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无法跟上高校的步伐,这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漏洞,从而影响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想要使高校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问题的本质,从源头上抓效率,从而达到高校教书育人、厚德载物、致知于行的目的。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高校改革行政管理论文

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首先,制度现状与问题。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方面,其制度、体制建设,主要参照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模式,高校行政部门类似于政府机关部门,其职责分配、工作内容不明确,未建立工作负责制。处于该类情况下,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很难行政整体管理方法。而随着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提升行政效率,必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立足现阶段状况,为确保行政管理平稳、高校,需实施相应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组织结构,在高校管理改革方面,立足教学角度,平衡行政办事能力。同时,随着教育方针不断变化,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实现高校的可持续性、长远性发展。其次,人员现状与问题。其一,我国高校行政人员功利性较高。目前,针对高校行政管理,行政人员功利思想严重,存在严重官僚主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工作不务实,责任心不强,过于急功近利与官腔官调。教书育人作为高校主要工作,行政管理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权利,两者是一种互相协同、共同发展的关系,绝非对立关系。若行政权利比教学权利要大,必然会影响日常教学工作,不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最终影响学生学习,阻碍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存在严重性后果。其二,行政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根据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行政人员大多数为一线教学人员所选拨,再发展到行政岗位上,使得高校行政人员缺乏专业行政素养,未接受专业性行政知识培训,不熟悉行政业务,工作过于墨守成规,且操作存在诸多问题。而行政管理思想固化,必然导致高校行政制度不灵活,加上观念守旧,对高校教育体制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分析

首先,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强化更新创新。为促进高校科学、合理运转,需指定科学、合理行政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方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科学开展。对行政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落实决策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在重大决策方面,需明确具体责任人,通过专业、系统分析决策,行政人员需具备全局管理理念、高度责任心。对于把握性不强事情,不能进行不合理、主观性臆断,确保高校决策、制度的民主与科学。同时,加强部门间协作,明确清晰行政部门的职责,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确保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利益,需建立集体主义意识,有效促进学校工作科学开展。若出现问题,各部门严禁相互推诿,必须协商解决问题。另外,制定科学、合理奖惩机制,对于人员任用,可采取竞聘上岗与招贤纳士方式,做到人尽其才与人尽其用。对于工作方面,需做到奖惩分明,提高个人办事效率,多方位考核言行举止,重点培养教师,完善学习平台,使行政人员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其次,提升行政人员创新能力与个人素质。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人员需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创新工作能力。对于实际行政管理,需提升问题应变处理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行政管理创新奠定良好基础。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提升行政管理高效性、新颖性,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发现情况,主动创造条件,使新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行政人员需具备高度责任感、事业心,不断提升工作使命感,将行政管理工作作为自身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于突发事件,需具备应变能力,立足高校具体实际情况,与自身综合素质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工作研究兴趣、能力。积极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为全体师生提供辅助性教学、学习服务,切实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在高校发展进程中,行政管理作用日益突出,关系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制度与人员问题,严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强化更新创新,提升行政人员创新能力与个人素质,进而实现高校可持续性、长远性发展。

作者:宋磊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英语教学下行政管理论文

一、行政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路

PBL和LBL是现代教学的两种范式。前者是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后者是基于讲授为主体的模式,一般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思路是:把课堂分为课后和课上两部分。课后课堂以LBL教学法为主、主要教授记忆性知识,充分运用校EOL网络平台上传资料、讲义和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内容。课上课堂主要运用PBL教学法,确定主题引导学生问答、讨论、参与。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少数的英语语言游戏可以增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问答以及开放式讨论的模式进行授课。

二、行政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及时,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板块:专业词汇、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中英文)、行政管理实务问题背景资料(英文)。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背景资料阅读主要靠学生自习预习。

第二,课堂上。进行模块化、问题化英文讨论、发言,项目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问答、学生汇报发言、游戏等。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20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英语语言是否表达流畅、发言语速生态是否自若、回答内容是否切题和回答的内容是否正确(或者合理)。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问答采用全英语问题,教师提问学生能够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较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这个学期会分为如下6个模块:PublicAdministrationTheory;DefinitionandScopeofAdministrationLaw;PublicEconomics;PublicPolicy:PublicSectors;Taxation.每个模块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大学习价值。

游戏主要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方式选取的正确可以增加学生们对记忆知识的储存和对理解知识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游戏有很多,专业词汇“数来宝”,辩论对抗、发言、友谊之圈等等都是课堂英语教学的流行游戏。项目负责人还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开发更多的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游戏种类。

作者:郭倩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论文

一、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

我国的国有企业行政机构都非常庞大,在进行几次改革之后仍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有的国有企业还出现了增加行政机构的现象,国有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中并不需要如此多的行政管理部门,增加的管理部门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这无疑会增加国有企业的经济负担,使得国有企业很难盈利。

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国有企业部分员工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国有企业的权利也掌握在少数管理层手中,管理人员根本没有切实的了解下属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所做出的任何判断或者管理都不切合实际,那么国有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就会丧失积极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缺乏效率。这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无法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而且还会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使国有企业存在着亏本运行的情况。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人力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的人才,所以各个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垄断行业的国企中却存在着人才浪费的情况,因为是垄断行业的国企所以在工作中不需要进行创新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人才缺乏竞争力。而且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比较落后,没有将企业员工有效的调动起来,那么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权力赋予人事管理部门,但是人事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将员工进行有效的安排,而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考勤并进行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这样的话人事管理部门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职责,而且还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

二、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内容

1.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是建立以经理为首的指挥系统并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的行政管理,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管理目的就需要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与权力,让其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的行使管理权力,另外行政首长还需要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咨询部门,主要是为了防止行政首长做出失误判断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在行政命令下各部门就会迅速执行并且流通贯彻。行政管理工作最忌讳的就是机构杂乱、信息流通较差,因为这样会导致公文的履行效率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设计合理的行政管理机构,以此来达到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企业员工。

3.选拔的行政管理人才

的行政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政治素养、创新意识、身体素质这些一般素质,此外还需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的能力以及择优决断能力,另外就是需要广阔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包含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只有具备高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行政管理人才才能够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4.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行政管理最主要是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所需要完成的,通常会采取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激励机制的制定需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激励机制的制定要能够结合引导、评价与奖励,只有这样激励机制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国有企业存在着的行政管理问题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只有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方法才能够促使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程灿 单位:重庆建工第七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中国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行政管理与体制的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经历了平衡发展、局部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其机制运行经历了由“计划发展”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过程。这种动态演进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前,在接受和改造旧体育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体育体制得以初步确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表现出高度集中统一、平衡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开启了对发展路径及运行秩序的全新探索,初步完成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到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设计。[1]165-169这种发展和转变,可以清晰地从新中国体育行政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看到。

一、新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的历史意义

当我们回顾总结新中国体育行政管理发展历程的时候,不能不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性作用。

(一)确立党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地位,使体育事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育事业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体育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始终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建立、健全了从国家到地方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根本性质,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历史必然性。

(二)确立了自上而下的体育行政管理组织系统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初步形成了纵向结构的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即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地(市)、县、乡(镇)体育行政管理垂直系统。同时,也形成了由非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体育行政组织系统管理行业内的体育工作的格局。初步构成了政府部门体育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和非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分工管理体育工作的多元化的管理格局。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体育行政管理组织系统以及各种管理制度。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体育行政管理组织系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并在此后的不同时期具有新的特征。

(三)将体育事业纳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随着计划范围的不断扩大,体育事业的发展也纳入计划范围。1953年开始的及时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必须转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盲目发展到计划建设。因此,“国民体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时个五年计划”。同时,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上,全国高等体育院校按照国家建设计划需要实行统一招生。招生数作为国家经济计划中文教项目的主要指标列入计划,大学毕业生和运动员都实行有计划的分配和有计划的政策性安置。[3]16-17体育的计划体制,对建立社会主义体育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育工作的高度集中管理,限制了各级政府体育行政机构人员的工作活力,脱离了中国地域广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对之后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新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沿着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体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上形成了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思路。但是,在体育体制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问题

根据1956年制定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简则》而形成的国家、部门和单位共同管理体育事务的制度安排,与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开始受到冲击。究其原因:一是政策调节的导向性发挥了作用,表现为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政策,导致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群众体育发展滞后;二是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差距明显加大,表现为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投入少;三是体育行政管理的绩效出现反差,表现为国家金牌数量不断增加,学生体质出现下降。尽管社区体育管理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总体来看,体育事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关于中央和地方体育管理职能、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问题

关于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问题,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了关于“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强调“必须改革过去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性的领导管理”[4]。按照要求,国家体委也将有关竞赛、训练、群众体育活动等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了各省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这一规定所确立的管理体制,是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它对加强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1979年9月中共中央重新颁发这一规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力和责任。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上积极发挥省级政府部门、社会体育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体育行业协会和体育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的职能进一步转变为在宏观层面发挥协调空间结构,提供政策支持,进行执法监督和评估等作用。完善地方性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关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进行的“修补性”的调整时期,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体制而进行的“修补式”的调整;二是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体制性”的转变时期,主要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而进行的“体制性”转变。纵观我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尽管曲折多变,但总体来看,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朝着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服务型”的方向发展。今后我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将朝着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行政体制方向发展。其基本方向有以下三点:一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5]在推进体育行政体制改革中,逐步理顺改革发展中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必须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就是政府职能定位问题,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向前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把政府该管的事管起来,管到位;把市场和社会可以管理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国家宏观管控,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完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更多地关注、保障和改善国民体质。改善民众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较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对体育最实际和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三是坚持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实力的提高,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关于体育行政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启动,体育行政机构改革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而受到重视。我国体育行政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体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存在单一性和综合性的选择。我国体育行政机构由“协会”变“部委”,再由“部委”变“总局”,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需求。国家在体育行政机构的设立上,其初衷主要是加强体育行政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并以此强化其相关职能;尽管这种设想科学与否以及其后的实践效果都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体育行政机构性质及职能单一和综合是两种不同的取向,世界各国政府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新中国体育行政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此做出不同的判断和探索是可以理解的。二是在国家对体育事业统一管理和分块管理两种模式之间的选择。即,国家体育行政机构对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体育事业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还是分设不同的部门对体育事业划块管理。另外,其他部门所设体育行政机构在发展管理体育事业过程中如何确定其职责和权限,如何界定这些部门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关系也是这一问题的另一表现形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难对某一模式进行的肯定或否定。我们的基本评判标准就是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对体育事业的科学管理,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体育行政机构职责权限的划分上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协调。集权和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集权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分权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识和实践上的较大误区是将两者地对立起来,从而做出极端化的选择。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客观需求,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集权和分权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较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限制其弊端。四是体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必须与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相适应。体育行政机构是各级政府管理体育事业的行政机构,理所当然地不同于管理其他事务的政府行政机构,应当反映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当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重点的要求。自新中国建立新的体育行政机构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内设机构与职能的几度变化,反映了这一客观规定性。五是体育行政机构建设法治化问题。体育行政机构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限的确定都必须法治化,消除主观随意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形成的共识。在这一问题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体育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可以说,目前我国体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相关的职责权限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多年历史和学习了解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必须法定化,这一思想和目标的提出,为体育行政机构建设的法治化提供了最的政策依据。可以预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将是我国体育行政机构建设的必然趋势。六是重视社会中介组织或机构在体育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中介组织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官员、业务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所组成的咨询、评议和服务机构。此类机构一般可以适当分解体育行政部门的某些业务性较强的管理职能,为相关问题的决策提供一种更为民主和专业化的机制。就国际范围来看,此类中介组织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作用和效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肯定。在我国,虽然这类中介组织建立的时间不长,相关体系也不甚完备,但是已经在体育事业规划、运动竞赛策划、体育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有理由相信,作为体育行政机构的有效支持和补充系统,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其在体育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升。

(五)关于体育行政职能问题

体育行政职能是政府行使管理体育事务权力的行政职能之一,是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维持与发展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是体育事业能够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而维持、发展和改革的必需条件之一。由于各个国家政府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一职能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方面是相同的,包括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规章和体育标准、进行体育行政执法、进行体育监督和体育评估等。作为体育行政职能的体育规划,它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管理过程。由于它承担着确定体育事业目标的任务,因而是体育行政诸项职能中最基本、最为重要的职能,是其他职能得以有效行使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的体育规划分为国家体育规划和地方体育规划,分别由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要编制有关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研究确定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规模速度和方法步骤,指导、协调和监督体育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也同样行使地方体育规划的相应职能。但是,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在此领域里发挥的效用并不明显,其地方体育规划职能的主体地位也不显著。另外,在体育行政执法过程中,现行体育法律规范中,涉及体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规范不多,即使有,内容也大多不明确、含糊不清。如对体育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少法律采用“有关部门”的提法,这种不确定的规定不利于法律、法规的执行。“有关部门”意识不到自身的体育行政执法职责,造成了无部门负责或者无关部门负责的局面。为此,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必须制定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规范,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保障体育行政执法正确、及时、合法的重要环节。

(六)关于体育行政专项管理问题

体育行政专项管理主要指对体育领域所涉及的各项内容的宏观管理。也就是说各级政府机关和体育主管部门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对体育事业发展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体育整体性发展。体育行政专项管理包括体育人事,财政、设施、信息等。体育行政专项管理是整个体育行政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搞好体育行政专项管理对于保持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体育系统内部的生机和活力,保障体育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财政管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财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育财政管理仍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应该看到当前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体育经费管理,提高体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体育资源较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我国体育财政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我国体育财政管理工作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及时,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的监督力度,确保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体育投资,按《体育法》所规定的具体事项,逐步达到目标要求。第二,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体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体育资源真正运用到国家“两个计划纲要”中去。第三,进一步加强体育财政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让我国体育财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第四,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使财政预算真正做到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服务。在体育设施管理方面,虽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二是民间资本和外资对体育场地设施投融资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体育信息管理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和体育研究机构存在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等问题,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高成本运行和低程度利用等问题。

(七)关于我国体育法制建设问题

体育法制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联系,它是指按照依法治理原则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方式,来管理规范各种体育活动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它不仅包括体育法律制度,而且包括体育法律制度的运行,即体育立法、体育普法、体育行政执法、体育司法、体育法制监督、体育法律的遵守以及体育法学研究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法制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障和推动了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国体育法制化建设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这既有国情决定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也有现实体育体制缺陷的影响。法律滞后于社会现实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我们既要正视体育法治在法制建设的不断探索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要在规范法制建设的行为中实现体育法治的终极目标。

作者:刘献国 韩勤英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问题和对策下高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制度滞后、不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相较于其他企业和单位是比较单一和机械的,对管理人员进行约束的主要方式就是岗位责任制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各种政令畅通无阻,但是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这种管理制度下进行长时间的工作,非常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从而使得工作人员逐渐变的懒散拖沓,对于所做的工作有了应付了事的心态。再加上高校的管理部门机构繁冗、工作复杂,一些工作人员出现“学无以致用”、业务知识缺乏等问题。在处理事情时也是循规蹈矩,灵活性不够,严重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暴露出制度不完善,工作方法落后的弊端。尤其是在对待学生及家长时态度冷漠,推诿搪塞,甚至恶语相向的例子屡见不鲜。从而严重的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

2.权力过于集中。高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路径依赖的现象,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被一直沿用到今天。各个岗位中的工作人员都受到级别的限制,因为级别的原因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只能在自己权责的范围之内进行工作,从上到下进行层层节制,形成金字塔的管理模式,越是向上权力集中就越为严重,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障工作可以平稳的运行,但是长时间的沿用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官本位”的腐败思想。在这种模式下工作人员都是以上层领导的利益为主,有时为了向领导负责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或者是他人的工作成果。有时甚至会出现一系列违政纪的问题。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使得资源的分配极其的不公平,甚至严重的威胁到科研和教学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

3.工作人员安排缺少科学性。在高校当中行政管理部门在设置时基本都是将政府机关机构设置作为参照蓝本,从而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出现权责不清、人事臃肿等情况。在对工作人员和岗位进行安排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经常会出现职责重叠的情况,同一件事情经常会涉及到其他的部门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但事情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工作人员相互推诿,在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现在在一些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人数远远超出教学人数,多出的人员对高校经济支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中人浮于事,甚至有人长期不在岗、吃空饷,既违反组织原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4.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他单位、企业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虽然校内会定期查岗、教学评比,但是仍然有一些歪风邪气在高校内不断滋长。比如在社会上出现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相关制度不了解、办理相关手续时有疑问,或者是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的遗留问题需要向工作人员咨询时,往往会遭到工作人员冷言冷语,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态度恶劣,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直接影响了高校行政服务的实际水平。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对策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对策。以原有的制度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剔除,将一些闪光点进行保留并加以重视,适当进行权利下放,加强基层行政机构的发展活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尽量减少因职责不清导致的分歧和冲突。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制度方面对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要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对各个岗位的特点进行的分析,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根据岗位的特点对人才进行选拔和任用。重视行政工作人员的干部选拔,保障中高层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技能,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向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人才和岗位一体的目的。此外还应该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竞争实力,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2.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对策。就目前我国高校来说,普遍存在权力集中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及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使高校发展的脚步处于被动的状态,严重打消了基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权力的集中也十分容易导致领导人员出现官本位的思想。行政管理人浮于事,容易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为此,高校要以厉行节俭,合理开支作为出发点,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做好在职人员的薪酬工作,避免浪费不必要的资源,可以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基层行政工作人员。因此高校管理权力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权力。同时要对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精简,以部门职责作为依据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简,从而根本上解决责任不清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激励在职管理工作人员的不断进步。

3.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策。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就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谓的综合素质指的就是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政治思想以及业务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首先,在选拔任用基层行政工作人员干部时,除了要对平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也要对该同志平时的工作态度、心理健康、身体状况以及思想动态进行评估。这些因素极大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和效率,一个只会工作,没有健全人格和丰富情绪的人,相当于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必然无法胜任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或是培训,改变管理人员陈旧的思想,接受新思想的熏陶,让管理人员学会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三、结语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无法跟上高校的步伐,这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漏洞,从而影响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想要使高校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问题的本质,从源头上抓效率,从而达到高校教书育人、厚德载物、致知于行的目的。事实上,一所好的高校,其本质还是要有好的教学质量,不论何时,教学质量都是及时位的,都不能动摇其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抓管理,抓师资,保障教学秩序,打通各个环节,协调联动,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从而促进高校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

作者:赵遐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秘书突发事件行政管理论文

1、前言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院系办公室中,行政管理秘书往往是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处理者和执行者。行政管理秘书这一岗位工作内容繁多。在学校院系中担任行政管理秘书这一岗位不仅担子重,任务又多又杂,同时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大部分人所忽略。但是,在突发事件中,行政管理秘书的管理能力又往往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行政管理秘书要切实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2、突发事件中高校行政管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往往伴随着大范围之内的影响。行政管理秘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将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不仅对当事人,对学校的纪律等也起到维护作用。行政管理秘书是负责高校内各种繁杂的事务的直接执行者,往往也是得知突发事件的直接管事人,那么,抓住时机,在及时时间内处理突发事件,才能防止突发事件继续进行,并防止扩大其影响范围。

3、突发事件的管理技巧

3.1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由于行政管理秘书所服务的人员多,且事务杂,因此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状况外的情景。因此,当行政管理秘书遭遇此类突发事、紧急事时,必须要存有良好的心态,要做到不慌不忙,处事不惊。这样的心态才能够最终妥善将这些时间进行处理。当遇到突发事、紧急事时,行政管理秘书必须要全身心投入时间,充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想方设法应对问题,并用自己的经验和沟通能力,有效控制事态。这时,行政管理秘书万万不能被过于惊慌,或是害怕等情绪所左右,必须勇敢站出来。心态的控制非常重要,好的心态可以让行政管理秘书在处理事件时更为自信以及,才能够冷静下来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及沉着细心的个性对行政管理秘书这一岗位非常重要。

3.2客观地认识,有效地表达

在遇到突发事、紧急事时,秘书要做的往往并非运用自己的头脑将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在理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后,及时向相应的主管领导汇报事件的来龙去脉,由领导进行决策。秘书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信息的传递者,即在事件发生后及时时间掌握并了解、客观的信息,并原原本本告之领导。当然,这就要求秘书在传达事件时对整个事件具备客观、的认知。通常来说,突发事件由于其产生具有突然性,往往使处理者感到措手不及,且由于众人好奇的心理喜欢对突发事件进行关注,因此还要面对这些关注的压力。因此,遇到突发事件,行政管理秘书必须要在事件发生的伊始,就对整个事件的成因等进行深入地了解,并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牵涉到事件中的各方进行深入询问和了解,同时,行政管理秘书要根据自己沉着的判断,将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保留那些客观性强、度高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最终传达到领导的耳中,以便领导对事件能够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领导做好决策埋下伏笔。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秘书必须要明确两点要求,一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尽量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二是信息传达必须、客观,不带偏见,尤其不能将秘书自己的主观意见作为客观事实陈述给领导听。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重要,这些因素都会给事件的最终处理造成影响。

3.3沟通协调技巧

应急事件产生以后,行政管理秘书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客观了解事情的始末,同样,秘书还肩负着协调事件各方的责任。在同事件的各方进行深入沟通和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协调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的真实性。同时,当行政管理秘书了解到整个事件发生的始末之后,假设处理事件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尚未赶到事发现场,那么行政管理秘书还应当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通过多方协调,暂时有效将事件中的当事人以及周遭围观者的情绪进行安抚,以防发生事件恶化的情况。

3.4做好参谋工作

当处理事件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时赶到现场后,行政管理秘书的职责此时转变成与领导进行沟通,将该事件发生以及当前情况原原本本告之领导,从而为领导如何处理事件提供依据。在领导做决策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秘书必须扮演好参谋的角色,以协助领导多方面地了解事件,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行政管理秘书假设对该事件有有建设性的想法和见解,也能够适时地提出,以供领导参考,最终做出使各方信服的决定,从而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秘书可以说是领导的好助手。

3.5突发事件的总结反思

在突发应急事件解决完毕之后,行政管理秘书还要协助领导一起,就整个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从中发现问题,做好总结和反思工作,并用书面形式将相关材料进行汇总。在事件的总结材料中,不仅要包含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也需要记载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后续情况。同时,还必须要对事件的发生做好反思,从而为院系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4、结语

在我国高校中所设立的行政管理秘书这一岗位,不但工作任务重,同时所牵涉的事项相当繁琐。因此,要切实胜任行政管理秘书这一岗位,秘书们不仅要具备很好的能力,能妥善、熟练地解决各类日常工作,同时,还要在工作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在遇到突发事、紧急事时,才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问题,才能够冷静地帮领导出主意、想对策,最终将事件妥善、有效地解决。同时,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行政管理秘书还要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提炼出好的方式和方法,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切实得以提高,从而做好领导的好助手、好参谋,同时也成为校园相关事件管理的中流砥柱。

作者:宋薇 单位:潍坊学院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高职院校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论文

作为高职院校协调办事与管理综合性机构,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核心,更是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关键。办公室的职能既涉及到学校的管理系统决策、执行与监督、反馈,更要负责服务与信息的传递,是高职院校中综合性较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管理部门,其行政管理水平则直接关系着整个校园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而随着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与弊端,表现出过分依赖经验式管理,缺乏传递信息、协调左右的功能发挥,缺失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造成办公室行政管理混乱,人员工作不积极,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与教育的改革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必须紧跟潮流,在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从自身存在的缺陷出发,以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为目标,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这不仅是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管理策略,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公室管理的效率。

1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高职院校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这种转变充分体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要求上。这种转变也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逐渐走上专家治校、双师型教师等发展方向,而因学者、教授等人员成为了办公室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办公室要为学校党政领导提供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必须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多、长期、繁琐的工作,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合理地规划与安排,做到紧张但有序。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要积极思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

2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所谓创新管理理念,不仅是要创新管理方式,更要针对管理理念与过程进行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就是将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科学管理,运用理论知识与宽阔的事业,以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说通过对新知识与新经验的学习,并通过合理的手段表现出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反映出来,培养和加强个人的知识与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智慧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观念

办公室行政管理不止需要管理人员高水平的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更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办公室人员分工明确,但许多工作都要与其他人员协调合作完成,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的办事效率与服务,就必须整体合力,建立良好的岗位沟通,发挥出团队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办公室的凝聚力,促进提高办公室办事效率。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注意取长补短,多与其他岗位的人员沟通交流,做好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与衔接,集思公益,打造共同进步的环境氛围。可以通过自发组织集体活动,增进工作与情感交流,不仅利于舒缓压力,更为顺利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文婧 单位: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公共管理理论与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的公共管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大转变,需将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明确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借鉴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方面,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仅牵涉政府,还牵涉非政府组织,很多原先由政府负责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授权给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有必要重视公共管理专业人刁‘的培养,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套完整而独立的科学体系,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面临的较大任务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对政府事务进行管理,而且对社会事务也进行管理,所以,公共管理具有较一直的公益性和适应性,其管理的对象包括国家事务、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比行政管理的对象更一直,而且体现了具体的事务性,其主体和行政管理相比也显现出多样化特征,有志愿者、中介机构、居民组织等。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中,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人市场机制,注重管理的实效性,变原有的集权为分级授权,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公共责任和社会权力在各类层级的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中分化,真正有效实现民主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二者在目标、主体和方式上有重叠之处,只有从其产生环境和内涵来进行分析,只能对两者的联系有把握。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学术领域,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在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其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最初的公共行政转向公共政策,再转向现在的公共管理。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政府管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科学化三个阶段。

及时,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具有一直的公益性,研究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采取的方式;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狭窄,是指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和实施方式,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公共管理将工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鉴到政府的组织管理中,将管理视作一个整体,只是两者的管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公共管理注重和强调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第三,从权力的角度来看,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然而这种权力应该对社会生活负责,并非毫无限制。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应该将权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结合,根据人民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1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我国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而政府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设置相互重叠,职责不明,导致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再加上有些行政法规不健全,使得政府机构臃肿而庞杂。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将管理效率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机构的设立、人员编制都应该为效率这一中心服务。这在行政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公共管理注重引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这使得原有的政府公共服务垄断地位动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根据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竞争机制引人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在某些领域开放公共服务的市场,允许相关的私营组织和机构进人,提供公共服务。在一些基础设施行业,如水电、电信、燃气供应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将私营机构引人,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效弊端。

3公共管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着不同,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宜,然而,企业管理中有些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如对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强调投人和产出分析、重视成本核算等,将这些科学兀素引人政府公共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企业的绩效评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比如在对管理人员的酬劳计算方面,按照个人业绩或经济效益产出量来进行,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人员懒散的作风。可以把官僚组织进行分解,细分为很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引进一些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办法,如,在对人员的管理和编制中,采取劳动合同制,签订绩效合同制,或者是采用服务保障制,改变以往的固定工资制,采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和服务积极性。

4公共管理强调授权和分权。政府组织机构存有典型的、分明的等级,不能对社会管理新的变化做出及时回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权法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在企业,经理一般采用分权管理的办法,使层级减少,将权力分散到各个部门当中,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积极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形式也可以借鉴这种办法来应对社会变化,将权力分放到各个社会服务和管理基层,让基层享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如,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这种民主管理模式可以让基层的管理机构享有更多政策执行权和政策决策权,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层级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5公共管理注重实效性。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只重视投人而忽视效果,很少对工作效率进行衡量,从而导致效果越差,投人反而越多。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实效性,其中的交易成本理论、成本核算理论等都强调投人和产出比,主张将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相联系,对政府管理活动的投人和产出进行计算,对公共部门和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政府依据不同的外在市场情况和利益需求做出反应,使管理机制更为灵活并具有时效性。在对公共管理财务和物力的控制方面,改变以往以投人决定拨款的预算制度,根据服务产生的效益进行拨款和预算,融人预算、产出和效益挂钩的企业管理方式。

6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公务员的影响。在行政管理体制中我们应该注重将行政管理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公务员和官员也不可避免地有着相互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绩效和政治体制的设置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够保障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那么政府管理将会失去它的性,公共管理也会在政治上失去控制这样,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无法得到制度保障,因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和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公共管理理论还主张对一些公务员进行政治任命,使他们在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让行政人员提高认识,对自己行政工作背负的政治责任有清楚的了解,并对政治制度和政策增强政治敏感度,做到自动自觉地遵守和响应。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让公务员在执行政策的同时,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使公共政策真正发挥其社会实效性。

作者:陈继伟 单位: 河南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计算机网络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现状

其一,资源浪费较严重。在高校教育中,根据部门职责不同,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大都被安排在教辅工作岗位,职能管理部门岗位的专业要求更多的需要具有文科专业背景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往往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对网络硬件的需求,片面认为价格高其功能就越强,操作就越简单,从而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过多的购买硬件设备,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例如打印机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几台计算机同时使用而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工作,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节省空间;但大多数高校的打印机过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相关教育行业网络化建设趋势预测显示,2011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近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左右;2012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左右,2013年达到760亿元,增长14%左右,如图1所示。过多的资金投资在硬件方面,使得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图1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增长比例其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较少。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内部信息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初期,对硬件投资较大,忽略了信息资源的建设。高校管理、监测工作量化程度较低,在管理和决策中,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的判断比较少。高校信息管理档案不够规范,没有进行数据化管理,或者数据化更新速度较慢,数据库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没有落实好,为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提供的网络服务不够完善。高校各部门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2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意义作用

其一,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务是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将教育管理资源进行共享,高校教育机构内部在研发和管理本单位的信息数据库时,要从通过级别、用途等角度将部分数据分配给各部门使用和维护,从而有效避免同类资料的重复收集。其二,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重要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故障处理、网络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能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持。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时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模式,使得行政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优良作风为高校的各种管理工作提供品质服务。

3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其一,完善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它也是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在共同的数字化标准、信息化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上运行。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时期,网络平台构建理念也不同。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其二,完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首先需要构建网络技术应用于各项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即构建管理平台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其三,完善资源平台。资源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数字化的各种资源,其核心是各种数据库。学校的信息库一般有学生信息库、教学信息库、科研信息库等,详情如图2所示。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就需要将资源平台进行完善,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图2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

3.2增强管理人员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体系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载体,运用网络技术来改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将管理和网络技术联合起来,将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转移到管理应用系统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将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程序固化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并根据当今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网络化办公体系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由于管理人员更加熟悉原有的人工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的人员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抵触情绪,适应新型的办公方式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手法,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率。

3.3提高管理人员操作网络技术的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这些部门的工作大致为教学、科研、财务、学生、人事、设备、生产、后勤等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和统一,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资源配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需要与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沟通,避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各种需求,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不断完善。

4总结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但目前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高校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制定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朝着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作者:吴永祥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人性化体育行政管理论文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管理具有很多原本的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的优点。比如,人性化管理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其与制度化管理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合理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在管理者将人性化管理投入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人性化管理显示出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广大管理者的认同。本文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尝试着从人性化管理的其中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即发展历史与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性化管理的应用在体育行政管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性化管理思想的历史

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年),在二十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这可以算是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起源。[1]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罗将实践研究和动作研究进行广泛的综合应用,并且利用其来制订工作计划。这不仅仅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奠基石,同时也帮助企业对内部各利益群体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创新。在泰罗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解释中,工人、企业的管理者还有工厂的厂主的利益其实是可以通过协调达到一致的。要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必须明确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责任。同时,也需要对企业人员进行一系列规范化的培训和训练,使其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各方面标准的要求。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泰罗着重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各个方面紧密配合,严格遵守各自的纪律。而且,泰罗将责任明确化,利益明确化。人们的利益与自己的劳动直接挂钩。员工的收入取决于员工的劳动质量与数量。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一管理理念就遭到了雇主和雇员双方面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一段时间,这一管理理论被驳斥为压榨雇员剩余劳动力的罪恶手段。虽然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人们却始终承认一点,那就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中,始终有一种人性化的内容,这是贯穿泰勒思想的主线。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背后,人性化管理的光辉已经得到了最初的孕育,并且进一步萌芽生长,不断进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到下半叶,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企业方面来讲,各国企业的企业规模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大。竞争成为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催化剂。在此期间,跨国公司快速地成长起来,托拉斯成为了经济世界最令人瞩目事物。与此同时,不同经济利益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所以,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实业家,尤其是日本的企业家,甚至直接将这一管理理念运用到了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中。上个世纪末,人本主义得到了逐步普及,由此也使得关于人性化管理的争论更加激烈,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最能体现当时学术成就的思想理论就是M理论。这是当时人性化管理思想具代表性的理论。M理论认为,企业的工作效率不单单是由分工与协作来决定的。它同样受到整合和协调的影响。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人性中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但是,人性之中的善与恶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的。所以,在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人性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去关注人性中善恶的转化。每一个单体的品行性情不同,人类总体的品行就更加难以定性了。在对人进行管理的活动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职位这个媒介,把共性和个性进行统一,使得两者达到和谐与一致。在M理论的解释之中,人性化管理与其他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通过下面的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人性化管理更加关注人的本性,注重引导人性,顺其自然。二是,人性化管理其实更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塑造,根据每个人的习惯,有的放矢,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三是,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发挥人的创造力。通过创造力的不断发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主要突出人的重要性,将人看作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强调人是社会组织的主体。突出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人才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平等自由。承认人的价值。三是,重视关怀,尤其是终极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人的关怀。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够独立的承担责任。在人性化管理之中,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哲学价值体系中的人性善恶不同,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中管理观念也不一样。人性化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建立在整体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从朴素的人性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对人性进行概括:人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只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和利用,顺其自然,一样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习惯:人的习惯是可以塑造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习惯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人的生存并不仅仅是由生存本性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人类共有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所决定的。创新:人类具有自我突破、自我创新的能力。由单个个体的人组成的人类组织同样具有突破、创新能力。因此,他们能够及时改变自身的状态,以达到适应外界的目的。根据这些设定,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及时,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违背人的本性。第二,就是要合理利用人的行为的可塑性。积极有效的对习惯进行管理和利用。第三,就是要利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这两个特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塑造,第四,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做到推动企业的发展。人性化管理不仅包含有注重人性、听从本心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很强的纪律性。它并不表示在这种管理理念之下,人可以畅所欲为,毫无约束。人性化管理的本质,是将所有人高效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使人们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2]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人,这是与传统的企业管理不同的较大所在。它要求企业以人为本,而不是将人看作是简单的劳动工具。要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一种人性化的制度来要求企业员工,用人性化的制度来培养和训练员工。利用文化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员工造成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得员工的价值得到较大限度的体现。很多人觉得,人性化和制度化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因为要做到规范性,原则就不可更改,必须做到按章办事,铁面无情。但是,人性化管理又要求管理者考虑到人的因素,因人而异。所以,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矛盾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加如此。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化管理并不意味着放纵纪律,违章放肆。恰恰相反,它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合乎人性的规范纪律,使企业管理者的意志得以执行,同时又不伤害员工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员工习惯的进步。在得到管理者和员工双方的同意之下,解决掉企业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将人从僵硬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减低企业用于内耗中的能量资源。

三、对体育行政管理实施

人性化管理在现行的制度之中,体育的行政管理是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体育行政机关对体育事业进行管理的决定因素。从1949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体育工作的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体育事业的发展则由行政手段决定。国家通过对资金的投入,群众的倡导等方面的控制,决定体育的发展水平。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个方面都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转型。体育事业也不例外,从原本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变,深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大胆试验,用于创新,不断摸索,将经济和法治两种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现有的管理模式。[3]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体育事业管理制度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此时就更加需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

(一)尊重体育工作者

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体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事业中去。为祖国体育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能量。这样,也可以使得体育工作者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所以,我们必须让体育工作者体现出他们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民主。要给体育工作者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由空间,使得关于体育的重大事项由体育工作者民主投票决定。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增加决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加深体育工作者对决定的理解,使其执行起来有较大的成效。二是,自主。体育工作者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按照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地激励自己,促进自己。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待遇由自己的劳动决定。相关组织要切实考核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成绩和工作质量,达到调动他们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注意培养管理者的情商

在实际的社会中,人的行为由感情和情绪所决定。情商的高低,决定了管理者社会活动效果的好坏。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拥有冷静果断、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也要求管理者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人和状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出正确的决定。

作者:马勤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仙林校区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论文

一、大数据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促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使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所以说,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定职能执行过程和能力上,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来势之汹涌令人始料不及,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效率问题。随着数据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存储、整合、分析速度成为数据应用的瓶颈。(2)安全问题。海量数据中不乏大量个人信息。在发展大数据项目的同时,如何保障个人隐私、数据备份和恢复、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对各级管理部门也是一道难题。(3)决策问题。很多部门目前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简单汇总的粗浅层面,这很可能直接导致误判形势、决策失误。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是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4)大数据整合问题。一般管理部门所收集的数据通常是来源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渠道的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大量的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等对决策部门来说仍是巨大挑战。笔者以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决策机制仍有许多弊端亟待解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及时,“统治型”行政模式下决策观念尚未发生转变。在传统的单边的行政思维模式下,决策者无须考虑政策受体的意愿,仅凭自身的硬性推行各项政策[1]。行政决策权实质上是行政权力的延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决策权容易成为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而政策受体没有发言权。第二,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目前的行政决策机制,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与此同时,间接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公众不能公正地向行政决策者输入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利益要求。其后果必将致使在部分行政决策事项上,公众参与热情出现衰退趋势,造成大众对行政决策认同度较低的合法性危机[2]。第三,决策的信息、咨询系统相对薄弱。目前,在决策的信息系统上,专门化的信息机构不多,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决策机构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够,多向沟通的渠道不多,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与决策机关交流的渠道较少。在决策的咨询系统上,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决策咨询组织发育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四,责任追究制度未落实,公开性和回应性程度不够。一方面,我国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往往出现决策权力的失控和滥用,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在决策的权责关系上,一些行政决策权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纠错改正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决策评估制度,最终造成……责任追究方式模糊不清。

(二)大数据已成为行政管理部门改革创新的节点

伴随互联网、移动网、云计算的兴起,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推动了大数据这一全新概念的产生。大数据除了“大”这个特点之外,还有“多样”(Variety)、“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灵活”(Vitality)、“复杂”(Complexity)五个“另类”特色(4V+1C)。如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传统到新兴的各个行业都面临数据驱动创新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大数据的潮流,改革现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呢?笔者总结以下三点。

1.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碎片化到网格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碎片化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特征,故应该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高效化、有效化的协作机制建设。从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策略,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岗位责任层级落实,将原来传统、被动和分散的碎片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和系统的网格化管理。

2.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决策要想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从海量微观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行政管理部门需要:(1)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向分析、智慧支持的职能转变,合理、有效地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为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2)“从关注宏观数据转变为在意微观数据,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提供数据的分析决策参考”[4]。(3)调整相关机构设置,按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输出的流程设定相应机构,各职能部门进行网格化管理以保障输出数据的科学性和性。

3.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管理快速和灵活的大数据时代特征对行政管理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实施动态管理十分必要:(1)通过已有的数据信息,合理预测,做出宏观的、系统的管理决策。(2)通过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对管理决策进行实时的评估、修改和补充,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通过建立预警系统、评估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动态管理的优势。

二、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基础条件

储备为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进行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储备,不仅要促进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还要改变行政管理的价值观,但其前提仍然是对大数据的重视和有效利用。

1.建立决策保障体制以保障对决策权力进行有效控制在行政决策的过程当中,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制度对权力进行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例如建立听证会、公众质询等制度,同时尽量公开决策过程。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要避免行政决策中的随意性,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一方面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对所作出的决策承担相应的责任。

2.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种个体和组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贯彻始终,把公众福利作为行政决策成败的标尺。(1)要建立起关于受众参与决策的方法、程序等一套相关制度。(2)要建立起专家咨询制度,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专家咨询。(3)要建立起其他社会组织的决策参与途径,对于各种社会组织或者利益集团,必须给予其表达意愿的机会,特别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决策,应允许其代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

三、实施“三步走”的建议

数据中隐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将其内部存储的大量数据进行选择和利用,再通过分析和挖掘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些有用的信息必将提供新的决策思路和新的竞争优势。所以很明显的一点是,大数据分析正在成为各类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工作部门竞争发展的变革点。在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注意什么?笔者将其概括为“三步走”。

1.建立行政管理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探索行政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其前提是行政管理权力必须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1)体现行政管理权力价值取向的公共性。行政管理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正的交易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政府对社会的合理规制。二是保障公民基本的自由平等权益和公共安全,推行改革计划和发展规划。(2)保障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科学化。科学设定和配置行政管理权力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行政机构设置法、行政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各级行政机关,并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3)明确行政管理权力的责任化。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既是完善行政管理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诉求。

2.提高“大数据”基础管理水平,搭建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应用平台(1)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做好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海量旧数据的挖掘工作,加快现有信息化改造,建立起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2)服务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一旦信息自由、数据开放,就意味着信息和每一个公民之间都是等距离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为大数据时代里的核心网络节点,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树立,赢得信任。(3)共享化。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要用好信息工具,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大数据的公共平台。

3.精准利用大数据“大数据概念的提出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5]这不得不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当前,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实践,需要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高度谋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大数据带来的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政机构转型就是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构建服务型的意识和转变必须实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转变,即变“全能行政观念”为“有限行政观念”,变“强制行政观念”为“引导行政观念”,变“暗箱行政观念”为“透明行政观念”,变“人治行政观念”为“法治行政观念”[6]。

其次,拓宽视野,加强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1)打破行政垄断,使管理主体由一元独尊转向多元协作,亦是大数据“多样性”特点使然。(2)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转向灵活多样,亦是受大数据“灵活性”特点影响。(3)大数据“复杂化”特点,决定了构建公共信息开放平台的必要,也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4)尊重群众的合理诉求,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转向沟通协调,特别是那些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应该积极面对,通过沟通协调,妥善解决。这也是大数据“快速性”特点对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促进。(5)大数据“海量性”特点要求行政机构既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影响,加强行业自律,又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使之成为民主沟通的平台,还要探索符合网络媒体发展规律的运行方式和管理办法。

,大数据的预测性成为探索行政管理机制的新途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如下规律:(1)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特点。(2)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3)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而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可以对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科学而大胆的预测,但正确与否,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多次的检验。因而只有勤于、善于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开启行政管理智慧的新钥匙。

总之,用以分析的基础数据越完整,得出的结果就越,行政管理部门也因此越能从中获取高价值信息。毋庸讳言,大数据分析正成为各行业参与竞争和优势发展的关键变革点。因而,有效整合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并分析发掘其潜在价值,是大数据时代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自身竞争力的必经路径。需要指出的是:及时,大数据技术本身还不成熟,且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技术相对较少,本文的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并修正。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大数据背后的动因、参与主体、方法论的多样性,其秩序的建立也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作者:陈静 单位:德阳市旌能天然气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论文

一、革新行政观念

因为行为是以观念为先导的,所以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的前提就是要革新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对行政观念的革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管制理念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为本位”[2],同时采用强制手段以便能实现行政目的,这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现代公共行政法治的必然趋势就是要实现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服务是行政管理应该始终追求的方向,应该将旧观念彻底转变,进而将“为民服务”、“由民做主”的观念确立起来。

2.由单向向互动的转变

行政管理方式的单向性是由于过去只是行政机关单方面地作决定,只是向相对人传递行为的结果,却没有提供给相对人进行意志表达和主动参与的机会。行政管理方式的互动性就是要做到这一点,让公众多多参与行政过程,并重视与相对人之间的协商和沟通,这样在行政管理中便实现了公众与行政机关的良好互动。这就有助于行政管理增强科学性,使其更易接受。

3.由强制向合作的转变

行政权本质的属性不能说就是强制,行政权存在与运行的目的应该是服务。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不应该再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强制,应该与行政相对人树立起合作观念,以便于行政相对人能够主动参与行政管理,自觉地接受行政决定。4.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确立了服务行政观念之后,社会公共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往日的权力行政已无法与现代行政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一定要转变为多样化的行政方式。为了使行政相对人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使其多元化的价值期待得以实现,如此行政活动定是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能动性,使其与服务行政方式相结合,行政管理方式便由此呈现出多元化和柔性化的特点。

二、运用弹性、柔和的行政方式

多样化、弹性化和柔和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拓展行政作用空间的必然。如今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渐渐趋于弱化,这就要求对强制的权力性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发展起非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较弱、权利色彩较浓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有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规划等等。往日的管理方式是简单、冷漠且刻板的,还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弹性、柔和的行政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管理方式所暴露的弊端,将现代行政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还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这就充分体现了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尊重,同时也保障了他的权利。行政主体尽可能采取沟通、协商和激励等柔性手段,从而促使服从成本得到较大限度地减少,促使“管制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这些新的管理方式对行政管理中各参与方的平等、信任和合作尤为重视,并且于经济市场化和服务行政的需要相契合,可以将相对人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大程度地代表了一定的人文精神,诸如平等、民主、独立等,这对于摩擦的减少和社会和谐的增进都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加快实现行政目标,所以如今在各个行政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其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作为一种补救方法,以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失效的缺陷,同时也是对行政法治的很好配合与有效补充。

三、结束语

就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来说,主要指的是调整和变革政府的运作形态和管理方式,从而打造出开放型与服务型政府。通过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信息化条件下新行政方式的运用加以高度重视,通过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手段来,形成集以人为本、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制。这样才能适应行政法治与行政善治的要求,从而促使行政管理的业务水准和人性化程度得到提升,并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曼鹭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党校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现代高校学院行政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学院行政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高校学院中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处在院系的中枢部门,学校的日常管理主要通过办公室进行。在这其中行政管理人员是学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承担者,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院整体工作水平,所以在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优化,提高效率。

二、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建设,才能使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高效、科学。但是在当前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一人多责制有局限

由于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专职的行政管理队伍,这也是整个学院工作开展的基础。而从目前的我国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看,其中很多管理人员除了参与学院行政管理,还对部分的科研或教学任务负责任。

2.人才素质和培训有局限

在当前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进行管理的人才素素质水平有一定局限,同时在工作过程当中也没有相关的机会对其进行理论和知识的进修,这就对其工作产生了局限性。

3.行政管理制度欠完善。

在学院各项工作中,行政管理者占有相当的比例和重要的职责,学院的资源、形式、各项事务甚至有关制度的策定都需要行政管理者的积极参与。这无疑将行政管理者的权利范围表面扩大化,另外各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个人圈子关系带入工作的情况频繁出现,这就警示学院要实行严格的条例制度化管理,以提醒各管理人员注重学院的主要利益,保障学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4.考试制度有局限

由于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区别于其他教学科研的特殊性,当前学院在行政管理相关人员考核上仍存在不足。

5.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在目前的教学学术环境下,各个高等学校为实现本学院的教学质量提升,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和人才资源,普遍形成了一种偏重教学科研而放低行政管理的潜意识,这也就导致逐渐形成了“重科教人员,轻管理人员”的意识。学院领导在这种意识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将重心偏向了教学科研人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所受对待不同,成为部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失去信心,不积极进取,敷衍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从而形成了学院整体工作停滞不前,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

6.科技利用水平较差

由于相关经济保障并没有到位,设施购买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技设备利用能力较差,所以在当前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科技利用水平较差的问题。

三、针对高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明确管理阶层分工,建立专业行政管理队伍

一个人多种职责的教师管理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首先,这些管理人员承担着一定分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再将精力分散到行政管理工作时确是会力不从心;另外,一人占有两人的职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真正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顺利进入自己应有的岗位;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双肩挑”的管理人员大多缺少专业的知识,顾此失彼,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上非但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扯行政管理工作的“后腿”。所以,明确分工,有序安排,才能保障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注重专业、加强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专职的行政管理队伍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学院要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除了需要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外,还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聘任不能仓促完成,应该对学历、专业有明确的聘任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已有的行政管理人员,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再培养、再学习的机会。一是大力提高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鼓励他们攻读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通过攻读学历、学位,让行政管理人员受到系统正规的专业知识教育。二是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行政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吸收并掌握国内外知名高校行政管理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只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3.建立有制可依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具体制定相关制度时,要以学院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院发展目标,建立真正可行的、有效的管理条例制度,让全体行政管理者做到真正按制度办事,为制度、为学院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学院管理的成本,也能自觉形成行政管理的准绳,更好的实现公平和利益较大化。

4.建立有效的考核形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为了的把握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了解和评价其工作绩效,在评判上要,品德与能力,出勤与业绩都应成为评判的标准,评价小组成员也要化、多样化,除学院领导人、教职工,也可以而且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评判科目也应涵盖各项指标,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创新等。加强和完善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考核形式,实现行政管理职业的监管评价措施,这对把握学院工作形态,保障学院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学院各方面管理工作水平有巨大的影响。

5.提高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突显公平

面对行政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情况,所有学院管理事实证明,只有领导团队,教学科研团队以及管理团队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院整体工作的有序、合理进行。因此,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为学院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做出贡献。

6.用科技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的无处不在,网络的全覆盖,以及计算机网络在各高校中的应用潮流都决定了,要向过去人工、非智能的时代告别,将现代办公设备引入学院行政管理中来。引进先进的办公设备,实现在行政管理各方面可以节约时间、人力,如采用文件处理软件Word文档、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等,在学院内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息库,并使之成为引导学院各重要事务有序进行的自动化导向:如资料共享、下发通知、管理事务等。学院中任一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的获取到相关内容的信息,而如何较大程度的利用好现代技术,实现管理、办公自动化,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是需要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深思熟虑的首要问题,用科技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较大化。

作者:师晓娟 单位: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生态理念下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生态主义理论概述

生态主义(Ecologism),又称绿色政治学,环境政治学和生态政治学等,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兴政治思潮,也是西方国家绿色运动和绿党的意识形态。生态主义思潮深受卢梭、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欧美近代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以及发展方向持怀疑态度,认为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太多的人造物,实际上导致个性的泯灭和文化的衰落,因而追求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进入了一场新的危机,这就更加促使了生态主义者对现代消费模式、工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科技本质、工作概念以及人口增长的批判和反省,忧虑地提出了一些关于限制工业化社会经济增长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反而能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生态主义者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统一的、平衡的有机体,自然界本身被视为拥有价值和道德,而且完整地跟身为动物的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人类组织社会、经济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同样的自然主义逻辑和自然界的目的有关,自然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不能“以人类为中心”,要尊重自然的本体地位,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一个彻底的价值转换、一个人性的新生或范式的改变之上的社会。它将会是个相对低能耗的社会,不太强调物质的消费,鼓励个人的自给自足和自觉的个人节俭,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和个人的道德责任。人们需要尊重“生态的承载能力”,需要“坚守其应有的定位”,而且必须是符合“人类尺度的”。虽然生态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有其局限性,但是其“绿色”、“和谐”、“节约”、“共生”、“平衡”、“系统”的理念,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扭转我国当前传统僵化保守行政管理理念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恰似一支清新剂注入到处处弥漫着腐化气息的行政环境中,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将生态主义的理念融入到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有助于培育新的行政理念和创造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和谐。

二、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管理概念剖析

在将生态主义的理念引入到当前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区分另外一个概念,即行政生态学,否则笔者的论述将会模糊不清。行政生态学是由行政学家里格斯在其著作《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和《行政生态学》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借用了“生态学”的系统观点,不再将行政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强调其与其他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行政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行政生态学就是研究自然以及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的一门有关行政学的分支学科。里格斯在其著作《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将人类社会的行政模式分为了三种,即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型行政模式、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对应典型的现代国家范例,具有不同的社会特点,是适应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的行政模式。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各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过程,同时也研究每个国家不同的行政文化和制度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行政生态学的概念与笔者所要研究的生态主义的行政管理即生态行政管理的概念不同。前者是指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的是行政的外部环境与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生态行政管理是指一种政府管理的方式,政府要将生态主义的理念融入到自身的行政管理当中,实现一种绿色和谐文明的管理。行政生态学解决的是政府管理的外部相关性,而生态行政管理解决的是政府管理的内部性,即政府管理内在的规则和运行机制,追求政府管理自身的生态化。政府管理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实现政府管理自身的和谐。生态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要求建立一个“生态型政府”。这个生态型政府不仅仅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型政府,就像黄爱宝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所谓生态型政府就是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府,或者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政府组织。”只顾考虑统筹人与自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制定公共政策,达到由政府主导,动员全体公民一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然而这种新型的“生态型政府”的理念是与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等现在国家所倡导的理念相并列的,它针对的是改善政府自身的属性,而不仅仅是它所发挥的功能。我们需要用生态主义的理念重塑政府自身,建立一个真正符合“绿色”、“节约”、“和谐”等理念的“生态型政府”。“生态型政府”不仅仅是要去保护外部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自身必须是符合生态理念的。

三、生态主义的引入对我国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生态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在其关注的对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等诸多方面都独树一帜,其影响在西方世界内外都在不断扩大。将生态主义的理念引入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以及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以下,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一下生态主义的引入对我国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1.促进行政管理的高效廉洁,建设成生态型政府。生态主义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乐倾向。所以,生态主义的融入会适当地改变人们单纯追求私利的价值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行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各尽其职,真正服务普通民众,同时各级政府能够转变行政理念,在制定行政政策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到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水平上,建立一个真正符合“绿色”、“节约”“、和谐”等理念的“生态型政府”。

2.有利于建设绿色政治结构,促进政治民主和稳定。绿色政治结构是绿色主义者的生态学价值观,尤指回归自然和激进平等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我国对西方生态主义的引入,能够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在政治体制中表现为在尊重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参与政治权利的基础上,能够更多的放权,给予基层、社区、企业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同时也保留国家的较高,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务中,如立法活动、经济方面的长远规划、宏观调控等方面必须得到国家的合作,甚至由国家直接实施。这样的必要的集中和民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

3.有利于营造绿色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主义强调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同时生态主义也重视职业道德,所以将生态主义融入我国的行政管理及其他方面,都有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尊重社会的多元化,维护社会生态平衡,营造平等、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生态主义提倡人们培养职业道德,各种社会职业都负有社会责任,应该造福人类,而不从事和进行破坏性的工作,这一要求也使得全社会人们各司其职,在不同行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势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大部分的资源的生成周期远远赶不上人类的使用速度,正在逐步枯竭。生态主义主张将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产量、提高数量,置自然与社会不顾。生态主义主张发展副作用较小的“软技术”,限制开发化石燃料,提倡简朴节约,这些理念融入到我国的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中,能促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5.以自然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全球生态迅速恶化,空气和水源污染、核泄漏、森林锐减、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环境灾难日益严峻,这些生态环境现状是生态主义产生的较大的原因,所以生态主义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创造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存条件而奋斗。所以,无论是将生态主义融入我国的行政管理还是其他方面都是能够促进人们建立生态危机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6.生态主义理念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生态主义吸收了西方系统论的思想,以全局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它坚决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剥削行为,强烈的追求一种平等、和平、公正、共存共荣的国际新秩序。生态主义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间的互利共赢。生态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新型的政治思潮一直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回应和主动接纳,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学科,致力于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生态主义的引入同样会为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新的、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当前中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国务院的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建立和健全了行政管理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律和法规;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行政过程也开始透明化、程序化、人性化;行政监督也得到加强;行政人员的选拔、考核、晋升、奖惩也不断公开化,公正化,民主化;行政管理的绩效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不容否定的是,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旧突出,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理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只是对旧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新型管理体制,能真正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希冀和要求。

1.行政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旧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理念仍旧存在,新型行政理念还未真正确立。等级观、人治观、统治观依然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法治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效率的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贯彻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新型的绿色和谐管理理念,更是闻所未闻。旧有理念的根深蒂固,一方面是由思想意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意识的惯性和顽固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改变和根除,新思想的产生也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人的思想意识就是在新旧思想间不断碰撞,摩擦,斗争中不断前行的,是双方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新思想要代替旧思想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慕虚荣与喜好权力,以及维护既得利益的产物。人人都有权力欲,不受约束的权力必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通过手中的权力,在没有法律的约束下,在长期专制文化的浸润下,可以有效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获取到其他实质性利益。因此,如果没有外在条件的束缚,只想靠行政管理机构自身去转变行政理念是很难奏效的。

2.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总是处于低效运转的怪圈。虽然历经多次行政机构改革,但成效都不大,甚至还有越改越糟的趋势。行政机构改革常常陷入了扩大—改革缩小-又继续扩大的怪圈,行政管理的效率也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现在拥有的庞大行政官僚机构和人员,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机构重叠,权责不明,各行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只愿抢功不愿揽过,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不仅造成了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让更多的行政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力和智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还使得政府形象受到损害。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难以裁撤,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的严重阻挠,另一方面也是全能型政府的必然后果。

3.行政管理过程自由化,法治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行政法律和法规,但是行政法的规定过于宽泛,过于抽象和原则化,不够明确和具体,对于一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行政法也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行政法的滞后性就给予了行政管理人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了行政管理过程中腐败丛生,破坏了行政生态的平衡,致使“官民矛盾”频发。“官民矛盾”的现象一旦常态化、普遍化,就会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政府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就根本无法推进。相反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却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又会带来更大的官民对抗,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公民的人身、财产造成了伤害,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可能会带来政治动乱。另外,行政管理总是有种自我扩张的倾向,经常会把其触角深入到本不该其管理的地方,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本应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自发调节的领域,却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脚”的介入,致使市场调节紊乱,功能尽失,最终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

4.行政管理方式上没有很好地做到民主行政,使得人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虽然我国的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机构中建立了各种便于民主行政的各种制度,如市长信箱、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在一些紧密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出台过程中也及时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种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管理方式却没有广泛在各级行政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行政管理中的个人专权、本位主义等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依旧普遍存在。而且,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更注重追求经济速度的增长,行政考核中注重政绩工程的考察,这些都造成我国的行政管理一直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中心的,市政的建设也追求形象工程的建立,这都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错误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不利于我国的行政管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也不符合我国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行政管理过程中资源浪费过于严重“,三公”消费屡遏不止。由于对政府预算缺乏必要的有力的监督,这就致使政府行政的开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担心因开支不当而承担某些责任。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假公济私就愈发不可收拾。“三公”消费的愈演愈烈,严重侵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招致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同时也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自身形象,从而更加重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严重威胁着社会资本的积聚。“三公”消费的过度扩张,严重违背了“生态型政府”的理念,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利用法治和监督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制约,既是重塑政府形象,重建政府公信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生态型政府”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暴露的越来越明显,行政管理失误所导致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否则,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求,政府自身的合法性也会遭到巨大挑战。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型,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建设新型“生态型政府”的必要途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巨大转变,必然会带来全社会风尚的焕然一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会激发出更大的社会活力。政府的合法性也会得到空前提高,执政地位也会更加巩固。同时也可以适当地缓解我国现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和谐。

五、生态理念视域下的行政管理

改革面对着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需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更需要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何破除行政管理中的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先进的符合时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改革就会失去方向。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理念,树立新型的绿色和谐管理理念,然后将其渗透在行政管理的各个过程中去,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好出路。

1.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大部门制改革是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效能的重大举措。这项改革可以大大精简政府机构人员,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可以明确政府部门职责权限,有效地防止了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导致的相互推诿扯皮;有利于建设责任制政府。同时可以有效地保障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政令的执行顺畅。可以优化政府职能,促使政府职能重新回归到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质量,增强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当然,大部门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牵涉到太多的利益群体,改革的机会成本会很高,所以必须稳妥、渐进、有序地实施。推行大部门制改革需要坚持四大原则:一是回应性调试原则,即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利益多元、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试。二是总体性统筹原则,即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权力配置、各种关系、府际改革,使各方面都要达到某种平衡。三是系统性集中原则,即要整合职能、权责、机构、机制,集中高效地行使权力。四是制约性协调原则,即要在国务院各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就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形成协调性制约。是总揽性分别原则,即既要进行总体性设计,又要实行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大部制的改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合乎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绿色和谐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建设责任性政府,生态型政府。

2.继续推进分权让利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大量的行政审批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严重约束了社会发展的活力,造成了大量的行政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和权限,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不要越权。尽量理清市场和政府的管理领域,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分配上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应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操控,不仅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秩序,使市场丧失自我调节的功能,造成了大量的权力寻租,更恶劣地是扼杀了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活力。同时使得个人和企业的独立性遭到了巨大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性,培养出一种十足的奴性意识,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导致了官商勾结横行,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分权让利的改革,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垄断,重新激发社会活力,也符合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然而要将分权让利改革落到实处,还需要一系列具体途径。首先,减少政府控制的收入和资源,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过多的政府开支会带来资源的低效利用,投资的失误,产业结构的扭曲,权力寻租等,要加强政府财政的公共性服务投入。其次,加大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松管制,扩大民间投资领域,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较大程度地满足非公企业的需要。,要明确分权让利的最终客体,并且要用法治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让利,另一方面是政府向企业及个人分权让利,只有用法治明确具体的分权让利客体和实质内容,才能有效防止分权让利的改革被扭曲,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得到实惠,改革只是流于形式,最终破产的悲惨局面。

3.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行政法律法规,保障行政管理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序化。致力于建设法治政府,将政府的行政管理从决策、执行到反馈、监督的整个过程都引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防止行政决策的自由化。规范约束行政行为,有效遏制行政腐败,提高行政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政府依法行政,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加强公民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减少政府行政过程中与公民的冲突,大大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和谐。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必须稳妥推进,从实际出发,坚持方向,把握原则。首先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制度最终还是要人来实践,而领导干部又起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其次,要完善各项行政制度,包括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要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这几项制度直接关系着政府行政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序化,因此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行政监督,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多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跟踪监督,可以发挥巨大的监督作用。另外,行政问责制也要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不能仅仅只是一种临时问责,具有太大的随意性,既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又起不到它应有的实质性问责效果。

4.加强对社会公民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态理念的教育,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态理念传播与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国现在的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相关的一些专门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社会实践中,适当地把这种生态主义的理念融入到学习、实践中,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行政研究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让这批走向政府工作岗位的人才将这种理念带到实际的工作中,把行政理念从传统的追求私利的、单纯为本部门、本地区服务的狭隘的行政理念转变为为实现全局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的生态行政理念。要实现这种转变,一方面高校及党政培训机构应投入资金培养关于行政改革的、建设生态型政府方面的人才,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调研等,不断地完善关于行政理念转变、生态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定期的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研究,以及对“生态型政府”建设成功的世界典型国家的考察等,都可以促进我国行政管理的创新。此外要利用广泛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来宣传生态主义的理念和建设生态型政府的重要性,使得全社会共同支持行政体制的改革,进而能更好地将生态主义的理念与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十八大确立的新的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

5.规范行政管理过程,渐进式地推行生态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仅有了政策与理念是不够的,怎样能把这种理念与政策真正落实,执行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执行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执行就是根据原有的制度、计划,组织人员各尽其职,完成计划目标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行政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必须要严格行政执行过程,并严格规范行政管理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如行政人员的素质低,现有理念与原有行政理念的冲突,公民的不适应等。这些都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加以改善的,如强化新理念的宣传,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行政变革的过程中较大的障碍来源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一项重大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造成新理念、新政策推行的失败。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或争取这些群体的支持。

总之,生态理念的引入无疑会给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抓住这次机遇,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将会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国际发展的要求,否则将会付出很高的行政管理成本或者可能要承受制度僵化带来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300多年的工业文明社会是以人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我们不可否认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但是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矛盾不断突出、生态环境的破环等问题都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思考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也就是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并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行政理念是指导行政管理工作的准则,也是全社会工作的基础,所以把这种绿色的生态主义理念融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效率的提高都是有重大影响意义的。对于一种行政理念的融入是一个非常艰巨而且漫长的工程,需要更多的学者、专家来研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这个改革的进行,共同创造一个廉洁的、生态的、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申志清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相关论文:电子政务行政管理论文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全局和长远,制定总体规划,科学设计电子政务整体构架。要明确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对那些社会需求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以及基础性、全局性的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步伐。正确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各自为政。政府信息系统如果缺少整体的建设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容易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总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造提升。

(二)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向民主化、公众化的方向发展。信息的性和性程度对决策的正确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决策与执行是严格分开的,决策是行政组织领导者的职责,而执行则是其他部门和层次的主要任务。电子化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能更为客观、。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更多的是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尤其是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或部门,更是如此。决策支持系统以有效性为主要目标,对决策者起“支持”和“辅助”的作用,支持决策的全过程。在网络政府时代,互联网能使任何现场的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可获得做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无须先向上司请示和汇报,而后再执行上司的决策。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民意,注重政务公开、公开交流和民众参与,行政管理与社会整体系统趋于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通过信息网络,公众个人可以随时与具体经管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

(三)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向动态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只有转变行政理念、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才能赋予新技术应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网络政府不仅在行政系统内部鼓励不同层级间的行政组织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行政组织之间的横向协调和交叉性联系,而且更注重对外在环境的反应和协调一致。中国政府正在向三个方面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由手工作业型向电子网络、信息网络主导型转变。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环节,而且它还具有活力、灵活机动性、超前意识、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精神,是维系行政组织动态管理和动态平衡的基本要求,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无疑使得这种灵活性大大增强。

(四)促进政府服务上网,提高服务质量。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公众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府”的核心。电子政务应用不仅仅是为公民提供在线服务,也应当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而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以及民主化过程。未来的政府更加强调是民众的政府,电子政府的开展实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政府信息化,简捷地说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政府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实行政府管理行政的电子化即电子政务,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例如在线订购、预约、报名、在线缴款、在线申办等等,广大人民群众及企业将利用浏览器自助上网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运作的透明度。通过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趋于透明。电子政务从多方面推动和保障了行政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它对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向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金荣东 单位:中共内蒙古突泉县委党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