对志愿者进专门培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雄市立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持续举办的“故事妈妈认证与培训”课程,其培训内容既有志愿服务的基础课程、说故事技巧的专业课程,还有实际说故事的示范演出,促进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经验交流和志愿者素质的提高。

3 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启示

3.1 发展儿童特色馆藏

丰富、高质量的馆藏是图书馆提供优质儿童服务的基础。台湾公共图书馆积极进行儿童馆藏资源建设,并且形成了特色儿童馆藏体系,不仅彰显了资源优势特色、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也有利于经费的有效运用。馆藏不足是目前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可结合本馆儿童馆藏状况和所服务社区的特点,确立明确的馆藏发展目标,建设和发展儿童特色馆藏。另外,儿童读物近年来有电子化、重视听媒体及多语化等特色,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儿童外文资料、视听资料、电子资源的建设,推进儿童接触多元文化、提高数字阅读能力。

3.2 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延伸服务项目,拓展了儿童服务的空间、内容和对象,扩大了儿童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目前还主要以文献借阅等阵地服务为主,服务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因而需要更新服务理念,主动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借鉴台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经验,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可派馆员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宣传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可结合小学课程进行图书馆利用教育,可通过流动图书馆深入社区、医院等机构提供儿童服务。另外,还应根据儿童读者的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建设专门的儿童网站,为儿童提供各种数字信息服务,构建网络服务空间。

3.3 完善服务规划和管理

完善的服务规划和管理是儿童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借鉴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管理经验,加强儿童服务的规划和管理:一是在制定总体目标和长期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和支持儿童服务发展的需要,明确儿童服务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儿童馆藏、服务的延续性;二是制订详细的儿童服务政策,明确读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良好的儿童服务秩序;三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服务策划和实施计划,规范具体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儿童服务的有效实施。

3.4 注重与其它机构团体的合作

台湾公共图书馆与其它机构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很多儿童服务项目和活动,如“班级借阅证”服务、“班访”活动、暑期阅读活动等,都是与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的。很多图书馆还与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合作方案,例如,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自2009年起实行“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与双和地区中小学校合作实施方案”[13],规定了与中小学的多个合作方向,每一方向都列出合作项目,并说明公共图书馆如何与学校进行合作分工,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台湾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还积极与社区、医院、保健中心、企业团体、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例如,高雄市图书馆早读运动(1~3岁婴幼儿阅读推广活动)就得到了爱智图书公司的赞助以及医院、保健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参考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方式和机制,积极加强与其它机构团体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增进馆员与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推广儿童馆藏和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社区、医院、保健中心等儿童相关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合作推广阅读活动;通过与企业团体、基金会的合作,获得资金支持,解决公共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困境。

4 结语

在一系列台湾当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合理规划的馆舍空间、丰富特色的馆藏资源、创新多元的服务方式、规范化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形成了延续性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促进了儿童服务的持续发展。通过台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实践可以看出,其儿童服务的中心和目标,是满足儿童的信息、文化和娱乐需求,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儿童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萧翔云.推广儿童阅读活动之研究-以台中市一间私立儿童图书馆为例[DB/OL].[2012-05-08]. .

[6]台中图书馆资料库指南[EB/OL].[2012-05-11]. http;//edb.ptl.edu.tw/SSO/TERM/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14.

[7]温晏, 柯皓仁.台湾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服务之研究[J].国家图书馆馆刊, 2011,(1):133-158.

[8]高雄市立图书馆行动图书馆活动简介[EB/OL]. [2012-05-11].http;//ksml.edu.tw/ksmkid/introduce.asp?kind=1.

[9]高雄市立图书馆101年度施政计划[EB/OL].[2012-05-17].http;//ksml.edu.tw/informactions/About/About.aspx?ic

=0000000005&mk=2.

[10]台中图书馆.儿童学习中心服务要点[EB/OL]. [2012-05-17]. ntl.gov.tw/RuleAndConducts/ChildrenLearningCenterf.htm.

[11]台中图书馆.协助国民小学班级访问图书馆活动实施计划[EB/OL].[2012-05-17].http;//192.192.47.53/fha/Tour_Cl

ass/indexintro_class.cfm

[12]高雄市立图书馆.班级借阅证申请须知[EB/OL].[2012-05-17].http;//ksml.edu.tw/informactions/readership/Rea

dership04.aspx?code=0000000402&mkey=3&mmkey=3.

[13]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98年度与双和地区中小学校合作

图书馆实习计划篇13

2、有利于营造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轻松学习环境图书馆生机勃勃的文化学术氛围,能唤起人们的崇敬、仰慕的心情。图书馆具有的自由活泼、简洁明快、朴素大方、宁静典雅的风格,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消除了学生的心里疾患,使他们一进图书馆有一种安全放松的心情,被一种学习氛围所感染,并将身心都融入其中。此外,有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和一定的就业心里困惑,以及性和恋爱的心里困扰,图书包馆各类书籍对于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具有优势,图书馆中关于性和恋爱方面的书籍能够帮助缓解大学生这方面的困扰。

3、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期间,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知识的要点,更多的是需要他们在课外学习加深理解和巩固,所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重要.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索,有助于他们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力,提高创造能力。而图书馆数十万、数百万册馆藏都是为着读者利用、为读者服务的.为使馆藏文献能充分发挥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各高校图书馆非赏重视读者服务工作,扩大读者服务的范围,开设多种读者服务项目,提高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多类型、多载体的快捷、准确的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借阅流通服务、文献复制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查询服务、文献加工服务、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对于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其它课程学提供了方便。使大学生更快地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学习创新形成独有的特色,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帮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编制相应的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职业实践阶段和职业实现阶段.在准备阶段中,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制定学业规划,素质发展计划,职业发展目标等积累一定的知识;在职业实践阶段,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实践、实习等形式,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增强对所选职业的适应性;职业实现阶段,大学生完成学业目标,制定择业方向,掌握择业技巧。进入新世纪,大学图书馆教育职能不断扩大,丰富的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成为大学生吸取知识塑造人格的重要基地。

1、大学图书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涉世未深,对未来职业模糊不清,对自已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陌生,大学图书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分析了解自已,建立自已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图书馆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具体的行动计划,初级阶段努力让学生学习好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并提高其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中级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目标,参加社团,业余时间做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此外学生查阅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写简历和求职信。

2、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本专业,熟炼掌握本专业的所有课程,一些基本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本专业外的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毕业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资源为学生推荐相关专业的文献,指导学生检索利用,使大学生能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提高其专业知识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专业要求!

3、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大学图书馆都有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可以为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页,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收集提供信息,比如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要求,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专业发展前景,进一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再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考试信息,现在社会竞争大,用人单位都要求持证上岗的原则,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的必需.如英语,计算机,会计,护士资格等级证书,物业管理师,工程监理等等各种技术证书,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图书馆收集这方面的考试信息,建立专项试题库,及时在网页上,让学生知晓了解,根据自己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取得相关的证书,为毕业求职打下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