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毕业素质论文

摘要: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本文转载自[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毕业素质论文

毕业素质论文:高职院校动漫毕业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确立强化职业素质培养观念

专业教育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应该将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实施,注重学生伦理道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所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可信。作为学院应该明确即将毕业的学生实际上是准职业人,而不仅仅是学生身份,观念上要转变,即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企业招聘时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潜力及品德素质。其次是“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这个观念与大学生以及学院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企业现在真正看重毕业生的素质是毕业生是否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独立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对事物的敏锐度,是否能脚踏实地的工作等,此外,创新能力也很重要。针对动漫学生的培养,思维上要转变,应该考虑学院的优势,走一条适合自身性质的发展之路。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不单纯地讲授技术,要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艺术创作能力又掌握使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完善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1.针对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认真分析现状,结合自身办学能力和教学特色,从动漫行业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特点发挥三个方面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生素质、学制时间、师资力量、设备资源等具体情况,明确教学大纲和就业方向。高职院的职业技术教育时间相对本科要短,学生只能对动漫制作及其原理有个大概了解,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仅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动漫制作中的一两个部分或环节,而不是大面积撒网,不要想培养处全能型人才,而要考虑实际情况,培养出某一方面的动漫人才,需具有针对性,切实提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打造学科特色

笔者调查江苏省部分开办了动漫专业的高职院校,得出的结果每所高职院校对于动漫专业的认知不尽相同。有的将动漫人才当作手绘人才来培养,有的以为会操作几个动漫软件就是动漫人才。缺乏自身特色,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而确定专业特色。艺术类高职可以坚持艺术道路在二维动画上发展,继续走手绘鼠绘原创之路,可以重点在一些二维动画画和Flash动画上面培养;综合性学院有计算机优势可以重点发展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像建筑漫游、虚拟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等;影视类院校可以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如栏目包装、影视特效、后期制作与剪辑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人才;而目前动画技术应用到很多新领域,各个学院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将动漫专业的虚拟动画和汽车、路桥、机电等专业结合,通过学院成熟的专业带领动漫专业共同发展前进。

3.打造合理师资结构

整个动漫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从目标、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实施等环节,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无不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首先,聘请一些老的动漫艺术工作者来学院开设讲座或专家顾问,吸收他们的艺术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其次,学校在招聘人才时,需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校动漫教师本身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动漫教师稀缺现状,但是学院在对人才引进有着很多刚性规定,并未考虑到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有实力经验丰富的的动漫人才往往因为这些刚性条件;例如学历、职称不符合刚性条件,而被高职院校拒之门外。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应该适当降低人才准入门槛,能够树立起任人唯贤的理念,打破对教师的学历限制,让在社会上的人才或者是公司中的一线制作人才进入高校,聘请他们从事兼职或全职的教学实践工作,了解动画近期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动画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制作水准。,是重视双师队伍的建设,重视现有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和培养,动漫从业者属于具备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又要具有技术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中首要要素,学院应该加强国内外院校间学习、交流和互访,开阔眼界,安排教师到下企业调研、实践、学习、锻炼。减轻教学任务,鼓励教师搞科研项目,放低对青年教师搞科研项目的门槛,通过青蓝工程,老教师带新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职称评比与学历提升学院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学院应该划拨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师下企业与外出学习,鼓励教师吸收行业最前沿的的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工作室,承担企业公司项目,提高动漫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

三、动漫行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重视对责任心的培养

动漫产业是一个投资比较大,涉及广的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吃苦耐劳,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尤其重视。学生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学院可以定期开展树文明新风,开道德之花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等方面。同时设计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大赛,针对性强、参与度高、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邀请企业与教师参与,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深度融入。让参加比赛的同学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特色,使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要点。

2.加强动漫高职毕业生日常课程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动漫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分类为动漫理论、动漫操作等专门人才。首先,需构建“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开发,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从众多企业项目中选取典型项目,将其与动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剖析与研究职业领域的典型项目,开发出适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用于教学,研发出适应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其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职业素质不光在道德标准,责任心上,企业有所要求,而在动漫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是有很强的考核标准。及时,理论指导实践,明确艺术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可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吸收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改变,有趣的案例将理论导入,户外教学、情景教学,主导变换角色,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重增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思路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激活。第三,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一专多能的技能目标,由最初的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点与学习的能力,选择一至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学习的主攻点,在大二大三时候针对学生选择的方向,要精心设计所涉及的核心课程,并在突出主攻核心课程能力体现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再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核心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眼界,多开,多想,多思考,发散性思维的扩张。第五,团队协作,团队意识培养。动漫行业的职业特性,相互合作,互补互助。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分组制作动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间接提醒学生团队合作氛围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突出高职特点,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专业技能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融会贯通到人才培养中,这是一个推陈布新的过程。首先,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发展教育,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重点,而动漫高职人才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身体心理是根本,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培养动漫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其次,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本质上是对高职动漫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做到育“人”并育“才”,将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一致。,校企双主体交叉渗入式职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是课堂和实践教学,校企共同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条件,通过校企专家共同协议明确人才的素质核心与能力准则,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培养实施。

4.创新教育融入课堂与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通过开设各门课程将素质教育植入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大力拓展素质教育的功能,较大限度发挥素质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良,将培养重点不仅放在知识理论上,而侧面更多的是放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上,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师德,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不同集体活动潜移暗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课程。将素质教育带入课程,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从而做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步伐一致,着力打造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

5.打造课程系统化、考核多元化

对职业素质教育与课专业课程的融入按年级划分,分别以“敬业、就业、创业”三个阶段,职业能力分一年级的企业实践,以接触、了解动漫行业制作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企业现实需求,二年级的专业课程理论实践培养,三年级注重技能实践运用。请动漫行业专家到学院与专业教师共同商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课程,符合行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模式,构建健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使得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两大核心课程做到真正的融为一体。考核多元化,不再仅仅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应该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对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习、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等情况进行多方位考核;建立在课程成绩与素质档案和职业证书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评价。

四、结语

职业素材的培养对动漫高职毕业生是迫切需要的,它虽受学生个人素质制约,但也是可以通过院校在课程中慢慢熏陶培养改变。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久积累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的努力付出,也需要企业的支持。

作者:周鑫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本文转载自[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及时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本文转载自[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较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障。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本文转载自[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毕业素质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提升

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渴望度过充实的大学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在目前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强烈。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后,就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和蜕变,慢慢沉淀,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发奋学习专业技能,他们也更乐意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大四以后,大学生更加珍惜毕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将之视作自己的职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广泛了解当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的提升,是他们成人、成才强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们内在的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当下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成效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企业又希望来应聘的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遵守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踏实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2]。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多数学生很难在应聘单位长期坚持下去,这造成了求职与招聘的供需矛盾。综观学生自身与社会需求,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如下:

(一)职业观念不强一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有近三成学生不清楚目标公司的用人标准,有五成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强,还是停留在分数最重的“学生时代”,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很难在毕业时与社会无缝对接。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较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常较高,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等都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业地点也都乐于选择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边疆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就业条件也要求高工资、高效益、高福利[3];就业环境要求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他们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将自己的职业设计地无瑕。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求职道路时,往往屡屡受挫,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导致对自己的将来渐渐丧失信心。

(三)职业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并不高。现在不少高校和家长都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导致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及时份工作是无奈之举,在工作不久后就会另谋他就或者频频跳槽,这往往给用人单位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强,到了用人单位以后,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单位的老员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在单位里有所作为,但是在经受过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又过度怀疑;还有些学生“先己后人”的观念较深,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只是将单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平台等,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四)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授”教育模式为主,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学生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衡量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多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只要考试通过,或者考得高分获取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但是考试成绩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专业技能、责任心、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通过普通的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这些都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慢慢地磨练,但是往往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职业理念以前的观念认为,就业找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四时该做的事情,包括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也都是到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三年级就要针对二年级的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四年级也是步入职场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四个阶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品质职业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就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的“品质”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及时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才是做学问。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重点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入职以后再去摸索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应在在校期间提前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群体协作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职业才能用人单位一般对应聘者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重视,因此,学校可以多给学生创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和平台,构建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实训课程,利用课程实习、教学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训练。目前很多高校还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外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以“实战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实岗实训,切身体验实实在在的职业环境,提升自己的职业才能。这一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职业素质。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踏入社会的平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狠抓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多方面内容,不断更新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无缝对接,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志杰任晨阳单位:宿迁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毕业生素质论文:毕业生职业修养进步方式探讨

作者:杨长锁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都要体现高职教育这两个本质特征。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精深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是不足够的,而且必须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够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探索高等教育规律。

另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交叉性职业和综合性职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知识面上建立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并将各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这种综合职业素质还表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因而,其职业性更为明确。这就决定了教师还应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以增强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评价体系

中国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人是关键。要提高我国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职业资格考试模式。

就高校学生而言,应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技能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确立“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把握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特别是要在实践教学中认真探索和实践,将企业需求的技能培训落到实处。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生技能考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导致了考评活动与劳动力市场、企业的严重脱节,以致造成了高职学生的技能结构不合理而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创设良好的实践条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行业为依托,始终坚持面向行业及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办学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多种实现模式,为提升学生技能创设良好的实践条件。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前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素质决定命运,人格决定未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学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自信心教育。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积极锻炼意志,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接受各种训练。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直面竞争和各种困难情况的自身体验可使学生对自己逐步具有更强的信心,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第二,耐挫能力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困难情境,提供磨难机会,磨炼其意志,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成长。让学生懂得挫折对自我成长的价值,把消极的一面转化为积极的方面,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成长的理念。第三,感恩思想的培养。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要唤醒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感恩。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感恩情感。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毕业素质论文: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本文转载自[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及时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本文转载自[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较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障。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有具有刘翔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本文转载自[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毕业素质论文:论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摘要: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从我国目前“大众教育”的前提出发,讨论了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法。特别强调毕业论文环节不在具体研究了什么,而是学习如何去研究并怎样努力完成整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众教育;毕业论文;完整性;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学扩招。如同邓海建在《我们何以对大众教育抱以精英期待 》一文中提到的:“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骤然扩招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师生比大幅下降。同时,高校教育投入也跟不上,学生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备不足,严重影响学习质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能力对目前的现状作出什么大的改变,但可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众教育”下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当前的“大众教育”依然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这也是选择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所期待的。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掌握各种现代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但是这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极难实现。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多数高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延续,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差。整个教育过程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验课原本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但由于师生比例的下降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难题。此时,毕业论文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之外,更可以借此让学生综合利用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实验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极佳的教学手段。

二、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应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文章中讨论过,比如选题陈旧、题目过于简单、与实际联系少、指导不力、学生自主性差、缺少团队精神、没合理的评价手段等等。也有很多人提出自己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一生一题甚至一生多题、与企业联系并选择针对性的选题、与其他老师甚至是外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等等很多方法。[2-5]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也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论文质量。但是,在目前师生比如此低的情况下,很多措施很难实施。倒不如在高校自身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尽量减少外在的困难,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的培养上,从中提高其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考虑到多数学生并不太可能都从入学后就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时间的限制和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们没法完成一项复杂或过于困难的研究工作,更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完成企业的某个技术攻关。所以企业也不会有很大的热情去参与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需要多难,也不需要一定强求与实际应用有多大联系。但是,整个过程一定要完整,包括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和探讨。毕业论文重点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科研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所以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极为重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完整性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合理选择、分配题目是关键

合理选题是保障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首要条件。题目不能过简或过繁,在能起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确保毕业论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顺利完成。这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应是指导教师。首先,指导教师可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放到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师生讨论研究内容并将题目合理分配给学生。如何合理分配题目呢?如果题目整个思路及具体研究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则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甚至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合适的题目。如果题目相对比较困难或者过程较为复杂,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就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但是一个小组的学生好不要太多,可以的话控制在2~3个人,人数太多将增加小组同学之间的协调难度,不适合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毕业前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要找工作,所以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同一组中两种情况的同学都要有,避免学生同时外出而致使毕业论文无法进行的情况出现。当然,对个别长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另当别论。还有部分同学可能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情况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探讨选择合适的题目。

2.重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学生生涯的一门功课,也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从学习向工作转变的一个纽带。能否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直接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尽快顺利地完成身份转换,适应新角色。大学学习不仅包括学知识,还应包括学做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才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就认为一个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学业、事业能否成功。所以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有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论文完整性的最主要原因。课题的进行需要很多步骤,比如资料查询,可能不一定能查到,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有怎样去购买药品、仪器,如何和销售人员打交道;实验后期的工作像材料的表征、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其他人协助。这些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经验。较复杂的题目个人难以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让一组同学合作完成。例如笔者将两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制备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并用来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两名同学共同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过程,设计实验方案。随后,一名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制备,另一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以验证催化剂效果。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必须充分配合,了解对方实验情况并提出良好建议,优化实验内容。两者的实验相互支持,缺一不可。找到好的催化剂之后,两名同学共同联系进行材料的表征。这样分配任务的原因正是为了实验的完整性和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能让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在此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认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试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指导教师的方法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对他们的试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适时表扬和激励。其次,教师参与实验但绝不能事事替他们出谋划策,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提示或建议。毕业论文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应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不怕失败。

3.成立指导小组,将专职实验室人员引入其中

根据课题特点,成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根据个人擅长的部分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应重视实验专职人员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让其加入指导小组。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药品和仪器的准备、使用注意事项、购买甚至是具体的实验技能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其在毕业论文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做辅助工作。

4.能否得出很好的实验结果不应成为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评价条件

先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单指短期进行实验的本科毕业论文,而不包括像研究生这种长期研究后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工程技术文件写作的好锻炼,因此,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一定要严格要求。论文要求结论要有数据支持,学会如何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高图表质量。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论文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当然还包括学生的自身能力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到期得不出很好的结果。如果将结果的好坏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关键,那么有两种可能势必会发生:一直在做得不出好结果的某一步而使实验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抄袭甚至伪造数据。所以说,毕业论文应重视内容,从中考查学生的态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也一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当然,能得出好的结论的规范论文是好不过的了。

四、结语

以上只是从毕业论文完整性方面讨论了毕业论文的部分环节,并提出了相应实施措施。当然,其他方面(比如合理评价的体系、学校的有效支持等)都对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的毕业论文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找出更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方法,做好学生大学阶段的一门功课,真正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毕业素质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

【摘要】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本科生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可以切实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本科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组织得好可以做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关键词】毕业(论文)设计 科研项目 创新素质 工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进行的具有总结性的工程、科研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提高阶段。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运用在大学的几年中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小组)完成规定的设计(研究)任务。这个教学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尺度之一。另一方面,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实际工作的考验和挑战,毕业(论文)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差距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结合着科研项目的进行,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到项目之中,指导了多名机械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1 科学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为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培养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机会。所以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作者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源于所承担的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科学基金项目。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从这些科研项目中,在自己或硕士研究生所做的科研工作基础上选择提取合适的小题目给学生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为自己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论文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如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刚石圆锯片结构的动力失效研究”时,针对普通金刚石圆锯片在锯切时会产生刺耳难忍的噪音,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噪音控制已成为设计金刚石圆锯片的重要指标,项目需要进行新型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和部分学生选修了《ANSYS有限元软件》课程。选题“降噪减振结构金刚石圆锯片的有限元模态分析”,要求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寻找锯片噪音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及降噪锯片的合理结构参数。参加的学生对自己能亲自参与高起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总是感到兴奋和自豪,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积极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学科的前沿及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十六周的有间里完成课题,在具体实施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难度和分量程度的掌握与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太难了时间有限不能完成、分量不够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选题要结合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创新技术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综合考虑,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和工作量相适宜,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有间内,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课题。

2 严谨开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确定题目后,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要将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任务书讲述科研题目和毕业 (论文)设计题目的意义以及社会应用价值,毕业 (论文)设计环节中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手段在相应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讲清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提出有关具体的要求,指定参考书和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习相应的专业软件。

学生拿到了任务书之后,还不应马上进入具体的实施。对参考书和参考文献要消化和理解,对研究的题目有更深入的认识,对题目的实施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安排3周的时间结合专业方向开展调研,同时教授学生进一步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给出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等,如振动、躁声、消音原理和模态分析等,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在检索查阅整理和消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题目的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性进行论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提出比较详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写出开题报告。经过开题报告这一环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悉心地指导学生,对学生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点播和帮助,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科研的一些最基本技能,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书本知识应用到课题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学生根据改善基体结构,阻断节块与被切割材料间因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振动在基体上的传播产生噪声,使噪声的产生、共鸣及反弹减弱的消音原理。在老师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帮助下,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对在锯片基体上开阻尼细缝、空冷槽孔和非等间距节块的特殊结构的金刚石圆锯片,探讨各种结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多种结构参数因素影响的分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学生们通过项目的进行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能。课题组获得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孔基体与非等弧长节块复合结构的减振降噪金刚石圆锯片”上也留下了学生们智慧的影子。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体会到, 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学生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可以切实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了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是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织得好可以做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毕业素质论文:高校毕业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浅析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阐述了创业素质的特征,以及培养创业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 创业素质 创造力 创业文化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加强技术与经济创新;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和教育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矛盾。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教育体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科技产品市场化为钮带、以校企联合为方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的硅谷科学工业园的崛起与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小企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问题,努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具有较强创业素质的人才。

2 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及时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获益,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的资源与动力;勤于反馈与反思,敢于承担责任;对变化采取欢迎、积极、灵活应变的态度,把变化作为生活的方式。

3 培养创业素质的基本策略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它忽略甚至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片面社会化代替个性化,太多的管理形式和考试方式限制了学生去批评、去求异、去猎奇、去冒险、去建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虽然有很多教师走出校门去从事第二职业,开办自己的公司,但一回到课堂上,仍旧对着发黄的讲义或课本照本宣科。我国的教育文化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学生至上的理念,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为此,教育改革至少要作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培育创业文化

美国经济的辉煌,与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硅谷的创业热形成了一种时尚,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独立门户开公司是一种具有特殊兴奋作用的竞争,即使是有“象牙塔”之谓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如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其师生创业成为一种风气,众所周知的雅虎,其创办人杨致远,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硅谷,人才充分享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0%的人跳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几乎每天都有公司倒闭和新公司开张。虽然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居主导地位的新时代,要尽快培育、繁荣自己的创业文化。

首先,应提高对创业文化的应有地位的思想认识。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进而才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扩展为社会心理。因此提高人们对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应当是及时位的事情。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源于创新,但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创新,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因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只有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新的市场需求、服务形式或新的产品,即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动力。

其次,注意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在师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案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或创业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鼓励师生创业。要形成尊敬创业者、爱护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创业教育的模式有许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天使基金”模式、创业“孵化器”模式、“模拟公司”毕业设计模式、“勤工俭学”模式、“案例培训”模式等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层次,探索相适应的创业教育。

3.2 开放教学制度

自由是自主创业的前提,但学生们被学校的教学制度死死地捆绑着。即使现在实行了学分制、选修制等改革,但学生提前或延缓毕业仍有一定的困难。当前某些高校在读的学生开办企业的现象已经对这种僵化的教学体制提出挑战,应尽快改变大学生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单一线性成才模式的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大学生们传统的成才模式早已为比尔·盖茨之路所取代。这就是自己搞设计、发明创造,然后用于实践,自己办公司挣钱,这种模式有利于教育与科技的发展。

3.3 解放批评精神

批评是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必须由现在结论的存储器变为结论与决策的修正者和创造者。为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必须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反思的启发、开放式教学、考试制度及评价标准也必须随之改变,其功能由选拔变为发现,标准有划一型变为特色导向型,毕业生录用单位和高一级学校对考试的标准和内容也应有更多的决定权。

3.4 培养独特个性

美国的教育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极为重视个性化发展教育,同时,美国的教育又是开放型教育,类似比尔·盖茨那样在本科阶段就辍学创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忙了事业还可以再来续学业。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美国这种富有个性化的开放型学校教育无疑促成了美国创业文化的形成。独特个性是创业的基本素质,个性培养应成为教育的一面旗帜、一项任务,必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新异与,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而不是片面地求同和服从。

3.5 实施体验性教学

创业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快乐。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创业知识,而是开发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意志,并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为此,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代之以主动参与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实大量的实例、情境和活动,开放式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调查、情境设置、活动设计等体验型教学策略,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3.6 鼓励生涯设计

许多国家在进行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规划、选择、决策和实施。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个性,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从业文化,使人们长期卵翼于国家的大锅饭,安于现状,求稳恒变。这种使人驯服、听话的从业文化与缺乏竞争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十分适合的,但与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却是迥然相悖的。当计划经济在中国逐渐划上句号时,这种从业文化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的反作用就显现出来。就以人们关注的就业问题来看,许多下岗职工宁愿呆在家里,生活艰苦点,也不愿去干又脏又累的活,更不用说冒险创业。而大学生大多一般会选择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外企单位,至于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部门却鲜有人问津。有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埋怨家长,或因承受不了压力而走上绝路。作为教师和家长再也不能包办学生升学与职业选择了,而应作为促进者来提供尽可能的信息帮助与活动机会,尤其是接触和参与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让学生在不断尝试、摸索、反思中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以使他们得到较大的成功。

3.7 拆除无形围墙

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教育走向僵化和困境,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流动不畅,体制不活,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该出的人流不出,该进的人又进不去。而培养创业文化,鼓励那些有市场潜力成果的教职工自己创业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大学教职员工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格局,尤其是有利于那些搞教学欠佳、搞开发却内行的人员扬长避短。为此,教育必须走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校门要向全社会敞开,使所有学习需要的人都可以入学,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需要,按他们的意志改革教育;另一方面,师生都要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集中了当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近期成就,高科技人才要想在错综复杂的高科技领域显露才华,解决涉及的多学科的棘手难题,除了具备创业素质之外,更应具有“π”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多学科领域有所研究,即“博”与“专”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创业文化的烘托下,人们以创业为荣,它所体现的社会效果应该是,任何人只要有扎实的知识,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任何有前途的发明创造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毕业素质论文: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道德与公民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

2:作为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

3: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脑问题等。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保障,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

4: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合作与交流

1: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2: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3:我要努力找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与 大家和谐相处

学习与创新

1: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也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障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我决心:1,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2,创立一种学风:认真刻苦。3,凡事从“认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4,学业成功的过程离不开勤奋和刻苦。“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5,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学业进步,贵在自觉。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上进心强,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向新的高度挑战,善于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学会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它方面

1: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我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注

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积极向组织靠拢,我知道了要正确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指导现实生活。

2:公民素养: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爱护环境、孝敬长辈

1、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2、对违反社会公德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能进行劝阻和及时报答

3、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保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丢垃圾,尊重他人劳动

4、爱护公共设施。不浪费粮食、水电、不破坏公物

5、尊敬老师,正确对待师生间的不同意见,能用恰当的方式与老师交流看法

6、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7、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生活上不向父母提过份的要求

审美与表现

1: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懂得欣赏和倾听。

2:聪明活泼,顽皮好动,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课,总能很快掌握;作业整洁书写认真

3:我懂得欣赏美,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热爱美的事物,也参加各种的户外运动去欣赏和体验。

4:审美与表现:能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美、对美提出自己的适当见解,并通过一定形式加以表现。对美术、音乐等有自己的喜好

5:公民素养: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爱护环境、孝敬长辈

A、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B对违反社会公德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能进行劝阻和及时报告

C、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保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丢垃圾,尊重他人劳动

D、爱护公共设施。不浪费粮食、水电、不破坏公物

E、尊敬老师,正确对待师生间的不同意见,能用恰当的方式与老师交流看法

F、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G、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生活上

运动与健康

1: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对于体育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毕业素质论文: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适应

大学毕业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素质水平的高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本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适应是紧密相连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状况,而社会适应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素质水平,因此,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素质及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一方面为毕业生进一步的社会适应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及社会适应状况,我们以山东为点,对近五年来步人社会的443名大学毕业生(男生249人,女生194人;综合类78人,师范类136人,医学类69人,理工类110人,农林类等5o人;毕业一年的93人,两年的147人,三年的114人,四年的44人,五年的4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每题得分范围1~5分,得分≥4分为高分,得分≤2分为低分,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的素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较高的素质是道德品质,均值在4分以上。低分率为2%,高分率为61.9%。其中,事业心和责任感一项低分率为1.8%,高分率高达89.9%。良好的工作作风低分率为1.8%,高分率为85.1%,家庭责任感低分率为7.7%,高分率为68.6%.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低分率为9.7%,高分率为65.4%。事业心和责任感既是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有近9o%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或比较强,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能把社会的要求变为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工作作风方面,前些年的调查对大学毕业生有些看法,认为有些毕业生好高骛远,服高手低,工作不安心。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5.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作风是“严谨、踏实、肯干”。这说明多数毕业生都能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这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价值观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多元化即多种价值观并存。本调查结果显示,有65.4%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这说明多数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问题日益增多,人们的家庭责任感日趋淡化。本调查结果显示,有68.6%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强或比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与对事业、工作的责任感相比差2o多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大学毕业生“先立业后成家”的现代观念有关,也可能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成家的缘故,还可能是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结果。但从总体上看,多数毕业生的家庭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正因为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把握自己,倾心事业、关心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毕业生的道德素质是比较高的。

综合能力素质均值为3.50分排在第二位,低分率为11.1%,高分率为17.4%.其中独立生活能力低分率为9.1%,高分率为72.2%,独立工作能力低分率为9.5%,高分率为68.8%,社会适应能力低分率为12.o%,高分率为61.4%,人际交往能力低分率为16.9%,高分率为59.4%,科研能力低分率为22.8%,高分率为51.7%,创新能力低分率为31.o%,高分率为42.9%,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分率为38.o%,高分率为40.4%。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一般并存在着不平衡性,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相对较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或较差,这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

身心健康均值为3.38分,低分率为16.0%,高分率为29,6%,其中挫折忍受力低分率为6.4%,高分率为73.4%,身心健康状况低分率为4.1%.高分率为81.9%。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比较好的,其挫折忍受力也比较强。这说明多数毕业生经过一定社会实践的锻炼,在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已基本达到社会性成熟。

知识水平均值为3.31分,低分率为18.9%,高分率为28.6%。其中牢固系统的专业知识低分率为15.2%,高分率为56.7%,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低分率为35.6%,高分率为44.4%.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学识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正象有的研究指出的那样,大学生“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素质浅薄”。①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回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都曾提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能力不足。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综合技能均值为3.28分,低分率为23.9%,高分率为26.9%。其中专业技能低分率为l3.8%,高分率为56.7%,一专多能低分率为37.7%,高分率为36.8%。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技能训练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呼声也从没有间断过,但我国大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观,因此,必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增加活动课,加强综合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技能概括化为能力。

现代人格素质均值为3.27分,低分率为28.2%,高分率为15.1%。其中自信心低分率为7.6%,高分率为70.9%;竞争性低分率为9.7%,高分率为69.8%;合作性低分率为53.7%,高分率为30.2%,进取心低分率为49.5%,高分率为34.1%;冒险性低分率为28.9%,高分率为48.3%。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人的大学毕业生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自信进取还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现代人格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并存在不平衡性,自信心和竞争性较强,进取心、合作性和冒险性比较差。

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工作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主要方面.他们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表现感到①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238人,占53.8%。②一般情况的132人,占29.8%。③力不从心和勉强应付的73人.占16.4%。在此问题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但存在毕业年限的差异,毕业1—3年的与毕业4—5年的差异显著,后者适应状况明显好于前者。从总体上看,适应良好的人数超过半数。在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方面①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286人,占64.6%。②一般情况100人.占22.6%。③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57人,占12.8%。在这一问题上,毕业1年的与毕业2—5年的有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及学科差异。从总体上看,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随毕业年限的增长而提高。在工作单位感到最不满意的是①知识不够用196人,占44.2%。②能力不足77人,占17.4%.③同事不友好49人,占l1.1%。④领导不信任33人,占7.4%。⑤其他88人,占19.9%。在知识、能力方面感到不足的占61.6%,这说明有过半数的毕业生感到自己的专业素质还不过硬,这与前面素质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人际关系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有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障碍80%以上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本凋查结果表明,在本人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认为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40人。占76.7%。②一般的94人,占21.2%。③很差和较差的9人,占2%。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性别、学科及毕业年限差异。这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人际适应良好。他们不再清高、自以为是,已能放下架子谦虚做人,与同事友好相处。在单位领导对自己的态度上,认为①很好和较好的315人,占71.1%。②一般的l19人,占26.

9%。③很差和较差的9人,占2%。在这一点上也不存在性别、学科及毕业年限差异。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认为单位领导对自己的态度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朋友关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47人,占78.4%。②一般情况的82人,占18.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14人,占3.2%。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朋友并能友好相处。他们在工作单位感到最满意的是①同事友好139人,占31.4%。②工作顺手130人,占29.3%。③领导信任77人,占17.4%。④特长得以发挥63人,占14.2%。⑤其他34人,占7.7%。排在及时、三位的是人际关系,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是比较好的。

社会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基本内容,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感到①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253人,占57.1%。②一般情况的184人,占41.5%。③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6人,占14%。毕业1年与毕业3—5年的、毕业2年与毕业4—5年的、毕业3年与毕业5年的人存在着显著差异,后者比前者的婚姻更满意。毕业一、二年的有的还没找或没有找到对象属于一般清况,毕业三、四、五年的多已安居乐业。在政治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140人,占31.6%。②一般情况237人,占53.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66人,占14.9%。男生的政治生活适应明显好于女生。有些毕业生是中共党员,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适应良好,有些毕业生政治活动参与得较少,另外,有些单位政治生活单调、贫乏,限制了一些毕业生的政治活动。因此,多数毕业生对政治生活感到一般。在经济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168人,占37.9%。②一般情况的235人,占53.1%。③很差和比较差的4o人,占9%。毕业一年的与毕业两年的、四年的人有显著差异,毕业一年的经济水平低。在文化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05人,占68.9%。②一般情况的120人,占27.1%。③很差和比较差的18人,占4%。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工作繁忙、经济条件的限制、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原因,致使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在自己的社会地位方面,感到①很高和比较高的91人,占20.5%。②一般情况的297人,占67%。③很低和比较低的55人,占12.4%。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步入社会之后在三、五年内还难以成大器,在业务上他们可能已经成为骨干,但在政治和行政上他们的地位还不算高。有些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在一些职业声誉比较低的部门工作,尽管在本单位地位不低,但在整体上他们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

在大学毕业生步人社会后多长时间能达到良好适应的问题上,被调查者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认为①一年时间的l31人,占29.6%。②两年时间的123人,占27.8%。③三年以上时间的78人,占17.6%。④一年半时间的68人,占15.3%。⑤半年时间的43人,占9.7%。认为适应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占45.4%,两年以下的占54.6%。但在前面工作适应中,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只占53.8%,并且毕业三年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因此,达到一般适应多数人需一年的时问,达到良好适应一部分人需两年的时间,一部分需三年以上的时间。

在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面,认为①很好和比较好的252人,占56.9%。②一般情况153人,占34.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38人,占8.6%。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经过四、五年的学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比较强,但表现一般的也为数不少,差的毕竟是少数。当然,要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社会适应状况,仅仅根据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判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待于社会各方面的评判,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

三、思考与建议

归纳以上调查,可以看到,影响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大学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二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如果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很高,不管社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都能迅速适应,如果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很低,那么他们即使水平一般也能很快适应。研究表明,在大学毕业生的各项素质中道德品质好,他们有比较合理的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顺利适应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中,人际关系适应好,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和朋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关系很好,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高分率为59.4%,低分率为16.9%;合作性比较差,高分率为30.2%,低分率为53.7%。为什么会出现素质不高适应良好这种矛盾现象呢?这可能由几种因素造成:一是他们毕业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较为宽松,工作独立性强,不大需要同别人竞争和合作。二是主观上被调查者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评价过低。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最差的方面是工作适应,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有比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才刚刚过半,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也只有64.6%。他们感到工作中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44.2%,能力不足17.4%,合计为61.6%。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业务素质还不算高,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这从素质调查中也可得到证明。因此,大学毕业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边工作边学习,继续进行社会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大学毕业生有比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但他们的社会生活适应一般。他们对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刚过半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他们都感到适应一般。这一方面与他们本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大学毕业生要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状况都表现出一般化的特点并存在着不平衡性,他们的主要不足和弱点是业务素质偏低、工作适应较差。因此,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主要任务是在职进修,边工作边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校大学生应注意及时了解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各种信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努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毕业素质论文:培养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浅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毕业生自身看,他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意识和想法,就是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才算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从用人单位来看,愿意雇佣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高校来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足,一些专业与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进一步导致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但在市场化较快发展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质薄弱是最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应当紧随就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加快培养、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质。

培养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一般来说,高校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科研能力,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训却相对滞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下,这种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步凸显,甚至成为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高校角度来讲,培养用人单位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需要更多关注和思考教育模式的转型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教育模式

从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从不完善向完善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上体现的尤为充分。在高校教育改革方面亦是如此。正是固有教育思维、模式改革的不彻底、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薄弱。因此,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就业难困境,见微知著,继续扎实地推进包涵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正视市场对高校的影响,不能一谈市场就嗤之以鼻,更不能全盘市场化功利化。在反对市场负面作用的同时,要正确研究市场化带给高校的新课题,充分利用市场带给校园的新机遇,因势利导,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构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与市场的对接上,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比如,主动走向劳动力市场,通过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掌握不同市场周期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再比如,主动走进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要那些人才,聘用标准是什么。以此作为参照系,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创新学科与课程设置等层面的工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大学生。

2.以就业为重心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

大学教育中,大多数毕业生最关心的是就业,家庭和社会也最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此,高校在加强学术建设的同时,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时,有必要把就业作为重心之一,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的优化。比如,对于具有巨大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高校要给予扶持和发展,在招生名额上给予倾斜。相反,对社会需求萎缩且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逐步做出调整,以保障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推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新调整、设计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促进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整合。

3.以指导为手段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大学生谋划职业方向、做好职业准备的教育手段。作为高校来讲,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就业意向调查、职业技能比赛、模拟面试等,将就业理念贯穿至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丰富社会阅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其次,要积极推广创业教育。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能够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与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扶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4.以质量为本位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增强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立身的实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当始终把抓好教学放在首位,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加主动地开辟新的渠道,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要针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应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综合知识拓展和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应变力和社会适应性得到提升;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增加部分就业指导课与形势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程,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性;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完善考试考查制度,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必须着眼于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与就业市场的对接,科学地调整专业及课程安排,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文作者:辛锐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毕业设计中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

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未来独立工作的预研性准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检验。学校在毕业设计中关注更多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但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非专业素质软实力的影响力日趋明显,如何在打牢专业技术能力基础的同时,积极培育非专业素质能力,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学生应具备的非专业素质的意义、内容、特点等展开探讨,寻求提高高校毕业生软实力,乃至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毕业设计;素质培养;非专业素质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进入设计研究领域,为未来独立工作做好预研性准备,毕业设计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效果的检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用人单位,开出高薪求贤若渴,但却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岗位缺人,人却找不到岗位,这种看似不应该存在的对立却成了现实的矛盾。分析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化岗位的用人标准。毕业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等非专业素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道德与诚信

道德与诚信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素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初期容易忽略精神层面的要求,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越来越呼唤道德和诚信,物质世界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有良好道德环境作保障。高校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一个有道德讲诚信的工程师比一个仅仅精通专业的工程师更受欢迎。毕业设计是以工程设计训练为中心的实践过程,在做好专业训练的同时,应该明确专业能力将服务于社会,社会需要有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员,道德与诚信是是学生素质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虽然不是实际的工程项目,内容、成果也不能马上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广,但要让学生树立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毕业设计当成真实工程设计来完成。培养实事求是的诚信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与专利等相关法律规定。现在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为毕业设计提供了便捷、高效查询途径,很多的文献或者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借鉴。这就需要引导教育学生合理参考、消化吸收、积极创新,而不是照搬照抄。对于引用、参考内容一定要在参考文献中标出,体现对知识的尊重。把道德和诚信教育渗透到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道德和诚信的意义和重要性,有道德、讲诚信路才能走得稳,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反之,即使一时的得意却难免最终的失败,教育学生长远的眼光认识道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协作精神

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成长的环境使他们个人意识鲜明,个性独立,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淡薄,与人协调相处的能力相对薄弱。然而,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与人相处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要培养独立与协作共存的做事方式和精神素质。把学生编入一个团队,构成一个拥有共同工程实践目标,一致的研究策略和工作标准的小集合。形成才能互补、团结协作的工作研究氛围。毕业设计的任务在设置时互有依赖,在完成毕业设计中各自的研究任务时,主体必须独立完成,但一些要素必须通过他人的成果获得,相互产生交集,只有协作才能推进个人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通过这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过程,进而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和自由融合的机会,每个人的课题是一块砖,只有大家错落有致,互补摆放,才能筑起一道稳固的墙,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锻炼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较少学生的表达沟通。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国内知名高校学生从未在课堂上发言或参与讨论的学生比例为33.6%,而在美国同类院校的比例仅为5%。相反,接近60%的美国学生自我报告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经常”甚至“非常经常”提问并参与讨论,而该比例在国内仅12.3%,这种差异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个数据就反映出国内高校的教学理念普遍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的重视和要求不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交流沟通环节,给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的平台。例如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授、交流汇报等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作报告等实践训练来练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要将自己的理解、想法、体会等讲述给教师和同学,如何能赢得认可,除了内容本身,沟通的方式很重要。在表达内容的组织上力求突出重点、注重逻辑、生动形象等等,这些对沟通方式的思考和锻炼会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搭建顺畅桥梁。

四加强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语言文字修养、历史文化修养等,这些都是平时人们都会涉及但较少考虑的方面。人文素质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做人之道,站在哲学和道德的高度思考问题、为人处世。帮助人们更好的建立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的化解相互之间的问题。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充满爱心而乐于奉献,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对朋友、对家人富有责任心。人文素质是实现个体自洽的重要智力保障。随着社会科技快速的发展,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的焦点更多的关注科技水平和物质利益,淡化甚至忽视了基本的人文素质培养。然而科学技术专业素质的普遍提高并不能确保人类社会就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文素质作保障,不能对科技应用的领域作约束,就可能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如果缺少了人文教育,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味强调物质财富的意义,功利思想就可能吞噬掉人们的道德底线,形成社会问题,埋下发展的隐患。人文素质对于建立、保持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树立远大目标、进一步挖掘个人潜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与自然科学打交道多,规律性、逻辑性的抽象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而人文思维恰恰相反,多元的、发散性的形象思维使其存在形式更生动、具体。有了差异就可以互补,就可能擦出火花,进而出现新的思想体系、新的知识结构。二者的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过程,人文素质对于科技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效果,把专业能力素质作为个体发展的客观条件和智力基础,而人文素质是发展的标志和思想保障,所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统一,以人文作科学素质培养的向导,培育有思想、有灵魂的科技人才,社会进步和发展才能、健康。

五结束语

科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通过毕业设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但社会的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是简单的专业素质,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都需要专业素质之外的软能力,在专业素质普遍提高的大环境下,这些非专业行的素质能力就成为体现个体实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学生软实力培养是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王锋,刘鹏远,李兵 单位:军械工程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大学师生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在走上国家建设岗位之前一次重大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笔者发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别从加强大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大学培养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而作毕业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系统、深人的研究,可见毕业设计既是评定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走上国家的建设岗位之前的一次重大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教师的期望。本文就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展开论述。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出毕业设计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外文翻译等方面。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近年来通过指导审阅大学生毕业设计,并参加学生答辩,发现在毕业设计中存在如下问题:

(1)毕业设计与其任务书要求不符,没有严格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去做。

(2)存在着虚造数据的现象。

(3)人文素质差,语言文字功底薄弱,词不达意,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面:

①从词法上讲,词语滥用。

及时,“做”和“作”不分。例如做为一篇好的论文有许多准备工作要作(“做”和“作”颠倒)。

第二,“那”和“哪”不分。例如那里有哪种道理呢,

第三,“的、地、得”滥用。例如飞地越快,我们觉的越稳(“地”和“的”应为“得”)。

②从句法上讲,句子结构混乱,成分残缺。

及时,结构混乱。例如种子发芽率的高低,关键是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并展开了研究工作(应为“种子发芽率的高低,关键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不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而且他们展开了研究工作。)

第二,成分残缺。例如上面介绍的方法,用精密光学仪器来定量A一淀粉酶的活性(可改为:我们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

③从逻辑上讲,词句连接疏松,标点符号运用不当,中心概念不明确,偷换概念现象严重。

④从文法上讲,详略不当,结构不清,以致意义重复,遗漏较大。例如鉴于当前我国数据通讯系统尚不发达的现状,建立全国范围的分布式水资源数据库系统暂时是不可能的。(“目前”与“暂时”重复)。

(4)专业基础薄弱,基本概念不清。

搞信号处理的分不清楚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搞计算机的不懂什么是三总线;搞电路的分不清接口与接口通信;搞信息的不会写傅里叶变换;搞系统的不知何为线性系统等等。

(5)论文标题外延太大,不发挥概括文章的作用。比如有的文章标题中有“射线”,"CT”这类词语,但在文章中几乎没触及。又如用“电视监控系统”、“变频变调器”等根本不能由单个学生来完成的课题来作为个人论文的标题,这显然没有说服力。

(6)外文译文不尊重原文,牵强附会,将英语单词的常用意义和科技意义混淆,有将总线“BUS”译成“公共汽车”的,也有将“混凝土”(CONCRETE)以为“具体”的。甚至有的外文内容与所选题目无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国外现状。

(7)论文结构方面的问题

①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不符合标准,普遍存在着罗列参考文献的现象,而在文献中几乎没有见到何处引用;对期刊、论著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规范;

②篇章结构不合理,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不能有机衔接;有的章节是为了凑够字数;

③摘要是文章内容的一次提练,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但是有些摘要没能紧扣研究内容,而是做毕业设计过程的陈述,过多的叙述前人的工作,对自己论文的创新之处没有重点指出;

④排版不规范;

⑤电路图元件符号不,新旧国标并用。

(8)答辩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学生争“优”的现象。

以上不仅反映了学生素质偏低,也反映了教师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师生的素质。

二、如何加强师生的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呢

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投人,多层面动员,各种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培养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点多面广,层次复杂。但就大学校园而言,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积极活泼、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等。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与我们“德、智、体”标准还有差距。这正是存在大学生毕业设计问题的根源。因此,提高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从立身处世上讲,要宣传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做人是根本的,也是永恒的,要培养诚实、正直、勤奋、豁达的优良品质,为做好学问打下基础。

①从教学上讲,要重视基础性教育。

及时,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并在其教学中加人写作课,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第二,重视基础课,尤其是数学、物理等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三,不仅要重视公共外语的教学,也要重视专业外语的教学。

②从实践上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及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倡学生上大学期间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毕业设计中慎重选题,明确任务,逐步改变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才写任务书的局面;在现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补充费用完成实验设计。

第三,建议大学生在毕业前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逐步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体系。

第四,借鉴校外国外的素质教育的经验,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这样的教师队伍:

①从总体上讲,应该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群体优化,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②从个体上讲,应该是师德高尚,能力较强,会管理,肯学习的园丁。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其明白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引路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只有明确自己的作用和任务才有端正态度做好工作的可能。

②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学业精通,教学有方的实用人才和反应敏捷、思维严密的创新人才。

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道德基础,教学也不例外。

④提倡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也有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大家的朋友。

⑤教师本身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当然,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行动,从个人抓起。使每个公民都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真正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过硬,人文底蕴深厚,并且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毕业素质论文:毕业生创业素质教育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阐述了创业素质的特征,以及培养创业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素质创造力创业文化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加强技术与经济创新;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和教育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矛盾。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教育体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科技产品市场化为钮带、以校企联合为方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的硅谷科学工业园的崛起与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小企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问题,努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具有较强创业素质的人才。

2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及时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获益,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的资源与动力;勤于反馈与反思,敢于承担责任;对变化采取欢迎、积极、灵活应变的态度,把变化作为生活的方式。

3培养创业素质的基本策略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它忽略甚至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片面社会化代替个性化,太多的管理形式和考试方式限制了学生去批评、去求异、去猎奇、去冒险、去建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虽然有很多教师走出校门去从事第二职业,开办自己的公司,但一回到课堂上,仍旧对着发黄的讲义或课本照本宣科。我国的教育文化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学生至上的理念,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为此,教育改革至少要作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培育创业文化

美国经济的辉煌,与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硅谷的创业热形成了一种时尚,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独立门户开公司是一种具有特殊兴奋作用的竞争,即使是有“象牙塔”之谓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如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其师生创业成为一种风气,众所周知的雅虎,其创办人杨致远,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硅谷,人才充分享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0%的人跳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几乎每天都有公司倒闭和新公司开张。虽然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居主导地位的新时代,要尽快培育、繁荣自己的创业文化。

首先,应提高对创业文化的应有地位的思想认识。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进而才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扩展为社会心理。因此提高人们对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应当是及时位的事情。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源于创新,但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创新,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因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只有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新的市场需求、服务形式或新的产品,即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动力。

其次,注意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在师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案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或创业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鼓励师生创业。要形成尊敬创业者、爱护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创业教育的模式有许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天使基金”模式、创业“孵化器”模式、“模拟公司”毕业设计模式、“勤工俭学”模式、“案例培训”模式等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层次,探索相适应的创业教育。

3.2开放教学制度

自由是自主创业的前提,但学生们被学校的教学制度死死地捆绑着。即使现在实行了学分制、选修制等改革,但学生提前或延缓毕业仍有一定的困难。当前某些高校在读的学生开办企业的现象已经对这种僵化的教学体制提出挑战,应尽快改变大学生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单一线性成才模式的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大学生们传统的成才模式早已为比尔·盖茨之路所取代。这就是自己搞设计、发明创造,然后用于实践,自己办公司挣钱,这种模式有利于教育与科技的发展。

3.3解放批评精神

批评是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必须由现在结论的存储器变为结论与决策的修正者和创造者。为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必须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反思的启发、开放式教学、考试制度及评价标准也必须随之改变,其功能由选拔变为发现,标准有划一型变为特色导向型,毕业生录用单位和高一级学校对考试的标准和内容也应有更多的决定权。

3.4培养独特个性

美国的教育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极为重视个性化发展教育,同时,美国的教育又是开放型教育,类似比尔·盖茨那样在本科阶段就辍学创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忙了事业还可以再来续学业。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美国这种富有个性化的开放型学校教育无疑促成了美国创业文化的形成。独特个性是创业的基本素质,个性培养应成为教育的一面旗帜、一项任务,必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新异与,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而不是片面地求同和服从。

3.5实施体验性教学

创业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快乐。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创业知识,而是开发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意志,并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为此,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代之以主动参与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实大量的实例、情境和活动,开放式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调查、情境设置、活动设计等体验型教学策略,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3.6鼓励生涯设计

许多国家在进行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规划、选择、决策和实施。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个性,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从业文化,使人们长期卵翼于国家的大锅饭,安于现状,求稳恒变。这种使人驯服、听话的从业文化与缺乏竞争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十分适合的,但与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却是迥然相悖的。当计划经济在中国逐渐划上句号时,这种从业文化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的反作用就显现出来。就以人们关注的就业问题来看,许多下岗职工宁愿呆在家里,生活艰苦点,也不愿去干又脏又累的活,更不用说冒险创业。而大学生大多一般会选择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外企单位,至于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部门却鲜有人问津。有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埋怨家长,或因承受不了压力而走上绝路。作为教师和家长再也不能包办学生升学与职业选择了,而应作为促进者来提供尽可能的信息帮助与活动机会,尤其是接触和参与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让学生在不断尝试、摸索、反思中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以使他们得到较大的成功。

3.7拆除无形围墙

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教育走向僵化和困境,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流动不畅,体制不活,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该出的人流不出,该进的人又进不去。而培养创业文化,鼓励那些有市场潜力成果的教职工自己创业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大学教职员工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格局,尤其是有利于那些搞教学欠佳、搞开发却内行的人员扬长避短。为此,教育必须走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校门要向全社会敞开,使所有学习需要的人都可以入学,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需要,按他们的意志改革教育;另一方面,师生都要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集中了当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近期成就,高科技人才要想在错综复杂的高科技领域显露才华,解决涉及的多学科的棘手难题,除了具备创业素质之外,更应具有“π”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多学科领域有所研究,即“博”与“专”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创业文化的烘托下,人们以创业为荣,它所体现的社会效果应该是,任何人只要有扎实的知识,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任何有前途的发明创造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毕业素质论文:高校毕业生创业素质教育

摘要知识,需要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阐述了创业素质的特征,以及培养创业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素质创造力创业文化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加强技术与经济创新;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和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矛盾。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现有的教育体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产品市场化为钮带、以校企联合为方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的硅谷园的崛起与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小、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和教育面临的问题,努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具有较强创业素质的人才。

2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以重大的作用和。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及时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获益,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的资源与动力;勤于反馈与反思,敢于承担责任;对变化采取欢迎、积极、灵活应变的态度,把变化作为生活的方式。

3培养创业素质的基本策略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它忽略甚至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片面社会化代替个性化,太多的管理形式和方式限制了学生去批评、去求异、去猎奇、去冒险、去建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虽然有很多教师走出校门去从事第二职业,开办自己的公司,但一回到课堂上,仍旧对着发黄的讲义或课本照本宣科。我国的教育文化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学生至上的理念,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为此,教育改革至少要作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培育创业文化

美国经济的辉煌,与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硅谷的创业热形成了一种,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独立门户开公司是一种具有特殊兴奋作用的竞争,即使是有“象牙塔”之谓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如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其师生创业成为一种风气,众所周知的雅虎,其创办人杨致远,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硅谷,人才充分享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0%的人跳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几乎每天都有公司倒闭和新公司开张。虽然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但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所蕴涵的创造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居主导地位的新时代,要尽快培育、繁荣自己的创业文化。

首先,应提高对创业文化的应有地位的思想认识。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进而才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扩展为社会心理。因此提高人们对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应当是及时位的事情。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源于创新,但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创新,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因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只有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新的市场需求、服务形式或新的产品,即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动力。

其次,注意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在师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案例,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或创业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鼓励师生创业。要形成尊敬创业者、爱护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创业教育的模式有许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天使基金”模式、创业“孵化器”模式、“模拟公司”毕业设计模式、“勤工俭学”模式、“案例培训”模式等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层次,探索相适应的创业教育。

毕业素质论文:人事经理素质毕业

服务心态是门槛

“服务为本”是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位员工都应该具有的心态。在一个组织中需要不断培植互为服务的概念,才可能形成团队精神。否则,各自为王的壁垒必将导致组织沟通效率的低下。就这一点而言,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成为全公司的表率,也只有立足于这一点,切实为其它部门和所有员工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才可能言及所谓“重视”。如果我们不能履行“提供高效、品质和富有诚意的”服务职能,片面强调自身的“高尚”或抱怨老板不营造让自己“高尚起来”的条件,那么,这无异于春不播种、夏不耕耘却咒骂秋无收成、冬无衣食的懒汉.

这是一位工程部经理的遭遇:

“那天我接到通知来面试,在招聘室里从1点等到3点多,才见到人事部的小姐拿着一张表格来叫我填写,同时将我的有关证件送给人事部经理验查。半个小时后她将证件还给我,说是没有问题,不过总经理正在会见客人,要我等一等。一直等到快5点了,我趁那位小姐进招聘室时问她总经理是否已经谈完,她说已经同客人出去了,这么晚了,要不你明天再来。”正是这次冷遇,使这位现任工程部经理在自己部门招聘的时候,坚持亲自去人才市场,当场决定录用与否,然后要他们直接来公司报到。“我知道这样做好像不对,但事实上人事部面试时审问般的态度和入职时马拉松式的手续也的确令人却步,曾经有几位我看好的应聘者就是因为这样才不来上班的。现在人事部对我很有意见,说是总经理不懂程序而给我特权,应该由人事部统一招聘……”

统一招聘并没有错,问题是你必须表现出具备统一招聘的能力,如果连这样的服务都做不好,需要做更多检讨的必定是人力资源部和作为这个部门的较高管理者。

人力资源经理要面对的类似事情还有: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行政与后勤服务,如:食宿安排,证件办理、安全保障、医疗卫生、文体娱乐、通讯转达。员工互助等等。

认真履行各项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如:员工档案管理、出勤记录、人事调动手续、保险业务办理、薪资计算等等。

切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工作,如:联系人才供应商、筹办招聘事宜、安排面试、办理入职手续、登记人员分配、提供培训设备设施等。

所以,人力资源部经理首要明确的就是:人力资源部门不是对其它部门发号施令的长官。

会协调才能优化

人力资源部的价值远远不止为其它部门和员工提供良好的服务,而应进入另一个较高的层面——协调。

有这样一个案例:

因为组织架构的调整,将营销部分为销售部和市场部,原营销部长担任销售部长,市场部长另聘。已经明确了两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人事任命书亦下,但一个多月来,两位部长并未进行任何的工作移交。当问及人力资源部经理为什么不主动去找他们询问未能及时进行工作移交的原因,并且帮助双方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时,这位人事经理疑惑道:这难道是我的工作吗?

在《职务说明书》中,对人力资源部经理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即“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就算没有明写,如果这么做了,不也能赢得两个部门的特别尊重吗?又有谁会认为这不该是你做的呢f相反,如果对此类事情持“事不关己”的想法,那么,人力资源经理也就会被自总经理到一般员工“高高挂起”了。

人力资源经理要面对的类似事情还有:

规划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岗位架构和职能架构,通过制定《部门职责明细表》、《职务说明书》和《职务权限表》等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因职责不明或授权不当而导致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磨擦和内耗。

建立并疏通良好的组织沟通渠道,以协调组织与成员之间、劳资双方之间的关系。如:员工职业规划、自我申告(诉)制度、总经理信箱、全员参与改善活动等等。

尽可能多地参与其它系统或部门的会议与活动,使自己进入公司业务的角色,并借此加强自身对其它部门的正面影响。如:质量管理活动、降低成本活动、小团队改善活动、员工福利管理委员会等。

人力资源经理应该积极主动融入整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即使在没有明确授权或尽量不需要运用权力的情形下,多给其它部门以正面影响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善用控制是保障

人力资源部作为行政机构,其鲜明特征就是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同存一体。在体现服务心态方面,我们应该遵循“及时阶层”的原则,而管理却永远是以“权力”作为后盾的,尤其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控制”这一手段时。当然,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经理除必须具备客观、公正的心态以外,另一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很难想象,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强的人力资源经理能够很好地控制企业中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

曾有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老总在给新进员工定工资时总是十分随意,同一层次职位不同的人员工资甚至相差3—5倍。当问及总经理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因为老总心目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薪酬等级和薪资金额的界限。

这应该怨谁呢?人力资源部有义务为公司提供这样一个等级和界限。不少困惑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

人力资源经理要面对的类似事情还有:

生产部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员工?有没有企业年度产量目标下的人员编制计划p

销售部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人力成本?有没有制定各部门人力成本的考核指标?

为什么做多做好不如做少错少?有没有建立绩效评估和与之相应的激励措施等。

故此,人力资源经理应该运用较强的专业技术不断制定并监督执行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制度,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同时,运用控制手段和奖罚并存的激励机制来扩大自身在全体员工中的“权力影响”。

咨询得以升华

人力资源经理在组织中获得“较高地位和较大影响”,同时又能赢得老板和员工尊重的途径莫过于能够扮演培训师或咨询师的角色了。当我们能够引导个人或组织达成更高的绩效时,运用的往往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多的是智慧!而我们能够成为总经理的“左膀右臂”和员工信赖的“领导”时,原来所抱怨的“权力”、“地位”和“重要程度”自然不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了。

某电器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有这样一段故事:

根据市场急速扩展的需要,公司指示两个月后的产销量要增加到现在的两倍,于是他主动会同制造部与工业工程部经理通过对厂房、设备、仓库和运输等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后核算得出:三个制造部的总人数必须由1200人增加到2000人。

继而又考虑到一下子招收这么多新进员工可能会影响整个出贷计划和质量要求,这位人力资源总监便又同三个制造部和工业工程部经理商量,做出人事调整(见下表)。

这样就可以确保超过总人数半数的制造一部不会因为新手太多而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制造一部的稳定能够为完成总经理下达的目标提供更大的保障。当然。他还费了相当多的口舌来说服制造二部和制造三部的经理,因为这确实增加了该部门承担的风险,但这么做确实能降低整个公司的风险,保住了大局。

人力资源经理要面对的类似事情还有:

从各种渠道吸收新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主动将之与总经理等人交流,并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培训。

当总经理需要调整业务的时候,积极向他提交现有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并制定人员增加或削减的人力成本预算与实施计划。

当某位主管面对难缠的上司或麻烦的下属时,能够给他以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或督导下属技巧方面的辅导,从而缔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等。

至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的人格、智慧相结合,地进入公司高层次高质量的管理,既将工作演绎得更富有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

将一复杂的问题细化。并制定逐步实现的目标,世事不过如此!

如果每位人力资源经理能够首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否足以达到赢得别人的认同,然后调整心态,去除一点浮躁,运用人格和智慧将专业素养发挥出来,那么,从适应组织环境开始,逐个阶层地向上攀登,我们相信,不但能够得到老板的重视,还能改变于己不利的环境。

毕业素质论文:强化化学毕业设计增强学员素质

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及时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及时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翠勤 王俊 李杰 李锋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毕业素质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 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有深刻的内涵,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现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优化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素质 优化策略

当今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能够掌握信息,谁就会获得机遇,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如此。谁能积极主动、广辟路径地收集信息,认真细致、去伪存真地处理信息,广泛、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就可能获得就业的机会。然而,根据我们课题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就业创业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12BJC005)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不尽如人意,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Paul Zurkowski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及技能。根据他的观点,信息素质就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力。我们认为,要求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就业信息素质呢?目前国内外对就业信息素质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根据目前现有的信息素质的研究成果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看法:就业信息素质应当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毕业生在获取就业相关信息时,应当具有明确的就业信息意识,了解就业信息需求的相关问题,发现潜在的就业信息源,并制定相关的就业信息策略,从而获取各种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二是在获取就业信息后具有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三是具有就业信息道德,在就业信息活动中,坚持真实性、时效性、共享性的原则,具有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二、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状况,吉首大学课题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就业创业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12BJC005)在吉首大学随机对100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状况的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就业信息意识、就业信息能力、就业信息道德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就业信息意识比较薄弱。

一方面表现为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不够,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2%,还有5.3%的被调查者从大一到大四从来就没有关注过。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信息是什么不清晰,即哪些信息是就业有关信息、哪些信息对自己就业有帮助不了解、不清楚。

2.就业信息能力不强。

我们在问卷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您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要求列举,且条数不限。根据就业指导教学要求,毕业生应当通过以下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就业网、企业单位官方网、熟人及亲朋好友介绍、图书馆、社会实践、报纸杂志,等等。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回答出一个渠道的有527人,占52.7%;回答出两个渠道的355人,占35.5%;回答出3个渠道的87人,占8.7%;回答3个以上渠道的31人,占3.1%。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办法不多,渠道狭窄,体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能力不强,更体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不高。

3.就业信息道德比较缺乏。

在1000份调查问卷中,有29.2%的大学生认可在就业推荐中的刻意虚假包装现象,有11.1%的大学生认可在与用人单位签约时脚踏两只船,还有1.1%的大学生认可与用人单位肆意违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首要目的是占有就业机会,自己是善意的欺骗,工作后会加倍努力,对于临时的不诚信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这样的想法被理解、接受,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及时步就把诚信踩在脚下,必将动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社会必将倒退。

三、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就业信息素质是毕业生成功择业就业的“金手杖”。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它的权力。”著名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的重大转折,通常是以信息的形式出现的。李钢在《鸡蛋宝典――求职者的22条铁律》中说:对于求职者来说,都是一枚鸡蛋,最适合他的篮子只有一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篮子,就必须先弄明白,那是什么篮子。求职者要弄明白那是什么篮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信息素质。当今信息时代,就业信息素质就是毕业生成功择业就业的金手杖。一条信息意味着一个机遇,一条信息意味着一个未来,一条信息意味着一次转折。

2.就业信息素质是毕业生成功择业就业的“显微镜”。

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浮在表面上的,必须通过提高就业信息素质深入挖掘才能发现。有些用人单位的信息表面看起来很普通,很一般,我们无法判断、预测单位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细枝末节深入挖掘,找出信息的内涵价值。比如,通过用人单位的组织结构发现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的人事、财务报表分析它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经济状况,通过用人单位的历史招聘岗位和人数的变化了解它的经营方向变化,甚至从招聘的过程和方式可以看出其是否与自己的预期判断一致。通过挖掘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单位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就业信息素质就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显微镜”,具备这种素质,就比别人看得清,看得准。

3.就业信息素质是毕业生成功择业就业的“探测仪”。

信息既蕴涵机会,又可能潜伏陷阱,有时无比珍贵,有时却是一堆垃圾。要发现机会,找到珍宝,就要对信息去伪存真地进行处理,就需要具备信息素质的“探测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复杂、信息的目的各异,这些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的是虚假的,有的是半真半假的。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如果我们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辨鉴别,就很有可能掉入陷阱,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四、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

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

一是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20世纪80年代,美、法、日等国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目标。我国中小学至今没有开设信息科学课。国家教育部也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开设信息检索课,但仍有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有些院校开设了信息检索课,只是图书馆象征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该课程并没有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学生参与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始,进行就业指导理论课学习,增强大学生就业信息意识。要组织开发、编写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就业指导教材,增强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科学性,提高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整理能力和利用能力。要举办各类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或招聘主管、信息素质教育学者开展就业信息安全、就业信息保护和有关信息法规方面的介绍、交流、讲解,提高大学生就业信息道德素质。

2.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发展。

我国在就业信息素质的评估、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存在的比较成熟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基于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制定的“高校教育信息素质标准”。这一标准可以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评价的框架,也可以为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提供借鉴和启发。虽然我国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就就业信息辟有专门的章节,且有一定的课时安排,但在课程的授课当中对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要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效果没有评估标准,不利于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信息素质教育质量。

要培养出高就业信息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是就业信息素质的“高手”。高校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最终需要通过教师这个载体实施在学生身上,因此,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就业信息素质教育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就业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有区别,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最强调目的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就业信息的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中,要以典型的案例引导,让他们得到启发,要以学生的实践感知,使他们有所收获。布鲁巴赫(J.W.Brubacher,1994)等人提出的反思性学习方法就值得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这种方法就是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只有注重在教学中研究,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二是加强就信息素质教育教师的遴选、培训工作。要将专业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教师充实到队伍中。为他们提供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的,如定期去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做访问学者一样等进修待遇。支持他们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送他们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增强他们开展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现实性,从而实现其专业化。此外,选派他们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多为其创造参与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

4.加强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创新就业信息素质成果。

由于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引起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如何开展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应该搭建研究平台,活跃研究气氛,提高研究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最终指导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开展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握立足实践,立足应用。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如何增强就业信息素质、如何提高就业信息能力、如何提高就业信息道德水平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新问题,利用新手段,采用新方法,得出新成果。

二是把握遵循研究规律,确保研究质量。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形成,要建立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就业信息素质教育有规律性,必须遵循它的研究规律,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是把握改进创新,彰显特色。只有研究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要用特色,就必须从研究的选题到研究的过程到研究的成果都注重质量,都体现价值。

毕业素质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摘要: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及毕业设计的现状及特点,总结了工程师的类型和素质要求,提出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师素质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工程师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前三年半所学内容的一次大综合和总实践,是提高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培养效果的检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向工程师过渡的环节,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及毕业设计现状及特点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现状。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信息看,毕业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必须经培训半年至一年后,才能慢慢独立承担一些任务。具体表现在:(1)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面窄,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常用的工程工具,如技术标准、规范、图集等不会使用,也没有养成用图表达设计方案的习惯。(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会把学过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懂得一些计算机知识,能编用某些软件,但对输出结果不会作概念分析,以为计算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3)缺乏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不强。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差(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不善于与人共事合作。总之,缺乏基本的工程师素质。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计算过程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没有把握,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计算简图?这个公式或这个方法有一些什么限制条件或应用的范围?学生在使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时,只会按步骤操作软件,而不注重基本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某些参数的取值,而不明白参数的概念和设计意义,更不知软件的结构设计、求解的过程,对专业的知识点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2)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更的综合,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已经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门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是停留在孤立的范围,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没有领会,缺乏条理性,依赖老师的指导,哪一步引导不到位,设计就停滞不前,影响进度。(3)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对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构造节点了解甚少,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总习惯翻阅教材套用有关内容,而不是仔细研读设计规范中的相应条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以至相当数量学生的设计成果“不错但不能用”。这些问题给毕业设计的组织和进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生涯的发展,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强化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工程师的类型和素质要求

1.工程师的类型。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R.E.)、开发(Dt.E.)、设计(Dn.E.,包括规划)、制造(M.E.,包括施工)、试验(T.E.)、生产运行(P.E.)、营销(S.E.)、工业管理(I.E.)以及教育等诸方面。

2.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包括4个方面:(1)有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数、理、化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2)有较宽广的其他知识面(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美学、方法论等)。(3)具备设计能力(指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制订)、制造能力(指生产工艺、技术设施、主持生产运行)、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指技术、经济、质量、效益的评价等),以及相应技能。(4)具备明确的工程意识(实践、协作、管理、信息、市场经济、竞争、创新等)。

三、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以致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毕业设计这一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工程师应有的基本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投入社会的思想准备,完成从学生过渡为从事工程师工作的自我心理准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

1.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做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鼓励学生到科研能力强的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其设计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2.定期开展毕业设计专题讲座,增强工程意识。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可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讲解设计技巧和工程项目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贯彻和了解新规范内容和建筑前沿新知识,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主讲的有教师以及企业、设计单位的相关专家,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些讲座的效果非常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可明显提高毕业设计的效率。

3.采用“双导师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期间较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要求,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还需要有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是的工程师。鉴于此,学校可从校外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近期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4.树立标准意识,加强对规范条文和标准的理解和运用。现行设计标准和规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设计标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现行规范、标准,就必须将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规范较大限度地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去,许多教材或参考书虽对规范的条文加以解释或用例题示范,但都不足以代替规范原文。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养成从规范或标准中找设计依据的习惯,重视阅读规范原文和有关的条文说明,这样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规范和标准,并学会运用。

5.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根据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设有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等。每组有8~10名组员,每组都有固定教室,并指定1名学生担任组长,协助指导老师与学生间的工作。做设计期间,组员之间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以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答辩时互相鼓励,支持,并帮助其他组员挂图、取图、拍照,充分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小组成员之间既增加了友谊与了解,加深了信任,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工作之后尽快进入角色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受到较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加强在毕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其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各种有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和图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早日成长为的土木工程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