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生论文范文

摘要: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以上几点可以概括的,比如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其他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等;而对于初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授课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等等,都是这一课题我们需要加强的东西。
中学生论文范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抓好基础,掌握词汇奠定阅读基础

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地基,是感知语言的触角,是实现交际,促进沟通的神经。高中阶段的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延续发展,阅读材料的词汇量与词汇难度明显加大,很多学生都产生了一时无法适应的高原现象。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秉承“狠抓基础,拓展词汇,打好根基”的阅读教学策略,从文本的构成源头入手,丰富学生们的词汇储备量,奠定阅读的基础。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1Advertising》这一单元时,笔者考虑到,随着信息传播的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广告(Advertising)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谓无孔不入。因此,在教学前,笔者采取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们以“Advertising”这个中心词汇四面拓展,以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各种广告为素材,快速地说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词汇。在学生们苦思冥想过程中,笔者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学生们日常常见的广告图片或商标,给出提示,如当教师呈现著名运动品牌安踏的商标时,不少同学立马脱口而出:“keepmoving!”通过这样的词汇互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关注词汇,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为随后的阅读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找准关键,逆向推导定位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确的抽象意识,因此,对他们而言,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的体验,更是一个思维漫步之旅。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的关键词,以逆向推导的文本阅读思维精准定位本文结构与所需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Dyingtobethin”这篇文本时,引导学生们采取“带着问题抓关键”的阅读策略攻克难关。在阅读前,笔者引导学生以快速横扫的方式,揪出所给问题的关键,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关键词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关键词Where和pills),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抓着关键找答案的阅读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通过由问题再阅读的逆向推导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缩小阅读范围,精准定位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

三、瞻前顾后,精泛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学习中,瞻前顾后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把握文本,周全有效地考虑问题,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会引导学生学会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泛读快速地定位文本类型、情感基调以及题末问题;通过精读,细细品味英语文化魅力,寻找细枝末节里的玄机,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性,提高阅读课堂的目的性与指向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阅读目的,采取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阅读策略。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二《Unit3Amazingpeople》时,笔者在课堂阅读实践活动中,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补充了一则关于BillsGates的阅读材料,通过这则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为什么被称为“Amazingpeople”。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瞻前不忘顾后、精读泛读巧妙结合的阅读策略,结合教材中有关BillsGates的简介,泛读找相似,精读破问题,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回答“Howcanhebecomesorichatsuchayoungage?”这个探究性学习方法。

总之,阅读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一块“大蛋糕”,如何让这块“蛋糕”新鲜诱人,帮助学生吃到、吃好这块“蛋糕”,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的教学课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与学生们心理相容的阅读氛围,为学生们提供紧跟时代、贴近实际、彰显文化魅力的英语阅读素材,为学生们创设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氛围,让阅读变成愉快的体验而非喘不过气的学习压力。

作者:邱美芝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说数学能力培养论文

一、培养说数学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样的数学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学多问。学生只有在探究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抱有疑问的态度,才能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欲望,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收器,对于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数学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数学成绩不够理想、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多给予关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降低学生的恐惧感,要多肯定、少批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是一家人的中心,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缺乏合作意识。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这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学生们通过数学学习可以互相讲解所学数学知识,互相帮助理解和完成课堂作业,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通过数学合作学习可以得到均等的发言和学习机会,在角色分配、课堂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发挥出个人才能,做到知识的互相补充。

二、如何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层次性体现在数学学习是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说数学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要与理解、推理运用相互支持。目前学生说数学能力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学生习惯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这样单调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学生的思考分析被教师的直接讲解所代替,教师有理有据的讲解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怕说错挨批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说数学的能力。要想让学生敢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数学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倡导新教学理念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理解平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作为倾听者、帮助者。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犯错,及时肯定敢于发言的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在这样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作者:路利荣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实验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一门课是否感兴趣,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如果学生对一门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动力,就能大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较持久的耐力,从而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相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不愿去学或不想去学,导致成绩下降。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动力,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求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面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发展学生的优势差异。比如,在听课方式上,有的学生属于“用眼”倾听,坐姿端正,眼神随着教师转动。这类学生属于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学生。而有的学生听课属于“用脑”倾听,看似低头,注意力没有集中,实际上正聚精会神地转动大脑,积极思考。还有一类学生听课属于“肢体”倾听,总是要搞出一些看似荒唐的小动作,实际上,这类学生喜欢进行体验式感受理解。后两类学生,大多数教师不喜欢。这就是学生的差异,而我们教师如果总是从既有的经验出发,强行让学生整齐划一,就容易泯灭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相反,如果我们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的种种表现无非是听课方式的个性表现,并无优劣之分,我们就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案,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争鸣讨论,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然后,我抓住适当时机,加以巧点拨,顺势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害怕学生思维太过活跃,从而将课堂引向自己无法操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敢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使得课堂变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生机和活力。教育的真谛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东西,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能够举一反三,推导出未知世界,从而探索世界的真相。这样,教育才能充分吸引学生,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争鸣谈论,使课堂真正成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四、增设社会第二课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领域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紧紧局限在课内,社会才是一个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学必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课堂中体验、感悟、积累,才能弥补学校学习的不足。有个故事值得深思,说的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文的能力很低,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学习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因此得到相应的提高。究其原因,家长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原来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将家中的很多书籍,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等全部藏了起来,不让学生接触。同时,周末大量的时间,不让学生接触自然,远离社会,把精力白白耗费在所谓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学习提高班。看到这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怎么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适当还给学生一些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到社会中,到自然中去学习,去体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更为宽广的天地。

总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我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了几方面的教学策略,愿与各位同仁一起讨论,共同为推进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滕洪敬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课外学习语文论文

一、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特点

(一)差异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二)广泛性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想而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多样性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学习手段多样,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家庭的语文活动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纵论人生,谈天说地,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语文学习视野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爱参加的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掌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还有达到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课外语文学习应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因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这一广阔空间去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志,从而实现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使得语文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高惠彦包恩齐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延边大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党领导下,立足于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时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应从这一时期做起,为中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样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才能更好地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的素质教育发展。

(二)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角色向双角色发展以往的教育者往往就扮演教师这一角色,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指导,这样不能够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不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单一的教师角色往往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只一味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者应从单一的教师角色向“教师和朋友”双角色转变,在学习上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生活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一些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心态,为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方法的转变:“工作教学”向“情感教学”发展工作教学是指教育者把教育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只是一味完成交代的课程安排,不注重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工作教学的后果是教育者把教育当成一项工作,死板刻意地进行,不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抹杀受教者的创造性。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学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丰富改善学生的情感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学生的品德。因此,我们必须更正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李慧慧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学生论文范文: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论文

一、重视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在数学教学中是让学生做到自主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新授课前给学生画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通过预习,学生自己能够把教师预设的问题解决掉,如果做到这些,自主学习已经成功了一半。从而做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另外,预习题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出记号或写出笔记,以便在听课时把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讲课中明白,随时将教师与自己的理解加以比较,仔细琢磨,使听课有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平时多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帮助学生走出困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靠近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个教师所讲的课,比如数学。在课堂上微笑时能面对每一个学生,创造出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样使得学生心情愉快,并且能够放松自己,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从心底产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心态,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相信学生的能力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因为所处于的环境与年龄的关系,他们往往都具有一些差异性,并且思维活跃,具有很强或者说很另类的创新意识。不管是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的主体。以此,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创新、求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对于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学习方式,教师应区别对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以自信心。当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意外,学生的学习结果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学生的过错。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以上几点可以概括的,比如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其他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等;而对于初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授课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等等,都是这一课题我们需要加强的东西。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论文

一、尊重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体验、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自己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回答。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习权利,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学生敢于提问题、喜欢思考、愿意想、愿意说。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特征决定的。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对于一篇文章,读者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阅读,因此,对于一篇文章,应该允许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由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学生提出与教师观念截然不同的想法时,应该理解学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怎样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才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自主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设置情境,方法引导

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袖手旁观,相反地,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用更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态度对待学生。语文教材的特征决定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仔细挖掘语文教材,促使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走进学生的内心。即使是简单的导人,也可以精彩纷呈。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从诗歌引入入手,温故知新,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能否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等媒介可以突出表现语文课程文志兼修、文学性强的特征。散文语言优美,再配上音乐朗读,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语言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用画面向学生展示诗文的意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含义。对于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图表、图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枯燥的内容,这样也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从而促使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学生一般都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学生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则无法获得成就感,逐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超出学生水平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训练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1.老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动脑习惯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丰富的文学作品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好的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媒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2.打造开放式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心灵自由,建立群体相互激励的机制,敢于拓展课堂时空,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呼吸,将学生的自主意识转变为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及时抓住时机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建造情景式课堂。

3.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点燃火把,让其自由燃烧。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适应时展,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方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坚持不懈,而学生则应该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将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作者:李亚单位:江苏灌南县长茂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主体性培养下的地理教学论文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的原因

1.1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又是文科中的理科。它集时空、学科、综合、实践等性质为一体,具有多维特性,不仅有奇特奥秘的科学知识,还具有令人向往的探索引力和创造之心,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们的选择性、创新性、主体性和性,而且有很强的学生主体性培养优势。因此,在地理课上培养学生主体性十分可行。我国地形复杂多变,形成了多种文化区域,数千年来交错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华夏文化,是四大古文明文化中保存到现在的精华。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文化,地理学习必不可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地位的稳定,政治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顺应国际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具体知识。从地形到文化,从交通到科技,处处显露着地理的重要性,它是我们了解其他国家文化地貌的前提。

1.2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

(1)15-18岁是极富有学习的效率和能力的年龄,对于这段期间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比较容易和简便,而且有助于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行为。

(2)要想学生学习效率高,就必须鼓动学生自主学习,养成“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家长要求学习”的思想观念。为了培养自主学习这个行为,除了学生自己心里进步的同时,还要注意家长和老师教育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就要转变教育体制,打破传统学生听讲老师授课的古老氛围,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体,极大程度的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度和自由度,促进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的内容

2.1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的提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主动的在课堂获取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引导下的教学过程,培养创造力和实践力。随着学习内容多样化、知识眼界丰富化的发展,学生越来越不能局限于死背课本的老套路,而要从其他地方多方面的获取知识。地理课本终究是有选择性的摘录,知识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喜好的要求,因此,我们对课堂的讲授内容和知识补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时代顺应心的发展,主体性研究的实行,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的喜欢,地理课主体性实施的可行性更推动了地理的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方面的学者和技术人员。

2.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的现状经调查发现,对于学生和老师方面,学生们对地理的热爱程度普遍低下,对认识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高,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地理,学习地理动力不足。同时,学生们学习意识不强,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明显达不到要求,约束自我行为和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生主体性培养难度极大。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致也不同,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培养造成了很长的战线;作为老师,原先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观念也很难改变。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知识点的繁杂少了线索的指引,使学生们丧失了对地理的热爱,知识范围的限制性更让学生少了对地理的探索,知识性较强的地理课要求学生们具备极强的自学能力,而很多学生很难做到。

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的应对方法

3.1就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变化那一节来说,学生不仅要预习到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了解全球变暖的定义和他所造成的影响,还要查询全球变暖的范围,和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并总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以身作则的应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和睦发展。在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充实课本没有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促进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3.2除了课堂教育,要带领学生走向外面,从地理观测、考察等实际操作中学习认识地理,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好奇,注重实践的应用。适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馈,找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4.结语

高中地理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对于文科生来说,文综是高考一重要大山,占高考总成绩一半的分数,地里作为文综三大科目之一,地理的成绩直接影响到文综的发挥,从而影响高考成绩,关乎到自己的未来。

作者:关健康单位: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政治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落实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综合素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应有素质,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重任。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活动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就是其中的培养重点。科学分析现在的高考政治试卷,其呈现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开放性明确的鲜明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养成必要的创新思维,善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有如下几点: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承担好教书育人的角色,坚持对教育教学的执着追求;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好地启发学生;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指明人生目标;还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影响和指引学生不断发展进步。

(二)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致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不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引领式的主动学习;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缓解学生应对考试的压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代之以新的观念;应该营造一个平等和谐、风趣幽默、语言生动、教法多样、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和思维空间,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时事形势与社会现象,指导学生注重运用理论、观点与原理,去思考分析当前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判别是非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多个视角

(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要特别强调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对于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做出合乎题意的解答答案有多种,那么就可利用新教材的“设问小栏目”,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实践模式转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思考栏,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使它们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如在讲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规范网络环境”时,通过组织讨论,学生有的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方面,有的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方面,有的从文化市场存在的缺点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这样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二)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通过联想,学生不仅可以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培育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讲授“当代国际社会”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再联想到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联想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这些都是当代国际关系的教学重点,从而得出我国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可见,通过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动态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善于想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如讲授“台湾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根据十八大精神讨论中美关系及两岸问题。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

教师注重创新教育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具体又应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和辅导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采用演讲、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常常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教师朗诵这样的语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教师饱含激情,进而创设一系列疑问,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主题?为什么要弘扬?该如何弘扬?”紧接着可以应用阅读和讲解相结合、谈话、讲故事等方法学习具体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彩教学和自己积极参与的双向互动中愉快地学到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动思维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授课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产生某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和疑惑是思维的先导,没有问题也就无从思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注意处处创设亲切、民主的交流气氛。如必修1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问:“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做?”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促进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既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同时提出多层次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知识时,在播放歌曲《华夏文明之歌》前,笔者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听这首歌时你会联想到什么?②听完歌后谈谈你对友情的感受和认识。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欣赏集娱乐性、幽默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动画音乐,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感知和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融为一体。

(四)触发热点,关注焦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使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关键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社会问题。如结合当前我国十八大的热点,联系这一热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能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两岸问题和中美问题等。又如联系北方“沙尘暴”天气现实,组织学生讨论,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导致“沙尘暴”天气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启示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联系热点、焦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引进竞争意识,欣赏学生高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竞赛、时政竞赛、论文比赛等手段,形成学生之间的比、赶、超的浓厚的学习气氛,在竞争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适时、适度、适当地对其优点予以表扬,减轻其心理压力,消除偏见,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四、总结

总之,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生活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为培养学生具备发展的能力而努力。

作者:阮幼芳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福安高级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兴趣培养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古诗进行教学古诗词读起来有朗朗上口,并且很多诗词中也生动地描绘了地理环境,假如教师将古诗词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则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风光。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课程时,就可以引入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再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黄河”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入“将进酒”、“凉州词”等,让学生们朗诵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应的理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谜语进行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猜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谜面: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教师在讲解“太原”等地理知识时,就可以设定谜面“用圆规画圆”。通过谜语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民谣、顺口溜进行教学顺口溜、民谣等趣味性较强,并且通俗易懂,如果将其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程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俗语“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该俗语就表明在小暑与大暑两个季节,我国普遍降雨较为集中,甚至连洞里的老鼠也可以灌死,从而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再如,教师在讲解“长江”相应知识点时,因为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编制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源自各拉丹东山,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通过此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们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记忆相应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备课质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应为学生精心设定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教师的备课应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备课期间,应细致思考,自创一些容易记忆的顺口溜、短语、诗词等,突出地理的趣味性;针对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备课时应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另外,教师还应善于利用挂画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地理知识点中一些抽象、复杂、模糊的内容直观、简单、形象地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GPS的应用与发展”课程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GPS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放映自制的Flash动画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相应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的视频,丰富学生们的见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期间,应给予学生尊重,如果学生产生一些较为新奇的想法,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应认真聆听,待学生表述结束后同学生一起针对其想法进行探讨,从而获取正确结论,加深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职人员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拉琼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及时高级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主体性地理教学论文

1师生关系的完善

在主体性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主要地位,忽略学生的反应.主体性培养首先要坚持师生合作的观念,教学仅是参与和引导学生的配角,教师不可傲慢,要放下身姿.改变思想观念,从意识上赞同平等的关系.教师主要为学生的辅导,教师要尽一切力量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只听,还需自己去钻研.举个例子,在讲授全球大气环流或洋流时,内容包括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主要方式、环流意义、维度特征以及总体特征等,非常复杂,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没有把握透,或者又有其他疑问.这时教师可不急于直接向学生回答,可带领学生一同分析,从源头开始,梳理来龙去脉.也可以同学生共同解答,边讲边问,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答,教师仅起到牵线的作用.

2教学策略的完善

教学策略的完善即要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方式,以全新的理念为指导,摒弃单一说教.为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激情通通挖掘出来,教师有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形式、教案安排和课后任务布置上做相应的完善.首先,教学前的教案安排.教案安排指导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步骤或讲述的内容,在教案书写中,教师除了在教案中将课堂知识记录外,有必要进行改革完善,将主体性理念加入其中.上课时针对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难点等做好记录.如,在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因素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变可记录“将来带过即可,不必深究”,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或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学生对冷锋、暖风间的交汇引起的天气现象时常搞混,这就需要教师重点记录,将来时常复习,加深印象与理解度.其次,教学中的课堂形式.灌输教材知识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对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却是非常的缺乏.课堂形式在于创新完善,积极探究有益的教学经验.例如,《宇宙中的地球》章节,教师如果想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学生对知识更加有直观的体验,可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宇宙的魅力、地球的可贵.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教师可播放爱护地球的宣传片,贴近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才是人类的家园,应该爱护.这样,学生深知自身责任,同时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无穷力量,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生活中尽善尽美.,在课后,教师有必要抛弃题海战术或押题战术,应该甄选具有代表性、探索性、综合性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为了解答,自然每本书都翻遍,能动性也在慢慢培养.

3个性化发展教学

学生个性化即其爱好、学习能力、兴趣等存在差异,不可同一而论.就那简单的做题来说,学生在脑海中可能很快就知道题干描述或经纬图上的地点是哪,可差生却要翻半天书才找得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差劲.为此,无论是做题还是日常交谈中,都要分析学生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寻找学生的共同点,分析学生间的不同点,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体性并非易事,在习惯了“听”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比较困难.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加可行的路子,应用于教学.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规律,改进地理教学之法,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在课堂中体验、在课堂中感悟、在课堂中享受.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还“地理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作者:胡云单位: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创新思维政治教学论文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政治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的理解构成了一定的难度。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抽象的内容化为具体可以感知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趣。对于教师来说,要把学生带入有趣的课堂,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政治教师不妨引进典型的生活、时政的内容,引进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引进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想一想,一个富有情趣的开头,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愿意走进生活,走进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世界,去聆听世界的声音。所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窗,开启学生智慧思维的大门。

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源于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意力和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选择了与学习内容有密切关联的对象,并将这些内容引进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有兴趣了,原有的知识被激活,新的知识又能够引起学生无限的联想,那么就能够引起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注意力和兴趣,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每天的新闻或时政报道是学生最关心的,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目光却走进了生活。每当我将鲜活的材料带进课堂,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每当我将那些与教材内容密切关联的时政告诉学生时,他们就会大发感想,畅谈认识和感受,教学效果很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贴近学生的材料引入课堂,增强材料的实用价值。学生的兴趣有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的大门自然就能够开启。

二、抓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学习的未知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搭建起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是基本的常识,如果知识结构和体系不完整,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盲目性,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难。如果知识的学习是机械的,记忆是机械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抓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思维台阶,能够将学生逐步引向新知识学习的殿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不占有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地主凭借地租、高利贷等手段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教师在讲解过程应注意对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指出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在有疑处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再次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并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与教师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一堂的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发挥、主动交流、自我展示好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增长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土壤,提供适合的温度,在适宜的环境中使思维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问题设计,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总结

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讨论中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抓准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此日积月累,集小创造于大创造,创新能力就会有所增长。

作者:刘艳芹单位:河北省邢台县将军墓中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一、当代中学生利他行为稀缺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利他主义。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利他主义的精神。事实上,我们从儿童身上就能够发现利他主义。“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在儿童面前表达出来的感情很容易得到内化,他效仿这些感情,分享这些感情。他会因为见到被表达出来的痛苦而感到痛苦,他分享着他人的快乐”。当代中学生利他行为缺稀表现在:有些中学生为了学业的竞争,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与交流学习经验;有的甚至恶语相向,欠缺合作精神;还有些中学生对他人冷漠,面对需要让座的孕妇和老人,往往抱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状况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中学生还不能抵制外来因素的干扰。他们的意识多数还处于易变、易受干扰的状态,对外界事件的体会和看法容易受到来自他人强烈暗示的影响。近期,助人为乐反被讹诈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求助,帮还是不帮,成了社会讨论的话题。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辨别事情的真伪,周围人的言论很容易影响他们。若周遭的大部分人都反对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中学生就会拒绝去帮助他人。学者李丹研究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强,而焦虑、神经过敏性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弱。可见,孩子的心理特征确实能够影响其利他行为实施的多少,而这种影响力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在中学时期。

2.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的价值取向是父母的教育实践、与儿童言语沟通的内容以及作为儿童榜样的父母行为的基础,它影响着儿童生活的诸方面。首先,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相当重要。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学会如何去爱人,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容易形成最初的利他倾向。一个生活在充满斥责和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毫无怜悯之心,也不会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升高了。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对帮助他人的态度冷漠,也会影响到孩子。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同看新闻时,常会对有争议的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此时父母不能给出积极和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

3.注入式的道德教育

目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德目主义”。所谓“德目主义”指的是道德教育仿佛是一个“美德袋”,是把经过选择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和俭朴等等,开列目录,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的一种思想。这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只是灌输,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效果不佳。时下,很多学校试图单靠政治课和班会来完成德育工作,如此空洞的说教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学校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的,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目的。

4.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对利他主义的引导和宣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对一些事件不切实际的报道和不良舆论宣传的影响,误导了中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倾向于关注娱乐新闻等,不重视对助人为乐之类事件的报道,这种导向的偏离使得中学生们远离了利他行为。

二、中学生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1.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要培养中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情感,需要运用移情方法。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基础。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极富同情心。在这个时期,应该增强中学生对移情的感受。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来实现的。通过移情训练,使学生获得同情心,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利他主义行为的倾向。因此,家长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移情训练来强化中学生的利他主义行为。以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移情训练法。(1)情景表演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播放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利他行为的视频短片,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类似利他行为的编排,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换位表演,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感。(2)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讲述一个真实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让每位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做出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孩子的及时任老师的家长,其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利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能够学会如何去爱家人,学会如何去体谅亲人,从而演变成去爱他人、去体谅他人。第二,家长要将道德教育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让孩子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高分低能儿。第三,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身教胜于言传,要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

3.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者芦咏莉等人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需要沟通和交往,利他行为就产生于这种集体环境中。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中学生养成热爱集体、注重集体利益、乐于助人的品德和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4.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也无法独立于社会之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首先,社会应该多宣传助人事迹,发挥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多给中学生正能量,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利他行为意识。其次,应该定期给中学生群体组织大型的公益活动,让中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去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要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让中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离不开每个人的,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作者:邓婕杨淑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中学生论文范文:高中学生评价利弊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在分析传统学生评价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应突出发展的功能,从对人的丰富内涵的认识,肯定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是当前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并对发展性学生评价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和思考,对评价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共识,传统的学生评价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期学生评价改革的任务,也是现代社会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不断改变对教育的期盼和呼唤。鉴于此,本文从对人的丰富内涵认识出发,对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阐述和思考,并探讨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一、传统学生评价功能、作用和弊端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评价改革进行着不懈的思索和探究,已有不少文章从评价的功能、方法、主体、内容、标准等不同的视角探讨学生评价问题。综观各种学生评价模式,可分为选拔性学生评价、水平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通常所说的传统学生评价主要是指选拔性学生评价。选拔性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大多数人只能是中常水平,而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这少数的优异者选拔出来,或者选出合格者,淘汰不合格者,它强调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选拔性评价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用外在的统一标准给学生进行鉴别和分级划等,分出高低优劣,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和目的。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忽略,对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却被忽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二、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应突出发展性功能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传统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一)对人的丰富内涵的认识关于人的内涵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命题,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赋予人的本质以丰富的内涵,为教育学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种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可能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不断生成性的开放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主动建构性的、创造的生命。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一个能赋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体,即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是有系统语言,并大量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展开神经活动的生命体;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是能够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生命体。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是让自己肩负有“使自己更像自己”使命的生命体;从法律学的角度看,人是政治权利的等同物,若一个人被宣判“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即意味着在法律上已不承认其人的地位了。等等。[1]可以确定人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丰富多彩的。在教育学领域,人的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及主要特征从理论上界定,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评价注重过程。三是评价的目标是分层、动态的,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四是评价主体多元,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五是评价内容丰富。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多方位评价学生。六是大力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七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3]

(三)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学生评价起到对这生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传统学生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我们的学生一入学就陷入层层选拔之中,在人生的初期就饱尝失败与落后的滋味,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发展性学生评价从根本上舍弃传统学生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是“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技术、内容、过程等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表现出来的值得发展的品质和素养上,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被尊重和赞赏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激情。

即使是被传统学生评价认定为是群体中的落后学生,问题学生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去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承认个体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多向、多维、多方面去评价学生。大家普遍认同“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这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个体的发展也是多元性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阻碍,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没有发展前途。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以评价促发展,以个体的发展带动全体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学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多因素的系统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如确定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达成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使评价发挥较大的作用,需要对评价的方法、策略进行探讨。

(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分层、分段因人施评策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其智力、能力、思维品质、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具有年龄特征,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相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其个性差异也是显著的。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有表现共性的东西,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要遵循学生个性差异和明显特征,做到因人施评才能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因此,学生评价要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传统学生评价就是过分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培养,强调共性约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发展性评价显著特征是寻找差异,认识差异,发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等于发现了学生的优长或不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设置多层次的评价目标,可分为底线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的选择和确定,因人而异,为每一个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其次,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成绩实施分阶段评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采用灵活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如小学阶段,以质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与调查,学业成绩测试,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可采用“全优+特长+评语描述”;中学阶段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等级评定+特长发展+质性描述”;大学则可以采用学分制。[4]

(二)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导向,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纳入评价教师的管理范畴,强化学生评价的效果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3]学生常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其评价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学生评价中,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及方式,把他纳入对教师评价的范畴,作为考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发展性学生评价效果的有效策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考察教师评价行为,看其是写作论文否以积极鼓励为主,有无有失教师风范的地方,使用一些挖苦的、消极的甚至伤人的语言;是否关注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多方位了解关注学生;是否辨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有无随意夸大学生的不足;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等。把教师评价学生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对学生做好积极的有效的评价,把教师评价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达到评价目标。

(三)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四位一体联合评价策略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最密切的接触者,对学生的性格、态度、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十分了解,教师评价学生有利于评价更客观,更,更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在整个学生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占的权重较大。但随着学生评价理论的不断拓展,众多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学生评价不单单是教师的专利,其一半的责任应由学习者自我承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和修正自己,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倾听学生对评价的看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5]同时,在开展学生评价活动时,学生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工作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品质,形成主动、自信、宽容的性格。超级秘书网

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发展性学生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者要始终明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对学生进行甄别。二是信息收集要。要对学生做出中肯、客观的评价,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三是信息反馈要及时。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情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非学业因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评价的多元性,既重视学生学业因素的评价,更重视学生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主张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进行非学业因素评价时,应注意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与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恰当、适度的评价,在呈现形式上,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不能追求实证和量化。

(三)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人是复杂多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顺应时展,代表了学生评价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具体实施学生评价时,应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有关。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科特点,从各方面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预防医学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消除心理紧张,维持心理平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超级秘书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