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反思实用13篇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1

一、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一)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二)每天除了把资料书的作业做完之外,还要做三道典型的高考题,当天批改,对没有完成作业进行批评教育直到其改进为止。

(三)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对一些重点知识、重要性质进行不定时的测验,及时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因材施教。

(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前尽量认真备课,把可能碰到的情况逐一解决,并时常练一些题,同时归纳近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和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解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

(五)高三复习在注意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易失分的习惯。

(六)认真分析数学临界内的临界生和临界外的临界生的学习数学的状态。对一些数学“学困生”,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多思考。采用低起点,让他们先享受一下成功,然后不断进步。

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在高一开始,扎扎实实地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不然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由于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基础不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的大问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清楚。对于每个目标,应该分解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中,便能力目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实体”。

(三)注意将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分开,不要认为只要多做题目,数学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们应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训练中,隐含在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效地加以揭示,注意例题教学作用的发挥。讲题目不要贪多求难,多归纳题型,如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探索题、应用题,等等,揭示规律如寻求最佳解法、对问题进行引申、转换、概括、抽象、发现新结论,解后反思,举一反三。以练代讲,以讲代练都是不可取的。

(四)努力研究高考的基本规律,高考试题的特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对高三复习的导向作用。努力研究学生参加高考的心理、生理变化规律。防止到临考前和考试时学生找不到解题感觉,进入不了状态,直接影响了考试水平的发挥。高三数学复习强调若干次循环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一步讲到位,把复习难度直接提高到高考试题难度是不可取的,结果往往出现高考题型教师讲过,但多数学生仍做不出的现象。

(五)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教学反思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一)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二)要抓纲悟本,专题训练。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复习才有实效。

在自己做题时有意识地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2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建构(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反思性数学日记重在“反思”,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依靠教师的正面示范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来纠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自我否定”又是以“自我反思”作为前提的,因而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反思是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中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成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和有益补充。

2.从元认知理论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合理性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而反思正是对学生在学习或解题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由于“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反思性数学日记是从元认知的角度,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认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设计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但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②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1.从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复习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将高中三年所学的零散的、不够深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联系和梳理,从而构建起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同时对各章节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整理,为进一步强化解题能力打好基础。这一阶段文理学生的复习重点不同,文科生由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第一轮复习重在解决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络联系上,而理科生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还要求其对每一章节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题思路熟练掌握,为第二轮复习讲方法和技巧,加强解中难题的能力打好基础。学生在一轮复习前积累的零散的甚至是片面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有助于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对整个高中数学体系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从高三学生作业现状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理科第一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一阶段作业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教师从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中选出几道题目让学生书面完成;二是印发相应章节的试卷让学生限时完成。这两种作业方式都注重学生作业数量的要求,但是对作业的质量则较难保证。除了能力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纪律性强的同学外,一些后进生甚至中等生为了完成任务,抄袭或者是应付了事;而另一些态度较好但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在作业中经常出错,就会造成强烈的学业挫折感,不利于进一步地复习。这些就违背了作业的初衷,给学生“要我学”的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学生展示自我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反思的过程,提出自己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自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相近题目完成,这利于教师指出其认知过程中的误区和盲区,也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复习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从高三学生复习心理来看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必要性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的心理因素是决定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复习的效果除了和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等方面相关外,还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以及各种非认知因素有关,这些非认知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对学习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对于普通的作业形式,部分学生可能会有消极或厌恶情绪,但不一定会在书面上表现出来;而“差生”由于自身现有能力问题作业无法完成或者与同龄人相比较完成效果不佳往往容易产生强烈挫折感,进而放弃该学科学习;而中等层次同学一般缺乏强烈的学习目的性,过分关注解题结果的对与错而放弃了对解题过程的而进一步反思,这是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直接原因,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带来不利影响。反思性数学日记则采用一种个人化的作业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关注点完整表现出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从以前作业单纯的错与对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解题思路发展过程中的点拨,并及时加以鼓励,把学生的对作业的关注点从结果的对与错转移到对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上,从而较好地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良心态的产生。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的研究,可以对反思性数学日记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践细节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针对性原则、思维逻辑性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等。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是学生对所经历的数学学习或者是解题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是个人认知过程与元认知自我监控过程的展示,因而还具有隐私安全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这些特有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复习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数学日记开展研究,尝试在高三复习阶段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针对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绝不是泛泛而记的数学流水账。因此,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中的日记内容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应先识别教学内容的类别,深入研究高考出题规律,明确所复习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目标,弄清本章节的知识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使设计的数学日记的例题既突出本课复习知识的重点,又能反映知识之间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与反思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所复习章节的解题能力的目的。

(二)思维逻辑性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逻辑性,是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每一次练习之间要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从学生角度应体现思维过程的逻辑规则,即先易后难、层层递进、提纲挈领,构建网络。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就要设法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情境与目标之间架设桥梁、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例题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反思总结,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由易向难、由形象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的解题能力的提升。

(三)最近发展区原则

设计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意图是要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平台,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反思性数学日记设计例题就应处于班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为学生所急于解决的,而且是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生通过现有知识“垫着脚尖跳一跳”就能解决的。反思性数学日记中教师对日记的点拨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正是弥补了学生自身努力达不到的空白。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的作用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学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平等交流时注意学生现有认知的误区和盲区,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隐私安全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也是学生的个人日记,学生要在日记中将自己的解题认知和反思过程展示出来,对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因而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五)及时性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对当天数学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在其中暴露出来的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需要得到教师及时指点和更正。尤其是高三的复习阶段,每天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放在日记的及时批改和及时点评上,特别是在学生的反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上下工夫。

(六)平等交流原则

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认知上的误区和盲区,因而来自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平等交流就非常重要。这种交流既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又不是成绩好的同学向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炫耀,而是每一位同学在借鉴参考教师和其他同学解题认知过程,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认知重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强调平等,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更应该看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纵向发展程度,而不是同学们之间的简单横向比较。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践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的时间安排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日记属于个人的隐私,是个人展示自己思维发展的层次的一种个性体现。按照心理安全性原则,反思性数学日记并不适合在集体课堂上限时进行。因而反思性数学日记更适合作为作业形式在课后学生利用自主支配的时间来完成。

考虑到学生高三六门功课同时复习的现状,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我在实验过程中实施每周四次反思性数学日记练习,隔天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在教师批改后把解题中共性的思维问题通过集体讲评解决,而更多的是通过面批和学生交流解决其思维的问题。

(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三复习阶段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认知能力,因而应当结合每天复习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制定日记内容。而考虑到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的因素,反思性数学日记采用作业形式进行布置,内容第一道题目为老师指定的一道题目,要求写出详解,在反思部分要求学生真实反映出解题过程中自己思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第二题为学生自选相近题目,要求与指定题目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以采用类似的解题方法解决,同样要求学生完成后写出解题反思。

(三)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数量

作为数学作业的反思性数学日记,其基本出发的目的就是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按照以往高三复习的作业要求,基本每天学生完成书面数学习题数量约为4―5题,而一些成绩稍落后的同学经常抄袭或是缺交作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反思性数学日记中布置一道与当天复习课上所讲重点相关联的一道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完成后找1―2题相近习题自行完成并进行总结反思。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批改与评价

反思性数学日记是每一位学生自身解题思维的展示,我在日记批改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来点评。对于解题能力强的同学,在肯定他们解题思路的正确性同时鼓励他们在自选例题上多进行解题方法的迁移;而对于解题能力较差的同学,则帮助他们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日记的批改中,我不是用简单的打钩打叉来评价学生日记中的解题过程,而是通过新的设问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解题认知结构出发,使学生找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缺失的部分,从而对自身的解题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发展。反思性数学日记强调的不是和别人横向比较解题能力的高下,而是在于自身解题能力发展和重建的纵向比较,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与解题的能力。

四、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在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施原则和实施内容分析完毕后,我尝试制定出高三理科复习阶段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

(一)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教学模式的制定

经过对反思性数学日记的理论研究和前人实验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反思性数学日记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反思自身认知水平及在解题过程中对相应题目解题方式的迁移是大有裨益的。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实质就是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在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时,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对题目的已知和所求之间建立联系,对自身解题过程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这就是对自我认知的认识和监控,也是学生元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学习,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同时,写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解题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学生通过解题后的自我反思,教师的有针对性地点评,以及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顺应和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思循环贯穿始终。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这一有利的工具,经历了学习反思交流反思进一步学习这样的循环,建立起了原有零散知识点之间的网络联系,也促进了解题能力的发展和迁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在反思性数学日记实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指导反思调控反思进一步指导的循环,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解题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两个循环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循环,在师生、生生平等交流环节中交汇融合,形成新的认知水平。同时两个循环并不是原地踏步的循环,是在师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不断重建,对新内容的进一步的教与学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循环所实现的教学相长,对高三复习阶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学生成绩飞跃是大有帮助的。

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两个循环的示意图

(二)准备阶段

在开展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来制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例题确定、日记评价方式,以及师生―生生的日记交流形式。尤其要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在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实施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铺垫。我的做法如下。

1.在复习课上把握复习内容,抓住当天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选出一至两个重点题型进行详解。引导学生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2.解完题目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由已知条件你能联系到什么数学知识?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由条件向结论转化需要用到哪些公式变形或者解题技巧?我解不出或者解错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已知条件相近的类似题目,它与本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还存在什么差异?

3.引导鼓励学生在批改后的作业订正后面写下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认真批改并作适当点拨。

4.摘录出反思结果写的较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仿写,对于反思认真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实施阶段

在正式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之前,先进行一周三次的仿写训练,教师给出反思性数学日记的表格及示范材料,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仿写,由学生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同学的反思性数学日记进行展示。让学生逐步掌握反思性数学日记反思的内容,感悟反思性数学日记的本质。在学生书写反思性数学日记比较熟练后,开始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阶段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制定内容。教师针对当天复习章节内容确定反思性数学日记的例题。本环节主要是教师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章节的重难点及学生在复习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确定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例题。这是教师的第一次反思。

2.解题反思。学生对例题进行解题并进行反思,并自行找出相近题目进行解题和反思,第二天上交。本环节为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复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例题解答和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尝试将所得到的解题思路迁移到自选相近习题上。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反思。

3.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批改学生反思性数学日记,通过书面交流和当面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解题思路上存在的误区和盲区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认知结构进行再次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教师通过反思能明确学生个体思维上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法;而学生通过教师批改后的反思则能了解自身解题思路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从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4.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将学生日记中反思写得较好的,以及大多数学生解题时存在的共同问题记录下来并加以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从中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第三次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能够了解班级整体学习情况,从面的角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学生通过对比反思收获了新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再次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元认知策略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元认知体验的水平。

(四)总结阶段

反思性数学日记实验完全结束后,将实验的结果公布对学生,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日记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学生把反思性数学日记这种反思方式继续坚持下去。对于教师,则分析总结在实施反思性数学日记以来的成绩与不足,力争将反思性数学日记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三复习阶段进行应用。

高三的复习阶段是学生在高中最后的冲刺阶段,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是每一位高三教师最大的心愿。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高三复习工作更好地开展,也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优化复习策略;同时也能让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个人成绩到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

注释:

①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51-53.

②涂荣豹.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4.4.

参考文献:

[1]叶有福.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2006,(4).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学学报,2000.4.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3

一、教材反思

由于自己并没有经历新课程改革后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而是半路接神,直接从事高三教学复习,所以难免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仅通过上次暑期的讲座培训及对相关资料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要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今天的教材(课改后)已完全改变过去对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向,明确在达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反思

1.进步的数学教学观与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模仿与理解记忆”,并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

可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课堂任务完不成的担心,总是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尝试,畏首畏尾,放不开,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这种形式单一的教法大大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成绩无法大幅提高。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想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板演机会,创造条件,使得学生总想在老师面前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交流。

2.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视而不见

我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级,每个班级都是60多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平时我在授课时基本一视同仁,也不过分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学习困难的同学“吃不了”,越落越远。根据这种情况,我的教学内容应瞄准大部分学生,教法设计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关注部分优生,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要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教法设计,淡化了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我在教学过程中多半只重视教法的设计,而淡化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所以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就是自己做题一做就不会”,或是“我平时也没少做数学题,怎么一考试就完”,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对那些只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打的较牢,但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不会迁移,难于完成。针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最好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运算不细,好马虎,推理不严谨,形成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堂上可为他们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减少失误丢分。

4.师生情感交流欠缺,学生潜能难以激发

有句话说“爱,要先了解”,是啊,有了解才能有爱。由于任教时间短,我并不十分了解我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同学的名字叫不上来,师生之间难于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于是总是居高临下的看问题,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我们之间有距离感,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潜能得不到激发。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蹲下来看学生”,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用鼓励的眼神去看待学生,多用启发的语言去开导学生,对学生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句富有创建性的语言或一个不很成熟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并及时表扬。坚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尽可能多的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从教高三文数两个多月以来的反思,我想,教学无止境,总要教教想想,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教学是门艺术,永不可能最好,只有更好!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4

一、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引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我校的“龙门”风景照,借用“鲤鱼跳龙门”的美好寓意,祝愿学生们在高三一年的艰苦拼搏后都能收获一个美好的前程,然后让大家猜猜龙门的形状与什么圆锥曲线有关,以这种看似闲聊的方式,进入课题。这张龙门照有三个作用:一是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看到美好的未来,给予一种积极情感的激发;二是让学生学会留意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的问题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怎么从没有想过每天都见的龙门与数学有什么联系?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三是缓和气氛。我校的公开课是在专门的报告厅里进行,在学生座位的后面坐着很多听课老师,学生心理一般会感觉比较紧张。我用欣赏图片和闲聊的方式让学生心理放松,帮助学生做好上课前心理的调适。

二、放手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展示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一般是采用“老师做,学生听”的方式,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热情地展示自己的提炼总结能力,而学生被动参与,昏昏欲睡,觉得乏味枯燥。多数学生认为梳理知识不如做题有效,不愿意听,听讲知识梳理与实际解题经常割裂,不能有机联系。总体而言,此环节的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教师费力不讨好。因此,我想尝试一下,把这一块内容下放给学生的效果会如何呢?课前预习时,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梳理知识可以采取画表格的方式,可以采取看书口述的方式,也可以对基本知识进行个性化分解和表述。然后在上课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大胆地尝试,何况这是一节公开课,课前我心里非常忐忑,不知学生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示,展示的效率又会如何。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这节课上,对知识的梳理环节成为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课堂上的这个环节让我感受颇多。老师们一直放心不下的牢攥在自己手里的“知识梳理”这一个教学环节,当大胆放手给学生后,得到的竟然是精彩纷呈。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重新建构的能力毫不逊于老师。因此,课堂上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更要相信自己只有大胆放手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实施生本教学,首先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突破。不要让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想法与学生的精彩展现失之交臂。

三、学生的解题展示和激情辩论,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节课上,学生无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还是在登台讲题、质疑互动的展示中都表现不错。平常成绩一般的周同学大胆登台展示,由于自身讲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讲明白,所在组的其他同学迅速出手相助;于同学属于数学成绩稍微落后的,这节课中他勇敢地站起来展示了两次,其中一次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而出错,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的积极性;在一道抛物线应用题目的展示上,由于对某位同学的理解存有疑问,有同学表示了异议,跟着另一位同学也表达了不同角度的疑问,围绕这些疑问,在课堂上出现“百家争鸣”般的热烈讨论。

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梦想和追求。而生本课堂上,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的迸发和绽放,常常让我们惊叹。我再一次感到:学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老师缺乏的也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大胆放手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让教育实现天纵其才”。“天纵之才不需要别处去找,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是天纵之才”。打造生本课堂,让师生都能尽情享受课堂生成的无限精彩和激情幸福。

四、缺憾和不足

本节课的遗憾是:下课铃响时,刚刚把主要内容进行完,没有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充分的小结。黑板上的板书,还是学生在展示知识梳理时留下的。我课前的板书预设,在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活动中,竟然没有合适的时机来完整实现。在学生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在小组间的科学竞争机制上,还有许多需要注意改进之处。

总之,如何将生本理念与我校的推行的“导展练测馈”模式更好地结合,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个性化生本课堂,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这个过程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品尝幸福和惊喜的过程。我思故我研,我研故我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无疑是通往高效教学的康庄大道。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教学境界,我愿意在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5

一、明确中心思想,做好学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其效果决定高考复习的成败;一轮复习搞的扎实,二轮复习的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故制定以下指导思想: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全面,即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扎实,即单元知识的理解、巩固,把握三基务必牢固;系统,即前挂后连,有机结合,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灵活,即增强小综合训练,克服解题的单向性、定向性,培养综合运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巩固的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考的胜败。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完善,即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综合,即在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结点,增强知识交汇点的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高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随着数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命题也在逐年探索、改革,命题的方向愈加突出考查能力,所以研究好高考,尤其是把握好高考的新动向,搞好高考复习,不仅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和高考成绩,而且也必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高考要研究大纲和考纲,要研究新旧考题的变化,要进行考纲、考题与教材的对比研究。通过对高考的研究,把握复习的尺度,避免挖的过深,拔的过高、范围过大,造成浪费;避免复习落点过低、复习范围窄小,形成缺漏。

三、重视回归课本,狠抓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中强调,数学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在第一轮的复习课中,应总结梳理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基本题型和练习,以利于学生进行复习,在梳理中注重由学生自己去推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公式较多,要求学生证明两角差的余弦这一重要公式,并由次推导三角函数的和角、差角、倍角、半角等三角公式,通过这一练习,不但使学生对三角公式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记忆加深,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课本中有基本题,也有综合题,都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例题这“四题”中体现,以这“四题”为中心,既能巩固加深概念的理解,又能帮助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在复习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课本的某一内容,它涉及了那些技能、技巧,在“四题”中有那些体现,我们以这一内容串通一些“形异质同”的题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应用,增强解题的应变能力。(2)引导学生对“四题”寻求多种解法,或最优解法,开阔思路,培养灵活性。(3)分析课本内容,哪些难掌握,哪些易掌握,哪些内容可作不超纲的引申。(4)应用“四题”构造一些综合题,即变题。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巩固基础知识。

四、阶段测试与高考实战相结合

高三复习阶段要经历大量测试——周练、月考、统测等等,这是十分必要的。考生应把每次考试都当作高考“实战”来对待,并按高考的气氛要求自己。应该珍惜每次考试机会,把考试看成是给自己一次掌握知识、暴露问题的机会,是对复习效果的盘点和检验,让你清楚自己知识框架掌握情况和对题目的熟练程度。问题暴露了,有利于下阶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提高成绩,因而大可不必恐惧、紧张、害怕和焦虑,一定要沉住气。哪怕考试失败也还有时间。考试中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发现自己走神,就要适当调节,将精力放在考试上。这样多次训练,必然会使你获取丰富的经验,使自己临考不乱,应付自如。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也从无捷径可走,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以上几条仅供参考,希望同学们能在此启示下,尽快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争取在第一轮复习中取得突破,为下一阶段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6

1.提高课程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工作,也是高中数学教师备课期的必要工作。教师应该着重于课堂问题的设置,问题的深度要层次分明,难度应由大到小地分布,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由浅入深进行

思考。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立足于认知和情感这两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教学的节奏才会有条不紊。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有利于及时地根治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时候,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目的,不可走偏,例如: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会质疑:是否扩大样本容量可以提高对总体估计的有效性,到底样本容量多大为好?对于这些涉及更深层次的超纲知识,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应答,告诉学生:“目前我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地探讨该问题,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会接触到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时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将“频率分布折线”概念引入到“总体密度曲线”概念,可采用减小组距、增加组数和ppt连续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对分布折线图的极限情况产生联想。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等价值状况,分析本次课的难度是否适中。

第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1.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例如,在描述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简要地概括一下;演示例题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并上台演示。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提问的机会,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突出重点,破解难点

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围绕着该课的重点展开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或者道具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提起对本节课的兴趣。例如,在“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这一课中,上课前,教师可以通知学生自行带一枚硬币,让学生通过多次抛硬币这一实验,估计事件的总体分布。这样一来,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解决难题。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总是新意百出。对于课程中的难点,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来求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注重课堂小结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必须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善于归纳,通过归纳把一节课的内容简洁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同时,通过提问,让一些有预习的学生结合本课情况提出质疑,教师解答,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又可以查漏补缺,检查学生的听课效率。

第三步:课堂教学后期的教学反思目标及策略

1.运用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教师如果对其严加批评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机会,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批改中,对于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要有耐心地指出其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样,学生既体会到学习与探索的快乐,又会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于上课经常走神的同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暗示以外,还要在教学结束后独自找其谈心,挖掘内在原因。对于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教师也要分析其学习动向,深入了解原因。除了发现学生的问题之外,教师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包括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有无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等。此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3.根据其他教师的教学评价作反思

听课活动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根据其他老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进行深入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也要经常性地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与其他优秀的教师互相交流有效教学的方案并探究教学新途径。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评语中了解自己教学的问题,学生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教学的不足,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明白自己的教学特点并听取建议。对于任何一个建议,教师都要进行有效的反思。

总之,定期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响应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只有教师善于备课,充分做到把握课堂每一细节,

敢于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才能真正地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彦虎.关于教学反思的实践与认识[J].文教资料,2009(24).

[2]张伦贤.浅议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反思[J].成才之路,2009(20).

[3]白奋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体会[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Z2).

[4]张梦侠.教学反思贯穿于化学教学过程中[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7

一、合理安排与运用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加以引导。对于高三数学的总复习,教师需要格外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安排与运用,因此,可以在总复习过程中安排以下两轮复习。

1.章节复习课

章节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或讨论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分组过程中,教师综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避免将差距较大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以免学习成绩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当然也不能将同等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因为一般而言,有学习差异的小组比同等学习层次的小组更富有学习热情,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差异的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经常提出疑问,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能够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在讨论中共同巩固和进步。除了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章节复习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疑问,并帮助小组解决他们无法解决及存在争议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着重讲解章节复习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及其经典例题,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加以练习和巩固。

2.综合复习课

经过了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复习,大大地减轻了总复习的难度。教师在综合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其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题能力。由于综合复习是将高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全部融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安排,组建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以此帮助他们发现知识的内部联系,并能够加以总结和归纳。

二、把握新课标理念,组建教学知识网络

目前,许多高中教师认为高三备考就是笼统复习,即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辅之以相应的练习。虽然这种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把握好度,导致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被动地迎接高考,在大量练习题中变得疲惫不堪。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复习效率大打折扣,还严重阻碍了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三数学总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数学课标和高考大纲的理念,领悟其中对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所提出的建议,学习知识网络的搭建与重组方法,并从中摸索和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此有效地规划学习重点。

三、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更多的是满堂灌地讲解,从头到尾不间断地讲解知识点,并让学生做大量练习题和高考试题,这样的复习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在这样毫无生气而又机械化的练习中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况且高三数学复习课的考点知识较多,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讲授理清三年所学的知识点,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最后的复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中考复习课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此,教师可以在历史中考复习课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复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习重难点集中归纳制成课件,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感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总而言之,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一直以来,复习课的时间都十分紧张,教师既要处理足量的复习内容,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很难同时兼顾这二者之间的问题。而作为引导者和陪伴者,我们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规划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复习难题,帮助他们更顺利地步入高考。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8

“自探互教”教学模式为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开发了多种途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数学课堂中以传授解题方法为主要目的状况,而是以潜在的理性思维为主,下面就以人教A版高三数学教学为例,分析“自探互教”模式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依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的。首先要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公布导学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研究各自的课题,每位成员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由一位记录者记下每位成员的问题,搜集成员最终的解题方式,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或者小组解答不了的,要做好标记。在此过程中,既做到了课前预习,又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大大减少课堂学习的任务量。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时,可在上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公布了导学案,例如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两个圆C■:x2+y2+2ax+a2-4=0(a∈R)与C■:x2+y2-2by-1+b2=0(b∈R)恰好有三条公切线,求a+b的最小值。

学生要想解答这道题,必须先浏览一下书中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公切线的具体概念,多看几个例子以后,就会大致明白这道题该从何处着手。然后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讲述自己在解答本题时遇到的难题,由记录者依依记下,在正式课堂上,教师应抽出5分钟的时间倾听每个小组最终的讨论结果,大致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瓶颈。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前预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的重难点,在具体教学中就能有所侧重。

二、课堂教学

1.班内展示各组谈论结果

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前五分钟,可向学生展示每组的探究成果,先向全班同学展示每组的探究结果,分析每组采用的解题方式,然后由教师公布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在分析每组的讨论记录时,向学生展示每组成员解题时遇到的问题,找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来源,给予学生适当引导,提示学生他遇到问题是因为哪方面知识比较薄弱,让学生准确把握听课时应注意的重难点。

例如,有些自学能力差些的学生,可能仅仅通过例子无法理解概念意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可能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从基础做起,例如,先让学生合起书本,写出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①点斜式:?摇 ?摇②斜截式:?摇 ?摇③两点式:?摇 ?摇④截距式:?摇 ?摇⑤一般式:?摇 ?摇,再逐层引导到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上,例如:①两直线平行:对于直线L■:y=k1x+b1,L2:y=k2x+b2,L1∥L2?摇 ?摇,②两直线垂直:对于直线L1:y=k1x+b1,L2:y=k2x+b2,L1L■?摇 ?摇。

2.学生自主分析

教师留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刚才老师的分析,找寻自己解题时遇到问题的原因,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中,要重点加固此类知识点基础。对于现在还是不太明白的问题,要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探讨,可向教师询问。即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线,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学生是处于同一知识水平的一类人,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能突出这类学生的一般特征,这是教师单独授课达不到的。

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摆正自身在小组内所扮演的角色,每个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及特长做好分工,让每个组的成员做好差异互补。在需要组员代表发言时,教师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享有相同的机会。

3.“互动式”授课

由于之前学生在课下已经预习过该节课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可以稍微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基本的概念性知识,先由学生代表向学生讲述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书本中的例题解答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概念的重要媒介,先由教师讲解例题解答每个步骤的意义,让学生亲身参与例题解答的过程,然后由学生代表回答,除了书中的解题办法外,是否还有别的解题方式,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要即时做出分析和评价。再由教师从以往的高考真题或者高考模拟题中找出与本课知识相关的考试题,交给每个小组解决,各个小组成员先自行解答,不要相互探讨解题方式,等每位成员都想到方法以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选题的准确性,选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最好是上一道题的解答正好是下一道题解答的铺垫,下一道题正好是上一道题知识的升级;交由小组解答的问题,也要经过认真筛选,不可在一开始就选择十分难得题目,因为每个小组中都有“差生”,过难的题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知识应当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与陈旧教学模式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于学生参与性的重视,教师要坚持将课堂交给学生,把以往的教师单独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真正的“自探互教”模式,这样不仅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课堂,而且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有效通过外显型学习活动将课堂学习转化为理性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听到班级里每位学生的心声,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教师要善于激发其对学习有利的心理因素。

例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内容上,教师在让学生探讨书本上基本的概念之后,向学生抛出一个探讨性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学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大家集体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怎样辨别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呢?

生:可以用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进行比较,如果d>r,直线与圆相离,d=r则相切,d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是运用了几何法辨别的,那么我们之前提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代数法,有没有同学记得?

生:可以表示直线的一次方程与表示圆的二次方程联立,来观察,如果>0,直线与圆相交,=0,则相切,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正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绝对是高三数学的重点,大家也都对圆锥曲线有一定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学好圆锥曲线的基础,大家绝对不能马虎。

三、结语

在新式教育的理念中,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工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推崇的观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师无法代替也代替不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思维培养之路,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顺应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而学生也具备自身特殊性,“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正是能够抓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不仅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乐趣,而且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接受来自其余同学的思维,让高三数学学习灵活化。

参考文献:

[1]柯跃海,陈清华.高考数学:命题目标的确立与实现[J].数学通报,2013(01).

[2]叶春生.“以退靠近”点燃高三数学复习[J].科技信息,2011(23).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9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措施

1.结合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学案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后,教师可以以“黑板的矩形和内周矩形”为教学案例,结合所学知识给学生揭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特点和性质。在学生完成相似多边形性质和判定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相似多边形。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他类型的相似多边形。当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得到提高后,反思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真正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反思,最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分式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可以先引出整式,并让学生回忆整式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展示分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存在什么不同之处,各自有什么特点。通过温故知新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最后,教师就可以出示一些整式和分式,让学生分类。如果学生出现分类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哪些偏差。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反思能力。创设情境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反思积极性,使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事半功倍。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10

1. “解题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解题反思”可以让学生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积累解题的经验,从而在解题中对数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

例1 已知一股台风在距离A城400 km的B处,以北偏东60°的方向沿直线BF移动(如图1),其影响范围为250 km以内,试问A城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解题思路 由题目可知,判断A城是否受到台风影响,只需要知道台风在距离A城最近时,A城是否在其影响范围内即可.

解题过程 (如图2)过点A作ADBF,交BF于点F.

∠ABD = 30°,ABD为Rt,AB = 400,

AD = ■AB = 200 < 250,

A城将受到台风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反思后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可以迅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2. “解题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既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现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解题过程中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2 比较■和■的大小.

解题思路 依据“b - a”的正负情况进行分析:① 若a > b,则a - b > 0;② 若a = b,则a - b = 0;③若a < b,则a - b < 0.

解题过程 (利用作差法)

■ - ■ = ■.

■ - 2 > 0, ■ > 0,即■ > ■.

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反思,在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不知道a、b的具体数值,则a和b之间的三种关系都需要进行讨论,缺少任何一种情况的讨论,其解题过程都是不完整的.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a - b|的值,学生经过刚才的解题反思,很容易就会找到解题的思路,仍然从a > b、a = b和a < b进行解答,从而将加深对绝对值判断大小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将不同数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解题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初中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注解题答案是否正确,如果答案正确,则不再对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果答案错误,就急于改正错误,而不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得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思考解题方法或者出现相似的错误,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避免使用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例3 如图,已知AD = BC,AC = BD,求证:∠C = ∠D.

解题思路 在三角形中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方法为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行求解. 题目中已知有两边分别相等,因此只需找到另外一边构成三角形,利用SSS求解,或者找到已知两边的夹角构成三角形,利用SAS求解. 由题已知条件分析,利用SSS求解最为合适.

解题过程 连接CD.

AD = BC,AC = BD,CD = CD,

ADC ≌ BCD, ∠A = ∠B.

又 ∠AOD = ∠BOC(对顶角相等),

∠ADO = ∠BCO(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即题目中∠C = ∠D.

虽然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有限,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学生仍然可以利用隐藏的条件,顺利找到解题的思路. 由此可知,学生只有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注意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使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解题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指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解题反思”,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鞠锦瑜. “解题反思”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作用[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18.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11

一、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性学习

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数学语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可提出反思性学习提纲:①研究对象是什么?②研究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③X的值与Y的值如何对应?④有了上述对应关系后,Y和X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什么关系?经过反思深化学生对初中函数定义的理解,并在头脑中对函数的定义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函数定义的本质是两个非空实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乘势再引导学生对函数进一步的反思,就会对函数定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所涉及的集合,可以是整数集、实数集,可以是平面上点集,可以是几何图形等;函数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可以是一个统一的解析式,也可以是分段式表示;可以是列表或图像的形式等。这样可以提高对函数关系本质属性的认识水平,深化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概念之间不同结构与本质区别的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解题教学的反思一种是对正确解题的反思,另一种是对错误解题的反思。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停留在满足所得出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去探索更好、更简便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其次,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命题。通过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还需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引发他们的猜想,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培养反思习惯。通过错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时常用的策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解题陷阱,让学生陷进去,把典型错误暴露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出正确的解题途径,是消除错误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次国民教育国际会议资料中指出:“①应当研究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把错误看成是认识过程和认识学生数学思维规律的手段;②在学生检查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实践中进行练习;③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来促进他们加深对数学要素和规律性的理解。”

案例1:一道题的反思题目:点M与椭圆■+■=1的左焦点和右焦点的距离的比是2:3,求点M的轨迹方程。

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做的:设点M的坐标为(x,y),由题意得:……

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椭圆的长半轴a=13,短半轴b=12,半焦距c=5,好像与上面的圆方程在数字上有联系。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引导学生计算(a-c)/b=?此时有同学兴奋地发现,此比值恰与点M到两焦点的距离之比相等,此圆的圆心恰与椭圆的左顶点(-a,0)重合,且半径恰好等于b。至此,已有同学按捺不住指出:到椭圆x2/a2+y2/b2=1 (a>b>0)两焦点的距离的比等于(a-c)/b的动点轨迹是以椭圆的长轴端点为圆心,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我乘势问了一句:这样的圆有几个?当时有同学说是一个,有的说是两个;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证明了两个圆。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解题后的反思,能强化自我评价意识和优化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①每一步都有据可依吗?结论是否合理?②本题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关键在哪里?③基本方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和合理?方法还能优化吗?④此题是否能进行变式、引申和推广?⑤本题涉及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2:已知平面上的三点A,B,C,向量■=(2-k,3);■=(2,4)。

①若三点A,B,C不能够成三角形,求实数k应满足的条件;

②若ABC为直角三角形,求k的值。

错解:

①三点A,B,C不能够成三角形,得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向量■∥■。

■∥■

4(2-k)-2×3=0

k=■

② ■=(2-k,3)

■=(k-2,-3)

■=■+■=(k,1)

ABC为直角三角形,则当∠BAC是直角时,■■,即■・■=0。

2k+4=0

解得k=-2

错因:因■和■已知,则可得■(含k的式子),若三点不能构成三角形,则有三点共线;若ABC为直角三角形,则有一个角为直角,即某两边构成的角成直角,转化为某两个向量垂直,此时应根据直角顶点不同而进行分类讨论,求得符合条件的k的值。

正确解法:

①由三点A,B,C不能够成三角形,得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向量■∥■。

■∥■

4(2-k)-2×3=0

k=■

② ■=(2-k,3)

■=(k-2,-3)

■=■+■=(k,1)

ABC为直角三角形,则当∠BAC是直角时,■■,即■・■=0

2k+4=0

解得k=-2

当∠ABC是直角时,■■,即■・■=0

k2-2k-3=0

解得k=3或k=-1

当∠ACB是直角时,■■,即■・■=0

16-2k=0

解得k=8

综合上述得k得取值为-2,-1,3,8。

解答完本题后引导学生反思,本题的错误非常典型,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思维定势所致。第①问,三点不能构成三角形,从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直接否定,转化成求解不等式,从而使问题变得复杂,无法进行下去;第②问,由于思维定势,误认为一定为直角,从而使解答不完整。在教学中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三、引导学生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例如垂直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①从定义出发思考;②从低维到高维角度思考;③从高维到低维角度思考;④从同维角度思考。即,线线线垂直三垂线定理;定义:线面垂直线面平行;面面垂直面面平行。这种经过反思总结出来的规律,可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同样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在单元小结中通过反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诱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顺应”,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54名学生按男、女生比例、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流层次。

案例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组内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甲:由a1=a1,a2=a1q,a3=a2q,…,an=an-1q,相加得:a1+a2+…+an=a1+q(a1+a2+…+an-1),即Sn=a1+qSn-1=a1+q(Sn-an),所以,Sn=■。

学生乙:受学生甲的想法n个式子纵向相加的启发,想到将?中n个式子的分子、分母横向相加,从而联想到等比定理,再利用方程的思想得到Sn的表达式。

学生丙:类比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对消n-2个项方法,故联想到方程组中的加减消元法,Sn=a1+a1q+a1q2+…+a1qn-1……①,将①式两边乘以q,组成方程组,消去①中的n-2项,进而得到Sn的表达式。

其实一个人内心的反思,常常是被别人反思成果激发的。因而,从数学交流的那一刻起,反思就每时每刻伴随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认知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多次交替逐渐发展、完善的。学生在交流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主体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五、引导学生对数学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课堂笔记则是反思性学习的基础,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倡导学生及时整理笔记,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认真消化,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如学生在整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笔记时,经过逆向反思,推出了满足an+an+1=S(常数)、an・an+1=p(常数)的数列{an},即等和数列、等积数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掌握好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引进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反思习惯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学生学习的反思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相统一的,都是新课程的精神。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反思性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正确地引导和培养,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并在学习中自觉地、积极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 连四清等.中学数学学困生题后反思的元认知技能培训.中学数学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12

反向思维作为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更是体现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培养、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反向思维及能力。否则,不仅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极为辛苦,而且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制约了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新形势下,对高中数学教学应用反向思维,是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要求的,也是不断丰富和拓展高中数学内容的现实要求。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对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基本类型

1.提问

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把提问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要求学生认真落实。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质量好、价值高、易于反思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反思整理汇总出来,作为全部学生研究学习的重要问题之一。比如,在教学反证法有关内容时,由于反证法是几何别是立体几何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证明得出结论的。但是,有些问题直接证明往往困难比较大。不过,如果应用反思思维的话,即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经过认真推理,并证明这一假设不正确,那么进而达到了问题需要证明的真正目的。

2.研究

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反向思维,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而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研究性的作业,则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对于高中数学研究式作业,教师必须尽量做到同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函数的定域义、值域及图象间的联系”内容后,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的作业:即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等,完成各种函数的特性、应用及进展等方面的作业。又如,教学“反函数及其性质”内容后,教师可以针对函数与反函数的差异,为学生布置“函数与反函数的特征以及不同之处”等这样的研究问题,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探究问题,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相应的结论。

3.反思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完一章的内容以后,教师都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分析、思考和总结,必要时制作出知识结构的有关图表。同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机会,合理引导学生从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效果及思维等方面进行反思。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学习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进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反思的最终目的。如教学“概率”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总结、归纳概率的性质、特征及其应用等。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很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进行反思,进而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高中教学活动中来。

二、反向思维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1.增加实际问题

增加实际问题,是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主要策略之一。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巩固了他们的数学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与激情。如教学“三垂线定理和三垂线的逆定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列举两个以上有关三垂线定理和三垂线的逆定理应用的实际例子,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反思。

2.增加情境问题

增加情境问题,是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关键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变换角度,即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研究和思考问题,进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特征。比如,教学“平行平面的性质与判定”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达到学习掌握的教学目标。

3.增加探索问题

增加探索问题,是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根本策略。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他们应用能力都极为重要。比如,教学“实数的性质”内容前,教师可以预先提出如下问题:即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说出有关实数的性质、特征、规律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实数有哪些等。当学生回答时,其结果多种多样,完全出乎笔者预料。

4.增加逆向教学

增加逆向教学,是在高中数学课中应用反向思维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高中数学的每一定理,通常都有其逆命题。但是,逆命题不一定是成立的。如果经过证明以后而成立的,那么就是逆定理。因此,逆命题是寻找高中数学新定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定义的性质及判定,而这些都有其逆定理。如三垂线定理和三垂线的逆定理、平行平面的性质与判定等。只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深理解与应用,就可以拓展其视野,创新其思维。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教学中应用反向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反向思维。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促使他们自觉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13

1.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对班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常反思回顾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只会在作业过程中偶尔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20%的学生从不回顾学习。解题过程中,65%以上的学生没有作小结的习惯,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做完题目后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两个很大弊端:一是只管做题,应付作业,只注重做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和解题后的反思;二是遗忘快,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片面的知识点而忽略知识整体,没有系统性,数学学习及解题单纯依靠记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题时自我探索,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所讲题目尤其是对出错的知识点回顾反思,加深印象,避免重蹈覆辙,提高解题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反思的必要性,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经过多次的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及自我调整,要引导学生坚持反思学习。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反思能力,那么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失误就很难快速地溶解消化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不能忽视反思这一环节。

2.培养反思能力的方法

(1) 正误对比,反思纠错。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题型,可以设置一些陷阱,采用正误对比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去反思错误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案例1:已知x>0,y>0,若x+2y=1,求 的最小值。

某学生给出的解法:由于x>0,y>0,故1=x+2y≥2√x・2y ,得xy≤ , ≥8,又 ≥2√ ≥

2・√8=4√2,所以( )min=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表现比较平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他的解法,该生利用了基本不等式中已知和(积)为定值求积(和)的最值,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解这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一正、二定、三等号”这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很快就发现本题中忽略了等号条件,导致错误,两个等号不能同时取得,用此方法只能得到 >4√2 ,无法求出最值。

继续引导,思考本题的解法,构造基本不等式积为定值的形式,且只使用一次基本不等式。教师提示学生对条件中“1”进行反代,不难得出本题的结果:

=3+2√2。

本题解答完成了,还可以继续反思解法,这类已知两个变量的关系求最值时,还能将所求的二元用一个变量表示,构造自变量x的函数。

(2) 看清实质,反思发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很多结论的实质,通过挖掘结论的实质来解决新的问题。

案例2: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

且a10=0,则a1+a2+…+an=a1+a2+…+a19-n

(n≤18,n∈N*),类比此结论,可得在等比数列{bn}中,若b10=1,则b1b2…bn=b1b2…b19-n(n≤18,n∈N*)。

学生很容易得出本题的结果,若教师点评到此为止,则失去了本题的很多内涵。引导学生反思:等差数列和与项的关系S2k-1=(2k-1)ak,S2k=k(ak+ak+1),k∈N*,由此解决与等差数列和有关的问题。在等比数列中利用等差数列和的方法类比解决等比数列积的问题。

改编:等比数列{an}中,公比q>1,a10=1,则使a1+a2+…+an>

恒成立的正整数n的取值范围是 。

(3) 常规问题,反思本质。教学中,对例题作业等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从一道题中明白一类题,抓住一串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案例3: 正项数列{an}中,前n项和为Sn,且a1=2,an=2√2sn-1 +2(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学生要得出答案不困难,可以构造 {√Sn}是一个首项和公差都是√2的等差数列,或证明{an}是一个首项为2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但是仅得出答案学生的能力就没有得到提高。讲解本题时引导学生反思:怎样的数列能满足 {√Sn}和 {an}同时为等差数列,不难发现,等差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分别满足形式an=kn+b,Sn=An2+Bn,只有当B=0即a1= 时,才有上述结论成立。

类题:(2010江苏19)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 2a2=a1+a3,数列{√S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用 n,d表示);

(2)设c为实数,对满足m+n=3k 且m≠n的任意正整数m,n,k,不等式Sm+Sn>cSk都成立。求证:c的最大值为 。

利用此结论,本题的第一问可以很容易解答。

(4) 一题多变,反思归纳。解题教学中,应注重变式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促使学生进行归纳、思考、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4:直线l经过P(2,1)并且与x,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OB的面积的最小值。

学生给出两种常用方法:直线方程设为点斜式的函数最值法或设截距式的基本不等式法。解完本题后,可以反思:直线l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可以在哪些象限?每个象限的三角形面积的取值范围怎样?

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经过 P(2,1)的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则这样的直线存在 条。

同时,反思:当例4中的AOB面积取得最小值时,点P处于怎样的位置?

(5) 一题多解,反思方法。在教学中,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启发学生探索,诱导学生反思,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

案例5:当x=1时,二次函数f(x)有最小值1,若把f(x)的图象向下平移3个单位,此时所得函数图象与x轴相交,并截x轴上的线段长度为4个单位,求f(x)的解析式。

在线咨询