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环境与健康论文

摘要: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环境与健康学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探索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拥有环境、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环境科学人才。
环境与健康论文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障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着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及时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 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好的说明。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科学与人体健康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而形成与发展的。本文以人类需要为科学的源动力和出发点论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来说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长期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环境与健康论文: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校园与教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人才的保障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发展提供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气氛、理想温馨的环境以及师生环境的营造等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避免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劳比身体上更让人难以排解,如果让人在令人厌倦的环境下学习,真的会使得学生不良的情绪,难以调节。这样的设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校园与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真正能做到“润心细无声”之效,和“随环境潜入心灵”的“潜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以及和谐有价值的教室环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无形中达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实现了较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张浩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环境与健康论文: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

摘 要:目的: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实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中选取长江职业学院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的400名学生,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学生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参照组学生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学生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强迫、抑郁等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抑郁、强迫等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策略创新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较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较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三、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环境与健康论文:浅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通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环境问题分析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优化,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报告、社会实践、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展示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把控和学生课业结束后的考核方式,达到大学教育开设通识教育类课程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所需技能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环境污染与健康;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前言

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也提倡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即是在古代我们的学者就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很古老,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自由人教育”,实行对话式、散步式和讨论式的多学科教育。到了近代,通识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其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所需技能等内容。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也逐步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推行通识教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因此,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也越来越受学生们喜爱,高校对此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课程的开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课程内容偏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传统;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生活,轻实践等。改革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提升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本,幸福之源。研究发现,单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癌症大约仅有5%,而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生可通过学习和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逐渐开设了环境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毒理学,环境中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因素,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目标是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1]。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近20年的文化素质教育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过程的重心也从知识转移至学生,同时,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知识和素养的重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制度不够完善和教学方法存在不足[2]。近年来开设起来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专业性强;内容偏理论,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传统,还以过去填鸭式教学橹鳎皇诳文谌莶荒芙裘芰系实际生活,轻实践等。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足是阻碍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的素质偏低,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很难开展深入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期末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3]。

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优化课程理论知识,将环境与健康相关理论与实际环境问题分析相结合;改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报告、社会实践、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展示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更新考核方式,使其更能综合反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公众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的话题越来越关注,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把科学研究也集中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上。每年新英格兰杂志、柳叶刀、JAMA等医学杂志均发表多篇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在环境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中逐年增加近期的研究报道和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提升学生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浓厚兴趣。

2.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并重。在环境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并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我们可以雾霾作为主题,先讲解其概念、来源、形成原因、健康危害及防治技术,然后介绍近期的研究数据,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烟雾事件。同时,带领学生在校园不同功能分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并进行浓度测定。课后则让学生自行查阅家乡的相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防治情况,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将环境污染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革教学模式。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讲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报告、社会调研、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展示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PPT、视频和音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结合实际的环境问题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提问与抽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学生参与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还将开展环境污染问题案例分析与讨论,将多方面环境污染案例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过后提交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根据课程理论知识,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的几次课将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展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热点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语言组织、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的能力。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查阅近期的研究结果和相关资料,通过PPT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将所选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展示。

4.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本研究将改变过去以开卷、闭卷或写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模式,将学生课堂上提交的案例分析讨论与环境污染与健康热点问题的展示情况作为考核模式,更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及其团体协作等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已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教师可通过对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涉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当代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环境污染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断扩展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增设多个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达到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等目标。

环境与健康论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的探究

摘 要 基于积极关注教育的视角,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环境及营造策略,家庭教育环境既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庭对于青少年形成心理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既为学生奠定了社会性基础,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整合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及时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时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及时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及时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环境与健康论文:探析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阐述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系,更深入的探索近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结论提出家长要营造和重视体育锻炼,督促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学校必须保障学生有锻炼的时间和场地,国家加大对住宅区锻炼场所的建设,为孩子们提高锻炼场所。

【关键词】 环境 青少年 体质健康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身体健康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成为了世界人民讨论的重要话题。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体质水平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富强。近几十年以来,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继续呈下滑趋势,国家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专门下发关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文件。如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家庭或者社会哪一个单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多方面一起共同解决的问题。所以,环境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不同环境对青少年体质影响

2.1 家庭h境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而家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望子成龙,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对于孩子们的要求,父母亲总是竭尽全力的去满足孩子,这样使许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对于孩子想吃的东西,膨化食品,方便面等垃圾食品父母也尽量的满足,这使得肥胖症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大多数孩子出现了偏食,就导致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不断的下降,最终可能患上由于肥胖而导致的疾病。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高科技设备逐渐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由于对这些高科技产品拥有浓厚的兴趣,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科技设备上。打游戏、聊天、看电影便几乎占据孩子所有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少的青少年选择利用休息时间去锻炼身体。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孩子的周末都被绘画班、英语班、奥数班等占据了,孩子们的锻炼时间和休息时间少之又少。家长们没有清晰的认识到锻炼身体的意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由于父母对体育锻炼的忽略,孩子们也不再对体育锻炼重视,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知识认识十分匮乏,如:应该怎样练,练什么等问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其运动技能技巧,否则将很可能引起身体关节组织的损伤。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体育锻炼效率低下。

在家庭环境中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场地或适合于青少年锻炼的运动设备太少,使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主动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个因素。

2.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如今国家的教育制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家长都只注重孩子是否能够考取理想的成绩。从小学升入初中要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从初中升入高中要参加统一的中考,从高中升入大学必须参加高考。而且一个学校的好坏都仅仅是片面的通过升学率来衡量。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大部分国内中小学都是把升学率放在首位,甚至会出现了主课直接将体育课占掉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在巨大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家长更在乎的是孩子在学校是否认真的学习,有的甚至反对孩子在校园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逐渐被忽视,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则成为了必然。虽然国家已经在中考和高考中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将体育纳入了考试的科目,还是希望地方政府及学校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多开展体育活动,充分的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对青少年活动的场地设施调查来看,一些基本的活动练习的场地在学校都有,但是在场地的面积跟设施的齐全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及在学生家中或者是社区里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地方太少。学生们仅仅能在学校利用体育课的几十分钟或者休息时间能都参加一下体育锻炼。有些学生由于学校课间休息时间短以及学校规定下课十分钟不允许锻炼等规定在学校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家里和校外的体育设施少,这就影响孩子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久而久之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青少年生活的环境中由于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到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最终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教师队伍能力以及教学思想方面的参差不齐,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偷懒耍滑,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学生没有从体育课中学到应有的知识,体育课成了放羊课、休闲课、自由活动课。学生对体育课也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对体育课出现了歪解的理解,觉得体育课没有太大的用处就是出去休闲。有些老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们的安全,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对于一些必要但带有危险性的技能都避而不教,经常用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不能激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达不到体育课应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出现下降是必然趋势。

2.3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兴的信息产品和电子产品映入人们的眼帘。曾经的书信逐渐被电子邮箱、短信等所替代。每当一有休息时间,孩子们不会及时想到去参加体育锻炼,而是沉溺与电子信息产品之中,这对孩子的体质健康没有任何好处。他们不经常运动,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脂肪堆积,出现肥胖现象,这都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水平。

国家在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政府应当加大对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只建设关于老年人的活动中心,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设符合每个年龄段的体育基础设施,使青少年在学校以外也能有活动锻炼的体育场所。

3 结论c建议

(1)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青少年的孩子们过分的宠爱与溺爱,使孩子们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孩子的体质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2)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部分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将升学率最为衡量的标准,对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的文件执行不到位,甚至出现直接霸占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十分匮乏,体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

(3)在社会环境中,各种高科技的产品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升学的压力,就业等社会压力让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减少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的修建不完善,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因素。

(4)在家中父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带动孩子参加锻炼,激发他们的兴趣。学校应当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严格禁止霸占体育课的行为,每天都应该保持一定时间给孩子们进行锻炼。充分的提升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的责任感,经常安排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要不断的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好的锻炼环境。国家应该加大对青少年锻炼的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环境与健康论文: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把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资料及时提供给医生,使医生能够快速制定出治疗和预防方案。同时也是分析居民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着预测和预防的作用。本文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社区居民;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基于社区居民具体情况所立的信息档案,是社区工作人员对用户开展服务的主要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与综合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历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综合记录的系统文件。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临床实验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是一份重要材料,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是服务医生必备的基本工具。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简介

由于居民健康档案是一份动态信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健康档案使用的过程中对建立的方式不断探索与创新。所以我们设计并完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对此操作系统进行具体阐述。

我们所创建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系统由五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家庭监护、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根据普通患者、儿童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三种群体进行分类。

社区居民健康系统的五个模块所产生的功能具体如下:

档案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既可以生成和打印所需要的档案报告,还可以进行档案的修改、添加和删除。信息服务模块利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把社区服务中心和用户家庭关联起来,在社区居民从网上查询所需医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健康信息情况上传到服务中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用户当前的健康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居民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计划。家庭监护,这个模块主要是针对社区的独居老人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有需要的家庭进行监护,防止和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信息传递,主要是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成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的网络互通,如果病人需要在大中型医院进行治疗,那么医院医生就可以将所需要的病历档案通过网络及时地获取,同时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互通网络来获得中心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社区居民用户用来对信息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以及社区用户设置权限,修改用户密码和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还原。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保密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控制,即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用户登录时采用双密码,一个密码进入应用程序,另一个密码用来进入数据库,双密码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其他人仅用一个密码就可以直接打开应用程序并进入数据库。

用户进入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是:首先用户要用一个账号来连接注册表,在注册表中查找是否有此用户,如果有,系统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与系统进行比对,密码正确用户就可以进入应用系统并将第二层数据库密码解密,然后系统把该用户ID和密码再次进行比对,正确则进入数据库,如果错误就退出系统。应用系统密码是由用户本人进行设置和更改,用户的ID号是系统的管理员进行分配。

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主要是把居民家庭住址、社区医生安排、常见疾病和体检情况等基本信息情况进行记录。在系统中,我们把居民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存放在居民基本信息表里,在社区服务中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从表中提取。

接下来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终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是运行在Windows2000应用程序所提供的进程,其中主要用到了COM组件,因此这个服务器终端的应用程序没有应用界面。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在原有的两层服务器结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业务逻辑层,运用了三层服务器的结构设计。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把数据库和客户端链接起来,起到相互传送信息的作用,数据库既可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又可以将处理结果发送回客户端。因此新填入的业务逻辑层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整体服务器的工作负担。在管理系统中,连接数据库、打开记录集和对字段或字段集的操作主要是使用ADO属性和方法,因为将来如果需要对程序进行扩展完善,一定会需要对参数的查询和存储功能,所以在设计服务器终端的同时,也为这些属性进行了保存。

四、结语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及地把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资料及时地提供给医生,使医生能够快速地制定出治疗和预防方案。同时本系统也是分析居民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着预测和预防的作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动态信息,我们要在实践中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方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同时将现有的使用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环境与健康论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探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选2012级和2013级环境科学班级作为具有可比性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实验班和传统教学对照班。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将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环境与健康学是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交叉学科,其研究涉及环境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卫生管理等专业领域。较于传统的环境科学课程,环境与健康学课程属于聚焦复杂、新兴的学科分支,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略显陌生。另外,环境与健康学课时少、任务重,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未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也无法应用于环境健康评估。为此,在本科学习阶段能扎实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并通过环境与健康学这门综合性课程,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医学院开设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输送环境健康评估综合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解决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目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路,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等融入教学。该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计算机等学科,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环境与健康学这门医学和环境交叉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进行对比,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2级(26人)、2013级(22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与健康学做对比教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校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根据教务科对环境与健康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环境与健康学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取LBL教学法,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制成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实验组学生则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4人一组。根据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等内容对课程进行整合,并划分为具体的单元。根据具体的单元内容确定教学方案,设置重要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的问题。(2)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紧扣课前任务的设置,尽量选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案例的形式要尽量做到多元化),对其进行交流讨论,达成一致的观点,并自主推举一代表,以PPT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3)带教教师对PPT内容进行初审,指出PPT内容存在的明显问题,确保汇报内容科学、逻辑清晰。小组汇报结束,带教教师引导小组学生深入讨论、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做简要总结,归纳共性观点,对好的思路和前沿的看法加以肯定,对不正确和错误的观点予以正确引导。

4.教学结果评价

(1)期末测试。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最终成绩根据总分分为4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及格”,低于60分则为“不及格”。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分别为“”“良好”“一般”3个层次。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1.教学效果

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2.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方法接受度高,对理论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能在轻松愉快地讨论总结中消化理论知识。与对照组相比,其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具有复合型污染严重、人群暴露时间长、历史累积污染对健康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环保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级发展规划》中也指出:“研究热点向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环境风险转变。”因此,我国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工作势在必行,而目前缺乏“生态环境杰出人才”引领开展这项涉及空气、水、土壤等多种介质,以及暴露监测、数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多种专业交叉科学的工作。环境与健康学课程迎合了发展的需求,其涉及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转变,方法从传统技术方法向交叉学科技术创新转变,为培养多专业交叉的环境科学人才搭建了一个可系统梳理各学科知识脉络的平台。针对环境与健康学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内在化、系统化,以提高教学质量,都值得环境与健康学教学工作者深思。

LBL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本位、主导,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能、高密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R,在教学方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面。但它也存在以下弊端:用死板教条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学,而且课堂教学往往讲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大量知识信息的输入,由于受限于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建立系统思维,进入实践后无法将其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会导致“消化不良”。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在吸收了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 CBL)、任务驱动教学(Taskdriven Approach)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则强调以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将案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载体,视任务为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抓手;先以任务进行驱动,然后根据任务引入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和讲解,逐步将任务分解,将子任务融入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其优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师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避免了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课程学习的不足,其教学效果更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定位授课对象是实施教学行为及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为此,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任务的设计要有哟胃小T谏杓迫挝袷保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专业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知识划分为重点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充分体现“任务”层次感。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自由组队,合理安排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讨论拟定案例的讲解思路,这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任务的自主分配,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的小任务,排除学生学习过程的为难情绪,同时也可通过分工合作的过程,完成从不熟悉到掌握知识点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组织课程实施。课前的任务布置及学生完成任务时以PPT为形式的报告,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课堂的施教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课堂气氛和对时间的把握,等等。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了解,可因材施教,充分备课,减少或避免出现因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无法应对的教学情况;还可以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虽然高校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如何更合理地在课程一体化设计中构建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环境与健康学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探索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拥有环境、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环境科学人才。

环境与健康论文:矿区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研讨

1结果

1.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5±14)岁,较大88岁,最小21岁。女性98人(57.6%),男性72人(42.4%)。矿区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未上过学120人(70.6%);少数民族72人(42.4%)。调查对象民族间文化程度经秩和检验,Z值为-5.554,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无差异。性别与文化程度之间经秩和检验,Z值为-4.402,P<0.05,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男女性别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见表1。

1.2调查对象对铅锌矿区环境污染的自我感知调查的矿区居民对尾矿堆积、水质、耕地面积减少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空气质量、农作物质量、植被破坏等不可直观的方面认识不足见表2。由表3可知,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34.7%认为矿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55.9%认为开矿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小,39.4%认为对农作物的质量影响较小。矿区的河水贯穿村庄,直观可见,因此37.1%认为开矿对村里的河水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45.8%认为影响较大。当地的饮用水采自山里的井水与泉水,45.3%认为开矿对饮用水有一些影响,原因是开矿使他们的井变干了,泉水减少了。矿区居民认为开矿对房屋安全的影响与开矿点距离自家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占21.1%。噪音对整个矿区影响较大,仅有5.3%认为没有影响。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62.4%的矿区居民自感自己和家人不能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仅有17.1%认为自己村能治理好环境污染,见表4。

1.3调查对象认为矿业开采对健康影响的自我感知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48.2%认为开矿对家人健康有影响,21.2%认为开矿对下一代的智力产生了影响,见表5。调查对象自我报告了最近十年来的患病种类,患病例数集中在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见表6。将性别做卡方检验获知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患病种类之间无差异。

1.4对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关联情况的认知调查发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对被调查对象家人是否参与过采矿同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是否参与采矿与患病之间无差异,见表7。自我报告的高患病率与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度以及认知能力有关,是否与矿区居民长期居住于该矿区,长期处于矿区污染环境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矿区居民自认为的患病原因可知,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但据前期在当地的研究可知,该矿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Hg、Pb、Cd、As等重金属污染,当地存在着较高环境重金属暴露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见表8。

2结论

2.1矿区居民对矿业开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知不足湘西凤凰铅锌矿有70多年开采历史,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裸露的岩矿、废石及尾矿围绕着农田村落随处排放或堆放。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对矿业开采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程度认知不足。据调查显示,矿区居民对于河水水质、噪声、地质灾害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土壤污染、粮食产量、农作物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感官不能感知的问题认识不足。但姬艳芳等既往对该地区的调查发现,由于原铅锌矿选矿厂和矿井里排除的废水已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矿区附近大部分农田,致使当地种植的稻谷、蔬菜中镉、铅、锌、汞等超过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的相关限制,其中以Cd污染最为突出,其次为Zn、Hg、As和Pb,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的9.0、2.7、2.6、1.6和1.1倍。可见,矿区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具体,对于感官能感受到的污染认识较高,而对于感官不能感知的污染缺乏认识。从而增加了当地矿区居民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的重金属暴露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

2.2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对矿区居民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茨岩镇的经济发展,但是矿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凤村矿区居民对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铅锌矿产资源开发必然引起以铅锌为主的重金属对矿区环境的释放迁移,随着矿产开采年限的增加,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将越来越严重。本次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当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自我报告的疾病集中于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占累计报告人数的74.4%。虽经统计学检验得知参加采矿与否和患病状况之间无相关性,但大量研究表明重金属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和多系统的,主要表现在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终生性的伤害上。矿区居民自我报告的病种症状与典型的重金属中毒症状相符,但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

2.3提高当地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行为矿区居民缺乏环保意识以及当地环保无序行为导致了当地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当地的矿区居民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恶化,就必须加强对矿区居民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矿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当地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呈现出群策群力的局面。调查显示,在环境污染治理上,49.4%认为该村自己无法治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并且62.4%的村民认为自己及家人无法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显然,当地有关部门在重金属污染问题上健康干预教育力度不够,还未认识到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没有为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有关。针对官寨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受文化教育程度低的特点,当地有关部门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重金属污染类的宣讲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矿区居民广泛宣传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害,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居民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健康教育,用矿区居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向矿区居民灌输健康与环境的依存观念,激发大家的责任感和参与环保意识,提高矿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罗春霞方菁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研究所

环境与健康论文:讨论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生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关注的一个主要内容,多年来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不同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界定。20世纪初期,帕森斯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提出,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知识可为心理咨询提供满意的解释,这种观点被视为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最早来源。当今,随着生态心理学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因此,“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反映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更会推进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二、生态心理健康的内容

1.自我的平衡。

个体心理过程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组成的,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只有当三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并保持平衡状态时,才能认为个体的心理可能是健康的。

2.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该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自我调整来主动适应环境;二是个体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就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而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导致人类的生存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人类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模式,实现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

三、生态心理健康观与传统心理健康观的区别

传统的评价心理是否健康的做法是罗列几条标准,看自己是否符合,符合标准者就是“心理健康者”,不符合者则是“心理不健康者”,但无论提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评定标准,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静止的状态,一个人现在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他以后都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因此,生态心理健康不仅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平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传统是“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修订为“生理—心理—环境”模式,不仅关注到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关注到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自然环境。这使得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

四、生态疗法

研究者们将自然环境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之后,又把生态心理学的思想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创设生态疗法,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1.森林疗法

利用森林所散发的植物精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之为森林疗法。植物的油性细胞不断分泌出来的一种“气”,散发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和人体皮肤表皮进入体内,为人体所吸收。森林植物的绿色,对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视网膜神经组织具有调节作用,可减少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的强度,消除杂乱纷繁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绿色还能维持血压,减缓血流速度和心跳频率,平静情绪,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而树林又有减少噪声对人的干扰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绪平静,神情安宁,自然有益于身心的康复。

2.荒野疗法

荒野疗法是心理医生带领人们备以最简单的物品走进荒野体验自然。所谓荒野是指受人类干扰最小或未经开发的地域和生态系统。在深层生态主义者看来,只有荒野才是真正的、自在的自然。因此,荒野在培养人与自然的认同意识中,具有重大的价值。生态心理学的及时个步骤是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走进自然是体验大我的最直接方式。

3.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园艺疗法的功效主要有:(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2)增加活力。(3)张扬气氛。(4)培养创作激情。(5)抑制冲动。(6)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7)增强行动的计划性。(8)增强责任感。(9)树立自信心。总之,生态心理观点强调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与环境的问题,引导我们从一个更深入的存在层面来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能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因此生态心理学是在生态学的视野下探寻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根源,并因此而开启生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研究。

作者:孙庆瑶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工作部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与儿童健康的真相与谬误

由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与接触化学品有关的儿童健康风险原则》报告透露,所有疾病中,30%由环境因素引起,这其中有40%发生在5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每年约有300万名孩子因之死亡。

关注生命最初1000天

“生命早期的暴露,尤其是生命早期的1000天,对将来儿童的健康,乃至成人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任、国家第五批“”特聘专家张军对《望东方周刊》说。

“孕期是一个很脆弱的时期。此时,精子和卵子结合,不断分化成各种器官,受到影响就很容易改变方向甚至是发育停止。胚胎虽然存在一个胎盘屏障,但是对于很多污染物来说,这个屏障几乎不存在。它们可以长驱直入,由母体直接传到胎儿。”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实验室”副主任颜崇淮向本刊记者解释。

在张军看来,要研究儿童疾病的起源,首先要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命早期的生长发育,而最理想的研究方法就是组建大规模的出生队列。

曾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军参与过美国出生队列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他将出生队列的研究引入国内。一个名为“上海优生儿童队列研究”的项目,自2012年起,陆续在上海10家妇儿医院开展。及时期计划招募4000名孕妇,从孕前开始跟踪至儿童两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和大型生物样本库。

张军介绍,利用出生队列进行生命早期的研究,可以将从胎儿到成人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生物、环境信息都保留下来,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环境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孕期妇女暴露在污染物中,可能造成胎儿出生缺陷、功能性异常。包括哮喘、神经发育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多动症、肥胖症等在内的儿童疾病,可能与胎儿期的环境暴露有关。而很多成人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也可以追溯至胎儿期。

“所以,现在全球关于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都逐渐导向生命早期的暴露,目的是为了能尽早预防,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张军说。

根据已掌握的样本,张军和他的同事们近期对上海地区孕妇体内的微量元素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孕妇碘、维生素D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过去我们比较关注孕期叶酸、钙质等营养物质的补充,而对微量元素普遍缺乏监测。孕期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可能导致孕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和孩子的过敏性疾病、智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建议孕期适量补充碘、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负责此项调查的新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余晓丹告诉《望东方周刊》。

铅对儿童的智力影响较大

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危害儿童健康的案例曾被媒体普遍报道,其中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屡次发生更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作为卫生部儿童血铅诊断标准的起草人之一,颜崇淮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儿童铅中毒防治方面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曾在上海地区开展过儿童血铅水平的调查,结果发现当时的平均水平为90微克/升。而他们在2013年开展的一项全国性儿童血铅水平调查项目的初步结果则显示,这个数字下降为19.5微克/升,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26微克/升。

“这个数字的大幅下降,主要归功于我国无铅汽油的推广和铅污染企业的转移。”颜崇淮对本刊记者说。

据他介绍,目前国际通用的血铅超标的标准为100微克/升,但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新近研究发现,低于100微克/升的血铅水平对儿童健康也有损害,所以两年前已将这一标准下调为50微克/升。“我们课题组也在设法推动我国进一步修改标准。”颜崇淮说。

在颜崇淮看来,我国儿童的血铅状况整体在逐步好转,但个别地区仍存在血铅超标的情况。根据颜崇淮的门诊统计,这种超标约50%是源于工业污染,如蓄电池生产和回收、金属冶炼、电子垃圾的回收、电缆制造、造船工业等,另外一半则源自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国一些省区沿袭祖先的传统,用红丹、黄丹等铅化合物治疗孩子的皮肤炎症,往往会导致孩子的血铅升高。”

颜崇淮介绍,在所有的污染物中,铅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较大的。“上海目前的血铅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还有下降的空间。”颜崇淮说,进一步减少燃煤的使用是控铅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不用铅化合物的药粉,少吃皮蛋、爆米花等含铅食物都可以降低儿童的血铅水平。

新兴污染物是儿童健康重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兴的污染物很多都是有机污染物。”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健康科学系主任田英向《望东方周刊》介绍。作为上海优生儿童队列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她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农药、杀虫剂、酚类物质、三氯生等有机污染物上。

“这类物质,量很少,却可以在人体内累积,可能会干扰正常的雌激素受体的作用,影响到正常的雌激素发生作用,所以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环境雌激素或者叫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田英说,这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能导致女性不育,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影响孩子的神经行为学发育等。

环境中广泛分布的这些内分泌干扰物是全球范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所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儿童的呼吸带低,手口动作多,皮肤稚嫩,容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这类物质,导致其暴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儿童处于生长期,其神经、免疫、生殖系统发育均有赖于内分泌系统调节,对此类物质较为敏感,因此其对儿童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健康损害大于成年人。”张军说。

田英也进一步指出,不能抛开暴露剂量只谈危害。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暴露水平还是很低的,相对是比较安全的,人们在减少和避免暴露的同时,也不用因此而产生恐慌。

甲醛会是儿童白血病“元凶”吗

在新兴污染物中,由装修等室内活动而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物甲醛、苯系物、氨气、氡气、挥发性有机物等也被认为是儿童健康的“杀手”。“这类挥发性物质主要影响呼吸系统,也会对眼睛、皮肤等产生刺激。长期接触则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神经衰弱等问题。”田英说。

人们往往会将室内装修与儿童白血病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但田英的团队曾在上海专门进行了室内装修和白血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并没有找到室内装修会导致儿童白血病的直接证据。

田英说,作为室内装修所带来的最主要的污染物,甲醛在2004年即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定为致癌物。但其主要导致鼻咽癌的发生,而且是在高暴露的情况之下。而甲醛和白血病的关系仍在研究中,目前没有定论。对于另一种确定会导致白血病的室内污染物苯来说,只要保持开窗通风,就可以明显降低它的浓度,降低其危害。

环境与健康论文:让幼儿在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 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幼儿也不例外。处在人生起点的幼儿更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环境;成长

人要在环境中生活,同样,环境也离不开人的创造。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的。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对于幼儿来说,环境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通过对环境的创造与利用来发展幼儿,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学习与生活场地,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这就意味着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是有重要影响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幼儿从小就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良好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注重为幼儿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造的心理环境愉快、自由,幼儿便可在其中自由发展,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我们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1.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应是亲切、平等、和谐的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要保持一颗爱人之心。因为教师绝大部分时间是和幼儿在一起度过的,如果教师不抱有一颗爱心,那么工作是做不好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体现关爱之情,看到幼儿有困难时要帮忙解决,主动伸出援手。在教学与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默默听课的“木头人”,教师要明白,幼儿才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要与幼儿开展互动,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所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与关爱,这样,幼儿才能感到在园的时间是轻松、愉快的,从而建立起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寻找解决的办法,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

2.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家人太多的呵护与关爱,久而久之,会养成自私、孤僻的性格,这种性格对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注重培养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品质,建立起互助、有爱的伙伴关系。

比如,我们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开展了分组画画的活动,把幼儿分成几个绘画小组,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每个组的组员共同画出一幅画,幼儿的兴趣非常高,画画时分工合作,幼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懂得了相互帮助的重要性。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幼儿建立起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3.教师要起到榜样作用,为幼儿树立真诚相待、友好合作的形象

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因此,不自觉地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方面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关心、团结合作,处处为幼儿做出表率,时间长了,幼儿也会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兴趣是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对什么事情都满怀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的事物,所以,一定要为幼儿创造新奇、生动的物质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在为幼儿创造环境时要注意,不要过分的奢华,要注意这个度,因为过于奢华的环境不利于幼儿保持健康朴素的心态,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责任不断地开拓创新,去探索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幼儿,为了幼儿的发展,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简介:斯琴,女,1969年9月19日出生,大专,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直属机关蒙古族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环境与健康论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摘 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都是组织管理体系都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的主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职业健康安全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健康、不安全的条件和因素,以及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但管理原理基本相同。

【关键词】策划;管理;体系;运行;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

1.1领导决策

较高管理者亲自决策,以便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保障。

1.2成立工作组

较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立体系。工作小组的成员要覆盖组织的主要职能部门,组长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以保障小组对人力、资金、信息的获取。

1.3培训的目的是使有关人员了解建立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1.4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评审状态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信息、状态进行收集、调查分析、识别和获取现有的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威胁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评价。评审的结果将作为确定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制定管理方案、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初始状态评审的内容包括:

(1)辨识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明确适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评审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4)评审过去的事故,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处罚和预防措施。

(5)了解相关方对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要求。

1.5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方针是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行为的原则和意图的声明,也是组织自觉承担其责任和义务的保障。方针不仅为组织确定了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准则,而且是评价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并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提供一个框架。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是组织为了实现其在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针中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及其对整体绩效的期许与原则,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和准则为:

(1)依据并符合方针。

(2)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考虑自身潜在的危险和重要环境因素。

(4)考虑商业机会和精整机遇。

(5)考虑可实施性。

(6)考虑监测考评的现实性。

(7)考虑相关方的观点。

管理方案是实现目标、指标的行动方案。为保障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需结合年度管理目标和企业客观情况,策划制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案,方案中应明确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相关部门的职责、方法、时间表以及资源的要求。

1.6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

体系策划与设计是依据制定的方针、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组织机构职责和筹划各种运行程序。文件策划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文件结构。

(2)确定文件编写格式。

(3)确定各层文件名称及编号。

(4)制定文件编写计划。

(5)安排文件的审查、审批和工作。

1.7体系文件编写

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2.1管理体系的运行

体系运行是指按照已建立体系的要求实施,其实施的重点围绕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执行控制程序,监测,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活动推进体系的运行工作。上述运行活动简述如下。

2.1.1培训意识和能力

由主管培训的部门根据体系、体系文件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组织部门、时间、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

2.1.2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确保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体系和基础,应关注信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1.3文件管理

(1)对现有有效文件进行整理编号,方便查询索引。

(2)对适应的规范、规程等行业标准应及时购买补充,对适用的表格要及时发放。

(3)对在内容上有抵触的文件和过期的文件要及时作废并妥善处理。

2.1.4执行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

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程序文件的指导,程序文件及其相关的作业文件在组织内部都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障体系正确运行。

2.1.5监测

为保障体系正确有效地运行,必须严格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监测中应明确监测的对象和监测的方法。

2.1.6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事故也难免要发生,关键是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2.1.7记录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及时按文件要求进行记录,如实反映体系运行情况。

2.2管理体系的维持

2.2.1内部审核

所作的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进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独立的检查和 评价,是管理体系自我保障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内部审核要明确提出审核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形成审核日程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2.2.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较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系统评价,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面对内部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应有效,由此决定是否对管理体系作出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2.2.3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保障,合规性评价分公司级评价两个层次进行。

项目组级评价,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中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当某个阶段施工时间超过半年时,合规性评价不少于一次。项目工程结束时应针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系统的合规性评价。

公司级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制定计划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应对公司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

各级合规性评价后,对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的相关活动或行为,通过管理方案或纠正措施等方式进行逐步改进。上述评价和改进的结果,应形成不要的记录和证据,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时,较高管理者应结合上述合规性评价的结果、企业的客观管理实际、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系统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对适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执行情况,并由相关部门或较高管理者提出改进要求。

3.结束语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注意对资源的节约,避免因管理不当对员工健康安全的危害。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伦理视角下的傣族食品与健康

摘要:中国傣族有100多万人口,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和较好的健康、环保意识。傣族的饮食习俗与其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健康的认知与审美需求等等有紧密联系。但随着现代化的潮流,宗教信仰与环境伦理的改变,傣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也遭受新的挑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到傣族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状况。

关键词:傣族;环境伦理;食品;健康

一、一花一世界 ――傣族人的宗教信仰、环境意识和饮食习惯

任何一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烹饪习俗都是在对外部环境的合理适应中产生的,于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就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体系。饮食体系是指主食所用的原料、和主食相搭配的各种菜肴、饮料、佐料、调味品一类的副食,以及主食、菜肴的制作方法。从傣族的饮食体系中可以见其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密切联系,傣族饮食习俗也深深烙上了佛教文化的印迹,如以素食为主;不食可再生的食物;不猎杀野生动物;喜好生冷食物等。傣族在自己村寨的奘房(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周围一定要栽种“五树六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铁刀木、贝叶棕、大青树、槟榔树,“六花”是指睡莲、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地涌金莲、鸡蛋花。这些树木、花卉既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意蕴,同时傣族也用来欣赏、医用和食用。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奘房里可以看见四周鲜花簇拥的卧佛造像,南传上座部佛教左底教派规定赕佛(拜佛)只能用鲜花,而不能用绢花或塑料花代替(图1、图2)。佛教向来所关注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在佛经中记载:“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复有种种渠流池沼,种种杂树无量无边……”《佛本行集经》,乾隆藏57册,第334页。就在鲜花盛开、绿荫匝地的美妙花园,佛陀降诞了。当佛陀圆满完成他在人世间的工作,来到一个叫拘尸那罗的地方,在莎罗双树林呈右侧卧,安详去世,这就是佛陀的涅。《阿弥陀经》中也如此描述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花、树、鸟都能自然地宣讲佛法的真理。”以上佛教经典长期影响着傣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俗,除了习惯在奘房和家庭周围植树种花之外,傣族还喜好食用各种植物的花和藤。傣族“百花百茎皆成菜”,餐桌上常见的花卉、藤、叶类食品有螃蟹花、染饭花、文殊兰、鸡蛋花、帕桑、马蹄叶、苦凉菜、甜菜尖、苦笋等等。这些花草、藤叶在傣族村寨附近田野中随处可见,自己采集或在市场购买都非常方便(图3)。

傣族居住的地区多是湿热的河谷低海拔地区,出产品质稻米。傣族村寨用糯米加工成的系列糯米食品通常作为宗教贡献、神灵祭祀、待客食品、节日食品、亲友互赠礼品等,主要种类有香竹饭、紫糯米饭、“毫诺索”、“毫吉”、“毫崩”等若干种类(傣语“毫”即饭、粑粑的意思)。在傣族家庭中,当糯米饭蒸熟后,先要拿一团祭家神;赕佛时不用“三牲”,而用糯米和“毫诺索”为贡品,佛寺的保护神也同样享受一糯米饭团或一个“毫诺索”,祭寨神、勐神时也同样以糯米饭做祭品。王文光、姜丹:《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3期。所以,傣族尤其喜欢种植糯米,傣族的主食也是糯米饭,常常用采集来的野菜、野花、野果做日常的蔬菜佐餐。

这是2011年4月10号的傣历新年(傣历137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个传统傣族村寨――曼帕寨子的新年聚会活动食谱(图4):

素菜:泉水煮苦凉菜尖;酸笋煮帕桑树尖;苦竹笋蘸番茄纳米;凉拌螃蟹树花;花生舂鱼腥草

肉食:清汤红尾巴江鱼;手撕牛肉干巴;蒸烟熏鱼干;芭蕉花煮牛肉

主食:糯米饭;泼水粑粑

饮品:米酒;竹筒烧菜花茶

在这份典型的傣族食谱中,可以看出其饮食体系的独特性。最突出的一点是300多人的聚会宴请,蔬菜类食物全是由村寨中的各家各户的女性在山野中采集而来,肉食除了宰杀一头牛、一头猪,鱼类全是寨子里的男人到附近江河里捕捞来的。这些自由生长的绿色生态野菜、鱼类全是源于大自然的恩惠,与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都没有关系。由于曼帕寨子远离城市,交通也不是太方便,村寨中年长的傣族村民至今习惯食用这类食品,而排斥用现代化生产工具生产出来的食品。

傣族的饮食除了单一的生理功能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文化功能,在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中显示了其重要的作用。鱼腥草在傣族看来是除邪避秽的植物,在傣历新年的餐桌上必须有这道菜才清洁吉利;糯米饭是节庆里祭祀佛祖、神灵的必需品。曼帕寨子的傣历新年宴请时,烹煮鱼、肉类的工作,用竹筒烧菜花茶、米酒的分配等都由男性承当,女性只是做素菜、凉菜,颇有赕佛、祭祀时的隆重、神圣的意念(图5、图6)。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于傣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信仰向题,而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孩子一出生便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名字一般是佛爷给取的;男孩子幼年、少年期要当小和尚,没当过和尚的男孩在村寨里会被视作没文化、没教养的野人;结婚、丧偶、生病、盖房都要请佛爷来诵经;个人的经济开支,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宗教活动上。自然而然,傣族人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健康状态也与佛教文化联系密切。西双版纳、德宏的许多傣族家庭至今保留中午不生火做饭、晚上才吃热饭热菜的习俗,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徒“过午不食”的戒律多少有些关系。

受环境、气候、习俗的影响,傣族的饮食习惯有如下特点:以谷物食物为主食,饮用粮食酒,以少量肉食、蔬菜(包括野菜)为副食这样一种饮食模式。在食物的三个基本要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中,傣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二、平衡中的美――傣族传统饮食习俗、环境美与健康

(一)傣族饮食习俗与女性的窈窕身姿

在一篇名为《傣族饮食文化,塑造窈窕身材》的文章中,作者提到,来到傣族村寨,“你有没有发现傣家姑娘个个身段窈窕,婀娜多姿,善歌善舞。是什么塑造了这些傣家姑娘身材呢?带着这一感叹你就会慢慢的发现她们的秘诀――傣族饮食文化,塑造窈窕身材”。实际上,傣族饮食习惯有很多利于女性保持身材的因素,傣族妇女坐月子的食物不油腻,食量少。也吃鸡蛋,但是不吃红糖猪油煮鸡蛋,只是吃连壳煮的蛋。她们吃一种叫帕西木的野菜煮汤,产妇吃了乳汁充沛。傣族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如果长期食用糯米,能使女性的腰肢保持纤细苗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传统饮食习俗中,傣族对酸味“情有独钟”,人称“酸百夷”。傣族地区气候炎热,不宜食用大量的肉类食物,即使食用肉类,也要搭配酸性食品一起食用,如酸菜煮肉圆、烤肉蘸酸菜糕、柠檬汁拌鸡肉、酸笋炒牛肉等菜肴都是傣族喜爱的。此外,傣族还擅于利用当地出产的原料制作出许多带酸味的食品,如酸笋、酸菜、酸醋、酸菜糕、酸鱼、酸牛肉等。糯食、肉食与酸性食物一起食用,有利于食物消化,去除油腻,减少脂肪,不易肥胖,使人保持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所以,大多数傣族女性都以身材窈窕姣好为荣,傣族男性也以清瘦干练、灵活矫健著称。无论是送到奘房给僧侣的还是日常家中的食物,傣族都讲究饮食的平衡、营养,注重食物制作工序的精细、认真,普遍都愿意在制作食物、烹饪菜肴方面下工夫、费时间。

傣族人日常所需的蛋白质摄取除了常规的肉食,主要靠食用昆虫。这种饮食行为由来历久,它反映了远古先民为了更好地生存而摄取蛋白质的遗风。早在唐代,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写过一部书叫做《岭表录异》,在这部著名的地理杂记中,就记载了古越人后裔食昆虫及其卵:“蚁卵酱,交广溪洞间酋长,收蚁卵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其味酷似肉酱。”此外, 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蜗、蝉、蝗、蚁、蛙、土蜂之类以为食。”江应:《百夷传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115页。如今在德宏傣族、西双版纳等地,傣族也普遍保留着吃昆虫及昆虫卵的习惯,主要品种有粽包蛆、沙蛆、酸蚂蚁、竹蚁、蜂蛹、蚂蚁蛋、花蜘蛛等等。

傣族妇女始终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长期保持偏少的食量;长期食用酸性食品;食用高蛋白质、低脂肪的各类昆虫食品等等,是傣族女性婀娜多姿、拥有骄人身材的秘密。

(二)傣族食材中“佐料”的搭配

除了主食和主菜,傣族还擅长选用当地出产的“佐料”来调味。常用调料有小米辣椒、涮涮辣、生姜、大蒜、缅芫荽、荆芥、香茅草、豆豉、香柳、帕哈等。它们多数都是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

傣族生活的地区天气炎热,湿度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是常见病,而傣族的佐料如大芫荽、小芫荽、荆芥、香料草、香茅草、薄荷、葱、姜、蒜、辣椒都具有祛风除湿、发散解表的功能,它们是傣族为了适应湿热的自然环境而进行的选择的最终结果,吃了这些佐料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另外,由于傣族常吃烤、油煎的菜,香燥易上火,而佐料却起着调和的作用,这种对立统一充满了古老的哲理性,具有深刻的的文化内涵。傣医自古对佐料就很重视,傣医根据不同的季节,在用药上有所侧重。如热季用苦味凉药,用以清热解毒、凉血。雨季则多用涩味苦药,用以收敛除湿;冷季节则多用辣味药物,用以温中止痛等。而傣族的佐料正好集中了以上三种方面的性能,即如前所述的祛风除湿、发散解表、消暑之功效。从傣族制作众多的菜品来看,较为出名的菜品主要有撒苤(图7)、香茅草烤鱼、火烧鱼、荷叶蒸挑手鱼、凉拌蚂蚁蛋、炸竹虫、帕哈煮螺蛳、酸牛肉等等。其中所用的主要佐料在傣医的方剂中也是常用的,如:香茅草、薄荷、荆芥、姜、葱等等,香茅草常以之治热季感冒,风热型感冒;荆芥、薄荷用于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这些反过来说明傣族的佐料是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为了抵消饮食中的矛盾性,而能动适应的产物。

在一些傣族村寨,至今村民各户仍要轮流给奘房的和尚送饭,在每天送去寺里的饭菜中,大蒜、韭菜、大葱等佐料就不能用了。据《楞严经》记载,佛家“五荤”为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葱;“五荤”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发淫,令人多欲。所以,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徒中,是可以吃一些肉类食物的,但很多虔诚的傣族佛教徒却基本不吃列入“荤”的佐料。

(三)人、树木(燃料)、食物之间的亲情关系

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属于亚热带地区,树木较容易生长,刀耕火种也是他们常用的方式,火烧过的灌木丛在适度的气温和充沛的雨量下,生长得更好更快。在村寨边缘、庭院四周、奘房所在区域,他们都要种植既可做水土保湿、又可以做燃料的树木。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傣族喜欢种植树木,也是有信仰渊源的。“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佛本行集经》,乾隆藏57册,第597页。“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对僧人而言,人群聚集处恰似荒野,而树林则是家园。至今在傣族村寨,大树下就是村民喜欢的聚会场所(图8)。

在傣族聚居区,“色勐”和“色曼”是傣族地区的一种神灵崇拜。“色勐”即社神,是王国或“召勐”地区的守护神;“色曼”即村寨神,全州各地统称“色曼”。传说色勐、色曼对领属村社的“水和土地”拥有支配权,重要的是传说它们都寄居在傣族村寨的村头、村尾的大树上。于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护卫,傣族村寨的村规民约都规定不准乱砍寨中的树木和破坏路边树木,否则会受到惩罚。

傣族习惯大量种植摩蒺藜树林(铁刀木、黑心木),这是专门用作烧煮的柴火林,它有速生、药用、环保的特点,砍伐之后很快就生出新枝,春天树上的黄色花朵会被傣族人采集来做菜肴(图9)。摩蒺藜树燃烧后的灰烬,也是一种清凉的药。傣族常用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拌、煮、烧烤、蒸、炸、焐、腌等,其中以拌、煮、烧烤和蒸等烹调方法最有特色。尤其是吃烧烤的食物时,讲究的傣族人家要用摩蒺藜树的木炭来烧制,其木炭灰附在食物上可以去除烧烤的燥热,吃了这些烧烤食物就不会上火燥热。所以,有傣族生活的地方就有成片的摩蒺藜树林,它们是活在傣族村寨周围的柴火库、蔬菜库、草药库。

图9摩蒺藜树

傣族的早餐做的比较认真,有蒸的米饭,腌制的各种鱼、肉、鸡蛋、鸭蛋等;早餐后用竹饭盒或芭蕉叶包裹少量米饭、糯米饭带到劳作的田间地头做中午饭,所以傣族家庭中午一般不烧火做饭;直到傍晚,才烧煮一些饭菜,全家人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傣族村寨周围种植的摩蒺藜树林,基本上可以供应傣族村民用来烹饪食物做燃料使用,加之傣族还有烧牛粪饼为燃料的习俗,所以傣族一般不到森林中砍伐其他树木做燃料,村寨周围的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在自家房前屋后,傣族喜欢种上菠萝蜜、番木瓜、番石榴、番荔枝、荔枝、龙眼、莲雾、石榴、芒果、柚子、香蕉等果树。傣族地区还有可以提取抗癌药物的美登木、嘉兰、红豆杉;医治高血压的萝芙木;健胃的槟榔;生长着天然的“水壶”、“雨伞”;还有闻乐起舞、会吃蚊虫的小草……傣族世代在这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和谐相生,谙悉大自然的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使用价值,傣族村民、燃料、饮食之间构建起一种相互依存、互相爱惜的亲情关系。

三、两难境地――傣族传统环境伦理、饮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应纳入伦理的范畴。人对动物,乃至人对花草树木,人对大自然也会犯罪,在这里也应建立普适的伦理底线,以约束我们在欲望的驱动下越来越无稽的行为。事实上,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广义的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傣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所倡导的环境伦理观基本上是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这边的,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人们的不断迁徙,导致了傣族传统文化及其理念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傣族饮食习惯的变化方面。

(一)傣族在城市生活不再依赖于从大自然采集食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傣族青年外出打工人数增多,那些传统的、带有浓郁非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的环境伦理观遭到了解构。经济利益驱动的轨迹日益凸显在新生代傣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

傣族地区从1983年开始实行自留山、责任山和轮歇地“两山一地”的承包到户,村寨附近山上的树被承包户彻底砍光,种上了菠萝、橡胶等经济作物。部分村民在利益驱动下,对森林乱砍滥伐,甚至是在“”时期都没有砍掉的佑护村寨的水源林“林”,都被人砍伐后拿来建屋盖房,傣族传统宗教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观遭到消减,傣族地区“自然圣境”《佛本行集经》,乾隆藏57册,第597页。有可能会成为传说与神话。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干燥,水源枯竭,环境恶化。

城市化使得傣族的人类中心思想逐渐膨胀,导致人与自然的过度分离,农贸市场与超市成为傣族主要的食物获取地,购买成为获取食物的方式,大棚里用化肥、农药培育出来的蔬菜、水果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当大多数傣族人不需要在大自然中采集食物时,对大自然的感性依赖就淡化了,田野、树木、花草、藤类与人类的关系似乎不再亲密,餐桌上的食品种类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与内地汉族地区的食品日益走向趋同。如今在一些相对富裕的傣族村民家庭,三岁以下孩子的早餐中也出现了像牛奶、面包这些不属于傣族传统饮食范畴的食物;而傣族传统哺育幼儿的食物主要是母乳、米汤。

(二)现代生活方式使傣族放弃了良好的饮食习俗

傣族村寨多数位于城郊接合处,与外界交往较为频繁,饮食习俗之间的交流也多于其他少数民族。在短短几年,从来不使用食物添加剂的傣族,也很快学会了使用。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据统计,超过80%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就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且不说其他添加剂,就色素而言,傣族传统的色素是用一种叫黄姜的植物磨粉当作色素使用,在做豌豆粉、腌制酸菜时使用。后来市场上有了食用色素,黄姜粉因为制作工序复杂,费工费时,傣族就很少用了。由于受知识结构与受教育水平的制约,傣族民众对色素的使用近乎滥用。甚至在做糯米粑粑时,都用添加了色素的白糯米冒充价格较高的紫糯米。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拆迁,拆迁的补偿款是一部分傣族村民“富裕”起来,除去把钱拿去赕佛,就是“像城里的汉族一样天天有肉吃”,往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傣族,也逐渐加大对肉类、脂肪的食用。随着大量使用微波炉、电磁炉等工具,傣族的烹饪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烧烤、水煮、生拌的方式变成了煎炸、油炒等。大量食用味精、糖精等调味品的现象非常突出,甚至有的中老年人对味精还有了依赖。笔者采访过一位老年人,在20年前家里的调味品主要是野生的佐料,发酵品是用糯米做的。现在生活方便了,在村里的小卖店就能买到各种调味品。他说每天的菜里要没有味精,就等于没有吃好饭菜。他吃味精就像吃白糖,要拿汤匙舀着吃。城市化使得傣族的饮食结构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因环境迁移、消费习惯、饮食结构变化,傣族的体质变化也发生了改变,最近的一组研究数据值得重视:傣族成人平均身高为157.5 cm,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9.06%和9.55%,高血压发病率为13.69%,血糖升高为2.11%,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异常分别为11.47%和23.7%,贫血发生率为4.99%,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脂肪肝、胆结石、肾结石和子宫肌瘤发病率均低于国内相关报道。由此可见,傣族与营养相关性疾病发病率低于全国水平,但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在20年前,傣族并不存在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病率高的状况。傣族应该警惕当前因为饮食习俗的改变而带来的全民健康状况与体质改变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些新生代的傣族不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对自然的敬畏大大消减;长期在外工作的傣族已经不再祭祀寨神,人和自然环境的距离逐渐拉大;不再坚持傣族传统的饮食习俗和食用有机生态食材的良好习惯,盲目学习其他饮食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化变迁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之中,傣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趋同和消亡。从食品健康与安全的角度看,据笔者调查,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教徒,对传统饮食习俗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对各种现代食品的食用量较少,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病率也相对低一些。以40岁年龄段的傣族女性体形来分析。图10是丙门寨子的傣族女性,丙门就在离城1km的市郊,生活习惯、饮食习俗食物结构近年都发生较大变化,很明显的是女性的身材也发生了变化,体重基本超标。而曼帕寨远离城市,交通还不太方便,这里的傣族村民基本还沿袭自己的传统烹饪方式,饮食习俗和食物结构比较传统。从同年龄的女性身材看,曼帕寨子的女性身材窈窕,体型偏瘦,还保留着传统傣族妇女的形体特点。如图11、12所示。

在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傣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食品健康与食品安全都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话题。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虽然自律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但政府也应在中小城市加强对良好的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宣传,大力弘扬类似傣族饮食习俗这样的健康、环保、安全的饮食文化,借节庆之际举办一些地区性傣族食品烹饪比赛,激发大家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引导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保留本民族优良饮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当代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科学的膳食模式。

[作者简介:赵玲,云南行政学院教授;张林屏,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环境与健康论文:绿色阅览室环境与读者身心健康

摘 要: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越来越被重视,阅览室规模也不断扩大。阅览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读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以人为本,营造绿色的阅读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关键词:阅览室;环境;身心健康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已被广泛应用,阅览室的规模相应扩大,读者越来越多,开放时间延长。然而,阅览室的环境对读者的影响往往被忽视。阅览室的环境直接关系读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阅览室要营造绿色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现“雅、馨、静”的要求。

一、阅览条件与读者阅览

1.阅览室采光效果要明亮、柔和、均匀

光线过强、过弱或分布不均匀,都会造成视觉疲劳,损伤视力,进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妨碍阅览效果,安静的环境是学习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阅览室的各种机器,如空调机、电扇、日光灯等,这些设施尽量选用噪声小的产品。天花板选用石膏吸音板,把噪声降到低。同时,对阅览室的周边环境,要对有关的噪声声源予以控制。

2.色彩的和谐与色调,也是阅览环境的重要因素

装饰的色彩应追求典雅、素朴、大气,以免使读者产生烦躁感或疲劳感。一般来说,阅览室的地面、墙面、天花板、阅览桌椅以及灯具、窗帘等的色彩均需进行统一设计,使之协调互补,体现文化性、宜人性乃至导向性。这样的色环境与声环境、光环境一起,实际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阅览形式,使读者进入阅览室后就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色彩种类不宜多,以某一主色调搭配2~3种颜色即可,标牌等物品的色彩要清淡、素雅。

3.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应在阅览室中配置复印机,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文献复制服务,既可以防止书刊丢失,又方便读者。此外,还应为带包的读者提供免费的存包柜,为自备笔记本电脑的读者在阅览桌上加设网络插座等。

二、阅览场地与读者阅览

正如馆藏要有馆藏场地一样,阅览也必须有阅览场地。阅览场地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览需求,主要取决于阅览场地设施的完善。其关键因素大致有两个:一是阅览座位,二是空间环境。

图书馆的阅览场地,是图书馆建设不容忽视的重点。图书馆阅览场地中,读者那专注而安静的阅览情景,阅览中轻轻书写时的沙沙声响,那弥漫着的浓浓的读书氛围,正是文化中一道令人感动的风景。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周边,营造绿化带,塑造绿色的人文景观。绿化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绿色植物本身有调节气候、吸尘、降噪的功能,还可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污物,起到净化大气污染的作用。针对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区域特点,阅览室应种植一些对大气污染物有较强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的绿色植物,如果周边环境较宽阔,还可以建造山石、凉亭、喷泉等。

三、读者期待绿色阅览室环境

图书馆服务,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者希望能在一个与其身心和情感相吻合的环境中学习。因此,读者期待的绿色阅览室环境应是以读者为中心,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环境。

1.阅览室应注意文明、启迪教育

阅览室设备设施的放置应有序对称,和谐美观。阅览室需要张贴一些标牌口号,其内容、词句要亲切、简明、易懂,多使用一些“请”“您”“勿”之类的字,标牌的大小、字体、颜色等也要体现出艺术性,从而使读者容易接受,并收到教育启迪之效。

2.阅览室应降噪消声、清洁安静

阅览室需要一种宁静的环境,因此,室内要设置安静标志随时警示。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工作中说话要轻言细语,行动要步履轻盈,做事要轻手轻脚,不允许在阅览室内大声谈笑、聊天,制造与阅览环境极不协调的噪声。

四、创造绿色阅览室环境

把空气、绿色的景观引入室内,利用自然元素杀菌抗霉。装上有特别性能的天花板可调解、吸收和分解室内甲醛,还可以抑制细菌增长,具有抗菌效果和除臭效果;在地面的适当位置安装一种有吸尘功能的地砖,可随时拆洗,方便实用。阅览室的墙壁安置名人壁画或格言,在适当的位置摆放一些雕像、花卉盆景,营造适合于精神层面的文化趋向和理想追求的环境。现代化的绿色阅览室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读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阅览室的布局要规范,室内的书架、阅览桌椅、办公用品等按规定的标准设计,阅览座位的距离要统一规定,行距过窄会影响读者查找书刊。还应注意的是阅览桌椅的卫生标准和科学配置,读者在阅览室读书学习,如果阅览桌椅不合适,或高矮不当,或软硬失度,或宽窄离谱,都会影响阅读和书写姿势,易于疲劳,有碍健康。要注意保持阅览室的整洁美观,经常打扫卫生,做好每一件举手之劳的环保小事,这样才能使阅览室更加美丽,更富有生气。

总之,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图书馆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庞大的读者队伍,离不开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追求。绿色的阅览室环境,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利用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