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生自律能力思考3篇

摘要:自律,就是学生从自身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是对人的一种高要求,是学生纪律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自律是纪律的核心。
学生自律能力思考3篇

学生自律能力思考1

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属于国家智力援疆的一部分,由政府组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发达地区接受教育。近年来,随着内高班的扩招,有关内高班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重点多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性展开研究,如学习适应,文化适应,有的从学科知识角度谈内高班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内高班教育的认识。笔者带班四年以来,深切感受到内高生热情活泼的性格,但也体会到其身上的不足之处带给管理工作的诸多困难,如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行为散漫、自我要求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等。勃朗宁说:“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自律,是指不需要靠外在约束而自行达到符合规范的行为,即用正确的原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受到规范。鉴于此,本文结合内高班学生的民族特点,从分析自律的现实意义出发,就提升其自律能力策略进行探讨。

1自律对内高班学子的现实意义

1.1自律是新时期社会对内高学子成才的必然要求内高学子肩负振兴新疆的历史使命。内高学子较多来自农牧家庭,来到内地求学后,深感家乡的闭塞与祖国的发展带来的强烈反差。毕业求职意向地中,大多数内高学子选择回到新疆,投身建设家乡事业中。张相乐等认为,个体形成自律意识、自律意志、自律行为,建立起自律机制,不仅有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自律人格,实现人的价值,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曾强等指出,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自律是自身修养和成才的需要。丁俊霞等强调,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努力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会自我约束,会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使自己的理想、行动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最终在人生道路上收获成功。自律能加深自我认知,更好的把握自己,化理想为具体的行动当中,在行动中做好选择,提高做事效率,更容易成才。

1.2自律是达成内高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内高班学生来自新疆各地,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学生只有牢牢把握课堂,努力提升自己,缩小差距,才能达到“补齐”效果。《中庸》强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一论述蕴含着古人对自律在智识教育中所起巨大作用的认识。李湘灵等提出,借用ABC模型对课堂行为进行分析,从约束学生行为出发,指向课堂秩序建立,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陶育华等强调,自律能力较强的学习者能积极地控制学习环境,安排适量的学习时间,为有效学习寻找良好的学习空间,积极准备好学习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动机并想方设法排除焦虑,还能寻找最恰当的认知策略,更有可能完成给定的学习任务。

1.3自律是消除情感问题、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屏障正值青春期的内高班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还比较稚嫩,辨识能力不强,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每年暑假期间回家,长时间远离父母,情感上处于“真空期”,男女生交往中更容易形成情感依赖。研究指出,女生情绪冲突在频率、强度及持久方面都要高于男生,而其自控能力往往又弱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能量内耗的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廖智慧等指出,在高中生情感问题上,可以通过激发女生自我力量,促成情感自律,帮助其理性走过青春期的情感雨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社会”鱼龙混杂,极端主义等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梁玉芬等提到,青少年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任何信息都可能在国际互联网传播,导致一些人消极对待现实世界,甚至滑向犯罪的泥潭。谭曙辉等指出,提高学生自律能力,有利于对互联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形成心理屏障给予抵制。

2自律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

自律是文明社会中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客观存在,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发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中,自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学生更能适应环境,把握机遇,发展自身。内高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强制执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实际培养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整个学校环境和风气这些媒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2.1提升自我意识,在思想上培育自律观念内高班学生在高中接受从预科到高三四年的高中教育,在这一年龄段,对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增强,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奴隶。自律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自己。能够认知,就会自律;有了自律,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从确立自律观念入手,鼓励学生进行演讲、搜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活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通过探寻从思想上提高自我要求,树立自我约束的信心。在传授知识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律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准备课前学习用品、掌握学习方法、做好预习复习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使其学习过程更加有活力,进而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2以评促改,在评价中促其自律。在自律教育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受教育者不断实践,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使其合乎一定的行为规范,造就了反馈评价的需要与必要。明确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阶段学生特点,遵循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基本达到的原则,引导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通过量化考核的办法不定期的来检查目标达到的情况,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组织学生做好文字记录,如建立个人品行档案的《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对个人的考勤、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自我鉴定等各项内容分类记录,并赋以分值,定时进行公布,作为评定学生表现的依据,促使每个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

2.3依托组织管理,在活动中践行自律能力。加强班委会、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和班级、老师和同学的纽带作用。争取广大学生参与到日常管理中,发挥其主人翁意识。开展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创设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人际间的沟通,分享彼此经验知识,了解自身优缺点,体会自身价值,自律能力也就慢慢的培养起来。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从以往的被动适应向主动参与转变,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应重视学生干部的挑选和培养,授以正确的管理方法,工作中充分依靠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能力,鼓励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活动开展方面,自初始组织至广大学生参与,应让学生唱主角,以避免学生产生被教育的逆反心理,达到预期效果。

2.4整合教育合力,在家校沟通中筑牢自律防线,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在自律能力培养过程中,家庭、学校不能作为独立的途径存在,应该紧密联系,加强沟通。由于自制力差,辨别是非水平低,近年来部分内高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趋于严重。为此,教师、家长应随时关注其行为变化,互换信息,做到防微杜渐,不应等到学生犯了严重错误,到了勒令退学甚至开除学籍的地步才进行通告。通过家校沟通,教师更全面的把握学生情况,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著名作家吉姆·罗恩说:“我们都得承受二种痛苦的其中一种,纪律的痛苦或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感觉几盎司重而后悔是几吨重。”内高班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只有形成了很强的自律,学生才能自我独立,避免完全依赖于外界的监督,专注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握自己生命航向,走好自己人生之路。辩证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有其民族自身特点,也有中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在内高班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合理看待其民族特殊性,还应关注其作为受教育者这一普遍性。作为内高班老师,在学生管理中,除文化、宗教尊重需要外,应淡化其民族性,努力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从身边的各种事例出发,耐心讲明自律的重要性,在必要的他律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外化为自律实践,促使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成为合格的内高生.

作者:任帅 向璐 单位: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

学生自律能力思考2

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青少年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学生道德意义上的自律能力、内涵、培养方法和原则等问题作探讨。一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杜威也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他律),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自律)。

在教育中,仅对学生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称为“听话”教育:从孩子还不懂事时的“乖孩子,听话”到要求青少年“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直至要求成人“在单位听领导的话”,一个人即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与行动,以及负责的能力与精神,只要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鲁迅在评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时曾指出,那种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学生、青少年)畏首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当代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又不唯师,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与对照。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是影响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找出差距,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二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既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又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它是依赖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任性,强调“出自法则”去行动(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当起诉人和审判官,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处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往往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需要靠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来行动。随着主体自身的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三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谈谈具体做法。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身残志坚,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光辉巨著。日本教育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到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应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使其“出淤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也以现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为基础。

作者:刘莉 单位: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小学

学生自律能力思考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在大学生学习这个系统中,教和学是两个主要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学会学习”的核心是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指导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会学”,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而“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

一、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涵义与特征

自律与他律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伦理范畴。康德和卢梭等思想家把自律当作道德主体的一个基本条件,用来指不从外在的某种要求(如神、世俗权威、传统或自然本能)来获得道德力量,而是通过自己的理性,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不同的学科对自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自律的共性在于,它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等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和驱动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自教性等特征。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肯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且强调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具有能动性。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定义和特征中,可以引伸出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定义,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依靠理性、信念等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对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达到最优学习目标的自觉的思想认识和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培养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是当今时代学习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这个概念贯穿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水平,还要培养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变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与学本身就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要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学习的目标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确立上,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重视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强调大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性,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适应了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特点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数量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的。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大学教育管理中突显更多的自律性。大学的教学管理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律性,教学安排上,有许多先进的本专业或其它知识需要大学生自己去学习了解,在学习手段上,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网络学习、图书馆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能不能很好地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提高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抵制各种不利于学习的诱惑,这都需要大学生要有较高的自律性。学习自律意识越强,学习自律能力越高,就越能在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掌握主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在市场经济时代成长和生活的一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但与此同时,这一代的大学生都为“9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导致心理素质较差,耐挫性缺乏,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这些特点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矛盾性。主要表现为成才的动机有但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计划的意志力缺乏,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但学习自律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等。这些矛盾最终形成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力差。而这些表现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正是从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出发,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习主体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面实现学习目标,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学习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好学习自律与他律的合力作用。自律和他律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以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个体道德必须是自律的,社会道德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得到实现,个体的自律必须以社会的、外部的他律为基础。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也要以加强学习他律为基础和外部条件。校园这个系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直接直有效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他律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高校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更新学习观念,树立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等观念,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形成科学、严谨、勤奋、求实的学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中自觉培养学习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目标是引起行动最直接的动机,科学的目标会使人产生实现目标的强烈需要,给人以激励作用。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成才的目标,就会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自律的意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机遇和平台越来越广阔。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历史责任,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把他转为为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

3.加强大学生自律行为的训练。自律行为就是自愿自觉的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自控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一个人能否做到自律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看他的实际行动。自律行为训练是检验学生的自律水平、促进学生形成自律习惯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自律行为的训练,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自律意志。自律意志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果断、坚决勇敢、自制和坚持等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行为方式,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经常性,习惯也能使行为巩固而发生迁移作用。对大学生自律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各种校纪、校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律习惯,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信念。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可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和被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从事广泛的、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向自律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3).

作者:霍宏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