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之中流传至今并且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文 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彰显出独特的价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灵魂;而“一带一路” 的实施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复、传承与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此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乘 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进一步去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用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探求人类文 明的共同繁荣之道,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在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访问期 间,先后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大倡议,此项倡议就被简称为“一带一路”。这项举措 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诸多领域,而文化是其灵魂。 因此,我们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实施,最重要的就是 要坚持文化先行。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 难以持续长久。”我们要以文化引领经济,这就必须要发挥 现代文化的促进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 的建设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化与沿线国 家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意义深远。中国传统文 化作为世界历史长河之中传承至今没被中断的人类文明,其 悠远性与独创性,不仅是环环相扣的民族精神血液,更是汇 集了国内各族文化的统一体。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以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下,共建“一带一路”是 中国政府根据复杂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当下中国发展 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构想。自从“一带一路”提出后, 中国就已经和沿线的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 多形式的政策协调与沟通。 在阐述“一带一路”构想的同时,提出“建设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这个提法和我国传统文化中“大 同”的思想不谋而合。《礼记 • 礼运》云:“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这段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形象地描绘出人 们对理想社会的期盼与愿景。传统文化当中的“大同”思想 不仅包含理想价值,更有充分的实践意义。随着人类面临的 恐怖主义、生态破坏、气候恶化及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增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逐步超越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一 带一路”是中国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倡导的高屋建瓴的中 国方案,是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构建的宏伟蓝图。

二、“一带一路”将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文化产业资源支撑不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虽然,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在 资源配置和整合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文化 投资力度远远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交流不畅等问 题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缺乏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对传统文化 资源的开发程度过低,最终难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等等。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推进文 化产业区域协作,充实文化产品内容意义深远。这个战略的 提出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延续,更是对丝路文化的延续。 实施“一带一路”,就要通过文化传承、修复等方式,保护 好已有的丝路文化遗存,并且加大创新力度,赋予它们新的 内涵,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 中提出“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 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有理 由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项落实,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素。

三、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助推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整合, 进一步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早在中国汉代,张骞就出使西域,通过开辟连接欧亚、 横贯东西的古“丝绸之路”,从而达到与西域各国联合起来 抗击匈奴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瓷器、茶叶、 丝绸等资源的对外输送,逐步形成了以贸易为载体的中西方 文化交流的良好格局,可说是经济带动了文化的交流。我 国现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古“丝绸之路”正好相 反。现在是要文化先行,让文化为经济“搭台”。通过与沿 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打造中国对外开放新名片,提升我国文化 产业的软实力,让华夏文明、中国元素遍地开花。

同时,“一 带一路”建设助推文化产业的跨区域整合、在全球化背景下, “合作共赢”已成为全世界不同利益主体的共同遵循的价值 原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地域区位优势, 共同的利益促使不同区域间地缘政治环境的和平、安全和稳 定。应牢牢把握此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借着“一带一路”建 设的东风,进一步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用传统文 化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 作交流。从而探求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之道。

(一)文化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对外文化交往的优势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民族、各 地区的文化形态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但中国传 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没有把自身的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他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产品, 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片面、刻板 的层面。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往往只选取 京剧、功夫、旗袍等国外受众熟知的少数文化形态,致使国 外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出现意识偏差和认知简化。随着中 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愈加密切。 面对这些来源于外部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及时、 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补齐当前中国传统 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短板”。

(二)国际传播能力薄弱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薄弱也是制约中华文化对 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类似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 崩溃论”等歪曲事实的负面新闻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从 而干扰了文化传播进程。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理念相对落后,传播手 段及渠道相对单一,往往习惯使用“宣传”模式,说白了就 是比较注重宣传的目的和倾向,而忽视了传播对象的真实需 要。这样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及品牌意识不强导致中国文化

产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总体实力上处于弱势 文化产业是需要高度创新能力的行业,文化产品要想在 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其设计、生产、开发、营销等 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家喻户晓,但美国的电影公司却能在 其中嗅到商机,他们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创新性的研发, 设计了新的故事情节、新的角色形象。最终,动画电影《花 木兰》被好莱坞推向世界。与之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确实薄弱了不少。 要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笔者认为:中国需 要在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提高本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能力,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几个方面补齐“短 板”、共同发力,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优势,同时 改变在传播过程中重形式表达、轻实质内容,重传统、轻现代, 重同一性、轻差异性的现状,打造立体、丰富、多元的文化 传播格局。从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向心力。具体表现在: 

1、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中国文化 的国际传播必须具有全球的眼光。仅凭传播筷子、旗袍、功 夫等简单的中国文化元素,是无法让国际社会真正理解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因此,我们要摈弃旧的文化传播理念, 多传播“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能够代表中国 文化精神实质的民族文化精髓。因为这些思想也同时体现了 国际社会的文化诉求和心里表达。

2、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传播也同样举足轻重。中国的 现(当)代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其本身蕴 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汲取了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文 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优化和丰富传播内容,做到兼容 并包,传统与现代并举,多方位、多角度地弘扬中国文化。 兼容并包的传播形式能够更好地把中国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各国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

3、革新传播理念,实现从“自说自话”向“交流对话” 的转变。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当打破单一的“宣 传”模式的束缚,从“传播本位”走向“受众本位”,从“单 向传播”走向“多向沟通”,从“自说自话”走向“交流对话”。 要善于利用国际交流和对话平台进行精准性、策略性的传播。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当摈弃传统的灌输模式, 尊重和照顾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心理,构建双向文化沟通模 式。只有这样,华夏文明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赢得国际话语 权,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