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环境专业论文实用13篇

环境专业论文
环境专业论文篇1

二、“商科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培养计划”解析

1.通用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商科专业特性、用人单位反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立足“素能本位”,突出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经济眼光与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案创作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耐劳耐挫能力等八项通用能力将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通过实践检验,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能力体系。

2.能力支撑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课程体系的重构、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通用技能的强化等实施要素。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商业管理类综合性通用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既传授商业理论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技能,教学过程贴近商业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商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考虑:一是各专业普及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将能锻炼学生耐劳耐挫能力的企业见习、劳动体验等纳入课程体系;二是通过“商道论坛”这一平台,创新性地开设“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商界优秀影视作品欣赏”等文化讲座;三是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制订通用能力技能竞赛年度计划,形成长效机制。

3.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主要以“传承经典,争创先锋”的文化育人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爱国、诚信、责任、感恩”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培养管理精英,塑造商界领袖”的育人宗旨。同时强化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楼道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建设,形成“时时处处皆育人”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商科专业学生通用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

第一,在课程渗透环节,商学院突出打造精品,叶超飞教授讲授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课程,曾多次作为公开课,在商学院师生中备受关注。

第二,在专业文化活动环节,商学院制订《商学院学生通用能力技能竞赛方案》,包括大学生活规划大赛、服务礼仪大赛、经济应用文写作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方案策划大赛、经济知识竞赛、“商学才子”演讲大赛、“言商论道”辩论大赛等八项具体赛事。八项赛事根据各自特点,分布在不同月份,贯穿一个学年。通用能力技能竞赛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营造以赛促练的竞赛文化,有效促进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另外,本学期叶超飞教授作客“商道论坛”讲座,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学法则》,吸引了商学院师生800余人听讲。

第三,在文化育人环节,商学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商道文化”为特色,以“专业文化”为载体,通过课程设置、平面文化建设、学生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主要措施:(1)抓实行为养成,加强常规规范;(2)坚持“活动育人”,实行“一月一主题”;(3)形成三个机制:党政齐抓领导机制、“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4)建立三支队伍:素质全面的学生党团干部队伍,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队伍,既专业又敬业的辅导员队伍;(5)思想政治工作“三进”:进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进班级、进公寓。

环境专业论文篇2

实用型原则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要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与专业岗位发展密切相关。以此为原则构建一个层次清楚、分工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按照基础实验技能平台、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设置。混合型原则混合型原则主要是指专业与实践指导教师的混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混合、实验室与教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与实践指导教师、实验室与教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重新整合实践教学设施,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

1.在理论课教学当中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在理论讲学过程中,能和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环境工程概预算》这门课时,由于一开始只注重理论教学,给学生机械的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就发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后来我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概念学生搞不明白,因此听起来也就没有兴趣。我这才恍然大悟,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授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随后的课程里,我举了大量的工程实例结合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果然有大幅度提高。

2.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为了学生更好的消化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当强化学生实验课程的力度,能够有条件开设实验的课程都要安排专门的实验学时。针对实验教学,老师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并在实验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意义,而不是学生实验课上机械的动动手,走走形式。在实验课上,老师应加强和学生得互动性,多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尽量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样通过一次实验课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与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相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条件可以与教师的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相结合,那将比单纯的凭空想象的设计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一般都含有环境工程技术新发展的成分,相关的实验研究、工程设计、设备调试都可以结合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来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或科研项目中,学生将受益匪浅。比如,“大学生创新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环境专业论文篇3

环境工程专业是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工科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普遍提高,这就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较为薄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将结合几种实验模式进行探讨。

二三种专业实验模式

1.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一般是按照各门专业课程划分的,而且几乎都是基本技能实验,其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课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和仪器的使用说明,按照选择测试位置、测点、测试、分析计算的步骤,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实验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环境工程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性的综合性实验的开设。那就要把环境工程专业课实验融为一体,称为专业综合实验。基本原则是,验证性实验能够纳入综合性实验的,要纳入综合性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环境监测中的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实验项目完全可以并入袋式除尘器的性能测定实验中,因为除尘器的性能测定中就包含了烟气流量及颗粒物浓度的测定。这是仅仅其中的一个例子。事实上,环境工程专业的几门主要专业课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等,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开设。

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有如下优点:第一,可以大大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第二,能够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几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从认识、设计到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2.新增专题实验

在学生完成专业综合实验后,可以新增专题实验。专题实验时间可以为2~4周。专题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写实验指导书,其中只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然后提供实验设备和材料,负责指导和检查实验结果。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交与教师审查。学生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实验设备的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生应能够参考相应的论文格式写出研究性论文,其中要求有曲线图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对2006级本科生开设了专题实验,实验课题基本上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以教师申请的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效纳米TiO2光催化剂净化室内外空气的应用研究”作为专题实验项目,该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求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又要求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依据科研基本要求,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动手测试实验参数,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向指导教师递交实验研究论文。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和实验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的科研,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科研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鉴学生某些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少走弯路。这样既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提高。该类实验来自科研课题,学生对这类实验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兴趣,经过实践、探讨和修正,相信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因此,通过专题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解决专题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科研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动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顺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

近十多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成为很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很难成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是必要的,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大学生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目前,长沙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课题主要来自省级和校级。项目到期,学校都会统一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然后全校通报。项目结题后,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助。从近两年的创新实验研究执行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于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项计划的实施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师生反映良好。第一,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实验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总结

把环境工程各门专业课融为一体,开展专业综合实验,新增专题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研究,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和熟练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魏洽.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11):131~133

[2]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0~32

环境专业论文篇4

(一)引入实践教育,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实践动手能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点,要解决设计问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的枯燥,但是不学习理论知识,设计问题根本就不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也根本无从下手。针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没有生动形象的事例,因此会导致很多的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多的融合在一些工程实例中,这样就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让同学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观,或者是老师在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每个设计在工程中的原理,在这样的一个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马上进行感知,加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模拟实践,确定课题,展开设计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感知是不够,还要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手来。环境艺术专业真正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名真正的设计者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肯定是了如指掌。从项目的招标、投资成本、预算、设计等多方面都有一个设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到最终想要设计的东西需要的成本和所获得的价值。而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因此没有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事例,就没有真正的问题出现,因此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做一个模拟的实践练习,首先要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和实际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正的实践”,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帮助让学生针对去实地参加实践,或摘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特点提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多的激情,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专业,为储备专业型人才做好工作。关键词:环境艺术;实践教学者通过实践模拟大赛来进行。在实践模拟中,老师可以确立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实践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类型、成本、工艺流程等多方面问题;然后制作方案,并且画出草图,做出模型,分析可实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大家都能够看到别人实践中比比自己好的方面,使其能够找到自身的劣势,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三、建立或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环境专业论文篇5

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

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环境专业论文篇6

2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治理困境

2.1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即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不付费就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萨缪尔森曾定义公共产品为“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农村环境符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首先,农村环境具有享用的非竞争性,当农村环境质量优时,所有的农村人口获得的是同样的消费,多一个人或者是少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他人的消费。农村环境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很明显,因为要想排除他人免费搭车享受环境收益,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或者代价太大而不切实际。

2.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2.2.1公共物品供给困境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受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但会因搭便车等带来的收入低的因素影响,企业或个人很难成为它的有效提供者和管理者,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如大量关于“公地悲剧”的学术文章,都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在实际中却发现,国家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公共物品陷入治理困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环境是公共物品,政府应当担任良好农村环境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然而,中国长期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它已不适应农村环境的治理要求。再者,制定治理农村环境制度的成本高。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制度是复杂的,设计制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与精力。制度设计成功后,还要进行维护,继而又产生了维护成本。政府提供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很多是散居,各个村庄之间离得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像对城市居民那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同样,由于农业生产的规范性不如工业,很难以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生产行为是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污的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污染源和排污量的确定都很困难。作为责任主体之一的政府功能依然很薄弱。

2.2.2农村环境的外部性

斯蒂格利茨(1997)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了某种对其他人有影响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农村环境问题正是外部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滥捕滥猎、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均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渔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鱼的储量以及对其他渔民捕捞机会的影响,因为他追求的是最大捕捞量。农场经营者不大会考虑若干年后土地盐渍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近期内谷物的收成。牧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草原承载能力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短期内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称的公共产品。政府制度设计成功后,他人很容易模仿,政府需要独自承担设计成本。企业无法从环保的提供中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己的投入使得环境质量改善了,这个利益由周边所有人共同分享,而成本却由个人独自承担。因此,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私人投资,否则,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保这一公共产品。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3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第三方治理方式

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这使公共物品陷入了治理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OstromandElinor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决定了应该寻求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根据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农村公共事物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获取良好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组织,属于农村生产性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它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另外,从2006年起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工商局统计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如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3.3农民合作社的“环境”功能

3.3.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决定它的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3.3.2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业污染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以及跟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农民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并不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农资质量,他们有可能购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另外,盲目地想通过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导致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成本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使用过后的地膜,由于清理费事就直接翻土后留在地里,而在自然环境中地膜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环境。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谋发展,一方面为社员统一购买质量合格,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在降低购买成本的同时保证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新的污染。在合作社内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指挥生产。测量土地的肥力决定施用的化肥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雨水情况和农药的效力,决定什么时间喷药以及喷洒多少农药。对于使用过后的地膜,及时清理。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3.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护资源和生态

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与实际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尤其是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合作社代表农民利益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浙江省第一个出台了由合作组织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就是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方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他们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零散的生产供求信息导致个体农民难以预测未来产品价格并作出准确的生产决策。这种分散的个体决策机制必然地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跟风倾向明显。当出现滞销情况时,由于很多农产品自身难储存的属性,大量的农产品腐烂,这不仅产生了污染,同时造成了包括土地、水、化肥在内的资源浪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决定农业生产的数量,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的确定需要向市场投放的产品数量,可以节约大量的农业资源。

3.3.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注“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饮食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采用源头管理的方式,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可追溯体系。单一的农户条件下,出于利益的需要,农户可能会过量施用农药,往农产品中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而在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是相互监督,可以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出在缺乏合作社,如果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就不会出现个体户收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环境专业论文篇7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

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時,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环境专业论文篇8

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不仅可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过程,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把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2.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出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好毕业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在接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任务后,应立即着手指导准备工作。首先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自己科研工作、实验室条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向,选好毕业论文课题。由于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所以为顺利完成所选课题,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应做好所选课题的预实验工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选题。选题时既要注意学生所学课堂知识的深入和强化,也要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同时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和可操作性,力求使课题设计合理,确保毕业论文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基本完成;同时所选题目应具有研究意义。例如,对当地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会增加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的了解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3.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文献综述,并根据课题的基本要求及自身对课题的理解写出实验设计方案,经过讨论、修改,最后确定出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工作中,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对出现的问题注意分析,并想办法积极解决。对于实验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和新仪器,更需要指导教师的耐心帮助。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应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4.精心指导,耐心修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能力

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难度,一般毕业论文均要求上万字,然而学生平时的习作不过三五千字,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需要理论和实贱系统性地提高,因此必须有教师指导。指导步骤一般是:选题、定题,拟写提纲,定提纲,与初稿,改初稿,与二稿,改二稿,与三稿,改三稿,最后定稿。这些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虽然在实习阶段已经把论文写出,但质量根本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切实把好关,严格按照步骤来指导论文。反复的修改不是刁难学生,恰恰是指导教师的责任所在。

论文答辩是检验学生对课题了解程度的全面考核,也是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在论文答辩前,应与学生一起反复推敲答辩内容,传授答辩技巧,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通过论文撰写和答辩,不仅使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均得到提高,还可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和宣读论文的表达能力。

5.树立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实验室,首先认识到实验室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尊敬师长,搞好同学之间团结和协作,要互相帮助。

环境专业论文篇9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环境专业论文篇10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环境专业论文篇11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改革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环境专业论文篇12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3

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的利用状况... 4

2.1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 4

2.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4

2.2.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

2.2.2滨水与城市在空间上缺少整体性... 5

2.2.3土地使用形态片断化... 5

2.2.4表面化的照搬照抄... 6

2.2.5对生态概念模糊... 6

2.2.6交通组织混乱... 6

2.2.7护岸景观缺乏连续性... 7

3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8

3.1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8

3.1.1自然性原则... 8

3.1.2整体性原则... 8

3.1.3连续性原则... 8

3.1.4多样化原则... 9

3.1.5安全性原则... 9

3.1.6亲水性原则... 9

3.2城市滨水设计应遵循的方法... 10

3.2.1人文设计... 10

3.2.2生态设计... 10

3.2.3景观序列... 10

4以广州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 12

4.1珠江滨水区的过去及不足... 12

4.2珠江滨水区的规划建议... 13

4.2.1大珠江理念... 13

4.2.2文化珠江理念... 14

4.2.3多功能复合珠江与生态珠江... 15

4.2.4亲水性珠江... 17

4.3以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看滨水设计的成果... 17

4.3.1景观的二元性... 17

4.3.2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17

4.3.3亲水性的体现... 18

环境专业论文篇13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