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园艺的认识实用13篇

园艺的认识
园艺的认识篇1

一、现代设施园艺概念和定义

从现代设施园艺技术发展的内涵看,设施园艺不仅仅是创造人工环境进行生产的过程,而须以设施园艺整个产业链为基础、从设施农产品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全过程出发,在广义上对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即“设施园艺”是为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从而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经济、社会、环境)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具有目标商品化、途径全程化、环境可控化、效益全面化的特点。在认识技术全貌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并贯穿这一现代概念。

二、如何给设施园艺技术分类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

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

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

1. 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

2. 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

――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

――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

――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

――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

3. 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三、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

1. 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

2. 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

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

1. 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

2. 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

3. 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

4. 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

5. 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

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

1. 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

2. 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

3. 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

4. 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

5. 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

6. 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

1. 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 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

2. 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

3. 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

4. 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

园艺的认识篇2

1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1.1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改革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能够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园林艺术课程只是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或者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与理论教学水平不匹配,就会让学生在园林艺术课程学习时,难以正确接收到园林艺术课程知识的信息传递,进而对园林艺术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以至于让学生成为了实践能力较为欠缺的“园林艺术理论人才”,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都极为不利。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园林艺术课程,就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领悟到理论知识的内涵,使园林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可以相辅相成的发展,为学生的园林艺术专业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为提高其学科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教育体系当中所开设的专业学科,其对于专业园林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影响作用。从园林艺术学科的社会性质与职业定位来看,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要满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向发展,因此高校园林艺术专业课程必须要摆脱掉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让其能够在高校园林艺术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内容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园林专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园林艺术学科教学效果的进步提供支持。

1.3 积极推动专业进步

园林艺术课程作为园林工程在高校教育阶段的教育表现形式,其在高校教学中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园林艺术专业人才,还能够积极推进园林艺术学科及园林工程技术进步。因为,园林艺术课程是以园林工程的专业知识结构、工作模式为基础而开设的学科,所以说园林艺术课程与园林工程之间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而实践教学作为园林艺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来发现更多、更好的园林艺术视角和园林工程技术,为推动园林工程进步发挥出重要动力支持。

2 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想要实现对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先做好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直接指导和最终目的,其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作用。虽然,当前的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正在通过增加实践课比重、改革实践课教学方法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实践课程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地位,但如果不先做好对教学目标的改革,那么无论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园林艺术实践课程改革,其效果都难以达到最终目标,所以说对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是实现促进高校园林艺术课程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专业管理者都应充分认识园林艺术课程中实践课的重要性,明确实践课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作用,进而将原本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或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改革成为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来体现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以实践课程模式接触园林艺术课程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更为直观的学科认识,树立起他们内心中以实践为主的园林艺术知识学习观念,为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出实际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作为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表现形式,其会直接反映出高校对园林艺术课程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要想实现对高校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就必须从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人手,通过本质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来带动形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园林艺术课程的知识结构、表现形式上,应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多添加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发现园林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举一反三,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园林艺术技能,为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支持。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园艺的认识篇3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Horticulture Specialty gardening College as an example,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ngaged in related professional work less,the main reason of horticultural industr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school.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exposed many deficiencie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especially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emotion,enhance the graduates' occupation emotion,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and dedication for the modern horti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Horticulture Technology;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Professional emotion

近年来,全国很多农科院校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够科学合理,很多农科专业的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意从事对口专业,使得农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1],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也不例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园艺产业也蓬勃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尤其迫切需求生产一线高职专科毕业生,但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转行现象非常严重,这和园艺产业的发展需求不适应。如何为现代园艺产业培养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其最大价值,是目前高校及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扬州市职业大学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学生转行的原因,探索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保障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理论意x和现实意义。

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转行原因分析

1.1 园艺行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够 园艺是指栽植蔬果花木的技艺,园艺产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园艺产业发展人才的需要量很大,特别是一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目前,在园艺产业发展方面,着重发展硬件扶持,而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激励体制不完善[2]。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园艺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初次就业大部分是生产一线,工作强度大,除了高层管理者外,普通员工的报酬一般都不太高。

通过问卷、电话、QQ、微信、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随机调查了我校2013―2016届110名毕业生初次就业薪资情况,调查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8%。初次就业每月薪酬2000元以下的占到52%,从事与园艺技术专业相关工作的工资一般都不到2000元,这样的待遇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在调查毕业生中,只有32人从没有跳槽,占调查人数的30%,其余78人都有跳槽的经历,占到70%。毕业生离职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在单位没有晋升机会和对收入福利不满意,大部分人是对收入福利不满意。

1.2 学生专业情感不强 社会上很多人对学农的都有歧视与偏见,认为学农的就是脏苦累,收入也低。如我校统招的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的,志愿报考的不足30%,当初家长和学生入校前选择学校和专业,最初考虑是自己的分数能不能被录取,选择园艺技术专业,其实并没想从事这个行业,选择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个大专文凭,这大大浪费了专业教育资源。

学生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情感不强。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很少是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本专业,自愿选择的不到30%,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少。通过对园艺技术专业2013―2016届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约40%,毕业生第一次就业从事对口专业的少,这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造成了就业资源极大的浪费。半年以后转行现象普遍,从事相关专业的更少,只有25%左右,这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求极不适应。

1.3 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考核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随着生源下降,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最低录取分数线却不断下滑。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吃不饱”,即使 180分的考生,也成了“香饽饽”,生源大战愈演愈烈[3]。尤其涉农专业的学生录取的分数线就是录取线,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和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在教学中学校没有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计划。而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是学生对专业情感培养的重要的途径,许多课程中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意识到到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未来择业有怎样的影响,只要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技能,也没考虑到一旦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学习产生了一些不满、抵触等情绪,通过长期的积累,导致学生对园艺行业丧失了热情。

还有由于一些制度的原因,学校就业考核的主要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至于工作和专业的有无关联,一直没引起足够重视,如此下去,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专业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弱化[4]。因此让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为当地的园艺产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 通过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感的策略

学生对本专业的体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一个人自我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以及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进而达成就业目标的意向行为[5]。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社会的认知、对岗位的认知更为深刻,社会对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1 重新构建认知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愿意到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并安心本职,这也是要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围绕学生专业情感的养成和强化,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情感教学体系,培养他们热爱本专业,愿为园艺产业做贡献的精神。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加强必要的专业技能以外,实践教学内容要形成一个有效强化学生专业情感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我校园艺技术专业自2014级开始,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见图1),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情感教育,重新构建了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2.2 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对行业信心 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切入点和载体进行专业情感教育。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学什么,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准备就业的专业知识,产生迷茫和误解。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有的学生出现在情绪上思想上出现消极、忧郁、自我否定等状态,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认知实践环节,如参观园艺相关的前沿产业、园艺龙头企业顶岗实习和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我校园艺技术专业自14级加强学生的认知教育,形成了富有职业导向性的认知实践教学体系(图1):(1)集中J知实践:主要在新生入学后,组织新生参观扬州附近园艺相关市场、企业、科研单位、生态农庄,如扬州江都阿波罗花卉市场、雅典娜花卉公司、西江生态园、沙头蔬菜基地、杨氏猕猴桃研究所、碧阳菌业、润德菲尔山庄等,让学生了解园艺技术专业面向的产业现状和专业学习环境,全面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点。(2)课后兴趣小组认知实践: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成了食用菌、花卉、蔬菜等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园艺产业开展活动。(3)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认知实践:该内容贯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集中强化专业各项技能训练。(4)顶岗认知实践:安排学生在具体性的岗位上动手操作实践,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末,集中安排到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半个月,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与所学专业对口以及顶岗实习有来自学校或企业的指导毕业生就业概率会大大提高[6]。通过多元化的认知技能培养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的实训室、基地和周边的社会资源等,营造职业氛围,赋予学生强烈的职业认知环境,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生涯中,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的职业规划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将行业学科的前沿动态传输给学生,增加他们的职业爱心。院校必须给教师足够的机会走出去,了解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学生的专业激情。

2.3 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增强专业情感 实践教学过程必须充分体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的特点,切实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用知识与提高素质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技能人、知识自然人、工具理性人”到现代“企业人、文化社会人、价值理性人”的超越[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不断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点是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认识事物,提高兴趣。通过系统的专业情感认知实践,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规划将来从事的工作做方向性的选择,并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为之奉献终生的高尚职业情怀。我校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认知实习,大致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成了食用菌、花卉、蔬菜等兴趣小组,模拟园艺产业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专对业的兴趣和就业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自己专业的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择业是否意向园艺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专业情感教育。因此,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对园艺业的自信心,形成为之奉献终生的高尚的职业情怀,从而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梅,赵宝平,刘景辉.农科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学生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79-83.

[2]丁峰.张家港市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331-332.

[3]王莉.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J].知识文库,2015,18:91-92.

[4]马静卿.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基于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角度[J].北方经贸,2011,05:101-103.

园艺的认识篇4

“珠绣”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中“潮绣”工艺的一种,是岭南传统手工艺产品。中国历史上,皇帝头顶冕冠上的珠硫、文官颈上戴的珠链等,都是采用珠绣工艺。

珠绣是通过精巧的绣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晶莹多彩的珠粒缝制而成的绣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是现代生活的时尚饰品,同时已成为传承国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良好载体。

一 民间珠绣艺术的教育价值挖掘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推进,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接触得越来越少,把珠绣文化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非常有益的。

1.民间珠绣艺术可为养成正确的世界观提供导航

民间珠绣艺术,区别于戏曲、文学等艺术门类,区别于哲学、法律等意识形态,其表现形式有着醇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启发人们向往和憧憬美好的生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既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态的、实体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人们可感知、认识的客观对象,可以让幼儿的多重感官参与其中,符合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在活动中认识事物和经验化的特点。

2.民间珠绣艺术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载体典范

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密不可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或科学家,能在两个领域均拥有极高造诣,如爱因斯坦。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能更好地培养创造力。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环节,多表现为理性缺乏审美;艺术活动环节,多充满感性缺乏逻辑。民间珠绣艺术,既有科学理性的一面,又有艺术感性的一面,这种结合使其成为幼儿园科艺融合教育的优良载体。

3.民间珠绣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智慧结晶

民间珠绣艺术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美育价值。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都会反映在珠绣艺术中。珠绣艺术的产生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珠绣艺术的欣赏过程,是感受美的过程。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是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综合提升人的素质的价值所在。

二 民间珠绣艺术融入园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珠绣艺术能融入美术手工课,体验珠绣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感受民间的、民族的、生活中的艺术,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将民间珠绣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幼儿教育开始,让幼儿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渗透培养民族情感。同时有利于影响下一代,使民族文化的血脉得到绵延,民族文化品格的优秀因子得到发扬。

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民间珠绣艺术需要在教育中传承,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珠绣艺术是民间艺术的典型形式,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程,可以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慢慢培养起生活艺术的概念,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感知力、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

3.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

幼儿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通过融入民间珠绣艺术,可以丰富幼儿园办园特色,提升本幼儿园的特色能力,最终起到提升幼儿园的口碑形象的效果。

三 民间珠绣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法策略

民间珠绣艺术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审美性,决定了珠绣艺术的教育价值。珠绣艺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珠绣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

1.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原则。针对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需要在难度上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选择图案,低年龄段的幼儿,先从最简单的做起;高年龄段的幼儿园,则可以颜色上或形式上增加创意。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经验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遵循审美原则。融入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程的珠绣艺术,一定要体现出审美价值。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和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在本质上是审美力的。艺术与审美的关系,决定了在融入珠绣艺术的教育理念时,必须摒弃不具审美价值的内容。

第三,遵循趣味原则。兴趣是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最好老师。当珠绣艺术的趣味性与幼儿的心理需求吻合时,就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加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他们对珠绣艺术有更深入的接触和认识。

2.方法策略的实施要点

第一,充分整合利用便利的社会资源。珠绣艺术要开发适合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必须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对幼儿而言,珠绣艺术同时需要“动手”和“动脑”,需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程开展时,给幼儿提供操作和创造的材料,比展示成品更为重要。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掘充足的材料和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降低课程融入的难度。

第二,配置优秀的老师进行启蒙指导。幼儿园教师素养特别是艺术素养,是珠绣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技能知识会影响到珠绣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效果,可以邀请当地的一些专家对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系统培训。在幼儿体验珠绣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限于解释和教导,更多的应是启发和引导。

第三,营造良好的艺术创造氛围。民间珠绣艺术进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要体现出新的视角,同时将珠绣艺术融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心情,逐渐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四 民间艺术价值与幼儿教育主张的深入思考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生成,是我国幼教改革的重要方向。将珠绣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程,能使幼儿园成为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幼儿对珠绣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来唤起幼儿最初的文化自觉。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主张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独立性和增添幼儿生活乐趣。将民间珠绣艺术价值纳入现代幼儿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园艺的认识篇5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转贴于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园艺的认识篇6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园艺的认识篇7

一、艺术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生产,是满足人们主观情感和需求的文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已逐步成为人们有意识追求高层次、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形精神、科学态度的载体,成为真善美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成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专业学科上得到更高水平、更深层的提升,同时在普通院校里,公共艺术教育也成为了以“完美人生”为目标的主动创设的综合实践课程。【1】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内涵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在各大高校中逐渐得到高度的重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各所重点高校均已开设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与课程,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普通文理科专业学习者的选修课程,使艺术贯穿在在各科教育培训中加以普及和推广。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以艺术欣赏(鉴赏)、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专业基础课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感性认知、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教育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的完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创造力并不是指具体的艺术表演和欣赏,而是将艺术作品欣赏与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尤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环境里,公共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普及与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同学们主观情感上对审美认识、理解上的需求,以及有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需求,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艺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3】艺术必修课可由艺术基础理论课(包含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美学概论等)、艺术专业基础课(如:音乐类的专业基础课为: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等;舞蹈的专业基础课为:形体基本功、乐理等;绘画专业基础课为:素描、色彩等。)与专业技能课结合;艺术选修课以艺术鉴赏课程(各艺术学科或艺术作品的欣赏课)为主,可适当结合一些艺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如:简单的声乐识谱、易上手的器乐演奏、影视剪辑、绘画设计、素描、形体舞蹈等)或专业技能课。必修课则是针对艺术专业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开设的,其课程内容的深浅也是根据年级或专业程度的深浅进行调整。而公共课(包含艺术基础理论课与艺术专业基础课)、艺术欣赏课是按年级或学生的兴趣取向组成班级,并进行授课、考核、计学分。

艺术欣赏课是普通高校时常开设的选修课,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欣赏课开启了学生对艺术、对美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感性认知大门。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以绘画、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欣赏解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审美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理上、精神上对美好事物形成正确认知与正确评判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4】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由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形态、行为方式与活动等方面的总和,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与校园行为文化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以物质为依托的校园形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着导向功能,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管理哲学、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共同价值观与追求、道德情感等,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和本质;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制约力,由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显现出来;活动文化包括各种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礼仪庆典活动等,围绕着校园精神文化主题,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是校园形象、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5】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运用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校园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促使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种认同感促进了集体感和荣誉感的形成。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创造或精神生产,属于精神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借助艺术的教育功能与寓教于乐的功能和作用,艺术教育工作会很自然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起到启蒙与引导作用,尤其最为典型的是在进行构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组建、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欣赏课使艺术基础知识得到了普及,形成了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在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或校外活动时,会自觉主动的提高活动的层次、质量与水平,在追求“完美”与“审美”心理的驱动下,从而推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和谐。通过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仅加强了自身的锻炼,并且培养了他们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与艺术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受到审美教育同时,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学校的学生干部组织与社团是营建校园文化氛围与校园活动组织上的生力军与先锋队。这些学生与社团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方向与内涵。在创建校园文化主题与校园品牌活动时,校方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积极参与对各项活动的策划、参与、体验、总结,在认识和掌握一些管理要领基础上,提高他们策划创意、组织协调、鉴赏判断等方面的能力,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和学生社团参与文化节活动。

而学生在寻找机会进行锻炼与实践的前提下,离不开艺术欣赏课对学生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平台的搭建。艺术表演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如校园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等,他们的组建正是形成了艺术欣赏课的课外培训与补充。此类社团或学生组织,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爱好者的交流与展现专业特长的平台,同时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有机会欣赏到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他们在组办、开展的校园歌手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大赛以及元旦晚会等表演、演出的活动前,必须具备相关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素养,而非盲目的、随意的组建社团或组织相关活动。非专业性或低水平的艺术活动组办与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使活动水准下降,扰乱学生对美的正确认知,而且对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更有甚者,使校园文化出现低靡、颓败之风,从而破坏与影响校园文化整体上的和谐发展。高水平、高质量、专业性强的艺术社团的组建与艺术活动举办,不仅为学生自己提供了展现自身能力与艺术交流的平台,并且突显与宣传学校文化精神与理念,更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不仅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增强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机会允许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活动实践、艺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合唱比赛、大学生电影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推动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生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实践,不仅营建出校园文化中富有创新、活泼、朝气的氛围,也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同时推进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在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认可过程中增强了自我创新意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加强了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的重视,从而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欣赏课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欣赏课的内容、层次越丰富,校园活动就丰富,校园文化亦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面貌。

五、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不仅在教育体系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培养与身心全面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精神主导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开拓了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组织,艺术欣赏课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影响力在校园活动中得到具体的实现与运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相互渗透,不断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及发展趋势,尤其在校外文化交流中,进而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对校园文化,甚至对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艺术欣赏课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受到重视。在以丰富的艺术作品解析与欣赏为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不仅为学生展现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以体现,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在人们共建的文化环境与教育体系中争奇斗艳。

注释:

[1]陈发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园艺的认识篇8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学术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而文论中不断出现的新术语更加深了人们的困惑。文章想就与园林学的基础及领域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请同仁教正。

1.中国园林学的基础

园林学是一个古而新,并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点是有共识的。而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这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对园林艺术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园林学的根之所在。

中国和西方园林学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说,西方园林学原是从属于西方建筑学的,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控它的是建筑师。园艺师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用植物材料来表现建筑式的美,园林艺术在理念上和建筑艺术没有原则上的差异。直到今天,西方园林依然经常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如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等。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世外”的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理念是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建筑以宏大严整为美,而园林则以清雅自然为美等等。中国园林艺术的衰微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和它固有理念的异化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则呈在注入新理念后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现代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是学习西方(包括前苏联)的结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奠定基础的主要是留学欧美的建筑界前辈,如童寓先生、刘敦桢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他们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们亲自指导建筑系师生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测绘,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有的坚持了40多年才完成。还有的建筑学者长期从事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如周维权教授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何重义、白日新教授等人对圆明园具体而细微的考证复原等等,都是中国园林学的宝贵财富。这一切加上古人的著述都是中国园林之所以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些建筑界前辈多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园林,同时园林学过去也几乎从未列入建筑系的正式课程。

解放前南京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设有园艺系,主要课程有果木花卉栽培和造园等。新中国建国初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汪菊渊先生曾在农业大学任教,并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了园林组,其后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园林专业。农林院校为中国园林学注入了当代植物学和园艺学的知识,弥补了建筑院校的不足。同时,林业大学的学生分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着卓有成效的园林绿化工作,是园林学当代主要的实践基础。由于学习苏联,园林专业创建之初便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因而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开始有所联系。虽然这个名字不够恰当,但如果正常发展或许会成为和国外园林学“接轨”的切入点。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0年间,园林学及其实践几乎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而没有获得充分自我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而扎实的学术体系,也没有制定出指导实践的健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更很少有机会参与现代园林学知识结构的建设。有人认为在中国园林专业教育中,现代园林理论和一些现代园林学必备的知识“几乎为零”,恐怕不是毫无根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园林学就得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说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和人的成长很类似,一方面人的成长要靠自身的基因,基因决定他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不同于其他人或别的物种;另一方面要靠补充食物,食物使他延续生命和活力。成长和发展一定是要的,但谁也不希望因此失去自我而成为别的什么东西。

新知识缺乏可以学,问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代园林的实践机会是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相比的,但相当一部分实践结果表现出基础的薄弱和肤浅,给人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乱飞。研究理论的谈古者常不及今,论今者常及外不及中。两者又风马牛不相及。看来当代中国园林学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有和自己的传统接轨的问题。

在中国进行中国园林学的实践是中国园林从业者的宿命,它注定你在了解和懂得世界之前必得先了解和懂得中国。而中国是那样丰富和深厚,了解起来已不容易,何况还要懂得!想省事不越过这道坎直接创新潮,弄不好是拣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弄得好也不过是学人家正在玩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前面或另辟蹊径。至于躺在祖宗身上做传统,假山亭子满世界搁,更属贻笑于先人的不肖子弟了。真正要做的是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最不可取的是对新东西略知一二,并没有真的学会,却先把中国自己的东西看得不值一钱,否定这个发展的基础。

2.园林学的领域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学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园林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相对有限的地域内进行园林艺术或”人间天堂”的创造,其主要的知识基础只是建筑学和园艺学,而且以人工创造环境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而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学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学基本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学的实践进一步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所以,现代园林学是一个从初创开始就不断发展并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学科。

知识和实践领域的扩展是一个学科生机和活力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令人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感到一些迷茫。比如,我们是搞园林建设还是生态建设,园林专业是否要主导城市规划乃至区域国土规划等等。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宗”是什么?应该说它过去是,今后也仍然首先是一种艺术。在英文中“architecture”的本意就是有关规划和设计建筑,给予建筑某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简单可解释为“营造的艺术”,而“landscapearchitecture”则可以理解为“营造风景的艺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中文翻译还包括可数名颂钕词“建筑”的意思而与原意不符,加之学界很长一个时期讳言建筑学是艺术,所以很多人不清楚architecture和art原是一类的词。

艺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等问题。Architecture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更多受到技术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虽然在创作形式、缔造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但实现的手段则很不相同。简单地说,建筑是运用没有生命的材料营造人工的构筑物,园林(特别是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更多是运用有生命和天然的材料营造人类生活的境域。

因此,园林学的核心知识领域是和园林艺术创作有关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和营造艺术有关的知识,二是和有生命的材料——植物有关的知识,三是和园林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四是营造风景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并随着时展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就可以成为园林专业工作者了。

除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对园林艺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需要园林工作者掌握或熟悉,如城市规划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建筑工程学乃至一些现代高科技的知识和其他艺术门类等。它们有的对园林艺术创作提出种种现实性的、技术性的规定和要求,有的会引导园林艺术建立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有的可以丰富园林艺术的文化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园林创作需要它们的参与,它们的工作也需要园林的参与。但参与并不是混同或互相取代,因为各自的重点和终极目标不一样。

拿城市规划来说,其中当然包括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也有艺术的一面,但它更需要研究各种现实的城市功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划,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生活向健全、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所取决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景观园林不一定是主导的因素。

再如生态和环境保护,由于和园林学一样,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动植物学的知识并为现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而进入了园林学的知识领域。然而生态和环境保护研究是为了科学的目的,如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可能性、用什么方法,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需要做哪些事情等等,与园林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不同的。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是园林学发展所必需的,除了可以引入新的理念,还可以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然而园林学归根结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不会变,是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本质不会变,变了就不再是园林学。比如今后出现了环境主义或生态主义乃至科技主义这样的园林设计流派都是可能的,但最后仍然落实在艺术上;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而首先是能否认同它们的文化和形式。也许有的风景园林师具备了主持城市设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些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因素起了相对主导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园林专业就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导。

园艺的认识篇9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认知特点

(一)思想特点

民族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因其地域特性、民族特点、专业特色,成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一般性,又具有民族地区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特点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差异。仅谈普遍性不谈特殊性,仅泛谈思想引领而不研究民族地区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是难以做好民族地区艺术类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民族地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拥护党的领导但理想信念模糊。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路线。但因他们因专业学习所用时间较多,理论学习不够,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学生因专业上接触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出现一定程度偏差。二是重专业技能锻炼轻理论学习。艺术类学生有一颗追求艺术抱负的心,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对专业学习充满热情,但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陷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中,忽视了基础性理论知识的积累。三是自我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较弱。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观察细腻、求变创新,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个性鲜明、行为张扬、自我表现欲强。艺术教育的求异性容易使他们产量重视自我忽视他人、重视个人忽视集体的心理。四是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地区生源成分多为少数民族籍,少数民族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更多为民族习俗所影响,他们在艺术学习、艺术创作上对本民族认知、认同更为强烈。

(二)认知特点

就艺术类学生认知来说,其以意会成分区别于与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认知的共性。其他专业认知多以具有固定性、单一性、重复性外在性的程序教育为内容,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规则规范,但其难以超出规则规范获得更高的发展。艺术学习需要学生进入艺术意象的情境,通过感悟、体验循序渐进,而达到这些,离不开艺术类学生的意会人资。意会认知的积累和应用,意会认知体验的形成和丰富,意会认知能力的掌握和提高,都决定着艺术类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意会认知使得艺术类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意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优于显性言传认知。在艺术教育中,有丰富的意会认知能力,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和认知对象的不同特点调整学习计划和目标,专业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

二、思想引领的方法与途径

(一)构建思想引领的校园环境背景

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艺术类学生因思想特点和认知特点,对环境氛围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艺术类学生向善、积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由正面环境氛围影响所致,艺术类学生消极的思想和行为由负面的环境影响所致。正面的环境氛围对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难以发现并言述的引领作用。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创设一个能被艺术类学生在无意识中认知、认同的的环境氛围,通过环境氛围将教育内容全天候的显现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起到与其它思想引领方法途径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校园环境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隐性途径。校园环境设施服务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环境设施不仅于其有使用价值,其还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艺术类学生以艺术创作为专业,既是创设校园环境的参与者,又是校园设施的使用者。良好校园环境能够在无意识中渗透性的对艺术类学生产生时间持久并积极有效的影响,进而在无意识中使学生的道德品格得到提升。发挥校园环境对艺术类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应将教育内容寓于校园环境中,结合民族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师校园环境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高校可以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鼓励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让艺术类学生为创设校园环境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此种具有良好参与性、互动性的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在创设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的同时无意识地接受隐性教育,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意会教育目的。充分发掘、开发现有校园环境资源,包括校史馆、图书馆、办学旧址等,通过将对校园环境现有资源外观的修缮,与发掘内在的文化教育意义相结合,提升艺术类学生对现有校园环境的感悟,使艺术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知内化为知识背景,进而认同蕴含于校园环境之中的思想内容。

(二)发挥艺术教育“师徒制”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师徒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种难以说出其细节的技艺只能通过实践,由师傅传递给徒弟。这就使该种技艺的传播被局限在亲身体验的范围内,因此,我们发现工匠的手艺总是在一个受限制的地区性传统中传承”艺术类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专业教师的言行,通过揣摩、体会和内居,有效地从专业教师那里意会认知到专业教师所具有而又难以言述的知识。

在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更为充裕、交流方式更为多样,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这是普通专业师生交流无法比拟的。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性作用,这种示范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示范,还是道德知识和思想行为上的示范,这种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在“师徒制”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无意识地对专业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模范,并意会认知到含有意会成为的道德知识。在学生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艺术类学生以其个人意会认知到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选择作出能被社会认可的行为。通过“师徒制”,专业教师与艺术类学生接触甚多,能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制”与这一要求暗合。因此,应当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把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引领蕴育在知识的传授中,发挥专业教师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实现思想引领的目的。

(三)强化思想引领中的实践环节

园艺的认识篇10

一、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各大高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当前以愉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大高等院校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高校在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让他们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

2.推动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认识世界中,科学是使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艺术使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的,两种形式互辅互成、不可替代。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虽然各有不足,但是又相互弥补。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够有力的推进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能够带领科学家构建起理论模型与形象类比,并推动科学思维中形象组合的联络。可见,唯有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效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在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上使用艺术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想要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心理素养良好的青年学生团队,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宽待他人、诚信友爱,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将是高校发展不可代替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艺术是这一表现的最佳形式。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青春洋溢的舞蹈中,在心潮澎湃的比赛中,都积极的展示着他们自我意识,彰显出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存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一大功劳,可见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以前,我们只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理论界中,没有深入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及时转变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识和明确到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高度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确保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重点大学和211大学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作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生活起到了活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向本校专业院系聘任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的兼职教授,稳定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从而面向于全校师生进行指导。这些高等院校在推行艺术教育新机制后,不但理顺了工作关系,而且还完善了艺术教育。第一、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实施和安排;第二课堂中一些实践课程,则需要由学术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由学生管理部门与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策划分析完成。艺术教育的工作框架与各个院校的体育部工作有些类似,第一课堂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体育比赛都归属于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各大院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毕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借鉴,应结合艺术教育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借鉴,这样才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3.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推行教育的主体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着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层次,需要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在建设学校校园文化中,在第二课堂中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展开艺术教育活动必须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并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不断的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三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有教育心理学、科学文化素养等基础上,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探索出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之路,完善解决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既需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重视起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又能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5:10.

园艺的认识篇11

1.1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川地处内陆、面积广阔,存在着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的状况。相对而言,四川西部由于山地的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存在着广元、广安等多个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推广的障碍,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缺乏充分的认识,种植模式比较单一,生产水平低下,大多欠发达地区的规模效应不突出,导致产业资金无法集中,在抵御风险上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方面,松散的资金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园艺产业间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大流通上的矛盾,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2产业链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已经意识到园艺产业的重要性及益处,农民会根据身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种植适合该地的农作物、蔬果或者花卉。但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病虫害等问题,尤其是在杀虫剂泛滥的今天,选择一种有效、科学、健康的防治虫手段,对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民十分困难。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完善,不仅体现在前期的投入上,后期的输出管理也十分关键。我国目前园艺产业的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这些新鲜的瓜果、蔬菜含水量高达90%,四川的运输路况复杂,在运输途中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而且在产后处理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加工程度低、产后处理链不合理,致使园艺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耗损巨大。

1.3缺乏安全机制

目前,四川省的许多地区对园艺产业的生产环节的掌控以及监督并不很到位,最显著地表现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园艺生产的过程中,许多种植者为了牟取利润、获得更多的收益,往往会使用很多催熟剂、大量杀虫剂、化肥等,因而园艺产品的化肥超标、农药残留现象比较严重,笔者认为这正是众多欠发达地区园艺产业品牌实力弱的一大重要原因。安全机制的缺乏,给该省的园艺产品输出带来很大障碍,严重削弱了四川省园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四川欠发达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的建议

2.1明确定位.优化园艺产业结构

首先必须确立该产业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让园艺产业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对此,笔者认为:绿色产品才是园艺产业的发展定位。对此,四川欠发达地区的园艺产业要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比如利用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的形式,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能够很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客户需求,并结合市场的供求量,寻找适合该区域种植的园艺产品,生产高质量的绿色、有机食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园艺产业的优化则体现在品种结构的调整上。比如对于气候多变的山区,可积极发展早、晚熟或者反季节的产品,培育优、新、特产品;对于一些优质园艺类产品,要建立专门的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等。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政府要大力引导企业、农业、科技三者的有机结合,时刻把握市场动向,结合园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方因素,做出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量、效益、品质的协调统一。这样整合产业结构,也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市场风险。

2.2更新传统观念,发展现代化绿色园艺

园艺的认识篇12

园林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熟悉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关系,才能更加了解园林的内涵及其发展。在探索园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渊源上,分析古典哲学的特点,进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解析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与特点——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理性自然观

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从古希腊古典哲学以本体论阶段起,到近代哲学认识论阶段。以自然作为研究的客体,人处于自然与人类世界之外,思索自然的存在,对待自然与社会。西方对理性的膜拜,对自然的征服欲,使得他们以人类和知识核心,突出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

西方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理性,合规律性,唯理美学性,追求几何特性和比例性,用理性、“天人分离”自然观改造自然环境和现实世界,认为“人定胜天“。西方传统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自然界被分解成各个部分,自然界的各个过程被分解成不同的门类,以解剖学的手法进行分解和研究。理性的分析和精确性地实验为科学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理性分析对美学理解,在用精确明细的语言表达,转换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技艺上更是通过“人工美”胜过“自然美”的理念完成艺术作品。

二.西方哲学思想与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关系——崇尚理性的科学自然观

凡尔赛宫是规则式园林的杰出代表。规则式园林又称作几何式,对称式园林。凡尔赛宫,设计思想以人为中心、以理性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人是自然的主人,对园林侧重于人为的加工,按人的意志进行改造,且符合科学规律性,人工之美处于中心地位,自然之美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注重几何图案的建构,到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追求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之美。

三.西方哲学思想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运用

1.空间布局上——科学自然观在轴线逻辑对称设计方法上的表现

凡尔赛宫布局采用中轴线布局思想,以坐西朝东的宫殿建筑为中心,构图上几何形,在平面上一字划开,采用左右前后对称的科学手法。强烈,明显的轴线结构,产生了庄重、开阔、明确的景观感觉。纵横两面三刀相互垂直的直线,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相互放射状分布,成左右堆成。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

西方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构图突出特点就是以人工成分最重的建筑为主导,其他景物部分的安排都由建筑引导而展开和设置,整体上呈园林建筑化的态势。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来指导园林设计的西方,运用在几何图案和轴对称关系处理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时,强调建筑的主导地位。

凡尔赛宫的轴线对称设计园林设计形成于西方理性逻辑的自然观。“哲学上的自然观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认识,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经过文艺复兴艺术家,到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家,对形式美法则的探求连绵不断。比例、对称、均衡、和谐、秩序、变化、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成为西方艺术家永恒不变的审美追求。在园林艺术创造中,尤为如此。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从数的关系上寻找没得逻辑,在这种“理性”哲学思想的支配下,凡尔赛宫格局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特征。数学和几何的审美思想在宫殿建筑和宫苑设计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凡尔赛宫空间运用一轴对称科学技术方法,正是对塑造自然,支配生活环境进行理性艺术处理,突出了人为自然园林,强调了理性为基础的认识在凡尔赛宫园林的造园技术上的科学之光。除此之外,对称园林风格处理手法在理性的轴线分割上运用了对称逻辑,这种对称达到了质与量、有与无的美学力量。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形式,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的对称逻辑。

2.从造园要素布置上——逻辑对称和几何图的完美体现

凡尔赛宫苑,南端是动物园,北段是特里阿龙殿。中央部分有一对水池,从这里开始的中轴线长达3公里,向西穿过林园。林园分两个区域,较近的一区叫小林园,被道路划分成12快丛林,每块丛林中央分别设有回纹迷路、水池、水剧院、岩洞、喷泉、亭子等,各具特色,远处的大林园全是高大的乔木。由于占地面积巨大,轴线较长。从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来看,西方园林都采用规整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方式,对地形、水体、造园要素进行人工化处理或再造,并不注意利用它们的天然形态和自然条件。如花木经过人工处理,建成整齐的花坛、绿篱、草坪和林荫大道;水体经过人工再造,构成规则的水池、喷泉、瀑布和大运河。和此相匹配,各种雕像层出不穷,也是西方园林的重要景观。

四:结语

西方哲学思想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能通过理性的认识改造自然,体现以人为中心,创作出精确的规整的图形构建。凡尔赛宫园林设计完美呈现了这一思想,将人为因素置于自然因素之上,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以人工化的建筑和景观代替天成自然之美。

园艺的认识篇13

任何专业性较强学科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而目前,艺术实践教育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素质人才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很多高校在课程改革建设中,已经把艺术实践列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团队意识得到培养、品格塑造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在艺术实践教育风潮席卷全国高校的同时,忽略了对艺术实践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从如何提升艺术实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艺术实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高等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实现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三位一体化、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艺术实践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大帮助,是一门生动的教科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用人才,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正视这些现象,加强和发挥艺术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更充实、更具艺术性、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实践,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更好地抵制“三俗”文化。

(二) 艺术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的积极认识倾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帮助很大,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一道屏障。艺术实践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人的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人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发挥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对外界新的事物敏感性强,对自然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

面对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心理素质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艺术实践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实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艺术实践,寻找自信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多样的艺术形式,也可以缓解学习、经济和心理三类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基础和技能,心理潜意识会树立自信和主动关心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三) 艺术实践有助于提升学校名气

我国目前高校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会实践、会教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讲课是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但实践被重点提出,足见当代培养学生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在艺术实践中,多以面对社会广泛开展,好与坏直接对学校的声誉有很大影响,与社会艺术团体合作对接时,同样会产生相互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态度和素质对社会、对国家,甚至是招生就业都息息相关,可以提升校园整体文化水平,同时,打破地域国域的限制,利于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自身的发展。

二、提升艺术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国内外艺术实践已经开展的有效经验,对我国高校艺术实践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 在艺术实践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艺术实践一味强调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实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使得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形成重视艺术实践教育的共识,充分认识艺术实践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充分认识艺术实践的人文价值和内涵。过去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侧重于办公室谈心引导,同学关注,发展到略微的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但是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交往问题、经济问题、学习压力所带来的问题学生,逐年上升,辅导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不能针对每个学生都制定思想教育计划,所以,在艺术实践中加强辅导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的协作,在群体性实践活动中,渗透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例如:编排具有历史革命性质的经典剧目《南泥湾》、《雷锋的故事》等,让大学生了解我们今天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和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作风;让学生演绎父母老师等角色,感受父母老师教育孩子的艰辛。这样可以从活动本身挖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潮流的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教育会把隐性危机消灭在萌芽中,切断由思想问题转化的心理问题。

(二) 在艺术实践中开展多样化校园活动

艺术实践发展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纪律,而科技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把两种教育相结合,更容易塑造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后,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促进。积极发挥艺术实践的第二课堂功效,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最为行之有效的发挥艺术实践功能的是第二课堂,在艺术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针对传统艺术实践重艺轻教和形式单一等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确立“实践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意识得到强化,实践空间得到扩展,实践质量得到提高”的指导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实践与验证,同时,一些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由实践师生反馈信息,纠正一些已经落后的概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和非专业擅长艺术实践的学生,可以开展专业较强、反映专业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主题实践教育,例如: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戏剧《黑白人生》等。而对于仅限兴趣爱好的学生,应开展基础性艺术表演,合唱、朗诵、小品等,大家都可以积极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对于一般同学,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吸引其注意力,切实感受艺术实践所带来的优势锻炼。通过开展多样式实践活动内容,达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性教育活动。

(三) 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个人品味修养

②艺术实践可以分散注意力,同时,能够唤起创作灵感,身心愉悦,陶冶情操,这是艺术实践的主要作用,

也是艺术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最大优势。我们与欧美一些国家比较人文素质相对弱势,其根本原因是民族文化、历史文脉没有得到传承,我们应该挖掘实践中可以继承的元素,提升个人品味修养。例如:合唱团或民乐团是对人声表现手段与多声组合音响理想境界的探寻,它需要无数颗富有生命音符和多人长时间的默契磨合才能演绎出完美的音乐。并使每个人意识到个人只有超越自我,锻炼出集体主义荣誉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力争尽可能多的人担任指挥或组长的职位,感受领袖所应具备的修养,通过在艺术实践中创作和欣赏他人表演,全身心投入到环境中,排除杂念,舒散心中抑郁,可使人心常态,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升个人品味修养。

(四) 在艺术实践中完善和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机制

③在充分发挥艺术实践的功能和作用时,我们要坚持以人文为本的原则,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探索艺术实践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建立和健全艺术实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知识能力,面向全校实施艺术实践,这样,在活跃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又能够内引外联,利用本校专业院系和社会优秀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指导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新词,等.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6).

[2]肖渭淳.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34.

[3]张 欢,等.在艺术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3.4.9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