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实用13篇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1

一、课程编写团队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中的课程编写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主要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其中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社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方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等;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提炼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融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从而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课程建设情况,编写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该团队的成员必须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熟悉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1.专业建设。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课程编写团队”,进行社会调研,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课程编写团队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按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思路,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于课程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制定课程标准,建设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使精品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

3.教材建设。注重突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重心,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增值税暂行条例,并充分借鉴、吸收有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修订现有的自编讲义,出版各类规划教材,重新构建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二、课程技术团队

课程技术团队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角色,主要职责是:根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情况,开展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工作,从而将课程和教材内容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因此,课程技术团队的成员要求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美学基础,熟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表达学习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并且也是为了某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通过多种媒体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关联,借以形成具有个性鲜明的知识结构体系。

2.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系统结构、教学程序、教学导航、问题设置、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一般包括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媒体演示、提问诊断、反馈评价等基本部分。

3.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交互接口是学习者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道,学习者就是通过交互接口进行人机交互的,一般课件中主要的接口有菜单、图表、按钮、窗口、热键等。

4.具有诊断、反馈和评价功能。由于计算机有判断、识别和思维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这些特点,在课件中通常要设置一些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供学习者思考和练习,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作出评价,使学习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表现团队

课程表现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角色,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该团队的成员要求口才好,表演艺术强,应变能力强,具有亲和力。

课程表现团队各成员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熟而活。“熟”,就是要熟悉各方面情况和内容,包括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活”,就是要在熟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不死搬硬套、照本宣科,即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法律法规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组合、变换、重构,做到有所发展,有所创见,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课程技术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讲授。

2.精而深。“精”,就是要精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深”,就是要深入分析,不就事论事,并把重点知识的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查而馈。“查”,就是检查,包括教师自查、检查学生(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测验等)。“馈”,就是通过反馈检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将检查和反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管而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备好课、讲好课之外,还要加强管理,而且管理要严格。首先,教师要管好自己,做到行为端庄、语言文明,不迟到早退,起好表率作用;其次,教师要管好学生思想、管理好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最后,严格管理要讲究一定方法。语言要幽默、风趣,禁止用讥讽的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按照理论上的“三维”教学团队模式进行实施。但我们相信,随着条件的好转,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定能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文件.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2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应用技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开阔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也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将直接影响着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从被动适应、强迫适应,转换成主动选择、主动适应、主动优化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点。作为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对学生的主动选择性进行调研和分析,寻找影响学生主动优化选择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团队匹配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主动选择优化定义及条件

1.主动选择优化定义

主动选择优化是指在工学结合或者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项目或任务、组织或成员、评价考核的主动选择与主动优化。主要体现在选择和优化两个方面。选择是指在工学结合或者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项目的主动选择、对项目子任务的主动选择、对项目团队的主动选择、对任务完成评价的主动选择。优化是指完成选择项目后,可根据任务完成进程中的具体情况,优化项目进程、项目方法、团队、预期成果等。主动选择优化的主要特点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实现了对过程的动态控制性和持续优化,充分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实时性评价,这一过程重点突出在它的持续性和不断改进。

2.主动选择优化条件

条件一,在课程实施前,已经对教学过程和评价考核体系进行了重新的组织与架构。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核心,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学、理论够用注重实践、角色扮演、惟一案例教学个性案例实践。[1] 构建了两个立体的过程模型分别是以项目为顶点,工具、方法、过程为底边的教学模型和以项目为顶点,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为底边的立体评价考核模型。[2] 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项目进行,让项目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条件二,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中设置主动选择优化影响因子提取点。为了便于第一时间得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主动选择优化的反馈信息,通常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中设置主动选择影响因子提取点,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聊天、电子邮件、ppt等沟通交流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影响学生进行优化选择的六大因子:项目特征、团队特征、时间特征、沟通特征、个人特征和考核特征。这六大因子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对学生的选择力也产生动态影响。

条件三,充足的项目以及相关项目资源储备。教师需要在授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课程需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排序、编号、建立索引,以便学生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快速获得资料、快速查找到想要的资料信息。学生也需要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前进行相关能力的储备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对项目和团队特征关注比较密切。他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有“这个项目难不难?”、“我们团队有几个人,哪几个?”、“老师你看我们这几个人能不能完成这个项目”等等。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得到团队与项目最优的组合。当完成团队与项目的最优组合后,学生会自动地对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下面我们将就如何选择项目―团队匹配方法,寻求项目与团队的最佳匹配,以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保证实施质量,进行具体阐述。

二、项目―团队对主动选择优化的影响

1.项目特征影响

项目特征影响主要体现在范围、规模、技术参数、难度系数四个方面。

项目范围是指最终的软件产品及提供的服务,以及要实现产品或服务所需执行的全部工作。项目的范围必须规定项目的范畴,通常在课程里面项目的范畴主要体现在功能和性能上。教师需要遵循“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教研室内部沟通、与同行沟通、与学生沟通等方式组织获得最合适的项目。第二步是详细准确地定义所设计项目的范围,并形成标准的文档以供学生查阅。第三步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动态调整项目的范围。

项目规模指的是项目的大小。教师需要控制项目规模,保证一定的工作量。但由于课程本身更加注重学生项目的完成能力,因此在选择项目规模的时候要控制大小,尽量选择规模适中、需求明确、项目文档资料齐全的项目。不能盲目选择大型复杂项目,可以设计项目小、中、大几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配布置,以求达到实施的最佳效果。

技术参数主要是指项目本身可选择的开发平台。根据前期学生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参数的设计要求。技术的要求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提供给学生多种开发方法和手段,以便选择。

难度系数主要是指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的容易程度。难度系数需要分级,不同的级别对应具有不同技术能力的开发团队。难度系数可作为最终学生完成评价的一个因子,影响到最终的成绩,应尽量做到公平。

2.团队特征影响

团队特征影响主要体现在团队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管理三个方面。

团队组建。团队组建即项目成员的选择与分配。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个人自荐为主,教师推荐为辅的形式。在进行团队组建的时候一般可按照班级的具体人数以及项目的特征(例如:难度系数、规模等)来进行动态的调整。大型项目人数可由5-6人承担,中型项目由3-4人承担,小型项目由1-3人。一般一个班级项目团队个数最好不要超过6组,数量过多不便于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团队的管理和控制。团队组建一般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完成。

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组织结构一方面是指完成团队组建工作以后,对团队的组织管理方式。通常可以分为直线制、民主制、层次式。直线制的小组由一个管理者完成团队的组织管理,职责重大,能力水平高,可直接对组员进行管理。民主制的小组中,组内成员可互相约束,平等交换意见。层次式小组比较适用于大型项目,适用性较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采用直线制和民主制。另一方面团队组织结构是指团队成员技术水平分析。技术水平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团队组建前的人员调整和团队组建后的人员分工。团队组织结构确定一般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完成。

团队管理。团队管理在团队组建完成后一直持续地工作,学生需要发挥在团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作为管理观察员,发挥控制协调作用。团队管理活动一直持续到项目任务的结束。任务分配的情况、组织结构的特点、沟通等等都会影响到团队管理效率和质量。团队管理的成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成败。

团队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管理这三个因子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和项目实施的推进,其作用与影响也发生着变化。由于团队组建和团队组织结构是在项目实施初期完成的,其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比较关注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和核心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往往是优先考虑“朋友”再考虑是否有“能力强”的同学。团队组建的成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石。团队管理一直会持续到项目的完成,其在初期影响作用体现不是很明显,而随着项目活动的进行,团队管理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项目成员需要主动适应团队的管理方式,成员与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积极的沟通。

三、项目―团队匹配过程

设计良好的项目―团队匹配方法,保持过程的持续改进,提高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选择优化和持续改进能力。

项目―团队匹配过程主要原则有四个方面:

其一,匹配正比。匹配正比主要是指项目的大小、容易程度与团队实力成正比。团队组建完成后对每个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行评价,尽量让整体实力较强的团队选择范围大、规模大、难度系数高的项目。整体实力较弱的团队选择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完成的项目。但在实际操作时每个项目的难度差距不能太大,尽量设计较多的中等难度的项目。教师还需控制每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尽量保证每个团队的实力均衡。

其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是指团队选择项目,项目选择团队。首先团队选择项目,教师需将项目列表和相关背景资料提供给每个团队,让团队根据自己团队的具体情况选择“心仪”的项目,可允许选择第一、第二、第三个项目志愿。团队完成选择后,教师需要对选择进行审查,并根据项目和团队的情况,在遵循原始意愿的前提下,对最终的选择结果进行调配,保证每个团队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其三,主辅结合。主辅结合原则是指在进行匹配时,以团队(学生)选择为主,教师选择为辅。该原则主要体现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项目,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项目的选择过程。该原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每个团队的意见,也可以保证团队不会“胡乱”选择项目,避免“高选低”或者“低选高”的情况出现。

其四,活定结合。活定结合原则是指在项目选择初期给一定活动时间便于项目的变更,而活动时间结束,项目不能变动,不能改变命题。一般而言,可变更项目的活动周期可设置为课程开始的前两周,一旦周期结束并得到教师的项目确认书后,项目就不能随意改动,项目团队必须负责到底直至项目结束、课程结束。

项目―团队匹配过程遵守持续改进、双元控制(项目元、团队元)原则,实施过程如下:

该过程在范围域设置两个元,分别是项目元和团队元。其随着时间域的变化,各自也发生变化。从范围域上,项目选择和团队组建可选择三种方式:项目选择优先、团队组建优先和并行。项目优先可在教师的控制下,允许学生从学习资源库(含项目信息)进行“志愿”的填报,再根据志愿填报数据将相同志愿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当同一项目人数过多时,可再继续划分小组。团队组建优先是从学生职业能力库中读取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组建完成后在项目组的讨论下选择要完成的项目。并行指的是同时开展项目初选和团队组建工作。

该过程在时间域上按照持续改进原则进行。项目元按照项目选择、项目关键功能性能捕获、项目结构分析,形成初始里程碑――项目原型。团队元按照团队组建、团队成员职业能力分析、团队组织结构建立、岗位职业设计,形成项目团队。项目原型完成后可以提交给用户使用,这里的用户可以是团队本身、教师、企业。用户使用后如果用户满意,则任务完成,如果用户不满意则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团队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原型的重新设计、实施。始终对项目进行偏差分析与控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在对项目进行持续改进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团队建设,始终保持团队的高度合作性、团结性、沟通性,持续优化团队结构。

该过程的考核评价设置三个评价元,分别是团队资质评价、成员考核评价和项目验收评价。其中团队资质评价主要评价团队整体的能力,对团队能力由高到低划分等级,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越高资质越高,项目的完成情况越好,后续可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高。等级越低,项目的完成情况越差,后续可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低,团队整体资质评价结果会映射到成员考核评价结果。成员考核评价主要是评价团队个体成员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同一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应该设置不同等级。项目验收结论是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的评价,对后续的两个评价结果会产生正比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过程,设计良好的项目,组建合适的团队,设计持续改进、过程控制的项目―团队匹配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学生主动选择项目、主动组建团队的兴趣与信心。帮助学生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发挥较高的主动性和控制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对项目和团队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3

Corps Colleg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G Guangbin, WANG Shenggui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college teacher train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corps team building, team building for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corps exist in the current issue, from the height of attention to teaching team-building, strengthening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system,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 to put forward the propulsion suggestions on corp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Key words corps colleg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于1954年成立,在成立初期只有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共有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共有专职教师近2000人。多年来,兵团高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兵团、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兵团高校加强了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通过申报部级、自治区级以及校级团队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兵团高校限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各项建设经费紧张,教学团队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1 教学团队立项资助情况

2007年初,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决定在我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正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之一。兵团高校对于这项决定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并积极申报部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新疆自治区和兵团高校积极启动自治区级和校级团队建设项目,兵团高校相关学院积极申报,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兵团所属高校共有3个部级教学团队(分别为石河子大学作物学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石河子大学农业资源和环境专业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分别为石河子大学果蔬贮藏加工学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和塔里木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团队)以及若干个校级教学团队(石河子大学33个,塔里木大学8个)。其中,部级教学团队获得中央财政专项30万元的建设经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获得自治区专项资助10万元,各高校校级教学团队获得1~3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1.2 教学团队的管理机构及日常运行情况

目前,兵团高校的各级别教学团队的管理除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作为部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之外,各高校教务处均为具体的管理机构,负责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和验收工作,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主要由团队所在学院、系部负责,包括建设任务中规定的定期教研活动、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以及教学科研材料档案收集与整理等等。按照教学团队的建设管理要求,每个团队每学期要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团队建设以及相关课程建设事宜,并作相关会议记录。另外,团队成员之间每个成员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若干次。

1.3 教学团队成员组成

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相关的学科负责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课程实验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目前该学院共有6个教学团队,分别是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会计学教学团队、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团队、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和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其中,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其它5个为校级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均有6~7名团队成员,主要以学科负责人、授课教师和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人员为主。

1.4 教学团队检查与考核情况

兵团高校针对其各级别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检查与考核,普遍采取年度检查的方式,检查的形式主要是由团队负责人撰写并提交《教学团队年度建设总结报告》,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网上评审,教学团队年度建设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团队一年来建设情况(包括质量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教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等。

2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教学团队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评价以科研为主

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最终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高校基本的使命。然而现实当中,兵团高校基于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目标,过分强调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对本科教育及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院被定位为科研型学院,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对基础性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一线教师对教学团队建设往往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教学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多数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后,很少关心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2.2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重申报、轻建设

虽然近年来兵团高校加大了教学团队建设力度,通过团队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各高校、学院、课程组及一线教师在申请项目阶段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因为一旦申报成功就意味着资金支持和对前期教学成果的肯定。但是在项目获批立项之后,教学团队对于团队的建设工作、后续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严格执行并完成团队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一些教学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团队成员普遍和原来一样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是在教学团队周期检查前期短时间内做教学团队建设的材料补充,难以真正起到团队建设的效果。

2.3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水平团队带头人

从兵团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来看,许多学院、学科、教学系部的人才缺口比较大,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限于目前兵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高校的财力现状,难以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高素质团队带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团队带头人能够很好地凝聚团队,带领整个团队提高教学水平。而目前在兵团高校中,优秀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十分缺乏,难以推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尤其是一些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或重要成员一旦离任,更是造成团队建设工作缺乏延续性,导致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出现中断情况,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和健康发展。

2.4 教学团队建设经费投入有限,推动效果不明显

教学团队的持续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层面和各个高校持续的经费投入。目前,兵团高校因经费有限,难以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学团队建设。对于兵团高校所属的部级教学团队而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会拨付30万元用于教学团队建设,可满足基本的建设需求,但是兵团高校部级教学团队只有3个,只占到兵团高校教学团队总数的很少一部分。而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团队建设经费十分有限,尤其是校级教学团队项目的建设经费更是杯水车薪,如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团队的资助经费只有2000元/年。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学团队建设进展缓慢,起不到推动团队建设的效果。

2.5 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建设和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国家、自治区和高校层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但可操作性十分有限,尤其是缺乏过程监控的有效制度。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多注重考核教学团队的组成情况和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而忽视了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评价。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兵团高校的教学团队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阻碍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健康发展。

3 推进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及其教学团队建设

本科教学是高校的根本,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抓手,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是现代大学师资培养、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兵团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始终不能忽视本科教学。为此,兵团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及其教学团队建设,任何工作的展开都应该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并且为之服务,科研和行政同样也不例外。要协调好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二者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津贴以及年终考核等环节,要适当提高教学质量和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考量比重,逐步引导教师们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3.2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及考核制度

对于批准立项的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应做好项目任务书的撰写和落实,细化和具体化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建设任务,制定阶段性任务计划表和实施步骤,严格执行。从相关的管理部门出发,应按照项目任务书,分阶段予以检查、督促,对于执行不力的团队,应提出整改意见。年度考核应以过程检查和最终建设成果为依据,对于考核结果不好的项目,应提出具体的整改和建设方案。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及考核制度,提高可操作性,使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最终考核制度化,避免随意性。

3.3 加大兵团高校的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优秀团队带头人

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多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兵团的教育事业,充实兵团高校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团队负责人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且创新意识强、教学成果好,能够不断总结本科教学经验,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力。通过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领,促进年轻教师的发展,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

3.4 加大兵团和各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源作为保障,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所需的经费,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各种所需的外部条件。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兵团层面应该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各个兵团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团队的支持力度,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团队建设的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管学院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JGJG-2012-10)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4

近年来,教学特色团队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高职院校希望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行业定位、人才培养优势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教学团队融入到地方院校的教改实践中。单凤儒在商务课程中提出“学习团队”的概念。[1]她认为,团队式教学应从学生抓起,在班级内组建课程模拟公司有助于商务课程的学习。在她看来,团队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自理能力的挖掘,能在真实的协作中调动创造力。这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邱墉妃则强调教学需要分模块进行。[2]这就需要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教师负责模块教学的进行。她通过模仿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将人力资源课程分解为六部分,让六位教师结合不同研究整合知识资源、各种专长,共同为学生传递学习心得。其他的教师的教改思路大体与上述两条路径类似。比如,许广玉的“课程方案团队”[3],童雅培、张艳等的“团队教学模式”[4]。在学生团队方面,李绢提出的“游戏体验教学”从学生参与游戏团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5]

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片面性――学生团队和教学团队两者未能有机结合。教学团队的组建方面研究很多,学生团队建设研究相对薄弱。其一,许多只强调根据教学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关注团队教改方式。但对学生学法,特别是如何在团队教学中受益的讨论不足。其二,许多高校管理类、服务类课程均提及团队教学法应用,而对如何进行教师考核、学生测评的方面论述不够。结果是,团队教学的实施只停留“教”的形式上,“学”的效果却很少提及。

从整体性实施方案入手,本研究关注学生团队和教学团队的结合,以及同一课程中不同教师考核方法的整体设计。本文以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课程设置中对不同教师知识背景的挖掘方法,关注学生团队式教学的学法(任务完成法)探索,希望对团队式教学理论应用提供借鉴。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团队教学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是由具有技能的一群人,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日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从这个角度,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教学团队由于其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以行业专家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带头作用,培养出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最新知识展现给学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任务完成法

众所周知,工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具有实践意义。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作道具模型,并结合岗位标准设计各种模拟职位,建立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营造虚拟的企业管理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管理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然后,组建学习团队,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集思广益,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扮演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检查课堂学习情况,从亲身体验的方式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对于任务中的难点、重点进行适当指导、点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团结合作的协作能力。

三、团队式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组建教学团队

传统教学模式下,要求一名专业教师统筹整个课程,安排具体的教学方式、手段,并要求在这门课程覆盖的每个知识点,都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储备。但实际上,很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对此,团队教学法建立有专人主导、统筹本课程的教学计划,组建教学团队。这一教学团队包括了各个课程涉及的业内专家、老师,而且需要从复合、多方位的角度,发掘不同专家在课程知识点的不同优势,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确定团队带头人或主讲教师

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向导指挥,身兼教学、研究和带头人的多种角色,除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创新教育的思想外,主要表现为一种非职位性的影响力,要求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度统一并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要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建议由学科带头人、业内专家担任。

(三)确立团队目标

共同的愿景目标可以激发团队激情,凝聚工作向心力。比如,王婴教授倡导的《社会工作概论》,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理念。通过教学团队的组建,将这一教学目的的定位明确化为集体备课、授课的统一思想,有利于教师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中各尽其能,并在一个原则、理念下有机协调、共同努力。

(四)“分工+合作”机制

团队式教学包括分工和协作两个方面。首先是“分工机制”。在组建教学团队后,团队负责人应作好统筹、组织的带头人工作。根据专业教研室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项目”。每个课程项目包括教学内容的部分章节、知识点,而且涵盖可以扩展的教学子项目。接下来,这些课程项目按照教师团队的各自特长、优势,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分工,同时开展科研式的探索。通过不同专家特长在同一课程的充分发掘,有利于知识点的遍地开花,将难点讲精讲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团队的分工是以课程的知识模块为切割点,而不是独立作战或是独立作业的教学分工。同时,团队成员在负责人带领下,共同确认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合作,以不同的角度讨论同一的主题。其次是团队教学中“合作机制”。突出表现在学生协作性团队的建设。在教师的主导下,成立学生团队,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中依赖独立思考的传统学法。通过倡导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说教师团队的建设强调课程模块的分工化、专业细分化,那么学生团队则关注学生之间相互教化、共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在这一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团队中找准定位,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课程安排分配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及时对团队发言进行点评,而且还就某个专题让学生团队展开讨论。

(五)考核教学团队

团队运行是否有效,目标是否明确,能否达成或是已实现,目标实现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有待改进等等,都需要评估考核。因此,在一个教学周期后,团队负责人根据现场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反映、知识点考试三方面,对团队教师进行复合式的评分,以此检验每位老师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完成情况。

同时,倡导举行交流会,进行教师间互评,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可以在每学期初、中、末各举行一次交流会,共同研讨和分析教学技巧和课堂经验。这三次交流会也可作为三次教学工作的检查,可谓边交流边考核。在学期初的交流会上,举行课程动员和集体备课,以检查课程准备情况。在期中交流会中,上过课程的与准备上课的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议题以学生情况、教具使用情况、教学方法效果为主。巩固上一阶段的上课成果,加强后上教师的教学成效。同时,结合学生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作为讨论议题,督促和改进教学团队的实施方法。最后,在期末交流会中,以分析每位教师教学经验为主,教师间分享新观点和思路,共同促进教学技术的提高。

四、团队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物业管理法规》课教师团队建设

1.成立教师教学团队

根据教师特长、专业背景不同,分解各自的教学任务。物业管理教研室成为这个团队的“带头人”,负责统筹和协调团队教学的各项事务。

2.确认模块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3.教研相互交流

分模块团队教学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示范,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课后,《物业管理法规》的教学团队为了上好课程,学口径开展各种交流活动。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教材选择、教学器材或媒介的使用,PPT课件的相互学习等环节,都做了深入有益的探索。讨论、协调和交流的结果都会汇集到物业专业教研室(团队带头人),为调整教学大纲、教学难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物业管理概论》课的学生团队建设

1.成立学生学习团队

《物业管理概论》是由笔者负责的实训课程,共36课时。在学期初的时候,将学生分成5个团队,每个团队6-7名学生。并通过民主自愿的原则推选一名队长。根据教学章节划分出5块岗位实训模块,分别是客户服务(入住和装修管理)岗位、前台接待岗位、质量监控岗位、收费员岗位、关系协调(社区文化策划)岗位。教师向学生介绍团队教学模式的学习计划,说明进行团队教学模式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

2.学习活动形式

①技能训练考核教师与学生均以团队教学模式进行操作练习,互相指导、互相纠错,整个学习过程气氛融洽、和谐,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操作考核分为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两种形式。对于各个项目采取个人考核,记录个人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考核团队每位学生的同时,团队其他学生在旁观看。一组考完后老师不立即做点评。团队在自主设计的情景中扮演岗位角色,教师不直接做出评价,只是让本团队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后,老师在课堂上点评,结合自评分数将作为学生的成绩。

②课堂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便于开展课堂讨论。课堂上采用以专题探讨为中心:教师先展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接下来各学生团队的代表分别发言,成员可以补充、纠正。最后,教师与各个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后,对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③角色扮演。涉及到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可以让学生团队的成员互扮业主、业主委员会工作人员、开发商、居委会人员等角色。首先,教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通过播放录像,分发资料,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扮演模块教学所涉及的各种岗位。比如,在课堂上再现业主、开发商、物业公司有关服务费拒交纠纷的情景,这种让学生参与的情景式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且能把前后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连贯运用起来。

④见习实习。是以团队分组进行实训的方法。每个小组按教师要求收集调查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五、团队教学效果的评估

《社会工作概论》、《物业管理法规》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已经尝试通过团队教学的形式,为2009级物业专业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视角。但是,集体教学的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这一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应用于我院教改实际的重要尺度。

我们以2009级物业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为增加调查信度,我们从总数139名学生中抽取75人做问卷调查,样本约占总数的54%。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每班随机调查20-29人。借助SPSS统计软件,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报告显示,被调查学生年龄在18-22岁间,其中19-20岁的学生分别占40.28%和33.3%,属于思维活跃、热情主动的青年期。从文理分科的情况上看,学生中绝大多数为文科,占到76%。从生源地来看,北京地区的生源为最多,达到62.67%,其余各省市生源均在总数的10%以下。这说明,采集的数据基本与学院的招生基本情况相吻合。

(二)几点结论

1.团队教学法得到学生普遍好评

在问到“你觉得哪种课程,您学到的知识会多一些?”时,超过2/3的学生选择“多个老师代一门课程”,即团队式教学的课堂形式。但是,在主动发言上面,只有16%的学生能做到主动发言,占半数以上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点名的情况下才起立发言。团队式教学模式选择方面,我们设计了专题式团队教学和协作式教学两种模式。结果,88%的学生选择前者,希望老师能把课程分解为专题,多结合知识要点讲解实例。经过与学生补充访谈后发现,按照章节分工的团队教学形式,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长。调查发现,通过模块或专题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分解知识点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团队式教学的课堂参与性高

在问到“您认为影响您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有46.67%的学生认为教师知识丰富、讲课生动是吸引学生的关键。还有居人数第二位(26.67%)的选项为课堂的活跃程度。换句话说,在团队教学法实施的课堂中,首要的条件还是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力的体现,借以调动课堂的活跃程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当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参与的效果(回答“肯定会”的占到总数的60%;回答“可能会”的占到总数的29.33%)。在问到“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上课积极性?”97.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专业水平”比“口碑”和“头衔”来得重要。

3.主动参与的课堂形式倍受欢迎

在问到“哪种参与方式更能激发您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时候,学生优先选择“小组讨论和回答”的形式,强调学生团队协作的方式对知识接受的重要性。接下来,文理分科的特点体现无疑,理科的学生偏向于“个人点名发言”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文科的学生喜欢结合“课后交作业”的形式完成布置的任务。后来,经过补充访谈发现,学生希望一方面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文理生的思考方式不同。如王婴教授主讲的《社会工作概论》中,几次围绕专题的团队式教学得到学生好评。从课本知识的讲解延伸到广博的科研经验,王婴教授将全班分成6-7组。按照课本的教学目标分解部分章节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物业管理法规》的物权法教学模块中,分组发言的课堂反响很好。有些学生基本上能和老师进行直接的课堂对话,主动学习,这对提升学习兴趣,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小组活动作为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主动学习的可行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主人翁意识的充分发挥,这对于学生加强合作意识,共同提高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单凤儒.高职商务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 邱镛妃.分模块团队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5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许多学者对教学团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教学团队概念[1-3]、建设原则和目标[4-6]、建设的内容和问题的分析[7,8],策略与措施等方面[9]。过去对于教学团队的作用与工作机制也进行了研究 [10],认为组建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还认识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的重要任务[11,12]。关于团队成员的组成,多认为选择成员时要注意各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的搭配[13]。关于团队带头人,一般认为应该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团结同志,具有宽广胸怀[14,15]。虽然过去对教学团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针对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还少,对教学团队应该涉及的学科范围、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科学研究、是否包括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以及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涉及很少,对教学团队特点的认识多停留于早期企业团队的认识水平,缺少一定的新思想。本文将主要探讨上述过去研究很少的问题,以便为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包括的学科范围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教高[2007]136号文《关于组织2007 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包括几级学科范围,这在上述教育部的文件中基本已经提出,只是不够详细而已。教育部文件中指出以系列课程或专业建设为平台,也就是按照系列课程或专业即你想那个建设。系列课程和专业是不同的,究竟是按照系列课程建设还是按照专业进行建设,这是非常值得弄清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得知,按照本科招生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比按照系列课程组建有更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针对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加强本科专业的教师力量: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要根据主要专业课程和骨干专业课程配备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专业课和骨干专业课的教师力量,使这部分教师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提供重要师资保障。(2)针对本

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协调专业师资力量和发挥集体优势:团队是集体,要使团队力量都得到充分加强,对团队内各三级学科的教师队伍都要尽可能建设好,只有这样,团队整体才能达到高水平。团队几个方向的教师所从事的三级学科的任务不同,但只要把各三级学科建设好,这样就能够集中全体教师的力量,加快该专业的发展。(3)针对二级学科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专业(学科)建设:专业是由一系列的课程构成的,学科建设要通盘考虑,既要突出重点课程与重点方向,又要考虑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其他课程,特别是要引导其他课程应当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主要研究方向,做到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能够结合专业的需要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专业人才。按照二级学科建设教学团队也有不利之处,主要是二级学科的包括的内容较广,涉及的三级学科较多,各三级学科之间的课程内容差别较大,团队带头人难以确切指导各方向的教学工作,更难指导科研工作,很难带动其他三级学科的发展。因此,从三级学科的发展考虑,按照二级学科建设的教学团队规模是有些大了。为了克服按照二级学科建设的教学团队的不足,需要配备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各三级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工作处在学科前沿,能够带动三级学科的发展。虽然一般可以按照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建设教学团队,但是根据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同,也可以灵活变化。对于基础课类的教学团队,由于一门课程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大,可以按照二是根据课程建设教学团队,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基础课程。一门基础课的教师人数较多,可以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师可以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也可以按照系列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在实际的教学团队建设中,按本科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较多,基础课按一门课程建设的较多[3,19]。

二、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与结构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认识到,专业教学团队不是基层行政教学组织,而是学术组织,所以教学团队一般不需要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和专门文秘人员。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是由专业教师和个别实验人员组成的精干教学队伍。但也有人认为教学团队是基层行政教学组织,所以团队应该有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实际上教学团队与企业的团队不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是不必要也是不现实的,配备管理人员不但增加了非专业人员的岗位,也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开展工作。绝大多数教学团队不是完全新建的,而是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组建或选配的。团队质量的关键是作为团队成员的教师。因此,教学团队建设的最重要的第一任务是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了加快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的水平及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现有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国内进修,国外访学,团队带头人指导培养等措施来解决。二是引进优秀人才来学校工作,增强团队的实力。因专业教学团队涉及多个三级学科,需要按照三级学科选定各方向的带头人,以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和组织申请各类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推进该方向的发展。#p#分页标题#e#

选拔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和三级学科带头人非常关键。教学团队带头人需要具备一流教学与研究水平,应当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专家,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头人一般为高校中高水平且负有创新能力的教授。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级学科带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日常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以三级学科小组进行的。只有各三级学科的力量都强了,教学团队的力量才会强,而团队负责人一般也只是三级学科专业范围具有优势。为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为了使团队成员高效率、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团队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应当采取良好的利于团队快速发展的团队带头人选聘措施。如团队带头人可采取竞争上岗的机制,只要符合团队带头人条件的成员业绩突出,具有将团队建设的更好的条件和能力,就可以通过竞争应聘成为团队的带头人。这样就不会出现拔尖人才受压抑的问题,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如果几位团队成员都较优秀,都能够胜任团队带头人的岗位,可以采取轮换作为带头人的制度,每人任期2年,这样利于发挥各优秀成员的聪明才智,有利与团队的持续发展。

一般说来,团队带头人同时要兼任教研室主任,这种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一致也利于教学团队管理与开展工作。如果教研室主任不具有教授职务或不是本专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时就要另选教学团队带头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赋予教学团队带头人行使学科建设和人员选定的权利,以利于开展教学团队的工作。为了使教学团队的工作顺利开展,最好的做法是团队带头人兼任教研室主任或选定的教研室主任就也是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最佳人选。

关于团队成员的结构,通常认为需要成员组成能够知识与技能互补、年龄、职称、个性互补,要老、中、青相结合[16,17]。我们通过调研和实例分析以及团队优势对比分析得知,团队成员的年龄构成不一定是老、中、青相结合,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以中年教师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更有优势。当然,在具能够胜任团队带头人的老教师的情况下,组成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团队也是非常好的。总之,教学团队的构成要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教师情况确定,应当以建设实力强、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团队为标准选配团队成员。对于将要新组建的团队,要尽可能选择出色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主体,而不是强调老、中、青相结合,这有利于建成实力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充满活力的强势团队。对于相近能力和水平的情况下,还是要考虑教学团队的年青化。对于已经具备较完备教师队伍的情况,一般还是应当根据现有教师作为团队的成员。

三、教学团队建设中注意的问题

一般认为,优秀、高效教学团队的特点是具有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1,16-18]。我们下面将对这些特点或需要注意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应该说团队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对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发挥团队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们的调研获取的信息得知,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团队形成合力是是必要的,然而要真正做到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保持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关键的还在于团队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带头人也是负责人。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或不和谐的问题大多来自分工不合理、工作条件不满意、待遇不公平或成果的分享不公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负责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奉献精神,要公正、公平地行使权利和处理问题,要帮助团队成员解决困难,积极帮助解决成员之间存在的矛盾。

共同目标是团队对完成某件事情要达到的目标。对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定共同目标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实现共同目标。教学团队的目标有许多,根据教学与相关研究任务不同而不同,对于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最高目标和阶段目标。如建设校级、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建设校级、省级和部级的精品课程和重点专业就是不同的目标。对于开展不同项目的教学研究也会有不同的目标。对于不同院校的团队来讲,最高目标也是不相同的,有些大学的教学团队、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可能是部级目标,有些大学的教学团队、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可能是省级。由于不可能都建成部级团队、部级的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所以教学团队的最高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教学研究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而且通常是可以达到的,研究项目的目标通常是1个或2个,有时更多,且不分等级。

团队成员的互补性也是在在团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教学团队来说,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互补性并不是很重要的。虽然各方向与各课程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各门课程自成体系,教师之间的互补性较小,这与企业、公司的团队不同。但在某些方面的互补是很重要的。如讲授理论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补性就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学团队的学术研究来讲,互补性就特别重要。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较广,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才能取得高水平成果。

有效的领导对团队的发展是很关键的。因为教学团队并不是象有人认为的是高校的基层组织,实际上是学术组织,行政领导一般是学院领导。因此,重点大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或负责人的领导作用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指导、带动作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还在于组织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负责组织安排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任务的立项和实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建设计划的实施是其领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四、重点高校教学团队的任务

虽然一些研究者对教学团队的任务进行了讨论,但还有一些不清楚的重要问题。如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研究生教育、是否包括科学研究任务,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关发展的重要问题。通常认为,教学团队除了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包括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研究,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与教材建设[8,18]。对重点高校来说,学科建设的目标通常是建设省级和部级重点学科,而要达到这样的高目标仅建设本科专业是很不够的,这就需要相应地进行硕士和博士专业授权点的建设,所以重点大学教学团队的任务应该包括硕士与博士点建设和自然而然地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于已经具有了本科、硕士与博士授权点的同一专业来说,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是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常常是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的主要教学任务。普通高校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由本科专业逐渐发展到硕士与博士专业,进行硕士与博士专业的建设也是对本科专业的提升,对本科专业建设、教学水平提高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虽然也可以分别建设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团队,但这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培养创新性本科人才。当然对于高职学校、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学团队的教学任务与重点大学会有较大不同。#p#分页标题#e#

教学团队的任务是否包括科学研究是讨论较少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讨论这一问题,但根据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可知他们认为应该包括科研任务。因为教学团队一般是按照本科专业或二级学科建设的,而科学研究通常在个人最熟悉的三级学科或更小范围内选题,所以除非重大项目之外,一般不宜组织团队整体力量开展同一项目的科学研究。重点高校肩负有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团队成员如不开展科学研究,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团队也要肩负这两大任务,可以要求各三级学科的成员或两个或多个三级学科的成员组成研究小组申请科研项目和开展研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可以按照教学团队内的三级学科组成科学研究研究队伍,也可以根据需要吸收团队内其他三级学科成员联合开展研究,但实际上一般还是三级学科带头人的个人行为或三级学科内其他成员的个人行为,通常是项目申请人根据需要组织力量,这是各类基金要求个人申报的基本要求决定的。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为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创造条件,团队负责人应该明确要求团队内每个三级学科的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考核指标。

五、团队建设的持续性

教学团队是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组织还是短期的组织,值得讨论。虽然有人认为教学团队随着一定任务的完成而随之解散,但应该说一般认为教学团队是长期存在的组织。因为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从事专业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建设,而专业教学是长期任务,所以教学团队是长期存在的,并需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高校内因研究项目需要而临时组合的团队常常是短期的,项目完成后,团队通常就解散了。因项目需要而组合的团队一般不是学校组织建设的,而是项目带头人的个人行为,这与教学团队是学校或学院组建是由学校批准是完全不同的。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团队的名称可能有变化,但作为专业教学而建设的类似组织是不会消失的。高校内也常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如研究院,研究所和研究室等,这些专门的研究组织虽然主要从事研究任务,一般也是长期存在的1个或多个研究团队。

六、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

教学团队和教研室有何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不明确。对于不同的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关系不同。教研室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两者基本相同。对于针对某一本科专业设立的教研室,教研室与教学团队的关系属于这一情况。通常认为,一个教学团队由8-12人组成[3],对于符合团队成员条件的同一教研室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将他们吸收为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团队有强有弱,要尽可能以高的标准建设教学团队。当然教学团队对成员的要求标准应该高一些,对于教研室内的个别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应作为团队的成员。由于多数专业教学团队是按照本科专业建设的,所以多数专业教学团队与教研室是同一个整体。二是专业教研室规模大于教学团队,如由几个二级学科或几个本科专业组成的教研室。对于这样的教研室,应该根据二级学科的数量分别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这样的教研室在重点但学一般不存在,但在非重点大学有时存在,如有的学校设立的离石与地理教研室。三是基础课教研室规模常大于教学团队,如数学、物理学与化学构成的基础教研室。对于这样的教研室,应该据课程构建教学团队,目前根据一门基础可构建教学团队的也较常见[19]。对于包括两个二级学科或两个以上二级学科的教研室,则不能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仍然应当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进行建设,即1个教研室要建设两个或更多教学团队。当然,教研室不等同于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标准要比教研室的标准高,也不是所有教研室都是教学团队,只有达到了团队的不同等级教学团队的条件才能评为相应等级的教学团队(校级、省级和部级)。而教研室是为了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而由院系设立的,不需要评审和审批。另外,教学团队不一定都在教研室组建,还可以在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等组建

参考文献:

[1] 顾昊.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1-43.

[2] 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5-16.

[3]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6): 75-77.

[4] 钟岩.高等院校教研室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32-34.

[5]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14-15.

[6] 史密斯.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侯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3-46.

[7] 王乾.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师资建设与管理,2009,(142): 26-27.

[8]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 62-64.

[9] 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4): 31-33.

[10] 朱旬萍.谈高等学校教研团队的建设.教育探索,2009,(11): 109-111.

[11]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探索, 2010,(3):92-93.

[12] 张锋.高校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11-13.

[13] 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 39-41.

[14] 王志蔚,张彩云,王红玫,赵中见,李红梅.近年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述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 32-36.

[15] 曾勇,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7,(4): 24-26.

[16] 王乾.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26-27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6

(二)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二、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三、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

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7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

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

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

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

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以申报部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8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9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保障体系和改革措施的建设和实施,将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来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筛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利用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必将极大地促进本科教学体制改革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面多种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综合体系为对象,探索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结构与演化规律,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西北大学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一支素质高、学科交叉型强、知识结构配置合理、人员储备丰富的自然地理学教学队伍,并于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结合我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在深入分析教学团队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

一、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团队是团队的一种具体方向定位,是针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群体,就其具体概念而言,目前尚无公认定论。刘宝存[2]等从团队的定义出发将其引申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为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3]等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方面将其定义为“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的、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建立起来的为实现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集合体”;以上两种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学团队要拥有共同的目标,并由相互承担相应责任的教师个体组成。

对于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其内涵在于自然地理学本身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专业自身的素质要求注重地域特色,强调多学科联合的理念基础。自然地理学以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研究来揭示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转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故对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师团体而言,就需要拥有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科学等多学科背景人才个体的互补和整合。因此,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除了具有团队的目标性、成员的互补性等共性外,还应该包括团队成员的创新性、合作性以及团队发展的持续性等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团队成员间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形成极具创新思维的团队,保证团队建设的持续性。自然地理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各领域教师通过关注专业间和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有利于发掘科研新思维和突破点,并通过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多数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教学设施、实验器材等硬件建设上,而对教研室建设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最终造成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困境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赋予教学个体高限度的教学自主性,导致自然地理学在实际地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教师考评制度常以个人科研绩效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就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自然地理学教师管理中其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上。在这种科研导向的考评制度下,严重削弱了教师进行教学探究的热情,导致教师减少了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教师个体而言更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明显不足

教研室是开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要针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集体探究或教学经验交流。然而受高校连续扩招政策的影响,各学科师资队伍本就紧张的状况均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自然地理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变得日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教研室日常的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三)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缺乏合作精神

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另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若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对团队缺乏社会认同感,就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协作。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偏少,相互信任和支持也相对较少,对于团队内部出现的矛盾很难正确解决,缺乏团队凝聚力。教学团队内部的鼓励不够,没有一个可以知识共享的氛围。成员在开会进行集体讨论时,保留自己的想法,无法集思广益,无法进行思想碰撞,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三、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自然地理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多要素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其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当前,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传统清晰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的概念、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不同应用,科学在原来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融合的趋势,使得现代科学已然变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网络[4]。因此,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研究内容也开始由原来分散的个体和单一的学科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转变,亦即从“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得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都越来越依赖教师团体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团队这一组织的建立,为教师之间开展紧密的教学和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现行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需要。教研室作为高校目前最主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本科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日渐加快,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在校学生人数也急剧飙升。这一变化给教学工作和教研室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带来很大冲击,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管理和培养、教学工作量安排等方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棘手的难题,这种状况就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思考,开展必要的改革工作。

3.教师个体局限性的驱使。由于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本科自然地理学教学工作本身内容繁杂、任务繁重。然而众多教师很长时期内都依赖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个体能力的大小和个人教学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事实上,随着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日益综合化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引入,个人不可能掌握和精通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知识和技术,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亟须借助集体或团队的力量来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众多高校在本科阶段教学水平评估的促进下,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科与课程设置等方面逐步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5]。而教学团队建设正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高效的教学团队建设,来优化自然地理学课程系统与教学内容,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合力优势。当前高校教研室在发挥实际效用中存在着沟通不畅、科研活动分散、“重科研轻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科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学术水平。以教研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分析其硬件实力和人才状况,在有效利用教研室硬件设施的同时整合教学人员,打造出一支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背景、专业特长等相对合理、技能互补的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6]。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是以此为依据,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合力优势,实现自然地理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深入发展,学科综合性不断加强,而学生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过程,这就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发展思想、科研思维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促使教师个人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进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加速建设。

四、构建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以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精于合作的教师梯队为主体,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任务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以团队荣誉为己任的合作精神、分享决策权,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集合体,其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团队的构建应当在遵循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团队合作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打造一支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能力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最终实现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一)加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

团队建设理论认为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因为目标总是通过人员具体去实现,所以人员的构成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7]。教学团队实质上是由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师资队伍建设决定了团队的现实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其具体包括团队带头人的甄选、团队规模的确定、团队结构优化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

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团队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选择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维,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来担当,从而带领团队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要严格控制团队规模,一个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成员人数应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追求最适宜的团队规模,以便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力争优化团队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对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较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坚持发挥老教师“传、带、帮”的作用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凝聚一批优秀的团队成员,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梯队。团队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应逐步建立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既可以保证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同时也为团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继学术力量的支撑。为加快培养青年教师,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引进和在职培养,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了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对在岗教师有计划地分批选送进一步深造。此外,还应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提高其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传、帮、带”的传统,建立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考核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导师负责制、青年教师随堂听课制度。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价指导、学生成绩分析评价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团队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先后有7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行研修,使团队成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二)创建高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是对人才资源、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优化配置的过程,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团队规范来加以协调。为达到规范约束和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业绩目标,调控内外资源的目的,必须在组织纪律、资源配置、岗位责任、绩效标准、奖惩约定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对于团队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行与监督机制。我们在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创建过程中,探索实行了团队带头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即团队组织应该分为双层架构:(1)课程群团队,即由自然地理学核心专业课程群构成总体的大团队,由团队带头人总体负责,主要负责团队的队伍建设、课程群总体教学模式设计、经费的管理使用以及辅助教学的实验室及校外基地的建设等;(2)核心课程团队,在大团队的基础上,下设包括生态类、资源类、水文类、环境类以及全球变化学等核心课程各自独立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由每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来负责和承担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团队运行和管理则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划分:课程群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和课程教研活动等相关内容由两层团队(课程群团队和核心课程团队)分别根据工作内容和范围组织进行;日常的课程教学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校外基地的联系以及征求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等由学院行政办公室及教学秘书承担。与此同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由团队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分别汇报一年的课程群团队建设的工作情况和课程建设的情况及相关问题,并通过团队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案。

(三)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5]。科学研究是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知识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开阔知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与研究。科研优势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为本科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系统保障,学生通过接触学科前沿,激发了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创建实践及教学经验,我们倡导建设一种“宝塔型项目研发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将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的成果和学科领域问题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规定由“1个教师(科研人员)+几个研究生+多个本科生”构成宝塔型的项目研发小组,通过该模式,实现了“获得一个成果,造就数个人才,带动一批学生”的科研教学双丰收的目的。团队教师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并注重将科研经历融汇于课堂教学,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工作中。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专门为本课程群设计了学科研究教学板块,开设了《全球变化》、《现代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前沿问题》等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热点的课程,同时以邀请专家讲座、开设课程教学与学术论坛等形式提高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前沿性和国际性。团队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研究。团队成员先后指导本科生获得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项目10余项,指导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省级奖励2次。这种产、学、研的实践模式保证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学生所学技术也能不断更新。

(四)建设与完善考核与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对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检验团队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等意义重大,是教学团队能否有序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时要把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共同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且更加注重团队整体的绩效而非单纯关注个人的职责及表现。如在教学质量方面,可以考虑只考核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不是针对单个成员进行考核,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统一以团队评价结果为准。这样以团队绩效为依据来评价个体成员,有助于强化团队内部关系的融合性,调动教师协同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对教师和团队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动态化革新,要从原来强调甄别、选拔、奖惩功能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向突出诊断、激励与调控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转变。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团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对原有考评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使之符合教学团队的实际发展情况,防止其过高或过低,导致考评结果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此外,可以考虑借助非本教学团队的人员进入考核层,例如考核主管部门可以抽调与该教学团队学科、专业、课程对口的教师组成专门的考评机构,从学科、专业、课程等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避免在自我考评过程中出现对团队自身的问题认识不足或业绩评估过高等弊端,真正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起到促进团队工作始终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救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10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11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78―04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由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1]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具有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特征的教学活 动[2][3][4]。尽管远程教育兼具信息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知识传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等诸多优势,但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松散、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与学生需求不适应等诸多不足[5][6][7]。将团队理念引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领域当中,通过在系统内以某一门课程为核心,组建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将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的保证。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中央电大”)2009年组建成立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下简称“团队”)为例,通过定量数据挖掘,多主体、多层面地测算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绩效,旨在探索团队这一特殊组织对“教与学”活动影响的价值,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电大系统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相关机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研究区域选定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31个省级电大。其中,团队成员信息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负责课程门数、所在地区教师群体规模等,来源于中央电大“电大人体生理学教师情况调查表”数据(2010年、2011年调查结果);团队成员参与团队活动的各项投入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学生实考率和及格率数据,来源于中央电大考试中心(2009-2010年第二学期,2010-2011年第一、二学期);学生学习过程变化评价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全国省、市级行政区域边界图件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

(二)团队特征分析

1. 团队组织架构

团队规模:以教学工作的辐射面和带动性为出发点,团队成员定为35人,由中央电大、普通高校学科专家、省级电大三部分成员组成。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17所省级电大责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覆盖了开设课程省校总数的二分之一。

团队成员身份构成:“1+X”模式。“1”即一个主体,“人体生理学”课程学科教师;“X”即支持课程实施的管理、技术、研究等远程教育人员。

团队成员架构:1名首席主持、9名核心成员和25名成员。首席主持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团队成员的分布,核心成员分别担任具体任务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首席为核心,任务为导向,分工合作(如图1)。

2. 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及承担课程情况

年龄结构:根据调查数据,团队成员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省校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占团队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20-29岁的团队成员,是在建设过程中一些省校参加进来的骨干青年教师,是团队“传、帮、带”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团队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

学历及职称结构:团队成员学历及职称总体水平较高,拥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96.30%。其中,博士学历3.70%,硕士37.04%,本科55.56%,讲师29.63%,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超过半数。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团队建设之初的基本要求,对实现课程团队的任务和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团队成员承担课程情况:团队成员在省校承担的课程数从1门到9门不等,且省级之间差别较为明显。包括中央电大在内的18家电大团队成员平均负责5门课,表明电大系统教师业务工作较重的现状。此外,团队成员中多是在本校相应管理岗位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

(三)团队的核心目标及主要任务

1. 核心目标包括:① 形成目标一致、联系紧密、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研究集体。② 以团队目标为导向,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教学、探索生理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工作重点,合作开展教学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③ 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为电大医科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累经验。

2. 主要任务

依据总目标,分解出七个子目标,对应七项工作任务,即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推进课程基于网络的测评、强化实践教学、开发“人体生理学及其临床应用”网络课程、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四)团队的成长轨迹及实施措施设计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从组建到运行,具有生命体的成长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 图2):

1. 准备期(2009年6月-2009年10月)

确定团队的目标及任务,遴选团队成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2. 开始期(2009年10月-2010年3月)

①统一思想。针对团队成员各自观念、方法、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强化引导,初步达成对团队总体目标及任务的共识。②搭建远程交流平台,协商建立交流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团队运行情况等交流。如建立团队QQ群,制定每周定期交流制度、每学期网上教研活动制度和年度面对面团队工作会议制度等。③任务分工。由核心组成员分别承担相应团队建设任务,组成工作小组,编制任务实施方案。

3. 运行期(2010年5月-2012年4月)

根据任务实施方案,7个小组同步推进开展工作,陆续形成阶段性成果,包括:①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即电大系统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学习需求现状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现状调查报告。②分析报告,形成教学改革方案。即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和考试改革方案等。③良性互动,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周、学期和年度为评价周期,以QQ群活动、工作总结评比为载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把团队工作成效和成员个人工作成绩反馈给团队成员、成员所在单位及团队上级领导。④团队成员共建、共享,形成了用于教师辅导的网络电子教学包。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视频等10项资源。⑤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4个课件分别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一、二等奖。⑥初步形成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形成了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关注、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的良好团队氛围。

4. 总结与改进期(2012年4月-2012年7月)

“人体生理学”课程团队的7个小组陆续完成了预设的团队建设任务,基于各任务小组自身的工作节奏,分批次进行了小组工作总结与改进,整个团队进入再设计、再实施、再发展的新的工作周期。

二、团队运行绩效评价

通过科学的运行方式,团队建设在远程教育活动中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集体,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8][9][10]。本文以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维度,以定量分析方法对团队运行效益进行评价。

(一)课程受益与教师成长

课程受益率:是用来表征团队成员在参与团队活动的同时,使其所负责的其他相关课程间接受益的比例。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γ=WA(1W5,1A9)]

式中:[γ]为课程受益率,表示团队成员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与所负责的所有课程门数之比;

W为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根据调查,W位于1和5之间;

A为团队成员在本单位所负责的课程总门数,根据调查,A位于1和9之间。

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不仅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还使得团队成员所负责的其他58门次课程均得到受益,如借鉴本次教学团队的理念、方法组建本省课程团队,带动分校及教学点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落实教学过程。

科研成果及教师成长:在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团队成员围绕7项团队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学术、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成长。团队已有7篇在远程教育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4人晋升为教授,2人晋升为副教授。

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有效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青年教师能够较方便地获得资深教师的指导,更加有利于之间自身的成长;资深教师因方便与普通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跟踪课程前沿和新技术更加快捷,促进了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普通高校学科专家因参与了团队建设多方面的工作,更加了解了电大的学生和教学特点,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

(二)学生方面

课程及格率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揭示课程教学团队运行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将团队建设期间的考试及格率对应团队建设的三个时段,按照参加团队成员省、非团队成员省进行比较分析(图3)。结果表明:课程及格率随着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提升,从第一阶段的74.73%提升到第三阶段的80%以上,省校专业课程教师参加团队建设后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非团队成员省考试及格率上升明显,从48.75%上升至78.36%,显示出课程团队的显著成绩:即经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课程内容优化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指导,如提供统一的备课教学包等,使学生进一步获益。总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众多省校教与学质量的变化。

三、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突破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

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电大学生是基于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接受教师实时面授的机会十分有限,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是基于网络实时与非实时进行。中央、省、分校、教学点在各自的层面分级教学,教学思想、指令难以沟通,教学过程难以落实。为推进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而长期以来,还有很多电大管理者甚至教师本身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价值认知仍然不清楚,认为本学校已有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室等教学组织资源,可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参加团队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忽略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所能够提供的成员间知识结构互补、优质教学资源及时共享、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创新型成果的学习借鉴等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地突破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从管理者的角度要加大宣传,建立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不同层面的团队工作,才能够在电大系统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团队成员个体差异性特征的显现

在电大教学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享有较为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其教学方法和形式也较少受到强制性约束,逐渐形成了突出教师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行为。一方面这样自主性较强的工作思维习惯难免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带入进来,造成或者因成员之间想法难以协调统一而影响团队任务目标设定;另一方面因成员之间迥异的工作特点而造成不必要的团队内耗,降低了工作绩效。因此,团队各层面的管理者应充分深入地了解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尊重其固有工作习惯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勇于打通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壁垒,发挥和整合成员的自身优势,科学地引导团队树立起求同存异、协作共赢的正面工作氛围。

(三)完善团队评价机制缺陷

团队建设和运行需要团队管理者和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则需要更大量的网络交互沟通来完成工作的协同。对团队工作成果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年度完成的资源建设、研究论文等硬件指标上,忽略了对团队作为一个滚动向前的可持续发展有机体,各阶段内部组织管理质量、未来发展的潜力空间等重要方面的衡量。就团队成员评价而言,更是集中于教师个人完成的实际任务,缺失了成员在为团队工作当中,领导、参与团队建设及协同其他成员取得的成果,而不能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团队应在有序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的考核向重视团队整体长期价值考核转变,既要重视过程管理更要重视目标管理,从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数量、质量等转变。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1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计划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放上网并且免费开放,构建一个拥有千门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以缓解优秀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缩小地区差异。精品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将会促进带动更大范围内同类课程的建设。所谓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团队形式,它的特征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间具有互补性及合作性,团队结构具有梯次性,团队效果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归根结底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除了课程的建设质量之外,最主要取决于讲授课程的教师,他的教学风格,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个人魅力以及课堂的组织能力。因为高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途径来完成,要激发起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关注和热情,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不能只要求团队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素质,而是需要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与其资历相当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所承担的精品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优秀团队建立的基础和平台

课程建设是培养、锻炼教学队伍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在建设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以作者所在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例,自2003年成为延边大学校级主干课程、优秀课程到2004年的吉林省优秀课程,又经过了四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8年成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在这期间,教师队伍中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由开始的1人增加到6人。而且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博士学位分别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日本金g大学、韩国延世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获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归国人员带回各自风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为广大学生开拓了视野。同时,对于精品课程的教学,教师更增加了一份责任与尊重。

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化及智能手机的应用,使我们时刻处在接受海量信息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公平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网站管理员即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建立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提高网页的制作水平等,这些又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因此,精品课程对教学团队的促进作用,除了要求团队人员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之外,还要求紧跟时代脉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优秀团队的培养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条件和保障

精品课程的建设,最为根本的是参与其中的人的建设。人是在这个体系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在申请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各项硬件标准,如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等都与团队中的人有关。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要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带头人。带头人是团队的领袖与风向标,是团队其他成员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团队负责人还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推动者。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团队带头人孟繁平教授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神经免疫学专业,于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新世纪高等学校建设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肯定了其教学水平,也为精品课程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团队的其他成员除了攻读博士学位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外,还在教学方面做出成绩。如获得吉林省重点教育研究课题2项,吉林省一般教育课题1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4项,并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教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主编、参编、翻译各级各类教材及指导书40余部。并于2009年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获得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以上成果的取得,在培养教学队伍的同时,为进一步的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增加了筹码。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固然是重要的,但团队之所以成为团队,并不是只因某一位成员的出类拔萃。团队带头人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但还需要团队成员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团队中的成员要具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因此,团队中的每位成员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特点,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才能和作用,才能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一个层次。所以,团队的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促进团队成员的建设,从而使两者共同发展、壮大。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优秀团队的培养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团队的培养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前提,精品课程的建设又促进了教学团队素质的提高。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如何让精品课程与优秀团队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达到双赢的问题。精品课程的取得不是终点,而是更高层次的起点,教学团队应以此为契机,为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学生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尽一份责任。

当然,一门精品课程的孵育和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的培养除了自身努力发展以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最有力的保障,应尽可能为团队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环境。例如,学校教学部门为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课时系数上给予一定倾斜,普通课程教学的课时系数为1时,而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所在的课程教学课时系数为1.2,这样,通过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挂钩,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的积极性。另外,采取了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划拨经费和网站建设等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支持等多项措施,这些都能够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究根结底,一所大学教学水平如何,是可以通过其拥有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出来的。对于大多数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而言,相较于科研,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短板,但是教学其实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他们的形成建立是需要一个5-8年的建设周期,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具有冲击国家精品课程的条件和能力。现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很多学科的课程已经确定完毕,有些学校已经懈怠了这项工作。但我们认为,应该按照国家设定的精品课程为课程建设标准,继续发展自己,即使形式上没有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但在内容和水平上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奋斗目标。

自2003年到2013年为止的十年间,以“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为篇名,仅检索到9条文献,其中包括2篇核心期刊,7篇普通期刊,这一数据也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并且需要参与其中的高校教师及时总结、共享经验,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永模.精品课程英译名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177-178.

[2]卞亚红,张力,孙项洁.提高医学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策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29-31.

[3]杨柳.以教学团队为核心,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精品课程建设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26.

课程团队建设情况篇13

混合式教与学不仅仅变革了教与学的方法,连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检验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混合式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要精简成本而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尽管混合式教与学未必适合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但是近半数以上的课程如果采用混合式教与学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混合式教与学的探索与推广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工程,唯有探索新的政策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助推混合式教与学的发展。

二、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

结构决定结果,健全的结构可以保证组织的责权不缺位。混合式教与学不仅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就连其课堂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从形式、内容和任务上都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在学校领导集体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课程制作支持团队及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等相关团体协调配合,构建起了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团队协作是混合式教与学组织架构的重要特点。

教师团队是混合式教与学的核心,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教等成员。教师团队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与维护、在线课程的运营与支持服务、面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的有效完成需要教师团队的集体协作。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必须专职、其他成员可以兼职兼任。

课程制作支持团队是教师团队的重要助手,由擅长于多媒体制作技术、动态课件制作技术、以及WEB制作技术的成员构成。该团队主要辅助教师团队将课程建设的思想转化成能够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帮助教师团队将知识技能点表达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的动态课件;帮助教师团队完成课程音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帮助教师团队完成其他与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工作。团队成员可以专兼职并举,甚至可以来自校外合作,但是团队负责人和核心技术力量必须稳定。

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承担着课程平台建设、运营与维护的重任。团队包括技术开发人员与运营维护人员。专业化的课程平台需要满足与组织文化和组织资源相适应的个性化需求,专门的技术开发力量就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实现需求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维护人员则负责维持平台的秩序,让众多课程有序共享同一个课程平台,保障平台运行环境的功能健全,性能可靠。如果课程平台采用整体外包,平台技术支持团队也无须学校自有,但是这需要非常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果网络课程学习规模较大,选择自建课程平台相对稳妥,尽管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成员可以不必完全自有,但是技术开发和运维的核心人员应该自有并专业。

教学管理团队负责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混合式教与学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协调、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成果认定、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工作量认定等方面。教学管理团队存在于学校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专业需求出发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管理、支持和服务。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资源协调和教学规范出发对教与学活动进行管理、支持服务。混合式教与学的管理团队可以共享传统式教学管理的成员,但是必须明确专人专岗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责权。

学生群体既是混合式教与学的受益者,也是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混合式教与学强调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与协同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应付了事,就很容易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学习效果,除了要重视和优化课程设计及课程资源建设以外,因势利导的学习制度与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

混合式教与学是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作业过程。参与者的背景、意愿、诉求以及行为习惯多有不同,要想充分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按照标准与规范行事,那么就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让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涉及作业流程与规范、资源配置规则、成果形式与认定原则、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包括: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学习平台使用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学习成果认定规范等等。

1.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

学习平台不仅仅要满足在线教与学的需要,而且还需要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的需要。通常教学管理的流程及规范都随组织文化和资源状况而具有较明显的学校特色,个性化的功能开发与扩展是平台建设必须面对的事情。因此,学习平台应该是基于标准的开放环境,它可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延伸与改变实现相应功能模块的扩展。学习平台的开发可以按周期分步骤逐步完成。

《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就是但是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开发计划并落实配套资源,从技术层面定义了平台开发的各种技术标准及逻辑结构。它主要为学校决策层、教学管理团队以及技术开发团队提供从功能需求到功能实现的沟通依据。

2.学习平台使用规范

众多个性化的课程共享着同一个课程平台,只有让每门课程都共同遵守一个有利于平台高效运行的统一规范才能有效避免课程间在平台上的矛盾和冲突。大量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在同一个课程平台上并行处理相关任务,功能使用指导、错误纠正指南以及容错提示说明等信息都需要便捷有效地传递到每一个用户。

《学习平台使用规范》就是面向一切用户的使用手册,它定义了平台使用相关的流程及要求,规定了平台共享相关的标准与规则,明确了违规使用的后果及处理方法,确保了平台高效稳定的运行和用户便捷的操作。

3.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

课程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在线学习的效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团队与课程制作支持团队的协调配合。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评价方案通常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行动导向。课程资源因其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正确定义好个性化与通用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学习者和技能需求变化而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如何处理好资源新建与资源维护的关系,明确其责权也至关重要。

《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明确定义出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标准、配套资源的供给规则、建设参与者的责权利以及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与方案,充分地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的放矢地致力于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4.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线学习的服务者、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答疑者以及知识应用指导者。混合式教学的面授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的答疑、针对现实任务的解决方案探讨。

学生不再单纯地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理论解析,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带着问题主动参加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人机间、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互动参与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通过设问、释疑、模仿、创新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就要适用教与学的需求,分别针对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定义出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活动内容、质量标准、资源配置规则及相关责权等内容,保障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