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

摘要:从电气工程专业的需求和就业出发,介绍了黑龙江东方W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一些能力指标,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一些改革措施的探索和实践。现代大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电气工程论文

一、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原则与方案

1.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性质相结合;效率性的原则是遵循全能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的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科学性研究三者合一的模型,对不同专业实验性教学形式提供服务。防止了相似的实践性教学实质,并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实验经费。

2.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案。

实践性教学系统含有实践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等,这在丰富实践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可以教育和训练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遵循高校的不同学科的教育计划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同学们在各个阶段的现实状况相综合,而且综合其专业具有的不同特色,创办了实践性教学系统,该系统综合了三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系统即“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性教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和综合性训练”,并培养一个大学生革新创作能力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其中三个主要实践教学平台包括电工电子的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以及综合训练。为了让同学们从进入学校直到离开的这段过程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实践性教学训练系统的模块化实际上是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类型以及学生们的需求所开设的必修实验、开放性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农业电气工程训练教学系统:面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进行、系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育和电子工艺技术训练,电气工程训练课程包括5大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类专业认识、电子电气工艺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农业电气工程基础性实验教学系统:要以在校二、三年级电气类及相关类专业的大学生为教学对象,把增强同学们的科学技术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电气基础性实践教学系统覆盖4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以及控制基础”。专业实验教学系统:集中针对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工程管理、电气工程”等大学的本科专业之中的年级较高的本科学生。该实验目的是教学,加强学生的专业,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术能力。此教学系统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模块。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农业工程类的本科所有学生为对象,同时设定定向培养集创新性与实战性为一体的多方位人才的目标,此外,制定了的教学方法且完整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翔实的教学大纲、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模式的教学方法等。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踊跃性,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由学校承办立项的“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由学院组织的部级及省级各种开放性科技创新竞赛等。为了充分帮助学生,所有的竞赛活动均配备了专业的指导小组并且这些专业小组成员有以下特点:成员稳定,并由各个专业教师团队组成而且组织性较强,从而确保竞赛顺利完成。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保障的措施

1.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

实质是改善文件及其计划制度,其中涵盖对实践性教学的方针、教学体系和实用指导材料、实践项目单、实践项目卡及实践项目报告等很多实践性教学材料的改善。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目的是让其得到实施,我校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教学、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师职责规范》等管理制度。

2.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实验和学习时间以及空间,提高自己的学习及动手能力。因此,学院实施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并制定了相关的使用说明与管理协议,同时,允许学生在申请到项目后,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实验。灵活的实验时间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同学们提供了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

3.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

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因此,我院本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目标,采取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在教职工工作后,对教职工给予政策性的鼓励:拥护青年教职工们攻读硕博学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经常参加学术交流,进而大大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4.对实践性教学所需教材进行撰写。

教材的撰写需要参考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各方面因素编写适合本校的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其中,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并编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方便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要保障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至今为止,通过教师们的呕心沥血,共撰写关于实验的理论教材163本,包括指导教材66本。教材的出版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5.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进行把关。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学院坚持以严要求、高标准为终极目标,要求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更要保障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保障实践性教学系统质量的前提,在文件中,会制定适合学生向创新型人才转变的发展目标,同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设定相关的准则,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推进。

三、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与作用

1.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

农业工程确立的实践性教学系统履行到现在,鼓励在校教职工主动研究教学改革并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根据实践性教学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截止至2014年末,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及创新类竞赛总共获奖127项,教职工荣获23项教学成果类奖项,出版164部教师编写教材以及52部统编教材;自从2001年起,截止到现在,发表的文献统计为441篇,并有13门校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41项,其中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省攻关项目等,科研经费达到2682万元,并获得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与铜奖各1项,1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以及2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

2.实践性教学系统的作用。

已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再次构造,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有效承担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中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加强训练,并在练习和总结中完成任务。使学生接受在电气工程实际环境中的电气和电子技术培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产品方法技术的、高效的开发等方面项目的综合性培养与训练,充分学习了解并详细掌握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式、生产流水线各个组成部分、经验丰富水平的制造方法和技术,提高电气专业的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具有经验丰富生产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且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实践性、技术性人才。进而慢慢培养基于熟悉传统的机械以及加工现代先进制造,学习并熟练应用以材料成型工艺方法以及控制方案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模式。为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比较符合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理论应用的能力,真正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房俊龙 果莉 马文川 任艳杰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自动化专业实训电气工程论文

1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这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的举措,适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竞争意识,对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凭借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奉献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但还应该看到,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障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障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及时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4结语

笔者认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力求功能多样化、现代化,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便于产学研结合,利于开展课题化训练。专业课教学全程实施案例教学,由学校提供设备需求、技术和师资支持。校校合作正好解决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实训条件的不足与互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立刻得到大幅度改善,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李一峰 樊海红 吴卫祖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优化教材内容

1.优化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对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本书由电力系统的组成开始,详细地介绍了电能的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及相关计算;对一次设备及主接线进行细致地讲解,详细阐述了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重点针对开式电力网及闭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及电压调整;在对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分析中,针对网络的复杂性介绍了网络的等值变换和简化,就无限大容量系统及有限容量系统进行了三相短路分析,对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进行了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尤其注重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列举了多个实例进行计算;系统地介绍了电气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针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介绍了断路器控制回路、信号回路及继电保护,重点对线路电流保护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进行整定计算;对接地与防雷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2.注重特色本教材在对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能的产生及电力系统负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讲解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一次系统,其中着重讲解一次设备及主接线的基本形式,然后讲解系统的稳态分析、短路故障的短路电流分析及计算。由于有了前面的相关分析及计算,接着进行电气设备的选择及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地讲解,进行接地与防雷的讲解。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章节安排的内容不连贯性而感到杂而乱的问题,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对课程有不断加深及的了解和掌握。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以往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有难度。针对潮流计算,本教材在对重点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及等效电路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开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的经典算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力求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注重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电力工程计算的基本方法,附录中给出了工程设计常用的一些技术数据,方便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日渐重视。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电力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际能力,为此对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及研究。

1.精化授课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由于“电力工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对教学的组织要求较高,因此授课时应注意与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配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在基本概念的阐述中,采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说明,力求做到严格、简明、清晰。针对重要、有难度的章节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表现,适当增减内容,灵活调整,使学生获得充足、有效的课堂时间。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一些实例等方式。如在讲解“雷与防雷”中,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雷电事故,启发学生对雷电的进一步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防雷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到雷害的危险性,而且自觉地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

2.加强实例讲解,扩充新知识在课堂上讲解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工科类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课堂上多给学生讲解实际工程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看到繁琐的数学推导会产畏惧感这一问题,注重问题思路分析,重点强调结论与方法,公式推导详略得当,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将一些实例作为例题讲解,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学科前沿问题,则适当补充,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应用有立体化的认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把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学生清楚社会需求。注意在课后给学生提出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大幅度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作竞争力。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注重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尤其在生产实习中,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站在工程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所学内容。由于在课程安排上,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进入生产实习,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电力系统的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实习环节,采用布置相应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习效果。让学生与工人师傅们多交流,对常用的设备不仅仅有直观认识,而且清楚它的实际使用,掌握对部分故障事件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针对实习地的具体设备结构及使用情况,结合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从课程改革与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力工程”课程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总结,强调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卢芸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

1教学实践改革

1.1 优化课程设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正确分析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做到充分了解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将课程设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对课程的优化中,更加注重对实践的践行。正确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适当的缩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将整个实践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课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校内的实验课上,实验主要包括数电、电路、模电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PLC实验、传感器实验与单片机等实验,做到对常用芯片工具的应用;二是课外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大赛等电子类竞赛,单片机等的课程设计;三是参加一系列的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气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2 强化实验管理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革实验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不限定实验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动手的主体。并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总评定系统中,并与期末奖学金等荣誉的评定挂钩。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 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用性与综合性较高的设计内容。例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万用表,洗衣机模块。电梯、红绿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实验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但是不要制定设计步骤与所用器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与老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编程与调试工作。撰写课程的设计报告。这对提高对专业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设计大赛

随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电子设计大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而且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证书都被大家所认可。参加此类的竞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的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电子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拟题目、自行设计,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出各种实用性强,构思独特,想法先进的产品。学校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经费、场地,由学生自行采购需要器件,并由学校负责报销费用。同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允许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参与进来,做些简单的工作,为他们以后更快地进入课题做好充分准备。为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5 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学校在联系生产实习工厂地点的之前,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线,了解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选企业时要选择专业知识雄厚,拥有先进仪器与技术工人的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向技术娴熟的工人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科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是选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课题应该是结合实际生产的实际项目,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同时课题要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但是得经过老师的审核,确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选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学生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老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涉及进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专业教学加大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尽量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合理安排课程,保障每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仪器可用。专业教学经费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做到对师资力量的结构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龄和学历 。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结构的设定。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也在少数,教师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对教师的选聘、晋升、待遇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学校鼓励从知名企业中聘请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都参加。

3结语

教学实践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要变换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只要老师与学生同时努力,目标才能实现。同时学校要积极优化课程设计,对课程的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促进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建设,努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作者:徐昕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一 、关于用电的故事

展现代农业 电是关键。杭州新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专门从事蔬菜、花卉现代化种植。公司在桐庐富春江镇金家村租用了1300亩土地,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刚开始根本没想到用电问题会对公司的生产造成什么影响,哪里知道及时年就吃了苦头。

杭州地区一般年份降水都很充足,蔬菜生长不需要人工灌溉,自然降水可以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07年夏天,桐庐出现了少有的高温干旱天气,持续了将近20天没有下雨,地里的菜苗都被晒的打蔫儿了,只好用水泵抽水浇灌菜地。可是8台水泵根本用不起来,只能开两台,一千多亩菜地,靠两台水泵一点一点浇,看着都让人着急。公司人员找到村里,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村里书记直接告诉我们,碰到夏天用电高峰,农户家里的电饭煲都没办法用,点个电灯也是一闪一闪的,他们也没办法。不过,供电局刚刚在村里搞了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启动仪式,马上要对金家村实行新农村电气化改造。除了要把旧的小线径线路改成大线径线路,新增加一台变压器以外,原来的变压器也要移位。果然,没过多久改造就开始了。这可是村民盼望已久的。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农户想买空调、冰箱,用电不行这些计划只能搁置了。改造一结束,就看到拉着电器的车一趟一趟往村里跑,有的农户家里一次性就装了三台空调。看着工人们用水泵源源不断的把灌溉渠里的水抽到菜地里,浇灌着旱了很久的菜苗,心里的感觉真是说都说不出来。

卡在脖子上的用电难题一旦解决,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后顾之忧解除了。公司先后建起了先进的连栋育苗温室、悬挂喷滴灌系统,引进了大型蔬菜花卉育苗气吸式精量播种流水线,现在走进种植基地,跟前两年相比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二、有关家庭电气安全的小故事

被电死的一个人是有着二十几年电工作业经验的老电工。这位老电工回到家进洗手间冲凉,一打开电热水器花洒就“啊”了一声,瘫倒在地,此时他已无法摆脱花洒,在还没有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叫其妻子迅速关掉房间总闸,但关掉总闸后,触电现象依旧。经其妻子用扫把将花洒挑开后,这位老电工已经触电了几分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到场的120医生宣布其触电身亡。

很多人都不理解停电了怎么还能电死人?调查结果未公布,我个人分析后,认为当时停电是由于三相四线制的零线被切断(可能是偷盗、接触不良烧毁所致),使得住户内部分用电器烧毁,一些感性负载的用电器线圈烧毁后对地短路(如电冰箱、洗衣机马达等)。由于还留有一根带电的相线,使得220V电压顺着短路的感性负载对地短路,接地线对地电压过高,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而此时只有一根相线带电,任何保护装置都起不了作用。

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而安全用电更是对我们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首要前提,这样,电才会造福于我们。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我们就要学好专业知识。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

三、就业前景

1.电厂(包括各个公司,工厂的配电室)

2.软件开发(特别是单片机或EDA等)

3.PLC(大体是工控方向,搭建操作平台等)

4.各个矿山,或金属冶炼场所(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操作等)

5.去学校当老师

6.各种什么研究所

7.产品设计,就是硬件电路设计了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经验丰富于我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

四、总结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也离不开电,生活因电而精彩,我们因电气而精彩。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浅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建设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摘要:论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建设的一些改革思路 。从电气工程专业的需求和就业出发,介绍了黑龙江东方W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一些能力指标,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一些改革措施的探索和实践。现代大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 内涵建设 改革

一、电气专业的办学理由和就业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老专业。

目前,全国已有240余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和80余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院校设有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每年招收3万人,另外还有460所专科院校每年招收1万人。且研究生的每年招生已近万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专业教育体制相当成熟。同时,教育部和高校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立和推行专业教学的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

总体上电气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在所属学校中位居前列,但我们的问题是本院本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仍需要提高,这里说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主要是指就业层次低的同学的提高。由于部分同学专业竞争能力不够,较难拿到所期望的工作职位和待遇,因此便有部分同学只好改行从事某种本专业性质较弱的其它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类传统企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改造,如担任设备动力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车间设备技术员和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以及其它生产过程的运行人员。

(2)在自动化公司中从事项目开发和售后服务,如项目工程师和施工技术员、调试人员、售后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3)在中小微企业中研发、生产电子和电气产品,如从事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技术负责人或骨干、测试工程师、元件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

为了应聘这些职业,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还要接受基本电工理论和电工技能的训练,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制作、调试和PCB的设计方法,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技能(包括单片机应用技能和PC软件的应用方法),同时要求掌握PLC和工控设备组建、运行、调试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和熟悉某些测控、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的典型系统。为了适应本专业宽口径的就业特点,强调一专多能、可上可下(多次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学习方法。

需要指出,尽管很多同学目前掌握上面所列的基本技能要求,也有相当的差距,但总的几年大学教育过程,对其应聘和从事各类职业工作,都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 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

本专业将整个教学分为入门、课程和实训3个阶段。为使学生尽快安全入门电气工程专业,将编程类计算机课程尽量前移,同时专设入门课及其分组实践课培养学习骨干,并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试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英语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训则作为顶层学习的出口,分为嵌控、工控、测控和电控(电力电子与传动)4组,分别进行典型系统的综合实训、毕设和基本能力的培训验收,并倒逼传统课程的改革;而目前传统课程则尽量尊重国家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任课教师的不同改革举措,以不同方式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基础,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方法。

考虑我们学生应聘职位的入门性和实用性,而非领域专家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写入大纲的基本能力指标暂定如下:

1. 熟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回答基本理论和安全用电的应知常识题。

2. 自选原理图分析,鉴别主要电路和元件,展示电路板的装、焊、拆、调、测能力。

3. 简单功能电路板的原理图和PCB设计能力,展示自选中英文元件资料的阅读能力。

4. 继电器和PLC等工控系统的梯形图设计能力,自选示例,并说明电气设备的安装、配线要点。

5. 自选单片机最小系统或应用系统,展示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说明调试方法。

6. 展示基本测试仪器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阐述自选测试任务的工作过程。

7. 说明自选典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产品设备或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展示综合分析能力。

三、本专业为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能力指标的具体措施

(1)开设综合技能类课程,加强技能培养

学院提出加强实践性教学非常正确,对提高学生就业率会有很大帮助。开设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取得效果好、最省时间的办法。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目前电气电子行业基本技能,扩大学生就业面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高专类学校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效果明显,也是我校电气专业的学生就业也必须的知识。虽然有些内容部分课程中已经涉及,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集中授课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开设《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事工业自动化类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非标准工业自动化设备开发是目前很热门的行业比如工大博实,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目前行业的主流技术,达到学习与就业接轨的目的。

(3)增加专题讲座的次数,是学校教育与行业技术对接

从大一开始每学期开设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三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形势和工作去向、目前行业中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知识应用的典型范例、就业指导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尽早了解和接触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4)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类教学内容的比例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用途,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摆脱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

(5)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响应学院加强企业合作,探索开放式办学的号召,我们先后在齐齐哈尔二机床、省自动化所和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关系,也与其它一些公办民办单位进行了一些合作探讨。

现在我们计划一面尽快积极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面积极发动师生继续探索适宜的企业、内容和合作方式,并重点探讨:以校区附近的工业园区为重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目标;重点寻访工业机器人、电磁测量和信息处理协会、电控焊接设备、LED和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需求、就业渠道和合作伙伴;探索聘请校内外各层次专家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逐渐显现出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和重要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建设 发展趋势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派生能力,如今的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是从电气工程专业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这些专业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而它们和电气工程专业一起又被统称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是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而这些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大大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电气工程自身而应兼顾整个电类专业,基于上述思想我们认为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希腊学者米利都是最早对电有认识的人,他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是最早对静电有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则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 “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随后,英国人格雷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在众多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相互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相互排斥。

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证明了电的存在。19世纪上半叶,安培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一个世纪。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1949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压电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部分学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改为“电气工程系”。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将电工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类”,专业数大大减少,专业口径大大拓宽。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的优势

1、安全性

随着国家制度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身安全的重视程度了逐渐凸显。由于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较低,使得一些较为危险的机器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人工操作的,一旦操作失误或者机器出现故障,容易带来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而自动化控制技术利用终端系统的操作,建立了选择程序,通过自动识别操作规范问题,及时停止电气操作或者切断电源,能极大程度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2、效率高

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产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处理数据信息的高速性和度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其运行模式是由接收特殊指令的应用设备来完成最终的执行指令。对于不同的设备自动生成不同的指令,减少了错误率,加之传输速度很快,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反馈校验功能,机器运行的高效以及精准度就越发明显,确保了运作的及时有效。

四、电气自动化教学成果特点

1、便捷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主要是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集于一个产品上,达到产品的功能自动化,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广泛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自动化产品的市场很大,这个从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此类产品可见一斑,比如人们每天所坐的公交车的车门、市民经常使用的电梯等,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自动化产品所带来的便利,这也使此类产品占据着很大的消费市场。

3、发展性

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一般都与计算机的发展相配套,这是因为自动化的过程需要计算机来操作,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也就是自动化程度会更高,所能完成的任务量及速度也会更大和更快捷。

五、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网络控制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专业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科,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该专业属于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是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总的形势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及需求不断提高,催生了自动化产品的大量普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品逐渐进入老百姓的家庭,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策略探讨

摘要:为顺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全能型人才成为必然选择,旨在满足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与锻炼技能型人才是关键,打造职业性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高职众专业中,电气工程专业所占据的学生数量很多,此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

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大,行业要求在不断提高,为提高人才质量,必须从专业教学阶段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方案,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行动导向系列教学法。若想实现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不断革新,应对当前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予以了解,以此为切入点,探究新型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一、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设施不够专业

电气工程是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专业,重在对学生对电气设备的操作技巧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1]。但是,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经费或教学意识等影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操作性教学重视不够,教学材料短缺,教学设施不够专业,设施提供与专业的需求不相符,设施陈旧导致专业性的受限,仅仅是通过教学口头上进行实验的表述,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在电气工程专业中涉及到很多实践类课程,如电气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等课程都是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内容,其对于电气设施的需求量大,且实践性强。可见,教学设施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纵观诸多高职院校,相对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职工群体的素质相对较低,加之高职院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其在高素质人才引进、新型教学理念等方面受到制约,教学思想始终停留在过去,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内容相对陈旧,思想较为传统,是新时期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2]。

3、教学模式选择相对单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质量,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是采用教师理论灌输的方式,多种情况下都是依靠教师演示的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机会不多,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未得到有效的锻炼,与该专业的实际特点不相符。例如,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之中,强调电气相关设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大都会采用多媒体图示的方式,仅仅让学生了解书面上的内容,动手实践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专业教学不甚理想。

二、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策略

1、优化与丰富教学内容,以职业与就业为主导

新时期,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实现,应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建立更具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以获取更为的知识内容。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实施,应对专业知识予以的优化与丰富,对原有结构单一的教学内容予以充实[3],强调专业知识选择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因此,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做好课堂教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在课堂中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就业的相关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当前电气工程专业的相关就业岗位予以研究,根据其工作范畴与内容进行专业知识的设定,开展目诵越萄В可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2、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性

教学模式是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最为关注的话题,选择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电气工程而言,其重在实践,为此,应主张“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构建电气工程项目的实验基地,可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条件。例如,在教学电气工程专业中电路原理时,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相关描述,就电路的运行原理,就电路中所产生电磁现象、电路运行规律以及分析方式等内容予以分析。在借助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的过程中,为加深学生的知识认知,还应让学生进入电气工程实践基地,通过对电路的实地观察、实地分析与操作,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

3、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性的平台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对职业性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为此,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高职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企业可为高职提供更为职业性、适时性的培训平台,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体会职场环境的运行状态,在真正的职场环境中,学生会耳濡目染,慢慢的融入到企业工作的范围中,可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模式,主张多元化评价的融合

通过对以往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分析,其教学评价模式相对单一,大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运用该方式缺乏公平性、合理性与人性化。为此,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予以优化,提倡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与协调性,除了运用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外,还应将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应用其中。在电气工程专业日常的教学之中,应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记录,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档案袋,将课堂表现及时补充,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应予以及时的奖励,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将形成性评价的记录作为期末考评的评价标准之一,能让学生更为重视日常的表现,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了解到其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应优化与完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运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建立电气工程项目实验模拟基地,主张校企合作等等,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多元协同,探索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路

摘要: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电力企业开展多元协同,通过加强协同创新优化培养途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培养载体,通过加强学科协同改革培养方法,着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单位之一。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4年多来,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密切联系电力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协同,探索出一条培养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道路。

一、相关背景

(一)我国研究生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型岗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担任,而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岗位主要由硕士研究生担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全国共设置专业学位39种,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200多万人。近几年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已接近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1]

(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简介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3个试点工作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列在其中。之所以在这些单位开展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试点,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成果斐然,与行业、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开展得较好,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c同类型高校相比具有优势,具备了开展专业硕士培养的条件。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属于研究生培养中的一种类型,符合研究生的一般特征,比如需掌握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但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基础性、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其培养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

二、加强协同创新,优化培养途径

(一)行业和区域优势明显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面向电力行业办学,为我国电力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所在地江宁区为部级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聚集了国电南瑞、国电南自、ABB、西门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区域来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成立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与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南瑞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电气工程领域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途径。

(三)产学研深度协同

2013年,学校与南瑞继保合作共建“江苏省柔性输变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迄今,学校已与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南瑞集团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7个研究生工作站和2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近3年来,电气工程领域校内导师共获得产学研合作课题100多项,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

三、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培养载体

(一)校企共建创新学院,构建“层次清晰、对接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工程领域发扬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校企合作。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电机等8家世界前500强及11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集基础实验、工程实训、项目教学、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学院。积极构建“层次清晰、对接工程”的3层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实现了“培养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对接,培养标准与职业资质对接”,充分体现了“基础―实践―理论―再实践―综合”的螺旋式提升的实践教学规律,有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交替互补、全程贯通的实践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专业实践3个层次逐步展开:

1.基础训练。安排在及时学期,内容为工程认知实践。主要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多课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综合创新训练。安排在第二学期,重在创新学院实施,内容包括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两部分。工程综合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的前两周,创新项目训练贯穿一年级整个学年,主要在课外完成,实行项目驱动、目标考核,培养学生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

3.专业实践。从第三学期开始,导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到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或校内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一年(按40周计算),其中校外实践不少于半年。学生参与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企业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新建一批高水平研究院和实验室

2015年,学校成立了“智能电网研究院”,围绕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开展协同攻关。电气工程领域争取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建立了“电网实时仿真实验室”“新能源发电实验室”“变电站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变配电新技术实验室”“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多元协同、优势互补、产学研相融合的品质育人平台已经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本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要求。

四、加强学科协同,改革培养方法

(一)围绕“大电力”,开展学科协同

以国家大力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契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及行业相关专业领域,电气工程领域选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及其信息工程3个方向开展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围绕“大电力”,以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电气工程为主要支撑学科,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通信与信息工程等学科为交叉支持学科。电气工程领域选聘校内导师40多名,涵盖了电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院系。

(二)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

为适应智能电网及新能源产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特征,电气工程领域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平台和人力资源,改变传统师徒传承的指导方式,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探索资源开放互动和人才柔性使用制度,并围绕研究生培养形成多元紧密融合的新模式。由领衔专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协作导师共同组成培养团队来对学生进行指导。领衔专家由知名教授或企业知名专家担任,主要参与学生研究内容、培养方案的组织制定等;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工程训练和学位论文指导;协作导由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担任,主要参与研讨确定重要环节的培养方案以及论文的阶段性指导和评议。此外,根据校外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情况和本人学术水平,聘请部分校外导师或参与本领域培养方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制定,或担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五、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取得的成效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领域通过与电力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协同,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道路。近年来,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一)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以电气工程领域首批入学的2012级17名研究生为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研发课题达20多项。其中产品开发且通过型式试验的课题有3项,通过资质单位验收的课题有12项。

(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在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共2项,承担江苏省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项,校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30余项。在校研究生在包括期刊《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在内的刊物上共46篇,其中核心期刊18篇、EI检索6篇。在校生共申请专利3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三)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

2012届首批17名研究生中,有15人参加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招聘考试,成绩均超过各省电力公司录取线并通过面试,被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福建等省电力公司录用,1名学生被世界500强企业金佰利(中国)公司录用,1名学生考取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多元协同,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途径”(项目编号:JGLX15_18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服务电力行业,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摘要:针对当前工科院校工程教育实施及认证工作中存在的认证内涵、理念认识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实践经验对工程教育认证三大核心理念: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探讨了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成果导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63-03

2016年6月,中国以正式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认证已经走向正轨并逐渐成熟。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国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重点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均在积极准备[1]。认证工作应是各部门包括行政、教学、实验、学生工作乃至工业界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对工程认证的内涵、理念并没有深刻把握,往往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导致实施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也明确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可见,在组织专业认证的过程中,首要问题还是理念不能适应认证要求。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体制相比,专业认证体现了新的理念和做法。只有深入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和理念,进一步在各部门形成工程教育文化,并以此指导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形成经得起检验的工程教育体系。本文首先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和理念,在此基A上,结合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探讨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对工程教育认证内涵的理解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它由工业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和工程教育界联合实施,为工程专业人才进入行业的工程教育提供外部质量保障。这种质量保障不是面向少数学生,也不是面向多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认证通过即意味着专业全体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即所谓的“看差不看优”。认证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为建立完善的职业工程师制度、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工程教育认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组织开展,该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为基础,符合国际实质等效要求[2]。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补充标准是通用标准的补充,规定了具体专业的部分特定要求。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支持条件”都是基于有效促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进而达成“培养目标”而制定的[3]。而指标“持续改进”,是为了确保“学生”达成“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是一种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如图1所示。

二、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理解

工程教育认证基于三大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以学生为中心,是指评价的核心针对学生表现和是否获取相应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而且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虽然都在宣传以学生为中心,但鲜见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操作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并有许多具体的做法,如: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系统、定期的教师授课竞赛、教学进度管理等。而工程教育认证则首次详细给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实质是一种反向设计过程);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配置以保障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标准。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完整的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学生发展、家长期望、学校定位、企业需求、国家需要)的需求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4]。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持续改进体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文化理念,即不要求专业目前必须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但要求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并能跟踪改进之后的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的继续改进。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和评价周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评价机制包括传统的校内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外部评价机制。其中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反映的已受教育对象、是用户和社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是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内客,也是我国高校在建立校内质量保障制度方面的弱项和短板,意义重大。

三、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探讨

培养方案是工程教育过程中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遵循工程教育的内涵和理念精心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是其三大核心要素,分别进行说明。

1.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回答了学生在毕业一定时期后能做什么的问题,可看作是工程教育的愿景,它与毕业要求的含义不同。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国家、社会的需要,行业、产业及职场需求,学生、家长的期望等外部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内部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前身是我国历史上及时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电气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在地矿行业的优势地位,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年持续建设,已经在矿山电气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从事发电、供配电、工矿等行业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系统运行、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详细的,培养目标还需要用4~6条具体表述,不再详述。

2.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回答了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毕业要求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标准意识,毕业要求即工程专业人才标准;毕业要求要对培养目标形成支撑;毕业要求公开,清晰、具体、可衡量、可比较,有支撑并覆盖认证标准要求。2015版通用标准中指定毕业要求必须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及认证标准,并综合教师、在校学生、校友、学校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了本专业12项毕业要求。例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工程数学基础知识,具有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出。为了能使毕业要求更加具体、可操作,每项毕业要求进一步分解为3~4个指标点,也不再详细列出。

3.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需要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同时又要科学合理。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及专业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等四大模块构成,共185学分。四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5.2%、35.7%、25.9%、23.2%,各类课程比例合理,特别是工程实践类课程比例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满足认证通用标准的指标要求。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为原则进行,所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可采用支撑矩阵图详细展示,H、M、L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程度。

四、结论

在工程教育实施和认证过程中,只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理念,进一步形成工程教育文化,并以此指导工程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在详细分析和理解工程教育认证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探讨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改革课程教学、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进化机制,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打下坚实基础。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探索

摘要: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所学内容繁多,既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又侧重实训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高,又要求专业实际经验丰富。本文试从专业教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索一些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探索

U665-4;G642.4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于2010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其培养要求是学生能系统掌握船舶电子与电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船舶电气控制系统、船舶电力系统、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舱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具备对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和修理、船舶电气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熟悉大型设备的控制、动手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维护管理能力强。从几年下来的教学经验看,专业基础课是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应尤其得以重视,其教学要求需要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必修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要求能够针对实际设备结合理论讲解;专业选修课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的技术讲解,吸引学生对先进技术进行探索。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从事故障分析和开发设计工作。

一、 目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状态

根据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程有船舶电路基础、船舶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船舶电机与拖动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轮机概论;专业必修课有GMDSS系统与设备、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电力电子技术与变频调速、电航仪器、PLC及其工业控制网络、船舶电站、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船舶电气管理与工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管理(电子员);选修课有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单片机及其船舶控制中的应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远程监控原理及应用、工业控制与嵌入式系统等。

根据学生学习的调研情况,一年级基础课全校统一安排和考核,学生感觉与其他专业差距不大,只要管理严格,如辅导引导得当,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时,由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授课,要求出现明显降低,考核标准下降严重。专业基础课的及时门课为电路基础,课时安排不少,但是讲解内容深入程度不够。这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三年级开始的专业必修课中,部分老师所掌握的内容不够专业,不能列举实例,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课程的教学上。四年级主要时主要是选修课,大部分同学都是以选够学分为主,根本就无所谓自己的兴趣,因为前面的学习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考查又非常轻松,所以上课率都很低。总的来看,二年级开始后专业学习的学风和考风是一年不如一年,学生感觉没有学到知识。更严重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严重退步,学习过程是功利和比差的过程,进入的是恶性循环。

专业学习的试验课和实训课与期待的效果相差也较大,实验室老师不够负责任。二年级的实验课多数是在电子电工中心,代课老师基本不指导学生的实验,实验室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双方老师交流不够,常造成实验过程短,实验时间不够,代课教师也不仔细核对实验是否完成。三年级的专业实验很多是观摩性质的实验,能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套数又不够,学生感觉没有充分动手操作,所作实验事前学习和理解不够,四年级的评估实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真对待,所学内容讲解不充分,供学生自己动手时间是很多,但是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去体会了。

学生关心的是就业,非常功利,极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考虑就业。虽然选择的是水上专业,但是又怕苦,不想上船工作。少有远大理想的,少有对自己要求严格的。除考研外,还有不少考公务员,多数不愿意从基本的技术学起,对自己专业的前景也是不甚看好。结合前面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氛围,考核标准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急需落实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二、 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习兴趣

1. 教师安排

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尽量不安排年轻教师,注意在专业课一开始时就要能够带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专业兴趣,保持好一年级的良好学风。在专业课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穿插老教师来客串讲解,尤其是一些实用应用案例分析。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体味专业的魅力,避免同学对专业的厌学情绪产生。

2. 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是根据教学培养计划确定的,在具体每个学期制定排课计划时,注意先后次序,避免教学矛盾。课程中间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合理的时间段。教学过程尽量控制人数,好一个自然班一个老师,确保上课过程互动充分,交流方便,并同时尽量做到教师与学生深入了解,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安排。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

3. 教W方法

在理论教学开始时,及时堂课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展现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体验,要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其中重要的兴趣点就是侧重体验效果,可以使用众多的实例予以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好像是自己发现的。为了达到该效果,在下课前说清楚下节课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实例资料,轮流布置几个同学制作PPT;然后在下节课时,先由同学演示PPT并讲解,然后就要求的内容进行带有启发性的互动,掌握一个设备或系统或方法的应用情况、实际价值、核心技术及其发展状态;之后可有一起讨论的时间,并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布置的任务可由简入深,逐渐深入,等到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要求,从而至少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每个教学内容都讲到,重点内容讲清楚,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即可,其它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同学自己自学。

4. 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不要全部依赖PPT,合适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补充效果。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甚至配有动画,不能文字过多,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并定期检查笔记效果,目的是确保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为此,PPT和板书的速度要合理,内容要简洁,结论清晰明了。

由于工科特点,专业课中牵涉到许多设备,加上航海特点,重要设备体形较大,价值较高,数量又较少,所以理论课中可以安排适当的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际设备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设备的组成、功能等基本概念,现场教学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互动以加深印象。

5. 仿真平台建立

针对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构建各种电气、自动化、通导等系统或设备的模型,如三速锚机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可以事前设计好,参数调整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仿真演示,同时可以将重要参数列出,并对比不同参数值引起的不同效果,加深参数对系统或设备的重要性。建立的模型尽量以实际系统为例,尽量少采用理论复杂的数学模型,在使学生理解系统原理后,再逐渐深入讨论相关故障情况和设计要点。

6. 题库建立

针对具体课程,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供学生课后复习。题库可以是电子版,也可以是纸质版,或通过照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也可以。定期布置习题,但是不一定要全部教师自己批改,可以选择性地批改,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习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7. 教考分离

对重要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考试题目基本上80%来自题库,20%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应满足大纲的要求。考试题目由教研室或院教学部门安排,可以采用多份形式随机抽题,避免发生考场作弊。将来如果课程建设完善后,题库和重要内容都可由计算机出题组卷,并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并由计算机批改,并立即得到成绩。严肃考查纪律,从重从严处罚违纪学生,确保基本道德观得到尊重。如何让学生感觉成绩更加合理和公平,让学生体会学习所花的时间与成绩的关联,从而起到正确衡量的标准是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8. 考核制度合理化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但是考试体现不出这些不同,甚至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不同的班级考试的分数都不一定代表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建议每门课考试分数按正态分布规律重新评定A、B、C、D、E五个等级,辅导员根据该等级来考虑绩点,相对公平合理地建立考核体系,同时对几名学生应予以严厉措施。真正建立起鼓励同学,惩罚落后学生的体系与制度。

三、 加强实训评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 实验带教教师的投入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不仅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应用,更能同学自己体会自己所学,通过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需要带教教师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态度认真,工作热情,实验准备充分,演示、讲解完整仔细,实验环境优良。并能从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一些理论推导的结论。

2. 实验设备的改善

实验设备有购置的经典的实验装置,也有先进的国际大公司的有关控制装置,还有自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等。学生可以先从容易的控制着手,通过熟悉控制对象,掌握控制规律,进而进行线路的搭建、软件的编程和调试,实现要求的控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了解。

3. 课堂教学与实验的结合

课堂讲解牵涉到具体的实例时,可穿插实验室实际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便于在验证性的实验中加深对课堂理论分析的理解,在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中,体会课堂的讲解内容。另外,通过已做实验的课堂再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验思考,与同学一同体会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综合训练

实验设备除验证、设计、综合应用外,还向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做进一步的实验。老师指定一个目标,学生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制作并调试,这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经过实验环节的改革,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后,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各种智能小车的控制竞赛等,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建设和使用这些实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都是先进的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教学水平得到丰富与补充,起到了很好的课程建设的效果。

四、 坚守道德标准,做一名阳光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信守保障、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保障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一定要体现出“一诺千金”的重要性。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诚心诚意地走近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不断让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用的人,学生也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与行为规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注意传递正能量,要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教好学生不容易,但是错误的引导极易导致错误的学习方向。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好的结果。另外,教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生活中的烦心事而影响教学情绪,要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学生才会感受到温暖。

五、 结束语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是是面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员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优良的工程师,而且还要培养成具备故障分析、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管理人员。为此,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加强实训评估,而且也需要教师做到重在付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热情传递正能量。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近期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障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人才。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载体的不断提升,工业4.0、微电子和“互联网+”信号的释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从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原则三个维度,探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育教学监督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构建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载体的不断提升,工业4.0、微电子和“互联网+”信号的释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载体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培养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为电力输送人才的老牌专业。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教学体系、设计培养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难题,也是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1 构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集三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在关于电机、发电厂、电压及电力系统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灵活运用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具备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两方面的弱电知识技能,无论是计算机控制、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还是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都能够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与把握。除此之外,该专业还要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将行业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将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与毕业设计实战化。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设计一些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根据时展的现实需要,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实现自身专业运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1.1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掌握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的,集设计、规划、运行、管理为一体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该专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在面对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时,独当一面,反思成才,成为行业中技术能手。

1.2 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往往是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并没有真正适合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是要建立需求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需求,而不仅仅是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通识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英语教育模块,完成好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电气方向和输电线路方向两个“战略体系”。

1.3 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权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将两者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统一起来。专业应用课程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特长和培育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自身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有专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学科基础课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将认知学习、金工学习、电子工艺学习、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最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能力。

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促进人才培养,保障人才培养具备相应的措施。除了具备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渠道外,还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障教师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好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2.1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和维护,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各专业需要根据学校情况及电气工程相关情况,量身订制教学大纲,选用和实践结合紧密相关的教材,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有弹性学制、改革考试制度、学分互补制度和实习加分制度,能够保障相关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仅要满足行业需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规矩化,也不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态化。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保障。品质的师资力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灵活教学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能够掌握行业信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采用不同的聘任办法,以较为的政策和办学条件吸引人才的加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资源库,在学历层次和进修学习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能够使得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开放化和多元化,也能够使得师资队伍兼具教学、实践、科研多方面的能力,在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塑造新的的教师团队。

2.3 培育教学监督机制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需要与社会要求相吻合,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从来就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内部事情,其更多的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认可。人才培养方案在经过教学单位的审核及研讨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相关建议,学校各级部门要逐步建立监督核查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性和科学性,相关的教学参与部门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合理安排课程中教师与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设置教学安排,分配课程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教学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反馈性,要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管理,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现阶段培育行业人才,适应多元化、分层次发展,促进理论技术革新,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搭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平台。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浅谈职业学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构建与整合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明确地指出了电气工程课程重新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电气工程课程内容整合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气工程;构建;整合

在中职电气专业的教学中,电气工程课程一般都只开设一门关于电气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单薄,而且这些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工程技术与器件,虽然目前有些仍然在应用,但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与器件有脱节。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岗位的需求,重新构建和整合职业学校的电气工程课程已是十分迫切和需要。

一、职校电气工程课程的构建

在重构电气工程课程时,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组合优化。笔者总结了多年的电气工程教学经验,认为:设置《PLC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入门》和《自动控制技术基础》这三门课程作为电气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再设置《自动控制综合技术应用》课程为电气工程技术的综合课程。以此构成电气工程的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中将PLC技术作课程单列,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完成此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单片机技术也作为课程单列,是因为对职校学生来说,单片机技术比较难学。需要掌握软、硬件技术,因此要有一定的课时来保障教学质量。对于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课程,应当是一门由自动化系统基本知识、传感器、控制器(除PLC)及执行器(特殊电动机、气动元件等)组成的基础课程,可作为PLC和单片机的后续基础课。至于自动化技术综合应用课程,主要是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自动控制设备,如自动生产线、机械手、恒压供水装置以及一些光机电一体设备等,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动化基础知识得到综合运用。这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职校电气工程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整合原则

1、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

电气工程课程内容仍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除了要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外,这些基础技术主要是指自动控制器件的应用。例如:在“三菱型号PLC”教学中,可以结合FX0N―3A特殊功能模块介绍模/数(或数模)转换技术,也可以结合FX2N―485―BD特殊功能模块介绍数据通讯技术等。

2、体现现代性和应用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器件、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要想课程内容不断反映近期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现代性不等同于技术的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器件)的应用性来满足现代性的要求,至少,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目前应用得较普遍的器件(或技术),更具体地说:教材中选择的PLC、变频器等器件的型号,应该是较新的产品,型号在国内也是较通用的。此外,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不少自动化设备在操作上已大量使用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在这些设备中已是广泛应用,因此,将触摸屏应用纳入《自动控制综合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已是十分必要。

3、体现技能性

职业学校是面向技术蓝领的层次,其培养的人才应是以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内容能否以应用技能为主线来整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笔者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器件的应用上,器件的功能、器件如何接线、器件的运用方法等,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定位

1、不能脱离中职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

课程内容应当是讲透基础,结合应用,实践为主。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单片机,了解芯片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理解最基本的指令,学会用软件将指令写入芯片,并通过仿真器实现对DEL发光和小电机运行的控制就可以了。教学的定位是使学生对单片机技术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打下一个入门的基础。这样的定位,将会大大降低单片机技术的教学难度,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收到教学效果。

2、以应用技能为主

课程的教学应针对技术的难度与器件的应用普及性来整合,不必包罗万象。也不能求全求高。例如:对于“人机交互技术与组态监控技术”,教学的内容应以基础为主,即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控制要求,运用软件设计出简单的控制画面,能正确实现控制就可以了,不必将画面的设计和程序的控制难度提高,对中职生来说,学习这些技术不但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教学课时也不会多。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为了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人才的培养原则,同时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知识点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并对教学活动实施持续有效的改革。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电气工程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行业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以来保持平稳的增长,同时对相关人才的质量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工作,其改革目标为:依托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建设,围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专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改革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改革举措,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为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改革内容与举措

1.构建宽覆盖的课程模块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特色方向”的原则制定,即以学生为中心,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四个特色专业方向。通过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设置,构建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①前两年开设公共和学科基础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社科、企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环境知识。②三年级开设一级学科主干课,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注重学生宽广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培养学生的知识面。③四年级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分别开设2―3门专业必修课和跨二级学科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亦给予学生二次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④按照专业方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某一特色专业方向上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创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2.构建层次多样的实践及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学术科技竞赛平台。充分利用部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层次组织的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库,完善培训程序,健全激励机制,组建创新团队等有效举措,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例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沈阳市福田杯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②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平台。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完成实验训练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践环节;二是培养计划以外的,以突出自主创新和个性培养的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参加学院定期举办的“院士讲学”、“博导导航”、“行家行话”等大型系列学术讲坛,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扩大本专业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要求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研学作品。

3.建立多方反馈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改革效果。

①督导专家、领导干部听课,相互听课。领导干部、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两次,督导专家根据“青年教师”、“重点跟踪/帮扶教师”安排听课,听课结果直接与被听课对象交换意见。②在校生座谈。学校每学年8―9周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学院每学期第3―4周,以班为单位组织搜集一次学生对所上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通过系主任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及时改进。③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座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安排在毕业生离校前一周和6―8月校友返校期间进行,座谈会形成记录,并将有关问题反馈给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并由相应人员落实改进。④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的调查每4年进行一次,通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座谈形成记录,重点在培养方案修订工程中落实。⑤第三方调查反馈。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形成调查报告。专业收到调查报告后,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结果积极推进工作的改进。

通过参考内部和外部的评价结果,专业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①根据督导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水平。②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确定了毕业生的服务面向,改进了培养目标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未来要在电气行业的哪些专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比较注意按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要求,注重培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③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改进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创新意识与方法、工程实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可以从学生完成的综合型课程设计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可以看出。

三、应用情况与实施效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指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实施近四年来,不仅受益学生达52个班(约1800人)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效,专业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本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招生入学分数较高、就业率好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受到国内同类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近几年有数所国内同类高校前来取经。2015年,本专业被选为“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平台课,2014就被评定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和“沈阳鼓L机集团风电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成果――“学生产品”畅销就业市场。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根据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达到了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4%,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优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甚至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2012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中,我们专业已有3名同学获得辽宁省论文奖。在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部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学生授权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我校电类专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提出相关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 改进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类。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师生层次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更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理工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方法,做如下思考与研究。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相对于个人认知能力来讲的,可理解为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还必须接受创新思维的引导,各种试验、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科技和其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去实现。

2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个强电弱电结合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工程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随后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目前在校学生约八百余人。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电气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校、校企合作等的探索,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创新活动。

3 我校电气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很多高校该类专业或者院系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配备相关经费,由专业老师负责培训指导,进行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等的准备和执行。我校作为粤西地区典型的独立院校之一,校领导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是很支持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能力培养的组织和操作上会受到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活动经费、仪器设备和师资等各方资源的限制,要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例或实施不到位

传统的课程体系重认知重知识,轻实践轻能力,使得实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较低。②我校电气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即使开设了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验配套管理并不到位,实践教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甚至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自己定制规则,其质量无人问津。此外,验室设施得不到专人及时维护和管理,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不能统一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和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电气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比如学生科技活动类社团的组建、科技活动的举办、竞赛活动的培训和组织等。我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进行此类工作时缺乏固定的良好的场所,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开展很不容易。

3.4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专业的师生比远远达不到公立大学的水准,相关专业教师中,多以经验不够的年轻教师为主。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我校也不断地引荐专业人才,电气专业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主要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构成。即便如此,师生比依然严重不足,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5 高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成多个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室,如基本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同时,也开辟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省本地一些学校企业和省内外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取得合作关系。纵观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受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等影响,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验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素质有待改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工作制度、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

4 大学生实践能力改进方案

4.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抓起。③首先,学院要重视。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打造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制订计划后分配专项任务。其次,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引导训练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体验、科技活动等逐层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学生逐渐加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队伍中,逐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4.2 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

及时,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升实践创新课程或者动手实践环节的地位。当然,任何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还是学生对核心理论基础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基础知识和概念加以透彻讲解,学生理解透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师生对实践创新能力意识专题理论体系、实践方法论的理解也很重要,若有必要,应补充专门的课程,为后续的研究、指导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做铺垫。此外,具体到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譬如,可成立专题教师课程组,将专业课程体系归类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分工合作细化任务。

第二,建立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体系及规范。分类细化统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详明其规范、要求以及实验室配套工作。比如,单片机课程实验各个项目的任务细化安排,包括实验项目本身的目的、要求和实施,以及实验室硬软件环境的准备、配套的管理和实验员配合要求等。

第三,专业实习环节统筹计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校、校企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比如,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组织过三峡葛洲坝电厂实习活动,学生见到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反映收获颇丰。所以电气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大力加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并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段,开展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等工作。

4.3 实践创新能力环节等课外活动拓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进行校内外产学研团队建设课外活动拓展。比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学生多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活动,获得诸多奖项。另外,我校教务处多次组织师生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开展收效显著。今年暑假,机电工程系几位老师自发组织到湛江科技局、湛江企业孵化基地、湛江港务局等单位进行考察调研,随后经由老师引导,我系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由湛江科技局举办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等,开阔了视野,拿到了奖项,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4.4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适当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我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科研环境,让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主动探索研究,对于本校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颇具影响。④

5 结论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我校通过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环节,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开展电子电气类竞赛活动,探索实习基地等方式,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出很大的努力。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诚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