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环境设计论文

摘要: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紧密结合人本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较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以生态设计为参照,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质量,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区。
环境设计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生态理念环境设计论文

新世纪,人类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紧密相关,在环境设计中引入和践行生态理念非常必要。

一、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概念

(一)环境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又叫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室内、园林、建筑、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力学、光学、建筑学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施工对象环境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行为及其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

生态理念是指在进行一项设计或开展一各项目时,既要确保设计对象和设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积极遵循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降低设计方案实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较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生态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等特征。

二、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在科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为环境设计服务,从而较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生态环境是许多要素和条件构成的综合整体,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采用艺术性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构思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符合环境要求,又符合技术审美标准。

(三)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中,要积极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维护、自我恢复的能力,尊重自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增强设计作品的和谐型、可持续性。

(四)4R原则

也即在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可再生资源原则(reduce)、新环境创建原则(renewable)和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实现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尽较大可能的实现回收循环利用。

(五)最小干预原则

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如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把外界的干预和影响降至低,维护好原有的生态格局和面貌。

三、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引入和应用

(一)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强化生态理念的指导

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生态理论对环境设计的指导,在设计手法、设计方法上下功夫,让生态设计成果更好地体现和促进生态理念的发展。

(二)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在环境设计中应积极尊重原始生态的运行规律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坚持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尽量使用天然绿色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环使用,积极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协调和相互促进。

(三)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开发的问题。例如:在街道、广场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搜集系统,充分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灌溉、洗涤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利用当地现有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在大大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环境设计中积极引入会让应用环保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环境设计者,要不断强化环保理念的理解、领悟和应用能力,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实现现实服务生活、提升艺术美感,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作者:刘智达 段孟 康浩轩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环境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艺术语言环境设计论文

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通过简单、精致的符号或者各种形态等方法进行展现,并结合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植物景观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从而展示出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蓬勃的生命力。植物景观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的共同作为让观赏者形成一定的感知。植物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其形态代表了其中的物质层次。环境设计体系里面的植物景观让设计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活动以及感受结合在一起,代表其中的精神层次。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和其他的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人们的客观体验。设计者们经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层次、气味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能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与设计者创造出的拟人化性格,能够让静止的植物变得活灵活现,让观赏者更直接而生动的感受到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者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时,会把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作品结合起来,给观赏者建立了与植物景观感情沟通的渠道,能够让观赏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设计师所融入的意识与情感。

二、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三、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设计一味的临摹,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二)回归植物景观的本质

要想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必须认识到植物景观的本质,那就是植物具有自己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植物的观赏潜力,寻找出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方式,避免走植物景观设计的大众路线。设计者需要以植物的形态、色彩、触觉、气味等本质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艺术思想与情感,设计独有的植物景观艺术语言。

作者:肖嫣波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环境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设计论文

1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现状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品质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较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较大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紧密结合人本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较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以生态设计为参照,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质量,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区。

作者:张惠雯 单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老年家居生活环境设计论文

1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

1.1生理机能衰退

人是一个有生长周期的生物,其身体和生理状况会随着年龄的生长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城代谢减慢,身体出现行动限制,自愈能力下降等现象。一般而言,生命周期前期众向生长,到20岁开始停止生长,到30岁停止,并会出现大约1cm/10年变矮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钙和水分会流失,从而会使体重增加和骨骼的弱化。由于肌肉内部的细胞构造萎缩,弹性纤维开始老化,人的力量、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都会减弱,体力和耐力会衰减。与身体各种机能衰退同时退化的还有精神系统,这会使老人接收、处理和反馈信息的时间要比以前更长,出现反应迟钝和行动变慢的变化。

1.2认知机能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官知觉机能也会进一步减弱。由于水晶体老化,人的视力聚焦能力减弱,会出现老花现象,同时对色彩的感知和辨别力减弱,难以看清细微的图案差异。老年人的听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衰退,需要大声交谈才能听清。肌体的老化和血液循环的减缓,会使老年人对外界的感知灵敏度会下降,不易分辨所接触物体的细致差异和温度的变化。随着大脑容量的变化,老年人的记忆力也会发生改变,会变得以前的事情记得很清楚,而眼前的事情更容易忘记,出现人们所说的健忘的现象。

1.3心理特性变化

人到老年退休以后,由忙碌的工作状态转到休闲无事的状态,个人的社会交往圈子会变小,在家中也可能从一家之主逐渐转为辅助角色,这种社会、经济和身份地位的变化,加之生理机能的衰退,会使老人心理产生变化。有时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还会变得更加怀念以前的时光。具体表现有:孤独感,缺乏安全感,怀旧与依恋感,求实心理,求廉心理等等。当然不同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其所处环境、家庭状况、工作经历和自身性格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也与子女关爱程度紧密相联。

2老年居家环境设计要素

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的一个保障。结合老年人在生理状况、认知机能和心理特性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在具体的环境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从空间布局、环境装饰、家居陈设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居家生活环境。

2.1空间布局设计

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牵涉到的主要空间根据功能类型有门厅、起居室、卧室、书房、餐厅、厨房、洗手间等空间类型,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学习、休息和储藏等功能。在不同的空间内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中要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在各个环节予以细致考虑,将不同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由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较弱,有些人还要靠轮椅进行交通辅助,在进行空间功能布局和组合时需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便于老人安全通行。各功能空间好居于同一楼层并宜就近布局,如起居室作为居家中心要能快捷通达其它空间,卧室与卫生间要就近设计以利老人晚上起夜方便,餐厅和厨房就近设计。室内各空间的交通路线上也不宜设计台阶和高差,并在老人常走的交通路线沿墙设置安全扶手。

2.2起居室环境设计

起居室是老人在家中呆得比较久的一种空间,是老年人平时生活起居,交朋会友的主要场所。整体家居布置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空间要大些较好,能够让轮椅顺畅通行。家具布置平直整体为宜,能形成交流和对话的区域中心。家具选择要注意老人的身体条件,将实用性与美观相结合。沙发不宜太低太软,要考虑老人落座易起身难的问题,可以选择实木类或座垫较高的形式,并考虑与茶几有机配合,以减少老人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家具形体以圆润为佳,尽量少尖角直角,色调可选用深色,与老人的审美习惯趋同。空间整体色调浅色或暖色较好,可在空间视觉焦点装点少量装饰,以打造一个亲切宜人、幽雅的起居环境。

2.3卧室环境设计

老年人在卧室的活动时间占日常生活时间的比重较大,经调查约为35.4%。具体设计要考虑老人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由于老年人可能需要有护理人员照顾,空间要适当大些,提供适当的活动场所和让轮椅周转的空间。房间好朝南,能有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进入,使室内更显清新,但墙壁、门窗隔声要好,以让老人能安心休息,不受外部环境干扰。室内家具布置要简明顺畅,其中床不宜太软太低,不利于老人起床和翻身,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特殊功能,如采用可自动折叠升降功能,有需要时老人可以半躺在床上看书休息或进食。床头要设便于老人控制的床头灯开关,以柔和适中的灯光配合才人老人晚上会频繁起夜的需求,有必要时可增设床头呼叫器,以便更为及时地为老人提供护助。室内整体色调可以浅色或暖色为主,配合窗帘、床罩等织物用品,打造一个清新恬淡或庄重雅致的空间环境,使老人能得到较好的休息。

2.4洗手间环境设计

由于老人晚上会频繁起夜,如厕时间长,家中好要设一与卧室相连的专属卫生间。老人卫生间空间要适当大些,以满足轮椅以便利进出和在里面周转。洗手间门也要为轮椅进出提供便利,好是可以在内外都可开启的推拉门,门上要设观察窗,以便必要时家人可以从外面观察内部状况甚至进去作必要的协助工作。卫生间内要配置洗脸器、座便器和洗浴器。其中洗脸器要适当高些(850mm为佳),使坐轮椅老人可以使用或减小老人的弯腰动作,洗漱用品宜放在老人容易拿到的地方。座便器要适当高些(450mm为佳),好有电动加热、温水自洁功能,减少老人的肢体动作。洗浴器宜为冲浴器,可以设置浴座,使老人可以轻松地完成洗浴工作。如确实要设置浴缸也要注意台阶的处理,好是下沉式,避免老人进出时太大的动作或滑倒,造成不可知的事故。卫生间是老人在家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要特别注意,沿墙或在主要卫浴器具边设安全扶手,地面和洗浴池要注意防滑处理。卫生间整体色调以白色为宜,不仅易于清洁处理也便于老人即时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

2.5厨房环境设计

在我国很多老人在家往往会承担一部分家务活动,其中有很多厨房工作会由家中老人完成。为便于老人放置物品,减少其通行困难,厨房宜靠近门厅。厨房空间和门都要适当增大,便于老人要坐轮椅时也能自由进出并在里面能随机周转进行相应操作活动。厨房内部设计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身体特点。操作台面深度和宽度都要比普通厨房要求要大些,台面下橱柜要适当后退,可考虑设置可抽出、置于轮椅上的隔板以利老人坐轮椅时仍能便捷进行炊事准备和操作。台上的吊柜不宜太高太深,要让老人能在轮椅上也能打开、存放或提取物品。台下橱柜可设计为抽出或抽屉式隔柜,避免老人过分弯腰操作,产生潜在危险。厨房炊具以电动类为佳,但不要太过复杂,要便于老人简单操作,好配有自动提醒和断电装置,以免老人遗忘关闭相应设备产生危险。厨房整体色调宜以浅色为主,要光线明亮,通风良好,使老人能安全、舒适地进行烹饪工作。

3老年居家环境室内装饰

由于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居室室内环境的空间处理、装饰格调和整体氛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装饰功能应实用方便,直接面对老龄阶层所需而设。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居家氛围为使老人生活便利、心情愉悦,从而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也能全身心地这享受美好地生活。

3.1空间界面处理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老年人的 心智较为成熟,更容易接受总体形象较为稳重,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总体氛围,而老年人机动能力较弱的身体状况,要求居室室内装饰不要太过复杂,以免给老人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对老年人家居环境的空间设计,要综合才会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和形象要求,根据各不同空间进行细致考虑与处理。入口门厅作为居家进门的及时印象,宜以简洁洗练的造型作点睛之笔。可以考虑融收纳功能的屏风处理,顶部可适当造型处理,要注重环境照明和重点照明的结合,使人一进门就找到家的感觉。针对我目前家居环境的现实,大部分室内起居室与餐厅处于同一开敞式空间内,以使室内空间显得开阔舒适。这两个空间也是居家空间内较为开放性的接待性空间,是一个室内环境总体设计的主要表现载体。设计中可以考虑起居室背景墙作适当风格性的处理,但造型和色调不宜太过怪异和鲜艳,以免引起老人的不适。地面以简洁清爽,便于通行和清洁为主,无须过多材料搭配和造型处理。天花可以根据功能分区做适当叠级造型或选用造型灯具来限定空间,通过灯光的点缀和烘托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卧室和书房是休息或学习的空间,是属于老人自己的私密性空间,设计上要简洁淡雅,无须过多造型,通过家居用品和照明的搭配,让老人在里面能找到专属的领域感和宁静。厨房和洗手间是功能性空间,空间设计特别注意安全上的防护处理,各界面处理力求简洁清爽,使老人能在其中便捷安全地进行日常生活性活动。

3.2装饰材料选择

目前国内装饰材料品种繁多,类型丰富,从大件界面材料到小件附料应有尽有,既有各种天然性材料,又有多种人造材料,还有天然与人造材料相结合的复合性材料。但是在进行老人居家环境装饰时,对于装饰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总体装饰效果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首先要健康环保,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其次要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材料的选择、搭配和收口处理便于老人日常生活起居。在居家装饰材料选择时,首先要少用含有化学成份、会有辐射的装饰材料,如花岗岩、大面积的墙纸之类。其次,各空间墙材料不宜过于粗糙,阳角部位宜柔化或做护角处理,以免磕碰伤到老人的身体。再次,要根据不同空间类型选择适合用途的产品。其中门厅、起居室、餐厅人流行动频繁的地方,地面可选定大理石、抛光砖或高强实木或实木复合地板,墙面和顶面宜用无辐射环保涂料,局部部位可根据设计要求适当搭配其它装饰性材料。卧室、书房等静态空间地面可选用木地板、地毯,给人感觉比较舒适和安静,墙面可用环保型墙布或涂料,顶面以乳胶漆为佳,材料色调以浅色或暖色比较符合老人的身心要求。厨房、卫生间等功能性空间特别强调安全和洁净,地面可以选用浅蓝色或浅米色的防滑砖,墙面可选用白色或淡蓝色墙砖,可含少量植物纹样图案,顶面要考虑水汽的吸收和管线的隐藏,可选用成品装配化穿孔或吸塑扣板处理,使空间显得洁静、舒适。

3.3室内陈设配置

室内整体氛围的形成,除了空间界面的处理、材料的搭配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室内空间中各种内含物的选择和配置。老年人居家环境内家具、织物、灯具、装饰品等陈设的配置,不仅要从效果出发装点温馨、舒适的居家氛围,还要从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选配符合老年人身体条件和审美爱好的要求,让老人能从中体会到功能的满足、文化的认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在选配家具是要充分考虑到老人起身难、弯腰难等问题。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对安全的需求性会更高。如沙发不宜选用过分柔软的,落座后将整体身体陷进去的布艺或薄皮沙发,可以选座位较高、座面较深的实木、实木布艺结合或厚皮沙发,避开老人起坐时不必要的身体消耗。茶几、餐桌椅、书桌椅不宜选用金属、玻璃等高反光、多异形类,给人感觉过于冷漠生硬,可选色调较稳重、造型简洁,有较好的触感的实木类,符合老人的身心要求。老年人床的选择非常重要,对老人的休息、睡眠和健康有相当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床不能过软,否则翻身非常困难,会对老人的骨骼和肌肉造成损伤;高度不能太低,要让老人较轻松地坐下和起身,条件认可好选高度可以电动调节、折起的功能性床,让老人可以选择不同角度的形态,从而得到更好的休息。衣柜、书柜、斗柜等收纳类家具宜选用造型简单,开启方便,无需老人过度进行弯腰、出力的肢体动作,以免操作使用中出现意外。老年人居家环境中,窗帘、床上用品等软性织物,由于与老人会有亲密接触且面积往往较大,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情都有很影响。设计中可选配雅致的暖色或中性色系,比较淡雅的植物或几何图案,材料好是以棉或麻,既触感舒适又便于清洗。灯具可结合不同空间适当选择,客厅可选带装饰性的灯具以装点空间,其它空间突出实用性。其中灯具的照明方式以泛光为主,避免直射光,以照度适中的暖光源营造温暖的居家氛围。为避免给老人造成不便,家中装饰品不宜过多,可在各功能空间的墙上挂些老人喜欢,有一定历史或故事书画、壁挂等主题性装饰,也可在书桌、书桌、床头放置老人生活经历中的生活小件,让老人想起以前的生活和故事,在回忆中找到之前的快乐,也找到空间的归属感。

4结语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素的传统美德,让老人在退休以后卸下身上的重担,在家中与亲人呆在一起安度晚年,共识天伦之乐,不仅是老年人的心理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能让老人在身体老化,各方面机能衰退的情况下还能在安全、健康、舒心地在家中度过,既是社会的课题,也是设计的课题。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充分分析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心理特性各方面的变化,并结合这些变化从居家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着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打造安全、健康的生活场所,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时光。

作者:刘树老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启发式教学环境设计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提升

环境设计专业下的装饰壁画课程,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定位必须适应环境设计行业的需要和专业的发展。通过近些年的专业就业回访,我们发现在长三角地区,用人单位对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师的定位是具有设计创造能力、整合能力及具备审美素养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装饰壁画的教学中必须融入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具体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辅修课程,装饰壁画仅48课时。有限的课时量导致传统的壁画类应用技法的学习无法大规模展开,教学的重点转向装饰壁画的创作思维方法、画面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在不同环境下各类型材料的绘制表现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以及协调合作能力等。体现在教学课时分配比重上,装饰壁画设计稿的内容要多于装饰壁画的绘制技法。在教师讲授部分,教师通过对一些经典装饰壁画的评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装饰壁画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教学实践环节,前期创意草图部分主要以手绘形式在课堂讨论中完成,进入设计稿环节则以电脑绘制为主,手绘、扫描复印等多种方式为辅,完成主体性装饰壁画稿创作。到后期壁画制作环节,则由学生自主在重彩、丙烯、沥粉或马赛克综合材料等装饰壁画绘制手法中选择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主题性装饰壁画的制作。

二、启发式教学理念

装饰壁画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兼具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两方面的主要特征,这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直接影响对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开发,进而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一门专业辅修课,将启发式教学理念植入课堂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装饰壁画设计稿设计过程中,可以植入启发式教学理念,将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较大化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启发学生将保罗•克利的画面造型语言与中国的甲骨文造型进行比较,进一步解读西方现代绘画中点、线、面在画面构图、形式语言中的装饰性,并绘制以“当保罗•克利遇见东方的甲骨文”为主体造型语言的壁画稿。教师要努力营造多种创想氛围和模式启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还要注意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先以调整其心态为主,再分别辅导,以免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三、材料媒介的拓展与表现

因为课时量和教学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装饰壁画实践教学中所涉及的装饰壁画材料一般是比较传统的绘画材料,如丙烯颜料、国画颜料、石膏板、高丽纸以及木板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设计观念的不断更新,综合材料与工艺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特征,这是现代装饰壁画的亮点所在,也是将来装饰壁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综合材料对于壁画及周边环境最终视觉效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并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或材料市场学习和认识各种材料的特征及其在装饰壁画中具体运用的方法和最终呈现的效果,教育学生将材料的性能与造价成本放在同等重要的考量位置。在绘画材料上,除了传统的各种绘画颜料以外,还有油漆、涂料、硅藻泥等材料,泡沫、大理石、玻璃、塑胶、贝壳、树叶等也可以作为绘制材料,使用剪贴和拼接的方法制作装饰壁画;在表现工具上,除了毛笔,各种刷子、喷枪、叉子、凿锤、刮刀、针甚至竹刀都可以被作为制作特殊效果的绘画工具;平涂、勾线、拓印、喷溅、皴、扫擦、流色、编织、堆砌、镀金镶边等手段,往往可做出各种生动的肌理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不同的材料与造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作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装饰壁画作品,达到材料、作品与环境三者的统一。另外,在课堂练习中,装饰壁画载体的拓展也应该是教师重视的问题。学生不能将目光停留在纸上或是画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室内空间、环境氛围、装置艺术等多方面尝试装饰壁画载体的拓展,这样不但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载体空间,而且更切合专业特点,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在装饰壁画的制作环节,教师可以突破架上绘画的材料限制,要求学生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进行装饰壁画的绘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比较在画框绘制与墙壁绘制的不同感受,并要求学生考虑在墙壁上绘制过程中如何协调光线、材料、色调、构图以及表现方法,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使作品产生的视觉效果。

四、注入地域性设计文化元素

全球化是当今的时代潮流,同样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在顺应全球化与传承本地区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因国内艺术设计院校数量不断增长而产生的教育雷同化问题,一定要考虑设计教育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地域文化一般是指“本地区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①它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饮食、民间信仰、民间建筑等各种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就整个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结合地域性设计文化元素已成为高校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装饰壁画作为传达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载体,研究者更应该注重其在地域性特征和元素上的体现。所以,在装饰壁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依托地缘文化优势及地域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在保持装饰壁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课后作业中增加本地调研部分,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地域性设计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命题创作。如,引导学生将本地的历史文化建筑造型进行抽象、概念化的表达,使之成为文化符号,运用于装饰壁画的创作。

五、结语

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文章总结了笔者在装饰壁画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针对现在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认为装饰壁画课程应该“接地气”,并探求符合时展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尝试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希望为装饰壁画课程开辟一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路。

作者:方心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境设计论文

一、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重视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与毕业实习等环节都是放任自流,没有做到跟踪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求。

2.实践课程体系不合理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然而,课程内容却缺乏实践性,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的衔接与配合。大部分实践教学课基本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实践课程体系需要更系统、合理的课程结构。如专业实习课,教师会带领学生参观材料市场,但学生们多数是走马观花,等到做设计的时候不但忘了材料名称,更不知如何运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很难培养学生主动应用的能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3.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民办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专业教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一些专业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教学岗位,教学和专业实践经验缺乏。还有一些专业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教学压力,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及设计实践研究。因此,在人才引进上要尽量选择在设计岗位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师培训上要加强设计实践,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环境设计专业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需求,民办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更新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专业和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在专业教学上只靠课堂讲授,学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根本不理解。若只进行实践实习,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将基本内容讲授完毕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通过现场的参观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现场的操作方法将更为了解,有助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

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也是发展民办高校的重要前提。作为民办高校,以“应用型”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想意识,与实践结合创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环境设计教学符合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多数是一毕业就担任教学工作,长期在学校任教,脱离社会实践,对行业内的新思想、新技能不了解,导致观念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开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式,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社会培训与学习,以及时吸取新知识、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社会实际工程项目,同时以实际项目做为教学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讲授,在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时把技能与经验分享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1.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

环境设计是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创新教育观念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强化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引入设计竞赛项目或社会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在竞争与压力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专业学习取得成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相关设计产业,参与设计实践活动,丰富行业实践经验。

2.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较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改变设计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的局面,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合理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如适当地减少与专业学习无关或相关甚少的课程,将被减少课程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训练。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地调整、安排前后课程的学习时间、顺序,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创造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弥补学校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培养的不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主动接受企业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但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教学质量;聘请企业的设计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近期设计理念。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与校外相关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经费,互惠互利。成立工作室,集教学、科研、市场项目于一体,承担环境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外,担负科研任务,承接市场设计项目,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和科研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四、结语

当今社会,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造实践教学环境,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和迫切需要。

作者:李睿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建筑装饰材料环境设计论文

一、需要政策引导,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设计界良好的行内氛围,不仅需要业内人士的努力和维持,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推广和支持,甚至落实到相关的使用规范和规定。而设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需求,探索研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更好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要多作出符合环保要求和理念的设计作品。

1.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己经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草案;1998年我国发表的《和平与发展》的白皮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推行至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2根据国情制定可行政策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目标,是以“健康、环保、安全”为原则和方针,尽可能选择的建筑材料,较大程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低线,打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

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审美性

现代文化水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材料技术层出不穷,而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并没有被取而代之,恰恰相反,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获得了更好的应用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比较热衷的装饰材料。对与传统的历史文化我们当然要继续的传承下去,但一定不应该照搬照抄。意大利著名设计专家罗斯特.节德曾经说过:‘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起来,在没有直接使用传统元素的情况下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气息。’从此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刻意模仿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虽应该尊重传统,更要设法注入我们创新理念,营造激发新的生命力。

三、利用科学技术支撑,深化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生态发展

人类一直享用着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好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也日趋紧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内设计领域开始重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二次使用问题,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使用过的材料增添新的生机和使用价值。

3.1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保育

3.1.1石材虽然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自然材料,但是却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人们曾经肆无忌怠的进行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到近代环保观念的兴起,才重视对山体采石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保观念,重视山体资源的保护工作,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维护山体自然植被,不仅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我们的后代造福。

3.1.2木材、钢材、塑料、水泥是最重要的四种建筑材料,只有木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的砍伐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木材消费和环保的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釆用树木种类和科学的植树造林,可以实现环保与消费的和谐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2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绿色生产加工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开采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运输、清理、打磨、切割等工序,在这些开采的环节我们可以设法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如在石材爆破过程中尽量采用爆破方案,降低炸药对山体的负面影响;根据石材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案和技术,提高石材的荒料率;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注意对材料的进一步保养和维护工作,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3.3废旧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建筑领域一直都比较重视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我国的景观园林的建设中,经常会看到使用一些废建筑材料铺出园中小径,组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种建筑废料也在大大的增加,这些建筑的废料只要通过处理,很多都可以焕然一新,发挥新的价值。二次利用的建筑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节省很大的成本,现在己经达到很多国家的推崇。

四、创造性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内容

我们在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时,不应该在过于传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而是真正要从设计的理念上寻求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突破,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导设计工作。

4.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探索建筑材料方面,了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特点尤其突出。首先,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不同材料的色彩、外形、质地和搭配等方面,通过设计对不同类型、造型的材料的重新组织排列和构图呈现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艺术的熏陶。其次,技术是转化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将物质提升到一定的标准,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材料的技术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的创作是需要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的创造效率。

4.2实践是创新之本

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实践,而实践又是创新的源泉,在设计的领域设计师都会面对创新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设计中运用的材料,是否做过材料的建造实验和实际研究工作。众所周知,设计师经常与设计图打交道,但是却很少到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全过程。一名的设计师应该亲临现场去感受它,如我们熟悉的建筑师康德斯、安藤忠雄等,都曾游览世界各地建筑。可见,的设计师应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做基础,再加上丰富的理念和创意,而更应该是一名不断思考的学习者。

五、总结

传筑装饰材料在现代设计行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新工艺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合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仅要改变以往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提倡对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多样化的发展。

作者:王宇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居住区声环境设计论文

1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因素

1)建筑施工噪声:普遍性、阶段性、突发性是建筑施工噪声的主要特点。现今许多建筑施工场地紧邻居住区,建筑施工现场声音嘈杂,机械设备嗡嗡作响,尤其是盛夏时节附近居民开窗通风时,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已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工业生产噪声:噪声源固定、持续时间长是这类噪声最鲜明的特点。根据居住区距离这类噪声源远近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影响,距离越远产生的干扰就会越小。据相关调查,工业噪声对城市居民引起干扰的噪声级通常为60~0dB(A)范围,有时伴有明显的震动干扰。

3)社会生活噪声:由人类日常生活引起的社会生活噪声,主要包括商业活动噪声和日常生活活动噪声。①商业活动噪声会对距离商业区较近的居住区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商业区是娱乐购物的集中消费场所,过往人流较大,街边流动商贩较多,各种商业活动频繁,这些使得商业地带成为影响居住区安静的一大因素。②日常生活活动噪声包括各种电器、儿童户外活动、室内人为的激烈活动等产生的噪音,主要指社区噪声,产生的声压级一般不高,因此对居民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

4)交通噪声:由各种交通工具工作时产生的交通噪声,包括交通干线噪声,铁路噪声和航空噪声。其中交通干线噪声对居住区影响较大,这类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由机动车的种类、行驶速度、车流量及道路两侧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

2居住区声环境改善措施

噪声控制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和接受者自我控制。

2.1宏观控制

从城市规划大的范围着手,来调整城市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并改善其声环境。

1)功能分区城市的功能区是指交通运输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使城市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城市规划时,要避免居住区与商业、工业区混合,应综合考虑城市声环境的具体状况,合理布置噪声源。选取居住区用地时更要慎重考虑,要远离城市噪声源。

2)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的合理安排有助于减少临近城市主干道的居住区的范围。对于那些临近交通干道的居住建筑,路面要采用孔隙率较高的材料来降低交通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路面降噪处理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英国、德国、瑞典等已达到工程化施工程度的国家。

3)城市绿化合理选取城市绿地。对于噪声较大的区域,包括工业区、商业区等,周围要留有一定的空地用作城市绿地。但应注意,要根据需要采取的绿化措施。坡地要比平地具有更好的减噪作用,灌木和乔木结合使用要比使用其中一种更有效。

2.2微观改善

从居住区规划小的范围深入,达到优化居住区声环境的目的。

1)建筑布局:建筑布局改善居住区声环境是指利用建筑来围合空间,形成闹与静的分区。合理布置居住区内的噪声源,一般把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置于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的条形区域,如居住区内的商业网点、学校操场等。对于变电站等设备用房除要与居住建筑保持一定距离时,其本身还应做防噪处理,以降低这类噪声对居住区的干扰。

2)景观设计:对居住区景观进行巧妙地处理与设计不但能到达美化居住区内的环境,还能形成声景观,对改善居住区内的声环境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设置绿化带来改善临近交通干道一侧居住建筑周围的声环境。而对于居住区内部,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声景观,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休息场所。

3)建筑细部设计:可以说建筑物外立面的窗和墙是声音从外界传入室内的主要途径,因此做好窗与外墙的防声也是改善居住区室内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不可开启的窗做隔声处理时可采用中间带一定厚度的空气夹层的双层窗。空气间层对隔绝低频噪声很有效,双层窗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达到隔声的目的。对于墙而言,若使单层墙的隔声量有显著改善就要增加厚度,这样做会增加造价,也会减少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因此,墙体设计时也可采用带空气间层的双层墙。

4)楼板构造设计:根据隔声质量定律,具有一定承载力的楼板也具备隔声能力。为此,做好楼板的隔声处理对改善居室内的声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通常做法有三种。由于软质材料如地毯等对撞击时所产生的高频声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因此,软质材料是楼板在铺设弹性面层时的材料。这是改善室内声环境的及时种做法。二是设置弹性垫层。由于弹性垫层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面层之下楼板承重层之上。在设置弹性垫层时,还应做好面层与墙体交接位置的隔声处理。三是在楼板下设置吸声吊顶。

5)设置声屏:声屏障主要是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这一过程进行控制。屏障的设置,可使大部分声能被反射回去,剩余的声能到达居住区内部或建筑物表面就会变少,从而降低外界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当然,声屏障的隔声效果与所选取的屏障的材料、长度和宽度等因素有关。

2.3其他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有关声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其顺利执行。目前,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是我国关于居住区声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其中对室内噪声的限值要求不是很明确,仅在附录C中敏感建筑物噪声测量方法中规定,“不得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监测时,应在门窗全打开状况下进行室内噪声测量,并采用较该噪声敏感建筑物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对应环境噪声限值低10dB(A)的值作为评价依据”。

2)加强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针对不同性质的噪声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都有义务进行监督和处罚。相关职能部门需加强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提高业内人士设计水平:业内对如何优化声环境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不多。要从方案考虑,例如:景观设计、楼板结构优化、声屏障设置等,都将使建造成本显著提高,限制了其大范围的推广使用。因此,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握降噪机理,因地制宜,通过巧妙设计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从而实现低成本改善声环境的目标。

4)加大宣传:目前,我国居民对噪声会造成人体的巨大危害认识程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人的听觉、心脑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不容忽视。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将惠及所有居民,当然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声环境的重视程度,鼓励群众对噪声源进行监督,增强维权意识。

3结语

声环境不但是评价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体现居住区高品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可通过宏观调控、微观改善、政府部门及广大群众共同监督等措施来达到优化居住区声环境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于湘君 张志强 庄金迅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铁路局商业广场室外风环境设计论文

1工程概况

乌鲁木齐市铁路局商业广场,框剪结构。位于新市区,东临南三路,南临爱家购物广场,西临南二路,北临南纬三路,总建筑面积38208.85m2,其中地下17777.01m2,地上20431.84m2,地下负一层为库房,负二层、负三层为车库,地上9层为纯商业,建筑高度为47.7m。

2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2.1模拟工况

本项目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确定夏季和冬季的风向和风速参数,在室外风环境模拟中研究的具体工况及参数设置。

2.2模拟分析

2.2.1风速。

1.5m高度处风速云图(夏季、过渡季/平均风速)夏季、过渡季风向为NNW向时,风速为3.3m/s时1.5m高度处的风速分布情况。由图可见,铁路局商业广场风速均低于3.2m/s,建筑的朝向与主导风几乎一致,有利于夏季、过渡季的自然通风。项目建筑外周围风速基本处于0.50~3.2m/s之间,周边流场无滞风现象,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距地1.5m高度处初始风速、较大风速分别为2.17m/s、3.2m/s,风速放大系数为1.47,小于2;较大风速小于5m/s,满足标准的要求。

2.2.2风压。

分析项目各立面风压分布状况,迎风面风压等值线图(夏季、过渡季/平均风速)以同样的步骤分析冬季平均风速情况下的建筑周边流场分布状况。

3结论

3.1风速舒适性

铁路局商业广场建筑区域周边的流场分布较为均匀,气流通畅,无涡流、滞风区域,主要通道风场流线无明显的气流死区。项目建筑周边人行区域1.5m高度处风速均小于5m/s,同时风速放大系数均<2,符合行人舒适的要求。

3.2自然通风

铁路局商业广场在夏季、过渡季节的建筑前后保持3Pa左右的压差,从而避免局部出现涡流和死角,有利于室内采用自然通风。

3.3防风节能

冬季主导风向项目周边区域风速均小于5m/s;在平均风速条件下,除迎风面之外的建筑部分前后压差在4Pa左右,满足“严寒地区冬季保障除迎风面之外的建筑物前后压差小于5Pa”的要求。

3.4达标判断

铁路局商业广场的建筑朝向为南北向,建筑朝向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避开冬季主导风,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5.2.6条一般项“: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采光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中关于建筑朝向的要求。各季节在平均风速条件下,铁路局商业广场周边人行区域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均小于5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无涡流、滞风区域,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5.1.7条一般项:“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的规定。

4结束语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此次商业广场项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其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设计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在此与大家分析探讨。希望我们国家能更广泛持久地推广绿色建筑,努力实现建筑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措施,减少能源资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作者:桑丽 单位:乌鲁木齐铁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环境设计论文:模式语言理论下环境设计论文

一、模式语言思想简评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基础

亚氏认为,真实的环境世界本身是复杂和多样化的,但复杂混沌背后的空间组织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环境之所以能够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与其所在的整体环境的组织关系密切。虽然环境由众多层级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构成,但当我们提炼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组织经验时,曾经发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环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现。历经多年,在基于大量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后,亚力山大在《一种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从城镇、社区、邻里、建筑直至细部构造的253条模式,这些模式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着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适度合理的环境单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图解和文字加以表达。同时,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构成环境语言系统中的语汇,语汇之间可以依据设计条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较大的”模式,同时也为后面“较小的”模式所补充,从而有助于设计者利用这些模式及其组织关系,在模式语言的语构网络中重构美好环境,实现建筑的“永恒之道”。不过,相比亚历山大早期的《形式综合论》和《环境结构的原子》等偏重数理分析的论著而言,模式语言理论除了延续结构主义思想外,也重视从现象学的真实体验中把握环境的意义,以达到“结构—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视临场体验、回归质朴本真

作为模式语言思想的基础,《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头上奠定了《一种模式语言》及其后来学术论著的思想基础,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们认知和践行“精神家园”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经淡忘的现场感受、地方建造过程以及根植于场地和内心的历史情怀。在亚历山大看来,工业文明之前的城市环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质”,人们自发地、循序渐进地、相互协作地建造着他们的家园,为物质环境注入归属感和亲和力。而现代主义则倡导设计分工、图纸替代现场、技术精英主宰设计,导致设计者与使用者、环境与用户、物质环境与精神家园割裂。亚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主义生产体系下产生这些隔阂的必然性,并认为,只有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根本变革,才能重归自古以来便存在的设计“永恒之道”。之后,亚历山大强调设计应始终立足于现场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经验的积累,摈弃学院派的抽象说教和功能主义的金科玉律。虽说这些理念在当下看似乌托邦,但其间蕴含的人性关怀,对环境存在本真意义的追求都是难能可贵的。

(三)“彻底”的公众参与

从制度上改良现行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便是引入公众参与,《俄勒冈实验》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试图从实践上论证公众参与对塑造有活力环境的重要性,影响了“社区建筑学”和“社区设计”理念的推广,形成了“使用优先”的设计方法和以建立设计导则为目标的“任务书设计”模式。而亚历山大提出的253种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图解语言,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帮助民众参与设计和建造。因此,以用户和使用优先为准则的参与机制不只停留在调研、分析和设计阶段,更在于实地的建造阶段,公众参与的彻底性也并非排斥设计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公众参与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协调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和用户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障模式语言思想付诸实施。

(四)具有应变性的模式

模式语言不是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僵化封闭的。253种模式在亚历山大看来只是迈向“永恒之道”的开始,人们只是在开始时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套用该模式,然后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并内化为结构关联、临场经验和公众参与等思想,模式语言指导下的“永恒之道”才能真正实现。此外,使用模式的系统就像使用语言一样,有些语言根生于民间,即使是一般的公众也可以运用自如,能否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在于人们掌握现有语言的多少和熟练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地根据既有模式进行完善和变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讲出来可以千变万化,这样每个人运用这些模式都不一样,可以产生无数不同的形式,就如同人类语言可以用来创造无穷无尽的句子一样。一旦人们从初学语法的限制中走出来,根植于现实建造经验的既有模式便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此随反复,模式语言的适应性得到了延续。

二、模式语言的教学启示

(一)结构主义思想促进教学内容整合

面对环境设计的理性与感性、结构与人文、宏观与微观的专业特点,除了从上述某个侧面建构各个院校的环境设计教育特色外,整体的、基础性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内容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然而,整体性的过程是要将上述分立的专业特性统一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内,以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另外,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最终还要用于实践,而企业(公司)的设计项目一般均具有整体性,各类知识被统一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下运作。这样,与学校按课程分解传授知识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造成了企业项目运作的整体性与学校课程知识分解性的博弈,对以项目制合作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影响较大。而在《一种模式语言》中,结构化的设计思想使作者十分看重规划、建筑(含室内)、园林乃至细部构造等不同空间层次的整合问题,并借由结构化的理论模型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从学科专业的发展现实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的跨界与融合已催生出专业发展的包容性,如果将模式语言的设计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将有自然获得模式语言结构化“基因”的可能。概括起来,在学期项目制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分为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课程内部知识模块的整合。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为例,授课内容的编排可与模式语言的空间组织层级相对应,课程从小区详细规划开始,经由园林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再到细部构造设计,我们称这种一般框架为教学的“基本模型”,是描述和指导学期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然而,基本模型结构并不意味着设计及教学过程时序的固化,相反,由于项目设计的整体性,不同空间层级的设计内容是相互渗透和彼此制约的,分段式的教学安排显然不能胜任。例如,设计流程末端的细部构造设计会影响甚至推翻原有的方案设计,园林设计未能与住宅内部需要品质景观的房间相对应,均会导致上下游设计过程中出现负反馈的情况,而且,现实项目的运作过程可能比教学时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因此,除遵循常规教学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基本模型”外,仍需补充“自下而上”的“修正模型”予以完善,修正模型的意义在于其自由度和灵活性,将来自各个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模式语言)进行跨时段组合,以灵活介入的方式适时“插入”基本模型之中,由学期项目教学总负责人组织调配,这对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二)从模式借用到自主创造

设计创新更多是立足于既有成果的继承、重组和模仿,并在长期的借鉴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知识技能。模式语言为初学者提供了便于模仿的环境单元,这与大多数初学者经由模仿再到创造的学习过程相似。因此,依照模式语言思想,教学的及时阶段可强调借鉴和模仿,学生只需借用既有模式语言或对其稍加改动,便有可能设计出具有活力的环境场所;第二阶段应突出学生思辨和重组各类模式语言的能力,以模式语言的评析和反思为主导,逐步替代及时阶段的模仿,为创造性地改良既有模式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形成设计思想的认识论阶段,除了帮助学生运用模式语言理论组织环境系统外,形成模式语言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应比掌握既有的模式语言本身更为重要,这种观察和思考方式就是重视临场体验,从真实的自然条件、社会文脉和行为事件中检验和创新原有模式语言。因此,经过由模仿上升到设计方法论的过程,不仅是模式语言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相吻合,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的联姻可藉此形成。

(三)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研究方法

设计研究方法除了基于实证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外,个人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模式语言理论看来,基于个体经验和理解的现象学方法在强调身体作为环境感知中介的同时,也强调了身体作为设计和建造中介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环境设计教育所日渐缺失的内容。设计中介(工具)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简化或弱化我们观察、设计及建造的本能,借助图纸或其它新媒介,设计和建造成了纯粹的“人—图”关系或“人—机”对话,潜藏于土地、空气、山林、雨露和世俗生活的场所情态正被时髦的“设计理论”和工具所替代,最终可能导致作品远离现实生活,仅存留其作为躯壳的外表形式。因此,从模式语言思想感悟设计教学的真谛在于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方法,在适当借用现代设计中介(工具)的同时,在身体与场地、身体与材料、身体与现实建构的过程中回归环境设计的“永恒之道”。

三、结语

《一种模式语言》曾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堪萨斯州立大学等知名设计院校的教材,以其环境综合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深刻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设计人,充分证实了好的设计理论同时也是的教学思想源泉和工具。但客观地讲,亚氏所挑选的253种模式是基于其本人的价值认定和主观假设,并不一定都具有客观中立的“科学属性”,这也为实践教学导入美学所倡导的公众参与提供了讨论平台。此外,亚氏成就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术层面,如何使模式语言理论及其教学实践迎合市场需求,至今仍是包括亚历山大本人在内的众多学者深感困惑的问题,也许,这一超越理论自身“缺陷”的议题,仍需借助全社会设计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来加以解决。

作者:鲁政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包豪斯教育理念下环境设计论文

一、中国当代设计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日渐提升,环境设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国内当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前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始于中国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时期,发展至今仅有几十年,处于起步时期。近年来,才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科学体系。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效果图”“意向图”“渲染图”等绘制,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初衷本该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重在设计和创新,却发展成培养专业的绘图员,直接忽略了设计人才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对于设计教育,真正可取的做法应该是踏踏实实思考、研究国外先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并借鉴性地引入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其对学生整个设计行业有切实的帮助。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

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建立了世界上及时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包豪斯试图推翻旧的设计教育模式和理念,开拓一个创新的、先锋式的设计教育王国。格罗皮乌斯认为,以往的“竹节式”BeauxArt系统学院派教育系统存在缺陷。他认为,线型教育模式支撑不起一个庞大的以理念、思想等上层建筑为灵魂的设计教育。所以格罗皮乌斯将艺术设计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课(Foundation)、理论课(Theory)、工作室(Studio)。如果说基础课训练了形式和关系的了解和表达能力,理论课教育思维、启发思维,那么第三部分工作室就是将及时部分和第二部分融合到一起进行真正的实践。与学院派BeauxArt系统一个点确立的平面相比,包豪斯这种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对塑造素质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基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理论

对于包豪斯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在我国1000多所设计学院中真正使用该体系的比例并不高。国内高校在教学、研究方面守有余而攻不足,即只能做最基础的教学研究工作,不能兼有深度和广度地开展教学。高校最核心的实践教育又是最受忽视、最薄弱的环节,而实践的缺乏,反过来直接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使得学生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进行真实案例的研习,造成设计教育的恶性循环。基于对包豪斯创新设计教育理念的深层研究和深刻认同,和对国内设计教育现状的深切担忧。2012年,笔者所在的团队衍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即依据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三大部分,坚持第三部分是整个体系的创新精华的原则,尝试将设计教育创新创业理论,建立在国内这片设计教育创新领域尚无人开拓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媒介,能同时连通起教学研究、实践和创业三大部分,用一种创新创业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够积极研习校内的专业知识,又能给所学的知识创造用武之地,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寓教于工作,掌握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并挖掘人生及时桶金。这就是受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启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创业理念。

四、创新创业理论实践

改工作室创新创业理念的初衷是为开创国内新型的设计教育模式,同时尝试搭建与学校基础设计教育接轨的、盈利型的,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大量宝贵实践机会的媒介。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了日龙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

(一)工作室主要运作特点

1.团队中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位,从领导到具体执行人,要求团队间融洽沟通、相互合作、各司其职。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的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工作室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流程,即从客户要求和客观限制等信息的搜集,到与客户对提案的协商,团队讨论定下整体策划方案,再到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开始具体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工作。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原则。

3.指导方针:工作组密切结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探索现代环境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这种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方式在一开始就获得学生极大的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设计方式和工作岗位,为以后正式进入社会开始参加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保障。

(二)工作室的成果

工作室在成立的3年内,收获颇丰,项目参加各种全国大型艺术设计大赛已荣获部级一等奖(金奖)2项,部级二等奖(银奖)9项,部级三等奖10项,部级奖16项、部级入围奖若干。并且工作室与国内多家建筑装饰公司、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实际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和信心。

五、结语

工作室在几年的艰苦探索中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为国内同类院校相近专业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提供了经验。总的来说,包豪斯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内设计类专业的创新能力,工作室的创业模式,更是为充满激情和想象的设计类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作者:袁思周 付一然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论文

一、校园生态结构分析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结构由“一山一环三核心”组成,“一山”指学校的花山,花山植物为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群落交替,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物种丰富,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一环”指学校的环山道路花山路,花山路连接山前学习区与山后生活区,使用频率高,不仅是校园的主要道路,也是景观大道,漫步于此可欣赏校园优美的风光,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核心”指山前以新教学楼为中心、包括楼前广场、篮球场、小游园的教学区、以旧教学楼为中心,包括环岛花园、教学楼前公共绿地、校园广场的教学区,及后山包括宿舍区、休憩区的生活区。

二、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园,环境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花山作为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地,也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应将人为影响降低到低程度。花山脚下四周作为花山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为干扰;花山环山路作为廊道设计,道路两边行道树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兰、麦冬、沿阶草、玉簪等,丰富植物景观。在核心区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注重植物景观的自然设计,乔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红花继木、雪松+合欢+草坪等,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

2.以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校园环境设计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减少人际争执、避免社会焦虑等消极行为。以人为本要求校园环境设计创作优美的视觉感受,舒适的交往空间。优美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造型新颖的景观小品等。舒适的交往空间则要注重空间的边界处理、环境的空间导向和环境的视觉层次。

3.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设计体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各个活动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协调。

4.动态发展

高校校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校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近期的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未来的环境设计应与原有空间恰当衔接,同时避免干扰原有功能区的空间环境。

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模式

1.校园植物生态设计

(1)丰富的植物群落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应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应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可用低矮的植物进行围和或半围和。半开敞空间次之,私密空间可用高的植物围和。

(2)创造季相景观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创造季相景观,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赏,四季常绿。如由云南黄馨、桃花、白玉兰、紫玉兰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木槿、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乌桕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雪松等组成的冬季景观。季相景观也体现在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动态的变化,校园中可种植秋色叶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3)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体现校园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菊花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等。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完善步行系统,减少汽车尾气、噪音。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在校园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园。增加花道、绿道设计,道路两边设置休息座椅、展示栏等景观小品,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系统,使道路成为景观廊道,不仅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

3.校园景观小品生态设计

(1)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中可将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起来,体现生态性,如花架、花钵、带种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种植紫藤、凌霄、地锦等攀援植物,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校园广场、道路两边、路灯上等都可以放置花钵,花钵内可种植矮牵牛、吊兰、常春藤、三色堇等,为校园环境增加生动的色彩。座椅的种植池中可种植美人蕉、桂花、红花继木、苏铁等植物。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不仅丰富景观,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体验。

(2)生态材质景观小品

常见的生态材质景观小品有木制、石制,如木质座椅、木质花架、廊架、石桌石椅等。近年来新型生态材质钛质景观小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钛是银灰色,可氧化着色,也可通过腐蚀处理获得凹凸浮雕的图案、文字等,更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花木雕塑指由绿篱、花卉、常绿植物为材料,在花木成长过程中精心编制雕刻修剪而成立体艺术造型。如整形修剪的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拱门等,为生态景观小品设计开辟新途径。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生态环境前提下,强调外部空间处理,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植物空间,满足师生学习、休憩、交往饿需求,塑造校园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创建校园景观生态环境。

作者:李宏星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室内自然光环境设计论文

1窗洞设计

根据窗洞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天窗采光、侧窗采光及角窗采光。

1.1天窗采光

天窗是顶面采光的主要方式,采光效率比侧窗高出2~3倍,可以引入不同方向的自然光,但容易出现室温过高,垂直照度不均匀,产生眩光等问题。天窗采光应避免室内热能的损耗,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采用合适的开窗比例,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开窗率为5%时节能率达到13%,节能效果明显,而北方严寒地区节能效果不明显。为使室内照度更加均匀,顶面开窗可以化整为零,将大的天窗分散为多个小天窗。路易斯?康是运用自然光的大师,他在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天窗设计中将德克萨斯州强烈的自然光优雅地引入展厅的内部空间,解决了一个进深过大的直线性建筑的采光问题。他在拱顶中央设计了一条水平的窄缝,下部安装了弧形的反射板,直射的太阳光被反射到拱顶上,转化成柔和的散射光,均匀地撒满展厅的每个角落。他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图书馆的圆形天窗里面设置了一个三角形板,自然光经过反射进入室内,获得柔和而优雅的室内漫反射光线。

1.2侧窗采光

侧窗采光是在房间的侧墙上开采光口,是最常用的一种采光方式。侧窗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利于形成阴影,但是照度不均匀,从近窗处往里衰减速度很快。一般房间的窗洞上口至房间深处的连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不小于26度,则可以保障房间进深方向的均匀性。侧窗通常做成矩形,就采光量而言,在相同房间和窗台高的情况下,正方形侧窗的采光量较高,竖形次之,扁形最少。窗户的大小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窗墙比,提高窗周围墙面的反射能力,减少与窗口的亮度对比,改善室内亮度分布。斯蒂文?霍尔在西雅图大学的圣依格那修教堂设计中利用彩色玻璃和垂壁将侧窗的自然光反射到室内空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光照效果。东侧圣坛上方有一扇巨大的高侧窗,窗户内侧悬挂的窗板背后被涂成明亮而厚重的黄色,阳光从高侧窗射入,将明亮的黄色光线反射到室内,十字架的轮廓也被清晰地投射在墙壁上,运用自然光便达到一种神秘的灯光效果。在忏悔室中,自然光从装有紫色玻璃片的高侧窗射入,与下方墙面的橙色表面结合起来,紫色的反射光中漫射着橙色光芒,将北侧的墙壁烘托的暖意洋洋。

1.3角窗采光

角窗是建筑物四角的纵横墙交接处的折线形窗户,具有良好的视野和采光。卡洛?斯卡帕在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的改造设计中使用了独特的角窗采光,将地中海充沛的阳光引入室内。内凹的玻璃角窗仿佛是一个发光体,照亮了四周的墙壁,墙壁的抹灰面层采用威尼斯抹灰工艺,具有极好的漫反射效果,将光反射到室内每个角落,墙面和角窗之间设计成适宜的角度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2中庭采光

中庭就像一个“光通道”,为进深较大的建筑实现了天然采光,至于庭院、天井和建筑凹口可以看作中庭的特殊形式。对于中庭顶部采光,其它条件相同时,随着中庭采光面积的增大,中庭采光系数也会随之增大,但面积和高度越增加,采光系数增长越缓慢。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中庭高宽比在3∶1数值范围以内,中庭相邻空间就能得到符合工作照度要求的足够的天然光线。德国国会大厦曾因战火失去了中央的穹顶,只剩几尺厚的外墙。福斯特在改造时,利用新技术模拟了一个玻璃穹顶,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庭院。玻璃穹顶的内侧是可供市民参观的盘旋坡道,底部是议会大厅的玻璃天窗,核心部位就是被称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巨大的锥体上覆盖着360块各种角度的镜子,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均匀地散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里,再加上两侧庭院的天然采光,基本可以确保议会大厅的日间照明需要,降低了人工照明对电力的消耗。班尼士在美国剑桥市的辉瑞中心的中庭内营造了“光瀑布”。他将中庭内侧南向的墙面设计成反光栏板和光墙,增强自然光的反射。中庭内悬挂的“枝形吊灯”,下面垂下768个可自由移动的光偏转板,不仅能将光线折射到四周房间和中庭底部,还可以控制折射角度避免眩光,同时又成为中庭内具有美感的立体装饰,兼具了节能性和艺术性。

3导光装置

导光装置主要是利用光的反射、折射或衍射等特性,利用技术手段将自然光引入到需要的地方,主要有反光板、导光管、光导纤维、导光棱镜窗。

3.1反光板

反光板的应用非常普遍,通常是在高侧窗内下方安装的一块水平或者倾斜的挡板。根据窗户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反光板下部有观景窗和无观景窗两种。反光板安装于观景窗和高侧窗之间时,上部采光窗的玻璃透光率要高,以便使更多光线进入室内被反射到房间后部,下部观景窗的透光率要低,降低近窗处照度,减少直接眩光。反光板的上表面要采用浅色饰面以提高反射率,表面光滑程度要适当,避免晴天由于光滑程度过高导致天花板上产生过亮的光斑。

3.2导光管

导光管主要由日光集光器、传输光的管体和室内出光口三部分组成,集光器有固定和移动之分,移动的集光器可以跟踪太阳轨迹,较大限度地收集日光。导光管传输光线的距离可以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易于安装和维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天然采光装置。美国华盛顿的摩根?刘易斯国际法办公总部的中庭是一个高42.7m,宽仅2.4m的狭窄空间,自然光无法深入,利用导光管获得了足够的天然采光。这套导光管在屋顶有一个日光反射装置,可以追踪太阳轨迹,将阳光引入到导光管中;导光管的中心是由棱镜玻璃组成的锥体,能够向外折射阳光;导光管外层是合成弹力纤维制作的表皮,引入的光线透过这一表皮发散到中庭的墙面和窗户上,还在底层休息厅的地面上投下美丽的放射状图案。

3.3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采光系统是由聚光、传光和出光三部分组成,聚光部分将太阳光聚在焦点上,对准光纤束,使光线进入光纤束后经过不断的全反射传输到另一端,由室内的散光器输出光线。光导纤维相对于导光管不仅要细很多,而且可以随意弯曲进入每个楼层的吊顶内,按照需要布置出光口。

3.4导光棱镜窗

导光棱镜窗的一面是平的,一面带有平行的棱镜,利用棱镜的折射作用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有效地减少窗户附近的眩光,提高室内采光的舒适度。同时棱镜窗的折射作用,可以在建筑内距较小时,获得更多的光线。由于导光棱镜窗呈现的室外景象是模糊或变形的,所以多用于天窗。德国波恩国会大厦执政党厅使用了导光棱镜窗作为天窗,室内光线均匀柔和。

4遮阳措施

路易斯?康说过:“在没有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太阳光有时对人类来说是充满暴力的。”太阳光虽然能带来光亮,但是过多的眩光和太阳辐射热也会影响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采取适当的遮阳措施可以改善室内的自然光环境。常用的遮阳措施主要有选用镶嵌材料、中空内置百叶窗和遮阳设施。

4.1镶嵌材料

采光窗的镶嵌材料多以玻璃为主,我国北方采暖地区通常采用透光率较高的双层中空玻璃,南方夏热地区可以选择折光型或漫射型的印花玻璃,单银或双银Low-E玻璃,阻挡紫外线的光致变色玻璃或阻挡红外线的电致变色玻璃,还可以选用环氧树脂玻璃钢替代普通平板玻璃,降低太阳辐射热的同时减少眩光。

4.2中空内置百叶窗

近几年,我国已有厂家研制生产出中空内置百叶窗,它其实是把中空玻璃和百叶窗结合为一体,将可调百叶窗密封在中空玻璃的内部空间,靠手动磁控变换叶片的方向。中空内置百叶窗除了保留中空玻璃的全部特点外,还具有更好的遮阳隔热效果,用最普通的透明玻璃便可达到镀膜玻璃制作中空玻璃的节能效果。

4.3遮阳设施

在室内设计中宜采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维护、经济美观的遮阳设施,主要有遮阳百叶、遮阳帘和遮阳纱幕等。遮阳百叶的材质有帆布、玻璃钢、玻璃、金属等,其中金属的遮阳效果好,其次是玻璃钢和厚帆布,是玻璃,而深色玻璃又比浅色玻璃的遮阳性能好。德国国会大厦玻璃穹顶内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叶片状遮阳设施,它可以跟随太阳的运行轨迹运转来更好地遮挡耀眼的阳光,圆形金属管做成的百页使透射下来的光影更加柔和。遮阳帘有竹帘、布帘、纱帘及再生材料等,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可活动性,对光线的获取随心所欲。布帘的质地厚薄疏密不同,能满足遮光的不同需求,南通火车站玻璃幕墙利用可收缩的布帘减少室内眩光。纱帘具有半透明的遮光效果,可以采用不同面料达到上部透光而下部遮光,增加房间深处光线的同时避免近窗工作面上形成眩光。遮阳纱幕是一种新型遮阳材料,主要由玻璃纤维制作,紧贴窗户外侧安装,几乎不影响建筑外立面效果。纱幕的稠稀度决定射入室内阳光的多少,不仅保持了玻璃的天然采光,而且可以清晰的观赏室外的景色,纱幕的颜色越深,视野越清晰。GSW总部大楼的遮阳纱幕密集而细小,窗外的柏林都市全景清晰可见,室内光线非常均匀,同时冬天又不会减少热能的获取。

5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室内设计师应从我做起,将节约能源作为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运用天然采光,节约白天人工照明的能耗,同时尽量不影响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力求运用科学的设计手段,满足室内装饰美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室内设计中不仅可以通过调整采光口、设置采光装置、适当遮阳等,还可以将工作区域靠近采光面,靠窗放置低矮家具,采用浅色饰面等合理的室内装饰手法,协调好各方面环节,达到理想的室内自然光环境。

作者:刘辉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环境设计论文:人文观念下建筑环境设计论文

1建筑环境设计与人的情感

回顾设计的发展历史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与环境设计是否能够获得使用者的认可、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是否关注人的情感、是否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例如,山崎实设计的保障性住房普鲁伊特•艾格大厦,采用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特别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观念。整座建筑没有任何装饰、采用预制构建建造,同时,住宅群的环境规划也整齐划一,冷漠单调,展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的特征。因建筑与环境严重缺乏人情味而导致入住率不到1/3,并成为犯罪率频发的区域,最终在1972年7月15日被拆除。与之相反,同样是社会福利住宅,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设计的Habitat67就受到社会的欢迎。Habitat67起名源自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为了呼应当年的主题“人与世界”,整个建筑结构由350多个立方体的活动房屋或者叫做“模数”单位组成,这些立方体构成150多个单元。萨夫迪对于这些单元的排列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意的,但从某一个角度看去时,整个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的金字塔。复杂的住宅分为三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通过若干个人行天桥、楼梯和电梯相连接。考虑到住宅既要满足家庭居住又满足单身人群的居住需求,建筑师设计时将儿童游乐区域以及步行街考虑其中。各个单元的排列错落有致,在保障每户都有阳台的基础上,兼顾了个人空间与房屋采光的需求。另外,Habitat67还考虑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周围的繁茂的树木以及社区绿化花园与浅色的砖块之间的衬托,改变了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同样是住宅设计,都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同样是为低收入者的设计实践,都具有较为低的建造费用。普鲁伊特•艾格大厦与Habitat67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现出建筑环境设计中人的情感注入的重要性,建筑不再是“作为一种‘强迫性’的艺术,无论美与丑,我们都要接受。”建筑师应意识到“建筑其实也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感觉。”建筑与环境设计从关注功能到关注情感的转变,是建筑与环境设计在文化情感、社会人文层次的深入,也是对设计本质的重新回归与解读。

2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与人的体验

《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论述道:“原始的造型艺术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是模仿自然的。除去少数的例外,都从自然的及人为的环境中选择对象,同时用有限的工具把它描写得尽其自然。”人类的造物活动从本质上体现出自然的特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然,虽然我们不能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态,但能够借鉴其部分的特性,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的体验、符合自然的规律。“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是人融入自然的过程,在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重视、突出其生态性成为主流与趋势。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设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在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的理念,将设计与生态联系起来,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新环境的建造与原有环境保存和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提升人的物质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文化需要通过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来传达,注意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表现设计的生态、将设计的社会性与功能性通过建筑、环境展现出来,促进人们了解、懂得进而实践生态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精神体验。中国传统“宜居”的建造就非常注重建筑、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室庐》中论述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尘,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居住建筑的地方是山水之间,而非郊区山村之地。在远离城市的山水之间的居室更适宜人的修养,是人获得生活的体验之处,这不仅显示出了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文震亨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选择,更从侧面传递出向往自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是人的本性的事实。在周围环境的布局上,他认为,即便是身处城市的喧嚣之中,但仍然需要创造出“门庭雅洁,室庐清靓”的空间。在明代工业经济尚不及现达的年代,文震亨提出要创造一种自然和谐远离喧闹的宜居之所的观点,可见其远见卓识,认识到,让山水与城市共生并努力提高居住生活空间使其能够达到清静、雅观。中国传统的“宜居”建造关注的是人的居住以及体验的需求,在生活发展中形成与自然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是最古朴的建筑、环境生态设计。而新加坡国际公共住房大赛中获奖的“梯田式住宅”将中国传统的宜居观念现代化、本土化。住宅形式取自于自然、诗意的梯田,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来优化住宅的通风、采光,以减少热量的吸收和能源的消耗。而住宅区的整体规划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尤其是水源之间的组合,更是展现出一座座真实的“梯田”,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居住体验。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是社会人文发展趋向的结果,它从现代意义上更加深刻地诠释了时代化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它从“人”出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去指导、实践设计活动,不但创造出时代化的绿色设计,更是在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设计的开拓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返璞归真也是一种天赋,“设计师的职责的一部分就是从各个方面——功能和情感上——改善人类建造的物质世界。”在建筑与环境的设计中,关注人的情感、重视生态观念,是对人和设计本质的发现以及对自然的尊重,是经济美、功能美、人文美的凝聚。在用人文性、生态性的标准来评价建筑与环境设计之时,“我们会发现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不同角度为户主提供有意义的体验感受的能力,在于它所带来的转化和引起的活动。”因此,建筑环境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正确地处理好宏观大局中人、自然、文化、城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品质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文萌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社区商业中心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一、社区商业中心现状

(一)国内现状

现阶段国内社区商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的配套商业,主要是为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提供便利。第二类属于选择性商业,主要是同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与精神上的享受型消费需求,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商业空间形态上,近些年开始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区域级社区商业中心,设施一应俱全,有多方位的生活功能,辐射范围较大。

(二)项目现状

南京紫荆广场位于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北起雨花南路、卡子门大街、大明路、秦淮河、运粮河至绕城公路,西起南河,南至绕城公路、机场高速、秦淮新河、双龙大道。该商业中心有三部分商业建筑组成。北端南端建筑呈条状,中间是方形商业体。负一层、一层、二层是商业,局部三-九层是酒店式公寓。已确定入驻的是在地下一层的BHG超市,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3%。

二、社区商业中心定位定量分析

商业环境设计要适应相应的消费人群。对于社区商业中心来说,周边的居民是其消费主体,其次再考虑是否能吸引到相对远的消费群体。对周边居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消费能力等的分析能够帮助确立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定位。为了较大程度吸引消费者以达到商业设施的利润较大化,又必须进行一系列商业定量分析,用数据来指导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设计。

(一)人流分析

紫荆广场的人流机会,周围的住宅区居民,西面的创意园区、东边的家居城4s店工作人员以及顾客为本商业带来主要人流。在本案周边1.5公里范围约有40000居民。假设他们平均每周去1次设施,成交率50%,附近能给设施带来40000*4\30*50%(成交率)=2660人\天。周围500米范围内有4个公交站台,每天约20路公交车经过,平均每天经过紫荆广场1.5万人次,15%公交人流去了紫荆广场,成交率40%,能给设施带来15000*15%*40%=900人\天。即将开通的地铁卡子门站,方便的轨道交通将涌现大量人源流动。预计地铁平均每天经过紫荆广场的有2万人次,15%的地铁人流去了紫荆广场,成交率40%,能给设施带来20000*15%*40%=1200人\天。周围1公里以内有大型家居商场如宜家、红心美凯龙等以及大量汽车4S店,每天约有3万人次顾客及工作人员,办公人员能给紫荆广场提供10%的人流,能给设施带来30000*10%*40%=1200人\天。2公里以外居民可选择驾车到本设施,而紫荆广场可适当提供便利的停车需求。紫荆广场目前设置停车位600个,如果不计算社区居民停车需求,全部给商业使用,会给紫荆广场约带来2.5人\车,共计600*2,5=1500人,成交率40%,则停车位给设施带来的有效人流是1500*40%=900人\天。项目3~5公里范围分布有大明路社区中心、软件大道社会中心、明发广场等商圈,紫荆广场可以开辟一条独特的社区商业,从这些竞争者中得到人流。这样算来,预计紫荆广场未来实际消费总人数能达到约6860人\天。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周边居民,因此紫荆广场设计必须先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再拓展商业服务范围,以保障正常的运营。

(二)居民消费需求

社区商业中心首先面对的消费主体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居民相对与其他性质的消费人群来说,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因此商家与这些顾客能够形成稳定的消费关系。另外,消费者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消费能力等也都影响着整个社区中心的商业。其次,社区商业中心不再局限仅服务于周边的社区居民,若能够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有特色的商业空间,周边的办公区的工作人员、顾客等都可进去消费。

(三)社区商业定位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紫荆广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白领阶级,对应的商业层次为高端的。而白领工作节奏比较快,下班后他们需要一个既能休憩又能购物的场所,因此走在紫荆广场要让他们节奏放慢,享受高端慢生活。如果成功吸引周边社区有钱人群不断来访,必然成为路过客群的向往目标,从而加入这个超越路过客群自身原有社区商业的新生活中心,最终较大化带动客流到达。

三、社区商业环境设计设想

(一)商业分区

为了抓住本地机会从而带动远端机会,把整个商业设施分成商业街和商业体两大分区。在设施北面、西面针对富人,设计成社区花园型组团,是有趣的、优雅的、庭院感的区域;在设施中心,塑造成丰富多样的舒适型购物组团;在设施南面,营造成时尚快捷的品质商业街。A区商业街全天营业,为周边社区的白领、富人在下班后提供一个优雅的休闲漫步购物区域,通过花园式的景观营造小资情调。C区的商业街在整个商业设施入口处,时尚快捷的服务型商业组团满足周边社区居民一些基本生活消费。B区的复合型购物组团店铺集中、业态多样,能吸引远端的客群来设施购物。

(二)店铺划分

总的来说,紫荆广场作为社区型商业中心,设施业态主要面向周边居民及当地生活。设施沿街的店铺,面向街道,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负一层和一层的店铺,景观环境创造舒适自然的口袋公园,提供优雅品质的庭院型商业,打造家的花园,在商业中的家。一层业态主要面向在周边生活,工作人群中需求非日常体验的客群。二层为社区中心提供工作与生活的场所。

(三)景观烘托商业氛围

社区商业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烘托整个商业氛围,同时达到吸引客群的目的。社区商业中心的景观环境能带来人的行为活动有:停留休息、聚会交流、儿童嬉戏、拍照留影、绘画写生、旅游观光等等。这些人群又是商业中心的潜在客群。人们可以在购物后穿梭在绿意盎然,安静悠闲的景观中,享受美好时光,或者本只是来此闲逛休息,又被商业吸引进去一探究竟。商业与景观的交融,使得社区中心能更好地聚集人气,提高商业设施的价值。对于紫荆广场来说,一眼望到头的大型广场留不住行人的脚步,而合理自然的景观空间,吸引行人停留的同时为商业环境增加价值,也为商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商业景观营造主题环境,添加必要的休息空间和商业活动空间,可以聚集人气,吸引人的互动和停留,传达舒适空间的信号。因此,针对周边小区居住的高级白领,建议将北面原有的停车场区域替换为花园型街区的主题景观;南面、东面的入口设置主题性的景观节点,如雕塑、水景等供游人约会驻足,营造时尚快捷的品质商业街;设施中心的景观节点,由于连接三方向的建筑,因此景观设置要方便人流交通。

四、启示

通过对南京紫荆广场社区中心的案例分析,得到一些社区商业中心环境设计的启示,希望能为其它同等级别的社区商业中心的环境设计有所帮助。只有深入研究社区文化,结合商业策划分析进行科学的定位定量分析,并分析项目自身的优劣势,平衡开发商、商家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需求,才能保障社区商业中心的运营。在保障社区商业中心能够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与其匹配的环境设计又能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从而较大化得增加社区商业中心的综合效益,并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设计要因地制宜,因住而商,就是说商业环境设计要匹配人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等多种因素,从而吸引人流促进社区商业发展。在室外环境景观方面,良好的景观设计更为居住社区商业中心环境锦上添花,使社区商业中心环境不仅是居民的消费场所,更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作者:陆悠悠 赵慧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