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

摘要: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

摘 要 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较高境界。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情感教育

为了使中学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我紧紧以新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底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

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5、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它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并不是它故意装出来的,而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

一言以蔽之,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但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三、结语

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

论文 关键词:空间感知能力 直观教学 想象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对于刚刚接触地 理学 这一学科的中学生来说,地理着一学科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要想很简便的掌握这一学科,关键是要掌握这一学科的一些认知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作为指导,即便是很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 教育 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更要注意方法的教育。本文就地理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做一个简述。

空间感知能力也就是个体对三维空间的事物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和其运动状态的整体理解和判断能力。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章节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空间的感知。如地球一章,就要求我们中学生建立对空间世界的感知能力,进而理解地球如何运转,黑夜白昼如何更替四季如何产生,以及全球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空间感知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来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重要尽量突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式教育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常常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常把地理作为一种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确立后在我们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改革高潮,改革过去的传统教学思路,把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在以往的教育教育中,“空间感知能力”也一样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重要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给我们教育带来的伤害,让教育回归 自然 。

二、改变教学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些直观的显像,使学生通过感知这些显像,经由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来理解抽象的事物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想成一个表象,使学生通过这一表象发挥自己的思考理解蕴含在这一表象内部的深层内涵。随着 科学 的进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直观教学也逐步受到重视。特别是科技的脚步带来了直观呈现手段的革命,更多的直观呈现手段能够依赖新科技带入课堂。一般来说直观教学包括三方面内容: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一)地理教学中实物直观的运用

实物直观也就是通过展现实在的物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地理教学中通常需要用到实物直观。如在《地球仪》一章如果老师可以球仪带到教室或把地球仪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什么事地球仪、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的: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地球上经纬是怎样分布的、地球可以依经纬度分成几个半球、地球上的海陆是怎样分布等这样一些概念。又如在地图这一章中教师可以把地图册带到教室,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位置,进而理解怎样来判读地图和理解一些主要概念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河流山川……

某市地图

再如讲《白昼与黑夜是》是教师可以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转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白昼和黑夜是怎样产生。

(二)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也就是模拟事物的运转和其变化,把现实中事物的变化过程用虚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老师在讲《地球的公转》这一课是如果就只是照本宣科,别说十几岁的学生就是一般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够理解。如果我们利用软件模拟地球在时空中的运转,给学生一个模拟的运转过程的话,也就能把地球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以最少的时间来把它说清楚。

(三)语言直观

有人说:“教书是一门 艺术 。”的确,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何发挥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一个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语言的高手,能运用丰富的语言感染每一个学生。地理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能利用丰富的语言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步入时空隧道,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感知地理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地理仅凭认真和勤奋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可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地理想象是人脑对客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反映,可分为再造地理想象和创造性地理想象两种主要类型。按照地理图象、模型或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它们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其分布和 发展 变化过程的形象,是再造地理想象;根据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属于创造性地理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借助地理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地理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种:①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储备。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地图、地理模型、图象、图表、幻灯、录像、电影、 电子 计算 机等模象直观手段提供相应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或通过地理野外观察与实习等方式来达到丰富学生地理表象储备的目的。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即在已有地理表象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或比喻指出异同,引起联想而形成一种新的地理形象。③运用分析的方法。就是在过去已有的某种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指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分别形成各个部分的形象。④运用综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重视已有的若干单独的地理对象的形象,然后把这些单独形象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象。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

[摘要]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 环境地理 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

浅论中学地理教育:浅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已经叩响新世纪的门环,创新成为通向富裕文明社会的金钥匙。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知识社会这样对创新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如此急切的呼唤。

传统的地理教育将其功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播上”。知识社会无重量经济的飞速发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刷着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培养创新力作为地理教育的真谛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显。个性是滋生和培育创造力的丰厚肥沃的土壤。人的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必然会提供个体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更为丰富的创造机会。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更富激情的创造活力。创新呼唤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呼唤个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个性化地理教育诠释

1.个性化教育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组合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着调节和控制。

回眸传统的地理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学校按国家下达的地理课程规格要求培养学生。过于集中统一的地理教育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个性特征难以彰显。

创新与个性是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地理教育行为,产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个体行为模式。因此,要实现将创新力培养作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实现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即把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作为地理教育的培养规格标准,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通常强调地理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功能.将个性发展和发展的关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实际上,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发展教育观中个性成份的进一步张扬,是指通过地理教育使受教育者个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和谐发展,是个性的、充分和健康的发展。因此。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发展观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

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并因知识社会的逐渐来临。日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义。从哲学渊源上来说,个性作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兴趣差异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为个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学基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实施个性化地理教育,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个性化地理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和健康的发展,能较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张扬相对于本人个性中其它成分或他人个性中相同成分占据优势的个性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体现着地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归,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独特性价值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复兴的机遇可能就蕴藏在其中。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以创新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因果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来认识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充分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进而言之,学生个性的充分和健康发展将对中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产生极强的示范、迁移和辐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持久的贡献。在地理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课程设谊多元化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仍承袭传统的单一、一统的课程模式。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统一的课程方案,并通过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课程模式不仅难以适应全国教育人文社会背景的区域差异,更无从谈起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巾学生的个体特征实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模式必须革新,要顺应当今个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重在下列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多样化其中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微型课程的开发,以一系列独立或半独立的地理专题构成若干门微型课程,形成课程菜单以供中学生按需选择;二是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学校的组织、环境及师生交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教育价值都属隐性课程的范畴。

(2)课程个性化为适应个体的能力和倾向,发展中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个性化的地理课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个性化的地理课程实现中学生的个别化和自由化学习。在这一领域,我们可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更多地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置地理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予中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3)课程乡土化中学地理课程可以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和学生特点,构建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或者在全国统一安排的课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乡土化和校本化可以从另一种途径来加强地理课程的个性化。

(4)课程综合化现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显现。课程综合化是实现中学生个性、充分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一领域,应十分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可通过设置以地理问题为中心的“超越学科的学习单元”课程,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课程综合化是对课程个性化的强化和补充。

2.教学策略个性化

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策略个性化乃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策略个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内容构成:

(1)班级规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法比大班制教学更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现。1978年,洛拉斯等人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与教育效果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达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我们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小班化教学最受中学生欢迎。小班化教学可充分实现师生交流,发挥学员主体性,这其中蕴含着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学空间设计灵活化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学物理环境,尤其是在要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情况下,借助教学空间的物理设计,可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安排好的环境中,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发生影响。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过去我们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视的。应该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间充实的学习中心,为师生的交往、学习、研讨和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在设计教室时,主要考虑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区域、设备、教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块形、方形、圆形和马蹄形的布景,给中学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学习空间。

(3)教学行为主体化主体化的教学行为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化.采取启发性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避免知识的被动接受、繁琐的练习和盲目的记忆,将中学生置于课堂活动的中心。通过设疑、提问、研讨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和多向交流,使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广阔空间,使之有充足的心力和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独特的定向发展。教学行为主体化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教师要尊重中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让课堂成为智慧撞击和个性交融的场所。在地理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将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度作为的标准,代之以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充分和健康发展的作用程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实现个性化教育,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前提和手段,是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是中学地理教育迎接知识社会所应作出的应答。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应创设个性化地理教育的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地理课程,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使中学生个性获得进一步、充分和缝康发展的机会惟有如此.方可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输入生生不息的动力.昂扬地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