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形体塑造课程设计是当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求院校自身、教师与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充分结合院校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内容的设定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打造综合素质更高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公共英语网络微课程设计论文

一、ARCS模型

ARCS动机激励模型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凯勒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当时,凯勒教授为了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愿意,分析了很多有关激励学生的论文、研究报告,总结出四个基本要素:兴趣(Interest)、相关性(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以及满意(Satisfaction)。后来,他在与索腊裘斯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研究生的讨论中提出将兴趣改成“注意”(Attention),期望改成“信心”(Confidence),形成了现在模型中的四要素ARCS:分别为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

(一)注意

注意为四要素之首,就意味着教师要把引起学生的注意放在及时位。这个问题不止于一开始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保持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凯勒教授认为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策略。唤醒知觉是激发好奇心的一种,采用不确定和新奇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声调的改变、一则笑话或与常理相悖的事情等。然而这种策略的作用是短暂的,为了维持学生的关注可采取第二种策略就是激发探究,即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兴趣得以持续。在此过程中,不可忽略第三种策略就是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延续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

(二)相关

相关在凯勒教授看来是有助于满足个人的需要、欲望包括成就感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相关性也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以目标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目标的例子和指引,而目标又应定为能够帮助学生满足将来考试或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动机匹配,这里所指的不是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的方法策略,即可采取个人展示、团队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三是熟悉,教师所使用的例子和概念需与学生的经验相关,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

(三)自信

学习者的信心对学习动机有重大的影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没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会大大地降低。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信,凯勒教授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明确学习要求。就是让学生确定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付出,付出多少和获取什么。二是拥有成功的机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成功的机会是不同的,而学生水平的提升,难度应随之而提高,这样使他们既能预期实现成功,又不至于感到乏味。三是实现自我掌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的,并且让他们觉得学习的成果是来自于自身的付出。

(四)满意

凯勒教授认为,满意是学习动机中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结果感觉良好的话,他们将更有动力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也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自然成果。就是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他们能够即时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和实验等。二是积极成果。向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或并提供真实或象征性的奖励和激励,或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他们的努力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三是公正。为所有学生提出一致并且是前后一致的要求和测试标准,以巩固他们的成就感,否则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具体来说,ARCS模型就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此项学习任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实践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让他体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见附表1。

二、网络微课程的发展和现状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其核心理论阐释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师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教育部2013年2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品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之后,国内外教育界对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视。各地的微课研究、微课开发、微课培训和微课大赛如雨后春笋。但是由于各人对微课程的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课程建设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各科的微课程设计应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

三、ARCS模型下的高职公共英语网络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设计

1.课程分析

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来看,高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较薄弱,对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满意度普遍较低,但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术对于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从知识目标来看,高职公共英语的学习目标就是使英语的语言运用满足职场的需求。

2.课程设计

A-关注。巧用唤醒知觉、激发探究和多种(授课)形式这三种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模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加强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创造了便利。借助多媒体技术,语言输入在听觉、视觉和感知等各种模态中得以强化。各种感官配合协调下,一方面能引起注意力,并且有助于语言学习。例如,视听结合下的写,让学生看英语歌曲的视频,然后听写歌词,这使枯燥的听写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写完还自然地模仿哼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视听结合下的说,让学生看一段电影,然后布置表演或配音任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此外,在布置课前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先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R-相关。相关要求我们以目标为中心,满足学生自我体现的需要,和使用与学生的经验相关的例子和概念。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入与其职业岗位相关的情景,设立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一个班的同学在广交会的实习中担任不同的岗位,回来后让学生分享交流,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表演对话,总结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词汇和用语,这样能让学生从回顾总结工作经验中互相学习。配合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可让学生录制情景演示,作为课前学习的材料。课堂便有了充分交流总结实操的时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C-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关于这点,制定适当的、循序渐进的目标非常重要,最理想的是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在从前是很难做到的,但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只是按按键盘和鼠标的事情。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可借助学习软件,把单元知识分解,设置听说读写译等各种练习,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完成基本要求后挑战更高的等级。教师在后台能够监控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评价和指导。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反馈和概率预测等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S-满足。要让学生能活学活用,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感到满意,可以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模式。网络资源可以成为课前学习的材料。在课堂上就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这样才能产生满足感。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真正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开发

1.课前任务资源

在这部分学习资源中,微课很重要。由于微视频知识点单一、内容短小精悍,以文字、视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并可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不同的媒体及其组合形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符合ARCS模型的设计思路,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把零散的英语语言点、有趣的英语文化文学或语言现象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

2.课堂活动资源

根据单元教学设计(即教案)准备视频资料,每个视频有对应的PPT,以及案例资源(文本或者视频或者音频都可)。若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中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则可把学生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配音、演讲等)的录像以及他们的作品成果放在网络课程中,以供展示、回顾、互相学习和作为评价依据等。

3.课后实践资源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状况设计不同级别和难度的单元作业或习题,学生可视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且能让学生自己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课后资源的使用状况、学习动态和数据,有及时的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学习状态。

4.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包括网址链接、参考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资源,包含各种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需求,旨在为学生继续探索提供条件和资源,亦可为课后交流提供材料和搭建平台。实际上,拓展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发学生如何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在课外和实际工作中。

(三)教学实施

1.布置课前任务

教师可根据ARCS模型设计任务,准备相关资源材料,再课前任务清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课前任务大多是观看相关视频,领受知识要点,但关键还是要找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分析解决。

2.组织课堂活动

教师需检查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存在问题,教师个别或统一解答,或者对于一些共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等方式自行解决。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他们当堂实践,让他们把所学的展示出来,满足他们活学活用的需求。同时可以作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借助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建品质的网络资源。

3.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设备技术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交流、提问答疑、作品、练习测试等各种活动来深化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与课程的交互,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还可跟踪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如学习时间、学习偏好、学习路径和效果等。,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校外多进行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下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变为成果。

(四)教学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是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关键,并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通过学习活动、交互与评价指标,在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过程性评价可以是多元化的,即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的方式,如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多元化可促进师生的参与度,并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再者,过程性评价可以做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情况并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过程性评价好结合个人学习档案的建立,也就是从总体上规划好评价的体系,如评价项目及其分值等,并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评和测定,并记录在案,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据可依。

四、结语

综上所述,ARCS模型下的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以实用性学习目标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通过制作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把学习内容在共享的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主动践行学习内容,产出丰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真正促进有效的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变得更为生动并富有成果。但是,网络课程的实现不但对教师而且对设备、技术和环境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技术水平,以及改变上课方式方法,甚至要适应角色从“教师”到“教练”的转变,学校则需要具备各种移动终端和强大的网络系统。这些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彭月慧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1.课程对接的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进行课程定位,这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JavaWeb开发”的教学项目的设计,首先要从其所对接的工作岗位群分析着手。首先进行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包括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反馈调查两部分。因此,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团队通过对华为公司、大连华信、深圳中科讯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规格的调研,结合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讨论,分析得出该领域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网站编辑员、网站设计与开发员、网站维护员(初始岗位)、频道主编、网站运营工程师、网站设计总监、网站运营总监(发展岗位)。再针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即要能够圆满完成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哪些核心的职业能力,从而总结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2.基于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序化教学内容

岗位群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JavaWeb开发人员工作体系下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教学项目则是学校为了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实现从典型工作任务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中,以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选取了基本涵盖了所有对应工作任务的较为复杂的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课上项目A,同时又提供了一组课下项目B的题目列表,课上项目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项目,包含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所必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课下项目列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具体开发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发水平和能力决定,课下项目的开发实践是对课上项目所涉及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补充。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规律,在对项目难易程度的选择上,以及项目中所包含的功能模块(即子项目)的设置方面,均按照理论知识从基础到高级、从浅到深,操作技能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项目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过程,展开项目模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演示实施后的效果图,在开发工作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在期间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且必要的引导,例如当学生遇到团队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引导。课上项目的开发是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课下项目则由学生选择具体项目利用课下时间独立完成。同时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4.全过程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两个部分: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课上项目的评价主要以阶段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针对学生在完成各个子项目功能模块的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子项目开发的界面美观性、项目功能完善程度、相关文档的完备程度、是否按期交付、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情况、工作态度的严谨程度、代码的书写规范度、合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针对最终的提交项目开发的成果进行结果性考核评价。课下项目则以结果性评价为主,针对课下项目的整体开发工作的情况(包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项目参与程度、页面设计美观、项目功能完善、开发相关文档、成果展示汇报等)进行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最初的毕业生反馈调查结果进行相符度的对比分析,总结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从而调整各阶段的分析结论,进入新的一轮课程设计过程,这是一个循环促进完善的过程。

作者:谢凤静 单位:牡丹江大学

课程设计论文:采购实务课程设计论文

1引言

2004年,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了“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2014年2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采购实务课程,引入行业职业标准,遵循物流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和实施,改革了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目标

项目化教学作为近年来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设计是以采购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总体设计要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的主线,通过任务驱动构建的课程项目体系。

3《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3.1明确课程地位和培养目标

采购是物流生产企业的核心环节,《采购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目标是为生产企业、商贸连锁及经营企业的采购部门培养熟练掌握采购流程的人才,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项技能,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课程改革思路

《采购实务》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对采购岗位进行职业分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精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四个具有职业性特点的教学项目,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采购流程,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工作环节的岗位技能,从而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岗位能力提升。

3.3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采购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紧紧与采购工作过程相联系,以采购流程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掌握真实采购工作过程和方法,以达到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而且可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3.1课程内容的选取。

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过程中,《采购实务》课程团队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4个项目10个工作任务。

3.3.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在《采购实务》教学组织中,根据四个教学项目的特点,按照课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每个任务为引导,若干个学生组成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应任务和最终项目。如在组织采购谈判计划与实施任务中,由教师布置谈判条件和谈判目标,由小组同学共同运用一定的谈判技巧和专业知识来实现相应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领导和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根据采购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院物流实训室的采购软件,让每组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岗位,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采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通过情境教学完成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锻炼。

(3)现场教学法。

课程创新了教学模式,利用已有校内实训条件,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在讲授采购计划的编制时,如果教师仅单纯地介绍计划的编制方法,则学生无法动手操作,此时若借助采购实训软件,对采购计划的编制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形成较好的直观印象,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计划的编制,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并熟练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3.3.3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表现综合而成。期末成绩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强调专业技能,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方式为实训考核和平时表现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每个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平时表现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用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训练。

4总结

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由过去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教与学”、“学与做”统一,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总之,《采购实务》这门课程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内容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吕雯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小学数学教育课程设计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改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随着基础教育的变革,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育观念与目标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一直以来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依赖数学教育实现的,所以数学教育也不能只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作为目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运用综合能力对其进行分析,而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思维。二是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代替。这种变动更加强调对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以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很少将所学到的与实际相结合,而变动后的方案更加强调“探索”过程。通过设定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终身学习这样的学习理念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早点了解“学会生存”课题。数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在少年时是非常强烈的,因此,让其在年少时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其在未来的学习中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发展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较大程度的展示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统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地区特色,在数学课程内容上的安排也存在差异,但是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及时,数学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第二,数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课程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全部小学数学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课程。在此,我们对第二种进行分析。

1、必修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课的主线是几何、代数、分析。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由于新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方面,通信领域。抽象代数的思想在基础教育的很多学科中都有体现。基础知识的讲解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对数学家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用现代的数学方法讲述传统知识。

2、必修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概率论与统计等。而其中,概率和统计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用随机的思想来分析数据。数学建模是一种使用数学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具体数学结构,然后再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其主要是对数学方式进行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这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具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类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4、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对数学史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数学史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完整的把整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满足国家新课程标准,二是要培养儿童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及探索能力,三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作者:张雪荣 周会 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邵里小学 台儿庄区泥沟镇教研室

课程设计论文: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论文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

内容模块的设计是为教育价值追求的实现而服务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是培养文化感情和基本文化认知;初中阶段是提高文化认同;高中阶段是增强文化自信;大学阶段是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把这些教育目标进行归纳,可以用形成文化自觉来概括。展开来讲,就是使受教育者熟知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精神特征和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对中华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础上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具有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觉能力,并使其以复兴中华文明为己任。基于这样的价值诉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和三大重点内容。四大模块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中国发展”和“文化与世界”。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内容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做到熟知中华文化的精要,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与人生”内容模块主要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以中国文化的视角思考人生,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文化与中国发展”内容模块主是使学生在了解多种文化,在主动赞赏和接纳其他文化的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为他人所理解;“文化与世界”内容模块主要是使学生积极开展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让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到世界新的多元文化体系建构之中。三大重点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即对家园、国家的深厚感情,它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情感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感受到与国家相联系的精神纽带;“社会关爱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能够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做出整体性的理解,以达到乐于助人、关心社会和尊重自然的状态和境界;“人格修养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以传统文化的“君子人格”为理想人格,自觉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夯实才能、才华和才干的人格修养基础。当然,不应苛求所有课程都能够承担这些教育任务,也不能要求相关课程把所有内容模块都纳入其中,而是应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其中一个内容模块,加以提炼和提升。三大重点内容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并没有涵养所有的教育内容,不同课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设定教育内容。就《基础》课而言,它作为一门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可以选择“文化与人生”内容模块,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体现是理想人格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人格,诸如“中庸人格”、“君子人格”和“内圣外王人格”等内涵丰富,充满了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理应传承。如在人格主体性方面,强调“为己之学”,提倡道德的自我建构、自我完善;在人格志向方面,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个人情操方面,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困境方面,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然道家“天人合一”的人格理想,墨家“兼爱”人格理想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结合具体的理想人格原型,如屈原、勾践、苏武以及苏轼等等,必然会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崇德向善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教育的系统思想,崇德向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孔子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已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其中,“仁”、“义”和“信”的道德教育在今天尤为重要,应构成《基础》课程的重点教育内容。“仁”的教育重点要放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层面上,以培养现代人的友善观念;“义”的教育重点应强调“以义获利”、“以义制利”,达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信”的教育重点应强调以“以诚育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和内心的真诚达到外在的言而有信。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不同的课程和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有三种,这些方法也可以在《基础》课教学中加以运用。

1.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文化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和18世纪的启蒙主义哲学家那里就开始运用,到19世纪已经形成基本的规范,成为文化教育和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论。一般说来,文化比较法是在建立一定的价值标准下,通过比较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文化规律。当然,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比较法,其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受教育者更加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使其产生情感认同。在教学活动中,文化比较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妥善寻找文化比较的规范和标准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并存,气象万千,表现各异。运用文化比较法,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之间有无优劣之分?何者为优?何者为劣?历史上,由于西方社会近代的崛起,在文化领域中曾出现“西方文明中心论”,一些人也言必称西方。后来有学者对此进行反思后,又提出无优无劣论。但无优无劣论掉入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潭,使得文化比较失去了理论基础,在文化教育中无法对文化价值进行选择、学习和借用。虽然文化比较的标准建立到现在还是个难题,但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运用的文化比较法,必须建立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通过比较让学生重新发现已经失落的中华文化的宝贵性和独特性,确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妥善选择比较的对象和材料

在文化比较时,一定要选择能够反映双方具有典型特质的材料,尤其是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时,应选择能够真实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比较时力求不偏不倚,目的是为让受教育者接受与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2.文化实践法

恰当地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容易激发受教育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文化实践法就空间来讲,主要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文化实践空间。校外主要是引导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作为一种投身现代社会生活的方式,能够从中发现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诸如有些高校已经形成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文化教育实践平台,像“中华文化之旅”、“中国寻根之旅”等大型活动,每年组织几百名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当然,校外文化实践更多地还是要充分依托建立多个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来完成。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文物与文化遗迹,定期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参观和考察,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校内文化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华文化节、儒家文化节、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节以及汉服文化节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和感受活动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文化实践活动也可以依托学生自发成立的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来开展。文化实践法以实践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文化实物实践法、文化场景实践法和人文实践法等。尤其要提出的是,人文实践法是一种有效的“以文化人”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使人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开展人文精神的体验活动,就是一种人文实践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怀,诸如孔子的“仁爱”精神、墨子的“兼爱”精神、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精神等等,而这些人文精神学生可以通过文化实践法加以感受与体验。

3.文化情景法

文化情景法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文化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文化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文化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为文化情景法在课堂上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在《基础》课中,可以创设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情景,利用听觉和视觉,对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力。如《论语•子路》第18章有关叶公和孔子关于如何对待父亲偷羊的讨论,“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虽然短短几句话,但其中包含着丰富内容和道德争议的道德文化情景,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就可能遇到的情景展开讨论。文化情景法还应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社会情景中去解决现代问题。因此,传统文化情境设立后,一般要转向现代情景。例如“父亲偷羊”在现代社会里会遇到什么新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都是新情景,通过情景转换,可以促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这样更容易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文化建构

传统文化教育虽然需要依托传统知识的传授,但其实质是价值教育,是要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认同。因而,需要建构出由价值、规范、信仰以及表意象征符号等构成的课程文化,以适应文化教育的特性。试想一下,如果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自身存在着文化缺失、亏空与虚无,从而引致课程缺少人文关怀而呈现粗暴化的状态,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怎能实现。以《基础》课为例,《基础》课应主动地遵循文化逻辑,在一种文化体系中理解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建构“超越性”、“鲜活性”和“本土化”的课程文化。

1.超越性的课程文化品质

强调《基础》课要建构超越性的课程文化品质,目的是避免使《基础》课在“教育市场化”观念的引导下,成为为经济、就业和技能服务的课程,而遗忘了“精神成人”和“文化养成”的职责。如果《基础》课被现实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名利所诱惑、困扰和束缚,其教育活动只是培养没有思想和没有灵魂的工具人,其结果只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么被抛弃,要么被庸俗化。因而,超越性的课程文化是《基础》课完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基础》课以内化传统文化成果为己任,以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建构超越现时代的精神文化为担当。

2.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属于价值教育,此类教育的重大障碍是“课程学科化”。所谓“课程学科化”就是以学科逻辑理解课程,以标准化、效率化及定量化为课程诉求,以课程结构、课程方法及课程密度曲线为主要关注点,以定义、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逻辑演算以及公理等符号系统为外在表现。“课程学科化”之所以不适合价值教育和文化教育,根本原因在于它会使课程凌驾于教师和学生生活、经验之上,把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最真实、具体、生动和富于生命活力的东西“去情境化”、“去过程化”了。而作为比知识传授要复杂和困难的价值教育和文化教育必须借助课程的“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建构性”才能产生实效。首先,有了情景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体验才具有可能的环境与条件。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在文化教育中唤醒自我,并主动了解文化的意义。其次,体验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体验性活动不足,很难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文化教育必须在“我们”之间完成,需要利用交往、对话和商谈等互动方式进行,这样才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3.本土的课程文化意识

课程文化类型多样,因而《基础》课不仅要建构课程文化,而且要建构本土的课程文化。本土的课程文化就是立足于中国课程文化的现实问题,对传统课程文化的要素实现创造性转化,最终生成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课程文化。实际上,我国的儒、道、释三大文化传统生成了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课程智慧和非常有益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如儒家思想蕴含的中庸、和谐和对话的课程文化,道家哲学中蕴含的自然主义的课程文化,释家智慧蕴含的“禅思”、“领悟心性”等课程文化,等等。这些传统的课程文化理应成为我国当代课程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果弃之不理,实在可惜。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所强调的服从教师的指导、服从集体的利益以及强调和谐发展、共同发展等价值观,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礼”等范畴一脉相承的。因而,不能对这些传统抛弃,束之高阁,更不能妄自菲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是基于对内容、方法和课程文化的综合思考,为了避免这些思考流于抽象化的玄思,本文以《基础》课为例进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综合系统,课程设计只是其中一环,而且不同课程及其内容、方法和课程文化的设计应有其侧重点。本文只是抛出初步思考,以希冀引发教学关注和更为深入的探讨。

作者:魏传光 胡旖旎 单位: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

课程设计论文:翻转课堂课程设计论文

一、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翻转课堂也引起了中小学甚至高职本科院校的广泛关注,从2011年以来,基于实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多,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发展历史、翻转课堂的实施案例和翻转课堂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而且,翻转课堂的实践多以中小学为主。近两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渐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来。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外贸谈判实务》课程中实践的必要性

《外贸谈判实务》课程是一门以外贸理论和谈判策略的学习为基础,熟练运用外贸英语展开谈判的实践课。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限的课时也无法真正达到谈判实践的目的。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

1.项目化教学下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

从教学模式角度分析,高职《外贸谈判实务》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课堂传授往往占据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知识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以实践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仅仅流于形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后,外贸谈判主题以及常用英语句型的解说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有一个练习英语句型的过程。在课内学生能够结合外贸理论和谈判策略,运用常用英语句型开展谈判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从学生学情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存在着学习懈怠、主动性较差的特点,熟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个严重问题,学生容易陷入上课听不懂、项目不会做、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新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从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中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需要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传统的课堂模式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基础。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课堂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内化的知识进行实践就更为困难了。因此,教师因更多地采用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对教师课前布置的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和练习,在课内就能够跟上教学的节奏开展谈判实践。

三、翻转课堂理论下《外贸谈判实务》的课程设计

1.课前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外贸谈判实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是阅读外贸专业类文章以及模拟商务情景开展外贸洽谈,与外贸业务实践密切相关。此外,《外贸谈判实务》课程注重世界上各主要进出口国家的商务礼仪和交易习惯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打好外贸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将课前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八个主题:客户间的问候介绍、商务电话、商务会议、客户接待、公司介绍、产品介绍、商务洽谈、商务会展。

(2)教学视频的制作和搜集

翻转课堂的基础是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教师要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使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来制作课件。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支持长时间录像,保障声音同步,并且生成AVI动画。但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展开精辟深入的分析。以《外贸谈判实务》中的公司介绍主题为例,首先,在视频中让学生了解公司介绍包括公司名称、性质、成立时间、地理位置、规模组织、业务范围、合作伙伴、主要市场、销售情况、品质控制等方面。其次,向学生展示公司介绍各个方面涉及到的英语句子。例如,围绕公司主要市场方面的语句为:“Whereareyourmainmarkets?”以及“OurmainmarketsareEuropeandAmerica.”,老师布置英语句子反复听读练习的任务。除教学视频的制作以外,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视频,尤其是情景对话类相关视频。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很难创设商务环境开展模拟谈判。而许多大型的英语学习网站就可以搜集到语音纯正、语调优美、商务环境仿真的口语教学视频。

2.课中

(1)视频教学内容的测验

翻转课堂有效实践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课前视频学习的充分信任。然后,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视频学习效果的测验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可根据测验的效果调整上课的内容。

(2)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课堂中,教师对相关贸易理论以及谈判策略作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所做的英语基本句型的练习,根据创设的商务情境展开洽谈,达到学生贸易理论知识、谈判策略和英语谈判句子内化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洽谈和演示,教师主要是点评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获得进步。

(3)学生谈判视频的搜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所有学生都具备视频拍摄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将练习视频拍摄下来。并将的视频以及有借鉴意义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对每个视频进行专业点评。这些视频由于是学生自己录制,因此,学生的关注度会更高,也更愿意去对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学。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敢于练习口语,获得英语口语的自信,符合高职院校开展外贸洽谈项目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在外贸谈判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及时,教师应根据外贸谈判的工作过程合理确定谈判主题及学习任务。第二,谈判能力的提高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谈判内容的深度上应有的把握,以免学生丧失信心。第三,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应突出重点,将视频时间合理控制在15分钟以内,知识点的讲解应该清楚明了,易于学生理解。第四,在课堂上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收获。

作者:袁娅娅 翁春颖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驱动法实务课程设计论文

一、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堂任务设计

如何设计课堂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由教师提出本次课程的任务,学生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任务的思路。老师需要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将课程教学内容进程与相应的任务联系起来。如在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程开始前,学生需要组成5-6人一组的任务小组,选取一家国内或国外的跨国公司作为整个学期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内容是: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各组需要对本组选取的跨国公司各相关方面做出分析和研判,最终形成对该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运营、研发、人力资源等一系列综合内容的理论和实际分析结论。由此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跨国公司的认识,锻炼学生分析企业实际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的完成将对学生学年论文的完成和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有所助益,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实施“任务法”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布置任务前,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金融机构或咨询机构工作人员,需要对选择的跨国公司进行分析并在学期末做出最终投资或咨询决策。而课程的最终成绩中,任务完成情况将占40%。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根据任务的需求主动学习。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并区别对待

对基本内容,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系统学习,考察和学习前人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对重点内容,在学生自学和结合完成任务的需要的基础上,以任务小组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对难点内容,则可将各任务小组面临的问题综合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教师也参与其中。如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学习中,在讲授了5种主要的投资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和对比分析理论的差异性并自主学习后面的有关发展中国家及新出现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后针对所选跨国公司最近的一次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给出本组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依据。如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设计的针对性

虽然学期整体任务较为庞大,但具体实施时可将任务分解为对应的章节内容,由此减少因任务大、知识点多带来的困难。此外,考虑到学生兴趣、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要求对任务中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小任务,如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投资策略等进行深入分析,而对其他内容相对简洁。但需要提醒学生,任务内容上的相互关联性和完整性。

二、学习方法的应用

任务小组的组建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期间教师可应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促进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知识协作,以上教学方法在此不加以赘述。此外,教师还可应用一定知识管理工具和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团队知识协作。

(一)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将学习、思考、记忆的内容以“地图”的形式记录,有利于大脑的扩散思维。利用人们学习、阅读和记忆的规律,使用软件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和隶属以层级图的形式将逻辑与想象展现出来。教师应利用高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熟悉、逻辑性强的特点,辅导学生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之后以小组的形式,对剩余章节的知识结构绘制思维导图,这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框架形成整体认识。

(二)网络及网络通讯工具的应用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在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同样可在网络中组建小组,实时适地的进行学习分享和讨论。而教师除了可加入讨论组外,还可以微信、博客以及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由此极大改善以前大学上完课老师就走的现象。

三、评价考核

对任务驱动法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需要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首先,在态度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参与程度和组织水平等内容。其次,对任务完成质量部分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表达水平、分析的深度、有理有据性和完整性。具体评判可由老师、小组长、组内和其他小组同学共同综合评价并说明依据,当然各类评价的赋分权重可以有所差别。让学生参与评价既有助于被评价学生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参与评价的学生形成公正判断标准,这也是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以任务驱动法进行《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课程设计,注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任务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再辅以各种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晓琴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高职高专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论文

一、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现状

(一)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较大意义,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不能多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较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四、结束语

通过设计就业指导来引导高职高专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可以更好的体验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今早的接触就业的模式,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毕业后从事的岗位,结合实际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快速的适应职业,给自己制定出详细的、针对自己特点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让自己能够成为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希望学生可以成为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作者:吴慧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铁路货物运输教学课程设计论文

1物流专业学生教学现状

1.1学校教学硬件的不足

技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场所,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配套教学设施不足,硬件需求往往与教学不能同步发展,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依然是比较薄弱,学生未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动手机会。

1.2技校学生的存在问题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差,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学习较为被动,学习风气不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情况严重,课堂气氛越来越差,教师往往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则一问三不知,对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存在较大的抗拒心理和对"死气沉沉"的理论知识都不感兴趣。此外,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卑心态,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凡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现象。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比较积极去完成。

2铁路货物运输课程的设计

2.1基础知识模块--案例分析引入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人与人及时印象非常重要。针对技校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等特点,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如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时堂课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近期的案例作为新课理论知识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同时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通过案例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运用到案例分析和操作中去。这样既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又能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避免发生违规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既使得原本枯燥、空洞的授课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铁路货物运输的理论教学当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铁路宣传片及广铁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学生在绚丽的铁路宣传片中了解到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火速地发展。而通过广铁的一些运输数据:"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8日(其前身是原广州铁路局),是全国18个铁路局之一,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境内包括京广、京九、浙赣、广深、焦柳、湘黔、湘桂、洛湛、广梅汕、梅坎、石长、广茂、粤海、海南西环线、平南共4426的营业铁路。线路总延展长度10238.7km,营业里程4699.8km,电气化线路长度1587km。道岔11625组,桥梁2708座、275619延米,隧道883座、386744延米。配属机车1159台,其中内燃机车648台、电力机车511台、客车4289辆;配备有P65型行包快运列车专用货车1102辆,其中带押运间41辆;机械保温车552辆,其中单节式带押运车8辆。""经营管理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开展货运直通周转量攻关,调整客货列车开行结构,抓住假日运输商机,加强车流监测和机车牵引工作量审核分析,严格运价管理,加大堵漏保收力度等措施,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同比增加2.5亿元。同时,通过机车油电降耗节支、修制改革节支、贯标减员节支等多种渠道,共节约成本支出8300多万元。全年运输总支出139.7亿元,亏损69021万元,比部定目标减亏1336万元,实现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截至2007年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总资产达1196亿元。"激发了学生对铁路运输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堂提问:从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广铁集团有哪些具体运输工具类型等。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并在整个理论学习中,加入了大量铁路机车车辆相关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铁路货物理论的理解。在课后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沉闷,能够主动思考,领会教师意图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2技能实训模块--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意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对任务情景的创设和小组协作。在教学过程中以划分的任务为目标,把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通过解决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时限对知识的建构,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了对当前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一点是学生又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重要转折,学生自己提出的任务更具有驱动力。

作者:蒋彦瑜 单位: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

课程设计论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论文

一、理论教学环节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的构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识并能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计算。实验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继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课程理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化工设计任务,即设计出符合一定生产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取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计算结果进行论证和核算。整个设计过程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指导中发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具体的改进方法。

二、课程开设时间不当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及时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课程,很多学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时间为两周。虽然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计算,但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性认识上,对工程的内容了解甚少,不具备工程观点。因此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认为课程设计跟平时的课程作业没什么两样,直接按照《设计指导书》中的例题进行依葫芦画瓢,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体系,设计出的设备不合理、不规范。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并与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因为在此之前,学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外,还修完多门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等。经过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对工程内容的了解也比较多,已具备基本的工程观点,以至于拿到设计任务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无措。

三、设计过程安排不合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收获甚少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方案的选定;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设备的结构尺寸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绘制主体设备的设计条件图;典型辅助设备的选型和工艺尺寸计算。整个过程设计内容多,任务重。若指导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设计任务,很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化工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化工原理课程计过程主要包括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和绘制阶段。设计准备阶段通常是布置设计任务,介绍课程设计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条件和要求,通过复习相关教科书、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确定适宜的流程方案和设备类型,初步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然而,很多学生通常不太重视这一阶段,设计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后续设计过程问题多多,为了完成设计任务,不得不套用例题或套用网上类似的设计例子,因此对设计过程涉及的公式、设备的选型都不理解。介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布置设计任务时强调在设计准备阶段除初步确定自己的方案外,至少还要弄懂一份相关的设计事例,并在设计准备阶段后期进行答辩。答辩的内容:设计任务、初定的方案、方案的确定依据、设计案例讲解。这样做虽然指导老师的任务加重了,但是学生受益很多。首先学生会更认真的投入到设计当中去,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其次设计案例讲解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设计前对设计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有一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大大改善了学习气氛。

作者:姚金环 李延伟 吕奕菊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高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认识

项目化教学需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就来自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知识的储备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特有的天赋和才能。

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现状

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连接设计类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笔者从自己学生时代学习这门课到现在教这门课的切身体验来说,这门课概念定义多,如互换性定义、公差标准化概念、14种形位公差的释义等;基本术语多,如尺寸基本术语、公差基本术语、配合基本术语、公差原则基本术语等。这些基础知识多且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加之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完这部分知识通常满头雾水,不知道何为极限与配合、互换性和公差标准化有什么关系,只知道做题的时候需要查孔或轴的基本偏差表和标准公差表,可具体为什么要查这些国家标准更是不清楚了。另外,还需掌握基本量具量仪的使用,掌握常见形位公差的测量方法、学会处理测量误差,能识读零件图中各种公差代号、符号和标准,能分析滚动轴承、平键连接、螺纹连接等的互换性。由于学生基础部分不扎实和缺乏完善的试验器材,很多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对这部分内容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有教师认真讲授,学生也难以接收。

三、高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针对这门课基础知识多且难、教学硬件不完善,笔者以学院简单的试验器材为载体,从高职学生主动性不高、基础知识不扎实为出发点,综合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学习其他教师关于项目化教学在《公差与技术测量》中的运用探索,去除一些个人认为知识繁杂,学生易混淆的地方,如文章中把基础知识全部融入项目识读零件图中,看起来项目内容很多很强大,若全部掌握会很有成就感,但学生看到任务书或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多因难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最终适得其反,这部分知识又是本门课的核心部分,不可丢弃。笔者对这门课的教学项目设计看似任务性不是很强,但简单清晰,学生容易接受,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反映良好。

(一)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项目化设计为六个项目十三任务,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建立几何参数互换性、公差标准化的概念;掌握所学各种公差标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学会初步选用公差与配合;能正确理解、标注常用的公差配合要求,并能查用有关表格,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量具和仪器,能对一般几何量进行综合检测,了解各种典型零件的互换性及其检测方法。拟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会团队合作、独自思考、认真负责。

(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即任务具体设计,从拟实现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法及步骤和结果展示这几个方面进行。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前辈们的经验,笔者设计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该步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应根据具体任务,某些环节简化,某些环节强调。在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必要的情况下,教师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递进教学。即对实施任务存在较大困难的小组进行任务难度的适度降低;在实施过程中,若指导亦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引导,保障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均完成完整的工程任务。

四、总结

项目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中,前部分为基础知识,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实质上还是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以课堂练习和作业强化所学知识;后半部分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典型形位误差的测量、典型零件的互换性分析和检测等都是前部分知识的实践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采用项目化教学但各有重点,以就业为向导促进教改,为真正实现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打好理论基础。实施验证,本文对该门课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使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其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作者:肖石霞 胡坤芳 郭扬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课程设计需求分析商务英语论文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ESP的发展经历了语义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未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即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语言分析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是ESP产生并发展的动因,被称为ESP的源泉和精髓。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主要有现状分析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及未来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状况;后者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步骤及方法等。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是ESP教学的核心。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之于社会和自身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环节把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情况分析两种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本人的外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需求及期望,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语言应用环境等进行需求分析,设置合理的课程大纲,并根据反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的大专学生,时间为2013年9月,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目前的英语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认知(学习目的、课程对实现目的的帮助程度、学习态度);对教学模式的意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满意程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2.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优良比例很少,只有6%;听、说方面最为薄弱,占学生总数的84%。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较弱,尤其是听、说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听、说环节的训练。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

7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63%的学生想通过该课程提高英语应用水平,33%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大都认同课程开设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将学习与将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84%的学生喜欢观看视频资料,47%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33%的学生喜欢个人学习。可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另外应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4)学生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经贸英语》教材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超过70%,5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合现阶段自身英语水平,在回答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时,有87%的学生选择了“商务术语词汇”,有76%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谈判突发情况处理及英文阐述”。这些反映了课程教师应当选择与专业及岗位密切相关的教材,并注重对词汇等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本院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学生对商务专业英语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扎实、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阶段采用既加固学生英语基础,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导向的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将学生实际水平、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共2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12级的第三学期进行了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具体是将外经贸业务洽谈作为专业英语课程,选用《经贸英语》教材;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与EGP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词汇讲解、文段阅读、翻译、情景模拟等环节。

1.注重专业词汇学习,打牢基础。

在专业词汇学习中,利用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EGP和ESP专业词汇中具有共核的多义聚合词;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启导学生在专业英语语境下理解其含义。如promotion一词,在EGP中意思是职位的提升,但在外经贸ESP中却表示商品促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外经贸ESP中的词汇和术语进行语义比较,通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释义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熟练掌握。

2.加强应用文写作,提高读、写、译能力。

在商务应用文学习方面,组织学生阅读、翻译并撰写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产品简介、招投标书、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合同协议、申请书、报关单、产品或服务说明书等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专业书籍及网络资源,在选择上注重了真实性,满足简单实用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不以传统的讲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尽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学法,锻炼综合素质。

在情景模拟方面,采用以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具体职业情景及任务设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使学生增加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商务谈判实例,笔者指定一组学生提前一周按照场景做好相关文件及口头表达准备。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该场景的视音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吸收、进而模仿,然后由学生自主在课后参阅专业书籍、网络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等,组织课堂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商务谈判场景再现。通过场景教学,学生在教师传授、自主准备及角色扮演中培养了资料筛选能力、模仿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专业实际操作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学情况,并通过反馈合理建议来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方式来分析ESP教学效果。

1.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后的ESP课程满意程度,收获之处以及下步教学的意见建议。参加调查的教学实践班29名学生中有24名,即83%的学生满意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教材和案例资料针对性、实效性强,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10%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7%的学生认为没收获。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是英语听说训练中涉及到的商务术语难度较大,商务应用文种类繁多、行文要求不尽相同,不易接受,建议学习和训练材料应尽量简洁,难度适中。

2.教学对比。

将ESP教学实践班学生与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非实践班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对比,结果显示前者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情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好于后者。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要以需求分析为牵引,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手段、学习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活动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嘉珈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课程设计论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下课程设计论文

1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前期教学工作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本项目对近几年进行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了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正措施和努力方向。本项目完成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及专业学科方向给出了规范的设计题目,统一的设计要求,机械、电控两方面的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的图表资料等。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及学科前沿,加强机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近两届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提高了设计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李天景 贲能军 陈安柱 钱宗仁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服装表演形体塑造课程设计论文

一、服装表演与形体塑造的基本概述

(一)国内服装表演的发展状况及其形体素质要求

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如中国纺织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等也率先开设服装表演专业,为国内的高等教育服装表演专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百所之多,成为服装表演模特发展的摇篮。从该专业的形体素质要求分析,大多院校对男女服装模特都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与理解,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将服饰的情境与感觉展示出来,以沉稳且大方的气质使个人魅力得以彰显。

(二)形体塑造的基本概述

1.形体塑造的概念界定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形体塑造的概念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角度,将涉及形体动作的训练称之为形体塑造或形体训练,这种概念融合了多样的动作,甚至包括许多服务行业中的礼仪姿势、迎宾姿势等。而狭义概念则将其理解为形体美的塑造,又称为形体美训练。针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主要采用的为狭义上的概念。根据形体塑造的标准以及身体形态的改善过程,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身体形态以及形态美感的增强,同时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2.形体塑造课程内容分析

以《形体训练纲论》为依据,目前的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主要集中知识与实践两方面。从知识角度,形体塑造主要包括形体训练的基本内容、人体测量的相关知识、形态美的具体标准、形体塑造中的注意事项与防损伤知识以及形体训练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从实践角度,形体塑造过程中需注意个人素养的培养、形态控制的训练、娱乐性练习、涉及持械的形体训练以及健康减肥等内容。另外,高校服装表演形体塑造课程往往还以《青少年学生形体教育》为基础,其中将身体姿势、形体测量、异常形体矫正以及许多基本的姿态与锻炼方法都囊括其中。

二、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一)对学生气质的培养

人的气质通常体现在自身的个性、风格与气度方面。从个人走路的步态、待人风度等举手投足间,都可判断个人的气质美。尤其对于时装模特,气质是其表演的灵魂,只有具备良好的气质,才能使服饰的情境及个人独特的魅力实现更良好的效果。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以丰富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将学生融入快乐且富美感的课堂氛围中。在音乐播放过程中,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使学生实现舞步与姿态趋于,从中陶情养性,而且在联系过程中的协作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感情上的升华,进而在气质风度、形体与动作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帮助

服装表演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服装设计师的构思以及服装的整体效果,还需具备优美的形体与姿态。而实现形体与姿态的优美主要以学生协调性较好、节奏感强且灵活度高的肌肉。服装表演中涉及的动作包括跑、转、蹲、站等变化,并进行四肢与髋的交替变化。因此,只有保障肌肉能够协调用力,才会形成更具激情与活力的服装表演。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主要通过与学生审美活动进行结合,将动作与学生的意识深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因此学生运动过程中所收获的益处以及对运动兴趣的增强,使终身体育得以形成。

(三)身心发展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内容对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训练过程中涉及的组合动作或单个动作,能够使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得以纠正,而且作为课堂中的有氧运动,学生的骨骼系统、心肺功能以及神经系统方面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另外,从心理健康角度,高校学生进行形体塑造过程往往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以自己良好的气质与身体形态进行成功的训练或表演时,内心会随之获得成功的喜悦,对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紧张以及克服自卑心理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分析,形体塑造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忽视

据近年来许多高校相关数据表明,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在课时方面,总课时中技术课时基本保持在90%以上,而理论课时不足10%。大多院校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即:“形体教学内容需以技术传授为主”,因此高校学生的培养更趋向于技术型,在知识理论方面极为匮乏。

(二)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形体塑造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需以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教学课时以及课程设置的目标进行确定。许多高校在理论知识内容、技术技能内容以及涉及形体塑造的其他内容等方面比例设置不合理,对如形体塑造的概述等论述过多,对技术动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对相关的如舞蹈训练等内容中的动作特点没有展现出来,导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呈不足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注意学生形体塑造与个人气质的培养,这样才可促使其深度与广度的确定。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忽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主流的主要内容。然而大部分高校形体塑造教学中,教学时间多集中在技术内容传授方面,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出现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状。因此,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思维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四)评价考核方式不合理

区别于高校其他学科,形体训练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集中在学生技术方面。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运动参与积极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等各方面缺乏相应的评定。评价结果重视中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的各阶段得不到正确的鼓励与引导,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五)课程设计不合理

从培养目标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从课程设计内容方面,知识不具联系性。艺术自身具有互通性,能够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产生触动包括很多专业课程如戏曲、体操以及武术等。因此,设计过程中需注意内容的灵活变通,不应集中在专业课程领域内。

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设计

针对前文中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高等院校应注意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并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体系。具体在内容设计过程中需从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完善。

(一)设计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特别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设计的目标不仅需要立足于实际,同时需兼顾其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与就业的影响作用。具体课程目标设计过程中需将形体塑造对学生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技术动作以及塑造方式等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形体塑造课程能够正确把握节奏感、协调性与规范性,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兼具教学与示范的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突出师范类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独特性。但现阶段形体塑造的基本内容与服装表演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也需建立统一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形体塑造课程理论内容

根据当前高等院校中涉及的理论内容,可从四方面对其进行设计优化。首先在形体塑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内容应涵盖形体塑造含义、目标与意义、具体内容及方法、功能与作用、课程特点、训练过程中的损伤及防治措施、训练过程中需注意的饮食卫生等问题。只有学生掌握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才可将其与技术技能部分的学习实现相结合。其次,关于形体造型与形体美方面的理论内容。该部分需将形体构造的原理、含义、方式、基本审美原则囊括其中。同时也需将T台表演与镜前表演中形体造型的体现以及形体造型中饰物的作用等内容加入其中。另外,在形体美方面,主要包括形体美的含义、具体内容与标准、分类与评价、人体比例关系以及人体美学等内容。,关于形体塑造中音乐与动作的编排内容。进行音乐与动作编排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知识的前提下,还应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声、旋律、节拍,以此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在音乐与动作组合过程中,才会具备一定的灵感。因此,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中,教师应注重音乐知识的引进,注重与基础动作的结合。

2.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

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及时,在形训、力训以及气质训练方面。其中的形训主要指通过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动作路线等,促进各部位的协调与灵活,进而保障学生体型与姿态更加优美。力训则训在形训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并以此进行学生形体的强化。而气质的培养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与实践操作进行提高。一般形训、力训与气质的训练会在课堂内容中实现如学生身体基本位置与体态的训练、形态控制训练、芭蕾基础训练、基础台步的训练、其他如平衡练习与足踝训练的辅助性训练、舞蹈组合训练以及健美训练等。第二,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作为形体塑造过程中最终的形体素质训练一般体现在肌肉的标准联系、表现力的训练、普通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素质技巧联系等。第三,在形体造型训练方面。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设计需保障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锻炼,如教学过程中的舞台表演实践或社会企业时装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时装模特的表演比赛等。

3.形体塑造课程技能方面内容

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贯穿于形体塑造过程始终,而且该部分内容设计应根据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目标为基础,对学生具备对错误形体纠正的能力、对基本形体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力、形体造型与形体表演的能力、合理选用音乐的能力以及编制形体套路组合的能力等。

(三)课程评价方面

形体塑造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室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一般需对课堂的内容讲授与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或对教师的教案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小组评价的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但需注意评价的内容应结合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应单纯集中在理论或技术方面。

五、结论

形体塑造课程设计是当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求院校自身、教师与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充分结合院校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内容的设定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打造综合素质更高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

作者:高振宇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农村中学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凸显在五个方面:

1.在教学理念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理解不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些教师存在着“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进行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设计课程;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强调灌输和说教;还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高兴,因此,追求课堂的娱乐而导致形式化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我们多次进行的“农村中学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定位”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其课程性质的理解都存在偏颇、误解、肤浅等问题。

2.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并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但因缺乏整体考虑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能够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具体操作时就变成了一种单一的口号,更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能力的积极培养。这种目标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围绕着“应试”,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设定的,与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主观需求不一致,尽管也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但是远远脱离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明显忽视了中学生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

3.在教学内容方面,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完成

有些农村中学教师的发展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做与升学无关的事情”。特别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因此,选择的内容存在着和目标达成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学科化”倾向,很多农村中学的心理教师都是采取单一的课程方面的知识传授。例如,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体现在课程上的内容往往是教师去讲解什么是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种以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形式化。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大段的教学时间都让学生观赏,事后只是非常简单地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想,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充分交流;有些教师还“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些课形式上很热闹,但是效果不好,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有的教师为了公开课展示成果的需要,精心排练,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在教师编导下的表演课等等。这些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动”,除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还明显带有强迫学生接受的成分,由于缺少内在的积极思维、探究活动的支撑而显得空洞和肤浅,没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5.在教学效果方面,重视内容的完成,忽视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生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学科化”倾向的教师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他们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获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增长了哪些方面的见识等。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课堂容量很大,然后按照课堂时间把设计的内容一一落实,只注重自身教学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刻体验。因此,课堂虽热闹,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深刻的体验,学生除了接受,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体验后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相对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动力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大家普遍认为它没有应试学科重要,有些学校领导至今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配备的教师能力不足,甚至仅仅为了应付各级工作检查,临时安排教师做些应付性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明显不足。缺乏真正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也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2.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支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在对长春地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人员少,专业构成较为复杂;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不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现职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专业训练。为了开展工作,有些教师参加一些短期培训或者通过自学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很不系统,难以达到专业训练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自己认为都很低,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有七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较差。多数教师由于自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工作中常常按照以往的思路教育学生,过去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还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学科课,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

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研讨氛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太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在身边找不到能够交流和研讨的伙伴;加之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多,使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缺少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太少,有“孤军奋战、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从而使工作和学习陷入盲目,专业发展进程变得缓慢。由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县区级督导不到位,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找不到上一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盲目性较大、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这支队伍兼职人员较多,兼职心理工作的教师往往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理学领域的学术问题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缓慢,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解决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有自己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及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第三,学生本位性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始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中心。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和新的理解的生成。第四,生成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看作是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主体的发展就体现在建构过程之中,体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第五,心理健康教育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第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活动为主题,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反省来提升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结构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旨在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

(二)设计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得到学生认可、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解决目标设计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有明确和清晰的目标,而且目标要适应时代需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目标要具体和有层次,切口要小,并贯穿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以贯彻和达成。目标设计切忌笼统抽象,如果目标过大过空,就会导致一节课无中心、无主题。如“调适不良情绪”,这句话太含糊,如果改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这样目标就很具体,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在行动上实践。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集体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大家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也就更容易主动去达成该目标。

(三)设计有针对性、即时性、有效性的系列教学内容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教学内容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选择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适应性、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适应性是指选材要紧扣主题,要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适合时展的要求;针对性是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即时性是指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现象,选择学生当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有效性是指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兴趣参与,并且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能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这样就会活跃思维,讨论热烈,提高实效。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防止学科化倾向和课程化倾向;组合系列内容(围绕着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设计系列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内容的适切性。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求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教学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和真情表露,但又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只追求设计的形式、步骤和具体环节的丰富多彩,使之越热闹越好、越离奇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究竟选用哪些方法为佳,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活动专题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和班级的条件、时间场所的许可等;初中生对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较感兴趣;高中生对自我测试、理性分析、讨论等较感兴趣。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强调全员性参与和体验性学习,体现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欢声笑语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得到互助、自助和提高。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要有一定的变化,注意动静相宜和应用灵活,以免学生因单调而感到乏味,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握好节奏和手段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制作和选择要恰当,并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此应做到: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超越学生现有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不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喧宾夺主”;完善教学环节,突出实效性。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进取心,注重学生的体验与生成——解决评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课程不同,其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来进行的,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不能以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新奇程度和学生表现的活跃程度、兴奋程度来评价一节课或一次活动的优劣和成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它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向形式主义的歧途,使之变成一场矫揉造作、浅薄的闹剧。对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评价,首先,要看学生的关心度,即学生对本课讨论话题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感;其次,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即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是否达到全员,是否摆脱了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角色,带着责任感或兴趣投入活动,并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若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哪怕这节课教师的活动设计得再多、再新颖、再有趣,也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再次,看学生的进取度,即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热情、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浓厚、气氛的融洽、真情的流露、交流的坦诚等都是评价当堂效果是否明显的指标。除此之外,还可评价一下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与沟通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当然,整堂课是否有安全、接纳、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否有广泛的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学效果显现的重要内容。

作者:张仁芳 李涛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教育系

课程设计论文:国内房屋建筑课程设计论文

1授课阶段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及时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在设计指导书中提示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或易遗漏的部分,如:平面图中的散水、指北针、构造柱等;剖面图中的门窗洞口上部的过梁,女儿墙上部栏杆的投影线等;立面图中的门窗、阳台、雨篷、室外台阶、室外地坪、屋顶的标高、端部的定位轴线及编号等。易出错的地方,如:平面图中大门和楼梯的宽度、进深及位置不能满足疏散要求;预制楼板的开间或进深不符合模数的规定数值,门垛的尺寸错误;卫生间的蹲位不够用,一张图中出现横着和竖着布置图纸的现象等;剖面图中无室内外高差;楼梯踏步不等高且上不去,屋顶的厚度不够,屋面无坡度的现象;立面图中室外踏步划在地平线以下,线型粗细不分的现象等;详图所表示不清。

作者:张庆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筑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我国课程设计中房屋建筑学论文

1授课阶段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及时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在设计指导书中提示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或易遗漏的部分,如:平面图中的散水、指北针、构造柱等;剖面图中的门窗洞口上部的过梁,女儿墙上部栏杆的投影线等;立面图中的门窗、阳台、雨篷、室外台阶、室外地坪、屋顶的标高、端部的定位轴线及编号等。易出错的地方,如:平面图中大门和楼梯的宽度、进深及位置不能满足疏散要求;预制楼板的开间或进深不符合模数的规定数值,门垛的尺寸错误;卫生间的蹲位不够用,一张图中出现横着和竖着布置图纸的现象等;剖面图中无室内外高差;楼梯踏步不等高且上不去,屋顶的厚度不够,屋面无坡度的现象;立面图中室外踏步划在地平线以下,线型粗细不分的现象等;详图所表示不清。

作者:张庆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筑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