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摘要:国际象棋具有体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特性,在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国际象棋可显著提高综合素质。本文就国际象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分析。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国际象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讨

摘 要 在教育教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行的时间越来越久,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推行素质期间,国际象棋逐渐被列入培养课程中。国际象棋具有体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特性,在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国际象棋可显著提高综合素质。本文就国际象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国际象棋 小学生 综合素质

国际象棋具有“智慧体操”的美称,属于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棋种。大部分的历史伟人都将国际象棋列入日常喜好中。国际象棋在各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对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具有促进性的作用。国际象棋并不像常规性的娱乐性活动。具有启发人的兴致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人的气性,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对于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学生,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可利用国际象棋的优势,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1国际象棋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小W生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素质教育推翻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更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能力提升、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将国际象棋作为一种课程展开。实行国际象棋教学,不仅仅是发展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习国际象棋,提升智力的同时,还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供注意力、丰富想象力、加深记忆力、培养思维力、发展创造力。也就是说,在智力因素的辅助下,可迸发出更为明显的创造力。小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是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问题。对外界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分散注意力,造成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而国际象棋就专注力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从开始的学习、棋子的识别至专业比赛时间的限制,整个过程都需要保持全神贯注的神态,高度集中才能做好。学习国际象棋有利于培养专注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对于其他学科,终身受益。

国际象棋的所有棋子,都有不同的走法与规则,各个棋子至今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而小学博弈中,判断与观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某一个棋子的走法可能会对整盘棋构成影响。在观察当前棋盘招法与变化的同时,还注意观察对方的心理变化。博弈中除去战术和实力外,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能力对小学生后期学习与生活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具有价值的想法与创造力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学习国际象棋,对小学生的记忆力的提升不言而喻。国际象棋的步数变化非常复杂,从开局、中局、残局均具有变化招法,而这些教科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学生的记忆力够好,就能找到对及自己有利的招数,以免先前犯下的错误,良好的记忆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好的棋手会在大脑中存非常多变化的棋谱。国际象棋是立体化的棋子,每个棋子都需要精心塑造,此种视觉冲击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大部分的博弈都通过大脑完成。水平越高的棋手,预想的步骤就会越多,由此也就会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同时国际象棋博弈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思维条理性、系统性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思维敏捷性与严密性,有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持续性。

2国际象棋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教育教学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紧迫性的任务。对此,可利用国际象棋来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

2.1激发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方面,早期教育与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年龄性质来说,6至7岁的学生学习的东西都具有天赋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际象棋较为抽象,而小学生对抽象事务的概念较为模糊和敏感。对此应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指示传达的内容与节奏,如指导学生认识棋子的时候,可预先引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生认识棋谱的时候,可通过不同的小片段、小故事来进行教学。《哈利波特》的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国际象棋。教师在完成教学的时候,可将电影中的片段应用于教学中,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

2.2强化训练

通常而言,不同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接受力与认知能力均具有一定的差异。小学国际象棋属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属于一种气质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对此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动态化的掌握其成长过程中的特性,依据相对应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实际操作中强化训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注意力集中训练,可在棋盘上变化博弈时刻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此种习惯,环境应保持安静,此种安静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并且有注意提高观察能力。在分析棋局的时候,有利于发展四维空间,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可增强记忆力。

2.3寓教于乐

艺术中各类鲜明的特点,都必须具备清晰的个性。随后便可转化为个体感性接受形式。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融合与统一。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象棋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是快乐的事。将其传递给学生,可陶冶学生,并能够为学生的童年带来留取。一般情况下,从小学习国际象棋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记忆力都非常好,对学习有耐心。也就是说能够静得下来,且对新鲜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较轻。对此,小学生学习国际象棋,寓教于乐,丰富童年生活。

3结语

国际象棋的学习属于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学习国际象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应重视国际象棋的教育,将国际象棋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及其改进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向重视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在W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从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具体手段途径、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对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测试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念和措施上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改善我国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改进

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其核心是从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学生发展理念的贯彻并非易事,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再到学生评价都需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发展加以贯彻落实。尤其在教育评价领域,学生发展理念的推行更是遇到来自应试教育的阻碍,学生评价中“唯知识”“唯考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因此,如何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就成为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都有了较大的进展。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生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引导和规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应试教育主导倾向,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很不够,存在的很多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方面――评价方法为研究内容,力图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分类、选择原则、改进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和推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及内容

中小学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开拓视野、发掘自身潜能、提升自信心等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致使中小学阶段本该完成的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无法实现,学校和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综合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唯学历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功利化社会竞争环境的挤压,当然更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来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水平为主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它所关注的评价内容最终都会反馈到教育活动当中,并使教育活动在这些被关注的方面进一步得到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小生初、中考、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小学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持续改革,比如在日常评价方面,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档案,从重视结果性评价逐步转向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招考制度方面,很多省市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北京的小升初就近入学制度、高考的自主招生制度等都是具有探索性的尝试。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2014教育部提出了高考制度中“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即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可以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学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力图进一步扭转“一考定终身”等不良导向。

综上所述,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引导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导向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以评价学生的发展作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三,从结果性评价逐步过渡到过程性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弊端,引导学校回归到日常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第四,更加重视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为个体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空间,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

从这个目的出发,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及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法制观念,社会公德,环保意识等;第二,学生学业水平,包括学业成绩,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三,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发育水平,运动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认知能力等;第四,学生审美水平,包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等。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

明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是研究评价方法的前提。通常提到评价方法,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考试。考试当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正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综合素质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就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考试来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身心健康水平、审美水平等却很难通过考试进行评价,也即是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以及不同的评价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本文根据评价过程特点、评价结果特征、具体评价手段以及适用素质类型四个方面,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2.1测试评价法

测试是评价的主要方法,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说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误解:如有人认为,测试只能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不能评价学生的素质。本文认为,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测试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特点如下:及时,测试的过程具有封闭性特点。为保障测试结果的性和公正性,测试一般需要安排在相对封闭的场所以减少外界干扰,并十分重视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严密性,如试题的保管、考试的组织等。同时,无论测试多少内容,总是会相对集中于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第二,测试对所要测量内容的评价一般较为。无论大小测试,其研发的过程都是首先确定所要测试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所要测试的内容设计测试题目,组成试卷;,一些规模较大的测试还需要经过信度、效度的检验以判定测试试卷的测试效果。因此,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测试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地衡量出被测试对象在所要测试内容方面的程度。第三,测试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如果从测试的内容上分,有以测试能力为主的能力测试,如著名的PISA测试中有一大部分内容就是测试学生认知技能的,还有以测试所学知识为主的各种考试,如课程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入学考试等。第四,测试这种评价方法比较适合评价知识掌握水平,当然在部分需要以文字为载体才能测量出来的能力方面,它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价值,这些能力一般都跟思维和认知能力有关,如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2.2档案袋评价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引进当前国际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档案袋评价正是一种逐渐受到重视、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法。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依据特定目的,持续一段时间,主动且系统地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1]。因此与传统评价相比,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融合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领域的新理念。其特点如下:及时,档案袋评价法比较开放,且持续时间较长。它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不需要特定的场合、时间等,也体现在它对评价人员的开放性上――教师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相关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而且,“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比较容易操作,且收效也比较显著;它对于各个水平层次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2]。第二,档案袋评价法不像测试那样具有性,它是记录性的和描述性的,可起到记录、保存、展示等作用,因此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档案袋的使用都会有所不同。第三,档案袋评价法也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手段。比如,“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等”[1],这些不同功能的档案袋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侧重点和关注点也都有不同。第四,档案袋评价法使用范围很广,适合各种素质的评价,既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学习过程记录等评价学业水平,也可以通过典型行为、多方评价、学生作品等评价思想道德、审美能力等。

2.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价”[1]。表现性评价方法区别于传统测试,是评价者通过观察等方式、针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方式,此类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行为过程的分析。其特点如下:及时,就其评价过程来看,表现性评价具有相对开放性特点。尽管它不像档案袋评价法的开放程度那么高,但它基本上也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情境中完成的,这种评价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所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目的。第二,表现性评价具有C合性的特点。不像测试评价具有性,也不像档案袋评价更重视记录作用,表现性评价是具有特定目的的、在特定的场景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而学生的行为表现一定是其各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表现性评价特别依赖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平,所以,它虽然是一种模糊评价,但它是一种建立在专业水平基础上的综合评价。第三,表现性评价有多种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1];第四,表现性评价适合评价各种能力和素质,尤其对那些需要在活动中展示的能力更能体现评价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特点如表1所示。

3.1观念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生事物,必然要与某些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比如以往很多人认为,只有成绩、考试等才是反映教学状况的重要指标,这必然导致唯考试、唯知识的倾向。当今教育评价领域的观念日新月异,很多新观念开始出现,具体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笔者认为,应首先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以改变落后和僵化的评价观念。

首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评价学习成果,无论过程怎样,只要结果达到要求,其质量就能得到认可。所谓过程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重视过程,在过程中评价,并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过程性评价是主张内外结合、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互动和整合。评价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3]。

不能一概而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孰优孰劣,其实并非只有传统的评价重结果,近年来兴起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也是非常典型的结果性评价,但是却是近年来受认可度较高的评价方式。因此,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条件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达到效果。

其次,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既指需要评价学生各方面,也指在评价中要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评价,但综合性评价是基于学生现有水平和状况的。发展性评价则不同,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现阶段还没有比较的对发展性评价的定义,但从实践角度出发,发展性评价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要求“教师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将学生变化等因素考虑在内,而且,教师在制定指标时,还应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并且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4]。

因此,要将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已经获得的学习成果,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关注,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即便评价最基本的目的是判断学生现在的发展水平,但是所有教育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评价也不例外,应将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在育人中的作用。

,多元化评价与性评价相结合。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当今的教育评价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家长、教师、校外相关人员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任何的评价都需要有一定标准,因此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仍有更具性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在国内外都是如此。比如,在国内,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具有比较强的性,各级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都主要依据这些具有性的评价结果;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的SAT和GRE、英国的ALEVEL等成绩也是学校招生时的重要依据。

因此,即便在今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也应坚持多元化与性相结合的评价理念,正像教育部提出的“两依据,一参考”一样,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多种方式、多个方面、多元群体进行,但也应有相对统一和的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只有将多元化评价和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2措施改进

首先,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评价水平。当前各种评价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从上至下大力推进的,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理解上的偏差,这对整个评价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除了是评价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应是评价方案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只有他们充分认同和理解评价方案,后者才能在实践中被有效执行。因此,“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者应参与到对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以使被培训者能较为地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精神”[5]。学校也需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明确评价基本内容、标准与方法。

其次,完善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促进评价方法的本土化。“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大部分从国外借鉴来的综评方法,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如果毫无保留的全盘吸纳采用,而不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就可能在运用这些评价方法的过程中出现错位和偏差”[1]。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对评价方法的基础理念、产生背景等做详细的介绍,并对教师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的实践操作训练,并针对本土的具体情境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以使这些外来的方法能够真正地与本土教学融合起来,以发挥这些评价方法的作用。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或平台。当今社会是网络和信息社会,因此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评价势在必行。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尝试着构建了本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或平台,通过这些方式拓宽综评的信息反馈途径,提高评价的效率。未来在这方面还应继续加强建设,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操作的便捷性、系统服务的优越性等方面下功夫,让综评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再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

摘 要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层评价的路径选择上,区域内可以选择纵向增量评价的途径,校内可以采取走班授课的形式,班级内可以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分层评价要合理选择评价方式,要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评价结果的应用应该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分层评价;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

贾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副主任,黄水镇小学校副校长

我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来已久,综合素质评价是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是相比之下较好的选择。笔者于2013年写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取向》一文,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现在再一次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作探讨。

一、分层评价的意义

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体系本身的分层。我们必须承认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国家层面,评价体系应该承认区域差异,鼓励“一标多本”,即“一个统一标准,多个评价样本”。二是评价目标的分层。现在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开展评价,即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重视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要“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发展、健康成长”。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一地区或学校开展评价应遵循“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摒弃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尽量要考虑到每一个层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评价改革效用的较大化。其次,分层评价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意见》指出中小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意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育改革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评价改革也应如此。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该在教育发展的范畴内,综合考量区域、校内等多层面的评价途径,结合实际需求恰当选择评价方式,并且要考虑到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分层评价的路径

(一)区域内选择纵向增量评价

所谓“增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量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尊重学校固有差异、考量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必须承认,在同一地区中,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只用统一的平均分、合格率、率等传统的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该县从2013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育质量增量评价,综合考评各校学生在学业成就、兴趣特长、科技技能、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将全县范围内的学校按照地理区位、办学规模、生源基础等分为四个类别,即一类学校城镇重点学校,二类学校重点乡镇中心校、三类学校偏远乡镇学校、四类学校小学和部分村小,每个类别有15~25个学校不等。在学校分类别的基础上,依据前一年度的全县学生成绩排序,分为A(25%)、B(25%)、C(25%)、D(25%)四个层次,分别赋值为A-8,B-6,C-4,D-2,核定各校在校学生在四个层次中的比例,作为分层评价的基础数据。在全县教育质量监测终结评价中,同类别学校横向比较增量,个体学校纵向考量自我发展,再次考核各校学生在A、B、C、D层次中的占比,以此作为考评依据,就出现了许多三、四类别的学校增量及时的情况。这对调动偏远落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助推作用。

(二)校内采取走班评价

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个体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对学科的兴趣、潜质以及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出传统学科班级,走进对应层次的授课班级上课的模式。分层走班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场所、授课教师、上课内容等,达到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与评价工作,具体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及时,综合评价学生素质与潜力,合理划分层级,引导学生选择班级;第二,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层设置班级,安排教师;第三,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调整,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与自由度。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也可以采取增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从个体发展纵向和集体发展横向综合比较,既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更要看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成长。

(三)班级内采取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理回避班级授课制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习小组是班级内对学生开展分层评价的基础单元组。一般来讲,在实践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综合因素,分成 A、B、C、D四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B层次之,下面依次是 C、D 层。在合理分好学生层次后,组建学习小组,依据班级内人数的多少,确定每组为4~8人,A、B、C、D层学生各有一或二人。教要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及不同层次的提问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是要求A层学生能够自创语言学习情境,运用知识;B层能够在A层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C层学生则是在A、B层学生的帮助下或独立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而D层学生要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基础的知识。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与积极评价,也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的策略,为后进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分层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先提出。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只体现在学业,还有其他八种智能可以评定一个人的成就。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多种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人有某一方面很高的智能,但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

多元评价是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有效方式,能够彰显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在实践操作中,教育者或评价者应该围绕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设定评价标准。

(二)档案袋评价

在最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值得借鉴。国内学者赵德成等归纳出了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一些性质特点:一是档案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的作品,且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二是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三是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四是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反思的机会;五是教师可以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最终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档案袋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地了解,对学生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选择权赋予评价

业界对选择权赋予评价的研究与论述较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者认为,所谓选择权赋予评价,即是评价者在设定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目标等核心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吸收被评价者的意见,将选择制定评价指标的权利,有选择性地、有限度地交给被评价者的评价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被评价者拥有选择哪些内容放进评价、哪些不放进评价的权利。选择权赋予评价方式其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产生发展欲望。

四、分层评价应关注的细节

(一)合理引入评价资源,发挥第三方教育评价的作用,积极应对新问题

第三方教育评价是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产物,是对教育事实的测量,是为形成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依据以及教育改进的重要杠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评价新机制。当然,由于第三方教育评价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还有一定的过程,还会存在一些明显缺陷,有时社会上的人不仅不相信,还会抵制、蔑视,甚至揪住一些问题不放。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该给予第三方评价机构充分的余地,充分发挥其先进技术、监测工具、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区域教育评价更好服务。

(二)恰当选择评价方式,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

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无条件地适合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层评价所倡导的多种评价方式只是为开展分层评价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选择,在实践中并不能够照搬照抄。分层评价的出发点是尊重个体和个性,学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细胞。学校拥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生源,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掌控或承担较为复杂的评价工作。客观地讲,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还大量存在乡村完小和村小教学点,“一人一校”“一人一点”的现象仍旧存在,基本维持着最简单的教学状态,很少涉及评价的问题。要实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要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

对于有条件开展分层评价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学校层面,学校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班级层面,班级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单元组层,除非必要,惩罚性的结果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学生个体。这样就会有效避免被评价者产生心理负担,造成逆反心理的出现。评价结果的显示或者应用过于粗放,不能够起到评价的激励、督促作用;过于束缚,又会造成被评价者的无所适从和评价工作的繁琐。

毋容置疑,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分层评价至关重要。许多教育研究者提出,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合理运用“协商式评价”“多元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等具体方法达成分层评价的效用,可有效把握评价全局。真正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好的自己”,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改变与对新评价方式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需要区域、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储备,它需要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应特别关注分层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发挥评价本身的应有功效。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改进路径

摘 要 伴随着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生根、发芽,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究其原因,主要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考试文化”的根深蒂固及“分析式”评价思路等因素所致。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既需要理论层面上的正确认识,重新定位评价的功能,又需要在实践层面上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落实多主体评价,同时还需要完善评价思路,依托大数据,体现评价的综合性。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困境 改进路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年有余的综合素质评价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阻碍着评价的深入进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势必会削弱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在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中,中学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小学,这与中学阶段存在升学有着密切关系。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笔者对西安市不同层面的12所学校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喜忧参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何去何从、走向哪里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期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表现

在笔者所调查的12所学校中,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4所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同层次的4所学校分属不同的区域。调查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其中校长及管理人员12名,教师76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发现目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内容缺乏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的效度。西安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在参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框架的基础上,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模块下又有一些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的设置不周全,无法很好地诠释学生的综合素质,且整个评价体系比较繁杂,以至于教师在评价时无据可依,无从下手。比如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模块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身就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评价标准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如果学校、教师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者在活动中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那么就弱化了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2.过程缺乏严谨性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前提。根据笔者的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评价标准中虽然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同学、家长、自我的评价基本流于形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较少。通过访谈得知,班主任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多是在期末突击完成,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觉,对学生的评语针对性不强,整个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并且90%左右的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方法不甚了解,基本是在摸索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结果缺乏关注度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考试制度改革,关注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以评价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据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民办学校的小升初入学考试,但占有的比重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则鲜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关注,更少有学校、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基本上是学期末评价结束后,评价手册便被束之高阁,至下次评价前再无人问津。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成因分析

1.价值取向的偏差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的自身目的与人们认识的目的存在着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却把综合素质评价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担”,认为其可有可无,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提高分数、考入一所好的学校等,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对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漠不关心、过程的敷衍,及对结果的不重视。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综合素质的本体价值被屏蔽了,丰富的内涵被湮没了。还有一些教师、家长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小升初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筛选与选拔功能,“赋予”了评价一些额外功能,加剧了评价的功利性。为了能在评价中略胜一筹,不惜牺牲学生的自由和爱好,让其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加剧不良竞争,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正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才导致了公众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公平性的质疑”[1]。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真实发展的呈现,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抑或有虚假的成分,那么评价又有何意义?评价的公平性又在何处?

2.“考试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一百余年,但它遗留下来的考试文化对我国当今的教育评价系统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2]。在各类考试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普遍关注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而较少关注评价的促进、激励功能。

受考试思维的影响,人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总是希望寻求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并附上分值,这样便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可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如果以考试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那么评价标准必然要求具体、统一、操作性强。但学生的成长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一种统一化、封闭式的评价标准无疑只能框定学生发展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发展的全部,并且评价一旦标准化,便会聚集人们的关注点,容易导致人们对标准之外的一些素质的忽略。通过标准化的评价往往呈现的是评价的结果,无法记录评价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3.“分析式”的评价思路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思路比行动本身更具有决定性。如果仔细分析当前的高中C合素质评价可以发现,它采用的是‘分析式’的思路。”[3]这种思路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评价思路导致了我们不断分解评价指标,并赋值量化;导致了我们把学生综合素质人为地分解为各个片段,再把这些片段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整合起来。与学科成绩相比,综合素质具有内隐性,它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撑和能量。细化、量化的评价标准看似解决了复杂的评价问题,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且不说赋值的困难,就是把复杂的综合素质分解为几个片段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并且“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4]。

“分析式”思路对综合素质评价造成的另一影响是在评价结果的比较上,通过分数或者等级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更多呈现的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如果我们对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分值,呈现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数,通过分数我们既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不能贸然地认为分数高或者等级高的综合素质就一定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量上的区别,更应关注不同主体之间质的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综合素质评价。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路径

1.在理念层面

其一,正确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以分数及静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及一些功利化的思想,都会给学生后期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综合素质既应包含学术素质,又不能囿于学术素质,还应包含一些隐性的非学术素质;综合素质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走出分数的误区、考试的束缚,更多聚焦到学科成绩之外的素质发展,而这些素质影响着人未来发展的高度。

其二,正确定位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对评价功能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评价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评价的功能,也是评价的真谛所在。以评促发展,既包含了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的结果既是一段时期发展的体现,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通过评价,不断认识学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更好的发展。

2.在实践层面

其一,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可行。评价指标应、科学,这样一方面能保障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在众多的素质发展中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但评价指标又不能过于抽象,这样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为使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评价有机体。

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评价的维度,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评价提供宏观指导。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严谨性、真实性、个体性,教育行政部门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可以给学校释放相应的权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优势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其二,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落实多主体评价。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在评价执行的过程中,为改变班主任一人突击评价的状况,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层面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多主体,使每一个维度的评价都比较丰满,而且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需求所致。如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评价,需要在多种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进行,这样才可以保障评价的真实性。

3.评价思路的调整

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影响着评价的行为,“分析式”评价思路割裂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具有性、内隐性,在评价方法、思路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特点,助推评价标准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全方面展现学生的素质发展,又要能凸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评价思路及方法上可以依托大数据,在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活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及问卷反馈的结果,利用相关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及多种能力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有效淡化了分数,更多关注到学生的一些内隐素质及潜在素质,呈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实然和可能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该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体现了质性和量化的相结合,依托大数据,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目前这种做法已有学校在尝试,但还没有普遍推广,其应是未来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努力的方向。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评价难以真正落实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改进措施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法理论性强,教师的评价素质偏低

目前,在教W中使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主要是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两种,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能够较快地掌握班上的学生发展情况。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对于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翻阅学生的档案,了解他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再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较为适合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它对教师的评价素养和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听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较为麻烦,理论性强,工作难度大。部分教师的评价素养过低,往往会导致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使用不当,未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价值偏差,造成评价方法运用的信度缺失

信度可以说是一切评价方法的核心,但是在进行小学生的综合评价时,由于评价方法使用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方法的单独运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或是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适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越丰富,收集到的信息越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会越。然而,在具体的评价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师由于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评价方式大部分都较为单一,学校在管理上也有所欠缺,使得评价的结果过于片面化,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建立完整的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约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3.评价未能紧扣学科,造成偏差

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可能会由于教学情绪和教学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存在偏差,不能紧扣学科来开展。例如,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对班上的同学都不太了解,可能是通过其他的一些教师来了解班上学生的,这样会使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先入为主,而不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不能紧扣学科。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措施

1.改进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多元评价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今天学生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时候,可能还不太能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也许在明天,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已经将这些知识掌握了。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提高评价方法的信度。首先,笔者认为在倡导多元的时候,可以从师生合作制定评价方法的使用标准和细则开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也不,必须要进行改进。其次,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说,也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督促教师落实评价工作,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评价。

2.提升评价的可操作度,紧扣语文教学

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等评价方法,对于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两种评价方式也有较多的不足,耗时久、要求高。大部分的学校在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并没有真正地将其落实,评价效果不明显。

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提高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体系。例如,在教学《翠鸟》《少年闰土》《鸟的天堂》等几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这段时期的学习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很客观公正,但是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过去的学习表现,先入为主地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子里面,在课堂上教师很难注意到一些后进生的进步,造成评价的不公。所以说,必须要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强教师的评价训练,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上的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总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更加地分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适应时展需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要想做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找准方法,真正地落实好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机制研究

摘 要:文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研究视角,通过构建基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导向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制约保障机制,创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机制

小学是人生的关键期,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个性塑造、智力开发、行为习惯的养成,90%源于小学阶段。当代社会对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维人才,是小学教育的社会使命。

一、探讨“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机制

小学教育将学生自由、的发展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教育实践,彰显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教育方针的深刻内涵。

学校坚持以“本色+特色”的办学导向,以“保障每一位学生至少具备一门特长”为学校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合群、豁达、博学、创新”的校训,“诚信、懂礼、善思、好问”的校风,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校长亲自谱写,学校音乐教师亲自作曲的校歌诠释了全体教师对教育使命的理解,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学生宣誓词“我是珠晖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伟大重任,我爱父母、师长、我爱生命、生活、学习,我健康、快乐、文明、合群,我愿意做一个诚信自尊、豁达自信、创新自强的人”体现了让学生多方位完善自己的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建设特色校园的文化导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丽的校园、完善的校园设施、合理的布局、整齐漂亮的师生校服……校园内一草一木一景、一事一物一活动,每一处都见证了学校领导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探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机制

持续完善物质安全保障、制度组织保障、师资力量保障是学校实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庄严雄伟的升旗台,四季鲜花环绕的塑胶跑道,全新现代化配备的科技大楼等校园文化设施,各类安全知识讲座、防震抗震演习等系列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完善的物质与安全保障。

同时,学校还实行各特色队负责人职责制度,各领队负责制订计划方案、组织、协调、收集资料、进行学期末成果展示与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选送老师去参加机器人教练、足球教练、美术、音乐等各级培训,调入钢琴、古筝、健美操等专业教师,选送定向免费师范生培训网球教练,外聘专职足球、跆拳道、围棋、拉丁舞、民族舞等专业教练补充学校的专业师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组织保障与专业师资保障。

三、探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管理机制

正确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是科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提出了“立德・树人”来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以党支部、政教处为管理核心进行全员多方位德育管理,以德育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文明讲堂、文明餐桌、文明志愿者活动和文明行为作业布置等各种德育主题活动以及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同时学校还进行了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探讨。通过问卷或调查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兴趣课程。由各特色学科教师适当设计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素质真正得到发展。学校每周五的免费素质教育拓展营开设了50多个兴趣班,其中,涵盖了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学校每学期为学生布置寒暑假特色作业并进行寒暑假特色作业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学校设计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综合活动,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开展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走红色摇篮”、在纪念馆、故居等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参加 “学雷锋”系列活动,清扫社区街道、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为困难学生募捐、社区义演等。学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和道德水平、意志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以完善卫生保健室功能为基础,通过卫生知识讲座、网站等方式定期进行爱卫宣传,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运用积极心理学发掘学生的品质,通过心理疏导、感恩教育、爱心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探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握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综合素质发展空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注重评价内容的性,完善学校“汇德”银行的评价功能。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即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纪律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作为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细则,通过学生学习、纪律、劳动、卫生、心理等综合表现评选“汇德之星”“美丽小学生”“三好学生”“五好少年”。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在教师主体单一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评与同伴之g互评的方式,邀请家长、社会参与学生素质评价,学校班级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均使用了微信平台的观众点赞,学校历年寒暑假特色作业展评邀请了家长做裁判。

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学校为每一位入校学生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信息都收集其中。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学生体育达标水平、艺术素养水平用具体的数据描述,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态度、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使用真正突出学生特质潜能的发展性语言描述。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学校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作为推荐小升初重点中学的重要指标。

构建以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渗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机制,完善以物质与师资为基础的保障机制,创建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德育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活动管理机制,创新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必将实现人的自由而的发展。学校近年来素质教育工程硕果累累,正稳步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持续推进。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建构

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整体的人”的发展,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评价正是促进人的素质、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方法,所以,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

一、从养成教育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通过学校状况、学生状况、家庭状况、社会角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深感学校德育建设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决定从学校整体出发扎扎实实开展德育工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目标体系

结合时代精神,整合小学德育目标,重新制定学年中每月德育中心。围绕月德育中心,遵循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从而制定出整体化的目标体系。

(二)内容体系

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二十周行为规范重点,融入时代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出系列性的月德育中心,依据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把月德育教育中心溶于各学科教学及各年级的学生、家庭、社会德育活动中,形成整体性的德育内容体系。

(三)运作体系

围绕着教育中心,一方面学校内有序性、动态式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间配合、支持,有机结合、同步作用。这样各德育途径既独立又联动,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形成良性“德育场”,从而达到德育途径的整体化。

(四)评价体系

制定出与德育整体化目标体系相匹配的整体化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激励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端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整体、客观、发展地评价学生。

二、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心理行为特征,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制度管理及评价五大途径结合进行。这五条途径各以子课题的形式分别研究,同时又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一)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研究,旨在对通过教学内容的评价、生活课堂的营构、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中加强

因为各学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该子课题首先组织子课题成员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根据二十周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排列成序,从而确定加强点。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即教单科育全人。

2.生活课堂的营构

学习环境的生活化。物化的环境以儿童生活为主色彩,每个角落都是孩子展露才华的天地,每件摆设都洋溢生活的氛围。没有高高的讲台,没有秧田式整齐划一的板块。而观念上的环境则是给每一个孩子以独特的心灵舒展的空间,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使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

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闻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

3.学习方式的革新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课题突破对课堂教学的狭窄的传统式理解,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科学地将教与学,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教师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合理的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等到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心之语”信箱、广播开播“心灵之约”专栏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下转13页)(上接11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几年来,我们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两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青春期讲座”,各班每月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之语”信箱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头烦恼。“知心姐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三)家校合作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探索与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与教学计划系统化,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实效,主要活动有:①每学期举办二次家长学校,每次上课两课时。②辅导教师重点研究授课内容,从家长的一些特点出发,讲授一些针对性强,家长爱听,实效高的相关知识。③授课内容按年级分块,形成系列。二是构建“家校联系卡”等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渠道有:建立和使用家校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了解、教学开放周等。三是研究家长委员会的运作方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四是让家长以教育行风监督员的身份自由出入校园,积极参加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及时反馈各种与教育相关的信息,更加合理有效的对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与时消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四)制度管理

寻找影响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显性及隐性危机,在充分讨论、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制度内容框架,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措施,使学校的德育及其管理工作更规范、科学、有序。目前,学校已形成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德育制度,比如,在德育常规工作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学校德育计划和总结制度;团(队)组织,教研组、班主任等工作管理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例会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在德育绩优奖励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德育工作自评制度,文明班级、文明学生、雏鹰中队、雏鹰少年、班主任评选制度;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等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就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全程的教育教学,这是全新的教学,从事这种教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发展人、提高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的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教育和评价模式;树立教育是为培养发展的“整体的人”的观念,形成以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综合素质和评价途径,及“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将德、智、体、美、劳、心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学科教育之中,教单科育全人。实践证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有效。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人的和谐发展,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决心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拓为教育通途。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东盛小学)

责编 / 董 璐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成长。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学生成长和区域教育生态变革意义深远。因此,我们立足现实,紧密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融入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育均衡等诸多方面,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小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综合素质

1 前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循小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相整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具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优化课堂结构的科学意义,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手段。

2 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不被重视 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技术应用不够重视,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不参与小学升学考试,学校不设定信息技术学习的课程,导致学生也缺乏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其二,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致使多媒体资源不被充分利用,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其三,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希望殷切,认为教育要多方位从小抓起,认为网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断给学生报补习班,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缺少对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

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和教导,忽视了让学生动手实践,验证理论,导致学生虽然记住了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充分理解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限 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特点包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会新知识不熟练举一反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引导发展;维持专心致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短,课堂生动有趣能够延长专心学习的时间;对领悟情境、感知情感渲染、传递能力差,自主处理问题能力不高,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识时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不能正确、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对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表现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3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素质 素质意识来自于外界信息知识的接受,而信息技术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应当被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因此,学校应尽快完善多媒体设备,开设多媒体教学课程,增加有关运用多媒体方面的书籍[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无法给学生展示课文讲述的情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蒲公英随风飘散的动态画面,告诉学生是利用信息科技找来的;下课时给他们布置作业:根据自己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理解,同样利用信息技术找出相应的图片,在下一个课堂上结合课文知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生动形象地教授了课文知识,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情境、情感的领悟。

在面对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时,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指引学生往有益的一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使用。如在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时,给他们提出问题:“你觉得动画片里的哪个小动物很聪明?从哪些方面发现的?知道有哪个小动物比它还聪明?”引发学生求知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小松鼠找花生》。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下获取了知识,而且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拓宽思维,促进语文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爱玩的特性,能聚精会神地学习的时间不长,而小学数学需要大量的口算、笔算等演练,枯燥乏味的例题讲解不易被学生理解吸收[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设置情境教学,既能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也能提高课堂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里的游戏软件,采用在游乐场里养动物的方法教学,随机点名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数量变化并提问,既形象又有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集中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举出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锻炼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进而增强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学习园地,以板报形式展示学生的作文、书法等。学生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板报,但极少参与制作。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让学生结合Excel、Word的教学内容,制作自己感兴趣学科内容的电子板报,不但可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小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对概念、理论难以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差,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这几方面的锻炼。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会学生绘立体图形后,让学生给四个正方形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后组成一个正方体,让学生猜想转90°后正面是什么颜色,并动手验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有助于学生从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统计学知识的课堂上,通过播放几只小动物打篮球的视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算出一定时间内各个动物进球和不进球的数量并分别用拼图和条形图表示,分析规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分别负责画图、数一数各种小动物进球与不进球数,一起讨论分析,得出其规律结果。这样一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质量。

4 总结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中,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推进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会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以及声音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集各种资源于一体的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设计课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质量低下和重点、难点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加强数学实践活动 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我们都还在路上。。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还要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因为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建构的基础。而实践活动是获取直接经验的较好方式。

一、培养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实践经验是基础支柱。

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困难?原因固然很多。而小学生缺少很多的直接的、具体的数学经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教过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无法记住“1加1等于2”,但当老师引导他想象:“你左手一个苹果,右手一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时,他脱口而出:“2个“。很有趣的是:每当他回答不出1加1等于几时,老师只要提起“苹果”,他就立即记起“1加1等于2”。

再如,当老师口述“小红有2元钱。买了3块糖,每块6钱角。小红还剩多少钱?”二年级大多数学生都能较迅速口答出还剩2角钱。但用文字形式出现时,却有90 % 以上的学生不知所措,或是胡列胡算一通。因为口头叙述时,老师的态度、表情、语调、节奏等能帮助小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又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再现。而文字形式却很难唤起他们的原有直接经验。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数学经验,就不可能也不愿意进行抽象的数学学习。

小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生活实际。但多数是无目的、无意识的,特别是无数学意识的。而数学实践活动就不同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师引导、帮助下进行的,所以会更容易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为今后数学的学习和理解,竖起了强大的经验支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实践活动是有效方式。

喜爱活动是人的天性。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和他的小伙伴,在沙滩上慢慢地挖一个洞,再慢慢填上,……,不断地重复这过程,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乐此不疲。可见,活动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量、折、摆、剪、移等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调动大脑及全身心投入,促使各种感受官协调活动,从而产生有效性学习,创新意识也从中产生。

例如,“用2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21+11+21)2=10(平方米).。而如果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很多学生能得出:用两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减去2个面的面积(12-2)的简算法,还有的学生数出长方体暴露在外面的小正方体面的个数,从而直接得出它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再如,三年级老师拿出一把前端断了一节的直尺问班里学生:“这把尺子还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学生们齐答:“不能!”“为什么?”“没有0刻度了。”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直尺的10厘米前的部分用纸裹起来粘好,“试一试,到底能不能用剩下部分测出老师给你的纸条的长度!”个别学生望着老师不动手,老师鼓励他试一试。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很多学生都能通过数刻度得出正确的8厘米(有个别学生数刻度得到9厘米,起始刻度数作1)也有个别学生只看纸条的另一端对应的刻度而得出18厘米。老师鼓励同学交流、讨论、。又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有不少同学发现“用大刻度数减去小刻度数”,还有个别同学将尺子重新标刻度数(1、2、3、……)再去量。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根本途径。

人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用符号,图象表示的知识,人可以从书、图像能够获得;另一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种知识必须也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才可获得。同样,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只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实现!

例如,六年级学生学完圆柱体体积后,我组织了一次“测一桶水重”的实践活动:

操作前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得知一桶水的重:(1)问大人;(2)用手提一提、估一估;(3)用秤称;(4)测体积间接算出;(5)一瓢一瓢量(知道一瓢水的质量);……师生商定用(2)、(3)、(4)方法后,又讨论需要下列条件:皮尺、秤、水、圆柱体水桶、计算器等。接着让学生分组准备。

真得开始实际操作时,却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有:(1)不认识秤,(2)带大秤(起始刻度数太大)的组无法称空桶,(3)个别找不到桶口的圆心(他们想直接量半径),(4)个别组皮尺刻度与数值对应有分歧(争论不休),(5)测出底周长,求出的半径与测出的直径求出的半径相差较大(桶口不太圆),(6)有几组用“体积法”得到水质量与称出质量出入太大等等。还好的是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检查及老师的帮助,每个问题都解决了。接着组与组交换工具又操作了一次,就很顺利了。整个活动折腾了一下午,教师很累,但学生却非常兴奋,活动结束了有的还在争论一些小问题。

我确信,经常组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

每个人都不应低估自己。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来发现世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平台。而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常常还有可能得到一个极为珍贵的收获:发现自己。“原来我并不笨!”“原来我也可以做解决很多问题!”“我能行!”等等。

在参观、访问、调查、实地测量、游戏、竞赛、讨论、辩论、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需要,不但能相互促进,更能产生自己对自己鞭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不比只记住了几个抽象的僵硬的公式和法则更重要吗?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我们都还在路上。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美术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有了显著的进步。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简单地说,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能力、情感独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分三个方面,体现着小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美术教育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形成美术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接受的是美术的文化教育。作为美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美术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 美术教学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民族的兴旺关键在创造力,创造力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美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 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喜好,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炼观察、感悟、描绘和表现的素材,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创造 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环境,而美术课真是可以满足这一条件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不要管得过多,要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究,为他们提供一个活动的自由空间,这有助于他们主动探索和表现。同时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表达,对一些不合理的创造想象不宜批评指责,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纠正,否则不但会妨碍他们创造力的发育和发展,还将妨碍其学习的自信心。

2 美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激发

对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 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画的风景真是太有趣 了”,“你的画色彩很鲜艳”,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被承认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我们要认真考虑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

3 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 天真淳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引导他们多听、 多想、多看、多做,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 美术教学促进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在美术课中,学生有机会分组进行绘画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幅海报的绘制,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绘画作品比赛,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的目的。

5 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将文化课程的学习与生活更好的融合。美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与艺术,学生在进行了数学、语文、自然等等繁忙的课程学习之后,纵情于美术课程中体验生活,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调节方式,更是对生活本身彻底的体验、感知。

现如今,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举一双巧手描绘生活,携一颗良知回归生活。使他们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用美的法则去表现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创造艺术美,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美。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引导作用进一步被彰显出来,尤其是其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综合地体现在了教育本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整体能力的落脚点上。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独特价值。总之,美术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

【摘 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在其提出背景、核心目标、核心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且实践表明,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便可促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融合。我们期望借此能够切实发挥二者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引领学生发展、优化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便不难发现,除个别地区走在前列外,大多数探索者依然对如何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感到困惑与茫然。

为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少地区都尝试着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如果评价结果不影响学生的毕业或升学,就很难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使综合素质评价沦为“花架子”。但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相关制度也远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又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一直纠结于要不要“挂钩”、是“软挂钩”还是“硬挂钩”等问题,而应该从其他角度来探索新的推进策略。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北京成立。随后,各省、市、区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评测机构。2010年,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中心成立。随着具体工作的逐年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二者的有效融合无疑有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与推进。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它们都是为了克服“唯成绩论”而提出的。20世纪末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趋势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日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监测与评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长期存在着单纯以中高考成绩来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那些原本只能承担选拔性功能的高利害考试被异化为当地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期望借此能够正确、宏观地把握全国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状况。

其次,它们都是以“诊断指导促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客观地诊断出中小学生在学术能力及非学术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健康成长。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促发展。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也是以获取数据信息,对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进而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为目的的。

另外,它们都以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尽管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略有差异,但近年来,人们大多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来展开各自的研究与实践。通知规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学习,即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二是基础性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而据报道,“中国近几年积极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等六个方面,这不同于常规的学业成绩考试,监测的是学生素质状况。”二者的内容一致性可见一斑。略有不同的是,除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外,教育质量监测还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当然,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现阶段的操作方式上。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多以档案袋或评分表为工具,通过学生、同伴、家长、教师打分或写评语来得到评价结果;而教育质量监测大多以试题、问卷或量表为工具,通过施测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获得监测结果。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很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实践探索

尽管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但在现有的评测技术条件下,能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今年的尝试并不求全责备,而是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要素中,选取了一些可以通过试题或量表来测量的维度进行监测。例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三方面内容。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在创新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中,创新思维是核心;而与创新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发散思维。基于这种“由宏观到具体”的思路,我们选择了创新能力中的几个“点”,借鉴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及发散性思维测验的部分内容,来设计本次监测中有关综合素质的某些问题。虽然最终得到的数据无法反映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无疑可以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综合素质评价即便不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它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愈发受到重视;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考试,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见,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二者引领与导向作用的切实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两项工作的深度推进。因为评价离不开客观的监测数据做支撑,监测也需要科学的评价框架做指引。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构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摘 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还能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关注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维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较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发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评价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勇气和自信。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多元的评价能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多方位的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

传统评价惟分数论,使教师的培养思路总以考试为指挥棒,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体系既重视人才的知识专业化水平,更注重人才的创造能力水平;既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发展培养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立足整体,彻底转变办学思路:对学生整体培养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从“唯分数论”变为量化积累,从量化积累过渡到质的评价。对学生多元、质的评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激发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优化办学资源,使校际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来讲,学生会经常给你新奇的比喻,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与幽默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赏识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课程标准》里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要饱含教师的赏识与期待。我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得体幽默的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支持,从而迸发出改正缺点、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批评时巧用幽默,不仅能避免师生矛盾,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感悟。

3.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把握激励性原则,将量化积累与质的评价相结合。比如作业评价,对作业的批改不仅关注结论的合理程度,更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思维亮点”、灵活性、创造性,发现一处即大加赞扬,放大亮点,“扬其长才能避其短”,以积极的评价语言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作业走向社会。

总之,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营造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语言环境

摘 要: 营造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语言教学环境,构建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为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增加师生间对等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探索新知识的勇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综合素质 语言环境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宽松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效果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强化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时期,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指的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挖掘学生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智慧,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影响模式下的教师给予。学生只有认真听课、被动接受,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孩子们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教得实,学得更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构建方面。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固定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的认真听讲为师生教学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启发和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小学生面前像说书人那样无休止地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讲,只是知识性传授方式,只局限于机械记忆和正确识记知识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几乎都有固定模式。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小学生几乎在语言运用方面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语文教学效益长期难以提升。主要是因为不注重变换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引导,每次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只是教了一些孩子们应该学的东西,孩子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自己心里是未知数。虽然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搞一些知识互动等创新方法,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尽管语言活动离不开改编和仿编,以故事辅助教学无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一定发展,但收效不是太理想。通过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抛弃概念化的理念,不能机械地灌注知识要点,应该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让小学生在积极互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接受知识。过去一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停留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象感知,没有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促使他们感受、领悟生活中语言的美感力量,而是教师把自己认为较好的“字、词、句”,凭主观意识强行地“注入”学生的头脑。往往是老师觉得其中某一句很优美,就命令孩子们学习。其次是教师对教材的核心内容理解不透彻,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价值,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很难挖掘出教材传递给孩子们的“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由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钻研不透彻,把握不好核心内容的主线,自然无法理想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较好地开发智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施教师科学评价

学生语文课的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见效慢,是长效性和连续性的教学成果的体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效能相对于其他学科不明显,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包括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等,这一切都需要营造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尤其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让语文教学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实际效果,评价标准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主要考虑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强化,看每一个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探索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断努力。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对小学生所作的评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众作的评价语言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要以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就随便批评,不注意话语的性,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发展的关键是要在传统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探索,创新需要探索精神,更需要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的支持。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小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由被动教变为主动学,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奠定文化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