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发现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缺少具体、详细认知,出现形体动作混乱等情况。
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教育部于2021年5月了《关于开展2021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高雅艺术进校园”计划向高校安排70余场民间音乐歌舞秀、戏曲等演出活动。同时,教育部在此活动基础上提出了“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高校整合优质美育资源,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等传统文化项目传承。而高校舞蹈教学是促进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并且高校基于舞蹈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优秀的民间舞蹈传承者,有利于促进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人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范围。高校推进舞蹈教学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建设进程,是坚持教育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因此,为寻求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专业人员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民间舞蹈文化,有利于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群体积极主动的了解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且不少民间舞蹈都独具特色、极具地域人文内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才有了我国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进而促成了我国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直接作用。学生在接触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特色,还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取长补短”,汲取民间舞蹈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促进个人发展,进一步夯实自身文化基础。

(二)有利于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级院校的教育改革逐渐进入到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学也呈现出现代化特点。其中,舞蹈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该专业的重点与难题,一些高校由于技术手段不足导致自身难以深入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高校舞蹈教育融入民间舞蹈,并完成专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培养高素质的舞蹈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尊重不同类型的民间舞蹈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多元化舞蹈知识的灵活应用,是高校舞蹈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为了保障民间舞蹈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

(一)汉族民间舞蹈文化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属于关键性文化。在农耕文化中,汉族民间舞蹈的形体动作与人们的农耕劳作存在紧密联系,并且汉族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舞蹈特征。高校在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常常会选择灯阵、灯舞、秧歌、花灯、花鼓等代表性作品,对于一些“较冷门”、难度系数较大的舞蹈元素运用较少,一些教师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阐述,没有针对汉族民间舞蹈进行系统化教学。例如,部分教师在教授花鼓时,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熟练度和学生舞蹈功底的培养,并不会针对花鼓舞蹈的产生背景、动作由来进行知识普及。另外,汉族民间舞蹈相比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而言,地域人文特色缺少更加直观地体现,舞蹈的难度没有凸显出来。因此,一些教师和学生误认为汉族民间舞蹈缺少难度,只适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文化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热门”学习项目。其中,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是绿洲文化。维吾尔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和生活习惯,最终形成了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等一体化发展的绿洲文化。因此,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的风格、特色和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不止于形体动作的感染和吸引力,同时也离不开欢快、热情的音乐基调影响。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洋溢的年纪,对这种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整体呈现明亮艺术色彩的民间舞蹈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认可度和学习热情也较高。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与草原文化挂钩,其形体动作主要是从“摔跤”“马术”等运动衍生而来,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豪放、自信的风格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安代”“萨满舞”“盅碗舞”等,其具有明显的地域人文特征,但是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喜欢蒙古族舞蹈的学生更容易掌握舞蹈精髓,对舞蹈的接受度也更高。但是,不喜欢蒙古族舞蹈的学生本身对舞蹈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此对于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也知之甚少。就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男生更容易接受蒙古族舞蹈教学,而女生则认为蒙古族舞蹈形体动作不优美、舞蹈形式比较单一,因此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三、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问题

(一)民间舞蹈内涵不明确

有学者向山东省开设了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高校发放了网络调查问卷,针对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展开关于民间舞蹈及其文化传承现状的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336份,除去无效问卷6份,最终有效问卷为330份。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73.43%的高校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缺少具体、详细认知。有19.15%的高校学生虽然对民间舞蹈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难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民间舞蹈的地域风俗文化等进行讲解,学生没有充分领会、掌握到舞蹈内涵的精髓。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不明确是高校舞蹈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主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民族舞蹈内涵是影响民间舞蹈弘扬、传播的关键,有部分学者和舞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是其灵魂所在。从民俗文化类型和民族文化底蕴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族的农耕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维吾尔族的绿洲文化。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间舞蹈,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进而对民间舞蹈的演绎才不会变成空有其表、有形无神。

(二)形体动作混乱

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时出现形体动作混乱,常见于学习初期,这也与学生不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内涵有一定关联。或者一些学生在学习完之后没有勤加练习,同时又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刻理解,逐渐淡忘舞蹈动作和一些细节难点,导致学生在演绎民间舞蹈时有一种突兀感。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时,没有认识到形体动作的深层含义与来源,导致在做类似相扑、骑马的舞蹈动作时,非但没有“神似”,连“形似”没有,看起来不伦不类。形体动作是决定民间舞蹈演绎是否有“灵性”的主要因素,舞者的形体动作优美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享受,再搭配音乐的律动,能够更好地使观众跟随舞者深入了解舞蹈的深层内涵。学生的舞蹈动作优美顺畅、肢体协调,是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直接体现。学生形体动作混乱无序,是因为学生没有从肢体动作中感悟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舞蹈动作的学习146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才会出现肢体不协调、细节处理不到位、动作衔接不紧密等状况。

(三)舞蹈选择受市场环境影响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选择舞蹈艺术时存在偏向市场趋势主导的问题。基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市场需求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的选择存在决定性作用,所以市场欢迎是舞蹈艺术的优先考虑的地方。一些舞者想要抓住市场需求对民间舞蹈进行了不规范变形,导致观众对此吐槽“除了服饰以外没有什么是与民间舞蹈相关联的”。所以高校教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引领学生的审美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舞蹈艺术认知:舞者可以根据市场选择不同舞蹈类型,但是要基于对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而非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民间舞蹈艺术灵感来源于地域的人文风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劳动劳作等方面,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民族民间舞蹈既有高雅的一面,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文化内涵根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民间舞蹈教学也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初衷,盲目迎合市场需求,甚至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等市场经济的附属。还有少数院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只是对其进行截取,没有充分将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只保留了市场欢迎的部分,导致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四)教学注重技艺技巧而忽略文风体现

地方高校对民间舞蹈教学的节目选择中,整体呈现一种相对稳定、贯彻始终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这种舞蹈风格不仅对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要求较高,还能综合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但是有些民间舞蹈的表演作品不像其他民间舞蹈那样会强调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更加注重舞者对高难度技巧的展示,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作品中,大多数舞蹈都需要舞者做出连续性的快速转圈等动作,舞者需要充分展示出“横飞燕”、原地旋转720°连360°、连续原地跳转等古典舞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技巧的认知大于对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认知,难以全面、深入了解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和深层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学生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产生观念偏差,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水平。还有部分高校的民间舞教学在探索创新道路中,会在原有的民间舞蹈作品基础上进行创编,但是创编后的作品缺乏民俗文化内容,使得民间舞趋向于现代舞,没有保持民间舞蹈原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四、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策略

(一)舞蹈教学增强区域特色民俗文化应用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并将其应用到民间舞蹈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一,要寻求民族特色文化风俗。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多少都包含了婚丧嫁娶、春耕秋收、社戏等民间文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普及民族文化,并且对每一支舞蹈作品所包含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教学与采茶戏相关的民间舞蹈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肢体动作与采茶动作的关系及演变史,带领学生了解采茶的全过程,并对比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采茶的特色风俗文化,例如不同时节的茶与制作工艺的变化,以及与不同舞蹈作品的关联等等。第二,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自身舞蹈底蕴。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类型的民间舞蹈精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加有张力、活力和体现力。例如,教师在教授东北秧歌这类民间舞蹈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辽南高跷的风格及其律动特点,指导学生保持体态前倾这一动作特征,然后对学生强化踢抬腿、膝部规律等动作要领的掌握和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东北平原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气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升华情感。如此,有利于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更加具体、生动的认知。

(二)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力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舞蹈形体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奥义。教师要基于情景教学为学生打造浓郁的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环境,创设具备真实性的角色、民俗仪式、场地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场景。第一,情景教学的角色设计。教师要结合不同风格类型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内涵,设计整体环境下不同的舞蹈角色形象。个性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是要强调角色的形神具备,充分把握各类舞蹈形态,例如花鼓灯舞蹈中的“兰花”“岔伞”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体现“兰花”矜持、羞涩内敛的个性。第二,情景教学的仪式设计。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大量关于婚嫁、祭祀等仪式动作,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征的仪式性教学程序或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可以针对萨满舞中有关驱魔仪式、祭祀礼仪等对学生进行深入解析,并展开实践模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所蕴涵的文化底蕴。第三,情景教学的场地设计。教师可以利用灯光效果、壁画、背景音乐等元素,增强情景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比照一些著名的且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景观,对舞蹈教室进行装饰,营造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民间舞蹈及其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还能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民间舞蹈肢体表现力。如此,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民间舞蹈动作规范实现手、眼、心融于一体,让学生的舞蹈表演更能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三)拓展民间舞蹈艺术外延

其一,高校要向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发展机会。高校要对市场需求、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相关工作的进程与成就、提供支持的政策文件等内容深入分析,然后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与各阶段目标,争取当地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奖学金、打造高校联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等,让学生重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市场经济对民间舞蹈的影响。其二,高校要拓展民间舞蹈教育外延。高校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时,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有声望、权威的民族舞蹈家或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与外校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另外,高校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也要保证外部宣传,不断增强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宣发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相关活动,邀请社会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深刻感受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民间舞蹈艺术在公众视野的曝光度,进一步削弱市场经济对艺术教学的影响。其三,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在中小学进行民间舞蹈的文艺汇演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选材取材和创作,通过向低年级小朋友宣传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担起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责任并付诸行动。

(四)培养学生精神气质增强灵动性

增强民间舞蹈教学的文风体现,需要从学生的内在建设出发,转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并提高其表演的灵动性,需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民族文化及其民间舞蹈艺术内涵的精神气质,辅助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形成具体、准确的自我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如地展现民间舞蹈精神风貌。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凸显了西北地区绿洲文化的浓烈色彩和意趣,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具备俏皮活泼、脚步稳健、肢体动作优美等特征,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地人文风俗与舞蹈精神气质。教师可以利用民族服饰让学生体悟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要领,及其包含的民俗文化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自身精神气质,从而深化培养学生舞蹈表演的灵动性。而对于如何让学生的精神气质从民间舞蹈演绎中突显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民间舞蹈的创造背景,挖掘舞蹈的意义和民族人文精神面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节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活动设定背景,自由创作交流,通过游戏化、娱乐化的形式深化民间舞蹈文化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学传承民间舞蹈文化需要明确民间舞蹈内涵,让学生充分了解民俗文化,并认识到肢体动作的由来。高校要借助外力推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预防市场对民间舞蹈教学产生过多干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转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使民间舞蹈有更强的感染力。如此,有望进一步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1(32):143-144.

[2]娄杨,张旭东.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J].四川戏剧,2021(10):197-200.

[3]杜珊珊.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J].艺术研究,2021(04):119-121.

[4]杨振林.广西高校瑶族舞蹈教学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21(23):120-123.

[5]蒋燕君.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21(06):77-81.

[6]师冠楠.山西民间舞蹈与地方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1(22):114-116.

[7]梁琳.探讨加强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框架构建[J].尚舞,2021(22):76-77.

[8]侯晋芳.地方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风格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1(32):137-138.

作者:邹鹏 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