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六个角度对新时期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定位不,资源投入不足以及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其重要作用具体如下:首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能影响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学校师生的共同认可下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正确导向作用,为高等院校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会起到一种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让师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尽管校园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其约束、规范作用不亚于校园制度对师生的规范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还能有效激发学校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培养组织成员的整体进取精神,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凝聚力。

2当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2.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高校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获得成功,在对校园进行升级和改建的过程中,过度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忽略了校园软文化的建设,这就导致“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的现象产生。正是由于学校太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导致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的发挥。另外,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蕴藏在物质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没有结合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理念进行创建。而且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只重视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本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常常忽略了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意识到人才其实就是具备超强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

2.2对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是从原本的基础学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之后形成的,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由于受传统形式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做到的改变,这也就导致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出现定位过低的现象,根本不能将高等教育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一味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方式进行模仿和复制,根本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2.3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个高等院校都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可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投入力度上欠缺。由于经费有限,高等校园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在不断扩张招生范围的同时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在管理上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样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相应的阻碍。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在升级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是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在校园精神与办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新形成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抵触心理。

2.4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受到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信息化时代不仅能增长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与高等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高等院校物质文化水平,但是信息化同样是把双刃剑,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在我国各个大学校园内部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渗透,很多高等院校学生在西方价值观与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产生了动摇;另外,还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带来的乐趣,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中,导致正常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受网络上各种反动、色情及暴力信息的影响,致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了情绪紧张、关系淡薄、不思进取等情况,更有甚者,会颠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传统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相吻合,需要创新思维,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受到的冲击降低。

2.5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

校园文化建设重心过度偏向内部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基于保障学生人身安全、降低资金支出、减少组织困难度等原因,导致院校文化建设参与人员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园领导干部等,外部单位及校外人员很少参与进来,致使学生团体与社会环境接触过少,难以提早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环境。缺乏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及交流,使校园文化逐渐进入“孤岛误区”。一个高校在当地的文化建设本应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当地政府及企业对高校文化建设也起到帮扶作用,但是校园文化进入“孤岛误区”,长此以往,学校与外部沟通会愈加减少,校园文化外部认同感降低,对日后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阻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主体性失衡

高等院校具有双主体特性,分别为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侧重点均放在了学生团体身上,往往忽略了另一大群体“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其实教师队伍才是真正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等院校教师不仅起到教育学生文化水平的作用,也会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未来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校园文化生活还是教师队伍间的沟通均很匮乏。据统计,当今高校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于校内各项具体活动,活动主体基本都是学生队伍,很少有教师队伍人员参与,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很少有以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开展的文化渲染、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文化节建设主体性的失衡,不仅会对高等院校文化的建设产生阻碍,也会严重影响未来学生队伍的质量。

2.7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未能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大众化的普及,社会情况和校园文化均产生了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依旧怀着不良目的。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众化,文化渗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威胁中国的一大利器,所以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根本上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绝大部分学生因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在进入高等院校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降低,更多愿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混杂,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伴随着高等院校大众化的普及,教师队伍缺口增加,劳动力增强,工作质量难免降低,而随着扩招学生团体的综合素质降低,学习动力随之降低。此时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应增强对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的文化导向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新形势下完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软硬文化的建设,不能够让两者的发展失去平衡。通过加强硬文化建设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应将自身的行为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以身作则感染和教育学生;其次,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位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到其全局性和重要意义,要知道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其关系到学校之后的发展,需要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厚,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益无害,而且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所以,学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创建相应的专人小组,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规划,为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保障。

3.2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对校园文化建设定位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所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情况进行,结合高等院校所树立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创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时要以精神文化为中心,加大对学风、作风和校风的建设力度,将学校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出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及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真正实现以环境育人、以文化育人、以行为和制度育人,保障高等院校能够健康长久发展。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高等院校现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需要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提高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资金短缺就会阻碍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虽然近几年高等院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真正招生过程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控制招生的质量,保障高等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的良好性,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更多正面的力量。

3.4积极发现网络文化中的正面能量,不断扩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

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能够为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提供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在校园内创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让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在这一平台上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教师应对网络这一载体合理运用,充分利用其正面作用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校还应针对网络技术成立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管理团队,因为一旦网络技术运用不当,就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不好的信息资源,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而通过成立网络技术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妥善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各种网络技术问题,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5增强外部协调,避免“孤岛误区”

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应将校园外部建设与校园内部建设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在校外文化建设中,高等院校应与外部单位勤加沟通,实地考察外部单位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密切与外部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以技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协同外部单位对本校学生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安全教育,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根本,拓展学生团体的社会视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区域性,避免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

3.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要齐头并进,双主体共同发展

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团体上,而忽略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双主体之一,不仅代表其所在高等院校文化水平的高低,更是会给学生团体起到先锋模范、培养教育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齐头并进,将单一重视学生团体变为双管齐下,重视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等才能。

3.7重视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比如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规约以及禁忌等各方面的比较,从而给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内容,使得学生在仅有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相关图式的建构和积累,更好地了解各个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韩丹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六个角度对新时期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较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品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作者:左登华 单位: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六个角度对新时期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

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

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

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

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较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品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作者:左登华 单位: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正确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大学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显性文化。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错误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少建设机制和体系等。文章指出,只有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完善建设机制,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彰显大学独特魅力的根基,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是大学对历史的传承、时代的呼应、未来的引导。只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大学健康发展,才能培养人才,才能为人类文明注入品质资本。

一、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1.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伴随着大学诞生而产生,是客观存在于大学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体包括历史传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校园文化能够反映一所大学的气质,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渗透在大学教育、管理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神支柱。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功能、角色等,大学校园文化从深到浅包括三层内涵:及时层主要指大学精神,这是大学存在的核心;第二层是指大学精神所推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外显文化。

2.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空洞无物。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结构:及时,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指大学自诞生以来保持不变的精神文化,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所独有的东西,具体包括独立批判思想、科学探索精神、服务社会理念、人文主义等,这是每所大学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核心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核心,体现了人类价值的终极目标。大学精神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组成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二,核心价值观。这个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指高校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精神气质,是大学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是由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所创造的群体共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精神口号、校风校训、理念目标等,凝聚了数代高校人的心血,形成了大学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第三,显性文化。校园显性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物化,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渗透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校园建设、文化生活等具体活动中的文化体现,主要包括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等。

3.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及时,历史传承性。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遗传基因,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主线,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熏陶的作用。大学精神贯穿大学发展的始终,传承并记载大学的历史文化,不会轻易变化。正是这种历史传承性,才体现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存在的鲜明特征和独有价值。第二,实践多样性。大学校园文化紧紧把握时展的脉动,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大学在不同时代所体现出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起到调整实践的作用。校园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既有隐性的存在方式,如精神理念、价值取向、气质品格,也有显性的存在方式,如校训校风、目标口号、制度规定、校园环境等。第三,教育渗透性。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渗透性,可以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的开展,从学校的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全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大学改革发展、加强校风建设,促进教风、学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规范凝聚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树立发展目标、整合群体价值观、激励群体行为,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一方面,通过整合群体价值观,促进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融入校园群体,维护学校的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因为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无形中会增加全体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其次,激励塑造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力和感召力,能够激发全部师生员工的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同时,校园文化通过直接调控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师生员工相对稳定的信念、认知、情绪、意志、人格和行为方式。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

当前,很多高校工作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文体活动和宣传工作,感觉只要把文体活动和宣传工作开展好,校园文化就能建设好。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这种肤浅的理解只会导致浮躁的校园文化,这种无根无本的校园文化只是虚假的幻景。面对浮躁的社会气息,呼唤大学精神,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是我们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命题。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品格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没有大学精神指导的校园文化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和继承性,容易流于形式“。独立批判、科学探索、博学笃行、至爱至善”,这是理想中的大学基本品格和精神。

2.没有开发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精神内化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行为。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隐性渗透功能,它以专业教育、科研教育、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为主要载体,在教学管理、行为引导、学风建设、校园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在很多高校根本没有开发校园文化功能,或者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的诸多功能,把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简单化为口号标语和歌功颂德,严重制约着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无法体现校园文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多工作方面的核心指导作用,引导、教育、规范、塑造、激励、凝聚等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3.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定位不准,缺少根基。

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大学精神的深度挖掘,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定位不准,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根基土壤。一个高校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动力和规划举措等。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无本之木,缺乏深入思考,很少有高校能够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去深入提炼校训、校风、精神、理念,只是重复模仿和简单堆砌。这是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真实现状,体现出当前高等教育的浮躁和盲从。由于缺乏对大学精神的探索,一方面无法建立大学品格的精神基础,导致大学办学的迷茫,塑造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成为空谈;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师生员工归属感的丧失,所培养的学生也是无特色的批量化产品,而不是高素质的人才。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及时,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校由于缺少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导致很多高校只做虚假浮躁的表面文章,不注重内涵建设,不探究大学精神的内在本质,不梳理学校历史发展的精神品格,把校园文化建设交给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少数几个部门去抓,不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因职能职责的限制,只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往往只是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当前,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主体单一化、内容片面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规划、服务等方面严重脱节,割裂了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丧失了文化建设的引导教育功能,严重违背了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和本质要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和工作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理念价值系统、制度行为系统、文体活动系统、规划环境系统、宣传标识系统的建设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参与,不能只由少数几个部门去参与,他们无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深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开展一些表面活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和工作体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精神品格的引领,没有系统的可行的工作方法,全校一盘散沙,不能凝聚人心,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首先,深刻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显性文化是紧密相生的,其中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决定了大学的理念目标和品格风骨;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在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显性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在指导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口号、制度和行动价值等。这三个层面是校园文化从内到外的存在形式,体现了校园文化历史演变和精神内化生成的过程。大学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体系决定了高校办学的思维意识、制度设计、价值判断和行动取向。只有地理解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才能把握校园文化的运行规律,才能有效地制定、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功能。其次,充分提炼办学理念。时代的变迁决定了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变化。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洪堡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核心理念、牛津大学“探索普遍学问和追求”的大学精神,都体现了大学的气质品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大学文化、大学理念创造了欧洲高等教育的辉煌。20世纪,随着高等教育中心的迁徙,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在美国有了新的发展:斯坦福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普林斯顿大学“平静的环境”和宽广的胸襟孕育了“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办学理念,芝加哥大学则形成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也在我国生根发芽,例如,人们在评价中国著名大学办学特色时,普遍会认为北大创新、清华严谨、浙大坚韧、南开笃实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办学理念,为当下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指明了方向。,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校园文化是大学在教育实践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性认知和理念概括。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特点、作用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大学核心理念为指导,在办学历史中梳理特色,在功能定位中树立形象,在社会发展中引领示范,在制度建设中体现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旗帜鲜明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才能构建完整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才能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2.科学设计,全员参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机制是保障事物运行的法则,好的机制能够确保事物的科学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术科研、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活动、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建设,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全过程育人、多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因此不能只抓教学不抓管理,只抓活动不抓服务。要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服务必须同步跟上,否则便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松懈后退的情况。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势在必行,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包括理念价值系统、制度行为系统、宣传文体系统、规划环境系统、形象标识系统等,具体运行包括目标、内容、保障、反馈、考评五个环节。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要由学校牵头,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统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充分利用各种载体,责任到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每一次教育活动、每一个管理细节中。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把握全局,从核心理念出发,分目标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层次要求,分阶段落实,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个环节,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结果、有反馈、有考评,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才能使师生员工的群体价值观逐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才能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更有效果;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高校办学的各个角落;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文化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谋求长期发展必须完成的根本性任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作者:焦勇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推动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与完善。高职校园文化通过其外显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内隐的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影响,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高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需的养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它所培养的是具有较高适应性的职业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关键参数,是衡量高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1]。高职校园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2]。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文化点缀,而是及时课堂的延伸,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一)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物质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3]。现代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治学积淀及队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育人意蕴[4]。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如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从校园内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标志性建筑到校园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大会堂等设施及一些音响、声像设备和校园网络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有形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一定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美感。每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既是其持续的生命力所在,也会让沐浴在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形中陶冶情操,产生极大的价值影响作用。

(二)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以其隐性力量发挥着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在长期发展中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同并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深层次的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展示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办学理念来说,它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育人途径等,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必然也会在思想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校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使身处其中的学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达到实现修为之目的;“三风”的校风、教风、学风不仅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不同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三风”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和促进力,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具有熏陶和激励作用。

(三)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发挥着规范制约和激励导向的功能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顺利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集中体现了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要求,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通过学校制定的正式制度或者是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规范和制约。对于学生来说,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它能使学生在自我调节中规范行为,锻炼自控能力;同时,生活其中的学生还能在制度规范下,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热情,引导着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努力奋斗。

(四)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发挥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功能

校园行为文化即活动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还包括师生们参与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活动行为中体现的深层次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价值认知等,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具体来说,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进行的教学实践类活动,如实习、实训、科学技术活动及相关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启发思维,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新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实践形式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另一类是人际互动类的活动,如人文类讲座、各类竞赛性活动、体育文娱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或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等,这类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校园空间,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营造文明和谐气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塑造其职业精神的目的。

二、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独特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特色、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的校园文化。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十多年的数量不断扩张时期后,进入到了注重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学校发展中突出自身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积淀、提炼,才能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仅限于一些行为文化即一些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够紧密相关的活动,层次较低,特色不突出。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认知。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培养高技能,也包含着高素质这一基本理念。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认识明显不够到位,因此,要在校企文化融合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要对职业素质内涵进行解构,将职业素质构成要件中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质量评价标准之中,同时,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处处从职业素质培养角度设计建设目标,体现特色。

(二)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载体,营造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物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高职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完善。作为无形的教育力,高职院校首先要结合自身的人文特征、治学精神、职业精神、技术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等进行提炼升华,通过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文化设施、教学设备等与这些要素相结合,形成各高职院校特有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氛围[6]。其次,高职院校要突出“职”的特点,注重校企互动,建立凸显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营造氛围。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文化主题,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长远规划,小到教学楼、道路的命名,大到专业教室、实训室的设计与规划、仪器设备和实物展示等能处处体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互动,给学生以信心,使其主动提升自己职业素质。

(三)夯实精神文化建设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实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反映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7]。因此,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为前提。

的校园文化是需要历史积淀和精心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只有始终把握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培植高职教育特色,凸显高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8]。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追求,最终确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

2.创新高职学院精神,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适度融合。

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要培养具有行业属性和企业所需素质的高职学生,打造符合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引入着手,增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沟通互动,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等产生价值认同,最终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充分体现精神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要从细节入手,从新生入学到日常管理,时时处处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氛围,使优良的校风和浓厚的学风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内心自觉,而严谨的教风又在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增强学校的品牌影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努力完善制度文化,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创设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培养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是,笔者在审视高职院校现有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发现,一些院校对制度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于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体现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内涵把握不准,“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或沿用老制度等问题都有存在。在注重内涵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制度文化建设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人本思想。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契合学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中,要尊重个性、发扬民主,融入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色彩,体现制度服务于人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使之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

2.制度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体现高职特色。

从目前高职的录取情况来看,高职生源质量不够高,与本科生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考虑生源状况,注重学生做人的规范和道德的养成教育;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要体现高职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渗透有关就业和职业制度、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对规章制度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遵循,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在活动中激励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教学、实训、文体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校园人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学习、文体及生活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动态地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9]。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最能展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准,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化活动形式,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品味,更对学生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职业技能和基本素养提升方面提供了平台。

1.紧密围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加强实训和实习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它需要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和专业技术讲座等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动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在课程安排中,应注重模块教学,将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实践与订单安排等模块的组成具体化,通过校企双方在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校、企、生的“三赢”。

2.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打造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

社团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校园生活中最富有色彩、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备受学生欢迎。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在社团活动中要加强管理、提升层次,不仅管理要规范,更要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将社团活动内容的安排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社团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团建设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特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目的,才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张志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