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在实践和开放状态中呈现。但受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注意力转移和动力殆尽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此时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并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讲述为己任,而是要在学生表现的相关细节进行实践过程的引导与调整,从而保障综合实践课程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剖析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发展普及。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呢,本文将试做阐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来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

一、开发课程资源,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选题问题。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设计经济管理、交通、体育、环境等方方面面。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活动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

(一)以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和发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1、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例如,我县的道情、焙面娃娃、上党二黄、舜的传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调查研究,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2、从自然环境中发掘主题。如:我县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我县的旅游文化开展而深刻的探究活动。阳城,处于华夏文明北方核心区。数万年的考古史和几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我县境内有礁峣山、索泉岭和走马岭等三处新、旧石器遗址。有关史籍记载:舜曾“渔于镬泽”,禹曾“导析城至于王屋”,汤曾“祷雨桑林,以观桑者”,养蚕缫丝的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时代曾创造过“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阳城先民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址和轨迹,广布城乡,俯仰兼是。可引导学生对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探究,还可开展对周边自然风光的探究活动,可开展“我是小导游”等一系列活动介绍阳城,发展阳城。

同时,还可以从地方农副产品及学校的突发事件等等中挖掘主题

(二)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们一是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抓好学科间的综合,超越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要求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有力。二是开发自然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社区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力求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开发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士、气候以及综合环境。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三)拓展学科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围绕某一主题,对课本进行探究阅读。阅读一至六年级有关课文,摘抄和分析有关描写家乡的文字,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并将其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归纳综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家乡的特产,如研究小杂粮、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合理实施课程,有效利用资源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教学形态,有一种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的主要做是指导和组织儿童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呢?根据教学实际,我认为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等都要做细致的考虑,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有效指导是前提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教师教学设计具有生成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和课程资源极其宽泛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

3、活动目标要具体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但是,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目标具体、明确,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1、增强趣味性,引发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跃跃欲试的讲究趣味性,“乐”中学习。

2、重视过程评价,引发自主探究

重视隐性目标、长远目标必定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评价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评价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原则,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采取了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为之探索,为之思考。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

摘 要:活动主题吸引学生,做到符合学生“口味”;在过程实施中,要组织学生充分开展实践活动,放开学生“手脚;对活动的评价要切实真诚,触动学生的“心灵”。较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主体;兴趣;主题;过程;评价;人才

综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实践性、主体性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理念。在乡镇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由于地域环境、学校资源、学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活动主题照本宣科、老生常谈,所谓的活动即学生的闭门造车,或者干脆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这门课程也由最初的陌生好奇转为淡然,甚至厌倦。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何走出这一局面,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保持浓厚的兴趣,让这门课程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主题选择符合学生“口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要加强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信息兴趣和经验,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翻开各年级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提供的主题不少“远离”学生,面向农村的相对少。而如今的乡镇学校,外来学生正日益增多,班级学生呈现复杂化。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实践条件、能力与城市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高要求的主题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学生所能,让活动主题符合学生的“口味”。

(1)激发乡土情。爱家乡是每个人最淳朴最基本的感情。“乡土情”不失为乡镇学校综合实践值得研究的主题。为加强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要让外来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挖掘好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活动。例如,“走进文明张家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上网搜集资料,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张家港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唤起本地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外来学生的向往感、归属感。同样,本地学生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教师也要引导外来学生将家乡独特的风情介绍给本地学生。因此,可以围绕以下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家乡风光美”“有趣的风俗”“说说我们的方言”“舌尖上的( )”等。这些蕴含着乡土气息的活动,焕发起学生浓浓的乡情,学生耳濡目染,产生亲近感。同时,这些活动可操作性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

(2)蕴含生活味。学生生活于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吸引力的主题。如为什么我们江南地区不容易发生地震,为什么近视率日益提高,小学生喜欢哪些游戏……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主题。再者,日益为全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也是学生“触手可及”的课题资源。例如,泗港附近的砖瓦厂就有很多可研究的话题。砖瓦有哪些品种,砖瓦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砖瓦的生产对泗港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砖瓦的生产对环境有何负面影响。再如,成为流行时尚的“新词”也有着学生喜欢探究的话题。说说我熟悉的新词,新词的作用,新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这些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过程实施放开学生“手脚”

实践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这门课程注重学生在参观、考察、实践、设计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去了解和感悟生活。内容的广泛性,课程的实践性,完成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综合实践绝不囿于课堂这一阵地,它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到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究。然而,在乡镇学校实施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走出学校,意味着不安全因素接踵而至。另外,综合实践课表上仅仅只有2节,80分钟时间步行到某地调查参观,即使能走得出校门,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所以,现实中的综合实践课,绝大部分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学生的手脚被禁锢于课堂,何谈真正有调查和访问?何谈有真正的趣味?何谈真正的实效?因此,教师一定要放学生于大自然,放学生于社会,让学生的“手脚”在广阔的天地中动起来。

(1)打开“绿色通道”。一方面,教师要广泛做好宣传教育,要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实践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学校、教师首先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摒弃只重视分数、轻综合能力的陈旧思想,让家长给孩子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服务。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做好动员协调工作,争取社会配合,通过开辟“实践基地”“科学园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实践指导老师等,为学生活动开展提供平台。例如,我们泗港小学,离杨舍镇消防中队比较近,可将消防中队列为我们学校的实践基地。可以聘请消防战士做讲座,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探究相关知识,提高消防意识和能力。

(2)强调实践体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协作、实践、研究。学生参与过程中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活动就越有价值。虽然有时探索可能会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但是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其意义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带给了学生乐趣,而这些往往超过结果本身。例如,采集信息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根据课题方案所需要的资料,上网查询,或者走进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咨询家长、老师,收集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在小组或者班级中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资料呈现的方式方法,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有的通过图片,有的通过视频,有的通过吟诵,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锻炼、提升。如在“社区环境调查”活动中,学生根据既定方案规划,根据各自条件,分工选择,带着各自任务开展研究考察。从问卷的设计、访问对象的落实,到图片的拍摄整理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参与实践的细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社区环境的变化,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脚”, 学生才会真正地有兴趣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活动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

及时正确的评价能起到导向、激励、促进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如语文数学那样,以一张考卷来评判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劣。反观一些综合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教师无关痛痒的一家之言,也许会沦为学生的“耳旁风”。而对活动本身的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关注的也不是“人”,而是一些资料“台账”。资料厚实、表格照片齐全,对课程开展情况的评价就得高分。这样的评价,哪里体现学生思想,反应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因此,评价要有内涵,要能触动学生的“心”,要让评价成为成功的阶梯,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叩击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重视评价过程。综合实践课中,从主题的产生、过程的开展、成果的总结汇报,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其间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时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兴趣、合作、情感态度、探究能力等,而这一切绝非是一沓资料就能够反映的。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挖掘每一位学生在组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对每个同学最出色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如授予“访谈之星”“探究之星”“写作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实践活动后的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

(2)重视自主评价。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评价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评价倾吐“学生的心声”。这既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又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每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可设计“我的收获”为话题的学生自我评价记录,要求学生对自己一阶段的活动做自我评价。例如,在活动结束后,有的学生写道:“这次活动我看到了消防战士训练的刻苦,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平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有的学生写道:“我知道了一次性筷子环境对危害,我要动员爸爸妈妈参加拒绝一次性筷子活动”……虽然有时学生的评价只是三言两语,但这样的评价,记录了学生活动的过程,出自学生的心灵。从寥寥数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探究中的浓浓兴致,分享到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份喜悦之情,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学生成长、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只要我们全体同仁不断探索,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在综合实践这片沃土中快乐成长,绽放异彩,收获未来。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析生活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

摘 要: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作为新课改促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回归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哲学方面探讨在生活教育理念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缘由,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实施是如何受到人文主义、经验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等哲学观点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哲学基础

针对传统学校教育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关起门来搞教育的弊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学说。强调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在社区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教学和学习,以培养智力和体力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便顺应这种理念的要求而诞生了。这是一门具备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生活性以及开放性的新课程。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新的课程形态,由于该门课程内容范围较为广泛,没有现成的教材可教,学校教师必须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总则》要求来因地制宜的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而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巨大的改变,教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不禁要问究竟是根据何种理论做出如此重大的课程改变之决策?但在诸多的课程研究中,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之研究还较为缺乏,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的哲学基础。

纵观关于课程理论基础研究的诸多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的观点来阐述其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本文将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为教育提供原理,教育则将哲学思想运用于课程和教学中。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包括人文主义、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等。

一、人文主义观点

(一)人文主义基本理念

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问题的中心,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思想。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基本上就是一种人文思想,其中心思想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由性、自主性、智性和人的利益,认为人性是有发展潜力的,鼓励人们追求人性的善与美、生活自由、思想开放和对生活充满渴望。总而言之,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价值重于一切,肯定人性的价值,重视个人的潜能、独立性、自由与自尊,且认为通过引导教导的过程来充实人的生活,进而发挥人性光辉。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由于以人为本的观点取代以神为本位的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也渐进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间的关系,重视人的自由、自主、自尊、自信与自我超越。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包括注重人格的教育、强调人文知识的熏陶、增进人群社会的发展,注重社会文化生命的延续,以及自我潜能的开发。在教育实施的方法上,则强调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创造、感知、发现、真诚、亲身体验、与人沟通和社会竞争等能力,使其更了解自己、社会以及所处时代,进而认识人生的道理与文化规范的价值。总之,人文主义的教育并不拘泥于学校的形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引导个体发展自我潜能和人格,加强文化学习,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

(三)人文主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注重完整人格教育、强调情意的教育价值、追求真诚自我的实现、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和推动开放的教育等观点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甚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位现代人应具有的各种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四大指定领域以及大量非指定领域,儿童可由参与学习活动的历程,认识与其生存、生活、生计和生命相关的人、事、物,了解家庭、社区、自然环境,因而发现自我、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和价值,以及如何与生存环境互动、和平共处,进而产生自信心、自尊、自爱和爱社会的心,而能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经验主义观点

(一)经验主义的基本理念

经验主义发源于17世纪的英国,起源于对理性主义思想的反动。此学派者强调知识的被动性,认为经验是知识的起源、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根本,甚至甚至认为知识只从经验而来,认为做学问的方法只在于实验、观察和归纳。其中具代表的是英国教育家洛克,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人性就像一块白板,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经验是知识的基础,是由外向内注入的过程,而人的心理有反省作用,将所感受到的经验经过运用、记忆而保存,就变成了知识,因此注入越多,知识也就越多,相反则越少,这就是经验主义的主张。

(二)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方面,因为经验主义学者认为知识的增加必须靠经验的累积,而人类获得经验的通道是感官,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增加和提供学生各种感官经验学习的机会,以便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洛克认为幼儿的心灵具有巨大的可塑性,是容易加以培植的,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动的学习和发展,且学会自我约束和克制。经验主义的教育观点强调增加学习者的经验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且给学生自由,以便能自主的学习,这种观点影响到后面的自然主义、自由民主思想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

(三)经验主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

新课改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受到经验主义观点的影响,可从其强调“学生要从实际参与活动中学习”看出来。该课程鼓励学生做到:观察与认识环境;觉知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社会中各种关系网络;练习生活技能;面对生活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主张教育是增加学生自身的经验,唯有学生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观察、操作和体验,认识环境中的人、事、物、觉察人和他人的关系、了解社会互动的脉络、学习生存与生活技能,才能得到真实的经验和知识。而且学生要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学习各种技能等能力,以奠定学习的基础。

三、自然主义观点

(一)自然主义的基本理念

18世纪发展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以“自然”为一切思想的中心所在,其主要特色是反对精神或反对超自然的实体存在,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是动物的一种、否认超自然实在的存在、重视非理性因素、人的本性中有理性和欲望、提倡发展论、强调经验的认识论、主张个体生长的历程是复演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重视生物学上的基本概念。综合来说,自然主义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也是善的,唯有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才能领悟自然的纯真和本善,因此鼓励众人透过感官去认识事物。

(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方面,法国教育家卢梭从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教育来自自然、人与事物,这三类教育应该和谐进行,才能发挥教育的功效。他重视儿童的成长、自由、兴趣和活动,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际参与和活动中学习,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个自然人,而不是一位公民的养成。因此,他重视儿童的价值,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重心,要去除形式作风和违反自然的教育措施,使学生还原自然的面目,而不是矫揉造作。教育的实施就是尽量顺势利导人性善的一面,循序教育学生,使学生接触大自然,接受感官训练,鼓励学生发现知识,并进行实务教学、个别教育和注重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在从自然中学习。他还认为自然教育是教育的较高指导原则,一切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过19世纪瑞士佩斯泰洛奇的整理发扬、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支持,以及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杜伟的阐述,渐形成了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波及近代美国、欧洲各国的教育发展。徐宗林将自然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归纳为五点:一是提出客观自然的教育原则;二是影响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三是经验活动的教育内容;四是主张儿童中心的教育实施;五是崇尚个性发展的教育和鼓励个别化教学。这五点可以看作是自然主义对于教育方面的贡献,对近代教育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自然主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明确提出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此课程的范围可看出其受到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甚多,不仅在教育观点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教学内容也是从自然出发,所有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均可成为教学的材料;教学方法也鼓励学生由实际接触自然环境、了解自己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也了解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体验生活与生命、感受自然的动力。而且,课程纲要中要求教师运用主题统整方式规划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并进行教学。期望学生在学习中能与生活相结合,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习,而这些都是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

总之,在生活教育理念下,人文主义、经验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等哲学思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相应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也就是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参与社区,在大自然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体验和学习,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下的和谐发展人才。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谈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初中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它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很不到位。他们依赖课本,没有走出课本,更没有创造超越课本的精彩。这些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没有依据初中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或者不愿意联系学生生活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课程资源,导致初中生学习兴趣低下,语文综合性课程教学目标无从实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确定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结合课本开发资源。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大的万花筒。教师在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比如,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天地,教师可开展一次《走进图书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分组进行:及时组,了解图书馆的构成以及各个功能区的作用;第二组,在图书馆找名家名篇,了解语文课本中所学的名家作品;第三组了解一些检索图书的方法,知道图书馆的一些工作流程;第四组,做摘抄,撰写读书笔记。这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检索、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紧跟语文单元教学,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另外,初中生的消费也是一个问题,教师可开展《初中生消费调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金钱的能力。

二、结合地方特色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还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高效农业在笔者任教的这个地方做得不错,笔者就组织学生走进集镇的“番茄世界”,让学生了解番茄的种植、采摘等技术,采访农户、写作文,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愉悦身心。同时也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前一段时间集镇新开发了一家农庄,但是设计还不够完善。笔者就组织七年级的学生走进农庄,我们完成的任务有:1.给农庄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桃花岛》。2.为农庄的4个餐厅取了四个比较优雅的名字:碧桂园、玫瑰厅、玉兰苑、摘月台。3.为农庄的3个大门写了楹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全程参与,及时指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增长了语文知识,培养了组织能力。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增加对社会的认识。

三、结合社会生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收集整理社会热点新闻,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后,开展了一次《模拟科技新闻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有技巧的作答能力、处理信息、及时沟通的能力。这样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结合学生所学的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给我一个杠杆,我就会撬起地球”,我想,给学生一次活动,就会收获异样的精彩。

四、结合发展评价

纵观一些高考、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会发现在试卷的构成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外,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核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在课程培训上多下点功夫。要指导教师拓展课程资源,拓展研究领域,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型设计,多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可喜的是,各地都相继开设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些地方在教师考核方面增加了比例,如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选等方面都有所偏向。有些地方在三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方面也增加了“综合实践”这一项。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其实,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笔者认为,一定要结合教师认识的态度,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来综合考评。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创造平台和机遇,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教师也会在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才算真正走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键词 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 学习方式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课一般。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学生面无表情,教师声嘶力竭;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也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这必须得依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去挖掘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五大特点。这就要求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特点,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中开展指导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该门课程充满生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而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与其它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亲身并完整的经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所成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名称。言简意赅、贴近生活实际、让人心动的题目往往能快速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一接触主题的题目就有兴趣,迫切想要探究下去,这样就能让整体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会积极而有兴趣探究下去。二是案例引路。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因为没有以前的模板可以借鉴,全凭大家根据现有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开展活动,如果能通过典型的案例给予大家一些启示,必然会促进整个课程的实施。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主题分解。一个主题活动确定后,要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分解,若干个小主题构成一个大主题,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必能促进学生对活动方法的掌握。四是多学科整合,校内校外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涵盖的内容广泛,空间和时间都比较灵活,要与学校班级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有机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学习,得以发展,以此来提高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

作为教育者,不但要求学生要会学习,还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气息,体验春的变化,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身边展开。实践证明,内容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家庭是孩子的一个活动生活场所,我们应该重视它,并积极利用它。于是,我让学生跟着家长学种蒜,观察蒜的生长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这样,学生们不但了解了蒜的生长过程,还感受了其中的乐趣,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让学生在成长中感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对每一次活动的结论都不做严格要求,只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每次结题课上,我们都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判其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如六年级学生在进行“物体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一实验中,根据燃烧的三个必备条件,提出新的问题:物质在水中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也能燃烧吗?于是他们到了中学找化学老师做了实验,验证了白磷在水中是可以燃烧的。这个实验不单是验证燃烧的三个必备条件,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和个性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活动成长中,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以及能力目标,都得到体现,实现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更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它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积累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发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综合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探究的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五)综合性

综合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杂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从内容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无论什么主题,其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课程的开展是为了顺应新的教学要求,以达到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小学教师在专业工作上的完善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教学经验,从多角度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开展进行了阐述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

现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对教学课程的建立设置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学课程需要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设立就很好地满足了以上要求,这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会的发展需求入手,设立了真正能够帮助学生与社会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就需要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质,在牢牢把握该课程的本质内涵后,科学合理地设计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已经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课程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来自社会的竞争。所以,这门课程也就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课程性质就是实践性了。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实践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2.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自主完成探究性实践活动。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自主性。

3.综合性

现在社会要求的是全能型的综合人才,但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对待事物往往无法地看待。因此,对小学生的培育就要注意这些特点,要培育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好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做好课程宣传,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

想要更好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首先就要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加强对课程的认识,也就是要加强对课程的宣传力度,让家长知道现在的社会要求孩子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好时期。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约束和相应的宣传手段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实践活动氛围。让人们能够真正明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艰巨工程。当人们的普遍认识得到提高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活动,逐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赢得来自社会家长的尊重与关心以及他们的积极配合,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2.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却只有指导纲要,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教材,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后,结合学校、社区的特点,合理选择、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小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最为迫切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课教师要对这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建立起适合这种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还需要接受额外的培训,这样才能够熟悉课程的教学流程,更好地把握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标准,也才能够更好地把课程内涵融入教学活动中去。

4.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操作性强的课程,更是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因此,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小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期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以及帮助小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摘 要:我国新课程结构中的亮点之一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该文以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特点,浅析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保障和实施步骤,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有效开展,以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保障 实施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范围非常宽泛,可以选定某一领域为主题、课程内容设计要围绕着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并可进一步把全部的社会生活纳入到课程活动中来,课程活动的主要过程是在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使整个的教学活动方式得以转换、学生能够进行自主体验、积极参与,这也成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此课程是以学生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并从中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为主要目的。这与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有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的目的相契合。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更加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以及在课程的安排上更加突出其实践性,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用保障

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为了顺利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巩固课程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相应机制。

(1)学校应完善校本研究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某一个阶段、某些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依靠教师,而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驾驭能力又关乎课程实施的成效。为此,学校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行动上足够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并倚重于教师的各种培训,加强教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设计、实施等方面的培训,使得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能够游刃有余。其次,学校可从校外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能手亲自到校对教师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帮助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因地制宜地对各种校内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着重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解决。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保障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才能有力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首先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对上课效果进行互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其它方式的教学,其更需要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教师们经常进行集体的教研活动,能够帮助教师迅速提高于他们的课程实施能力,并且,通过此类集体活动,还可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其次,进一步完善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合作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借助教师团队的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教师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活动课题,可以对各种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和优化组合,并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再次,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度,明确评价的目的,制定相关评价标准,规范评价行为,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循环。此外,还要完善课程实施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够人尽其责,从而更好地巩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并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采用的这种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在这种课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利于教学目标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它的具体实施步骤有: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关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是进行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除了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以及设计原则外,还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我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来源。题材选取范围十分广泛,凡是适合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探究的,都能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其次,倡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强调学生周围最熟悉的生活,并找出他们的兴趣点所在。

(2)活动组织、展开

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动员工作,并负责主题活动的组织,安排好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范围、进行相应的布置,并提供相关的资料与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制订活动的计划。学生自主制订的活动计划要囊括以下内容:此次活动的内容、活动开展的方式、采用何种形式,乃至活动的进程以及进行活动的方法等。而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大多数活动又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为主,具体来说,也可以采用一人、两人、小组、班级活动等形式展开。而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且只有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能给予辅助性的指导。

(3)评价、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采用发展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其它多种评价方式,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的感受、体验,展示、表达、讨论与评价,以及学生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职业学校的生涯所展示出来的成长过程。之所以要进行评价,是为了探索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助力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倡导形成性评价,多采用赏识的、宽容的、理解的和发展性评价。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从主题活动所研究的问题而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更深、更广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支持,并引导他们继续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其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应用于职业教育中。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及课程理念

一、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缺陷:及时,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法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实践取向,即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坐而论道”、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基于课程拓展和资源建设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沈春蕾(1967.6-),女,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教学与实践。

摘 要:随着英语教育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迫切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课题组从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出发,构建了一套符合行业背景高校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包含多种拓展课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多元英语学习和测试平台,先后建成语言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批改平台和考试测试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效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拓展设置;自主学习;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随着人才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学生英语需求的多样化,学校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外向型人才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在传统语言教学中,尽管开展过各种语言教学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忽视了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作用,出现了不论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一锅煮”现象,造成“聋哑英语”现象,语言能力往往仅凭“一张试卷定乾坤”,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用”成为制约语言教学改革的“瓶颈”。以“分级分类,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既能为语言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更能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英语教育在全民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2008年起,我校英语教学一改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教学指导思想,整合利用学习者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等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细化课程设置,优化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围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个目标,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多次研讨,凝练出“一个目标、三个体系(基础,拓展,网络课程)、四个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五个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转变),构建“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三.围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

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改革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一套基于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多方位实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分级教学+后续阶段拓展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体系;开展课堂面授、网上自主学习、集中答疑为一体的三维互动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开辟网络课堂、英语电台和英语角等多维立体的语言学习园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学习和自主学习资源;强化课堂和网络自主学习的质量监控过程,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 因材施教,细化课程设置

分层次教学:新生入校时即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分别设立“长望实验”、“长望强化”、“长望提高”、“普通”、“预备”、“国际”和“民族”等层次的教学班级。分级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四学期为起点高的学生开设 “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汉翻译”、“”等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起到“因材施教”和拓展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切实地提高语言应用水平,受到广大学生欢迎。

拓展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内容和编排更为科学的英语后续课程及其管理体系。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进入英语后续阶段即应用型课程教学阶段的学习。目前开设的英语后续课程有语言技能课程(高级英语听说、写作、翻译、口译等)、语言应用课程(科技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媒体英语、旅游英语)及语言文化课程(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学欣赏等)。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文化素养,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教学:主要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提供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提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将部分课程学习任务转移到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在系统中设定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在线测试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成绩。通过网络课程,学生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此外,还开设部分课堂+网络结合性课程,如网络英语写作。课程以课堂精讲,课外多练,快乐写作为指导原则,凭借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创造真实的社会学习语境,通过观察、比较、反思等认知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实际书面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优化资源,构建多维学习环境

改革语言实验教学,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多媒体交互、综合处理等多项技术,科学合理地架构出一套以系统控制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功能、多方位、高效率、网络化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先后两次成功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并于2011年被批准建设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建设,已经由单一的模拟语音实验室发展为现在集教学科研与训练为一体的多维数字语言综合训练中心,是南信大的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教与学”、“学与练”、“学与用”的实践环境,实现“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的突破时空概念的教学模式。语言学习中心可以完成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跟踪、记录、评估、分析、反馈、综合信息查询等各项工作。

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平台主要有资源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网络考试、课程网站生成、教学门户等子系统,涵盖了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互动、网络化考试、课程网站建设、门户展示等功能。教师通过它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乃至教学特色;同时也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英语口语测试平台:平台采用先进的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完成口语学习和测试功能,实现口语测试的高度自动化,基本无需人工干预便可完成测试、反馈和统计;听力测试、对话练习、朗读训练、单词学习等主要功能都是采用学生―机器交互式进行,可以支持至少1000用户同时在线进行测试与学习。

写作测试平台:教师可在线给学生布置作业,系统自动分配到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作业目录下。学生登录后可直接做答。完成作文后提交答案。教师可在管理界面设置系统修改或教师修改,或系统+教师修改模式,给出最终得分。

语言学习互动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所学习的课程,展开多样化的在线教学交流与互动,可以实现网络答疑、课程论坛、作业管理、成绩管理和成绩分析等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3. 加强监控,实现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全程化管理:对教学缓解而言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辅导、教学总结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实施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全程化”,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贯穿始终, 四年不断线。“全程化”不仅仅针对教学计划内课堂教学,还包括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等诸多实践环节。通过合理安排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拓展课程和网络课程等一系列课程, 特别是重视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外的自主学习、课外竞赛等活动,保障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连贯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精细化管理:在大学英语教成的全程中各个环节和节点都落实管理责任,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考核目标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到位、尽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教学管理人员责任。2、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管理。3、坚持制度化管理。4、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素。

四.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实现教、研一体化

以优化资源建设为支撑,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改、教研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改实施以来,全校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各类英语统考成绩得到提高,体现在机测口语、写作成绩、大学英语考试成绩、课外竞赛成绩以及实际口语与交际能力均取得明显提高。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稳步提高。

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和各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针对性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对提高英语水平的需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团队化方向发展,以教带研,以研哺教,教师在教学、教改、教研中形成了以课题为支撑的多个团队,取得了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教改教研成果,较好地推进了大学英语进行改革。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伴随着实施的推进,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笔者针对大家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结合调研及亲身体会,对学生认识、教师指导等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这门特殊发展形态的活动课程,在实施推进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时使人感到迷茫、困惑、忧虑和担心。认真分析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已成为时下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有效实施策略的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新颖的课程内容和宽松灵活的实施方式赢得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新课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任处于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近十年的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往往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包办、学生不参与

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没有所谓的考试,所以学校很少配备了专职教师,一般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兼职上这门学科。在具体的活动中,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完成所谓的教学课时,任课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择主题,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等环节大多采取一味包办,自行了事的办法,忽略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过程体验。因为没有活动过程,学生不能进行操作探索,直接经验达不到,对本活动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均不能完成。于是教师就把操作卡、学习卡上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出现了“学生部参与,成果由总结”这样的虚假现象。教师的包办,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

(二)教师指导不到位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但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加上教师对本课程认识的不足,教师的指导往往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呈现方式如散文“行散而神聚”,有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没有领悟“神聚”的精神,整个课堂过于随意。一个主题的出现,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在筛选问题上不加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自由选,随意选。学生这样选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肯定是他喜欢的,但很可能是不切实际或者没有研究价值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生为本,有的指导老师就理解为把课堂不加掌控的还给学生。在活动过程、成果总结阶段学生自己做主,一盘散沙,不管活动方式对不对,成果的结论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一堂课下来,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该生成怎样的新问题。这样做主题的成活率很底,而且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害,不会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思想作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三)教师评价标准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十分广泛,课堂呈现的形式也十分灵活,这就需要教师的评价多元化。因为国家现在没有对这门学科的评价有硬性的要求,多数老师对这门学科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有两种:1,考卷。2,根据操作卡或者学习卡的完成情况直接打分。不管是书面的,量化的,整齐化一的知识点的刚性评价,还是教师的打分评价,都容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的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单一,而且功利主义浓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于是乎经常可以听到任课老师的牢骚:“那么一点内容,我怎么能讲一节课呢?现在的编教材的人水平真是越来越差了。”这些老师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测量和统计》,很多老师上起来就特别苦恼。每个人都发一个测量工具,教室岂不是很乱?而且这么多学生,哪里有足够大的空间来让学生测量呢?于是有些老师就想,反正测量的过程是不会考试的,于是,这部分内容就会老师“一笔带过”甚至不讲。但如果我们更新观念,把这堂课改成以学生活动的方式“折纸飞机”,通过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折纸飞机并试飞,估计距离,测量距离,统计数据来达成目标。整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兴趣。整个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知识,学习任务完成得愉快而轻松。

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它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由制度化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变为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与服务者。只有这样,才能把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上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在自然中学自然,在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二)开发校本课程,充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就弥补了国家课程这些的不足,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因为国家课程它注重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室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的内容学生一般都熟悉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兴趣也会越大,效果也更明显,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得以实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更大的发展和体现,校本的开发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还能刺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综上几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管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虽然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技术。要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当做活动来开展,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开发来完整地加以实施和指导。它有不同于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要有清晰具体的课程目标,要有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时候死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经典的活动主题和生成性的主题,使活动主体更有广度和连续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因此,每所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的生活实际,从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模式为出发点,采取理性思考与实证探索内在统一的研究范式,补充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不足。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孕育学生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角是学生,作为教师应注重启发讨论,应当在学生需要时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激励作用,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发现的条件。比如在教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五年级下期的内容《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这个主题时,教师课件完成后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研究是否有价值和可行性再来梳理问题,“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这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出来了。然后学生就从案例出发,分组分析,讨论,研究,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这堂课的结构很清晰: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来解决问题----生成用这种办法解决其他问题。这堂课学生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围绕一个主题,安排几个活动内容,共同合作,所以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孕育空间,使同学经历完整的问题发现的过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把握课程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应该是学生活动实践过程的感受、体验。因此,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遍及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过程越深入、内容越多、问题越多、价值就越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着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深度体验。首先鼓励学生养成观察、质疑的习惯,观察产生问题,拓展课题。在观察时要勤思考,写好观察总结。其次要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种现象,发现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分析,如资料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你有何新发现?经教师点拨、思考后会使研究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还有,找到问题突破口也很关键。如有的课题难以再继续研究,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寻找突破口,能创造性地使活动的价值延续。

(五)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师只有把实践和学生思维联系起来,才能在实践中产生新知识。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作,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中需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从一开始就在强调重视过程,淡化结果,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学生研究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如有的同学胆子小,被访问对象不配合,缺乏必要的工具设备和资料,缺乏基本技术,不会处理结果,总结报告撰写困难等等问题,但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是同学的意志和毅力锻炼的过程。

(六)重视课外延伸,引导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光靠上课无法使学生理解掌握。要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参加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如上网、访问、查资料、实习等。正确对待、精心组织,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

总之,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具有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网络综合布线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摘 要:精品课程是我院新时期具有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对《网络综合布线实训》精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 精品课程 微课程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岗位能力课程,是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代表课程,该课程基于网络组建岗位群,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网络综合布线实训》精品课程的开发是响应学院教师下厂培训、“双师”技能要求,将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到校园、共享品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的实践项目体系。

1 教材建设

该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响应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材的开发。通过课程负责人的下场实训、实地考察,将企业中实际的工程项目、工作任务引入到教材中,认真研读国家关于网络综合布线项目工程的GB50311、GB50312设计与验收标准进行严格的教材编写标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结合本院的实训基地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素质以及行业对综合布线、系统集成岗位人才的需要进行内容的设计,每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的描述包括:任务背景、任务要求、任务所需的设备、材料和工具、任务实施步骤、施工报告等内容。教材的目录如下:

项目一:实训实验设备介绍。

项目二:网络压接线原理、跳线的制作与测试。

项目三:水平子系统布线。

项目四:垂直子系统布线。

项目五:工作区子系统布线。

项目六:设备间子系统布线。

2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2年的分批下厂培训,我专业已有4名教师具备西安开元电子公司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证书,具备企业认可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资格和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置换等方式,邀请2名西安开元电子公司的网络综合布线高级工程师来我系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定期来我专业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操作、新设备、新工作模式带入课堂。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方法

智能化综合布线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选取实际的工程项目内容进行现场教学,提高了学生将现有知识应用到实践工程中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用一体”。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工程项目,再根据此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授课和实验,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任务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所学内容在专业领域中的作用和用途。通过实践证明,整体效果比较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结协作精神。

3.3 角色扮演法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甲方,学生扮演乙方,模拟现实中工程项目的开展,由甲方和乙方签订工程协议书,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甲方(施工监理员、施工验收员)对按GB50312网络综合布线验收规范对工程进行验收,乙方则提交施工报告给甲方。

3.4 分组团队协作法

在实训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训,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真实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施过程也是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作业的,我们对学生进行4人/组的方式进行小组分配,同时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素养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4.1 微课程教学

近年来高职教育提倡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即微课教学,我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将课程中一些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通过主讲教师教学演示的同时进行录像,每段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关键的操作点融入在微课程的教学中。

4.2 理论教学视频化

通过4位主讲教师的共同努力,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程的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视频录制,共计30学时,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把一些在实际课程中没有学会、没有学懂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加深印象。

4.3 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还将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也融入进来,如:课程标准、课程教案、电子PPT、课程试题库等资源。较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就可以学习到足够的教学内容。

5 实训基地建设

西安开元电子公司目前作为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的指定品牌。我院从2008年开始引入该公司的综合布线实训室产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施,不断的添加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以紧跟企业的人才技能需求,并结合现有的实训设备进行因地制宜的课程教学。

6 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引入校企合作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我院学生于2010年至2012连续3年获得“甘肃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综合布线项目全省第1名的好成绩。并且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在综合布线课程相关领域中递增式的就业。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综合实践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设计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实用艺术,如产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服饰织染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实用艺术,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如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和表达要素,也有相近的制作流程。

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性,表现在学科体系内各专业之间,也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上。在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内部,各个设计专业各自既有着不能被其他专业所替代的独特性,又能不断相互借鉴和启发。

反观当今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面过于狭窄的问题。这一点和当下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综合性的设计服务市场不断形成,市场亟需整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服务,以产品设计为例,包含了产品造型、产品包装、产品的展示、产品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整合性的设计工作。可见,艺术设计教育以往较狭窄的、各专业封闭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在这种形式下,有的院校已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江南大学跨学科、跨国际工作坊课程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我校的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集合作性、综合性、实验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它为学生提供前期所学知识的集成应用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综合项目实施的能力。各专业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分工合作完成综合性的设计任务。

该课程的改革内容有

1.重塑综合设计的观念

传统的专业技能培养面较窄,往往停留在与专业相关的“物”的设计上,是狭小的设计观。反之,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树立综合性设计的观念,具备综合性设计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要引导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设计对象,从人与物的本质关联出发,实现产品物质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2.成立基于设计案例研究的“项目组”教学方式,以“专业合作综合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改变传统“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成立项目组的方法,以“专业合作综合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基于针对项目研究的开放式教学概念,精选综合设计项目为主线引导教学。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进行跨专业协作的必要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主动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综合设计的能力。

教师团队组合方式革新

综合实践课程涉及专业较广,需要联合不同专业的教师发挥老师专业所长进行共同教学,组合成全新的教学团队。

该课程的实施方案是

(1)课题设计:选择具有一定实验性、可操作性的设计项目,可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研究。确定项目后,学生自发形成项目组完成课题作业,每个项目组包括该项目所涉及专业的学生。例如以“杭州旅游纪念品设计”为项目实例,结合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动画等专业方向,从市场调研,到产品的构思,确定主题,出方案,找材料,制作成型(或数码模拟),市场推广文案各专业分工合作。

(2)教学方式:采用“1+n”项目方式开展。“1+n”即:1个案例+n个知识点。由1个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不断结合知识点进行分解,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体系性,使知识结构有整体的概念。例如围绕“杭州旅游纪念品设计”,涉及了市场调查与分析、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品牌推广等多个知识点。

以“专业合作综合知识应用”为向导,围绕项目情景,结合问题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根据知识点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引出问题,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因困惑而查阅资料、自主思考)――教师点播知识难点、重点――创设情景,提出再深一步的问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答辩,知识巩固开拓,迁移应用。

该课程的实施方法是

(1)专业合作,根据知识点进行重组,较大化覆盖教学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引入项目。教学首先展示身边可见的实例项目,使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根据不同的阶段,知识点的需要,由浅入深设计不同层次的项目;绕各项目,进行教学组织。

(2)项目表现形式。可用实物演示、视频演示,让学生作为演示的主体,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介绍,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启发式教学方式。围绕项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自学教学内容;组织项目活动小组,采用学生自由组合,各专业老师适当调整的方法,并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或进行答辩,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教师根据项目讨论,进行知识梳理、深入剖析,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时,采用故谬激思的方式,引起学生争辩,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4)学生项目组成立的同时,各专业老师也适当调整成组,每组老师辅导若干学生项目组,解决项目完成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5)评价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研究式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也不应该是统一的,教师可组成评委团对项目方案设计、设计的实用性和完成度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通过成立项目组的教学新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互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结合项目设计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综合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2012ktzx41)的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课程论文:聚焦细节,为综合实践课程效益增值

摘 要:课改以来,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体系在整个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很多教师则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缺少对细节的关注,从而使得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因此本文提出联系生活,依托认知实际悉心实践选题;链接实践,依托手脑并用洞察操作行为;引领示范,依托探究表达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为综合实践课程效益增值

关键词:综合实践 聚焦细节 联系生活 链接实践

新的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新兴课程以其整体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对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综合实践课程被表面繁华热闹包裹,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活动准备不足,整个活动虎头蛇尾,对众多细节更是很少考虑,最终形成了实践课程效益的低下。如何紧扣细节问题提升综合实践的效益呢?

一、联系生活,依托认知实际悉心实践选题

(一)紧扣生活偶发细节,激发学生认知动力

教育的外延即生活,将学生的关注力聚集到实际生活中来就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综合实践主题。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经意发生的偶发现象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其教育教学价值,则可以引导学生在内心意识的深度诉求中进行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例如在一个雨天,很多学生发现即使穿了雨衣,还是有很多雨水顺着雨衣流到了裤子上,于是学生感慨如果能够有一种雨裤就好了。借助这一现象,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为学生讲述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由来,以此激发学生细心关注生活的习惯,并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家中现有的资源设计出家用的雨裤。

(二)依循生活体验细节,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兴趣、需要和动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操作时,必须建立于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考量和把握,从而构建出契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提出自我感兴趣的问题,并在整合汇总中形成符合班级实情的研究课题。

如在寒假即将来临之际,虽然冬天较为寒冷,但学生比较喜欢,教师根据这一情况设置了“我们的冬天”主题活动,通过“感受冬天”“冬天的运用”“冬天韵致”等活动让学生在冬日特有魅力的欣赏中感受冬天的特点和科学常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积极性高涨,表现非常。

(三)遵照现有细节方式,考量学生认真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更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在实践之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内心涌动中提升求知欲望,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更加需要新颖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欲望和动力,保障学生强有力的参与心理。

例如在进行主题为“我的环保我做主”的实践活动时,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以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入手,帮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接着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状态下特定的场所等进行现实考察访问,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产生的磁场中进行开放式活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基本素养。

二、链接实践,依托手脑并用洞察操作行为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在实践和开放状态中呈现。但受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注意力转移和动力殆尽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此时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并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讲述为己任,而是要在学生表现的相关细节进行实践过程的引导与调整,从而保障综合实践课程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一)抓住细节巧妙引导,在彼此差异中探寻规律

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特质,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综合实践课堂中将会涌现许多不同的想法和创造性火花。而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众多的想法中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现象,并以此作为综合实践课程课堂教学交流的重要范畴。

例如在六年级的一节研究电路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发放了灯泡、电线和电池等工具,先让学生自行摸索点亮灯泡的方法。各个实践小组纷纷动手,不少小组耗时不长,灯泡就已经点亮。但教师在细节观察中发现,各个小组点亮灯泡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小组交流汇报过程中,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提炼:电池、电线以及灯泡之间形成闭合回路,灯泡就能发亮。

整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操作实践过程的观察,帮助学生总结出有效的科学原理。

(二)扣住细节促进反思,在人性关怀中超越自我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细节都是决定成败的内在因素。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关注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这个角度审视,珍视实践过程中的细节指导,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对“人之生命”充满人性化地关注,从而使得教学归于教育的本质。尤其是在反思过程中,更要深入到细节层面,体现实践的功力,从而在关注细节中超越自我,成就。

例如在教学《我为家乡喝彩》一课时,教师准备了许多家乡的特产和风景,以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当把话语权交付学生时,学生却言语干瘪热情不高。教师通过反复思考,尤其是对教学细节的反思发现教师自身过多的介绍禁锢了学生的认知思维,适得其反。于是教师进行教学细节的调整,将学生关注的焦点放在更为熟悉的家和校园上,加之教师的导语设计,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汇报时更是自信满满,表达流畅。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注重了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在细节调整中规划了教学设计。

三、引领示范,依托探究表达提升思维品质

(一)借助细节,各抒己见

综合实践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而学生涌动出来的思维认知就蕴藏在每一次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只关注学生表层上的实践操作,要建立适当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内心涌动的想法和思维倾吐出来,并通过教师追索问答促使学生以自身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交流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剪纸拉花》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剪出不同的纸娃娃,学生依照自己的思维创造出了个性鲜明的纸娃娃形象,但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剪的纸娃娃肤色各不相同,教师在追问中让学生说出:“这其实是各个不同国家的纸娃娃。”学生的这一交流吸引了众多学生关注的目光和敬佩的眼神。在此基础上,学生纷纷表达出自己创造过程中的设想,综合实践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本案例中,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追问,引导学生将内部思维与外部操作紧密结合,在综合实践学生交流的细节上进行挖掘,促进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深化。

(二)捕捉细节,引导探索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交往互动的过程,由于每个生命个体之间都存在不同的经历和价值,对相同的事物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时候这种理解会出现各种偏差,造成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接不暇。但也正是这种教学的不可预知性使得综合实践课堂呈现出重要而有趣的生成性资源,使得课堂具有极强的活力。

例如在一次“制作社会调查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预设的调查表进行教学,理所当然地根据原始调查表的选项让学生进行分析,由于模板调查表中选项均为单选,教学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多选,细心的学生却发现了这一细节。

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细节体验,在出现意外时能够从细节入手,使得学生能够丰富认知经验,教学事半功倍。

综合实践课程要想取得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入手,并从发展的视角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从而在关注细节中为综合实践课程增值。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