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计量课程论文

摘要: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量课程论文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一、经济学类各专业实验性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教学课程比重较小,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培养模式的较大问题就是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书本、轻能力。经济学类的金融与贸易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验应该紧密相连。

2.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专业实验性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子目标,从而影响着这方面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如经济学类各专业都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关的实验环节如果仅限于单纯的电脑打字、数据库操作等内容,没有结合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就容易导致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回顾

改革经济学类各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建设同济品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我国金融与贸易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其理论和方法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非常适合将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平台,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力于改变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项改革设想,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善于将各门经济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三是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研究能力。学生从大量的实验中摸索规律,有助于将专业基本理论加以整合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验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应的计量软件应用来进行实验教学,保障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内容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也较难直接接触到很多实例,使得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和决策,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全国各重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校均于近年来加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学内容,上课时进行相关软件的演示;二是运用相应的计量软件,安排学生直接上机实验。另外,有些高校自己进一步编写仿真实验或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采取了根据所用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自己重新编写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大纲和实验教学手册、教学指南以及相应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内容,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堂交流和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亦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课程评价成绩。从近年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来,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技术学习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因为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定量分析能力。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社会对研究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2013年刚开始尝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实验的指导人员不够,实验的数据不够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设计不同的案例来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怎样开发编写适用的仿真实验,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课程建设中加以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选择、设计,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加强学习、收集新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真正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配套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支持。

3.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在网络时代实施实验教学必然要涉及到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及其应用环境问题。因此,必须结合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实验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作者:楼永单位:同济大学

计量课程论文: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顾翠伶王亚子高继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构建的思索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与青睐[1-2]。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此门课程虽然只有6年的历史,但是其在研究生课题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改进。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

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所用教材的优劣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近30年来, 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比较好的。然而多数以介绍理论和方法为主,除了一些例题外,很少有关于应用的专门章节。因此,计量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读者难以发现它与其他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把它视为一门经济数学方法类课程。为了较好地体现上述关于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想,急需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在积累丰富素材和融入近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将计量经济学设计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经济学课程。这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实例,更新和改变软件。

(三)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教学

计量课程论文:试论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以能力为核心”是高职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实践技能,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高素质的技术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目标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能力培养列为课程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改变过去以传授定额计价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就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改革过程

2009年5月完成了及时阶段任务。新编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并实施教学,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6级及工程造价专业07级进行改革试点并逐步展开。

2009年6月对及时阶段进行小结。通过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校本教材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07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多媒体课件,用于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7级、工程造价专业08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继续实施教学改革,积累实践经验,强化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包括工程造价软件实训。2009年8月在江西省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材用于实际教学改革中,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工程造价专业08级、09级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8级、小高职06级,07级,和中专学生、各类函授学员、培训班学员等推广应用改革成果。

(二)改革内容

1.教学大纲改革。新教学大纲根据根据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工程造价管理新机制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创新教学模式。与旧教学大纲比较,不同之处,在于新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主流计价模式。增加了施工现场实践训练。

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江西省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制作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课件,完善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根据新教学大纲,新教材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清单计价是我国招投标工程的主流计价模式。

2.积极开展施工现场实践教学,增加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应用实训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组织学生去施工工地参观实践,尤其是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实践,部分学生还在老师指导下,承担现场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工作,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工程量清单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参与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从事现场监理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尝试逐步增加了“工程造价的发展及其管理体系”的近期发展情况介绍,这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使学生在踏上工程岗位之前就能接触到工程造价管理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认识到将来作为一个的造价工程师,除了具备工程计量计价基本能力外,还应该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主动地影响设计和合同管理,通过工程造价这个度量标准来实现项目的价值。我们改革的目的不仅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读图;不仅让学生听课,更让学生动手;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还能记得一些;做过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聘请业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本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性,我们邀请江西省著名的建筑结构专家、工程造价专家从自身成长经历分析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畅谈工作成就、经验、教训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很受学生们的喜欢。

(二)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学院与北京广联达软件公司江西分公司、江西省建筑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我校学生的长期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部分工作,通过实习活动,让他们从社会的“课堂”中学习,又到社会的实践中应用。学生经过生产实习后,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毕业实习后,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课程组根据计量与计价的一般程序,搜集典型工程图纸编制成册,以实际工程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在案例的选择上,课程组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培养了学生对所学各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较好地掌握了造价员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岗位技能,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普遍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江西省建筑及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招投标文件,标准图集,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和施工现场条件等编制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一)充分利用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根据新编的实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增加实战操作训练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工程课程设计,改变原来只完成传统的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书。”要求学生手工计算和造价软件算量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作为招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作为投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工程招标、投标、报价工作程序,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并能熟悉运用招标投标技巧,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的综合实训,使学生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就业上岗的职业技能。

(二)在教学改革中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中的应用,制作精美的授课PPT,采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模拟,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提高识图能力,我们演示造价软件三维模型、施工现场参观及动手制作构件,指导学生进行计量计价,使学生能不断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整合“手工计算”和“专业软件”,做到“专业课技能一体化和现代化”。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套件软件快速报价,快速投标的能力。

五、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较熟练地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手工和软件的计算及各种报表的制作分析。我们做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效果。我们根据工程造价计价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开发和组建新的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专业综合能力提高。我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算量大赛预赛和总决赛,我院派出了由胡洋老师带队的4名选手参赛,其中2名学生获三等奖,2名学生获优胜奖。胡洋老师获“指导教师”奖。我院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期间和就业上岗后,工作责任心强,勤奋好学,工作能力较强,能熟练地运用广联达、斯维尔、鲁班、神机妙算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各种类型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学生们还从事了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深受工地工程师的好评,教学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为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综合实务能力、毕业顶岗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顶岗就业,成为生产一线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计量课程论文:浅论高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包括教学观念、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在《安装工程计量与造价》课程中如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高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改革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建筑设备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以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是在建筑安装企业,主要从事施工员、预算员工作,或是在造价咨询企业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专业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重点学习的专业课之一。随着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有关内容已经成为造价员及造价工程师注册考试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对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既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又能为参加各类注册考试打下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要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职教理念,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特点

实践性强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地编制具体安装工程实例造价,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

授课内容广《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内容涉及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施工规范、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及体系、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编制和造价软件的使用等。

知识更新快当国家有新的建设规范和造价文件出台时,该课程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并与新规范和新文件相适应。

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形式改革

课程形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重组,设计出立体化课程。高职教学在专业教学阶段应打破各门专业课程相对独立设置的界限,设计出包含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立体化课程。目前,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计划中,与《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设备工程》。这三门课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都不是独立的学科。《建筑制图与识图》主要向学生讲授建筑制图的基本理论和识图的方法,《建筑设备工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建筑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的设计原理和施工规范。在讲授这三门课时,可以采用穿插三门课程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讲解建筑给水系统的组成时,可教学生利用制图基本理论识读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在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图集来计算工程量。如此,可将这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立体化课程(立体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形态结构的多元化和课程过程取向的多向度两方面),该立体化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施工课以实践为主。(2)可节约课时。利用节约出来的课时可为学生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从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先端正学生的心态,把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心态转为“我要学”心态。引导学生端正心态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我要学”心态会自然产生;二是要培养出学生的自发式压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自身利益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发式学习动力,养成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条件下自觉求知的欲望。相应的措施应当包括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去调查,了解学生需要的知识;聘请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讲解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企业的竞争模式;教师课前课后与学生深入谈心,传播有利于形成“我要学”心态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能使学生形成专业知识素质。但要使学生自觉再实践,直至形成一种技能,就必须采用另一种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根据工作实际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其所有知识的讲解与学习都应结合工程实际,保障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兴趣、有能力参与进来,而且教学进度安排不受课本限制,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笔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从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开始的,因为管道工程图相对于电气、通风、空调等工程图易读,管道工程的计量方法也相对简单,容易掌握。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教师可将校园里的建筑作为工程实例,如宿舍楼、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在教学中,笔者及时次课就交给学生一套图纸——学生宿舍楼卫生间的管道工程图,并且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作为业主计算该工程的标底;作为施工方给出该工程的低报价。由学生自愿选择完成哪一个任务。有了任务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要完成图纸所示管道安装需要花费多少钱?该工程需要什么样的管道?需要多少米管道?又需要多少和什么样的卫生器具?需要花费多少钱安装这些卫生器具?带着这样的疑问和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工程图纸,依次讲解给水管道的计量与报价方法、排水管道的计量与报价方法,这其中涉及管道除锈、刷油等工作的计量与报价方法应一并讲解,然后讲解附件、卫生器具的计量与报价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讲解计算规则,而应结合该工程的部分管道演示计算过程,同时辅以规则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是怎样计量的,为什么这样算,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没有计算的部分。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完成了所给图纸的工程量的计算,并分别完成了定额的套用和费用汇总后,也就得到了定额计价的定额分部、分项工程费。

然后进入计价模式的教学。为了学习的连贯性,应该结合前面学生已经计算的工程,并以大家共同计算的定额分部、分项工程费为基础,不论是定额计价模式还是清单计价模式,都以这个工程为原型去考虑报价,比较计价、报价方法的差别与优劣。标底或报价的一点失误就可能造成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元的损失,又因为是身边的实际工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而且态度会相对严谨。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管道工程的报价方法与两种计价模式时,教师可以给出校园里的其他工程图,并要求学生分组报价,当学生已经可以给出正确的标底或投标价时,他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并对造价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理,进入电气部分的教学后,应先从一间教室的照明、动力平面图开始,从最根本的电气管线工程量计算入手,再计算照明灯具、插座、接线盒、开关盒等的工程量,使学生轻松掌握工程量计算的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增加案例的难度,如计算厂房的电气工程的造价,又较原来增加了桥架、电缆、配电等内容。待学生完成该工程造价的计算后,再进一步增加案例的难度,如计算综合楼的电气工程的造价,不仅包括强电,还增加弱电,如综合布线、电视、电话等内容。这样,整个授课过程都围绕工程案例讲解和练习,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就已经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报价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为其日后尽快胜任造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课程重组、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使他们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这些专业知识。这种以案例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可以获得一种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同的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总之,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充分地融于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学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

陈扬(1979—),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1文献综述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很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角度入手改革课程教学。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时较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交课程论文的办法,这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监督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从网上下载论文打印交给老师,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课程论文题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讨论。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讲完后,布置一个和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对学生的专业纵深知识以及专业横向知识进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验证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结语尽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课堂上不能放松基本理论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开展以PBL教学法为主的课外教学。

作者:尹向飞 单位: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变革探析

作者:白秀广 陈晓楠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模式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从原来的专业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向快速的学习能力型倾斜,这些均是由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的这种快速变化的形势,培养出适合整个大社会环境的人才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如何加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师的讲授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出现了“教学互厌”的尴尬局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一点感受,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二、教改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属于应用型、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因此,应注重实践应用,以应用带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计量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应用中加深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步骤、方法和思想。基于此,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增加或详讲应用性比较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如模型的应用条件、平稳性、异方差、自相关等的处理,并结合软件可以熟练操作。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提供对应的案例讲解或演示,促进理解和软件的操作应用,并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及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和讨论,如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非典对旅游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效果、火车实名制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练习。删减或略讲理论性过强、缺乏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论推导等,如有效性、无偏性的证明等,删减或略讲的部分内容可以课后自学,自学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将统一讲解。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重原理及结果,轻推论及证明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及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经典的计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的特点,对某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或拓展,如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比较注重农户生产或消费意愿方面的研究,就重点拓展用于意愿选择分析的Logistic回归等,使其能学有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一个显著的教育特色就是在高中进行了文理分科,虽然最近有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但整个分科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理科学生对艺术、文学等文科知识的缺乏,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特别是数学等理科知识的匮乏。知识的相互匮乏使其弊端在大学的学习期间暴露无遗。计量经济学课一般在经济管理学院,而经济管理学院文科学生居多,致使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推理证明进行不下去,甚至往往会出现下面学生高喊我们是文科,听不懂也不需要搞定量的东西,说这些是学数学的人搞的事情,严重反映出目前文科教育的弊端,只注重表面及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内部的深入的定量关系。这也是近几年出现的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研究生录取中喜欢招数学等理工科学生的原因。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往往进入两个误区或极端:一是教师继续讲定量的推理证明,而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也产生了厌学心理;第二是教师轻推理证明等理论知识,只讲软件操作,结果是学生只知道操作,不知道所以然。因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理论与软件相结合为了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或误区,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对于多元回归的古典假设、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等采用重原理说明及结论而轻证明过程的方法,讲述中采用方法与软件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使其可以在理解理论的同时掌握其操作方法,加深其印象,另外,根据已有的案例及结合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的说明和详细操作,使其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其意义。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2]。有关专家作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3],结果如下表。从上面的实验可知,在教学过程中越是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大,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学生收获越大,效果越好。因此,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让同学们以3~5个人为一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分析社会上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分析”、“非典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认识到课程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又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理论和证明,让同学们真正掌握到知识和技术。另外,同学们通过完整的从收集问题、拟订方案、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到得出结论的整个流程的参与,加强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观点鲜明,创新点突出的文章可以通过指导修改后发表,进一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交流经过前面的实践教学,每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合作努力都有了对某个问题的及时手数据和结论。由于每组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方法和结论也不一样,这时让他们进行经验、成果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3]。可由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阐明各组所用的方法和观点,学生相互提问,由教师总结评价,肯定成绩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互为借鉴,而且还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成果交流的基础上体会计量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和开阔大家的思维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的检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得到锻炼和培养[4]。#p#分页标题#e#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多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以考记忆力为主的题型。它的弊端在于只要学生的记忆力好,考前背公式及题型等,在考试中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容易使学生出现平时上课积极做笔记不思考、期末时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问题。学生即使在考试中得了高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能力。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4]。布鲁纳的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他认为,一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得了十个知识点,而另一位学生经过他自己的思考而获得了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当然是第二个在培养学习能力中价值更大[5]。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过程的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并在及时节课时进行说明,让学生目标明确。本体系是在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应用考查相结合,专项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即书本理论知识,如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虚假回归等与软件操作考核相结合,可通过的综合大练习在机房进行现场考核,主要考其实战能力,占30分;2)期末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期末成绩占30分,期末考试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要包括一些拓展性内容,还要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问题,考察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到课率和积极参与课堂及小组活动,完成任务情况等,占40分;对于理论与社会现象,专项与综合考查等已包括在前两项的考查中,不再赘述[6]。另外,不拘泥于上面的考核形式,比如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公开等均可酌情加分。通过两学期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性在迁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日益受到欢迎,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克服“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工具,更好地应用于探索和解决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人的指点,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深入拓展提供帮助和借鉴。本次教改,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堂沉闷的气氛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收获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提高了。但是还存在诸多需要提高之处,如丰富教学案例、完善应用实践教学、提高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的深度、注重平时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等,将在后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构建的思索

作者:高启杰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与青睐[1-2]。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此门课程虽然只有6年的历史,但是其在研究生课题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改进。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

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既要介绍基本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又要讲授一些非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理论方法是非经典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应用,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理应受到重视。同时,应当指出经典理论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近期成果,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补充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其次,在内容结构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研究生能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讲完单一方程和联立方程理论方法之后,还要讲解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及其在生产、供给、需求、消费、金融、贸易等主要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与案例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再次,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处理好思路剖析和数学推导的关系。阐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很多数学推导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所用教材的优劣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近30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比较好的。然而多数以介绍理论和方法为主,除了一些例题外,很少有关于应用的专门章节。因此,计量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读者难以发现它与其他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把它视为一门经济数学方法类课程。为了较好地体现上述关于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想,急需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在积累丰富素材和融入近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将计量经济学设计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经济学课程。这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实例,更新和改变软件。

(三)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教学#p#分页标题#e#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3]。目前教学中,学生上机训练时间太少。建议在现有学时基础上,增加8个学时的上机操作训练,并将这8个学时穿插在原有的32学时中间,而不必专门安排软件应用的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重点介绍一种专业应用软件,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适时地穿插在理论与方法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在处理各类型数据、建立模型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在综合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从而完成建模的全过程。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促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在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自然是教学方法的。然而,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对如何根据经济学理论、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等讨论的较少,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就更少。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或现象,在提出建模设想、选用具体估计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数据、诊断发现问题和改进估计方法等各个计量经济建模环节都存在问题[4-5]。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除了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外,急需加强案例教学,以便有效地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首先需要有效地组织案例素材,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有专业特色就是要充分体现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课题,选取体现时效性、专业性、贴近个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区域经济案例。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应当整合校内多个相关学院的资源,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要互通有无,合作交流。

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讨论。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中。因此要启发学生大胆创新、集体讨论、独立分析、解释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体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在课程网站上开设案例讨论区,进行非实时的案例讨论。教师规划好案例初始资料和目标,学生通过非实时手段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或论文。

综上所述,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优化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双向互动式启发教育,注重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统筹协调,从而更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特色与地位,并且发挥其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计量课程论文: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结合相关文献的观点,对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

1980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教授在北京颐和园讲授了计量经济学,为我国培养了及时批计量经济学学者。而且计量经济学于1998年7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此,我国财经类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越来越重视,据调查发现,98%的经济类高校和60%的管理类高校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财经类高校都很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但是由于财经类高校专业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该课程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和对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调研中发现,财经类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本科专业基础差距很大

克莱因教授在《经济计量学讲义》一书中阐述:计量经济学是数学方法、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就其字义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包含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算的意思。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工具,构建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揭示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实践[2]。因此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但是,财经类专业录取的研究生一部分属于跨专业报考,在研究生阶段只有一年时间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一年时间也只能安排一些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而且由于课时等原因只能对这些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知识进行粗略的讲解,这些学生根本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因此,在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时缺乏经济理论知识,很难对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不能构建出符合经济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属于文科生,由于长期受到文科知识体系的熏陶,大部分学生更加偏爱于定性的思维模式,而计量经济学课程严密的逻辑性和诸多的数学模型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给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学时不够,不能系统掌握课程知识

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放在了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而且基本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基本在50课左右。由于学生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的限制,造成大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不能满足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讲授。据调查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初级部分相关内容,因此在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只能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讲授,然后才能开始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又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先修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概率论、统计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微积分)等课程。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统计学以及相关课程,虽然学生在考研时都考过微积分和概率论相关知识,但是其知识并不扎实,造成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利用50课时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则不能把理论知识讲解全,也根本没有时间安排实验课教学和操作,造成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管理类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缺乏跨学科教师

讲授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知识、统计学基础和数学知识背景,同时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财经类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财经类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极少具备这些素质。具体表现在:一部分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统计与数学学院,部分开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还有部分高校把课程开设在商务学院等。开设在统计与数学学院的,主讲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大部分具有理科学位,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计量经济学专业训练。在计量经济学讲授时容易忽略问题本身的经济含义,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分析时造成计量经济方法和问题本质脱离。而开设在其他经济管理类学院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主讲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老师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统计学、数学的专业知识,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有些统计学知识讲授不太清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那些结论,不能活学活用。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更能胜任此项工作。

(四)缺乏专业的教材

目前,适用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大多数财经类高校选取教材时都用到了本学校教师编写的教材或者电子版课件,部分学校甚至都没有自己编写的教材,在研究生开课以后只能由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材,而这些教材不一定适合于各个专业的学生。

(五)合班教学没有针对性

大多数财经类高校的教师在进行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时,采用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专业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需求不一样,统一授课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上述问题制约了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以及结合相关文献的观点,对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一)前期加强基础课程的培训

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开设在一年级第2个学期,对于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及时学期旁听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初级部分)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就可以利用3-6小节的课时来回顾“计量经济学”的初级内容,争取到更多的学时进行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课的案例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避免了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到”,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

(二)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硕士研究生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自己专业研究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基于该目标,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时,应该轻理论和方法推导,重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结合、重理论和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重理论和方法的软件操作、重操作结果的分析。

(三)适当增加教学课时,补充实验课教学

由于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只有50学时左右,课程的理论部分勉强才能讲授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因此,可以适当增加10-15课时时间,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views软件[3]或者SAS软件对实际专业知识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能力。作者就职的高校在从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时一直采用eviews软件,此软件操作简单、可视性极强,非常利于学生掌握。

(四)重视案例教学,构建典型案例库

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完一段理论和方法,都会配备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并采用eviews软件对案例进行实际操作。但是,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不同则研究方向也不同,如何提高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上案例教学和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是不行的,课上所讲案例只是针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专业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因此,课下需要针对每一个专业建立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学库,并定期对案例库进行维护和更新。通过案例库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切身体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教师对外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以作者本人工作的学校为例,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博士或者在读博士,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也基本在5年以上,但基本都是青年教师,而且教学科研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科研方面积累的丰厚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这些计量经济学教学科研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去借鉴。因此,需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多邀请国内外著名计量经济学学者、专家来对青年教师进行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的培训,而不是几个小时的学术报告。厦门大学曾经在2005年7月邀请了五位海外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开设了5天的国际计量经济学培训班,吸引了国内3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4]。

(六)分班教学,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大纲

由于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在计量经济学知识运用时,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班,即经济专业班、管理专业班和统计专业班。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经济学类专业主要讲授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案例分析。管理类专业比如会计学专业等主要讲授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案例分析。统计学专业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学过时间序列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而且统计学基础扎实,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时,可以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进行深入的讲解。总之,根据专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学校和学院帮助任课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须鼓励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科研的教师参与多种渠道的交流,提供必要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机会。

作者:米国芳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赵爱文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

一、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让学生感觉该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相比其他课程的应用性更强,不但强调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更注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目前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以理论方法的讲授为重点,缺乏对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很多老师更多地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方法和理论论证上,但对如何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如何应用和进行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因此,虽然学生学了很多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的理论方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只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模型做出估计而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重理论模型的推导

轻实际操作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以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很多的数学方法,但又不等同于数学,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推导上,不但事倍功半还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充满恐惧,不像理科生,数学推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也对推导过程不感兴趣。比起数学推导过程,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现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必要的数学推导也是难免的,而数学公式的推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基础,尽量避免课堂上只进行理论推导的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缺乏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相对都比较完备,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许多经济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理论化而不易让学生接受,加上有些学生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加上课时所限,实验课程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教学已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革新教学方法本科阶段的计量

经济学课程应主要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理论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搜集经济案例,以专业期刊为辅助参考,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型,引入学科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该模型的意义。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展开讨论,同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解答,找出解决办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资料调查、思考,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此外,可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革新教学手段计算机的应用

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取,并有繁杂运算过程,但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运算,既耗费时间和人力,又没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运算都需要辅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应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论课程以外,应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学生通过上机训练,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各个模型与公式,领会运算结果的概念并判断运算结果是否合理。此外,还需利用便捷的网络,将教学的大纲、计划、应用软件等教学必需资料放于网上,将各个教师的联系方式放于网上,以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学习,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本科阶段的计量

经济学课程应该以应用为主,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测验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进行案例分析、随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方式,这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需要通过考核方式的革新来进行测试,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现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实验,侧重于软件应用和模型参数估计;课程论文写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理论考试相结合,课堂测试应包括随堂讨论、问题探讨等,上机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最终将测试定为平时测试、上机实验、课程论文和理论考试四部分,并进行加权综合评定。这样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真正激发出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凭借课程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四)革新学生学习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筛选的成本,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建设相适应的案例集或案例库。其中有几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1)所选择的案例需是接近现实情况,且易被学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所选择的案例需体现出计量经济学科的含义、方法及原理;

(3)所选择的案例需具有时代前沿性和广泛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可以吸引不同的学生,同时还体现出了学科用途的广泛性;案例跟随时代经济不断变化,这也体现出了学科的适用性,更加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其求索精神。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发学习,将内在的无限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硬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案例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如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采用双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列举事实来具体分析,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增加多媒体教学分析,增加实验比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毛锦凰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计量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创新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创新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本文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剖析该课程教学创新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同时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创新策略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政策性及综合性等特点[1]。现阶段,我国经济产业及市场已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在各个行业、各领域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这就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建筑业中更是如此。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如何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有效培养和提升专业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工作中及时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能掌握建筑工程计量及计价的根本依据、范围及基本要求,以便未来从事工程造价管控、工程成本分析及造价咨询等技术工作中能做好这几点:一是能够正确、的采集和工程造价有关的资料及信息;二是可认识并正确应用国家制定的关于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计价条例及造价软件等;三是能正确界定计价范围及妥善选用计价方法;四是可以对不同建筑结构类型、不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特点、构成、计算内容及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同时,还可对工程经济予以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创新的理念及方法

1.创新理念。为实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创新教学,应积极转变以往教学理念,树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这几方面:(1)基于能力本位及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的计价过程,及社会企业真实建筑工程项目作为载体,对职业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职业要求、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2)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可有效突出职业能力锻炼及专业素质培养的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3)通过对专业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的分析,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设计,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4)应以国家及各地区制定的关于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相关规则制度为依据,结合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岗位资格、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等资格考试大纲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5)课程教学内容不但要重视通用性,还应重视时效性、实用性及政策性。

2.实践方法。聘请专家讲学。前文提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对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均有很高要求的专业课程。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中,院校专业小组可聘请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进行实践案例讲学,系统讲解工程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如此分析会更为、深刻及客观,不受文本内容的限制和影响,对实践工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工程一线人员为学生畅谈他们的成就、经验及教训等,及他们对行业前景的展望,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动力[2]。

3.校企合一。当前校企合一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开展,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也可进行此项教学方式。可以和当地资质较好的建筑企业开展合作,将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重要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在社会、企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锻炼,如此能让他们更早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发展形势,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走上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在实习中,可使学生更、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专业,通过实践操作使本专业知识及技能更为充实,在基于实用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一的教学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度[3]。此外,实施毕业实习,可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基础。

4.案例教学法。在创新教学中,可根据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一般程序收集建筑工程的图纸,并编辑成册,通过实际工作将整个工程项目串联,使课程体系更为充实和完善。在案例选择上,应尽量选择紧跟时代,较为新颖、具有代表且和实践关系较深的案例[4]。而通过案例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课程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可及时有效的应用出来,如此可有效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那些相对抽象的知识学生的也能够在案例中找出可实践应用的可能性。

5.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既定项目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项目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游戏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独立自主的组织、安排自身学习,解决具体项目任务执行中的困难或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该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典型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之后,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下,实现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更好的掌握作为造价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6.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路径。课程教师可设计一定的“工作场景”,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个模拟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传统手工算量技能,还应能够运用计量计价知识独立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招投标等工程造价相关问题。而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把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项目报价等工作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熟悉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细节,将课程学习过程转变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此项工作中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实操技能、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总而言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良好的认识,同时对课程学习有大局意识,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形式,进而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创新教学的策略

前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及实践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而为确保创新教学的良好开展,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兴趣培养、内容优化、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方式及标书实践编写等方面。

1.培养学习兴趣。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内容较为繁杂,且和国家现行的工程计量计价政策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近期建筑工程造价相关的信息、制度等,同时还应有效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以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可带领学生到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行业的发展情景,也可将工程造价师请到学校和学生面对面探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行业的发展新动向,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2.优化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直以来定额计价在我国工程计量计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建筑工程量清单规范》的颁布及落实,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逐步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这将是为了建筑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形式,但是因我国工程投资体制的限制及施工企业实力水平偏低等因素,当前这两种计价方法一同存在的。而这两种计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课程内容,也就是要将两组教学法均系统的教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未来岗位工作中能灵活合理的实践两种计价法,强化他们的职业能力。此外,因该课程内容变化较快,往往和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让学生所学和未来从业所用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教师应搜集建筑造价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规范文本、市场价格、新技术等方面,及时有效的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应着重体现造价员未来职业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情景,以此情景来引入课程的设置,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岗位需要造价员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较大限度的在课程中培养此项技能,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施工现场对造价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以相关职业活动来引导组织教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具体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实践教学分为三个情境,每个情境设定两个项目。即:情景一基础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情景二主体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情景三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一定额计价;项目二清单计价。实训项目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重点解决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整合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教学日益推进的今天,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并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通过PPT的制作、计算机3D模型的有效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强化空间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识图及计算能力,在此实际教学中通过模拟造价软件3D模型、组织学生到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强化学生计量计价相关能力的锻炼,实现“专业课技能的一体化”。在基于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中,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培养和提升学生及时有效应用计价软件来快速报价和投标的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6]。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专业教师应不但提升教学效率,在确保效率基础上提升教学工作的性。应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讲课程知识和信息教学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如此不但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还可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要不断充实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践,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要注重传统手工计量计价的应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会不同形式工程量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模拟招投标会议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工程任务指导书,学生再依照此指导书,进行建筑工程的投标文件编写。学生在进行编写中,要对投标书各个环节予以完善,并对投标书进行分析及细化,进而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可通过具体的工程招投标、工程报价等程序的进展情况,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熟悉招投标的每个细节,如此才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投标书编写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及逻辑条理的思维能力,还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仅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对高职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有所提高,为有效培养和强化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创新。

作者:王锦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摘要:

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2010)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因为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专门通过课程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段,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撰写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虽然从教师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抄袭严重。使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资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部分论文虽然不是通过网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内容、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通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3.1课时设计

课程论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完成,单纯通过课堂是很难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的。一方面因为论文的写作周期很长,课堂的氛围和时限并不适合进行严肃且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具备文件检索、数据搜索等论文写作需要的条件。所以,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要进行课程论文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在课下而非课上,没有必要设立成单独的实践课课程,而应融入到计量经济学的主课程和实验课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进度在适当时点引入课程论文教学,通过课上指导和课下实践的结合达到应用性教学的目的。一般高校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主课程的课时安排是32~64学时,另外可能还有2~6学时不等的实验课。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本文建议课程论文教学的课堂可安排4或5个课时,分别在课程的中期和后期进行:第1个课时主要用以讲解课程论文的规范和写作要求,可安排在主课程对基本的方法理论讲解完了之后,在主课程的中期进行;另外2~3个课时则安排在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之后,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初稿统一进行答疑、审阅和指正,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这部分课时根据学生人数和课时量灵活设置,学生多和课时安排充足的可设置3个课时,学生少和课时有限的可设置2个课时,可以安排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可以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内容,则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本科阶段学生一般还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课程论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方法和掌握学术规范而非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的设计不必要求有多大的学术创新性,而应注重方法应用的实战性,在选题上可以选取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成熟的领域。但如果选题都集中在某一成熟的领域,在该领域已经有数量较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文献,又容易出现上述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所以选题的设计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给予学生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如果实行纯命题作文的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布置一个明确的论文题目,则学生体会不到用计量经济学做应用研究时选题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在选题时应该对选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如何选取适宜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研究视角、这个研究视角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基础、如何确定研究变量、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和量化、样本量是否满足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要求,这些都是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如果把题目直接给定,学生就难以切身体会到研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计量经济学选题设计上,不宜太自由,也不应太过死板,应该在灵活性和控制性中找好平衡点。建议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内容不能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选择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内容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应该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可以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障,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内容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选择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障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内容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内容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内容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内容,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选题和内容设计好之后,还需辅予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有:一是论文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如果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学生是否完成论文、完成论文质量如何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很多学生会因为课程论文的强度和难度大而选择敷衍了事,消极对待,课程论文就流于形式起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论文的成绩考核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要提高课程论文成绩占比权重。如果是考试课可以把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成绩占比提高到50%,与期末考试成绩等重;如果是考察课可以直接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形式。通过提高课程论文的成绩权重,学生才会重视课程论文写作,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设计合理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应用的性和规范性上,如规定高分的标准是:数据搜集的充分性、方法选取的适当性、方法应用的正确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独创性,对于有拼凑和模仿痕迹的论文要相应减分,有明显抄袭无自主研究内容的论文则直接判定不及格。评分标准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努力的方向,对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至关重要。二是实证分析范文讲解。大三本科生一般还没有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对于实证分析的论文如何撰写可能还不甚了解,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将无从下笔,上交的论文也会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用1个课时进行论文规范指导是必要的。可以选取一两篇经典的计量经济分析范文,给学生展示和讲解。除了讲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外,更重要的是讲解计量经济论文的写作规范,如做实证分析的目的、实证的理论依据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的解释、实证方法的应用说明、实证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等。学生在写实证分析的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实证结果不加处理就简单把全部信息附在论文中,所以在讲解中要强调,对于检验结果应该如何把重要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恰如其分地在文章当中给读者显示想要分析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学生通过对范文讲解的直观认识,了解了学术规范,再进行论文写作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三是结合实验课重点指导。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写作会遇到许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案例分析所没遇到过的。一般的上机实验课也主要是验证性的操作实践,学生只需要依据给定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学会操作的内容。但现实研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操作,而是反复对变量进行选取、样本区间进行选择、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变换的实验过程,单纯通过验证性的实验课操作难以体会到这种探索的过程,为此徐占东和王维国(2009)提出了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结合学生课程论文的内容展开实验可以达到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论文写作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计量经济学检验通不过、实证结果与经济意义不相符等问题,在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如何把研究改良和推进,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利用实验课的2或3个课时,让学生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案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软件的操作,又能够加深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应用性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四是课程论文作为案例分析。教科书中的案例只是为了讨论特定的估计方法或者检验方法而设定的,而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角度看,教科书中的许多例题的模型设定是错误的,如果只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案例分析讲解会给学生以很大的误导(李子奈,2010)。所以案例分析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例题讲解,选取学生完成质量较好的课程论文当做案例进行讲解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个课时,通过对学生做实证分析较规范的研究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可以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作者:邝雄 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经典教材未必是最适合的

市面上《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也不乏名家编著的教材,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却不一定适合三本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使用。比如,国内高校普遍选用的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甚至成为很多高校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但是,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的分析,书中大篇幅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使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产生了畏惧心理。且这本教材实践部分较少,案例陈旧,且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国外名家教材,比如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以及伍德里奇德《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略去了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且引入了丰富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中美思维和表达存在差异,这两本国外名家的教材给中国学生学习带来了阅读障碍,且这两本教材也没有软件操作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无法运用理论进行实践。另外,这两本教材涉及知识点过多,一般3学分48学时根本不够安排。且这两本书的译本价格不菲,如果选作教材,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多媒体的缺陷

多媒体的出现,把老师从繁重的板书任务中解脱了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授课效率。多媒体除了能加大授课的信息量,还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多媒体并非是万能的,在加大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多媒体流畅的播放,缩短了老师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足准备,保障课堂上思维清晰连贯;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板书,在老师书写板书的间隙,学生可以对刚学习的内容作短暂的回顾和整理,或者思考一下没弄清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空档",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这要求学生上课精力高度集中,课前认真预习。而三本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容易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三)一减再减的实验课

按照48学时的教学安排,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到7个实验:一元与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序列相关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处理、虚拟变量的设置、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如果安排7次实践课让学生上机操作,剩下的34个学时根本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校把实验缩减到2到3个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实验。考虑到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削弱学生动手能力。笔者精选了5个最为重要的实验,并把这5个实验安排到了3次实践课里。为了督促学生上机实践,笔者还将实验课与学生的课程作业关联起来,即学生通过实验,得到计量分析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提高了操作技巧,掌握了把计量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但缺陷在于把5个实验压缩到3次实践课里,哪怕有作业迫使学生不得不操作,但实践课信息量过大,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

2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涉及到大量的矩阵运算、概念、公式、图形和软件分析结果,教学回归板书并不科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且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讲解案例、展示计量软件的分析结果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既直观又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教学相关的视频和图像,能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笔者在讲解总体回归模型和样本回归模型时发现学生经常把两类模型的表达式弄混,于是,笔者借用了一张以一顶大帽子遮住整张脸的当红明星LadyGaga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笔者带着帽子在模仿LadyGaga。然后再告诉学生联想着记忆,样本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与总体回归模型的表达式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样本回归模型的参数带着帽子,因为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模仿"估计总体回归模型。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非常牢固的记住了样本回归模型的意义以及其与总体回归模型的区别。主要应用多媒体,但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辅之以板书。在讲解较难知识点时,应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比如,介绍"虚拟变量陷阱"这一概念时,由于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可结合板书进行讲解。由板书一步一步推导,这样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也容易掌控学生的接受情况,并随时作出调整。

(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老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然后老师再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这学期授课的经验,笔者认为安排4次实践课,7个实验比较合适。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仍然较多,时间较紧张。笔者思考,能否采取老师指导结合学生互帮互助的方式完成这个"困难任务"。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把成绩好积极性高的同学与学习主动性弱的同学均匀分配到各组里。课上,老师统一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环节,老师不针对每一位同学单独辅导,而是针对小组内部消化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辅导。这样,既保障了紧凑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得以完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教育部制定的经济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很多高级课程的基础,加上经济学前沿的研究大多需要运用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因此,怎么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较为难学,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等原因,使得三本院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面临不少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正视三本院校教学的特殊性,积极看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方法,一定会使三本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刘敏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