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状况及改善

摘要:江苏省是农业大省,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的开展。2017年1月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高的要求,但鉴于我省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均衡、农业资源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实存在问题明显。导致我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
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状况及改善

一、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多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投入,不断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政策的力度,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尤其是产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然而成绩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产量大,但品质率不高,供销失衡,导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出现结构性错位,资源环境也已不堪重负,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是不断加大的。自从2016年初国务院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之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被放到了农业发展的策略级高度。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如:用市场需求去拉动农产品的产量、品种和质量,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思路去建立高效品质的农业供给体系。2016年4月份,江苏省人民政府16号文《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江苏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江苏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是走在前面的省份,但这条路并不平坦,没有可借鉴的经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江苏历来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非常重视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执行与创新,随后江苏省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对江苏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江苏农业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改革而作,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江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全省经济发展的态势上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只有通过积极调整内部农业结构,结合实际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各个层面上去稳定整个农业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农业改革要立足于长远,不能一撮而就,要想走出一条更有效率、更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对并科学分析农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对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它放在农业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二、江苏农业供给侧的现状

1、重数量,轻质量,供求失衡

2000年以来,机械化自动化的进步,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日趋成熟。甚至粮食生产出现连续十二年增产,应该可以自信的说这么多年的农业生产使得我们有足够的存粮能够应付各种大的不测。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与温饱了,会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出现了农产品的结构问题。现实情况是,有些农产品品种单一,但数量充足,在质量方面又偏离了市场需求,现有的农产品供应和需求难以做到基本对称,农产品的数量上供大于求,但在一些特色品种和高质量的农产品却是供不应求。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失衡”。比如有机大米、蔬菜、禽蛋在国内供不应求,但有农药残留的普通蔬菜、粮食就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实。

2、耕地减少,污染严重,供求结构错位

近年来城镇化规模在很多城市不断扩大,同时工业化进展速度加快,导致全省耕地数量在日益减少,2007年江苏省耕地面积为7095.7万亩,到2017年江苏耕地面积减少为6875万亩,十年间减少了3.1%。但连续多年的粮食增产告诉我们耕地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在我们丰衣足食的同时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尴尬的实际情况:大宗农产品,比如,我们熟悉的玉米,近几年市场销量大幅度降低,积压严重,价格更是一降再降,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矛盾中非常突出。从品质结构看,农产品品质品牌较少、尤其是高端品牌更少,普通货较多。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总体平淡,品质高端品牌价格较高。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农产品供求结构是错位的。耕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农产品的产出量。同时,耕地质量不断退化,退化指数达到7.4,高居全国第二。全省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缺水对于农产品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了,再加上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更是让这些客户喜欢的高质量农产品变成了奢望。目前来看全省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全国均居前列,这些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加上农村的生活垃圾、农村部分企业带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使农业资源环境每况愈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耕地的减少、退化,环境的污染,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出现严重的不对称,造成了供求结构性的错位。

3、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近些年苏北地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家里只剩下老人、儿童及部分妇女,农村劳动明显呈现了不足的状态。普查资料统计显示,江苏农民的平均年龄不到60岁,但整体文化素质层次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5%。现代农业发展的很多技术和设备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去掌握和运用。低素质劳动人群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供求结构合理化发展。

4、我省农业基础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

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很多年,发展到今天,首先农田基本建设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农村基础道路虽然基本都能做到地面硬化但不宽敞,机耕路难以做到畅通,部分区域收割机和中型拖拉机不能知道到田里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多数设施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较低,大部分为普通简易塑料大棚和简易玻璃温室,温湿度的调控较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结合设施和耕地实际情况,对现有农田做个分类,2017年江苏耕地总面积6875万亩,其中,一等高标准农田占38.9%,二等中产田占43.2%,三等低产田占17.9%,近2/3的耕地为中低标准标准农田水平。另外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也远远不够,硬件设施装备水平滞后,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人力设备进行作业,无人设备和智能化设备使用率很低。5、农业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的服务平台。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江苏农业的社会化体系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比如:随着农民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很多农业技术服务不能适应需求,与市场农业对接不紧密;信息服务不能全覆盖,传播渠道不够顺畅;没有一个智能化并且的气象预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农民通过应用平台提供一些和农产品处理相关的一些综合服务,比如烘干、切割、成颗粒等,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做共享服务,但这个目前很难到位。

三、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江苏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从原来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逐步转变为生产满足市场部分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多品种的品质农产品,如,有机蔬菜和功能谷物。在发展模式上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劳动密集型,慢慢往靠资金和技术投入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上靠近。虽然有所改变,但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和完成目标上来说,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撮而就,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带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其中结构性的矛盾更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得用心分析这些问题。

1、农产品供给现阶段难以实现以需定产

2016年中央一号文把“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何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快速捕捉消费者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变化,用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拉动农业生产是我们改革目标。按照江苏目前总体的农业发展情况,苏南农业进入了“高收入阶段”,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结构转型和提档升级阶段。同时,苏南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对农产品质量、品质及口感等有着较高的体验和要求,所以中品质农产品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农家乐、农业观光旅游等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在全省农产品供给的研究上来说,做出了典范。但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温度呈现差异化,消费者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苏南苏北表现出来的差异化非常明显。总体来讲,我省目前农产品的供给虽然能满足数量上要求,但在结构、品种、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如何利用现有的地域、经济、当地消费文化等优势来分析引导消费需求,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上去完善和创新农产品供给方式,从而实现以需定产,增强全省农业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满意度。

2、高质量农产品供给难以做到持续收益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和难以控制,无法实现用一种或几种利润空间大,而且生产容易实现的产品来长时间满足市场上消费者变化的需求。所以在农产品的供给的持续收益上来讲,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对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把握上,用持续的农产品供给来满足持续的需求。其次,我省总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和农业设施滞后,实现有效益的高质量生产。再加上近年来,受到农产品价格难以提升和生产成本日益抬升的制约,全省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近5年来,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江苏农民人均家庭净收入中来自农产品种植的收入增长率由15.9%下降到6.2%,农业生产总体效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传统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受市场打击,比如苏北的大蒜2018年上半年的价格每公斤低只有0.7元左右,让农民的信心和收益收到双重打击。

3、高质量农产品难以实现可持续生产

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大,比如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上,以前我们说不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就可以打有机农产品的牌子。但现在就不能这样说,因为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无法做到让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污染。据统计,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我们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使用水平的3倍与5倍。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国际公认的设置标准为225千克/公顷,但我们绝大部分地区单位耕地负载的氮素水平超过500公斤,超过标准上线。农业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环境透支倾向越来越明显。所如何在资源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下,去实现可持续的生产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另外,江苏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于全国平均占有量来讲,要低0.45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水资源又呈现出分布不均现象,在这样的资环环境压力下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控制污染,实现高质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在生产政策上难以做到较为有序的分区协调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能够排在全国前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要考虑全省范围内协调一致,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江苏省地区经济发展在苏南、苏中和苏北有着很大区别,各区域农业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各区域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阶段和重点。因此,在处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要有针对性,有区别,必要时需要进行分区施策,分类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地区不同点呈现多样化和复杂的状态,所以对于如何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对应的阶段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对应的不同时间段、不同侧重点的分布式政策。政策方面既要明确改革的重点,又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协调。不同区域不一样,同一区域不同阶段又有区别。这就给制定有序的协调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总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大事,江苏省的农业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改革要顺势而为,又要切合实际。要立足于江苏农业发展的现状,又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认清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做到“坚定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核心”,坚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不变,要在体制上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在改革和发展中补短板、降成本、去杠杆了,实现“按需定产”。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要素的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利用资源环境的容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适当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布局优势产能。这样才能取得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建立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