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园艺方面论文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比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而在实践中又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适应专业要求,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仍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园艺方面论文

园艺方面论文: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论文

1庭院果树设计

庭院果树园艺设计主要有两种:路旁设计和综合种植。所谓的路边设计就是把果树种植在道路的两边,对于路旁果树品种的选择比较适宜的是高大或者藤蔓类的果树,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不仅可以乘凉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靠近门窗的地方避免种植这类果树,主要是考虑让充足的光进入室内。所谓的综合种植提倡的是综合利用,对于庭院的设计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不同的种植。由于庭院果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在改善其实用性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提高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在设计庭院的时候,无论院子是什么样的风格,要想获得全新的户外体验就必须要强化季节性的装扮。对于室内的布置要遵循室外的布置技巧,目前流行的庭院设计理念就是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

2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

2.1种植

种植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对庭院果树进行定植的时候要一次性进行改土操作。坑需要具有较大的宽度和深度,一般意义上长、宽、高的范围分别是:1~1.5米,1~1.5米,0.8~1米。在果树种植之前要进行有机肥的施加,每棵树的施肥量在30~40公斤之间。选择树苗的时候要对它的高度、茎粗、年龄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可以提高果树的成活率,并保障结果的时间。在种植树苗的时候,上枝叶要展开向下,先期填土要求是湿土,然后再继续填埋。要是树苗过大,种植的及时年要绑好支架,防止果树歪斜。

2.2治理

所谓的植后治理,主要就是管理肥料和水分。其一就是基肥的施加,可以提供树木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大幅度提高产量。每年的秋天即9~10月份施加有机肥,树龄的大小决定施肥的多少。小树一般施用20~40公斤的肥料,成年树施加80~100公斤的肥料,施肥的时候要挖成条状或者环状的施肥沟。接着就是追肥,不仅可以给树苗的成长提供充足的肥料,还可以促进其花芽的分化。对于追肥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量少多施的办法,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施肥,在2~3月进行开花期追肥,5~6月份追加的肥料有多种选择:腐熟有机肥、果树专用复合肥、草木灰等。施肥过后还要注意浇水。在庭院加水比较方便,但是注意水的碱性不能太高,不宜用肥皂水、洗锅水等。同时还要注意在雨季的时候排水。

2.3修剪

一年四季对于庭院里的果树都需要修剪。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修剪的量以及技巧是不一样的。出于果实产量和果实形状的考虑,对果树进行整形的时候,要让其保持适度的密度,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我们一般选择在冬季进行修整,同时修整的过程中也要按照果树的实际情况,如环境、树龄、生长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在休整过程中让树木失去的能量力争最小,并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损伤。在树枝较大的地方,注意分枝,把粗壮头枝留下,让树冠进一步舒展,这样在外观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树上的细小枝干,要有选择的进行修剪,使其生长减缓,避免和粗枝干叶争夺养分。

2.4管理

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在花期要进行人工授粉,使用各种方法保花保果。坐果率较高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疏花疏果,每个花序留1~2个。在疏花期之后的15天便可以进行疏果。要是果实较大的果类,如苹果、梨建议留一个果实,对于小型的果类如樱桃、葡萄进行整串的疏果。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不仅可以防治菌类的侵入,还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水果的主要方式,在果实成熟前20天即可把套袋去除,目的是增加光照、增加果实的成色,在傍晚时分进行喷水操作,可以让果实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让果实的糖分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果实成色的增加。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庭院中进行果树的种植不仅可以给庭院增添景色,还可以增加收入,把握好栽培技术,可种植出优良的果树,不仅可以到品尝到新鲜的水果,还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舒适、宽松的生活环境。

作者:买合木提·艾孜木 单位:阿瓦提县园艺工作站

园艺方面论文:职业人园艺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回顾

在巨大困难挑战面前,全国高职院校坚持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改革为动力、创新图发展”的战略观,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始终采取一方面借鉴普通高校成熟的教学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吸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训练,严把技能考核关,着力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年磨一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2011年底为止,全国已批准建成两个100所部级“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以鲜明的高职特色和产学优势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挺进,职教的明天更辉煌。

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切实做到专业开设依据市场需求、教学实践贴近岗位要求,严格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狠抓各教学实践环节,确保广大毕业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充分满足就业岗位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办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出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实践都抓住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实质,顺应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行业、企业肯定,学生、家长满意,社会反映良好,高职教育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教学改革助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纵观贵州省的部级“示范校”(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骨干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几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的高职院校,他们无一不是“教改有方略、办学有特点”。

三、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理解

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兴起,我们认为它必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改方向,理由如下。

1.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与以前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和冲突,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人”导向教改就是前两轮教改的延续和升华,“职业人”教改更加体现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

2.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更、更、更符合时代要求,它不仅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强调对学生以后就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及养成教育。

3.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它突出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作为职教人责无旁贷。

4.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紧扣时代节律和市场经济要求,能落实高职院校“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能较大程度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能使学生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腾飞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5.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强调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量敢于拼搏、敢于挑战、具备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核心要素

2014年6月,我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以“园艺专业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为项目名称获得院级课题立项。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最终提炼出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核心要素。

1.有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满足应岗需求。

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专业理论基础够用,技术技能稳定娴熟。本次调研受访行业专家都提出:高职毕业生应适应区域优势和农业发展需要,牢固掌握园艺植物品质、高效生产的技术技能,而专业理论能满足一线工作需求即可。例如麻江精品蓝莓生产管理能力;雷山、丹寨、黎平生态绿茶种植管理能力;凯里、榕江、三穗有机蔬菜培植管理能力;台江外销魔芋深加工能力;从江、锦屏品质椪柑高产栽培能力。

2.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完成新技术引进。

闽孝镇“鱼粮农业公园”是铜仁江口县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公园”位于著名风景名胜区“梵净山”脚下,是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它以旅游观光为目标实施种养结合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纽泰克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率先落户于其中,是全公园科技含量较高具亮点的地方。公司建造玻璃温室,引进以色列技术从事高端水果型番茄、小黄瓜、上海青叶菜的水培生产,温室内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控制光、热、水、肥以满足种植蔬菜生长结果需求,按照该公司的话来说这是透明植物生产;又如凯里舟溪镇云谷田园农业示范区引进台湾菌肥生产有机蔬菜、瓜果,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和采摘消费,其经济效益可观。以上两个公司的负责人亲口告诉我们:对学生必须加强知识自我更新的养成教育,方能适应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需要,也才能满足咱们企业发展的需求。

3.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当今社会人们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形体穿着无疑不在影响公司的社会形象,凡职工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做事不认真、言行举止不雅者,均会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声誉褪色。项目调研发放回收到的176份问卷中,都填写“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4.有农业品牌和商品竞争意识———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内炼功夫,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高职毕业生在企业既是一线的生产者,又是商品质量得以保障的中坚力量,凡没有做农业大品牌的思想、工作敷衍了事、经营上有以次充好行为的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教育是所有企业老总的共同心声。

5.有农村经纪人素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毕节威宁位于贵州西部,海拔2000多米,那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凉爽,可满足冷凉型大白菜、结球甘蓝、白萝卜常年生长需要。威宁是贵州乃至西南片区夏秋季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可供应全省和远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贵州省农业推广核心专家、农业推广应用研究员、威宁县农业局疏果站站长董恩省同志在座谈中说道:威宁非常适合大白菜、结球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种植,亩产1~1.5万公斤,种植规模大,产品质量优产量高,盛夏季节各种蔬菜供应充足。可是缘于信息不灵、销路不广,威宁蔬菜价格低迷、年年滞销,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建议园艺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经纪人素质,能初次应岗、多岗位迁移,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6.有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这年轻的年代,大学毕业生要有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创业精神。一直以来国家在农业上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毕业生可带领群众创办微型生产、加工或销售企业。黔东南职院2010级园艺技术专业刚毕业不久的李丛波同学去年11月在贵阳金阳新区创办了“醉花轩”鲜花店,花店解决了他本人及另一名青年就业。按照李丛波同学的规划他打算明年接收1~2名师弟师妹到花店工作。

7.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各县市形成了许多园艺作物特色产品,如丹寨澄江西瓜、凯里晚熟水晶葡萄、麻江兔眼蓝莓、从江椪柑、雷山线椒、三穗榕江坝区蔬菜等,在州内外享有盛誉,十分畅销,州委州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族高职院要立足黔东南农业经济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后备人才,只有在加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展望

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必须有大批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保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只有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放松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只有不断探索新时期新阶段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只有突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才能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我们坚信,坚持以“职业人”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青年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上发展,高职院校就会实现“质量、规模、效益”上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职业教育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前景会更加辉煌。

作者:邹波 田景文 韦信祥 姜云平 常青馨 杨平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近期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

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

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

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

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近期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

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及时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夺走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园艺专业英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一支笔,一个本”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启迪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园艺英语教学事业,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拔尖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丹丹 高玉刚 盛云燕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

1.课堂教学避免重复,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植物病害病原部分占了该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然而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也是《微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非侵染性病害中涉及到的多种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存在重叠。而在《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园艺植物栽培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课时利用较大化,每学期开课前我们会做好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沟通,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交流,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此外,考虑到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授课中着重强调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重点突出不同类型病害症状的区别,以及和防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病害,并掌握其防治方法。

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两个专业和4个不同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群体,虽然授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相同的,但如果选择相同的授课内容,便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杨军玉等也提出授课过程兼顾到不同专业。首先不同的专业或方向要选用不同的教材;此外,不同专业和方向,授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更迭。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知识的近期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并且掌握生产实际问题,而不至与生产实际脱节。对于园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抗病育种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而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介绍这两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些新知识。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现在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防治的时候,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尤其是化学防治的利与弊一定要讲清楚,并且要跟园艺植物的无公害化栽培相结合,这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4.构建本地的园艺病害图库

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多数教材的案例都是些普遍性的病害,如果将本地区的特色种植植物、周围熟悉的植物发生的病害等导入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艺植物病害图片资料库对于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对病害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并拍摄了本地区的主要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以及贮藏期果实的常见病害,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这为进行选择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一个实质的参与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课堂中设置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给与解答,甚至是讨论。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制成PPT,走上讲台讲解。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和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而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到的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就很难直观地表述清楚。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图片及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也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听课时抓不到重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产生依赖性,而现成的课件也造就了学生的惰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制、网络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课件素材,制作出一份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结合板书,将纲领性和重点内容适当提及,连贯内容和强调重点。两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知识,又能把握重点,而对于一些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发生过程也能进行直观的观察。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1.重视实验课程,做好实验课程的考核

实验课是课程理论部分的验证和延伸,也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而在以往的实验成绩考核中仅以实验报告来评定,计入相应的理论课成绩之中。这样的考核往往造成部分学生上课不重视实验,不认真操作,只是应付完成实验报告,大大降低了实验课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目前教学大纲的调整下,实验课独立为一门课程,独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在每次上课前,会把历年学生在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或易犯的错误重点强调,并把实验报告中体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另外增加期终考核,实验课成绩结合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核进行计算。虽然刚开始实施时,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压力,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这种成绩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协调其他课程,实施田间教学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教学实习。在此情况下,我们联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种植的植物,然后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对病害症状和危害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区分各种病征和病状,掌握病害诊断方法,并通过对某种病害的调查,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巧妙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使得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内容安排更趋合理。

四、结语

如何让学生在比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而在实践中又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适应专业要求,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仍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作者:冯淑杰张荣刘爱媛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植物实验教学生物技术论文

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1.实验内容开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本着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革新实验教学方式的核心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基本的目标,提出以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性质由验证性实验过度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80%以上,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压缩到20%以内,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2.实验场地开放实验场地是制约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主要原因。以部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运行机制,结合学科点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室配2~3名研究生协助管理,仪器设备采用预约登记制度,使用前须经专人培训合格后才能使用。实验耗材按实验计划,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3.实验时间开放以3~4人为一个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室一次可以同时安排6个小组开展实验。实验时间由以前固定时间,改为课程理论授课3周开始至学期末前1周结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合理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时间采用预约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上班时间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节假日和晚上由研究生协助管理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开放实验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

1.实验教学方式开放,激发学生兴趣在大多数同学印象中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或单独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理解效果很差,很难达到掌握实验内容的目的。任何研究都是从好奇和怀疑开始的,通过典型的生物技术实例,如柑橘细胞融合获得原生质体杂种、植物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人类基因组测序及园艺植物基因组测序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预测基因的功能分析等,这些实例在网络上的介绍与视频非常多,通过网站浏览和视频观看,让同学们真正了解生物技术的神秘与贴近生活的两个方面,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行动。

2.实验时间及空间开放,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室的开放,即仪器设备和时间概念上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实验人数多、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例如,生物分子实验室的定量PCR仪、PCR仪、离心机、核酸仪、电泳仪、紫外投射仪等,实验时间一旦开放,学生可以用充裕的时间来把实验独立完成,不会被课程所限制。通过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多次进入实验室。同时,研究生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三的带领本科生进行实验,开展相关的扩展实验内容,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

3.实验内容开放,自主设计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有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实验内容组合与创新,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及生物公司的广告资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条件,突出实用性,根据学校实验条件提出以下实验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打破传统的拟定学时的验证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大量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自选实验内容,自定实验步骤,自选仪器设备,自己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觉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成果,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在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

4.实验结果灵活,革新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将与老师的课堂交流转变为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其他平台,对实验进展随时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并且学生通过查阅相应的资料,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开放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避免了同学之间相互抄袭、模仿。因此,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除在以上方面进行开放外,同时也革新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与以往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课堂成绩与实验报告成绩之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补充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工作、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实验方案撰写(20%)+实验前的准备(20%)+实验过程(30%)+实验结果分析(30%)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五种不同的方式。

5.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展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被动实验的客观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与老师的面对面沟通改变以往实验教学中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更能诱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生物技术,并且培养其探索生物技术领域新趋势的科研兴趣。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非常适合于本科生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作者:毛娟陈佰鸿杨宏羽李作进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方面论文: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教学改革论文

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常遇问题

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高等农业院校中,除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外,包括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食品科学等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课时数少和实验内容简单缺乏连贯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在先前的学习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分子生物学国际动态和前沿知识,更加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另外,研究生来源较为广泛,当前我院本专业的研究生,本科专业有园林植物、农学、林学、生物科学和园艺等多专业的学生,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本科阶段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略有偏差,侧重点不同,尤其体现在实验课教学内容上,所造成的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差异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带来较大影响。再加上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微观,尤其是分子作用的原理内容抽象性较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验教学进行讲解和演示。为达到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需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然而在这方面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明显不足,现在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植物和质粒的核酸提取、DNA酶切与重组、感受态细胞制备、目的基因连接与转化、常规PCR和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等,缺少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与研究生教学目标不符。

2.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建设上投入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及时,在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由于上课人数较多,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上的不足,不能满足每个研究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第二,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较慢,由于仪器设备老旧,造成的实验精度和性上的问题常有发生,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使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陷入尴尬;第三,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和先进仪器的进度较慢,与分子生物学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办法满足传授学生分子生物学国际近期动态和前沿知识的教学要求,在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技术障碍,不利于运用近期的实验技术方法开展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产生不良影响。

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创新实验课程授课形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适当缩减技术实验内容,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修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只为补平由于生源的差异引起的知识储备的差异,不宜占去大量的课时安排。利用较少课时进行完植物和质粒的核酸提取、DNA酶切与重组、感受态细胞制备、目的基因连接与转化和常规PCR等基础实验,使研究生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然后重点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开展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科研需要进行合理分组组成研究小组,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和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基础实验的常规技术进行综合和研究性实验。在此阶段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Seminar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将前瞻性、先进性的科研技术引入到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去,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的技术思想,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重点把关学生的实验设计合理性与可行性,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确定优化后的实验设计,指导教师可以从新颖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几方面去评价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设计。实验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定期组织Seminar讨论会,共同讨论和分析各个研究小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锻炼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作业的形式定期检查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记录,关注每个实验过程,检查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在本阶段实验结束后,重点考核各个研究小组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撰写(包括题目、作者、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综述及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讨论的充分性以及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对该部分进行评价。这样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授课形式既做到了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和分阶段的多元化考核,也锻炼了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查阅科研资料和书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从选题到实验设计,从实验材料准备到实验设备使用,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撰写,多方位地让研究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能力,起到较大可能地发掘自身科研潜力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效果。

2.完善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随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方向硕士点的获批,2007年开始招收及时届硕士研究生,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情况下与本科教学共用教学资源,教学和研究基础都较薄弱。在2010年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被授予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实验室,并配套连栋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经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和补充,添置了研究生科研实践所需部分试剂与耗材;提供经费供研究生导师外出调研及参加学术会议;提供经费供学科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购买文献资料,提供专家咨询费供学科聘请专家对学科发展方向调整进行把关。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我们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逐步得到完善。能够开展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分子标记、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基因重组与转化、蛋白质分离与纯化、蛋白质体外表达和酶联免疫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满足了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也为学生的实验教学与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室建设得到升级优化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07级17人硕士研究生中只有1人从事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并发表核心论文1篇,到2010级18人硕士研究生中只有10人从事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并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和申报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授权1项,可见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是与教学质量成正比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也为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进而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配套保障。

近些年,我们虽然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经过大量调研和经验积累取得了一些成效,申报并授权功能基因方向的发明专利1项,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指导(省部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发表SCI收录的论文6篇,但与“211”大学等院校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实验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对教学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把培养学生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必能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大形势下,在校、院、系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线实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也会更加深入,教学质量也会向着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迈入新的阶段。

作者:崔金腾张克中李月华单位:北京农学院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课程论文:园艺生物技术教育变革及实践

本文作者:李征陈儒钢黄炜逯明辉李大伟巩振辉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特点

1拥有自编教材

目前,园艺学院教学团队使用的教材为我校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该教材在选题、内容编排、章节设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全书共分14个章节,内容新颖,起点较高,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每章后有小结、复习思考题及推荐读物,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及课后复习。该教材内容上体现了技术的成熟性与前瞻性的统一,选材上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是一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科书。该门课程的教案、课件是在该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和制作的,其教学内容符合大学本科园艺专业生物技术教学基本目标,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循序渐进的学习。

2课外学习资料丰富

植物生物技术是新兴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科特点,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经典教材和论著。同时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等,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宽视野。

3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

该教学团队是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研究所的成员,这些基地和实验室拥有良好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其正在开展的植物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在教学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课题,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注重新老教师的结合,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中的2名教授负责绪论章节的讲授,从全局上为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发展历史、应用前景等。对于具体技术内容的讲授由3名及时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讲师完成。教学内容由团队集体讨论制定,既考虑到教学中的统一性、系统性,又突出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创新性,做到优势互补。

4拥有较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该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课程习题与参考答案、教学评价意见反馈等内容制作成相应模块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选课学生可以在校内无线互联网终端凭借学号进行浏览和下载,也可利用网络上传课程作业、提问问题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3]。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用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基本囊括了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和基础生物信息学的全部生物技术内容,信息量和教学任务量均很大。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此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只有32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侧重性,成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授课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是承接农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而设置的。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简单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在复习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前期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而通过考试,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要求。这为该门课程内容的正常进行带来了问题。如何将现代生物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具体操作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建设所面对的新课题。

3实验教学目的性不强,模式陈旧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还设置了16学时的实验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DNA的提取(4学时),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检测(4学时),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与酶切检测(4课时),PCR片段与质粒DNA的连接及大肠杆菌遗传转化(4课时)。从课程设计的目的而言,上述4组实验是一个系统的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易于产生模仿心理,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并未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原理以及操作的目的。同时,由于上述4组实验的时间安排较为分散,均是在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的讲授结束时开设,许多学生觉得实验内容只是对理论授课的补充,很难将几个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知识网络不够清晰。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凸显的问题,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通过合理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通过教学改革,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表1)。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对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把握“新、专、系统”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2个重点教学方向。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与基因工程的各自内容均较系统,可以分别作为2个整体进行讲授[4]。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建议学院另设一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20学时),用以系统地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技术。与此同时,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讲授重点调整到基因工程方向。2门课程同时开设,互为补充而又不失系统性,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有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的记忆,很难理解。经过大量阅读国外原版教材发现,如果在讲解具体技术时,将其设计原理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一并讲授,带领学生回到技术创制的时代,将创制人的实验思路进行剖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PCR技术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发明人Mullis所在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CR技术发明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带领学生一起分析Mullis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自己的“PCR”反应[5]。称这种教学方法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情景再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课程内容较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像以往那样跟着教师进行机械的记忆,易于形成初步的科研思想。该方法也要注意授课内容的控制,做到突出重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综合能力培

在实验教学中,主张突破原有的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模式,将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内容向学生讲授。在实际教学中,将实验教学集中设置于后半学期开设,一般在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讲授完成后统一进行。在实验课程开始前一个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目的,如利用PCR技术克隆一个基因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学校园艺场现有植物资源自己选取试材、选择基因、设计引物、编写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点并帮助修改,随后开始试验。在试验开始前,教师着重讲解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进行基本的操作演示。在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独立分析结果,发现问题。在每节实验课结束时,教师着重点评学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此查阅资料,得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图1)。每节课程的实验结果会作为下一节课程的材料,在所有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形成统一的实验报告,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对于实验报告内容的考核,要求学生重点分析试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认为的合理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

园艺方面论文:设施栽培论文:国内设施园艺现况与趋向

本文作者:郭世荣孙锦束胜陆晓民田婧王军伟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

1设施园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区域化分布趋于合理

首先,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增幅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从不足1万hm2发展到2010年的367万hm2,增加了逾360倍。此外,我国还有超过2亿m2塑料遮阳网、3000万m2防虫网(覆盖面积约10万hm2)以及400万m2的地膜覆盖用于蔬菜生产,我国已成为世界设施园艺及时生产大国(农业部设施园艺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2011);其次,设施园艺涉及领域不断拓展,设施园艺生产作物已从单一蔬菜拓展到花卉、瓜果、食用菌、中草药等多种经济作物领域;第三,设施园艺栽培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设施园艺生产,从我国南端的海南三沙市永兴岛到最北端的素有北极之称的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从东端的抚远县到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市都在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过生态、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长期综合选择发展,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约占全国的57.2%(刘华锋等,2011)。设施形态也呈现出区域化分布的态势,北方(北纬33°~46°)以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则以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和夏季简易设施栽培为主;现代化加温自控温室,在能耗小或能源便宜的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作为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军工特需农业定位发展;现代化温室向冬季光热资源丰富的黄淮海地区和亚热带南方地区或能源资源特别丰富的某些北方地区集中。

2设施园艺生产效益明显,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设施园艺生产产值较高,比较效益明显。2008年,全国设施园艺总产值7079.8亿元,占园艺产业的51.3%,占种植业的25.3%,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44万hm2,产量5亿t,产值6769.7亿元,净产值5248.9亿元,用22%的播种面积,创造了36.8%的产量、61%的产值、61.5%的净产值,设施蔬菜产值占种植业的21%,相当于畜牧业的39%,是渔业的1.3倍和林业的1倍。2010年,设施园艺产业的总产值逾7400亿元,净产值逾5700亿元,使全国乡村人均增收856.7元,设施园艺重点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都在2000元以上。以设施蔬菜为例,2010年全国设施蔬菜的产值6965.3亿元,占蔬菜产业的68%,占种植业的18.9%,相当于畜牧业的34%,是渔业的1.4倍,是林业的7倍。与露地栽培相比较,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施园艺通过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够大幅提高单产效益,2008年的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园艺生产的每667m2综合平均产值13485.5元,净产值10456.1元,比露地生产高3~5倍,投入产出达到1∶45。以大棚黄瓜为例,平均每公顷每年产量为77t,与露地种植相比较,产量增加23%;由于能够提前上市且品质较好,所以与露地种植相比,销售收入提高了61.5%,净利润增加35.3%(魏晓明等,2010)。

3温室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园艺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院所及高校通过温室整体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开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于我国不同区域和气候条件下的新型温室,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应用的温室产业化体系,温室建造及配件生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为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此外,还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及栽培技术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无土栽培、节水灌溉、二氧化碳增施,生物育种、机械卷帘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建立了温室种植作物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范,提出了管理量化指标,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陈琪,2011)。如:温室黄瓜每667m2年产量达1.6万~1.8万kg,番茄达0万kg,较一般设施栽培增产1~2倍,节水30%,产品商品率提高10%,病虫害防效达9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30%~50%,实现了设施作物无公害生产,同时提出了20多种蔬菜、花卉无土栽培技术规程(李式军和郭世荣,2011)。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从工程技术、配套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

4设施园艺装备水平日渐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之中

根据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施装备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许多适合我国不同区域设施园艺生产的高效节能新材料、新设备(齐飞等,2008)。如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等新型覆盖材料、滴灌管带系统以及大棚温室骨架复合材料等。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逐步形成了环境调控、栽培耕作、采摘运输、智能管理等设备系统,如以无土栽培基质消毒与营养液循环再利用技术装备、CO2施肥器、土壤消毒设备、工厂化育苗与运输设备为代表的栽培设施和消毒设备,以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和温室环境智能化调控系统、专家咨询管理软件系统为代表的设施园艺生产管理设备,以温室覆盖材料、灌溉装置为代表的温室设施装备,以小型耕作机、嫁接用大粒种子定向播种机、穴盘苗播种机、果蔬清洗分级机、自动化嫁接装备和自动化幼苗移钵装备为代表的设施农机类等多种装备(Bergstrand,2010)。这些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有力地提高了设施园艺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动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健康发展。一些现代生物技术和航天工程技术被广泛用于设施作物遗传改良和设施新品种的选育(vanderLans&Meijer,2011),如利用分子与生物遗传学技术筛选优良品种资源,利用生物分子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改良品种性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辐射诱变、航天器搭载等技术选育适合于我国设施栽培的优良园艺作物新品种。目前,我国利用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已筛选和培育出适合我国设施栽培的辣椒、番茄、黄瓜、甜椒、樱桃、菊苣、球茎茴香等温室专用品种300多个,其中,设施蔬菜品种156个、花卉品种120个,温室栽培品种日趋丰富,园艺产品功能更加完善,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5建成一批以设施园艺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形成设施园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已发生明显的变革,逐渐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作为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园区,在成果转化、技术示范推广、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经历了试验、探索、发展三个阶段,从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从单一示范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变,从由政府单一主体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复合主导转变(郑玉东等,2009)。在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整体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超过5000个,遍及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其中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认定的部级农业科技园65个(含试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约600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1500个,县地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3000个。

6设施园艺功能不断拓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

设施园艺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发挥其生产这一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功能,其中,设施园艺功能向都市农业方向拓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Giacomellietal.,2012)。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为了解决都市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在城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都市型观光农业,有效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具备了农产品供应、社会服务、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设施园艺是都市农业的主要载体和技术支撑,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需要温室、大棚等设施和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作为依托,设施园艺作物的创意性栽培又为都市农业增添观赏性和经济效益(刘二亮和陈飚,2011;Campiottletal.,2011)。近年来,我国在都市型设施园艺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设施园艺作物墙式栽培(立体栽培)、空中栽培、蔬菜树栽培、植物工厂化栽培、栽培模式与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满足了人们对都市农业园艺产品新奇特和观光休闲的要求。

7低碳节能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成为我国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我国紧紧围绕温室工程建设节本增效的目标,本着合理利用建设地区的气候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则,运用温室建设区域优化布局与标准化配套、太阳能高效利用、新型保温材料开发和节能降耗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温室标准化设计的技术平台;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于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提出了地热在温室中应用的有效措施(Sonneveldetal.,2010);研究开发了钢渣混凝土墙体、相变蓄热墙体以及蜂窝状墙体,热工性能均优于普通混凝土和黏土机砖(王宏丽等,2008;Younsietal.,2011);结合我国气候特点,以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北气候为基础,分别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的节能技术,相比传统温室,连栋温室综合节能率达到11.6%~38.5%;与传统加温温室相比,我国独创的节能日光温室每667m2均节约标准煤25t,2008年63万hm2节能日光温室共节约标准煤4亿t,等于少排放6.3万t二氧化碳、205万t二氧化硫、178万t氮氧化物,与现代化温室相比节能、减排贡献额提高3~5倍。

我国发展设施园艺的典型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区划,实行设施园艺产业化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设施园艺面积及时大国。在实施设施园艺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坚持“区位优势,形成规模,突出特色,创造效益”的原则,科学制定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气候特点、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多种因子,有针对性地发展设施园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设拖园艺优势区域、设施园艺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适宜区域以及设施结构类型适宜区域等区划。通过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推动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

2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政府划定的设施园艺发展区域内,鼓励和引导承包方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发展设施园艺。政府通过补贴流转价款、提供就业岗位、实行养老保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承包方自愿转让土地。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地区,通过培育流转市场主体、搞好指导服务和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适应规模化经营和发展设施园艺的需要。鼓励发展设施园艺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县、乡、村的区域界限,提倡以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为主,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推进设施园艺的生产、销售、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积极培育设施园艺产业化龙头,提高企业化运作比重

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设施园艺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结成利益联合体,培育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安排设施园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使产供销相互衔接,促进设施园艺经营水平的提高。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打造设施园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省级和部级知名品牌等品牌体系,通过创建名牌提升各地和我国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强化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企业和农民科技水平

在设施园艺优势区域和主产区,重点加强设施园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推广经费,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乡镇、村均配备设施园艺生产技术员,特别是设施园艺新区,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逐户逐棚指导,做到技术起点高、效益好,确保每户有一名明白人,每个企业有一批技术骨干。

5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经纪人从事设施农产品市场营销,积极构建组织严密、网络健全、信誉的销售网络。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在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产业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从面积和生产量来看,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与人均设施蔬菜供应量均居世界前列,属设施园艺大国,但要向设施园艺强国迈进,必须突破园艺设施类型、调控环境、专用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1设施结构不合理、生产安全性较差

我国从事设施园艺生产的大多数农户由于资金困难,仍主要采用简易型日光温室和竹木结构塑料拱棚,设施简陋、结构不规范、性能较差、空间小、作业不便、劳动强度大、产出率低,缺乏有效抵御冬春低温、高湿、寡照,夏秋季高温、暴雨等不利气候的措施,作物长期处于亚适宜环境。虽然我国目前大力推广以镀锌钢管为骨架的保护地设施,但一些项目因追求政绩、专业知识匮乏及经济限制,钢管大棚建设不达标,抗风雪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冷害、冻害频发,且大棚、温室普遍缺少环境调控装备,低温、高湿病害呈多发趋重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产业,采取高指标和高额全覆盖补贴,不顾结构性能和建造质量,建成了一批结构不合理、使用性能差、抗灾能力低的劣等大棚、温室,给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隐患主要来自多方面:一是盲目追求超大型大棚、温室;二是大棚、温室维修更新不及时;三是采光保温设计建造不科学;四是高指标和高额全覆盖补贴催生了大量低劣大棚、温室。

2设施装备水平和环境调控能力差,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少,栽培技术规范性差

我国大多数农户建造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普遍缺少必要的环境调控设备,大棚、温室的温、光、水、气等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差;缺少设施生产专用小型机械、机具,机械化程度低,空间小、多层覆盖保温等导致劳动强度大,人均管理面积小,劳动生产率低,温室作物单产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我国温室番茄平均年产量达10~15kg•m-2,黄瓜15~20kg•m-2,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5~1/4(喻景权,2011)。缺乏优良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栽培品种对设施环境的适应性差,有些甚至采用露地作物品种进行设施生产,影响了设施栽培效益的发挥。此外,设施栽培技术随意性大、规范性差,为了追求产量盲目进行大水大肥管理,导致产品质量差、病虫害多发,且栽培成本高、污染环境;许多新发展起来的设施园艺产区,还未能掌握相应的设施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严重影响甚至打击了农户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

3土壤盐渍化、连作障碍、病虫害日趋严重,产品质量安全性低

由于设施的固定性以及栽培作物的单一性、重复性,大量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加之土壤管理措施不当,随着设施栽培年限的增加,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引起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变、土壤结构破坏和次生盐渍化以及养分障碍的发生,有害物质积累、病虫害发生频繁、根结线虫严重,连作障碍逐年加重,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设施土壤持续高效利用的重要瓶颈。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防治设施作物病害药剂的不合理施用,使得园艺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据估计,我国常年发生的重要设施作物病虫害多达100种以上,而造成严重危害的约50余种,产量损失超过25%。

4基础研究薄弱,无土栽培、数字农业、信息技术等普及率低,应用效果差

由于我国无土栽培起步较晚,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开发应用较少,导致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极小,面积约占温室大棚面积的千分之二,产量和质量优势不明显,影响我国设施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环境因子对作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对环境生理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量化指标,即使借助于现代信息模拟技术建立设施作物生长发育模型,也未能应用于设施作物专家管理系统,对设施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强。

5以个体农户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仍以个体农户生产经营为主,能够发挥作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较少。就整体而言,耕作、播种、施肥等设施园艺的生产过程绝大多数仍靠人工进行,作业环境差、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设施园艺产品的产值与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较低,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生产效益低下,设施园艺的经济效益难以体现。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1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集园艺科学、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景观规划、现代装备等技术为一体的设施园艺内涵更加丰富。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呈现温室建设大型化、设备技术集成化、操作技术机械化、设施品种专有化和多样化、覆盖材料多样化、栽培技术无土化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综合化的趋势。

1)温室大型化、现代化,管理操作机械化

由于大型温室具有投资少、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室内温度相对稳定、日温差较小,便于环境控制等优点,因此,设施园艺温室类型有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温室单栋规模将会从几公顷发展到几十公顷以上。随着温室大型化的发展,对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控制系统、栽培管理技术、环境因子采集自动化等现代技术装备将会成为未来设施园艺研究的重点。

2)设施结构不断优化,覆盖材料功能多样化

根据我国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气候环境,对生产运行能耗大、产出低的不同温室类型进行结构优化,并形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这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设施园艺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设施的覆盖材料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覆盖材料三大类,主要用于透光保温、遮阳降温、减少病虫害等功能,今后覆盖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致力于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注重覆盖材料的保温性、重视设施光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材料的耐候性以及拓展覆盖材料的功能。

3)推进设施园艺产业园建设,品牌意识进一步强化

由于我国农业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的制约,设施园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存在不少障碍,设施园艺产业园为农业技术和农业种植者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设施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应通过积极引进、推广和示范先进的设施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完善设施园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设施园艺产业园,起到带动辐射作用。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业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创建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围绕设施园艺产业主打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严格按照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以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创建更多特色品牌。

4)设施环境因子调控更加智能化,设施品种更加丰富

设施园艺生产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目前,现代工业技术加快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未来的人工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而且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形成环境调控综合网络智能系统,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温室环境控制调节的方向将会实现由单一的环境因子向耦合复杂的综合因子及高层次的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深入发展,愈发重视设施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一些具有耐低温、耐高温、耐弱光、耐高湿、品质高产的设施专用品种将会被选育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5)设施园艺“环境友好型”意识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可持续农业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设施园艺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开展以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大大节省设施内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灌水的用量,易于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外界环境排放。如嫁接换根抗逆促长、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增施有机肥、昆虫授粉等一系列适合于温室安全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使设施园艺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6)设施园艺生产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一些制约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得到突破,然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使得一些好的技术停留在科研者手中,未能进入种植户手中。未来一段时期,重点深入基层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会推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技术水平。设施园艺产业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产中阶段目前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为主,但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难以与大市场很好地衔接,因此,在产前和产后构建产业协作组织,将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的整体发展。

2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前景分析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要以提高园艺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保障新鲜园艺产品的持续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激励政策,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结构性能,健全标准体系,适度扩大规模,推进旧棚改造,促进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实现科学发展。未来几年,全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适度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高效利用资源。预计到2015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由2010年的逾360万hm2增加到436.67万hm2以上;同期设施园艺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提高设施园艺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普遍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主要园艺产品的淡旺季平均价差稳定在2倍以下;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增加到1000元以上;冬春设施栽培太阳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利用。

园艺方面论文:设施园艺论文:设施园艺状况特点及趋向浅析

本文作者:郭世荣孙锦束胜李晶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

1工业技术植入园艺作物生产,实现了设施园艺生产的自动化

工业技术植入园艺作物生产之中,使设施园艺赋予了工厂化农业的内涵,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温室生产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管理模式要求应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当前工业领域内的科技成果(如机器人技术等)不断运用于温室园艺配套装备之中,已取得初步成果。国外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把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园艺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的全过程,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创造最适宜的温室环境条件,基本摆脱了外界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实现了作物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目前,这种自动控制技术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3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已具备了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技术规范、产量稳定和产品质量安全性强等特点,并且已形成了温室制造、生产资料配套、产品生产、物流等为一体的设施园艺产业体系。目前,日本、美国、荷兰、以色列、韩国、英国开发出的耕耘、移栽、施肥、喷药、蔬菜嫁接、蔬菜水果采摘、育苗移栽、苗盘覆土消毒等机器人装备相对比较成熟,可用于设施园艺生产。温室园艺机器人的使用,不仅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设施生产劳动环境,而且保障了作业的一致性和均一性[32]。日本、韩国等国研究开发了多种设施园艺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备、灌水施肥装备以及自动嫁接装备等,提高了温室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荷兰研制温室屋面清洗机械装置,用于清洗屋面灰尘,大幅度提高了温室的透光率[33-34]。另外,荷兰还开发出自动通风窗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被越来越多的温室采用。发达国家在设施园艺产品的采收和后加工过程中,广泛使用包装机具、高效运输装置、盆花转运机械、快速分级系统等设备,提高了园艺农产品的商品性,如荷兰采运、包装设备能同时实现10~20个不同花卉品种的自动分类,X射线可用于分辨盆花茎干的长度和叶色[35]。

2高新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推动了设施园艺向“植物工厂”方向发展

无土栽培、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产品采后处理、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使设施园艺逐步向“植物工厂”方向发展。在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丹麦等国都建有高度自动化的“植物工厂”,可用来生产蔬菜、花卉和果树,并且一些高附加值的作物如香料、工业原料植物、药用植物、食用菌等也采用“植物工厂”进行生产。目前,“植物工厂”主要用于生菜、菠菜、莴苣、三叶芹、番茄等蔬菜作物的生产,由于充分利用空间,实现立体多层种植,单位面积的栽培效率可提高数倍。如日本在“植物工厂”内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和环境自动调控技术,一年内可多茬栽培生菜和菠菜,收获期比露地缩短一半时间,产量可达180kg•m-2左右,为露地栽培的30倍以上[26]。此外,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日益增多,太空农业成为研究的热点,美国宇航局(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探索“植物工厂”技术,目前已在绿豆、菜豆和马铃薯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

3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使设施园艺发生了巨大变革

20世纪20年代末,无土栽培技术开始应用于设施作物生产,使设施栽培技术产生了一次大的变革。无土栽培打破了作物生产的空间和地域限制,可以在不适合作物生长的荒漠戈壁、滩涂地、海岛、盐碱地、高寒地、阳台屋顶甚至太空进行作物生产;无土栽培改变了设施栽培的传统种植方式,采用营养液或有机基质进行作物生产,可以有效避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生产出清洁安全的园艺产品,并且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优势,从而成为栽培学领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技术;无土栽培可加速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果菜类蔬菜水培的产量为土壤栽培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番茄营养液栽培年产量较高的可达到75kg•m-2,极大提高了园艺作物的生产效率。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hm2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黄瓜、番茄等。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温室总面积的比例荷兰超过70%,加拿大超过50%,比利时达50%,美、日、英、法等国的无土栽培面积达到250~400hm2[36-37]。欧共体明确规定,所有欧共体国家温室作物生产要全部实现无土栽培。

4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设施园艺生产之中

设施园艺是一种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的生产方式,其中温室的能源消耗占运行成本的比例较高,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设施园艺发达国家开展节能工作的普遍做法。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节能设备已成为温室装备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而人工补光装置是温室耗能最多的设备之一。日本、荷兰、美国等积极探索温室新型补光光源LED的研究。LED冷光源在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求的条件下,与传统钠灯相比具有高光效、长寿等特点,节省能耗达50%以上[38-39]。近年来,由于中东局势不稳定导致能源紧张、CO2排放的限制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等原因,欧美发达国家已将节能技术作为温室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设施园艺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中,主要倾向于对太阳能和储热材料的有效利用。其中,温室相变储热技术就是具发展前景的节能技术之一[40],美国和日本等国使用氯化钙、硫酸钠、聚乙二醇和石蜡等相变材料作为墙体储热、地下储热和室内外联合储热系统,试验证明是可行的储热方法,但其工艺和储放热效率等尚需进一步改进[41-42]。一些国家利用浅层地热,在夏季通过把低温冷水源抽到地上,用于温室降温,经过热交换的热量回流到地下,冬季把高温热水源抽上来,只需要稍微加温就可以用于温室增温[43]。另外,通过对温室覆盖材料内侧进行镀膜处理,能够有效阻止长波向室外辐射,减少了热损耗,可以实现节能25%以上。在多余能量回收和利用方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通过覆盖多层光谱选择性吸收的金属材料(SOL-MOXHilite,荷兰)和绝缘塑料薄膜(Ebiral,美国),研制成一种高效降温-高品位能量产生组合系统,并应用于生产[44]。该技术在高温季节,可以反射作物光合作用不需要的近红外光(NIR),减轻温室的高热负荷,而收集反射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电能,用于温室降温的能耗;荷兰温室通过在玻璃表面喷洒白色涂层,减少夏季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量,达到降温目的;通过改进温室通风窗口的数量、尺寸、传动方式以及开启的角度也能够使温室达到较理想的降温效果。发达国家在发展设施园艺过程中,把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欧美发达国家在探索温室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于温室安全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温室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大量营养液的废弃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欧盟普遍采用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通过对营养液的回收、过滤、消毒等措施,实现节水21%、节肥34%,提高营养液利用效率,同时大幅度地减少营养液外排污染水源和土壤。在温室病虫害防治方面,开展以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5]。目前,荷兰在温室生物和生态防治综合利用方面处于世界经验丰富地位,如Koppert公司通过释放天敌昆虫,能够对设施蔬菜主要害虫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粉虱天敌浆角蚜、斑潜蝇天敌潜蝇姬小蜂、蚜虫天敌食蚜瘿蚊[46],目前这些害虫的天敌已基本实现了商品化。为了提高温室番茄、甜椒等蔬菜作物的质量,禁止使用化学生长激素,荷兰研制驯化出取代传统振荡授粉的雄蜂授粉,这种授粉方式效率高,并且能使作物产量提高20%左右。以色列开发出太阳能杀灭温室土壤病虫害新技术,把灌溉系统安置在翻耕的土壤中,铺上一层薄薄的透明塑料膜,经过夏季高温处理,可杀死地表30cm土壤层中90%~的细菌、真菌以及线形蠕虫等。统计分析表明,太阳消毒法可提高设施番茄、洋葱、土豆等农作物产量25%~432%。在新型栽培基质开发利用方面,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等国研制出替代草炭、岩棉的无土栽培生态型基质,形成与其相配套的设施蔬菜低碳栽培技术体系[47]。目前,低成本、环保型无土栽培基质研发已取得重大进展,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商品化。

5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施园艺作物周年生产之中

随着微型计算机、传感器及单片机技术的运用,温室环境控制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设施园艺发达国家研发作物自动化生产管理和环境智能化控制体系,从育苗、定植、栽培、施肥、灌溉等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运作,温室环境如温度、光照、湿度、水分、营养、CO2浓度等综合环境因子全部实现计算机智能监控。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温室网络化管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美国、日本、荷兰研发出一种基于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AN)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控制系统,能够对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同时控制风机、暖气、水泵等温室环境调控设备,使温室环境达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48]。通过研究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营养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作物生长发育信息化模型,开发出适合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室控制、咨询及管理专家系统。以色列和荷兰开发出番茄和黄瓜等蔬菜作物生育模型和专家系统,包括适用于整枝方式、栽培密度、针对天气和植株生育状况的环境指标、不同生育阶段的水肥指标、病虫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等。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通过将作物管理模型与环境控制模型相结合,实现温室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大幅度降低了温室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日本千叶大学利用遥感遥测、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策略等智能控制技术,对农产品从产地生长、采收验收、加工、自检自控等所有过程的数据、信息、图像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49]。

6注重温室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发

现代农业竞争的核心是品种,重视温室栽培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是设施园艺发达国家保持温室产业世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些国家在搜集保存本国种质资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搜集、交换和引进,如以色列通过搜集和引进国外花卉、蔬菜、果树品种在设施内进行微咸水灌溉,通过遗传改良、驯化,培育出适合于本国温室生产的专有设施园艺品种。近年来,设施园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设施作物新品种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耐贮运等性状的选育,如以色列选育出一种根据客户对体积和色泽要求的无籽西瓜新品种;荷兰种苗公司开发出一些富含钙质、维生素且热量低的“减肥蔬菜”,高氨基酸含量的“营养蔬菜”,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蔬菜”等新品种。一些生物技术被广泛用于温室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包括细胞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遗传标记、转基因等技术,在茄子、番茄、甜椒、黄瓜及叶用莴苣等蔬菜作物上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如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将人工合成的吲哚基醋酸基因转入茄子,使冬种茄子与夏种的一样品质;荷兰育成的抗虫蔬菜品种可以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量,既降低了蔬菜产品农药的残留,也降低了蔬菜生产的成本。此外,在开发和选育设施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上,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温室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选育的新品种普遍采用工厂化育苗体系、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无土栽培技术,利用高新技术使环境因子与栽培模式的规范结合,为作物生长提供的环境,保障高产、稳产[50-5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分析

1设施环境调控自动化与设施园艺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从事农业人员较少,加上劳动力成本较高,设施园艺生产中非常注重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温室耕作、作物栽培、生长管理、产品采收、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控制,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调节全部由计算机监控和自动化调控。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设施园艺的生产,实现温室作业、高效及省力化。

2温室日趋大型化,环境调控趋于智能化

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室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优点,因此,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温室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温室园艺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地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育的环境条件,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要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还要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

3设施作物品种更加丰富,市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愈发重视设施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为设施园艺生产提供专用的耐低温、高温、弱光、高湿,具有多种抗性、品质高产的种苗。种苗公司作为品种选育的主体,在种质资源、育苗设备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开发设施栽培所需专用品种,并对设施园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化服务。

4无土栽培成为现代设施园艺的主要栽培形式

无土栽培技术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品质优、商品性好、安全、绿色的园艺产品。随着未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的日益锐减,无土栽培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拓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设施园艺、观光农业、家庭园艺、植物工厂和太空农业领域也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设施园艺的生态社会功能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温室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重视,设施栽培产品及对环境的无污染化成为必然。设施园艺在都市美化绿化、环境保护、园艺健康、休闲观光等方面将会得到蓬勃发展,将在提高社会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国外设施园艺蓬勃发展,新材料、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不断应用,科技、产量、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取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有助于我国从设施园艺大国向设施园艺强国转型。

园艺方面论文:苹果园艺论文:间伐方式对果树影响研究

结果与分析

1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园群体结构的影响

1)不同间伐方式对枝类比的影响

由表1可见,不同间伐处理对枝类比的影响较大。处理A和处理B树体间隔大,光照充足,枝梢停长早,短枝比例相对较高,2009年分别比CK高3.7%和4.1%,2010年分别高7.8%和8.8%,2011年分别多6.9%和9.8%;处理A和处理B的叶丛枝比例也都显著高于处理C和CK。处理C和CK郁闭程度较大,徒长枝比例高,2009年分别达到了39.3%和33.1%,2010年为34.7%和28.3%,2011年为29.8%和23.4%,均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B。各间伐处理间,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叶丛枝和短枝的比例呈下降、徒长枝比例呈上升趋势。处理A、处理B、处理C中枝比例均小于CK,而长枝比例均大于CK。说明间伐处理后,果园通风透光状况的改善,优化了果树的枝类比,新梢生长发育正常,停长早,从而有利于花芽分化和质量的提高。

2)不同间伐方式对树冠交接率、覆盖率和每公顷枝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不同间伐处理对树冠覆盖率的影响较大,各处理均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处理A最小,2009年为65.5%,比CK小29.7%。处理B次之,比CK小19.1%。处理C比CK小9.6%。2010年和2011年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树冠覆盖率均比2009年有所增加。说明间伐降低了果树的树冠覆盖率,改善了果园的整体通透条件。行间交接率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处理A由于是隔行去行,行间空间增大,连续3年的行间交接率均小于65%。处理B、处理C和CK行间均有交接,且行间交接率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011年CK达141.1%。处理B为隔株去株,株间空间增大,所以株间交接率较小,2009年为90.7%,2010年和2011年略有增长,分别为95%和97.8%,均无交接。由于处理A、处理C的株间空间与CK的差别不大,故间伐后的交接率仍达140%以上。说明隔行间伐和隔株间伐分别解决了行间交接和株间交接过大的问题,明显改善了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不同间伐方式对每公顷枝量影响较大,有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CK的每公顷枝量连续3年超过了150万条,单位面积枝量过大。而间伐处理减少了单位面积的株数,从而使每公顷枝量降低到120万条左右,并在以后2年的时间里处理A、B均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由于处理C间伐程度过轻,第3年的每公顷枝量又恢复到间伐前的水平。说明适当的间伐可使单位面积枝量达到合理水平,对改善果园的群体结构意义较大。

3)不同间伐方式对叶面积系数、叶片大小和百叶厚的影响

叶面积系数过大,说明无效叶的比例增大。过多的叶片数也会导致叶片质量的下降,进而降低光合效率。由表3可见,不同间伐处理对叶面积系数、百叶厚的影响较大。叶面积系数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处理C与CK的叶面积系数较大。2009年CK的叶面积系数分别比处理A、处理B和处理C大0.71、0.64和0.36。处理A与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间伐处理3年内均处在适宜的水平。不同间伐处理对百叶厚度的影响较大,百叶厚有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处理A的较大,达到4cm以上。CK的最小,仅为3.2cm左右;处理B与处理C的居中,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叶片大小也有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处理A与处理B的叶片较大,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C与CK的叶片较小,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上述指标变化说明,适当的间伐改善了光照条件,使叶片的大小和厚度均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了叶片的质量。

2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由表4可见,不同间伐处理对连续3年果实的整齐度、果形CK的病虫果率比处理A的高2.1%,比处理B的高1.7%,比处理C的高0.9%。处理A和处理B差异不大。这是因为密闭程度越大,通透条件越差,湿度越大,果实病虫害的发生率就会越高。纵横径有植株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果型指数也有同样的表现;单果重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下降,2009年CK的比处理A的小13.8g,比处理B的小13.4g,比处理C的小5.9g,处理A和处理B的单果重较大,且二者差异不大。说明适宜的间伐处理,可增大果实体积,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

2)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5可见,除2009年的果实质地外,不同间伐方式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较大。连续3年各处理的果实滴定酸含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CK,有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连续3年的果实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糖酸比及风味均有随植株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009年CK的去皮硬度比处理A的小2.9kg/cm2,比处理B的小2kg/cm2,比处理C的小1.9kg/cm2,处理B和处理C差异不显著。2010年和2011年处理A和处理B的去皮硬度较大且差异不显著,处理C和处理CK的差异不显著,但处理A、B与处理C、D之间差异极显著;2009年CK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处理A的小2.6%,比处理B的小2.3%,比处理C的小0.9%。处理A和处理B的较高且差异不大;处理A和处理B的风味较好且相近,CK的风味较差;相同年份处理A和处理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及固酸比均明显高于处理C和处理CK的。说明适当的间伐处理,增加了光合产物和其他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内在品质。

讨论

笔者从改善郁闭果园的群体结构入手,预期结果良好且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成龄苹果郁闭园采用间伐技术,调整了群体结构,直接降低了果树的单位面积总枝数[7],使果园的单位面积枝量达到合理的水平。田海成等[13]报道,间伐能显著增加长枝和中枝的数量。间伐改形后,苹果的枝类组成得到了优化,树冠结构趋于合理[7]。笔者试验结果表明,间伐增加了短枝和长枝的数量,降低了徒长枝的比例,但中枝的变化并不显著;隔行间伐处理后,由于行间过大、株间过小,使得行间交接率、树冠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度下降,导致果树的叶面积和光合面积不足,果树的光合能力下降;行间隔3去1的间伐方式过轻,间伐后会很快恢复到间伐前的水平,同样影响果树的光合效能;只有隔株间伐的交接率、覆盖率等下降幅度较为适宜;各间伐处理的叶面积指数、百叶厚和叶片大小均优于对照。有研究[7]认为,间伐改形后,苹果果实的平均单果质量、着色指数、果形指数、光洁指数等均有明显提高;张强等[14]认为长枝(梢)数量与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呈正相关,短枝(梢)数量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李宗德等[15]介绍,树形改造和间伐后的着色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等明显优于未改造或未间伐的果园。笔者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均相一致。除此之外,间伐后果园果实的可溶性糖、滴定酸、糖酸比和固酸比等指标均优于对照,并且间伐后的果实病虫果率明显下降,光洁度也有所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3个间伐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了郁闭果园的群体结构,提高了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但如果间伐程度过轻,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隔行间伐(处理A),短期果园群体结构指标恢复较慢,但通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对果实品质有较好的影响;隔株间伐(处理B),近期果园的群体结构参数恢复较快,不仅改善了通透条件,对果实品质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行内隔3去1间伐(处理C),虽然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但由于间伐程度太轻,对改善果园的群体结构和通透条件以及提高果实的品质作用不是很明显。从综合效果和我国现在农民的承受能力来看,以隔行间伐(处理B)的方式较为适宜。这种方式既符合中国苹果生产的实际,容易被接受,又有利于苹果品质高效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

1.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在职教园艺实践教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要实践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让职教学生带着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展开讨论,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课堂新知掌握得更好,又能够促进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再给出答案,并进行有效的强调。现在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上我校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职教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掌握。

2.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并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虽然工作量增大了,教学任务重了,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有效实现自主创新,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安排方面,应严格把关,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障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5.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用过程评定取代结果性考核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考核制度和方法。首先,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要多样化,占30%的成绩。其次,教学实践的报告记录要详实、、符合要求,占20%的成绩。再次,平时实践活动考核占50%的成绩,记录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学习情况。

作者:庞新春 单位: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园艺方面论文:古典造园艺术景观设计论文

1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1.1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古典造园艺术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1.2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2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2.1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2.2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3.3施工时间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3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3.1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3.2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3.3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4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应当着力学习,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作者:于胜男 单位:河南德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

1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程,组建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球宿根花卉生产创新团队”,“叶菜类蔬菜安全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走入基层,服务基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农业的能力,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2推进为农服务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精神,学院承担了与徐州市睢宁县结对的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2012年又增加了与南通市海安县和苏州太仓市两个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点。学院根据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文件精神要求,每年选派十多位教师参与驻村指导工作,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为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省农委的认同。由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主要服务的是园艺企业,重点是蔬菜、果树,园艺科技学院的老师成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主力军。学院连续3年被江苏省农委评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2010年应南通市海安县人民政府邀请,园艺科技学院与海安县签订了《“院-县”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学院每年选派5名园艺专业的老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推进特色设施园艺规模化生产。通过规划生产基地、引进花卉新品种、建设蔬菜示范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镇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点带面的技术服务模式,在海安实现了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周年生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肯定。作为与苏州市农委的“院-区”结对科技服务,学院每年组建二十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分赴二十余个园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其中园艺科技学院每年组建3~5个团队,担任首席专家,与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结对,开展技术服务。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服务内容也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主转向技术服务、园区规划、园区经营管理、园区信息化服务等多元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多方位。2012年11月30日,在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搭建了省内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其中园艺相关企业30余家,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借助“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的大平台,成立了园艺科技学院分理事会,确立了8个常务理事及22个理事单位。园艺科技学院与太仓现代农业园、昆山“星期九”、苏州东山吴侬茶叶合作社、苏州吴中区东山雨花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等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双方在校企技术人才互兼互聘、学生顶岗实习、公共实训资源开发、园艺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2014年,苏州市蔬菜协会、苏州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相继落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将政府的产业规划传达到行业和企业,汇聚各方的智慧,实现共同的目标。此外通过平台建设,一方面为学院广大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舞台,使教师能更好地走进生产一线,切实提高教师的生产技能、服务能力、教学水平;其次它搭建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的桥梁,使教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切合生产的需求;第三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通过一线的锻炼,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率,增强了学生今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2014年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发挥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作用,成立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花卉研究所等7个院级科研机构,立足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农业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的农业是属于科技型的农业,也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技术的培训、技术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农业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目前学院的园艺专业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结对服务工程等形式,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农户的手中,通过几年的实施已在生产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从事农业的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文化层次比较低,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想要进一步推广农业的“三新”技术,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为此,学院通过定向培养、地方委培、企业挂名班等形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实用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来稳定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苏州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素娟 陈国元 朱旭东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方面论文: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论文

1园艺工程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

1.1使得设施农业结构调整更为完善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业生产中主要是根据季节来进行播种,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园艺工程的运用大大改善了这种窘境,园艺工程的运用中主要有运用温室大棚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仅为园艺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及充足的养料,而且使农产品的种类也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能够节约土地等稀有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使得农业的发展扩产增效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的开展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农作物潜能,实现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升级,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4能够保障园艺产业与农业的有效融合发展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高产、品质的产品,主要是市场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满足生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开展各项工程,例如种子的种植以及环境设施控制等工程。

2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现状

2.1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一般多采用塑料大棚的方式进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但是很难对农业植物进行加温,因而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2科技含量不高

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栽培技术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缺少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进行一定的量化,也无法满足园艺发展的正常需求,因而科技含量不高。

2.3生产的雷同性和盲目性较高

对于我国的园艺工程的发展并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般都是采用高科技示范园区来进行区域化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对园艺工程的科学化概念缺乏一定的理解。

3破解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问题的策略

3.1因地制宜,支持优良品种生产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因地制宜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选择种植,根据该地域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化区域进行农业生产;二是因地制宜还要求选择合适的生产品种,该品种适应该地区各方面生产要求,在保障生产的前提下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

3.2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艺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发展来说,一是需要园艺管理者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生产,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建立健全我国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需要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大力支持与服务,确保农业规范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而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作为一项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应该加以重视。解决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组织专业的团队进行科研成果的探讨,同时要将深入调查的结果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3.4尽量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随着设施农业园艺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一是设施园艺事业出现盲目性,造成了引进设备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要求管理者能深入调查发展;二是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农业生产各方面生产信息传递偏差,从而难以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这就要求市场能够及时传递。

3.5注重设施园艺工程的人才培养

设施园艺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农业技术方面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也不断地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当前设施园艺工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设施园艺方面知识的培训,从而保障农业发展更加科学与专业化。

4结语

总的来说,园艺工程是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它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能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作者:韦军斌 单位:凯里市龙场镇农业服务中心

园艺方面论文:现代园艺工程技术论文

1现在园林的风格

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必须包括人工和自然两个构成部分,把人工和自然合理的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这便称为物质元素。自然环境,其实就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原来就有的那些大树、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以及地形。除了物质和自然元素之外,还有精神和人工元素,人工环境既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尽可能的创造出不仅能让人赏心悦目又能令人舒适的环境景观。精神元素也即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历史性、社会性以及地域性,这能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共鸣。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提高,对其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要能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甚至还要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划时,要尽可能的利用所有能用的自然环境来创造更让人们舒适且有利于生态的人工景观,要让人们感受到形态各异、安全安静的同时,还要能在园林的世界里找到一种归属感,进而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居住环境,让人和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一种环境的景观的共赏性。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一般有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之分,主要由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称为软质景观,反之,主要由道路景观、景观建筑等组成的被称为硬质景观,进行园林建设可以尽可能的优化居住环境的质量,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现代园林的技术特点

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建设,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因此必须依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前提,让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要合理布局还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创造出尽可能接近大自然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生态景观环境。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除了充分利用自然存在的物质外,还有混凝土、仿毛石砌块等品种也较多,或有刚研制开发出的材料等以前很少在园林中被使用,以及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园林环境别具一番魅力。园林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创造山水化的人类居住区,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提倡主要用植物来进行造景,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硬质景观,例如山石等,其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属于可有可无的物质,但它在现代园林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山石作为主要景观,那它一般就被赋予了特别的感情,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把山石作为植物的点缀,一般把它们有规则的放在植物的根部,这样不仅可以衬托树的优美,还可以增添野趣,显得自然随意;如果把山石和水有机结合起来,其变化形式更多,可营造出水依石、石靠水的轻盈、幽静环境,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开。所以,置石也是符合现代园林更好发展的趋势,可以通过置石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人类生活环境,因此,它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构景作用。

3现代园林的存在价值

的植物、山石配置所组合成的园林景观如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也可以成为一个符号,组成园林的山石、建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可以通过形态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思,它们甚至可以记载一个地区地历史,在现代园林设计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文化作为贯穿始终的内涵,这样现代园林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表达一种浓厚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作者:余薇 单位:九江市园林管理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