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摘要:小学生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我们在现实中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只要我们想着去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一定能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引导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缓解生活和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2.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从众心理以及逆反心理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克服上述心理的方法和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健词 厌学心理 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给予帮助。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谈一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学习生活中,小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一是“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①。主要表现为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现在学校里往往只重视教学成绩,教师加班加点备课,学生起早摸黑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这种忽视学生的正常要求和兴趣爱好的做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容易滋长厌学情绪,优生也是如此。

二是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②。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从众心理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可以形象的概括为“跟风”心理。小学生的行为具有群体性,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事件的焦点,成为谈论的中心。一旦在他们的圈子中失去发言权,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落、自卑。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放学后,大批的学生不回家而是到网吧玩游戏。第二天,他们就会聚到一起,兴高采烈的谈论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和得到的装备。而“不合群”的学生在那里往往一言不发,感到非常的孤立。

三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③。小学生由于见识能力低,往往容易“认死理”,思维短路。个别人甚至有极端心理,只要是家长说的一律不听,只要是老师教的一概不学。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可塑性强,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对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成人短,长时间从事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作业难度大,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无法解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国内有人做过实验,每天课外作业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这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数据。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际上,广泛的兴趣所产生的是一种对事物、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探究的。因此,抑制儿童的兴趣,实际上抑制了儿童对事物的积极态度,自然也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考虑、分析诸多因素,重视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使他们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对于他们提出的见解,只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会对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比如在和学生交流时,用疑问的语气探究学生的态度;问问题时不是简单地索取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说出思维的过程;适当地开展“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三条途径。一是真诚的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生硬的教育态度,呆板的教育方法,常常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师在给学生提出要求时,应该使学生明白是非。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应该正面说服教育,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可将自己的主观好恶强加于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增强社会知识。一个人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读报、看新闻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关心社会时事,开阔视野。三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式,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宽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可以通过家访、热情谈心、同学互助等渠道和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阴影,积极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诊断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及时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较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及时,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化。问题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及时,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及时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及时,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三、辅导与矫治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根本目的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不能仅停留在问题及其原因层面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建议上,而是要针对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辅导方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诊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根据诊断结果要采取如下措施。

及时,辅导和矫治的目标要针对中小学生心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所以目标必须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凭空设想。因此,目标应该具体且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另外,所制订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对于较为长远的目标,一般可以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常态予以呈现,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更明确、更具操作性。在对目标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就制订了目标实现的标准,即我们通过什么指标去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比如,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这一目标应具体转换为“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在教室里学习”等。

对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和矫治的目标的标准制订而言,必须遵循的及时条原则是积极性原则,即应该用正面的语言描述问题辅导的目标。如,“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要比“我们应该杜绝同伴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表述更具有教育性。目标标准制订的第二个原则是每一个标准应该指向单一的辅导方向,避免复合指标。如“通过采用说服与疏导方法引导青春期早恋现象的认识,这一标准中包含着多个指标,不能构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目标标准。另外,目标标准的制订还应注意标准与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切忌将辅导方法等同于目标的标准。

第二,辅导和矫治的策略或建议要紧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辅导措施。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原因之间还可能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直面并弄清这些问题原因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效果的基本前提。在辅导策略或建议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目的-手段”树形图法。这是一种系统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的方法。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我们必须对之施以必要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本身,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手段予以支持。这样,不同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构成一种层级关系,将这些关系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构成树形图。

第三,辅导策略或建议要重视策略和建议本身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诊断属于传统的技术范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宗旨是以专业的认知视角,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辅助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难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诊断应该主要关注实际应用,关注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不是过多地陷入对有关心理咨询理论的争论之中。这就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用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论述方式。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条件差异、社会影响、家长和教师教育素质和方法等造成农村小学生自卑、抑郁、惰学、逆反心理问题。其解决对策:倾注师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开展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家校配合,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持之以恒,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见,重视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刻不容缓。

一、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

1.自卑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但是,农村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甚为严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自感比城市孩子低人一等。另外,有的家长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长期的打骂和训斥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导致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十分自卑。

2.抑郁心理。

在如今经济大潮之下,农村多数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生中十分普遍,他们都是隔代教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又得不到最起码的家庭温暖。这种怪异的生活环境与模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独自陷入了痛苦之中。还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将自己封闭起来,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感到悲观,容易发展为抑郁心理。

3.惰学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一些学生不好好学习,一味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问题,习惯等待他人讨论的结果和老师出示的答案;课后完成作业,或拖拖拉拉,或书写潦草,或弄虚作假。

4.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抵触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农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处事消极,有时还公开顶撞老师。从“教”与“学”的关系来分析,由于“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家长不得不重知识轻心理,对学生抱着过高期望,有时不乏“恨铁不成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手段过火,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压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又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那么,有哪些解决对策和预防措施呢?

1.倾注师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满怀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学习动机、意志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其次,给学生设定奋斗目标要适当。教师希望学生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值,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孩子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又可促进他不断进步,并逐渐接近教师的期望。

3.开展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针对学生懈怠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今日事今日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主题班会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克服惰学心理。

4.家校配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搭建好沟通家校联系的桥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进行,扎实抓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学生家校表现,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增强教育的效果。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学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场所,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目标。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科目,学好小学数学可以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甚至是生活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中,小学生总会遇到审题障碍,给数学学习带来许多干扰。所以本论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审题障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小学生在做数学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心理问题

小学教育是人类的基础教育,对打好根基形成好的教育素质有巨大的塑形作用。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对小学生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在数学审题时克服审题障碍,对小学生学好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小学生拥有数学运算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为数学运算和理性分析能力与其他科目联系在一起,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所以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运用到数学知识,也有很多方面都和数学粘连着关系,比如说理财,工程计算,测量,等等。这些都需要的数据,需要一个理性冷静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数学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他们能够打下良好的数学根基是非常有帮助的。

2.小学数学审题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数学学科属于工具类学科,它必须时刻和理论联系起来,才能够学以致用。在数学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变成一种数学思维,然后将数学思维转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地体现出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小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差,即便给予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也可能无法正确地掌握。在一些学生答题时,对于学过做过的数学题目,他们会不加思索地做出来,但是对于稍有变动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能力。

3.小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心里轻视,粗心大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总会以为自己会、自己懂,从而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审题时就会出现粗心大意,而且会发生明显的偏离。

(2)心生畏惧感,丧失了信心。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高,当一个数学题目中存在过多的复杂条件时,他们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心情会变得高度紧张,便对题目产生害怕心理,不愿意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也不愿意理清题目中的关系,因此就丧失了学习的自信。

(3)心理习惯作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例如,一根绳长76米,及时次去掉28米,第二次去掉15米,那么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学生在看到这道题时往往会因为心理习惯考虑到及时次用去和第二次用去的关系,会很快地做成76-28-15=33米,但是实际上是28+15=43米,所以在学生的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注重概念建立的条件,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规律来进行解题。

4.小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心理问题的对策

(1)阅读。通常说到阅读,人们就会想到语文,但是在数学中同样会用到。小学生只有练就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才可以将数学题目读明白,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题目中所谈及的问题,才可以对题目进行清楚透彻的分析。

(2)思考。思考是小学生在数学审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在小学生审题时只有借助良好的思考能力才可以将题目的意思领悟,才可以真正地知道题目所表达的意思,知道题目最终的答案。思考对于解题来说相当重要,没有思考就不能解答题目。

(3)述说。述说就是复述题目,真正地进入到题目中,搞明白题目的真正意思,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题目表达出来。述说可以锻炼小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帮助。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小学生在数学审题中的困难,然后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完成小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厌学心理。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学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或厌恶。

2.考试焦虑心理。表现为害怕考试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影响自己的前途,也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因此出现考试焦虑的心理

3.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并不是心理问题的原因,对于某些类型的心理问题来说,可能也与学习压力无关,而是由其他方面的压力所诱发的,但很多时候都把原因归结于学习压力。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习压力的性质、类型、影响要有明确、科学的认识,并掌握一些有效减压的方法和策略。

4.挫折压力。具有挫折感的有些个体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能引起自尊心的降低,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闭锁等反应。或者以特殊的行为方式逃避,如酗酒、上网成瘾等,或者出现情感冷漠,产生自杀倾向。

二、解决对策

面对中小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应如何解决呢?我主要从家庭、学校角度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层面

1.要形成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家风形成的基础,是培养孩子正直、诚实、友爱、善良、宽厚的保障,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

2.不能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要真正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使孩子健康成长。

3.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不要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一次成绩的失误不代表孩子成绩永远不好,因此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而不是责骂。

4.要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父母因感情不和吵架或发生婚变,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婚姻,好好抚养自己的孩子。

(二)学校层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一定要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排入课表,选配专兼职教师任教。

2.办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地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进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学校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广泛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班队会、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情绪,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

可见,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使之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中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时代,既是人生最富梦幻色彩的时代,也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及时个黄金驿站。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变革,人们却把目光都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们也随之出现了许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困生,成绩上不去,又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找不到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学困生的性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成因也异常复杂。不同的学校学困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缺点多影响面广,如果教育不当,这个群体就会膨胀,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要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心,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

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致使成绩上不去,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时间长了,就会滋长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一旦习惯化,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逆反心理。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学困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有进步容易被忽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家长和老师过多地批评、训斥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对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爱捣乱、起哄,甚至公开与老师对抗等。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部分是源自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对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期待他们能充满信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使课堂变得活跃,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一些学困生,有的由于不听讲、爱搞小动作,教师注视的目光就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多数不能完整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受到责备或冷遇,使之感到压抑,产生挫折感,进而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恨铁不成钢,加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佳就大加训斥、责骂,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仍然难以达到家长的目标,进而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他们对人生感到渺茫,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其内心极度的痛苦,他们一旦受到伤害便会滋生与家庭、学校、老师、家长愈来愈强烈的对立情绪而做出更强烈的叛逆行为,对社会抱有敌视态度,总是寻机报复,消极心理突出。

3、孤独心理。

在学校,学困生与优等生相比,得到老师的关怀要少得多,这个群体往往被老师、家长忽视。部分“学困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致使学业较差加上部分老师的疏忽,使得“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由于心理作怪,他们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人为地创设孤独的环境和氛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

4、自卑心理。

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情绪低落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他们在学校、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不及他人,心态消极,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自己,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倍感烦闷、孤独、痛苦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二、采取的对策及方法。

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

1、帮助学困生建立心理防卫机制。

解决学困生心理障碍,关键是减轻学生的包袱,增强容忍障碍的力量。教师应注意帮助学困生建立心理防卫机制,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讲究教育机智,调节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有些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显得手足无措,孤独无助,非常感伤;而一旦困难解决后就谈笑如常,若无其事,这就需要教师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对于经常受挫的学困生可以采用理喻和比较的心理防卫方式来消除不安。

2、让学困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体验是积极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获得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成功能使人信心倍增,并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学困生多数很敏感,又有较强的逆反性。他们很注意他人的看法。有时表面上表现为不在乎,但内心希望得到好评。所以说学困生要比一般学生更需要获得成功。不管学困生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投射,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现其潜在的能量。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性,增强自信心。针对他们的学习,老师对学困生的要求要宽松,对完成的作业要求不搞一刀切,对考试的得分不要计较,使学困生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争优欲,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3、 指导家长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课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少家长由于望子成龙的期望和无限制的唠叨、训斥,对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造成孩子出走和轻生。所以帮助家长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学困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他们的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建信心,取得进步。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并且小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关键词: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社会问题。

2.小学学校寄宿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品质的教育资源,寄宿学生年龄越来越小,三年级学生的住宿人数在有些学校已经超过半数甚至几乎全班都是住宿生。这又成为留守儿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单亲家庭孩子越来越多。受经济发展影响,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后,情感需要上升为人生的主要追求,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裂变,当一个人抚养小孩已经不构成压力的时候,离婚率增高了,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单亲家庭,学校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会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无人管教是他们成长的障碍。其他方面还表现为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在学习方面、交往方面、挫折心理方面、意志方面、情绪方面等都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和困惑恰恰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较大隐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更注重的是智育,也就是升学率,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经笔者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在事件未发生前进行预防性干预,是指在重大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干预。比如,考前复习心理辅导,团体预防性干预学生在考前的复习过程中产生对学习放弃逃避的或是纯粹不想学习的心理现象,这时进行复习心理辅导能缓解学生的压力。再比如,考前心理辅导,学生在考试前往往会产生考试焦虑等心理现象,我们每年都会在考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心理辅导,能促进高考和中考学生成绩的正常发挥。当个别学生表现异常时,进行个体预防性干预。当某个学生的表现和他自己原来的表现不一样的时候,这个学生可能会出问题了,比如暴力攻击、离家出走等,此时就应该是我们进行干预的时候了。我们常常采用的方法是班级处理了、学校政教也处理了,甚至派出所和社区也参与处理了,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阻止和解决,但没有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极有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可能会积淀也会发酵。如果进行有效干预,当事人自身就会重新产生“世界是安全的、的”的理念,并努力达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

2.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也就是维护性干预。有个学校某学生突然死亡,师生参与了抢救,班主任参与了处理,同班的学生晚上特别的害怕,班主任把事处理完也承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维护性干预。需要干预的人群有同宿舍的同学、同班级的同学、班主任老师等,还有当事人亲属等。再比如学生受到了班规校纪的处分,要对受处分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我们在现实中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只要我们想着去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一定能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引导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缓解生活和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作者简介:李可夫,男,出生于1963年11月,大专,就职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交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摘 要】小学生心理辅导属于儿童心理辅导的范畴,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认为应该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与矫正对策研究

摘 要: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找到矫正心理问题的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问题 矫正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阅历的提升,他们在学习生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就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学,产生厌学情绪。

2.智力问题。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智力异常、学习技能障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挫折和障碍时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发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中小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闭等。有些学生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

5.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对他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发展、身体健康及班级集体,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学间关系不够亲密融洽;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遗传及肌体疾病因素,客观因素来源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激烈的学生竞争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造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60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认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败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走向没有把握”。多数家长缺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常识,对子女缺乏正确引导,较少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只关心孩子学习。

3.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广大教师已认识到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己任,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升学率,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无味,课业负担沉重。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积极到挫伤进而到泯灭,失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他们,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造成学生厌学、倦怠。

4.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个解冻、变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避免引起心理冲突的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矫正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演讲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迹影响他们,向他们印发《健康心理标准表》,让他们对照学习,防止种种心理偏激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育工作经验的博学班主任、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权益,在教学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军事夏令营”,通过意志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挫折能力。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矫”,比如对心理表现孤僻、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感到集体可爱,从而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针对职中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小组辅导、家访等方法,有效矫治学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强人际指导,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通过正向强化、口头指导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学生对人热情、真诚、守信,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5.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绝不回避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尽力将社会立体地展示给他们,帮助他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教师应帮助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教师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之,正视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科学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是维护学生身心将康、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家庭、社会应高度重视、发挥合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农村寄宿制给小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规划和调整,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寄宿制学校迅速增多,但是在增多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解决好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寄宿制学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寄宿制 心理问题 对策

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布局调整。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西部农村开始广泛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这些年寄宿制学校发展比较迅速,但同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冷漠、胆怯、焦虑、情感交往障碍、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不良情绪等。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寄宿制小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和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知情意行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可见,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并找到对策加以解决,便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在学习方面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寄宿制下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心理焦虑、厌学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影响着老师与家长的工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怕考得不好,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笑话,这些都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部分学生面对一系列考试成绩与各方的批评,只能将难受压在自己的心里,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自信心缺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寄宿制背景下,他们远离了亲人的呵护,缺乏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也比较缺乏,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等一系列问题。

2.在生活方面

小学生面对亲情的缺失和枯燥单调的寄宿生活,性格上会变得封闭内向,存在消极的生活态度;入校新生和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寄宿期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寄宿制小学生入学年龄小,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还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出自留守儿童家庭,由于很少甚至无法与父母等进行联系,往往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伤感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没有诉说的对象,并且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在寄宿期间都有想家的情绪,导致寂寞、受冷落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加上农村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盲点。

3.在人际交往方面

小学生本身就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非寄宿制情况下,学生还可以与学校以外的人交流,如自己的亲人、家里的客人。遇到困难父母可以给予必要的辅助与指导。而在寄宿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交往对象只有老师与同学,但是本身就缺乏交往能力的他们怎能很好地与老师、同学交往呢?在这种与老师、同学交际糟糕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去交流,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交往障碍,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产生不良情绪。

4.在性格方面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说:“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部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缺少的恰恰是这份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缺少了父母在平常给予的爱,处在身心迅速变化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有了烦恼和焦虑时却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没有倾诉的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阴影,至于大班制下班主任无暇顾及所有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由此减少。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引起重视。

5.在家庭方面

由于农村的特殊条件,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学生回到家中也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丰富的业余生活,生活单调的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做作业。学生除了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在小学阶段就会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方面

及时,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室。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装修布置,但是其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起不到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咨询师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他们对心理咨询没有经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重视,导致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所以,学校对已有的心理咨询资源应充分利用并给予重视,国家应该给寄宿制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第二,加强生活教师的管理。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多重身份,他们应该是集家长、教师于一身,只有这样生活教师才能为寄宿学生的生活提供服务。而现有生活教师发挥作用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大部分是退休的教师或年龄更大的教师,对他们来说,没有精力去扮演多重身份,由此可以看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仍是一个空白,并没有切实发挥生活教师应有的职能,所以国家和学校应该大力培养专业化的生活教师。

第三,任课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在上课期间与任课教师接触最多,所以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教师在上课期间和课间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学任务中去,在课间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学校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纳入教师考核中去。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及时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不闻不问,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思想就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放弃。在某种情况下,父母的一点关爱胜过老师们的苦口婆心的教导,这点关爱也许就是孩子自信心增强的催化剂,孩子的教育不仅在学校,更在家庭,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寄宿制下父母更应该多关心孩子,多给自己与孩子交流、玩耍的时间,在现有农村条件下,不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所以父母们应该尽自己的较大努力去创造条件,但并不是过分地溺爱,要恰到好处。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心理问题典型现象探因及对策

摘 要:文章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典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探因;对策

根据社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目前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小学低年段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小学高年段学生约为19%,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学习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一、心理问题典型现象分析

小学生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厌学、自卑、嫉妒与早恋。现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1.厌学心理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小学生原本纯真活泼的天性也统统被装进了沉甸甸的书包里。这样一来,厌学进而辍学已成为时下小学教育的一个日趋严重和突出的问题。

2.自卑心理

有位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教师找他谈话,他情绪低落地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看来我不是学英语的料。”像这样由于发展受挫而藐视自己的低落情绪,就是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有些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处理问题能力差。(2)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稍遇挫折或失败就丧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3)有些学生不能地看问题,对自身和现实环境的利弊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会助长自卑的产生。自卑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负担,过于自卑无异于自毁。小学生一旦成了自卑的“俘虏”,就很难有所作为。

3.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下面几种类型的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1)虚荣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2)独占欲很强的学生。这类学生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事(荣誉、成绩、表扬等)都揽在自己身上,哪怕他人得到一点,内心就不舒服。(3)富于幻想的学生。这类学生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努力去赶上别人,而是在想象中安慰自己。当现实无情地击破他们的幻想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4)幼稚、不成熟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已进入小学,但“心理年龄”仍处于“幼儿期”。他们不能地看问题,经常走极端,却又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4.早恋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视、网络的普及,早熟现象出现。小学生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包括身高的猛增,同时第二性征出现,男女体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激素的分泌使小学生产生了最初的生理冲动,所有这一切导致小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成人感”,也出现了“孤独感”。他们在内心深处渴望了解异性,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再有就是电视、电影、录像的影响,过多地放映有关爱情的影片,这对情感强烈、易动摇的小学生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小学生早恋不仅影响学习,影响进步,而且因其幼稚和冲动,还会酿成不幸的后果。

二、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

1.学校高度重视,课任教师与班主任齐抓共管

学校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条件允许的话,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每一位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了解,因此每位课任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课程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违纪犯规及不良行为都是心理失衡的表现,针对其表现穷根究底,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

2.每位公民应有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给未成年的孩子多一份爱心

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未成年孩子有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要治理、整顿不规范的游戏室、网吧,一些成人娱乐场所应拒绝未成年孩子涉足。多开放一些未成年人游乐场馆,比如公园、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等,让小学生接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熏陶。

3.父母应担负起教育职责

家庭是孩子的及时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无论父母的工作和生意多忙,都别忘记给予孩子亲情关注,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农村务工人员大量外出,老人和孩子成为留守人员,希望这些家长能采用多种方式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联系,不能让孩子成为漂泊无依、心无归属和依附感的断线风筝。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探寻防范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摘 要:本文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及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指出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方向,主张应该整体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以心理活动课程、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为主渠道, 以网络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为主导, 师生家长全员参与, 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 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一个多维立体教育模式。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品质进行研究。[1]在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杨鲁静、徐光兴( 2009)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学校心理学应将预防医学、公共教育与心理咨询和矫治整合为一个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大目标, 从分级预防的角度来开展学校心理学的工作。随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化,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较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模式也是美国目前十分广泛的一种教育模式[2]。该模式认为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教育场所。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及时疏导,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等,让学生拥有一个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

2、建立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3]。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因人而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因材施教。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让学生个别咨询,对他们进行个体指导,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对检测出心理健康指数比较低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4]。

3、学校-家庭模式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学校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主导取向[5]。这个模式要求学校和家庭都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帮助建立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在国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心理培训,并陪同心理健康全职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和进行家访,他们是开展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举行家长座谈会,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主题的家长培训学习活动等。

家庭环境和父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携手父母,家校共建,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学校可以联合村民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输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一个文明、和睦、愉快的家庭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其中,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流程中,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不多见[6]。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日益重视, 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 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因此, 关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4、学校-社会模式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社会的良好心理环境。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人际交往不断增多,对社会各方面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时刻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学校应当配合地方政府、公安、工商行政部门,彻底清理学校周边的非法摊点、商铺、网吧、游戏厅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

二、结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将是心理健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者简介:白荣(1984.3-),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2012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认为有必要且有责任在小学中开展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的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发挥心理育人的积极作用,积极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促进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早日成材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的研究课题。

1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敏感

当小学生进入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身心迅猛发展,许多敏感的问题就会不期而至,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当他们自我感觉受到“威胁”时,便会恐惧,焦虑,不愿和他人接触,甚至疏远家人。

1.2 自卑

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当发现某些东西自己缺少时,便产生了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久而久之,如得不到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

1.3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他们不能够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家长关心少,时间长了,他们不愿和任何人沟通,也有些学生过于杞人忧天,心里总是藏着些什么事情,不和他人分享以至于解决,反而抱怨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1.4 冷漠

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1.5 焦虑

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及时,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双双外出打工,顾不了孩子,或者即使在身边也疏于管教,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状态,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第二,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不注意平时的言语及行为,却不知他们的某些不文明言语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去效仿,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他们不能够地判断事情的是与非;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把孩子推给了老师;也有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行,但由于自己能力水平、教育水平的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

2.2 学校原因

及时,学习、作业压力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实行着所谓的“素质教育”,一味地向孩子要成绩。

2.3 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学生接触多了会受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3 采取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

及时,家长首先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谈心,与孩子做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二,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听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或如何教育孩子等话题的讲座,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第三,孩子除了在家呆的时间很长以外,学校也是占孩子时间很大比重的地方,家长应与他们的班主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配合班主任解决。

3.2 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大力度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应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及时,坚持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学校的领导及班主任,不应以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不分所谓的“快慢班”,这可以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要经常开设班会,可以采取情境导入、学生讨论辨析等方式,或教师讲解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立即疏导。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有专业的老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订阅有关报刊,购买有关书籍,学生可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

第四,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文娱、体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将无声无息地打动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3.3 社会方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我们希望,社会应加大力量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

及时,免费发放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料。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却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二,政府部门联合学校开设孩子成长方面的讲座。政府部分同样可以联合学校给孩子们开设一些讲座,在讲座中,可以展示一些案例,正确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家长、教师、孩子。家长、教师疏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书芹,辽宁省盖州市双台学校,辽宁盖州 115200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

摘 要:随着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农村寄宿制小学越来越多。而这些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过早的离开家庭、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陌生、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心理辅导。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寄宿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过早的离开父母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他们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问题。

一、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性格孤僻,不善交流

孩子住校以后,和家长情感沟通明显减少,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受委屈无处倾诉,自然会出现自卑、忧郁、胆怯、孤僻、不合群、冷漠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

2.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过早的独立生活,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怕被同学欺负,怕尿床,怕从床上摔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

3.容易冲动,自控力差

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抵触情绪等。不少孩子寄宿到学校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经受不起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会染上很多不良行为。

4.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吃好不受委屈,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势必滋生学生乱花钱的现象,使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有些学生甚至向家长撒谎,提一些无理要求,以便骗取更多的零花钱。

二、应对策略

1.尽快对学生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辅导

儿童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直接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作息习惯,学会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寄宿生活最基本的技能,提高自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创设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寄宿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亲情缺失,这就要生活指导老师充当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对低龄孩子,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如合适的拥抱和抚摸,轻轻地盖被子,帮孩子剪指甲、梳头等等一些细微动作都能使孩子倍感温暖,倍感亲切。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感情有所寄托。餐厅、宿舍的布置要尽量温馨舒适,让孩子就餐、就寝有家的感觉。

3.设立“心语室”加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寄宿生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和亲人沟通,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心语室”要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4.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的发展。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心理、行为障碍,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和引导,保障他们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心理健康理论在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价值

【摘要】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894年,法国比纳创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制订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专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首开心理健康实践的先河。此后历经“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三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心理健康”终于作为一重要命题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热潮,并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至今,有关研究已经呈现出纵深发展、流派分立、趋向整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人物有考温、凯普莱,凯勒姆、伯林、德莱福斯、普莱斯、马蒂亚斯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论成果已涵盖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1.心里健康在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在标准上,我们倾向于我国心理学教育专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从学习关系、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以具体的描述:

1.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理论涵盖了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对转化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的确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2.2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地指导学生并做好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健康观问题,该问题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研究直接支撑,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成果提示我们:

2.2.1 应整体地衡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权衡一名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看他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面对一名学生,我们更不应只抓住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健康的一面,从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带动问题的转化。

2.2.2 应宽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主要是不求责备。没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我们转化的目标具体指向现实的、可以达到的功能状态即可。

2.2.3 应周备地考察学生心理问题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及互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找到工作的着眼点。

2.3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目标,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所需的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理论中关于教育目标的阐述和规定内在地就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工作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目标体系。其关于教育内容的阐释和规定为我们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对我们明确不同学段的工作要点有所启迪。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预防为主的综合服务意识,因为理论本身就为作好日常心理保健、强化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功能提供了良药,有助于我们深入探寻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这对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力量,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转化的生态化心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找到小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性质与实践品质,为我们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