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学术论文

摘要:我国政府财政部门依照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初步的建立起一个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监督机制,其中,财政资金中的项目支出是整体部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项目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监督机制对于各部门为事业发展目标制定的支出计划以及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起着较强的约束作用。
农业学术论文

农业学术论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青山镇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1.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初见成效。青山镇积极引导现有农业资源向观光带集聚,发展壮大现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天健生物科技、省级生态农业科技园(新华生态)等农业龙头企业搭乘了观光带沿线发展种植基地的意向。青山镇新华生态已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顾问,着力推广建立并完善了猪—沼—鱼—花、果、蔬等多项生态养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天健生物科技将打造200亩红豆杉药材基地等,起到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2.着力引进现代农业项目,打下生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采取土地流转和征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青福公路一期2公里沿线3000亩土地的招商力度,力求落户3~5家高科技含量的休闲旅游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做好10公里农业观光带沿线项目引进,全力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葡萄酒生产线项目建设,打造萍乡市首家集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于一体的制造基地;已签约的1000亩农业科技种植项目将重点打造千亩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农业发展基地。青山镇将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科技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农业产业基地,正形成以农业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局面。

3.全力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注重观光带沿线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效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利用沿线区域内的显华庵、风龙森林公园、石硖冲水库等旅游资源,连片打造成以禅农、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生态硅谷”,大力发展农家乐、农田体验等休闲娱乐产业,既维护了观光带沿线的生态文明,又发挥了资源经济效益,形成以生态农业为主线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二、加快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生态农业的建设方面,青山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无法凸显品牌效益。近几年,具有青山特色的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中仍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特色品牌,无法打出品牌策略,凸显品牌效益。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中的服务水平不高、能力不强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中存在着的断层现象,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妨碍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

3.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美化镇容村貌、优化生态环境,持续建设观光沿线生态文明,全力推进清洁工程是青山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立足实际,明确指导思想。要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实现种、养、加、销配套,各业之间均衡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2.坚持科学发展,确定基本原则。及时,要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二,要按照因地制宜、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持续、稳定的生态经济原则组织生态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工程,建立生态园区。

作者:邵蔚旸单位:中共萍乡市委党校

农业学术论文: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和成果

1.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适应时展需要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相关单位要想在新时期内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效发挥到较大,就务必要在科学、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具体实际为重要依据,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我国逐步形成市场型、公益型、混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存的格局,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李秀影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学术论文: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1目前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办法

1.1科技人员联村入户工程

南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1人,与镇区各村实施网格化对接,一人负责一村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并结合省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发展示范户200余户,由技术指导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通过实地了解查看,分析生产管理利弊,面对面、手把手总结经验,示范指导。通过培育示范户,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建立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机统一,推动现代科技与乡土知识的融合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带动了当地农户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全镇蔬菜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覆盖率达到80%,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1.2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在一些农业重大技术、设备、品种的推广上,为加快实施进度,镇政府配套落实了补贴和奖励资金。在农业机械推广上,截止2013年,全镇已拥有中拖83台(包括大棚王),手扶插秧机44台,高速插秧机54台,水稻直播机14台,收割机47台,机动植保机601台,静电喷雾机1325台,油菜移栽机1台,田园搬运机一台,撒肥机1台,田园管理机20台,大棚园艺喷雾用药机2台,蔬菜播种机1台,自走式起垄覆膜机1台,深松机2台,旋耕机56台,盖籽播种机19台,条播施肥机13台,开沟机35台,水田耙秸秆还田机83台,秸秆打捆机2台,水稻育秧设备2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3256kw。借助农业机械的使用,2012年水稻机插秧1240hm2,机插秧率达85%,水稻机直播(旱直播及水直播)266.67hm2,机械化种植面积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9.3%,基本淘汰落后的人工直播。在一些新优品种和重大技术上,镇政府加大投入,有力推动了常农粳5号、武运粳19号、甬优8号、扬麦16号等品种的覆盖面。新技术主要推广温室水稻育秧、机械化油菜种植、秸秆打包利用等新技术;继续示范扩大秸秆还田、果园套种绿肥、机插秧育秧及高产栽培、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水稻壮秧剂、稻麦叶面肥、井A蛇床子素生物新农药。

1.3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南丰镇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窗口作用,建立了2个稻麦高产示范方,1个蔬菜高产示范基地,1个健康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并试验、示范新品种、材新料、新技术,为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观摩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建立高标准粮食、油料生产等主导产业示范区,联合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技服务推广形式,激活农技推广工作。

1.4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2013年南丰镇共组织市镇两级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1000人次;编印、发放农业科普资料、告农户书施肥建议卡计8万余份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6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南丰镇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成效,虽然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知识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农业推广办法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真正的技术示范推广效果,目前农业生产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目前的办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摸索出新的办法。

3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3.1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更新和丰富

随着农田承包流转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务农劳力越来越少,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再过几年,这一批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年轻人大多又不愿意务农,农业生产面临短缺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农业未来必由之路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和相应的农业机械应用知识、公司化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现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肥料利用率较低、病虫害防治困难等很多问题,很多作物还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得到解决。

3.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者尤其是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者,肩负着长传下达的推广作用,直接与农民接触为农民服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成败。相比较国外发达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没经过系统的教育,还有部分缺乏扎实的实践知识。一方面要从农业高等院校吸收毕业生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3创新农技服务方式,狠抓农技推广效果

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农民手机报”、“农民网上培训”等手机和网络农技推广模式,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一步,在农技推广中,应更加重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多媒体视频展示及实际案例的剖析实践,让培训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老百姓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会实践操作,使推广获得效果。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应更具有展示型和模范性,示范基地不仅仅展示新成果效果,更应该展示如何使用,技术如何操作,成为传帮带的模范窗口。

作者:张洁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学术论文: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个很苦很累的职业,从业人员要有吃耐劳的敬业精神,更需要长期学习实践、摔打磨炼才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相对稳定,有较为独立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有健全的机构、顺畅的体制作保障。但部分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还在乡级政府,工作考评、提拔使用均由乡里说了算,直接导致编制职数被挤占,专业人员还会被调去搞其他方面的工作,很难集中精力潜心钻研本职专业和工作。

2.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其他行业较少。农技人员推广经费、办公经费、公务用车等方面应有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安心自己的农业推广工作,没有能力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技术服务。

二、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要确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

1.大力加强各级农技队伍建设,激发农技人员的专业潜能

及时,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切实保障农技推广服务。理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制,实行行业体系化管理,确保从事专一农技推广工作。第二,录用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充实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提高待遇,改善办公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切实抓好农技人员绩效考评。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让农技人员的业绩与效益挂钩,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员,提高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大力实施农技人才战略,壮大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能讲明白、实践能干明白的“土专家”和“明白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继续大力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培养科技创高产大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3.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继续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强化技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育苗基地,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注重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投入少、效益好的实用技术,为此,要继续着力实施农业先进技术普及工程。

5.大力实行财政助农方略,加大财政为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加大各级财政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强农业科技经费监管使用,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6.大力抓好农业科技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兴农氛围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重奖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战线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浓厚氛围。建设县(市)、乡、村三级全覆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田)块,通过优化集成、组装配套,推广一批高效的栽培技术,培育一批顶尖的先进典型,应用一批经验丰富的科技成果。

作者:顾玉奎单位:鸡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学术论文:水利投资下农业经济论文

1投入要素

农业产出的统计指标通常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业5个方面。吴玉鸣和吴丽萍等在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相关研究中均采用大农业口径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表示农业总产出。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之前渔业产值很小,副业没有,水利建设投资除了防洪、发电、水保及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外,其余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因此,本研究借鉴Lin经典的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用农业总产值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对于农业劳动投入的衡量,应采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实际的工作时间,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没有数据,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没有详细的统计。为便于计算,本研究用及时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乘以农业总产值占及时产业总产值比重之后得到的劳动力人数代替农业劳动投入。对于土地要素投入通常采用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2个指标衡量,常用耕地指经常进行耕种并能正常收获的土地,不包括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和临时开发的零星土地;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仅包括种植在耕地上的,还包括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播种面积。张元红和石慧等在其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使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然而,农业上的水利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常用耕地灌溉,选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更为合适。农业固定资本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衡量。另外,由于客观上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没有加入畜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等固定资本。水利建设投资数据完整且易得,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来替代水利投资。

2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与水利建设投资大体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对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直接使用OLS进行估计容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伪回归”问题不得不考虑。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但具体影响程度和水利投资的实际作用还需要运用实证模型进一步量化研究。

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含有劳动、土地、固定资本和水利资本及其滞后期变量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陕西省1982—2011年连续2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数、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水利建设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资金投入后第3年体现出来,第5年达到较大,第6年开始下降。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见效慢,大型水利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工期长,所占总投资的比重大,用于见效快的配套和小型水利设施项目投资所占比重较小,以及资金审批程序复杂等原因,使得水利投资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效应。

3)水利投资1亿元,在6年后可累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1.256亿元,表明水利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米浩铭陆迁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螺栓防松下农业机械论文

1农业机械螺栓松动机理

1.1支承面压陷引起的松动

在日常使用中,连接件表面与紧固件(螺栓头、螺母、垫片)在接触应力作用下极易产生环状塑性压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作用会将支承面压陷,使螺栓伸长量减小(预紧力降低),最终造成紧固件的松动回转。

1.2径向力是螺栓联接松动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一些专家及学者对螺栓联接分别进行径向和轴向激振力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径向激振力对螺栓松动的影响远高于轴向激振力(径向力对螺栓影响松动较大)。当预紧螺栓时,预紧力的作用产生螺母径向扩张力,导致螺母处于径向扩张状态;当外界传入径向力并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行平衡的螺母径向扩张力将失衡,促使螺母径向窜动,进而使螺纹旋合处沿螺旋线切线方向的静摩擦系数减小甚至变为零;当量摩擦角减小或为零时,松动扭矩接近于零或为负值,螺母将松动回转。

2农业机械中螺栓防松机理

农业机械中螺栓防松就是消除(或限制)螺纹副之间的相对运动或增大相对运动的难度。常用的防松方法有六种:自由旋转型、有效力矩型、机械锁固型、长期防松型、粘接型、结构型。

2.1自由旋转型

自由旋转型锁紧是因螺母与被连接件在拧紧时产生预紧力后才有锁紧能力的。这种螺母可用于旋合行程较长的螺栓,因为螺母与被连接件在接触前可以很省力地自由拧入拧出,即所谓自由旋转。

2.1.1弹簧垫圈

弹簧垫圈材料一般为65Mn弹簧钢或70#碳钢,装配后压平垫圈,弹簧的反弹力能使螺纹间保持压紧力并增加螺母和螺栓之间摩擦力,从而达到防松的目的;同时,垫圈斜口的尖端抵住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支承面也有防松作用。弹簧垫圈虽实用简易、价格低廉,但缺陷也很明显。因其支承面小,系统受力偏斜,破坏螺栓作用力的中心,导致螺纹联接的疲劳性能下降,加之在振动冲击载荷作用下夹紧力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因内径涨大而失效的情况。因此,弹簧垫圈不用于重要的使用场合。

2.1.2对顶螺母

两螺母对顶拧紧后,上下两螺母与螺栓螺纹接触面相反,两螺母间产生一个附加的对顶力,使旋合螺纹间始终受到附加的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对顶螺母防松结构简单,适用于平稳、低速和重载的固定装置的联接。由于多用一个螺母,而且工作并不十分,目前较少采用。

2.1.3扣紧螺母

先用普通的六角头螺母将被连接件紧固,然后将GB/T805扣紧螺母与其普通螺母支撑面接触,再用扳手拧紧(约60°~90°)。该结构有的防振、防松性能,但在频繁装卸的场合不宜使用。

2.1.4凸边螺母、凸边螺栓、蝶形垫圈

螺母退松力矩的减少被子螺母、螺栓、垫圈支撑面上的倒齿产生的力矩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松作用,常用于小规格的螺栓副上。

2.1.5二次拧紧

螺栓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紧固,这样可以减小初始松动及消除蠕变导致的松动,有一定的防松性。

2.1.6悬置螺母

悬置螺母是一种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母锥形悬置段与螺栓杆均为拉伸变形,有助于减少螺母与栓杆的螺距变化差,从而均匀分布载荷。使用悬置螺母可使螺纹副强度提高40%,疲劳强度也得到提高,有很好的防松作用。但是由于悬置螺母加工成本较高,使用不方便,所以很少使用。

2.2有效力矩型

依靠螺栓或螺母结构上的“有效力矩部分”的摩擦阻抗和联结副预紧力方面产生的摩擦阻抗防止松动。

2.2.1自锁螺母

尼龙自锁螺母是一种新型农业机械高抗振防松紧固零件,它的抗振防松性能大大高于其他各种防松装置,而且振动寿命要高于其他防松装置几倍甚至几十倍;然而该类螺母由于尼龙熔点的限制,一般只能应用于温度在-50~100℃之间的各种农业机械中。理论与实践证明,螺杆上的防腐涂层容易被自锁螺母上的尼龙破坏,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运行环境来选择自锁螺母。

2.2.2纵向开槽的螺母

将螺母一端制成非圆形收口或开缝后径向收口。当螺母拧紧后,收口胀开,利用收口的弹力使旋合螺纹间压紧。这种防松结构简单,防松,可多次拆装而不降低防松性能。

2.3机械锁固型

利用机械固定件使螺纹件与被连接件之间或螺纹件与螺纹件之间固定和销紧,以制止松动(如六角开槽螺母和开口销、止动垫圈、串联钢丝)。

2.3.1槽形螺母和开口销防松

槽形螺母拧紧后,开口销穿过螺母的槽和螺栓末端的销孔,将螺母和螺栓直接锁紧。可在不拧紧(即不施加预紧力)的松连接状态下,用于重要的活动部位。如农业机械操纵杆活动关节的连接,也可用在长时间严酷振动条件下要求防松性高的特别重要部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适当的预紧力来拧紧螺母和螺栓,否则,在未拧紧的松连接中,开口销或螺母会产生疲劳破坏,造成紧固件的松脱失效。此类事故在承受严酷工作条件的许多连接中常有发生。

2.3.2圆螺母和止动垫片

使垫圈内舌嵌入螺栓(轴)的槽内,用螺母上紧后,将止退垫片的一个牙镶入螺母的缺口上,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螺母松动。

2.3.3止动垫片

用单个或双连钢垫圈把螺母与被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或两个螺母相互固定,实现防松。防松,可用于高温部位(如农业机械发动机产品的重要部位)的防松连接。

2.3.4串联钢丝防松

用钢丝穿入螺钉头或螺母的小孔内,使几个螺钉或螺母联结在一起而锁紧,使其相互制动。因其防松,故仍用于重要的场合,特别是农业机械中成组螺栓或螺钉的连接防松。

2.4长期防松

在拧紧后采用焊接、冲点、翻边、挤压、粘接等方法长期防松,会使螺纹破坏,失去运动副特性,螺母无法向回运动,且拆卸十分困难,拆除只能靠破坏螺杆、螺栓,无法重复使用。

2.5化学防松——粘合

选用“乐泰”厌氧胶粘结剂涂抹在螺纹旋合表面,可使螺纹装配保持锁固,防松效果良好,且在整个使用期间还具有防漏功能。

2.6结构防松

2.6.1唐氏螺纹防松

在联接时,使用左旋和右旋两个不同旋向的螺母,先将工作台上的紧固螺母预紧,然后再将锁紧螺母预紧。在振动、冲击的情况下,紧固螺母会发生松动的趋势,但是,由于紧固螺母的松退方向是锁紧螺母的拧紧方向,锁紧螺母的拧紧恰恰阻止了紧固螺母的松退,使得紧固螺母无法松动。

2.6.2SPIRALOCK螺母(螺纹)防松

造成螺纹紧固件松脱的关键在于螺纹的结构形状。在阴螺纹的牙底处有一个30°的楔形斜面,当螺栓螺母相互拧紧时,螺栓的牙尖就紧紧地顶在SPIRALOCK螺纹的楔形斜面上(详见图2),从而产生了很大的锁紧力。由于牙形的角度改变,使施加在螺纹间接触所产生的法向力与螺栓轴成60°角,而不是像普通螺纹那样的30°角。显然SPIRALOCK螺纹法向压力远远大于扣紧压力,因此,所产生的防松摩擦力也就必然大大增加了。

2.6.3TOP-LOCK防松垫圈

TOP-LOCK防松垫圈由两片相同的垫片组成,每片的外侧都带有放射状的凸纹面,内侧为斜齿面,详见图3。TOP-LOCK防松垫圈的楔入式结构改变了传统依靠摩擦力的防松方式,利用张力来防止连接件在强振动时引起的松动。TOP-LOCK防松垫圈独特的垫圈凸轮齿牙倾斜角度α大于螺栓螺纹倾斜角度β,装配时,内侧斜齿面是相对的,垫圈的外滚花齿面的摩擦系数要比凸轮齿面的摩擦系数大,且与两端接触面成咬合状态。当连接件受到振动,并使螺栓发生松动趋势时,仅仅允许两片垫圈内侧斜齿间相对错动,产生抬升张力,独特的齿牙系统利用张力在紧固的连接处产生一个很高的抵抗力来经受振动力,从而达到防松效果。

3农业机械螺栓防松冗余设计

从根本上说,农业机械螺栓联接应不少于两道防松设置,当某种防松设置失效后,至少还有一道防松措施,才能使螺栓联接性较大限度地稳定,使农业机械正常运行。下面列出几种螺栓防松冗余设计方案:

(1)先采用SPIRALOCK螺纹,然后在螺栓上涂抹“乐泰”厌氧胶,可以有效防松。马达与减速机等驱动装置通常采用这种防松方法。

(2)在采用SPIRALOCK螺纹的基础上,增加防松锁片,并且装配过程中在螺栓表面涂抹“乐泰”厌氧胶,再穿铁丝进行防松,共计采用四种防松措施。在履带吊回转支承与本体的联接上就是采用这种防松方法。

(3)用两个圆螺母,加上一个圆螺母止动垫圈,另外再涂抹“乐泰”厌氧胶。在一些大型减速机的输出轴上就经常采用这种防松措施。

(4)采用双螺母,及时道锁紧螺母为SPIRALOCK防松螺母,第二道螺母为自锁螺母,涂抹“乐泰”厌氧胶,并且采用弹性垫圈。高速列车上经常采用这种防松措施。

(5)一头采用弹性垫圈,另一头采用TOP-LOCK垫圈,并且涂抹“乐泰”厌氧胶。风电领域经常采用这种防松措施。

4结论

现代农业机械的各个部件以及其他工业部件的使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螺栓的联接,面对着螺栓联接的广泛使用,必须重视螺栓联接的防松措施。通过冗余设计,采用多种螺栓防松措施,尽量提高螺栓联接的性,才能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作者:储建华严巳杰徐广铭缪海洋郑辉卢青单位:

农业学术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

的主要原则为了保障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障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及时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多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具体地分析了一个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制作过程,以及这种人事管理制度的检测过程。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农业科研单位为了保障自身的运用和发展,必须拥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足。为了有效地保障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齐心合力,共同做好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进步添砖加瓦。

作者:张英妹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学术论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投入制约

一是没有稳定的机构队伍。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推广机构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工作环境差。不仅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也跟不上现代化需求,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农业服务范围难以真正覆盖至每家每户,农民农业技术难题依旧得不到解决;三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在少数,而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在许多乡(镇)许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降低了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地方政府也没有能力对推广队伍进行多方位的再教育和培训,致使推广队伍越发的陈旧老化,整体素质日趋下降。

1.2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推广效果

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3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袁增加了推广难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障,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较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制定计划,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张晓敏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学术论文:低碳农业经济论文

1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1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首先,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的好方式。气候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由过度的工业化生产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固碳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人类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无数实践表明,生物固碳是好方式。发展低碳农业,通过选种、育种等科学技术,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储碳能力。其次,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正以每年1.93万hm2的速度缩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低碳农业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低碳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是根据生产力发展而划分的,工业机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科学与农业的整合。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农业科学现代化、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清洁能源等,都在现代化农业的范围之内。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土地覆盖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进行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2农业经济结构现存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国家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如果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就无法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特别是一些贫穷地区的道路条件较差,农产品无法顺利运输出去[1]。目前,在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入,导致农田水利发展迟缓;种植物大多以自身需要为主,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机械价格高,在国家补助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2农业科学技术、服务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合作的较少,种植的产品较单一,对作物品种选择随意性强,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种植经验。地方的龙头加工企业,主要致力于农产品的加工与市场流通,对初级农业重视不够,缺乏培育、服务理念。没有建立风险共担的先进管理机制,无法保持整体系统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农业产业的纵深发展。

2.3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

农民生产的方式传统,注重量的生产,轻视产品质量。在市面上看到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没有外部包装,更没有形成有价值的品牌,所以,附加值十分低。产品的保存周期较短,在市场波动出现问题时,很容易造成损失。在销售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体系,营销手段匮乏,渠道不够畅通,使农产品的效益大打折扣。

3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

3.1做好调整规划,增强低碳意识

相关部门应统一组织机构,以低碳为主题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对农业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优先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农业经济,同时,还要注重优势资源的利用。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于贫困地区,应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推进机械化进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不断提升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3.2积极推广农业低碳技术

建立低碳服务农业推广中心,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物等,形成可循环的生态农业。加强品质丰产、种苗优良、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普及。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利用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温度气体排放。

3.3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

首先,大力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覆盖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转变传统的家庭作业方式,以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发展集中型的规模经营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产品竞争力的体现。在农产区建立集群的加工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巨大的竞争力。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4结语

总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经济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是一项长远而持久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使之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的家园。

作者:余秀飞单位:云南省鹤庆县黄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学术论文:生物农业发展论文

1生物农业发展现状

1.1生物种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物种业发展,园区引进的江苏国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育种专家为顾问,整合国内茉莉花品种资源,积极开展茉莉花品种选育驯化工作,现已驯化成功50个茉莉花品种,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合野茉莉新品种。2012年4月,该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正式成立茉莉花产学研基地;同年,江苏省(茉莉花)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成立;2013年成功申报南京市“321计划”,为茉莉花育种工作注入活力。在2012年,马鞍街道还引进南京鑫森生态农业公司,该公司占地1000亩,与江苏农科院长期合作,主要从事苗木的繁育和蔬菜品种的选育,目前生产应用品种达20多个。另外,该街道按园区规划建设的紫金创业社区,现拥有8332钢架大棚200亩,与扬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主要从事水芹品种的品种选育驯化工作,目前引进驯化水芹品种5个,拥有大圣水芹品牌1个,具有水芹栽培知识产权3个,为街道水芹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1.2生物农药绿色防控有了较大突破

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上,该街道在控制农药使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利用“三品”基地建设及省市农作物绿色防控项目,积极推广苏云金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井腊芽、阿维菌素等农药在蔬菜、水稻等农作物上应用,年使用量在1t以上,防治面积达6666.7hm2。生物农药使用量已占全部农药使用总量的20%以上,生物农药防控有了较大突破。

1.3生物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针对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高的难题,通过推广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秸秆加工企业原料开发、秸秆培育饲料、新型农艺措施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措施,农作物秸秆利用工作逐年取得新进展,目前,全街道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已达95%以上。位于马鞍街道勤丰村的南京瑞森生物燃料有限公司,将稻草、麦秸秆、棉花秆、玉米秆等粉碎压制成型后,加工成圆柱块状的生物质燃料,该公司自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年消耗农作物秸秆2万t以上。而位于马鞍街道马集工业园区境内的金泰高能饲草饲料公司,成立于2009年,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年消耗农作物秸秆5万t以上。另外,成立于2013年5月的南京勤丰秸秆科技有限公司,将农作物秸秆炭化处理变成生物炭、木醋液、土壤调节剂和焦油4种耕地保育产品,每年也消化近1万t秸秆。按亩均产出250kg农作物秸秆粗略计算,马鞍境内的秸秆除部分进行还田外,余下已满足不了这3家企业的需求。

1.4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领域

1.4.1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

该项技术通过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把有益微生物菌种应用到养殖中,开发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节能养殖新模式。2009年街道七里养猪场成功应用该技术,建设发酵床面积300m2,当年出栏生态猪200头。在2012年初,马鞍街道又引进江苏勤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应用发酵床养鸡技术,该建设鸡舍12000m2,养殖红标鸡苗达11000只以上。

1.4.2秸秆生产沼气技术

利用植物秸秆及人畜粪便生产沼气也在马鞍街道取得成功经验。现阶段街道在黄赵、玉王等已建沼气池500多口,年沼气产量近2.6万m3,有效处理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100t以上。

1.4.3生物食品研发

利用地方富硒水稻生产资源,将富硒大米通过生物化处理,培育富硒农产品,推进富硒产业化发展。境内的南京庞阳调味品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利用富硒大米通过生物发酵生产富硒醋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地方富硒产业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认知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人对发展生物农业认识还不到位,对生物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对发展生物的必要性、可能性、方法性都不很清楚。一部分人认为农业就是种种田、收收粮、农闲打打工,做规模农业投资大、效益低,看不到生物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农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对当地财政经济贡献也不大,从而出现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时现被动应付的局面。

2.2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一是生物农业发展规划不明、思路不清。2014年年初,马鞍街道现代农业园被批准为市级园区,该园区的长期规划建设已比较清晰,但其中没有嵌入发展生物农业的理念,生物农业规划相对滞后,没有具体的发展思路。二是园区管委会实质性运作存不足。目前园区管委会组成人员均是兼职,不能够专职专心,分管农业领导不仅分管农业和园区,而且还要抓抗旱防汛等其他工作,办事人员靠临时抓差,检查验收靠突击,招商引资靠领导,解决矛盾缺主体。三是发展欠特色,自主品牌偏少。目前,园区有自主品牌的、有一定规模的、成长性比较好的生物农业企业还较少。

2.3产业基础还较薄弱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街道内生物农业总产值不高,生物农业企业不多,规模企业少。二是产业缺乏科技人才。除国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引进321人才以外,其他企业领军型农业科技人才较少。三是缺乏专业的组织服务体系引领。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适应生物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生物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数不多。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生物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新的增长点,早抓早主动,早抓就会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1)加强领导。成立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农业、科技、财政、环保、农经等部门共同参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组建一支生物农业科技队伍,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指导顾问,制定产业发展年度规划,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开展生物农业资源调查、技术服务,为全街道生物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统一思想。把生物农业作为街道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产业,以重点促突破,早抓促成效,确保马鞍现代农业走在全区前列。

(3)加强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办法,加强对生物农业知识深层次普及,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生物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推动发展工作的主动性。

(4)组织观摩。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明确思路,提高认知水平。

3.2明确思路,精心规划

根据《南京市生物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南京市生物农业产业推进方案》及六合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街道发展生物农业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强调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主体,以区域内规模农业企业为载体,围绕生物种业、生物制品、生物食品以及生物质能源等四大板块,推进生物农业发展。

(1)基本思路是以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为基础,构建具有马鞍特色的生物农业创新与产业开发体系,重点打造以茉莉花品种资源和水芹新品开发的生物种业、以富硒醋系列产品的生物食品及秸秆固化和碳化的生物质能源三大产业,建成市级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基地和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南京乃至全省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

(2)发展目标是至2017年,建成高标准生物农业产业园,总面积23800亩;共引进生物农业创新创业人才10名,其士3名;重点培育4家高新农业生物技术龙头企业;转化、应用5项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引进、培育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力争2017年实现年产值达到3亿元,2020年达到10亿元。

(3)基本格局是以南京市生物农业发展“一谷四园”的规划为前提,在马鞍现代农业园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建设“一核四园”,即以紫金(江北)农业创业特别社区为生物农业产业核心区,打造水芹产业园、茉莉花产业园、金银花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4)优先发展。生物农业产业园优先发展种苗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并以园区鑫森生态农业公司发展智慧农业为主线,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

3.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3.3.1争取项目支撑,扶持企业壮大

街道要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并将省市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及市生物农业项目充分整合起来,优先扶持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生物农业先锋企业和具有较高成长性企业,提升他们发展基础,壮大他们的发展规模。同时,大力吸纳“三资”进园入区,制定引导社会资金向园区"输血"的政策,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园发展。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投资的格局。

3.3.2打造孵化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紫金(江北)农业创业特别社区为主线,制定优惠政策和操作细则,先行先试,吸引321科技人才及涉农企业家来社区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

3.3.3加强创业服务,打造特色品牌

园区管委会要加强生物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即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孵化成功,全程跟踪服务。在创业社区,以管委会项目服务部门为依托,组建项目申报与管理服务中心,收集和研究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文件和项目信息,帮助创业者、落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项目策划、申报和管理工作。针对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适应生物农业发展的问题,街道要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技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

3.4突出重点,统筹发展

3.4.1以产业引领,打造特色园区

重点打造以茉莉花品种资源和水芹新品开发的生物种业、以富硒醋系列产品的生物食品及秸秆固化和碳化的生物质能源三大产业,把生物农业产业园建成市级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基地和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南京乃至全省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

3.4.2全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实现统筹发展

(1)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建立以生物防控病虫为主导的“泥桥千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大圣千亩绿色水芹生产基地”和“平山乐和农业公司200亩生态农业立体种养基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实现生物农药推广与农业生产相衔接,提升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主导投入品中的地位。

(2)推广农作物秸秆生物腐熟还田、沼气等技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示范区、沼气应用示范村,提高生物秸秆的利用率。

(3)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杀虫、稻田养鱼、虾、鸭控制病虫草害等技术,建立生态拦截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4)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有益微生物菌种与饲料充分搅拌喂养,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预防畜禽发病,实现清洁生产目标。

(5)推广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通过有益微生物调控水质、循环水养鱼和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等措施,降低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水产品。

作者:朱训泳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学术论文: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论文

1发展成效

1.1生态精品农业初具规模

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采摘园,形成以桃花、荷花、铁皮石斛花、皇菊花和白枇杷花为特色的“五彩莲都”。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5个,涉及经营户138家,旅游年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深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完成投资2.53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687hm2,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落实畜牧规划用地54块共154hm2,2014年度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42亿元。

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高效种养业和创意农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对接,推进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实施梯队式扶持培育。邀请农科院等专家科学把脉,确定了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4大主导产业,培育茶叶、瓯柑及品质水果、笋竹林3大潜力产业,突出处州白莲、白枇杷、铁皮石斛、皇菊、大鲵等5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总体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处州白莲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机,新增莲子罐头、莲子酒、莲子醋等衍生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并引进了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知名农业企业驻莲投资。

1.3农业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按照古堰渠、老农耕、新田园的定位,秉承农业的悠久历史,把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和弘扬农耕文化,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碧湖平原通济堰农耕文化,以丽水海亮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七巧田园”等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批与产业一体的农博园、博物馆、养生园和农业综合体,推动通济堰渠系景区化。实施农业文化创意工程,进一步推进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打造处州白莲农业文化,莲都区通过成功举办2届处州白莲节,围绕荷怡养生醉忆莲都主题,依托百亩荷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畲族文化等特色,开展赏花采莲、风情摄影、莲花灯祈福、“莲”洁文化等“醉美莲花,醉忆莲都”活动。通过举办处州白莲节、仙渡采挑休闲旅游节、枇杷节、仙渡桃花节、雨伞岗葡萄节、皇菊开园节、峰源高山纳凉节等农业节庆,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带动水果采摘110万kg,采摘金额1800万元,带动农家乐及旅游收入2100万元。部分节庆活动内容还被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以及丽水本地电视台、丽水日报、处州晚报等官方新闻媒体转播报道,进一步宣传了莲都农业节庆和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大众对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产品的认知度。

1.4农业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重要支撑点,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地方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已培育梅中田茶叶、山水椪柑、山水龙剑茶叶、六江源油焖笋、处州山茶油、百兴牌杏鲍菇等浙江省名牌农产品6个;山水、梅中田、富来森、处州绿园、处州、六江源、山水龙剑等浙江省著名商标7个;山水椪柑、梅中田茶叶、富来森香菇黑木耳、绿园香牌本鸡等4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涌现了处州白莲、丽水香菇、丽水(山水)椪柑/瓯柑、丽水杨梅(碧湖杨梅)、丽水山茶油(处州)、丽水茶叶(莲都梅峰)等一大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积极融入“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启动“养生莲都”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引导特色产业提升品牌内涵,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个性品牌之间相互促进。

1.5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推介会、农超对接会等平台,销售和宣传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加强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以“线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体,快速发展“线上”电商销售市场,强化与淘宝网、菜鸟物流、淘宝大学战略合作,组建莲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办公室和迅唯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莲都精品农产品进驻淘宝中国丽水馆。鼓励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返乡大学生和其他农村青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更多农产品上市交易,扩大市场影响力。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莲都区成立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农业、财政、林业、水利、科技、环保、国土、工商、供销社、质监、团委、商务等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举全区之力,坚持山区农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计划,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之都。坚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生态精品农产品,建设美丽莲都、养生福地。根据莲都区“十二五”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财政、发改等多部门联合评审,确定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特色产业。

2.2出台扶持政策

莲都区相继出台钢管设施大棚扶持政策、“两白”产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玻璃温室大棚500m2,或连栋大棚2000m2,或单体大棚10000m2以上,均可申请享受占建设成本50%以上的农业设施钢架大棚建设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处州白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每个处州白莲精品示范基地以奖代补5万元,新发展处州白莲0.33hm2以上的,补助7500元•hm-2,对新集中连片发展白枇杷基地0.33hm2以上的,补助4500元•hm-2。对发展精品蜜橘设施栽培、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娃娃鱼等生态精品农业和农业智能化设施的,优先安排项目。整合“两白-黄”(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基地建设资金1108万元,农业两区建设资金760万元,生态农业和精品水果建设资金150万元,共计2018万元作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为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发挥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等的作用,招引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国内知名农业企业进驻莲都投资生态精品农业。

2.3提升科技服务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生态精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按照生态、安全、品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莲都区政府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加强产学研协作,深化与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的农业科技项目,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向农业渗透。加强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区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农业服务点,一主多元的推广网络。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莲都区高层次农业人才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进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可追溯试点5个,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1个。

2.4培育多层次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生态精品家庭农场等多层次、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并充分发挥农业主体的核心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成立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截止目前,全区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家庭农场234家。

3问题与方向

尽管莲都区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前景较好,但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产业的认识不够和深刻;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经营水平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农业劳动者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危及产业的协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多数主导产业的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残酷竞争,国内市场又面临国外以及省外品质产品的激烈竞争,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面临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严峻挑战;优势农产品的总体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农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立足农业工作的实际,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适应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叶君勇单位: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

农业学术论文: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三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集体林权改革试验区、福建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作物主产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当前,三明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加快转变。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4亿元,增长4.8%;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865亿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32元,增长12.3%。在三明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产业经营和金融需求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农业集约化经营逐步推进,规模化金融需求明显增多。2013年末,三明市土地流转面积达69.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0%,其中流转给170家农业企业7万亩、6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万亩、1071家庭农场5.7万亩。相比常规农业,现代农业资金需求大成为集约型农业的基本特点,特别是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

(二)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方位金融需求增多。目前三明市已形成水稻制种、食用菌、茶叶、莲子等20条特色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条前、中、后各环节结合更加紧密。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涉农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整合农业产业链,使原来分散的信贷主体相互合作、制约,农业产业链金融应运而生。

(三)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特色化金融需求增多。表现在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特色金融需求不断增多。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05家、家庭农场1945个。

(四)农业功能向纵深演变,创新型金融需求增多。近年来,三明市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速融合,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能源农业、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创新型金融需求逐渐增多。

(五)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金融需求增多。农业科技项目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都需要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也亟需金融支持。目前全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57家,农机作业服务面积98万亩,总收入达5500万元,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十二五”以来,三明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一是涉农贷款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2011~2013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420.74亿元、506.24亿元、58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0.32%、15.6%。二是涉农贷款占比逐年提高。201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占比为52.16%,比2011年末提高1.64个百分点。三是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2012年、2013年涉农贷款增幅分别高于同年各项贷款增幅1.28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农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三明市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相互竞争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正规金融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三明市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其中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截至2013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97.72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3.79%;辖内农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4.55亿元、70.75亿元、70.23亿元和38.9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重分别为16.16%、12.09%、12%和6.65%;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48.26亿元,占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8.25%。此外,兴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支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2.小额贷款公司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补充作用。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将客户定位于“三农”及小微企业,通过细分农村金融市场和提供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来实现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2009年三明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启动,至2013年末共成立19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全辖各县(市、区)全覆盖,注册资本金共计3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31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3.77%。3.保险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末,人保财险三明市分公司先后开展了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森林火灾保及蔬菜种植和烟叶保险等农业保险试点。目前,三明市“三农”保险的业务覆盖面和承保率居全省前列。其中,水稻承保218.64万亩,承保率达到99%;森林承保2421.46万亩,承保率达100%;农险综合赔付率50.73%,实现了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4.资本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一定进展。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6家企业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永安林业、青山纸业、福建三农、福建金森等4家企业为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合计10.94亿元。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探索

1.着力支持农业集约化发展。一是不断深化和拓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资源。至2013年12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林权证抵押等各类贷款75.73亿元,贷款余额31.78亿元,累计支持林业开发约1180.7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9%。二是推出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盘活“地”资源。截至2013年12月末,辖内明溪县、将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586万元,沙县累计发放土地流转项目贷款1.51亿元,土地流转贷款贴息795.6万元。

2.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13年12月末,三明市金融机构对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达22.96亿元,增长49.07%。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余额分别为22.35亿元、5353万元、820万元,分别增长47.31%、174.37%、107.59%。

3.着力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三明市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订单农业贷款、果树所有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为农业前、中、后产业链条各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末,全辖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38.18亿元,同比增长9.78%;农副产品流通贷款余额8.91亿元,同比增长61.1%。

4.着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3年末,辖内部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贷款余额1.2亿元,增长20%,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2.3亿元,增长29%。

5.着力支持农业农机化。三明市金融机构推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对凡享受补贴购置农机具的农户给予优先信贷支持。据不统计,2013年末全辖农机抵押类贷款近3亿元,增长25%。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性不足,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当前三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2013年末,三明市各项贷款余额1121.87亿元,居全省第8位,各项存款余额1197.47亿元,居全省第7位,金融机构贷存比高达94%,流动性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导致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较之全市金融机构贷存比普遍高企,邮政储蓄银行三明分行贷存比仅24%,其农村资金“抽水机”的角色仍未改变。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较大化,尽可能将资金投放于见效快、回报高的项目,从而弱化了对风险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的金融支持。

(二)组织体系不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合力不强

一是银行体系不够完善,竞争性、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辖区银行业机构不多,农发行、兴业、中行等尚未实现各县(市)全覆盖,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有待加快。二是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013年末全市保险密度为1276元/人,保险深度为2.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茶业、花卉、水果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还未开发。三是资本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较弱,全市仅4家涉农企业成功上市。

(三)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金融对接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较弱

1.农业集约化金融需求对接方面:三明市较早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及农村住宅抵押贷款,但因《物权法》《担保法》有关限制性规定,这类贷款模式在实践中推广难度较大。由于有效抵押担保物不足,涉农企业、农业大户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银行贷款支持。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对接方面: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存在运作不规范、财务不健全等问题,客观上导致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对接方面:由于农业产业链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大,辖区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往往停留在小范围试点和个别品种的推行上,并以支持单个项目或服务某一领域为主,可复制推广的信贷产品较少。

4.农业基础设施金融需求对接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意介入,而政策性银行受限于资金规模,支持能力有限。二是金融机构信贷方式创新受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制约。如辖内宁化县集体持有91%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造成承贷主体无法落实。

5.农业农机化金融需求对接方面:农机具抵押率不高,一般不超过50%。同时,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因自身实力不强、产权不清晰或运营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符合银行信贷发放标准。

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及政策扶持体系,以顶层设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消除农村融资担保法律障碍。一是积极推动《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真正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二是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流转制度,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促进土地抵押市场及土地金融的发展。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及监管体系,明确由政策性土地金融机构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业务,保障土地抵押业务的规范性及农民生存权益。

2.重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效应。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担保补助、风险补偿、保险补助等方式,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金融支农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议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大额贷款利息收入适用营业税免征政策,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享受农村信用社同等税收待遇。

(二)有效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金融机构要大力组织存款和挖掘内部资金潜力,通过新增存款或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及授权授信等信贷政策,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二是当地人民银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规模、再贴现额度,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辖内金融机构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三是争取在沙县农村金改区放宽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比例限制,加大当地贷款投放力度。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与域外银行合作,如通过银团贷款、协议贷款等战略合作方式,引进域外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五是加强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强化对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监测考核。

(三)加快培育各类金融载体,完善多元化金融支农体系

1.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1)做大增量,加快引进和增设各类金融机构。一是积极引进区外银行,吸引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来三明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加快完善县域银行机构网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中行、兴业银行、农发行尽快到网点空白县设立营业性机构,支持农商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三是尽快实现村镇银行辖区各县(市)全覆盖。四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推进“互助资金”模式的村级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

(2)盘活存量,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支持农发行深化改革。以粮棉油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扩大辖区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鼓励邮储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三是加快辖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四是拓宽民间资本向正规金融转化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深化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形成“可持续、能复制、易推广”的现代普惠制农村金融制度示范样本。

2.拓展农业保险功能,强化现代农业风险保障一是创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和覆盖区域,试点开办茶叶、毛竹、花卉、水果等具有当地特色支柱性产业的特色农业保险。二是完善保险补贴机制。加大中央、省和市三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分担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三是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四是引导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五是积极推动中央和省政府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3.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拓宽现代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拓展现代农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由高度依赖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方式转变。一是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场外市场公开挂牌与转让。二是鼓励农业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三是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以中央、省级、市级财政资金为主,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升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对接成效,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

1.提升金融与农业集约化金融需求对接成效。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推动各县成立土地信托公司,建立土地、宅基地抵押登记、评估、流转平台,确保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宅基地抵押贷款工作顺利进行,着力解决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需求。

2.提升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金融需求对接成效。一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特色鲜明、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二要创新推动订单、存货、仓单质押等权益类贷款种类,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三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增加贷款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提供一定利率优惠,满足其差异化资金需求。

3.提升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对接成效。一要大力推广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二要探索推动大额农贷发放和管理办法,重点满足特色优势农业重点产区、重点加工区和商贸流通区的信贷需求。

4.提升金融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成效。一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加大中长期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二要积极探索以项目未来经营收益权、土地使用权、大型水利设备等作为抵(质)押物,创新农田水利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5.提升金融与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对接成效。一要积极探索开办基于仓单、存货、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权益质押贷款业务,满足农机制造企业资金需求。二要通过发放农机小额信贷、农机抵押贷款,以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农户购机融资服务。三要加快引进中国农银金融租赁公司到辖区开展农机具融资租赁业务试点。

作者:课题组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

农业学术论文: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1我国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部门依照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初步的建立起一个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监督机制,其中,财政资金中的项目支出是整体部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项目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监督机制对于各部门为事业发展目标制定的支出计划以及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起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但由于机制的建立时间还比较短,导致其内部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这就使得一些农业资金管理者找到了空子,进而造成资金管理的遗漏性现象产生。另外,由于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现今我国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主要出现的问题

2.1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不完善

现今由于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不完善使得农业项目资金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这就令一些部门对农业项目的计划性不足,对于农业项目资金的预算或高或低,产生项目资金预算失误的现象发生,进而影响了农业项目的顺利进行,在一些部门更是存在着对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强性主观意识,令项目资金的预算随意性增强,导致占用预算指标、挤占项目资金的现象发生。

2.2管理中缺乏明确的项目支出开支范围

在文件规范的的原则中,并没有明确的列出哪些项目开支能够在项目中列支,使得在实际农业资金管理时无据可考,只能依照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这就使得财会人员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审核监督,导致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发生,令农业项目资金应用失去了其根本的价值。

2.3管理人员缺乏项目管理资金内控意识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业事业单位都是非盈利性的,导致农业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重视,这就使得许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中只是承担了资金支付以及会计核算的简单的工作,并没有有效的对资金的支付和收入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导致其无法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对资金支付进行合理的安排,只是简单的事后票价报销,另外还造成资金的使用缺乏连续性,使得农业项目资金使用的风险加大,进而滞涩了我国农业的集体化发展。

3规范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结合上述提到的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一些现状,我们应当积极严肃对待,从基础开始渗透,部署好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权利,使制度公开透明,合理有序的进行制度的使用,增强监督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使资金使用效率达到。

3.1做好引导工作,加强责任归属感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责任意识的增强,要将管理的体系、负责人、法人明确区分,特别要做好立项、投标、实施、竣工与验收等相关工作的资金流向管理。

3.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使一切工作事宜有章可循

所有工作活动如果有明确优良的制度相约束,那么这件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而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这件工作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有关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我们要通过与现实的合理有序的结合,然后再制订出相关的规章与制度,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有个明确的划分,能切实投入到相应岗位之上,依照岗位与制度明确任务、职责与权限范围,在这一过程之中要时时结合相关制度,并且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做到时时监督,心中有数,进而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可以依照章程办事。

3.3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管理

项目资金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它的投入问题应当更加小心谨慎应对,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核算、管理与应用,对于挤占与挪用等较为恶劣的行为要加以惩处。及时,要做到清晰的核算与管理。相关单位要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与科室,记好会计明细表,做好核算与管理工作。其次,要明晰支出的方式。相关单位要依据国家资金支付制度办事,没有引入国家相关经济制度的地方,要根据本县的财务支出制度行事,在行事方式上进行严格规范。第三,是在招投标与采购制度上进行加强。积极推行相关制度,对于符合要求者,由政府实行相应的举措,确保资金投入符合规范。第四,专项拨款,将钱投入正地方,不应该把这笔钱借为他用,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避免资金转为他用。第五,做好相应财务制度的审批工作。项目单位要做好手续的审批与结算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资金是我们国家加大力度支持地方生产生活发展与社会相关建设的一种举措。当前有很多农业单位在这部分资金的预算与预估,使用与管理上还不太成熟,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提升农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意义与必要性,其次加大相关制度的形成与实行力度,做到依章行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积极灵活的应对,使其为农业发展铺平道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使我们收到超出预期的良效。

作者:袁静单位: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农业学术论文: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农业机械生产作业的特点

农业机械手很少参加正规培训。农业机械驾驶员参加正规培训的少,无证操作的人多,操作具有很强的主观经验性和随意性,不能按照农业机械操作手册要求进行严格、规范操作。

2农业机械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地方政府和部门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对待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着模糊认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推广上,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关注不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安全重于泰山”理念仅仅存在口号上、文件中,没有落到实处,更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和行动。

2.2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不到位。关于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没能做到常态化、无缝化,农业机械驾驶人员主要为农民,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较差,在日常农业机械生产作业中,经验式操作、随意性驾驶情况较为普遍,无牌无证行驶、不参加年度安全技术检验,违法拉人,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大。

2.3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规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应具有适应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配备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仪器设备,并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行业标识规范设臵相关标识标志。”但是目前,不少农业机械监理部门设施和设备不足和落后,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安全检查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业机械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2.4农业机械监理执法存在法律缺失。按《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要求,农业机械监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农业机械监理机构只能对所负责的拖拉机进行挂牌、办证、检验工作,无法对所管理的拖拉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这就使其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限制,无法对农业机械进行应有的监管。

2.5部分农业机械手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农业机械是自己的农具,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很少上公路,技术容易掌握,操作比较简单,出现故障自己就能解决,没有必要到农业机械部门进行培训,没有必要办理牌证和进行年度检验。

3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3.1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地位。要将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纳入社会大安全生产工作范畴之列,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制度和体系,从而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

3.2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认知度。以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业机械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或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对农业机械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人人懂农业机械安全、个个讲农业机械安全的良好局面。加大安全。

3.3提升农业机械监理服务水平。一方面更换老旧监理设备,一方面要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方法,用现代化的装备武装机手,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4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法规。政府部门要出台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和持续改进。

3.5加强农业机械安全隐患的排查。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提升农业机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严肃性、性,实现对农业机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首先要对现有农业机械进行统计。对现有农业机械的数量、分布、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做好台帐工作;其次要及时对农业机械进行检修。定期组织对农业机械的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农业机械,能维修的维修,该淘汰的淘汰;三强化持证和上牌意识。要加强农业机械驾驶员的持证检查、农业机械的上牌检查工作,对没有相应驾驶资质的驾驶员、没有牌照的农业机械,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没有证照的人员和农业机械坚决杜绝上路下田;四是加大农业机械生产厂家的资格检查、产品检测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农业机械带病出厂销售。

作者:费立强赵加农单位:日照市山海天风景管理区卧龙山街道农业机械管理站

农业学术论文:低碳经济农业金融生态环境论文

一、低碳经济与农业金融生态环境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为指导,通过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及技术创新等途径,以达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低碳经济”是一个先进的概念,有助于减缓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农业金融生态环境是为农村经济生存和发展提供包括资金融通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的所有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有关联的诸多因素彼此作用和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动态特点及一定均衡性的综合系统。

二、低碳经济时期河南省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现阶段,河南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等),另一类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各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2013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无论在资产规模方面,还是在利润方面,均呈持续上升趋势,银行业机构体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机构个数明显增多,从业人员也稳中有升。2013年,河南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为8078亿元,较2009年上升3730亿元;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411亿元,较2009年上升253亿元。

2.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争创为代表的诸多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身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不仅打开了创新思路,而且改善了县域范围内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上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本省“三化”协同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农村金融领域的8大类产品等获得了多方位的推广,在省内的1874家和农业金融有关的网点中得以尝试,不仅实现了金融产品多样化,而且实现了服务对象层次化,同时还实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等基本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涉农贷款余额稳步增长,为2008年的2倍。

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1年,河南省颁布和实施了《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办法》,选取以行政服务环境为代表的诸多视角对辖区内的109个县(市)所取得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予以且客观的评价。2012年,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省辖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县域评价制度予以进一步完善,使得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前进了一大步。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的征信系统初见规模,已经为本省4554万自然人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信用档案。

三、低碳经济时期河南省农业金融面临的低碳困境

1.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河南省属于传统农业大省,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旧以家庭式自给性生产模式为主,因而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就农业生产条件而言,缺乏和现代化农业有机匹配的基础以及保障性设施,所以,农业生产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弱质产业特征,甚至可以认为农业风险无处不在,上述问题将会给农民贷款带来直接且严重的阻碍。最近几年,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将支持重心放在了“大户”(如种养业大户等)身上,然而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仍旧从事着分散形式的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家庭式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很难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政策的倾斜。

2.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对于农业金融生态环境而言,法律制度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尚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基础薄弱问题尤为严重,给农村金融生态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农村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以农户这一群体为主的债务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法律观念较为淡薄,因而人为逃废债等不良状况屡见报端,如此一来,给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债权保障问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与农村金融组织相关的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3.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对于农业金融环境建设而言,“诚信”是其基本内容与核心内容。而在河南,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速度上还无法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伪劣产品、虚假广告以及价格欺诈等诸多不讲信用现象层出不穷,给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干扰,一方面有损河南的健康形象,另一方面对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究其根本在于信用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信用评估程序不严,社会整体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使其有钱不敢贷,与此同时,企业和农户缺钱借不着,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全省农业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4.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调

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偏少,金融服务种类仅有少数的几种,部分地区甚至只有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少之又少;农民贷款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最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积极尝试诸如小额农贷发放办法,然而受当前管理体制的制约,贷款程序仍旧十分复杂和繁琐。与此同时,受农村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甚至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因而在审批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处理农户贷款业务时经常采取利率上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获取贷款的成本;农户很难获得大额贷款。农村资金需求规模不断增大,现阶段的小额度贷款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如此将会对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

5.业务和管理人才缺乏

对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仍旧属于新兴事物的范畴,因而人们对其了解还不够与深入,所以,这一类金融机构在引入人才方面仍旧面临一定的困难,如目前急需的业务以及管理人才很难引进,因而更多的情况下,仅能通过内部培训或者以老带新等方式来暂时缓解和应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由此可见,业务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此类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业务的处理中,没有人手和时间对本机构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其发展之路堪忧。

四、基于低碳经济时期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措施

1.推动农村经济体发展,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农业本身的弱质性问题,而最根本的措施便是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在于不断提升农民的经济实力,一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现阶段,国家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且有效的措施,包括降低税费负担,提高种粮补贴以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向城市的输入等,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强化支农力度的同时,国家还积极强化农民抵御各种农业风险的能力。首先,改变农民生产长期存在的分散性问题,从而规避传统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弊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民生产模式的转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政府有必要在法律、政策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提供帮助,大力推动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创新。其次,为农民生产提供的技术以及近期的市场动向,从而强化农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再次,应建立健全以农业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相关保障制度,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保驾护航,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类风险。

2.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工作保驾护航

在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工作中,法律制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应重视并推动与农村经济金融建设有关的立法工作,对以《物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以《商业银行法》为基础,结合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尽快制定和实施《合作金融法》一类的法律法规。第二,应积极宣扬依法行政的理念,并真正落实到位。在开展农业金融事务的工作中,应认真履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作为地方政府应积极扭转自身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较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违约成本,从而严厉打击以逃债、赖债以及废债为代表的各种失信行为,从而有效维护守信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彰显法律的严肃性和威胁力。,应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完善,通过市场机制来惩处那些失信者,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自觉遵守相关原则。

3.做好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工作,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应重视并加快地方金融立法。不断强化执法部门执行能力,有效落实各类金融案件的侦破等工作,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进而起到维护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目的。其次,应重视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氛围。大力支持企业以及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完善,采集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加以整理,从而有目的且有计划地将质量检验信息、缴税信息以及案件判决信息等详细统统纳入企业以及个人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支持。再次,应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表现良好的市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在诸如项目审批等一系列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期限以及利率方面予以一定幅度的优惠;对于那些信用较差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应借助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曝光,同时联合各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信用制裁,另若其不讲信用给社会带了损失,司法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积极推出符合农村市场需要的中间业务

首先,创新支持土地流转信贷产品。大力推行国家颁布的惠农政策,选取那些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思路开阔的农村土地流转大户为主要的扶持对象。其次,创新大额支农贷款产品。立足于本省粮油生产等支柱产业,对农村信贷投向进行优化调整,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大户等的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再次,创新小额支农贷款品种以及贷款方式。除去常规的农户联保贷款之外,还可以适当推出一些新型贷款,如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等,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贷款方式上,建议采用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的做法,将农户贷款和银行卡有机地捆绑在一起,在授信额度方面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办法,如此一来,能够较大程度保障随用随贷,使得贷款更加效率和方便。立足于“三农”经济中“生产供应销售”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提供结算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的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人力支持

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言,人才是当仁不让的关键因素,政府和各类机构应重视并落实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将其安排到适宜的岗位中去。就政府视角而言,应该建立一个适宜专业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氛围,同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适宜的鼓励政策。对于引进到机构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机构本身应给予理想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应额外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职人员,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提供一定的免费培训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自行组织相关培训,应按照相关标准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从而调动培训组织者以及被培训人员的参与热情。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两项工作并行开展,才能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从而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邓瑜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