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

摘要:森林资源无论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经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作,需要注意和思考许多方面。通过不断的改进,可以加快森林经营技术的推行进度,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森林的经营技术,为我国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有关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森林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森林培育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森林培育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严格森林培育过程的质量管理,增加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同时林业部门也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前言

森林资源是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

1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发展战略思想也呈现五大转变,森林培育质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森林资源事关国计民生,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木材进口难度明显增加,所以立足国内森林资源的培育、提升林产品供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培育已成为改善生态的必然选择。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少林的国家,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尤为严峻。植树造林在生态治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至关重要,是减少生态灾害、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举措。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的角度考量,提高森林培育质量都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2 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森林培育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森林培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森林覆盖率低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培育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从我国近年来沙尘天气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就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过程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很快,因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阶段,森林资源显得尤为匮乏。而且现有覆盖范围内,森林资源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如珍贵树种较少,针叶林和阔叶林比例失调。森林分布面积中幼龄林占比重,森林后备资源不足。

2.2 森林资源抚育不力

森林资源种植后,培育经营人员对森林培育质量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及时,同时又缺少森林培育经验,抚育技术落后,所以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更新,森林培育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如林木的生长数量和质量出现下降,病虫害防治不理想,森林整体的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甚至发生森林火险,导致大面积森林资源的损毁。

2.3 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森林培育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由于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森林培育部门质量管理观念不强,更多地重视森林采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森林培育质量的管理。

3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相关举措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森林培育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严格森林培育过程的质量管理,增加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同时林业部门也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3.1 转变工作观念

森林培育及经营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告别旧有观念,树立起以质量为先的工作观念,不断丰富森林培育质量的内涵。森林培育部门要深入认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性,立足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森林资源培育对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治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造作为工作的根本,建立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目标,组建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营造崭新的工作风貌。

3.2 严格森林培育过程的质量管理

3.2.1良种选育 是森林培育的起点,培育人员应重视对良种的选择和收集,积极开展种苗资源的研究,加强良种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从造林开始就确保严格的质量控制。

3.2.2种苗种植 后,培育人员要悉心做好抚育工作,提升种植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监测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各种风险因素。例如,培育人员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提前制定防治方案,在森林火险多发季节谨慎防火。

3.2.3培育人员 要对种植、抚育、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质量跟踪,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分析,不断提高森林培育质量。

3.3 增加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科技创新,种苗种植过程中的测量、质量监测等工作都将上升到新的水平。森林培育部门应建立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质量管理系统,培育人员可以实时对植株进行测量,记录植株生长过程,对病虫害、火险等各种风险因素予以监测。同时,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和高效分析计算,对森林培育质量的统计分析也会更加精准。

3.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促进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各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林业部门应建立责任人制度,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并实行绩效考评,制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绩效考评指标,对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定期评估,对于质量管理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人员,应当严格追究责任。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试论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

摘 要: 提出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在模型中,把关键因素分为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包括创新能力、体验塑造能力、环境管理能力与制度建设能力等四个因素,文章从这些核心因素入手,提出从加强产品持续创新、始终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维护公园良好生态环境和不断完善公园内部管理制度等四方面来培育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森林公园

根据学者stevens[1]的观点,与过去二十年全球旅游景区供给急剧增加相反的是,全球对旅游景区的需求现在却已经开始出现衰减的趋势,未来十年旅游景区的生存问题将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现有各种类型景区2万余个,大多数景区均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景区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研究成果较为有限,仅有的几篇文献主要对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2-5],还有少量文献对旅游景区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探讨[6-7],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专门针对森林公园这一特殊类型景区的竞争力进行过研究。与其他类型景区相比,森林公园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虽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森林公园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旅游接待人数也不断的创出新高,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 067处,其中部级森林公园660处,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13亿人次。[8]然而,森林公园整体的生存状况令人难以乐观,在现有的660处部级森林公园中,只有52处部级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仅占森林公园总数的7.88%,有相当一部分的部级森林公园经营惨淡,生存困难。森林公园不但要面对其它休闲活动(如体育及各种娱乐设施)对居民休闲需求的争夺,在旅游市场还要面临与其它类型景区如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及人造景点的激烈竞争,而森林公园本身又普遍存在包袱过重、机制不活、开发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滞后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削弱了森林公园的竞争力,从而使森林公园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森林公园数量已占到全国各类型景区十分之一的比重,如何经营和管理好这些森林公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无论是对于中国旅游产业还是对于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近年来,在森林公园(尤其是部级森林公园)内屡屡发生建设高尔夫球场、修建豪华别墅或度假村、修建大型娱乐设施而破坏森林公园环境的现象,这样的建设行为,可能在短期内会为森林公园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些破坏性建设无异于杀鸡取卵,自取灭亡,非常不利于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有关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深入,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竞争力,而且还开始日愈重视现实竞争力的可持续问题。事实上,国外对竞争力的可持续问题关注较早,早在1984年,在chris pappas[9]的一篇文章中就出现了可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词,随后,有关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被不断的完善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半导体业、食品零售业、银行业甚至旅游业等行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在目前已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可,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开始出现。森林公园的竞争优势同样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其本身存在生命周期,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现实竞争优势可看成是历史的产物,是森林公园过去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协调与配合的一个结果,它也同样会经历再次否定、从而走向新竞争优势的过程。如果森林公园要保持持续发展,仅仅获得暂时性的竞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森林公园身处一个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外界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森林公园原来保持的这种暂时性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很快消失,市场地位将会被其他景区所取代。因此,森林公园需要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来代替已有的竞争优势,森林公园正是在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替代旧的竞争优势这种循环动态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对于森林公园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森林公园利用各种资源参与旅游市场竞争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这种竞争能力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就是要研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竞争力。

至于什么是“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给它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对于“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各种论述,如joseph r. laia and paul g. apen[10]认为可持续竞争力是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国内学者邱询昊[11]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与综合竞争优势的创造和保持, 是一个企业兴衰或者强弱的根源。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竞争力的定义,结合森林公园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森林公园利用各种资源,能够长时间、持续地比其他景区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并获取自身所追求经济目标的能力。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可以表述如下:一方面,从竞争空间来看,应该表现为森林公园在某一时点占领市场的规模、绩效或击败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竞争时序上看,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指森林公园在旅游景区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它实质上包含了森林公园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矛盾的能力。

二、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强弱的因素有许许多多,但关键性的因素应该只是有限的几个。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把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为了对各种关键因素的逻辑关系及重要程度进行清晰说明,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各种要素的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

如图1所示,旅游资源与区位条件两个基础要素是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根基,创新能力、体验塑造能力、环境管理能力和公园内部管理制度等四个要素构成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当中最核心的内容,而区域经济、社区支持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形成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一个外部环境。

(一)基础因素

基础因素是构成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它对森林公园获得现实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障和支持作用。

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两个要素:

1.旅游资源。这里所指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森林公园内凡是能够激发游客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到森林公园旅游的各种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对于森林公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森林公园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森林公园形成可持续竞争力的根基,旅游资源质量高的森林公园相对较易获得暂时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旅游资源是影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要素。

2.区位条件。森林公园的区位条件泛指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相互关系等。地理位置决定了森林公园与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拥有良好地理位置的森林公园由于靠近了客源市场从而获得了天然的初始竞争力,这可以从大多数城郊型森林公园开发容易成功的现象中得到证明。除了地理位置外,森林公园与客源地的交通条件也同样重要,决定游客出游行为的并不是实际的空间距离,而是心理距离,由于快捷的交通网络能大大缩短游客的心理距离,从而使一些交通条件好的森林公园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青睐。当其他景区出现在森林公园旁边时就会出现近邻效应,如果其他景区的旅游资源与森林公园共性很大,这种近邻效应会表现为替代效应,反之表现为互补效应。当出现替代效应时,森林公园与周边景区的竞争力会相互削弱;当出现互补效应时,森林公园与周边景区的竞争力会相互增强,因此,森林公园与周边景区的相互关系对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包含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与周边景区相互关系的区位条件对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核心因素

森林公园的可持续竞争力本质上等同于森林公园的核心竞争力,当森林公园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它就不但拥有了现实的竞争优势,也拥有了让这种竞争优势持续下去的能力,因此,影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应该是那些能使森林公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1990年, prahalad和hamel[12]及时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之后,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内涵,但核心竞争力普遍被认为是企业特有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与区位条件虽然对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它们对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只是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们不是形成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真正影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应该包括创新能力、体验塑造能力、环境管理能力和制度建设能力。

1.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秘诀,迪斯尼在美国本土与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不断保持创新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普恩(poon) 的可塑性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要想不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可塑性,即永远地创新,不断地变化。[13]森林公园要想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并一直保持这种竞争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森林公园作为一个组织有它的生命周期,森林公园开发的旅游产品同样也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衰落这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意味着如果森林公园缺乏创新,森林公园可能红极一时,但很难红极一世,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森林公园维持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体验塑造能力。游客在森林公园参与森林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按b.joseph pineⅱ和james h.gilmore对体验类型的界定,体验可分成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体验等四种类型。[14]由于旅游体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当森林公园能够为游客提供一种有别于其它景区的独特体验时,它就会牢牢占据旅游市场中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此外,拥有良好体验塑造能力的森林公园还能源源不断为游客创造新的体验,从而持续性地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新顾客。综合以上两点,可见体验塑造能力对培育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3.环境管理能力。超强的创新能力与体验塑造能力并不足于保障森林公园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如果森林公园盲目开发、超负荷接待游客,不注意环境的保护,那么将会使森林公园的创新与体验塑造失去它的土壤,从而丧失这种可持续竞争力。这里所指的环境管理能力并不是森林公园处于保护下的环境管理能力,而是指在森林公园能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基础上的维持森林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

4.制度建设能力。这里的制度特指森林公园的内部制度,它包括森林公园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及日常管理制度等。制度也是生产力,一个好的制度会解放森林公园的生产力,而一个不合适的制度会阻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实现。一个有着良好制度建设能力的森林公园总是能够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出一套最合适的制度为自己所用,这个制度保障了其他核心要素发挥它应有效能,从而最终保障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实现。

(三)环境因素

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获取除了需要基础因素和核心因素的支持外,环境要素也不可或缺,所谓环境因素是指森林公园外界环境中对可持续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包括外部制度环境、区域经济与社区支持等三个要素。

1.外部制度环境。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相比,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它的发展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为其创造一个优良的外部制度环境。但是事与愿违,当前的制度环境并不太利于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是法制建设落后,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或是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还未纳入《森林法》,森林公园各种管理行为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第二是政府投资不足,森林公园建设至今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是管理体制混乱,同一个森林公园可能面临多头管理,致使一些单位和部门强行插手森林公园的开发与管理,有的地方借招商引资之名,随意改变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原有的隶属关系,已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健康持续发展。如果国家相关部门能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理顺森林公园的管理体制,为森林公园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将会大大促进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同时也有着较高的区域出游率,该区域将为当地的森林公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第二,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有着较好的投资环境、自身的投资能力也较强,这样就更有利于解决当地森林公园投资资金短缺的难题;第三,经济发达区域往往有着更好的就业环境,这有利于森林公园吸引人才,从而改善其人力资源结构。

3.社区支持。当地社区是森林公园最直接的一个外部环境,它与森林公园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得到社区支持是森林公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缺乏社区支持,当地社区居民可能对游客缺乏友好态度,森林公园一些创新项目可能无法上马,一些保护工程可能难以实施,而这些都不利于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

三、培育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思路

影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基础因素中的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自然存在,而环境因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外因,这两类因素都不是森林公园本身所能决定的,因此,要培育森林公园的可持续竞争力,对于森林公园而言,关键是要抓住影响其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这些核心要素的调控,最终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一)加强产品的持续创新

创新是森林公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久动力,当森林公园把培育可持续竞争力作为发展目标后,创新在森林公园的日常工作中就变得必不可少了。森林公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上,森林公园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与策划,不断推出能满足不同时期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回头率,从而延长森林公园的生命周期。

(二)始终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游客来到森林公园从事旅游活动,内心希望得到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景区的独特体验,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种体验需求,森林公园应加强体验的塑造和管理,使游客得到高质量的森林旅游体验。森林公园的旅游体验可以包括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种体验的全部类型,但是在森林公园实际的体验设计中,应该有所取舍,相对来说,游客在主题公园等类型景区更容易得到丰富的娱乐体验,森林公园应该扬长避短,要侧重于在教育体验、逃避现实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塑造上下足功夫。游客来到森林公园,希望亲近森林也渴望认识森林,森林公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解说系统帮助游客了解森林的一些奥秘,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体验;另外,进入工业化时期,都市居民工作压力较大,精神普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渴望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能远离这种被异化的生活方式,超脱世外,得到一种逃避现实的体验,从而达到彻底放松身心的目的,茫茫的森林无疑可以很好的实现他们这种体验需求,但需要森林公园的精心设计和氛围营造;此外,森林作为陆地较大的生态系统,它孕育着无穷的力量,当游客感受到这种力量并得到精神升华时,便得到了一种高境界的审美体验,如何让游客得到这种体验,也需要森林公园精心安排。

(三)维护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

森林公园与其他类型景区不同,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是其最重要的吸引物,维护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森林公园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前提。要使森林公园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质量,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防止旅游规划与开发对森林公园的环境破坏,实践证明,破坏性开发对森林公园的环境威胁较大;(2)加强森林公园的游客管理,把游客的环境冲击控制在森林公园可接受的范围;(3)注意森林公园内部或周边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所产生的“三废”治理。

(四)不断完善公园内部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森林公园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保障,中国大多数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国有林场,当身份转变后依然沿袭了原来的管理制度,这一套制度不利于培育森林公园的可持续竞争力。森林公园要大胆改革现有的公园管理制度,要尽快实现森林公园管理权和经营权真正的分离,可考虑分别成立管理机构和旅游公司,管理机构行使管理监督权,负有保护森林公园资源的法律责任,而旅游公司主要承担设计产品与开拓市场等日常经营工作,该公司应采用现代企业制度,要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形成向创新与体验塑造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

四、结论与讨论

考虑到森林公园发展的现状及其特殊性,本文提出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并构建了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对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阐述。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可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并不认为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是影响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是认为只有创新能力、体验塑造能力、环境管理能力及制度建设能力才是决定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大小的核心因素,并认为森林公园要实现可持续竞争力,应主要发挥这些核心因素的作用。但较为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对森林公园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应努力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培育森林公园可持续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有待于后续研究。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论文:森林质量体系探究

本文作者:曾亚军 罗在柒 王进 邱建生 朱军 罗扬 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理论基础

森林经营的总体原则是经济效益的体现,协调好森林的更新、生长和采伐之间的关系,使森林在体现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始人嘎耶(Gayer)于1898年发表的文章指出:“生产的奥秘在于在森林中一切起作用的力量的和谐。”他认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在永恒的组合中互栖共生的诸生命因子的必然的结果。”嘎耶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了前人的错误:“人工林种什么就长什么,一开始几乎在原先所有的阔叶林土壤上都取得了有利的成果。关于近自然林业的原则,林学家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接近自然”是指在经营目的类型计划中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这样2个道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许多立地也会呈现出自然现象。”近自然林业开始以来,森林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在以下方面获得改善:(1)物种、生物群落和结构等的多样性增加;(2)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活力提高;(3)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提高;(4)自然物质增多,且可利用性增加;(5)经济效益提高;(6)森林各方面效益的持续提高;(7)森林景观优美与游憩价值提高。如今在我国开始探索了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3]。

森林健康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后,很快成为林业研究的热点,森林健康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其本质是要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4]。健康的才是安全的。于林业而言,森林生态的维持是林业持续经营的基石,非真正意义的生态林则不能持续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各自的结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森林,包括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其经营形式必须遵照生态的原理来恢复和管理。尽可能少干扰森林,只有保障其树种结构和树龄结构合理时,森林才能稳定和持续地发展。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有限的经济目标和保护目标。我国在森林培育立地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同时也提出了立地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及时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6]。

在中国森林及时性生产力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气候模型,模拟出中国森林及时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借助气候环境信息制图软件,绘制了中国森林生产力[7]。也有学者将调查收集到评价数据代入公式求得各土壤类型的生产力指数[8]。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105个小班进行了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000多个。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9]。另外,混交林是实现森林多功能的基础。它能充分利用林地光、土壤等环境因子,增强养分循环实现“临林效应”,增强森林水源涵养以及抗灾减灾功能。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措施

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和技术是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措施核心。具体表现在林分改造,将林内不适应立地环境或长势不佳的个体及时清除,同时补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环境资源,有效提高森林生产力;适地适树良种选择;单株目标树培育;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采伐强度控制与采伐技术革新。较好的研究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10]。在对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主体是人工林,树种组成以油松、侧柏等喜光树种为主,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空间结构以纯林、单层林为主,现有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权属组成中集体林比重大,立地质量、林分质量、森林功能总体不高等特点,提出建立国家生态公益林制度,把一些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划归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直接建设、管理和保护,同时还应把维护和提高地力、调整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作为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长期策略,作为林业基础建设主体的森林培育要为林业的长期发展服务,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由过去的数量问题变成了质量问题,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提高林分的质量已成为北京市山区公益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把森林抚育作为在最终实现这些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和途径,其中大面积地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已成为提高现有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过去开垦的山地现在又弃耕的荒地营造一些质量较高的小片林分[11]。研究区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控需根据树种特性和林下环境变化,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提高公益林的综合效益[12]。#p#分页标题#e#

国内外森林经营的经典案例

德国是森林经营管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林业产业角度看,德国的森林是支撑数量在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或公司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基础,林业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森林的供给功能而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传统的财富产业。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仅为我国1/28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国民经济总量(GDP)世界排名第4的佳绩,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近300年科学经营逐步创造出的“恒续林”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国土上,持续发挥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生态环境。德国是一个工业化水平很高和人口稠密的国家,却仍保持有1/3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目前的森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了3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也达到我国平均水平(87m3/hm2)的3倍以上。德国林业同时支持了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并持续地保持了森林的高蓄积量和高生长量,同时又保持了与自然生态、社会和环境多种要求的高度协调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的森林面积为2515万hm2,人均森林面积为0.2hm2,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约为67%,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则名列前茅。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26个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为34.8亿m3,其中每公顷林地的蓄积量为138.4m3,人工林占总蓄积量的40%以上,平均每公顷人工林的蓄积量高达183m3。日本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人工林,国有林和私有林中人工林的比例从1957年扩大造林初期的18%和26%,增加到1995年的31%和46%,其人工林的比例在世界上是较高的[13]。

虽然近几年近自然林业在国内多个林区有了实践和研究,但时间太短且缺乏总结交流,经营技术和实践经验仍然不足,还不能说具有了成功的实例。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林隙环境、林隙对红松生长的影响及采伐强度对阔叶树生长、红松更新的研究,为科学地确定冠下红松更新的上层郁闭度,提高林分生长量,确定红松采伐年龄,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14]。在湖北省崇阳县建立10公顷的高效培育示范林,实施高效培育技术的具体试验,提出含有特殊用途树种的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更新方法,确定低质低效次生林高效培育的经营目的和经营方针就是规划,因地因林因目的(培育)树种制宜,以抚育改造目的树种为主,兼用其它营林技术,将现有林分改造培育成目的树种明确且具良好经济开发利用价值,林分乔、灌、草结合,林分结构优良、涵水固土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品质林分[15]。通过对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的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分析了目标树优势群体的树高、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苗木生长初期,树高速生期,直径速生期,速生后期和成熟期5个生长阶段,云南松材积生长的重要年龄阶段为15~45年,此期间应加强抚育措施,促进其快速生长,50年生云南松开始进入数量成熟阶段,可以采伐利用。云南松速生期较长,可作长轮伐期经营,是培育中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林分中云南松优势木材积生长量是平均木的3~4倍,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全林改造为目标树经营,大幅提高其生产效率[16]。

根据徂徕山生态公益林的调查及分析数据,选用适合徂徕山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赤杨纯林的健康等级为:刺槐纯林、麻栎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赤松纯林、油松纯林、黑松纯林、日本落叶松纯林的健康等级为Ⅰ;油松/侧柏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Ⅱ。根据评价结果及样地调查,对不同健康等级的林分从调节密度、增强间伐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经营决策,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保障林分的健康稳定[17]。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8]。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19]。我国南方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发展珍贵树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南方发展珍贵树种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了南方珍贵树种人工培育利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严格选择适合不同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使用良种壮苗并进行遗传改良、建立合理的林分结构和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等培育珍贵树种的途径[20]。

我国森林生产力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错误认识,误区认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理念为“封山育林”,或变成无人区,在没有人为管护经营的情况下会实现“近自然”的林业,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水土保持能力和综合效益会得到快速提高。其实,这仅是国家法律条例脱离林业科学技术的指导,或者说林木管护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没有相互配合实施的结果。至今,许多国家的林业行为仍是争取尽量快地获得木材和经济回报,迷恋于“用材林”的建设,但是森林生长周期长是一个不容违背的客观规律,只从现代人的利益和观点出发来规定政策行为,与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相悖逆。森林是多代人经营,一代人一时采伐的行业。每一代人只能得到他能够得到的那一部分,而不能贪求,各代人的收益方式不同,利益也不均衡。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技术(管理、采伐技术)的实施,建立清晰稳定的产权制度,维护经营者利益,进一步改革完善采伐管理制度,实现经营者自主经营。沈国舫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强调只有保护没有科学的经营,林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强调生态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片面的,要按客观的科学规律行事,统筹森林经营目标,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22]。#p#分页标题#e#

展望

我国森林培育空间广阔,任务艰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举全局之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持续稳步又快又好发展。天然林资源是中国森林的主体,其面积和蓄积分别约占总量的65%和82%,而在天然林中又以次生林为主,次生林是原生林被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的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根据低质低效次生林分中的树种资源现状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合理的高效培育对象、高效培育目标和高效培育技术及其开发利用途径。重点发展方向为:中国林业发展林业重点功能分区划分,具体分为东北林区、东南沿海林区、华中地区、西南山区、干旱、荒漠区等。我国东南沿海除了部分沿海防护林外,福建、广东、浙江、广西、江苏等省区森林覆盖率都较高,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水平,森林生产力都普遍相对较低,它们构成我国天然林的主体,是今后森林经营抚育的重点。今后我国林业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为实行分类经营,较大程度提高森林立地生产力,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公益林区抚育整改措施为攻克重点,集约化经营人工天然林。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向:区域森林立地指数评价;顶级目标设计原则,即发展径材和物种保护相结合;树种及发展类型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林龄组成;工厂化良种良繁、无性系品系以及生物技术品种改良;土壤肥力和因地制宜的施肥技术;农林混交集约经营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治与森林防火技术等工作。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资源论文:森林经营策略及资源培育措施

本文作者:王永明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林业局

在我国,对森林培育的专项投资有限,而且很难做到稳定投资。由于资金的短缺,造成了很多项目的中途搁置,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使森林的抚育工作难以及时开展,对森林的保护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尽管我国在人工林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最终却难以保障林木的质量。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幼林的生长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抚育措施,一些地区为了应付林木成活率的检查,加大林木栽种密度。这也导致幼林很难顺利生长到成林阶段,影响了森林经营工作的整体效果。

为了保障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步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采取适当措施,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森林培育是保障森林规模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建立健全稳定的森林培育机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地区,应该科学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区的森林质量、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的条件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3]。制定本地区森林发展计划,包括森林资金的投放、森林的培育方向等内容。根据体系的各部分要求扎实进行各项工作,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我国传统的森林评价机制中,对具体的调查地区划分的不够细致,没有做到对山头和地块的具体调查。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森林发展工作的需要,应该建立新型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规划时,将相关区域内的森林覆盖问题进行细致调查,明确每个山头的林木培育方向,并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方便整体的规划和查找。通过这种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明确不同地区的适合的林业发展方向。

在森林的建设工作中,往往对森林的抚育工作缺少应有的重视。在林木的质量方面也难以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针对森林抚育工作的监管机制。加大对森林的抚育重视程度,提高抚育工作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并将森林的抚育水平纳入考核体制[4]。建立对森林服务工作相关的奖惩制度,促进我国森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森林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因此的调查统计。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性,要保障调查得出的数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避免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完善和修改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改进森林的经营方案,为今后的经营做好理论准备。

森林资源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其合理的开发和经营工作也需要长期的进行[5]。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关系。因此,需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经营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政策方面的倾斜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影响正常工作、危害国家森林资源的人员的处理提供法律保障。

森林资源无论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经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作,需要注意和思考许多方面。通过不断的改进,可以加快森林经营技术的推行进度,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森林的经营技术,为我国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以及省会发展生产的重要环境。在长期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科技进步速度飞快,人们对环境与空间的利用也逐渐趋于成熟。当人们以为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任意控制时,环境的日渐恶化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灾害频发。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土流失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样化,流失面积也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质区域都有分布。我国已针对水土流失现象展开了的预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

经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hm2。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后出现的又一土地恶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现会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续不断发展,就会形成沙尘暴。当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是致使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是环境生态几桶、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极不对称。主要竹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东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紊乱,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占有比例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愈加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大部分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人文的共同发展,严重可导致水旱灾害,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森林的防风效益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大量的研究表明,林区或森林附近地段的日温差小,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经过蒸腾作用,有林区可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空气湿度15%~20%,因此,平原农区的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吸收、固定C0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CO2。森林既能固定CO2,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CO2。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较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三、小结

综上诉述,森林的建设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的重要作用。森林的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我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因此,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忠军 单位:绥阳林业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技术管理试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林业站应做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育种阶段;育苗程序;整地、栽植措施、林分管理方法,对森林培育技术管理试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做好宣传工作、健全护林队伍、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育苗程序、灌溉水质控制、林地土壤养分管理、林地土壤养分管理、林分凋落物及采伐剩余物管理、大径无节材培育,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重点对森林培育技术现状进行分析,讨论科学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森林培育技术;现状;管理措施

1林业站应做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1.1做好宣传工作。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开始进行天然林保护工作的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了天然森保护工程,随着工程的实施,初步显现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但在工程实施之初,部分群众对天然保护工程的目的,意义不太了解。为了保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尽快提高林区群众对该工程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国家机有关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护天然林,维护生命线”这一主题,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会议、宣传车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用群众能理解的语言和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深入扎实地宣传,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2健全护林队伍。天然林保护工程是非曲直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社会性,政策性强,林业站建在农村,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熟悉辖区内的民情、社情和林情。为打牢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林业站应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专门护林队伍,健全护林网络。

1.3管好护林员队伍。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好林业站落实管护区域,管护任务,管护措施和保护标志,配合做好管护区内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和防止乱砍滥伐等森林三防工作;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制止乱捕滥猎行为;配合做好防止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砂,采土,采石等行为,制止非法征占用地林林行为,配合查处人、畜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因此,管理好护林员队伍是工程任务能否落实到实处的关键。针对护林员工作地点分散,时间自由度大,素质高低不一的特点,林业站应在护林员的公开选聘,学习培训,目标责任,考核兑现,淘汰解聘等环节强化管理。

1.4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站要认真贯彻“严管林”的要求,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一是狠抓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站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要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度,积极配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抓好农民自用材,培植林用材的烧材的采伐管理,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二进制要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征、占有林地管理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工程区内林地行为的,要及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查处,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是要强化林权管理,林业站要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障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2育种阶段

我国林业育种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到极大重视,在一些重要树种的育种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杉木子代测定,杂交试验,种子园建设,多世代改良等,目前已进入第3代育种阶段。我国在杨树育种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近20年已选育出许多杨树优良新品种,平均材积生长量提高10%~20%以上,木材密度提高3%以上,纤维含量增加2%以上,我国桉树育种工作仍以常规育种为主,并辅以分子遗传工程研究,其中又以无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通过近20年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目,有计划,系统地开展了优树选择,杂交育种,无性系抗性育种,无性系繁殖,无性系测定等方面研究,并建立了一批母树林,实生和无性系种子园以及桉树种质基因库。

3育苗程序

3.1育苗程序。美国在容器苗的培育上有一整套育苗程序,明尼苏达州公司在脂松容器育苗的控制上就是参考了这一育苗程序,并经过多年实践和生产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苗程序和技术。他们将脂松容器苗分为幼苗建成期。高生长时期和木质化期3个生长时期。在种子催芽,育苗基质制备,容器的选择,播种与覆盖,浇水与施肥,基质PH值及盐渍化控制,苗木封顶控制,炼苗,育苗环境控制,出圃或再培养等环节上都做得非常细致,获得了理想的育苗效果,培育的脂松苗木规格整齐,活力旺盛。

3.2种子处理技术。近年来国外推出了一项农场式的林地经营政策,在低海拔地区耕地以外低产的农田上经营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增加休闲用地面积,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的木材。许多学者对欧洲白蜡、英国栎、欧洲甜樱桃等乡土树种种子的发育特征,休眠特性,贮藏特性,萌发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树种制定出了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体系,从种子采收时间,贮藏条件,处理时间和方法,种子处理环境控制,播种时间,萌发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而又规范的技术。

3.3体胚苗生产技术。美国惠好公司具有完整、系统的针叶树体胚苗生产技术,他们利用优良品种的针叶树种子为材料,通过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产生体胚,经严格筛选后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体胚制成人工种子,便可以在温室内或大田上进行播种育苗,我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大部分树种还处于体胚发生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少数树种虽然初步建立了体胚苗生产体系,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在实践中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还尚需时间。3.4苗木施肥技术。据美国爱达荷大学苗圃技术人员介绍,他们对容器苗的施肥采取精准的苗木鲜重控制机制,经过多年的分析测定,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苗木生长状况与营养供应关系的数据,这样可以通过定期测定某种苗木的鲜重,根据不同时期该种苗木的增重情况确定是否采取施肥措施以及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3.5灌溉水质控制。美国的林业苗圃灌溉用水的水质控制做到了精准化,他们会定期对灌溉水的PH值。主要金属离子的含量,杂草种子及藻类的情况进行分析测定,并根据苗圃灌溉用水需要对水质进行过港滤和相应处理,我国林业苗圃对于灌溉用水水质缺乏了解,绝大多数苗圃对灌溉用水的PH值,主要金属离子的含量,杂草种子及藻类的情况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采取措施来调节灌溉用水的质量。

4整地

泰国桉树人工造林整流器做得十分细致,对于地势平坦造林地以机械全垦整地为主,整地深度为30cm,杂草及枯枝落叶翻入土下堆腐,然后按设计的密度配以穴状整地,穴为圆形,直径30~50cm,深度为30~40cm,如果造林地形起伏较大,一般采用穴状整地方式,规格为(40~50)×(30~40)cm,在我国,海南省制定了桉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造林技术规范,对整地时间和整地方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桉树短轮伐期速生产造林技术规范,在整地时间和整地方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桉树短轮伐期速生产丰产林培育中得到了整地的精准化。

5栽植措施

我国惠好公司在速生丰产林培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对栽植密度的控制,培育纸浆林,造林密度每公顷为2000株,25年采伐时每公顷为1000株,纸浆兼用材林,轮伐期为35年,造林密度与纸浆林相同,但16年时每公顷留500标,用材林以30年为轮伐期,造林密度每公顷750标,保留密度与兼用林相同,泰国桉树人工林造林密度严格以培育目的,立地条件,间作农作物等三个因素为决定,以赤桉人工林为例,若培育纸浆林,一般认为密度为3×3m好,不仅有利于桉树及时茬的生长,同时也为今后几代萌生林的培育有适宜的农药间,且有利于机械作业培育薪材林以2×2株行距为宜培育大径级建筑材以4×4m株行距较好。

6林分管理方法

6.1林地土壤养分管理。美国南方在培育火炬松等针叶树种人工林时,对林地土壤分状况定期进行监测,同时定期对树木体内的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综合土壤和树木的营养状况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国内对杨树,桉树,杉木,毛竹等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做到了林地土壤养分管理的精准化。

6.2林分凋落物及采伐剩余物管理。美国南方工林培育过程中,林分凋落物严格保护,采伐剩余物经机械破碎后经1次或几次全部归还到林地,对维持林地较高的生产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WESTVACO公司为了掌握凋落物归还后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以便更好地控制,特意设置了不同归还量和归还方式的试验。我国以往对人工林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的管理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地长期生长力的维护。

6.3大径无节材培育。美国西部培育花旗松大径无节材,采用初植密度等于收获密度的方式,利用固定直径修枝法,严格控制干材树节的数量和大小,在干材形成一定厚度的无节品质材。我国在杉木无节材培育方面有初步报道,但并不深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完善策略

摘要:对森林现状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并对完善措施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森林培育;经营管理;现状;具体措施

森林资源不仅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全球气候、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就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在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森林的覆盖率在持续的下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我国的森林人均占有量也在逐渐的减少,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长远建设,避暑要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为了实现森林自然资源、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进行,必须对现有的森林管理政策进行改革,并加强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落实。利用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实施,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性建设。

1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储备现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党和政府以及相关的林业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尤其是21世纪以来实行的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十分明显。林业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就业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应看到林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且质量较低。而在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产品与服务项目较为单一,规模效益十分低下,社会负担日益沉重等。

2完善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培养新时期森林管理的创新理念。在任何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要想达到统一的目的,就必须对相关人员,们进行思想意识的统一与提高。在现代化森林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较大的部分因素就是人们对于森立资源保护意识不够,在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中没有科学的培训与实践。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参考新时期森林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考察,并利用先进的知识与技能,完善森林管理设计,在思想意识上注意创新性安排,明确重点的实施项目,对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资源实施封山育林安排,利用群众监督和群众积极参与,将森林管理工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能够在大自然的生长培育中,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将来的科学经营打好基础。

2.2以国有改革制度为核心加强内部管理。森林资源是属于国有资源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利用森林资源提高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应当加强国有体制的内部完善工作,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国情与现状,从实际出发,整改森林建设与保护的相关政策条例,并监督地方政府进行严格的执行,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明确今后的发展路线,实现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统一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2.3明确新时期的森林砍伐制度。森林的砍伐是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中,不仅仅要提高生产生活的利用率,还要对进本的砍伐制度进行确立,对不同的工程要求进行不同原材料的应用,定量定性的做出具体的规划利用。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规范进行,根据方案中确认的年采伐量标准,改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对于现行的不利于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等措施,应采取方案及时修理和改进。

2.4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期限。天然林资源对我国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安全等的影响十分强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是一项战略性较长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要做好天然林的培育和保护工作,做好森林培育是根本,其次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加大国家对天然林保护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得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得以提高,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的增强,应注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以及低产林改造的投资力度。

2.5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应设置相关的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在国家以及地方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中,从上至下制定一套有效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以及森林监督机制。结合实际森林管理概况,严格按照相关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实施。目前我国各个地区已成立了不同等级的林业局机构,建立了森林经营领导小组管理和协调森林经营工作。但在实际实践中,很多地方的林业局都管理不力,忽视了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应进一步落实各林业局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加大管理力度,为国家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森林经营管理专家顾问咨询小组,负责对森林经营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作为一个工作者,应充分明确林业行政机关以及相关的森林经营单位的各种职责,主动行驶自身职责,积极参与森林经营重要性的宣传。森林经营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包含对林木、林地等整个森林资源的筹划部署,在坚持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对其实施人为治理,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既定目标。通过大力宣传,使得社会对森林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2.6建立森林培育管理扶持政策。林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在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不可代替。因此,需要建立有长效机制的森林培育资金投入。为了促进林业增产、提高林农收入,应落实林业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森林抚育的鼓励,提高林业质量,保障木材安全与生态安全。对于公益体抚育资金,应通过国家开建的公益林森林经营的资金专项管理渠道解决。而商品林则通过特别周转金、特别财务处理、专项贴息贷款等渠道解决。

2.7加强林区基础建设。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林区道路、林业工作人员的居住区域以及公共场所基础设施与现代林业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跟其他基础工艺行业相比较,显得十分落后。其中,林区道路密度低、林区职工生活以及生产的基础措施更新较慢,基本没有较大的发展,不仅对森林防火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森林经营活动的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根据国家林业基地建设的相关标准,积极改造林区以及林场的道路密度,加强住宅区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改进性建设,促进森林经营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的培育的重要性,对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彻底转变森林经营理念,注重整体森林发展,摒弃森林局部利益思想和纯经济利益思想,真正将森林经营从注重木材生产的理念转变到注重森林培育的理念上来,从而才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作者:戚桂丽 单位:黑龙江省绰纳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摘要:对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进行探讨及研究,找出其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森林培育起到的作用及可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发展优势,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定位,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可以高效开展。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进行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通过森林所具备的功能来平衡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所产生的影响无法立刻消除,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要根据其发展现状及实际需要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及恢复,通过森林培育来恢复其所具备的生态功能,以此来促使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有效恢复,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在持续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的需要。

1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避免,但是在实际中,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负面因素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其主要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样化,流失面积也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质区域都有分布。我国已针对水土流失现象展开了的预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

1.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经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hm2。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后出现的又一土地恶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现会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续不断发展,就会形成沙尘暴。当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是致使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

1.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是环境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极不对称。主要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东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1.4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在实际中具有极好的防风固沙的效果,风沙在经过森林时因树叶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沙粒经由树叶的阻隔可以避免其随风侵蚀土壤,并且森林还可以使风调转风向。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在森林覆盖的区域,其区域内通常会形成较为良好小气候,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在有森林的区域,其周边气候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冬季及夏季的时候,在低温及高温的控制上森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在有大片森林覆盖的区域,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空气质量,并增加空气湿度。因此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2.4吸收、固定CO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二氧化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较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3结论

森林培育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其在实际中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及恢复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功能。因此在实际中相关单位必须要对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重视起来,加强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中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

作者:刘洋 单位:肇东市湿地保护管理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分析了我国是固态环境的现状,对于在森林培育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沈林 单位:国营厚元林场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经营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林业的迅速发展,森林的培育对于自然生态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本文对森林资源培育管理现的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为森林培育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寒地区;森林培育;经营模式

前言: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1]。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为了让森林可持续发展,在其培育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就要有所改进,通过科学培育、严格管理,让森林的品质物种增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2],我国的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林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对森林的培育和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改善生态环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2.森林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

森林资源主要以林木资源为主,而林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需求量比较大,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很多地方的深林遭到了破坏,大大降低了森林的自我生长能力。踏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实行了退耕还林,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根据第七次森林资源资源清查结果(2004-2008年),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为19545.22万公顷[3],森林覆盖率仅有20.36%。森林资源仍处于缺乏状态,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2.2监管不足

我国的森林资源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非法占用林地、滥砍滥伐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一些森林面积比较大的区域,执法人员较少,执法力度不够,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2.3森林资源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使用木材,这也成为很多林业经营者的经营的主要目的。这种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需求。

3.森林培育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

3.1使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

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自然力实现森林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能力,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高寒区域的树木进行抚育改造。对于一些影响林木生长的灌木林进行合理的清除,对树苗进行整枝,科学的进行培育,保持森林树木的生长密度,便于林木对阳光的充分吸收。

3.2改变林分结构

在森林的林木生长中,尽可能的保留一下比较品质的林木,将林分质量较差的进行改土培载,对于针叶林的生长密度要根据区域的土壤、水分、坡度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定,科学合理的调整林分结构,保持一个良好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结构。

3.3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

首先要将森林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为森林的生长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并建立健全森林管理、监督体制,林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对森林进行管理。将各级林业局的的各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位,并加大监管力度,让每一个林业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林业管理中,科学的进行封山育林,完善森林的生态系统。在封山育林的过程中,更加强对森林的巡查力度,采取禁牧的保护措施,对于一些生长力薄弱的区域,要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促进林业生长。在森林培育经营中,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要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对于森林资源的一些信息收集要及时跟进,干旱的时候要多家注意森林火灾的预防,在森林中设置一些防火线,在防火线上种植防火林带,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做好森林的巡视工作的同时,护林人员也要紧跟时代,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3.4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在对森林培育经营中,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不可忽视,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遏制,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可以建立隔离带对病虫区域进行隔离,针对病虫区域进行集中治理,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对于森林中的其他资源也要进行有效的保护,禁止人们在森林中狩猎或采集中草药,避免人为因素破坏森林中的生态链。

3.5科学的进行人工培育

在我国的高寒地区,针叶林比较多,如: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油松等[4],针叶林是高寒地区的森林主体,而现在的针叶林存在的普遍情况是种植密度较大,树的品种比较单一,分布结构较为简单,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所在在对高寒区域的森林进行人工培育时,要注意合理配置生态结构。在对新的林地进行改造时要采用一些品质的幼苗,根据区域的土壤、水分和坡度科学合理的调整种植密度,让种植的树苗可以一次性成长为树林。

3.6打造多样化森林经营模式

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打造多样化森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林业开展有效的人为治理,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开拓林业的跨领域合作,形成一个森林开发生态链。

4.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育经营方法,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培养、维护有着重要作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多样化,为森林资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培元 单位: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大子杨山管护区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森林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也对我国整体自然生态的建设和稳定起着调节作用。对于林业发展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的调整,建立起更加适应当代的多元化、现代化林业资源模式。本研究就森林资源的现状、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加强森林培育和管理提出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森林;培育;经营管理

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物资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生态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于森林资源的要求日渐提高,除了要求总量有所增加,对森林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改进。在未来,森林资源的经营模式必将秉承节约再生、多级利用、严格管理等原则,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1完善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仍未改变,林业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向适应,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管理模式也应不断的创新、改进,不断的摸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森林培育方法,让森林资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改进,使得森林资源可以摆脱过去单一的林业资源创造方式,使得森林资源远离“滥砍滥伐”这些失衡的资源攫取现状,使得森林资源趋于健康合理的利用。[1]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现存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陷入不良循环

森林资源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木材的生长周期期长,需求量大,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而面对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木材的需求导致了乱砍滥伐程度不断扩大,长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又使得森林资源的自生能力逐渐下降,如此陷入一个不良循环,加大了森林生态的再建设难度。虽然近年来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是远远不能与需求相匹配。森林资源严重失衡,不良循环在逐步加深。这样的生态失衡状态使得森林生态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当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袭来时,薄弱的森林保护屏障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通过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能够得到重新建立,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2.2森林资源的监管力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是长期积累下的宝贵财富,林业资源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来说,长期存在的不法行为是管理的难题之一。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到今天,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非法收购木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林业部门在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但是仍难以遏制这些非法行为。不得不说,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使得对于森林资源的整体管控成为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大多地方面临着管辖林区范围大,而专业的林业执法人员少,护林员的人数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是本地的农民,有些护林员自身对林业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欠缺。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严格的处罚制度,但是森林资源的自身缺陷仍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只有将法律法规应用率较大化,才能使得监管有效率提升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程度。2.3森林资源经营方式较为单一森林资源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木材等原材料,这也是传统林业的经营目的。但是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多元化林业,生态型林业呼之欲出。现在,与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有关的已不局限于木材输出,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旅游与游憩,提供林副产品,林农合种等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森林将不仅仅作为木材资源而存在,森林的整体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森林资源配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资源必将要摆脱传统经营方式,除了植被保护,在林产品加工多元化及产业链的形成、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调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针对我国森林体系提出的发展策略

3.1实现森林培育合理化

以生产培育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大大制约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树木品种单一,配比不合理,以及在地理上分配的缺陷都直接影响了木材的产出率,使得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有所不足,对于森林整体的良性循环也有着严重的阻碍。合理化的树木培育要求林业部门的造林规划要具有专业性和合理性,除了基本的适地适树,更要结合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周期、生长特点、主要用途和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对于森林培育的考量还要结合正在兴起的其他与林业有关的行业,比如对于药用价值高的植物的合理穿插种植等。在考虑森林资源的经济创造的同时,必须要把森林资源的自身保护和良性生长纳入合理化的森林培育规划中,建造自然的林业抗火带、抗风带和抗病虫害区域。在森林资源的未来发展中,必将会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培育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模块,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整体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

在打造满足生态发展需求的森林资源的同时,要不断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监管。在完善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将森林保护措施落实在实处。定期进行护林防火的巡查,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实时状况进行信息采集。对于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例如病虫害侵袭,火灾多发环境都要进行及时的信息上报并且在及时时间做出应急反应。要加大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现象的打击,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坚决不纵容,更要加强林业巡查管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健全林业资源维护机制。森林资源的监管不在一朝一夕,必须要长期进行健全和普及,必须要不断调整监管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的方案,才能使森林资源在整体的经营管理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3.3打造多样化的森林经营模式

传统林业的职能在于2个方面,对森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保护和调节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原料。所以从传统角度出发,对于森林的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木材的产出和森林结构的打造。但是,对于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建设来说,单一的木材输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森林资源的价值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体发展水平上升而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开拓更多的林业跨领域合作,加大对林业自然性的开发利用来大大改善、建立多元化、小领域的森林开发项目链,使得小模块的林副产品可以逐步被带动。新型多元化的森林经营模式必将实现森林价值的扩大化,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都会是很大的进步。

4结语

森林资源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充足高效的林业资源、创新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都将为森林资源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活力。事实证明,必须要将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才能使传统产业发展不脱轨,并且实现价值扩大化。未来森林资源的发展还会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的关系,才能建成有利用我国林业建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的生态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刘彩萍 单位:山西省宁武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

森林培育毕业论文: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在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正大力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森林培育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即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和持续繁荣。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森林培育,建设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类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森林培育是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方式,从科学的含义来讲,森林培育是通过种植大量树木,形成规模效应,借助树木和森林能够将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能量转化,从而为人类生产大量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资源的过程,与此同时能够创造并保护人类和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能够给人类带来木材、林副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效益,还能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产生社会效益。

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条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导生态农业建设,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社会。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发、雾霾、沙尘暴等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建设总是离不开植树造林,通过森林培育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发展。森林中的各类植物、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物质生产、能量储备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就是森林的价值体现。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广阔的分布和空间占有量大的特点,因此它能够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煤矿、石油等矿产资源的使用量剧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环保措施,或矿物燃料的使用不当,使得空气造成巨大污染。空气中夹杂的烟灰、粉尘、有害气体若是被人体吸入,将严重危害人类呼吸系统,严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的雾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污染形成的废气、微小颗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够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比如植物的叶子叶片面积大,利用叶片上的褶皱和绒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够拦截微小颗粒的移动,对其有明显的过滤和附着作用。同时森林中的各种树木也能够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2森林能够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可谓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制造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人们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类各类工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热气,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气中蕴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温室效应会带来全球气温升高,进而产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问题,对人类威胁极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就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这种吸收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得多。全球气温得到良好控制,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了气候。

3.3森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分布区域广,受灾面积大,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岭山丘地区。森林培育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树枝树叶在枯萎落地之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在土壤中形成一层较厚的腐质层,就像是一块海绵,拥有强大的吸水作用,能够吸收雨水、减缓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时繁茂的植物又能够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保持水土。另外,处于地底下的植物庞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能够紧紧地抓住土壤,减少土壤随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够防风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土地沙漠化则侵占我国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森林在遏制沙尘暴过程中起着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为一条天然的防护带,能够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进而可以缓解沙尘暴肆虐。沙尘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土地沙漠化,减少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损失。

3.5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系统,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

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整个生物群体的参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也有不少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培育能够为这些濒临灭绝的珍惜动植物建立一个适合它们的栖息地,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林杰 单位: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克勒沟林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